家庭环境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0:04

家庭环境重要性篇1

【关键词】家庭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首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大学生成长的首要场所,家长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和家庭氛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我们通常所说的家庭环境包含三个方面: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的人格因素。

一、家庭环境的重要性

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是最早的,也是影响最深的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良好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科学性对青少年健康人格和健康行为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反之,若家庭环境存在一定问题或者父母教养方式欠缺则会使青少年表现出内向、孤僻,从而行为上会产生一些过激举动。不同的教育环境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

家庭环境对儿童健全人格构建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的成长总是会被环境所影响,家庭教育环境,既包括家庭的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并不是指家庭装修的气派与否,相反整洁有序、健康向上的环境,孩子有属于自己的天地和活动时间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有利。家庭精神环境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它既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价值取向、人际交往,同时也包括最近新闻上炒的火热的家风家规、家庭气氛等方面,对于孩子的人格而言,精神环境更重要。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其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指的是父母抚养、教育子女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一般来讲,可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保护型、放任型、民主型和混合型几种。”在这些家庭教养方式中,民主型可以算得上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这就要求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但是在现实中,独生子女较多,保护型教养方式占较大的比例,这就使孩子的依赖性较强。

家长的教育素质高低对孩子的生活观念有极大的影响,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儿童的模仿强,所以在孩子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受父母影响非常大。比如如果父母为人热情,做事比较认真,往往孩子们也表现的非常热情、诚实、友爱;如若父母表现的心胸狭窄、斤斤计较,那么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生活氛围中,也极易形成狭隘的性格,将来走向社会也会逐渐养成占小便宜的习惯。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按年龄方面来看,他们是社会中群体中最健康的,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阶段,这个阶段思想波动较大,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方面缺乏客观性、理智性和稳定性,极其容易出现异常的行为和不健康的心理。

(一)就业压力大产生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大学教育体制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既承受经济压力又承受着社会竞争压力,如果忽视它的存在,就有可能对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形成危害。“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式十分严峻。”但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期望过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会出现焦虑,无形之中产生了极大心理压力。很多学生则认为上了大学就等于进了天堂,整天浑浑噩噩,单纯只是为了混张文凭。最后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就业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从而产生恐慌心理;还有的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准,过高或者过低。另外,在就业过程中,攀比、从众心理也很严重。大学生一般都愿意留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所以即使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愿意降低自己期望的职位,这样很容易产生偏执、虚伪等心理问题。

(二)生活不适应、学习目标不明确而产生心理困惑

高中时期的学习,目的性较强,大多数的大学生从小就被鼓励考上一所好大学作为他们的终极目标,因此学习动力也相对充足。但是当进入大学,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同学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所以遇到困难的时候很难适应。进入大学以后,学业负担加重使其心理承受很大的压力。

(三)人际交往能力欠缺而产生心理问题

因为计划生育的影响,独生子女较多,这就导致他们在平常与他人接触较少。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需要学会与他人交往,逐步向社会化迈进。但很多大学生很难融入大学生活,长期的娇生惯养使得他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没有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善于与他人交往,这就导致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障碍。

(四)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的心理问题

由于社会分配不公导致收入悬殊较大,这一现象在校园里也是普遍存在的。对于高校的贫困生而言,这是较大的难题。同样一个班级,有的同学花钱如流水。而那些贫困大学生生活上却比较拮据。他们一方面要应对学业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正是这样的状况使他们产生消极悲观的心态,从而导致他们的心理问题产生。

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策略和思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对其个人成长影响较大,而且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也很大。因此全社会应集体应对,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从家长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家长而言,要懂得关怀孩子,要学会宽容孩子,也要对孩子必要约束。因为过分宽容会导致于溺爱,过分严格则会使孩子感到缺少关爱。有时候父母的赞美会对孩子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这是家长的义务。

(二)从学校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大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课程或者讲座必不可少。具体内容应包括:如何应对压力、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如何进行自我学习、心理修养等。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在生活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理训练是指通过社会认同、自我识别、角色扮演等行为操练,增强学生的受挫力和自信心。让学生在课堂训练和角色扮演中获得新的感受,并将感受带回到生活实践中加以巩固,从而提高心理适应性。”作为辅导员而言,应不断改进工作,对大学生进行三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一个明确目标会使注意力转移,也会产生内在驱动力,促使人积极向上,从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压力。

(三)从国家社会层面减轻学生心理的压力

大学费用逐年高涨,对贫困生的压力增大,作为国家而言,要加大对贫困生的补助力度,尤其是农村的大学生。吸收借鉴他国教育模式,改革教育模式,从源头上解决学生学业压力。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扶持力度,增设就业岗位,支持自主创业,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障体系,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自我教育,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理论的学习,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结构;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规范要求自己。对待挫折要树立正确的观点,理性调控情绪,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2]庞跃辉等.大学生人格优化系统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

[3]武永花.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10).

[4]刘琳琳等.谈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重要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6(12).

[5]朱光,李小文.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调适[J].高教研究,2011(4).

[6]王昱蘅.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神州(下旬刊),2011(2).

