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行政管理的性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0:35

工商行政管理的性质篇1

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即)制定和的一个管理类标准,它总结、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理论及实践经验的精华,是一套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至于工商行政管理为什么要按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我们认为是基于以下四个原因:

(一)工商行政管理有改进和加强管理的客观需要

近几年,我们工商行政管理在完善监管模式、改进监管手段、加强内部管理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工商行政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上看,我们的工商行政管理还属于“粗放式”的管理,基础管理相对弱化,存在不少漏洞。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虽然内部管理制度和规定很多,但由于没有按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的流程特点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系统和完整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部管理体系,管理上存在“空白点”,且可操作性差。比如我们景区目前正在实行的“两错追究”办法就有一些待改进之处,例如工作中的责任怎么区分?问题谁来查?怎么查?多久查一次?发现问题怎么办?谁来纠正?怎么处罚?具体的处罚标准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完善改进,而建立标准的质量和监督体系后,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其次,我们许多工作还存在职责不明、管理缺位的现象,有的工作没人干,有的工作抢着干,部门之间扯皮、推诿现象屡屡发生,造成工作的被动;市场监管执法也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人为因素大,离依法监管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最后,工商行政管理者普遍缺乏服务意识。在服务监管对象方面管理较多地考虑如何加强市场经营秩序,优化经营环境,但在如何方便经营业户方面考虑地较少,没有体现工商行政管理服务经营业主的宗旨。如何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尤其是加大流通领域的食品监管工作将是我们今后改进工作的一个重点。

这一系列的监管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工商职能作用的发挥。随着我国加入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发挥工商各项职能、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经营者,改进和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并与国际管理服务标准接轨,迎接加入后巨大的挑战。在景区就是要适应管委体制的调整,针对新形势做好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工作。

(二)标准适用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标准之所以被世界各国广泛推行,不仅在于其高度概括、总结和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理论的精华,统一了质量管理的原理、方法和程序,而且更在于其通用性和适用性,不受行业和产品的限制,对各行业均有兼容的适用性。标准要求以满足服务对象的质量要求为目标,通过建立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文件化管理体系使各项工作及影响工作结果的全部因素都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并通过不间断的管理体系审核及评审,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确保预期的目标得以实现。任何一个单位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都可以按照标准的要求建立和实施科学、系统、严密、可行的文件化管理体系,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工商行政管理也不例外,我们可以通过在工商行政管理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来对工商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实施监督控制,促进工商管理的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定期审核和评价工作结果等形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方式,改善管理效果。总之,尽管标准起源于制造业并且偏重于制造业的管理特点,但它所蕴涵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同样是适用的。

(三)工商行政管理引入标准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在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中引入标准无非就是要求工商行政管理建立和运行一个符合标准的管理体系。实际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引入标准前就客观上都存在着相应的管理体系,也就是存在着管理体系所要求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内容,只不过该管理体系没有完全满足标准的要求。贯标的目的就是要求工商行政管理能够按标准的要求来健全其管理体系,使之更为完善、科学和有效。更为重要的是,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本身的组织都较为健全、而且配备有开展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所必须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方面,近几年我们工商系统全方位地加强了教育和培训的工作力度,人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像我们泰山景区分局就有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同志,大专以上学历的同志占全体人员的比例很高,这就为开展贯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工商行政管理本身已经具有一套管理规章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操作规程等工作制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了建立工商行政质量管理体系的现实基础。

(四)省内其它地区工商局的成功经验,说明我们景区分局引入标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部分有远见的工商行政管理局已经在工商管理中引入了标准,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像东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充分运用质量保证模式的过程控制和自我改进的机制,全面改善了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各方面反映良好,并得到了省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因为标准管理体系的建立的的确确改善了他们的工作水平。领导说好,是因为管理起来更容易;普通干部也说好,是因为职责分明,事事有据可依,形成了依法行政、科学监管的良好环境。不仅如此,人家还把办公自动化引入标准管理体系中,进行质量体系运行记录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莱芜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也通过了的认证。这些单位的成功例证和取得的明显实效,有力地证明了标准的的确确是我们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巨大提升空间的最好填充剂,是我们迎接新世纪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挑战的最可靠保证。

正是基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加强管理的客观需要,且标准也适用于工商行政管理,再加上其他工商行政管理成功的经验,所以我们认为,标准一定能促进景区的工商分局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贯标工作的具体实施

标准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认证工作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我们除了要贯彻标准的“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等核心管理思想外,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结合实际原则。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结合工商行政管理的具体特点和内、外部环境来考虑,合理确定管理体系需控制的要素及控制程度。二是整体优化原则。管理体系是由若干个有关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因此建立管理体系必须树立系统的观念,以整体优化为原则。三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相结合原则。建立管理体系要考虑内部质量管理的需要,又要考虑外部质量保证的需要,使二者有机结合。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必须对本单位的管理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找出原有管理体系存在的差版权所有距,确定了改进的主要方向,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理顺科室之间的工作接口,调整、完善工作流程,对所有的管理制度进行系统化,确定对工商行政管理过程进行控制的程序和办法,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满足“个、一个”,个是指做什么、由谁做,何时做,何地做,为什么做;一个是指怎样做。

首先,贯标工作必须进行标准的培训,然后集中人力编写质量体系文件,供领导讨论通过。管理体系建立后,接下来就是体系的实施和运行,并完成质量体系的内审和符合性审核,最后申报要求通过标准的认证。为了保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正常运行,工作中必须坚持做到四个到位,一是动员培训到位。贯标工作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基础性管理工作,要求该单位的每一位同志都必须理解管理体系、明确工作要求并付之于行动。因此,动员培训是贯标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贯标的各个阶段、各个过程都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培训方法可以采用集中授课、科室组织学习等形式。并在合适的时间专门组织管理体系知识考试,达到以考促训的效果。二是运行实施到位。标准要求各项工作都必须按文件规定办,文件规定的内容都要做到,要克服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法。三是检查监督到位。管理体系运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偏离文件要求的情况,因此必须加强检查监督。用内审制来强化管理体系的自我约束能力,保证了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四是改进完善到位。贯彻不单是单纯为了拿一张证书,而是要通过贯标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不能搞虚假的、形式的东西。因此管理工作应该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这也是标准对体系运行的持续改进的要求。对各种审核和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问题,都应严格要求责任部门制定纠正措施,按要求进行纠正,而且还要对纠正后的效果还要进行验证。

关于实施标准认证的几点肤浅感受

我们通过对比东营市工商局等单位的先进工作理念,以及我们近一段时期贯标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即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是取得工作新突破的重要前提,观念不转变、思想僵化,想干好工作无从谈起。在我们分局刚决定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引入标准时,许多同志不理解,认为这是形式主义,搞花架子,工作起来阻力很大。但我们分局领导始终坚定信心,在大力宣传、树立质量意识的同时,切实做好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工作,力争用高质量的管理体系、更为简洁和科学的工作程序这个事实来教育大家、说服大家。通过我们艰苦的努力,工商行政质量管理体系终于建立了,通过初步实践,大家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工商行政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与现实工作并不脱节、并不矛盾这一事实,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做了,群众的自发参与和对该项工作的支持使我们有信心完成好贯标工作,并最终通过认证。

另外,为了搞好的贯标工作,我们认为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领导重视、全体动员,注重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贯标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因为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全员参与”又是成功的基本保证,因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者是人,我们的工作方针必须是鼓励全体人员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大家的革新和创造精神,营造良好的贯标氛围。

(二)加强管理文化的培养。管理文化包括目标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我们景区分局机关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制度文化,养成事事按制度办的意识。遇到事情,制度规定该找哪个部门就去找哪个部门,不要养成“凡事找领导”的依赖心理。各部门之间也要明确分工、职责清晰,一切按制度办。这样无论领导更换或者是岗位轮换,大家都知道怎样工作,真正用制度来规范管理,减少随意性和人为因素,保证工作的连续和规范。

(三)持之以恒。质量管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大家要把质量意识真正植入到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去。不仅在体系的建立和认证过程中,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让“不断改进”这个质量体系的重要思想保证我们永远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四)为了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我们必须建立一套详尽的过错追究体制。客观地说,并不是能包治百病的,它虽然明确了职责和工作责任的归属,但如何追究责任则是一个干部管理的体制问题,没有一个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管理体制,就很难调动干部的积极性,管理体系的效用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必须细化现行的“两错追究”办法,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并建立相应的干部考核和任用制度,如等级制、能级制,真正做到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罚你有根据、奖你有条例。用一套完善的配套措施保证质量体系的顺利运行。

在工商行政管理中引入标准的现实意义

在景区工商分局管理中引入标准,在全省工商系统的县市区分局中为首例。对于我们来说,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我想如果我们这次的实践能够成功,其意义将远远超过通过质量体系认证这件事情本身的范畴,给我们今后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思路带来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

(一)质量管理体系所强调的质量意识,将迫使我们强化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征管模式、提高工作效率。而这些内容与总局提出的今后工作改进方向不谋而合,它将极大地提高我们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锻炼一支过硬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为新时期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工商行政管理中引入标准能纠正目前的一些错误认识。谈及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人们往往想起它所具有的执法性一面,即确保市场监管任务的完成,打击非法经营行为,加强流通领域商品监管,杜绝不合格商品流入市场;但却忽视了它很重要的另一面,即服务管理对象。这种错误的认识直接导致了目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弊端:部分执法干部不能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利,滥施权威,有的甚至对经营者故意刁难从而谋取私利,这些腐败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工商行政管理者的形象;有的人认为自己是权力的化身,能一手遮天,法律意识淡薄,不顾及正常的工作程序,导致了很多工作被动,影响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权威。工商行政质量管理体系强调了“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中心”这一思想,把服务提高到重要的地位,让每位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在与经营者打交道时,时刻不忘“服务、法律、按程序办”等信条,明白经营者的满意与否同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任务一样是衡量我们工作成绩的标准,从根本上杜绝“权本位”的意识,改善工商行政管理的服务和执法水平。

(三)“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思想能大大地改善、密切与辖区经营者的关系,营造一种互相信赖、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的经营环境,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宽松的氛围。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离开经营者的支持将寸步难行,如果我们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突出了经营者的作用和地位,强调经营者的主人翁意识,强调我们的服务和尊重,将使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守法”变为“我要自律”,让每个人明白工商行政管理和经营者是从不同的角度为国家建设作贡献。可以说,“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中心”这一原则,将为每个在景区内的经营者,树立自律意识,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

(四)在工商行政管理中引入标准可以打破目前大家同吃“大锅饭”的局面,调动全局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热情。工商行政质量管理体系强调职责分明和监督改进,我们又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奖优罚懒机制,这些措施实施的结果将使以前那些混日子的南郭先生原形毕露,让真正想干好工作的同志感到舒心。从体制上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实,用激励和制约双重机制保证工商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

(五)在工商行政管理中引入标准是“创新”这是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主旋律的最好体现。它不仅需要我们改变思维模式、进行思想革命,还需要我们变革许多旧的工作习惯和管理方法,广泛运用新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使我们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更为重要的是,它将对我们的工商行政管理,创新工作起到以点带面和启示性的作用,引导我们用发现和探索的眼光去看待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大胆变革、勇于创新,在新世纪实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全面的、新的突破。

一、为什么要在工商行政管理中引入标准

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即)制定和的一个管理类标准,它总结、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理论及实践经验的精华,是一套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至于工商行政管理为什么要按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我们认为是基于以下四个原因:

