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统计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4:34

卫生统计的作用篇1

关键词统计工作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应用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将统计工具应用于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能够有效管理数据信息,促进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发展。因此,有效利用统计工具,做好统计工作十分重要。研究统计工作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是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统计工作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的应用现状

统计工作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能够及时了解患者情况,准确掌握患者的身体指标,从而作出准确判断,节约时间,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病痛,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但是,当前统计工作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的应用状况不容乐观,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了应用效果。[1]统计工作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基层医疗机构多处于偏远地区,主要面对的患者也是一些轻微病症的患者。例如,感冒、腹泻、检测血压等常见问题,不需要过多的技术含量,也不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检测。因而,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感觉统计工作较为麻烦,不够实用。第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相关人员素质较低。在一般情况下,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普遍未接受过系统的训练,专业素质不过关,甚至一些工作人员从未学习过相关知识,只接受过短期岗前培训,不仅专业素质较低,对统计学知识也不理解,对一些常用的统计公式、统计算法都不够熟悉,无法及时反馈信息,也无法进行有效的预测。第三,统计手段较为落后,统计手段落后也是一个常见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统计领域,不仅提高了统计的准确性,还使统计工作更加便捷、快速。但是在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较低、统计手段落后,主要依靠人工计算,缺乏专业的统计软件,不仅统计的准确性较差、效率较低,数据统计的主观性也较强,数据缺乏参考价值,不仅容易引起决策失误,还可能造成医疗损失,影响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提高统计工作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应用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技术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素质低下的必要手段,通过加强技术培训,能够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统计工作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应用质量。加强技术培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好技术培训工作,不仅需要做好岗前培训,还需要不断进行进修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胜任统计工作。[2]第二,加强信息技术培训,为基层工作人员讲解信息技术应用要点,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学习计算机知识,从而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保证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质量控制工作

卫生统计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出入院人数、床位周转次数、诊断符合率等内容,还包括无菌切口感染率、确诊以及手术符合率等。因此,做好统计工作,需要加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质量控制工作,以便进行科学的管理,提高医疗效益。[3]加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质量控制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全面开展统计工作,深入研究,做好质量控制工作,进行系统的统筹和管理,以便有效实施统计工作,提升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统计水平。第二,定期通报,进行统计,关注医疗质量指标,及时了解工作的执行情况,以便为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服务,根据统计结果制定工作计划。

(三)加大重视程度,有效开展工作

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就是加大重视程度,只有重视这个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有效开展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加大重视程度,有效开展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开展讲座,转变工作人员的陈旧观念,使工作人员意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有关统计的相关知识,提高统计能力,增强自身专业素质。第二,制定奖惩制度,通过奖惩制度,使相关人员意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此外,对不重视统计工作的人员给予惩罚,实施负强化;在重视统计工作、有效开展统计工作的情况下,给予奖励,通过正强化的方式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健全管理制度是提高统计工作质量和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质量的基础,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能够实现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合理利用数据信息,辅助医疗工作的开展,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管理者提供各种数据信息,保证管理者决策的准确性,提高管理质量。因此,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十分重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统一的管理标准能为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参考,保证工作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实现统计工作的有效实施,保证工作的有效性。第二,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通过科学管理能保证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五)革新统计手段,引进信息技术

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的统计手段较为落后,致使无法有效开展统计工作。为解决此问题,需要革新统计手段、引进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使其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因此,引进信息技术,革新统计手段十分重要。[4,5]革新统计手段、引进信息技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引进信息技术,创新统计手段,将信息技术与统计手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保证统计手段的有效性,促进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购入专业的统计软件,通过统计软件进行准确的统计,保证统计的有效性与准确性,从而达到顺利开展统计工作的目的,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统计能力,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统计工作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应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总体而言,统计工作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医疗机构的发展,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加大重视程度、革新统计手段等方式,解决了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为绵阳万江眼科医院)

参考文献

[1]宋卫亚,许萍,汪群,宋洁.落实国家卫生统计网络直报遇到的几个问题与解决措施[J].中国卫生统计,2014(01).

[2]吕晓艺,位林.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如何做好统计网络直报工作[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07).

[3]王恩惠,刘俊田.对企业卫生医疗机构体制改革的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01).

[4]刘协和.论“被精神病”事件的防止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02).

卫生统计的作用篇2

大家好。经过紧张的筹备,全市卫生统计网络直报培训会议如期召开了。参加这次培训的人员来自局直属单位、各厂矿企业医院、各旗县区卫生局以及所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等近300个单位的统计人员。我代表市卫生局,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长期辛勤工作在卫生统计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

统计工作是卫生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基础性工作。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卫生改革的深化,卫生统计工作已经成为卫生部门和单位的一项基本职能,成为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强有力手段,在卫生决策与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为了适应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卫生部对2002年制定的《中国卫生统计调查制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并更名为《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明确了信息需求与指标、建立网络直报系统、增加调查频率、统一信息标准等措施。

这次卫生统计报告制度的重大改革,适应了卫生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重点,抓住薄弱环节,努力提高卫生统计服务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对科学制定卫生决策发挥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做好全市卫生统计网络直报工作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重视和加强对网络直报工作的组织

我们目前的卫生统计网络直报工作,是以卫生厅直报平台为中心,由全市各级卫生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统计数据采集的系统工程。各直报单位和统计人员必须充分认识网络直报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对这项工作的认识,认真落实卫生资源与医疗服务调查制度、卫生监督调查制度、疾病预防控制调查制度和妇幼保健调查制度,积极实行统计管理和指导,健全工作制度。各旗县区的直报工作由各地区卫生局负责总协调,并强化对直报工作的具体业务指导。在开展这次直报工作的同时,各单位要定期集中研究分析汇总数据,通过加强质量控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卫生统计工作取得真正实效,更好地促进我们卫生工作的开展。

二、注重统计队伍建设与技术培训

目前,我市不少卫生统计部门和机构中统计人员还相对不稳定,整体工作衔接有待不断加强。因此,必须要建立稳定的统计人员队伍,保持工作的持续开展,否则再好的基础设施、设备也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根据卫生部和自治区卫生厅的要求,市和旗县区卫生局以及各直报单位必须配备1名直报工作管理人员,医疗卫生机构要指定专人承担直报工作。并配备直报工作用的计算机和相关软件,完善上网条件,为网络直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稳定、便利、宽松的工作环境,保证统计直报人员能够按时完成网络直报工作任务。同时,市卫生局和各旗县区卫生局要根据直报工作的需要,适时举办本地区卫生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逐步建立较为稳定的既懂业务又能进行分析研究的统计队伍,切实提高卫生统计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当好参谋,发挥统计工作的智囊作用

