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行政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8:43

工商行政管理办法篇1

第二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理行政赔偿案件,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赔偿案件应当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基础上,依法处理。

第四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理行政赔偿案件的机构为县以上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法制机构。

第二章赔偿义务机关及赔偿范围

第五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加重其损害的,对于加重部分,复议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第六条两个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同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共同行使行政职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共同赔偿义务机关。

第七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使受委托的行政权力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委托的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第八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赔偿的范围包括:

(一)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营业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

(二)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

(四)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

(五)违法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

第九条属下列情形之一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二)因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行政赔偿案件的处理

第一节申请与受理

第十条申请行政赔偿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赔偿请求人必须是受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违法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受侵害的公民死亡,其继承人和其他有扶养关系的亲属可作为赔偿请求人;受侵害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作为赔偿请求人。

(二)有明确的赔偿义务人,且赔偿义务人之一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三)有具体的请求、事实根据和理由。

(四)具体行政行为已被依法确认为违法。

(五)在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内。

第十一条赔偿申请应当使用书面形式,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受害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具体的要求、事实根据和理由;

(三)申请的年、月、日。

赔偿请求人书写申请书确有困难的,可以委托他人代书;也可以口头申请,由被申请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记入笔录。

第十二条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赔偿申请书之日起十日内,对赔偿申请进行审查,分别作出以下处理:

(一)对符合赔偿范围及有关申请规定的,裁定予以受理,并书面通知赔偿请求人。

(二)对不符合赔偿范围及有关申请规定的,裁定不予受理,并书面通知赔偿请求人。

(三)对申请有关要件尚不齐全的,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赔偿请求人在十日内补正;逾期未能补正的,视为未申请。

第十三条赔偿请求人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有效申请期限内,就未经依法确认为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单独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赔偿的,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告知其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四条赔偿请求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赔偿申请的,依照《行政复议条例》及有关规定,审查其申请,并做出是否受理的裁定。

第十五条赔偿请求人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中的任何一个提出赔偿申请的,该机关应当及时受理,不得无故推诿。

第二节审理

第十六条法制机构受理赔偿案件后,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审理。

第十七条赔偿案件审理的内容包括:

(一)赔偿义务机关已被依法确认为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了损害及损害的程度;

(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已受到的损害与赔偿义务机关被依法确认为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有直接因果关系;

(三)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赔偿的具体方式及标准。

第十八条法制机构审理赔偿案件,应当全面审查、核实相关的证据材料。

对于赔偿请求人申请中证据不足的请求部分,可责令其补充有关证据材料。赔偿请求人对赔偿请求未能或拒绝提供证据的,不予认定。

第十九条法制机构可以根据认定的事实,提出处理意见,报局长或提交局长办公会决定。

第二十条局长或局长办公会对法制机构提出的处理意见进行审查,可作出予以赔偿或不予赔偿的决定:

(一)对已被依法确认为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未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财产损失和公民人身损害的,或已被确认为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已受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害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决定不予赔偿。

(二)对已被确认为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直接造成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害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下列处理:

(1)属于本办法第八条(二)项的,决定解除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措施。造成财产损坏的,能够恢复原状的决定恢复原状;不能恢复原状的或应当返还的财产灭失的,按照实际损害确定赔偿金额。

(2)属于本办法第八条(一)、(三)项实施罚款,追缴、没收财产或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应当返还财产;对吊销许可证、营业执照和责令停产停业的,根据停产停业期间必要的经常性费用开支,确定赔偿金额。

(3)财产已经拍卖或变价收购的,给付拍卖变价收购价款。

(4)对财产造成其他损害的,按照直接损失确定赔偿金额。

(5)属于本办法第八条(五)项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赔偿标准,确定赔偿金额及赔偿方式。

第二十一条赔偿处理决定书应当根据赔偿决定制作,包括赔偿请求及其理由、赔偿义务机关认定的事实、赔偿处理决定的内容及赔偿请求人的诉权等事项。

第二十二条赔偿请求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赔偿申请的,复议机关应当先对原具体行政行为是否违法予以认定。

经复议认为原具体行政行为合法、适当,予以维持的,应当在复议决定书中一并作出不予赔偿的决定。

认为原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变更或撤销的,应当将复议决定书连同赔偿申请书一并转交赔偿义务机关,并告知赔偿请求人。

赔偿审理期限自赔偿义务机关收到复议决定书和赔偿申请书之日起计算。

第二十三条对应予赔偿的案件,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给予赔偿。

第三节执行

第二十四条赔偿处理决定及有关文书,应当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试行)》中关于送达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赔偿义务机关执行赔偿处理决定,应当由赔偿义务机关的财务部门在法定期限内按有关规定办理支付手续;返还财产或恢复原状的,由原办案机构负责办理。

第二十六条执行赔偿案件应当制作笔录,由执行人和赔偿请求人签字、盖章。

执行文书、票据等材料复印件,应当存入案卷。

第四章行政追偿

第二十七条有关个人或组织由于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一)、越权执法造成经济损失的;

(二)未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批准,采取扣押、查封、暂停支付等强制措施,给相对人造成经济损失的;

(三)复议机关决定原办案机关停止强制措施,执行机关拒不执行,由此引起经济损失的;

(四)扣押、查封的物品遗失的;

(五)超期暂停支付相对人的银行存款而不补办手续,以及冻结金额超过违法金额造成损失的;

(六)扣押、查封的财物经查与违法行为无关,没有解除扣押、查封措施而造成损失的;

(七)违反办案程序给相对人造成损失的。

第二十八条追偿责任人员经济责任,由局长或局长办公会决定。

第二十九条对责任人员确定赔偿数额时,依据责任大小,追偿金额为其月工资的1-10倍。

第三十条有关责任人员对其是否应当承担经济责任有申辩权。

工商行政管理办法篇2

工商行政管理局激励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实现劳酬相当,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全员的工作热情,促进全员爱岗敬业,奋发进取,廉洁勤政,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激励是给予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福利待遇。第三条激励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第四条激励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并重的原则。第二章激励的种类和条件第五条本局工作人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给予相应的政治待遇:(一)工作认真踏实,积极要求进步,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的,优先发展入党;(二)工作能力强,作风民主,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才能,业绩突出、群众公认、领导认可,具有中层干部任职职级的,优先安排担任中层干部职务;(三)工作业绩突出、群众评价度高、达到一定工作年限(十五年以上),并且通过科员职级考试的一般公务员,给予享受科员职级;(四)工作能力强,分管工作连续三年在市局或县局目标考核中获得名次,以及有其他重大贡献的,报功或推荐授予荣誉称号,举办典型事迹报告会或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予以宣传报道;(五)忠于职守、积极工作、成绩显著的,并在同一岗位任职满一定年限的,本人可以挑选工作岗位;(六)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作风民主、为人正派、业绩突出,并在中层干部岗位上任职的,优先推荐为本局科级后备干部或科级非领导职务。第六条本局工作人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发放一定的奖金:(一)连续3个年度被考核定为优秀等次的,奖励1000元;(二)工作实绩突出,被本局、市局、省局、国家局或同级评为先进或授予荣誉称号的,分别按500元、1000元、2000元、4000元的标准予以奖励;(三)创新工作被国家、省、市、县级推广的,分别按5000元、3000元、2000元、1000元的标准予以奖励;(四)分管工作或者所在单位在县局年度考核中,获得一定名次的,奖励400—2000元,超额完成硬性目标任务的,按超额部分的一定比例计发奖金;在市局年度考核中,取得一定名次的,按市局奖金等倍予以奖励。连续三年以上获得名次的,加倍奖励;(五)在县级或县级以上各类竞赛、文章评选或业务知识考试中成绩优异,获得一定名次的,按主办单位颁发奖金的两倍予以奖励。主办单位未颁发奖金的,奖励200—2000元;(六)在各级行风评议活动中,进入先进行列的,奖励400—2000元;(七)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或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的,奖励5000元;(八)引进单体固定资产投资200万元以上项目的(奖励2000元以上);(九)为本局作出其他突出贡献的,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奖励。第七条符合第六条所列条件之一的,在局组织的竞职或竞级的笔试中按百分制予以加10分。第八条本局工作人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给予相应的福利待遇:(一)工作认真负责,业务技能精通,业绩突出,具有培养前途和可塑性的,公派学习深造;(二)工作踏实认真,努力钻研业务,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并获得国民教育系列大专以上学历的,学费按一定比例(70%)予以报销;(三)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分管工作获得一定名次的,以及受到县级以上表彰的,安排外出参观考察或疗养。第三章实施激励的程序第九条激励的实施由局党组研究决定,定期或者不定期实施。在实施激励前,局党组根据准备实施的激励的种类,可以决定通过群众评选确定激励对象后实施激励,也可以直接研究决定激励对象实施激励。第十条局党组决定直接实施激励的,在作出决定后可以公示,也可以不公示。第十一条群众评选确定名额后实施激励的,在实施激励前,通过一定形式公布评选范围、标准、条件和程序,最后根据评选结果实施激励。第十二条激励的方式可以单一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第四章附则第十三条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第十四条本办法由局人事教育科负责解释

工商行政管理办法篇3

一、物证技术的概念和内容

物证,是指能够以其外部特征,物质属性、位置以及状态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各种客观存在的物品、物质或痕迹。物证作为证据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在刑事、民事、行政诉讼及行政案件中均广泛存在,在诉讼、行政执法等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在司法证明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在现代司法程序中,物证已经成为证明案情的重要手段,在各种事实证明方法中居于首要地位。

