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8:39

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篇1

工矿企业食堂是预防和控制群体性食物中毒的重点部位。为深入贯彻《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4〕50号),进一步加强全市工矿企业食堂的食品安全,健全监管措施,努力消除食品安全隐患,预防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促进工矿企业食堂食品安全的规范化管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按照“精心组织、分类管理、平稳推进、服务企业”的原则,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全市工矿企业食堂布局基本合理、设施基本齐全、制度基本健全、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力争培育和树立一批基础设施齐全、内部管理规范、卫生信誉度良好的a级示范食堂和B级规范食堂。

二、工作任务

(一)建立全市工矿企业食堂食品安全基础档案

开展全市工矿企业食堂的普查工作,全面掌握企业食堂的分布、基本卫生状况、职工人数、就餐人数、责任人、卫生许可证申领及量化分级管理开展等基本情况,建立工矿企业食堂基本档案。各县区、各部门要充分发挥乡镇食品药品监管站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对其管辖的企业食堂进行细致的分类登记造册,确保普查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开展工矿企业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根据普查结果,制定全市工矿企业食堂食品安全整治规划和方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2008年完成全市工矿企业食堂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建立工矿企业食堂基本档案,完成食堂卫生许可注册登记和从业人员的体检培训,完成对就餐人数300人以上工矿企业食堂的专项整治。2009年完成对就餐人数100人以上工矿企业食堂的专项整治。2010年完成对就餐人数50人以上工矿企业食堂的专项整治。

(三)建立和完善工矿企业食堂食品安全长效管理机制

根据《浙江省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全面开展工矿企业食堂量化分级管理,建立健全食堂日常监管工作制度,狠抓责任落实。对于达到卫生量化分级C类以上企业,要加大规范力度,注重培育规范化食堂。对即使整改也达不到办证条件的工矿企业食堂,制定基本卫生要求,实施备案管理。实行严格的准入条件和追溯制度,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程度,分类择优选择大米、肉类、食用油等主要食品定点采购单位,确保“质优、价廉”的食品进入食堂;凡是新建、改(扩)建的食堂,要按照国家有关食堂卫生设计规范要求建设;对已建但不符合要求的食堂必须进行改造。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工矿企业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市工矿企业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各县区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相应的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和协调本辖区的整治工作,对已纳入整治范围的企业要签订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各监管部门要依法监督管理,对拒不整改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企业食堂要严肃查处。

(二)明确工作职责。各级食安委及其办公室要发挥协调监督职能,加强沟通,适时开展暗查暗访工作,督促各项工作落实;卫生部门要严格食堂卫生许可证管理,加强对就餐环境、食品储藏、加工、餐具消毒、保洁等环节的卫生监管,定期抽检食堂供应的食品,强化重点时段高风险品种的监管,组织企业食堂负责人、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全面实施食品量化分级管理,确保食堂食品安全可控;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指导,做好专项整治宣传动员和调查摸底工作,督促工矿企业加大食堂的管理和投入力度,督促落实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引导新建企业建设规范性企业食堂;农业、工商、质监、经贸等部门按各自职能配合做好工矿企业食堂食品安全工作。

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篇2

一、食品企业的安全生产

食品企业在运行的各个环节都要注重安全问题,在生产、加工、输运、储存和销售每个环节都涉及了环境安全和人员健康问题,企业的安全部门要做好对每个环节计划、监督、评价和完善的工作,将评估风险、控制风险作为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指标。同样质量安全的保证前提是安全生产,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原料的控制、运输销售环节的控制都是质量保证的基础。

二、安全生产与质量安全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应是安全文化,即企业员工共同遵守、共同认同的安全规则。企业的安全文化也体现了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的态度。在食品企业中,各级的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者要发挥领导职责,承担主要安全和质量责任。员工也要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和质量安全的行为和态度,企业从基层起就建立良好的安全管理守则,高度重视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问题。

(一)企业员工的管理培训

1.完善管理体系,加强人员培训通过对基层岗位人员的培训,加强员工对公司战略目标、管理目标和经营目标的了解,使各部门能加强沟通和联系。管理部门要深刻认识到安全并不仅仅是安全经理和安全管理部门的责任,而是每个员工应遵守的安全规则,领导者要深入的参与到安全工作中,做出有系统性、针对性的安全方案,组织安全培训。培养各个管理层和全体员工都具有安全管理的能力和技巧,以及处理各种安全事故的能力。

2.加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安全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使本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正常进行。企业要按照相关规定来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提高安全工作的落实和执行,健全安全管理系统,提高管理者和执行者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将安全视为企业和每个员工的共同价值。

(二)有效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食品企业需要有效的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首先对于从事食品加工的工作人员,要求取得健康证明,必须身体健康无传染病,在接触食品的皮肤必须要清洗消毒,防止食品原料受到微生物的污染,有效的减少消除细菌。工作人员所佩戴的用品要远离生产区域,避免产生物理污染。在进入车间生产时要经过更衣、消毒洗手、鞋靴工作帽消毒灯。所有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按照作业流程来操作,熟悉相关产品的工艺流程,防止发生化学污染事件。其次在生产之前要对生产所用的设备清洗消毒,在生产过程中要对产品进行防护措施,地面按时清洗消毒,安装车间内的空气净化设施,必要时对车间做沉降菌检测。平时对于设备设施的接点、边角都要彻底的消毒清洗,生熟区的工具要严格分开,避免微生物的污染及不安全因素的产生。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到的原辅料、包装料及添加剂,进厂时需通过严格检验才可使用,必须是合格供应方所提供,也可进行消毒处理来防止微生物超标。另外,食品加工企业的厂区周围要避免污染源,保持环境的卫生清洁,避免尘土、异味等不安全因素。生产车间的设计要布局合理,内部整洁,符合食品生产加工的工艺要求。不可以存放杂物,注意水流及气流的走向,不得产生污染。

(三)建立安全管理规范,防范安全风险

企业管理者要重视安全管理部门提出的各种问题,充实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企业职能部门中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事故隐患积极整改,投入一定资金,杜绝可能出现的企业损失和职工人身安全危险。企业在建立安全管理规范时要明确责任人的职责,以规章制度来指导和约束企业的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实施和测量安全目标体系,结合生产过程中的沟通和纠正来持续的改进生产目标的管理绩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证安全生产的同时也改善了企业的绩效。

(四)强化执法检查,保证安全生产

在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之后,企业应强化安全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作用,使安全管理工作和管理制度相结合,在职能部门中设立专门的安全检查计划小组,在企业中组织开展生产安全的专项检查工作。安全检查小组应定期的安全检查通报,在会议中讲评,并将发现的问题和后续的整改复查情况列入企业部门考核和个人考核当中。企业应通过对员工关于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等必要的安全生产法规培训,来开展安全工作的检查和治理活动,落实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措施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根据发现的安全隐患来进行整改活动。企业要为全体的安全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学习交流平台,加强安全管理经验,通过强化执法检查来提高管理层的责任感,促进基层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事件;企业危机管理;购买意向

