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固定资产投资交流发言材料十篇固定资产投资交流发言材料十篇

固定资产投资交流发言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6:44

固定资产投资交流发言材料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权益性投资;会计核算;投资成本;投资损益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事业单位可利用规定范围内的财力、物力对外投资,以盘活现有资产,取得一定的投资回报,达到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发展事业的目的。相对于债权性投资,事业单位权益性投资在合同、协议等未到期前不能随意收回,投资报酬不固定,投资风险相对较大。而在会计核算方面,事业单位一般采取收付实现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权益性投资是以实际支付的款项或非货币性资产的评估确认价值计价,投资发生时的损益往往不在账面上反映,也无须像企业那样进行摊销,投资计价不随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化而变化,投资期内取得的股息、红利等各项投资收益计入当期的收入(相当于企业会计的“成本法”)。因此在现行制度下,事业单位权益性对外投资存在着损益无法在账面上反映,投资计价不随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化而变化容易虚增或虚减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价值等问题。同时,现行制度对事业单位权益性投资涉税事项的会计核算规定欠明确。因此,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强对事业单位权益性对外投资的会计核算,对于提高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效益,保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尤为必要。

二、事业单位权益性投资会计核算的实务改进

为加强对事业单位权益性对外投资的管理,笔者认为一方面可在“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下设置“投资损益”这一三级明细科目核算和反映权益性投资发生时账面价与评估价的差额(在此,我们暂且不讨论账面价与评估价差异的合理与否,并且由于事业单位一般采取收付实现制,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容易造成评估价与账面价差额较大。但至少在账面上反映了这一差异,为加强对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管提供了原始的依据)。另一方面,为反映权益性投资发生时投资成本,即非货币性资产的账面价值或货币资金的数量,可设置“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投资成本)”科目,以非货币性资产账面价或货币资金数量入账。如此一来,会计核算的形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对“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等科目的余额不会产生影响,并且可以更加清晰地反映出投资成本和投资损益,有利于加强对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管,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当事业单位在被投资单位中所占的股权份额较大或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时,对于权益性投资计价宜借鉴企业会计采取权益法,即权益性投资最初以初始投资成本计价,以后根据投资方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作为纳税人,应当遵守国家税法的统一规定,在纳税义务发生时,根据税法等的有关规定作相应的会计核算。下面分别就权益性投资发生及取得投资收益时的会计核算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权益性投资发生时的会计核算

事业单位的权益性投资主要有以材料的投资、以固定资产的投资、以无形资产的投资以及以货币资金的投资等,现行制度对这些方式的投资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了加强对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有必要在现行制度的基础上对各种方式投资,尤其是各种非货币形式对外投资的会计核算进行改进。

1、以材料进行投资的会计核算及其改进

现行制度规定,属于一般纳税人的事业单位向其他单位投出材料,按合同协议确定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其他投资”,按材料账面价值(不含增值税),贷记“材料”,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按合同协议确定的价值扣除材料账面价值与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差额,借记或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同时按材料的账面价值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属于小规模纳税人的事业单位对外投出材料,按合同协议确定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其他投资”,按材料账面价值(含税)贷记“材料”,按合同协议确定的价值与材料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或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同时,按材料账面价值,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这样的会计核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损益,但没有清晰指明。同时尤其要明确的是,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纳税人以材料对外投资视同销售行为,应以经税务机关确认的评估价作为计税依据,而不是材料的账面价。因此,当一般纳税人以材料对外投资时,以协议价借记“对外投资――其他投资”,以账面价贷记“材料”,按经税务机关确认的评估价计算的销项税额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借方和贷方的差额计入“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投资损益)”的借方或贷方,以明确造成差异的原因是权益性投资发生时材料账面价与评估价的差额。同时根据现行制度的规定,以材料账面价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投资成本)”,以明确此投资基金形成的原因是由投资品成本转化而来。小规模纳税人以材料对外投资按现行制度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并无不妥,只是在计算确认小规模纳税人就该项投资应负担的增值税时应冲减“投资基金”,并有必要注明“投资损益”,即按应缴税额借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投资损益)”,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因为根据配比原则,在投资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收支出,应冲减投资基金。

2、以固定资产进行投资的会计核算及其改进

现行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应按评估价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其他投资”,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按账面原价,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

笔者认为,这样的会计核算,既不能反映固定资产账面价与评估价或合同协议确认价的差异,又不能与事业单位其他非货币性投资的会计核算形式保持一致。此外,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发生时,还要考虑增值税的影响。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2002年3月颁布的《关于旧货和旧机动车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2]29号)规定,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一律按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且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视同销售,应当遵守这一规定,在会计核算上应考虑增值税的影响。因此,当事业单位以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时,可先按协议价借记“对外投资――其他投资”,按固定资产账面价贷记“固定资产”,上述协议价与账面价的差额借记或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投资损益)”,再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分别借记“固定基金”,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投资成本)”。这样一来

虽然改变了会计核算的形式,但对各个账户的余额并不会产生影响,且既能够反映固定资产账面价与评估价或合同协议确认价的差异,又能够与事业单位其他非货币性投资的会计核算形式保持一致。此外,与小规模纳税人以材料对外投资相类似,当纳税人计算确认该项投资应负担的增值税时应冲减“投资基金”,并有必要注明“投资损益”。

3、以无形资产进行投资的会计核算及其改进

现行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向其他单位投入无形资产,按双方确定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其他投资”,按账面原价,贷记“无形资产”,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同时按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笔者认为,这一会计核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损益。但有必要在“事业基金一投资基金”下设“投资损益”这一三级科目以明确说明。同时由“事业基金一一般基金”转入所形成的“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应注明是投资成本所形成的。

(二)事业单位取得投资收益的会计核算

事业单位取得投资收益的会计核算并不复杂,但基本上都存在着不统一、不规范和不对应的问题。在现实当中,事业单位取得下属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所交来的款项时,有单位将其作为“附属单位缴款”,也有单位将其作为“投资收益”。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所列“对外投资”、“附属单位缴款”和“其他收入――投资收益”等项目的会计信息失去了可比性。

笔者认为,事业单位取得的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等,应当作为其他收入处理。也就是说,被投资单位是以营利为目的或事业单位对附属单位经营项目的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属于事业单位的其他收入,不属于附属单位缴款。

虽然将事业单位取得的下属独立核算经营实体所交来的款项确认为“其他收入――投资收益”符合了现行制度的要求,但是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事业单位“对外投资”账户不能反映增减变动情况;二是作为投资方的事业单位“对外投资”账户余额与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数不相对应,不吻合;三是在多种经营形式体制下极易造成事业单位对外投资资产流失,尤其是事业单位在被投资单位中所占投资份额越大,问题可能越严重,越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根据企业会计的规定,投资额能够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被投资单位的,宜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收益。套用权益法结合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笔者认为事业单位取得投资收益的会计核算应该是:

当收到被投资单位“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后,投资单位应先计算自己在被投资单位权益的变动数:税后利润×本单位所占投资比例(其中亏损用“一”号表示),作如下会计分录:借记“对外投资――其他投资”,贷记“其他收入――投资收益”,金额为事业单位在被投资单位权益的变动数(若亏损,作相反的分录)。

当收到利润款后,作会计分录: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对外投资――其他投资”,金额为实际收到的不超过在被投资单位权益变动数的款项。

这样处理以后,在投资方单位反映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数和在被投资方单位反映的投资方单位的所有者权益数[(实收资本+盈余公积+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投资方单位的投资比例]相等,记录规范,有助于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固定资产投资交流发言材料篇2

