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5:34

固定资产投资趋势篇1

一、当前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的不足

(一)审计目标不清晰

政府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十分必要。然而就目前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来看,投资审计目标依然不是很明确。一方面,审计机关不能根据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来制定明确的目标来规范审计行为,将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与企业投资审计工作等同对待,审计人员不能把握总体审计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界限,笼统地进行表述,不具备操作性、指导性,不利于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开展。

(二)审计方法落后

就当前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来看,审计机关在进行审计工作的时候依然是采用那种传统的审计方法,而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各自为政,信息的交流不顺畅,在执行投资审计工作时主要是依赖人工方式,而这种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影响到投资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发展趋势

(一)审计目标的完善

在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要想取得良好的效益,就必须加强投资审计。而投资审计目标是审计工作执行的标准,审计目标的完善是投资审计适应客观社会条件变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为了确保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就必须完善审计目标。在审计工作中必须结合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综合分析,既要重视资金的审查,同时也要注重预决算的审计、效益的审计以及风险分析,只有全面完善审计目标,才能确保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获取更好的效益。

(二)审计方法的变化

审计方法是审计工作人员在不断的审计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是审计理论研究创造的结果。在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审计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和效益。故此,必须加大审计方法的研究。在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必须创新审计方法,从以往的单一审计方法转向综合审计,要扩大会计审计范围,会计审计内容要涵盖到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活动的方方面面,在审计工作中,要抓住重点,对审计内容进行反复的调查,确保投资审计质量[1]。

(三)投资审计的信息化发展

在当代社会里,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它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中,实现投资审计的信息化发展也将成为投资审计发展的必然。长期以来,审计机关在执行投资审计工作时,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及时间去进行审计信息的复查,而在信息化背景下,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确保审计信息的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省审计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在信息化系统中实现数据的平价转换,保证输出信息的完整和精确性,提高投资审计效益,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

固定资产投资趋势篇2

三句话描述了当前市场状态:(1)政策措施,我们看到的都是“好的”,没有其它;(2)经济数据,我们看到的都是“坏的”,没有其它;(3)未来趋势,政策维持“好的”或“更好”,经济数据“更坏”或“变好”。简而言之,“政策底”必定发生在“经济底”之前。

回过头再看股市,2132点是不是“市场底”?大多数人会说,“不一定”。但“市场底”大概率发生在“经济底”之前,这几乎没有悬念。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这样描述,熊牛转换的过程一般是按下列步骤展开的:1、政策底;2、市场底;3、经济底;4、盈利底。我非常认同这一总结――持异议者,可以自己去翻开a股历史回顾回顾。所以,如果当前我们的命题是a股牛熊“拐点”有没有出现?对不起,做a股趋势预测的我一点都不关心眼前的经济数据和企业盈利现状(更不会据此凭着逻辑推导去想象)。

什么时候看呢?经济数据此类“滞后”指标是用来确认牛市趋势的最终形成。逻辑顺序很要命。我们可以用经济数据的低迷来“解释”金融市场的颓势,但不可以用经济数据的低迷来“预测”金融市场继续颓势。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你是对的,那么,为什么市场上会有那么多依据经济趋势来判断市场趋势的投资人呢?这是不是意味着,你才是错的?巴菲特有句话,我觉得很中听,他坦言“世人认为我在价值投资,其实我是在投资价值。”闻者惊诧“投资价值和价值投资有什么区别吗?”老头子继续,“它们的区别在于价值投资被演绎为教条和崇拜,投资价值是独立的判断和行动,这才是投资的精髓,希望报道中使用投资价值这个词,投资,动词;价值,名词。”

当然,这句话仍然可能被诠释成各种版本。在我这里,解释很简单,“结果正确是第一重要,否则都是在扯淡。如何判断是否在扯淡,由市场说了算,而不是由价值观所决定”。因此,每个有完整价值观的投资人都可以认为自己在“价值投资”,但他们不一定都在“投资价值”。最终,市场会判决,是在扯淡还是真的明白了投资的精髓。

接下来,我们谈一些更务实的话题――5月接下来的时间,a股会怎么走?

各项技术分析表明进入头肩底尾声

首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清晰了解a股目前所处的位置在哪里?用技术分析来描述会非常简单明了,见图一。

这是一位技术分析高手所绘制的趋势图,借过来省去了我绘制图表的时间。由技术分析角度,此图可以得出三个观点:其一,(趋势)如果突破周线级别的趋势线,周K线形态将完成“头肩底”。请注意,这是周线级别的分析。其二,(时间)本周是6124以来的第233周(斐波那契数列)。其三,(量能)上涨与回调,成交量很正常。简而言之,本周市场的运行态势,对于a股中期上升形态的构筑非常重要。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美元指数当前所处的位置在哪里?最近一周多的时间里海外市场非常热闹,那么海外市场风起云涌是否会对a股市场传导不利影响呢?不拍脑袋,看图二。这也是一位技术高手所绘制的趋势图,主要分析美元趋势形态。

由技术分析角度,图二也可以得出两个观点:其一,(趋势)如果突破下降趋势线,美元形态将完成收敛三角形的向上突破。请注意,如果这次突破失败,则向下突破上升趋势线的概率就大幅上升。其二,(时间)按照收敛三角形的角度推算,本周没有完成突破,那么下次时间窗口会大概率发生在6月。简而言之,本周美元指数也运行到关键节点(至少对5月份而言)。

接下来再看一张上证指数与美元镜像的趋势对比图。由技术分析角度,图三也可以得出一个观点:(关联性)美元指数镜像与上证指数本周将处于共振时区。

综上所述,a股目前所处的位置在头肩底形态的尾声阶段,且与美元指数镜像发生共振。按照时间推算,本周前后将会有所动作。一旦成功构筑,那么技术目标位理应在2800点左右。

历史经济数据表明流动性已见底

最后,我们还是谈一下经济。基于前文观点,经济数据在当前我判断a股熊牛转换的时候并不重要。不过,“经济底”何时出现?这一命题我还是很乐于做出判断。无论基于何种依据来判断经济走向,首先毋庸置疑,我们需要知道现在究竟经济处于何种位置?我用两张图表来解决这个问题。由于手头没有足够数据,只能用一些以前研报中绘制的旧图。不过,好在我们目前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并不拘泥于现在一些琐碎的细分数据,而是一个大的经济周期循环。所以,历史数据所描绘的趋势更为重要。

第一个焦点:固定资产投资。

由图四可见,以20%增速为分水岭,最近一次投资潮起始于2003年。2003年开始,也就是“十五”规划中段开始,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速从未低过20%。增速最低发生在2006年,其后2007、2008、2009年递增,2009年达到近30%。固定资产投资始终在高位(25%-30%)盘整,从未跌落云端,并且正在冲击新的高度。现在,2012年4月份我们又回到了20%。

回顾2010年年末,我曾经这样描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30%,属于过热,GDp趋势看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过20%,属于过冷,GDp趋势看低。这里不考虑出口、消费,因为一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30%或低于20%,那么GDp趋势的决定因素只会是固定资产投资,十二五开局最可能主动发生波动的要素只会是固定资产投资。我相信,当初的定性,今天看来依然有效。

第二个焦点:m1-m2。

m1-m2与a股的相关性,很多市场人士都非常关注。原因是,从历史数据来看,二者相关性的确能够求证出a股指数的中长期底部,虽然不是同步指标。不过,相对于其他宏观数据而言,能“近乎同步”已是不易。图五很清晰的显示出了这一相关性。

从历史数据推演来看,即便现在不是a股底部,那么a股底部出现的时间也不大会跨越7月份。这已经是最悲观的评估,从历史来看,a股底部会早于m1-m2底部两三个月左右时间出现。换句话说,2132点作为“市场底”,最终成立的概率也是很大的。有趣的是,历史似乎想要再次重演。上周末调降存准率,毫无疑问封杀了m1-m2继续探底的空间。

当然,必须要指出的是“m1-m2与a股的相关性”存在一个前提条件――即a股本身内在要素没有出现根本问题,能够随着流动性周期起舞。2003-2005年就是反例。998点之前,a股与经济基本面完全脱节。目前来看,再度重演998之前一幕的可能性不大。其一,股市的无风险收益比较高;其二,随着2003年以后宏观派主导股市话语权后,投资人预期受经济预期影响上升;其三,流动性缺失是当前股市供求失衡的主要矛盾。

