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节水型社区创建工作总结十篇节水型社区创建工作总结十篇

节水型社区创建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7:53

节水型社区创建工作总结篇1

一、进一步提高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认识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缺水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将使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节水型社会建设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一样,具有重大和深远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必须坚持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以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节水运行机制为核心,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着力进行制度建设,突出经济手段的运用,切实转变全社会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建设,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通过试点建设,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认真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

二、学习张掖经验,切实理清思路

张掖在节水型社会建设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通过用水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与用水权指标控制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系;通过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初步建立了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通过建设水资源配置和节水工程,初步建立了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这些是张掖经验的主要内容。各地要采取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张掖经验的学习活动。

学习张掖经验,要结合中央治水方针和新时期治水新思路,进一步加深对水权、水市场理论的理解;要联系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把握住解决水资源问题的着力点,大胆探索节水型社会的建设途径。学习张掖经验是否取得成效,关键要看治水的思路和观念转变了没有,要看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了没有。

学习内容以汪恕诚部长张掖会议讲话要点、索丽生副部长讲话以及试点经验交流材料为主,有关内容已印发各地,各地可采取会议、培训班等形式,组织开展学习活动。

三、因地制宜确定试点,积极探索节水型社会建设途径

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水利部在甘肃省张掖市、四川省绵阳市和辽宁省大连市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已逐步取得成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水利部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和张掖会议的要求,尽快确定本省、区、市的试点,扎扎实实地把试点工作开展起来,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区特点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途径。

各流域机构要抓紧流域水资源规划的编制工作,要把用水权分配作为重要内容,尽快确定各区域用水指标,明晰初始用水权,为节水型社会建设奠定工作基础。

各地试点建设要特别注意水资源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的确定,城乡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的建立,水价形成机制和水权交易市场规则的制定等几个关键环节,在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节水、鼓励公众参与节水上下功夫,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始终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内容,以创新统领试点,以试点促进创新。

丰水地区和缺水地区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中要因地制宜,有所区别。缺水地区要突出水资源总量控制,充分利用水市场机制;丰水地区要注重定额管理,注意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要将本省(区、市)确定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于2004年2月底前报水利部,水利部将予以公布。

四、与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相结合,部署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

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将是长期的过程。通过建设一批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技术政策和宣传教育体系。

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进行,总体部署为"两步两个层次"。"两步"就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十五"期间和"十一五"前期,水利部重点在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有示范性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主要是大中城市和地(市)级地区。这个阶段的试点突出创新和特色,能够基本覆盖我国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类型的地区,并能紧密结合国家水资源配置的宏观战略。第二步是"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以省和流域为单元的试点工作,建设省和流域节水型社会示范区,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两个层次"就是开展试点工作的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国家,通过确定部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带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在水利部、各流域机构指导下进行建设;第二个层面是省(区、市),确定本省的建设试点,为本行政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示范。

各地要按照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与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相结合,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核心,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要深入分析水资源现状、问题及节水潜力,明确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统筹安排节水型社会建设布局,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措施,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进行科学指导。

五、加强研究,广泛宣传,奠定和营造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科学基础和社会氛围

节水型社区创建工作总结篇2

在全国上下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水利部召开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验交流会,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大、*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年大连会议以来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交流各地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分析面临的形势和要求,研究部署当前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下面,我就节水型社会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大连会议以来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进展

大连会议以来,我国度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国人民在中央领导下,奋勇夺取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在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的实践中,我们不断思考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年来,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国家节能减排工作要求,以落实《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为重心,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节水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监督考核,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扎实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是总量控制管理取得新进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提出了全国、流域、区域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明确了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承载能力、水域纳污能力,为水量分配工作奠定了基础。永定河干流和大凌河水量分配方案分别经国务院和国务院授权水利部批准。一些省区开展了行政区域内主要江河的水量分配工作,江西省完成了赣江、信江、抚河、修河、饶河五条主要河流水量分配,广东省完成了东江水量分配,*省完成了渭河水量分配,湖南省启动了湘江水量分配工作。同时,全国七大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初步编制完成。二是行业用水定额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了行业用水定额,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基本编制完成,10个高用水行业用水定额实施。各地区将用水定额作为一项基本的技术控制指标,运用于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审批取水许可量、下达用水计划、考核评价用水户节水水平等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重要环节。三是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全面实施。近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颁布《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至此,以一个条例、二个办法即《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取水许可管理办法》和《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颁布为标志,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全面实施。四是水资源论证制度得到深化。水资源论证进一步扩展,逐步由已往的具体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拓展到工业园区、生态园区等区域规划的水资源论证,从源头上遏制了盲目兴建高耗水、高污染项目。五是水资源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以北京市政府*年颁布水功能区划为标志,全国31个省区全部完成水功能区划定并进入实施阶段。根据水功能区划,各省市加快推进了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的工作,完成了全国七大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登记工作,加强了对新建、改建和扩大的排污口的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有关部委联合公布了《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20年)》,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保障城市饮用水水质和水量安全。

(二)不断改革创新,节水型社会建设机制进一步健全。一是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的水价机制逐步建立。水资源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征。部分地区水利工程供水实行了两部制水价、丰枯季节水价等水价制度。*年底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供水平均价格比*年底提高4.7%。天津市、石家庄市、哈尔滨市、南京市等13个城市分别调整了自来水供水价格或污水处理费,平均调价幅度为22%左右。其中,特种行业实行了高水价管理,用水平均价格达到每立方米10.88元。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遍施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推行范围也不断扩大,*年底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中15个实施了阶梯式水价。各地还根据不同行业用水特点实行分类计价,拉开用水差价。二是财政税收激励机制初步建立。*年开始施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从事符合条件的节水项目的所得,可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近期,财政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又公布了《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年版)》,对洗衣机、换热器、冷却塔、灌溉机具生产企业实行税收优惠。这些政策措施将有力地促进节水产业的发展。三是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连续三年公布了各地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监督考核各地工业用水效率情况。各省市和试点地区制定了各自的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了下辖区域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职责。部分省市还建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考核评估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各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

(三)加强协调合作,节水型社会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各试点地区成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机构,组建改建了节约用水办公室,形成了试点地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政府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水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共同推进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格局。国务院明确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设在水利部,所有省级人民政府成立了相应的节约用水办公室,设在省水行政主管部门,71%的市级节约用水办公室设在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各级节水办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体制优势,指导各行业、各单位加强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作,有效地促进了用水效率的提高。

(四)加强基础建设,管理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水利部在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的技术要求,启动省级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要求,加强了管理人员的能力建设,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管理人员在用水定额管理、规划编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培训。组织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中长期战略研究》、《重点行业用水效率和效益调查与评估》等一系列节水型社会建设关键性课题研究,解决各地在建设中面临的难点问题,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实施指导和技术支撑。此外,水利部联合有关部门大力实施《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加快推进节水技术产品研究开发和普及应用。

(五)注重实践探索,试点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展了第三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申报审批工作,相继批准公布了北京市大兴区等36个全国试点,全国试点达到78个。省级试点规模相继扩大,甘肃省在建省级试点达到43个,山东省在建省级试点达到21个,江苏省在建省级试点达到12个,河北省在建省级试点达到10个,全国在建省级试点近200个。试点规模的扩大加大了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的作用。全国试点和省级试点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试点地区立足实际,大胆创新,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途径,丰富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

大连会议以来,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粮食安全得到保障,而农业用水量进一步减少,全国用水结构进一步优化。按可比价计算,*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年减少10%和8%,全国用水总量增长不超过1%。全国用水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西安等试点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验

"九五"期间,国家提出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念。"*"期间,通过开展试点,进行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回顾实践探索历程,张掖试点用实践理清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初期的一系列关键性认识问题,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能不能以及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问题,体现了一个"新"字,突出了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绵阳试点开启了对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道路的探索,启发了全国不同类型地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思路和视野,体现了一个"别"字,突出了资源禀赋有别,建设思路有别,建设措施有别。大连试点着眼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注重取、供、用、耗、排的用水全过程管理,丰富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途径和实现形式,体现了一个"全"字,突出了全方位、全过程、全社会的节水管理。发展至今日,以西安市为代表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更加注重于将理念转变为行动,将思路付诸于实施,根据区域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实践需求,从实际出发,向实处考虑,体现了一个"实"字,突出了用实招、办实事、谋实效。总结这一时期以西安为代表的各试点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践经验,我们有以下几点主要认识:

一是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实效的前提。很多全国试点从解决自身水资源问题出发,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西安市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伊始,就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产业规划,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压缩印染、纺织、炼钢、造纸、机械加工等高耗水行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振兴现代工业装备制造业、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做强做大现代服务业,提高了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天津市以水布局,将电力、化工等行业置于沿海,实施海水综合开发战略,将再生水回用工程与纺织工业园、空港物流加工区以及滨海新区各工业园区同期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逐渐形成中心城区、滨海新区主导产业与水资源配置空间布局和用水结构高度一致的整体布局。深圳市委、市政府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提出"三个舍得"、"二个不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声誉,不惜放缓发展速度、不惜放弃一些投资项目,着眼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将万元GDp用水量作为产业导向目录的考核指标,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项目建设,对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印染、皮革、电镀等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大力扶持发展低耗水的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西安市、天津市、深圳市等试点的做法,进一步表明只有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才能取得显著实效,才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是部门分工协作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部门分工协作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是政府各有关部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一种绩效动力机制。通过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并以之作为行政管理的目标导向,通过定期的目标责任行政考核,评价节水型社会建设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行为和效果,肯定积极、否定消极,为各成员单位不断改进工作方式,主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动力源泉。西安市将节水型社会建设纳入全市目标责任综合考评体系,将14大类、66项目标任务落实到29个部门和单位,提出完成任务时限要求,每年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与部门、区县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对各成员单位与区县政府实行年度考核,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度。市人大、市政府不定期听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每年安排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节水型社会建设进展情况,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山西省、辽宁省、江西省政府将节水指标纳入省政府对各市政府年度工作考核体系,河北省水利、财政部门联合开展*年度试点检查,对试点的有关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验收。江苏省水利厅、发改委将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13个地市,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年度考核评估,对建设成效较好的南通市、徐州市等6个城市进行了表彰。各省市的实践证明,部门分工协作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有效地推动了各级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

三是创新节水机制是破解节水"壁垒"的根本途径。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一些行业或领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常规方法往往很难产生好的效果,被认为是节水工作的难点甚至是"盲区"。在过去一年的试点建设中,一些试点地区在传统节水方法难以奏效的领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探索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在农业水价改革方面,由于行业经济产出和承受能力较低,水价太高则增加农民负担,价格偏低则起不到促进节水的作用,因此一般价格调节手段往往很难奏效,不利于用水效率的提高。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针对性地建立了"提补水价"制度。"提"是将水价提高,以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经济调节作用;"补"是财政部门对水价改革给以补贴,将财政补贴资金和水价提高部分作为节水调节基金,按承包地面积平均补贴给农民。一提一补的水价改革,既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实现了节奖超罚,又没有增加农民的负担。在农业地表水灌溉计量方面,由于渠灌区人工计量不直接、不精确,容易引发用水矛盾,不利于节约用水。河北省元氏县创造性地开发了"渠改管",将明渠自流灌溉改为有压管道灌溉,安装水表计量,解决了地表水灌溉计量问题。宾馆、学校等公共场所用水主体流动性大,难以将用水量与责任主体挂钩,容易导致用水浪费。北京市、天津市、西安市等很多地区的高校对学生用水实行iC卡计量,用水插卡收费,有力地遏制了用水浪费。宁波市等一些地区探索在建立完善用水定额的基础上,实行宾馆水电费与房费分离收费模式,有效地促进宾馆节水。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够找到破解传统节水盲区的方法,将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四是推进宣传教育有效引导公众参与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很多试点地区更加重视节水宣传教育的实效,切实从提高公众节水意识角度设计、筹划节水宣传教育方式,建立节水教育基地,提供视听冲击力强的宣传教育方式,开展公众体验式宣传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公众节水意识,促进了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建立。北京市建立节水展馆,为公众免费提供学习节水用水知识的场所,体验不同用水方式,掌握节水窍门。天津市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节水漫画,制作《天津节水漫画集》,通过鼓励公众参与节水设计引导公众思考节水。深圳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节水征文评选活动,强化公众节水观念。加强学校节水宣传,把节水宣传教育作为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布节水举报电话,及时受理市民投诉,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种节水问题,鼓励广大市民参与节水。连续多年举办以"饮水思源,市民关爱东江行"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动,每年邀请市民代表参观境外引水工程,使市民通过实地参观感受深圳之水来之不易,节约用水人人有责。四年来,深圳市民用水观念发生显著改变,节水认知率提高了近一倍。廊坊市、石家庄市实现"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报刊上有文、道路旁有牌、墙体上有图、包装上有字"的多方位立体宣传。这些地区的做法说明,新颖有效的节水宣传教育措施往往能事半功倍,使节水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赢得公众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支持。

我们在取得经验、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领域,长期形成的用水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用水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水资源、水环境代价过大。一些地区未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协调,在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盲目建设高耗水、重污染的项目,人为地加剧了水资源紧缺形势。在发展意识上,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节水优先的方针没有落到实处。在法规建设上,节水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缺乏足够的法律手段支撑。在机制建设上,以财政激励和水价政策为主的市场调节机制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在技术进步上,先进实用的节水用水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还不够,还缺乏节水科技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经济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快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日益加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水资源问题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节水型社会建设正面临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时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全面把握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新进展、新内容,认真履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新使命、新任务。