(一)工商行政管理有改进和加强管理的客观需要

近几年,我们工商行政管理在完善监管模式、改进监管手段、加强内部管理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工商行政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上看,我们的工商行政管理还属于“粗放式”的管理,基础管理相对弱化,存在不少漏洞。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虽然内部管理制度和规定很多,但由于没有按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的流程特点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系统和完整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部管理体系,管理上存在“空白点”,且可操作性差。比如我们景区目前正在实行的“两错追究”办法就有一些待改进之处,例如工作中的责任怎么区分?问题谁来查?怎么查?多久查一次?发现问题怎么办?谁来纠正?怎么处罚?具体的处罚标准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完善改进,而建立标准的质量和监督体系后,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其次,我们许多工作还存在职责不明、管理缺位的现象,有的工作没人干,有的工作抢着干,部门之间扯皮、推诿现象屡屡发生,造成工作的被动;市场监管执法也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人为因素大,离依法监管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最后,工商行政管理者普遍缺乏服务意识。在服务监管对象方面管理较多地考虑如何加强市场经营秩序,优化经营环境,但在如何方便经营业户方面考虑地较少,没有体现工商行政管理服务经营业主的宗旨。如何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尤其是加大流通领域的食品监管工作将是我们今后改进工作的一个重点。

这一系列的监管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工商职能作用的发挥。随着我国加入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发挥工商各项职能、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经营者,改进和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并与国际管理服务标准接轨,迎接加入后巨大的挑战。在景区就是要适应管委体制的调整,针对新形势做好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工作。

(二)标准适用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标准之所以被世界各国广泛推行,不仅在于其高度概括、总结和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理论的精华,统一了质量管理的原理、方法和程序,而且更在于其通用性和适用性,不受行业和产品的限制,对各行业均有兼容的适用性。标准要求以满足服务对象的质量要求为目标,通过建立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文件化管理体系使各项工作及影响工作结果的全部因素都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并通过不间断的管理体系审核及评审,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确保预期的目标得以实现。任何一个单位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都可以按照标准的要求建立和实施科学、系统、严密、可行的文件化管理体系,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工商行政管理也不例外,我们可以通过在工商行政管理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来对工商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实施监督控制,促进工商管理的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定期审核和评价工作结果等形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方式,改善管理效果。总之,尽管标准起源于制造业并且偏重于制造业的管理特点,但它所蕴涵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同样是适用的。

(三)工商行政管理引入标准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在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中引入标准无非就是要求工商行政管理建立和运行一个符合标准的管理体系。实际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引入标准前就客观上都存在着相应的管理体系,也就是存在着管理体系所要求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内容,只不过该管理体系没有完全满足标准的要求。贯标的目的就是要求工商行政管理能够按标准的要求来健全其管理体系,使之更为完善、科学和有效。更为重要的是,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本身的组织都较为健全、而且配备有开展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所必须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方面,近几年我们工商系统全方位地加强了教育和培训的工作力度,人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像我们泰山景区分局就有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同志,大专以上学历的同志占全体人员的比例很高,这就为开展贯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工商行政管理本身已经具有一套管理规章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操作规程等工作制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了建立工商行政质量管理体系的现实基础。

(四)省内其它地区工商局的成功经验,说明我们景区分局引入标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部分有远见的工商行政管理局已经在工商管理中引入了标准,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像东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充分运用质量保证模式的过程控制和自我改进的机制,全面改善了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各方面反映良好,并得到了省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因为标准管理体系的建立的的确确改善了他们的工作水平。领导说好,是因为管理起来更容易;普通干部也说好,是因为职责分明,事事有据可依,形成了依法行政、科学监管的良好环境。不仅如此,人家还把办公自动化引入标准管理体系中,进行质量体系运行记录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莱芜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也通过了的认证。这些单位的成功例证和取得的明显实效,有力地证明了标准的的确确是我们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巨大提升空间的最好填充剂,是我们迎接新世纪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挑战的最可靠保证。

正是基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加强管理的客观需要,且标准也适用于工商行政管理,再加上其他工商行政管理成功的经验,所以我们认为,标准一定能促进景区的工商分局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贯标工作的具体实施

标准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认证工作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我们除了要贯彻标准的“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等核心管理思想外,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结合实际原则。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结合工商行政管理的具体特点和内、外部环境来考虑,合理确定管理体系需控制的要素及控制程度。二是整体优化原则。管理体系是由若干个有关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因此建立管理体系必须树立系统的观念,以整体优化为原则。三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相结合原则。建立管理体系要考虑内部质量管理的需要,又要考虑外部质量保证的需要,使二者有机结合。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必须对本单位的管理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找出原有管理体系存在的差距,确定了改进的主要方向,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理顺科室之间的工作接口,调整、完善工作流程,对所有的管理制度进行系统化,确定对工商行政管理过程进行控制的程序和办法,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满足“个、一个”,个是指做什么、由谁做,何时做,何地做,为什么做;一个是指怎样做。

首先,贯标工作必须进行标准的培训,然后集中人力编写质量体系文件,供领导讨论通过。管理体系建立后,接下来就是体系的实施和运行,并完成质量体系的内审和符合性审核,最后申报要求通过标准的认证。为了保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正常运行,工作中必须坚持做到四个到位,一是动员培训到位。贯标工作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基础性管理工作,要求该单位的每一位同志都必须理解管理体系、明确工作要求并付之于行动。因此,动员培训是贯标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贯标的各个阶段、各个过程都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培训方法可以采用集中授课、科室组织学习等形式。并在合适的时间专门组织管理体系知识考试,达到以考促训的效果。二是运行实施到位。标准要求各项工作都必须按文件规定办,文件规定的内容都要做到,要克服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法。三是检查监督到位。管理体系运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偏离文件要求的情况,因此必须加强检查监督。用内审制来强化管理体系的自我约束能力,保证了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四是改进完善到位。贯彻不单是单纯为了拿一张证书,而是要通过贯标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不能搞虚假的、形式的东西。因此管理工作应该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这也是标准对体系运行的持续改进的要求。对各种审核和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问题,都应严格要求责任部门制定纠正措施,按要求进行纠正,而且还要对纠正后的效果还要进行验证。

关于实施标准认证的几点肤浅感受

我们通过对比东营市工商局等单位的先进工作理念,以及我们近一段时期贯标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即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是取得工作新突破的重要前提,观念不转变、思想僵化,想干好工作无从谈起。在我们分局刚决定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引入标准时,许多同志不理解,认为这是形式主义,搞花架子,工作起来阻力很大。但我们分局领导始终坚定信心,在大力宣传、树立质量意识的同时,切实做好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工作,力争用高质量的管理体系、更为简洁和科学的工作程序这个事实来教育大家、说服大家。通过我们艰苦的努力,工商行政质量管理体系终于建立了,通过初步实践,大家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工商行政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与现实工作并不脱节、并不矛盾这一事实,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做了,群众的自发参与和对该项工作的支持使我们有信心完成好贯标工作,并最终通过认证。

另外,为了搞好的贯标工作,我们认为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领导重视、全体动员,注重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贯标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因为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全员参与”又是成功的基本保证,因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者是人,我们的工作方针必须是鼓励全体人员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大家的革新和创造精神,营造良好的贯标氛围。

(二)加强管理文化的培养。管理文化包括目标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我们景区分局机关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制度文化,养成事事按制度办的意识。遇到事情,制度规定该找哪个部门就去找哪个部门,不要养成“凡事找领导”的依赖心理。各部门之间也要明确分工、职责清晰,一切按制度办。这样无论领导更换或者是岗位轮换,大家都知道怎样工作,真正用制度来规范管理,减少随意性和人为因素,保证工作的连续和规范。

(三)持之以恒。质量管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大家要把质量意识真正植入到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去。不仅在体系的建立和认证过程中,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让“不断改进”这个质量体系的重要思想保证我们永远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四)为了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我们必须建立一套详尽的过错追究体制。客观地说,并不是能包治百病的,它虽然明确了职责和工作责任的归属,但如何追究责任则是一个干部管理的体制问题,没有一个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管理体制,就很难调动干部的积极性,管理体系的效用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必须细化现行的“两错追究”办法,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并建立相应的干部考核和任用制度,如等级制、能级制,真正做到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罚你有根据、奖你有条例。用一套完善的配套措施保证质量体系的顺利运行。

在工商行政管理中引入标准的现实意义

在景区工商分局管理中引入标准,在全省工商系统的县市区分局中为首例。对于我们来说,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我想如果我们这次的实践能够成功,其意义将远远超过通过质量体系认证这件事情本身的范畴,给我们今后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思路带来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

(一)质量管理体系所强调的质量意识,将迫使我们强化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征管模式、提高工作效率。而这些内容与总局提出的今后工作改进方向不谋而合,它将极大地提高我们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锻炼一支过硬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为新时期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工商行政管理中引入标准能纠正目前的一些错误认识。谈及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人们往往想起它所具有的执法性一面,即确保市场监管任务的完成,打击非法经营行为,加强流通领域商品监管,杜绝不合格商品流入市场;但却忽视了它很重要的另一面,即服务管理对象。这种错误的认识直版权所有接导致了目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弊端:部分执法干部不能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利,滥施权威,有的甚至对经营者故意刁难从而谋取私利,这些腐败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工商行政管理者的形象;有的人认为自己是权力的化身,能一手遮天,法律意识淡薄,不顾及正常的工作程序,导致了很多工作被动,影响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权威。工商行政质量管理体系强调了“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中心”这一思想,把服务提高到重要的地位,让每位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在与经营者打交道时,时刻不忘“服务、法律、按程序办”等信条,明白经营者的满意与否同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任务一样是衡量我们工作成绩的标准,从根本上杜绝“权本位”的意识,改善工商行政管理的服务和执法水平。

(三)“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思想能大大地改善、密切与辖区经营者的关系,营造一种互相信赖、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的经营环境,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宽松的氛围。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离开经营者的支持将寸步难行,如果我们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突出了经营者的作用和地位,强调经营者的主人翁意识,强调我们的服务和尊重,将使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守法”变为“我要自律”,让每个人明白工商行政管理和经营者是从不同的角度为国家建设作贡献。可以说,“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中心”这一原则,将为每个在景区内的经营者,树立自律意识,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

(四)在工商行政管理中引入标准可以打破目前大家同吃“大锅饭”的局面,调动全局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热情。工商行政质量管理体系强调职责分明和监督改进,我们又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奖优罚懒机制,这些措施实施的结果将使以前那些混日子的南郭先生原形毕露,让真正想干好工作的同志感到舒心。从体制上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实,用激励和制约双重机制保证工商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

(五)在工商行政管理中引入标准是“创新”这是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主旋律的最好体现。它不仅需要我们改变思维模式、进行思想革命,还需要我们变革许多旧的工作习惯和管理方法,广泛运用新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使我们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更为重要的是,它将对我们的工商行政管理,创新工作起到以点带面和启示性的作用,引导我们用发现和探索的眼光去看待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大胆变革、勇于创新,在新世纪实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全面的、新的突破。

一、为什么要在工商行政管理中引入标准

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即)制定和的一个管理类标准,它总结、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理论及实践经验的精华,是一套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至于工商行政管理为什么要按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我们认为是基于以下四个原因:

(一)工商行政管理有改进和加强管理的客观需要

近几年,我们工商行政管理在完善监管模式、改进监管手段、加强内部管理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工商行政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上看,我们的工商行政管理还属于“粗放式”的管理,基础管理相对弱化,存在不少漏洞。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虽然内部管理制度和规定很多,但由于没有按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的流程特点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系统和完整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部管理体系,管理上存在“空白点”,且可操作性差。比如我们景区目前正在实行的“两错追究”办法就有一些待改进之处,例如工作中的责任怎么区分?问题谁来查?怎么查?多久查一次?发现问题怎么办?谁来纠正?怎么处罚?具体的处罚标准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完善改进,而建立标准的质量和监督体系后,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其次,我们许多工作还存在职责不明、管理缺位的现象,有的工作没人干,有的工作抢着干,部门之间扯皮、推诿现象屡屡发生,造成工作的被动;市场监管执法也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人为因素大,离依法监管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最后,工商行政管理者普遍缺乏服务意识。在服务监管对象方面管理较多地考虑如何加强市场经营秩序,优化经营环境,但在如何方便经营业户方面考虑地较少,没有体现工商行政管理服务经营业主的宗旨。如何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尤其是加大流通领域的食品监管工作将是我们今后改进工作的一个重点。

这一系列的监管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工商职能作用的发挥。随着我国加入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发挥工商各项职能、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经营者,改进和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并与国际管理服务标准接轨,迎接加入后巨大的挑战。在景区就是要适应管委体制的调整,针对新形势做好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工作。

(二)标准适用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标准之所以被世界各国广泛推行,不仅在于其高度概括、总结和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理论的精华,统一了质量管理的原理、方法和程序,而且更在于其通用性和适用性,不受行业和产品的限制,对各行业均有兼容的适用性。标准要求以满足服务对象的质量要求为目标,通过建立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文件化管理体系使各项工作及影响工作结果的全部因素都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并通过不间断的管理体系审核及评审,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确保预期的目标得以实现。任何一个单位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都可以按照标准的要求建立和实施科学、系统、严密、可行的文件化管理体系,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工商行政管理也不例外,我们可以通过在工商行政管理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来对工商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实施监督控制,促进工商管理的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定期审核和评价工作结果等形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方式,改善管理效果。总之,尽管标准起源于制造业并且偏重于制造业的管理特点,但它所蕴涵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同样是适用的。

(三)工商行政管理引入标准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在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中引入标准无非就是要求工商行政管理建立和运行一个符合标准的管理体系。实际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引入标准前就客观上都存在着相应的管理体系,也就是存在着管理体系所要求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内容,只不过该管理体系没有完全满足标准的要求。贯标的目的就是要求工商行政管理能够按标准的要求来健全其管理体系,使之更为完善、科学和有效。更为重要的是,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本身的组织都较为健全、而且配备有开展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所必须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方面,近几年我们工商系统全方位地加强了教育和培训的工作力度,人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像我们泰山景区分局就有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同志,大专以上学历的同志占全体人员的比例很高,这就为开展贯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工商行政管理本身已经具有一套管理规章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操作规程等工作制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了建立工商行政质量管理体系的现实基础。

(四)省内其它地区工商局的成功经验,说明我们景区分局引入标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部分有远见的工商行政管理局已经在工商管理中引入了标准,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像东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充分运用质量保证模式的过程控制和自我改进的机制,全面改善了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各方面反映良好,并得到了省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因为标准管理体系的建立的的确确改善了他们的工作水平。领导说好,是因为管理起来更容易;普通干部也说好,是因为职责分明,事事有据可依,形成了依法行政、科学监管的良好环境。不仅如此,人家还把办公自动化引入标准管理体系中,进行质量体系运行记录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莱芜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也通过了的认证。这些单位的成功例证和取得的明显实效,有力地证明了标准的的确确是我们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巨大提升空间的最好填充剂,是我们迎接新世纪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挑战的最可靠保证。

正是基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加强管理的客观需要,且标准也适用于工商行政管理,再加上其他工商行政管理成功的经验,所以我们认为,标准一定能促进景区的工商分局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贯标工作的具体实施

标准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认证工作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我们除了要贯彻标准的“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等核心管理思想外,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结合实际原则。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结合工商行政管理的具体特点和内、外部环境来考虑,合理确定管理体系需控制的要素及控制程度。二是整体优化原则。管理体系是由若干个有关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因此建立管理体系必须树立系统的观念,以整体优化为原则。三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相结合原则。建立管理体系要考虑内部质量管理的需要,又要考虑外部质量保证的需要,使二者有机结合。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必须对本单位的管理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找出原有管理体系存在的差距,确定了改进的主要方向,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理顺科室之间的工作接口,调整、完善工作流程,对所有的管理制度进行系统化,确定对工商行政管理过程进行控制的程序和办法,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满足“个、一个”,个是指做什么、由谁做,何时做,何地做,为什么做;一个是指怎样做。

首先,贯标工作必须进行标准的培训,然后集中人力编写质量体系文件,供领导讨论通过。管理体系建立后,接下来就是体系的实施和运行,并完成质量体系的内审和符合性审核,最后申报要求通过标准的认证。为了保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正常运行,工作中必须坚持做到四个到位,一是动员培训到位。贯标工作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基础性管理工作,要求该单位的每一位同志都必须理解管理体系、明确工作要求并付之于行动。因此,动员培训是贯标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贯标的各个阶段、各个过程都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培训方法可以采用集中授课、科室组织学习等形式。并在合适的时间专门组织管理体系知识考试,达到以考促训的效果。二是运行实施到位。标准要求各项工作都必须按文件规定办,文件规定的内容都要做到,要克服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法。三是检查监督到位。管理体系运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偏离文件要求的情况,因此必须加强检查监督。用内审制来强化管理体系的自我约束能力,保证了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四是改进完善到位。贯彻不单是单纯为了拿一张证书,而是要通过贯标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不能搞虚假的、形式的东西。因此管理工作应该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这也是标准对体系运行的持续改进的要求。对各种审核和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问题,都应严格要求责任部门制定纠正措施,按要求进行纠正,而且还要对纠正后的效果还要进行验证。

关于实施标准认证的几点肤浅感受

我们通过对比东营市工商局等单位的先进工作理念,以及我们近一段时期贯标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即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是取得工作新突破的重要前提,观念不转变、思想僵化,想干好工作无从谈起。在我们分局刚决定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引入标准时,许多同志不理解,认为这是形式主义,搞花架子,工作起来阻力很大。但我们分局领导始终坚定信心,在大力宣传、树立质量意识的同时,切实做好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工作,力争用高质量的管理体系、更为简洁和科学的工作程序这个事实来教育大家、说服大家。通过我们艰苦的努力,工商行政质量管理体系终于建立了,通过初步实践,大家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工商行政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与现实工作并不脱节、并不矛盾这一事实,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做了,群众的自发参与和对该项工作的支持使我们有信心完成好贯标工作,并最终通过认证。

另外,为了搞好的贯标工作,我们认为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领导重视、全体动员,注重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贯标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因为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全员参与”又是成功的基本保证,因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者是人,我们的工作方针必须是鼓励全体人员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大家的革新和创造精神,营造良好的贯标氛围。

(二)加强管理文化的培养。管理文化包括目标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我们景区分局机关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制度文化,养成事事按制度办的意识。遇到事情,制度规定该找哪个部门就去找哪个部门,不要养成“凡事找领导”的依赖心理。各部门之间也要明确分工、职责清晰,一切按制度办。这样无论领导更换或者是岗位轮换,大家都知道怎样工作,真正用制度来规范管理,减少随意性和人为因素,保证工作的连续和规范。

(三)持之以恒。质量管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大家要把质量意识真正植入到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去。不仅在体系的建立和认证过程中,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让“不断改进”这个质量体系的重要思想保证我们永远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四)为了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我们必须建立一套详尽的过错追究体制。客观地说,并不是能包治百病的,它虽然明确了职责和工作责任的归属,但如何追究责任则是一个干部管理的体制问题,没有一个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管理体制,就很难调动干部的积极性,管理体系的效用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必须细化现行的“两错追究”办法,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并建立相应的干部考核和任用制度,如等级制、能级制,真正做到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罚你有根据、奖你有条例。用一套完善的配套措施保证质量体系的顺利运行。

在工商行政管理中引入标准的现实意义

在景区工商分局管理中引入标准,在全省工商系统的县市区分局中为首例。对于我们来说,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我想如果我们这次的实践能够成功,其意义将远远超过通过质量体系认证这件事情本身的范畴,给我们今后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思路带来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

(一)质量管理体系所强调的质量意识,将迫使我们强化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征管模式、提高工作效率。而这些内容与总局提出的今后工作改进方向不谋而合,它将极大地提高我们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锻炼一支过硬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为新时期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工商行政管理中引入标准能纠正目前的一些错误认识。谈及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人们往往想起它所具有的执法性一面,即确保市场监管任务的完成,打击非法经营行为,加强流通领域商品监管,杜绝不合格商品流入市场;但却忽视了它很重要的另一面,即服务管理对象。这种错误的认识直接导致了目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弊端:部分执法干部不能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利,滥施权威,有的甚至对经营者故意刁难从而谋取私利,这些腐败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工商行政管理者的形象;有的人认为自己是权力的化身,能一手遮天,法律意识淡薄,不顾及正常的工作程序,导致了很多工作被动,影响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权威。工商行政质量管理体系强调了“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中心”这一思想,把服务提高到重要的地位,让每位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在与经营者打交道时,时刻不忘“服务、法律、按程序办”等信条,明白经营者的满意与否同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任务一样是衡量我们工作成绩的标准,从根本上杜绝“权本位”的意识,改善工商行政管理的服务和执法水平。

(三)“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思想能大大地改善、密切与辖区经营者的关系,营造一种互相信赖、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的经营环境,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宽松的氛围。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离开经营者的支持将寸步难行,如果我们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突出了经营者的作用和地位,强调经营者的主人翁意识,强调我们的服务和尊重,将使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守法”变为“我要自律”,让每个人明白工商行政管理和经营者是从不同的角度为国家建设作贡献。可以说,“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中心”这一原则,将为每个在景区内的经营者,树立自律意识,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

工商行政管理的性质篇2

 

一、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涵义

 

工商行政管理效能是指,工商机关实现市场监管目标,从事市场监管执法活动时,发挥功能的程度及其产生的效益、效果的统一。其涵义包括:一是目标性,即工商效能提升的首要要件,没有既定目标,谈效能提升,只是一句空话。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是工商行政管理的终极目标,为完成终极目标,还必须有阶段性目标。二是功能性,提升工商效能必须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作用,即发挥组织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三是统一性,即效益、效率、质量、效果的统一。工商效能强调要有市场监管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强调发挥监管执法的功能,强调监管执法能力、效率、效果、效益的有机统一。因此,在工商效能建设中,只有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各要素和环节的作用,才能提升整体效能。

 

二、彩响工商效能提升的因素及问题

 

(一)队伍素质因素

 

素质是指人先天特性和后天社会实践而获得的内在能力。素质是能力的核心,而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为上的外化表现。工商队伍素质是指工商人员理解和认知法律对有关问题作出恰当判断和合法处置的能力。工商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工商部门的整体能力和效能。素质更新主要指优良品德的修炼,专业素养的健全,广博知识的积累,办事技能的提高。

 

经过各级组织多年的管理培训,工商人员知识结构得到改善,干部队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现有的人员素质与时代的发展仍有较大差距,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在“两费”停征后,部分干部茫然不知所措,平庸、懒散现象抬头,慢作为、不作为时有出现。激励机制显得乏力,制约机制作用不明显,人员只进不出,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干部队伍缺乏活力,这些都直接影响工作效能的提升。

 

(二)资源配置因素

 

资源配置包括机构设置、人员调配、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保障。如何合理设置机构,促进职能到位,发挥整体效能至关重要。人员调配是发挥效能的决定性因素。人员调配是否符合精干决策层、减少管理层、强化执行层的原则,直接关系到工商效能的提升。基础设施和物质保障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其中信息技术是提升工商效能的重要载体。

 