固定资产投资趋势篇3

摘要:农业投资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以湖北为例,通过对各农业投资主体的投资现状和农民收入现状的动态分析;以及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相关分析,进而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各投资主体的农业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指出在各农业投资主体中,农户的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大,其次分别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财政农业支出和农业贷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增加农业投资,促进农民收入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投资;农民收入;实证研究;湖北

1湖北农业投资的动态分析

一般而言,农业投资主体包括:政府、集体合作组织、农户、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和外商。对经济欠发达的湖北而言,政府的投入主要是财政农业支出;集体合作组织的投入主要是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农户的投入包括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户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简单再生产投入);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信贷投入,主要是指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业的贷款。

1.1政府财政投入的变化

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总额在不断增加,但所占比重却呈下降趋势(见表1)。从总量上看,1991-2005年间,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以平均每年大约14%的速度递增,大多数年份在绝对数上都有所增加,其中仅有1992年的财政支农支出为负增长。而且财政支农资金年度间增长幅度差不多,从1994-2002年间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连年下降,从2003年开始又有所回升,看来从2003年开始政府又开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更加关注农民问题。

总体而言,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够且不稳定,还应该进一步加大投入,以增加农民收入。

1.2农村集体和农户投入的变化

(1)从农村固定资产的投入变化看(见表2),1991-2000年间,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在逐年增加,2003-2005年间一直下降,其中2005年降到了26.55亿元,比2004年下降了59.52%。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在逐年增加,1991年为24.47亿元,2005年达到了135.95亿元。看来,各年的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数额基本均高于当年农村集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其中1991、1992、1995、2000和2005年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当年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的2.2、2.6、1.3、1.1和5.1倍,说明农户是农村固定资产主要投资主体。

(2)从农户简单再生产投入情况看(见表2),1991-1996年湖北农户简单再生产投入是逐年增加的,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年均增长率为18.5%,1997-2000年呈逐年减少趋势,2001年后又开始逐年的增加。而从1991-2005年这15年间,农户简单再生产投入的年均增长率为10%,说明2001年以后,虽然投资总量的整体趋势在增加,但增速却比较缓慢。这说明农户对家庭经营投资的兴趣下降,农户的资金投向多元化。

1.3从农业比较投资率的角度来分析其变化趋势

农业比较投资率,是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与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之比率。由主要年份农民收入情况以及表3可以看出,2001-2004年间,农业比较投资率均在0.5以下,而且还有下降的趋势,这与世界农业的一般规律(在工业化中期,农业比较投资率的值应接近或超过1)的差距很大,说明湖北农业投资相当不足。

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对比分析

由表4可知,在未扣除物价因素情况下,“七五”、“九五”及“十五”时期,各个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均低于GDp的年均增长率,1981-2005年20多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低于GDp年均增长率约4个百分点。这说明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直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

3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间的相关性分析

3.1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间的变动关系

由表5可知,湖北农业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90的189.03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114.0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5%;而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539.16上升到2499.33元,年均增长率为11.6%。这说明了随着农业投资的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随之增加。但收入的增长速度却低于投资的增速,这一点可以由图1看出,收入曲线比投资曲线显得更为平缓。

通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农民人均收入与财政农业投资、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农户简单再生产投入和农业贷款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农户人均纯收入与上述投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8,0.677,0.979,0.858和0.893,经统计检验均达到0.0l的显著水平。这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财政农业支出、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农户投资和农业贷款均有极大的关联性。下面再对其进行回归模型的设定,以确定各投资主体的农业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具体影响大小。3.2回归模型分析

根据可获得的数据,运用e-views3.1计量经济分析软件,对1991-2005年湖北省农业投资与农民人均收入的关系运用C-D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分析。

Y=axα1xβ2xγο3x4

其中:Y为人均纯收入(元);x1为财政农业支出;x2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x3为农户对农业的总投资;x4为农业贷款额。YCX1X2X3X4

回归结果如下表6。

YCX1X2X3X4

解释变量系数t-Statistic值

常数项30.6691.264

财政农业支出(x1)55.1874.492

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x2)7.5752.889

农户总投资(x3)13.7104.593

农业贷款(x4)3.6282.764

调整后的R^20.987

F-statistic193.020

从以上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该模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98.7%,通过99%显著水平的F检验,且各投入项的回归系数分别通过了95%的t检验,表明其模型整体的拟合优度较好。分析表明:农业投资的各主体财政支农、农村集体和农户投资及农业贷款,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弹性系数均为正值,说明农民人均收入随着这四项投资的增加而增加。具体而言,每增加1%的财政支农资金,农民人均收入将增加55.19%;每增加1%农村集体固定资产的投资,农民人均收入将会增加7.57%;每增加1%的农户的投资,农民人均收入将会增加13.71%;每增加1%农业贷款的投资,农民人均收入将会增加3.63%。同时可以看出,在农业投资的各个主体中,农户投入的增加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农村集体固定资产的投资和财政资金投资;农业贷款的投资对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位居最后。由此可见,要增加农业的总产值,就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尤其是鼓励农户和农村集体对农业生产的投资,同时要稳定财政对农业的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趋势篇4

关键词:田定资产投资;cpi;格兰杰检验

固定资产投资与cpi都是反映国家整体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形下,固定资产投资所形成的产出结果可以在cpi中得到体现,而cpi所反映的物价波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影响,因此它们之间应该存在某种联系,并且两者的关系也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问题。

国内现有文献检索显示,单独研究固定资产投资与cpi关系的文献不多。更多情况下是把投资作为多种影响因素之一,研究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且采用的方法和所得结论也不尽相同。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课题组(1995)研究结果认为,高经济增长和高投资增长是否引起高通货膨胀,要看是否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超过当时社会可利用的资源限度。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高增长到高通胀的传递过程才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宋秉芳(1996)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1979—1994年中国通货膨胀的推动因素以及通货膨胀对就业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滞后1年和滞后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都是通货膨胀上涨的推动因素;而通货膨胀率的上涨会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徐能毅(1997)认为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是生成通胀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投资生成通胀的具体方式。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联合课题组(2004)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入手,结合实际数据对通货膨胀、投资、产出、过度货币供给等宏观经济变量进行计量分析。通过协整分析得到,投资增长是产出增长的原因,但不是通货膨胀上涨的原因。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金融研究所课题组(2004)利用1981至2003年数据,对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证明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两变量变动存在显著正相关。乔海曙和王军华(2006)分析了通货膨胀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对投资需求助推通货膨胀的观点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投资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朱昭霖和李万峰(2008)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经济波动尤其是物价波动有很大影响,他们选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cpi增长率两个指标,用1987至2006年20年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建立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cpi增长率两变量的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总结分析文献,主流观点是固定资产投资虽影响物价波动,但并不是直接原因,其作用是否发挥依赖于其他因素的配合。因此单独分析固定资产投资与cpi的模型,并不具有多大的解释意义。首先应做的是探讨固定资产投资与cpi的因果关系,确定两者是否可以相互解释,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互相解释。只有在此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才可以据以建立的具有较强解释能力的模型。两者因果关系的确定除理论探索外,参考来自统计意义上因果关系的依据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因此本文以现有文献研究成果为借鉴。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固定资产投资和cpi变最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目的在于研究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为确定两者真实的因果性提供佐证。

1固定资产投资与cpi的变动情况

1.1固定资产投资变动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虽经几次波动,但总体而言,一直保持较高水平。198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961亿元,到2007年已达到137239亿元,是1981年投资水平的142.8倍,年平均增速超过20%。30年间t198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最低,为-7.2%,然后固定资产投资进入一个快速上升通道,至1993年达到61.8%的最高增幅。此后增长率大幅下滑,虽1998年小幅回升,但1999年仍跌落至5.1%。1999年后固定资产增长率开始攀升,到2003年达到一个高点后稳步回落。2007年又出现了小幅上升。

受国际金融形势振荡多变的不利影响,2008年下半年起我国出口水平大幅下挫,消费水平也受到巨大影响,为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拉动内需,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占国民经济比重将进一步提升,今后一段时间内固定资产投资仍会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

1.2 cpi变动及其趋势

近30年来,我国cpi除在几个特定的年份发生大幅波动外,一直保持较平稳的趋势。两轮明显的物价上升趋势分别出现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其中1994年cpi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增幅高达24.1%。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情况相比较,只在1989年两者出现相反的变动方向i其他年份的固定资产投资与cpi变动情况表现出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并且cpi变动稍滞后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