一、前言

通过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企业做出的危机处理后消费者态度变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不同危机处理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程度。从而给企业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如何处理及应对提供一个参考平台。毋庸置疑,自从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对此类产品会产生负面心理并影响到了消费者购买行为,由此我们想通过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等做出危机处理后消费者购买行为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让社会了解到这类事件对人们的影响力大小,向食品安全问题敲响警钟,达到提前预防,促进食品安全应急处理的目的。使人们对此类事件有更系统、专业、全面的认识。因此,本文重点讨论食品安全事件企业危机管理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关注度及食品安全事件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欧盟委员会(eC,2000-2001)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几乎70%的消费者关心食品安全。JannekedeJonge等学者(2007)提出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别是那些会增加消费者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会给食品工业带来实质性的负面影响,也会给食品监管和食品消费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消费者减少消费、价格波动等等。在影响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认知及购买行为的因素中,人口统计特征中性别、年龄、婚否、收入、家庭规模、对安全食品的关切度等变量均影响了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认知及购买。被调查的消费者家庭规模越大,被调查者对安全食品的认知程度越差(笔者的统计结果与周洁红(2005)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越关注安全食品的消费者及愿意购买安全食品的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认知都较高,这符合消费者行为的一般规律。

国外企业管理人员认为没有明显的健康风险是可以接受的,接近零风险是广大消费者一个愿望。汉森(1996)给出了他的意见:客户愿意支付一定价值来改善食品安全。其中女性和年轻消费者最愿意以支付一定价值来减少食品中毒的风险。国内研究表示,因为食品安全事件的“涟漪效应”会导致消费者在短期感知风险迅速上升,消费信心下降;消费者为了降低感知风险而采取减少购买的预防性措施(Dowling&Stealin,1994;Robert&weaver,1995)。而购买行为恢复是购买减少变化的下一个阶段,消费者在购买减少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和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食品安全事件,加之消费者自身对事件的了解,其感知风险水平下降,消费信心回升(Kalogerasetal.,2008),由此导致购买行为恢复。

2.食品安全事件下企业危机管理研究。欧洲某知名的CSR研究机构(CSReurope)报道称,在其访问的欧洲12个国家的12000多名消费者中,70%的消费者表示企业是否进行危机管理措施对他们购买决定时起到重要作用的;58%的人表示愿意为企业食品安全保障多付钱,20%的人表示非常愿意;66%的消费者表示已经因为相关的食品问题原因而抵制(拒绝购买)某产品。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企业积极做出危机管理措施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企业声誉是消费者对企业所持有的各种印象的集中表现(Gray&Ballmer,1998;mudnane,2002),依赖于企业的识别项目、企业业绩以及消费者群体如何感知企业行为。良好的声誉会强化消费者心中的地位,进而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国外食品安全事件也是接连不断发生:英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爆发的疯牛病;比利时1999年发生的二恶英污染;韩国2000年爆发口蹄疫及欧洲2001年爆发的口蹄疫,还有随后源于荷兰并且蔓延至比利时和德国的禽流感。对于大多数外国企业来说,未能有效控制风险可导致声誉受损、利润损失、扰乱生产力,在严重的情况下更会使该企业实体完全结束。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须具有较强的企业风险管理战略,定期检讨和修改其方案和风险状况,使管理能够跟上必要的变化。冒多大的风险,什么类型的风险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当正确实施企业风险管理时,它可以为组织提供利用风险更好地展现企业自身,建立竞争优势的基础手段,并成为拥有质量和安全为象征品牌的市场领导者。

在国内,企业主要采取的方案有:迅速成立危机公关小组;快速相应,道歉先行;确定危机性质,制定危机处理战略;声明或者澄清;进行问题产品追踪,回收;未企业制造舆论,恢复声誉形象。无论从哪个方案出发,企业都是立即跟观众取得联系,并且告诉公众企业心得工作进展和经营状况,以过硬的产品智联感和一流的服务以及迅速的处理危机措施重新征服公众,只有当消费者接受了你的说法,并且再行购买你的产品,危机公关才能谈的上功德圆满。

3.研究现状简评。国内外对食品安全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方面做了许多研究,现有的文献也对研究食品安全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近几年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国内学者的研究方向大多定位于政府的危机管理,关注于政府如何监管食品企业以及相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政策制定等。对于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企业采取的危机管理研究以及其对消费者购买意向影响的研究较少。综上所述,该领域的研究还以进行以下的补充和完善,使得食品安全对消费影响研究的框架更清晰:研究企业不同危机管理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企业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必定会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产生较大的影响,何种方式对消费者最为有益、最能使消费者接受并且能使企业快速化解危机产生有利的效果是最值得研究方向。

三、研究背景选择、研究假设与调查问卷

1.研究背景选择研究假设。通过调查发现,当发生了食品安全事件后,企业会有两种大类反应:作出反应和不做回应。具体分类如下:

企业及时做出反应,可细分为以下九种应对措施:一是企业道歉,并且声明,具体事件有2012年4月,修正药业“毒胶囊”事件;2011年3月,“瘦肉精”事件(双汇集团);2011年9月,俏江南“回锅油”事件;2010年5月,“伪紫砂”事件。二是企业宣布立即召回、撤出有问题食品,具体事件有:2012年4月,丹东市通远药业有限公司“毒胶囊事件”;2009年1月,三鹿“三聚氰胺奶粉”案事件;2007年4月,“水饺问题”事件。三是企业同意消费者退还或者交换其他产品,具体事件有:2011年8月,“问题血燕”事件(英特怡年大药房、燕之屋文三路店)。四是企业立即收回食品进行销毁,具体事件有:2011年11月,“立顿铁观音稀土超标”事件;2007年8月,“奶粉问题”事件。五是企业提高工业流程,重新上架,具体事件有:2009年2月,“咯咯哒”问题鸡蛋事件。六是企业进行危机公关,利用媒体消息,具体事件有:2011年11月,“可口可乐中毒”事件;2010年7月,“麦当劳麦乐鸡”事件;2009年11月,“雪碧汞毒门”事件。七是企业承认,但未采取进一步措施,具体事件有:2011年8月,味千“猪骨汤精”事件。八是企业邀请专业人员做出解释,具体事件有:2010年3月,“地沟油”事件(齐鲁医院药物监测)。九是企业予以买家、消费者或爆料人员私了,具体事件有:2011年5月,“雨润问题肉”事件。

企业没有做出回应,具体事件有两种:一是企业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但一直否认,2011年10月,“速冻食品病菌门”,“思念”、“三全”、“湾仔码头”的速冻食品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011年8月,“问题血燕”事件(李宝赢堂(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还有,企业否认,最终经调查确属误传,具体事件有:2009年11月,“农夫山泉含砒霜”事件。

综上所述,我们把所有的事件进行分类、分析、统计,最终将企业面对食品安全事件做出的危机管理措施进行分类,以便问卷设计以及调查访问。初步共分成五种措施(不包括企业否认)a.企业道歉,并且声明;B.企业立即收回食品进行销毁;C.企业同意消费者退还或者交换其他产品;D.企业进行危机公关,邀请专业人员做出解释,并利用媒体正面消息;e.企业提高工业流程,重新上架。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消费者认为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企业最先应该采取的措施是B占比38.7%,其次是a占比34,22%;消费者认为企业最有效的措施是B占比41.62%,其次是e占比17.77%,然是D占比17.26%。