家庭环境重要性篇2

关键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因素;现状;途径

G641

一、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组成要素及特征

家庭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种家庭因素如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物质和经济条件、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其教育理念和态度等的总和。

(一)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组成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发展、人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其中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也处于重要地位,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组成因素对教育对象的发展也十分重要,家庭微观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是指家庭的构成人员,即有姻缘、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家庭成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和接受者,是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构成因素。父母在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父母既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也是终生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思想政治品德会产生巨大影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是重要的地方,在家里,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这突出强调了父母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突出作用。

(2)家长的教育理念

家长的教育理念是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直接组成因素。柏拉图认为教育理念是对教育事物的一种选择和观点,它是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确信无疑的判断和看法,具有坚定性,而且对其它的认识和看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不同家庭中的家长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在许多工人农民家庭、中产家庭和暴发户的家长中,文化水平比较低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他们看待问题缺乏全面长远的视角,常常把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通过各种渠道,悄无声息地灌输给子女,对子女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不同家长的教育理念是不同的,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成长成才。

(3)家庭的经济地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会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作用。一般来说,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由父母自身素质、从事职业以及家庭经济条件三部分组成。首先,家长自身的思想觉悟、认识水平、处世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其次,父母从事的职业对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事脑力劳动的父母,其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对民主独立,注重培养子女的民主独立意识,而经商或从事体力劳动的父母则倾向于对孩子采取“我说你听、我讲你做”的硬式教育,缺乏沟通理解。最后,家庭经济条件对子女的文化素质、阅历及气质的培养也起着重要作用。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子女在思想道德、文化多样性等方面相对会比经济基础一般的家庭子女有更好的环境发展。因此,父母应尽量为子女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家庭微观环境的特点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每个人生活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

(1)基础性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并且时刻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及长辈不仅教会子女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知识,而且还会在成长过程中教会子女为人处世的方法。家庭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会对以后子女相关方面的形成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子女在这种基础上,不断的学习,改进,从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因此,家庭成员应注重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2)潜移默化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景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直接地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在家庭的生活中,家长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家庭观、人生观以及相应的情感表达,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在子女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子女受父母等长辈的影响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模仿、认同,进而形成一定的观点、态度、人格与行为习惯。基于这种潜移默化性,家庭子女早期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社会化与家庭的环境紧密相联。

(3)差异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对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存在差异性。家庭的经济基础、家庭成员的态度,信仰以及态度等都会直接会间接地影响子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也具有差异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计划性、y一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学校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有组织地安排学生接受社会主流文化中的政治立场和道德规范,而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成员彼此之间的日常交流的方法对彼此产生影响。因此,要重视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每个家庭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其成员进行教育,以便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

(4)发展性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会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下,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当代社会倡导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那么,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内容就应该紧跟国家的路线方针号召而有所调整。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及其他长辈就应该对子女进行爱国教育、弘扬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等方面的教育,使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求。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性不仅体现在教育内容的发展性,还体现在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和教育载体等多方面的变化。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不断丰富完善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

(5)不可替代性

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其成员的影响具有独特性,是其它环境所不能比拟的。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家庭是其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最具有稳定性;家庭对其成员的影响也是比较全面的,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每个方面,并在日常生活中付诸相应的实践,学校、社会等其它环境对个体的教育都局限于相应的范围内,具有局限性和阶段性。

二、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

家庭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但家庭微观环境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合理性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的期望,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很多家长就比较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名次,忽视子女的道德素质教育,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其它方面差点都不重要,比如思想道德,人生观等方面。同时,对待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一旦子女与自己的观点、行为要求不统一甚至是反抗时,父母首先想到的是暴利,而不是双方平心静气的商量,这种不重视子女和尊重子女人格品质的教育方式,会对子女心理等方面产生阴影,使子女的性格孤僻,心理抑郁等不健康问题出现。

现在中国社会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家长对其子女百依百顺,几乎是有求必应,尽管子女的很多要求有时是无理的,这种父母对子女过分的宠爱,会有助于子女形成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的不良道德思想,这既不利于个体自我的良好发展,也会对社会、对他人产生一定的危害。

(二)家庭成员价值观的歪曲

一个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道德观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的,而家庭又是每个人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所以家庭环境对个体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非常重要。家长作为子女的启蒙者,子女的第一位老师,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子女的影响非常重要。但是现在社会中父母受到各方面的不良影响,思想观念发生了质变,崇尚拜金主义,人性冷淡,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父母的这些变化会对子女的思想道德等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子女会在日常生活中无形地受到影响,进而形成或改变与之相似的思想,并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有所体现,最后,整个社会的风气也会随之受到破坏,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大环境也会受到打击。

(三)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轻视

谈起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首先会想到学校和社会。由于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社会的影响力也比较大,而家庭这一微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常常被轻视。但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思想问题频繁发生,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关注家庭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最近新闻频繁报道高三学生承受不了巨大的学习压力而跳楼的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家庭教育内容的片面化等问题。

三、优化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途径

(一)提高父母的素质,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在每个家庭中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家庭其它成员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重视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首先,必须提高父母的素质,加大对父母科学文化,民主教育方式理念的培养,使他们形成民主的处事方式,在处理相关问题时能够与子女积极交流沟通,听取子女好的建议,对子女的教育应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而不是所谓的“棍棒”教育,重视子女的想法对家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才会和谐,成员才有可能形成全面正确的道德,才会提高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和建设。

(二)多样式、多路径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类性格的工厂”,要多途径、多样式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首先,可以向学校教育学习,借鉴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水平。其次,可以开展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广泛交流学习借鉴,父母从中获取经验,不断改善教育观念。最后,加强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三)实现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

三者对于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教育内容方面,家庭可以借鉴学校以及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有效方法,不嗤晟谱陨恚学校和社会也应及时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不断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全方位地对每个个体进行教育,比如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要保持一致,统一战线,使教育对象受到全面统一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294-321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9-94.