2 固定资产投资与cpi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理论上,cpi作为反映不同时期货物和服务商品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重要的物价指数,应当可以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果;并且cpi所反映的物价波动趋势一定程度上也应该可以对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及增速产生影响。但在实际中两者真实关系的判断。需要具体的数据和严谨的实证分析作为判断依据。

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条件,本文首先对各变量是否平稳进行adf单位根检验,若变量序列为同阶单整,则对各变量是否协整进行验证,满足协整条件后,对两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最后对所得检验结果进行简要分析。

2.1 数据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全部来自国家统计年鉴的相关各期,样本数据为1984至2007年的年度数据。为消除固定资产投资与cpi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影响,分别对两变量取自然对数。fai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亿元);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lnfai和lncai分别表示对固定资产投资与cpi取自然对数后的取值。

2.2 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来验证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时设定各变量均不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运用经济计量软件eviews5.0对lnfai和lncpi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由结果可知,变量时间序列lnfai和lncpi都不是平稳的。而在一阶差分的情况下,lncpi和lnfai都是平稳的,说明两变量同为一阶单整过程,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因此可进行下一步的协整分析。

2.3 lnfai和lncpi的协整检验

用ols法估计回归方程:lncpi=4.851721-0.09218lnfai+ε,并得到残差变量ε。对前述估计方程的残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变量是平稳序列,可认定序列lnfai和lncpi存在协整关系。

2.4 lnfai和lnc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期数非常敏感,因此通常情况下可以依次多滞后几期,对不同长度的滞后期数进行检验,确定检验结果是否保持一致性。

当格兰杰因果检验不随滞后期数变动,保持一定稳定性时,则可以根据检验结果确定格兰杰因果关系是否成立。本文对两者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时,对滞后1期到5期分别给出了检验结果。

滞后期数为1、3、4时,在5%和10%的显著水平下。cpi都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期数为2和5时,cpi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结果并不具有一致型。因此可知,即使cpi可以影响固定资产投资,这种影响效果也是十分有限的。当滞后期数为2、3、4、5时,在5%与10%的显著水平下均认为固定资产投资是cpi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固定资产投资与cp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对因果关系而言,cpi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而固定资产投资是cpi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固定资产投资与cpi之间只是单向的因果关系。并不存在互为因果的反馈性联系。

3 结论与评述

固定资产投资趋势篇5

一、上半年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一)上半年经济增长比去年同期有所加快,但低于一季度增长水平,在全国的位次下降

今年以来,我区着力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的重心从以增长速度为主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1-6月份生产总值达4690.29亿元,增长速度为15.8%,比上年同期水平下降了0.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下降了1.7个百分点,在全国的排名为第9名。

从我区三次产业增长情况看,二季度第一产业增长5.8%,第二产业增长19%,第三产业增长12.3%。与去年同期相比,尽管经济增长总体水平略有下降,但第一、第二产业增长均有所加快,第三产业增长则下降幅度较大,为1.9个百分点:与今年一季度相比,三次产业增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度下降,未来经济增长动力亟待加强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近年来我区经济增长惯例,二季度GDp增长普遍快于一季度,究其原因,我区消费增长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稳定,而我区出口的绝对量较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极为有限,因此支撑二季度GDp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投资。往年二季度恰是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峰,如2009年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3.8%。而今年上半年,我区固定资产投资为3432.59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到40.67%,降幅相当大。

(三)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有较大幅度回落

今年上半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6%,高于去年同期水平0.1个百分点,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上年的49.2%降为19.79%,降幅约为30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除价格因素外,在于上半年投资增长下降时,消费增长未能及时跟进,其有限的升幅难以与投资增长形成有效互补,进而弥补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缺口。

(四)下半年保持需求对经济的拉动力任重道远

去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之和约为253%,而今年上半年二者之和仅为61%左右,差距相当大。1-7月份,投资和消费需求状况并无明显好转,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5.8%,比1-6月份又下降了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从上半年的18.6%提高到18.7%,仅仅上升了0.1个百分点。

造成投资增长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看到今年投资的增长,是在去年的高基数上取得的,受政策性因素影响较大,要继续保持投资的高速增长难度很大。但从主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看,1-7月份农林牧渔业、制造业、电力、交通、水利等行业同比增幅普遍下降较快,仅为上年增幅的4至5成:从新开工项目看,比上年下降了19.7%;从资金供给看,1-7月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为22.8%,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1个百分点,显示资金面趋紧。由此可见。目前的经济增长水平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大量增加库存取得的,要实现全年经济目标,下阶段需要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尤其是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并着力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以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

二、下半年我区投资及消费需求增长趋势判断

(一)下半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

据有关方面分析,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回落,二季度GDp折年率上升2.4%,低于市场预期的2.6%和一季度的修正值3.7%,库存投资、消费者支出和贸易增长均出现减慢迹象。6月份oeCD综合先行指数(Lei)显示,美国先行指数经过4个月的增长放缓后,出现了2009年2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表明经济复苏动力正在减弱,未来6个月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修订了自2007年开始的一系列经济数据,表明本次衰退要比人们之前判断的还要严重,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加大。

在此国际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季度在达到近期增长高点11.9%之后,二季度同比增速回落了1.6个百分点。当然,去年基数比较高是其重要原因,此外国家为防止经济过热所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三季度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日报告,8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7%,比上月提高0.5个百分点。这是pmi指数连续3个月回落后的首度回升,并持续位于临界点50%以上,表明我国制造业经济总体仍呈现增长态势,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展望下半年,预计我国经济将降中趋稳,随着新型战略产业的逐渐发展壮大,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诸多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有望实现全年8%的经济增长目标。

(二)下半年我区投资与消费增长预测

从图2可见,去年以来,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呈现逐步回落态势。今年尤为明显,1-7月份为增长最低点。其原因固然与去年基数较高有。关,宏观形势变化背景下国家加大调控力度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今年以来,我区上报国家的项目相当数量未能获得核准,影响了新开工项目规模。预计下半年为防止通货紧缩国家将适当放宽宏观调控力度,资金供给也将有所缓和,这将为我区加快投资增长提供较上半年宽松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从自治区自身的情况看,自治区领导对当前投资的下滑极为重视,专题研究如何推进项目建设,着力加快投资增长,以保持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综合上述因素,预计我区下半年投资增长将逐渐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在三季度将逐步回升,全年增长8700亿元的目标有望如期实现。

固定资产投资趋势篇6

一、工业生产增速数月走平,三季度实现触底反转

(一)工业生产增速数月走平,重工业向下,轻工业向上

工业生产增速数月走平。2012年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幅较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7月份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增幅虽然比6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但已连续4个月保持在9%左右的水平,没有进一步下滑;此外,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长0.66%,增幅较上月回落0.08个百分点。

重工业向下,轻工业向上。我国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重化学工业具有强波特征。7月份,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增速较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轻工业同比增长10.3%,增速较上月加快1.1个百分点。从横向角度来看,7月份当月轻工业同比增速快于重工业1.3个百分点。从所有制类型来看,股份合作制企业回落幅度最大,7月份较6月份大幅回落1.9个百分点。

(二)投资需求逐渐回升,带动工业生产触底反转

工业生产有望触底回升。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在政策刺激逐步增强的背景下,投资需求将触底回升,从而带动工业生产回暖。第二,在价格持续下跌的背景下,工业生产企业加大了去库存的力度,产销率的回升有利于减少去库存的压力;7月份,工业产销率较上月上升了1个百分点至98.2%。第三,7月份pmi的值为50.2,以连续7个月处于景气区间。综上所述,预计工业进一步下行的空间有限,近期有望实现触底回升。

二、稳增长投资受重视,向上调整迹象初显

(一)经济下行压力不减,政策促使投资触底弱回升

投资增速进入弱回升轨道。在二季度经济增速继续大幅下行的背景下,投资成为稳增长的重要载体。2012年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8431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4%。从月度变化趋势看,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累计同比增速创出近期最低20.1%,随后进入弱回升轨道,1-6月累计同比增速回升至20.4%,加快0.3个百分点,1-7月份继续维持在相同的水平。