鉴于以上的讨论,我们选定三种企业危机处理形式,一是主动告知消费者型管理措施(相当于a企业道歉,并且声明与D企业进行危机公关,邀请专业人员做出解释,并利用媒体正面消息结合):企业通过退货、补货或者退款,同时利用媒体公开道歉、正面消息等危机管理措施。二是主动召回并保证型管理措施(相当于B企业立即收回食品进行销毁与e企业提高工业流程,重新上架结合):企业通过主动下架撤回销毁、不断加强自身的生产、运输环节等措施。三是不做回应。

本课题依据已有研究和消费者访谈提出以下假设:

H1: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购买意愿降低;

H2:企业通过主动告知消费者型管理措施相比较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购买意愿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H3:企业通过主动召回并保证型管理措施相比较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购买意向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H4:企业通过主动召回并保证型管理措施相比主动告知消费者型管理措施,消费者购买意向恢复情况更为明显;

H5:企业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采取主动告知消费者型管理措施相比企业不给予任何回应,消费者购买意愿恢复更加明显。

2.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本文从发生食品事件后,消费者对于企业采取不同危机管理措施,消费购买意愿的不同程度变化,采用已有的购买意向问项共四项。pi1-pi4是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以前,原消费者购买意愿调查;inta1-int4是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购买意愿调查;intB1-intB4是主动告知消费者型管理措施购买意向;intC1-intC4是主动召回并保证型管理措施购买意向;intD1-intD4是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之后,企业不给予任何回应,购买意愿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6份。其中,性别构成:男性占比例32.85%,女性占比例67.15%;年龄比例:22岁以下占比例70.5%,22岁~35岁占比例4.9%,36岁~45岁占比例16.9%,46岁以上占比例9.2%;学历情况:本科以下占比例58%,本科占比例41%,硕士及以上占比例1%;每月食品消费情况:500元以下占比例22.2%;500元~1000元占比例57.5%,1000元~2000元18.4%,2000元以上占比例1.9%。

采用均值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具体分析如下:

1.pi-inta,从表中分析得出,均值差值大于0,即企业发生了食品安全事件之后,相比较没有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其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明显下降,p值小于5%,符合假设。

2.inta-intB,从表中分析得出,总体平均值是-0.767,即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企业立即进行退货、补货或者退款,公开道歉并且正面消息等危机措施相比较企业发生危机事件后,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所回升,p值小于5%,符合假设。

3.inta-intC,从表中可以分析得出,总体平均值是-0.937,即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立即下架撤回销毁、不断加强自己的生产、运输环节等工业流程的危机管理措施后相比较企业发生危机事件后,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所回升,p值小于5%,故符合假设。

4.intB-intC,从表中可以分析得出,平均值小于0,由此得出,在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之后,消费者购买意向的恢复在企业进行实际的行为措施比仅仅进行口头说明承诺更加有效。p值小于5%,符合假设。

5.intB-intD,从表中可以分析得出,平均值大于0,企业发生了食品安全事件后,企业不给予任何回应相比较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企业采取退货、补货或者退款,同时利用媒体公开道歉、正面消息等危机管理措施,消费者购买意愿又进一步的有所下降,p值小于5%,符合假设。

四、结论

在企业发生了食品安全事件之后,当企业不给与任何回应的时候,消费者购买意愿相对于企业采取措施有所下降。原因可能在于消费者会选择购买其他品牌的产品或者继续等待,观望其是否真的存在食品安全问题,长期下来,企业的信誉度以及美誉度都会受到消费者的质疑,假若消费者转而买其他品牌,对于这个企业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即使企业立即做出危机管理措施,不同的措施对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恢复也有不同的影响程度。相比较而言,消费者更加倾向于在发生事件后,企业积极采取立即下架撤回销毁、不断加强自己的生产、运输环节等工业流程。其次是企业立即进行退货、补货或者退款,公开道歉并且正面消息等危机措施。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适的危机处理措施。对于有实力及经济基础的企业,建议在食品危机事件发生后首选召回销毁的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是改善消费者的负面情绪,影响购买意向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征.食品企业如何应对安全危机.科协论坛(下月半),2009,(1):190-192.

2.张莉侠,韩亮亮.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认知及购买行为分析——基于上海市生鲜食品消费的调查.中国农学通报,2009,25(4):50-54.

3.Jimmaurer,warrenStippich.Don'tRiskit,Food&Drink,2011:136-138.

4.滕雪.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的策略.企业导报,2010,(1):15-16.

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篇4

关键词:食品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质量成果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民生。本文试从新的角度和切入点,对加强食品安全的管理工作进行探讨:社会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本质上就是人的发展问题,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必须从人入手。

一、从企业生产员工入手――把好质量第一关

目前,我国食品生产企业绝大多数为小型企业,而且食品作为传统行业,生产工艺相对简单、技术含量较低、行业平均利润率低、员工薪酬不高,难以吸收高素质人才进入,企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质量法制意识薄弱,质量保证能力较弱,流动性较强。我院多年来的检测数据显示,有近50%的不合格食品样品是由于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造成,除极个别是企业故意滥用外,大部分是因为企业相关人员不了解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管理规定,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

食品生产的员工是把好产品质量关第一要素,若企业每一员工都牢牢控制住了产品质量,对后续工作的影响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必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要加强对员工培训,使员工们一定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对于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作为食品企业的从业人员应清楚自身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时刻提醒自己,任何一个人的工作不到位,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的产品质量不合格,从而自觉地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工作责任感。

二、从企业负责人入手――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和质量安全责任意识

许多事实表明,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往往是企业负责人和管理者缺乏诚信与质量意识,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等了解甚少,对违法后果的严重性和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认识不够,唯利是图,用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添加剂等手段违法生产食品,造成极大危害。

食品生产企业是整个食品质量安全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食品质量和安全实施的主体。因此,企业负责人要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和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做到:

(一)对待自己的产品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常说,企业的产品就像是企业的孩子,孩子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作为企业,首先应建立产品质量安全的企业文化核心,并能够通过宣传和培训,使之能够深入到每一位员工的头脑当中,让产品质量的管理工作变得紧凑、严密,富有时效性。

(二)对上岗的员工要进行严格的考察和培训。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让员工们知晓其所负的质量安全责任,并能够通过“责任教育”使其在工作中尽职尽责,这样做也有利于企业对员工的深入了解和统一管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建立健全全面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企业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食品质量和工艺等相关标准,确保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食品;必须严格执行从产品研发、原辅材料验收、生产操作、产品验收、包装运输、出厂检验等生产加工过程中各环节的全程控制;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对添加剂等食品辅助原料的使用规定。

(四)建立诚信企业,扎实推进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进行。诚信原则是食品生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人民生命安全负责任、保障食品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坚实基础。企业要将诚信体系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加强质量诚信为核心,以加强企业诚信制度建设为重点,切实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努力打造诚信企业。

