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工作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7:08

会计工作准则篇1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也受到了很大的重视,会计工作也取得了比较好的发展,但是在取得发展的同时,我国会计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会计信息与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不对称,会计信息无效性,会计信息与国际会计信息存在脱节现象等,由于会计准则还不够健全,我国的企业会计工作难以有效的开展,因此本文是针对新颁发的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工作影响的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工作影响

会计准则是国务院财政部制定有关会计工作的制度办法,它是在会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性进行了严格规定,而且也是制定各种会计制度的主要依据。会计准则的制定是整个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而会计工作改革的突破口也在于会计准则的实施与执行。但是,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的会计准则也得随着企业的变化而变化,做到与时俱进。因此新的会计准则也就出来了,新的会计准则有旧会计准则没有的强大生命力,从小的方面来说,它更能适应企业的运营模式,从大的方面来说,它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全与完善。

一、新会计准则的特点

首先,新会计准则的特点表现在,其与旧准则的区别在于它走的是国际化准则趋同的道路,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基本框架与原则。其次,新会计准则具有中国特色主义。新会计准则不仅仅是简单的借鉴发达国家会计处理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注意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再次,与原来的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在会计处理方法上进行了创新。

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

1.企业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如实地反映企业会计各要素,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这是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规定,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相关性。

2.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损失方面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明文规定,资产减值如果一经确认,在以后各个会计分期内一律不准转回,这就从根本上打压与遏制了某些企业为了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择手段的利用计提资产减值而操作会计利润的行为。

3.对债务人在债务重组中新会计准则也做出了相关规定,债务人在债务重组中所获得的利益应当计入到当期损益,这是根据权责发生制所做出的科学规定,这样做,一方面不仅符合国际上的惯例,另一发面也提高了企业业绩的技术含量。

三,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与我国原有的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对外信息披露方式,确保了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有利于投资者对企业投资的信心,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激情,其次,为了从源头上了遏制虚假信息的产生,新企业准则建立了一套科学严密、公开透明、监督有方的内部控制制度。另外,对于应收应付账款的台账、账龄分析制度,新会计准则制度做出了新的规定,对于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制度也进行了改善,这样就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完善有了更大的提高。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与世界接轨,新的会计准则采用了技术手段和先进的信息系统,简化了会计核算工作的流程,使会计工作人员有更多的精力可以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集中大家的智慧,这样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四、新企业会计准则有利于严格限制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的不规范现象

企业是一个一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其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目标,它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就会相应的动手脚,例如,它会对会计利润进行人为的调节,以作假账,为了肃清这一现象,打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新的会计准则对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中利润的调节内容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上,二是对存货发出的计价方面。这样一来,企业的会计利润更真实,会计核算过程的不规范行为也就可以杜绝了,取消了原来存货发出计价的后进先出法。

新准则规定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取消了原来的后进先出法,这样一来,企业可以在不同会计年度将发出存货采用先进先出法,防止该企业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其毛利率和利润将出现不正常的变化的现象,企业的利润操纵方面将会更顺利进行。

近年来,由于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打着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的幌子,来随意地操纵本企业的会计利润,扰乱了会计市场的秩序,新准则对此进行了严格规定,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一律不得转回。因为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是可以作为企业的费用处理而不计入本年度的会计利润里头去,为了达到让企业每年会计利润较平均的假象,达到维持公司的股票价格较稳定的目的。某些公司在当年年度的会计利润较多的形势下,利用这一原理,其就会提高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数额,来使企业当年的会计利润总额下降;反之,在企业某年的会计利润不足的情况下,企业会将以前所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冲减,从而增加企业当年的会计利润。新准则对这些年来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上做了严格规定,允许企业计提但是不允许企业在以后的会计年度中进行冲减,这就有效地防止企业故意打着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幌子,来对会计利润进行人为地调节,以制造假象,这样有利于严格限制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的不规范行为,营造良好的会计市场氛围。

参考文献

[1]关素朋.浅析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工作的影响.豆丁网.2007.3.

[2]夏冬林.准则体系凸现可靠性要求.中国财经报.2006.3.

会计工作准则篇2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策

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会计准则也同步进行改革和修订,来与之相适应,中国会计准则也是如此。为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财政部于2014年初对7项会计准则、一项准则解释进行了修订和新增,这对于提高报表列报质量,提升信息透明度,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都有重大的意义。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不仅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的发展,同时也给我国会计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会计准则给会计人员的工作起到了规范作用,并确立了工作标准,也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用最新的会计准则来规范自己的工作。

一、中国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必然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来往密切、资本流动频繁,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显得愈发重要。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也要求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和快速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中国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只有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情为前提,才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而不是盲目简单缩小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这才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真谛。

(三)健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要求会计准则不断调整,对我国而言是不断的超越与突破。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并不断地完善,对于提高我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地位和企业国际市场综合竞争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会计准则调整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一)会计准则调整将增加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会计准则一直并将长期处于不断地调整过程中,很多长期使用的会计方法、会计原则会在某一时间进行调整,这些调整必然会给会计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

(二)会计准则调整对企业来说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引导着我国会计准则不断完善的,会计准则的不断调整,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信息质量,规范企业管理流程,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打下良好基础。但是,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也将使企业会计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在企业日常工作中,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这一趋势发展,我国企业财务信息披露范围有限、披露内容不全面这一问题必将一步步得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全面了解并评估企业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风险,以及对本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影响,也未达到国际会计准则对国际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利于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信息披露问题一直是我国会计准则调整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根据我国最新的2014年会计准则大规模修改中,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第一项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企业对于其他主体权益的报表披露行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会计准则即使调整地再全面,若未得到良好的执行,亦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会计工作人员高质量的执行会计准则,是完善会计准则的必要条件,会计准则实施的要求。

三、对策及建议

(一)会计工作人员应对会计准则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持有积极的态度。准则的不断调整必然会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会计工作人员应抱着做到老、学到老的积极态度,坦然面对会计准则的调整,理解国家进行该会计准则调整的初衷,更好地运用到工作中去。

(二)国家和企业应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准则执行的效果取决于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大方向的会计准则调整或修订,国家应给出对应的会计工作指导意见,或进行专门的培训;企业更是如此,会计人员的工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日常财务核算,应加强会计人员的学习和进修,同时建设一系列配套措施,如加大经费支持、完善考评制度,加强日常监督等,不仅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其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完善企业的会计工作。在2014年我国会计准则的大规模修订进程中,最受关注的是“公允价值准则”,其相关原则和方法在交易性金融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准则中都有应用,因此此次对于公允价值准则的调整涉及面较宽。为了更好地落实会计准则的实施,国家应对此次公允价值准则调整给出具体的执行要求与规范,企业也可以针对这一调整开始专题培训,加强财务工作者对它的理解,力求将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做到最好。

(三)增强我国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完善其监督机制。首先,应提高公司管理层对会计准则调整的理解与高标准的执行意识,主动去适应会计准则的发展;同时,应严格按国家会计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加强我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建设,将企业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政府监督有机的结合起来,大力打击会计违法行为,维护法律的权威,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惩戒作用。最后,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如国家税务局、国资委、国家审计署等,为了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工作的监督,可以给予证监会、银监会等相关监管部门相应的监管权力。

(四)会计工作人员应在平时的工作中多进行总结,促进会计准则的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相对以前而言定会出现很大的突破,在新会计准则推行的过程中也会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不相适应,而会计工作人员作为会计准则落实的一线工作人员,对于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切身实践经历和绝对的发言权。因此国家应注重广泛收集一线会计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来不断地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同时作为会计工作人员,也应在平时的工作中多总结会计准则不适应的地方,积极思考其解决方案,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而言之,我国会计准则完善之路任重而道远,这也预示着,我国企业和会计工作人员将长期面临会计准则调整而增加的工作难度问题。因此会计工作人员应紧跟会计准则调整的步伐,用最新的会计准则指导自己的工作;企业也应关注并创造条件解决会计人员遇到的工作问题。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又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保障会计准则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1]陈春艳.准则国际趋同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财会月刊.2014.8