关键词:小水电站工程所在地工程规模投资估算财务评价资金筹措权重分析

0引言

近年来湖南省常德市电力供应紧张,2005年和2006年用电高峰期均出现拉闸限电的现象,特别是偏远山区,供电线路长,供电质量差,随着该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电还将进一步的增长。常德市小坑水电站工程由于溢流堰顶仅高出河床2.3m,正常蓄水位和二年一遇洪水位均低于河岸,不淹没耕地,不拆迁房屋。水库形成后,水流变缓,水体加深,急滩淹没,为浮游生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渔类生存条件,库区可发展水产养殖。本站工程量不大,又不淹没耕地,不迁移人口,不需征用耕地,多年平均发电量778万度,并修建了公路桥,方便了两岸交通,是一处良好的站址,因此,应尽早立项动工开发。

1工程概况

湖南省常德市小坑水电站位于危水流域上游,工程量不大。根据库区河流两岸耕地和居民点的高程,为了不淹没耕地又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水能发电,又不抬高上一级电站的尾水位,本站正常蓄水位定为100.30m。

本站控制集雨面积858km2,多年平均流量23.83m3/s,水库总库容仅71.0万m3,水头6.5m,属无调节的径流式电站。根据上述水头和多年平均流量,为减少弃水,充分利用水能,初步选定装机容量为800kwⅹ2+400kw=2000kw。

由于坝址处于实测水文资料,而上游离坝址7.5的乌溪沟站水文站有较长系列的水文资料,两站集雨面积仅相差2.6%,故水能计算直接利用乌溪沟站的资料,经1964年~2000年乌溪沟站月平均流量资料分析计算,按频率20%、50%、80%分别选出1992年、1980年和1991年为丰、平、枯水代表年。根据上述选定的丰、平、枯三个代表年的月平均流量资料进行水能计算,平均发电量分别为丰水期9394274.64万度;平水期7500050.26万度;枯水期6446294.16万度。多年平均发电量为7780206.35万度。

根据初步确定的装机容量和可利用的水头及流量资料和水轮机制造厂家的样本资料,选定水轮机t03-LH-180S配SF800-24/2600发电机两台,t03-LH-140配SF400-20/1730发电机一台,共计三台2000Kw。

2投资方案与分析

2.1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根据初步设计概算,该水电站静态总投资为1461.34万元。根据国家规定和贷款条件,业主在项目建设时必须注入一定量的资本金。本项目资本金按固定资产投资的50%计,其余资金从银行借款。资本金不还本付息,从第一台机组投产开始,每年按10%的利润率分配利润。

国家对电力项目基建贷款实行差别利率,目前借款年利率为7.83%,借款期限按15年计。借款利息按复利计算,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建设期利息应考虑初期运行期还贷的影响。经计算,电站建设期利息为48万元。建设期利息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电站流动资金按15万元估算,其中50%使用资本金,其余从银行贷款。所以,流动资金借款额为7.5万元。流动资金随机组投入使用,利息计入发电成本,本金在计算期末一次回收。

2.2总成本费用计算该水电站发电成本主要包括折旧费、修理费、职工工资及福利费、材料费、库区维护费、摊消费、利息支出和其他费用等。生产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借款和流动资金借款的利息均计入总成本费用。

折旧费分土建和机电两部分,按50和25年的折旧年限分别折旧合计计算。固定资产余值均按4%计;水资源费按0.001万元/kw.h计;修理费率取1%;工资按职工人数乘以当地年人均工资计算,该水电站定员按概算编制为3人,当地职工年工资取16000元/人;职工福利费按规定为工资总额的14%;库区维护费按厂供量提取0.001元kw.h;材料定额取10元/kw;其他费用定额取5元/kw;经计算,该项目总成本费用为1969.3万元。

2.3发电效益计算及财务评价该电站作为电网内实行独立核算的发电项目进行财务评价:

本项目借款期限为15年。还贷期间,按还贷要求测算的上网电价为0.37元/kw.h;还清贷款后,按投资利润率为10%测算上网电价约0.337元/kw.h。按还袋要求还贷期15年测算的上网电价为0.37元/kw.h;还清借款以后,按照投资利润率10%测算的上网电价为0.337元/kw.h,该电价是电网、用户可以承受的。通过现金流量分析表明,项目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0.6%,财务净现值420万,投资回收期为10.2年,投资利润率10.8%,投资利税率11.8%,资本金利润率为22.1%,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12.8%。

综上所述,本项目按现行财税政策进行财务评价的指标符合电力行业的有关规定,相应测算的上网电价基本为电网接受,在财务上是可行的,建议尽快立项开工建设。

2.4决策方案及其比较长大工程有限公司分别用“五力分析法”和“Swot”模式对小水电站投资从宏观和微观上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湖南省常德市小坑水电站的投资可行性研究,该项目在财务评价可行的。经公司领导班子会议提出三种资金筹措方案。a方案,项目资本金按固定资产投资的50%计,其余资金从银行借款;B方案,企业投资(自建);C方案,员工集资。并拟订资金成本、周期、资金数量、决策者意愿等关键因素作为进行决策的标准,以权重指标作为权数对三个备选方案进行正确的评价。

a方案,50%的资金从银行借款。该方案银行借款手续繁琐,对工程进展有一定的影响较;偿还贷款利息,资金成本较高,资金筹集数量有保障。

B方案,企业投资(自建)。企业自行投资,主要建筑材料除钢材和水泥需要到县城购买外,其他砂石可就地开采,以充分利用现场的天然建筑材料。

C方案,员工集资。召开职工代表会议,员工自愿集资,集资年利率10%。每位员工集资额度为两万元起,二十万封顶。该方案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福利待遇,但是资金成本高,资金筹集数量不肯定。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a方案是55分;B方案是86分;C方案是60分。长大工程有限公司决定选取B方案对常德市小坑水电站进行自建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交流发言材料篇3

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浙江

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从狭义的角度看,是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允许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从广义来说,则是以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为核心的增值税税收制度的改革完善。其主要内容:一是允许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企业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进项税额不再采用试点时的退税办法,而是采用规范的抵扣办法,企业购进的设备和原材料一样,按照正常的办法直接抵扣其进项税额,不受应缴增值税增量的限制,也不再局限于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即自2009年1月1日起,允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时取消了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二是减轻纳税人负担,调整征收率。将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从6%或4%统一降为3%,小规模纳税人销售额标准由原100万元或180万元降低为50万元或80万元,同时对混合销售行为与兼营行为的征税问题进行了补充完善,合理调整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并将纳税申报期适当延长。三是明确产业导向,调整税收优惠政策。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从13%恢复为17%,并调整了再生资源税收优惠政策,将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免征增值税政策调整为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同时完善和补充了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将污水处理劳务、特定建材产品等各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促进节能减排的产品项目明确纳入减免税范围,并进一步规范软件产品退税政策,促进企业软件开发技术创新。当前浙江经济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投资、消费和出口的三大需求动力不足,经济增长拉动乏力。此时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有利于促进投资、刺激消费,从根本上刺激经济增长,促进浙江经济稳步回升。可以说,增值税转型改革是浙江经济破解难题、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有力推手。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值税转型改革,使诸如电力、化工、钢铁、建材、交通运输设备等“重资本装备”行业明显受益。鼓励并刺激资本有机构成高、资本密集程度大的行业、基础产业及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资金投入,从而发展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整体上缓解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现象,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另外,再生资源、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等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能够在节能减排等方面引导浙江中小企业,促进新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促进技术创新与进步。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促进技术创新与进步的作用尤为显著。实施消费型增值税,首先体现为企业的直接收益增加,相当于等量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缓解企业资金难题,而针对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抵扣政策,更有针对性地刺激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提升技术含量,实行技术创新。据有关统计,增值税转型改革可为进行设备投资的企业节约10%左右的成本。其次,软件产品等税收政策的补充和完善,可进一步促进企业进行软件产品的自行开发,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从而促进软件、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核心产业的发展,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仿制贴牌为主的情况,创造浙江新的竞争优势。此外,增值税转型改革,可以引导企业重新审视投资经营决策与行为,促进劳力、资金、资源、技术等要素得以更有效率的配置。尤其是对纺织、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增值税转型改革政策的出台,有助于缓解企业材料、资金等瓶颈问题,促进企业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生产效率等经营决策上,选择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来替代扩充土地和基本建设等其他经营行为。这体现了增值税转型政策引导效应,对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有利于促进投资的扩张,有利于鼓励更新设备和技术升级,促进企业成为市场长期投资的主体。2009年第一季度受金融危机影响,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低,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后,对企业的投资拉动效应逐渐显现。尽管当时经济形势仍不景气,市场预期仍较低迷,但由于允许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能直接减少企业资金流出,提高企业利润和投资收益,扩大企业资金规模,使得企业投资能力加大,意愿强化。2009年1―6月浙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大增加,达到4387亿元,同期申报抵扣的固定资产按照17%税率折算,其金额为273.23亿元,占1-6月浙江总固定资产投资金额的比重达到6.23%。随着政策的落实,申报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企业户数逐月增加,从年初的10351户次增加至9月的168699户次,1―9月累计投资可抵扣固定资产金额为456亿元,占当期浙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金额7132亿元的比重也增至6.39%。数据的静态和动态变化显示,随着经济的回暖,企业用于购置新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入也在扩大,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政策效应逐步凸显出来。

