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4:18

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篇1

在当前有关教学观念的转变已然成为了教育界热议的话题,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对教师教学、教学系统的运营都发挥着指导和统领的作用。任何教育行为都受制于一定的教学观念,任何先进的教育改革都在先进的教学观念中诞生。教学的不断进步就是新旧教育观念在不断进行斗争的结果,教学改革的最大阻力就来源于旧的教学观念。在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旧的教育观念成为了教育发展的拦路虎。作为一名小学计算机教师,笔者以小学计算机教学为例,谈一谈当前我国教育界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1教育观念的变化

在传统的教育课堂上,最为盛行的教育活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对课堂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几乎不能有自己的观念和质疑,教师的宣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这种课堂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教学观念的影响,即教师对课本、对知识掌握比较全面,教师通过讲课这种方式,采用“口对耳”的沟通形式,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耳中。受制于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利用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便可以完成整节课的流程。就计算机课堂来说,计算机理论知识较为复杂,学生通过自己看书,无法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和记忆,故而教师的教学就成为了最主要的教学形式,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新课程理念普遍盛行的今天,在我国很多地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依然盛行这种教育观念。面对这种情况,学校、教师、学生应当三方通力合作,转化陈旧的教育理念,积极迎接新的教育观念,使得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更上一层楼。

2如何有效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

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如何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是笔者教学生涯中研究的重点。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笔者感到传统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限制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发展的一大阻碍因素是教学观念的滞后,落后的教学观念使得陈旧的教学方式得以继续,转变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不是朝夕可完成的,也不是依靠单独个人的力量便可实现的,是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通力合作。下面就来谈一谈如何有效地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

2.1学校方面

学校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是教学理念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校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学校对教育理念改革支持的时候,教育理念改革就容易在各个教学课堂推行;反之,当学校对教育理念改革不支持的时候,教育理念的改革就不容易取得成功,绝大部分的教师是不会跟学校的指令相抗衡的,这样新的教育理念在学校各个课堂的推行就有阻力。在我国当前进行的新教育理念的推广中,采用的推广方式是先从学校领导层开始,让学校上层领导对这种教育理念进行接收,之后由学校领导对这种教育理念在教师队伍中进行推广,将这种观念灌输给教师,让教师接收这种观念,并最终将这种教育观念根植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之中,融入自己的教学模式中去。既然学校在新理念转化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学校应当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学校上层领导要开拓自己的眼界,要走出校门,多参观、多学习,积极吸收其他教育同仁们的先进教育理念,将这些教育理念按照自己学校的学情进行有效的改革,让这些观念适应本学校学生的学习状况,最终实现本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次,学校要做教师进行教育理念改革的坚强后盾,积极的支持教师,为教师提供方便之路,筑起教育理念改革坚固的夯基。

2.2教师方面

教师是教育理念改革的直接执行者。教师是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教育理念能否实现有效的转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想变通的教师善于探索适合自己的教育观念,而固步自封的教师很难会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为了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化,作为老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不管在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指挥之下,教师的业务素质都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凭证,任何教育观念都是为了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而服务的,都需要依附在教师的教学素质之上,因此教师需要重视自己的业务素质,夯实教育理念转变的基石。其次,教师要多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探索其他教师的教学理念。例如对于本学校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应当积极主动的去听该老师的课,即使不是本学科的教师,也可以到该老师课上听课,领略该教师的教学风采,再比如小学计算机教师对互联网计算机的应用十分熟练,他们还可以到网络上寻找一些教育资源、一些优秀课堂公开课视频等等,放宽自己的眼界,见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积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观念。接着,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掌握计算机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FLaSH视频制作等技术,使得新的教育理念有重要的技术资源支持。最后,教师要树立“替学生全面发展着想,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宏伟目标,教学活动开展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满足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