[4]彭庆红.《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J]探索2000;56-59

家庭环境重要性篇3

一、思想政治教育家庭外部因素对人思想的影响

任何一个家庭都处于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家庭成员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荀子认为“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3]表明父母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往往总是深深地打上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的烙印,并在有意或无意之间表现出来,影响到子女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家庭所处的自然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

这里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指环绕并影响人的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质、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太阳辐射、矿产资源、等各类自然要素所组成的集合体。家庭所处自然环境通过影响人的生理素质和智力素质来影响人的思想。

首先,人的生理素质是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内在的物质基础,是人的思想发展的物质载体,也是人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生理素质的强弱,影响着人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影响到人们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就影响到子女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发展。其次,人的智力素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离不开家庭所处的大自然,在良好优美的大自然中进行运动,对人的智力培养极为重要。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4]这其中就强调了优美环境对人智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不仅影响到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加工程度,还可能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形成和行为习惯。

(二)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

我们每个家庭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但是对家庭能够构成比较明显影响的主要是我们家庭所在周围较近的社会环境。如村寨环境、社区环境等,这些环境的人文风情、风俗习惯、生活习俗等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我们的思想形成和发展。如一些封建落后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文风情等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们的家长及其子女的思想,又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功利思想,重男轻女的思想、封建迷信思想、拜金主义等思想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家庭内部因素对人思想的影响

(一)家庭的物质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

一般来说,拥有一定的物质资源是一个家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家庭物质资源的多寡、物质资源的可利用度及物质资源的结构优化配置度等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如果一个家庭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孩子就不会由于生活的基本保障而感到担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思想顾虑而能比较的无忧无虑的专心学习;也会由于生体所需物质营养的正常补给而极大地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从而使思想得到比较良好的形成和发展,相反,则不然。

(二)家庭的精神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

精神环境是指包括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行为方式等意识形态在内的环境,家长精神境界的高低一般取决于家长的文化修养和生活习惯,这将体现在家庭的气氛、教养方式等方面。因此,家庭精神环境的好坏对子女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子女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精神环境较好的家庭,家庭矛盾相对较少,家庭环境较和谐,就容易营造出和睦的家庭气氛,这种气氛对孩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相反,父母间频繁的争吵甚至产生家庭暴力则对孩子的思想则会产生十分严重的消极影响。

(三)家庭结构对人思想的影响

家庭结构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家庭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不同就会形成的不同的家庭模式。而不同的家庭模式所形成家庭环境对孩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如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则出现一种新两代人(祖(外祖)父母和孙子)家庭模式,即隔代监护家庭模式,这种家庭模式环境下的孩子要么由于过分溺爱而使孩子出现任性、缺乏独立性、情绪不稳定、骄傲自满等问题,要么由于疏于有效地教育管理使孩子随波逐流,染上社会不良习气,如出口成脏、吸烟、喝酒、、懒惰等。

三、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

(一)建立良好的家风,是建设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基础

家风,即家庭文化,是指一个家庭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习惯、思想方法、道德准则、行为方式、处事原则、生活作风等的总称。它是每个家庭成员的情趣修养、理想追求、思想作风和相互关系的体现。家风虽然无形,但其各种因素都可以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渗透到子女的意识之中。一个健全的、协调的、健康向上的家庭有利于青少年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而一个残缺的、不协调的或消极悲观的家庭会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是建设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关键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主干,夫妻之间的深厚感情是维系一个家庭的纽带。在一个充满亲情和爱心的家庭里,孩子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能形成健全的思想和人格。相反,在夫妻关系紧张或者夫妻感情破裂导致离异的家庭长大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教育,容易形成悲观、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思想和行为问题也较多。同时,亲子关系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父母要和孩子多一些沟通和交流,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而不能搞专制,依靠棍棒来代替权威。这样孩子才会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形成独立自强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

(三)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是建设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点

家庭环境重要性篇4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作用尤为重要,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是幼儿最重要的生活基地,是提供幼儿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性及社会性最重要的环境。俗话说: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造就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不良的家庭环境有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家庭环境在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

1家庭环境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环境是指幼儿在家庭中生活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包括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与家长的文化素养等。幼儿降生后,对现存的社会生活一无所知。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从对父母的认识开始的。在幼?翰荒茏约号卸鲜挛锘蜃鞒鲅袷保?父母的判断就是他们最初的行为标准。幼儿总是通过父母的言行来认识和评价周围世界的,社会意识往往通过家庭的折射才进入幼儿的心灵。因而,家长的行为与子女的行为常常存在这一定的对应关系。家庭承担着幼儿认识社会的启蒙工作,指导幼儿随机地吸收有意的社会信息,抵制和缓解过于剧烈的冲击和不健康因素的侵袭,为幼儿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家长给幼儿创造了其生活的第一个环境。家庭能否给予幼儿合理而充足的营养、宽松而暖和的衣服、空气流通和阳光充足的生活场所,以及能促进体力、智力发展的丰富信息刺激的物质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教育的优劣。不同的家庭环境会使幼儿有不同的发展,智力的早期开发,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

爱是人的一种天然需要。享有充分的父母的爱,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比物质环境更重要。因此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环境,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已成为当前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

2家庭环境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2.1家庭人际关系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家庭的情绪气氛。家庭的情绪气氛是幼儿成长的软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幼儿。家庭中的情绪气氛由所有家庭成员造成,其中主要由夫妻关系构成,父母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应构建相互关心,和睦共处,民主,平等,积极的家庭氛围,幼儿生活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中,容易形成乐观、向上、积极的性格特征,学会如何关心,尊重和理解他人。