工商系统机构名称、上下职能基本相同,但力量整合不够协调。机关内部,市场、公平交易、个体、登记、商标、广告等部门与基层所都有执法办案权,多头执法导致处罚畸轻畸重、重复处罚,上下级工商部门之间权限划分不清,执法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有些地方工商部门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由公平交易部门实行集中办案,但由于基层执法力量有限,办案人才少,受移交时间和专业知识的限制,执法效能仍未得到提升。

 

(三)体制机制因素

 

工商监管体制属于国家经济行政管理体制范畴,良好的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执法机制会使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不断适应复杂变化的市场经济,能动把握监管规律,实现有效监管,提高监管效能。

 

工商机关虽然实行了垂直管理,但监管执法受当地政府影响仍然很大。在行政机构中存在职能交叉,工作界线不明确的问题,造成监管执法力量分散,缺乏合力,影响监管效能的提高。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构建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化手段,向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发展,提高市场监管效能,是值得深人研究的重要问题。

 

(四)工商文化因素

 

工商文化是指工商部门在行使国家赋予的职能中,逐渐形成、积淀、培育起来的得到广泛认同的工商行政管理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理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服务理念、执法意识、管理理论、管理人员文化素质,蕴含在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制度、形象、行为之中的文化特色。工商文化既重视群体力量和发挥群体优势,又强调个人因素和潜能创造力,是凝聚和激励工商人员的重要精神力量,为工商机关各项改革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发展工商文化,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工商机关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全体人员的向心力、凝聚力。

 

国家工商总局近几年组织全系统对工商文化开展研究,在工商文化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创建工商文化的实践中,各地对工商精神的理解表述不一,工商文化的特色不突出,工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没有统一的语境表示。工商行政管理共同价值观、工商精神等与工商工作的有机结合还不紧密。全系统对工商文化建设尚未形成统一规划,在社会上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不够。

 

(五)监管环境因素

 

工商行政管理的监管执法环境是指与工商机关开展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活动有关的,直接、间接地影响或者作用于工商行政管理活动的主客观因素的总和,包括立法体系、执法水平,工商与其他部门的职责划分,经营者、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地方党委、政府的理解与支持等。这是工商机关开展市场监管执法的基础性条件。良好的监管执法环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

 

近年来,工商部门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商效能的提升。突出体现在:一是发展与执法的矛盾。工商行政执法受到地方保护主义、长官意志等干扰。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对破坏资源、环境、国家淘汰的设备和产品一律不得投资,但一些地方政府只要产值、要税收,把发展与执法对立起来,认为工商对企业进行检査,对违法企业实施行政处罚,就会影响地方的投资环境,因此,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实施干预。二是服务与管理的矛盾。对服务型政府或服务型工商片面理解。认为服务就是放宽政策、降低条件、少检査、少罚款、少收费,使工商机关履行职责出现缺位、错位和越位。三是政策与法规的矛盾。一些地方政府不按法定程序办事,出现了文件代替法规,领导讲话、政府文件高于法规的现象,甚至把突破法律法规作为衡量执法机关是否思想解放、开拓创新的标准之一,使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受到挑战。

 

三、工商行政管理效能提升的路径选择

 

(一)抓紧素质更新,塑造效能主体

 

效能建设既要“效”,更要“能”,根本目的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行政效能的提高说到底要靠行政人员的素质提升,即优良品德的修炼,专业素养的健全,广博知识的积累,办事技能的提高。

 

1.加强学习培训教育,提高政治业务素质。思想政治工作是各项工作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整个队伍政治素质的提高。组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展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党风廉政等各种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组织干部学习文化知识和理论研讨,定期组织业务知识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2.实施职位分类制度,激发队伍整体活力。职位分类制度是建立科学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条件。工商机关可将人员分为企业注册官、行政检查官、后勤管理人员三个系列。企业注册官是指具备专业资格,经过考评和聘任,在工商机关注册登记岗位依法行使注册核准权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行政检查官是指具备专业执法资格,经过考评和聘任,在执法岗位依法行使行政检查和行政管理的执法类公务员。后勤管理人员是指为处理工商各项工作需要而从事财务、政工、监察、装备、信息技术等行政管理和工勤事务人员。按工作性质又可分为服务性和技术性人员两类。对后勤人员应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技术序列分等级,如政工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等,按照其相应等级规定享受职务待遇及薪酬。以此构建职务晋升和职级晋升双梯制,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提升工作效能奠定组织基础。

 

(二)改革监管模式,创新监管体制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监督管理机构主要有三种模式:经济警察模式、公平交易委员会模式、市场行政监督管理局模式。以上三种模式各有长处与不足,我国在借鉴国外模式时,应该吸收国外模式的长处。目前,我国监管模式采用市场行政监督管理局模式较为符合我国国情,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建立适应市场监管需要的大部制,解决权责不清、各自为政问题,解决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协调监管问题,努力提升行政管理效能。

 

(三)整合管理资源,形成整体合力整合管理资源,形成整体合力是提高工商效能的重要方面。科学的资源配置,是提高行政效能的先决条件。在信息时代,可利用现代科技信息资源,减少中间环节,加强基层力量,对于提高工商效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政府机构中,基层行政机关及其人员仅被当作领导的服从者和决策的执行者,他们受到高层政府组织严格的层级制约,缺少因地制宜的决策权。加上行政层次过多,机构重叠,多头领导,交叉指挥,造成基层行政组织和人员工作被动、缺乏活力,难以获得较高的行政效能。因此,现行政府的改革趋势是由垂直式管理向扁平式管理发展,减少政府组织层次,缩小高层与基层沟通距离,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往基层配置,下放权力,形成小局大所,以达到激发基层人力资源,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履行政府职能之目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沟通和协作,大大提髙组织的反应能力和工作效能,减少了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

 

在监管理念上,应把对市场秩序的管理上升为社会管理的层面,借助全社会力量共同治理,运用整合性治理理念充分聚集各种社会资源,实现综合管理,提高整体管理效能。整合建立政府负责、部门协作、行业规范、企业自律的四位一体的监管格局。

 

(四)应用信息技术,加强软硬件配里随着工商机关市场监管任务不断加大,市场主体数量大幅上升,监管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提高市场监管效能必然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我国对商品质量的监管采用的模式为“环节管理为主,专项管理为辅”,多个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监管模式。在合理执法成本下,更可取的监管模式是充分利用各个监管环节和部门所取得的有关商品质量信息,将检测结果形成数据在网上共享,实行综合监管、上下联动的市场机制。数据是信息化应用的直接结果,所以数据库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数据库建设首先要建立与完善市场主体数据库,其次是重要商品数据库,并逐步建立联通国家工商总局、省、市、区工商局、工商所五级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化的应用,从长远目标看,应围绕信息资源的跨地区、跨部门共享为重点,努力构建地区、部门互动的市场执法体系,以信息资源公开和开发利用为重点,全面提升科学监管、优质服务的水平,不断满足民众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新要求。

 

四、建立工商行政管理效能提升的评价体系

 

为了促进工商行政管理效能提升,应该建设效能评价体系。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具有综合性特点,其评判标准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只有科学、合理地确定评价指标,采取正确、有效的评价方法,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才能促进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

 

(一)工商行政管理效能评价主体及方法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效能评价可以依靠多元的评价主体和采用综合分析法进行,保障效能评价的真实可靠、公平公正。

 

1.评价主体。工商机关及其上级机关在评价主体中占有重要地位。与第三者的评价主体相比,工商机关及其上级机关更加了解监管执法总体情况,更能掌握工商行政管理效能评价的重点和难点,对评价标准掌握更加准确、全面。第三方评价是评价主体另一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政府只是评价主体之一,民间评价机构,包括独立的民间调査机构、大学科研机构和媒体组成评价委员会进行第三方评价,这有利于评价的客观、公正。

 

2.评价方法。工商行政管理效能评价可以采用主观测量和客观测量方法进行。主观测量方法可采用问卷调査、实地访谈方式进行。客观测量方法可通过监管执法统计数据获得。如査处违法行为的案件数量、发展市场主体数量、商标注册数量、著名驰名商标数量、合同履行率等。把主观测量与客观测量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最终反映工商效能的提升情况。

 

(二)评价指标

 

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定义,我们可以从工商行政管理的效益、质量、效率、时效、能力五个维度进行评判。

 

1.工商行政管理效益。工商行政管理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点在社会效益,主要是看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是否得到改善,市场主体是否得到发展,消费者权益及食品安全问题是否得到有效保护。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主要有:一是布场主体发展情况。包括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分析定期,符合国家、省、市企业登记政策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数(质)量年增长率等。二是商标战略实施情况。包括驰、著名商标发展数量,合同签订率、履行率等。三是违法行为查处情况。包括案件线索发现率及违法行为查处率,执法办案档案管理及信息化程度等。四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情况。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食品安全投诉率及办结率,重特大违法案件处置等。

 

2.工商行政管理质量。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和服务的质量,主要从市场巡查质量、行政许可质量、行政处罚案件质量等方面进行衡量。市场巡查质量主要以巡査中违法行为的发现率来衡量,包括市场主体证照齐全率,无照经营率,违法行为发现率,重特大违法行为应急处置等。行政许可质量以受理程序是否合法,核准时限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等为标准。行政处罚案件质量以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程序是否合法,适用法律是否正确等为标准。

 

3.工商行政管理时效。衡量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时效指标,是指完成一定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量所需要的时间数量。行政效能可以用时间效率表示,以最短时间完成工商行政管理目标的,则工商行政管理效能高;反之,则工商行政管理效能低。因此,把时效指标作为衡量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工商行政管理时效既有法律法规规定又有制度性规定,在法定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是职责任务的要求,在法定时限内尽量缩短工作时间是提高效能的重要表现。工商行政管理时效指标包括行政许可的时限要求、行政处罚的时限要求、市场巡查的时限要求与消费投诉时限要求等。

 

4.工商监管执法能力。t.商行政监管执法能力是指工商机关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有效监管市场的本领和水平。工商行政监管能力是围绕监管执法展开的,具有职能的特定性。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熟练掌握和有效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的能力要求日益突出,因为它直接决定和反映执法监管能力的高低。工商行政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应由以下两个方面组成:(1)执法主体状况,例如监管执法人员文化程度、基本技能、执法人员违纪率等。(2)依法监管执法质量,例如案件核审不合格率、案件行政复议纠正率、案件行政诉讼败诉率等。

工商行政管理的性质篇3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效能;市场经济;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发展社会背景下,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壮大过程中突显出一些问题,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不断挖掘发挥工商管理工作效能,实现对市场经济的科学调控与监管,建构企业信赖的市场营商环境。

一、企业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领域重要的管理专业,该专业的应用型非常强,且涉及到多个学科知识,如经济学科与管理学科。基于工商管理工作性质进行分类,可将其划分为工商企业管理与工商行政管理,而工商企业管理工作,可分为内部管控部门与战略管理部门,因此部分人群会对工商企业管理与工商行政管理会混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核心目标,主要是建立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工商管理单位可通过相应管理措施,对市场经济活动主体进行监督管理,保证市场经济主体的运行稳定性,促进我国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工商管理特征分析

(一)综合性工商行政管理涉及的事务较为烦琐,任何涉及商业活动的对应事务都需受到工商管理,如营业执照、市场管理、合同仲裁、依法处罚、监督管理、制度等。由此可见,工商行政管理的范畴非常广,涉及到非常多的市场经济环节。鉴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使得工商行政管理需具备一定综合性。工商管理需对市场经济活动主体进行监督管理,审查相关企业的各类商业交易活动,以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开展时,由于管理工作事务的特殊性,使得行政管理具有关联性,促使市场经济成为有机体,而工商管理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管理工作职能的多样性。