[2]李清如.我国实施新会计准则的障碍分析及应对策略的思考.2006.6

会计工作准则篇3

1、基层人民银行会计财务工作存在内部核算的问题

首先,我国基层人民银行会计财务的监督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属于一种事后监督,没有做到会计财务的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对于基层人民银行的重大会计事项的审核与监督缺乏时效性,不利于基层人民银行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其次,我国基层人民银行的工作人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基层人民银行的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及能力各不相同,有些人出现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人民银行的工作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不强,在进行工作时,往往责任心不够,造成操作的不规范,致使往来的账户甚至是资金出现问题,错误的信息录入不仅会造成工作的负担,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基层人民银行的金融安全。

2、基层人民银行会计财务工作存在外部监管的问题

首先,基层人民银行会计的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目前,我国基层人民银行对会计的监督管理主要是建立在支付结算的核查基础之上,核查主要是针对银行的各大账户,通过履行《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但是我国对基层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工作尚未形成持续性的监管,相关的支付清算监督管理标准与实施方法还有待完善,同时,会计相关的法律与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致使我国基层央行的支付结算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支付结算的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其次,我国基层人民银行的会计工作人员的意识较为落后,会计工作的重点侧重会计核算,忽视了会计的监督与管理。目前,我国基层人民银行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往往流于形式,监督与管理的落地与执行难以落实,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一些基层人民银行的工作人员对与金融机构的会计监管的紧迫感不强,对于工作的忽视,使得一些盈利性的金融机构违规行为大大增加,不利于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功能的发挥。

3、基层人民银行会计财务工作的标准化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我国中央银行的会计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滞后。一方面是我国中央银行现存的资产存在不良资产过多的问题,这些不良资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央银行在进行宏观调控时,采取了一些特殊的金融政策,这些政策形成了一部分金融贷款与再贷款,这些贷款形成了不良资产的隐患。另一方面是我国基层人民银行对于资产的管理不到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再贷款的模式比较混乱,无法反应银行的贷款质量,银行的固定资产的记载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中央银行很难核算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其次,我国基层人民银行采用的都是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标准,尚未采用现行的计价方法。我国基层人民银行应该采用审慎的会计标准,国际上对于审慎的会计标准是这样表述的“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估计、作出判断时应有的一定程度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入,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4、基层人民银行会计的岗位设定与人员配置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国基层人民银行需要根据岗位的职责设置相应的岗位,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其中,一些会计的岗位人员属于相互制约的关系,工作不可以交叉,但是有些岗位由于职能的特殊性,必须要交叉工作,这就给会计工作的岗位设定与人员配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我国人民银行会计工作人少岗位多,造成一人多岗,一人多责的情况,使得本应该相互制约的岗位形同虚设,无法互相监督制约,造成银行风险加大。县级的支行由于人员较少,为了制度的需求增加岗位人员,造成大量的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新会计准则在基层人民银行会计财务工作中发展的措施

1、提高基层人民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的意识

新会计准则在基层人民银行会计财务工作中的发展,促进我国基层人民银行会计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必须要从思想上提高,提高基层人民银行全体工作人员的会计管理意识,转变传统的会计管理观念,用新的思想武装人民银行的会计管理工作。一方面,要从根本上转变基层人民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的思想理念,要认清我国中央银行的会计工作是国家宏观调控工作的重要方法,中央银行的会计工作人员需要不断的完善管理的内容,分析好现有的资料,通过持续性的监督与管理,为宏观调控的政策提供科学性的信息,同时,中央银行需要做好自身内部资金与财务的管理工作,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我国基层人民银行的会计工作人员要改变传统的核算式工作模式,转为现代的管理式工作模式。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以核算为主的,日常工作围绕记账、报表、费用与算账开展。现代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以监督为主的,日常的工作是围绕如何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同时,我国的基层人民银行的会计工作要不断的拓宽范围,做好会计改革与会计管理的协调工作,发挥会计改革与会计管理相互促进的作用,促进我国基层人民银行会计工作的国际化发展。

2、基层人民银行要完善会计财务的内部核算

一方面,落实基层人民银行会计的内控制度,用强大的人民银行核算队伍铸就会计内控制度落实的坚强基石。要遵循银行会计内控制度的相关规章制度,根据各个岗位的职能合理划分岗位,加强岗位职责的落实,不断的完善岗位的考核制度与奖励惩罚制度,将岗位的职责细化到人头,实现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同时,要注意做好基层人民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基层人民银行工作人员落实内控制度的积极性,坚持会计工作的监督与管理,确保监督与管理工作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基层人民银行需要不断的完善财务会计事后监督的管理制度,加强对财务会计监督人员的培训,确保基层人民银行财务会计监督人员的基本素质。会计的监督管理人员需要做好事前检查、事中检查与事后检查的工作,处理好本级会计管理人员与上级会计管理人员的关系。对于会计事后监督的岗位安排要注意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会计工作人员才能更好的发挥会计事后监督的重要作用。

3、基层人民银行要完善会计的外部监管工作

基层人民银行的会计监管需要外部监管机构的大力配合。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法律规章制度,我国的人民银行与银监局是银行会计监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需要明确自身的监督与管理的职责,在进行银行支付结算监管时,人民银行与银监局要相互配合,做到互相补充互不干涉。同时,基层人民银行要做好内控制度的落实工作,不断的完善会计监督与管理的队伍,做到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人民银行的总行对于中央银行的支付结算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人民银行总行要不断的完善支付结算监督与管理的流程与相关标准,形成一套完善的支付结算监督与管理框架,保持对金融机构会计监督与管理的持续性。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账户管理系统,形成银行间数据的信息资源的共享,尽量避免因信息的不畅通导致的金融风险。人民银行会计外部监管工作的完善需要建立在队伍建设的基础之上,人民银行在建立会计监管的队伍时需要选择既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的人才。同时通过定期的培训与检查等提升会计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

4、促进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标准的不断完善

首先,我国人民银行要不断的完善会计标准,在借鉴国外具有成果性的中央银行会计标准的基层之上,形成一套谨慎性的银行会计标准,确保我国中央银行能够反映日常经营的实际情况。其次,我国人民银行要不断的完善资产管理,防范及化解金融安全风险。一方面,要对我国中央银行的各类资产进行核实,对于再贷款要明确核销的标准与贷款的细则,在进行资产核实的过程中要重视对相关责任人的核实,做到责任的落实,责任的追究。另一方面,我国的中央银行的再贷款要借鉴国外的相关会计准则,对于再贷款实行科学的分类。同时,要对中央银行发放的各类贷款,要求金融机构或特定企业提供抵押或担保。贷款的方式包括保证、抵押和质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产损失。

5、促进基层人民银行会计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基层人民银行的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动态性的整体,包含很多个不同的控制环节,每个控制环节都蕴含着大量的会计信息,这些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对于基层人民银行内部会计的控制需要掌握会计信息,促进会计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一方面,会计风险管理委员需要做到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促进会计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实现会计风险管理工作的无缝连接,通过信息的交流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理解与互补。另一方面,基层人民银行的各职能部门也要加强沟通,不断的提高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会计控制的意识,通过会计控制信息的制度化,形成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约束。