2.3学生方面

学生是小学计算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观念的转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传统课堂上的“讲-受”教育模式,还是新的教育观念中的“生生互动”教育模式,学生都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由于学生的存在才使得教学活动完整。新的教育观念的盛行,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探索,这就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一种感觉―难以适应。造成学生产生难以适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学生要求低,学生上课只需要听教师讲解即可,即俗话所说的“带着耳朵”来听课。而新的教育观念下,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也增加了,学生不再是单纯地听课,而是需要融入到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积极参与。对于学生来说,积极适应新的教育观念,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才能在新教育浪潮中成为弄潮儿,才能实现自身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才能使自己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人才。

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小学体育教学;重要性;加强措施

前言:

体育教学一直以来被当做边缘性学科教学。中国教育的特殊体制导致中国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课业压力和升学压力,考试科目的学习被当做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体育的教学则被当做辅教学,不仅在课时安排、教师队伍、硬件设施等方面存在着不足,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不重视一直未能彻底改变。几年了,随着我国学生体质弱等问题的不断凸显,以及国家相关部门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和一些政策的出台,体育教学慢慢获得应有的重视和关切。之前的教学歧视等问题得到很大的解决和改善。小学体育教学作为小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它的重要性也随之慢慢被发掘。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同于其它音乐、文化课等科目的教学活动,它的目的不在于教授规定的知识,而是在于让小学生在接受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文化课知识以外的学习和培养,帮助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锻炼和培养。而通过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

1.小学体育教学对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公民在上小学的阶段往往是人生历程中最容易被塑造和培养的过程。此阶段他们的自主意识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观念还没有成熟,极易被外界的力量所影响,这是小学教育的优势。而体育教学的功能就是抓住这一心理发展的空窗期,通过引导小学生在体育课上做活动,做游戏,使得小学生们在互动中了解到合作、竞争等理念的含义和内容,并且因为在游戏或者活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乃至失败的时候,学生们可以通过互相帮助或者自主解决困难这就间接地培养了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小学体育教学对小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对于身体素质的增强和提高是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最直接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小学体育教学课上,学生通过游戏等互动环节来体会到运动和锻炼的乐趣,通过专门的技术动作增强身体协调性,活跃身体各项技能,这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是充满诱惑力的感受和体验。当前小学生身体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平时缺乏锻炼,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长的溺爱导致小学生在饮食方面过度随意,缺失正确的引导,肥胖、虚弱等问题非常突出。小学体育教学可以通过课上的体育活动来帮助小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将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锻炼习惯灌输给小学生,帮助形成终身锻炼的观念,为其身体素质的提高保驾护航。

二、加强小学体育教学的措施

1.树立现代化小学教育观念

现代化小学教育观念的内容和含义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接班人。它要求小学教学不能片面注重学生文化课知识的培养和积累,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形成同样重要,同时任何教育活动都必须以小学生健康的身体条件和素质作为基础,因此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只有从观念上彻底抛弃落后的以文化课教育为纲、为主的教育观念,将小学体育教学切实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为实现现代化教育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化体育教学观念的树立同样应该被小学体育教师所重视。现代化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不再仅仅是学生之间自由组队玩耍的自由活动,而应该是以锻炼学生合作、竞争等意识为目的的教学活动。课程本质上应该是经验和理念的传达,通过小学生之间分队竞争,既能够激发学生活动积极性,也能帮助小学生树立合作、正当竞争、互相帮助等群体生活和活动观念。

2.建设优质小学体育教师队伍

教师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他的功能和价值是巨大的:教师职能的发挥直接关乎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否达成,效果是否令人满意。现代化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必须要有一支具备了现代化体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技能的教师队伍来实施和引导。优质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立要靠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对相关职能部门对教师资源的整合和重新利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对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做出支持,抽调和组建一支专业的体育教师队伍作为模板和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是加强培训和学习。对小学体育教师组织专门的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和内容革新等为主题的培训课程,通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帮助小学体育教师树立现代化体育教学观念,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内容作出相应的改变。