(二)程序化企业工商行政管理是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基于国家发展角度采取相关干预措施,发挥出工商管理工作价值。工商管理对应的法律法规,需体现出国家经济战略发展需求,稳定有序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工商行政管理时,必须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要求,杜绝以权谋私问题的出现。工商管理工作执行过程中,应当保证执法工作的规范性与合理性,突出工商行政管理的程序化,提高工商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主动规避管理问题出现,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效能。

(三)权威性通过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属性进行分析可知,该部门属于国家行政机关,因此开展的相关管理工作,代表着国家政府的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有与市场经济主体存在直接的经济关系,且不参与市场活动,主要是依据国家约束要求,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督管理,最大限度消除市场风险,保证市场经营活力。工商管理工作具有一定权威性,可代表政策部门行使相关职权,维护市场经济的运行稳定。

(四)关联性通过对工商管理工作进行解析可知,该部门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提供抓手,但并不直接开展市场经济调控,该部门主要通过行政监督与管理的措施,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与秩序,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提供执行条件。因此,工商管理单位不可直接参与市场经济运行,在出现企业违法违规不良经营时,该部门则依法对其进行处罚,保证相关市场主体与消费者的根本权益。由此可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与经济宏观调控具有关联性。

三、工商管理工作效能解析

(一)介入国家经济宏观调控通过对工商管理工作效能解析可知,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提供现实抓手,有序推动国家经济战略发展。基于工商行政管理,可保证市场经济主体的稳定性,使得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若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没有发挥出相应效能,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落地则会受到阻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战略部署与发展。由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特殊性,落实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时无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需循序渐进的推进相关政策落实。因为工商行政管理与市场主体关联性非常强,当出现新政策与规定时,工商行政管理需依据实际情况有序开展相关工作,推动市场经济调整。

(二)主管市场经济发展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务院将其作为市场经济主管部门开展相关工作,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不断加强市场监管与秩序维护,担负起市场经济运行的监管职责。工商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保证市场经济活动开展的公平性与有序性,因为工商行政管理,是基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之上。工商管理工作开展时,应当遵循市场发展基本规律,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开展针对有效的管理措施。如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销售困境、资金短缺、人员不足等问题时,工商行政单位可联合相关部门,对企业发展的难点与痛点进行解决,稳定市场经济运行。

(三)培育市场经济主体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对市场经济培育时,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可不断完善优化市场经济体系,使得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形成有效的衔接,为工商管理各项工作开展奠定基础。稳定安全的市场经济主体,是市场经济体系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刚需条件,同时也是工商行政部门的执法前提。市场经济公正性,主要体现在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可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规避外国资本的流入,对我国市场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若工商管理工作不到位,则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到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稳定。

四、企业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

(一)健全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工商管理部门开展市场经济监管工作时,应当严格执行相关执法要求与处罚方式,对违法违规企业主体进行严肃处理以儆效尤,保证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良性竞争,保证市场经济的整体运行稳定性。通过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落实,可对市场经营行为进行规范约束,保证市场交易商品的质量与安全,如在食品安全与公共服务领域,不断对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机制进行健全,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开透明的市场营商环境。工商管理工作开展时,通过市场监管手段的强化与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的完善,建构法治的市场经济体系与诚信的营商氛围,充分发挥出工商管理工作价值,挖掘出市场经济的发展潜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稳定有序发展。

(二)打击虚假违法广告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部分企业虚假广告,严重影响到市场经济稳定,且对消费者造成了欺诈与伤害。广告是市场经济主体良性竞争的重要手段,但虚假广告的出现,会对广大消费者产生误导,严重影响到相关企业的市场盈利,不利于相关行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如错误虚假的广告,会严重打击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使得相关行业进入“寒冬”,导致诸多企业相继破产倒闭。商业广告是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新媒体、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下,商业广告成为企业竞争的新战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开展时,不仅需对企业经营进行监督管理,且对企业的商业广告进行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市场中的虚假广告,促进企业健康良性发展。工商管理工作开展时,可对虚假广告进行严厉惩罚,并对相关企业的诚信评级进行下调,合理增加企业违法违规成本,杜绝企业出现类似问题。通过高压态势对市场经济虚假广告进行打击,引导企业建构诚信经营形象,不断提高市场营商环境,为市场经济的稳定有序运行提供外界条件。

(三)保护企业商标权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企业商标是企业市场竞争的核心与标识,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影响。白热化市场竞争背景下,企业商标权益的保护,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同时,企业商标权的保护,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具有深远影响,若企业商标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则会使得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陷入到恶性循环当中,不利于市场经济稳定有序发展。企业工商管理时,应当依法保护企业商标,并对违法仿制商标的企业行为进行打击惩处,保护合法企业的商标权益。违法假冒企业商标行为的出现,直接侵犯了企业合法权益,不利于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损耗市场经济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工商管理部门,对违法企业的假冒仿制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依法保障合法企业的商标权益。

(四)监管企业不正当经营行为市场经济竞争过程中,部分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行不正当的市场经营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如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违法的方式逃避缴纳税收、采取垄断方式哄抬商品价格、企业财务报表作假等,严重损害了其他企业的市场权益,以及消费者的基本消费权益。工商行政管理时,需对企业不正当经营行为进行监管,对违法相关企业进行严肃处理,如企业进行市场虚假交易、行贿行为、虚假广告、商业垄断等,由于不正当经营行为的社会影响非常恶劣,对广大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产生损害。为此,企业工商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相关企业进行全面深入调查,收集企业违法违规的证据,并依法对相关企业进行惩处,遏制市场经济的不良发展风气,营造稳定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

五促进市场体系完善

(一)经济资源科学配置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促进市场经济体系完善优化,如该部门相关工作进行过程中,应当对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社会经济资源,避免相关资源出现浪费。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开展时,可建构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进而对市场经济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保证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与安全。由于市场资源是有限的,通过对完善市场管控体系,进而充分发挥出市场资源配置工作价值,将有限的市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释放出最大社会价值,基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落实,实现市场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初期目标。

(二)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时,为使得相关经济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应当充分利用市场传导与实施机制,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协助下,实现宏观管理与微观经济的衔接,使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得到全面贯彻。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时,应当对商品供需关系进行合理调整,进而形成科学现代化的价格调控机制,使得市场经济得到稳定有序运行,避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与市场经济稳定。在价格宏观调控背景下,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合理调整,进而达到相关宏观调控目标。工商管理与国家宏观调控存在一定差异,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为先导,工商行政管理为政策落实抓手,循序渐进推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国家经济战略部署发展。

工商行政管理的性质篇4

引入iSo9000标准的几点思考

               

一、为什么要在工商行政管理中引入iSo9000标准

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即iSo)制定和的一个管理类标准,它总结、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理论及实践经验的精华,是一套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至于工商行政管理为什么要按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我们认为是基于以下四个原因:

(一)工商行政管理有改进和加强管理的客观需要

   近几年,我们工商行政管理在完善监管模式、改进监管手段、加强内部管理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工商行政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上看,我们的工商行政管理还属于“粗放式”的管理,基础管理相对弱化,存在不少漏洞。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虽然内部管理制度和规定很多,但由于没有按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的流程特点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系统和完整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部管理体系,管理上存在“空白点”,且可操作性差。比如我们景区目前正在实行的“两错追究”办法就有一些待改进之处,例如工作中的责任怎么区分?问题谁来查?怎么查?多久查一次?发现问题怎么办?谁来纠正?怎么处罚?具体的处罚标准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完善改进,而建立iSo9000标准的质量和监督体系后,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其次,我们许多工作还存在职责不明、管理缺位的现象,有的工作没人干,有的工作抢着干,部门之间扯皮、推诿现象屡屡发生,造成工作的被动;市场监管执法也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人为因素大,离依法监管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最后,工商行政管理者普遍缺乏服务意识。在服务监管对象方面管理较多地考虑如何加强市场经营秩序,优化经营环境,但在如何方便经营业户方面考虑地较少,没有体现工商行政管理服务经营业主的宗旨。如何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尤其是加大流通领域的食品监管工作将是我们今后改进工作的一个重点。

   这一系列的监管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工商职能作用的发挥。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发挥工商各项职能、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经营者,改进和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并与国际管理服务标准接轨,迎接加入wto后巨大的挑战。在景区就是要适应管委体制的调整,针对新形势做好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工作。

  (二)iSo9000标准适用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iSo9000标准之所以被世界各国广泛推行,不仅在于其高度概括、总结和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理论的精华,统一了质量管理的原理、方法和程序,而且更在于其通用性和适用性,不受行业和产品的限制,对各行业均有兼容的适用性。iSo9000标准要求以满足服务对象的质量要求为目标,通过建立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文件化管理体系使各项工作及影响工作结果的全部因素都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并通过不间断的管理体系审核及评审,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确保预期的目标得以实现。任何一个单位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都可以按照iS09000标准的要求建立和实施科学、系统、严密、可行的文件化管理体系,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工商行政管理也不例外,我们可以通过在工商行政管理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来对工商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实施监督控制,促进工商管理的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定期审核和评价工作结果等形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方式,改善管理效果。总之,尽管iSo9000标准起源于制造业并且偏重于制造业的管理特点,但它所蕴涵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同样是适用的。

(三)工商行政管理引入iSo9000标准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在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中引入iSo9000标准无非就是要求工商行政管理建立和运行一个符合iSo9000标准的管理体系。实际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引入iSo9000标准前就客观上都存在着相应的管理体系,也就是存在着管理体系所要求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内容,只不过该管理体系没有完全满足iSo9000标准的要求。贯标的目的就是要求工商行政管理能够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来健全其管理体系,使之更为完善、科学和有效。更为重要的是,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本身的组织都较为健全、而且配备有开展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所必须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方面,近几年我们工商系统全方位地加强了教育和培训的工作力度,人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像我们泰山景区分局就有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同志,大专以上学历的同志占全体人员的比例很高,这就为开展iSo9000贯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工商行政管理本身已经具有一套管理规章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操作规程等工作制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了建立工商行政质量管理体系的现实基础。

(四)省内其它地区工商局的成功经验,说明我们景区分局引入iSo9000标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部分有远见的工商行政管理局已经在工商管理中引入了iSo9000标准,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像东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充分运用iSo9000质量保证模式的过程控制和自我改进的机制,全面改善了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各方面反映良好,并得到了省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因为iSo9000标准管理体系的建立的的确确改善了他们的工作水平。领导说好,是因为管理起来更容易;普通干部也说好,是因为职责分明,事事有据可依,形成了依法行政、科学监管的良好环境。不仅如此,人家还把办公自动化引入iSo9000标准管理体系中,进行质量体系运行记录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莱芜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也通过了iSo9000的认证。这些单位的成功例证和取得的明显实效,有力地证明了iSo9000标准的的确确是我们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巨大提升空间的最好填充剂,是我们迎接新世纪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挑战的最可靠保证。

   正是基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加强管理的客观需要,且iSo9000标准也适用于工商行政管理,再加上其他工商行政管理成功的经验,所以我们认为,iSo9000标准一定能促进景区的工商分局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iSo9000贯标工作的具体实施

   iSo9000标准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认证工作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我们除了要贯彻iSo9000标准的“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等核心管理思想外,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结合实际原则。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结合工商行政管理的具体特点和内、外部环境来考虑,合理确定管理体系需控制的要素及控制程度。二是整体优化原则。管理体系是由若干个有关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因此建立管理体系必须树立系统的观念,以整体优化为原则。三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相结合原则。建立管理体系要考虑内部质量管理的需要,又要考虑外部质量保证的需要,使二者有机结合。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必须对本单位的管理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找出原有管理体系存在的差距,确定了改进的主要方向,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理顺科室之间的工作接口,调整、完善工作流程,对所有的管理制度进行系统化,确定对工商行政管理过程进行控制的程序和办法,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满足“5个w、一个H”,5个w是指做什么、由谁做,何时做,何地做,为什么做;一个H是指怎样做。