调查研究与政策分析能力是卫生统计人员的基本功。长期以来,不少卫生部门和单位的统计工作人员,单纯注重提供和汇总统计数据,忽视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没能很好地发挥为本地区卫生工作改革发展提供科学、真实、及时、准确决策建议的作用,这是我们卫生统计工作目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卫生统计人员一定要认识开展卫生统计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要把统计工作与统计分析运用结合起来,通过我们认真的统计和分析研究,为单位领导重大决策、调查研究、进言献策。希望各单位的卫生统计工作人员能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既能提供翔实、准确的统计数据,又要针对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分析,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四、建立网络直报工作制度

卫生统计的作用篇3

第一条为了加强全国卫生统计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保障卫生统计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卫生统计在多层次决策和管理中的信息、咨询与监督作用,更好地适应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卫生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依照《统计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政策,采集卫生资源投入、分配与利用,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益,居民健康水平等统计数据,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分析,实行统计咨询与统计监督。

第三条各部门、各级各类卫生事业单位,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私人开业机构和个体开业人员,必须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送卫生统计数据。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事业单位要把统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定期检查并监督统计工作法规、计划和统计报表制度的执行情况。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开展统计工作中应与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密切配合,并在统计业务上接受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事业单位应按照《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加强统计力量,充实统计人员,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

第六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必须将统计工作经费列入卫生经费计划,从经费上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统计事业的发展。

第七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要加快推广和应用现代计算与信息传输技术,建立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提高卫生统计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八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按照《统计法》行使卫生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和统计监督的职权,执行本部门、本单位统计执法情况检查,不受任何侵犯。

第九条为了完善统计法制建设,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必须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统计工作制度。

第二章卫生统计机构

第十条卫生部设立统计机构,各司(局)根据本司(局)统计业务的需要配备统计人员。

第十一条各省(区、市)卫生厅(局)设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工作所在处(室)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各处(室)配备兼职统计人员。省(区、市)辖市(区)、计划单列市卫生局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地(市、州、盟)、县卫生局根据统计工作任务的需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

第十二条卫生事业单位统计机构与统计人员

(一)县及县以上医院设立统计机构,充实专职统计人员。乡(镇)卫生院配备与本单位统计工作任务相适应的统计人员。

(二)省(区、市)卫生防疫、防治、妇幼保健等机构设立统计科(室);地(市、州、盟)、县预防保健机构,门诊部、专科防治所(站)等其他机构根据本单位统计工作任务的需要配备统计人员。

第三章卫生统计机构职责

第十三条卫生部统计机构是卫生部统计行政工作的执行机构,直接负责综合统计任务,指导全国卫生统计工作,为制定全国卫生方针政策和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实行宏观调控与科学管理服务。其主要职责是:

(一)在卫生部领导、国家统计局的业务指导下,草拟全国卫生统计工作方针政策和规划;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国家社会统计调查的原则,草拟全国卫生部门统计法规和卫生统计报表制度,组织并执行全国卫生部门统计法规执行情况检查;

(三)负责全国卫生综合统计年报、国家卫生服务调查,针对全国卫生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开展有关专项调查,管理和协调本部各司(局)的业务统计工作;

(四)负责公布全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统一管理、提供全国卫生统计资料,审核和管理本部各司(局)制发的业务统计报表、调查方案,审核本部各司(局)的业务统计数据,归口管理全国卫生统计分类标准及其代码的制订工作;

(五)组织建立全国卫生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并对此实行管理和技术指导;

(六)进行统计分析和统计科学研究,实行统计咨询与监督;

(七)组织并指导全国卫生统计人员和各级卫生统计机构计算机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配合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本部门统计、计算机人员的技术职务评定工作;

(八)开展卫生统计信息的国际交流;

(九)协调中国卫生统计学会的业务工作。

第十四条各省(区、市)卫生厅(局)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工作所在处(室)执行本厅(局)统计行政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在卫生厅(局)领导、卫生部统计机构和地方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业务指导下,按照全国卫生统计法规、规划和统计报表制度的指导原则以及有关规定,草拟本地区卫生统计工作制度、规划和统计报表制度,执行国家卫生统计调查任务,指导本地区卫生统计工作,组织并执行本地区卫生部门统计法规执行情况检查;

(二)负责本地区卫生综合统计年报、卫生服务调查,针对本地区卫生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开展有关专项调查,管理和协调本厅(局)其他处(室)的业务统计工作;

(三)负责公布本地区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统一管理、提供本地区卫生统计资料,审核和管理本厅(局)其他处(室)的业务统计报表、调查方案,审核本厅(局)其他处(室)的业务统计数据;

(四)组织建立本地区卫生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并对此实行管理和技术指导;

(五)进行统计分析和统计科学研究,实行统计咨询与监督;

(六)组织并指导本地区卫生统计人员和各级卫生统计机构计算机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配合本地区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本部门统计、计算机人员的技术职务评定工作;

(七)开展卫生统计工作的对外交流;

(八)协调本地区卫生统计学会的业务工作。

第十五条卫生事业单位统计机构执行本单位综合统计职能。其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卫生统计规章和卫生统计报表制度;

(二)建立健全本单位统计工作制度;

(三)填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统计调查表,收集、整理和统一提供本单位卫生统计资料,管理和协调本单位其他科(室)的统计工作;

(四)对本单位的计划执行、业务开展和管理工作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实行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

(五)管理本单位的统计调查表、各项基本统计资料和数据库。

第四章卫生统计人员

第十六条各级卫生事业单位应依照国家规定评定统计干部技术职称,逐步实行统计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制度。增加或补充专职卫生统计人员,原则上应从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中考核录用。对现有不完全具备统计专业知识的专职卫生统计人员,应由所在部门或单位进行培训,卫生事业单位统计人员并要参加当地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组织的技术职称资格考试。

第十七条卫生部、各省(区、市)卫生厅(局)举办在职卫生统计干部或师资培训班、讲习班,委托部分中等卫生学校开办卫生统计专业班,还可根据全国或本地区卫生统计工作发展的需要,委托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开办卫生统计专业后期分化班,培养高级卫生统计专业人员。卫生事业单位应在卫生行政部门的安排下,组织本单位统计人员参加统计培训班、讲习班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第十八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要为统计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保证统计人员搞好本职工作。