6、基层人民银行要做到以人为本,促进会计队伍的不断壮大

基层人民银行壮大会计队伍,需要做到以人为本,真诚的关心理解会计工作人员,采取多项措施巩固会计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提高基层人民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培养会计工作人员的爱岗敬业的精神,树立依法办事、依章行事的自觉性,从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上构建对自身会计工作的热爱。其次,要重视提高基层人民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的待遇,各级领导要带头关心基层的会计工作人员,以解决会计工作人员的实际困难为出发点,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第三,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考核制度,定期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考核,不断的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适应能力,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后,要建立一个科学性的奖励机制,确保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果与金融风险相符合。

三、结语

会计工作准则篇4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影响;应对措施;加强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引言

自从新会计准则在2006年2约15日出台之后,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首先概括性的叙述了新会计准则,主要分析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因为新会计准则出台而受到的一系列影响,并针对如何在新会计制度下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和工作者起到帮助和参考的作用。

二、新会计准则的基本概述

我国在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领域重大改革开始的标志。新会计准则加快了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化发展的速度,对我国会计准则的计息深入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出台的新会计准则主要特征体现如下:1.将传统的重视利润表忽视资产负债表的观念进行了彻底的转变,资产负债表在心会计准则出台之后得到了更多的重视;2.在新会计准则下各项规定也体现出了和国家化规定靠齐的趋势,我国在对计算原则以及计量属性和诸多领域的规定定制的过程中都依据国际会计的准则进行制定;3.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在计算资产损失以及成本核算过程中都有重大的突破。新会计准则自颁布至今已经实施了7年时间,通过施行之后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各领域的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也有显著的提高,但同时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受到新会计准则的影响

(一)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受到的冲击

现今我国企业数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呈现出急剧增多的趋势,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没有运用上市的方法发展企业,以此为基础,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将发挥企业最大化价值最为企业对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我国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也通过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新会计准则中对企业财务报表以及分部报告的规定中,从全方位披露除了企业中会计信息的价值;同时新会计准则中对职工薪资的相关规定也能够充分说明新会计准则能够从利益的角度来协调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价值也能够因此得到更好的彰显,分配方式也更能体现出合理性和科学性。这些规定使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受到巨大的冲击,企业也能够因此加大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受到的冲击

新会计准则在企业中能够使企业的经济利润逐渐向最大化发展,并且促使企业股东财富也向最大化趋势发展,其中包含了企业价值到利企业益最大化,仅从现今我国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的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已经将新出台会计准则的基本目标作为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对医药研发的资本化规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合理要求得到了充分体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性和持续性能够充分体现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落实情况,对企业价值最大化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协调都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三)针对企业财务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就新会计准则而言,其针对资产减值准备过程中,在不允许相同控制条件以及转回条件下的企业合并手段使用债券(可转换)以及购买法说产生的损失确认都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规定,但是这一些列的规定都是建立在前面类似情况(损失确定)发生建立在股价上升的基础上,而这一些列的规定使得我国在企业财务相关工作的稳定性保证以及风险防范过程中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在新会计准则当中,有下述明确的规定:公允价值在房地产投资方面、交易方面(仅限于非货币交易)以及债务重组方面等几个具有明确会计准则的领域被允许使用,而这样的特点也正是我国新会计准则国际倾向的直观体现,同时这也使得在整个新会计准则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此规定也成为了其中一大亮点。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在企业的高层(决策管理层),极为容易的陈胜一系列灰色途径的“公允价值”应用案例,并以此进行一系列的所谓的“数字游戏”,而这些行为又使得新会计准则的实际价值与其建立的目标、本质相互驳离,使其实现对上市企业外壳资源的有效保护,使得企业在利益、价值获取的过程中所行非正。

同一时刻,在进行日常财务管理过程中,对公允价值进行适当的应用以后,损失确认以及收益确认并没有实现,而这就直接导致了企业对外明账上直接利益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因为这一部分增加的收入或者是损失并没有得到实际资金的有效支撑,导致企业在收益过程中发生极为严重的超分配现象,使得企业本身受到一定的财务风险。

除了上述内容以外,在新会计准则当中,针对金融资产相关的转移、金融工具的计量以及确认的相关规定,是的我国在创新金融工具以及开放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得以最大限制的对金融工具进行利用,并且充分的利用套期保值等金融手段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并且为该类防范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四)企业融资决策在分析过程中受到的冲击

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出台,对企业融资决策规定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包括决策过程的分析以及实际操作等。若仅仅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子公司在能够获利的过程中,母公司报表中的利润自然就会出现明显的金额缩减现象;若子公司没有任何盈利,甚至出现亏损的情况,母公司报表中相应的金额也会增加,公司的利润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企业在融资决策分析过程中会受到新会计准则的严重影响。

参考文献:

[1]柳桦.浅谈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09(24).

[2]刘宪波.浅谈新会计准则对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7).

会计工作准则篇5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高校;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087-03

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将进一步健全以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为主、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随着高校教育经费及其来源渠道的大量增加,高校财务管理也日趋复杂。特别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历时三年的新会计准则终于破茧而出,但中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还没有与新会计制度正式接轨,财务管理工作在新会计准则环境中仍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1]。为此,探讨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新思路,进一步完善高校财务管理运行体制,加强财务工作管理,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地为高校发展服务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

一、新会计准则下中国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1.经费严重不足,举债筹资比重过大,加大财务风险。教育经费的投入问题,是整个世界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难题。在中国,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费短缺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统计数据显示[2],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年为2.87%,2001年以后已上升到3%以上,2002年的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3.41%,2003年为3.28%,2004年为2.79%,2005年为2.82%,2006年为2.81%,2007年为3.01%,均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1%的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将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力争2012年达到4%。但与国际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高收入国家一般在5.5%,低收入国家3.6%,世界平均水平为5.2%。

为了解决经费短缺问题,大多数高校都选择了负债筹资的方式,目前中国72所部属院校负债高达360亿元,平均每所高校的欠债就有5亿元。负债比重过大,加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有的高校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开支,还要少发工资、少发奖金,这直接造成了优秀人才的流失,不利于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影响高校健康发展。

2.成本核算意识不强,重钱不重物,资源浪费严重。高校长期以来重视现金的管理,收支严格,保管妥善,但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购入的办公家具、固定资产等管理不严,保管不善,资产损失现象严重。忽视办学成本效益分析,造成不少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规划不周、管理不善、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的情况,有些学校脱离实际,讲排场讲形式、搞形象工程,超标准、超规模建设,以致一方面经费紧张,一方面又存在资金和资产闲置浪费、效率低下、流失严重等现象。

3.财务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高校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滞后于企业财务管理。高校财务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

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有的虽然有了预算管理制度却有章不循。预算管理约束力度不够,在预算执行的控制阶段未能真正发挥作用;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目标脱离实际;高校预算管理,其他部门参与很少,造成预算目标的确定、编制、考评都由财务部门一手完成;执行中支出控制不严等。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监督不力。高校不时有贪污、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案件发生,这跟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很大关系。

4.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水平偏低,造成会计核算信息不及时、不准确,会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管理意识、服务意识薄弱,缺乏创新和灵活性,财会知识陈旧,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对后继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国家财政法规制度的执行过于教条化。部分会计人员不能较好地利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会计信息难以共享,不能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网络的优势。

5.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与世界发展趋势不相适应。高校既是中国人才培养基地,也是中国科学研究与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丰富的研究和发展人力资源、长期的科研活动形成的科技成果等较大部分不能从反映学校经济活动状况的财务报表和资料中体现出来。科技投入重研究轻应用,重科研论文轻推广应用,重投入轻产出。资金投入效率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有存在着较大差距,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二、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措施