2.2家长的素质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

家长的素质包括家长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认知能力等。家长的文化素养对幼儿智力的启蒙教育有重大影响。在家庭中父母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就可以随时对幼儿进行引导,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当幼儿像父母提问时,父母能够准确地解答幼儿的提问,这就扩大了幼儿的眼界,父母的认知能力,主要体现在想象的创造性,观察的敏锐,思维的敏捷性等方面。

2.3不良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家长对幼儿采取怎样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其身心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我国人们习惯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和谐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绝对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娇惯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忽视冷漠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绝对权威型家庭的幼儿得到的爱很少且受到极大的约束,家长一厢情愿的把自己的希望全部施加在幼儿身上,全然不顾及幼儿的兴趣和能力,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一味的按自己的主观意愿要求幼儿无条件服从,常以严厉、强迫的态度命令、控制幼儿的行为。这种教养类型的家庭,家长从不站在幼儿的立场考虑问题,他们习惯对幼儿发号施令,并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幼儿。父母制定的要求过高,幼儿无法达到,屡遭失败,记忆中会产生挫败感,日子久了,将会形成自卑的心理。生活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变得更加暴烈、反抗、极易走上邪路。

娇惯溺爱型家庭的家长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并且为孩子提供一切帮助和保护。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实包办,并且一味地迁就孩子,具有过度保护性。即使幼儿犯了错,也从不批评。长此以往,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带来不理的影响,幼儿容易形成依赖性强、自私、任性、很难适应集体生活,动手能力差等不良的人格特征。

忽视冷漠型家庭最大的特点就是家庭结构不紧密,家长对孩子给予较少的关爱和限制,家人之间互不关心,感情冷淡。该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对人冷酷,孤僻,缺乏自信心,缺乏热情和上进心,但极少数人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

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幼儿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作用是幼儿园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健康成长必须具备的条件,相反,不良家庭环境妨碍幼儿智力,道德品质和个性品质的发展,因为幼儿时期是幼儿智力、道德品质和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期。

家庭环境重要性篇5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但是在建设人性化环境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在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建设理念的号召下,我们更应以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来审视和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创造人,人创造环境,两者统一于社会实践之中,这一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的基本观点。人是环境的产物,在实践中人不能脱离环境而生活,受其影响并受其制约。但同时,人能适时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社会环境的变化以社会实践为中介创造和改变环境。人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环境作用于人和人改造环境的双向运动过程。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活动实施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教育对象所处的内部小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可创性、广泛性的大系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人为对象,是树立人的正确思想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塑造人、教育人和帮助人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围绕的中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最终归宿;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主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受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要充分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和完善人,把人作为内在价尺度。人具有区别于动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能积极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决定了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满足人改造和创造环境的主动性需要,开发人创造环境的巨大潜力。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就是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

(一)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带来复杂的网络环境

随着现代性社会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步入网络信息技术普及化的时代。网络文化也逐渐在各个领域铺展开来,网络的普及和网络信息的传播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改善了高校的教育和教育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灵活开放和多元化。计算机网络覆盖面广、无所不包的信息含量、传播速度快,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非常重要的技术工具,往往不比其他环境因素更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但环境是互联网的自身弊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网络空间的不受限制性,监督机制的极不完善性,使大学生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源源涌入给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造成很大的紊乱。当代大学生由于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其思想和价值观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面对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矛盾、道德与非道德的相互否定,他们摇摆不定。网络信息包罗万象,各种社会信息、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不断涌现,由于政府对网络主流文化引导不够,加之学校对本校媒介环境的管理不够,使大学生极易受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价值观的侵蚀,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确立。

(二)家庭环境和婚恋观的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面临更加复杂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是一个人在其中生活最早、最长久的群体。家庭环境是影响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基础环境,教育对象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日常生活都会对人们的言行举止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生在和睦、友爱、理解的家庭环境人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重大改革,家庭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新的问题。传统婚恋观发生了变化,相当一部人在婚恋观上出现了放任轻率的态度倾向,早恋、试婚、闪婚、婚外恋等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离婚率的上升对学生健康完整人格的形成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家庭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部分家庭陷入了对子女重智轻德、重物质轻精神的家庭教育误区,价值观念的核心明显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方向偏移,许多家庭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只关心孩子成绩却忽视对子女的人格教育;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中存在重中小学教育而忽视大学阶段教育,众多家长对孩子的大学生活和学习情况漠不关心,缺乏与子女的交流与沟通,进而导致学生的家庭意识弱化。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展开。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带来了新机遇和诸多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提供了诸多机遇,同时又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高校后勤社会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提供了诸多机遇。“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进行管理,通过引进竞争机制使学生的饮食、住宿等服务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服务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也优化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1];高校后勤社会化使高校周边环境也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使得高校在建设和优化高校校园环境的同时更加重视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其次,高校后勤社会化,使高校与社区环境日益融合,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最大的变化就是高校后勤的有偿性取代了过去的福利性服务。一方面原有的服务性后勤部门逐渐社会化和市场化,弱化了其服务功能;第二,公寓的出现和外宿现象的逐渐增加,给班级管理带来了难度。第三,后勤社会化后,学校为了降低后勤管理成本,聘用一些未受过正规业务培训、素质不高的临时工做公寓管理员,其管理水平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