第三产业政策效应明显。产业投资增速呈现两降一升格局。具体来看,1-7月份,第一产业投资4550亿元,同比增长28.8%,增速比1-6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82868亿元,增长23.4%,增速比1-6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96893亿元,增长17.7%,增速比1-6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与基础设施和民生最为密切,因此最易成为政策刺激的重点领域。如1-7月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实现增长31.4%,高出同期总体投资增速11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实现增长-31.9%,跌幅较1-6月大幅收窄5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投资增速有所加快。前期报告的分析指出,受经济发展阶段和政策导向的影响,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具有客观必然性。目前的地区投资格局仍然符合这一论断,不过1-7月份地区投资呈现两回落一加快的态势。1-7月份,东部地区投资88927亿元,同比增长19.2%,增速比1-6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50045亿元,增长25%,回落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44240亿元,增长24.2%,提高0.3个百分点。

(二)调控压力持续存在,房价回暖未逆转投资下行趋势

受购房者预期变化的影响,近期房价呈现出回暖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7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9个,持平的城市有11个,上涨的城市有50个。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涨幅均未超过0.7%。房价回暖有利于放大成交量,进而拉动房地产投资。但房价的回暖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7月19日,国土资源部和住建部联合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放松,密切配合做好各项工作,不断巩固调控成果,坚决防止房价反弹。这无疑对房地产投资带来一定负面影响。1-7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36774亿元,实现同比增长15.4%,较1-6月份下降1.2个百分点,延续近期持续下行的趋势。

(三)财政支出加速扩张,中央性投资的作用增强

在投资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状况下,财政支持性的投资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2012年7月份当月,财政支出实现同比增长9528亿元,实现同比增长37.1%,连续4个月保持增幅扩大的趋势。受此影响,中央投资下行的趋势逆转。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中央项目实现累计同比增长-3%,跌幅较上月收窄1.1个百分点,这已是连续4个月保持收窄趋势。此外,地方项目虽未实现逆转,但是其增速也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1-7月份,地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实现累计同比增长22.1%,增幅较1-6月份小幅下降0.1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趋势篇7

关键词:地区经济差距;地区投资差距;泰尔指数

中图分类号:F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2)-0105-05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而日益扩大的地区经济差距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杨开忠、魏后凯、林毅夫、李善同等采用了各种方法如加权或未加权的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广义熵等测评中国地区经济差距。[1-4]。其中杨明洪等人的文章利用广义熵中的泰尔指数分析了1978~2003年我国七大经济地带地区差距的时空演变,认为中国地区差距总体演化趋势微似V型,且经历了由地带内差距为主向以地带间差距为主的转变[5]。鲁凤、徐建华通过对改革开放后的区域经济进行泰尔指数一阶分解发现我国三大地带具有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此外总体地区差距以1990年为分水岭,1990年前为缩小趋势,之后则渐渐扩大[6]。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我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刘金全、于惠春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得出我国实际产出与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强的相关性,当期相关性达到0.868[7]。

王梦奎、李善同认为投资倾斜与地区差距一致性变动,投资增长是造成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主要因素[8]。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应如何测度?它们与地区经济差距究竟有怎样的关系?目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武剑利用绝对差距、相对差距和基尼系数对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差距进行分析,得出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而国内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差距已经出现缩小的趋势[9]。陆迁等用基尼系数将我国固定资产的影响分为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认为我国超过56%的地区差距是由民间资本投资引起的,而只有29.1%和14.4%是由国有及外国资本引起的[10]。但鉴于上述这些方法的地区不可分性,他们并未就固定资产投资的地区差距进行详细分解,而这正是泰尔指数可以做到的。

因此,本文的研究将集中在这样的几个方面:一是,泰尔指数及其分解的简介;二是,阐述1980~2004年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和地区投资差距;三是,结论。

二、泰尔指数及其分解

泰尔指数是由theil最早提出并用于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一个指标,指数越大,收入差距越大,反之越小[11]。在地区差距的测度上,泰尔指数可以分为以收入比重加权和以人口比重加权的指数。由于前者将较多地依赖各地区GDp值,而该值的准确性在国际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所以本文将采用人口比重加权的泰尔指数:

除收入差距外,泰尔指数也被应用于分析金融资产与负债、人口密度等的不平等度[13、14]。如将上述等式中的GDp值替换成固定资产投资额,那么我国地区投资差距也可以用泰尔指数衡量出来。

鉴于数据的连贯性和可比性,本文采取了将重庆市并入四川省,且不包括自治区的方法,选取了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区)1980~2004年的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其中1980~1993年的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各省区统计资料,1994~2004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全国及省区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均以当年价格计算,而人口则按各年年底人口总数计算。

三、我国的地区经济差距与投资差距

(一)我国地区经济差距

利用泰尔指数式计算出1980~2004年我国地带间、地带内及东中西部省际差距的泰尔指数和贡献额,可以客观地反映出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水平(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

图11980~2004年我国地区经济差距

1.1980~1983年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泰尔指数趋于下降,此后缓慢上升,在1989年和1990年出现微降。但总体来说,1990年以前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且呈缩小趋势。从1990年开始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到2004年时泰尔指数达到0.0975,是1990年的1.86倍。其中,20世纪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期均有较明显的急剧扩大趋势,1990~1993年和2000~2003年地区差距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5.18%和7.15%。

2.三大地带间差距不断扩大,特别是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越拉越大,而地带内差距则趋于缩小,出现了典型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在图1中,地带间差距的泰尔指数呈总体上升趋势,2003年时达到0.0898,是1980年的2.51倍。地带间差距主要体现在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逐年扩大,2003年东部GDp分别为中、西部的2.38和3.48倍。与地带间经济差距走势相反的是地带内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且均在低位运行,“俱乐部趋同”现象十分明显。具体来说,东部省际经济差距明显缩小,中部省际差距缓慢缩小,而西部则不断扩大,且西部省际差距于1994年开始超过中部,因此,就成为地带内差距第二大来源。

3.地带间差距是我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化的最主要来源,其在总体差距形成中一直占绝大部分比重,1985年它的贡献份额开始超过70%,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则超过了80%,在2004年甚至达到了89.89%。东部省际差距是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形成的次要来源,但其贡献额却年年递减,1980年的贡献额为32.44%,到2004年时只有5.77%。中西部省际差距在总体差距形成中的比重更小,2004年时分别为1.74%、2.60%。

(二)我国地区投资差距

我们仍使用人口比重加权的泰尔指数来测度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地区差距,就可得到图2中的结果。

1.地区投资的总体差距较大,泰尔指数均在0.065以上,甚至在1995年达到0.1712。在80年代初投资差距有缩小趋势,到1984年达到最小值0.0651。此后投资的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特别是1991年以后扩大态势加剧,导致了图中1991~1995年总体差距泰尔指数线的直线上扬。1996年至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地区差距不断缩小,2004年与1996年相比降幅达到34.24%。从总体上看,整个投资差距线形似倒“U”,这说明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我国的地区投资差距将会趋于收敛。

图21980~2004年地区投资差距

2.东中西地带间的投资差距占总体投资差距的绝大部分,其变化趋势与总体投资差距一致。除1980年以外地带间的投资差距份额均大于50%,其中1986年开始超过70%,1992年超过80%,1999年甚至达到85.10%。作为总体差距的最主要来源,地区间投资差距与总体差距有着相同的变动趋势:如1995年之前地带间投资差距总体扩大,特别是1991~1995年急剧扩大,而1995年之后则不断缩小。

3.地带内投资差距呈总体缩小趋势,在1980年时泰尔指数达到0.0413,到2004年时只有0.0151,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度也从58.75%下降到15.27%。这一缩小趋势,主要得益于占最大份额的东部省际差距的缩小。1980年东部省际投资差距对总体差距形成的贡献度为30.26%,而2004年下降到9.54%,25年泰尔指数的降幅达到55.17%。中部省际差距也呈总体缩小趋势,且降速最快。它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度从1980年的18.54%下降到2004年0.98%,指数的降幅达到92.24%。西部省际投资差距缩小的速度则小于中部,25年来的降幅只有37.61%,对总投资差距的贡献度也只下降了近5个百分比。这使得西部于1992年开始取代中部成为地带内投资差距第二大来源地区。

(三)1980~2004年地区经济差距与投资差距的比较(表1)