高校应在新会计准则的指导下,更加重视和加强财务工作,更加积极组织学校收入,做到生财有道,更加严格学校预算管理,做到理财有据,更加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做到用财有效,更加完善学校经济责任制,做到管财有责,更加重视学校财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水平,努力为高等教育持续健康顺利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财力保障。

(一)加强财务工作,全面提升高校财务管理的层次

当前,中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尚处于较低水平,与企业相比,在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高校要想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必须全面把握新会计准则,全面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层次。

1.充分拓展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容。

2.更新财务管理的方法。

3.改良财务管理手段。

(二)积极组织学校收入,做到生财有道

1.确保按时收足学费和住宿费。学费和住宿费在高校的收入中占较大份额。因此,学费、住宿费能否按时、足额收取,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科研和后勤保障的正常运转。对于目前高校中存在的部分学生家长已经给了学费,但学生却不按时交费甚至把学费拿去乱花的现象,有必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教育和督促学生交费的工作。此外还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必须采取各种配套措施,如建立贷学金、奖学金、助学金、特困生补助、勤工俭学等,以确保每一个被录取的大学生都不会因收费而不能入学或完不成学业。

2.努力增加社会服务收入。高校发展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既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教育更好地面向经济主战场,促进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人才培养素质,加快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弥补高校办学经费不足的一条有效措施。在发展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中,高校教师通过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水平,有效解决教学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同时也可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增加参与社会实践机会,提高就业能力,解决就业问题;还为高校和企业双方赢得了利润。

3.通过社会捐资集资有效缓解经费紧缺。在中国,作为高校经费筹措重要渠道之一的捐、集资筹措资金的比重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从国外高校经费筹措渠道来看,社会捐赠作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四大主体之一,在缓解高校经费紧张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4.适度地举债筹资。向银行贷款获取发展资金已成为众多高校筹资的一条重要渠道。高校通过贷款方式,来建设校园、改善教学设施,最近十年,尤其是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之后,才陆续采取的融资措施。高校利用贷款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引进人才、购置教学设备、图书等,不断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但部分高校建设对于银行贷款依赖过度,建设资金中一般有大部分靠贷款,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因为贷款到期必须偿还本息,如果贷款规模过大,超过高校资金承受能力,就会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因此,在选择举债筹资渠道时,高校要充分考虑自身偿债能力,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控制贷款数额,树立风险意识,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三)严格学校预算管理,做到理财有据

预算工作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高校的各项支出均通过预算体制进行控制。新会计准则强化了对预算的执行监督,高校应在新会计准则的指导下,加强预算包括编制、执行、结算的刚性。

1.在预算编制上,严格按照《预算法》规定的程序加强预算管理力度,强化预算的约束机制,细化预算的编制工作,使预算更加趋于合理化、科学化。既要积极预测可实现的收入,挖掘潜力,多方筹资,又要本着稳健的原则,避免高估收入,为支出预算打好基础。同时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是预算管理的基础。预算编制可以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和预算编制原则以及各校核算管理的需要综合采用零基预算、综合预算、定员定额标准法和绩效评价法等方法进行。

2.支出预算应量力而行,不搞赤字预算尽量留有余地,以防在预算执行中出现不可预测的问题和矛盾;集中财力,择优支持重点项目,优先安排人员经费及维持正常业务运行所需经费,在保证正常所需经费的前提下,优先保证本年度重点项目投入,优先安排急需的学科建设资金、重点实验室建设资金和教学基本建设资金。

3.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管力度,进行预算执行结果分析。各高校应根据具体情况成立由校长挂帅,财务处长、审计处长等组成的预算管理委员会或财经领导小组,统一对学校的各项预算事项、分配制度、执行调整、管理体制和责任体系的建立等一系列事项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在学校内部应该加强对预算刚性的认识,强化预算执行的约束力,预算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关于追加预算和调整预算的一系列问题,都必须经过“提出申请―综合论证―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批准―主管校长审批―财务处追加调整”的严密的管理程序。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应急备用金制度应对学校重大及突发事件,各责任中心通过调整预留的机动费来平衡。年终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并提交学校党委会审议,最后向全校职工代表大会报告。财务处及各责任单位要及时总结和处理预算执行、预算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建立预算执行预警系统,为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和经验。

预算管理工作做好了,资金的分配及使用都受预算控制,大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避免浪费。也只有预算管理工作做得好,才能达到降低成本、管理好高校资金的目的。

(四)大力加强财务控制,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做到用财有效

为配合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高校应该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监测控制制度。

1.提高认识,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高校内部各个职能部门。高校管理者应转变观念,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高校的各个部门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共同为学校资金的管理作贡献。

2.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发挥最佳效果。改变以前的资金和资产闲置浪费、效率低下、流失严重等现象,建立完善的高校成本核算制度。高校只有通过努力寻求降低教育成本的最佳途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最少的资金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才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3.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报废等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财产安全。定期检查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于管理,造成资源的浪费。

(五)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学校经济责任制,做到管财有责

新会计准则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了高校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是规范高校财务活动,确保财务安全,是财务工作有效支持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新会计准则体系明显要求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因此,高校除了要加强预算管理外,还要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内部约束制度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进一步加强高校财务工作的透明度,从根本上消除高校经济活动中的不安全隐患,维护高校资金的安全,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1.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各高校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的有关要求,把校内各级经济责任制落到实处。首先,须强化高校校长(院长)作为高校法人代表的地位,对高校财务工作负法律责任。特别是在银行贷款资金方面,明确高校校长(院长)对偿还贷款负有法律责任。在今后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高校对银行贷款资金的管理情况将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其次,高校内部各级领导还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制度,确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认真防范和纠正一切违规违纪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2.高校必须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起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工作的副校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若干个层次的各级经济责任制。各级经济责任制的负责人应当在学校的日常收支管理、经济政策和财经制度制定与调整、财务管理体制的确立与改变、国有资产的完整和保值增值、重大支出项目安排和对外投资等方面工作中明确分工、相互牵制,并做到各负其,各司其职。

(六)重视学校财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水平

会计、审计人员对于会计准则的理解、运用将直接影响到新会计准则执行的效果,因此培养和提高会计和审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新会计准则制定了完善的政策法规,为健全高校财务工作打下了基础,但还必须要提高高校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保证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别是目前高校筹资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和利益分配的复杂化,使得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更加广泛,要想管理好财务,提高高校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必须有高质量的管理人才,搞好财会队伍建设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基本保证。

首先,会计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会计行业中,知识更新快,从业人员必须要去学习才能跟得上步伐。其次,越来越近的国际化同样需要会计人员去不断学习和深化。新会计准则对于高校的管理者和财务会计人员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特别是高校的财务人员,应该在自身知识上做到适应市场需求。新的会计准则下带有较多的需要根据经验和所掌握的会计知识进行判断的规定,给予会计实务工作者以较大的空间,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应当认真学习和领会新会计准则的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水平。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新会计准则,高校财务人员首先应该对新会计准则有一个初步、系统和较为宏观的了解,这是今后学习的基石。在对新准则体系的框架、结构、核心要求有充分了解之后,要做好与原有准则的区分,这样对比分析便于记忆。再有就是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有大致了解,将新准则和它做好对照,以便于更好的理解新准则。

此外,高校会计人员还应认真学习会计法、税法、经济合同法和有关的财务制度,提高法制观念;同时,还应重视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将无法做好财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孙宝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99-100.