3.学校政策和资金支持

学校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首先表现在对体育教师队伍的政策支持上,通过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工资和福利补贴,提高其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设立专门的资金款项为体育教师接受培训和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其次是对从实际教学活动方面为体育教学提供支持。这种支持应该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体育教学活动的课时安排。现代化小学教育观念的树立要求小学教育领导者能够在课时上做出调整,为体育教学安排足够的时间,坚决杜绝一味地压缩体育教学时间,将之匀给文化课教育的做法。另一方面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硬件设施的支持。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设施老化陈旧,危险性加大以及设施不完善,现代化体育教学设施缺乏等问题,这些都应由学校出面解决。

三、结语

小学体育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教育系统实行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体育教学的意义和作用被更大程度地挖掘和表现出来。所以,从观念上重视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化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师队伍,并以学校的资金和支持政策为基本保障是充分发挥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的必要工作。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编辑部关于体育课程改革专访.与时俱进全面实施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仁[J].体育教学.2003,(l):21-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1一6年级)体育与健康(7一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会,2001.

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小学教师;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35-01

小学教育是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小学阶段无论是身体,还是知识,都是成长最旺盛的时期,在人生的发展历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阶段,打好小学的基础,对学生之后的学习和成长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学生接受完整优秀的小学教育,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对学生今后接受更进一步的教育,提供了重要条件。另外,从我们国家来说,普及小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会更有利于小学生顺利进行中、高等教育,对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帮助。所以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对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小学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理念、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都要较强而且全面。其中教育理念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现象或者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也是一种教育哲学观点。韩延明曾在文章中指出,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逐渐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而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指的就是小学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教育思维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对“小学教育应然”的一种理性认识以及主观要求。虽然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并不具有工具性价值,对教学效果也并不会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它是小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基础,是小学老师教学生涯的灵魂,它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视野、教育行为方式起着制约的作用。

一、小学教师应该持有正确的学生观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小学生是“人”的观念,有着作为人的尊严以及合理需要,对此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和尊重。小学教师并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学业的提升,而是应该赋予学生“人”的内涵,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学生作为一个“人”,是有着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等内在品质和修养的,而这些内在品质和修养的塑造也正是小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使命,这正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作用,也是素质教育的固有要求。另外,小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中的人,具有发展性,所以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不足,对此小学教师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应该充满爱心,也要有更多的耐心。同时,小学老师应该正确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小学生作为人,也是有独特个性的,具有独特性,所以,小学教师应该树立面向全体小学生的观念,注重因材施教。

二、小学教师应该持有新的教育活动观

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实践方式,是沟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重要桥梁。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在学习中培养和发展自身能力,最终学会学习与创新。所以老师要围绕这个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可能、提供应有的条件,从而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与发展,最终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小学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权威观

教师权威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让学生信从的力量或影响力。教师权威分为“外在依附”的教师权威以及“内在生成”的感召、专业权威,前者带有“契约”或“法定”的性质,对学生具有强制性,必须服从和遵守,这是一定社会赋予老师的,所以教师在行使这种权威时往往会让学生心生反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而后者和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素质、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由教师所具有的“德、才、学、识”而形成,与前者相比,教师“内在生成”的权威并不具有强制性,反而学生对老师这种发自内心的信服往往会让学生更好地驱动自己自觉主动地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教育教学的影响。

四、小学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当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终身学习也就成了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陶行知先生在《教师自己主动进修》中就曾强调了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指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持常青。现代教育观念也提倡教师要经常给自己“充电”,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逐渐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可能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地照搬照抄,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学习,将学习养成一种习惯,从而成为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学习型教师。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并充实自己,争取早日能够持有并掌握这些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小学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篇4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德育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有效性,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目标空大、教学方法陈旧以及教学观念落后等问题,影响德育教学水平和效率,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已经成为困扰小学德育教师的难题。因此,针对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空大

德育课教学水平是评价教学水平的硬指标,许多学校为了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德育教学目标设置过高、过大,但是德育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这种德育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二)教学方法陈旧