一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水利工作,近年来,中央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国家"*"规划纲要中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约束性目标,强化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我们解放思想,进一步提高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地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把以人为本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按照民生水利的要求,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保障饮水安全、经济社会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要协调好我国城乡快速发展过程中,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关系,流域、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的关系。

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节水型社会建设要认真研究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属性,妥善处理好水在自然界和经济社会的交互作用,更加注重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要通过切实转变用水方式,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的全过程中,充分体现对水资源的节约和水环境的友好,利用好水,保护好水,实现人水和谐。

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水资源节约保护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要求我们更加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注重水资源管理的宏观调控功能,科学调配不同区域的水资源量,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健全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政策法规,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推进国家水权制度建设和区域水价制度改革。

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国务院近期的"三定"规定明确,水利部负责节约用水工作,指导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要理顺节水管理体制,加强政府领导,推动部门协作,充分发挥节约用水办公室的综合协调作用。

五是确保完成国家"*"规划纲要有关目标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显示,"*"前两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为16%。但是各地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南方五个省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总的下降幅度仅为10%左右,全国实现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的"*"规划目标不容乐观。今后二年,要更加积极地落实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管理措施,更加有效地解决当前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确保完成国家"*"规划纲要确定的节水目标。

四、当前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

当前,我们要切实落实好新时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在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改善民生和科学发展,更加重视制度建设,用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破解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难题和壁垒。要紧紧围绕建立健全以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四大体系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任务的落实和管理。各地要以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为蓝本,结合地方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目标,对"*"期间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估,检查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的落实情况。制定好"*"后两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工作计划和重点,将目标与任务逐层分解到所辖各区域和有关部门,切实健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责任和监督考核制度。各省要将水耗降低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评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政府和企业责任。各省和试点地区要按照规划要求,进一步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投入机制,保障建设资金投入,确保"*"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加强以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核心的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建设。各流域管理机构要在流域层面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编制完成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各省分水即指标细化工作。明年底,要完成省(区)内部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的编制。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要从水的角度提出流域内产业布局的指导性原则,对地方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制定行业用水定额起到指导作用。要确定不同行政区域用水总量和入河污染物限制总量控制指标,使每一个省、市、县都有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并通过相应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予以落实。要力争在"*"期间,初步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地区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已行业用水定额的省区要根据定额执行情况,适时进行修订;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完善定额体系,扩大定额管理范围。要在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计划用水制度、建设项目节水评估制度、水功能区划等节水型社会基本制度,大力开展相关制度的实施细则、实施方案等配套制度建设,明细制度实施的主体和具体的奖惩措施,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三)加快节水型社会法制和标准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以《水法》为核心,配套法规、标准相协调的节水型社会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强化监督管理。一是研究完善节约用水的相关法规,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节约用水条例》等法规规章。未出台节约用水地方性法规的各省市要加快起草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尽早出台。二是深入研究,稳步推进,制定和实施强制性的用水效率标准。重点制定用水量大、使用面广的农业灌溉用水产品、工业用水设备(产品)以及家用卫生洁具等水效标准。先行启动水嘴、坐便器、淋浴器等生活用水产品的水效标准编制工作。开展建筑节水标准设计,加快制定建筑物节水标准。三是建立强制淘汰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技术水平和不同行业用水特点,研究制定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目录。对落后的、高耗水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实行强制淘汰制度。

(四)推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节水新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节水型水价机制。水价应当能够全面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成本,补偿供水及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建设成本,并使企业合理盈利。根据水资源的紧缺程度及资源补偿的要求,合理确定各类用水的水资源费标准。污水处理费标准要逐步提高到补偿成本并合理盈利的水平。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的高耗水企业实施惩罚性水价。二是大力推动节水型产品认证和用水效率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研究建立节水型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水型产品。三是加大财政对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节水项目的资金补助,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节水型社会建设。四是建立节水信息制度,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国内外各类节水信息、先进的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导用水户挖潜改造,提高用水效率。

(五)深入做好各行业节水工作。要按照《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的要求,全面开展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镇生活节水、非常规水源利用。农业要继续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重点做好现有灌区的续建配套改造、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和推进末级渠系改造试点。工业节水的重点是引导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企业用水技术改造,调整供水工艺,实行一水多用,综合利用,提高节水水平。要组织开展新技术设备交流推广会,引导用水户选择经济适用的节水新技术设备。要鼓励企业推行"零排放",促进废、污水的处理、回用和沿海地区海水的利用。城镇生活节水要更加注重自来水公司等公共供水单位产水环节节水,着力推广使用节水型产品,治理供水环节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

节水型社区创建工作总结篇3

严格各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强化定额使用。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节水载体认定等工作中严格执行用水定额。

2.计划用水

纳入计划用水管理的城镇非居民用水单位数量占应100%纳入计划用水管理的城镇非居民用水单位数量。

3.用水计量

(1)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

农业灌溉用水计量水量占农业灌溉用水总量的比例≧80。

(2)工业用水计量率

完善高耗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采用先进用水工艺技术提高重复利用率,推广合同制节水,严格各行业用水定额计划管理,重点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节水工作,实现工业用水计量率达100%。

4.水价机制

(1)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机制,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推进农业水权制度建设,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际实施面积占计划实施面积比例达100%。

实际执行水价加精准补贴(补贴工程运行维护费部分)占运行维护成本比达到100%。

(2)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水价制度

(3)实行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4)按标准足额征缴水资源费。

5.节水“三同时”管理

新(改、扩)建建设项目执行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

6.节水型载体建设

(1)节水型企业建成率

节水型企业建成率(重点用水行业节水型企业数量与重点用水行业企业总数的比值)≧50%。

(2)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成率

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成率(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数量与公共机构总数的比值)≧50%。

(3)节水型居民小区建成率

节水型居民小区(节水型居民小区数量与居民小区总数的比例)≧20%。

7.供水管网漏损控制≦10%。

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城镇公共供水总量和有效供水量之差与供水总量的比值)

8.生活节水器具推广

全面推动公共场所、居民家庭使用生活节水器具。

9.再生水利用

再生水利用率(经过处理并再次利用的污水量与污水总量的比值(城镇处理部分,不含企业内部循环利用部分)≧20%。

10.社会节水意识

(1)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活动。经常性开展节水公益宣传活动,普及水情知识和节水知识。

(2)公众具有明显的节水意识。通过电话、网络进行公共节水意识调查,70%以上的调查对象具有明显的节水意识。

11.积极创建节水标杆示范单位。鼓励区域内企业、公共机构、产品、灌区在部级和省级参评水效领跑者或节水标杆单位。实行节水激励政策,加大本级财政对节水项目建设、节水技术推广等实行补贴或其他优惠等激励政策。推广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力争高效节水灌溉率≧40%。

工作内容

(一)农业节水

农业是用水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为核心,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快渠道防渗等农业节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现有大中型灌县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推进小型农田节水改造,因地制宜推广和普及节水技术,在进一步扩大薄露灌溉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完善和落实节水灌溉的产业支持、技术服务、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通过农业全面节水,有效消减农业污染,改善水环境,保障农业用水安全。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加强渠道改造,增加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节水灌溉区建设。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水利局

(二)工业节水

工业节水兼有节水和减排双重任务,工业节水应以取水量大及水污染严重的行业为重点,要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原则,以提高水的利用率为核心,立足企业用水实行“产品有定额、企业有总量”。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进步为先导,适时适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强化工业节水治污管理,完善市场机制,增加优质、低耗能、高附加值、竞争力强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加大低耗水原料的比重,优化原料结构,提高用水效率,促进工业增长与水环境治理协调发展。

对耗水量大、工艺落后的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推广清洁生产理念和技术,改变高耗水、高污染的传统经济模式,发展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新经济模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建立起清洁、循环的节水型企业,并对重点行业进行水平衡测试,实行总量和定额定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节水型企业创建。

牵头单位:县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县水利局、住建局

2.企业水平衡测试工作。

牵头单位:县水利局;责任单位:县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住建局

(三)城镇公共节水

城市化进展迅速,城镇用水迅速增长,污水排放量也随之加大。生活节水重点是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加强节水器具普及使用,对居民改装节水器具、安装独立水表等予以补贴,推动旅馆饭店、学校等用水器具更新改造、计划用水制度建设等。此外,应加强节水管理,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力度,并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提高民众节水意识,全面提升城镇节水水平。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制定完成供水管网计划,节水器具推广计划,一户一表安装计划并落实。完成全县50%以上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完成节水型小区创建。

牵头单位: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县水利局

2.完成节水型学校创建。

牵头单位:县教育局;责任单位:县住建局、水利局

(四)非常规水源利用

鼓励并积极发展污水处理回用、雨洪资源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增加水资源有效供给,以示范工程带动非传统水资源的推广利用。

责任单位:县住建局

(五)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

加强监测计量能力建设,建立水资源监控体系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要加大水资源监控投入资金,加大取用水监测计量工程建设,提高监控水平。

责任单位:县水利局

(六)考核评估程序

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目标考核机制,把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并实行动态管理,三年一复验,对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取消命名。组织有关单位,对节水型社会创建达标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各成员单位按照本方案要求,提出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作为创建达标的依据。

2.领导小组根据需要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形成会议纪要。

3.各成员单位进行自评,总结工作执行情况,并向领导小组汇报。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工作评估、通报,并将评估结果上报考核部门。

(六)资金筹措

节水型社会建设工程筹资采取政府投资、政策融资、银行贷款、社会筹资等多种方式,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结构,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出资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局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公众意识与能力提高等投资由政府投资;农业节水工程等公益性为主的工程,以政府投资、政策性融资为主;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工程以企业自筹方式为主,政府引导性资金为辅;城市生活供水的管网改造工程将继续实行企业自筹和财政投入并用。为保证节水资金使用到位,力争做到有节水专项投入,有预算、结算报告。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城市节水、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鼓励企业自筹部分资金开展节水项目,通过节水技术改造产生的节水效益收回成本。建议制定有利于节水事业和节水产业发展的制度,争取优惠政策,如实行节水示范企业奖励制度、符合规定的节水专用设备投资可按税法规定抵减所得税等。

(七)提升宣传教育,形成节水文化

要加强对节水宣传工作的领导,把节水宣传作为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管理的一项日常工作来抓,要保障宣传经费,使节水宣传工作作为一项基础工作长期开展下去。通过充分宣传、广泛动员,倡导科学用水方式,增强全社会珍惜水、爱护水的意识,形成人人关心和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初步形成关心水、节约水的社会风气和浓厚氛围。

实施步骤

节水型社会建设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一)签约咨询机构(2021年05月15日)

邀请符合要求的咨询服务机构,对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项目,依据招投标法和现行招标规定进行公开招标,确定咨询服务机构,快速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全面开展。

(二)动员部署阶段(2021年05月16日至05月30日)

成立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编制《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施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广泛开展人员培训和宣传,营造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全面推进阶段(2021年6月至7月31日)

制定完善节水规定,强化节水基础管理工作,完成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完善运行体系和运行机制,各责任单位根据责任目标开展节水型单位、节水型企业、节水型社区、节水型学校、节水型医院等建设活动,全面普及节水器具,推广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等高效节水灌溉的调查及资料收集工作,落实各项节水措施。

(四)自评阶段(2021年8月30日前)

申报材料检查汇总,节水载体评审、公示、命名、授牌,对节水型社会建设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完成节水型社会建设资料收集整编工作。

节水型社区创建工作总结篇4

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1号)水利部《关于印发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水资源〔〕558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郑政〔〕24号)要求,为推进我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结合我区实际,现提出我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

一、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充分认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切实维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使其发挥好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局部,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对于实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处置好社会进步、人口增长、经济建设、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的关系,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充分认识我区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区是水资源极度缺乏的乡村。市人均水平的35%全国人均水平的3.5%由于我区境内没有湖泊、水库,因此我区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地下水开采和境外引水。地下水方面,近20年来,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已造成我区中深层地下水水位下降了43.25米,年均下降2.16米,已形成了约8平方公里的漏斗区。从境外引水方面,区引水的主要水源地为荥阳市王村镇黄河孤柏嘴处和河南新中煤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疏干排水,由于地区水资源全面紧缺,近年来有些部门不时向主要用水单位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发出停水通知。水质方面,现有水源受到不同水平的污染:黄河水一般情况下均为五类水;河南新中煤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疏干排水中含硫、氟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量较高;地下水因受地表农田使用化肥、农药和工业污水的影响,均受到不同水平的污染。使用这些水源,制水利息高且有害物质难于除清,饮用后极容易对人体造成危害。由此可见,区是水源性和水质性严重缺水并存的乡村,水环境的承载能力非常单薄。目前,区供水能力已基本上达到极限,用水高峰,曾出现过部分地区、局部时段断水的现象,已开始影响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尽管我通过种种方式的积极努力,也仅能是坚持暂时的供水平安。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随着工业化、乡村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的加快,全区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人口还要继续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逐步减少,水环境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水资源严重短缺必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