物证作为物质相互作用过程的记录客体,在各类案件中均广泛存在,通过对物证储存信息的正确解读,可以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物证具有比人证更强的客观性和稳定性,即使鉴定结论出现偏差和错误,还可以通过补充鉴定、重新鉴定甚至重新勘验现场等措施来纠正,可以说,物证是查明、证明案件事实的基石。物证对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需要物证技术专家来识别、检验和鉴定,才能提取出丰富的案件信息,为司法和行政办案服务。而识别、提取、固定、鉴定物证的技术手段,即为物证技术。

物证技术,是对案件中各种物证所进行的识别、记录、提取、保管、检验和鉴定的科学技术的统称。长期以来,公、检、法、司等部门及学者从各自角度对解决专门性问题的技术进行命名,如“刑事技术”、“检查技术”、“司法鉴定”或“法庭科学”等。笔者认为物证作为案件中普遍存在的证据类型,各个领域都需要运用科学技术来识别、提取、保管、检验、鉴定各类物证。这类技术在科学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不应由于使用主体的不同而改变。因此,笔者认为上述可统称为物证技术。

物证鉴定结论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提供的一种科学的判断,具有较强的证明力和可信性,但同时,由于受到送检材料、技术能力、设备条件、主客观条件方面的限制,其科学性、准确性可能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存在虚假性。因此,办案人员应当认真审查鉴定结论,查明事实真相,正确适用法律。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专门问题的鉴定,凡是要求由法定鉴定机构进行的,鉴定必须由相应的法定鉴定机构进行,其他专业鉴定部门无权鉴定。送鉴材料是鉴定的前提和对象,也是鉴定结论形成的基础。如果送鉴材料不充分,则难以作出鉴定结论,或只能得出不准确的鉴定结论。如果送鉴材料不真实,则只能得到错误的鉴定结论。对于违法获取的物证,鉴定机构有权拒绝鉴定。审查鉴定人是否具有解决专门性问题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具体可以从鉴定人所从事的专业教育,从事鉴定的年限、专长、经历以及专业技术职称、鉴定成效及科研成果等方面来考察。审查物证鉴定结论的论据是否科学、充分,推论是否合理,是以一定的科学成果为依据的。正确的物证鉴定结论应该与在案的其他证据之间相互协调、呼应,若有矛盾就应重新审查、核实鉴定结论和其他证据。因此需要与案件的其他证据结合起来,进行对照分析和比较,作出正确判断。必要时可进行复核鉴定、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

二、物证技术在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办案中的应用

(一)工商行政执法领域中常见的物证

1、商品物证。工商机关监管流通领域内的商品质量,各种商品都有可能成为物证。如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中商品的质量是否合格,涉案商品是否属假冒、伪劣商品等。

2、文书物证。在经济违法案件中,常常需要鉴定涉案合同书、决议书等文件中印章、签名的真伪;显现会计资料中的被涂改字迹,鉴定印章与签名的顺序等。

3、视听资料和电子物证。视听资料作为一种动态证据,可以直观重现案件的全部及部分事实。具有其他证据不可比拟的优点。然而,视听资料同时具有易变性,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发生改变,从而可能丧失证据的作用。如易被当事人篡改、易受电磁场的影响而消磁等。网络虚拟经济日益发展,网络经营主体及经营行为还需规范。网上商标、广告行为的监管需要有效识别、跟踪各类网络信号。视听资料和电子物证的检验,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鉴别视听资料是否被篡改、恢复受损的数据、来源追踪、模式识别技术等。

4、生物、化学物证。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公布实施,食品安全成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重点领域之一。定期进行食品质量抽查及处置突发食品安全事故,都需要对相关食品进行检验。

(二)工商执法人员获取物证的途径、方法

依据法律的规定和办案的实践,工商机关获取物证的方法和手段一般包括:

1、当事人提供。在行政裁决案件或其他类型案件中,为了自身的权益,当事人往往会主动向工商机关提供有关物证。

2、主动调取。工商机关认为某人或某单位可能保管有关的物证,可以主动向有关人员或部门调取物证,有关人员和部门应当配合。

3、现场检查、勘验。对于存在现场且有勘验价值的案件,必须及时、全面、细致、客观的进行现场勘验、检查,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取、固定、记录物证。如对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工厂进行检查时一定要注意提取、固定违法产品、原料、包装物及商标等物证。现场勘验、检查是获取物证的最主要途径。

4、扣押、登记保存。对于在现场勘验、检查中发现的物证。根据法律的授权,可以采取扣押或登记保存的手段获取物证。扣押、登记保存往往与现场勘验、检查结合进行。执法人员在实施扣押、登记保存措施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定要有见证人在场并签字。一定要由当事人签字或注明不签字的原因,才能保证物证的关联性和真实性。

(三)工商执法办案中的常用物证技术

工商机关作为行政执法机关,承担监管流通领域商品质量、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反垄断与不正当竞争执法、查处违法广告、商标侵权案件等职责。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经济违法行为日益科技化,违法手段日益隐蔽化和复杂化。案件查办难度不断加大,过去办案中传统的眼看、手摸、鼻闻的经验式监管逐步向以高科技手段为依托的现代化监管转变,努力实现执法现代化,建设“科技工商”,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其次,随着我国法制建设和民主进程,公众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物证技术为执法办案服务,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成为当前工商执法办案工作进一步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工商执法办案中的常用物证技术包括:

1、商品质量、真伪鉴定。在商品质

量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中。常常需要对涉案商品是否达到一定标准或商品、标示的真伪做出鉴定。工商机关应当委托质量检验机构进行鉴定。

2、食品安全检测。目前,《食品安全法》已公布实施,工商机关作为重要执法机关之一,依法监管流通领域内的食品安全。必须对流通领域食品的质量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测。主要技术手段有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实验室仪器分析技术、生物检验技术等。

3、文书检验。在经济活动中,文件被大量用来记录事实、证明身份等。因此,文件常常作为证据在案件中使用。当涉案文件被伪造、编造,而需要确定真伪时,就需要运用文书检验的手段对涉案文件进行检验,以查明案件事实。常用技术有笔迹鉴定、印章印文鉴定、文书形成时间检验等。

4、物证成分、含量鉴定。如流通领域中的食品中是否有违禁添加剂及其含量。各种商品中甲醛的含量是否超标等。

5、商品制作工艺鉴定。工商机关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某些商品制作工艺进行鉴定。如对涉嫌拼装的套牌汽车进行鉴定等。

6、电子物证技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经济也获得了迅猛发展。网上交易、广告等经济行为日益普遍。网络经营违法活动也日益增多,使得电子物证技术成为必然。工商机关承担网络交易进行规范、监管的职责,必须了解电子证据的提取、固定及鉴定技术。所谓电子物证技术,就是对在利用电子载体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中的各种证据进行收集、固定、审查和确认,它包括涉案计算机现场勘查、搜查与扣押、网络监控、邮件监控、技术鉴定等多种活动技术的总称。

(四)物证技术对工商执法办案的作用

1、对物证进行分析、检验,为查明案件事实。重建案件现场提供客观依据。案件一般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办案人员往往无法直接感知那些与案件有关的重要事实,只有通过各种证据来查明或重建案件事实。物证是查明事实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物证进行分析检验,可以提供有关案件事实信息,如案发时间、地点、过程、原因、结果以及涉及的人或物等,为执法人员确定案件性质、深入推进案件调查、结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可以提取、记录、固定、保管物证。工商机关办理的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案件中可能存在物证。但由于执法人员缺乏物证意识和未掌握物证技术手段而未能及时提取、固定,致使案件查办工作难以进行甚至陷入僵局。有时即使提取了物证,但由于提取的物证缺乏代表性或未达到一定的数量或保管不当腐败变质而失去鉴定的条件。因此,工商执法人员必须增强物证意识,掌握基本的物证技术方法和手段,才能更好地做好执法办案工作。

3、可以鉴定物证,提供证明案件事实的法定证据。物证是“哑巴”证据,其携带的案件信息需要专业人员通过分析、鉴定来解读,才能充分发挥证明作用。工商执法人员不仅要自己查明案情,完成自向证明,在行政诉讼程序中还要用证据向他人证明案件事实。一般而言,行政程序中的各种物证材料就是诉讼中的法定证据。通过物证技术手段对涉案的物证进行检验鉴定并出具鉴定结论,可以为案件的顺利进行提供具有较强说服力和证明力的证据。

4、可以审查、印证其他证据。一起案件中往往存在多种证据,由于物证的可靠性更高,证明力更强。物证在执法活动中往往可以作为审查和印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的真实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三、树立物证意识。实施“科技工商”战略

(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物证技术的现状

1、目前,工商执法人员普遍缺乏物证意识,对物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了解基本的取证、检验手段。表现在对物证的认识仅限于较为明显的物品等,现场勘验、检查中仅仅提取看得见的物证,缺乏深入勘查现场的能力和技术手段,使得本应提取到的物证没有提取,可能使案件查处工作陷入僵局。部分执法人员在办案中以“人证”为核心,过分依赖调查访问和证人证言,有时可能侵犯当事人的人权,甚至变相对当事人逼取证言。不仅可能由于非法获取当事人陈述而被法院排除,还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与法制文明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有相当部分执法人员认为物证鉴定应属质检等部门的事,工商机关只需提取检材送交检验,完全依据检验结果对案件作出相应处理,而根本不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查判断。有些工商执法人员随意提取、保管检材,致使检材缺乏代表性或未达到一定的量或者腐败变质而导致失去鉴定条件或导致产生错误的鉴定结论。

2、缺乏技术专业人员、经费和设备。目前,只有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的工商机关配备了食品安全检测车,并招录了技术人员,专职从事食品物证检验、鉴定工作。北京海淀区工商局还与某物证鉴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工商机关没有任何物证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更不可能获得实验室认可。