许多学校的德育教学方法陈旧,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德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等几乎一致,只重视教学形式,但是不关注教学内容,依然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讲讲故事,学生被动地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仅仅只能记住几个特殊的问题,但是并不理解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许多学校的德育教师由文化课教师担任,并没有专业的教师,文化课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德育教育培训,其知识水平和品质相差甚远,其教学方法更是生搬硬套,导致德育教学效率不高。

(三)观念落后

许多小学的德育教学只是做做样子、喊喊口号,教育观念落后,德育活动自身没有新意,往往是老调重弹,无规划、无组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导致德育活动流于形式,其有效性相对较差。

二、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尊重学生成长规律,设置合理的教学

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其德育观尚未形成,并且对于事物的认知还处于一个模糊的阶段。因此,该阶段的德育教学目标重在打基础,在该阶段,教师应该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积极思考,并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与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一种思维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严格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这种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顺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此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德育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对此,小学德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以此提高德育教学效果。例如,以生活为切入点的教学方法,德育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以及形象化,有效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例如,以“秋天的收获”为内容,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谈谈秋天自己的收获,学生既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谈秋天成熟的果实,也可以与家长、同学交谈,了解更多关于秋天的收获,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将教材、网络等多途径收集到的果实拿出来,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并根据果实的特点进行分类,这种学生与家长、同学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的教学方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教学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转变教学观念

新时期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等于一体,打破了传统听声音的枯燥教学观念,并深入对德育教学理念的研究,创新教学观念,并引入全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总而言之,德育教学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现阶段小学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进行处理,以此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以促进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

作者:李方艳单位:山东省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城小学

参考文献:

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篇5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农村;中小学校

一、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硬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器件、软件等综合起来可以促进农村教育的环境条件。硬件环境包括各种的教学器材、教学用具以及教学材料等设施,如:电脑、投影仪、交互式白板、电子教室等等,如果没有这些硬件设备,那么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的软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所需要的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小学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软件环境包括各类的可以观察和记录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监测动态的各类设备、设施,能够记录着教学任务的工具。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的人文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人为因素,以及对信息化教育教学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包括学生的现代教育意识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程度等等。硬件环境建设、软件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建设三者都是至关重要的,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没有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再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都将难以发挥作用。

二、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近些年,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的“校校通“、“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信息化教育水平,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但是在整个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仍存在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问题。经费短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每年用于更新信息化教育设备的资金投入仍然不能满足需求,更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信息行业的技术更新非常快,设备的新旧换代日新月异,一些信息化设备往往经过一两年就会淘汰。2.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滞后。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信息化的要求不高。教师对网络信息化教育的认识不够、认识的内容不到位,限制了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农村中小学校的管理者普遍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认知上存在几个不足,主要是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较多的误区导致产生的学生生源信息上的制约效应,而且也不重视信息化的使用,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类型的教学观念。因此没有指定的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用传统类型的教学,用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张嘴来灌输式的教学,而不采取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进行开展教学。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建设的几点对策

1.保障并逐步加大中小学校信息化经费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各级财政部门的联系,在农村开展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各级财政部门给予足够的资金保障,并确保每年的信息化教育经费逐年的增加,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教育行之有力的开展,同时学校在使用信息化教育专项经费中也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开支,考虑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做好经费使用的规划、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设备的采购等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些的开展,与此同时也要加强监督和检查,这样才能够使农村信息化教育有效的落实并顺利实施,也保证资金可以划拨到位和使用效益。2.中小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观念要有所更新,素质有所提升。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更新和转变,在现有体制下进行创新、制度上加以改进,同时要进行观念上的有效突破。因此,无论是各级主管部门还是学校职能部门都要进行教育观念上的一次转变,转变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一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观念要转变。教育的管理在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必须要首先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深入研究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内涵,明确发展思路,为当地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二是学校管理者的观念要转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运行、应用需要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学校领导是教育信息化的决策者、开拓者,因此转变校领导的观念是解决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方向的问题,要唤起校领导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欲望,并要使他们知道如何去发展教育信息化。三是教师的观念要转变。教育信息化首先要着力于培养教师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四是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针对农村年龄结构偏大的教师,探讨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实际运用现代化信息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3.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促进教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是由问题本身所引起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开拓的过程,在不断的更新中可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改变,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在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的建设路径可以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使其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其自身的环境,从而使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总之,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对于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体系,更具深远的意义。

