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十篇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十篇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7:55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篇1

【关键词】固定资产经营杠杆固定资产投资控制

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良好的资产管理可以减少浪费,提高资产的利用率,直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一、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淡薄。长期以来,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忽视现有资产的管理使用,轻视现有资产的合理搭配和使用效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近年来,国有企业对资金的支出能够严格把关,但对需要的固定资产买回来以后,后期管理的概念模糊。由于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淡薄,没有严格的财产管理制度,往往会出现占用企业设备物资、人员工作岗位变动对原来使用的资产没有移交等问题,从而使备物品没法查找,造成了固定资产的流失。

(2)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及时,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实物状况,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数量和增减变化情况,有的单位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有固定资产相差甚远。例如:新购置的固定资产不验收、不登记入账;报废、报损的固定资产没有冲减等。

(3)固定资产控制效果不明显。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事前、事中监控,财务部门对本单位现有固定资产的情况缺乏整体概念,对固定资产购置的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没有从节约、整合资源的角度合理安排固定资产购置预算,往往出现重复购置,部门资源独享。

(4)忽视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监控。固定资产处置不够规范,财务部门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财务部门只管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具体办法,资产使用部门无管理制度、无管理人员、财产登记不全。部分企业闲置、报废固定资产的处置较为随意,没有严格按制度规定的程序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不对有关资产进行评估,擅自定价或随意处置,强行报废、低价出售等,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二、固定资产投资的有效控制

(1)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宣传,改变观念,重视管理。企业管理层的重视是做好工作的关键,应努力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要把企业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作为建立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的基础,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观、科学,必须保证企业有关资产及财务指标的统一、真实、完整、可靠和准确。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于固定资产管理挂钩的体系,建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激励机制。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建立系统的资产投资管理体制。加强各级资产管理人员的协调,建立起资产管理信息传递及时、工作相互协调的管理模式,建立资产管理的网络,便于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2)做好清产核资工作,优化资产结构。清产核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清产核资的成果,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一套既符合今后国有企业企业实行新企业财务制度要求,又兼顾企业特性的资产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资产管理约束机制,并加以认真实施,继续深化资产管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以适应今后国有企业企业发展的新形式。具体说,首先,企业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制约机制。其次,应建立以出资人管理制度为中心,以资本管理为突破口,企业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的模式。包括企业资本投入、运营、收益管理,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评价考核等。再次,应加强企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比如利用清产核资工作,摸清企业家底,核实财物,使账外资产及时入账;再如切实做好企业资产产权登记工作,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纠正和制止侵害企业资产的行为,清理出那些长期脱离管理的企业资产。

(3)严格履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程序。具体程序如下:投资项目的提出企业的各级领导者都可提出新的投资项目。投资项目的评价投资项目的评价主要涉及如下几项工作:一是把提出的投资项目进行分类,为分析评价做好准备;二是计算有关项目的预计收入和成本,预测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三是运用各种投资评价指标,把各项投资按可行性的顺序进行排队;四是写出评价报告,请上级批准。投资项目的决策投资项目评价后,企业领导者要作最后决策。投资项目的执行决定对某项目进行投资后,要积极筹措资金,实施投资。在投资项目的执行过程中,要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施工成本进行控制,以便使投资按预算规定保质如期完成。投资项目的再评价在投资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应注意原来作出的决策是否合理、正确。

(4)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管理水平。首先要强化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人员的的要求,对新建资产要确保及时准确入帐,并正确计提折旧。加强业务培训,不仅要学习财会业务知识,而且还要学习生产知识,熟悉生产技术设备,经常深入现场了解资产的使用、变动情况,加强与实物管理部门、使用保管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资产变动情况。另外,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建立固定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三、结束语

国有企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做好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工作又是所有基础管理工作的核心,有必要实行资产化经营,在盘活存量,用活增量的基础上,使企业资产高效益、低成本运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管理部分应承担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不断深化资产投资管理的基础工作,在盘活现有资产的基础上抓管理、出效益,逐步探索适应企业国有资产投资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不断提升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水平,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篇2

关键词国有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内控管理转型升级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各行各业的广泛渗透,全球制造业正在从传统制造走向“智能+制造”。为实现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换代升级,国有制造企业应在产业革新中起到引领作用,我们应监督引导好作为国有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固定资产投资。

二、国有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国有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呈现出产能过剩、效率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状态。加上国有制造企业存在的特殊权关系,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特有的问题。

一是过度依赖负债扩大资产规模,资金占压重、回收期长,提高了资金风险。二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不科学,未经严格论证,普遍存在求大求全、产能过剩或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很多国有企业在扩大产能的过程中,投资集中于土建,在现代化设备等提升核心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方面投入不足,面对“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升级换代的竞争环境,这种粗放投资模式使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落后于世界水平,不能有效降低产品成本,既跻身不入国际市场,又失去了国内消费市场,发展进入瓶颈期。三是投资成本高,资金使用监管不严,投资过程存在寻租空间。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特点,是委托链条过长、所有者缺位、企业干部行政化、激励机制失效、约束机制弱化,而国有制造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一般规模较大、构建周期长、经手环节多,因此在投资过程中,监管松弛,多环节存在寻租空间,投资成本得不到合理节约。四是缺乏投资后的效益评价,投资低效。国有制造企业扩大产能的投资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存在厂房空置、设备闲置、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因缺乏投资后评价,这样的低效投资无从问责,也得不到控制。

三、国有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内控风险管理

(一)完善顶层制度设计,规范投资行为

国有制造企业管控固定资产投资,首先应设计科学和完善的顶层管理制度,引导正确的投资行为,从源头上抑制不合理、不合规的投资行为发生。操作层面上,应从金额标准、投资资产的性质两个维度制定相适应的审批程序,对于金额较大或性质特殊的投资项目,应作为“三重一大”事项进行项目投资前的可行性研究分析、论证,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讨论,并联签决定立项、逐级报批,严禁国有企业一把手独断独行。对于单件金额不大的常规固定资产投资可以采取预算控制,并建立多级审批程序,规范随意采购行为,节约投资总量。

(二)加强投资预算管理,控制投资成本,防范资金风险

诸多实证研究表明,国有制造企业普遍存在投资低效的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投资随意,没有预算或预算流于形式。可见,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管理是提高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和效益不可或缺的一环。有企业不仅应对投资需要的资金量进行预算,重要的是需评估自有资金量、可融资量以及可承受的财务杠杆系数,并将计划内的投资项目按照投资必要性,优先安排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投资项目,对于重大投资项目,综合运用投资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及获利指数法等决策方法,分析企业的风险承受水平和项目收益,作出科学的投资决策。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管理应加强资金风险评估,避免因盲目投资导致资金链断层,影响企业正常运营。

(三)加强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

与其他性质的企业不同,国有制造企业除了正常的经营获利外,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为了获取政府补助资金范围内的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往往夸大拟申报项目的市场前景、构建规模,以及未来将产生的收益,结果导致产能过剩,资产运转成本、费用分摊成本使企业背负上了沉重的包袱。因此,应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审核,对于拟投资的重大固定资产项目,企业应集合财务、技术、研发、生产、市场销售各部门的专业人士分项论证,并对投资效果各负其责,真正将项目可行性研究落到实处。