3、法制建设仍需加强。作为规范行政执法基本法律的行政程序法的立法工作也进展维艰。有关物证及物证鉴定的规定也很不完善。

(二)实施“科技工商”战略是实现工商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科技工商”,就是要在工商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其中涉及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物证技术。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改变着管理模式。而且改变着执法人员的思想观念、监督方式、服务观念,提升了办案能力和执法人员的素质。

工商执法人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执法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增强物证意识,牢固树立“科技工商”战略的理念。

但是,目前工商执法人员普遍缺乏科技意识,没有运用先进的物证技术调查取证的意识。一些执法人员不愿意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科学技术本身具有排斥心理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最重要的因素是有些执法人员的“科技工商”意识不强,只有提高他们的物证意识,才能更好地实施“科技工商”战略。实践证明,实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必须走“科技工商”之路。这是科技发展到今天的时代呼唤。也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历史性选择。

首先,领导要做“科技工商”的领头人。科学技术在工商工作的应用,涉及各个领域、各部门,涵盖工商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执法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工商机关的领导按照推进“四个转变”、实现“四高目标”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工商”战略的伟大意义。要经常深入基层组织调研、检查、指导和督促“科技工商”战略的落实,从组织上提供有力的保障。领导要带头学习科技知识,带头应用科学技术,做“科技工商”的领头人。

工商行政管理办法篇4

随着陕甘宁边区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工商行政管理的专业职能机构逐步建立和健全起来,为边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陕甘宁边区工商行政管理分为市场管理、公营和私营企业管理等几个方面。

(一)市场管理。市场管理主要是管理市场交易,保护和发展合法经营,保护市场物价稳定,维护计划供应。陕甘宁边区成立后,边区政府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开始恢复和发展经济,所以,工商业并不发达,集市较少建立,市场管理开展较少,1942年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之后,大大加强了市场管理,总体方针是:对外管理,对内自由。具体办法有:

(1)国家商店与合作社结合———国家商店有左右市场的经济力量,而且是主导力量,合作社则是他的主要助手。国家商店数量少,主要分布在市县级,而合作社相对数量较多,分布在广大的乡村,成为国家商店与乡村群众联系的纽带,在国家商店的指导下,进行收购土产,供给日用品的业务,以调剂物资调整物价;

(2)扶住与依靠中小商人,繁荣市场,稳定物价。管理出口物资,管理外汇,反对垄断;

(3)对外贸易实行公私兼顾,互助合作,团结内部,一致对外的方针;

(4)对粮食、牲畜、棉花、、烟酒、食盐等物资的管理,边区政府出台了《禁止粮食出境》、《禁止以牛羊等牲畜及皮毛脂肪油类资助敌人》、《统一收购土棉实施办法》、《陕棉采购及运输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对粮食、牲畜、棉花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此外还出台了《烟酒专卖》、《食盐统销》的政策,实行食盐统销和烟酒专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禁止交易的政策,如《陕甘宁边区查获暂行办法》、《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查获违禁物品奖惩规则》等,加强对的管理;

(5)货币管理。出台了《关于停止法币行使布告》、《核准法币出境手续》、《破坏金融处罚条例》、《关于设立货币交换所的布告》、《货币交换所买卖和批审外汇办法》、《管理银洋暂行办法》、《为令知管理银洋办法之进行步骤》等政策,提出了一整套货币管理的制度;

(6)进出口物资管理。陕甘宁边区对进出口物资实行分类管理,专门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战时管理进出口及过境物品暂行办法》,把进出口物资分为允许、特许、禁止三类进行管理,陕甘宁边区物资局制定了《特许进出物资特许手续的规定》,对特许进出物资实行登记管理,制定了《进出过境物资管理暂行办法》,对一些禁止入境的物资作出规定。

(7)度量衡管理。陕甘宁边区工商厅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为通令保护搜集度量衡标准器检定用器》、《划一度量衡推行方案》、《划一度量衡推行步骤实施办法》、《度量衡器具制造许可执照暂行条例》等,对度量衡的保护、制造、推行作出了明确规定。

(二)公营工商企业管理。为了有效管理工商企业,军委、边区中央局、边区政府1940年5月27日联合出台了《关于公营商店的决定》规定:“在同一市镇内有三个以上公营商店的应组织‘公营商店联合会’,所有公营店均应加入,受所在市镇之贸易总局或分局的领导”,“所有地区内一切公营商店,统限于本年六月以内一律向边区贸易局登记,如逾期不向贸易局登记,又不加入(公营商店联合会)又不受贸易局和政府领导的,一律不许营业。”1942年,边区贸易总局、税务总局《公私商业同时办理营业登记的通知》,公私营商店一律到当地贸易税务机关办理营业许可证。同年,边区政府公布《陕甘宁边区合作社登记暂行办法》,合作社成立后应向所在地县(市)政府申请登记,由建设厅合作指导局发给经营登记证。1944年12月《边区纸烟制造业管理及征税实行办法》,规定纸烟制造业登记管理办法。1949年8月颁布《陕甘宁边区工矿商业登记暂行办法》,规定境内公营、私营和合作经营工矿业办理登记后,才能营业,并受法律保护。同时边区政府对登记的办法及注意事项也作出了规定,如《陕甘宁边区贸易税务总局布告》陕甘宁边区贸易税务局《办理营业登记及颁发营业许可证办法》《陕甘宁边区营业登记办法》等。另外,边区政府制定了《工矿工作组织规程》、《矿业开采管理暂行条例》,对工矿管理的职责、机构、权限作出了明确规定。此外,还有商标方便的管理,边区注册的驰名商标有“丰足牌”火柴等商标。1945年8月,《解放日报》公布解放区办理的注册商标。1949年7月,边区政府工商厅颁布《陕甘宁边区商标注册暂行办法》。

(三)私营工商企业管理。边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私营工商业的政策,如《陕甘宁边区奖助实业投资暂行条例》、《中共中央关于工矿业政策的指示》、《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推广纺棉纺毛办法》等等,刺激了边区工商企业的发展。在边区,无论行商、坐商、旅店,只要按照“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之方针,不违法走私,一律自由经营。1940年和1942年,边区政府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登记管理,办理营业执照,实行营业许可证制度,手工业划分为两个行业(手工业门市部和手工业制造),商业划分为5个行业(店行、布匹行、杂货行、食品行、日杂行),组成工业联合会,扶持棉纺织、皮革、铁木器、毛毡业;帮助银匠、油匠转业。为了扶持中小私营企业经营商业,边区政府采取了如下措施:

(1)“押货借款”,即可以抵押现有货物向银行借款,帮助商人购买新货。从1942年3月以来,已经帮助15户商家,共借款220500元;

(2)外汇许可制度:如果商人申请外汇,须经贸易局审批后视情况而决定许可,为了调剂市场需要,贸易局和银行配合,建立35个交换所;

(3)调整度量衡:为了公平交易,统一了度量衡。把几种不同的尺,改为通用的正裁尺,把几种不同的斗,改为30斤斗,把几种不同的秤,改为16两秤;

(4)规定各业务据点:贸易局团结10至15个小商人,给予帮助,廉价批发货物,贷款销货,供给原料。1944年,边区私营工厂有很大发展。延安、固临、延长、子长、鄜县、甘泉等地有私营纺织厂50家,310人,煤矿23家,炭工1891人。1946年,延安市手工业行业由1937年的10个发展到14个,户数由1937年的25户增至138户,从业人员由1937年的百余人增至500余人。边区政府为了吸引资本家到边区来投资,制定了雇主和工人间劳资两利的政策,“实行一种仲介制度,在政府仲介之下,劳资双方定立劳动契约,”调整了各阶层的关系,取得了全体人民的拥护。还出台了《陕甘宁边区私营企业劳资争议调处办法》,对私营企业劳资争议的调处办法作出了明确规定,制定了《保护工人权利发展战时生产》,对工作时间、工资、劳动合同等涉及工人权利的各个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保障了工人的合法权益。此外,边区政府特别注重商会的建设,发挥商会沟通政府与工商业者之间桥梁的作用,制定了《陕甘宁边区各市(县)商会组织章程》、《陕甘宁边区各市(县)工商联合会组织暂行条例》(草案)、《陕甘宁边区各市(县)工商同业会组织暂行条例》(草案)等制度,对会员的权利与义务、商会委员会的选举、会议召开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二、陕甘宁边区工商行政管理的历史作用

陕甘宁边区工商行政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保障了社会经济秩序的良好运行,保护了公私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新中国工商行政管理积累了经验。

(一)保障了市场的良好运行,稳定了社会经济秩序。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初期,城镇工商业较少,农村商品经济不发达,甚至集市都无法建立,为此边区政府大力发展集市,使贸易范围伸展到广大农村。1942年陇东分区有集市40处,其中华池15处,庆阳8处,环县(包括曲子县)15处,合水2处。正文前插图绥德分区有集市43个,关中分区有22个。传统的骡马交流大会、庙会逐渐恢复,商业一度出现繁荣的景象。通过公营商店主导整个市场,对边区市场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皖南事变后,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外援断绝,所需物资供不应求,市场物价上涨,为此边区政府加强了市场管理,如1944年延安市骡马大会,大商人囤布高价出售,边区政府则支持中小商人采取廉价出售来稳定物价,受到良好效果,通过对物资的有效管理,促进了边区市场的稳定,特别是对度量衡的管理,打击投机倒把等市场不公平竞争行为,维护了市场的稳定,促进了市场的繁荣。严格把好外汇审批关,扩大边币流通,限制法币流通,取缔骡马店黑市交易,打击投机走私活动,整顿商户账目,调整商业等级,杜绝偷税漏税。保障了市场的运行,稳定了经济秩序。