(三)充分认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受水区的要求。国家投巨资开工建设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指导原则,区作为受水区应该首先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治理污水,达到国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提出的要求,使我区能够顺利用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调之水,完全解决我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逐步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激进水利向现代水利、可继续发展水利转变;以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法制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强化节约意识为重点,推动水资源管理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建立健全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以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为主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以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水权管理体系,以科技进步为主的节水设施建设体系,以提高节水意识和树立节水社会风尚为主的宣传体系。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上,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最终实现以水资源的可继续利用支持我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年.污水处置回用率达到80%;城镇居民人均日用水量控制到150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乡村供水管网漏失率不超过13%

全面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节水型社会。全区年用水总量不超过3亿立方米;万元GDp值取水量26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递减率7.0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7;农业节水灌溉工程覆盖率70%;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16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乡村污水收集率达到85%处置率达到98%,2020年.污水处置回用率达到95%;城镇居民人均日用水量控制到162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乡村供水管网漏失率不超过9%

三、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

(一)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区当地水源供水严重缺乏,外来水源供水占主导地位,多渠道引水、多水源供水是个临时发展战略问题。水资源的配置方面,要按照市“蓄住天上水,拦住过境水,北引黄河水,南调长江水,维护地下水,开发再生水”水资源开发利用思路,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处置好当地水、过境水之间的关系,遵循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进行区域之间和部门之间水资源的合理分配。要在利用好1600万立方米黄河水指标的基础上,积极开辟其他供水水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后,每年分配给我区水量1500万立方米,水资源配置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为此,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要处置好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和环境维护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逐步将全区用水结构调整为城镇生活用水取用南水北调的优质水,工业、农业和生态用水取用引黄水源的模式。汜水河边适当位置修建拦水坝、提水站。增加生态和环境用水。严控新打机井,对现有机井开采地下水实施计划用水。同时,对排入水体的污水实行总量控制,稳定污染负荷,改善生态水质,实现人、水和自然的和谐,为我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水源保证。

(二)加快推进生态水系建设.充分发挥河流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和防洪保安功能,建成完整的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水利可继续发展支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公园、北至下游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综合治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使流经城区周边的河流、沟、渠能够在汛期排洪、非汛期清水长流,逐步构建区的生态水系。

(三)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大力兴建节水设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建立科学、合理的用水体系,实现从“以需定供”以供定需”转变。量水而行。要通过产品升级、技术创新等带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对现有的有色、化工、建材、电力等高耗水行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节水技术改造,推广节水新工艺,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循环水利用能力,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和产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用水总量控制制度,鼓励发展少用水或不用水的工业项目,限制盲目发展高耗水的工业项目。要加大节水减污,兴建一批循环用水、串联用水和回用水工程,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以缓解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合理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农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经济型、高效益、抗(耐)旱的节水型农业,逐步减少高耗水、低产出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以达到农业用水负增长。大力推广使用管道输水、防渗渠道输水、喷灌、微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措施,提高用水效率。要在年底前完善农业用水计量设施,逐步推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合理调整农、林、牧、渔各业用水比例,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节水高效农作制度。

(五)大力推广集雨节灌、雨水利用和中水回用,充分利用各种水资源。继续实施南部山丘区微集雨工程建设。利用原有水利设施作为蓄水工程,因地制宜修建一些塘、堰、坝等拦蓄水工程,解决灌溉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地形和雨水资源,广蓄水源,多储水量,为山区植树造林和农业发展发明条件。

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现有建筑面积达到以上规模的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在三万平方米以上的机关、科研单位、学校和大型综合性文化、体育、政府投资的医疗机构,二万平方米以上的宾馆、饭店、商场、公寓、综合楼和五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生活污水不能进入乡村污水管网并到达污水处置厂的要按照法律、法规、规章或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必需配套建设中水设施。生活污水不能通过乡村污水管网并到达污水处置厂的通过政府政策扶持等形式,要逐步改造并建设中水利用设施。

年底前建成中水回用工程1项。新建乡村污水处置设施要合理布局,采取集中处置与分散处置相结合的模式,兴建污水处置回用和废水再生利用工程;已建成的污水处置设施应逐步建设深度污水处置系统,新建和已建的污水处置设施在处置后的水质都应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杂用水水质规范。

凡经水资源论证使用中水的,新建电力工业和其他工业建设项目.必需使用中水,不得置换为其他水源。

年前建设集雨环境用水工程10项以上。广场、街道人行道板要逐步采用高透水资料和有利于渗水的施工工艺,全区现有街心花园、公园、绿地等要建设集雨环境用水工程.园林绿化要建设渗水设施,增加地下水的补给。全区园林绿化、环境卫生以及单位内部的生态环境用水,应当优先利用中水或雨水。

逐步实现中水、雨水和污水资源化,通过这些工程设施建设.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六)加强供水管网和用水器具改造,减少水的浪费和消耗。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乡村供水管网改造以减少乡村供水管网的漏失率。要按照国家《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规范》,大力推广应用经国家认证机构认证的6升以下分档冲洗式节水便器、陶瓷片快开水嘴、每分钟出水量小于9升的淋浴器,以及感应式节水器具等。淘汰铸铁螺旋升降式水嘴、铸铁螺旋升降式截水阀、上导直落式便器水箱、冲水量大于9升的便器水箱等。全区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必需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对全区现有使用的非节水型用水器具,年更新改造1万套(件)以上,要在年底前逐步更新改造完毕,以减少水的浪费和消耗。新建住宅楼要实行一户一表制。推进用水器具的更新改造工作。不符合节水要求的用水器具必需在年底前退出销售市场。

(七)抓好农村供水、排水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先试点后展开,加快推进农村供水、排水体系建设,保证农村集中平安供水。同时做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污水集中收集处置与水质监测,逐步改善农村水环境。年全部解决我区农村剩余的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平安饮水问题。

(八)加强宣传.树立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水资源短缺的同时,人们节水意识、水是资源、水是商品的意识还不强,浪费水的现象依然存在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都要结合实际,从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户外广告等多种形式,深入耐久地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宣传水资源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节约用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节约用水的新方法,宣传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了解我国的水政策,认识所处区域的水环境,掌握科学的水知识,树立节水的新观念,增强全民的水忧患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珍惜水、节约水、维护水的社会氛围。

(九)加强水资源信息系统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要求,其目的就是对我区的地下水、地表水、排污口等实行实时监测和监控,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等实行动态管理,提高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管理水平。年底前要建成我区水资源监控与管理系统,实施对我区地下水的水量、水位和地表水的水质以及污水排放等情况的全方位动态监测,提高全区的应急供水调度能力,确保全区的供水平安。

建设一批节水型社区、节水型灌区、节水型企业和节水型单位。依照河南省水利厅《节水型社区、灌区和节水型企业(单位)考核指导意见》豫水政资〔2004〕85号),十)抓好节水示范区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加大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大力开展创建节水型社区、节水型灌区和节水型企业(单位)活动。年底前建成节水型社区4个、节水型灌区2个、节水型企业(单位)6个,使创建比例达到全区用水单位5%目标,以点带面,全面推动,促进我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构建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证机制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组织保证。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为了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确保达到预期目标,必需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为此,区成立以区长为组长,分管水利的副区长为副组长,区财政局、发展改革委、建设局、经委、物价局、市政局、环保局、教体局、农经委、广电局、法制局、文化新闻出版局的主要负责同志和镇人民政府镇长、各街道办事处主任为成员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区农经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

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管理.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重大问题。

切实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组织领导。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动身,各级、各部门都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充分认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要结合本区域、本部门实际情况,明确工作重点,制定和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政策和措施,保证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投入,使我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形成上下结合、齐抓共管,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明确目标.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要在年6月底前制定本区域、本部门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或实施意见,明确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职责和任务。要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强化目标管理。切实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责任到人,强化督促检查和考核落实,做到奖罚分明,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各部门搞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各级、各部门应加强协调,各司其责,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节水型社会建设顺利进行。

(三)建立健全有利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体制和机制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形成有利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实行总量控制,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调度,优化配置。城镇供水方面,要依照所分配的水资源总量和取水条件,先用地表水后用地下水,建立健全供水统计和报告制度。排水方面,要建立排污和入河排污口管理之间的协调管理机制。污水处置和污水再生利用方面,要建立污水处置达标排放和处置回用监督制度。农业用水方面,要成立以村级或灌区为单位的农民用水协会,建立健全农业用水末级渠系管理制度。要通过以上制度和机制的建立,逐步实现我市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提高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效能。

(四)建立健全水权、水市场管理的基本制度。对全区水资源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统筹供给与需求关系,对可供水量在水资源基本需求(包括生活、生态、环境和经济需求)间进行科学、合理配置。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经济用水,可以通过初始水权配置、市场转让等形式合理配置各类用水。年底前制定出用水指标转让规则,建立用水交易指标评估制度和用水指标交易转让制度,以保证水权水市场制度的正常运转。

(五)建立健全科学的水资源价格机制。科学的水资源价格要充分体现水资源紧缺状况.全区要建立起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继续利用为核心的水资源价格机制。完善水资源费、水利工程水费、城镇供水水费、农业灌溉水费、中水水费、单位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居民超定额用水加价水费、污水处置费等多层次的价格体系,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约用水。

节水型社区创建工作总结篇5

经市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市循环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及当前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刚才市发改委张梅副主任传达了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会后市政府将制定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暂行意见》和《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分工方案》等文件,请大家按照今天会议的精神和有关文件的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如何加快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主要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我们要从理念的深度、战略的高度和全局的角度,结合各地的实际,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把我们的思想统一到国务院的总体部署上来,统一到中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其核心和本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选择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把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在物质高效利用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就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产业等途径,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推进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有利于集约和节约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和本质要求。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而传统工业化只是片面强调GDp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从长远看,资源难以支撑,环境不堪重负,工业化也难以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客观上要求工业发展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遵循循环经济原则,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把发展循环经济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与坚持“五个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努力在集约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求发展,在提高质量效益中求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经济既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市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生态环境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优势,但是决不能盲目乐观,麻痹大意。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时期将是我市加快崛起、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工业化、城市化都将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也势必进入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压力更加紧迫的时期。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只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转变资源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高污染的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保护我市的生态环境优势,缓解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从长远、从大局、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发展循环经济如果仅从一个局部、从眼前来认识,可能不显得那么紧迫和重要,但从长远看、从全国来看,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我们现在已进入经济全球化阶段,资源实行市场配置,资源已不单是哪个地方所有,一旦资源紧缺引起价格上涨,就会波及到所有地方的资源价格上涨;一旦一个地方污染,就会影响别的地方污染。从一个地方的竞争力来看,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个问题,生产成本也将比别人高。因为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目标,循环经济做得好的企业,既给国家和社会节约了资源,又给自已降低了成本,给社会减轻了污染的压力,也有利于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资源占有量非常少,但资源消耗量却非常大,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的40%,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森林占有量和蓄积量分别是世界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和八分之一,支持工业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其中石油只有世界人平的11%、天然气只有世界人平的4.5%、铁矿只有世界人平的42%、铜矿只有世界人平的18%、铝土只有世界人平的7.3%;20*我国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的4%,仅相当于美国的七分之一、日本的五分之二、德国的三分之二,我国的经济增长成本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5%,创造每万元GDp所消耗综合能源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6倍,消耗了全世界水泥的50%、钢铁的30%、原煤的31%、氧化铝的25%、电力的13%、石油的9%。因此,我们要从长远、从大局、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与党中央、国务院保持高度一致。

二、明确目标,切实理清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思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国民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我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目前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工作运行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技术创新体系、咨询服务体系等都有待完善,公众自觉参与的社会氛围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一)明确总体要求。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发展循环经济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缓解资源约束和加强环境保护为目标,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和加强监管为保障,建立健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体制和长效机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全民参与的责任意识和节约意识,加快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建设实力*、活力*、魅力*、和谐*。

(二)把握基本原则。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要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坚持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生态*相结合,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切实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二是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为主、全民参与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格局;三是坚持政策激励与依法管理相结合,研究制定引导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激励机制和监管体系;四是坚持全面部署、重点推进、示范带动相结合,精心组织,加强示范推广,并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取得突破,由点及面,在生产、建设、消费、流通各领域加快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

(三)制定工作目标。总的目标是:到20*年,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政策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利废环保型为重要特征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更趋合理,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建成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和工业园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循环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主要目标是:全市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0*年比20*降低20%以上;消耗每吨能源、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重要资源产出的生产总值20*年比20*提高25%左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6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到70%以上;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68%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0%。

三、突出重点,推动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起步

当前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要以示范、引导、推广为主,通过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单位、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工作,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实际的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模式。重点抓好“33111”工程建设,即全市抓好3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3个绿色建筑和绿色社区、*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个节约型机关建设。

1、以创建3个工业园区为示范,抓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对全市9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开发区)逐步实施生态化改造,通过产业链延伸、资源综合利用、土地集约使用、废物集中处理、热电能源共享等模式,选择3个不同类型生态示范工业园区进行试点。引导园区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和完善园区道路、交通、物流配送、信息通信、供热、供气、给排水、废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实现园区公共设施统一规划、集中建设、集成管理和集中供热、供气。重点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和循环使用内部资源,拓展或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生态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杜绝污染严重的项目入园,园区内所有企业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实施园区环保设施联建共享,实行雨污分流,污水统一纳入城市管网或进入园区污水集中处置设施进行处理并达标排放,20*年截污率达到50%以上;加快建设固体废物集中处置或收集中转系统。要控制一层厂房建设,节约园区土地,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