[2]吴中平.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5):35-38.

anexplorationoftheFinancialmanagement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BasedonnewaccountingStandards

CaiZheng-quan

(Departmentofmechanical&electricalengineering,HuBeiLandResourcesVocationalCollege,wuhan430090,China)

会计工作准则篇6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影响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财务会计工作是支持各行各业科学记录其经济活动的重要管理工作部分.因此,作为指导各行各业经济活动的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

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其交易日趋活跃.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也日趋凸显。因此,适时分析新的会计准则与该行业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新会计准则带来的许多重要变化,不仅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将对其生产、经营、业绩、价值评估体系等产生重要影响。对企业而言.其主要目标不仅是将会计准则融入会计核算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作出了决策,以制定企业自己的符合新准则体系的会计政策体系。

1、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这次新推出的会计准则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关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概念。新会计准则指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这是增强房地产企业记录其经济活动科学性的关键。目前,在我国房地产价值的逐渐增加这一现象,已经得到社会各界人事的共识。对于房地产行业,房价的变化和增长对于企业经济活动和收益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关联,而原来的会计准则中对于成本的计量不如新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更能够科学有效的反映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活动。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收到了包括房地产企业等各行业的普遍欢迎。

2、新会计准则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工作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很多行业的会计工作都或多或少的有些影响。笔者通过以下归纳和分析重点探讨为了适应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一要求,会对我国房地产行业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产生的影响。

2.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收益与成本的匹配影响

及时、科学、准确的反应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实际情况,不仅是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于任何企业都是反应该企业经济活动和收益的重要指标。在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进行会计核算时。公允价值的变动和收益成本的匹配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对准确反应企业经营的情况却十分重要。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项目从立项到进入到销售环节,需要相对较长的周期,所以要做到收益与成本匹配,并且能够科学的反映该企业的经营收益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会计核算的关键。

2.2、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对于公允价值计量这一概念的引用和实施,是新会计准则中最突出、最科学的进步之一,这一理念的科学之处,在应用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工作中充分地给予了体现。按原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对于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企业经营投入成本和收益的体现都不足够科学、准确、及时,因此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企业破产等现象。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不但能够准确、真实、客观的反映房地产开发企业经济活动,而且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及相关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了保障。另外,通过公允价值模式的应用吗,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产总值也较之从前发生较大的变化。对于行业整体资金和价值的体现也更为客观和真实。

2.3、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费用计提影响

历史成本计量原则下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新会计准则出台后,企业盈余管理又呈现出新的特征.房地产开发企业可将将来的难确定性视作调节利润的杠杆,这是因为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房地产企业需计提未来将要发生的费用。但是新会计准则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计提费用没有给出明示,例如:在房产开发过程中,除了建筑物本身的工程外,还会牵涉到其它相关的建设费用,在这部分费用还没有发生时,在会计上的处理只是进行计提,所以可能就会造成房地产企业借助计提来调节企业利润,或是对计提的标准有所犹豫。

3、新会计准则下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工作的改进

房地产开发企业财会工作所受新会计准则的影响,可充分体现出公允价值具有双重性的影响:房地产开发公司若要真实的反应企业的会计信息,那么就会增大相应的工作难度;计提标准的含糊不清又可为房地产开发公司会计利润的操纵提供机会,由此可见。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日后的会计工作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改进:①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要加强对房地产性质的分析能力,能够真实准确的分析出本企业是否具有投资属性,为后期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要依据房地产行业的相关信息,深入分析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施工作业中会产生的成本与收入,将成本与收入清楚的做出匹配,作为企业领导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避免由于盲目的投资而造成的风险。另外会计人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对费用的计提和所得税的处理要谨慎、严格,尽最大能力减少企业财务的波动。②相关政府机构应参照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统计数据,对新会计准则下较为含糊的计提标准给予细致,减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存在的漏洞,抑制盈余管理的发展。

4、应对新准则的对策分析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其出现的主要变化既表示对原来会计准则的极大改进,也表示新会计准则更适应了我国当前的、甚至超前的经济环境这也大大缩小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因此面对新会计准则的挑战房地产行业以及社会公众该如何应对,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避免负面因素的发生是我们应该要着重讨论的问题。

4.1、借鉴香港聘请独立评估师的做法

如每年度公司均聘请独立的评估师对其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评估作为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并在年报中具体披露房地产当期账面价值的增减变动情况、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及其理由等。

4.2、把握时机实现企业自身资产的转换

从近几年来国家出台的调控措施及新会计准则的规定适当的将长期自用房产或作为存货的房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因为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多持有中低档的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利润空间还会加大,使得被低估的投资性房地产更贴近市场价值从而扩大企业的总资产规模这样可以提高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能力,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借贷规模也会随之上升。

4.3、执业人员素质及财务方面要进行改进

其一要提高执业人员素质、顺利实施新准则其关键因素在人。因为在新准则中非常强调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财务方面的改革将不断加重公司财务总监的工作量,意味着各大公司花费在会计和审计上的成本也将大大提高并且这还不是一次性的结果。因此公司就应该随时准备付出额外成本为会计部门的员工提供培训,让他们尽快熟悉新制度的运作。越领先做好各项培训工作,就越能降低企业成本,也就越能适应各个时期的制度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4.4、加强监督机构的监督力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管制和文化带来的影响无疑是正面的,但同时也为已具有成熟经济体系的企业带来了无谓的成本。这就决定着在实施时很多方面还有赖于参考外国的经验,比如为了让新会计准则不致过分严格而影响企业的生存空间,政府是否应该提供一个监管框架并由专业团体和法庭执行相关的监管程序。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资产评估业的发展会计人员素质的增强合理监督机制的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将形成以市场规则为主、相关政府机构监督为辅的、不受特定主体操纵的机制,公允价值最终将在会计处理中担当重要角色。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产业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的取得进步和成果,房地产行业已经逐渐成为支撑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房地产公司的财务管理有诸多的益处,有助于房地产行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故房地产行业应依照新会计准则,对现有工作做进一步完善,使会计管理工作呈现崭新的局面。参考文献:

[1]刘琰.新会计准则下房地产企业的会计变化与优4e[J].会计师,2009(11)

会计工作准则篇7

在当前的以知识为主要载体的经济时代,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因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般都更具有战略性、激励性和竞争性。把职工薪酬分为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四部分。职工薪酬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建立起了广义的人工成本概念,将企业在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人工费用,包括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福利、教育、劳动保护、住房和其他人工费用等全部纳入人工成本概念之中,真正反映出企业实际承担的人工耗费水平,增强了职工薪酬的国际可比性,为企业加强人工成本控制和分析,乃至于反倾销应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国际比较

1.1《雇员福利》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人们对养老金的认识存在着“社会福利观”与“劳动报酬观”两种不同的观点。“社会福利观”认为不同于雇员在职期间所取得的工资,是一种社会福利。“劳动报酬观”认为与雇员工资一样,养老金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是递延的劳动报酬。在“劳动报酬观”下,《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iaS19)构建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系统地计量养老金成本;以保险精算为依据,记录和披露养老金资产、负债和损益的一套较为科学的会计体系。

iaS19指出:雇员福利指企业为换取雇员提供的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包括“短期雇员福利”、“离职福利”、“其他长期雇员福利”和“辞退福利”等。其中,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主要指“短期雇员福利”,主要包括工资、薪金和社会保障提存,短期带薪缺勤,在职雇员的非货币性福利等。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雇员可以是专职、兼职、永久、不定期或临时的,雇员还包括董事和其他管理人员。

1.2我国职工薪酬会计准则(2014修订)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CaS9)指出: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或解除劳动关系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补偿。职工薪酬包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职工”是指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含全职、兼职和临时职工,也包括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或未由其正式任命,但向企业所提供服务与职工所提供服务类似的人员,也属于职工的范畴,包括通过企业与劳务中介公司签订用工合同而向企业提供服务的人员。