(二)保护了公私企业的合法权益。陕甘宁边区的工商业主要由公营和私营两部分组成。边区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不仅保护了公营企业,更保护了私营企业和合作社的合法权益。公私企业都可以进行登记,并颁发营业许可证,在边区私有财产、私营工矿企业、私营商业、私营运输业等都受到法律的保护,边区政府鼓励发展私营工商业,通过贷款,货物支持等各种方式扶住中小商人,对私营工商业在市场管理方面的优惠政策在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上得到了确认,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三)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陕甘宁边区成立后,曾建立了一批公营商店,随着公营商业的发展,不同性质的公营公司相继建立,如盐业公司,土产公司、南昌公司、永昌公司等,这些公司和原有的公营商店一起构成了陕甘宁边区比较完善的公营商业体系。为了自给的需要,边区政府允许机关、部队、学校也经营商业,推动了当地市场的繁荣,促进了经济发展。在边区内部市场上,国家商店是市场经济的主导力量,消费合作社是公营商店的助手,在广大的农村为群众服务以及推动边区工商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私营商业发展表现在商户大幅度的增加,1940年延安的商户是279家,1941年355家,1942年370家,1943年455家,1944年473家。总之,由于有效的工商行政管理,促进了边区工商业的发展。

工商行政管理办法篇5

一、推进制度化建设,构建长效监管机制

制度是基础,是前提,是核心。制度化是构建固定的监管模式,把监管内容、监管方式等被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则形式明确下来。没有完整的制度设计,很难保证执法行为的规范和执法程序的严谨。在实践中,庐江县工商局建立完善了一系列制度。一是构建无照经营查处取缔长效机制。以有证有照经营为前提,以健全经济户口为目标,加大清理无照经营的力度。多次向县政府领导汇报,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县政府制发了《进一步完善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工作意见》,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责任,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通报研究清理无证无照经营工作情况,使“政府领导、工商牵头、部门联动、各负其责”的无照经营查处取缔机制落到实处。二是总结探索建立完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从监管者、经营者两个主体入手,从批发和销售两个环节着眼,分类建立完善索证索票和食品进销货台帐制度。有条件、规模较大的经营户建立电子台帐,中等经营户建立书式台帐,业主识字不多的小食品经营户建立粘贴式台帐。在地域上由县城、镇政府所在地向农村延伸,逐步推进在全县食品经营户中建立索证索票和购销货台帐制度。大力推进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食品市场准入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市场监管执法体系、经营者自律体系、责任保障体系,提升监管水平,保障消费安全。三是改进个私监管方式。制定《个私经济监管包保责任试行办法》和《个私经济规范监管手册》。明确监管责任,细化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标准,加大督查力度,确保个私经济监管到位。四是巩固“所村挂钩”成果,完善“一会两站”网络体系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发挥村级“两站”作用,建立完善指导联系制度、畅通信息通报制度,申诉举报投诉转办制度,加强工商所与村级“两站”联系,方便城乡消费者就近投诉,让农民消费者投诉不出站,维权不出村。五是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探索建立体现职能特色服务体系。牢固树立以服务对象为本的理念,制订更加完善的制度,实施更加优质的服务,达到服务设施人性化、服务制度规范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内容全面化的标准。全面实现“一站式”服务,“一窗式”管理,大力推广网上登记发照等现代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服务对象减少时间,降低费用,减轻负担。六是梳理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制度的“立、改、废”工作并形成新的制度汇编,有效地规范行政行为和激励干部奋发有为。

二、推进规范化建设,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规范化是规范监管行为,杜绝任意行政。通过规范化来体现制度的严肃性和程序的严谨性。庐江县工商局把县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工商窗口”,作为提升服务效能、树立工商形象的重要窗口,扎实推进规范化建设。一是规范了登记注册格局和受理方式。一方面,建立了县行政服务中心“工商窗口”和工商所综合登记窗口登记注册格局,方便业户就近申请登记;另一方面,积极整合受理方式,将过去相对独立的国有集体、个私企业受理窗口统一合并为综合受理窗口,实行市场主体申请“一窗口受理”,做到“凡是材料齐备、符合法律规定,营业执照当即办理”,为业户提供了更多方便。在此基础上,庐江县工商局提出“四有四做到”规范化标准:有良好的办公环境,做到场所适宜、环境整洁;有健全的工作制度,做到政务公开、首办负责、并联审批、当场办结;有严格的登记程序,做到一次告知、一审一核、审核合一、便民高效;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做到群众评议、效能督察、绩效考核、过错追究。二是规范执法办案行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投诉举报、行政处罚公示、执法过错追究等制度,从案源管理、案件预查、立(销)案管理到案件的监督管理和基础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规范,对自由裁量权行使、执法管辖权、案件授权等作进一步细化要求,从权力分解、尺度划分等方面进行规范,减少主观随意性。要全面普及电脑立案、结案工作规范。

三、推进程序化建设,确保优质高效

程序化是明确监管和执法的步骤、顺序和环节,杜绝任意行政及责任不清。在注册登记方面,庐江县工商局着力建立了三个方面的工作流程。一是主要业务工作流程。根据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对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登记分别制定完善了详细的登记注册工作流程,规范受理、审核、发照和归档等行为。二是登记注册股与工商所、机关相关股室之间的流程。制定了登记注册股与工商所之间的登记注册前期审查、后期核审等工作流程,提高登记材料在局所之间的流转时效;对登记注册股与机关相关科室之间需要衔接的工作,分别建立工作流程,促进了相互衔接。三是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流程。先后与公安、金融、安监、卫生、质监等部门建立协作流程,提高了企业信用监管、无证无照综合整治、前置审批等协作性工作的效能。在执法办案方面,针对过去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现象,制定了《行政执法办案工作若干规定》,明确办案程序,大力加强业务培训,严格流程管理,坚决纠正未经立案擅自调查、未经批准擅自采取强制措施等违反办案程序的行为。从线索管理、立案、调查、采取强制措施到核审、审批、制作处罚决定每一个流程之间的“无缝衔接”,使执法办案更加严谨、高效、公开、透明。县工商局设立了案件评审委员会,工商所设立了案件评审小组,配备了专职法制员,对大要案件实行集体讨论决定,提高办案质量。此外,还制定执法办案能力素质标准,开展基层执法能力达标活动,表彰了办案能手。

工商行政管理办法篇6

第一条为规范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开办、经营和管理活动,维护商品交易市场秩序,明确市场开办者、场内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商品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根据《广东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商品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市场),是指由市场开办者提供固定的场地、设施,进行经营管理,若干经营者集中在场内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从事商品(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营利)交易活动的场所。

本规定所称市场开办者,是指依法设立,从事市场经营管理,通过提供场地、设施以及服务,吸纳商品经营者入场经营的企业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

本规定所称场内经营者,是指在市场内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从事商品交易活动的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及其他经济组织。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市场的建设、开办、经营管理以及相关的行政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市场商品交易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商业道德。

市场管理活动应当遵循合法、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协调本级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市经贸部门负责组织编制本市市场发展规划和布局规划,指导市场建设;工商部门负责市场的登记和对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公安部门负责市场治安、消防的监督管理;卫生部门负责场内食品经营者的卫生许可及监督管理;市容环卫部门负责市场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负责查处市场违法建设和违法占道经营行为。

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对市场及场内经营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对关系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市场,市人民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扶持。

鼓励市场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流通业态,提高市场组织化水平。

第七条市场开办者、场内经营者可以依法成立或加入行业协会,进行行业自律管理。

第二章市场开办

第八条市经贸部门在市场发展规划的指导下,会同发展改革、规划、国土等部门编制本市市场布局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专业市场需要编制专项布局规划的,由市级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会同规划、经贸等部门编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专业市场布局规划应当符合前款规定的市场布局规划。

本市产业政策调整的,市场发展规划和布局规划可以依法进行调整。

第九条市经贸部门应当会同规划、建设、工商、公安消防、卫生、环保、环卫等市场监管的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各类市场的建设规范,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十条市场的选址应当符合市场布局规划,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营性土地政策。专业市场布局规划已公布实施的,专业市场的选址还应符合专业市场布局规划。

市场的建设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其场地、设施的建设和配备应当符合本市制定公布的市场建设规范。

本规定实施前已开办的市场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按照本市市场建设规范,进行相应的升级改造。

第十一条申请开办市场的,应当向市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办名称核准登记,提交下列材料:

(一)登记申请表;

(二)申请使用的市场名称、申请人的主体资格证明;

(三)市场选址的相关材料;

(四)市场开办可行性论证报告;

(五)开办市场的规模、经营范围、投资预算和资金证明;

(六)联合开办市场的联办协议书;

(七)房地产权证明、经登记备案的租赁合同或其他场地使用证明文件;

(八)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明材料;

(九)建筑工程消防验收合格证明材料;

(十)环境影响评价及批准文件;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

申办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市场还应当提供经贸部门出具的听证综合意见。

第十二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审查市场名称核准申请,在收到申请后的十五日内作出准予名称核准登记或不予登记的决定。不予登记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审查市场选址是否符合市场布局规划。市场布局规划尚未公布实施的,对于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的市场,应当就市场选址是否符合市场规划征求经贸部门的意见。经贸部门应当在七日内回复意见,逾期未回复的,视为对市场选址无意见。

市场名称使用规范参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未经核准登记的市场名称不得使用。

市场未经名称核准登记不得招商、招租。

第十四条市场开业前,市场开办者应当向市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市场登记。

申请办理市场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登记申请表;

(二)名称核准证明;

(三)建筑工程消防验收合格证明材料;

(四)市场内部布局材料;

(五)市场服务管理机构及其负责人的相关材料;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五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审查市场登记申请,应当在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准予登记或不予登记的决定。对于材料齐全且市场建设符合本规定第十条第二款的,准予登记,颁发《市场登记证》。不予登记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未取得《市场登记证》的市场不得开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开业前必须取得其他行政许可的,市场开办者应当依法办理。