2、以创建3个工程和社区为示范,抓好绿色建筑和社区建设。积极开展社区环境整治,改善社区各项公共卫生设施,加大社区绿化建设。提倡良好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模式和节约用水、用电,实行垃圾袋装收集,引导使用布袋子、菜篮子等可重复使用器具,减少“白色污染”和一次性制品使用,推广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倡导室内空调提高(降低)1—2度。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教育宣传活动,在绿色社区设立环保专窗,定期组织环保活动。开展园林小区评选活动。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加快建设节水、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合理调控住宅面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建筑土地利用集约度。围绕垃圾分类拾拣、污水入网处理、太阳能利用和绿色消费等内容创建绿色社区。

3、以创建*个企业为示范,抓好循环经济企业建设。以电力、建材、采掘、轻纺、医药、石化等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量较大、污染较重的行业为重点,选择*家企业作为市级工业循环经济首批试点单位,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能源节约、原材料节约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动企业围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技术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创建废水“零排放”企业。督促和帮助企业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制定循环经济工作计划。加强对重点能耗和水耗企业的监督管理,落实统计监测工作。

4、以创建*个农业基地为示范,抓好生态农业建设。建设粮油、蔬菜、茶叶、柑桔、猕猴桃、花卉苗木、食用菌、药材、养殖等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效益农业的集聚区、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区、休闲农业的观光区和现代农业的先行区。选择*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进行试点。推广标准化生产、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休闲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猪沼果”一体化等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应用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一批肥药减量增效、沼气、太阳能利用、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秸秆还田、畜禽便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等项目,畜禽粪便利用率达到80%以上。

5、以创建*个机关单位为示范,抓好节约型机关建设。制订节约型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优先选购使用再生材料生产的产品、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通过清洁生产审核或iSo14000认证企业的产品。加强日常节约资源管理,政府机构推行办公区域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的作法;优先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执行楼堂馆所的审批程序,加强政府机构办公楼、会议室的装修控制和管理;鼓励采购小排量、低油耗、低排放车辆,公务用车提倡乘坐大车和集中同行;大力精简会议;大力推广电子政务,建设全天候网上虚拟电子政府;推广无纸化办公。20*年,启动政府机构(包括由公共财政支持的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防等部门)节约资源试点工作,建设*个示范项目;形成一批政府扶持和鼓励使用的绿色产品;全市政府机构比上年节电5%,节水5%,单位建筑能耗和人均能耗分别降低5%以上。

四、强化保障,切实抓好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落实

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也是对传统环境保护观念的拓展和创新。因此,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确把握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认真组织和落实,切实把我市循环经济工作抓出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各地、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市政府正在成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拟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指导、部署、协调、督促、考核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各地要尽快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认真按照省、市的总体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工作方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狠抓工作落实。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和工作分工,认真研究制订、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及时掌握动态,密切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扎扎实实推进全市循环经济深入发展。

(二)加强制度建设。要以国家法律为指导,以国家政策为依据,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体系和技术政策,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投资主管部门在审批、核准项目(包括新建、改建和扩建)时,要把好审查关,要求投资主体对项目的原料使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污染物产生与处置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支持企业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工程设计应优先采用节约型方案,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节约的规范和标准。环保部门要严格环保执法,坚决查处各类污染环境行为,依法打击不法排污企业,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加大对土地、矿产资源开发使用的执法监督力度,鼓励矿产资源综合开发。水利部门要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论证制度,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质监、工商部门要加大对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力度,规范生产和流通秩序。

(三)加强重点支持。各地、各部门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各级政府要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示范工程以及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金融机构应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和突出企业给予积极的金融支持。投资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组织实施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意义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各相关部门也要从各自领域和职责出发,增加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投入。

节水型社区创建工作总结篇6

1强化三项保障,确保创建工作有力推进

围绕创建全国节水型城市的标准和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为创建工作有力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我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创建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从相关成员单位抽调人员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其工作专班,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城区各区政府、市直相关部门也相应成立了工作专班或明确了专人负责,构筑了完善的创建工作网络。同时,为明确工作责任,市政府印发了《宜昌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实施方案》,将考核指标逐一细化,分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督办工作进度和质量,及时协调解决创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局面。

(二)把握标准,完善制度。创建节水型城市,主要是通过制度建设变革生产关系,形成以经济手段调整为主的节水机制。为此,我们对照考核标准,修订完善了《宜昌市城市节水规划(近期2016-2020,远期2020-2030)》,陆续制订出台了《宜昌市城区计划用水制度》、《宜昌市城市供水、节水统计制度》,以及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办法等一系列标准和规范性文件。在采用国家、省定额的同时,进一步委托编制了《宜昌市城区主要用水行业用水定额》。现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水管理体系,使我市节水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加大投入,保障需要。我市加大城市节水工作相关经费投入,每年从水资源费、城维费中统筹安排专项创建经费,用于城市节水宣传、节水技术改造和用水器具更新、节水型企业创建、节水设施建设改造等项目。据统计,2014年投入43125.748万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16310.328万元),占财政支出(1874191万元)的比例达23‰(考核指标为1‰);2015年投入35721.48万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20513.01万元),占财政支出(2420733万元)的比例为14.75‰。足额的资金投入,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2开展创建活动,推动城市节水取得实效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全民创建工作氛围,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一种自觉行为,推动城市节水工作取得了实在成效。

(一)深入推进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创建活动。节水型企业(单位)是节水型城市的细胞单元。我市坚持按照“突出重点、明确导向”的原则,统一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考核指标体系,自2011年起,在全市非居民用水户中广泛组织开展了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单位、节水型小区等一系列单元载体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有15个单位、13个企业、5个小区和10名个人被授予宜昌市“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单位”、“节水型小区”、“节水达人”称号,宜化等企业(单位)和12个小区被授予省“节水型企业(单位)、“湖北省节水型小区”称号。

(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水宣传活动。我市重视发挥各职能部门在社会创建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联动作用。为促进学校和学生参与节水型单位创建工作,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水、节电、节粮”的“三爱三节”主题教育活动,使我市中小学节水水平明显提高,也通过学生带动家庭增强了节水意识。宜昌市精神文明办公布《宜昌市民文明公约》,号召全体市民节水节电争做文明市民;举办了“文明伴我成长”、“争做文明宜昌人”等一系列主题活动。通过这些社会教育创建活动,节约用水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有宜昌特色的节水文化氛围初步形成。

(三)大力实施节水互动志愿服务活动。宜昌团市委每年组织“保护母亲河――爱水、节水、护水”主题活动,一大批志愿者成为义务宣传员,在街头、社区、学校向市民和学生宣传节水知识。各区也结合实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节水互动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夷陵区志愿者在长江支流黄柏河流域开展了“清洁环境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活动;西陵区开展了探访水源地活动和“关爱自然保护饮用水源地”青年志愿者活动,号召市民投身到节约活动中;点军区动员居民组织用水者协会、用水管水小组,让居民参与水权、水量、水价的监督管理;伍家区开展了“绿色社区、绿色学校”,“节水单位、节水企业”评比表彰活动,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节水互动的积级性。

通过创建活动的开展,使广大用水户节水意识不断增强,完善了节水管理制度,夯实了用水节水基础管理工作,建立了用水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了用水效率,拓展了节水的思路,使节水工作真正成为企业(单位)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3补齐建设短板,夯实节水创建工作基础

对标查找差距和不足,结合实际需求,高标准实施了黑臭水体整治、雨水收集利用、中水回用、工业废水循环利用以及污水处理扩容提标等工程项目,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夯实节水创建工作基础。

(一)综合治理城市水环境。按照《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的要求,我市持续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在彻底根治柏临河和宜昌运河水质、公园化治理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出台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编制完成了《宜昌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计划(2015年~2020年)》。按照“一河一策”的思路,高标准编制整治工程规划及设计方案,拟于2017年底前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区内11处黑臭水体。目前,所有项目已纳入城市建设计划,明确了建设内容、建设主体、资金来源、达标期限等,年内可全面完成项目前期工作。采用系统论、统筹学的观念,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按照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的原则,大力实施污水集中处理和雨污分流工程。2014年以来,投入28501万元对桥边河土城段、五龙河(五龙二路至江南大道)开展治理,新建花艳污水厂及配套主管网,新建沙湾污水处理厂,启动点军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投入10123万元完成沙湾(白洋港区段)、五峰工业园、南玻项目污水管网工程,新建点军沿河主污水管和三峡机场片区、逢桥路污水管道,迁改临江溪污水管道。投入13378万元对V亭、点军区和西坝城市排水管网和截污排涝工程进行了改造,安排实施了各区排水清淤,对临江溪污水处理厂实行了大修;投入18310万元,改造升级沙河、临江溪污水处理厂,续建沙湾污水处理厂,建设沿江大道大公桥泵站压力出水管,新建点军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实施了城东新区、武汉新华园、长江传媒、中南路箱涵猴王焊丝厂段、V亭先锋路片区、西陵区水患点排水改造等工程;执行城市污水处理“特别排放限值”标准,正在启动点军第二污水处理厂、临江溪污水处理厂和沙河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工程。拟定了长江岸坡及支流综合整治项目计划,积极争取农发行贷款支持;全面整治官庄水库等16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截至目前,城区排水管网达到1100公里,12处沿江排污口得到治理,5座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运行负荷率85%,污水集中处理率由85%增加到92%。

(二)加快推进两项试点建设。启动《宜昌市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修编,计划2016年底通过专家评审,并适时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建设。以宜昌新区、各类园区的新建道路为重点,2016年我市地下管廊计划建设16.7公里,其中将军路综合管廊3.97公里,江南二路综合管廊2.76公里、南站路综合管廊4.89公里、牌坊坡路综合管廊5.08公里。将军路综合管廊(江城大道―江南二路)长1.7公里,采用双仓结构,共有电力、弱电、给水、中水(预留)、燃气等管线入廊,断面净面积20.7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施工招投标。其他综合管廊项目正在抓紧推进。市政府出台了《宜昌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结合市政道路、公园绿地、环境治理、片区开发、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建设,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重点结合沙河片区、卷桥河片区、城东片区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市政园林景观设施同步建设。去年以来,共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700公顷,求索・众创中心海绵社区已建成,沙河综合整治、卷桥河湿地公园、柏临河湿地公园、秋雨台公园、城市绿道等一批试点项目正加快推进。

(三)探索实施雨水收集利用和中水利用工程。为加快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建设,近年来,我市结合水体整治和各项创建探索实施雨水收集利用和中水利用工程。在节能建筑、大项公益项目建设中同步实施雨水收集利用工程,目前建成及在建较大项目10余个,其中运河公园、求索众创产业园、求索公园等皆为大型示范性工程。为克服我市水资源相对丰富带来中水利用成本往往高于城市公共供水成本这一实际困难,在推动中水利用方面我市立足于切实提高城市中水利用比例和效率,侧重搞好大型中水项目建设。其中华润电力公司利用污水处理尾水作为冷却用水,年中水利用设计规模达492万吨,已建成投产;V亭湿地公园利用污水处理尾水作为生态补水,年中水设计利用规模700万吨,目前项目建设接近尾声;沙河污水厂提标(由一级B提高到一级a)扩容(原有3万吨,新建3万吨)后,尾水应用于沙河水系生态综合治理方案正在拟订中。

4加强宣传发动,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

强大的全社会节水意识和良好的节水氛围,是对节水工作的有力推动。近几年来,我市始终将日常节水宣传与集中宣传有机结合,坚持长期性,体现多样性,突出针对性开展宣传工作。

(一)L庑传,争取各方面重视支持。宜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组织召开纪念“世界水日”座谈会,邀请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及市直涉水部门参加,集中学习、宣传节水型社会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先后邀请的接待了省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市人大、市政协等对全市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等情况进了专题调研,汇报节水型社会建设形势,在争取各方面重视支持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集中宣传,提高市民节水意识。全市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城市节水宣传周”等重大活动,每年制定节水宣传工作计划,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期间,制作节水宣传展板,积极组织各项宣传活动;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期间,在广场、社区、公园、校园等区域开展宣传活动,以展板展览、填写问卷调查、发放宣传手册和节水纪念品等形式为主。2012年以来,累计开展广场、社区节水宣传活动100余场次,出动宣传车辆80余台次,悬挂横幅400多处,设立宣传牌20多处,发宣传资料60000多份,发送短信100万余条,张帖宣传标识3万个,参与群众近20万人次,发放《家庭节水手册》、《学校节水手册》、《水的故事》等各类宣传册15万余册。此外,还在每年的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期间,集中开展节水知识、节水意义的宣传,在主流媒体中对节水先进事迹进行报道,将《用好每滴水生活会更美好》、《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利国惠民》节水公益广告宣传片在城市大型公共场所LeD屏滚动播放,起到了较好的节水宣传效果。