1.2.1短期薪酬

短期薪酬是指企业在职工提供相关服务的年度报告期间结束后十二个月内需要全部予以支付的职工薪酬。短期薪酬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短期薪酬还包括短期带薪缺勤,短期利润分享计划,非货币性福利等。带薪缺勤是指企业支付工资或提供补偿的职工缺勤,包括休假、病假、短期伤残、婚假、产假、丧假、探亲假等。利润分享计划是指因职工提供服务而与职工达成的基于利润或其他经营成果提供薪酬的协议。

1.2.2离职后福利

离职后福利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在职工退休或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和福利。离职后福利不包括短期薪酬和辞退福利。

1.2.3辞退福利

辞退福利是指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职工的补偿。

1.2.4其他长期职工福利

其他长期职工福利是指除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之外所有的职工薪酬,包括长期带薪缺勤、长期残疾福利、长期利润分享计划等。

1.3比较

从上述两个会计准则的规定来看,我国职工薪酬会计准则不管是在职工的范围,还是薪酬内容方面,已经全面地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

22014准则对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影响

2.1人工成本内容更加完整

CaS9补充了短期带薪缺勤、短期利润分享计划等短期薪酬,充实了人工成本的内容,使得企业人工成本更透明、更完整。CaS9重新界定了职工薪酬的内容和范围,调整后的职工薪酬既有传统的职工工资、福利费、医疗保险等短期福利,又增加了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长期职工福利和利润分享计划,囊括了几乎所有与获得职工提供服务相关的费用。职工薪酬的范围进一步延伸到离职后福利,对于给受益人的福利,也明确包括在内。

同时,CaS9建立了广义的职工概念,将全职、兼职与临时工、劳务派遣工全部纳入到了职工范围之内。

2.2有利于保护职工合法权益

短期带薪缺勤维护了职工休息休假的权利;辞退福利说明了辞退福利与职工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并不相关,因此,不管在企业中职工提供何种服务,均应该获得相应的报酬与补偿,这一举措充分地维护了企业职工的合法利益,并且为那些实施辞退计划的企业提供了更为适宜的会计方法。

2.3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工成本是企业产品成本的主要成本项目之一。对于那些以低成本为发展战略的企业,降低产品成本是企业获取市场竞争力的最关键驱动因素。CaS9为企业全面地确认和合理地计量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全部成本,准确核算产品成本,进行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4有利于在反倾销诉讼中争取主动

职工薪酬是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倾销诉讼取证的关键证据之一。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企业工资制度政策性很强。例如,企业必须按照工资总额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并按受益对象计入成本费用,同时确认为予计负债,企业因现金流量的原因,会出现计提数与实际支出数不一致的情况,从而使产品成本不真实,对我国企业的反倾销应诉十分不利。根据CaS9的规定,国家不再对职工福利费规定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企业应当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实际情况,合理预计当期的应付职工薪酬。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大于预计金额的,应当补提应付职工薪酬;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小于预计金额的,应当冲回多提的应付职工薪酬。这样,即取消了长期以来企业统一执行的按工资总额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的制度,使产品成本中的职工福利费与实际支出数挂钩,从而使产品成本更为客观真实。

不仅如此,过去我国会计制度当中没有辞退福利方面的相关规定,低估了产品成本,因而我国出口企业常常因此受到西方国家反倾销指责。因此,CaS9根据国际会计标准和我国劳动用工实际情况,对辞退福利进行了重新规范,引入了职后福利的概念,使职工薪酬内容和口径上与iaS19基本上实现了等效趋同,这十分有利于加强我国企业反倾销应诉中的主动性。例如,CaS9将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无形资产研发支出中的人工成本确认为当期产品成本,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增强了成本指标的国际可比性,有利于在反倾销应诉。CaS9拓宽了人工成本的口径,人工成本项目的增加必然会使产品成本有所提高,对反倾销调查中的产品“正常价值”的确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2.5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等人工费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可以计入无形资产成本,解决了研发人员的工资与企业利润之间的矛盾,可以鼓励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大减轻科技创新企业的绩效考核压力,充分调动企业家增加科技投入的积极性,从而为增强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助力。

会计工作准则篇8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适用解读;经济效果

当前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以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33号文件为基础进行修订而来的,自2014年7月开始实施。该《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是对企业会计工作发展需要的迎合和顺应,对当前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规定,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增强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性。

1、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

1.1基本准则。通俗来说,会计准则就是会计从业人员开展相应的工作时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而《企业会计准则》就是以法律的形式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具体行为和操作进行规定,起到约束和强化的目的,切实发挥会计工作的职能,避免各类违规行为的出现。在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其第一层次为基本准则,这是《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基础,保护对会计目标的规范,基本的会计假设、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是对整个会计工作的框架构建,起到总领作用。1.2具体准则。具体准则是对基本准则的细化,《企业会计准则》共分为38个分项,按照业务的类型可以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具体来说,首先是一般业务准则,针对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常规会计工作,如存货、固定资产、收入、借款等会计业务进行业务流程和内容的确定;其次是特殊业务,这是针对特殊行业制定的会计准则,是根据行业特点和会计工作需求进行的准则革新,重点针对石油等化石能源行业、金融保险领域等;三是报告准则,该部分内容具有普适性,通过对报告、报表等的指标、内容和格式等的约束,实现会计报告体系的统一性,提高了会计报告的解读效率,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状况。1.3应用指南。应用指南是侧重《企业会计准则》的工作应用,通过对会计科目设置,分录编制和报表填报等具体工作进行示范性指导,提高《企业会计准则》的实践性,降低企业会计工作的难度,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解读

2.1《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主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二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就此来看,该《准则》的适用主体是极为广泛的,涵盖在华的所有企业。然而,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由于企业个体的差异,《企业会计准则》的许多条款是针对大中企业设定的,对于广大的小微企业而言,《企业会计准则》过于繁杂,可执行性不强。针对此问题,国家于2004年颁布《小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对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细化。此外,国家于2001年颁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实现国内金融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管理、所以,《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企业主要为除金融企业以外的大中型在华企业。2.2《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内容。《企业会计准则》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解读构成,凡是满足基本准则要求的企业会计工作都可以按照具体准则的要求开展相应的会计工作,涉及到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和报告等多方面内容,重点对会计决策过程进行界定。2.3《企业会计准则》的人员要求。与其他工作制度、规定相比,《企业会计准则》的专业性较高,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否则将导致《企业会计准则》出现应用问题,对企业的会计工作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3、《企业会计准则》的应用基础分析

3.1真实、完整的财务数据。会计工作是建立在真实的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会计部门和人员无法参与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环节,将难以及时收集到真实的财务数据,进而影响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导致《企业会计准则》的开展缺乏真实、完整的财务数据,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职能发挥。所以,应该提升企业中会计工作的地位,给予其相应的职权,使其能够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相应的财务数据并报请企业负责人审阅,由其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以此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数据。3.2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企业会计准则》涉及到企业财务管理的各方面,具有涵盖面广、专业性强、工作量的特点,应用时应该保证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这需要借组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实现,通过对财务软件系统的有效应用,降低《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难度,提高企业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发挥《企业会计准则》的积极作用。