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浙江

产业优化的实践效果

浙江经济要转型升级,就要优化产业,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地区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进程。而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实践显示,此项改革对产业优化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体现了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性效果。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力推进了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了科技型、高附加值的成长型企业的壮大,促进了规模型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去年1―9月申报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在一千万以上的共64户企业,占全部申报固定资产抵扣企业户数的比重仅0.1%,而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合计20.19亿元,占总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30%,也就是说,固定资产进项税额集中在相关产业中的少数重点企业。64户企业中有13户电力生产与供应企业,10户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企业,8户交通运输设备生产企业,7户金属制品生产企业。增值税转型改革政策对相关这些产业的龙头企业支持力度越大,企业自我发展和引领产业的成长速度就越快。

体现了行业品目的集中性效果。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践结果,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浙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导向优化均产生了积极影响。2009年1―9月,浙江固定资产税额抵扣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21个行业,这21个行业申报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均超过一亿元。而从这21个行业申报抵扣的企业增值税税负率看,均比不允许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情况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最大降幅达0.89%,最小降幅也有0.03%。再从浙江累计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一亿元以上的征收品目看,固定资产抵扣税额集中在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电力、纺织品、电气器材、电信产品、化工产品等行业。将1―9月申报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与含免抵调库的增值税入库税额相比,纺织品、化工产品、钢坯钢材、有色金属、交通运输设备、电力、造纸及纸制品、食品饮料、医药制造的比重较高,对于服装皮革、批发、零售等劳动密集型、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行业,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受益范围极小。可见增值税转型改革的调节导向作用明显。增值税转型改革后,投入资金的流向将向资本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集中,让资金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低的纺织业、冶炼业、电气器材、设备制造等相当部分的支柱产业和传统优势项目受益,而这些行业对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的需求强烈,借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契机,则可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扩大投资规模,从而提升技术含量,实现转型升级。

体现了不同经济结构的差异性效果。由于各地区经济结构差异很大,转型改革产生的效果差别也很大。这也体现了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不同经济结构发挥效用的程度不一。为统计方便,浙江的经济结构情况仍以增值税征收品目角度入手分析,仍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主要分析内容。浙江主要以纺织品、服装皮革、化工产品、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器材、电力、批发为主。就地区而言,2009年1-9月增值税入库数据显示,各地税源分布不一,重点税源行业集中在经济总量较大、经济相对发达、经济构成品目较为丰富的地区。如浙江纺织、服装皮革类的主要税源集中在杭州、嘉兴、湖州、绍兴一带,设备器材类的主要税源集中在杭州、台州、温州一带。与此相对应,这些地区固定资产抵扣税额较大,主要征收品目的抵扣税额规模也较大。反之,经济总量相对较小,行业构成相对简单的地区,固定资产抵扣税额则集中在主要税源行业,总体规模视行业类型而定。如衢州以有色金属和化工产品为主,固定资产抵扣税额也集中在该两个品目。舟山固定资产抵扣税额总体规模不大,45%集中在交通运输设备品目,主要是由于该地区造船行业较为发达,而造船行业恰好是浙江沿海地区的新兴产业。实施结果显示,对于经济总量大、经济结构相对合理的地区而言,转型的效果相对突出,对于经济总量小、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地区,转型效果相对较弱。因此,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浙江各地加快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调控作用。

进一步发挥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

从2009年1―9月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实施情况看,全面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政策,对亟待转型升级的浙江经济起到了较为明显的积极作用。但是,目前经济好转的基础尚不牢固,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税收制度本身依然不够完善。经济全面复苏是个缓慢、曲折和复杂的过程,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有一定的滞后性。作为税务部门,要积极组织收入,落实税收政策,创新税收管理,推进税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增值税转型改革效应,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积极组织税收收入,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财力保证。浙江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充足的财力保障,而增值税转型改革等结构性减税在短期内势必造成财政税收收入的减收。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摆脱金融危机的渐进性,给税务部门收入组织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在此情况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难,正确处理好组织收入与依法治税的关系、组织收入与服务经济发展的关系,努力为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

积极落实税收政策,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在当前经济回升势头日益明显的背景下,税务部门要继续坚持贯彻积极财税政策方向不变的同时,及时调整政策,将工作重点由“保增长”为主转向“调结构”、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税收政策支持。各级国税机关应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在坚持依法征税的前提下,本着“公开、公正、透明、高效”的原则,全面、及时、准确地落实好现行增值税优惠政策。牢固树立不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就是收“过头税”的理念。要完善增值税优惠政策管理,梳理增值税优惠政策,提高工作效率,落实好增值税转型改革、软件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等增值税优惠政策;积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促进资源节约,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鼓励企业吸收更多残疾人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积极支持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做好政策宣传和辅导服务工作,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积极作用。

固定资产投资交流发言材料篇4

【论文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风险;降低

财务管理在一个企业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固定资产投资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与财务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企业固定资产规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扩大,要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企业管理阶层必须更加重视对于工程的财务管理水平。然而在现实管理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被管理者有意无意的忽视,一旦固定资产投资出现问题,轻则为企业发展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重则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必须对其高度重视。

一、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现状及原因

现阶段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笔者以为我国目前固定资产投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财务部门本身就没有参与到一个工程的各个环节,因此想要详细而准确的了解到工程造价构其实是十分困难的,这就导致工程财务控制就显得十分被动,更为致命的是财务管理的滞后直接增加了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2)就会计内部控制情况而言,相关部门最为关注的重点在于销售以及收款循环,同时采购以及付款循环也是另外一大重要关注点,相比之下对工程预算以及工程财务循环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只不过发挥的是一个利用完全成本法开展相关归集核算的角色。

二、如何有效降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

1.对工程前期所产生的各项费用进行严格控制

通常来讲,工程前期所产生的费用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所需要的费用、征地费、当地居民的拆迁费、这一过程中的差旅费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协调所需要的费用。尽管严格地讲这一部分费用与整个投资项目的实体产生直接的关系,然而其却直接的和项目建设息息相关,由于这一部分费用弹性相对较大,是出现各种问题的重灾区。再加上内部控制制度在结构上的有待完善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考核等方面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企业往往会将本部门在管理费用上的支出,诸如差旅费、办公费等归入到投资成本中。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将加强对工程前期费用控制看做是重点。这一过程中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加大两方面问题的控制。第一,建立起规范的明细核算制度;第二,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构成的成本费进一步的进行科学分解,财务工作人员需要制定出具体的费用分解表,同时将对费用内容上的实质性审核看做是重点,对并没有资格被纳入前期费用的项目绝不徇私。