   首先,贯标工作必须进行iSo9000标准的培训,然后集中人力编写质量体系文件,供领导讨论通过。管理体系建立后,接下来就是体系的实施和运行,并完成质量体系的内审和符合性审核,最后申报要求通过iSo9000标准的认证。为了保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正常运行,工作中必须坚持做到四个到位,一是动员培训到位。贯标工作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基础性管理工作,要求该单位的每一位同志都必须理解管理体系、明确工作要求并付之于行动。因此,动员培训是贯标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贯标的各个阶段、各个过程都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培训方法可以采用集中授课、科室组织学习等形式。并在合适的时间专门组织管理体系知识考试,达到以考促训的效果。二是运行实施到位。标准要求各项工作都必须按文件规定办,文件规定的内容都要做到,要克服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法。三是检查监督到位。管理体系运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偏离文件要求的情况,因此必须加强检查监督。用内审制来强化管理体系的自我约束能力,保证了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四是改进完善到位。贯彻不单是单纯为了拿一张证书,而是要通过贯标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不能搞虚假的、形式的东西。因此管理工作应该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这也是标准对体系运行的持续改进的要求。对各种审核和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问题,都应严格要求责任部门制定纠正措施,按要求进行纠正,而且还要对纠正后的效果还要进行验证。

  关于实施iSo9000标准认证的几点肤浅感受

   我们通过对比东营市工商局等单位的先进工作理念,以及我们近一段时期贯标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即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是取得工作新突破的重要前提,观念不转变、思想僵化,想干好工作无从谈起。在我们分局刚决定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引入iSo9000标准时,许多同志不理解,认为这是形式主义,搞花架子,工作起来阻力很大。但我们分局领导始终坚定信心,在大力宣传、树立质量意识的同时,切实做好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工作,力争用高质量的管理体系、更为简洁和科学的工作程序这个事实来教育大家、说服大家。通过我们艰苦的努力,工商行政质量管理体系终于建立了,通过初步实践,大家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工商行政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与现实工作并不脱节、并不矛盾这一事实,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做了,群众的自发参与和对该项工作的支持使我们有信心完成好iSo9000贯标工作,并最终通过认证。

   另外,为了搞好iSo9000的贯标工作,我们认为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领导重视、全体动员,注重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贯标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因为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全员参与”又是成功的基本保证,因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者是人,我们的工作方针必须是鼓励全体人员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大家的革新和创造精神,营造良好的贯标氛围。

  (二)加强管理文化的培养。管理文化包括目标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我们景区分局机关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制度文化,养成事事按制度办的意识。遇到事情,制度规定该找哪个部门就去找哪个部门,不要养成“凡事找领导”的依赖心理。各部门之间也要明确分工、职责清晰,一切按制度办。这样无论领导更换或者是岗位轮换,大家都知道怎样工作,真正用制度来规范管理,减少随意性和人为因素,保证工作的连续和规范。

  (三)持之以恒。质量管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大家要把质量意识真正植入到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去。不仅在体系的建立和认证过程中,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让“不断改进”这个iSo9000质量体系的重要思想保证我们永远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四)为了保证iSo9000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我们必须建立一套详尽的过错追究体制。客观地说,iSo9000并不是能包治百病的,它虽然明确了职责和工作责任的归属,但如何追究责任则是一个干部管理的体制问题,没有一个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管理体制,就很难调动干部的积极性,iSo9000管理体系的效用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必须细化现行的“两错追究”办法,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并建立相应的干部考核和任用制度,如等级制、能级制,真正做到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罚你有根据、奖你有条例。用一套完善的配套措施保证iSo9000质量体系的顺利运行。

在工商行政管理中引入iSo9000标准的现实意义

在景区工商分局管理中引入iSo9000标准,在全省工商系统的县(市区)分局中为首例。对于我们来说,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我想如果我们这次的实践能够成功,其意义将远远超过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这件事情本身的范畴,给我们今后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思路带来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

(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强调的质量意识,将迫使我们强化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征管模式、提高工作效率。而这些内容与总局提出的今后工作改进方向不谋而合,它将极大地提高我们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锻炼一支过硬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为新时期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工商行政管理中引入iSo9000标准能纠正目前的一些错误认识。谈及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人们往往想起它所具有的执法性一面,即确保市场监管任务的完成,打击非法经营行为,加强流通领域商品监管,杜绝不合格商品流入市场;但却忽视了它很重要的另一面,即服务管理对象。这种错误的认识直接导致了目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弊端:部分执法干部不能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利,滥施权威,有的甚至对经营者故意刁难从而谋取私利,这些腐败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工商行政管理者的形象;有的人认为自己是权力的化身,能一手遮天,法律意识淡薄,不顾及正常的工作程序,导致了很多工作被动,影响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权威。工商行政质量管理体系强调了“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中心”这一思想,把服务提高到重要的地位,让每位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在与经营者打交道时,时刻不忘“服务、法律、按程序办”等信条,明白经营者的满意与否同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任务一样是衡量我们工作成绩的标准,从根本上杜绝“权本位”的意识,改善工商行政管理的服务和执法水平。

  (三)“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思想能大大地改善、密切与辖区经营者的关系,营造一种互相信赖、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的经营环境,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宽松的氛围。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离开经营者的支持将寸步难行,如果我们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突出了经营者的作用和地位,强调经营者的主人翁意识,强调我们的服务和尊重,将使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守法”变为“我要自律”,让每个人明白工商行政管理和经营者是从不同的角度为国家建设作贡献。可以说,“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中心”这一原则,将为每个在景区内的经营者,树立自律意识,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

工商行政管理的性质篇5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行政执法管理制度,是加强工商所规范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1、建立科学规范的行政执法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规定工商所的基本任务是: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辖区内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保护合法经营,取缔非法经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围绕基本任务开展的工商所规范化建设使工商所在设施装备、队伍建设、职能发挥方面得以全面提升。但工商所的规范化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过程,当前,工商系统的中心工作就是要以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为重点,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实现市场主体监管后延;以实施商品准入制度为重点,推进商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这对工商所规范化建设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实际看,目前工商所行使的管理职能从原有的、较单一的依法实施对辖区个体工商户收取管理费的行政征收行为转变为依法实施确立个体工商户市场主体资格的行政许可行为;依法实施对管辖区域内市场经营行为监督的行政监督行为;依法对管辖区域内市场经营者的违法违章行为实施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为。面对工商职能由“收费型”向“监管型”转变的趋势,围绕当前中心工作,实现行政执法行为的公正与效率,必须建立规范科学的执法管理制度。虽然我国的现行法律、法规对行政行为从实体和程序上都作了一些规定,但是从工商所内部运行机制来看,还存在着权责不明晰、运行不通畅的问题,对工商所的行政执法行为的管理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规范体系,各个环节之间缺乏严密的配合和有效的制约,导致工作内部脱节,影响行政行为的质量和效率。建立科学规范的工商所行政执法管理机制,就是要从提高执法质量和效率出发,建立并完善工商所执法管理制度,使每项职能得以顺畅、有序、高效运行;努力使工商所行政执法实现由粗放型管理到规范化管理,由经验型管理到制度化管理的转变。

2、如何建立科学规范的行政执法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是工商所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加强工商所规范化建设就是要形成有章可依、有章必依、违章必究的工作格局。因此,必须将制度建设置于工商所规范化建设的突出位置来抓。加强制度建设,要注重“四性”:一是制度的先进性。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制度,使制度与实际工作相吻合,相协调,保持一定时间的超前度,能够推动工作而不能束缚工作。尤其要强调,通过改革创新的办法来完善制度、修订制度,使制度日臻完善,使制度在动态发展中加以规范。同时,制度必须体现出上级精神与本局实际的结合,对那些不合时令的“土政策”或者与法律法规相违背的东西要坚决摒弃,充分体现出制度的引领作用。二是制度的连续性。制度的先进性和连续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所谓连续性就是要保持制度的相对稳定和继承发展。在制度的执行上,如果朝令夕改,张三一个号,李四一个调,则使制度庸俗化,在执行时也会跑题走调,丧失其约束力。对某项制度的修改完善也要履行一定的程序,讲清合理的依据,得到受制度约束对象的认可,这样,规范化建设才会抓得顺乎人心,合乎众愿。三是制度的可操作性。在制度建设上既要有宏观上、原则性的要求,更要有具体的可供操作的东西。能量化的要量化,不能量化的也要有具体的定性要求。四是制度的严肃性。制度一经出台,对每个人都具有同样的约束性,无论领导成员还是一般干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搞下不为例,不搞迁就照顾,这样工商所规范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落实和保障。

3、科学规范的行政执法管理制度关键在落实

制度落实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实际效果。制度不能得到严格贯彻执行的原因有多种,有制度本身质量不高、缺乏可操作性的因素,也有工作人员对制度重视不足、没有严格遵守,但更主要的是缺乏严密的配套执行措施和有效的运行监督机制,或者是这些执行措施或监督机制本身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虽然制定了《末位警示制度》、《错案追究制度》等类似制度,用以约束干部业内业外行为,其意义不言而喻。但其条文均属于训告性规范,缺乏配套的执行措施和严密的他律机制,因此发挥不了预期的效果。此外,有的在制度出台以后,没有对制度执行进行跟踪检测,致使在贯彻执行当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到领导层或执行机构。再有,部分单位由于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度的制定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或无暇顾及制度的执行环节。上述种种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减损了制度落实的效果。尽管想方设法采取了不少措施加强规范制度的执行与落实,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工作中仍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制度落实力度不足的问题。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制度的贯彻执行和监督落实。一是要强化对工商所干部遵守制度、服从管理的宣传工作。采取会议学习,表彰典型,警示教育等方式,提高干部的规范管理意识。二是公开制度规范。将制度以文件形式传达到各工商所干部,同时把一些主要制度规范上墙、上网,甚至还将可制度规范统一整理、编辑成册,人手一册,方便遵守和执行。三是发挥工商所所长的管理作用。即把所长的职责通过责任书的方式予以明确,使他们切实负起管理责任,加强对下属遵守制度的教育与监督工作。四是加强专门机构对制度的执行与监督,充分发挥专职监督效能。如将队伍管理、行政后勤管理、案件质量管理分别交人事、监察、法制等主要机构负责监督落实。五是严格执行各项奖惩措施。除在规范制度中确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并予以严格执行外,还把服从规范管理

列入干部考核范畴,强化制度的执行效果。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商所干部队伍,是加强工商所规范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1、工商所规范化建设需要高素质工商所干部队伍

一支高素质的工商所干部队伍,离不开行政规范的约束;同时,规范化建设搞得好不好,直接反映工商所的精神面貌和人员素质,是工商所的门面和窗口,影响着工商部门自身的社会评价。从当前工商所干部队伍的现状来看,在思想观念、管理水平、执法能力方面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从规范化管理的角度讲,人的因素是最具活力的因素。各项工作机制的落实,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各项规章制度只有与人紧密挂起钩来,才能使机制具有生命力和持久性。因此,运用规范化建设这个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提高队伍素质,是工商所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加强规范化建设,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选人、用人机制,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建立目标明确、责任明确的干部考核机制,保持队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建立高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培训机制,提升队伍的业务技能;建立奖惩统一、责权统一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干部队伍的纯洁。进一步促进干部更新思想观念,改进思维方式,转变工作习惯,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塑造良好品行,提高工商所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展示良好执法形象。