(三)创新方式,扩大社会宣传效果。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扩大宣传范围,主动与《三峡日报》、三峡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合作,开展节水宣传,积极传递节水意识、节水社会行动正能量。2014年来,在《三峡日报》、《三峡晚报》、《三峡商报》刊登节水新闻报道16篇。常年组织开展研究探讨水资源节约、利用、保护的学术活动,5项研究成果在《中国水利》、《水政水资源》等杂志上发表。2009年,市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出资在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小区200多户的门牌印制“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让节水工作深入人心;2013年以来,在公共机构、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共张贴节水标识牌30000个,提醒广大市民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成为广大市民的关注点,节水宣传效果良好。

下一步,我市节水工作将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落实《宜昌市城市节约用水规划》所制定的具体举措,以深入人心的宣传带动城市节水工作,以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城市节水工作,以严格规范的管理督促城市节水工作,以切实有效的服务推进城市节水工作,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城市节水工作,进一步充分发挥节约用水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引擎器”作用,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不断谱写城市节水新篇章。

节水型社区创建工作总结篇7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首先是改革的试验区

毕节试验区建立25年来,始终坚持改革试验主旋律,紧扣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坚持民生优先、智力优先、生态优先,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推进开发与扶贫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并进,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并举,闯出了探索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新路子,推动毕节试验区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从1988年到2012年,生产总值从23.4亿元上升到877.96亿元;财政总收入从3.02亿元上升到247.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26元上升到4926元;森林覆盖率从14.9%上升到43.1%;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5‰下降到6.26‰;人均受教育年限从3.8年上升到7年。开发扶贫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到奔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生态建设实现了从生态恶化到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人口控制实现了从人口膨胀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历史性变化。这些成绩的取得,一个基本动力就是不断深化改革,大胆开拓创新,发挥了试验区“作示范、探路子”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毕节丰富和发展了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毕节经验”,培育了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勇于争先的“威宁精神”,探索了“三化同步”发展的“金沙之路”、工业化发展的“园区经验”、维稳“三级视频接访”工作机制、社会治理“六零六好”经验、教育基础工程“五统一”经验、“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体制创新、建设农村敬老院“六化”机制等。争取国务院批准实施了《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争取10个国家部委出台了支持毕节试验区的差别化政策,争取国家科技部把毕节列为国家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集中力量实施了“两个硬化”、教育集中突破等民生改善工程,创造性地进行了社会管理集成创新、城乡医疗和养老保险统筹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加快毕节试验区的同步小康征程提供了强大动力。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毕节试验区的改革试验也永无止境

当前,毕节试验区已经踏上了同步小康的崭新征程。在同步小康征程上,毕节试验区仍然是全省实现同步小康压力最大、任务最艰巨的地区。从总体上看,毕节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突出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贫困人口较多;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化水平低,建设投资不足,等等。这些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需要全面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突破发展瓶颈,破解发展难题,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一步释放社会活力,助力全面小康。重点要着力推动投资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5个100工程”发展平台建设;着力推动扶贫开发,争取用三年时间所有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全部“减贫摘帽”;着力推动以教育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和法治毕节、平安毕节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着力加强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推动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规划的实施,加快实现毕节试验区的绿色跨越;着力推动“同心”实践,实施好“同心”工程等六个方面的改革试验,努力把毕节建设成为科学发展试验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创新扶贫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多党合作示范区。

改革是毕节试验区的神圣使命,是毕节同步小康的强大动力,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方法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毕节试验区必须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抢抓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在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场大考中,先行一步、领先一招,努力开创改革试验的新局面。

一是要坚持解放思想,谋划改革。要深刻认识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抓住毕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突出人民群众改革主体的历史地位,科学处理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辩证关系,突出问题导向,精心设计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扎实推进毕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形成向上争取强大支持、向外寻求强大合作、向内激发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改革创新试验区。要把我市面临的新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机遇、发展机遇结合起来,在争取国家部委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的同时,努力争取将全国、全省性的改革试验试点安排在毕节先行先试,借力推动改革。

二要紧扣“三大主题”,深化改革。坚持把深化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的改革试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继续深化“九条新路子”的探索试验,不断创新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开发扶贫方式,不断创新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的体制体系,不断创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治理机制,不断创新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毕节经验”,拿出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决心,敢啃“硬骨头”、敢涉“深水区”、敢打“攻坚战”,努力取得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改革发展新成果。

节水型社区创建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东北地区;振兴战略;成就;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6-0026-05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标志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拉开序幕。振兴战略实施10年来,东北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东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具有很大潜力和活力的地区。

一、近十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通过免征农业税、增值税转型、完善社保体系、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豁免企业历史欠账、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厂办大集体改革、棚户区改造、资源型城市转型等一系列政策给东北地区减轻包袱、注入活力。东北地区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稳定的时期。自2003年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2012年,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经济总量达到50430.72亿元,与2003年相比,十年间翻了近二番,三省年地区生产总值都迈上万亿元的台阶。辽宁省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快,地区生产总值达2.48万亿元,主要经济指标超过东部地区平均值。吉林省统筹推进“三化”、“三动”战略和富民工程,全省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黑龙江省推进“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加快“十大重点产业”发展,全省国民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东北三省粮食生产连续丰收,2012年三省粮食总产量达11175万吨,占全国粮食产量的20%,作为我国重要粮食和肉食供应基地的地位更加凸显。特别是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总产量、新增量、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巩固了“全国产粮第一大省”的地位。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吉林省产值超千亿元产业由2个增加到8个,多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辽宁省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75个,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4个。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三省工业的比重都超过20%,成为工业领域的重要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成为新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体制机制转变成效显著

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企业活力不足是长期困扰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振兴东北,国企改革成为突破口。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企改革,成为东北振兴过程中新体制、新机制的生长点。十年间,东北三省已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制,一些国企改革的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成为东北地区国企改革的一大特色。大连造船和大连新船两大船舶生产厂合并,中钢集团公司重组原吉林碳素股份有限公司,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接收哈尔滨气化厂、哈尔滨煤炭工业公司等企业,一批大型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实现由大向强的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2年东北三省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64%、50.8%和51%,比2003年提高14.7、17.8和21.4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国家实行扩大内需政策,启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结构和创新能力项目、民生工程建设,给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东北地区全面完成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形成了大规模建设的高峰期,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以国家高速公路为主体的重点公路建设得到发展,截至2012年底,东北地区建成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0000公里。哈尔滨至大连高铁竣工通车。大连机场、朝阳机场和丹东机场扩建工程竣工,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完成一期工程扩建,长白山机场通航,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丹东海洋红、锦州龙栖湾、盘锦荣兴、葫芦岛石河等4个亿吨港口加快建设,港口新增生产性泊位85个,2012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9亿吨,集装箱达1513万标箱。大伙房水库输水一期、二期工程建成通水,辽西北供水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引嫩入白、哈达山水利枢纽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顺利。

(四)新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辽宁沿海经济带成为辽宁省经济增长的新高地,全长1443公里的滨海大道建成通车,42个重点园区蓬勃发展,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取得积极进展,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具备封关运营条件,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和中新吉林食品区建设正在展开。中俄、中蒙毗邻地区合作全面推进,黑龙江省大力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2012年,东北三省出口额分别达到1039.9、245.72和378.2亿美元,是2003年的7.3、11.3和13.2倍。

(五)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东北地区在国家振兴政策支持下,通过实施一大批振兴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大项目,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强,企业生产制造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增强。重大装备中的精密轴承、特大型变压器、机床高速加工中心及大型铸锻件等一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填补了国家和市场空白,一批国有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以一重集团、哈电集团、北方重工、大连船舶、长春轨道交通、沈阳机床、瓦轴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等为代表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引进消化吸收利用和集成创新的支持力度,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取得了大批自主化成果,突破了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大大提高了我国技术装备水平。

(六)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加快

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东北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调整步伐明显加快,辽宁省的阜新、盘锦、鞍山、抚顺、本溪等地区,黑龙江省的大庆、伊春、鸡西等地区,吉林省的辽源、白山等地区,接续替代产业日渐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先期启动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辽宁省阜新市,以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接续产业的态势已基本形成,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由“九五”时期的年均2.1%上升到近年的20%以上。吉林省辽源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通过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医药、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纺织袜业等六大接续替代产业实现转型。传统煤炭工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已不到7%,六大接续替代产业比重接近80%。黑龙江省伊春市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正成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旅游胜地。

(七)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是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2012年,东北三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223、20208.04和17760元,分别是2003年的3.2、2.9和2.7倍;农民纯收入达到9384元、8598元和8603.8元,分别是2003年的3.2、3.4和3.4倍。二是就业再就业成果得到巩固。截至2012年底,辽宁省实名制就业5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省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新增城镇就业268.6万人。黑龙江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5%,有所下降。三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新农合实现制度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低保和医保人均补助等大幅提高。民生工程建设得到加强。黑龙江省用于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58.2%。辽宁省棚户区改造基本完成,为171万户群众提供保障性住房。吉林省组织实施“八路安居”和“暖房子”工程,保障性住房实现从城镇到农村、矿区、林区、垦区全覆盖,1120多万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十年来,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构性矛盾逐步缓解,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但东北地区一些历史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

(一)经济总量偏低

东北三省GDp总量占全国GDp比重较低,10年来基本保持在8.5%~9.5%,2012年为9.7%,尤其是吉林、黑龙江二省的经济规模更小,仅占全国的2.3%和2.6%。2012年,东北三省的CDp只相当于广东、江苏GDp总量的88.4%和93.3%。

(二)产业优化升级步伐缓慢

随着经济不断回升向好,东北三省钢铁、冶金、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生产开始回升,新上项目存在领域集中、技术和产品趋同的问题。新兴产业发展滞缓,仍未形成具有较大增长潜力和较强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集群。服务业不发达,三省第三产业比重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调整缓慢,2003年东北三省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2.4%、50.7%和36.9%,2012年为11.3%、51.9%和36.8%,一、二、三产业结构未发生根本转变。总体看,第一产业有待强化基础,第二产业比重仍然偏大,第三产业亟待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亟待完善。

(三)农业发展基础仍不稳固

从东北三省粮食生产情况看,种植业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东北三省农业基础条件特别是水利设施落后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旦遭遇旱涝灾害会对粮食生产造成明显影响。农民收入较大程度依赖种养业,农业种养效益偏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辽宁、黑龙江二省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仍不牢固。

(四)投资后劲不足

东北三省投资增速基本处于持续减缓态势,项目储备和接续能力明显不足,企业自有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投资的稳定增长。如果后续投资不能跟进、民间投资不能激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将减弱,东北三省经济快速增长的态势可能受到较大影响。东北三省投资率一直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投资效益却不断下降。2012年,东北三省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82.0%,特别是辽宁省已达88.7%,而同期全国为72.1%。

(五)外贸、消费拉动作用有限

长期以来,东北地区进出口贸易规模较小,2012年,东北三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仅占全国的4.3%,不及广东省的1/5,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薄弱一环。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9%,对经济拉动乏力。

(六)东北三省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剧

从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出口、财政收入等指标看,辽宁省、吉林省相对较好,黑龙江省则偏低。从2012年全年数据看,黑龙江省多数经济指标仍低于辽宁省和吉林省。在“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占三省总量的比重均有所下降。

三、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对策

当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时期,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推进的加速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应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科技、人才、产业基础、资源等比较优势,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一要改造提升制造业。东北地区制造业总体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十分迫切,提升空间很大。按照“调优调高调轻”的要求,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攀升,抢占现代产业发展先机。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积极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促进制造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东北制造向东北创造转变。继续组织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汽车、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二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抓国家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有利时机,把握新兴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导力量,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增长极,统筹谋划,全力推进。立足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着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规划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关键领域和实施路径,集中力量在骨干企业、领军人才、核心技术、创新平台、知名品牌上重点突破。三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服务业发展作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将服务业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有机结合,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使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以扩大总量、改善结构、提高效益为目标,积极推进生产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服务外包国际化、旅游产业品牌化,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层次提升。依托省会经济圈、哈大经济带,培育若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咨询、金融、会展等生产业,加快发展汽车服务、医疗保健、物业管理等生活服务业,打响东北旅游品牌。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东北地区要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农业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抓紧制定加快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大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形成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同时,推动畜牧业扩能升级,发展壮大林特产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和农村第二、三产业,优化农产品结构,加快推进为农业服务的相关产业建设。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推进东北地区中西部水源工程和旱田灌溉、东部灌区建设。四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

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基础在教育,根本在机制,关键在人才。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使东北地区成为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的地区,推动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争创“东北制造”和“东北创造”双重优势。一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产业技术创新力度,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潜力,推动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突破更多重大关键技术,培育更多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打响“东北创造”品牌。二是构建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促进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人大幅增长。三是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依托重点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自主创新成果,鼓励更多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

(四)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是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要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妥善处理中央企业和中央下放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及地方依法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疗、工伤保障和社会职能移交等问题。加快推进粮食、农垦、森工、文化等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尽快确定东北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和林业要素交易市场。二是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完善东北地区全方位开放格局,提高东北地区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充分利用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经济区”的一批重大项目为载体,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实际使用外资和内资的持续较快增长。以大企业为招商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影响力大、牵动力强的项目。以大产业为招商目标,适当调整和转变招商引资政策,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引进一批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服务业、农业产业化等重大产业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社会事业、环境治理等领域的项目。支持东北重点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五)深化省区协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一是加强区域内部合作。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好的体制保障;采取各种形式推动互帮互助,在互补中实现互惠,在联动中达到共赢;从依靠行政手段逐渐转向依靠区域政策、区域规划、区域合作等经济手段和市场力量来推动转变。加快区域协作,统一规划区域内资源开发、产业布局、设施配套和市场建设,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东北地区率先发展、融合发展,建成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二是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东北地区要发挥农业、资源、人力以及传统工业基础等优势,在加快建设全国商品粮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与沿海地区的对接与合作,在更大规模、更高水平上开创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局面。三是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中西部地区具有土地、能源资源、劳动力等优势,产业具有地方特色,应更多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进行合作,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改造和提升产业水平上有所突破。