(四)加强招标过程和建设环节的管控,确保投资资产的质量达标

重大固定资产构建的招标和施工环节是寻租的易发地带,招标环节的控制重点在于规范招标方式、招标程序,招标工作的开展应有不同部门的参与,相互牵制以规避权力集中操纵招标行为。同时,企业应归口统一保管招标档案,保证档案资料齐全可查。监察部门需定期抽查招标项目,做到全过程监管,防范招标违规行为发生。

(五)监督检查实际投建的项目是否与报批一致,严控投资规模变更的审批

在国有企业大型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过程中,因可行性研究不严谨、预算粗糙,或者领导者意图的改变,易发生修改设计、改变投资项目、扩大投资规模等问题。所以,应加强专项跟踪检查力度,监控投资过程,确保投资项目与报批一致。对于变更设计、扩大投资规模等的报批,主管上级单位应会同有关专业人士,深入调研变更可行性、合理性,审慎批复,从监管环节控制盲目建设、产能过剩、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六)严格固定资产验收的管控

固定资产投资的最后一个风险点是验收环节,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的采购安装合同中,应由技术人员参与规范验收条款的订立。在实物交付验收环节,采购方技术人员应出具技术指标报告,双方的验收人员应在报告上签字,确认验收结果,明确购销双方以及企业有关人员的责任,以便事后追责。

(七)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评估,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对于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在投入使用后由专业人员组成评价小组,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有关技术指标、预期投资效果是否达标,并在出具的评价报告上会同签署意见。对于合理区间外不达标的投资项目应落实追责机制,以惩戒投资过程中的不负责任、违规行为。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引导国有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转型升级

2015年11月10日,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提“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该政策也进一步引导着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实现转型升级,在当前去产能、去库存,解决国有企业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情况下抑制固定资产投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困境。尤其是国有制造企业中固定资产总量过剩,与同行业世界领先水平的企业相比,我们缺乏自动化、智能的生产设备和具备同等知识水平的产业工人,而且高精尖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国有制造企业固定资产的投入需要优化结构,真正实现“制造”向“智造”的产业升级,进而实现国有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篇3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引言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资金的使用率以及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投资审计工作已经受到了社会人士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并且获得了相应的发展,为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以及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1]。以下本文就现阶段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现状和问题探析

首先,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发展现状来看,近年来随着全面改革的不断发展,社会和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体系也正在趋于成熟,为企业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此外,各企业在实际的工作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成为了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2]。

其次,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发展中的问题来看,其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审计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违法违纪行为在审计中的重要性,将大部分的审计重点放在固定资产的清查上,因此限制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功能的发挥,无法为企业的规定资产投资提供科学、有效的投资依据;第二,企业的计工作没有做到位。审计工作不止包括对资产的清查和审计,还要求能够加强对前后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体系,确保审计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但是在实际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只知道在固定时间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并没有认识到在投资前后进行监督和审计的必要性,因此很有可能导致审计的结果脱离实际,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3];第三,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审计工作的效率和企业的投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部分审计人员在专业素质上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如审计经验不够丰富、业务能力不熟练以及考虑事情的全面性不足等均影响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对策探析

1.转变过去的思想观念

为了更好地跟上时展的脚步、促进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发展,有关单位和人员必须要转变过去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观念,从观念上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改革和创新。首先,要增强审计人员和企业的风险意识,认识到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并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新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制度和准则[4]。其次,需要认识到固定资产投资方式的变化会引起企业固定资产收集以及资金管理方面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又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如审计方式、审计内容、对象以及环境会受到影响,而每一个环节的影响都有可能影响最后的审计结果。因此要求能够结合审计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审计的效率性和真实性,尤其要认识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因此工作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时能够建立独立专业化的编制制度,并且从全面性和专业性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当然,要做到这些方面的工作必须要求能够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启发宣传,切实达到转变观念的效果。

2.进行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创新

对于企业而言,固定资产属于企业的重要资产,其对于稳定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详细掌握本企业的固定资产情况,因此导致过去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过程中,审计方法和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问题[5]。例如,企业的固定资产从消耗程度来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不易消耗的实用物品,而另一种则是较容易消耗的损耗品。其中,易损耗品包括电脑、办公桌、打印纸以及电脑耗材等。这些损耗品和实用物品均是审计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这些固定资产在性质上存在的差异,如电脑、办公桌属于长期使用后会折旧的物品,而打印纸则是短期消耗品,实用物品短期内不会出现折损。要对这些固定资产进行投资审计就要求能够将其进行分类之后再进行精准地统计和审查,并且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创新审计的方式方法,提高审计的有效性。

3.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专业的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丰富的业务经验和技能,还要求能够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而就我国当前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而言,我国专业的审计人员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存在一定缺陷,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因此新时期必须要求能够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培养的重视,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战略规划,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为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审计部门和人员必须要创新思想、改革制度,并实现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延超.我国高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当代会计,2014,7:42-43.

[2]王万杰.关于地方审计机关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浅析[J].中国住宅设施,2015,Z4:144-146.

[3]程峰,李娜.基于Bim和大数据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工程经济,2016,11:9-11.

[4]江松.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存在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3:130-131.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篇4

一、增值税以法定扣除项目为标准的划分

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增值税来看,以法定扣除项目为标准来划分,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国际上通行的规定是: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不作任何扣除的是生产型增值税;按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价值逐年扣除的是收入型增值税;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当年一次性扣除的是消费型增值税。

显然这三种对固定资产价值扣除的不同处理方法,使三种不同类型增值税税基所包括的范围大不一样,生产型增值税税基最大,收入型增值税次之,消费型增值税最小。从不同类型增值税税基可以看出,生产型增值税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不作任何扣除,实质上是对生产过程的固定资产耗费支出部分进行了重复课征,虽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课税,导致抑制投资的现象。收入型增值税允许将购入固定资产所含税额分次扣除,每次扣除额与其折旧额相配比。它能够避免重复课税,符合增值税的理论要求,但是收入型增值税不能与发票抵扣制度管理相结合。消费型增值税将购入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一次扣除,避免了重复课税,有利于鼓励厂商投资,因而倍受各国推崇,也是我国增值税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二、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税负及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理论分析

1、增值税转型对企业间接税税负影响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间接税税负的影响主要是指对增值税税负的影响。实施增值税转型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的实际税负,同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的条件下,由于纳税人购进的固定资产所含税款不能抵扣,也就是当期企业外购的固定资产价值不能从计算增值税的税基中扣除,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在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情况下,纳税人购进的固定资产所发生的进项税额能够在发生的当期抵扣,相对于转型前来说企业的税负得到降低,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具体分析如下:

增值税应纳税额t=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其中:销项税额=销售额pQ×法定名义税率t