1.由表1可以看出,1980~2004年的地区总体投资差距的泰尔指数均大于地区经济差距,这说明地区投资分布的不均衡程度大于经济分布的不均衡。“六五”计划期间(1980~1985年),我国地区投资结构较为稳定,投资差距在低位运行且呈缩小之势。东部投资占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保持在51%左右,波动幅度较小。这一时期我国地区经济结构较为稳定,经济差距比较小,东部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为51%左右。“七五”和“八五”(1986~1995年)我国投资的地区结构急剧变化时期,投资差距和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东部与中西部投资额在全国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之差年年递增,从1986年的8.43个百分比增加到1995年的27.92。投资的东部倾斜使得东部的经济力量激增,其在全国GDp中的份额与中西部比重之差由1986年的4.22个百分比增加到了1995年的11.70。“九五”和“十五”时期(1996~2005年)我国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方针的指导下,调整了我国地区投资结构,这使得地区投资差距趋于缩小,东部与中西部投资比重之差由24.27个百分比下降到16.91。而这一时期的地区经济差距并未缩小,东部与中西部GDp比重之差则由10.87%上升到16.92%。

表11980~2004年地区经济差距与地区投资差距(贡献度单位:%)

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4年)

2.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我国地区经济差距与投资差距具有极为相似的变动趋势:上世纪80年代初期趋于缩小,80年代中后期到1995年总体扩大,1996~1997年又有所缩小。这说明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投资拉动的,而且投资分布越不平等则经济增长越不平衡,投资分布趋于平等则经济差距趋于缩小。这与王梦奎、李善同(2000)“1983~1997年投资倾斜与地区经济增长呈一致性变化”的结论相同①。需要指出的是,投资与经济的变动趋势较为相似,并不意味着两者同时同比同向的运动,因为两者均是多种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从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地区投资差距与经济差距的变动趋势发生了背离:在前者缩小的同时,后者却趋于扩大。对于这一现象,除了“可以通过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滞后性特征加以解释”②外,投资积累效应、投资效率、技术和人力资本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长期投资政策的倾斜下,东部地区经济实力和资本积累能力得到增强,科技水平和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这使得东部对投资的依赖减小,且投资的资本产出效率较高。①

[注:①王梦奎,李善同.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m].商务印务馆,2000.

②宋海岩等指出“资本存量对产出水平的贡献在东部地区最高”,具体参见:宋海岩,刘淄楠,蒋萍.改革时期中国总投资决定因素的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3(1):44-46.]

3.三大地带间经济差距与投资差距是总体经济与投资不平衡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表1中经济和投资的地带间差距对总体差距形成的贡献度均大于50%,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甚至超过80%。东部与中西部间的不平衡是地带间差距最主要的来源,无论是经济与投资的绝对量还是经济与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东部均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25年来我国东部累计GDp分别是中、西部的2.18、3.25倍,年均增长率为17.25%,分别比中、西部高出1.63、1.09个百分比;东部累计投资总额分别是中、西部的2.68、3.20倍,年均增长率为22.32%,分别比中、西部高出2.32、1.52个百分比。对于中部与西部来说,中部累计GDp与投资额均高于西部,分别是西部的1.49、1.19倍,而年均增长率分别比西部低0.54、0.80个百分比。

4.我国梯度推进战略不仅造成了地带间差距,而且也引起了地带内差距。由表1可以看出,东部省际经济差距与投资差距均是总体经济差距与投资差距形成的次要原因,其贡献额均大于中部和西部的贡献额,且呈递减趋势。西部省际经济差距趋于上升,而投资差距则趋于缩小,这说明投资对于西部不同省市的影响与效果有着较大区别。从贡献度上来说,西部省际投资差距与经济差距在90年代先后超过中部,成为继东部之后地带内经济差距与投资差距的第二大来源。

四、结论

1.地区经济差距与地区投资差距的关系非常密切。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地区经济差距主要源于投资数量的地区差距:在投资结构稳定、投资差距减小的情况下,我国地区经济差距趋于缩小,反映在图1和图2上,则是此阶段的地区经济差距与投资差距具有极相似的变动趋势。而从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地区经济增长越来越转向依赖技术、人力资本等带来的投资效率的提高,地区经济差距是投资数量与效率的地区差距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使得此阶段的地区经济差距与投资差距变动趋势相背离:投资数量差距缩小的同时,经济差距则扩大。[注:①武剑.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其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研究,2002(4):27-35.]

2.地区投资分布的不均衡程度大于经济分布的不均衡,这说明中国经济为投资驱动的粗放式增长,地区经济的增长是以较多的投入为代价。目前我国正处于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化阶段,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因此,在较长时间里投资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缩小地区经济差距,首先就要减少投入上的地区差距,一方面为区域经济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与发展政策,另一方面则适当地增加对中西部的投资以缩小投资数量差距。此外,应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引导非公有投资流向经济落后地区。对于民间投资,我国应进一步改革投融资体系,增加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等对民营部门的倾斜,进一步开放民间投资领域,消除对民间投资的投资壁垒,鼓励民间资本投向落后地区。各地方政府也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通讯、教育、科技等建设,为非公有投资流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驱动转向效率驱动是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为避免经济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落后地区必须在引资的同时注重资金使用效率,坚决杜绝政府主导型的盲目扩资。一是重视人才,建立人才库。政府应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提高教育质量。此外还要以各种优惠待遇吸引先进人才。二是鼓励以先进技术和设备为主要内容的投资,对此类投资除给予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的优惠外,政府还应组织专家为企业技术应用效益最大化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28-33.

[2]魏后凯,刘楷等.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3]林毅夫.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6):3-10.

[4]李善同,侯永志.我国地区差距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改革,2004(5):5-18.

[5]杨明洪,孙继琼.中国地区差距时空演变特征的实证分析:1978-2003[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4-89.

[6]鲁凤,徐建华.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8):401-407.

[7]刘金全,于惠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1):26-29.

[8]王梦奎,李善同.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武剑.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其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研究,2002(4):27-35.

[10]陆迁,刘志峰,朱捷.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区差距的结构分解[J].软科学,2006(1):24-26.

[11]Henrit.economicsandinformationtheory[m].ChicgaoRandmcnallyandCompany,1967.

[12]Conceicaop,GalbraithJK.Constructinglonganddensetime-seriesofinequalityusingthetheilindex[J].easterneconomicJournal,2000(1):61-74.

[13]Henrit.ontheuseofinformationtheoryconceptsintheanalysisoffinancialstatements[J].managementScience,1969(16):459-480.

固定资产投资趋势篇8

一、产销两旺局面继续保持,行业景气加速回升

2009年11月,宏观经济运行持续转好、投资消费两旺等因素支撑,橡胶制品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趋势,主要产品产量稳中有升。去年11月份,轮胎外胎产量为6019万条,同比增长35.55%,创出本年新高,除了本月生产保持高位以外,还有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因素;子午线轮胎产量达到2722万条,同比增长37.02%,但环比有所下降;胶鞋类产品产量为16492万双,环比变化不大,但同比增长8.48%,主要原因来自于上年基数较低。

从橡胶制品业的增长驱动力来说,汽车持续旺销带来的轮胎需求占据了关键位置。去年3月份以来,受汽车行业产销屡创新高的拉动,轮胎生产持续走强,单月涨幅基本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其中有4个月份的单月产量同比增幅在20%以上,在制造业中属于表现较好的行业。

2009年11月份,橡胶制品业实现工业销售值429亿元,同比增长34.95%,近期连创月度增速新高。自去年6月份以来,橡胶制品业的工业销售值一直维持在400亿元以上,而同比增速逐步加快,行业景气持续乐观。

从各个子行业的市场销售来看,去年前11个月工业销售值都有不同程度增长,下半年的增速明显快于上半年,第三季度以后行业景气趋势得以确立。去年11月份,轮胎制造业完成工业销售值216亿元,与上月持平,同比增长43.75%,比10月份加快16.85个百分点,低基数效应比较明显;橡胶板、管、带的制造、橡胶零件制造、再生橡胶制造、日用及医用橡胶制品制造、橡胶靴鞋制造去年11月份工业销售值分别为56、44、16、19、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88%、31.52%、29.61%、11.67%和15.13%,除日用及医用橡胶制品制造业以外,同比增速均大幅加快,显示出行业销售已经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

二.行业效益大幅度改善,增长趋势进一步巩固

截至去年11月份,橡胶制品业的累计利润总额达到257亿元,同比增长64.71%,而上年11月份受金融危机影响,利润增速由正增长转为同比下降7.02%,从去年以来,橡胶制品业利润总额呈加速增长状态,2、5、8、11月累计利润增速逐季加快,3~5月、6~8月、9~11月利润总额分别为68亿元、86亿和91亿元,近期利润的加速增长也验证了我们先前的预期。