第十六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公开已取得《市场登记证》市场的相关信息,供公众查阅。

第十七条《市场登记证》不得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

第十八条《市场登记证》有效期满需要续期的,市场开办者应当在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原登记机关申请续期。原登记机关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续期的决定。准予续期的,换发《市场登记证》。

第十九条市场开办者、市场名称、面积、经营范围、市场类型、管理机构负责人等事项发生变化的,市场开办者应当提前三十日到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市场变更经营地点的,应当重新办理市场登记手续。

第二十条市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场登记机关应当依法注销《市场登记证》:

(一)市场开办者申请注销的;

(二)市场开办者依法终止的;

(三)《市场登记证》有效期届满未续期的;

(四)市场关闭、撤销等停止经营情形的;

(五)因不可抗力及其他原因导致市场无法继续经营的;

(六)其它依法应当注销的情形。

第三章市场开办者

第二十一条市场开办者应当与入场经营者签订书面入场经营合同,就市场的环境卫生、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商品质量安全责任、知识产权保护、消费纠纷解决途径、场内经营者违法经营责任以及解除合同条件等事项作出具体约定。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制定并推荐入场经营合同示范文本,供市场开办者、场内经营者参照使用。

第二十二条市场开办者应当维护市场内的经营设施以及消防、环境卫生、环境保护、安全保卫等设施,保证相关设施处于完好状态,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第二十三条市场开办者应当制订市场环境卫生、环境保护、消防安全、治安、公共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食品安全、重要商品备案等管理制度,并定期检查实施情况,根据检查结果及时采取必要措施。

第二十四条市场开办者应当在市场办公场所内悬挂市场登记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及各类经营许可证;应当在市场内显著位置公布市场服务管理机构名称、管理人员职务分工、市场管理制度以及投诉机构的地址和电话。

第二十五条市场内部布局应当与办理市场登记时提交的市场布局设计图一致,市场开办者需要更改的,应在更改后十五日内向市场登记机关提交新的布局设计图。

市场开办者应当及时制止场内经营者在市场内的占道经营行为。

第二十六条市场开办者应当为消费者提供必要的复检计量器具。

市场开办者应当对市场内使用的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登记造册,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应当督促场内经营者对使用的计量器具进行日常维护,并组织场内经营者向法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

第二十七条市场开办者应当督促场内经营者依法经营,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市场管理制度,倡导诚信经营、文明经商。

市场开办者应当建立场内经营者信誉档案,记录场内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受处罚或受表彰等情况,并在市场内定期公示。

市场开办者、场内经营者应当做好统计工作,依法提供统计资料。

第二十八条市场开办者发现场内经营者有违法经营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和督促改正,并向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市场开办者不得为场内经营者的无照经营行为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提供经营场地、保管、仓储、运输等条件。

第二十九条市场开办者应当积极协助行政管理部门查处市场内的违法行为,不得隐瞒真实情况或者向当事人通风报信,不得以各种借口拒绝或者阻挠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

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对场内经营者违法行为的查处结果及时告知市场开办者。

第三十条市场开办者应当在市场内设立投诉受理点,接受消费者投诉,进行调解,并协助有关部门处理交易纠纷。

第三十一条市场歇业或者终止营业的,市场开办者应当提前三十日通知场内经营者,合同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以零售为主的市场,应当提前三十日在市场入口处张贴公示。

第四章场内经营者

第三十二条场内经营者应当诚信、合法经营,公平竞争,遵守市场管理制度,自觉维护市场秩序。

场内经营者不得经营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经营的商品,不得从事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活动。

第三十三条场内经营者应当持证照经营,并在其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悬挂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及其他许可证件。

农民在市场内出售自产自销农产品的,应当在市场开办者划定的专用区域内经营。

第三十四条场内经营者应当建立商品进货查验制度,索取商品的质量合格证明;购进并销售需持许可证件生产的商品,应当向供货方索取查验有效的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等证明文件。

场内经营者购进并销售无质量合格证明的商品,应当对商品进行检验、检测,并对商品质量承担责任。

第三十五条经营涉及人身和财产安全、国家专营专控等重要商品的场内经营者应当建立进货和销售台账制度。

重要商品的具体目录由市经贸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救灾、防疫等公众利益需要临时确定重要商品。

第三十六条场内经营者应当遵守关于保护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规章。对标有注册商标、专利号或者专利、版权标记的商品的购进应当进行查验,建立备案制度。不得销售、展示、宣传冒充或假冒他人知识产权的商品。

场内经营者未经授权不得以特约经销、总、总经销、专营专卖形式从事经营活动。

第三十七条场内经营者对场内管理秩序和安全隐患问题,有权向市场开办者提出改进意见,可以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十八条场内经营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提出开业、变更、停业、歇业申请;

(二)对经核准的市场名称享有与市场开办者约定的使用权;

(三)在核准的经营方式、经营范围内依法自主经营;

(四)拒绝未依法经过批准的收费和各种形式的摊派;

(五)法律、法规赋予的其他权利。

第五章市场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市场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应当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公开市场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并为公众查阅提供方便。

第四十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市场管理信息网络,记录市场管理相关信息以及市场开办者及场内经营者诚信经营情况等,供公众查询。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市场开办者、场内经营者应当协助提供相关信息。

第四十一条市场登记证实行年度检验制度。市场开办者应当在每年3月15日至6月30日,向原登记机关报送年度检验报告书及相关材料,申办上年度检验。

市场开办者报送的年度检验报告书应当包括当年度市场的经营活动情况、市场登记事项及其他行政许可事项变动情况、开办者及场内经营业户受处罚及奖励情况、投诉及纠纷处理情况等。

第四十二条市场登记机关收到年度检验报告书后,应结合查阅当年度日常监管记录、现场检查等情况,在二十日内作出年检合格或不合格的决定。

第四十三条市场有下列情形的,《市场登记证》年度检验为不合格:

(一)不符合市场建设规范或升级改造要求的;

(二)未按照核准的登记事项开展经营活动的;

(三)市场登记事项及其他行政许可事项发生变化,市场开办者未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的;

(四)市场开办者未按本规定履行对市场的管理责任,致使市场秩序混乱的;

(五)市场开办者未按本规定履行对场内经营者合法经营的监督责任,场内同一经营者因同一类违法行为被执法机关查处三次以上的,或者市场内违法经营行为严重,被相关部门列为重点整治市场的。

第四十四条工商、公安、消防、卫生、市容环卫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巡查、抽查、定期检查等制度,按照各自的职责对商品交易市场进行监督管理。

行政管理部门在履行市场监督管理职责时,发现应由其他部门查处的违法行为,应当及时告知相关行政管理部门。

第四十五条工商、公安消防、食品药品监管、质量技术监督、农业、卫生等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市场内公布本部门投诉举报电话、联系方式等信息。

行政管理部门接到举报或投诉后应当做好记录,及时调查处理,并回复举报投诉人。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投诉、举报,应当先予受理,并负责转送相关部门处理,同时通知举报或投诉人。

第四十六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市场或场内经营者未依法取得其他行政许可的,应当移交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处理。

市场经营活动的相关行政许可事项有变更、失效、撤回、注销等情况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三十日内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第四十七条工商、食品药品监督、农业、卫生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对市场商品质量的抽查、检测制度,及时发现并查处商品质量违法行为。

行政管理部门对商品抽查、检测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应当公平地适用所有场内经营者。商品抽查、检测结果,应当及时汇总分析,并按照规定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八条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查处市场违法行为。在执行检查任务时,应当依法出示证件。对未出示证件的,被检查者有权拒绝检查。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市场开办者有下列情形的,由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处罚:

(一)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规定,使用未经核准的市场名称进行招商、招租、广告等经营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市场未取得《市场登记证》擅自开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限期办理市场登记;逾期仍不办理的,没收违法所得,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并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予以取缔。擅自开业行为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三)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规定,涂改、出租、出借、转让《市场登记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处以五千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规定,未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不补办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市场开办者不按照规定建立、落实市场管理制度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造成市场管理秩序混乱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市场开办者随意摆摊设点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

(七)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八条第二款,市场开办者知道或应当知道场内经营者的无照经营行为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而为其提供经营场所或运输、保管、仓储等条件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和《广东省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

(八)违反本规定第四十一条规定,末按规定时间申办年度检验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限期补办,逾期不补办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对超过一年不办理年度检验的,吊销市场登记证。市场年度检验不合格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限期整改仍不合格的,吊销市场登记证。

第五十条场内经营者有下列情形的,由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依法处罚:

(一)违反本规定第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场内经营者未按照规定实施进货查验制度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场内经营者未按照规定实施重要商品进货和销售台账制度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市场开办者、场内经营者拒绝或者阻碍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有其他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不履行管理职责、、、、贪污贿赂等违纪违法行为的,由行政监察机关或者其他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工商行政管理办法篇7

一、推动立法立规的背景

2001年国务院“三定”方案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政府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十三项职责中有十二项职责的前题是依法履行,因此加强工商部门法制化建设是工商事业的的基石、是工商工作的基础。