三、从监督和管理人员入手――严守食品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后一道大门

食品安全问题要得到有效遏制,就目前我国的现状和国情,完全指望所有食品生产企业和从业人员“更换”道德血液,进而寄希望其能够遵守法律法规,生产经营能够保证人民群众健康的食品,显然是极不可靠的。因此,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以提高监督和管理人员的技能和水平,提升监督和管理效能,保障食品监督和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切实有效的发挥行业作用,充分发挥行业管理人员的重要作用,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自律性。作为行业管理人员,不仅要在整个行业中大力宣传和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在行业内部倡导和建立遵纪守法、信守诚信的良好行业风气,大范围地组织并展开各企业的普及法律法规活动、贯彻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要积极地建立健全行业规定制度,加强各个企业之间关于质量承诺及质量安全的相互交流,认真地指导并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争取促进企业内部形成先进的管理模式。

(二)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责任制度与问责制度,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要敬业尽责,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顺利进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要以对人民群众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增强抓好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坚决贯彻和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采取最有力的措施,对食品安全领域各种违法生产经营的行为严肃查处,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指导企业加快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建立全面的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切实承担起食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三)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使公民、消费者成为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者。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要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就要全民动员、全民参与,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人民群众健康消费、理性消费,在人民群众中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同时,要畅通举报渠道,畅通公共舆论监督途径,对食品安全违法事件及时曝光,形成严厉打击非法生产和销售问题食品的高压态势。

结语:

总书记强调:“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随着企业的食品质量管理工作和员工自我认知的提高,政府监管工作的强化,消费者对食品产品安全问题意识的增强,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相信食品质量安全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袁先铃.“三鹿奶粉事件”对我国乳品行业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科技,2009,(01).

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能力建设;提高途径

中图分类号:DF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224-02

食品安全既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长期以来,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待,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构建“权责分明、体系健全、保障有力、高效运转”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认真对待并着力解决的重大社会课题。

一、食品安全治理的基本内涵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呈现隐蔽性、多样性,给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仅仅依靠政府孤军奋战、单打独斗必然会有监管难点和监管盲点。为破解食品安全难题,一些学者提出了食品安全“治理理论”。治理理论是新型的管理理论,已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用治理理论分析食品安全问题,为研究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治理概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也为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系。所谓食品安全治理,就是将治理理论引入到食品安全领域,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管理,从而保证消费者获得期望的安全食品的过程。对这一概念可以理解为(1)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消费者等多元主体通过某种制度安排,对食品安全实施共同治理,从而保证消费者获得期望的安全食品。(2)在食品安全治理中,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消费者等都可能成为治理的利益关系参与者,食品安全治理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政府、食品企业、消费者等多方主体的互动与协调。(3)食品安全治理是“多向交叉”的,多元利益关系主体在这个开放的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二、食品安全治理的优势和不足

(一)食品安全治理确认利益主体多元化

众所周知,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食品安全治理关系中,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如地方政府、企业、消费者、行业协会、检验机构、认证机构、新闻媒体等。在多元利益主体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但政府不能包揽一切,因为政府的监管力量是有限的,而且地方政府、企业、消费者、行业协会、检验机构、认证机构、新闻媒体等均拥有一定的利益,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在食品安全治理中,不同的利益主体存在不同利益追求,如地方政府是为了公共利益,而消费者是为了私人利益,但这并不妨碍这些利益主体各定其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权利与义务、利益与风险是相互关联、对立统一的,多元利益主体并存格局必然呈现多元治理格局和多元责任格局。企业负责、行业自律、政府监管、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媒体监督,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基本格局。

(二)食品安全治理确定治理关系网络化

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领域是一个充满风险的领域,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食品安全治理关系已不再仅仅是政府与企业之间单项的、强制的、刚性的简单线性关系,而是企业、政府、社会之间复合的、合作的、包容的复杂网状关系。在这个网状关系中,利益相关者是平等、合作、协商、交流的参与主体,他们通过协商、沟通,建立了新型合作伙伴关,构建了互动、互助、互利、共治、共享、共赢的新型治理模式。比如,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的建立,就充分体现了食品安全治理关系的网络化。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就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组织食品企业、消费者、行业协会、技术机构、新闻媒体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进行广泛交流,并依法向社会公布有关情况,维护消费者和食品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食品安全治理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

食品安全治理是在承认不同利益主体各自利益的前提下努力追求共同利益或者社会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尽管各利益相关者拥有不同的利益,但食品安全是这些利益相关者实现各自利益的共同基础。离开食品安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将荡然无存。所以,必须建立最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倾心呵护食品安全,以确保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共同利益能够得以实现。

此外,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特征显示,食品安全治理还存在不足之处,利益相关主体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政府而言,与市场失灵一样,政府治理也会失灵;对于市场主体(主要是企业)而言,其治理行为的动力机制不足,企业责任规制缺位;对于社会主体而言,缺乏良好的自治和有效的监督。

三、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的途径

(一)着力提高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应该包含政府、企业和社会三重主体力量。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提升,是推进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一是地方政府应尽快落实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的组建,结束了食品安全分段监管格局,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治理进入新时代。各级地方政府应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抓紧进行机构改革,以尽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要以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为契机,明确省、市、县、乡镇(街道)四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能定位,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做到事权分离、权责明确,减少监管环节,保证上下协调联动,防范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二是政府应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创新。机制事关食品安全治理的动力。多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机制建设,并将其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建立激励与约束、褒奖与惩戒、动力与压力、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食品安全治理机制,努力使食品安全治理资源和治理力量整合起来,使食品安全治理责任和治理措施落实下去,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地方政府负总责必须要有相应的人、财、物、技术等能力要素支持,还要有相应的问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保障。三是政府要加大对恶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罚力度。治乱需用重典。要坚持严字当头,针对重点品种、重点场所和薄弱环节,加大治理力度,保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高压态势;应通过高额处罚、行业禁入、追究刑事责任等手段达到足以震慑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目的。

(二)着力强化企业自我规制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日趋复杂,只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才能对其生产经营活动了如指掌,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食品安全风险。企业的食品安全意识、安全措施以及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企业的食品安全状况。如果食品企业不诚信、不守法、没有社会责任感,即使有庞大的监管队伍,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提高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必须将治本措施落在企业。企业必须用制度来约束,应该建立一系列以义务和责任为内核的自我规制机制。一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制度。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建立企业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保障企业的食品来源可溯源,去向可追踪。二是建立食品企业自查制度。为提高食品企业自我管理能力,应建立企业食品安全自查制度,由食品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执行情况进行自我检查,从而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提高。三是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为保障食品安全,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四是建立食品安全培训制度。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五是建立网络食品交易管理制度。为有效解决网络食品交易出现的新问题,要建立网络食品交易管理制度,明确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对网络食品经营者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未履行法定管理义务,导致食品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侵害的,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与食品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此外,还要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和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发现其生产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应当立即召回。食品生产者应当对召回的食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