2.加强对设备、材料投资成本的控制

相关研究表明,设备、材料投资上的资金投入占到固定资产总投资的六成作用,由此可见其对固定资产投资质量的影响是十分直接而深远的。将财务管理当做控制投资风险的研究交代,笔者以为设备、材料投资中,财务工作人员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1)坚决不打折扣的遵从企业所指定的设备出库以及材料调拨的相关规定。为进一步确保企业能够规范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设备与材料的管理做好必要准备。除此之外,财务工作人员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还应当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现实的划分标准,编制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设备出库与材料调拨对策,从而为科学的确定制定工程的造价,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经济损失做出积极贡献。在具体的工作中,财务人员必须牢牢遵守我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关于工程建设设备与材料划分规定》,明确工程建设中设备与材料的划分标准同时牢牢贯彻执行原则,坚决杜绝由于某些工程为了追求时间效应而开展不合法的“绿色通道”,从而导致设备与材料模糊不清。

(2)高度重视验收职责分离这一过程所能够带来的巨大效益。通常来讲,一个设备合同,其本身是由技术部分以及商务部分两大块内容构成的,部分情况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你来我往的“磨破嘴皮”工夫后才能够达成协议的,然而加入在设备最后入库的时候,并不注意在验收工作上仔细检查,很有可能会出现“前功尽弃”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设备会因为体积等因素干扰,在具体的使用中往往直接由业主运送到工地上,根本就没有经历仓库验收这一流程,针对这种现象,财务必须尤其需要对资产以及记录部分内容进行分离,确保审批人与执行人不能为同一个人。假使验收部门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直接到现场进行验收,则应当由使用人进行验收签字,这种情况下财产风险便会相应的增加,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财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验收职责分离这一过程所能够带来的巨大效益。

固定资产投资交流发言材料篇5

关键词:县级供电企业工程项目管控财务创新

供电企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撑性企业,供电企业加大对电网建设的投入,而国家对电网投入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今年以来,和电力企业相关的工程项目不断增加,所涉及到的投标施工、验收、结算以及和财务相关的全过程,都涉及到投资金融等多个环节,主要体现在资金需求量大等特点。正是由于县级供电企业工程项目繁多,建设周期长,所需资金量大,因此引起在项目工程中的财务成本控制以及财务决算编制等方面会出现进展缓慢的现象,因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随着外部监管力量的加强,县级供电企业内部体制的不断完善,不同部门对于电力企业项目财务管理的考核也日益增强,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成为县级供电企业管理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因此,本文就县级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相关的看法和建议。

一、县级供电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合同对于设计和施工方的约束不够

设计现场勘测工作,不细致导致了在设计过程中出现变化较多的预算,影响其精度,而在电力企业按照原有的预算进行材料购置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难以使用而物资积压浪费的现象。施工方有时会故意高估工程成本,从而导致工程量的计算失实,并且也会出现擅自提高工程造价等现象。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结算提交时,出现工程缓慢的情况也可能导致电力企业难以完成完整的工程结算编制,而县级供电企业在合同编制内容上对施工单位这些方面的约束不够,往往最终自己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损失。

(二)电力工程项目前期管理工作不到位,缺乏有效协调沟通

在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方面,县级供电企业没有建立有效运转的内部业务管理流程,内部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奖惩管理办法。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不畅,缺乏有效性财务审计,对于项目实施的过程监管不到位,财务和工程相关部门反映的数据,往往出现不吻合的情况,难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工程成本状况。在对项目进行立项预算和造价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后期可能出现的分析和调整,只关心项目的实施,而不注重效益管理,对工程结算的过程控制力度不大,因此导致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多,出现投资成本超支和结算滞后等现象。

(三)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力度不够

财务人员没有及时介入工程的前期并跟踪管理,没有能了解工程进度的变化情况,从而不利于工程成本的控制。财务人员在进行竣工验收的环节,往往出现只重视大量日常核算业务,而忽略了对于项目财务的基本管理,从而不能参与核实工程实物量,导致工程成本失实。此外,由于工程监管的力度不够,从而间接导致了工程各项项目成本的增加。

(四)工程项目决算的编制工作滞后

当前很多县级供电企业在进行施工工程竣工后,出现结算滞后或不结算的情况,往往出现重施工,轻结算的情况,从而难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折旧率导致会计信息失实,从而限制了县级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的运转操作。

二、加强县级供电企业工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完善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体制

基于当今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管理体制成为了财务控制成本的先决条件。就工程项目本身而言,建立全方位的管理体制是进行财务管控的前提和目标,通过推行相关的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以及合同管理制,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的制度,避免投资的无谓浪费,从而确保投资效果。第一,完善工程项目的法人责任制。县级供电企业要想加强项目全过程的管控,必须要加强包括固定资产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以及批准条文的管理。第二,完善招投标制度。招标制的实施最大的目的是为了让众多投资承包商进行竞争,从而使得工程上得以节约成本以及获得最优的服务。招投标的工作,不只是一项管理工作,而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质量。第三,完善工程监理制。工程监理主要通过执行者综合运用各项法律、行政技术手段,对于工程的参与者执行权利、责任方面的必要协调和制约,从而实现工程建设的节省资源和投资效益最优化的目的。第四,完善合同管理制。合同作为工程结算的前提,必须使其在财务决算上,实现财务控制的目的,因为需要在责任和要求上进行明细划分,防止模糊和漏洞的出现。

(二)加强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

电力企业工程项目离不开具有专业知识的财务和工程概算专业人员。此外,办理工程项目的相关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首先,应该强化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更多地了解财务背景知识。而且需要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电力企业项目工程有深入的了解;其次,要加强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充分了解项目竣工决算中所涉及的工作流程以及各种结算资料,通过按流程编制和结算,从而保证工程决算的顺利完成,并且使其能够正确反映工程项目的实际信息。

(三)强化对施工过程的考核,控制施工成本

第一,强化对设计新阶段的投资控制。当前许多财务管理工作的控制重点都放在项目投资的实施阶段,而在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却往往被忽略了。然而,事实上从影响工程投资的概率上看,在设计阶段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在设计阶段应该加强宏观和微观的审查与监督,严格把控,在概算上提高精确度,检查是否有漏项以及是否完善。这不仅直接影响到投资目标的实现,而且也间接影响到项目投资的控制。第二,强化对施工过程的监督。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即使实行了招投标制,并且在质量和费用上也进行了合同性的约束,但是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的执行中仍然有可能出现擅自提高工程造价、高估冒算等现象。因此,相应的工程管理人员必须强化对工程造价的审核,而且对于施工单位项目设计变更的情况必须要取得相关财务部门监理单位和工程责任人多方签字,才能确认入账出账流程和依据,从而实现成本的控制。

(四)加强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只有具有合理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在会计信息方面获得真实有效的资产完整信息。县级供电企业应该根据财务相关的内部控制规范法令,结合本行业的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工程管理制度。首先单位要明确相关岗位职责的权限范围,并制定不相容岗位互相分离和监督的工程项目业务制度;其次,要加强对于工程项目的授权和审批上的控制,明确授权审批方式和责任人的权限,在经办人职责范围内必须实行按照程序流程走的限制性措施。

(五)完善工程竣工验收阶段工程量和材料数量的核算

电力工程项目完工后的验收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工程相关管理人员应该介入一线现场环境,参与完工的投运验收,针对实际的工程量和材料进行如实的信息反馈,同时监督工程余料退库以及防止资产的流失。