4、《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产生的积极影响

4.1有助于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对于企业生产的人工成本仅考虑工资、福利等,对于劳动保护、培训、教育等未包含其中,这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被人为分割,造成会计工作的范围划分不合理,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功用发挥,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而《企业会计准则》则将人力资源管理的会计内容进行拓展,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理念的时间,能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会计基础,发挥应有的管理职能,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4.2给予企业自出创新以有利的支撑。过去,企业的利润计算时,需要将企业的创新、研发等支出扣除的,导致企业的当期利润被抵消一部分,对企业的创新热情造成极大的损害。针对此问题,《企业会计准则》将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支出按照准则的具体规定进行资本化,转化为无形资产,以此消除利润低下给企业自主创新造成的不利影响,推动企业的技术升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4.3避免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所谓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化机制下,买卖双方在公平、自愿的情况下就某一资产所达成的成交价格,一般应用于企业重组、股票、债权等方面。由于公允价值的市场性特点,必须对其进行严格限制,否则将对企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企业会计准则》在分析国内的市场条件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将共运作引入《企业会计准则》并进行严格限定。具体来说,将公允值进行计量并记入所有者权益,但是并非立刻归入当期损益中,而是待资产处置时记入,以此避免公允值计量产生的不利影响。4.4实现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的统一。《企业会计准则》借助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实现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框架、业务开展流程和财务报告编制格式等会计工作的统一,形成规范、统一的财务报告体系,消除因会计工作准则不统一导致的会计工作兼容性问题。具体来说,一是构建统一的会计工作框架,通过合理的会计假设形成统一的会计工作区间和内容,避免因此导致的会计计量不匹配问题;二是对财务报告的格式、指标及填报方式进行规定,借助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表格构成健全的财务报表体系,用于企业会计工作的相关方面,提高财务报告的合理性;三是便于相关人员的财务报告解读,规范和格式和统一的填报方式增强财务报告的可读性,使得其他人员能够轻松的借助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4.5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企业会计准则》是对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的标准性规范,对企业会计工作的会计、内容和业务流程进行详细的界定,增强了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合理化,能够全面、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未来发展情况。而且,统一化的财务报告的格式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能够降低相关人员的信息解读难度,提高财务信息的利用效率,实现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大幅提高,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总体而言,《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开展会计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国家相关部门根据国内市场的发展情况和会计工作的需求制定的规范性法律,对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的水平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应该为其提供适宜的应用环境,发挥其对企业发展和经济效果提升的积极作用,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小金.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效果及改进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2(7)

[2]王金霞.对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分析见解[J].中外企业家,2013(8)

[3]黄蕴洁,肖绍平.小企业会计准则特点解读[J].财会月刊,2012(10)

[4]戴亚芳.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外资,2012(13)

会计工作准则篇9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财务会计;影响

对企业而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既是一场考验,同时也是一次机遇,而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须全面认识新会计准则,要处理好新会计准则与企业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结合实际情况来开展企业财务会计工作。

一、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分析

2007年一月一日起,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中执行[1],新会计准则是在以往的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梳理、调整以及修订,是传统会计准则的完善,是一种创新。由于新会计准则对传统的会计准则进行全面的修订和调整,必然会给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在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影响

对于企业而言,财务会计工作至关重要,通过财务会计,可以全面地反映企业经营状态,让企业全面掌握自身的财务信息。而财务信息披露是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财务信息披露也将受到巨大的影响。对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而言,财务会计信息必须是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只有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及时性,才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状况,进而发挥信息披露的作用。然而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会计准则下,对企业财务会计披露内容也进行了优化[2]。新会计准则不仅要求披露少数股东的持股比例和表决权比例,同时也要求披露企业之间相互转移资金受到的限制等,对于企业而言,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如果企业继续采用传统的会计准则,必然会造成成本预算与实际决策缺乏关联性,使得企业财务会计信息难以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状况,从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在财务会计人员方面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财务会计人员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到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质量。而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范围不断扩大,财务会计工作难度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要求财务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新会计准则要求来完善和优化。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不仅要考虑到财务会计相关政策以及会计评估方面的变更,同时也要注意到会计变更以及新会计准则方面的变化,如果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得不到补充和完善,势必会影响到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开展,从而不利于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例如,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在进行报表附注的过程中,原有会计准则规定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附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而新会计准则重新定义了财务报表,删除了财务情况说明书,只定义了三大报表及其功能,对于会计人员而言,如果没有考虑到财务会计政策以及会计评估方面的变更,必然会造成报表附注的不完整性,增加财务会计风险[3]。

(三)在企业资产重组方面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必然会带动许多企业的合并重组,两个不同或者多个不同的企业重组,必然会给重组后的财务会计工作带来难度。在财务会计工作中,账面价值是会计处理的主要内容,而新会计准则下,公允值的使用将受到限制,使得公允值的使用行为以及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更加规范,从而避免理论操纵现象的发生[4]。同时,在新会计准则下,充分考虑到了现阶段上市公司股权分配改革问题,新会计准则给公司股权价值的市场价格留下了较大的商榷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为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对策

(一)注重财务会计的信息化建设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想做好财务会计工作,加快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十分必要。信息化的财务会计工作方式能够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发生。作为企业,应当重视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要加大投入,要积极转变工作思想与观念,深刻认识到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开展财务会计工作。

(二)加大财务会计人员的培养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企业要想确保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企业就必须结合新会计准则要求,加强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的学习,提高对新会计准则的认识,强化财务会计人员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也要讲相关责任落实到财务会计人员的身上,从而更好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使全身心的投入到会计工作中去。

三、结语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给企业财务会计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机遇,企业要善于把握,面对挑战,企业同样要积极应对。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而企业要想做好财务会计工作,就必须结合新会计准则要求来强化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要积极转变会计工作方式及观念,从而确保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丹.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79-80.

[2]吴自宏.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4,(32):210-211.

[3]张楠.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和具体实践初探[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10):86-87.

会计工作准则篇10

【关键词】国际会计;会计组织;十年发展'

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主导会计准则的建设,会计发展史证明了多元机构形成多元的会计标准,只有单一机构才能建立唯一的会计标准。从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改组至今的十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组织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领导地位日益突现,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逐渐与iaSB合作,亚洲、大洋洲、拉美等新兴经济体开始重视会计准则的建设与趋同,组建自己的团体,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进程中,为全球统一会计标准建立了良好的框架。本文从国际、欧洲、美国和新兴经济体四个角度论述了国际会计准则组织近十年的发展路径,从中可以看出,国际会计准则当今的发展思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发展

由于原iaSC地位并非具有完全独立性,与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联系并不密切,成员非专职性等缺陷,加上美国未在其中发挥主导地位,所以在美国的积极参与下,iaSC走上了改组之路。2001年3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iaSCF)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基金会下设受托人和iaSB两个实体及准则咨询委员会(SaC)与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iFRiC)两个相关机构。这次改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金会受托人的名额分配更重视地域代表性,尤其亚太地区和新兴经济的代表性,而iaSB成员选择的首要条件是技术专长,不以地区代表性为基础,不被任何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利益所左右。改组后,iaSB成为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承接了iaSC的国际会计准则(iFRSs)制定职能。从那时起,iaSB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确定会计准则及其制定的原则,定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尽管iaSB一直希望建立一个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而且,在国际会计准则修订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过程中,力图寻找一个“内在一致”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在21世纪初的几年,国际会计准则面对建立全球统一准则的艰巨任务,只得将具体准则建设放在首位,将会计概述框架的研究和建立作为下一步行动,然而,金融危机之后的会计准则“应急”对策,使会计准则的建设遇到了“方向性”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明确和解决,“高质量”准则就会面临难以实现的困境,于是,2009年9月22日,iaSCF监督委员会了《关于会计准则及其制定原则的声明》。在这项声明中,一是强调了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要求按照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信息必须具备决策有用性,做到相关、可靠、可理解和可比。二是强调了会计准则制定的基本原则,要求准则制定的应循程序能确保准则制定的独立性和透明度。2010年3月1日,更名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明确了iaSB的职能定位:一是制定一套高质量的、可理解的、可强制执行的且全球认可的财务报告准则;二是推动这些准则的应用和严格执行,并要考虑不同经济背景下各种规模和类型主体的需要;三是通过趋同推动和促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解释(iFRSs)的采用。2011年7月26日,iaSB了关于未来工作计划的议程咨询意见稿,明确未来工作分为发展财务报告和维系现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两大类,并将其细分为五个主要战略领域。通过这些行动,iaSB逐渐明确了框架性问题。