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篇6

1食品企业危机概述

企业食品安全危机更强调事先防范的预警管理,通过避免、减轻食品安全的危险,而进行的联合社会第三方的危机管理过程,它是一个集日常信息收集分析、制订计划、采取措施、动态调整、控制解决问题、经验总结和自我诊断的危机管理系统过程。

根据存在的形态,食品危机可以分为显性食品危机和隐性食品危机;根据产生危机的原因,食品危机可以分为不可预知食品危机和人为食品危机;根据损失性质,可以分为有形损失食品危机和无形损失食品危机。

2食品企业危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扶持下,我国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产品种类丰富,获得了可喜的发展,特别是在食品方面,不仅种类齐全而且营养丰富,在食品进口出口方面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使国民在家足不出户就可以品尝全世界的美食。然而,在社会的发展下和物质利益的驱使下,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形态层出不穷,切实危害到人们的安全和利益,威胁社会安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22食品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食品企业安全监管力度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体制不健全,我??的食品企业层次低、规模小、数量多、分散广,并且相对多数的食品从业人员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盲目追求物质利益。与此同时,市场的技术检测能力不足,设备和人手短缺,监管部门责任分布不明确,相互脱离,惩罚力度不足同时法律监管体系不健全,执法责任不明,使得社会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222食品企业危机管理意识薄弱,缺乏社会责任感

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食品企业也不例外。近期,在上海市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现状调查的报告,其中469%的企业不认为企业应该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履行食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报告表明,现在的食品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食品企业的发展中,大多数处于发展的初期或中期,企业注重品牌的推广和宣传,对于危机管理的概念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认为危机管理并不是现在管理的中心,可以暂时搁置。其实要处理好企业突如其来的危机,需要的是全体员工的重视和责任,而不是简单的放任和搁置。

223食品企业危机预警机制不健全

食品企业的发展有自身的特殊性,同时食品危机的发生也有自身的特点,食品危机发生具有爆发性、传递性和不可预见性。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中国食品企业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此时的企业危机管理经验不足,并缺乏相应的预警机制,对危机即将出现的时的状况不能察觉,不能阻止危机的蔓延,面对突然大幅度出现的危机影响无所适从,缺乏应对的危机预案。事后处理成本比预防成本要高得多,不仅浪费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使企业丧失处置危机事件的主动权,增加解决危机的难度,并且先入为主的负面新闻有可能将企业“置于死地”。

224食品企业危机管理中缺乏沟通

食品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大多数的食品企业选择明哲保身,选择回避,采取鸵鸟政策,面对消费者、政府监管人员、媒体,并没有主动的承认错误,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而是在事态发展严重时,面对媒体才会被动的回应和道歉。危机应对成功的80%在与有效的沟通,缺乏与媒体、消费者等第三方的沟通,只会被动地处理危机,最终的结果是会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

225食品企业缺乏危机过后的信誉恢复

食品企业危机的发生及发展使企业度过一段紧张、不稳定的失衡状态,而且危机的处理也会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危机过后的重建和信誉恢复也变得尤为重要。好多的企业在应对危机过后,并未进行深刻的整改,只是口头上表述出此次危机发生的原因,也没有找到深层次的原因。面对本次危机的受损失群体只是简单物质回馈,没有进行回访和反馈工作,没有及时完善危机管理体系。这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食品企业危机的管理策略

31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首先,强化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和能力,并加强数据分析运用,推进监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高隐患排查,切实解决“检不出、监不准”的问题。其次,针对标准缺失、过时、交叉等问题,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和监管标准体系,让社会大众共享食品信息,提高公众的食品防范意识,减少食品问题事件的发生。最后,要加大食品安全的惩治力度,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对其违法企业必须依法严惩,同时也要清查相关监管部门的责任,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追究责任,双管齐下,杜绝滋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

32完善食品企业危机管理体系

企业应该逐步完善自身的危机管理体系,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从而使减少危机事件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在完善危机管理体系时,要注重时机的运用,在“危机缩减”和“危机预警”阶段要注重当下同类型企业中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做好数据分析和报告,比如,会议、问卷、走访等形式,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拟订危机管理计划,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在“危机反应”阶段,危机事件已经发生并有扩大的趋势,此时的企业要及时运用技巧处理危机,增强企业员工的危机处理能力,将危及事件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在“危机恢复”阶段,危机事件以后,企业要重视危机的总结和评估,吸取此次危机事件的教训,同时也要注重企业形象的恢复,化危机为机遇。

33增强企业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食品企业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格把控食品的质量要求,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负责更是对自身的道德良心负责。食品企业要强化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实行制度化的管理,同时食品企业内部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针对食品加工的流程严格按照规定处理,对企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德育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34掌握良好的危机沟通技巧

危机事件的解决需要有效的沟通,针对食品企业的消费者、企业员工,以及相关的媒体,管理部门等第三方,需要做好沟通,要以诚恳的态度及时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进行道歉,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灵活地运用沟通的技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沟通,平息事态发展。

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篇7

食品的来源广泛,涉及环节众多,所以其品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状况逐步改善,但食品安全事故仍有发生。就主体而言,食品安全问题与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政府等关系最大。

一、食品安全简述

我国《食品安全法》将食品安全的定义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其实,食品安全还有“质”和“量”的区分,对于经济不发达国家或地区而言,食品供应量不足,温饱问题困难,是食品安全中量的本质;在供应量无问题后,由于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的损害,规模较大,造成公共问题,这是食品安全中质的本质;在食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还要求食物的获取既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注重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这是食品安全中发展的本质。

二、食品安全问题浅析

(一)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履行

食品企业应提供安全、优质的产品,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要保障消费者的身心健康,维护公共安全。然而企业不是社会公益机构,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求利、个人求财,无可厚非。正如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人的本性使然,也是生存之道。但是当食品安全与利润产生矛盾时,企业往往会选择后者,而忽略前者。纵观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没有一件是因科学技术落后导致的,无一不是追逐利益的后果,无一不存在主观上的故意,无一不存在道德的丧失。

(二)消费者购买观念的不正确

消费者是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消费行为对食品安全也有一定的责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欲望在不断增长。食品的外观最能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消费者的需求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生产。有的企业为了迎奉消费者的需求,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昧着良心去生产,形成不良竞争,乃至恶性竞争,损害其他企业合法利益和消费者的健康。如有人喜欢红心鸭蛋,苏丹红就应运而生;有人喜欢瘦肉多的猪肉,盐酸克伦特罗横空问世等。消费者在购买食品的时候,忽略食品的安全和原生态,一味的追求美观和口味,这就让不法企业有了肆意发挥的空间。

(三)国家法制体制不完善

现阶段,中国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缺乏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各项强化措施未上升到法律体系建设层面,缺乏操作性,无法形成长久的有效机制。

根据《食品安全法》,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最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协调、指导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国家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依法分别监管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这也再次确认了“分段监管”体系的继续实施。一方面,级别高于国务院各部门的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虽组建完成,参与“分段监管”的各部门之间的平行关系,使得食品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传递与链接;另一方面,《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配套文件尚未出台,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未完成,基层政府的卫生监督、药监、质检等有关机构如何分工合作、执法监督,还有不明确之处。