节水型社区创建工作总结篇9

本规划是指导*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其他相关专项规划和编制各县(市)、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的依据。

规划期限:*?2010年(基准年为*年)。

一、发展意义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编制并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有利于指导与推动循环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是我市在“十一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1.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传统“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开放式线性经济运行方式,必须基于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于当前资源瓶颈制约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生活带来较大影响而言,是难以为继的。而循环经济是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环状反馈式循环理念重构经济运行过程,是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率先发展的有效途径。

2.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属于典型的“两头在外”加工生产模式。据统计,*年,全市煤炭需求量突破1175万吨,柴油需求量突破80万吨,全市主导行业的基础原材料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和铜材分别进口7.88亿美元、3.89亿美元和1.61亿美元,能源、原材料受制于外部的特征明显。前几年的扩张式发展,更使土地资源越显稀缺。面对严峻形势,*必须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3.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本质要求,更是打造生态*、和谐*的内在要求。根据生态市建设要求,So2的排放强度不得超过5千克/万元生产总值,*年*市So2实际排放量为7.79万吨,其中市区、*县排放强度分别达7.20千克/万元生产总值和8.08千克/万元生产总值。因此,要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提高资源潜在价值;必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污染控制,营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4.发展循环经济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需要。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走节能降耗、循环利用的内涵发展道路。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将引导新能源装备、工业节能和“三废”回收等技术装备工业、新型材料及资源再生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能为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提供技术和装备保障,更能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

(二)现实基础

近年来,我市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在创建生态市、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成效更为突出。

--发展成效:

1.城市生态化建设有新进展。积极创建生态城市,编制完成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开展千里绿色林带、生态公益林、城市绿化工程建设,相继启动了*水处理三期工程、*市工业和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等十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着力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工业开发园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在合理设置进区门槛,积极引进无污染、环保型、生态型的工业项目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袍江工业区成为全省首家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论证的园区,滨海工业区、柯桥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规划获得批准。努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市建成现代农业园365个,其中市级农业高新技术园区20个,建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2.16万亩,全市规划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园175家。

2.发展集约化水平有新提高。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制定了《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若干意见》、《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集约发展若干意见》,建立了织造、印染、化工等重点行业能源消耗大户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加强了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管理,对全市281家重点耗能企业建立了能源利用状况网上报送制度,其中对30家重点耗能企业进行了能源利用监测审计。着力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出台《关于加强土地管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若干意见》、《关于处置闲置土地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措施,做到规范用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建造多层厂房和标准厂房,增加用地空间;清理已供土地,最大限度盘活土地存量。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建立和完善节水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形成合理水价机制,加强超计划加价管理,促进节约用水;鼓励采用节水新技术,推广循环供水、中水回用和“零”排放技术,近几年全市累计投资近亿元用于节水设施建设和节水技改。

3.资源循环化利用有新探索。构建废弃资源社会大循环体系,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初步形成了利用工业固体废弃资源生产建材、垃圾焚烧发电等综合利用体系。目前全市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32家,其中建材企业26家,利用垃圾、余热发电5家,其他企业1家;*年,全市共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弃物465万吨以上。构建废弃资源产业间循环体系,在印染、纺织、化工、建材、热电、造纸等主导行业中,积极开展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了多条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如:浙江蓝星科技实现印染废水在印染、热电、造纸等行业间的环循,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构建废弃资源企业内循环体系,开展节能降耗、废弃物循环利用试点,涌现了三力士橡胶、东盛印染、兆山建材、嘉成化工等循环经济典型企业。

4.企业清洁化生产有新发展。积极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制定了《*市清洁生产试点工作计划》和《*市创建绿色企业计划》,全市45家省级试点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其中12家企业被命名为浙江省绿色企业。大力发展环保装备产业,形成了菲达集团等一批规模企业。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制订了《*市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方案》,全面开展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企业环境的污染整治,狠抓烟尘、噪声、二氧化硫污染治理,不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

--存在问题:

1.经济发展不够集约。经济增长的高消耗特征明显,*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1.04吨标准煤,电耗为1331千瓦时,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55吨标准煤,分别为全省的1.16倍、1.09倍和1.04倍。经济增长的高排放特征明显,*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74万吨,居全省第三位;S02排放总量7.79万吨,居全省第六位,与生态市建设目标差距较大。

2.思想认识不够统一。从社会层面看,政府和部分重点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认识比较到位,措施比较有力;但社会公众、居民家庭的循环利用、节约意识相对较弱。从企业层面看,重点规模企业由于废弃资源集中、循环利用效益明显,思想意识和对策措施比较到位;但规模以下小企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不足、污染排放严重的情况依然突出。

3.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从产业层面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服务业比重相对较低,*年全市第三产业比重仅为33.5%,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十一市第十位。从行业层面看,纺织、印染、化纤、热电、建材等比重较高的传统产业能源消耗、资源消耗相对较高,而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

4.技术体系尚不完善。从区域层面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重点关键技术需加大科技投入,环境工程技术、废弃资源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还需要进一步研发和推广应用。从企业层面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比较落后,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率都比较低,发展循环经济缺乏科技支撑。

5.政策机制不够健全。从政策层面看,发展循环经济的扶持政策滞后,缺乏体制环境、税收优惠、生态补偿等方面的鼓励性政策,相关政策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从机制层面看,废弃资源的收集利用机制尚不健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融资机制、补偿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需要完善。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废弃物排放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结构调整,注重科技创新,强化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构建资源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率先把*建设成为以医药化工、纺织印染、环保节能、物资回收利用为特色的新型循环产业基地和以创建生态城市、循环社区为载体的新型循环城市基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积极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工作,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努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并重的原则。坚持集约发展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废弃物利用率、资源生产率和回用率,降低污染排放率;加快制度创新,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破的原则。推进企业、园区、区域三个层面循环经济的和谐发展;抓好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园区层面的“中循环”和区域层面的“大循环”。

--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既吸收国内其他地市和国外有益的、成功的经验,又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及企业技术水平现状,着力推进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

--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驱动、公众互动”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合力营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物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的开发区、城镇和社区;基本建成重点领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危险物处置体系;初步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经济体系,把*建设成为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并为创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打下坚实基础。

--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15.1%;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十一五”期间,工业固体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量年均增长2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节能率保持5%以上;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年均增长5%以上。

(四)推进层面

--企业层面。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清洁生产为载体,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为主要目的,促进企业内部原料、能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园区层面。依据产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构建生态产业链,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积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产生最小化。

--社会层面。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构建全新的社会生活模式和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模式,实现消费过程与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突出依托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平台,建设绿色政府、绿色社区和绿色村庄,在全社会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消费。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广泛采用先进节能技术、信息技术改造高耗能传统行业和企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建设,依法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加快实施纺织、机械、造纸、建筑、建材、热电等行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努力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提高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统筹布局产业带、园区、产业基地,从大空间上构筑相互循环、上下链接的布局体系。利用特色块状经济优势,以土地调控为主要手段,充分考虑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引导上下游企业依次落地,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把*县、越城区建设成为以纺织印染为重点的新型循环产业基地,把上虞市、新昌县建设成为以医药化工为重点的新型循环产业基地,把诸暨市建设成为以环保节能为重点的新型循环产业基地。

--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和培育力度,健全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积极构建完善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发展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二)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积极发展循环型工业

--着力构建生态产业链。依托已经形成的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和环保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纺织服装、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逐步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构建和完善特色产业生态链;突破一、二、三次产业界线,构建跨生态产业链;建立行业间的生态产业链,进行行业之间的废弃物循环利用;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相关企业整合,形成资源节约型的产业体系。

--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整合企业和项目布局,促进园区污染项目集中布点、集中治理、达标排放;按照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机联系,把好新建、改扩建项目的审核关,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项目的设计、建设、生产全过程,实现污染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重点做好袍江工业区、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等11个开发区(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努力把袍江工业区、滨海工业区创建为部级生态工业园区。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生态省建设和“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目标要求,加大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力度,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活动,促进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

(三)推广农业生态生产模式,着力发展循环型农业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茶叶、蔬菜、珍珠、畜禽、花卉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品牌优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发挥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功能,做优一批农业休闲观光点。加强畜禽良种及农作物优质种子、种苗的引进和培育,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牌、新技术和新设施,建成特色明显、具有竞争优势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模式。加快推广应用农业污染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保障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生产;积极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和生态能源模式,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畜禽集中养殖,大力开展家禽养殖污染、渔业养殖排放水的生态化处理,推广秸杆综合利用,提倡使用有机肥,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继续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洁化美化农村环境。

--积极建设生态农业园区。着力搞好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全市农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建设。建设以粮油、蔬菜、茶叶、特色水果、花卉苗木、养殖等为重点的高产、优质、低耗和防污染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10个;通过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休闲农业等模式,把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突出、科技应用领先、服务体系健全、生态环境良好、产品质量优良的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区、休闲农业的观光区和现代农业的先行区。

(四)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着力发展循环型服务业

--推进绿色消费环境建设。努力倡导健康、适度、环保的绿色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逐步建立起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流通产业体系和消费体系。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着力提升流通产业层次,推进综合生态物流园区的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生态物流企业;推动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为重点的绿色饭店的创建;提高社区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创建绿色消费社区,促进放心食品走进社区。

--推广绿色旅游娱乐业。保护开发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积极开发有*文化特色的绿色旅游产品;发展文化修学、稽山鉴水、生态休闲、市场产业、红色之旅、佛教之旅等休闲旅游产品,构建绿色旅游产销体系;建立对旅游企业清洁生产的监督及考核制度,选择重要旅游景点及宾馆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促进整个旅游业生态化。合理规划餐馆娱乐产业的布局,鼓励发展连锁经营,提倡纸品餐具,减少白色污染,实行集中回用和再资源化。对餐馆娱乐业全面实行排污申报,要求年能耗下降15%,中水回用率达到30%,星级宾馆饭店全部通过iSo14000认证。

--积极发展生态物流业。优化物流中心布局,加快建设物流园区,培育壮大一批生态型物流企业,逐步确立*在区域物流中的枢纽地位;完善物流企业经营资格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加强生态物流标准建设,在物流企业中推行iSo14000体系认证,推进物流经营和物流运作的绿色化;加快城市逆向物流的管理,有效防止二次污染。

(五)全面开展“四节”活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节能。积极引入清洁、优质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推进民用节能,深化工业和生活锅炉系统更新改造,积极采用先进的循环流化床、燃气等高效、低污染工业锅炉。推广热电企业集中供应压缩空气和分布式热电冷三联供等节电新技术。鼓励热电企业加快发电机组和链条炉的改造,提高背压机组的应用比例。广泛采取高、低压变频调速、功率补偿节能技术、系统改造和机组优化配置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低效电机、风机、水泵等高耗能设备。大力推广使用加气砼砌块、陶粒空心砌块、聚合物砂浆、聚苯材料等新型节能节材建材,积极组织实施居住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积极推行绿色照明工程,在道路照明、宾馆、商厦、写字楼等公共设施和居民住宅中推广应用高效节电照明新光源和装置。加快推广应用太阳能,城镇新建建筑要实现太阳能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鼓励和引导既有建筑实施太阳能利用改造,生产和经营领域要积极利用太阳能热水工程,鼓励、支持农村广泛使用太阳能。

--节水。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加快建立促进节水的水价机制,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大力推进工业节水。加大以节水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开发新型节能冷却设备及附属设施,有计划改进和更新现有落后的节水设施与设备。针对印染、热电等水资源高消耗行业比较发达的现状,要积极推广印染废水中水回用、冷却水中水回用和印染废水通过煤渣净化回用等技术,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积极开展污水处理厂与城市新建小区中水利用试点,提高城市节水效果和节水水平。到2010年,全市农业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以上,基本构筑完成灌溉量水工程和节水型灌溉体系,实现农业用水总量零增长或负增长。建立城市生活用水监测和用水量评估制度,加快改造跑冒滴漏和浪费水严重的自来水管网和原有建筑用水器具,鼓励使用节水型家庭卫生器具,提高民用建筑节水器具的普及率。

--节地。按照“优化分布、控制总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原则,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等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科学围涂工作,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障土地供给。积极整合土地资源,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将小而散的工业企业归并整合,减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指标,合理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在控制总量的同时,要利用相关指标强化对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前置控制,如投资强度、投资密度、容积率等,实施项目竣工验收时用地指标复查的多部门事后监督管理机制。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通过公开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加快推进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同时,鼓励企业使用工业标准厂房,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的整理与改造,重视对湿地的保护。

--节材。树立绿色制造理念,推广应用再生材料和替代材料,促使企业节约原材料,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和节约木材。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节约产品包装材料,推广使用可降解、易回收、低成本的包装材料,重点解决产品过度包装问题。