三、以人为本视角下建设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措施

(一)加大网络建设和管理,加强大学生的自律,形成健康的、有序的“虚拟环境”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以网络这种数字化、高速化和交互性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传播媒体已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网络就好比“双刃剑”,只有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才能推进网络文化环境建设。一是加强对网络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这个新领地,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增强其政治意识和抵御能力。加大主流媒介信息的宣传力度和导向,高校主导文化的影响力度,避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学校要对本校的网络环境加强管理,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社会上的不良行为要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增强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能力和鉴别能力。二是加强对互联网的运用,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采取相应措施建立特色网站,在网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吸引学生参与。三是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对学生和子女的监督和道德自律意识教育,约束他们的网络行为。

(二)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优化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教育者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但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创设。家庭环境的创设是高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基础,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家庭环境的优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优化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首先要高度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这是优化家庭环境的关键。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重点是加强对家长科学教育观的教育,使其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首先要认识到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子女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促使他们积极地加强家庭环境的建设,努力创设和谐稳定、亲情友爱的家庭氛围。其次,“家长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人际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注意与子女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再次,家长要注意和适时主动地对子女进行婚恋观教育,端正他们的恋爱观和婚姻观,让他们明白在恋爱和婚姻中自己的责任,使其严肃和正确对待。再次,家长要重视对子女“心”的关心和教育,积极了解他们的心声和实际需要,适时进行心理督导。

家庭环境重要性篇6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1.家庭环境塑造着孩子的个性和人格。

著名教育家鲁洁认为:“家庭不仅影响受教育者的在校学习,而且参入塑造他们的全部个性和人格行为,家庭教育复制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孕育着未来社会的风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家长的言传身教,甚至一言一行都对子女的成长与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孩子住在公墓附近和集市旁边,只能学着玩;只有到了学堂附近,才学习礼仪和要求上学,孟母三迁,说明古人早就认识到环境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要。

2.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学生健康心灵的保障。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关心指导越多就越有利于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有了良好的个性,孩子的学习、生活都会向好的方面发展。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孩子养成勤奋好学,勤俭节约,讲究卫生等良好作风。幸福家庭的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家庭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优良的家庭环境。

二、当前家庭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1.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过分依赖于学校。

大部分学生家长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特别是农村家庭,家长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有个别家长遇上孩子间的争闹,理直气壮地找老师说“为什么没有把我的孩子管好!”有一部分父母或监护人教育理念差,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殊不知,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是家长的一言一行,其次才是老师和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构成了孩子教育上的短板。

2.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中,大部分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学生孤独、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仇视心理。隔代教育带来了很多问题,年迈的祖父辈或其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又缺乏教育的艺术。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由此养成了孩子重享受、好攀比的不良心理。有的家长具有浓厚的封建家长意识,缺乏与孩子的交流,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等。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或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这些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3.过分重视成绩而忽略德育。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而在他们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名次的位置,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考试取得名次或相应分数,均以物质奖励,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这种“重智轻德”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一些孩子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没有把“学会做人”当做自己的首要任务,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思想品德素质较差。

三、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

俗话说: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造就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不良的家庭环境有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作为孩子的父母,如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是每个父母都应当深思熟虑的大事,家长要重视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同时更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家长只有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必须不断学习家教知识,给家庭教育注入新的内涵与理念。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言一行、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要紧跟时展,不断吸纳新思想、树立新观念、研究新方法,做智慧型的家长。

2.创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双方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自然会感到温馨和幸福的。有的家庭夫妻不和,家庭中经常吵吵闹闹,孩子的心理就会感到很不安全、压抑和焦虑。相反,有的家庭中经常充满笑语和健康、美好的情趣,如利用假日开展家庭娱乐活动,利用双休日全家人到大自然中去游玩,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如有一些小矛盾从不在孩子面前发难。孩子生活在这充满欢乐和谐的家庭中,能从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3.爱而有度,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庭环境重要性篇7

   1家庭环境为青少年成才提供了基础

   家庭环境是指以家庭这一社会群体为核心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青少年的成才离不开家庭环境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1.1家庭遗传提供了生理素质

   “遗传”这个概念来源于生物学,它最先是指生物界的一种自然现象。生物亲代通过生殖繁育把亲代的特性传递给子代,使子代具备与亲代相似的一些生物学特性的现象就叫遗传。遗传物质的差异、优劣直接影响到青少年能否成才、成才的方向和层次。青少年的生理素质很大部分是来源于亲代的遗传,生理素质差异性决定了青少年的才华见识在质和量上潜在的差异,从而影响青少年成才的速度与层次。智力素质是青少年成才的保障和基础。据研究表明,人的智力遗传率高达60%,仅有约40%的平均智力水平归功与环境差异。除了智商有遗传基础外,特殊才能也有遗传基础。如音乐、绘画。

   1.2提供了物质基础

   家庭的物质条件为人才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推动力。首先,家庭的地理位置对青少年的思维力、创造力以及综合素质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家庭地理位置在发达城市,青少年接触的新事物的机会就比较多,较早了解科技前沿知识、参加各种科技实验活动、眼界开阔、思维敏捷,这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创造力。同时,他们展现自己天赋、接受系统学习的机会大这有利于青少年较早的确定自己的成才方向。其次,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青少年成才所需的物质条件,如营养、学习资料,受培训的机会等。好的经济基础,不但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好的学校,优化智力,同时还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有一个好的体质。