进项税额=购进额Cq×扣除率b

那么,增值税额t作为销售价格p,销售量Q、税率t、购进价C、采购量q和扣除率b的函数:t=pQt-Cqb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购进原材料和产出品之间存在一个稳定的比例关系,即Q=λq而且销售的产品和购进原料的价格间存在一个固定的比价即C/p=β,增值税实际税率=纳税额t/销售收入pQ,由此可以推出:增值税实际税率r=t-(β/λ)×b

从理论上看,影响某个行业企业增值税实际税率的原因可能有三个:名义增值税税率、企业销售额和买价的比值β/λ、抵扣率。在消费型增值税下,企业当期购进的固定资产越多,准予抵扣的进项税就越大,即进项扣除率b与新增固定资产S存在正向变动的关系,b=αS,则有r=t-(β/λ)αS

上式表明了在消费型增值税下,增值税的税率与新增固定资产比例成反向变动的关系。

现举例予以说明:假定某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是17%。该企业当期购进用于生产资料价值是200万元,购进发票上价税合计234万元:另一部分是固定资产,价格是500万元,购进发票上价税合计585万元。该企业本期实现销售收人1000万元,销项税金是170万元。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情况下,即按照税法规定,外购流动资产所含税金允许抵扣.但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不允许抵扣。本企业应纳税额就是从销项税金中扣除外购流动资产所含税金后的余额,即136万元(170万-34万)。在消费型增值税条件下,本企业应纳税额就是51万元(170万-119万),可见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后,国家少收的税款在本例中就是本企业未予抵扣而自行负担的那85万元。因而,转型可以对企业的增值税税负起到降低作用。

2、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直接税税负影响

增值税转型对直接税税负的影响主要是指企业所得税税负。

在生产型增值税下企业购买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包括以下几部分:固定资产的购买价格p、购买固定资产所发生的增值税费用t以及运费m和运费n的增值税等即:

S=p+t+m+n

在消费型增值税情况下,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所发生的增值税和其运费的增值税可以抵扣,那么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

S=p+m

两者相比可以知道,在不同的增值税税制下,在购买固定资产的当期,企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有所不同,在消费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较生产型增值税小,那么在固定资产折旧期间,消费型增值税的每期折旧比生产型增值税低,这使得企业在折旧期间的利润增加,从而缴纳的所得税增加。

现举例予以说明:企业本期购入固定资产,价格是400万元,购进发票上价税合计468万元。假设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0,企业采取直线法折旧。在生产型增值税下由于企业的固定资产进项税不能抵扣,因此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468万元,企业每期的固定资产折旧额为46.8万元;在消费型增值税情况下,当期发生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后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400万元,企业每期的折旧额是40万元;在消费型增值税下,企业每期的折旧额减少6.8万元,企业的利润增加6.8万元,企业的所得税则增加1.7万元(6.8万×25%),因此增值税转型后企业的所得税税收负担将会有所增加。

3、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生产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影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分析如下例:

假定企业购进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设备的价格为c(不含增值税),增值税的税率17%,其所含的增值税为c×17%,固定资产使用期限为n年,税法规定按直线法提折旧,残值为0,贴现率i,所得税税率25%,该投资方案采用生产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计算的现金净流量分别为npV1和npV2。现金净流量是决定企业投资与否的一个综合指标。所谓现金净流量,在投资决策中是指一个项目引起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差额。若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小于0,则该项目的预期收益率小于贴现率,因此该方案往往被拒绝,反之则接受。消费型增值税相对生产型增值税而言,对企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固定资产所含的税款可以从当期销项税额中予以抵扣,使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减少,相当于等量的现金流入;其次,由于固定资产原值不包含税款,每年计入生产成本提取的折旧相应减少,在销售额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增加,缴纳的所得税相应增加,相当于等量的现金流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增值税对该投资方案的影响取决于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数量关系。若前者大于后者,企业现金净流量增加,激励投资;若前者小于后者,企业现金净流量减少,抑制投资。两者计算的现金净流量如下表所示(假定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增值税,企业每年的销售数量、产品价格不变)。

在消费型增值税下企业当期购买固定资产所含税金在当期销项税金中可以一次全部得到抵扣。因此,企业当期购买的固定资产越多,企业当期抵扣的税金就越多。在销项税金一定的情况下。企业所纳税金就越少。在税收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相当于把按流转全额征税下由投资品负担的税款转移给实行增值税下的消费品负担,这就大大降低了投资品的成本。在总收益一定时,成本的降低必然提高投资收益率,因此,有利于刺激投资、扩大投资需求。企业当期税负越低,为企业扩大投资增加了财力来源,将会起到刺激全社会投资总量增加的作用。同时由于固定资产一次性抵扣,投资当年,经营现金流由于增值税支付的大幅减少而有所上升,而经营现金流的增加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增值税转型在促进投资总量增加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鼓励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的条件下,由于企业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款不能抵扣,在不同行业或企业外购固定资产价值占其外购生产资料价值的比重有所区别的情况下,这一增值税政策实际就是一种行业差别税收政策,即生产型增值税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重复征税程度要高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从各产业特点看,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往往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而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正是我国现阶段着力推动和发展的产业.故生产型增值税的这一效应与鼓励科技进步的世界发展趋势是相违背的,也不利于我国基础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值税的转型纠正了行业差别的增值税政策,有利于调动企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增值税转型试点情况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在东北地区的部分行业率先进行了增值税转型改革的试点,允许企业从当年7月1号以后购入机器设备投资中所含的增值税款,在缴纳增值税的时候予以扣除。2004年,东北三省共认定增值税转型企业40306户,占东北三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登记总户数的32%。从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19429户)、农产品加工业(9060户)和石油加工业(7945户)三大行业,占总户数的90%。2004年认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5.34亿元,进项税额15.76亿元,占投资额的5.2%,实际抵、退12.58亿元,占进项税额的79.8%。

增值税转型使得企业税负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东北经济的发展,2004年东北三省生产总值达到15133.9亿元,同比增长12.3%,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规模工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4870亿元,比2003年增长19.7%,是连续多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28亿元,同比增长35.5%;在吸引外资方面成果十分显著,达到59.4亿元,同比增长8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个百分点。增值税转型政策的实施激发了转型企业的活力,使其得到了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良好机会,通过转型企业的市场规模的扩大,将带动投资需求的增加,及工资水平的上涨,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与消费,实现良性循环。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篇5

【关键词】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战略成本;经济效益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网企业的性质已不容置疑。作为企业,经济效益是基础,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确保电网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和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但是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电网企业,销售电价作为电力企业的生命线,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严格控制,特别是目前为实现电网坚强,确保电力供应进行大规模的电网建设投资,使电网企业成本增长迅速,而电价出台困难。面对新形势,如何确保电网企业效益稳步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课题。积极开拓电力市场,努力优化售电结构,大力开展节支降耗固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但电网企业作为资产、资金密集型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充分认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一)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比重大,相应的成本已是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资产资金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是电网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从1998年开始,基于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电力企业斥巨资进行农城网改造,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与之相对应的折旧、财务费用和修理费用快速增长,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日益突出。所以在目前国家严格控制销售电价,监控电力交易行为,购售价差的扩大受到限制的形势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重点在内部挖潜,内部挖潜的重点在于实现固定资产成本的有效控制。