(六)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区域废弃资源循环化

--建立区域物质还原系统

1.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资源化系统。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再利用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行垃圾收费制度;建设垃圾分类回收必需设施;建立完善的执法保证和监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2.建立主要废旧物资回收与再生系统。建立废旧轮胎、废旧电池、报废汽车、废家电、废电脑以及包装废弃物等的收集处理、处置中心,开展相关资源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系统、电子废弃物集中处理处置中心以及城市中水回用管理中心。重点抓好浙江绿环废轮胎综合利用和索密克报废车辆综合利用的平台建设。

循环经济固废代谢链见附图一。

--固体废弃物及危险废弃物的管理与资源化

1.生活垃圾:至2010年全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率达到50%,可回收废弃物纳入全市资源回收系统综合利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7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2.工业固体废弃物:发展壮大粉煤灰、炉渣、建筑垃圾等资源化产业,提升资源化产品附加值和利润;促进工业废水处理后污泥的堆肥或制造建材,并实现产业化。

3.危险废弃物与化学品管理:加强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申报登记,对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等环节都建立严格的可追踪制度;建立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弃物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与对策体系。

4.医疗废弃物和废水:由市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统一管理,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医疗废弃物收集、运输、贮存与处理、处置。各医院、医务室(所)和农村卫生院的医疗废弃物必须送由专门机构统一分类收集后作集中的安全处置。

5.餐厨垃圾:采取统一收集、统一处置的方式,对主要饮食服务和食品加工经营单位的废弃餐厨垃圾进行回收、处置、分拣和消毒,分门别类地成为再生利用资源。其中油可作为化工原料,用于肥皂、油漆等产品的制造;渣可作为高档复合肥料的原料,或供养猪大户作饲料之用。

四、实施途径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平台

通过5年努力,各县(市、区)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体系,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明显改变;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取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CoD排放总量、So2排放总量达到预定的目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机制和框架。

*县纺织业、新型建材、石油化工等“一主十强”万元GDp综合能耗为1.36吨标煤,CoD排放总量控制为2.30吨,S02排放总量控制为2.91吨一是推进节约集约示范工程:重点培育“四节”和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建设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生态农业园区。二是实施项目推进工程、技术推广工程、绿色单位创建工程

诸暨市袜业、淡水珍珠、铜加工、环保装备、轴承轴瓦等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70吨标煤,CoD排放总量控制为0.44吨,So2排放总量控制为0.79吨一是抓源头治理,拓展清洁生产链;二是抓资源节约,延伸废弃物回用链;三是抓园区改造,推行产业生态链;四是抓项目申报,完善优质服务链;五是抓传媒宣传,打造整体发展链

上虞市机电、化工、轻纺等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52吨标煤,CoD排放总量控制为1.06吨,So2排放总量控制为0.71吨一是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二是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三是突出抓好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四是进一步加强产业引导;五是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六是创新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机制

嵊州市领带、橱具、汽配、生物医药等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48吨标煤,CoD排放总量控制为0.36吨,So2排放总量控制为0.37吨一是加快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二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落实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四是加强节能降耗的监督和管理;五是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六是营造全社会节能氛围

新昌县新型医药、汽车零部件、机械等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51吨标煤,CoD排放总量控制为0.36吨,So2排放总量控制为0.21吨一是着力推进生态县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生态型工业;三是积极推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四是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和生态园区创建工作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阵地

1.总体要求

按照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发展要求,在重点工业园区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体系;科学规划布局产业上下游项目及关联项目,实施“补链”工程,加强园区的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循环利用;合理调整布局,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强化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严把企业和项目准入关,支持鼓励入园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进行清洁生产,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已通过国家审核的开发区(园区)全部推行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努力实现开发区(园区)生态环境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协调。(详见表二)

2.建设重点

--物质(水)循环。在纺织、印染等高耗水行业为主的开发区(园区),减少水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是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在水循环中,开发区(园区)内印染企业不再单独设立污水处理设施,印染企业排放的碱性高浓度有机废水,一部分用于开发区(园区)集中供热电厂的脱硫;另一部分进入专门的印染废水处理厂,集中专门处理,达标后至市政污水处理厂二次处理。市政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一部分中水回用到企业,作为工艺及冷却用水,一部分用于开发区(园区)环卫绿化。从而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利用,缓解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详见附图二)

表二:*市开发区(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目标

开发区(园区)名称主要产业循环经济建设目标

浙江*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纺织、机械开展清洁生产,大力推进开发区内循环产业链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袍江工业区纺织、新材料、生物制药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提高资源效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柯桥经济开发区纺织、服装、机电一体化、it产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实现基础设施共享、污染物集中处理,实现企业生产的集约化、清洁化;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滨海工业园区纺织、医药、新型建材完善纺织品制造业生态工业链网,同时推进生态农业产业链、水集成生态循环和能源逐级利用循环链的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诸暨经济开发区机械、纺织、环保设备积极引导调整工业区的产业发展方向,提倡园区建设专业化,创建以环保设备、纺织、机械为特色的市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诸暨珍珠产业园区珍珠及珍珠产品加工形成以珍珠首饰加工为主,珍珠粉制品、贝壳制品等为辅,废水、废液及垃圾处理工业相配套的循环产业链,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上虞经济开发区电气机械、通用设备制造、纺织业加快推进生态化改造步伐,实现污染物的集中治理;构建企业间的生态链,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

浙江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医药、纺织形成以精细化工及相关产业为主体的化工产业链与企业集群;开展清洁生产,加快生态化改造;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嵊州经济开发区服装、机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最终实现节能降耗;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积极创建市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机械、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引导企业之间形成低消耗、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合作发展机制。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新昌工业园区机械、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引导调整工业区的产业发展方向,提倡园区建设专业化,积极创建具有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能源利用。开发区(园区)的能源集成要求企业成员之间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按照能源品位逐级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开发区(园区)内部按照不同行业、产品、工艺的用能质量要求,规划设计能源梯级利用流程,并对企业的余热进行集中回收,用于低能级的洗浴热水的供应和其它生活供热,使能源在产业链中得到充分利用。(详见附图三)

--设施共享。可减少能源与资源的消耗,提高设施使用效率,主要共享设施有:基础设施、交通工具、仓储设施、培训设施等。

--信息传递。建立完善信息交换平台,包括能够连通信息数据库的热线、计算机化的交流网络,以实现信息的收集、处理、共享和。

3.试点园区

--袍江工业区:深入开展“四节”工作,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重点推广中水回用和“零排放”技术;通过资源的整合,新项目、新技术的引进和使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以精细化工及相关产业为主体,以高档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积极拓展精细化工等传统优势行业的上下游产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与企业集群;整合提升染料颜料化工和医药农药化工两大行业,适当引进和发展一批配套原辅材料生产企业和园区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完善公用基础设施企业,积极参与到长三角区域循环中;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浙江诸暨珍珠产业园区:形成以珍珠首饰加工为主,珍珠粉制品、化妆品、保健品及贝壳制品和饲料加工业为辅,废水、废液及垃圾处理工业相配套的循环产业链;积极引导企业创建清洁生产型企业,建设污水处理中心和垃圾中转站;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产业

--纺织产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纤维差别化、功能化开发;加强织造业的技术开发、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培育,推动高档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加强品牌培育,打造纵向研发联盟,提升服装服饰的竞争力;采用微悬浮体染色新技术、小浴比低给液工艺、涂料染色工艺、碱减量工段废碱液回收技术、丝光淡碱回收技术、浅色印染废水回用技术等降低印染行业的资源消耗、减少印染行业的污染排放;加大染料行业的研发投入,着力提升染料及助剂性能,丰富产品品种;提升纺织机械产品档次。(行业产业链见附图四)

--热电产业。推进热电联产,由高效率的大锅炉实行集中供热;以抽汽、排汽供热替代分散供热,提高热电厂热能利用效率;通过推广应用先进的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静电除尘器,采取循环冷却塔供水、将粉煤灰按一定比例掺配原煤等措施,集中治理锅炉烟气污染物(烟尘、So2)。

--建材产业。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工艺和设备先进、具有一定规模的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引导投资者利用本地建材原料、废料,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与装备,开发中高档次的新型墙体材料。(行业产业链见附图五)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生物医药、化学制药、中药及相关的医用材料、医疗器械、制药器械、卫生材料等。运用信息化技术、新型节能技术与环保技术等改造传统的制药生产工艺。积极开展生物医药、医药中间体产品研发,不断拓展产品系列。(行业产业链见附图六)

--精细化工产业。推广应用先进的分离技术、催化技术、生物化工技术、聚合物改性技术、计算机化工应用技术、工程放大技术等,开拓精细化工新领域,重点研究开发高档次、功能性和环保型的塑料助剂、染料及有机颜料,突破绿色壁垒;发展橡胶助剂、农用化学品、催化剂等产品,加强油汽资源开发研究利用。(行业产业链见附图七)

--其它产业。主要涉及农业种植养殖业、机械电子、食品制造、珍珠加工、橡胶制品等。

1.农业种植养殖业:推广生猪(畜禽)?沼气?作物为核心的种植养殖产业链,发展畜禽、淡水养殖,对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利用,进行沼气开发和生产有机肥,利用有机肥发展生态种植,实施秸杆养畜工程,对秸杆加以资源化应用。(行业产业链见附图八)

2.机械电子:淘汰、改造升级落后设备、工艺,降低能耗、物耗,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废旧材料的循环利用,建立废旧产品利用回收机制。推广运用先进环保技术,对无法综合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必要的无害化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行业产业链见附图九)

3.食品制造:大力开发安全、卫生、环保型产品;建立黄酒行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提高产品的工业设计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工艺改造传统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科技含量。利用生物技术处理食品工业废弃物,发展饲料工业,建立农?工?农的良性循环机制。(行业产业链见附图十)

4.珍珠加工:以开展减量生产、清洁生产为主,主要对副产品进行加工,如生产珍珠粉制品、化妆品、保健品及贝壳制品、蚌肉制品,生产贝雕制品和食品添加剂。(行业产业链见附图十一)

5.橡胶制品:主要循环经济产业链为:废旧橡胶轮胎?粉碎?制粉(再生胶粉)?公路建设及其它产品利用。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载体

1.加快生态市建设

根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深入推进生态市和生态县(市)建设活动,着力打造“生态*”。争取到2010年,市级及下属县(市)基本达到生态市、(县)市建设要求。深入开展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多渠道、多形式支持江河水系源头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和管理力度,提高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的集中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综合整治城市内河河道污染、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绿化和美化城市周围的山岭以及河流湖泊,充分利用和保护好城市周围的自然环境。植树种草,整治水体,营造青山绿水的风景区。搞好城市规划,精心安排城市绿地,大力建设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花园城市。

2.扎实开展绿色系列工程建设

--创建绿色企业。大力弘扬企业生态文化,提高生态意识;以科技为支撑,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物耗和能耗,削减源头污染,力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

--建设绿色饭店。采用节电、有益健康的照明产品和绿色服务。做到室内环境符合人体健康要求,物品、用具符合环保要求。减少一次性用品和不可降解物品的使用,减少洗涤量。

--发展绿色学校。通过“绿色思想”培养人、“绿色观念”教育人、“绿色校园”熏陶人,为发展循环经济培养各类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不断丰富建设生态文化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内涵。

--创建绿色社区。倡导生态文化,推动公众参与,推行绿色消费,体现以人为本,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建设百福园社区等一批全国绿色社区示范工程。

--建设绿色村庄。加大农村改水、改厕、改灶和环境治理力度,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的绿色村庄。

--倡导绿色家庭。倡导“绿色消费”活动,使用清洁燃料,强化节水意识;绿化、美化社区环境;节约能源,使用节能家电。

--建设节约型政府。促进政府观念和行为的绿色化;建立“绿色审计”制度,不断提高政府环境管理水平。

(五)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项目

1.一批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1)*索密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报废车辆综合利用一体化示范项目;(2)*华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3.8万吨pta残渣废水循环利用项目;(3)*金佰利实业有限公司利用稻糠(稻壳)生产可降解容器产业化开发项目;(4)诸暨山下湖镇集体资产经营公司低价值珍珠及衍生物深加工利用项目;(5)浙江绿环橡胶粉体工程有限公司废轮胎综合利用项目;(6)浙江丰利粉碎设备有限公司废电器及电子材料综合利用技术及其成套设备项目;(7)*市国泰助剂厂分级型牛皮纸浆木质素磺酸钠项目等。

2.一批环保节能设备生产项目。(1)浙江东方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年产60台套烧结板除尘器项目;(2)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危险废气处置配套烟气处理成套设备、300mw机组湿式石灰/石膏法烟气脱硫装备、300mw燃煤电站大型布袋立式环流搅拌机、复叶推流式液下爆气机开发项目;(3)浙江德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烟气脱硫设备国产化项目;(4)浙江龙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阀门及除尘设备项目等。

3.一批节能、节水、节地示范工程。(1)诸暨市垃圾焚烧发电有限公司日处理垃圾527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2)嵊州新热电有限公司区域热电联产大幅度节能、节水、节地减排示范工程;(3)浙江卧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功率高压变调速节能系统产业化项目;(4)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系统化高效节水技术应用工程项目等。