   1.3提供了精神环境

   家庭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关系、文化气氛、家庭成员的期望水平等。良好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品质、人格、情绪产生好的影响。青少年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有“成人感”的心理需要。如果家庭人员关系不稳定、不和睦,青少年则会产生不安全感,表现出敌对、偏激、孤独等心理,产生不健全的心理品格。人才史表明,人才成功和失败,不能单凭智能水平,还要看他的个性心理品格。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和特定的家庭文化氛围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自我价值体系和人才思想素质。父母的文化水平影响子女学习水平、志向、态度等,从而制约青少年智力素质优化。

   2家庭影响具有长期性

   家庭是以夫妻为主体的,包括父母、子女等亲属在内的社会关系的组织形式。家庭是人才一生不可脱离的环境,对青少年成才具有长期影响。青少年从婴、幼儿到青少年甚至到老年都离不开家庭。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影响贯穿始终。首先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方向产生影响。由于遗传和家庭的长期共同生活,父母的兴趣、爱好、文化修养等对青少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族型人才链就是很好的证明。如,历史上着名的诗人家族曹氏三父子,苏轼兄妹,构成了诗人家族型人才。其次,家庭对青少年成才的速度、层次起到重要作用。家庭关系的亲密性和特殊性,使父母对子女最为了解,对他们的教育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和熏陶性。这有利于青少年在成才过程中少走弯路,加速其成才的过程。

   由此可见,家庭对青少年成才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才起到促进的作用。

   3优化家庭环境

   3.1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3.1.1维系和谐的夫妻关系

   和谐、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环境。夫妻关系的和谐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起着重大影响。夫妻感情深、互相关心,能使子女直接受到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生动教育。而夫妻经常为生活等事反目,同床异梦,动辄吵架拌嘴,甚至大打出手,就会给孩子心灵上投下阴影。孩子长大后,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表现出粗暴、刻薄,严重的就可能出现越轨行为。

   3.1.2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儿童、青年最主要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对青少年成才就有深远影响。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后,对父母的依恋逐渐变淡,渴望脱离父母,使自己成为独立的个体,希望父母平等地对待自己,与父母向朋友一样交往。这时父母应该提高自身的认识,不断地更新思想、认识到青少年不单是家庭的成员同时也是社会的公民。形成开明、民主、平等的家风。其次,确立正确的期望值。父母对子女高期望,有时对子女的要求脱离了子女的真实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喜欢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比较。这样以来,青少年可能会产生挫败、自卑心理。父母应该根据青少年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对他们确立正确的期望值。

   3.2完善家庭的社会化功能

   家庭是青少年进行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之一。完善家庭的社会化功能,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3.2.1加强家庭教育

   青少年要充分开发自己的优良遗传物质必须接受优良的家庭教育。首先,提高父母的素质,实行全面的教育。父母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修养对青少年成才影响很大。父母的素质高就会对青少年实施正确的教养方式,使其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是青少年成才的必备条件。有的家长过分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非智力教育,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非常危险的。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里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的缺失。其次,培养青少年能力。青少年想得到周围人的认可,社会的承认,必须把自己的智慧通过实践表现出来。另外,青少年的能力强也会获得同伴的赞许这也会强加他们的自信心。有信心才会敢想敢做,才会出创造性的成果,才会为社会做贡献。

   3.2.2树立科学成才观

家庭环境重要性篇8

关键词创造性人格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FamilyenvironmentonChildren'sCreativepersonalityStudy

abstractCreativepersonalitytalentisthehopeofthecountry,thecreativefactorsincludefamily,social,schoolandtheirown.excellentfamilyenvironment,properattentionandexpectationsoftheparents,agoodfamilyatmosphereaswellastherightofparentseducation,thesearethefavorableimpactofthechild'screativepersonalityformation.Familyeducationmisunderstandingtheintergenerationaleducationunfavorableway,theonlychildofthegrowthenvironmentandparentsneglectededucationforceistheformationofaseriesofnotconducivetothechild'screativepersonalityfactorsformed.

Keywordscreativepersonality;family;education

众所周知,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关键时间段在早期,儿童的早期生活环境是家庭,家庭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父母是孩子最为密切的关系之一,因此在儿童早期创造性人格培养过程中,应该着重思考家庭环境应该怎样发挥影响作用的,本文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探析,提高人们对孩子对创造性人格培养的重视程度。

1创造型人格的实质

1.1创造性人格的涵义

英国的Galton于1869年出版的《遗传的天才》一书,是国际上最早关于创造性研究的科学文献,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研究创造力的开始。尽管对于其概念至今尚无统一的理论界定,但目前普遍认为,创造性人格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对创造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创造目标的实现产生动力作用和决定作用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1.2影响创造性人格的因素

创造性人格的影响因素通常由自身因素、学校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等四个方面组成。(1)学生自身方面。高质量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其创造性人格有明显的正相关。(2)学校教育方面。学校营造的整体学习氛围和教师对学生的教导方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很重要的作用。宽松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萌芽的基础,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维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敢于疑问,敢于创新,而不是讲思维禁锢在考试和书本范围。(3)社会文化方面。由于社会上长久以来对有序遵从这一观念的灌输,学生往往在进入社会的时候就会被教育谨小慎微,尊重伦理,以集体的价值为主等,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造成影响。(4)家庭环境方面。通常父母文化较高的,家庭环境宽松的家庭的孩子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强。

2家庭教育对孩子创造性人格的影响

家庭是包括家庭物质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以及亲属影响的广义概念。结合已有研究,家庭对创造性人格的影响主要有:家庭环境、父母的文化水平、兴趣爱好、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和期望目标等。影响创造性人格的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包括优越的物质环境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在物质条件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同样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自由表达想法和愿望和基本环境,有父母和家庭成员共同营造的家庭氛围会帮助孩子形成轻松的心理氛围,增加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