(二)修订原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aSB在2001—2011年的十年中,努力朝着制定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方向工作。总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1—2003年,修订了15项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思想是取消准则中的可选择方法,减少准则内部的重复和相互矛盾之处,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增强准则间的一致性;将会计报表作为准则改进的核心,其中有9项准则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或变化较大。第二个阶段是2003—2006年,制定了8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主要思想一是为了填补准则的空白,二是为了缩小欧美会计差异,解决国家准则向国际准则过渡的技术问题和新的经济环境下出现的新的会计实务问题。第三个阶段是2008—2011年,这个阶段了5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金融工具准则的修订和公允价值准则的新建为重点,金融工具准则的修订以减少复杂性为核心,在新建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提出了三层次理论。由于金融工具的减值和套期、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等交易与事项的复杂性,影响的广泛性,相应的准则制定工作未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

(三)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合作,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在20世纪的近三十年中,美国建立了全世界“最完善”的会计准则和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iaSB要建立真正的“国际”准则,就必须寻求美国的支持与认可,其途径就是与美国合作。2009年G20领导人伦敦、匹兹堡峰会使双方的会计合作成为全球的共识与目标,使“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已经不再是会计问题或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要求。iaSB与FaSB合作的典型事件有:2005年12月,双方共同《关于提高全球资本市场一致性、透明度和有效性的承诺》,公布了趋同“路线图”,双方承认全球高质量准则体系可以消除美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重要差异;2006年4月,iaSB了《最佳实务公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其他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关系》,明确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区域性(或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采用或趋同方面应采取行动的范围;2008年11月,iaSB和FaSB共同成立了金融危机顾问小组(FCaG),就全球金融危机和全球监管环境潜在的变动对准则制定的影响向iaSB和FaSB提供建议;2008年11月,SeC一份关于采纳iFRSs路线图的征求意见稿,宣布美国证监会(SeC)在2011年决定是否启动制定关于要求美国上市公司在2014年前依据iFRSs编制和提交财务报告的规则;2009年11月,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再次重申了双方对改进iFRSs和USGaap并实现二者趋同的承诺;2010年6月24日,双方共同了《关于承诺会计准则趋同和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进展报告》,调整修改了双方拟在2011年6月前完成的重要项目议程。通过这些行动,使全球看到了美国会计准则建设的思路和方向,进一步引导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和全球采用。

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发展

如果说国际会计准则的建设是全球会计发展的方向标,那么美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就是全球会计朝着方向标发展的稳定器。在新的国际环境下,FaSB也顺势而为,2001年后美国的会计准则经历了准则制定的模式改变、准则制定机构的改组和与国际会计准则机构合作等阶段。

在准则建设上,针对安然事件等一系列会计舞弊案,SeC于2003年7月25日了名为《美国财务报告制度采用原则基础会计》的工作人员研究报告。确定美国今后的会计准则制定从“规则导向”转为“目标导向”。此后,FaSB开始了一系列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在2004年12月了FaS123、FaS152、FaS66、FaS67、FaS153等,在这个阶段的准则制定中,对iaSB和全球金融界产生影响最大的是2006年9月的FaS157(公允价值计量)。该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对公允价值层级的划分等理论性的突破,对iaSB制定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起到了很大的借鉴作用。

在机构改组上,2008年2月,美国财务会计基金会(FaF)对FaSB和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进行了重大变革。对财务会计基金会(FaF)的改组,涉及到改进FaF受托人提名程序,更改受托人的任期,改变受托人理事会的规模,扩展受托人的监管活动等。对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改组,包括减少理事人数,采取简单多数的投票决策方式,修改理事任职标准,改变议程制定程序等。对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的改组,涉及资金来源、成员构成和议程制定程序等。

在会计趋同上,美国在会计准则制定上实行的是“双轨”策略,一方面制定自己的公认会计原则,另一方面与iaSB合作共同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既有不放弃对会计准则制定权的考虑,也有占据国际会计准则话语权的考虑。在准则制定的同时,还加大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如,2008年、2009年都与中国签署了《中美会计合作备忘录》,双方开展比较频繁的对话与交流。

三、欧洲会计监管委员会的发展

由于欧洲在2002年6月通过了《欧盟法令1606/2002——关于应用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对欧洲上市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自2005年1月1日开始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但欧洲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模式上采取的是“认可”模式,而非“直接采用”模式,所以,尽管欧洲不需要专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但仍需要会计准则的认可机构,基于此,欧洲建立了会计监管委员会,负责具体确定欧盟采用哪些国际会计准则。

十年来,欧洲会计监管委员会一方面积极开展会计准则的认可工作,如2003年7月通过采纳除《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之外的全部现行国际会计准则;2004年11月通过了采用改进后的iaS以及新的部分iFRS;2005年5月建议欧盟要求在欧洲采用一系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解释公告,如iFRS6(矿产资源的勘探和评价)、iFRiC4(确定一项协议是否包含租赁)、iFRiC5(退役、复原和环境恢复基金产生的权益)等。另一方面欧洲会计监管委员会积极开展国家地区间会计准则的等效工作。在2007年和2008年,欧洲委员会(eC)建立了确定第三方国家公认会计原则等效性的机制,在欧盟内认定美国、日本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并在2011年12月31日前暂时承认采用中国、加拿大、印度和韩国公认会计原则编制的财务报表。2012年4月,欧洲委员会(eC)决定修改和更新欧盟(eU)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机制。宣告中国、加拿大和韩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同时将印度公认会计原则的过渡期延长至2014年12月31日,并自2012年1月1日起追溯生效。

四、地区性会计组织的发展

近几年,在欧美会计仍然主导全球会计发展的形势下,在国际会计准则不断在全球推广应用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使国际会计准则体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会计需求,一些地区成立了相应的会计团体,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以亚洲为中心的亚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aoSSG)。该组织的思想源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地区政策论坛,最早由中国2008年10月提出,2009年11月成立,成为亚洲、大洋洲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共同协作的平台,力图与美国、欧盟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2009年11月第一次吉隆坡会议,通过了章程性的《谅解备忘录》和《aoSSG工作组运作程序指南》等文件,讨论了金融工具、收入确认、公允价值计量和财务报表列报4个工作组提交的工作材料。2010年9月第二次东京会议,讨论了章程修改、主席国和副主席国选举、网站建设、各工作组项目研究进展情况等议题,通过了联合公报,对金融工具、保险合同、公允价值计量等9个重大项目的讨论情况和初步结论进行了总结。2011年12月第三次墨尔本会议,讨论了《谅解备忘录》修订、主席和副主席选举、亚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未来行动计划、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亚大地区联络办公室运作机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未来议程征询以及当前有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重大改革项目等议题。

2011年2月10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在东京建立联络办事处,使基金会有更多机会与亚洲、大洋洲地区的利益相关方直接联系,以更好地听取亚大地区意见,并为亚大地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帮助。

2011年7月26日,成立了iaSB新兴经济体工作组,在第一次北京会议上,讨论通过了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工作方案,并深入探讨了新兴经济体应用国际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相关问题。通过积极整合全球新兴经济体的会计资源,实现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沟通的定期化、制度化,有利于促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更多地关注新兴经济体特有的会计问题。

在亚大地区会计组织的影响下,拉美地区的会计组织也积极行动起来,2011年8月,成立了拉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GLaaSS),成为iaSB的又一个合作机构。该组织将着眼于讨论拉美地区普遍存在的会计问题,使拉美地区更好地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