第五章卫生统计调查和统计报表制度

第十九条卫生行政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全国卫生统计报表必须由卫生部统计机构审核,经卫生部批准颁发,并报国家统计局备案。统计调查范围超出卫生行政部门管辖范围的全国卫生统计报表,须由卫生部统计机构审核,经卫生部报国家统计局批准后颁发。卫生行政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地方卫生统计报表,必须由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工作所在机构审核,经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批准颁发,并报地方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备案。统计调查范围超出卫生行政部门管辖范围的地方卫生统计报表,须由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工作所在机构审核,经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报地方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批准后颁发。

第二十条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经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备案或批准的卫生统计报表,必须在表的右上角标明表号、制表机关名称、备案或批准机关名称、备案或批准文号。卫生统计机构或统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统计调查程序、上报日期和有关规定执行统计调查任务,不得拒报、迟报,更不得虚报、瞒报、伪造或篡改。

第二十一条卫生部制定的《全国卫生统计报表制度》是全国统一的卫生统计标准,其内容包括统计分类目录、指标涵义、计算方法、统计范围、机构代码等。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在严格执行《全国卫生统计报表制度》的前提下,制定补充性的地方卫生统计报表制度。卫生统计报表制度未经制定机关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修改。

第二十二条卫生行政部门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工作所在机构与本部门其他机构的统计调查必须分工明确,相互协调,不得交叉重复。

第二十三条卫生统计调查的方式除全面统计报表外,还应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专项调查。卫生行政部门管辖范围内的专项调查,须由卫生行政部门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工作所在机构审核。超出卫生行政部门管辖范围的专项调查,须由卫生行政部门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工作所在机构审核,经卫生行政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批准后实施。专项调查能够满足的不用全面统计调查,一次性调查能够满足的不用经常性调查,专项调查的内容原则上不能和全面统计报表的内容重复。

第二十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有权拒绝填报违反《统计法》与本《办法》所颁发的各种统计调查表。

第六章卫生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

第二十五条卫生行政部门、卫生事业单位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工作所在机构分别统一管理本部门、本单位的卫生统计资料,统计数字不得数出多门,各行其事。同一卫生行政部门、卫生事业单位内的其他机构必须向本部门、本单位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工作所在机构提供各项业务统计数据。各级卫生部门统计机构或未设统计机构的卫生部门编辑和提供卫生统计资料,须由本机构领导或本部门的主管领导审批。代表国家、地区或单位的卫生综合统计数字,必须由各自主管的卫生行政部门、卫生事业单位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工作所在机构对外公布,并以此为准。卫生行政部门、卫生事业单位内其他机构公布业务统计数字,必须经本部门、本单位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工作所在机构审核。

第二十六条各级卫生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登记表、台帐和统计资料档案制度,确保统计数字数出有据,准确无误。

第二十七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要建立统计资料审核、查询、订正制度。上报的统计调查表,由制表人签名或盖章,并经本单位领导审核、签名或盖章后,加盖本单位公章。单位领导和统计人员要对统计数字的准确性负责。

第二十八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要搞好统计服务,充分利用可以公开的卫生统计资料为社会和公众服务。提供卫生统计数据,编辑、出版和发行卫生统计资料实行有偿和无偿服务相结合。

第七章奖惩

第二十九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应对下列统计人员或集体给予奖励:

(一)在卫生统计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

(二)坚持依法统计,抵制统计违法行为有突出表现的。

第三十条凡有下列行为之一,应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虚报、瞒报、伪造、篡改卫生统计数字的;

(二)拒报或屡次迟报卫生统计数据的;

(三)侵犯卫生统计机构、卫生统计人员行使《统计法》与本《办法》职权的;

卫生统计的作用篇4

[关键词]卫生统计;质量;卫生监督管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074-02

随着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已步入微机化、信息化等现代化管理的模式,卫生统计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已广泛应用到卫生监督工作中去,充分发挥卫生统计信息的职能,是不断提高卫生监督机构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多年从事卫生防疫、卫生监督工作,现将从事卫生统计工作中的体会介绍如下:

一、卫生统计学的作用

统计学(statistics)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帮助人们分析所占有的信息,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应用数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居民健康状况以及卫生服务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

卫生统计学作为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广泛地应用在流行病学调查、免疫疫苗接种结果调查、传染病分类等疾病控制等方面。卫生监督作为2001年才从卫生防疫工作中剥离出来的独立执法机构,卫生统计学已深入到各项工作_中,卫生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卫生部及至国家到对卫生监督工作的决策是否正确,基层卫生监督工作开展是否得当等。

二、实行网络化管理,提高卫生统计工作的效率是将卫生统计应用到监督工作的可靠保障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均设立了信息科,在信息科内设有专职统计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卫生监督机构的统计工作由过去手工操作到实行网络化管理,减少了大量的重复填报和输入工作,加强了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信息交流,提高了统计工作的效率,数据共享、可发挥统计整体功能。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储存量大等优点,信息网络化建设,使人事、财务、仪器设备、图书、档案等信息都可以在网上得到储存和有效利用。统计信息的覆盖面相应扩大。吉林省统计年报上报内容增添了人事、财务等方面的信息,这是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卫生监督机构统计工作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卫生监督业务工作的统计,必须向综合管理过渡,要主动跟踪卫生监督机构管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信息的收集,从而发挥整体功能。

2010年,卫生部开发了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平台,将卫生监督职能调整后的各项卫生监督工作进行重新的梳理,制定了十类填报信息卡。目前,吉林省卫生全部完成了培训,在全省建立了高效的卫生监督信息体系,能够真实、准确、及时地收集汇总卫生监督工作信息,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监督信息数据库,促进卫生监督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效率。

三、保证统计资料来源的准确无误是将卫生统计应用到监督工作的关键

(一)2010年数据库的建立,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卫生监督工作,卫生监督工作涉及的行业和社会层面广泛,管理任务重,卫生监督信息报告收集和汇总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信息、数据,直观、真实、科学地反映出各级卫生监督工作的成效。

(二)为卫生行政部门科学合理制定卫生监督工作计划和规划提供依据。卫生监督计划和规划的制定,特别是每年的专项整治、重点健康相关产品的抽检等计划的制订,首先要确定卫生监督有关领域中的主要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供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优先领域、具体目标和实现目标所采取的策略与措施。在计划制定过程中,卫生监督信息是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为政府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卫生监督计划、实施和评价等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会遇到决策问题,大到改变整个卫生监督工作策略,小到某个具体领域工作的妥善安排,决策需要依据,要减少决策的盲目性,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卫生监督信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