(二)建设坚强电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是大势所趋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目标,能源和电力的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在目前电源点建设日益加快,基本能够满足电源供应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解决电网卡脖子问题,确保电力供应,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服务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是大势所趋。国家电网公司高瞻远瞩,适时提出了“一强三优”的发展目标,在“十一五”期间投资20000亿元加强电网建设,其中河北南网投资需求近500亿元。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成本上涨的压力和资金筹措的难度加大。为解决这一根本矛盾,要求电网企业必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与管理,统筹规划,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缓解成本上涨压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确保电网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实现企业“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

固定资产管理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是企业“精益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在投资环节,做好投资规划,可以有效避免资产闲置,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优化设计方案,推行典型设计,运用典型造价,规范招标行为,可降低投资成本和工程成本,有效降低企业折旧和财务费用,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在生产经营环节,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可以有效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降低固定资产运行维护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经营管理环节,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可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所以应从战略成本的高度,牢固树立“大成本”观念,正确认识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固定资产管理,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于电网企业的经营特点,固定资产投资大,使用部门多,使用范围广,结构分类复杂,更新换代速度快,管理难度大,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效益观念淡薄,投入产出分析不到位

电网企业作为特殊性质的企业,保持合理利润水平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投资决策应该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前提。但长期以来,受过去体制的影响,电网企业效益观念淡薄,投资偏重社会效益,投资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以出台投资电价为基础,缺乏必要的、实事求是的投入产出分析,所以投资规划建立在满足未来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电网需求为前提,从而造成了企业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的闲置,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企业生产经营乃至健康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二)管理手段落后,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电网企业经营管理环节多,管理链条长,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首先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达到信息共享,固定资产存放地点的变化、大修、更改拆除信息传递不及时,形成了固定资产在财务上“只增不减”,资产不实情况严重;其次是管理责任不明确,各管理环节各自为政,不能实现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的有效衔接,特别是农网改造形成的固定资产,由于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监管不到位,造成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严重脱节;最后是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构成复杂,生产部门与财务部门资产分类不尽一致,账、卡、物核对困难,是固定资产前清后乱的根源之一。

(三)缺乏统筹规划,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不够

由于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涵盖了输配电各类资产,电压等级多,对安全性能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在各类资产之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存在较大空间。但是按照目前电网企业管理体制,各供电公司作为省公司的分公司,在省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框架下,以加强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为目标,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和细则,各供电公司之间、供电公司各部门之间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同时省公司缺乏资源优化配置的主管部门,除个别价值特别大或特殊需求的固定资产在各供电公司之间合理调配外,大部分固定资产的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基建、大修等工程拆除的仍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进行合理调配,进行降压降级再利用程度不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四)缺乏奖惩机制,废旧设备物资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电力企业资产量大,更新换代较快,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电网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拆除的废旧设备物资较多,又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奖惩机制等原因处理不及时,造成大量积压,个别供电公司甚至租用仓库存放废旧设备物资。这一方面造成企业管理成本、租赁成本加大,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设备物资长时间露天存放,使部分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失去了再利用价值,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为努力实现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电网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以资产全寿命管理为主线,从战略成本的角度思考成本控制问题,牢固树立“大成本”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一)建立投入产出机制,做好电网投资项目统筹规划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合理规划是加强固定资产源头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针对电网企业长期以来重投入、轻产出的管理理念,要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和经济效益意识,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以满足电网安全和社会用电需求为前提,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合理规划电网建设,适度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投资时间。电网规划的投资效益分析不仅要实事求是地考虑市场、负荷增加和未来经济发展,而且要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评价,包括投入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回收期的要素分析与评价,从而实现电网规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有机结合,避免固定资产的无效闲置,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确保投资最快收回,规避投资风险。

(二)推广典型设计,努力降低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是固定资产价值的源头,是降低固定资产成本和资金成本的基础,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典型设计,建立概预算编制、典型设计、招投标管理一体化机制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加强招投标管理,努力降低设备物资的采购成本和工程建设成本;积极推广典型设计,认真进行差异化分析,确保项目设计的科学合理;在典型设计和统一招投标的基础上,细化概预算项目,做好项目概预算的编制与审查工作,从而实现三者的有效衔接和统一,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根本目的。

(三)提高管理手段,加强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管理

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管理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点,也是管理的难点。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分布广,管理分散,依靠传统的账卡物管理模式固然行不通,但目前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还不能满足信息共享的要求,造成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脱节,资产变化信息传递不及时;造成了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等诸多问题。要实现固定资产的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信息化管理手段,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实施的eRp工程,做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的实时共享,保证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衔接,实现价值与实物管理的统一。加强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管理,不仅可以加强对各管理环节的有效监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可以进一步明确实物资产的管理责任,延长资产寿命,降低固定资产维护费用。

(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不仅包括对闲置设备的合理调剂,而且包括对退役、退运设备的再利用。优化资源配置应按照统筹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省、市两级公司均应明确资源优化配置的责任部门,及时掌控各单位、各部门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妥善保管闲置设备,积极组织技术部门对退役、退运设备进行鉴定。结合基建、技改、大修等工程需求,对仍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提出优化利用方案,做好使用计划,并贯彻落实。按照先内后外的原则,优先安排在本单位内部调剂、降压降级使用;省公司应将内部不能调剂使用的设备物资实行资产无偿划拨,在各供电公司之间进行合理调配;对确实无法利用的设备物资及时进行处置,及时回收资金,降低资产损失,确保设备物资能用必用,努力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篇6

一、增值税变革的意义

增值税转型的核心之处就是由生产型增值税变革为消费型增值税。就我国目前的增值税税收情况来看,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进一步的促进我国对外的贸易发展,提高整体的经济收益水平。而变革转型的最终目的就是避免重复征税的可能性,让企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可以更加的具有协调性。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增值税税收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也就直接的导致了投资者所负担的最终税款会大不相同,这种情况就会影响部分地区投资者的积极性,从而拉低我国整体的增值税税收金额。

根据笔者的调查显示,当企业之间的生产总值、年度折旧金额、年度存货增加额以及年度固定资产增加额这些数值都一样的情况下,如果所缴纳的增值税类型不同则会有企业最终盈利不同的情况出现。针对消费型增值税来说,投资金额越多,最终需要缴纳的税款也就相对较低;而投资金额越少,最终所要负担的税款也就越高。相比较消费型增值税来看,收入型增值税与生产型增值税对于最终税款金额的影响程度要较低一些。

对于我国来说,增值税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东北的老工业基地作为现行实验点,已经初步的掌握了一些增值税转型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例如是否能够按照计划顺利进行、针对不同地区是否需要制定不同的工作方案以及企业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准备措施等等。