一是依法行政的需要。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其载入宪法。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依法治国就是要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首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是依法行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代表政府行使公权力,对公权力只有“法有规定才可为”,因此可以说依法行政既是对工商工作的最高标准,同时又是最低要求,依法行政是工商工作的“生命线”。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武汉是我国中部唯一的特大型城市和长江中游商贸金融中心,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全市现辖13个区、3个部级开发区。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常驻人口858万。武汉又是我国“经济地理中心”,以武汉为圆心的公、铁交通干线辐射上海、广州、北京、成都,均在朝发夕至之列。2007年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100亿元,连续四年保持14.5%以上的增幅,财政收入达到630亿元,成为全国14个进入3000亿GDp俱乐部的城市之一。截止2007年底,武汉市共有市场主体448,516户,其中个体工商户319,322户,占71.20%;私营企业93,385户,占20.82%;内资企业33,325户,占7.43%;外资企业2,484户,占0.5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300亿大关。市场交易的繁荣和市场主体的发展迫切需要工商部门加强商品交易市场管理、商标注册与保护、合同格式条款的管理等工作。

三是有立法立规条件。武汉市是湖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且1994年2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为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市之一。《立法法》规定:“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同时还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其中较大的市包括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按照《立法法》的规定,武汉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武汉市人民政府具有立法立规权。

四是促进工作的需要。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责所在,使命所系。按照2010年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时间表,我们工商工作由于政策性、法律性强,涉及范围广,虽然工商部门执行的法律、行政法法规、部门规章有400余部,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执行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滞后、矛盾、空白等诸多情况,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促进工商工作由“收费型”向“监管型”转变,实现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治理向日常规范转变,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地方立法立规的有利条件,完善工商法规体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五是领导高度重视。以武汉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清同志为主的“一班人”认为,法规法章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必然要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积极参与立法立规工作,将成熟的制度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是一件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特别是吴清局长带头围绕履职过程中发现的法规薄弱环节开展深入调研,利用自已作为市人大代表的身份积极提出立法立规建议,在每一年的工作报告中均有一个部分强调立法立规工作。如2006年1月30日,他在全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立法立规,加强法制建设。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加强全市工商系统法制建设工作。今年努力推动《武汉市合同格式条款监督办法》和《武汉市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通过我市地方立法机构的审议”。2007年1月24日,他又在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推进法治化建设。去年我们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今年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要围绕履职过程中发现的法规薄弱环节开展深入调研,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积极提出立法建议。今年要争取出台《武汉市取缔无证(照)经营实施办法》,把无证(照)经营专项整治工作中好的做法坚持下去;适应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市场主体的大发展,出台《关于突破性做好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和《武汉市广告业发展规划》”。

二、简要立法立规经过及效果

立法立规是一项十分重大而严肃的工作,必须履行十分严格的程序,武汉市工商部门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抓住起草、调研、论证、通过、实施等环节,在实践中主动作为、乘势而为、奋发有为,赢得立法部门的认可。

以业主负责制为突破口实现商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20*年8月26日,市人大常委会就市工商局起草的地方性法规——《武汉市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草案)》举行了立法听证会。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场开办者、消费者代表,主要就《条例(草案)》中关于法规调整的范围、市场开办的条件以及开办者、经营者义务和权利等作出的规定是否适宜发表意见。9月25日,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37票赞成,1票弃权,通过了《武汉市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草案)》,该地方性法规经由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于2004年1月10日实施。《武汉市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在市场开办者即业主的职责中规定“制止入场经营者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其他扰乱市场经营秩序的行为”、“市场开办者应当与经营者依法签订合同,依照合同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以及出售商品和提供相关服务的质量实施管理”。这一规定比国家工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中规定“市场开办者食品质量责任制度”早2年,比《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中规定产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企业产品安全管理责任早4年。武汉市工商局按照《条例》要求,制定了具体推行市场业主负责制实施方案。目前,在全市623个商品交易市场中全面落实市场业主负责制,工商部门从监管个体经营者向监管市场业主延伸,督导市场业主建立“一栏、二账、三制”(即信用公示栏,进、销货台帐,质量承诺制、重要商品备案制、重要商品索证索票制),强化市场业主、经营者质量责任意识,从源头上确保商品质量。截止目前,市场《业主负责制责任书》和《诚信经营承诺书》签订率进一步提高,“一栏二账三制”建立率达98%。市场出现“三多一少”的可喜局面,即业主参与市场监管的多了,积极配合工商部门执法的多了,主动制止经营户售假的行为多了,消费者对市场的投诉少了。

工商行政管理办法篇8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这是我党做出的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伟大变革,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经历十四年“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后的历史选择,是邓小平“南巡谈话”的丰硕成果。从计划经济体制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给我们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也必将给政府及政府部门带来深刻的变革。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同样面临这一历史转折,同样要做出历史选择。时任总理的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从管理集贸市场转变到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

此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行了转变职能的大变革。从主要管理集贸市场、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向监管生活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转变;从主要管理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单一市场主体向监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转变;从主要管理有形市场向既监管有形市场、又监管无形市场转变;从既管市场、又办市场向“办管脱钩”、实现市场监管职能到位转变。

在这一系列职能转变中,最具深刻意义的当属工商行政管理全系统的市场“办管脱钩”工作。八十年代初期。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在改革开放中勇于探索,最先支持商品经济的发展。最先培育、扶持和支持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做出了历史贡献,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截止到“办管脱钩”之前的1994年,全国城乡集贸市场已达84463个。市场成交额达8981.5亿元,全国集贸市场商品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7%。集贸市场的发展被誉为“中国市场经济的摇篮”。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为办市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是,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化。这种既管市场。又办市场的职能就与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责格格不入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面临着职能转变、体制变革和监管方式方法创新的历史任务,只有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这一历史变革,才能赶得上改革的历史潮流,担当起历史的重任。

一、十余年来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历程

1995年4月6日,总理在一份报告上针对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市场“办管脱钩”问题批示:“执法部门不应搞经济实体。”7月,国务院办公厅[1995]40号文件下发了,文件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所办市场实现机构、人员、财务、债务“四脱钩”。这一年的12月29日。总理在接见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代表时说:“王众孚同志主持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以来,抓了市场办管脱钩。办管脱钩后,少了经济来源,执行任务可能困难一些,但不这么做是不行的。不这么做。执法很难做到公正。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不行。”

全国工商系统的干部职工,在国家工商局党组的领导下,坚决执行国务院的指示。经过六年的艰苦工作。彻底完成了“办管脱钩”。这项工作对于全国工商系统来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告别过去取得的辉煌成绩,放弃已有的部门利益,承担着投资市场的巨大债务和众多人员安置的巨大压力,这需要极大的魄力和决心。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进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关头。在党、国家和人民需要一支以公正执法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队伍的时候,国家工商局党组显示了这样的魄力,全国工商系统下定了决心,以国家大局为重,克服了重重困难,舍弃了局部利益,实现了全工商系统职能的彻底转变。这一深刻的职能转变对于工商系统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伴随着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工商行政管理的体制也在不断变革。九十年代中期,实行了“小局大所”的改革,充实基层工商所的机构、编制和职能,加强了市场监管第一线的行政执法力量。从1978年9月恢复工商局,到1988年底,全工商系统33.5万人员中。行政编制不到7.2万人,事业编制却有26.3万多人,这26万多人的工资不能由国家财政供给,只能靠自己收费解决。为了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力量,为实现财政“收支两条线”奠定基础,1996年3月,中编办、人事部、工商局联合下发《关于重新核定工商行政管理所编制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编办[1996]3号),核定工商所行政编制36万人。一次给一个部门核定如此数量的行政编制人员、这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36万人成为国家公务员,36万人的工资改为“吃皇粮”,这是工商系统体制改革中的大变革,这一体制改革解决了人员混岗混编问题,保证了工商部门依法行政,大大加强了市场监管最前沿的行政执法力量。

199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省以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行垂直领导的决定。这一决定先经国务院办公会议讨论,又经中央政治局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这样高规格的会议讨论一个部门的体制改革问题,这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这一体制改革用了两年多的时间顺利完成。它大大加强了工商部门独立执法,不受地方干预的执法力度,为国家直接对市场经济秩序实行监督管理提供了体制保证。

2001年3月,国家工商局升格为正部级的国家工商总局。这一体制改革提升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政府中的地位,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权威。

2001年底,时任总理的朱基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政府职能部门,承担着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职责。就是说。各级工商管理部门要把好市场主体的入门关,当好市场运行的裁判员,做好市场秩序的坚强卫士。所有工商管理人员都要忠于职守,勇于负责,清正廉洁,执法如山。这是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

自此,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市场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概括起来。到目前共进行了九项改革。1999年,全国工商系统基层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各地对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2002年,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工商总局提出五项制度创新,即市场巡查制、并联审批制、企业监管双轨制、企业信用公示制、首办责任制。2003年,提出两项改革,即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和商品市场准入监管“前移”。2004年,又提出了建设“12315”行政执法网络和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监管两项改革。这九项制度创新,超越以往,使市场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的改革进入了治本的更深层次。与此同时,改革以“金信工程”为支撑,提出建设法治工商、信用工商、信息工商的总体目标。

2004年底,总理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加强市场监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着规范、监管和维护市场秩序的任务,责任重大。过去的一年,全国工商管理系统依法行政,积极

为经济发展服务,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明年要再接再厉,继续提高执法水平和工作效率,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主管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吴仪副总理在近几年也做出了一系列指导工商工作的重要批示,其中最重要的三项批示,一是关于“两个统一”的批示:“要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努力实现对法律负责与对市场主体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统一。市场监管与服务的统一”:二是关于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行政管理六个方面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从政治上把握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能力;不断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不断提高市场监管的能力:不断提高与各方面协调配合的能力;不断提高抓好队伍建设的能力”;三是关于“三个紧紧围绕”的批示:“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围绕‘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和任务、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和提供良好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回顾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创新的十年,历任总理都是依据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特别是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出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方向。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也是与全国的改革发展总趋势、大方向同步进行的。在总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让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满意的改革发展成果。