(四)为评价考核卫生监督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各项卫生监督计划和规划实施结束后,需要对工作效果进行评估,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行下一阶段工作的计划和规划。作为评价阶段性卫生监督工作效果的客观指标和重要依据,其数据的变化趋势更是反映了一个地区卫生监督工作的数量、质量和效率。

(五)为向社会通报卫生监督情况提供信息。卫生监督工作涉及面广,与广大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适时向社会和有关部门通报、反馈卫生监督统计分析信息,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可以起到推动卫生监督工作,深入政务公开举措、保障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作用。

四,定期综合评定质量信息工作是将卫生统计应用到监督工作的技术支持

卫生监督统计信息所搜集上来的原始资料,由于参加调查的人员多、数据量大,容易出现的问题也较多,所以,除了在调查之前需做精细的设计外,在搜集完资料后,还要做大量的整理资料的工作。刚搜集上来的原始数据是非常凌乱而毫无秩序的,所以,需要对原始数据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结合专业卫生监督知识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加工,使原始资料系统化、条理化,便于下一步计算统计指标和统计分析,报送所领导。所领导定期召开科室主任参加的质量信息工作会议,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定期综合评定,为其决策服务。资料的整理一般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对原始资料进行核查。原始资料的修正、补充以及合理的剔除等核对工作,实际上在资料的搜集过程中就应该随时进行,以便及时解决问题。首先要鉴别已调查研究的个体是否属于规定的调查对象范围,如调查某地涉及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健康指标时,被调查的人群,不但是涉及某种危害因素,还必须是在当地此岗位工作的,而不应包括从不从事此岗位的人群。

(二)归纳汇总。整理表格设计完成后,根据调查研究的具体情况,就可把原始数据逐个归纳到整理表中去。经过原始资料的整理后,对资料进行分析。

五、加强人员素质,提高分析质量是将卫生统计应用到监督工作的人员基础

卫生统计学作为一种工具,在临床医学科研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有些研究人员并未掌握统计方法使用的要领,在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甚至会出现原则性的错误,从而导致科研结果的错误。因此,统计人员一定要加强对这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卫生统计的作用篇5

西安市卫生局:

按照《***卫生局关于在全市卫生系统开展统计执法检查的通知》(市卫发﹝2011﹞84号)精神,我局积极组织安排,要求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对本单位卫生统计工作进行全面自查,在此基础上,由卫生局组织相关人员对进行了抽查,对存在的问题,现场出具整改书,限期整改。现将我区卫生统计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依据《全国卫生统计工作管理办法》以及省、市有关文件要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年初就制定了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工作计划,把卫生统计工作任务下达到各医疗卫生单位,落实到分管领导,并指定专人负责统计直报和统计数据处理工作。局机关配置了统计信息专用计算机,制定完善了工作管理制度,落实了分管领导和专人负责统计数据的收集、汇总、上报和数据库的建立等工作。各单位都建立健全了卫生统计各项规章制度,配备了统计网络直报计算机,积极、按时收集上报卫生统计数据信息,使了卫生统计工作有序进行。

二、加强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为了不断提高卫生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每年卫生局积极选派人员参加省、市级的统计培训学习。今年7月份,又选送了区医院、中医院和两所私立医院的统计人员,参加全省举办的基层卫生统计基础知识培训班。并且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厂矿卫生所的统计人员进行1—2次培训。同时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交流平台和下基层督导检查工作的机会,对基层统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指导培训,讨论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效的提高了乡镇卫生院统计人员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

三、强化措施,严把数据质量关

一是按照《**省卫生统计调查制度》和省、市相关要求和标准,要求各医疗卫生统计直报单位及时、准确的把数据上报到统计网络直报信息系统,卫生局按时审批,严格把关,并上报数据到上一级。2011年已经上报完成了第一、第二、第三季度报表,同时不断完善卫生人力基本信调查表(卫统2表)、医用设备数据调查表(卫统3表)数据库,及时更新数据变动情况,保证了各项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二是11月份接到“**市转发**省卫生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医疗服务工作量周报的紧急通知”文件后,我局领导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我们及时转发了文件,并就此项工作任务对两所区级医院进行了具体的安排部署,要求两所医院,指定具体人员负责,并保持联系方式畅通。各医院都能按时、准确的完成周报数据上报工作,卫生局对各医院每周上报的数据进行审核、汇总、分析,及时掌握全区医疗服务工作量的变化情况。三是加强对病案首页库建立和疾病分类编码工作。县级医院加强了院内网络建设,各科室分别配备了电脑,建立了院内局域网,成立信息科,制定相关制度,由专人负责疾病分类统计、病案首页数据录入等工作,按时向院办、区卫生局上报有关数据,基本做到了数据真实、准确。疾病分类编码都能按照现行的iCD—10要求,编码正确,工作熟练,病案登记管理规范。疾控中心、妇保院配备了专用网络直报电脑,能够及时上报各类数据信息。四是各医疗机构各类原始资料登记基本齐全,统计人员能够顺利完成卫生统计直报任务和村卫生室的代报工作,上报都完整、规范。

四、统计执法情况

从检查来看,各医疗卫生单位能够较好的执行《全国卫生统计报表制度》,按照制度要求,按时上报各类统计报表,数据准确、完整,数字真实可靠,没有违反《统计法》的有关规定。

五、存在问题

1、基层统计制度还不健全,个别原始资料与上报数据出现不符的现象,统计人员对部分统计指标概念不是很清。

2、诊所的统计信息化工作,管理不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统计信息化工作建设力度,重点实施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建设,提高卫生信息技术能力,力争使我区卫生统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卫生统计的作用篇6

关键词:《卫生统计学》课程特点教学现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a)-0182-02

《卫生统计学》是使用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以及概率论收集―整理―分析医学资料的一门学科,它的特点是应用性广、实用性强。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为了满足医学研究的需要,在目前的医学院校中,医学统计学成为了一门必修课。但是因为这门课程涉及到了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数学公式,对于医学生来说学习起来的困难性比较高。所以,探讨《卫生统计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卫生统计学》有效教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1《卫生统计学》的课程特点

《卫生统计学》是利用统计学的原理对人群健康问题进行解决的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卫生统计学》的课程特点就是概念抽象、理论深奥、数据枯燥。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和《医学统计学》有所不同,学习的重点不是公式的推导和证明;同时,又不同于医学学科的学习,学习的重点也不在于记忆和背诵,而是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所以《卫生统计学》又具有了逻辑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1]。