2、如何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工商所干部队伍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因此,要在工商所内部大力开展规范化建设的教育活动,使广大干部真正认识到这项工作是大势所趋、现实选择,是培养、造就、保护干部的有力举措,使广大干部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规范为我要规范,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加强政策法规教育,增强落实制度的适应性。规范化建设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干部政策法规水平的提高。工商所干部如果没有对工商工作各种政策法规的系统掌握和深入领会,往往在落实制度上会挂一漏万,捉襟见肘,顾此失彼。从主观上可能也想把制度落实好,但限于个人素质的制约,又往往事与愿违。加强政策法规教育,使干部思想水平和政策界限得到有力提高和具体明确,就能够明明白白地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制度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

三是加强创新教育,增强发展制度的创造力。工商所干部既是工商所规范化建设的实践者,又是工商所规范化建设的创造者。他们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接触的实际最多,对制度的规范程度和改进措施最有发言权。因此,要鼓励和引导工商所干部多为工商所规范化建设提意见,提建议,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制度发展中的首创精神得到尊重和体现。只有这样,工商所规范化建设才可能长抓长新。

工商行政管理的性质篇6

【关键词】乡镇基层;工商管理人员;素质;问题;对策

引言

基层工商管理人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工商监管执法的质量。乡镇基层工商所处在工商监管执法的第一线,作为一线执法组织直接同人民群众打交道,是展现工商形象的窗口。自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拓展,工商系统监管执法重心已逐步下移到乡镇基层工商所,乡镇基层工商所监管领域更广,执法任务更重。当前乡镇基层工商管理人员的素质的现状来看,总体上是好的,是基本适应工商监管需要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乡镇基层管理人员素质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镇基层工商管理所的执法效率与质量。

1乡镇基层工商管理人员素质存在的问题

1.1法制意识还不够到位

一些乡镇工商基层执法人员对依法行政的意义认识不深刻,法制观念不强。受传统思维和工作方式的影响,大部分基层工商人员对工商工作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两费的收取和个体工商户的登记、年检等表面管理工作。他们这些乡镇基层工商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依法行政的意识,要么认为行政相对人违法了就应当接收处罚,有处罚必有罚款,认为执法就是“执罚”;要么无视行政程序法的规定,认为只要适用法律法规正确,是否按程序办案无所谓;特别有个别领导中还存在着以言代法的现象。法律意识的淡薄导致基层工商执法监管的错位。加上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不力,又使这些人心存侥幸,缺乏工作压力。

1.2执法观念的错位

1.2.1具有利益执法的现象。乡镇基层工商执法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基层工商人员是由“经济人”组成的,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导致趋利性执法。特别是工商体制改革前收费罚款“多收多提”的经费保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怂恿了工商执法人员罚款随意裁量、以罚代刑等严重腐败现象。也导致了有行政执法行为必有行政处罚,在乡镇基层工商的执法监管中,过度的依靠罚款来作为监管的手段,行政指导、行政建议、行政告诫等柔性执法手段很少使用。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为了保证自己的工资,会出现对违法行为收取罚款后,不取缔让其继续经营的执法错位现象。虽然罚款却不取缔,是为了以后再罚款的需要。乡镇基层工商人员为了完成收费罚款任务,甚至会有更严重的违规收费的行为,如有的基层部门利用企业年检之机搭车强行收取企业会费或其他费用,在这种“一切向钱看”的工作目标指导下,乡镇基层工商的执法行为偏离了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的大目标。

1.2.2缺乏民主意识。表现执法办案过程中,不能做到严格履行行政告知、听证告知程序,主动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甚至把行政相对人陈述、申辩的权利仅仅当成一种形式,不耐心听取行政相对人的陈述。这种以管理者自居,对行政相对人“冷、硬、横”的作风对于工商部门市场监管目标的,实现是极其有害的。

1.3知识结构比较薄弱

随着工商监管重心下移,基层监管领域不断拓宽,要求现代工商人员不但要能熟练运用几十种常用法规,还要懂得企业经营常识,具备财务查账能力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传统的乡镇基层监管工作,对工商人员的法律法规水平要求不高,乡镇基层工商人员对法律法规的掌握运用,仅仅停留在《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和《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等少数几个法规上。对比转型升级监管工作要求,目前基层工商人员知识结构显得比较薄弱,不能适应现代化监管需要。因为对于“两虚一逃”违反《公司法》的行为,需要检查企业的会计账目,才能发现其违法行为,违法行为较为隐蔽,如果没有专业的会计知识,很难取证。专业会计知识的缺乏,导致对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商业贿赂等行为的查处也较为无力。

1.4业务技能不强

乡镇基层工商管理人员业务技能还不够过硬,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监管,对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无所适从,定性不准,援引不当等问题经常出现。不少执法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缺少系统的行政执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只能承担简单的执法监管任务。甚至有不少执法人员连最基本的工商法律法规的知识都不具备,不懂法,不学法,对违法行为定性不准、处理不当,甚至以罚代刑,越权处罚,因而无法确保工商市场监管职能的到位。由于工商管理部门的法律法规较多,而且由于现在的乡镇基层工商部门的培训体系是仅限于市(县)局机关科室人员对于乡镇基层工商所干部的培训,机关工作人员缺乏实践,培训往往停留在法律条文的表面,很少结合实际,真正对乡镇基层工商人员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法律法规,只能依靠自学掌握,会导致对法律的理解不深不透,在这种情况下执法表现为“摸着石头过河”,也存在畏首畏脚的情形,深怕法律执行错了,引起行政复议。现代化监管要求打造基层工商“五会”人才,即“会登记、会检查、会办案、会电脑、会调解”。要求工商人员不仅有较强的法律知识底蕴,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发案能力、案发现场控制能力、谈话技巧和案件协调能力等技能,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反复中,才能逐步提高。目前,基层工商人员已开始接触到部分一般程序案件,但案件性质多以无照经营的查处为主,其他领域还涉及较少。这就从侧面反映出,基层工商人员业务技能还不能够完全适应监管工作要求,需要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不断磨炼,不断积累,不断提升。

工商行政管理的性质篇7

美国、韩国等国家允许私人经营商业电视台,开播电视购物频道,一般由商业有线电视台主办,其电视购物属于纯粹的市场经济形态。这些国家商业有线电视台的管理主体相对单一,一般为专业管理委员会,如美国的联邦通讯委员会(FCC),韩国的广播通信委员会(KCC)。而中国政府对具有公共影响的电视频道资源不仅具有规范、保护、限制的职权,还拥有占有、利用、控制的全部权力。因此,中国对电视购物的行政管理主体与上述其他国家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电视购物的行政管理主体是以国家权力为基础的相关政府机关,是在各级政府领导机构直接领导下负责组织、管理专门行政事务的职能机构和专业性直属机构。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横向结构中,除首脑机构外,对电视购物行业有管理权属的行政机关还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直属机构;国务院27个职能部委中的商务部、税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此外,在政府的纵向结构中,各级地方政府的下设机关对辖区开播的电视购物也具有行政管理权。由此形成中国电视购物行政管理的多线职能式结构,直属系统和职能系统在各自管理职权范围内对电视购物行业管理命令和下达各项指标,电视购物行业则服从行政系统的管理。多线职能式管理结构具备指令下达快速的优势,但容易形成无序多头管理,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和空白,这正是现阶段电视购物行政管理的突出现象。

二、电视购物的属性辨析与主体的管理序列

探讨电视购物行政管理主体主次最具争议的地方在于是以“电视”为主,还是以“购物”为主,主管电视传播的行政机关和主管市场经营的行政机关之间如何确定管理序列。电视购物与一般媒介经营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的媒介经营主体从事具体经济活动的机构是传媒单位,其产品的本质是传媒机构自产的服务类、娱乐类等信息,它的“事业”、“产业”、“意识形态”三重属性明显,并且主体单一,行政管理的归属问题非常清晰,不存在任何争议。而电视购物从事具体经营活动的机构是电视购物公司,其经营的本质还是零售商品,电视传播仅为商品流通的营销环节。问题在于电视购物营销使用的是国有公共资源—电视频道,正是这个问题困扰着电视购物管理体系的深入建设。电视购物必须合法使用国有公共资源,遵循意识形态框架下的信息传播要求,这是电视购物经营活动得以开展的基本前提。但是电视购物的本质属性应当还是商业。首先,从商品交换标的看,电视购物进行的是以货币换实物商品的活动,交换的基本标的不是服务性信息。电视购物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服务性信息是由服务性劳动创造的,属于附加价值的范畴,它体现了电视购物的生产特点,但不改变整体生产交换的基本性质。其二,从生产者身份看,电视购物用于交换的实物商品其生产者是各类商品制造商,而不是电视传媒。电视传媒不参与电视购物商品流通的生产领域,电视传媒劳动所出的是非物化的营销服务。其三,从消费性质看,电视购物受众实质上进行的是物质消费,而非享受文化娱乐的精神消费,电视传播对电视购物消费的性质不产生根本改变。

由此可见,电视购物的“电视”属性不是核心因素,其本质属性的核心为商业性,其次为电视的传媒属性。根据电视购物“商业属性第一、传媒属性第二”的原则,电视购物行政管理主体的序列结构也应按此构成:第一序列为主管商业的政府机关,以中央级政府机构为例包括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务部;第二序列为主管电视传播的政府机构,包括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第三序列为其他相关政府机构,如国家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地方各级政府参照上述排序进行划分。

三、中国电视购物行政管理主体的协作模式

电视购物管理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各行政管理主体之间如何协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未来电视购物的发展。在对电视购物行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涉及的多方管理机构之间主动性存在差异,越界越权、被动管理的现象比较明显。这充分说明各规制机构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管理角色的地位和层级还没有形成共识,具体的联合管制行为缺乏协调性也就成为必然。在多部门联合管理和联合执法中,由于部门之间缺少磨合、协调性差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责任推诿或不作为,除了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和管理形象,更不利于电视购物行业的发展。就现阶段而言,广播电视行政系统出台的政策最多、最明确,其原因是广播电视行政系统对电视频道的管理有着天然的主动性,而工商系统和商务系统则相对较弱,面对电视购物快速发展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政府行政部门中主动性高的机构无形中成为管理的率先者、领头者。

然而,以广播电视行政系统为核心的管理结构难以全面管理电视购物行业,因此只有建立符合电视购物属性、规律和我国国情,且具有操作性的协作模式才能有效避免职权越界的现象,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一)部门通联模式

工商行政系统和商务行政系统在此模式中,积极地在规制电视购物行业中发挥主要作用,广电行政系统以第二序列身份参与其中。各相关行政管理主体加强联系,通过举办协作工作会议、专题研究会等形式统一电视购物管理的基本思想、宗旨,明确各部门的分工和职责,形成统一、协调的联合管理机制,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引导和监管电视购物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专业管理委员会模式

根据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管理交叉行业的成功经验,可由工商部、商务部、国家广电总局、工信部等共同组建独立的电视购物管理委员会。其下相关的行政部门委派人员成立电视购物管理理事会,共同制定电视购物的相关政策,负责全国电视购物的协调和管理。通过立法明确电视购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及其职责,包括负责明确各相关部门在电视购物管理过程中的分工及责任,对电视购物企业、经营业务及人员准入的条件和程序作出规定。

工商行政管理的性质篇8

我们的理论依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提出建设服务型工商管理的理论基础。这是因为“三个代表”重要版权所有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做好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必须保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理论勇气,紧密结合工商行政管理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我们认为,服务型工商管理是服务型政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在整个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上要彻底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命令型”管理,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服务型”管理转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在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好务的前提下,搞好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全力提高工商管理队伍素质,推动整个工作上水平、上能力、上档次,切实把好市场主体的入门关,当好市场运行的裁判员,做好市场秩序的坚强卫士。