其次,父母的期望目标会促进儿童创造望的激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常常与出生顺序相联系。个体所处的特殊位置引起了父母格外的关注和期望。现在的中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的家庭模式,孩子成为家长的唯一关注希望,在获得更高的关注的同时,是否能将这种关注很好地利用其积极方面,是当代家长和我们所需要研究的话题。

最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孩子创造性人格最终形成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由父母的智商、情商、社会阅历、社会地位、成长经历等许多复杂因素造成的。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人格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经研究发现,高创造性的儿童的父母更注重开放式的教养方式,他们重视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开放的教养方式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有重要的作用,让孩子在生活中更加主动去进行可能的创造。

3创造性人格培养中现存的不利因素

(1)隔代教育抑制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我国独特的家庭结构造成留守儿童日益增多,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的需要,不得不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管教。隔代的溺爱导致家长对于孩子的更多关注集中在物质生活上,集中在衣食起居的问题上,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思维的训练有所欠缺。六个大人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家庭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的程度。隔代教育容易让孩子产生逾越道德规范问题、情感缺失问题、生理教育不足问题以及产生教育不当问题。

(2)独生子女的特殊成长环境对儿童创造性发展的影响。由于独生子女相对其它孩子来说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独生”,因此,在他们的身心成长和发展方面有很多特别之处。比如,独生子女往往具有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父母对孩子的投资不遗余力,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是尽可能地进行培养,这些都会有助于孩子的自信心和智力的发展。但是,由于在社会交往中不可避免的是和人的交往,而独生子女由于缺少兄弟姐妹,再与人的交往中难免有欠缺的方面,孤僻、自私、自我中心等都是常出现的性格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创造性人格的塑造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

(3)忽视了教育合力的形成。家长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地观察孩子,寻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与学校的班主任和带课老师保持紧密的联系,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根据老师的指导家长要学会“赏识教育”,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的同时学会表达,让孩子找到自信。从而能够勇敢地去探索和尝试,使得创造性人格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聪绒,郑莉君.创造性人格研究综述[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

[2]程良道.论创造性人格的实质[J].科技创业月刊,2002(10).

[3]戴冰,张惠,张庆林.家庭及学校教育中的创造性人格培养刍议[J].教育探索,2004(6).

[4]葛孚瑾.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

[5]权月彤.家庭环境中创造性人格的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4).

[6]施建农,徐凡.超常儿童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7]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8]云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成功人生第一步[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

家庭环境重要性篇9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优势

任何一种教育都有其积极作用的地方,所以在研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双方的重要性和互补性,将二者有效地结合,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因为家庭与学校属于不同的教育者,仅注重一方面的教育并不合理,往往会陷入教育失误的尴尬境地。所以,必须使家庭与学校教育紧密联系,发挥二者的积极优势,坚持教育目标一致的方针,就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生向充满正能量的方向发展。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概念

从组成要素来看,家庭教育属于教育的一个部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开展的一种教育,即长辈对幼辈、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等意识性的活动。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特指在家庭环境中,长辈对幼辈、父母对子女等意识性活动或行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接触到的首个教育的学校实际上是家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在这一方面有神圣的教养责任,这是社会环境所无法比拟的。同时,孩子的健康成长直接与家庭教育的质量有关,甚至孩子的人格也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从内容上来看,学校教育是指施教者按照社会要求,有针对性、有组织、有步骤、有目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指引,将其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人的活动。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显著区别在于学校教育属于有目的、有组织、有进度地教学影响,而教育者还会根据教学方法与教学步骤来对受教育者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这不但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儿童的智力,并能借助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教学理论弥补儿童心理上一些遗传素质的缺陷,完善他们的才能。目前,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仍然属于关键性的主体地位。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重要性

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学生获得群体教育的感受,而家庭教育旨在针对孩子的共同性特征进行教育,这种教育带有明显的“标准化”。就是说在家庭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施教者往往会促使学生朝某一阶段或获得某一学习成果而开展教育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家庭是他们的首个启蒙学校,也是他们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对学生的影响比较深远,这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比拟。但是,每一个学生的特征不同,尤其是在个人性格、能力、素质、心理等方面都大同小异,所以家庭教育等最大困难之一在于因材施教。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既是教育的提供者,又享受亲情,更能促使学生接受教育活动。并且,从功利价值取向的角度来看,学校更多地强调社会利益,家庭强调家庭个体利益,将这两方面的利益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从教育设计的角度来看,学校面对的大多是按一定规律分布的学生,但是家庭则从个性化的教育来培养和教育孩子,所以,必须建立在学校“常态分布”的基础上,引入家庭个性化教育设计,形成一体互动的教育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减少家长教育过程中的本能冲动负面影响。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也必须重视家庭教育里的情感特征,将其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做到情理交融。正是由于家长与教师教育功能的不同,才更应该促使双方及时沟通、协调、合作,全面一体化地促进学生与子女的全面发展。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优势体现

1.家庭教育的实践性与学校教育的智能性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均十分关注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从内容上来看,如团队精神、性格、目标等非智力因素,如记忆力、逻辑思考能力、观察力等治智力因素。不过,由于每一种教育形式不同,各自关注的侧重点也并不完全一致。家庭教育注重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旨在凭借孩子的生活实践,锻炼他们的抱负、信念、团队精神、兴趣等,从而帮忙他们提高在生活方面的能力。但是,学校教育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一些的教学活动来传授教学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想象力、思考力、记忆力,等等。此外,学校教育大多在课堂里进行,鲜少有接触到社会实践方面,往往处于一种纸上谈兵的尴尬窘境。