2《卫生统计学》的教学现状

2.1定位不明确

《卫生统计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和《医学统计学》交叉的现象。《卫生统计学》以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将其运用在公共卫生领域,比较侧重公共卫生学的社会性;《医学统计学》侧重的是医学的生物性。所以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目前在医学院校的教学中,两者的区别并不是很大。《卫生统计学》和《医学统计学》的区分不明主要体现在教学安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比如,有的医学院校为《卫生统计学》专设了教学部门,但是这个部门开展的工作却是编写医学统计学的教材,进行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甚至有的医学院校虽然设立了《卫生统计学》的硕士点,却进行的是医学统计学的考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两者也经常被混为一谈。这样的情况给《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2]。

2.2教学重点不合理

第一,《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统计学基础,其中涉及到的知识是数据资料描述、统计和分析,推断统计分析,相关回归分析,调查设计等;另一方面是专业知识,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是横断面研究资料统计分析,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队列研究的分析和设计、生存分析、寿命表和meta分析。目前,在很多医学院校的教学中,教学的重点依然集中在基础知识的学习方面,对于专业性知识部分涉及的内容非常少,甚至卫生统计调查方法、卫生统计制度等很多内容都没有在现行的《卫生统计学》中涉及。这种情况给《卫生统计学》课程的普及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第二,《卫生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医学院校的教学重点普遍是基本原理的介绍和具体公式的推导,没有完善的培养学生统计思维的内容。统计思维对于《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它是一种透过数据就能对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方法。在《卫生统计学》的教学中,忽视了对统计思维的培养,对《卫生统计学》教学的发展会产生非常不利的作用。

2.3缺乏电脑实验课程

《卫生统计学》课程的应用性很强,为了保证课堂效果,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还要和电脑实验相结合,通过具体软件将抽象性比较强的统计学概念转变为直观的数据结果或者是形象生动的图形,可以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在大部分的医学院校中,因为资金和课时的问题,还没有开设电脑实验课程,影响了《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效果[3]。

2.4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在大多数的医学院校中,在教学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是过于强调单一统计方法的学习,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卫生统计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导致学生在遇到统计学问题的时候,不能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解决,影响了《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3《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上述问题,就需要对《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在《卫生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小组交流互动式教学、基于问题教学法等方法来改善《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3.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在《卫生统计学》的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通过案例为学生设计某种情境,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注重实践,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创造性、仿真性,能够很好的将启发式教学、民主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融为一体。案例教学法的优点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卫生统计学》的教学目的[4]。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流程如下。

第一,准备教学案例。在课程开始之前,要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融合相关的科研成果和工作实践,根据以上内容精心选取案例,对案例进行实际的分析,保证案例符合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保证选择的案例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第二,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运用案例进行教学,需要按照以下的流程来进行:案例介绍―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评价和分析―问题解决的实际应用方法。具体的应用步骤如下:首先,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引入案例,通过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案例所反映的知识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然后,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讨论的方式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集体辩论,还可以是个人发言;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客观的点评,对讨论过程中的错误点和错误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对讨论过程中不准确、不完整的方面给予指正。

3.2基于问题教学法

基于问题教学法(pBL)的应用核心是“问题”,应用流程是: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建立假设―论证假设―总结。这种教学法实施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捕捉、整合、判断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5]。基于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流程如下:

第一,理论的讲授。应用基于问题法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的内容和各个章节的内容相结合,然后结合案例教学法,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案例,从而引出问题,然后将处理问题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思路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

第二,问题的确定。在理论讲授完成之后,授课老师根据授课的内容,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或者在文献中曾经出现的统计问题,来确定学生的具体问题,在确定问题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进行明确。

第三,讨论学习。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由学习小组来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用到的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习小组可以针对文献中的不足之处和教师或者同学进行交流分析,或者还可以对如何实现课堂效果的改进进行讨论,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汇报。

第四,总结评定。教师针对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给出具体的建议,同时要对各个小组的讨论报告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评定的方式可以有三种,分别是:学生互相评价、小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

通过基于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系统,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3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就是在《卫生统计学》的理论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的相关软件来训练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卫生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相关的计算和检验问题时,大都是通过计算器来完成的。计算器在《卫生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仅增加了计算量,导致计算过程繁琐,而且还会浪费大量的课程时间,导致在《卫生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6]。实验教学法的应用因为涉及到配套设施的购买问题和相关课时的安排问题,所以要循序渐进的来实现。

首先,实验教学的应用可以从预防医学专业开始,在进行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其部分内容可以使用实验教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方差分析的时候,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公式比较多,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果应用计算器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在计算方面会浪费过多的时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进电脑教学,将方差分析时需要的数据,比如:SS处理、SS总、SS区组、SS误差等,通过幻灯片对学生进行讲授,让学生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对其进行方差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卫生统计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节约部分实验课课时,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4搭建非实时课堂学习平台

因为《卫生统计学》的内容非常抽象、实践性非常强,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因为教学课时有限,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很难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搭建非实时课堂学习平台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实时课堂中可以对课程的难点、重点进行学习,在非实时课堂平台中,通过网上课程辅导、网上讨论、课件练习、网上作业、资料查找、网上论文指导、期末复习等环节,可以很好的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灵活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卫生统计学》的开展。

4结语

《卫生统计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和《医学统计学》有一定的差异,和其他的医学学科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将《卫生统计学》和《医学统计学》混为一谈,同时由于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导致《卫生统计学》的学习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教学模式的转变。在《卫生统计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分别是: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电脑实验法和非实时课程平台的搭建等。教学模式的转变,对提高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进林.《卫生统计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基于pBL教学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3(11):158.

[2]贾贤杰,付连国,吴学森,等.基于tCe教学模式的《卫生统计学》实验课教学效果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10):1122-1124.

[3]王娟,王家骥,雷毅雄,等.研究性教学在《卫生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5):57-58.

[4]胡乃宝,王玖,韩春雷,等.《卫生统计学》实践性教学[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5):106-109.