二、工商行政管理深化改革的思路

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体制、机制和监管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历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做到了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达到了与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平,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成绩。但是这种改革和创新决不能止步,慢了也会落后,因此要在改革创新成果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工商行政管理深化改革,应当坚持国家改革的大方向,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工商行政管理改革的基本原则

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创新应遵循三大原则:第一是法制原则(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六项原则)。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是政府行政管理,行政的依据来源于法律授权,因此工商行政管理必须严格执法,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依法行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行政执法机关,因此。必须接受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法律监督。第二是服务原则。政府的行政权力是人民授予的。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因此行政执法必须为人民服务,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把保护人民的权利作为行政执法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从控制式管理向民主式管理转化。要提高服务质量和讲究便民。第三是效率原则。工商行政管理必须讲究工作效率,提高政府效能,做到廉洁高效,降低行政成本,力求人、财、物的节约,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工商行政管理改革的基本内容

工商行政管理改革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应是:组织机构改革、权力结构改革、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和行政规范改革。可以简单表述为:机构设置、职权划分、运行机制的改革。工商行政管理十年来的改革已经深入到改革的各项基本内容,包括职能转变和体制变革。目前进行的监督机制和监管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势必会引发在体制、机制等更深层次和新一轮的改革和创新。

(三)工商行政管理深化改革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政府与市场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现在的问题是政府仍然控制着过多的资源,使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包括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资金资源等各类生产要素资源,使得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而政府则存在着寻租等腐败现象。具体到工商行政管理,市场化不充分的表现,并不是上述各类生产要素资源,而是无形资产资源,主要是各类信息资源。这一特点决定了工商行政管理的下一步改革是信息资源的整合。并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化。

2、政府与企业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细胞,是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力量。当前。既存在着政府过多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问题,也存在着企业过分依赖政府,借助政府力量经商,又让政府承担经济责任的现象,这也是权钱交易的一块土壤。工商行政管理的行政职能特点是直接与企业打交道,这是微观规制的职能决定的,今后仍然要直接面对企业。因此,改革的方向,一是不能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二是又要加强外部监管。建立企业“经济户口”。实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就是一种非常好的管理方式,应该不断完善、健全。

3、政府与社会

社会自我管理机制是社会三大机制之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监管体系是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体系。四项中的三项都是属于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改革的方向是改变政府一家“独打天下”的局面,充分组织、调动、引导和规范社会自我管理机制的力量。这个思想,就是我党一贯倡导的“人民战争”的思想。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积极投入,市场监管体系是建立不起来的。

4、政府职能运行

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历经了职能转变、体制变革和监管机制创新阶段,深入到机构设置、职权划分、运行机制的各个层面。随着改革的深入,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职能交叉、重迭,造成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这是职能运行的突出问题,涉及到组织机构、权力结构、行政区划体制和行政规范各个方面。随着电子政府的建立,工商行政管理的统一性不要求机构上下对口,机构层次将减少,管理模式将实现扁平化,形成“信息一决策一执行一反馈”的快速反应机制。

5、政府管理方式

管理方式属于行政规范的范畴,也是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工商行政管理目前进行的九项改革,基本上属于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这是非常重要的改革内容,必须坚持下去和不断深化、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改革的一条主线就是尽可能的依靠法律手段,因此,完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行政。将成为管理方式改革的重中之重。

(四)工商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措施

工商行政管理深化改革的目标措施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2、合理划分、依法规范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

3、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体制。

4、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减少行政层次。下移执法重心,合理集中行政许可权和行政处罚权。

5、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6、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实现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

工商行政管理办法篇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由于市场监管的需要,工商所的设置经过多年来的调整、整合,现在全国有工商所2.4万多个。工商所干部约24万人,占全系统公务员总数的70%左右。由于工商机关监管执法的特点,市场监管执法的工作量,大约70%左右在县级工商局以下。因此,工商所在工商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

工商所既然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总的思路与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大致相同,但又要充分考虑到工商所的实际情况,有所区别。

工商所推行这项工作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工商所职责。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按照最近总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建设的意见》要求,以当地的省、市、县工商局所规定的工商所职责为准。另外,工商所内设机构目前全系统也不统一,相应的工商所内的岗位也不统一。也以上级机关目前认定或批准的为准。这样做,易操作。明确上述问题,便于梳理工作流程。

在停征“两费”后,概括地说,目前工商所实际进行的工作,主要有五项:

一、以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工作。这项工作,由县级工商局授权。

二、辖区内的日常监管巡查工作。日常的监管巡查,从对象来说,广义是市场主体,具体分析起来两大类:一是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二是辖区内的各类市场(当然,市场也是企业)。从监管内容来说,目前工商所具体抓的重点工作有:食品安全监管、农资农药市场监管、高危行业(易燃易爆、化学)的监管、查处取缔无照经营等,今后还将逐步依法延伸。

三、一定权限的执法办案工作。这项工作,各地规定不尽一致。

四、消费维权工作。

五、工商所内部综合管理工作。

因此,研究工商所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必须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具体分析、研究工商所的职责、结构、工作任务特点。提出适合当地工商所的措施。

从防范廉政风险、监管风险出发,进一步分析上述五项工作:

一、以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工作。目前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切实严格防止:收受好处,不该办的办了;不给好处,该办的不办。这是全系统注册登记业务条线都要注意的事情。

二、日常巡查监管工作。目前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巡而不查,查而无痕。巡而不查,其重要原因是巡查标准、要求不明确。比如:巡查内容:1、是否无照经营2、如有营业执照,是否出租、出借或转让3、是否超范围经营4、是否异地经营5、已有前置许可是否失效6、是否抽逃注册资本金7、食品等各类市场巡查的专业、特殊要求等,这些巡查内容有无明确的规定;巡查频率:间隔多长时间“查”一次;巡查结果的处理,有无明确的处理程序。另一原因是虽有巡查要求,但不按照要求做,缺乏监督保障措施。查而无痕就是巡查后对有无问题、存在问题的处理情况等没有记载、没有痕迹。

三、执法办案工作。目前在全系统不统一,但凡有执法办案职能的工商所,都要注意:案源管理是否严格、执法主体是否合法、办案程序是否合法、使用行政强制措施手续是否完备、行使自由裁量权是否合法合理、罚没暂扣物资管理是否严密。

四、消费维权工作。主要问题是消费者的申诉举报石沉大海,不了了之;消费警示在许多地方还比较薄弱。

五、工商所内综合管理工作。主要问题是管理不严,纪律松弛。所内经费使用不符合规定,不公开。在监管执法中“吃、拿、卡、要”行为仍未禁绝。

上述问题,还是一般的共性分析。具体到某一工商所,要在上级工商机关指导下,根据各地当时的具体情况,从梳理明晰工商所内部的主要工作流程人手,查找有关岗位(首先是所长、副所长岗位)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监管风险(系统性、区域性)的具体表现。这一点,与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相同。

找到了风险,下一步要研究如何防范。防范风险,从根本上说,要改革、完善、创新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和制度。从具体措施上说,既有共性又要有个性,共性的措施要个性化:在廉政风险、监管风险防范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所推行的各种措施凡是符合工商所的。都应当执行,这叫共性。比如政务公开(所务公开),廉政文化建设等。个性就是要紧紧针对工商所内的岗位、干部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研究防范措施。要分析每一个岗位的情况,把全系统共性的、通行的措施有针对性地用到这个岗位上;如有不足,还要针对这个岗位,建立新的制度。这需要所长们从本所实际情况出发,去研究、探索。从近年来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反腐倡廉建设的实践看,以下几项工作作为防范措施行之有效。

一、加强教育

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全体工商干部进行执法理念的教育,更新执法理念。要坚持为民执法,依法行政,廉洁执法。要强调在法定的职责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履职尽责。既不能推诿责任,也不能包揽天下。不能认为我们的权力越大越好,越多越好。

二是针对工商所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如警示教育、工商廉政文化建设、“六项禁令”的教育、算清几笔账等。要正确处理与监管相对人的关系。谨慎交友。要教育干部把工商所作为体现自己社会价值的家。以上教育,除集体进行外,要探索教育内容进岗位,即岗位廉政教育。

三是加强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二、以制度规范执法监管行为

根据当前工商所的主要执法监管行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规范注册登记行为。要解决的问题:该办的一定要办,不该办的一定不能办。要对注册登记程序作出明确规定,所长本人带头执行。按照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在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界定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

(二)规范监管巡查行为。要解决的问题:巡而不查,查而无痕。在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指导下,全面推行和完善网格监管责任制,制定监管巡查流程和标准,解决“查什么”和“怎么查”的问题。要重视巡查结果的运用。对巡查结果,特别是发现的问题,有的在所内及时研究解决,有的要及时呈报,包括报告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告当地政府,抄告相关部门,并跟踪了解处理情况。

(三)规范执法办案行为。一是规范执法主体,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不得办案。二是一定要严格执行执法程序,解决“瞒案”、“铲案”和执法随意的问题。三是定案要集体研究,稳妥使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四是慎用行政强制措施,严格审批手续。五是罚没暂扣物资的管理要有明确制度,办(案)、管(理)分开,办案人员不得、不能擅自处理罚没、暂扣物资。

(四)规范消费维权行为。对收到的消费者申诉举报一定不能压而不办,要件件有着落,并向申诉人反馈。对一个时期内比较集中的某类申诉,要作综合分析,提出消费提示或消费预警。

三、逐步推进和加强信息化建设

针对工商所的执法监管特点,一是加快与县级以上工商机关联网,二是开发配备移动执法设备。

四、严格执行总局“六项禁令”

“六项禁令”的内容都要严格执行,当前要特别强调:严禁索要、收受监管服务对象的钱物;严禁接受、参加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及各种消费娱乐活动。