二、增值税的变革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财务指标分析

(一)增值税的变革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现金流量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的现金流量对于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假设先将货币的升值、贬值空间以及会计政策的变动排除在外,在生产型增值税税收的制度下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定义为是含进项税额,而在消费型增值税税收的制度下则被定义为不含进项税额,这样就会出现折旧金额以及现金流量每年都不同的结论。

当增值税进行转型之后,生产型增值税将比消费型增值税的初期固定投入要多,单单从现金的流量来看,生产型增值税的固定投入之所以高于消费型增值税,是因为其固定资产的原本数值较大的缘故。由于折旧的税收会起到一个阻碍的作用,以至于企业在缴纳增值税之前的经济收益会较缴纳之后有所减少,而每年的现金流量则会逐步的增加。这也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当增值税转型之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现金流量会根据固定资产的价值而出现常量性的增加。

(二)增值税的变革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报酬率分析

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会受到增值税变革转型的一定影响,是由于企业针对固定资产所投入成本的进项税额会在生产型增值税或消费型增值税的制度中出现改变,从而形成让报酬收益发生偏差的情况。

(三)增值税的变革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分析

根据上文中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并不是旱涝保收的,也会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风险。那么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不确定因素,也就代表着成本投资的金额越大,所要承担的风险也就越高。

(四)增值税的变革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能力分析

关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能力高低的判断是要根据年度利润金额、年度纯利润金额以及年度现金流量数额等指标来进行的。如果通过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能够直接的影响到这些数值的变化,那么就说明投资是能够带来正面的经济收益的。那么,在生产型增值税或者消费型增值税的制度中,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以及折旧金额也会各不相同,这也就代表着增值税的变革转型会让企业的投资能力出现一些不同程度上的改变。

根据这些分析我们能够得出如下的结论:增值税的变革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并不会带来大幅度的增量。如果单从现金流量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话,固定资产的基础数值同现金流量的增加数量是成正比的;而从固定资产投资的报酬收益率来分析的话,固定资产折旧金额同报酬收益率的差异金额也是成正比的;最后,从固定资产投资能力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能够影响到各种投资金额变化的主要原因则是的固定资产的起始投资金额以及折旧率这两个方面。

三、增值税变革转型的影响

(一)增值税变革转型对固定资产投资起到了促进性的作用

当企业参加了增值税转型之后,通常都会出现实际税收金额降低的情况,此种情况的出现也就说明了这次变革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根据调查数据可知,除去高新技术行业以及石油化工行业以外,在增值税变革转型的过程中,我国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或多或少都有了一些增长。例如位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内的一些企业,在增值税变革转型之前,由于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中规定了固定资产进项税不能够抵扣,以至于直接导致了一些陈旧的设备无法更新换代,严重的制约了当地的企业的向前发展。而当增值税进行变革转型以后,固定资产进项税允许进行抵扣,这样就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地企业的税收负担,让他们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硬件设备的更新得到了有力的支持。而也正是由于这种情况,让东北地区的投资规模进一步的扩大起来,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生产、投资、发展的良性循环链条。

(二)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不显著

伴随着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出台,我国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并未受到明显的影响,而出现这种情况也是让大家始料未及的。笔者认为,由于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实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的,它无法同增值税改革一样让企业的固定资产得到显著的改变。但换一个角度来进行思考,这也直接表明了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增值税的变革,而并非因为其他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增值税变革转型对固定资产投资形成了“良性洼地效应”

在东北优先实行的增值税转型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企业在相关制度的影响下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税收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当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之后,让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此年度的增值税税收金额降低,而现金流量相对增加;与此同时,企业固定资产则会以不包含税收的成本金额为准,从而出现此年度以后的折旧金额减少,现金流量减少。这也就代表了企业能够优先的将现金进行回收,从中获得时间差异中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根据这种情况来看,增值税转型改变的核心之处就在于企业的现金流量,而现金流量恰恰是决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消费型增值税制度对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要远大于生产型增值税制度。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外来投资商将目光锁定到了东北,在这种动向之下,东北本地的企业也做出了一系列的动作,这也就形成了良性的“洼地效应”。这种“洼地效应”的出现让东北的经济体系已经逐步的形成,并且将外商以及民办企业推向了主导地位。当民间资本越发的雄厚以后,同外来的投资商就会产生一定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的出现会进一步的吸纳更多的资金,从而避免同一地区内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发生。

(四)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的产业结构所带来的影响

笔者详细的翻阅了关于增值税改革所撰写的相关文献,大家的普遍观点都是,对于不同领域内的企业来说,增值税改革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大不相同的。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高科技企业以及资本型企业,影响较小的为劳动型企业。根据对数据的研究分析可以得知,在消费型增值税制度中得到较大经济收益的普遍是产品附加值较低但是资本密集程度交稿的传统类型企业,我国目前尚处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在东北等地区中,中小型的企业数量偏多,所以这种增值税制度对于我国的整体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由于其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主要用于技术人员的薪资待遇以及相关的研究经费,所以增值税的改革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这就需要国家对于此种情况制定出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以保证技术型的企业能够积极的响应号召,不会出现发展落后的情况。笔者认为,高科技类型的企业如果想要从消费型增值税的改革中收益,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在技术的更新与研发上进一步的加大力度,以保证企业所生产出来的高科技产品可以紧跟住市场的脚步,供应出适合当下所使用的产品。不过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它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同时还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所以切记不可操之过急。

那么针对于劳动型企业来说,由于在增值税改革之前的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之下就已经得到了不小的经济收益,所以当转换为消费型增值税以后也并未对企业本身带来什么负面的影响。除此之外,劳动性企业还可以在消费型增值税的制度中享受投资成本降低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并且在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让企业内部的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所以,增值税的变革转型对于劳动型企业来说也是具有一定的正面效应的。

四、结语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篇7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核算

企业固定资产以及投资核算工作是财务核算的关键环节,新时期下,财务人员一定要认真核算固定资产以及投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企业固定资产核算

固定资产是确保企业正常运转的基础,无论企业生产经营的是什么项目,其规模大还是小,都一定具备与其规模相当的固定资产。在企业整体资产中,企业固定资产要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具有关键意义和作用。

1.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的相关内容

(1)固定资产获取。各个企业获取固定资产都有属于自己的渠道和来源,其来源不同,导致其成本也有所不同。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通过债务重组、租赁、接受捐助以及自行建造等方式,使固定资产增值。

(2)固定资产处置。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一些不合适时展和企业需要的固定资产要通过对外租赁、货币交易以及对外捐赠等方式进行合理处置。一些因为生产而报废或者因为自然灾害而损坏的一些固定资产,一定要对其进行合理的清理,在开展核算工作中,要将损坏的资产清除掉,并且进行科学的处理。处置固定资产须经主管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导审批,方可进行账务处理。