2.家庭教育的灵活性与学校教育的模式性

从教育方法方面入手,系统化地注重单独教育与规模教育的优势,认同尊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差异性。事实上,家庭教育带有灵活性,在教育时间、教育步骤与教育资源等方面都能保证灵活的掌控。但是,学校教育却容易受到教育方法、教育原则、教育目标等方面的束缚,必须兼顾班级里的所有状况,即便存在灵活的教学模式,但是也无法突破模式的约束。

3.家庭教育的无序性与学校教育的系统性

家庭教育属于无序性的教育。绝大部分家长没有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科学的教育内容,往往在教育上缺乏序列性与系统性。由于客观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很多家长往往只是根据一个宽泛的教学设想,并没有详尽的具体操作环境。但是,学校教育十分注重系统性与有序性,往往会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监督考核机制、教学评估,等等。所以,基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与教育,学校才逐渐变成学生教育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的各种知识技能。

家庭环境重要性篇10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每个家庭由于其组成人员、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从而使儿童家庭德育也各有千秋,然而作为家庭教育重要内容的儿童家庭德育又有其独特之处。

1.儿童家庭德育时间的随机性

家庭德育没有一定的系统性,没有固定的课时安排,没有非常具体的预期教育目标,父母可以随机采取灵活方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如打扫房间时,可以进行热爱劳动、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在不知不觉中对儿童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在教育中没有小事情,你们扎在女儿头上的一个结、一顶帽子、一件玩具——所有这些在儿童生活中都是有极大意义的东西。细枝末节是日日夜夜、时时刻刻起作用的,整个生活都是由它形成的。指导这种生活,将是你们最重要的任务。”[1]父母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就应该如此细致入微,抓住时机,灵活施教。虽然有些内容并不直接与道德教育相关,却也间接地影响着家庭德育的实效性。

2.儿童家庭德育过程的实践性

与学校德育相比,家庭德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学校德育往往是囿于课本上的内容,往往是讲授式的,儿童很少有实际体验的机会。家庭德育则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父母往往是在具体情境中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儿童通过切身感受领悟学习的内容,因而它更侧重于体验式的学习。

3.儿童家庭德育环境的特殊性

每个儿童所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其特殊性,从而使每个家庭德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效果等呈现出差异性。

二、儿童家庭德育存在的问题简析

儿童家庭德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果能够对其加以充分利用,将会增强儿童家庭德育的实效性。然而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目前儿童家庭德育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儿童家庭德育方式单一

由于家长文化程度的局限性或是认识上的滞后性,致使有些父母虽然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也往往只是停留于口头说教,“言行不一”;有些父母则是等到儿童在道德方面出现了问题,才进行说教。

2.儿童家庭德育时间被挤压

“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愿望,尤其对于一些文化素质较低的父母来说,他们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无关紧要,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忽视家庭德育,一方面可能为儿童赢得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却也使儿童的健康成长潜藏着“危机”。

3.儿童家庭德育内容有失偏颇

家长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某种程度上还只停留在讲文明懂礼貌、诚实不说慌、乐于助人等方面,至于如何“学会做人”、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树立远大的理想等方面的内容却关注不够。

4.儿童家庭德育缺乏教育理性

很多父母对儿童的期望值过高,他们不顾儿童的实际情况,盲目地去模仿别人。父母的过高要求往往会给儿童的心理带来巨大压力,有时这种压力会变成动力,促进儿童的成长发展;有时却会起到负面效应,由于不堪负重,儿童可能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5.儿童家庭德育环境令人堪忧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父母过多地注重儿童的智力发展,尤其自儿童入学以后,多数父母便忽视了儿童的道德教育,并且认为以后的教育应该由学校负责,致使家庭德育环境处于令人堪忧的境况。一些父母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儿童产生消极影响。父母与儿童的交往也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儿童的一切行为必须在他们的限制范围内,儿童失去了应有的“自由”。

三、如何增强家庭德育的实效性

鉴于儿童家庭德育的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增强儿童家庭德育的实效性,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儿童家庭德育应加强针对性

每个儿童都生活在一个个具体的家庭环境中,都有其自己的独特个性,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父母可以根据儿童的性格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这一点上,家庭德育要优于学校德育,学校德育虽然也提倡因材施教,但因学校是集体教育,个别教育要和集体教育结合起来,而家庭德育可以实现真正的个别教育。父母可以根据儿童感兴趣的事、感兴趣的活动,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使儿童在“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并使儿童“自由”发展,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2.在儿童家庭德育中父母应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接触时间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子女有极大影响。“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上行下效,先施后学,父母自身的行为就告诉了孩子应该怎么做。由于儿童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而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很强,父母如能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的示范作用,儿童通过耳濡目染自然会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的行为。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父亲应当以身作则,教导儿童尊敬导师,导师也应以身作则,使儿童做他希望他做的事情。导师的行为千万不可违背自己的教训,除非是存心使儿童做错。”[2]洛克的话道出了榜样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3.创设良好的儿童家庭德育环境

家庭德育环境,主要包括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和文化氛围等。家庭成员之间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做到人格上的平等、心理上的相容、情感上的融洽。家庭德育环境的建设应注重文化环境的熏陶和优秀传统道德的熏染作用。父母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并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家庭德育应注重情感教育,父母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动之以情,以情感人”。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将使儿童“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