作者:张静单位:兰州市电化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李颖冰.小议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

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篇6

【关键词】改进小学生思想道德对策研究

一、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一)思想素质方面

当代小学生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他们普遍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进取心,价值取向总体上体现了公平、效率、竞争、自立的时代特征。但是,不少学生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在其人生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的确立上存在较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社会责任感有所下降,学习目的更趋于现实。

(二)政治觉悟方面

现在的小学生普遍具有着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关心祖国前途,希望民族复兴,关心时事政治,有远大抱负,政治立场坚定。他们能正确认识、理解并拥护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能旗帜鲜明地拥护改革开放。但是,也有一些学生政治意识淡薄,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够坚定,缺乏信仰、信心与信念,对祖国情感淡漠,随着年龄增长有发展之势。

(三)心理素质方面

由于小学生受到应试教育、家庭过于呵护等因素影响,有不少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反映在个性心理品质方面有诸如适应性较差、意志力差、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较弱,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者适应不良,如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行为障碍、社会适应障碍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我意识、保护“隐私”意识增强,对侵犯隐私的行为反应强烈。

二、小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国民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日益削弱,这也导致不少学生对传统道德的反叛,一些意志薄弱者或涉世不深的小学生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念,怀疑、否定、背弃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出现理想信念危机、道德行为失德、人生目标狭隘化和庸俗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日益多元化,由于利益的驱动,导致一些人私欲膨胀,形成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急功近利的错误观念,这也深深地影响了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学校教育的德智失衡

当前,许多小学的德育工作总是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在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的“应试教育”面前,小学德育大大削弱了,而智育则被抬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可能会有所提高,但其思想道德水平却呈现下滑态势。这种德智失衡的顽疾,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师德师风也是影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小学教师的师德师风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个别教师师表意识淡薄、自由主义思想泛滥、缺乏自尊自爱精神,自身素质离一个人民教师的行为准则和要求有很大差距,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道德养成。

(三)家庭教育的问题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发现,许多家庭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存在以下错误倾向:教育的功利性、实用性较强,只注重孩子的学习,虽然许多家长都开始重视道德教育,却还是停留在口头上,忽视孩子的道德修养;很多家长在道德教育内容上比较单一,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性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存在问题,如重说教,轻践履,方法简单粗暴;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重言传,轻身教。当前家庭结构出现许多变化,例如单亲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留守孩”家庭增多,这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三、改进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研究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不同,采用的教育手段也会不同,导致教育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作为德育工作者应当纠正重智轻德的观念,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学生健康成长相适应的教育思想,顺利推动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必须明确教育目标

我们必须根据时展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设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切实可行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确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为基础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信念为主导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为最高目标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切实加强和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彻底整合教育内容

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还必须与时俱进,例如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纳入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我们要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整合,使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符合时展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真正做到思想道德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要不断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成长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家长要承担起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子女做好道德表率;制定良好的家规,构建民主平等的家风,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构建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采用得当的家庭道德教育方法,注重言传身教,做到言行一致,帮助子女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篇7

1.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自然主义教育观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需求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就需要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当前我国不少地区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无法满足当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家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以培养出综合素质和能力高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与动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小学音乐教育中应用自然主义教育观是社会发展背景下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自然主义教育观是改善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必经之路

当前,我国小学音乐教学依旧禁锢于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之中,灌输填鸭式的音乐教学模式,致使音乐失去了本身之美,也使学生无法对音乐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情趣。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本身之美就在于用简单的韵律凸显大自然之美,而当前的教育理念致使教师过于注重音乐唱法的传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这一学段学生在心理以及生理上的发育特点,进而也就无法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就需要将自然主义教育观融入于小学音乐教学中,为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自然主义教育观的途径