(3)固定资产折旧。我国会计准则中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合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对其进行折旧,开展对应的账务工作。仪器设备在生产使用中,为了提高技术含量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要对其进行相关的技术改进,提高资产的科技含量和使用年限,在对其核算的过程中,要将设备的维护、改建、升级等费用算入其中,称为后续支出。在核算过程中,一定要详尽说明其原值、残值、数量、型号以及名称,并且表明其技术状况、附属设备以及减值准备,如果资产出售,其折旧要按月计算。

(4)固定资产清查。为了确保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一定要确保其固定资产的完善性、安全性以及真实性,充分反映出企业的价值,要定期组织对固定资产开展清查工作,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增值或者减值,确保固定资产的有效价值。

2.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1)管理人员认识不足。企业一些管理人员在采购固定资产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结合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情况,采购缺乏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导致采购进来的固定资产因为某些原因不能投入使用,使其成为闲置资产,造成很大程度的资源浪费,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2)闲置资产处理不当。当前,造成资产闲置的主要原因有:一些固定资产在采购进来后,就是多余设备,不能正常使用;一些固定资产比较落后,不能满足企业当前的生产和经营需求;一些固定资产由于保养和使用不当,造成损坏;一些固定资产不符合生产的要求,被逐渐淘汰。企业在处理这些闲置资产的时候,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规划,导致处理不当,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3)折旧与减值概念混淆。固定资产的减值和折旧都会降低企业总资产的价值,因此,很多核算人员容易混淆二者的概念,造成核算失误。减值和折旧之间互相影响,并且互相联系,减值是对折旧的修正和补充,只有正确认识二者的概念,才能更好地做好核算工作。

3.优化固定核算的相关策略

(1)确定采购流程。固定资产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因此,固定资产的采购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采购固定资产需要较多的资金,会在一定程度影响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给企业的经营和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企业在采购固定资产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对待,严格按照采购流程,不能不经过市场调查就随意进行采购,给企业造成资源浪费。

(2)实行科学管理。为了充分解决实物和台账有效匹配的问题,一定要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的管理,通过分类的管理方式对固定资产进行编号和统计,无论设备或者仪器怎么移动和使用,都可以根据其独有的编号与台账相对应,更加方便对固定资产实行管理。

(3)处理闲置资产。对于闲置的固定资产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对于采购之后但是不符合生产要求的设备,一定要经过企业管理层批准后,进行招标出售,避免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一些经过维修或者维护后可以使用的固定资产,一定要尽量开展维修或者维护工作,确保资源浪费,如果经过检查后,判定为无法使用,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处理,通过招标方式出售。

(4)提高人员素质。想要提高核算工作的质量,一定要重视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提高核算人员的理论素质,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熟知国家以及行业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以及相关制度;其次,提高核算人员的政治素养,企业一定要重点培养核算人员的责任心以及大局观,从企业发展的大局出发,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树立和企业共存亡的理念,充分调动核算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最后,提高核算人员的处理问题能力,其中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开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等。

(5)实现核算信息化。实现核算工作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有利于提高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整合固定资产的核算体系,提高数据的准确程度,杜绝核算工作出现漏洞,真实的反应企业固定资产的价值。实现核算信息化不仅成本低、易操作、正确率高、速度快,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减少了核算人员的工作量。

(6)定期进行清查。企业要组织财务部门同其他相关部门一起定期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对固定资产的盘亏和盘盈进行核算,查明资产变动的主要原因,按照规定追究责任,如果发现维护不当、使用不当、保管不当的资产,一定要及时报告,并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二、企业投资核算

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以实物、无形资产或者货币资金进行企业投资,或者以债券、股份等对企业进行投资,称为企业投资。按照时间划分,投资基本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种。

1.对短期投资进行核算

如果企业出售或者购入的债券、股票以及其他投资形式随时变化,投资行为不超过一年的时间,称为短期投资。在对短期投资行为进行核算的时候,要设置投资账户,详细记录债券、股票或者其他投资行为,并且算好实际成本,充分反映出投资总额。

2.对长期投资进行核算

企业长期投资主要是指企业超过一年时间以债券、股票或者其他形式的对外投资行为,一定要设立长期投资的账户,并且按照实际投资所需要的资金来记录。

3.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核算

企业固定投资资产核算包含的种类繁多,情况复杂。为了有效组织固定资产投资核算,一定要利用好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进行必要的分类。

(1)固定资产投资核算按其用途进行分类可以按其经济用途分为生产经营用和非生产经营两类。其中,生产经营所用的固定资产。指直接参加企业生产以及经营过程,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种资产。例如房屋建筑物、运输工具、机器设备、电子设备等;非生产经营固定资产主要指不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种固定资产。例如,医院、理发室、食堂、幼儿园、学校、职工宿舍等。

(2)固定资产按使用情况分类固定资产按使用情况分为使用中、不需用和未使用三类。第一,使用中的资产主要是指企业在使用中的固定资产、因为季节性停用或者大修理停用的固定资产以及企业内部替换使用的固定资产;第二,不需用固定资产,是指本企业不需用、业经上级批准准备处理的固定资产。第三,未使用固定资产,是指尚未使用的新增固定资产,调入尚待安装的固定资产。

进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以及经批准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在车间内替换使用的机器设备,都应作为在用的固定资产。

三、结语

总之,对企业固定资产以及投资进行核算可以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帮助,促进企业全面发展,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企业想要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一定要做好固定资产以及投资的核算工作,确保企业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邵华.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与投资的核算[J].科技与企业,2015,(11):31.

[2]陆雪晴.新增值税条例下一般纳税人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探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2):60,78.

[3]李惠珍,赵平.浅析我国增值税转型后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2):50-51.

[4]王哲.会计电算化下固定资产的核算及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4):23-24.

[5]杨亚男.新准则对水运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影响[J].新会计,2009,(10):27-29.

[6]杨霞.探讨如何优化国有金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J].时代经贸,2012,(6):69.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篇8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一、生产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一)制约固定资产投资

由于购入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进项增值税不予抵扣,占用了投资企业的大量资金,加重了税负,限制了投资的规模,特别是使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换代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不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就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加强对原有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是促使产品更新换代的有效途径。然而生产型增值税使企业在这方面的投资承担了较高的税负,影响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继而影响全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正如有些经营者的感叹:不搞技改,产品上不去;搞了技改,负担下不去,企业陷入“两难”境地。

(二)不利于专业化分工

购进固定资产所包含的税金最终要通过价值转移计入产品或劳务成本,再进入产品或劳务销售价格。在产品或劳务的销售环节按销项税再征一次增值税,形成事实上的重复征税。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愈高,产品生产或劳务经过的经营环节愈多,重复征税的范围就愈大,重复征税的程度也愈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生产型增值税存在的重复征税问题,使企业因纵向联合程度的不同而造成税负的不同。一些大而全的企业,由于生产资料、产品能够“一条龙”生产,产品中所含设备的增值税少,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专业化协作生产企业,由于设备所含增值税得不到抵扣,税负较重,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弱。这种状况使社会化协作大生产的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导致行业间、企业间税负失衡