(六)建立健全企业内部项目考核机制

为了便于工程项目的管理,加强财务审计管理部门的作用,考核委员会应该予以稽查、监督、合同实施专项检查等手段,加强对工程项目管理的监控过程,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反馈改进意见。此外,各单位应该把工程项目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中,与各相关人员的绩效进行挂钩,从而使得工程项目的管理制度落到实处,通过考核来促进财务控制和编制工作。

(七)做好工程决算的准备资料,确保结算过程的及时准确

县级供电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决算编制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收集竣工结算材料的要求,尤其是竣工结算材料的齐全与否。竣工材料的及时性以及齐全性都直接影响到竣工决算的速度。首先,要充分重视物资部门所提供的材料出入库和记录工作;其次,应该根据工程相关管理部门的规定,及时整理、归档、汇总,确保相关所需资料的完整和可靠性;最后,企业应该通过减少进度支付额度,在合同中采取相应的限制性手段和措施加快工程施工单位提交结算资料的效率。同时,在竣工决算的过程中财务部门还应该对工程资料和结算的账面反映数量进行一一核对校准,确保提交工程财务决算的准确性。

(八)强化财务及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在项目工程财务管理的应用中,财务管理系统囊括了工程、固定资产和物料等多个管理系统,是当前管理关口移交信息系统的关键性平台。工程管理系统应该要做到能连接到物料管理,清单管理和验收利用以及剩余材料退库管理等,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工程子系统还应该通过与固定资产和物料管理的子系统连接,实现决算报表的自动生成以及转增资产,进一步推进工程结算缓慢的问题解决,防止由于工程结算缓慢而导致的固定资产账面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

(九)利用相应的审计力量促进财务管理工作

首先,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具有掌控项目的资源优势,以帮助企业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程造价审核体系,促进工程的管理和降低运营成本。其次,要通过内部审计的加强使得工程资金项目以及效益审计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审核。企业应该加强部门的内部审核,直接提高工程项目对于预算施工和结算过程的效率,使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办法提高相应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水平,通过全程的监督和考核,借助现代化的管理信息化手段,从而实现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以降低经济成本,提高工程效益。

固定资产投资交流发言材料篇6

关键词:营改增;建筑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进入了关键时期,现行税制结构由于重复征税、妨碍服务业发展等原因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了。2011年1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方案》,从而拉开了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大幕。随着“营改增”范围的不断扩大,营业税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依照国家税务总局及财政部的有关改革方案,建筑行业的“营改增”很可能在2015年底之前进行实施,施工企业很快就会迎来税制的重大变化。

二、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影响

1.发票收集认证难度大

基于建筑企业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在其施工中会出现跨区域施工,部分项目会在较为偏远的地区进行工作,在购买原材料时会从当地经营商或民众中购买,但是当地的供应商或民众并没有正式发票,或是所开具的发票不是专用的增值税发票。从当前的建筑行业来讲,工程材料或是机械设备在购买时,所开具的发票得不到认证的情况非常普遍,主要原因是,此发票的开具是经由建设单位,不能归纳到建筑企业进项税额中,无法对其加以抵扣。

2.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1)“营改增”后对建筑业现金流的影响。营改增改变了税款的缴纳模式,致使建筑企业增加了资金的压力。通常情况下,企业在收到工程款时才会缴纳营业税款,但增值税中,只要取得了销售额就将其认定收入,所以要在下月申报中缴纳增值税。现阶段的建筑行业确保相关的规范准则,大部分工程存在着工程施工中进度款付款低、拖欠工程款严重及在施工前要交保证金等问题,伴随着增值税缴纳时的税金点的改变,使建筑企业在没有受到工程款时也要正常缴纳税款,进而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2)营改增后影响了企业的利润获取,在实行营改增后,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建筑业不能全完抵扣进项税额,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总利润额。

(3)资产负债率上升,资产总额下降。增值税属于价外税,企业在施工中购买的辅助材料及原材料等机械设备及存货成本等固定资产入账价中并不包括进项税额,在采购价格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营改增后建筑企业的资产总额会稍许下降,在企业原有负债数额一定的条件下,会提升资产负债率。

3.会计核算变得复杂

营业税会计核算相对比较简单,按照收入乘以3%的税率就可以计算出营业税,会计分录设置也只有应交税费-营业税及附加税种。增值税的核算相对比较复杂,会计分录需设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等科目明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会大幅增加。

三、建筑业的应对策略

1.清理未交税款,及时开具发票

建筑施工企业收入的确认依据建造合同准则执行,按照收入计提税金。《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建筑业纳税时间是收到款项或者按照合同约定应该收取款项时缴纳营业税,对于按照施工进度还未缴纳的税款,应该及时缴纳,以免营改增后按照高税率缴纳税金。建筑企业一般是收款时开具发票,对于发票未开或者未开够的工程项目,要及时进行统计清理,保证已缴纳税款的发票足额开具,以免营改增后发票无法开具。

2.加强建筑企业的纳税筹划

(1)“营改增”后对建筑业现金流的对策。为了缓解建筑企业的资金困难,要加强与业主之间的结算。通过与业主交流,在合同内容中增加工程款不按时支付的强制性条款和违约条件;减少施工单位在垫付工程款的时候还要缴纳付税款;保证金可以采用保函的形式,按照发票的税款额或是提升预付款比例先拨付税款。对供应商或分包商结算时,采取“先开票,后付款”的原则,为了确保进项税发票及时取得,要在合同中进行条件约定。

(2)建筑企业对筹划方案加以完整的编制。一个是进项税的筹划,一个是销项税的筹划。严格把关固定资产的投资环节及销售合同的签约环节等。并且在合同中要注明发票的种类、固定资产投资数量、抵扣的税率、发票开具或取得的时间及投资时间等,都要依据真实情况对其进行计划安排。

(3)加强纳税筹划方法的研究。营改增制度实施后之前的纳税筹划系统与当前的发展现状已经不相适应。这一改革为企业提供了调整纳税筹划的空间。现阶段使用最为频繁的建筑业增值税纳税臭氧化的方法为:固定资产的引进及原材料的购买等。在建筑企业加强纳税筹划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持续学习心得政策与制度,并将企业的管理新模式及新信息加以整合,使纳税筹划的方法不断的被探索出。

3.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工作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财务人员的税法政策培训工作,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技能,此外,建筑企业对于造价人员、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开展培训便至关重要。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

建筑企业还可以建设信息系统,这样能够从本质上广泛运用防伪税控系统,提升抵扣环节、发票认证环节以及发票开具环节的质量和准确性。建筑企业还可利用信息化技术,准确核算会计信息,在最大程度上通过运用现有政策来获得税收的成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营改增”政策是国家税收改革计划的关键一步,政策的有效推行能够解决建筑业双重税收的负担,缓解税负压力。但是政策推行之处,理论上的测算与现实情况往往存在差距,建筑类企业需要适应新政策的规定与要求,积极进行税收筹划,以期在新政策推行之后,能够真正实现税收负担减轻的目的,推动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投资交流发言材料篇7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是指项目建设前期的调查研究,是运用多种科学分析手段对建设投资前进行技术及经济论证。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调查研究,综合论证项目技术、经济、经济效益是否可行,但是我们在前一阶段中表现出:事先对市场情况缺乏研究对产品的需求情况没有科学的预测,厂地选择不当,规模定的不恰当;工艺技术缺少竞争能力;目标效益与实际效益差异较大等等。因而,是我国当前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中迫切需要深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固定资产投资与一般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同,它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如建设周期长,要占用和消耗较多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而不能很快提供有效用的产品和手段,其建设地点固定并且建设过程中,关系纵横复杂,外部审查层次较多,因此,如何将项目选择得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使其建设速度快,经济效益好,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试将当前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1、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主要意义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是在企业或者是其他单位组织在决定进行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进行的投资。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通常包括有新增固定资产、扩建、技术改造等等。不管是任何一种形式都要求投入确定的资金,这样就可以达到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的目标。如此的话投入的资金就会有风险的产生、根据生产的需要扩建还是新增固定资产,投入的资金效益怎样。那么都要求依靠财务数据以及一定的方法来对其进行预测分析,由此产生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这个环节。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行性研究主要是在具体的投资之前,为了保证投资的准确性以及科学性,避免资金风险的发生而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所提出的一系列预测分析以及评价。固定资产投资可行性研究这是项目成功的最为重要的地方,主要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可行性研究可以预测投资之后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及经济效益,为投资决策提供一手资料。固定资产投资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有:机会研究、立项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评价报告。在这之中评价报告是可行性研究的重点,而只有在技术上以及经济上都得出统一的结论,才可以给下一步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提供决策的信息。