1.以小学生心理以及生理发展特点为基础

要想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全方位渗透自然主义教育观,就需要首先明确小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发育特点,掌握其发展规律。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段在7-12周岁,而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以及心理高速发展的时期,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所处年龄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将自然主义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比如:三、四年级的学生,其在心理上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开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对事物的判断,但是依旧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某一件事情上;从生理方面讲其身体协调能力大幅度增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评价与表扬中,提升其自信心和审美能力。

2.更新教学理念,以小学生为音乐课堂教学主体

自然主义教育观要求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来实现其对教育的指导性作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遵循音乐的本质属性,也要遵循学生的自然属性。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这样才能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的成长,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

在渗透自然主义教育观、落实素质教育全面要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科的兴趣,进而营造出和谐且具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建立起对音乐学科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带着求知的欲望来探索,从而在音乐的熏陶中逐渐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不断地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尽量使内容贴近自然,还原音乐的本真,这样才能在净化学生心灵的同时,启迪学生思考、探索,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按照曲目的内容,实现学生的分角色扮演,在寓学于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结语

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篇8

【关键词】经济学;小学教学;可持续发展教育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在经济、社会的稳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可持续发展观发展到教育领域当中应运而生的理念。

一、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并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牺牲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由挪威的首位女首相GroHarlemBrundtland首次系统的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全国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的观点认为,根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推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为解决可持续发展一系列实际问题而实施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科学知识与生活方式,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①

二、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的发展价值指向。小学属于基础教育,是每个人生存和生活必须要接受的教育,教会小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能力,从幼年开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小学数学可以渗透给学生不乱花钱意识,小学品德培养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环境忧患意识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普通小学生转到有基本能力的潜在劳动者。

(二)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可以把观念深入到学生内心,产生节约责任意识,在后续的教育上继续强化,加上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在以后工作岗位上就会自觉为提高生产效率而钻研。

(三)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让经济发展更环保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要借助人的力量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辩证的,是科学的,是经济发展必须遵守的条例。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可以提高生产环节的废物处理水平,不能以伤害环境谋求经济发展,得不偿失。

三、从经济角度实施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策略

(一)教育部门加大对小学教育的投资力度

利用“大扶贫”战略等一系列资金,引进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税收的利用率,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完善学生奖学金发放机制,加强对学校教学的监督工作。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国外优秀小学进行合作,开展我们同发达国家专家的双边合作。增加民间教育和经济往来的频率。

(二)促进不同地区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公平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公平和效率是市场的代言人。然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小学教育归属于基础教育,要求教育公平和公正。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发展水平和发展深度都有很大差距,如果完全按照市场的调节作用则必定导致教育不均衡不公平。教育部门应当将市场当作服务于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的手段和方法,既要对于教育方向的市场配置资源适当放权,相关教育部门也要适时引导教育发展的方向,促进教育公平,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适当放开社会资本对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投入

小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投入,学校自身也要想方设法为本学校的教育提供更好的条件。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有经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师,需要活动经费,需要开展课程的合适场合,而这都离不开教育投资。可以公开融资和利用众酬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并设立相关监管部门,及时公布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情况,资源使用透明,相信社会各界对教育投资的热情只会只增不减。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让它在经济学角度发展很有裨益,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合理调整教育成本,既要注重社会成本,也要注重经济成本。从社会发展考虑办学理念,尊重教育规律,从学校和学生的利益出发考虑一切。

作者:丁秀莲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_d1479.htm.

[2]张军.高级微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3.

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篇9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文讲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因此,激发青少年科技制作与小发明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意识,开发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潜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要从教育抓起,创新要从小做起,创新意识要从这里起步,这就显得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尤为重要.

从物理学科的角度来讲,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和科技小发明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重中之重.下文就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活动.