轮胎制造行业的增长成为拉动全行业利润指标的最重要因素,去年1~11月份,轮胎制造业累计实现利润138亿元,同比增长142.27%,比去年同期增速加快了108.3个百分点,3~5月、6~8月、9~11月利润总额分别为40亿、48亿和50亿,对全行业的贡献率超过50%。

去年1~11月份,其它各个子行业中,橡胶板、管、带的制造行业实现利润37亿元,同比增长28.29%;橡胶零件制造实现利润24亿元,同比小幅下降14.76%;再生橡胶制造和日用及医用橡胶制品制造,分别实现利润8亿元和11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40.88%和23.67%;橡胶靴鞋制造行业实现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9.05%。从利润总额的变化趋势看,去年9~11月各个行业的利润额和同比增速均比上个报告期(6~8月)有一定程度的加快,反映了行业复苏在进一步巩固。

三、出口稳步改善,年内有望实现正增长

去年1~11月,橡胶制品业累计实现出货值819亿元,同比下滑5.3%,增速比上年同期大幅走低16.65%。其中,轮胎制造业实现482亿元,同比下降4.19%;橡胶板管带制造、橡胶零件制造和橡胶靴鞋制造分别实现出货值44亿元、54亿元和114亿元,同比下降幅度分别为0.38%、14.08%和3.08%,增速比上年同期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日用医用橡胶制品行业实现出货值73亿元,虽然同比增长了7.72%,但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速也下降了23.6%;此外,再生橡胶制造业实现出货值1亿元,同比增长6.47%,但占比很小。

从环比变化来看,进出口状况近期逐步改善。去年11月份橡胶制品业的出货值环比增长10.83%,各个子行业出口基本遵循这一趋势,出口总体呈现温和恢复态势,年底橡胶制品业出口有可能与上年持平或者略有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趋势篇9

关键词:投资效率;产业结构;投资乘数;宁夏

中图分类号:F830.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6(6)-0044-07

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关于“扩大有效供给”的论述中明确提到要“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2016年5月1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在研究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同样明确提到“保障各种要素投入获得回报”。投资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贡献不仅来自于总量的增长,更有赖于效率的提升。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三去一降一补”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从根源上解决近年来持续下滑的投资效率问题,这也是保持我国经济能够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性因素。近年来宁夏投资率(资本形成率)保持快速上升态势,自最低的40%上升到接近100%。仅以信贷投放为例,2008年宁夏贷款比GDp为116.5,而2015年这一比率为176.9,增幅超过50%。投资率的快速上升未能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投资效率的下滑问题已经成为共识,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宁夏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高,对投资促进增长依赖程度高,探索研究投资效率相关问题意义重大。

一、投资效率的评估及变化规律

(一)投资效率的评估

哈罗德多马模型最早涉及投资效率评估。该模型的表达式为g=s/v,其中g=ΔY/Y表示经济增长率;s=S/Y表示储蓄率;v=ΔK/ΔY=i/ΔY表示增量的资本产出比。该模型暗含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的假设(即S=ΔK=i)。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的增量资本产出比v,其实质就是经常用到的iCoR(incrementalcapital-outputratio),常作为投资效率的度量指标。

借鉴哈罗德多马模型,i=i/Y表示投资率,v=ΔK/ΔY=i/ΔY=iCoR(不考虑折旧),则g=i/v,意味着经济增长率与投资率成正比,与iCoR成反比。由于iCoR的计算公式通常写为:iCoR=i/Y。因此,我们也可以将iCoR看成是边际资本生产率的倒数。iCoR越高,则投资效率越低,反之亦然,其计算方法由于方便且效果良好而被广泛应用。

(二)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投资效率变化规律

1、投资率的变化。杨格(Young,1994)比较了东亚与其他地区经济的增长方式,发现在1960-1985年间,每一个新兴工业化经济体都经历了投资/国内生产总值比率的显著上升。在1960到1980年,台湾的投资/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上升了1倍,韩国上升了2倍,新加坡上升了3倍。这个比率的上升并不是所有经济体的典型特征,在其他经济体投资/国内生产总值比率则不变或下降。

2、投资效率的变化。marceltimmer和Bartvanark(2000)在研究韩国和台湾的资本形成和资本生产率时,指出在20世纪60年代,韩国和台湾的资本产出比还处于相对美国来说非常低的水平,韩国和台湾的资本生产率相当高。但随着几十年间投资不断增加,这一资本产出比缓慢收敛于美国的资本产出比水平。到80年代后期,资本的迅速增加仅换来产出的少量增长。徐长生、陈薇薇(2006)计算了1950-1976年美国、英国、法国、原西德、日本五个国家的增量资本产出比,发现剔除掉异常值之后,五国的iCoR在总体上无明显持续上升或下降趋势,基本围绕某一值上下波动。这一阶段,五国大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在以上几个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生产率在工业化阶段均出现下降,当完成工业化之后,资本生产率趋于稳定,围绕某一长期均衡水平上下波动。

综合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我们粗略归纳:从长期来看,在工业化阶段,投资效率总体上呈现长期下降趋势;在完成工业化之后,投资效率趋于稳定,围绕某一均衡水平上下波动。如图所示。

二、宁夏的投资率与投资效率趋势

(一)投资率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投资率持续上升,自最低的不足40%,已经上升至2014年的超过100%。与宁夏发展阶段相似的青海省投资率基本与宁夏保持相似,青海甚至在2014年投资率达到130.44%,甘肃的投资率则相对保持基本平稳,呈现缓慢上升态势。宁夏投资率的快速上升却未能有效提升经济增长率的提高,表明宁夏投资效率在此期间出现快速下滑。

(二)投资效率

本文采用iCoR的倒数,即边际资本生产率来评估宁夏投资效率。通过数据分析显示,宁夏名义和实际边际资本生产率二者均显示出长期下降趋势,且剔除掉名义价格变化后的实际边际资本生产率2000年以来下降趋势明显。

1、宁夏名义边际资本生产率。名义边际资本生产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投资,选取1979-201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投资选择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整体来看,宁夏的名义边际资本生产率呈现长期下滑趋势。

我们进一步计算全国及宁夏周边省区的名义边际资本生产率数据并作出比较。1990-2013年大部分时期,宁夏的名义边际资本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有1995-2000年宁夏的边际资本生产率略高或基本持平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以来宁夏的边际资本生产率出现大幅下滑,偏离于全国平均水平更加明显。同甘肃、青海对比,宁夏的边际资本生产率低于甘肃,与青海基本持平。同宁夏相似,甘肃、青海自2011年以来边际资本生产率也出现大幅下滑,甘肃的边际资本生产率波幅较大,宁夏和青海波幅较小,在2011年达到阶段峰值后,均与全国趋势一致快速下滑,但宁夏、青海的边际资本生产率明显低于甘肃。

2、实际边际资本生产率。由于上文中名义边际资本生产率的计算是以名义价格为准,为了更准确的估计宁夏投资效率,我们采用张军(2005)的方法计算全国和宁夏的实际资本生产率和实际边际资本生产率。其中:

实际资本生产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实际资本存量(2000=100)

实际边际资本生产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实际资本存量(2000=100),折旧选择9.6%,计算计算见表1。

剔除掉名义价格变动对边际资本生产率的影响,资本生产率和边际资本生产率的趋势更加明显。2001-2014年,全国和宁夏实际资本生产率和实际边际资本生产率均呈现长期下滑趋势。实际资本生产率宁夏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0.2,实际边际资本生产率宁夏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0.15。2012年开始,宁夏实际边际资本生产率与全国趋势走向出现差异,全国基本保持平稳且略有重新提升的趋势,而宁夏进一步下滑。

三、宁夏投资效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它是我国计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最基本资料来源。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从理论上讲,经过正确调整,两个统计指标的趋势应该大致吻合。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本文主要对宁夏固定资产投资构成进行分析1。在对2011-2014年分行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中,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采矿业四大行业总计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5%左右,是影响宁夏投资效率的主要行业(表2)。

(一)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企业盈利能力偏低

在对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规模以上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发现在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5%以上的主要行业,2011-2014年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大部分低于大型商业银行一年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2014年仅纺织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大于大型商业银行一年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2012-2014年,制造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为负值,2014年采矿业净资产收益率由正转负。这意味着假如该行业企业通过自有资金投资扩大生产规模,那么其投资回报率不如购买大型商业银行一年期理财产品(见附表)。对比表2,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采矿业三大行业2011-2013年约占宁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0%左右,而显然上述三大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偏低,造成投资回报率低。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四个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左右,是宁夏制造业的主导产业,2012-2013年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为负值,全行业处于亏损状态,投资回报率自然为负值。