2、固定资产投资中可行性论证的步骤

2.1、分析材料的收集。在材料的收集工作中,要做到材料的真实性、针对性、指导性,这样才能确保收集工作的有效性。在实际的收集工作中,需对企业产品的研发及工艺水平等现状进行收集。而关于厂址的选择、商业网点、环境、交通运输等基本的分析元素,要强化收集的力度。同时,产品成本、费用,以及资金流动,要做好前期的材料准备工作。关于投资资金来源及金融的动态资料,都是可行性论证的重要分析因素,在材料的收集工作中,需要认真完善和落实。

2.2、分析预测。分析预测的工作开展,是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预测涉及经济、社会等领域,是优化决策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分析预测对于整个项目的投资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2.1、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主要是财务内部的收益率分析,对决策计划中的各资金流进行相关折现率的控制,以反映资金流向的盈利率。分析的动态性是指对各现金流的折现系数的计算,以量化出财务现金表的资金流入和流出量。同时,财务的净现值也是动态分析主要对象,关于收益基准率,以及折旧率的计算。

2.2.3、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为对投资周期、投资利率及清偿能力等内容的分析。在投资周期的分析中,利用财务的现金量化表求得现金投资的回收期限,且期限都小于规定的日期,说明投资方案切实有效。同时,投资利率的分析,是投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旨在分析企业投资利率的计算及财务盈利能力的有效评估。

3、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问题

3.1、可行性研究内容不够全面

在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之中,除去主要使用与之相关的财务指标、技术指标进行评价之外,建筑节能、环境评价、风险和社会评价等等这也是固定资产投资可行性研究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应该是一个整体评价报告,而不只是简单的为了经济利益的实现,进而忽视了固定资产项目有可能导致的对于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3.2、评价方法选择不当

在当前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之中,较为注重通过使用各种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来分析投资有可能面临的风险和经济收益。诚然,数量模型分析方法比较客观,能够抛开一些主观因素的干扰。不管是在固定资产的概预算阶段,或者是结果评价阶段,都要求通过使用一些数学定量分析方法来实现分析预测的目的。在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之中,通常使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回收期法、期权法、净利润法以及贴现法等等。

4、提高可行性研究质量对策与建议

4.1、要设立权威性,能脱离“行政干扰”的社会专门评价机构这一机构主要是由学者,中高级技术人员,多年从事投资管理的技术经济专家和企业领导组成,他们主要受国家的委托和企业的要求对建设投资项自进行科学评价,作出结论应当是实事求是的,不带任何成见的,要经过这一机构的技术经济论证和银行评估,主管部门才能批准立项,可针对项目投资大小及重要性划分若干个评价程序(要在评价时着重帮助建设单位修改完善可行性研究的文件)主管领导部门特别是综合计划部门要尊重评价意见,不能凭主观意志办事,若不尊重科学评价意见必须承担投资责任必要时追究法律和行政责任,确实起到保证投入产出的最佳效果。

4.2、要进行投资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完善决策程序。正确的决策程序应是:(l)对投资的机会进行鉴定,这是首要的。根据企业或地区对自然资源的了解和市场的调查预测,找出投资方向和选择项目以便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主要靠定性的指标进行估计;(2)对投资项目进一步做初步可行研究。判断投资机会是否能有希望并找出几个关键问题要深入进行研究,对投资和成本估算要求大部分接近。对投资进行可行性研究即关键程序,要进行多方案比较,主要内容均要计算准确,数据可靠,归纳提出倾向性方案的结论(包括不可行方案),经过主管部门和专家的论证,银行的经济评估,并征得当地环保,市政等部门的审查同意才能正式上报,计划部门根据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审核后批准或不同意此建设项目。另外建设做到按审定的项目和项目的作用分配投资,建议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能运用经济杠杆和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保证投人与产出的正常比例,逐步由条条下达投资的管理形式转到以银行管理监督投资为主的做法上,当然也同时改革目前不合理的税前还贷方法。

5、结语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在企业投资项目建设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加剧,通过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来逐步实现规模效益,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确保研究结论的准确与科学,不但需要数据的真实与可靠,而且还需要参与人员的高素质与高能力的发挥,在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下,才能确保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获得准确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田庆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工程与建设,2013,02:276-277+280.

固定资产投资交流发言材料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项目融资贷款;风险管理

   一、项目融资风险简介及分类

   项目融资风险是指在项目融资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贷款质量产生的影响及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根据项目实施的进程,可把项目融资风险分为项目建设期风险和经营期风险两大类风险。根据风险可控与否,项目融资风险又可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类。其中,系统风险是指由于遭致超出项目公司和政府控制范围的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导致项目在生产运营期间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通常无法提前精准预测,它往往是一些突发事件引起的,是不可控制的,它只能采取某些预控措施、手段来降低或转移,包括法律、政治、金融、战争等风险。非系统风险是指除系统风险以外的、与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直接相关的一组风险,这类风险是项目公司自身通过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可控制的风险,项目公司能提前和安排如何去管理、控制的风险,它主要包括项目的完工风险、生产风险、环保风险等。

   根据国家银监会《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对项目融资业务及特殊风险作了明确的定义,将其分为建设期风险和经营期风险,并进一步细化为政策风险、筹资风险、完工风险、产品市场风险、超支风险、原材料风险、营运风险、汇率风险、环保风险和其他相关风险。

   二、项目融资贷款风险管理原理及方法

   (一)政策风险及管理

   项目融资的政策风险指项目所在国家或地区在劳资关系、税收制度、产业规划、关税程度等与项目有关的敏感性问题上的政策是否明确清晰、项目所在的立法是否完善、当地政府是否鼓励支持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项目可能会受到各项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因此,在投资以前仔细研究项目所在地的政策条件和政策意图,以及它们的变动趋势,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这些政策具体包括当地政策、税收政策、关税政策、价格政策和汇兑政策等。

   某一项目能否建设、运营成功,如果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特许权和税收减免政策时,则控制政策风险就不可忽视,应当将控制或化解政策风险工作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给予足够重视。控制政策风险要求项目投资者广泛收集和分析影响宏观经济的政治、金融、税收方面的政策,对未来进行合理预测。具体方法可以通过保险转移风险,即贷款银行要求项目投资者或项目公司向保险公司就政策风险事项投保,以支付一定有限的保险费用为成本,转移不可预见的政策风险。此外,项目公司还可以与当地政府加强沟通磋商,争取得到政府书面承诺,规避某些政策变动方面的风险,以降低风险,例如,向当地政府争取获得某一项目独家经营权利或许可证、较长时间的特许经营权等承诺。若为境外项目,还可以与世界银行、当地有影响力的商业银行一同安排平等贷款,通过这种业务合作、利益共享的方式,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能较为有效地减少所在国政府干中途涉贷款利益人的风险。