卫生统计的作用篇7

关键词: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卫生资源配置

通过实践调研发现,我国卫生统计信息来源比较广泛、信息量大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内容重叠现象,导致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较差。为了更好地落实和实践《全国卫生统计工作管理办法》,真正推进卫生统计工作的稳步发展,本文以卫生统计指标体系为选题,不仅是立足于对我国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更是立足于对卫生统计与调研等相关理论的梳理,以期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完善我国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工作的重要性

卫生资源主要包括四部分:以医院房产、病床、设备等为主的卫生物力资源;以医疗、预防以及保健人员为主的卫生人力资源;以资金为主的卫生财力资源;以制度、组织和管理人才等为主的卫生管理资源。通过不断完善我国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工作,了解卫生资源的配置情况,关系到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其一,对完善我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的监督考核的客观需要。不仅需要对政府资金进行监督考核,还需要对社会资金、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资金等进行具体考核,尤其是考核购买医疗卫生设备的招标程序的透明性。其二,加强对各级地方政府考核的现实需要。主要对财政专项医疗卫生支出情况,比如是否及时并足额到位;其次是调研城乡之间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程度及落实情况;最后是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考核指标体系、资金使用和考核结果相关程度的统计。其三,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工作人员考核的重要参考。考核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制度、基本设施及具体措施等;考核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专项资金的使用及财务管理具体情况;考核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成效等;考核医疗卫生服务的实施效果,调查辖区内各方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了解程度、利用程度和满意度等。

二、卫生统计指标筛选的主要方法

卫生统计指标筛选,即根据实用性及操作性较强的基本原则,科学选择一些关键、核心的卫生服务统计指标来对卫生事业发展给予监测、评价,决策分析和编制规划等。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关于卫生统计指标筛选主要有两类方法,具体如下。

(一)以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专家讨论为主的专家主观判定法

(1)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匿名的方式经过几轮的函询征求专家小组的意见,并对其进行汇总和反馈,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方案或结论。优点是可以集思广益,准确性较高,弊端是成本耗费较高。(2)专家会议法:类似于头脑风暴法,其核心思想是根据规定的原则挑选一定比例的专家,充分发挥专家小组的职能结构效应,汇总各位专家的意见形成评价或结论。不足之处是代表性可能不够充分、专家权威程度有所影响等。

(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主要包括变异系数法、综合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指标聚类法、离散趋势法、关键绩效指标法等。这对于合理构建卫生统计指标体系,进行定量指标筛选大有裨益。

三、目前建立我国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基本结构模式分析

鉴于目前我国卫生统计指标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出生率”与“普通出生率”等名称不一致问题,以及一些因为语境不同导致统计结果出现差异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规范卫生统计调查和评价,本文建立了我国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基本结构模式,即健康结果、健康的非医学因素、卫生服务及支撑体系等,具体如下:

(一)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基本结构模式

一级指标:健康结果、健康的非医学因素、卫生服务及支撑体系。二级指标:(1)健康结果:寿命、生长发育、患病、残障、死亡。(2)健康的非医学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因素、营养状况、健康教育及人口学。(3)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医疗卫生服务。(4)支撑体系:机构、人力资源、经费及医疗保障制度等。

(二)卫生机构支撑体系的具体指标筛选

本文主要就支撑体系这一指标进行细化,主要包括:(1)机构:组织机构代码、机构名称、机构属性代码、经济类型代码、卫生机构类别代码、机构分类管理代码、机构所在地是否民族自治、单位开业/成立时间、设置/主办单位、政府办卫生机构隶属关系、法定代表人姓名(单位负责人)。(2)支出费用:注册基金、医院支出、医院支出类别、总资产、资产类型、负债与净资产、负债与净资产类型。(3)资金来源:医院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专项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业务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4)人力资源:人员数、职工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医师人数、中医执业医师人数、执业助理医师人数、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人数、注册护士人数、药剂人员数、执业药师人数、执业中药师人数、检验人员数、其他卫生技术人员数、其他技术人员数、管理人员数、工勤人员数、离退休人员数。(5)物质资源:下设直属分站(院、所)个数、社区卫生服务站个数、床位数、编制床位数、实有床位数、标准床位数、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构建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租房面积(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平方米)、每床房屋建筑面积、万元以上设备台数、50万元以下设备台数、50~100万元设备台数、100万元以上设备台数。

四、结束语

卫生统计指标的筛选工作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部及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卫生统计指标需要进一步科学扩充指标涵盖的业务范畴,不断吸纳卫生行业其他专业领域统计指标。本文作为探索性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国家卫生统计工作和宏观决策提供标准化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娄苗苗,刘丹红.卫生统计基础数据分类与描述[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02).

卫生统计的作用篇8

[关键词]卫生系统 会计 信息化建设 现状 发展方向 数字化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高速前进的今天,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壮观场景。在数量庞大的发展队伍中,难免也有质量不高的个别现象。探讨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讨论分析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为今后的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为促进会计信息化更进一步地应用到卫生系统中打下基础。

1、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经过了一个很长的发展时期,首先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逐渐成熟,在会计工作中也慢慢地得到了应用。当然,在计算机应用的初期,很多单位都是仅从自身角度出发,开发研究适合自己发展需要、自己能够使用的软件,专门应用到会计工作中。由于这个阶段都是各自为伍,缺乏交流、没有整体规划,同时计算机技术也还很落后,造成这个应用初期经过的时间非常漫长,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其次,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实现了通用化。在这个过程中,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呈现出普遍的现象,通过会计信息化建设,解放了财会人员的双手,使得他们从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了信息化。这个过程,为加强财会管理提供了基础,也是卫生系统管理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基本条件。第三是推广了管理型的会计软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进步,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随着卫生系统的不断发展,其原来的核算为主要内容的会计软件和实际管理工作又不相符合了,在财会管理过程中,需要功能更为强大、全面,管理理念更为先进的会计软件来替代原有软件。这就促使了新型会计软件的出现,它不仅具有事后核算功能,还能在事前进行预测,帮助决策,在事件过程中还能进行规划和控制,实现了管理型会计软件的推广。第四是真正的会计信息化的实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成熟,使得整个社会经济的劳动结构和生产结构都被改变了,传统的企业会计模式和管理模式也被打破了。此时,企业有了更高的信息化需要,仅仅具有基本管理功能的软件又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了。在此基础上,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都被融合到了现代化的、智能型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发展到现在,已经初步成熟,基本实现了信息化,正在向着智能型方向发展。

2、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越来越成熟和进一步发展,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必将向着数据集成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2.1 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数据集成化发展

在网络技术和远程网的支持下,卫生系统里的实体能够完美地与各地分支机构相连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可以将生产经营活动整个过程中的详细信息,全部采集起来,并将其纳入信息管理系统网络中,再与有关外部系统通过公共接口相连接,实现绝大部分信息的实时转化,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数据处理集成化。

2.2 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处理简单化

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的信息处理全过程均由计算机来完成,大大减少了人工干预,极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客观满足了医院集中决策和动态管理的需要,以前一个复杂的过程,现在处理起来就比较明朗化、清晰化,使得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处理简单化。