1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

1.1物理教师应接受物理大师教育思想

物理学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严格定量科学.物理学中所有的结论都是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升华的结晶;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力戒弄虚作假,倡导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作风,都贯彻于物理教学的始终;还有物理学家为造福人类探索知识而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孜孜不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渗透在物理学中瑰丽多姿、丰富多彩的科学研究方法(象观察、实验、假设、理想模型、等效替代、科学推理等),这些都无不给学生以深刻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从而为学生深入学习,为将来从事科研,从事创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应当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而且培养学生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要通过教育:“个人自由而有责任心的发展,使他得以在为全人类的服务中自由地、愉快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还指出学校教育“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还明确地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的和谐人.从物理学的特点来看,物理学应该注重“物”的过程,然后才到“理”的结论.物理教学恰恰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在形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物理的课堂教学应注重实验与探究,也要注重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的教学.物理教师应该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接受物理大师们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1.2教师应接受最新教育理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此我国将原来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提出了三条改革:第一是课程的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第二是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是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首先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教师只有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把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此外,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课程标准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像科学家构建、描述科学原理那样经历探究的过程,将自己的经验协调起来并纳入逻辑系统,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与原理,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认知结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动手实验、学会动手制作,还要在课外活动中学会科技制作与小发明,这才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有力保证.作为物理教师,应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接受最新教育理念,真正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

对小学生的教育观念篇10

1.1德育进程规划不明确:目前阶段的教师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仍然告诉学生要顾及集体主义、要有牺牲精神等等,实则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程度却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利益,而现实生活中,就算是教师自身也可能做不到一些内容。长而久之,使得小学德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与轨道,变成缺乏实际可行性的空谈。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确切的的指导,做出完整有程序性的德育教学规划,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事情正确的认知、态度及处理事情的观念等。

1.2德育观念理论缺乏创新:小学德育教学进程中,教师普遍仍运用较早以前的惯用老思维进行教育学生,将德育教学与其他普通课程的教学一样对待,要求学生只是记忆这个理论,将记忆的程度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这远与教育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驰。德育教学应使道德真正转化为生活中学生的行动。需改变传统的灌输形式转为启发性,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对德育教学有积极性,愿意去思考、行动与感受。减少课堂的严肃气氛,增加幽默轻松,让学生愿意去表达思想情感和愿意表现自己的善良。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受到道德的影响、熏陶与感染,从而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形态。总之,不可忽略观念创新与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1.3缺乏客观性评价方式:在德育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学生应是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也缺乏客观性的评价,相反,教师需在学生每天记录上道德学习成果,培养其长期坚持、将所学的思品德知识付诸于具体的生活实践之中的习惯。最终促进其形成其良好思想品质。尊重学生、懂得表扬、以身作则教授其知识与做人的道理,懂得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人身观价值观。而现实德育教学中,却由教师总结课程结论等,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性。

2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建议分析

2.1明确德育进程程序性:教师在小学德育教学进程中需规划好教育的程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进行。此外,加大其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力度,如培养学生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要让学生理解德育学习并不是完全纸上谈兵,而是如何实现在生活中有实际可行性,表现自己的良好的素质,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教学中不断熏陶学生的素养,提高小学生的德育认知水平,奠定其学习与生活的态度基础。由于小学生年龄性格等方面的特殊性,需引导学生自主规范其行为,这才能够逐渐真正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例如,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观念,爱护生命、保护环境需要长期的实践下去,不只是只需做一次就足够。再如养成学生随手捡拾垃圾、珍爱保护动物的观念与行动、珍惜水资源等,生活中不浪费粮食、节约水的使用等,进而加大德育进程的实际可行性程度。

2.2加强德育理论创新观念:德育的实践方面即是教学生怎样去分辨与克服负面情绪与行动。教育观念上,不应一味地弘扬社会只存在道德阳光的一面,应积极引导学生去承认社会中存在的不道德,相反,引导学生需要她们新一代的青少年去做有意义的事,利于社会、利于国家。作为小学生的德育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则是令其从小就树立起正义感、责任感。通过学习,愿意主动为社会为国家将自己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例如,德育教学中教师可针对环境问题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令小学生描述生活中所见到的环境污染,并设计宣传画等呼吁同学们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