一般情况下,企业设备越先进,产品技术含量越高,其固定资产总额也必然越高,计入生产成本中的增值税相对较多;固定资产投资较少的企业,计入生产成本中的增值税则相对较少。这种税收制度不利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原材料消耗相对较少的能源等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其开发费用和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得不到抵扣,既要承担投资的风险,又要多纳税,无形中使得投资者更愿意把资金转向投资少、税负低的项目,客观上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消费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一)将对企业投资中设备投资的比例产生直接影响,继而对资本的有机构成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一般说来,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和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会不断地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因而资本的有机构成也越来越高,每一个劳动力所支配的生产资料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这对改变目前低技术产品过剩、高技术产品相对较少的产品结构和老企业设备陈旧、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的状况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通过利益驱动机制,缩短固定资产建设周期

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固定资产完工时进项税抵扣期限的规定,企业对固定资产建设期资金的时间以及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综合回报率的追求,会对企业加快建设进度、缩短购建周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降低固定资产的投资成本,继而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按取得时的入账价值计算,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支出。增值税转型后,由于支付的进项增值税可以抵扣,固定资产的成本中就不包含增值税这一项,产品成本要小于转型前。

(四)使企业在公平的税负环境下展开竞争

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产品和劳务实现销售时的税率是一样的,但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不一样,其固定资产的投资量、固定资产的存量也不一样,在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下,税负也不一样。国家为了吸引外资,按照国际惯例对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造成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的不平等竞争。消费型增值税不仅能够彻底消除重复征税,而且实现了税收政策在对设备投资的选择时保持了中性,能够保证不同的投资主体、不同的投资行为之间的税负公平、竞争公平,有利于市场机制及调节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转型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策略

(一)抓住增值税转型机遇,把握好固定资产购置时机

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不仅有利于促进资本性投资的增长,而且有利于降低实际税负和生产成本。作为资本性支出,固定资产的投资不仅应定位于企业的战略发展结构、构筑核心竞争能力和生产经营管理的目标上,还应从培育和谋取市场竞争优势的角度,对拟投资固定资产的先进性能、资源的配套程度、发展阶段、对存量固定资产的优化调整及配置组合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分析,而且应长远计议、精心组织,利用多方面的有利因素,依托增值税转型的税收优惠政策,把握好投资的轻、重、缓、急节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投资时机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争取固定资产的投资额从税基中得以最大限度的扣除,实现企业最佳的投资回报。

(二)明确投资方向,促进产品结构优化调整

增值税转型是国家运用经济杠杆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向高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提出,并正在付诸实施的一项宏观调控政策。在投资策略上,不仅要考虑现有的存量资产和产品结构,还必须定位在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项目上,从投资资金上予以倾斜。对市场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给予优先投资。对效益低下及国家产业政策限制或不鼓励发展的项目,应定位为退出产业。在投资导向上,应加快对主营业务影响较大的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力度,提高主要产品制造质量,保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投资支持,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树立前瞻意识,不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应当明确,一旦投资形成,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竞争环境急剧变化的冲击下,原有的技术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衰减,甚至沦为劣势。因此,企业在投资时应有充分的前瞻意识,把投资政策与战略发展结构、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相结合,形成实现战略发展目标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战术性投资行为,以持续的技术领先推动市场竞争优势。在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或稳定的同时,使投资活动具有合理的弹性,以有效规避各种风险,促进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四)严把投资决策关,避免投资决策失误

当前,新一轮的固定资产换代升级、更新改造的高潮已经来临。滥用固定投资的税收优惠,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危害。科学的投资决策和严格的投资程序是避免投资损失和投资包袱的必要手段。在投资决策上,始终坚持谨慎性原则,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投资是科学投资的前提。当前尤其应该注重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必须以充分的流动资金作保证。尽管增值税转型后能够减少一部分资金的流出,但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健全的现阶段,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生产经营资金稀缺的状况依然十分严重。如果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后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推动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转,造成固定资产相对过剩或绝对过剩,不仅会造成资金的大量沉淀,而且降低了总资产的收益率,增大了经营风险。在进行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时,应大力提倡“不可行性研究”,从正反两方找出项目实施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只有充分进行各种风险因素的研究,才能提供科学决策的有用依据,忽视不可行性研究分析的论证是残缺的、不完备的。

【参考文献】

[1]杨丽梅.对外投资的风险和风险管理[J].经济师,2006(3).

[2]张玲.企业智力资本管理及价值评估[J].理论月刊,2006(5).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篇9

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期一般来说比较长,而且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高,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一般都起着维持原有实物形态的作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组的定义,资产组定义的引入扩大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适用范围。

2.新会计准则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若干变化

2.1企业固定资产的定义发生了变化。第一,不再强调企业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高。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企业设备的单位价值须达到的价值量进行了修改,修改了原先的关于价值量的硬性要求,将判断自交给了企业,有利于发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能动性。第二,修改了使用时间要求。原有的会计准则对企业固定资产的规定是“超过一年”,但是在新会计准则中修改成为了“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即使有些设备的使用寿命没达到一年,只要跨过一个会计年度就可以进行核算,这样一来就降低了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难度。

2.2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范围发生了变化。在新会计准则中队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范围进行了修改,将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以及生产性生物资产这两类资产从原先的企业固定资产核算范围中去除了,相比旧的会计准则来说,新会计准则中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相对缩小了。

2.3固定资产的确认发生了变化。新准则中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确认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取得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在旧会计准则中对于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的原值的要求是,按照评估确认护额这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进行计算。

2.4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和方法发生了变化。在旧会计准则中,不用的机器设备是不提折旧的,但是,在新会计准则中,不用或者损坏的机器设备都是要提折旧的。另外,在旧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的寿命和折旧方法不可以随机修改的,但在新会计准则中,会计在期末必须对企业固定资产的预期寿命残值以及这就方法重新进行估价,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调整。

2.5固定资产的核算发生了变化。首先,旧会计准则中没有充分考虑弃置费用。但在新会计准则中针对某些企业的固定资产预设了弃置费用,并计入负债。在旧会计准则中,对这些固定资产的取得一般都是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而在新会计准则中对这一部分进行了修改,改为在考虑弃置费用的前提下,在取得这类固定财产的时候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和“预计负债—预计弃置费用”科目。

3.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固定资产管理理念上存在问题。当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将关注点放在企业的市场营销和企业利润的高低上,没有对企业的固定财产管理有足够的重视,因此,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管理效果。

3.2管理人员分工不明确。现在,我国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分工不明确,导致我国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无法落实,甚至导致我国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产生脱节的问题。

3.3企业固定资产报废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的企业固定资产报废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导致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为设备的保养维修管理不完善使得固定资产提前报废。企业固定资产报废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可能会造成企业固定资产的价值损失,还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3.4监督制度不完善。企业固定资管管理的监管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内部监督主要是指会计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是指审计监督。针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一般会从固定资产核算和确认方面进行监督,但是在企业资产管理的监督过程中,监督人员很容易忽略账务账之间的紧密联系人员等问题。