2.3 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多元化

在现代化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数据多元化、提供信息多元化,再加上信息处理方法的多元化结果,使得会计信息实现了多元化,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能够得到满足,最终摆脱了现有会计信息模式。

2.4 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兼容性和连贯性

现代化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使得软件运行必须跨越多种语言、多种平台和多种应用系统,为了使软件的适应性更好,就必须提高软件的兼容性,让软件在各种情况下运行更加快速。同时,还应提高系统间的连贯性,让软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流畅地运行,从而更好地为加强管理服务。

2.5 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智能化

会计信息系统,就是由人、网络系统、计算机系统、程序、数据库等有机结合成的应用系统。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会计信息系统不仅要具有核算功能,还应该具有管理和控制功能,甚至是预测功能和辅助决策的功能。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智能化。

2.6 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开放性

会计信息系统,使得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实现交换,这就使会计信息系统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在开放式的模式中,必须要注意系统的安全性,做到安全地交换数据,避免泄密或者恶意攻击。

3、促进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医院财务统计、疾病控制、医院业务统计、基层单位监控、疫情监控、卫生行政办公自动化和社区卫生等。因此,为了促进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3.1 完善组织机构建设

卫生系系统的服务,具有一定的效益性,同时也带有很大的公益性。要系统地推广和实施会计信息化,必须在政府领导下,以行政手段来实现,要配备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才能实现。在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建立一个长期的、稳定的资金通道,各部门通力协作,共同促进其向前发展。建立多级组织机构,对会计信息化建设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

3.2 完善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有医疗设备、房屋等作为基础设施,再辅以软件及硬件的信息系统设施建设,才能保证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实现。在建设过程中,应该设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业务用房、办公电脑、医疗设备。同时加大对其的资金投入,及时更新服务器及老化的电脑等设备。规划和配置好公共卫生结构的网络架构,在多地区中实现多层次、多设备的资源共享,建立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之间的双向信息传输网络,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3.3 构建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标准

全面分析现阶段国情,详细了解现有国际和国家的行业标准,结合实际,制定符合要求的、统一的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标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充分结合网络标准、传输标准、软件开发标准等,创新观念,以超前的眼光看待发展。对现有卫生系统会计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构建一个集成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功能统一,提高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在统一标准要求下,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的建设。

3.4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卫生信息平台

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特别是专门的高级技术人才,要加大对其政策倾斜,提供更好的待遇。对已经拥有的人才,要加大培养力度,使其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在实际工作中,业务技术能力得到持续发展,然后再由这些高级技术人才带动后面的新进人才更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发展。同时,在工作中采取举办学术会议的方式,增强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完整的卫生信息平台也是会计信息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需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检测系统、卫生防病信息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公共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卫生统计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调度信息系统、网上审批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的整合、实名就诊卡系统、完善公众健康宣传服务系统、新型城市合作医疗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等。通过信息平台的构建,实现促进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总之,进过了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过程,现阶段的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今后的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要向着数据集成、智能型、多元化等方向发展,要创新观念、提升理念,不断促进其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浅谈卫生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J]青岛医药卫生.2009(37):245-314

[2]陈金喜.张文新.陈韦冰.深圳宝安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医院2007(03):131~132

[3]张华新.徐勇勇.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7(07):421-422

卫生统计的作用篇9

【关键词】信息化基层卫生统计信息技术统计分析

当前,基层卫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地方越来越广泛,要想让医院管理科学化、服务系统化,医院统计工作就必须进行变革。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为基层卫生统计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只有坚持不懈地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增强其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才能适应现代统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一、传统模式下卫生统计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统计数据失真

验证统计数据的方法太少,这造成医院统计数据严重失真。保证信息和数据的准确是统计工作必须要做到的,而医疗数据的不准确,会使医院管理决策不具有科学性。各部门每天定期报送数据,统计人员对这些数据进行仔细认真的汇总、整理产生统计报表,这是传统模式的统计流程。由于时间跨度大、数据来源多,数据准确性的校验往往存在很大难度,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统计数据失真,使统计数据失去可信度,不具备参考价值,或是引起管理决策失误,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

(二)统计软件落后

统计软件落后,数据很难得到利用,时效性不强是传统模式下卫生统计工作的突出不足。很多医院还在沿用很多年前的统计软件、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无法对数据进行深度的分析研究,无法准确的反应医院的运行状态,更不能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再加上统计人员大多是非专业人员,兼职统计工作的人比较多,对于统计工作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关法规并不是很熟悉,甚至有时都不能按时的完成统计最基本的工作,那就更无法对统计信息进行更深度的研究和分析。这样不利于医院统计向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更无法满足医院管理的需求。

(三)统计信息管理观念不强

为医院管理、政策规划提供决策支持是医院统计工作的目的。但当前,部分医院没有认识到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医院领导在潜意识里对医院统计信息管理不重视,认为医院的统计工作是一项可有可无的辅工作。领导对统计工作的不重视,也就使统计人员的地位相对于其他工作人员比较低下,在人力物力方面不得到足够的支持,致使其工作热情不高,更难以在工作中进行创新。同时,这也导致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无法得到保证,不能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分析,不能为医院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这样的恶性循环非常不利于基层卫生统计工作的发展。

二、基层卫生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措施

(一)革新统计观念,提高人员素质

医院领导要对医院的管理以及医院以后的发展方向有充分地了解,创建一套与医院管理要求相适应的医疗指标体系,使统计工作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医院更好地迈向现代化,实现更稳定的发展。医院要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使其将专业知识要熟记于心,并且有着高尚的职业素养,有明确的自我原则,实事求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态度,这样才可以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为适应信息化的需求,统计人员还要熟练掌握几种统计软件和数据库查询语言,还要具有医学和信息学双重背景,一定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加宽广,还要在实践中总结积累经验,进行合理的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最后,统计人员一定要在工作中得到培养主动服务意识,并且切实增强这种意识,善于从大量数据中寻找问题,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也需要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改变旧观念,这样才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代信息时代统计工作的需求。

(二)发挥信息优势,确保数据真实

医院统计工作不可以只停留在医疗数据统计上,统计人员要充分利用关于统计数据、资料,对医院中出现的意外状况以及医院发展的新动态进行合理的研究与分析,并且要及时提出有效的建议,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优势,增强统计信息的时效性,有规律的利用网络医疗数据写出高质量的、内容更加丰富的、有深度的统计分析报告,不定期的对医院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对比、分析,找出数据变化的规律与原因,让领导决策者有意见可听。统计工作人员也应该摒弃原有旧的工作模式,围绕信息技术创新工作模式,让自己的观念跟上时代的脚步,增强服务和效益意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高效管理,确保数据真实。