三、食品安全问题应对举措

(一)加强企业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

企业是产品生产及市场竞争的主体,是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食品企业要本着对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时刻把质量和安全摆在企业现实及未来发展战略第一位。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贯穿食品企业的所有社会责任,从经济责任到法律责任再到伦理责任,都离不开质量管理及食品安全。

质量的保证离不开企业领导和实施员工。企业领导对管理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决定了质量管理的效果。加大对企业家质量管理、责任、诚信等培训和监管力度,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及其实施,提高其对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促进企业的质量管理。同时,质量管理的实施离不开所有员工。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质量管理的成败。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企业要对员工履行相关的伦理责任,做到没有就业歧视、保护员工隐私、保障工作安全、定期对员工培训,从而保护了员工的权益,提供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二)引导消费者安全健康消费

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缺乏必要的认识,在以“低价位”为导向的消费观念的驱使下,忽略了食品的安全性,导致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将食品安全问题纳入消费者卫生和营养教育体系,通过课程教育和社会各界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质量安全的浓厚氛围,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食品安全教育体系。第一,普及全民性的食品安全知识。使消费者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用自己正确的消费方式引导企业合法生产。另一方面要强化消费者责任和维权意识。利用法律武器积极维权,使假冒伪劣企业无处藏身。

(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规和监管体系

鉴于发达国家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经验,我国应加大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领域的工作力度,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为制定和实施标准、检验检测等活动奠定法律依据。重视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监控食品安全卫生,对从农场到餐桌的各个环节进行多次监控,建立了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为使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

尽快建立科学、完善的垂直监管体系,强化农业部门对农产品种植养殖、初加工、流通环节的全程监管,整合质检、卫生、工商、食药、商业等部门职能,形成一个负责预包装食品加工、制造、流通全过程以及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综合性部门。强化食物质量安全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要逐步实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资源共享、检测结果互认制度等,畅通食品安全信息,降低管理成本。

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篇8

为深入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和加强对发证企业的监督,结合国家关于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专项调查的要求和落实《××*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整治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我局认真组织、统一部署,集中力量,有效地开展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基本情况

我县共普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家,在调查的食品企业中小麦粉生产企业××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以下称“取证”)的××家;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家,取证*家,;白酒生产企业*家,取证*家;饮料生产企业*家,取证*家;糕点生产企业*家,取证*家;肉制品生产企业*家,取证*家;其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家。在被调查的*家食品生产企业中,国有企业*家,私营企业*家,个体*家,股份制企业*家,证照齐全的*家,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

生产设备能够满足或基本满足食品生产加工需要的*家,占企业总数的*;检验设备能够满足或基本满足出厂检验要求的*家,占企业总数的*%。原材料进厂自检或采取其他方式(索要合格证明或检验报告)验证的*家,占企业总数的*%;委托其他检验机构检验的*家,占企业总数的*%;未采取任何方式进行验证的*家,占企业总数的*%。产品出厂实施自行检验的*家,占企业总数的*%;采取委托方式进行出厂检验的*家,占企业总数的*%;未采取任何方式进行检验的*家,占企业总数的*%。采用国家标准生产食品的*家,占企业总数的*%;采用行业标准的*家,占企业总数的*%;采用企业标准的*家,占企业总数的*%;;无标生产企业*家。在调查的中,县政府和各乡(镇)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16家,县级局和企业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家,占企业总数的*%。企业签订质量承诺书*家,占企业总数的*%。

通过对食品加工企业的普查摸底,使我们摸清了我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现状,为我们实施分类监管,专项整治以及制定长效的管理服务机制提供了基础,有助于更好的开展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二、我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生产设备落后。目前我县的*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大都是家庭作坊式企业,而在这些家庭作坊式企业中夫妻店、“开关”企业、受季节限制的企业又占了较大的比例,逢年过节才生产加工一点产品,无固定销售网点。这些企业大多缺乏生产合格食品的必备条件,普遍使用原始设备和廉价劳动力,工艺和生产设备落后,加工粗糙,在原料和食品添加剂使用上不规范,易使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生产环节。这些低价的、初级的加工食品企业面广、量大,其危害及潜在危害相当严重。

(二)企业管理薄弱,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大多数企业,管理的基础较为薄弱,企业没有系统的、现代化的管理技能,大多数企业一般采用简单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方法。由于总体管理水平所限,使他们对未来的宏观经济走向及对市场的判断难以把握,因而很难抓住良好的发展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在小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从业人员大部分为农民工,卫生意识差、技术水平低,在生产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导致食品卫生质量难以保证。

(三)企业缺少必备的检验手段。从调查情况来看,由于我县的食品生产企业大多为家庭作坊式生产,条件简陋,人员素质低,企业对产品的内在质量是否合格,只是依靠的经验和老套套、老方法,致使产品出厂时,其质量状况处于无序和失控状态,在产品生产加工阶段的过程检验和质量控制能力更是无从谈及。

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措施

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建立“统一管理、分类指导、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监管新机制的总体要求,我县近日下发了《××食品生产加工业普查整治工作方案》,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各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普查整治领导小组,在全面完成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监管措施进一步加强对我县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

(一)制订符合我县经济发展特点的食品生产企业质量风险评定标准。从证照管理、人员素质、场所要求、生产设备、检验管理等方面,对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综合评定,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将其分为a、b、c、d四个质量风险等级,并针对不同情况分类指导,制订监管措施。

(二)进一步加快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管网络。目前,我县已同16个乡镇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书》,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在普查整治的第三个阶段,按照我县食品生产加工业普查整治工作方案的进度要求,将逐步建立起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落实“四图三员”的监督措施,实现“政府监管、村民自治、行业自律、企业自负、责任共担”的食品安全工作新格局。

(三)注重协调、形成合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规定,按照一个监督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明确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要抓好食品质量安全,各部门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尤其对不符合生产条件的企业要及时地关停并转。要定时召开各职能部门联席会,及时通报食品企业的各类信息。

(四)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力度。市场准入制度是一项从源头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抓手,一方面要帮助食品生产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逐步完善生产必备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大无证查处工作力度,对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依法予以关停。大力宣贯《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以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严厉打击用非食用原料、发霉变质原料、过期变质食品加工生产食品,使用不符合要求的食品包装材料,滥用违禁物品及食品添加剂、伪造冒用质量标志等违法行为,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五、加强宣传,营造食品质量安全社会监督氛围。

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篇9

关键词:食品质量;法制监督;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当前,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让人触目惊心,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和高度关注。人们在担忧食品安全对健康造成损害的同时也在拷问食品企业的良知。食品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社会本位价值观缺失。探索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依法构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考核评价机制,提升企业食品安全责任意识成为维护食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影响