五、加强管理监督

加强管理:制定所内主要工作的工作流程及人事、资金、设备管理制度,明确和制定所内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工作标准,并公开。加强内外监督:对内,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发挥专职、兼职纪检员的作用:全面推行所务公开。对外,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尤其是注册登记、行政处罚结果必须公开,有的地方工商所还将落实有关优惠政策结果、落实服务承诺措施结果公开;全面推行基层行政执法人员向市场主体和服务对象代表述职述廉:开展执法监察。

要严格责任追究,把行政问责制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结合起来。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

工商行政管理办法篇10

一、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商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变迁

为了理清工商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轨迹,全面检视制度化的变迁过程,以求得更为明晰的实践路径,笔者将30年来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建设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恢复探索阶段(1979―1985年)。1978年9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成立国家工商局的通知,接着又赋予了“六管一打”的职能。1979年11月,恢复建立了全国商标统一注册制度和商标核准制度。在工商系统恢复重建的初期。对集市贸易、工商企业、经济合同、个体工商业的管理主要依靠政策文件和行政命令,对市场交易和投机倒把行为管理主要靠摸索,通过简单、直接的方式进行。1982年,国务院提出“加强经济立法工作”的要求后,工商行政管理法律制度得到了初步发展。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和《工商企业登记管理条例》、《广告管理暂行条例》、《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经济合同仲裁条例》相继出台。这“两法四条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围绕工商的“五项”管理职能而制定的法律制度,推动了工商职能工作的开展。

二是全面建设阶段(1986―1991年)。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秩序,对于工商行政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推进职能履行提出了新的要求。1987年《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的出台,使工商的“打投”职能有了制度保障,推动了经济检查从传统的执行政策向依法行政转变,形成了条条领导为主的执法制度。同年,《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问世,推动了个体工商户确立、监督、管理等制度的建立,也标志着工商主要职能法制化的初步完成。《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的颁布,形成了我国企业法人确认和名称登记管理制度。《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施行细则》、《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是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的两大重要成果,对于全系统准确理解、正确适用法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完善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是该时期制度建设的一大亮点,国务院先后出台13个配套法规,国家工商局制定了大批规章,加之地方通过的法规。使经济合同签证、仲裁等系列制度得以确立,1988年推行的“重合同守信用”制度,则成为中国建设信用社会的肇端。1991年的《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成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重业务制度建设并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标志,对于推进工商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是强化提高阶段(1992―2001年),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984年、1998年国务院通过的两个“三定”方案,为工商职能转变和制度建设带来了新的转机,一大批与职能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频繁出台。1993年7月,国家工商局全面推行了商标制,2001年出台的《商标管理办法》,标志着商标制度的法制化和规范化。从1993年至1999年,《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合同法》先后出台,使工商监管执法的法律制度层次更高,更具权威性,消费维权也成为新的职能,并催生了12315消费维权品牌。其间颁布的《行政处罚法》,对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健全处罚程序、听证、执法监督等执法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个时期,工商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也出现了“井喷”现象,仅1997年,由国家工商局牵头或参与起草《合伙企业法》等法律法规就达9部。制定规章10个、规范性文件92个,与相关部门联合制定规章和规范性文件58件。《基层建设纲要》和《九五教育培训规划》,成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加强自身建设的两个重要制度。可以说。这个时期是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的黄金时期。

四是创新发展时期(2002年至今)。积极探索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贸组织相匹配的工商行政管理制度,是这个时期的突出任务。办管脱钩后,各地先后探索了挂牌销售、商品进货建档、协议准入、厂场挂钩等监管制度,并发展完善成更为科学实用的商品准入制度。随着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开展,监管工作更加注重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和突出治本长效的制度建设,经济户口、商品抽查、警示公示等制度应运而生,首办责任制、“一审一核”制、互联审批制得到广泛运用,一些制度和实践还被《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所吸收。这个时期,国家工商总局先后废止规章356件,审查修订25件,进一步优化了管理制度。围绕监管改革,全系统深入开展了市场巡查、12315综合执法、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监管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等制度建设,食品安全建立了“六查六看”和5项管理制度,各地还创新完善了红盾护农、消费维权、企业服务、商标广告管理等业务制度建设,基层、廉政等管理制度建设也呈现出全面加强的良好态势。可以说,制度创新是这一时期的鲜明特色。

二、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制度的特色

纵观30年来的发展,工商行政管理制度从极度匮乏到探索实践,到法规制度建立,从深入实践到法律完善,再到全面的制度创新。是一个工作实践推动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推动工作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制度化的过程,是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商行政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的过程。其主要特色是:

一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市场秩序监管的特征。工商行政管理制度以马列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为指导,以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任务为要求,围绕市场秩序领域的突出问题,在实践中有序推进法制建设,在创新中不断强化制度创设,较好地履行了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和维护公平竞争等职能,基本上建立了适应我国政权性质和政治体制要求、市场经济秩序发展需要的具有深厚市场监管文化底蕴和丰富实践内容的中国特色的工商行政管理制度。

二是具体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轨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发展始终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波动起伏紧密联系在一起,管理内容随着当时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从以市场培育为重点,到以市场监督为重点,再到以

市场秩序规范为重点而形成的各项市场管理制度客观上直接反映了这种变化。从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国家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则相应地反映出各个时期的经济背景、制度建设和相应的管理措施,也成为推动工商行政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是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监管的体制机制。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在结构功能上,具有法律地位的独立性、组织结构的层级性和职能设置的合理性,国家工商总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其职能由国务院规定,许多法律赋予了工商监管和执法的职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具有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非法干预的特性。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在全国,自上而下自成体系,具有业务层级管理和地方党务领导的机构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整合,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设置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形成了注册登记、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消费维权和服务发展等职能有序履行的格局。从领导体制上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领导体制经历了从双重领导到省以下垂直领导的选择过程,并实行局长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具有统一组织、相互配合、容易协调、监管执法权威等优越性。

三、当前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化存在的问题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化”是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化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组织管理和各项工作从传统的、随意的、不固定的方式,向干部职工对工作规则、文化价值普遍认同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变过程,具有程序、控制和强化组织的独特功能。

当前,虽然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低制度化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度缺失。一些监管执法和维权服务的相关领域缺乏法律和制度规制,导致工作运行出现“真空”,有的业务因制度不完备而无章可循,有的制度则明显“落伍”,不适应工作开展。二是制度扁平。没有形成完善的工商行政管理制度体系。三是制度虚设。一些制度“闭门造车”,因缺乏科学的设计、合理的架构,可操作性差,针对性偏弱。四是制度错位。各项制度在订立与执行时缺乏协调,或重复设置,或缺乏衔接,致使执行时相互冲突,强调某项工作时,相关的制度高度重视,其他的则成为摆设。五是制度异化。由于监督不力,检查不够,缺乏与干部职工的互动,导致诸多制度被悬搁,而一些干部职工在执行制度时,“择其利者而从之”,又让部分制度在实际运行时走样。

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化,还要着力破除四种陈规陋习:一是依靠阶段性的集中工作解决某一突出问题,走一阵风突击式的旧路子:二是偏重靠领导意志或思想教育影响干部职工行为,实施管权管事管人管物的旧模式:三是依赖经验主义和行为惯性,开展组织管理和各项工作的旧方式:四是讲形式、重教条、等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旧痼疾。

四、进一步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化建设的原则和实践路径

(一)原则

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化建设,要注意克服制度建设中的不足,把握好制度的普遍性、强制性、连续性、明确性等本质特征,努力遵循四个方面的原则,一是统筹科学地推进制度设计:二是贯彻权力制约、从严管理、制度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建设理念:三是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总结有效经验,合法合理合情地开展建章立制:四是注重制度建设效率与形式的有机结合。运行规范与行为过程的良性互动。并紧紧围绕职能工作的重点、自身建设的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按照科学设计、系统协调、连续稳定的思路,稳步推进制度化建设迈上较高的层次。

(二)实践路径

一是立足全面规划,科学架构制度体系。要根据工作实际和现实需要,着力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业务工作和外联协作三类制度,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管物的制度体系。内部管理制度包括组织管理、日常工作、干部管理、权力制约监督等制度,业务工作制度则围绕基本职能创设各种制度,外联协作制度包含不同地区之间工商内部的联动协作制度、部门联系会议制度、案件协查移送制度、媒体互动制度等。在制度建设中,要注意稳定性、动力性和系统性,保持制度的内容和执行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的平稳固定、齐全配套、互相制约,整体协调一致。同时。按照新形势对监管执法等工作的新要求,谋划工商法律法规框架,通过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稳定畅通的专家咨询和公开的社会意见征集,’加快《商事登记法》、《市场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广告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和修订,并通过持续有效的工商法律法规宣传培训,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律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是突出主要职能,有序推进制度创新。要按照全程监管、标本兼治和长效管理的要求,努力在各项业务上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全面推广注册登记疑难会商、名称核准提示和工商联络员等多项制度,建立网格化巡查、属地综合监管责任制度和重要市场、重点行业、高危商品常态化、专业化监管制度。以食品安全为重点,建立主体把关、商品准入、经营者自律、商品及交易市场分类监管、经营示范店、监测检测过滤、退市处理和应急处置的“八位一体”管理制度,形成流通环节链条式监管机制。完善消费宣传、监督评议、咨询服务和维权指导制度,进一步健全12315行政综合执法制度体系。围绕优化执法办案机制,探索推行分级办案、主办负责、过错追究的经济检查官制度和相对集中的执法办案体制,健全案件线索移交、联动执法办案、区域联合执法与企业协作打假等制度。全面开展商标帮扶、、审查、评审和驰名、著名、知名商标认定的制度化建设。完善监管联席会议、违法广告曝光、案件移交移送、重大案件通报、广告监测、经营者自律、标准核查、媒体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广告管理基础制度和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