(三)加强综合监管,做好统计服务

严格把守环节数据质量,加强综合监管,确保统计数据准确性,做好统计服务。医院的管理服务与统计数据的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国家统计局政法司颁布的相关法规明确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应该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同级监督职权,统计人员不仅要收集数据,还必须实行统计监督职权,切实负责,不能敷衍,出现错误一定查明原因,实事求是。其次,统计人员可通过信息系统建立数据录入质量预警与防范系统,完善数据审核功能和错误提示功能,将错误的发生率控制在最低,为管理层提供可靠的数据服务。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当前医院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医院的各项医疗工作逐渐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在新时期,网络环境让医院管理迈向了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阶段。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基层卫生的统计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基层卫生的统计人员要努力完善自身,不断学习知识,提升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增强分析能力,让统计工作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育德.办好杂志,促进卫生统计学科与卫生统计事业的新发展─―纪念《中国卫生统计[J].中国卫生统计,2014(05).

[2]田凤调,接令仪,胡琳,李福田,陈科,薛禾生,徐勇勇,金水高.建国以来我国卫生统计事业发展过程的回顾[J].中国卫生统计,2014(05).

[3]祝闻华.实施卫生统计网络直报后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建议[J].中国卫生统计,2012(01).

[4]刘明山.如何保证现成卫生统计资料的可靠性[J].中国卫生统计,2013(03).

卫生统计的作用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完善农村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和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为核心,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村卫生室建设为基础,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整体上为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提供保障条件。

二、建设原则

省级为主、地方配套;整合资源、填平补齐;完善功能、满足需求;统一标准、规范建设;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三、建设目标

从*—2011年,用5年时间,建设1230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1000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基本建立起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相适应,设施较齐全、专业素质较高、运转有效,初步满足农民群众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需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四、建设内容

一是以改善就医条件为目标,改扩建业务用房;二是以提高诊疗技术为目标,添置与更新设备。

五、建设标准

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和设备添置更新按照《安徽省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指导标准》填平补齐,业务用房建设造价按每平方米600元控制,设备添置更新按平均每所20万元左右控制。

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和设备添置更新,按照《安徽省农村村卫生室建设指导标准》建设。业务用房建设造价按每平方米500元控制,设备添置更新按平均每所6000元控制。

《安徽省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指导标准》、《安徽省农村村卫生室建设指导标准》另行印发。

六、投资规模

*—2011年,总投资12亿元,用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建设、设备购置与更新。按国家标准,投资3.6亿元,改扩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60万平方米;投资2.8亿元,添置和更新1230所乡镇卫生院诊疗设备;投资5亿元,改扩建村卫生室业务用房100万平方米;投资0.6亿元,添置和更新10000个村卫生室诊疗设备。

七、经费来源

总投资12亿元,其中: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厅争取中央投资3.5亿元(含*年国家已下达国债资金1亿元);省、市、县三级政府分担8.5亿元,省级按80%比例承担6.8亿元,市、县财政按20%比例承担1.7亿元,省级5年应承担的资金按平均每年1.36亿元进行筹集,具体为:省发展改革委省统筹投资每年安排4000万元,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9600万元,市、县应承担的资金,按省下达的年度投资计划和配套比例,由市、县财政安排落实。

八、分年计划安排

在分年度计划安排上,一是优先安排中心乡镇卫生院;二是优先安排乡、村行政区划调整完成县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县;三是优先安排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县;四是优先安排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集中的乡、村卫生机构。

乡镇卫生院。*—2009年每年计划安排建设300所,2010年计划安排建设200所,2011年计划安排建设130所。

村卫生室。*年试点建设1000所,*—2010年每年计划安排建设2500所,2011年计划安排建设1500所。

九、项目建设与管理

(一)制定建设规划。根据全省农村卫生发展实际,研究制定符合省情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规划制定的程序是:

乡镇卫生院:根据行政区划调整以后的乡镇数,按照1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在已经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标准进行填平补齐建设,由省将*—2011年建设规划规模和年度建设计划下达到各县(市、区)。

村卫生室:按照1个建制村建设1所标准化的公益性村卫生室的总体考虑,乡镇政府所在地不再设卫生室(工作职能由乡镇卫生院承担),结合各县(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行政村数、人口数以及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情况,将*—2011年计划建设控制数下达到各县(市、区),由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提出*—2011年分年度建设计划,经所在市审核后,报省发展改革、卫生、财政部门统筹制定全省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

(二)项目建设与管理模式。项目坚持以县为主,实行“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立项,统一计划下达,统一勘探设计,统一招标监理,统一资金管理,统一验收和预算审计。项目建设实行县(市、区)卫生部门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对村卫生室进行统一设计,提供几套适应不同区域、地形和地质条件需要的标准图纸,供各县村卫生室选择;在项目建设上,以县为单位进行集中打捆分包招标,引入合格有资质的施工队伍,以降低建设费用,保证施工质量。

(三)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实行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模式。政府投资新建的村卫生室所有权归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由乡镇卫生院从有资质的乡村医生中招聘从业人员,村卫生室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财政根据其所承担的公共服务适当予以补助,逐步建立乡、村卫生服务运行管理体制和日常运行经费保障机制。

十、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调机构。在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研究和解决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经验,部署阶段性工作重点和任务,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

(二)明确职责分工。市、县政府是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负责本区域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审定建设规划、以及配套资金、建设用地的落实和其他优惠政策等。市、县发展改革、卫生、财政部门负责项目实施日常工作,具体负责项目立项审批、编制上报建设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勘探设计、招标管理、施工监理、项目督查、资金使用、统计报表上报、竣工验收、决算审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市、县(市、区)建设、国土、审计、监察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履行职责并予以配合。乡、村负责建设用地划拨的落实和施工环境的保证。

省发展改革委、卫生厅、财政厅等部门按照省政府要求和职能分工各负其责。

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牵头组织制定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编制建设规划,下达年度投资计划,并协调项目启动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以及项目建成后的评估评价工作。

省卫生厅负责牵头组织项目的实施和建设、统计报表上报以及制度建设、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管理和验收工作;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制定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编制建设规划以及下达年度投资计划。

省财政厅负责安排落实省级财政资金和建设资金管理,督促市、县财政部门落实配套资金。

(三)制定优惠政策。

一是制定出台在建设用地、建设费用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保障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民生工程顺利推进;二是制定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办法,以保障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安全。

(四)建立项目公示与督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