(二)能源化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投资乘数效应偏低

影响宏观投资效率的根本因素可以归结为投资乘数的大小。投资乘数指在未达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投入一笔资金可以带来数倍于这笔投资的国民收入的增加。投资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该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长短、企业扩大再生产和增加职工收入的情况、该区域人口的边际消费倾向等。2014年宁夏能源化工类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占比为61.16%3,可以说能源化工是宁夏的主导产业。能源化工产业有以下几点特征:

1、大中型企业产值占绝对比重。统计数据显示,按轻重工业分,宁夏重工业始终保持在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按大中小企业分,宁夏大型企业始终保持在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这与宁夏以能源化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匹配。能源化工企业规模效应极强,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大型企业在获取信贷资源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金融机构为能源化工企业投资扩大再生产提供相对廉价资金,导致金融机构与能源化工企业相互依赖性增强,在经济不景气时为规避风险4,优先考虑为长期合作的大型能源化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使原本融资难、融资贵的小微企业更加困难。

2、由于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能源化工产业在吸纳就业方面比其他产业明显偏少。2014年宁夏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为19.2%,而全国第二产业占比为29.9%。同时,按行业分宁夏就业人员结构,第二产业中采矿业占2%、制造业占9%、电力及燃气占2%、建筑占6%,制造业就业人数明显偏少。从时间趋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比稳步增加,从1978年的17.3%增加到2012年的30.3%,而宁夏自1995年增加到19.4%后,出现逐步下降趋势,最低仅为16.3%。

3、产业独立性强。能源化工产业生产所需机器设备往往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大部分采购自全国乃至全球各大厂商,与欠发达地区区域内部的其他制造商很难产生上下游采购经销关系,从而造成投资乘数效应不足。且由于能源化工企业以大中型企业居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多倾向于形成原材料粗加工-产品深加工-废料再利用的自我内部循环机制,从而实现占据整个上下游产业的相对独立的产业集团。

能源化工产业的以上特征导致如下问题:(1)对区域内部其他产业中小微企业容易形成信贷资源挤占,在经济下行周期更加明显,形成能源化工产业越发展对其他产业的资源挤占越明显、负面影响越大的恶性循环;(2)受欠发达地区设备制造发展不足以及能源化工产业设备专有性强等因素影响,对该行业进行的投资传导至欠发达地区区域内部上下游产业不足;(3)就业人数少,即使是在经济景气时的投资也仅能增加数量偏少的产业内部就业人员的收入,受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影响,对整个区域居民收入增加极其有限5。综上所述,以能源化工产业为欠发达地区的主要投资标的必然造成投资乘数偏小,从而降低区域投资效率。

(三)房地产业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作用不足

2006-2014年,宁夏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1.44%增至28.36%,投资额由94.08亿元快速增至907.80亿元,增幅达6.49倍。房地产业投资对于宁夏经济增长变得至关重要。伴随着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加,其所拉动的国内生产总值却越来越少。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效用可以分为直接效应、间接效应、衍生效应。

1、直接效应。直接效应指房地产业投资对本行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宁夏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对房地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逐年下滑。据测算,每单位的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所带来的房地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0.27下降到2014年的0.13。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房地产的供给过快增加以及成本增加,使得房地产投资回报率出现下滑所致。

2、间接效应。间接效应是指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国民经济中许多部门和行业提供物质资料。我国建筑成本中70%是材料消耗,发展房地产业需要建材、设备、机械、冶金、陶瓷、仪表、化塑、玻璃、五金、燃料动力等许多物资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从而拉动上游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产业链长,据统计被带动的直接和间接相关产业达60多个。根据统计,宁夏主要工业产品有:发电、焦炭、原铝、橡胶轮胎、化肥、精甲醇、电石、水泥、乳制品、饮料酒、葡萄酒、轴承等,这意味着宁夏房地产业发展中需要的大部分产品需要采购自区外,对本地区的上游产业带动效应不足。

3、衍生效应。衍生效应是指房地产业发展的结果,即为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场所,房地产品消费特别是住房消费是综合性消费,波及吃、穿、用、住、行、娱乐、健身、学习、社交、享受、发展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宁夏城市人口密度低,2014年宁夏城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53人,排全国第30名,仅高于内蒙古。餐饮娱乐及文化传媒等相关服务行业规模效应弱,辐射不足。此外,2014年宁夏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285元,排全国第24名,偏低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为房地产的衍生效应发挥形成制约。

上述行业同样也是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制造业以及房地产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人民币贷款余额的46.89%,剔除掉个人贷款,上述行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人民币贷款余额的65.30%。因此,可以说,上文所述原因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宁夏银行业信贷投放效率偏低的原因所在。

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投资结构优化与效率提升

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投资率和投资效率。根据宁夏实际,投资率已经处于历史高位,而投资效率面临持续下滑。要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就需在从供给侧着力,根本上改变以能源化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化解过剩产能,减少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逐步加大对其他比较优势产业的投资比重,从而提升投资效率。

(一)扶持培育比较优势产业扩大规模,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近年来宁夏一直在致力于培育葡萄酒、枸杞等立足于区域实际、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但产量偏少,产值偏小,产业链条短,新兴产业尚无法承担起支撑宁夏经济增长的重任。充分分析并利用区域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重要理论,也作为很多国家或地区扶持产业发展的指导理论。但因为存在规模经济,即使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由于后进入国际市场,生产规模往往小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无法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且由于发达国家或地区经过长时间的技术积累,相对于欠发达地区具有典型的技术优势,从而可以生产同一产业链条上更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为避免沦为原材料生产和初级加工基地,在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应通过构建产研合作机制扶持比较优势产业发展。

(二)稳步扩大投资规模,逐步优化投资效率

根据宁夏目前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同其他欠发达地区相似,宁夏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然将保持较高的投资率。这一较高的投资率一方面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追赶东部发达地区、实现快速发展所必须的。正如前文所述,实现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抵消资本边际生产率递减的有效手段,而实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快速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能够获取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离不开大量的资本支持。已经存续的投资项目可能存在投资效率不高的情况,但也要避免出现投资中断,否则将导致更大的损失出现,且大部分大型投资项目往往是中长期的。这就意味着要提高投资效率必须以增加投资规模为基础,扩大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率优化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相辅相成。

(三)整合重组投资效率偏低行业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引导资金支持比较优势产业

为实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的目标,就需要整合重组投资效率偏低的行业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清理低效产能,把能源化工行业企业以及房地产企业等挤占的信贷资源腾出,进一步清理长期亏损靠信贷资金维持的僵尸企业,实现信贷资源投向更加市场化,支持有潜力的比较优势企业发展壮大。统计显示,2015年末宁夏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540.21亿元,占同期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的107.5%,社会融资规模高度依赖银行贷款,银行业金融机构将资金转化为投资的效率相对较高。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深化,直接融资日渐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2015年,宁夏企业直接融资31.65亿元,仅占同期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的6.3%。虽然直接融资近几年发展较快,但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重依然明显偏低,具有较大增长潜力。除了发行债券、上市融资、融资租赁、股权转让等传统融资模式,各类私募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都已经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产业发展中,加大对区外资本引进来的力度,是解决资金来源问题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angusmaddison著,李德伟,盖建玲译.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2]蒋长流.中国经济高增长时期资本深化与资本生产率变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3]林毅夫.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体如何崛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罗斯托著,郭熙保,王思茂译.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固定资产投资趋势篇10

2013年前三季度,在全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万亿元,增长20.2%。固定资产投资额居各省市第11位,增速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居各省市第22位。

(一)主要特征

201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波动不大。1-9月投资同比增长20.2%,比年初高0.5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低0.8个百分点。前9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环比增长率下行趋势明显,增长动能减弱。

图1201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变动情况

2000-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生产总值增速趋势上保持了大体一致。随着我区调结构、转方式的深入进行,地区生产总值不会维持在过去的高速增长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也将大体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速。