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企业,其生存与发展的市场条件、社会资源和发展空间均来源于社会。依据权利与义务关系,企业利用社会资源获得利益后应当回报社会,即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形成企业长久生存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食品安全问题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食品企业唯利是图的行为破坏了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平、合法竞争秩序。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发展要与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相互结合,即企业生产经营目的行为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消费认可等方面的要求。如何提升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约束生产经营行为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13年6月,第五届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强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食品安全,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2015年7月,在京开幕的以“企业社会责任———食品和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为主题的北京国际食品及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展览会(ChinaFatSFair)上,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引起大家关注。加强我国食品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是提高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因此要不断加强推动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建设进程。当前,要从外部和内部同时入手,通过国家政府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完善监管法律制度,严厉打击危及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也要发挥监督效应,通过依法构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指标和要求,发挥国家和社会双重的评价考核作用。

二、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原因

导致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既有企业内部责任制度建设不全、责任意识不强的因素,也有外部监管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因素,还有社会责任构建体系不全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食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内部因素的缺失

企业所应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和方式很广泛。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就应在生产经营中构建完备的责任体制,即安全生产流程指标、产品质量标准要求、生产经营人员责任、纠纷和危机处理机制、社会公益行为承担等。但是一些主客观因素影响了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指标建设。首先,部分食品企业自身承担社会责任能力薄弱。人们对食品消费需求是多种多样的,需要个体、中小企业、大企业等多种层次多种行业人员参与社会分工,而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体人员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不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违规、违章,掺杂掺假,以次充好,生产不符合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食品,侵害消费者利益,违背了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其次,利益刺激导致主观上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淡化。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人没有正确认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辨证关系,在生产经营各环节减少投入,违规生产加工,减少成本,以获取最大利益。部分大企业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掺杂掺假,甚至违规操作、违规使用有毒有害物质,这种放任的态度,必然会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这种事件严重影响了企业形象和自身利益,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社会公众对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诚信经营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出了质疑。

(二)食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外部因素不健全

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社会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所需资源、技术和市场等条件,企业自身也应当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即诚实守法经营。但是由于现有法律和制度在企业社会责任充当方面的规定不健全,对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的监督力度欠佳。首先,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在我国关于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没有统一立法规定。关于食品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规定只散见于《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部门法律中,由于社会责任的规定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内容模糊宽泛,操作性不强,故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缺乏约束力。我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颁布,当时对食品企业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由于定义模糊、规定不明确,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企业违背社会责任的处罚力度不足的弊端已显露出来,因而无法通过法律强制力约束企业生产经营来履行社会责任。其次,政府监管体制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到位。食品企业积极主动严格按照食品质量安全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是企业主动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需要发挥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督促企业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我国实行的分段监管模式解决了食品质量安全链条长、监管环节多、监管责任重的问题。但是人为划分监管环节,割裂了食品形成的属性,难以明确监管界限,容易造成监管重叠或监管空白,无法发挥协调执法和联动执法作用,也无法覆盖食品形成的各个环节。

三、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

(一)强化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制度化

《公司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以及今年刚刚修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食品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规定均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各部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同、侧重点不一造成的。而且各法律关于社会责任的规定缺乏强制性法律约束力,这种弱效力的规定无法有效约束食品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就要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建立系统完整配套的社会责任法律规范,以法律形式明确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制性义务。应加快建立食品追溯制与档案制。韩国为了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及责任,按照食品类别和环节构建信息溯源制度,即在形成食品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生成信息数据,上传到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由监管机构汇总信息后形成条形码,消费者扫描条形码后就可以显示本商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责任主体,消费者可以明确判断是否属于合格食品。通过食品溯源制度,构建食品环节信息档案,有利于监管部门监督和管理,更有利于督促食品企业以食品质量安全为第一承担社会责任。应积极构建食品企业质量安全信息定期公示制度,将企业质量安全生产经营状况按月或季度向社会公示,通过公示方式约束企业积极主动地加强食品安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同时应加大食品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将严重失信企业或者是生产的食品引发了危机的企业及有关责任人列入“黑名单”,加大经济处罚力度,构成犯罪的,承担刑事责任,违法企业应立即关停,相关的责任人永远不得从事食品行业生产经营行为。

(二)完善国家和社会双重监管监督体制

强化食品各环节质量安全监管。食品的形成是一个链条过程,每个环节都影响食品安全。要保障食品安全就要根据食品形成属性和过程构建“食物链”式的监管模式,将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从形成食品的源头开始。将“过程安全”与“结果安全”统一起来,只有构建和完善了各环节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企业才有执行标准,监管才有执法依据,消费才有安全的环境。充分发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管理职能,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明确监管机构的分工和职责。食品安全委员会要根据食品安全形势,研究部署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根据分段监管模式依法明确各监管机构职能,明确监管界限和具体职责,强化监管协调,形成联动联合执法机制。要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职能,社会公众监督参与人员多,监督面广,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监督的公平和公正性。政府机构应当创建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平台和机制,社会公众可通过现代的信息手段对食品企业的违法生产行为及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或监管执法过程中等违法行为予以举报,协助监管部门及时发现非法行为,并对监督监管部门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保证监管行为的公开和透明。

(三)构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执行评价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通过生产经营行为承担的社会义务。要倡导食品企业积极主动地承担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要构建国家、社会、行业三位一体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完善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有5000多项,既有国家标准,也有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涉及到食品质量很多行业和很多环节,凸显出杂、多、乱的弊端,很多标准已经沿用几十年,与当前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要求不符。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健康需求,就要加大力度废弃、修改、完善、整合现有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借鉴国外食品安全标准,形成新标准,并通过新标准,要求从事生产经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推动企业内部责任制度建设。食品企业要加强自我责任制度建设,食品生产企业是其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企业要不断健全和规范生产流程和质量标准制度、检验制度、售后服务制度、纠纷解决机制等,让食品质量安全落实到制度和责任人,以制度和责任保障食品质量。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制。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对企业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守法状况、内部责任制度建设秩序、社会效益影响维护等方面设定评价细则,作为企业从事食品行业的硬性指标,对评价优秀的企业在社会资源分配政策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企业树立良好的商业道德风尚和社会责任意识,实现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承担双赢。

(四)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与培育

加大社会责任报道宣传。新闻媒体具有普及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这一特点对危及食品安全事件爆发的原因、处理过程及其处理结果予以曝光报道,对食品行业行为予以警示。督促企业主动积极地维护食品质量安全,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积极与社会公众交流与沟通,将企业关于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经营规章制度及执行状况向公众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强化企业品牌构建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行为中承担的社会责任状况作为认定品牌企业的重要条件之一,引导企业以社会责任为理念,遵守企业道德,树立企业良知,最终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发展。

作者:钟晓玲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何岫芳.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路径[J].光明日报,2014-10-04(02).

[2]贲智强,顾建明,朱士新,等.昆山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诚信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1):40-41.

[3]林嵩.我国食品召回制度法律制度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3.