3.5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当前,我国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比较混乱,有的单位没有建立专门的企业固定资产账簿,或者干脆不设立明细账卡,没有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建账,还有的企业没有按照要求及时准确的进行登记,或者是记录的账目不能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这些问题有可能造成企业固定资产的资金不足,无法准确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

3.6固定资产维修保养不及时。现在,很多企业经营管理者只顾眼前利益,为了减少资金支出、节约成本、拼质量,没有对企业固定资产及时的进行维修和保养,导致企业的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提前报废。还有些企业没有专门的地方存放闲置设备,任凭设备在室外承受风吹雨淋。

4.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4.1加强固定资产的取得与验收管理。企业应该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取得与验收管理,针对一般的外购企业固定资产,必须由部门或者个人提出书面的请购报告,经过相关审批之后,采用比质比价的方法确定供应商再进行采购。针对自建固定资产,要加强资金支出预算的管理,将投资预算额、投资的机会成本以及资本成本、预计现金净流入等因素纳入考虑再编制资本支出预算。

4.2加强固定资产核算与投保管理。企业的财务部门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遵循国家的统一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主要包括对资产价值的确定、折旧方法以及年限、残值估计、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资产盈亏与处置等等。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健全企业的固定资产投保机制,根据企业的固定资产性质确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保范围。

4.3加强固定资产的维修与盘点管理。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维修与盘点管理,定期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维修和保养,及时消除企业生产中的安全隐患。企业应该制定一系列的申报流程,针对企业固定资产要进行的维修提出具体的修理方案,履行规定的申报手续之后再实施维修和保养。

5.结语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篇10

关键词:宏观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债务杠杆脱实向虚

目前衡量我国整体宏观经济运行好坏的主要指标主要有三类,分别是经济增长类、货币供给类和通货膨胀类指标。其中,经济增长类指标是过去我国30多年来衡量经济发展的首要指标;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不仅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还能有效衡量政府调控、财政刺激效果。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值已经占到全部资产投入的98%,该指标作为经济输入型变量,与我国经济增长情况密切相关。从固定资产投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运行是一件必要且有意义的事情。

固定投资面临效率之殇

201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发生额为59.65万亿元,较2008年增长了301%;全年GDp累计发生额为74.41万亿元,较2008年增长了133%。其中,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已经占全年GDp的80%,而2008年仅占47%。与美国相关数据对比,美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GDp的20%左右且呈稳定持续状态,相比而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上升速度也比较快。

出现上述情况,与我国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关。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模式分两个阶段:前半段是外贸驱动模式,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进入后半段,逐渐转向投资驱动模式。不论哪种驱动模式,背后都有政府主导的身影。在外贸驱动模式中,政府大力加强招商引资便利,提供外贸企业税收、用地、用人等优惠政策,效果也是有目共睹,有效支撑了前期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投资驱动模式中,主要依赖政府财政刺激(从中央到地方)和货币政策搭配实施。

金融危机后投资拉动经济最大的贡献在于确保了中国经济运行的高位稳定增长,防止了经济硬着陆风险,有效稳定了国内就业和社会稳定。

但犹如硬币总有两面性,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模式的运行效率近年来在下降。随着要素禀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正处于速度换挡和动力转换时期,财政刺激和货币扩张对经济拉动效果逐渐减弱,GDp增速逐年下行,资本投入却在不断加大。经数据测算,2016年1单位GDp固定资本形成需要1.91单位的固定资本投入,从趋势上看,产出投入比越来越低。

固定资本投入产出比可作为决策部门分析投资效率的参考指标,国内研究尚未发现产出投入比有明确的参考阈值,但按照美国投资口径去计算,1单位GDp投资总额(包含私人和政府)仅需要0.57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当然,这与经济体结构不同有关,不是完全具有可比性。但毫无疑问,持续走低的投资效率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源配置规律。

在以固定资产为主的投资拉动下,经济运行效率低下仅用需搞个经济刺激模式一言概之是不够的,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和探讨。

债务高企冲销企业利润

笔者认为,经济运行效率下滑背后可能有两方面原因在驱动。

原因之一是全社会杠杆水平在上升,特别是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已超过加杠杆有利于增长的拐点值。从货币创造角度看,投资拉动经济需要财政刺激和货币投放,落实下来则是信用快速扩张、信贷融资快速增长、企业部门负债杠杆快速积累的过程。而信用扩张必然从资产端(信贷)的扩张派生出负债端的债务。

从数据来看,我国总体杠杆率从2008年以来由148.3%上升至2016年的256%,这已高于新兴经济体的杠杆率平均水平。从企业部门来看,则从2008年的96.4%上升至2016年的166.2%。参考国外相关口径数据,国外政府部门债务高企而企业部门债务较低,企业部门债务平均水平在100%左右;我国则是政府债务水平适中而企业部门债务较高。

从图3的数据走势可以看出,企业部门债务水平与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具有较高的负相关性。之所以如此,投资效率进而生产效率的降低,主要与规模较大的债务压力传导有关,不断增加的债务规模带来不断增加的债券利息支出,这一负担会冲销企业净利润增长,对生产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增加了企业在未来融资和经营方面的不稳定性,也拉低了整个社会生产效率水平。

脱实向虚形成资金空转

经济运行效率下滑的背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脱实向虚,在金融市场形成空转。

受制于前期高储蓄率、房价飙涨、消费升级等诸多因素,企业在实体市场上的盈利空间不足,寻求主营业务之外赢利点成为迫切需求,这就引发了资金脱实向虚。传统的投资拉动型经济需要货币政策宽松的配合,产生的流动性由于监管套利和制度套利充斥于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不断上涨的资产价格反过来又加剧资金脱实向虚,用于生产经营的资源投入其实在减少。银行同业资金有相当一部分也没有服务于实体经济,转而投入金融市场空转。

今年2月17日央行的《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抑制资产泡沫,防止“脱实向虚”。3月8日,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全国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及此问题,说明企业握有相当规模的现金并没有投入到实际生产当中。

从短期看,企业部门仅考虑如何获取高额收益,并没有专业评估和掌控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孕育风险的能力,有可能因投资失败引发偿债能力下降、资金流断裂,造成企业出现重大亏损甚至破产。从长期看,企业部门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实体主营业务之外,本身对实体经济就是伤害,不利于整个企业和经济的长远发展。

监管阵痛带来长期利好

很明显,政府和监管层已经意识到上述问题,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其中一项重要目标是解决债务高企问题。今年金融监管的重中之重是去杠杆,本质上还是为企业去杠杆堵偏门。监管层通过货币中性偏紧、窗口指导、发文发函、现场督察等措施收紧信用扩张、整治金融市场y象、打击影子银行。让金融市场冷却,一方面可以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让资金脱虚向实,为供给侧改革和企业去杠杆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环境。

金融机构名义上在资产端去杠杆,由于资产和负债存在同涨同消的特点,实际是在倒逼金融机构负债端去杠杆、收缩规模,减少非金融机构企业部门的投资渠道,遏制企业过度杠杆举债从事金融投资而经营主营业务不足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