图22000年以来内蒙古生产总值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变动情况

制造业和采矿业投资是拉动2013年前三季度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合计投资增长贡献率为48.2%,共拉动投资增长9.8个百分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三大基础设施部门投资增长贡献率合计是27.5%,共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个百分点。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来看,三大基础设施占比已从2007年的40.6%下降到2012年的30.1%。房地产开发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5.2%,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个百分点。

表1不同行业投资对2013年1-9月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

注:贡献率指行业投资增量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之比。拉动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与行业投资贡献率的乘积。

地区之间投资差异大。东部地区1-9月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63.23亿元,占全区的33.3%。西部地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28.32亿元,占全区的66.5%。固定资产投资额最高的盟市是最低盟市的10倍。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较低。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7年的51.7%上升到2012年的82.6%;根据地区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额比值计算的投资效益看,2007年,我区1元钱投资尚能带来1.46元的生产总值(忽略价格等因素),2012年这一数值已降至1.21元。这说明我区的投资已不能创造出更多效益,因此,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必须改变过去粗放地投资方式,不断提高我区投资效益。

二是工业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有降低迹象。2012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恢复到近19%的水平。但是,今年受外需不振,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资金紧张等因素制约,与上年同期相比工业投资增速出现回落。1-9月,工业完成投资6351亿元,增长24%,同比增速回落6.2个百分点。主要是装备制造、有色和农畜产品加工业投资增速较大幅度回落。

三是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略有下降。我区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缓慢提升,2012年占比为36.3%,比2007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1-9月,全区第三产业投资额占全部投资额的42.5%,占比较去年同期下降2.1个百分点。

四是资金供应趋紧。2012年,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16%,为2007年以来的最低增速。2013年9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2774.7亿元,增长14.5%,比上年同期回落7.4个百分点。1-9月份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贷款增长9.6%,增速同比回落10.3个百分点。

二、2014年内蒙古投资环境分析及趋势判断

(一)投资环境分析

国际经济有所回暖但根基不牢。从国际看,在各国宽松政策的刺激下,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有所加快,主要发达国家市场开始启暖,但对新兴经济体拉动不大。发达国家需求尚未完全恢复,还没有走出2008年的金融危机,世界贸易的增长量增长缓慢;随着主要国家前期财政刺激项目的到期,近年全球投资增速也有所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6%,增速比2013年提高0.7个百分点。但全球经济仍处于政策刺激下的脆弱复苏阶段,发达国家经济仍低于潜在增长率,新兴经济体经济也难以恢复到前两年的高增速。同时,也出现了实体经济向发达国家回流的现象。

国内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已经出现12个季度的下滑,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也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一是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期和经济结构调整期,处在从10%的高速增长阶段向7%左右的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时期。二是产能过剩严重,调整进程缓慢。截至9月份,企业设备利用率仅72%,比去年低0.7个百分点。设备利用率低于75%的企业,占制造业企业总数的55%。三是国内一些投资热点发生了变化,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环境保护等新兴产业表现出很强的上升趋势。

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改革总部署,将逐步释放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托低成本要素组合优势,今后将更多地依靠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活力,拓展创新空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效率提升从主要通过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转向重点通过产业内部的竞争和重组、不断淘汰低效率企业。如果这种转换能够顺利实现,我国经济可以在一个相对低的增长速度下良好运行,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区内投资压力不减。目前我区的制约因素有:一是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现有产能已经过剩,利用率不高,而这些行业大多是我区的主要行业,受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不足影响,未来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打压。二是近年来煤炭、石油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下滑,回升动力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区能源开采行业生产利润,全社会用电需求和运输量持续走低。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近3年在投资总额、投资增速和占工业投资比重三个方面都出现了大幅下滑,能源行业已进入低利润阶段。三是我区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但是受产能过剩和劳动力成本推升的影响,企业和社会投资意愿不强。从长期趋势来看,明年我区经济仍处于调整期,不会形成新的上升趋势,周期性、阶段性调整仍未到位。房地产会有很强的下调压力,城市居民收入增长放慢,消费不足也仍将继续。因此,明年我区投资有继续向下的压力。

2014年支持我区经济向上的因素主要是今年的政策效应与改革红利逐步释放。今年已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落实、去实施,政策效果在明年会逐渐体现。如利率市场化的政策效应会在明年发挥作用,预期金融改革会加快,城镇化改革明年也应有实质性的进展等。这些都会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升民间投资信心。自治区党委根据国家要求,立足我区实际,提出“8337”发展思路,未来将努力建设五个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为我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

(二)投资趋势判断

国际国内环境错综复杂,国际经济乍暖还寒,国内经济依然存在下行压力,我区处于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阶段转换的关键期,一方面,我区原有竞争优势、增长动力逐渐削弱,新优势尚未形成;另一方面,我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牧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将创造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拓展区内市场空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和我区“8337”发展思路的深入推进,2014年,我区经济风险与机遇并存。

风险主要在于:一是财政金融风险。1-9月,我区地方财政总收入仅增长5.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滑0.8个百分点,也与2008年以来年均24.5%的增速相去甚远。由于经济增速短期过快下滑,企业赢利能力和水平滑坡,亏损面不断扩大,财政收入大幅下降,加之民生类支出压力较大,地方负债率较高,财政金融风险可能凸显。二是投资不足的风险。政府财力毕竟有限,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尚未解决。特别是当经济增速下滑之后,税收增收困难,而“新36条”的实质性落实及由此带来的民间投资潮并未出现,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的高投资模式已不可持续。

机遇主要在于:一是城镇化、工业化的机遇。我区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及其对工业化供给的需求、服务业潜力的释放、产业的转移过程,孕育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据测算,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为其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最低需要10万元投资,依此计算,每年城镇化人口直接带动投资就达300亿元。二是改革的红利。现有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的框架内,市场化改革进展不平衡,部分基础行业和要素领域价格不顺、放开不够、竞争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抑制了规模依然可观的增长空间的释放。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随着我区深化改革进程地不断推进,将释放出新的制度红利,激活经济增长潜力。

因此,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要保持我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必须继续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保持投资的足够强度和适度规模,强化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促进民间投资大增长、大发展。

从投资结构看,目前全区主要是资源性投入、生产性投入多,而生活性投入、服务型投入、公共服务投入少。未来,随着产业升级的进行,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望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流通等服务领域的投资步伐有望加快,通过增加消费性投资,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消费升级,强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随着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地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铁路等可能形成未来投资热点;公共性投资空间很大,1-9月,环境水利、教文卫、公共管理等民生类基础设施投资比重仅为14.5%,随着我区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公共服务、养老、社会保障等民生类基础设施投资预计将保持比较高的增速。

三、主要对策建议

(一)调整结构,优化投资产业方向

受终端需求不振、产能过剩及利润偏低等因素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长可能出现分化。钢铁、化工、建材等重化工业峰值临近,投资增速可能会持续下降;家电等竞争力较强、集中度适中的行业投资有望保持稳定;医药、有色金属、设备制造等成长性产业,投资有望实现较高增长。铁路、公共设施、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领域存在较大投资潜力,但投融资平台负债率较高、土地收入增幅下降,地方政府投融资能力不足。在居民消费升级等带动下,文化体育、商务服务、批发零售等产业投资有望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将更加关注环境、教育、健康和卫生等方面的需求,未来财政支出将主要用作民生方面的保障。如加大对养老和相关医疗设施的投入力度,满足已经来临的老龄化社会的需要。这样不仅可以适应居民需求,弥补历史欠账,而且还有助于积累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增长。

(二)深化改革,完善投资基础环境

在新一轮改革的起始阶段,为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与活力,优先选择矛盾突出、不改将会严重制约发展或稳定的领域,优先选择增长效应明显的改革举措。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尽可能将权力放给市场和企业。创新行业规制方式,依照能耗、环保、质量等技术标准和规范,形成稳定、透明和可预期的制度体系。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约束地方政府以低地价、低环境标准、不适当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手段过度刺激投资的行为。深化金融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实施兼并重组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鼓励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促进产业集中度提高。切实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三)防范风险,促进房地产投资合理增长

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取向,有效防范和化解房地产泡沫,防止过多投机资金向房地产领域聚集,并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重点城市,如呼和浩特市1-8月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35.6%,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0.3%,对全市投资贡献率高达73%。着力优化房地产投资结构,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普通商品房建设用地供应力度;完善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增加房地产直接融资比重,逐步缓解目前房地产融资渠道单一,风险过于集中在银行的问题;同时要注意评估房地产调控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传导和反馈机制,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审慎性监管,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创新投资体制,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