[4]吴琼.基于博弈分析的食品安全规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篇10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对策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自古以来,食品安全就是一个遍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直接关系人类的健康生存,而且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这个问题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迅猛发展,大部分的中国人已经步入小康甚至是富裕的生活,中国人对食品的关注点也随之从食品是否够吃转向了食品安全。伴随着国人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演越烈,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近十年来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成出不穷:2003年,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2005年,食品中使用非法添加剂“苏丹红”事件揭露;2006年,含瘦肉精的猪肉;2008年,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2011年,酸奶中非法添加工业明胶;2012年,白酒中的塑化剂问题;2013年,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等等。特别是2013年上半年短短几个月,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经超过2012年全年总数,说明了我国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断刺痛人们的敏感神经,考验着公众的心理承受力,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已对人民生命健康和民族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根据《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2)》调查数据:认为本地区食品安全状况是安全的比例不到30%,而对本地区食品安全状况表示“一般”的比例却高达40%以上。表明城乡受访者对所在地区食品安全状况的评价并不乐观,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认为本地区食品安全状况“没有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

怎样才能改变目前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信心不足的问题,全面确保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维护好社会的稳定发展呢?建立健全保障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加快食品安全检验专业人才培养;加重食品生产企业的违法成本;才是解决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关键。

一、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法制与体系,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能力。

1、明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能,防止出现多头管理及监管缺失。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未成立之前,我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的方法,负责食品安全的部门有工商、质检、卫生、农业、林业等10多个部门。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作用,这就给某些食品企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要消除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不清,多头管理等问题,就要尽快修订《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和制度,重新划分食品生产监管部门的职责,实行一个监管部门为主,其他监管部门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避免出现部门之间的职能重叠,建立确保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通畅的机制,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率,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作用。

2、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立食品安全执法联动机制。

(1)及时修订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等4级构成,总共有3000多项。虽然数量上不可谓不多,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①标准总体水平偏低,某些标准的限量指标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②我国食品产品的行业标准一直延续计划经济时期的各部委制定,这就难以避免标准政出多门、互相矛盾、交叉重复、指标不统一的现象。③标准的评估修订没有及时跟进,有的标准竟然超过10、20年都不修订,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

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只有尽快健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解决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技术水平偏低、市场适应性较差以及缺乏基础数据等问题,加快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修订,简化标准体系(由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构成,且企业标准的各项指标只能高于相关的国家标准才能被企业采用),才能实现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控,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的整体水平。

(2)赋予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更高权力,推行食品安全应急联动机制。

在县级以上建立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常设机构,由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学习110、120、119、122等安全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实行食品安全委员会领导,指挥协调食品药品监督、质监、卫生、工商、农业、林业等部门以及公安、城管、检察院等执法部门联合行动,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系统,推行食品安全应急联动执法机制,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使行政职能部门必要时可以与公安、司法部门联合执法,有的放矢,高效快速地查办嫌疑食品问题案件,确保《食品安全法》的深入贯彻实施。

3、落实领导问责制度,明确食品监管部门食品安全事故责任。

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领导、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领导以及涉及监管不力的公务员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和行政责任,特别是对有故意推诿、决策缓慢、执行不力等行为的主要领导干部要及时问责和从重处理。只有做到每件食品安全事故都明确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做到问责机制常态化,才能真正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领导和公务员起到警戒和震慑作用,使他们在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小心谨慎,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作用。

二、加强食品安全检验专业人才培养,实行食品生产企业质检员准入制度。

1、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食品安全检验专业人员。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食品消费大国,全国13亿多人每天消费掉20亿公斤食品。要监管维护好这么大数量食品的安全对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检测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基层的专业技术检验人员素质不高,特别是广大的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的质检员的专业素质更是良莠不齐,甚至有的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的质检员就是滥竽充数,完全是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已。这些低素质的检验人员根本没有能力把好食品安全出厂的质量关。

加强各类教育机构食品安全相关专业建设,特别是加强中等职业学校食品安全相关专业的建设,是提高基层食品安全检验人员素质的关键。在我国,数十万家食品生产企业中90%以上是小企业。由于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我国大学毕业生很少愿意到小企业工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食品生产小企业质检员的专业素质。只有加大中职学校食品安全相关专业的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初级食品安全检验专业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目前基层食品安全检验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质量关。

2、实行食品生产企业质检员准入制度。

为了全面提高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生产管理质量,确保从源头控制好我国的食品安全,在食品生产企业质检员岗位实行准入制度。要求食品生产企业质检员必须具备中专(及以上)食品安全相关专业毕业证书,并每年参加必要的培训考核,才能获得《食品检验工》等职业资格证书。食品生产企业质检员准入制度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基层食品专业技术检验人员素质不高的现象,切实提高中小企业的食品安全生产水平。

三、健全食品生产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加重食品安全事故的违法成本。

1、建立健全高效、可查的食品生产企业质量诚信档案。

国无诚信则绝于天下,人无诚信则鄙陋。产品质量诚信关系到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未来。建立健全食品生产企业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将失信企业纳入“黑名单”,及时依法向社会披露和曝光其违法、违规行为,让消费者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途径方便快捷地了解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诚信度,指导消费者在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购买行为,达到利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惩处质量失信行为目的。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信息及时有利于把质量低劣、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挤出市场,大大提高消费者购买食品的安全程度。

2、加重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事故的违法成本。

目前,我国对食品安全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惩处相对过轻,对违法行为大多予以查封、捣毁窝点、停业整顿和罚款等,处理威慑力不够,这样的处罚不能触及违法者的根本利益。这些非法生产或经营者,被处罚之后可以在别处重新开始他们的非法活动,又会重新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威胁。可见违法成本低,是导致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生产经营者加大惩处追责力度,不仅要加大行政、刑事惩处,更要加大信用惩戒力度。立法部门应该着手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查处的食品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不论其所造成的损失多少,要按照企业年销售额的十倍或百倍的标准进行罚款,用天价罚单以儆效尤,以生产问题食品将可能直接导致企业破产的后果为代价,抑制企业的侥幸及暴富心理,让企业望而却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2012年通过了新修订的《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增加了创制性条款:“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不符合安全标准或者有毒、有害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这是一个大进步,因为食品安全作为关系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基础民生项目,怎么重视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必须加大食品安全违法者的违法成本,才能有效减少食品安全事故。

我国内地供港食品的安全率达到了99.999%,我国食品出口合格率多年以来均保持在99.8%以上。如此高的食品安全率,说明内地企业不仅具备保障食品安全的能力,而且这也是一种常态化的能力。应该说,不管是供港食品还是出口食品,其安全性保障都是来自严格的法制和监管。从这个意义上讲,食品生产企业是天使和魔鬼的混合体,既不天然地是丧心病狂的“黑心商家”,也并不必然是“卓越品质的造就者”,成为或者说选择成为什么,关键要看它处在什么样的法制环境中。正如那句我们都耳熟能详的话,法制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法制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政府职能部门要职责明确,加大食品安全相关人才培养,以“严字当头”、“狠字当头”来应对食品安全问题,要有足够的威慑力,不姑息纵容食品安全事件,发现一起、严打一起。时刻牢记把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让群众吃得安心、吃得放心。也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我国食品安全,真正安人民群众的心。

参考文献:

1、徐立青.中国食品安全研究报告(2011)[m].科学出版社.2012.

2、吴澎,赵丽芹.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服务蓝皮书[R].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