   (二)筹资风险及管理

   项目融资的筹资风险是指融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资金不落实,导致建立工期拖长,成本增加,原定投资效益目标难以实现的风险。比如,已承诺出资的投资者中途发生变故,不能兑现承诺;原定发行股票、债券的计划不能落实;公司由于经营状况恶化,无力按原来计划出资;资金不能按建设进度足额、及时到位等。

   导致筹资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预定的投资者或贷款人没有实现预定计划或承诺而使融资计划失败,即项目股本投资者及贷款人的出资能力问题。因此,在选择项目的股本投资者及贷款人时,应选择资金实力强、既往信用好、风险承受能力大的出资人;同时,在设计融资方案时应考虑备用融资方案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另外,要加强项目前期的分析认证及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促使项目的融资计划及投资计划大体平衡。

   (三)完工风险及管理

   完工风险是指因拟建项目因故不能按期完成建设、不能如期运营、不能达到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包括产量指标、质量指标、原材料指标、能耗指标等)而形成的风险。完工风险是项目融资的主要风险和典型风险之一,完工风险一旦发生,项目在约定的时间内就无法达到产量、质量、成本、最低储量等技术完工标准,更不能在约定时间内达到现金流量完工标准等等。如果拟建项目不能按约及时完工或者不能按商业完工标准投入正式运营,则预测的现金流量仍不能取得和用于偿债,造成银行贷款逾期、贷款利息增加,最终导致项目成本增加。

   完工风险是各类项目融资的主要风险之一。就项目公司而言,它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各种管理措施来进行减小或消除,如通过事前合同协议的方式,将部分完工风险转移给项目承包公司。项目公司和项目承包公司会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工程进度、完工时间、工程质量等内容,如果延误交工和质量不符合标准的各种赔偿条件、赔偿金额、赔偿方式等。通常,对于贷款银行一般采用“商业完工“的概念,它的标准是专家按照贯例做法确定的一系列指标和标准,这些指标和标准能确保建成后的项目具备足够的条件来实现现金流。除此之外,为进一步增强限制、转移项目的完工风险的安全性,达到缩减或彻底消除完工风险,贷款银行通常也要求项目投资者、或项目承包公司、或项目实际控制人等项目参与方提供相应的“完工担保”,借助他们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为如期完工提供外部支援,以降低完工风险。

   (四)产品市场风险及管理

   产品市场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成本水平下能否按计划维持产品质量与产量,以及产品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有价格风险、竞争风险和需求风险。这三种风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项目公司在计划投资项目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种因素:是否存在该项目产品的国内和国外市场;可能的竞争激烈程度;是否有相似项目竣工;预计产品的市场价格;市场准入门槛;当项目进入运营阶段时,项目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是否仍然有市场;项目所用的技术是否可能被超越。

   产品市场风险管理的关键是预防。在项目初期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可以大大减少项目开工的盲目性。而在项目的建设和经营过程中,签订建立在固定价格基础上长期的原材料及燃料供应协议和产品出售协议,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收入的影响。

   (五)超支风险及管理

   超支风险是指项目在建设期间的总体费用(包括工程建设、设备购置、安装、调试、升级等费用)超过了原定计划预计的总体费用概算。造成此风险的因素较为复杂,如物价上涨、利率上升、汇率变动、用工成本上涨、环境治理、迟延完工以及工艺技术方面产生的问题都是造成此超支风险。然而,建设项目运营管理费用和还贷资金都来源于预期的项目收益,项目超支风险可能会导致项目延期交工、银行贷款不能按期归还、甚至因资金不足而被迫停建,若项目公司在能重新找到新的补充资金来源,原项目可能会中途而止,从而造成前期投资颗粒无收,银行贷款也形成不良资产,牵涉众多利益关联方受损。反过来,银行为了盘活不良贷款,可能又会面临被迫再向项目投入新的贷款的恶性循环。

   超支风险是影响我国项目竣工的主要风险因素,控制方法通常是由项目公司利用固定价格固定工期的“交钥匙”合同和贷款银行利用“完工担保”或“商业完工”进行,并通过工程建设合同将部分风险转移给工程承包公司。例如,强化项目发起人支持,将成本超支后弥补资金缺口的责任分摊给以发起人为主的各方是化解超支风险的有效手段。项目建设阶段,贷款人一般会按工程进度付款,但是为了控制风险,对每笔贷款的支付都要有一些先决条件,而项目公司也可以以此为依据将工程的阶段要求和奖罚体现在承建合同中,或者每月按一定比例留存支付承包商的资金。最终项目完工时,如果发生意外,承包商将只能得到减去赔偿金后的部分留存资金。

   (六)原材料风险、营运风险及管理

   原材料风险是指上游供应商不能按时交付符合规格的原材料风险。供应商越少,需求量越高,个别材料代替现有材料越困难,项目就越容易产生瓶颈,上游风险就越高。因此,确保充足的原材料供应对项目来说至关重要,它是保证项目如期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项目的营运风险是指项目建成后,在试生产和生产经营阶段由于工艺技术、机器设备、原材料供应、电力供应、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劳动力状况等风险因素影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未能实现预期经营成果的风险。如生产条件风险、生产技术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等。

   显然,原材料风险和营运风险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正常运转,危及项目公司正常经营,这类风险发生后,将直接影响到项目公司实现现金流,难以产生足够的现金流用以支付公司的生产运营费用,更不能按期偿还银行到期债务,这两类风险可能使得项目公司功亏一篑。针对这两类风险,贷款银行应督促项目公司尽可能通过一系列信用担保合同和协议文件,将其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比如,项目公司应尽可能与信赖可靠的伙伴就能源与原材料供应、材料质量规格、产品销售、运输问题等签订战略协议,形成有长期的、稳定的、可靠的价格合同,签定具有法律约束效力的法律文书,使项目公司在原材料供应方面有自己安全可靠的供给来源。当然,在签订项目文件时,应订立明确严格的条款,包括与涉及承包商和供应商的延期惩罚、质量保证、固定价格或价格波动区间等。另一方面,项目公司应加强生产技术的培训提高,强化项目管理水平,努力提高项目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和市场应变能力。

固定资产投资交流发言材料篇9

关键词:烤烟生产成本;烟农;烟草商业企业;政府部门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3012201

1引言

烤烟生产环节多、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农时作业紧凑,而且烤烟生产的风险性远远高于其他经济作物和农作物,给烤烟生产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如果理清烤烟生产各主体的投入,将会给烤烟的健康持续发展带来福音。烤烟生产成本包括三个主体的投入:烟农、烟草商业企业、政府部门。清晰界定烤烟生产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有利于烟农准确核算烤烟种植利润,提高烟农种烟积极性,有利于烟草商业企业编制合理的烟叶收购价格,有利于政府部门制定农机具补贴及税收政策等。

2烤烟生产各阶段三个主体投入

2.1育苗阶段

烟农是烤烟的种植者,是烟草行业价值链的起点,是卷烟生产的原材料供应者,他们是烤烟生产成本投入的主体之一。在育苗阶段育苗组织的投入分为三部分:用工成本、物资服务费、土地成本。用工成本包括家庭用工折价和雇工费用。物资服务费主要包括:修建育苗池的砖头、方木、搭建育苗棚的竹竿、消毒用的肥皂、剪刀、盆、水管等一些工具。在育苗阶段还会产生一些燃油费、水费、电费。最后是土地成本,育苗棚一般选择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地方,相对于其他土地来说,土地成本相对较高一点。

在育苗阶段,物资基本上是由烟草商业企业提供,包括:种子、基质、农药、棚膜、池膜、浮盘,这些物资均为当年一次性免费提供给育苗组织。另外,烟草商业企业还会发放售苗补贴和预备苗补贴。