4.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包括袍江工业区、*县滨海工业园区、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的生态化改造与建设。

5.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1)*县福景达农业有限公司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2)*市一景乳业有限公司绿色生态奶牛养殖基地建设及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3)新昌县来益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态农业基地建设项目;(4)嵊州市畜产品有限公司优质长毛兔生态高效养殖园区建设等。

6.一批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工程。(1)浙江兰亭高科有限公司路面废旧沥青资源再生利用项目;(2)宏磊集团年产5万吨废杂铜连铸连轧低氧光亮铜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3)浙江新昌制药厂二氧化锰循环套用项目;(4)诸暨市露笑电磁线有限公司铝代铜技改创新节能项目等。

五、保障体系建设

(一)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各级政府都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下设办公室;重点研究解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统筹协调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明确职责。明确政府、企业与公众的职责,落实政府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共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合力。明确有关责任领导和责任部门,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并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

3.强化考核。积极探索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逐步改变自然资源估价不足、环境资源零价消费的现象。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以绿色GDp为主体的政绩考核制度,努力形成保护生态就是造福人民、保护生态就是造福子孙、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对于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弄虚作假,并产生严重资源环境后果和经济社会后果的行为,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二)政策保障

1.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采取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的方式推进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对节能型企业、行业和绿色产品的推广应用给予适当的补助和资助。落实国家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环保产业和技术改造进口设备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生产资源产品、综合利用回收资源的,在财税政策上予以优惠;落实垃圾发电、垃圾制砖、污水处理等企业的税费优惠政策。

2.制定和利用价格政策。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价格政策调整,理顺资源和最终产品比价;取消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自然资源价格补贴政策;全面实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和企业用水超定额加价制度。

3.探索和建立补偿机制。积极探索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补偿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对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节约了环境容量的区域和企业给予相应的生态补偿;建立企业生态环境破坏修复机制。

(三)体制保障

1.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抓紧制订《*市节约用电实施办法》、《*市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办法》等与有关法律法规相配套、有利于促进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

2.制定循环经济专项标准。制定、完善分行业、分领域能耗、水耗、污染排放和限制产品过度包装的强制性标准,实施再生利用品标识制度;建立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四节”标准要求和循环经济技术规范;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限制有害物质使用的标准化建设。

3.加强环境保护执法检查。有关部门要强化对企业废弃物处置的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三废”的偷排或不达标排放;对于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要依法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

(四)科技保障

1.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加快对循环经济技术的攻关,组织开发和应用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节水及污水处理回用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及各类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企业清洁生产技术、企业间产业链的集成技术。着力推进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成果的产业化,切实加强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2.加强科研院校合作。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跟踪研究国内外循环经济科技的发展信息,引进先进理念、技术、设备;设计招商引资载体,加大循环经济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寻求投资合作伙伴。

3.完善技术研发服务。建立健全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发展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提供设计、融资、改造、运行和管理一条龙服务。

(五)人才保障

1.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积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引进具有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相关学科知识的高层次人才。

2.建立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加强高素质技工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扭转对技工类人才价值评价的错位,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满足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废弃物回收人员素质,健全资源回收网络体系,以促进废旧物品再资源化率的提高。

(六)环境保障

1.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通过科普宣传活动,使公众了解循环经济的基本知识,增强全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感、责任感;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引导公众优先采购和使用可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识产品和绿色标志产品。

节水型社区创建工作总结篇10

正值全党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之际,第十八届全国水利系统工会主席联席会议在广州市隆重召开,很有意义。首先,我谨代表水利部党组,代表汪恕诚部长,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从事水利系统工会工作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向关心、支持水利工作的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和广东省总工会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广东省总工会和珠委的领导发表了很好的讲话,中国农林水利工会领导还要讲话。借此机会,我给同志们通报一下当前水利工作形势情况,并就做好新形势下水利工会工作讲一点意见。

一、当前水利工作形势

*年是全面完成水利“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近一年来,全国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可持续发展水利事业取得新的进展,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防汛抗旱取得胜利

*年汛期,我国珠江流域,福建闽江,淮河干流,辽河流域的浑河、太子河等发生了较大洪水,其中珠江流域西江中下游发生了超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长江流域汉江,黄河流域渭河发生严重秋汛。湖南、黑龙江等省发生了严重的山洪灾害。有8个台风或热带风暴在我国东南、华南沿海登陆,给福建、浙江、安徽等省造成严重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总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地方各级政府和防汛部门紧急动员、科学调度,做到领导到位、技术参谋到位、物资筹备到位、抢险队伍到位、通讯保障到位,受灾地区广大军民奋起抗洪抗灾,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在洪涝灾害的受灾面积,受灾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多于常年情况下,因灾死亡人口少于常年。

今年干旱对我国的影响总体较轻,但西南、华南、西北东部和华北西部的部分地区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旱灾。各级党委、政府面对旱情紧急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抗灾,各级水利部门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强化用水管理,搞好水源的科学调度,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节约用水,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保证了城市供水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目前,北方地区大型水库蓄水情况良好。据统计,黄河以北9个省(市、区)134座大型水库10月1日蓄水总量比多年同期平均多蓄95.5亿立方米,为冬季用水打下了基础。

(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备受瞩目的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建设总体进展顺利,已完成国家投资308亿元。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不久前顺利通过验收,该项工程的建设提高了长江堤防的防洪能力,为沿江地区提供了安全屏障。截至10月份,19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223.33亿元,占总投资的49.96%。其中入江水道巩固等5项已通过竣工验收;淮河大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3项工程已基本完成;其他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总报告已编制完成并于10月份通过专家审查,东线一期工程可研报告也已编制完成,正在进行审查工作,近期开工的11个单项工程的前期工作基本上可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和中线穿黄工程已经开工建设。百色、尼尔基和紫坪铺实现下闸蓄水的建设目标,沙坡头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皂市水利枢纽、西霞院反调节水库等进展顺利。大江大河堤防、清淤疏浚、海堤建设正在加快进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塔里木河、黑河、首都水资源生态综合专项治理继续顺利实施。水利血防项目建设加快。

(三)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和农村水电成绩卓著

今年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已安排国债资金20亿元,重点解决农村氟砷盐超标和血吸虫疫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安排国债资金21.5亿元,同比增加8.5亿元,对粮食主产区和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对牧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为提高沿江滨湖地区的农田排涝能力,在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四省开展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试点。积极探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配合财政部出台“民办公助”的政策对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行补助,引导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开展。

继续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国封育保护面积已达到75万平方公里,对177个生态修复试点县进行了验收。在加强长江上游、黄河中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的同时,稳步推进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东北黑土地保护、珠江上游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改善了水土流失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了对开发建设项目实施水土保持方案的检查监督。

农村水电继续快速发展。农村水电装机在建规模超过2000万千瓦。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缓解了农村电力紧缺的矛盾,有力推动了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取得进展,被领导、专家和广大农民群众誉为“能够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赢”的好项目和“点燃大山希望”的德政工程。

(四)水利管理进一步加强

节水型社会建设持续推进。水利部组织开展了“十一五”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继续推动张掖、绵阳、大连、西安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在宁夏全区和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6个城市全面启动了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在大凌河流域启动了初始水权分配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内蒙古、宁夏水权转换工作。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开展《节约用水条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制定、修订工作。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加强。为完善水资源论证资质管理,水利部编制并颁布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全面推进水资源论证制度。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水、补水工作,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保障了珠江三角洲及澳门的供水安全,黄河水资源调度逐步规范化。以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为重点,全面开展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作。加强了地下水监测。强化水功能区划管理,完成了淮河流域纳污能力核定工作。在桂林、武汉开展水生态系统与保护试点工作。

水利部正在加紧编制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全国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和城市饮水水源地保护规划编制已启动,对“十五”期间的水利工作进行全面总结的工作已经展开。继续推进全国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加强了河道采砂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改革,加强用水计量设施建设,改革水费征收办法,让农民用“明白水”,交“放心钱”。因地制宜地进行乡镇水利站的改革,完善农村水利基层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水利经营管理。

(五)水利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

水利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今年“五一”前夕,何贵平、张宇仙等20多名水利干部职工被评选为全国劳模并获得表彰。今年上半年,水利部和各省市水利(水务)厅(局)圆满完成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教育活动成效显著,极大地促进了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促进了水利业务工作。水利系统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不久前,一批水利单位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为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水利部、人事部、中国农林水利工会联合举办第三届全国水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此项活动从今年8月开始,计划在明年5月总结表彰,目前各项组织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今年国庆前夕,水利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出通知,在中国水利博物馆工程建设期间开展以“抓竞赛、保质量、增效益、创一流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活动。围绕中心任务,水利系统各单位的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工作,为水利改革、发展和稳定营造了良好环境。

在看到水利工作大好形势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水利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水资源供需矛盾仍十分尖锐;水污染和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严重,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尚未建立起稳定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农村饮水安全形势比较严峻;水利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水利职工队伍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发展的需要等。要有效地解决些问题,就必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工作,充分凝聚和发挥好广大水利职工的智慧和力量,这需要包括水利工会在内的各方面共同做出更大的、不懈的努力。

二、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做好水利工会工作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五”计划,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一次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继续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迈进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历史、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驾驭全局、谋划发展的高超能力。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系统各单位和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重大政治任务。我认为,各级水利工会认清形势,把握大局,服务中心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水利工会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水利系统各级工会要按照各级党委和全国总工会的部署和要求,抓紧抓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工作,把广大水利工会干部和水利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是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指导水利工作、工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建议》内涵深刻,内容丰富,学习《建议》要在全面理解、深刻领会上下功夫。要通过学习,准确把握《建议》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进一步增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确坚持“六个必须”(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是“十一五”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水利工作和工会工作中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要通过学习,充分认清《建议》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增强做好水利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团结动员广大水利职工保持创业的志气,创新的勇气,创优的锐气,积极投身于水利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立足岗位,勤奋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做出新的贡献。

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紧密结合水利和工会工作实际。各级水利工会要适应新的任务和要求,进一步研究加强和改进水利工会工作,着力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水利事业,着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水利职工的最根本利益,进一步提高工会组织、工会干部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水利中心工作服务、为水利职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广大水利工会干部特别是工会领导干部,要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中先学一步、学深一些,为职工群众作出表率。

(二)动员和激励广大水利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立足本职,建功立业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增长、质量效益、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教育科学、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这些目标集中反映了包括广大水利职工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在五中全会《建议》中,从防汛抗旱、江河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饮水、水电开发、水资源节约开发保护等各方面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证,是广大水利职工在新时期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要实现水利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好广大水利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级水利工会要从保持和发展新时期工人阶级先进性出发,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和特点,动员激励广大水利职工立足本职,建功立业。要围绕水利建设、管理、改革的中心任务,并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和特点,大力开展好技术革新、劳动竞赛、发明创造等职工经济技术活动,积极促进职工的合理化建议转化为经济效益、原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广大水利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保护好、凝聚好、发挥好。要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入持久地在职工中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活动,积极创建节约型企业、节约型单位。要大力营造劳动光荣、奉献可敬、创造可贵的良好氛围,高度重视做好培养、评选、宣传、爱护劳模的工作,充分发挥劳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骨干带头和示范作用,激励广大水利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维护水利职工合法权益和稳定大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6个方面对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全面规划,并就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出具体部署,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基于对国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必须要在维护好整体利益、全局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维护好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当好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维护水利职工队伍的稳定,确保水利企事业单位的稳定,是各级水利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工会工作中牢固树立以职工为本的观念,高度重视并解决好水利职工合理合法的诉求。要进一步做好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工作,促进水利企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能够更充分地反映职工的愿望,决策过程更加公开、公正、公平,切实保障职工知情、参与和监督的各项民利。各单位有关职工就业、劳资、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福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工作,工会要加强源头参与和民主监督。劳动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利益关系,工会组织要在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调处的全过程中发挥作用,积极做好指导帮助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监督劳动合同履行、参与劳动争议和纠纷的协调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推动建立和谐稳定、互利双赢的新型劳动关系。要关注水利职工中的弱势群体,大力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为党和政府分忧,为职工群众解难。总之,各级水利工会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切实维护好水利职工的合法权益,及时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和初期。

(四)不断加强水利职工队伍建设和水利工会组织自身建设

在水利工作中实现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确定的目标,建设一只高素质的水利职工队伍是关键。进一步发挥好工会的教育阵地的作用,努力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水利职工队伍,仍然是新形势下水利系统工会工作的重要任务。各级水利工会要配合党组织加强职工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好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主题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水利职工中促进形成团结向上、诚实守信、平等友爱、与人为善、融洽相处的和谐局面。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职工识大体、顾大局,正确对待利益调整,支持和参与改革,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目前水利职工队伍的整体文化水平还比较低,人才总量、素质、结构上还难以适应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需求。拔尖人才不足,高技能人才比较缺乏,据*年统计,水利行业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3%,低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各级水利工会要在提高职工队伍的科学文化和业务素质方面多做工作。工会组织要发挥优势,积极参与,配合本单位劳动人事部门,制订和落实好职工教育培训计划,进一步做好各层次人员的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继续教育,为水利职工接受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多的机会。通过教育培训,不断增强水利职工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要努力营造“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的氛围,帮助职工在学习中完善自己、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在事业中实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