在育苗阶段政府的投入主要体现在农机具的购买上面。育苗阶段使用的农机具主要有:播种机、剪叶机、机动喷雾器、手动喷雾器。而受到政府农机部门补贴的农机具是播种机和剪叶机,农机具买价的一定比例由烟草商业企业承担,剩余部分由政府农机部门承担。

2.2种植阶段

移栽阶段、大田管理阶段、烘烤交售阶段又称种植阶段。

(1)移栽阶段。在移栽阶段烟农的投入分为三部分:用工成本、物资服务费、土地成本。用工成本包括家庭用工折价和雇工费用。在移栽阶段烟农会投入较多物资服务费,比如:烟苗,基肥、追肥、农家肥等肥料,除草剂、杀虫剂等农药,专业化整地起垄、排灌等租赁作业费,燃油,水桶、水瓢、锄头、蒿刀等工具材料,其中占比较大的是肥料、烟苗和燃油,另外还有旋耕机、三轮车、拖拉机、喷雾器等固定资产投入。最后是土地成本。

在移栽阶段,烟草商业企业投入的是物资、固定资产和补贴。物资主要是基肥、追肥、农药和地膜,其中烟草商业企业对基肥和追肥进行了一定比例的补贴。此阶段需要旋耕机整地起垄,烟草商业企业对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和烟农购买的农机具会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这部分也是烟草商业企业投入重要的一部分。另外,烟草商业企业还会发放机耕补贴。

在移栽阶段政府的投入主要体现在农机具的购买上面。移栽阶段使用的农机具主要有:旋耕机、机动喷雾器、手动喷雾器。而受到政府农机部门补贴的农机具是旋耕机,农机具买价的一定比例由烟草商业企业承担,一部分比例由政府农机部门承担。在有的县市当地政府还会对土地价格进行规定,或者提供米面等一些物资补贴。

(2)大田管理阶段。不管是烟农、烟草商业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在大田管理阶段的投入都相对较少,烟农投入的主要是用工,烟草商业企业投入的主要是农药,而政府部门基本上没什么投入。

烟农的投入分为两部分:用工成本和物资服务费。

烟草商业企业投入的基本是物资,而物资主要是农药。

政府部门在此阶段基本没有投入。

(3)烘烤交售阶段。在烘烤交售阶段烟农的投入分为两部分:用工成本和物资服务费。用工成本包括家庭用工折价和雇工费用。在烘烤交售阶段烟农还会投入较多物资服务费,比如:燃油、煤、电等燃料动力,烟杆、编烟绳、火钩、火铲等工具材料,烤房租金,出售烟叶耗费的销售费用等。

在烘烤交售阶段,烟草商业企业投入的是物资、固定资产和补贴。物资主要是捆烟绳。固定资产主要是烤房,最近几年,各地在修建密集型烤房,改良了部分老式烤房,部分地区还在建设烘烤工场。另外,烟草商业企业还会对符合要求的烟叶发放补贴,主要有:新技术推广补贴、结构调整不适用鲜烟补贴、专业分级补贴。

在烘烤交售阶段政府基本没有投入。

3降低烤烟生产成本的途径

保证烟农的经济效益才能保持烤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用工价格、肥料价格、煤电价格、农机燃油价格、土地价格等不断攀升,使烤烟生产投入持续增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力价格和物价增长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减工降本,辅以提高烤烟收购价格,增加烤烟生产补贴,是维持烟农种烟效益,提高烟农种烟积极性,保持烤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出路。

参考文献

[1]烟草学术交流研讨会.黑龙江省2009年度烟草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

固定资产投资交流发言材料篇10

“逆局”获批,增发待启

事实上,森源电气于2012年5月4日就已此轮非公开增发预案,拟募资6.6亿元进行智能电网相关设备扩产与升级。然而,公司在今年1月突然宣布向中国证监会撤回申请文件,公司董秘崔付军当时表示,由于定增项目市场供求紧张,公司担心较长的增发周期会影响募股项目的建设进程,因而决定考虑其他的融资模式和渠道。可让人吃惊的是,在短短两个月后,局势又再度逆转,公司重新启动了定向增发。

对比两次增发预案,增发价格由原来每股11.17元调高到12.73元,发行数量由不超过6000万股缩减到5621万股,募集资金总额由不超过6.66亿元增加到近7.16亿元,募股项目上除了增加一项“补充流动资金5000万元”以外,其他均未改变。

市场对此举说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增发价格提升,募集资金增加,不免使人萌生“圈钱”之感;另有传言则称,公司涉嫌内部交易,为避风头,暂时撤回材料,疏通关系后,将预案略作调整,重启增发。

然而,无论市场如何揣测,森源电气业已于7月底拿到证监会批文,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入到以twLB为主的3个项目中(见上表)。

公司表示,若实际募集资金低于项目投资总额,不足部分将由公司自筹解决,并可根据项目进度的实际情况以自筹资金先行投入,待募集资金到位后再予以置换。

“智能”彰显战略

在森源电气高层的口中,“智能电网”一词频频谈及,此轮增发更凸显了公司中长期战略与市场定位。据楚金甫介绍,目前中国政府层面已充分认识到智能电网建设对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并将推进智能电网相关产业发展作为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智能电网的建设和运行将为电能质量治理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节能减排要求将促使电能质量产品市场快速扩展,城市轨道交通也将带动电能质量产品进一步推广,电动汽车行业等的发展将引发电能质量产品新的市场需求。

作为此轮增发的主要负责人,崔付军称:“国家力推国网改造及智能电网建设,轨道交通也被列为重点投资方向,这也是森源未来发展方向之一。根据中电联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11.45亿千瓦,人均装机容量0.7千瓦,和世界平均水平1千瓦,和发达国家人均2~3千瓦,差距还很大。电网投资需求较大,包括能源、化工、节能环保等,皆催化电能质量管理。国家发改委大力推广输变电节能环保,并将其列为产业部鼓励发展名单。森源此次增发募投项目恰恰顺应了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

然而,随着我国对电网建设的投资力度逐年提高,投资规模的逐年扩大,森源电气现有的产品产能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公司开关成套设备的产能增加导致主要元件的供应存在不能按时交货的风险,不利于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有必要适时加大项目投资建设,迅速实施产业升级与改造,实现公司产品产业链的纵深延伸发展,形成产业规模,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实施这些项目所需资金规模较大,仅靠公司自有资金难以满足项目的资金需求,急需外部融资。

崔付军介绍,此轮增发的目的主要有三点:

一是顺应行业发展的趋势,巩固公司自身的行业优势地位,增强核心竞争力。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大力推进,公司深入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通过实施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适时扩大主要产品的产能并进行智能化升级,进一步提高公司产品的技术含量,巩固公司在开关成套设备和电能质量治理业务方面的行业优势地位,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是完善产业链,增加利润增长点。通过实施募投项目,公司产业链将进一步完善。twLB产业化项目的投资建设,有助于公司进一步巩固其在电能质量治理领域所建立起来的高品质、高性能的产品优势,提高公司产品在电能质量治理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优化公司的产品结构,使电能质量治理产品逐步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是增强公司实力,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通过本次增发,公司的资本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公司财务状况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投产后,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将大幅提升,盈利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进而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财务状况得以改善

本次发行完成后,公司的资产规模将相应增加,资本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净资产将大幅提高,资产负债率将下降,公司财务状况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有利于增强公司资产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投产后,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将大幅提升,盈利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公司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将大幅增加;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量将随着资金投入项目而增加。项目完成后,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将显著提高。

截至2012年9月30日,公司合并口径下的资产负债率为40.80%,本次非公开发行完成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将有所降低,处于正常合理水平;公司财务结构将更加稳健,抗风险能力将进一步加强。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公司债务融资的空间和能力,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