我们认为,服务型工商管理的基本内涵由以下三点构成:一是服务是工商管理机关全部职能的出发点和归宿。从管理本身就是服务这样一个角度看,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不仅是维护正常市场运行秩序的有效手段,更是为了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服务。

二是平等的观念是建设服务型工商管理的逻辑起点,换位思考是建设服务型工商管理的基本原则。工商管理机关是行政主体,各类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是市场主体。两者是平等的法律主体,都应受到法律的约束。三是建设服务型工商管理的关键是必须坚持执法与服务的辩证统一。寓服务于执法,融执法于服务,执法与服务互动互济。

我们的实践过程

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变型的关键时期,及时适应形势变化,建设服务型工商管理是我们在实践中的迫切需要。年初,进入准备阶段。年初,进入启动阶段。年月,大连市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后,更加坚定了局党组的决心,使建设服务型工商管理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⒈支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建设“放心工程”。

参照全国先进省市的经验,先后研究制定并以大连市人民政府文件出台了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条规定和支持个私经济发展的条优惠政策。同时大胆改革监管方式:推行了企业注册“一站式服务”;实施外资企业年检一条龙服务,把海关、国税局、地税局、外经贸局等单位请到工商局一起办公,减少企业年检程序,缩短年检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探索上门实地年检、预约集中年检、网上年检;推出企业申请与工商机关筛选推荐相结合的企业免检制度。为提高年检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市局专门成立了年检监督办公室,请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现场监督,切实把以德行政和热情服务体现在窗口工作之中。

在企业咨询服务上,推行政策咨询“一口清”和承办材料“一手清”。各分局咨询服务中心还推行了“全程服务工作法”和“参谋顾问式服务”。

在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上,市工商局组织个体私营企业南下广州、上海,北上哈尔滨、长春,远涉海外招商引资,达成技术合作项目个,资金总额亿元。

在延伸工商服务职能上,充分发挥工商局监管市场和发展个私经济的职能优势,为下岗职工进市场设立“绿色通道”,在收费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年来,累计安置下岗职工近万人。

⒉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建设“民心工程”。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一是体现维权群众性。年,市工商局学习广州等地的先进经验,投资多万元建设“”申诉举报指挥中心,采取电脑定位新技术高效受理协调解决消费者投诉。二是以打假促稳定。年,市工商局开展“打假维权满意街(区)”和“红盾维权进社区”活动。

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方面,一是打假促发展。针对全国有名的大型轴承企业瓦轴集团周边地区非法生产加工轴承及其零部件的活动频繁,市工商局在公安干警配合下,依法取缔无照经营并涉嫌制造劣质产品的业户,维护了瓦轴的利益和信誉,净化了轴承市场环境。

二是整顿规范市场。以肉食品市场、农资市场、汽车拆装市场和旅游市场为重点,开展打假治劣的专项执法行动;以媒体广告、印刷品广告、房地产广告和医药、医疗广告为重点,开展“反误导、打虚假”的专项整治活动;以查处建筑市场违法合同案件为重点,开展金融市场、建筑市场和装饰市场合同大检查;以打击公用垄断地位限制竞争、传销和变相传销为重点,开展反不正当竞争的斗争。特别是肉食品市场的整治。

⒊实施名牌兴市战略,建设“名牌工程”。为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广大市场对著名和驰名商标的认识,市工商局狠抓创建全市著名和驰名商标活动,举行“大连市实施名牌兴市战略研讨会”,在全市开展“我所喜爱的地方品牌”评选活动。通过活动促进了消费,拉动了内需,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⒋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建设“红盾网络工程”。从年开始,着重从网络建设、信息资源采集整理、应用软件开发和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全员计算机操作普及等个方面入手狠抓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市局机关、个分局、个基础工商所三级计算机网络系统,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多个站点的工商系统计算机网,并与全国工商系统联网和“电子政务”、“网上收费和财务管理”、“企业登记”、“企业户口管理”、“执法监控”、“廉政建设信息”六大平台。

⒌以德行政,文明执法。年我们广泛开展了“基层建设年”活动,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队伍素质的提高。在提高素质中,推选了两个机制,即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同时还广泛开展了“讲大局,比纪律,提高全局意识;讲法制,比管理,提高执法水平;讲廉洁,比作风,提高自律能力;讲团结,比协作,提高整体合力;讲奉献,比贡献,提高工作创新性”活动,形成了一个“比、学、帮、超”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树立了良好形象。

⒍提高干部素质,建设“公务员工程”。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创建学习型机关。在工商干部中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工商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了建设服务型工商的水平。

二是树立典型,以先进激励队伍。在深入开展服务型工商管理活动中,引导全局上下用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全系统产生深刻影响。

三是狠抓廉政建设,实行优胜劣汰。在干部作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各分局科、所长大部分实行竞争上岗,一般干部上岗实行双向选择,努力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优胜劣汰机制。

四是大力加强以服务型工商管理为核心价值观的工商文化建设。目前,大连市工商局工商文化建设纲要的制定工作已基本完成,有关文化内容正在持续地贯输中。

课题一:服务型工商管理如何体现政府职能转变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刘熙瑞:大连市工商局在实践中提出服务型工商管理新理念,的确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我认为要讨论清楚服务型工商管理,有一个基本前提是如何理解服务型政府。因为服务型政府是对政府职能的根本定位,它不是局限于政府职能的某些方面要具有服务性,而是强调政府职能在整体上要体现服务性。按照这样的逻辑,服务型工商管理当然地就会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机组成部分。

毋庸讳言,当前大家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工商管理,还有许多不同看法和争论。但是我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工商管理的积极倡导者和拥护者。这是因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必然选择,建设服务型工版权所有商管理是我国加快政府管理创新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客观需要。

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它不仅清楚地揭示了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的内涵,而且也明确了我们党、政府、公务员、公民和社会的基本关系。究竟谁处于主体地位?谁处于服务地位?这是一个本质性的问题。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从传统的官本位观念回归到民本位观念上来;从传统的政府本位观念回归到社会本位观念上来;从原有的权力本位观念回归到权利本位观念上来。当我们的观念真正发生了上述转变和回归之后,政府与社会、公务员与公民之间的实际运行关系也必将随之发生重大的实质性变化。到那时无论是建设服务型政府还是建设服务型工商管理这些在实践中产生的分歧和争论,最终会变得统一起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大连市工商局在实践中提出要服务型工商管理,对我国当前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进行政府职能转变工作,具有十分宝贵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经过上世纪年代末到年代初的不懈探索,在年党的十四大最终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改革内容包括市场、企业、分配和宏观等四个主要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市场是基础、企业是中心、分配是保障、宏观是关键。

所谓宏观改革,基本上就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政府宏观调控手段、方法的改变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目前,在宏观调控手段方面,已经从过去主要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控,改为主要依靠金融、财税和统一法规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间接调控,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的改革却相对滞后,集中反映出的问题就是审批项目过多过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审批经济”。“审批经济”随意性很大、极不规范,不仅大大降低了政府和企业的工作效率、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成本,而且往往成为不法分子“寻租”和贪污受贿的重要途径。

因此,当前必须把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作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来抓,从而保护好多年来之不易的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维护好党和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威望。

课题二:服务型工商管理管理与服务的辩证关系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司长王岩: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和目标,可以用一句话表述,即提升政府能力。政府能力是国家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政府能力与政府的行政职能相一致,主要指国家行政机关在国家体制内,通过制定和执行积极而有效的公共政策,以及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广泛而良好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理性地确立社会普遍遵循的规则,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形成有效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制度及其机制,促进国家快速、均衡、持续发展的能力。政府能力包括:公共政策能力、公共行政管理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其中增加政府的社会服务能力是我们目前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和重要目标之一。

增强政府的社会服务能力,一方面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拓宽政府向社会提供服务的领域,同时还要在管理活动中增强服务意识,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的渠道和方式,完善公开的办事制度,加强对权力行使的监督。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我国政府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实施市场监管的主要职能部门,担负着工商行政管理方针、政策法规的研究拟定;组织企业、单位个人的注册登记;组织监督市场竞争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及规范市场秩序等十分重要的职责。在近年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不断得到加强,但是如何把市场监管与为市场主体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值得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探索研究。在这方面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府管理创新过程中,积极探索建设服务型工商管理,无疑是一个十分有益的尝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工商行政管理局,顾名思义,理所当然是一个管理机构,完全可以以管理为主。但是大连市工商局并没有局限于此,而是从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从观念到实践上主动引入服务型工商行政管理的新概念,强调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执法于服务之中,使工商行政管理和执法与服务互助互济,相得益彰。他们的实践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而且有效地带来了政府管理职能的转换与工商行政管理形象的改善。大连的成功经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们辩证处理好政府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的关系,值得其他地区政府部门借鉴。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刘熙瑞:大连提出服务型工商管理,在我看来并不是不要管理,而是在呼唤更加科学和规范的管理。这种管理必须纳入服务的框架之内,它是服务的一部分,是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任何反市场的行为、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危害公民利益的行为,我们政府部门都必须依法予以制止乃至制裁。这种严格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国家、对公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服务。

课题三:服务型工商管理大连经验给人哪些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振中: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在认真贯彻大连市政府提出的“服务型政府”的精神,结合本职工作提出的“建设服务型工商管理”这一理念,不仅对于当前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有着重要的深远意义。对此,我们可以从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和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三个方面评价。

第一,从城市竞争力角度来看,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曾经对中国城市竞争力作过评估,大连在中国个城市中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位。其中环境排名第位、设施排名第位、资本排名第位、科技排名第位均高于其综合竞争力的名次。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与政府管理部分相关的排位,我们发现:政府审批与管理排名、政府财政能力排名⒋政府执法能力排名⒍政府规划能力排名⒎政府社会凝聚力排名。由此可见,对于大连来讲,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率先采取措施,积极探索服务型工商管理的行动,将会对提高大连的城市竞争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从国家竞争力角度来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政府的效率问题是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问题之一。瑞士国际管理学院发展学院所设计的世界竞争力指标中政府效率指标包括个方面,即政府中政策方向的一致性是低还是高;法律是否损害贵国的竞争力;新立法是否鼓励企业竞争力;政府经济政策是否快速适应于经济发展;政府决策是否可以有效实施;政治团体是否确实理解目前的经济挑战;政府政策的透明度是否令人满意;公共服务是否受政治干预;是否阻碍企业发展;受贿和腐败在经济中是否盛行。从大连市工商局的实践过程看,他们不仅非常注重提高办事效率,而且制订出树立优质服务的工商新的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促进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因此大连建设服务型工商管理的行动,对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第三,从企业竞争力角度看,世界银行研究部曾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进行了国际比较,其中在市场进入和退出方面,通过对个国家的调查显示,进入管制越严格,企业成本越高,腐败越严重,地下经济规模越大。而从企业设立的难易程度考察,中国市场进入和退出的壁垒都远高于其他国家。不过作为一位学者,当我看到在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及时帮助下,中德合资企业鞍钢新轧—蒂森克苗虏伯镀锌钢板有限公司,很短时间就完成注册时,我与你们一样感到振奋。因为这是自年以来大连市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第一大户、入世以来辽宁省投资总额超过亿美元以上的惟一一家企业。这一典型事例不仅体现了大连建设服务型工商管理的积极成效,而且也显示出这一创新行动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激励作用。如果各行各业都能像大连市工商局那样把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上,那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就会早日成为现实。

课题四:服务型工商管理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当前许多宏观经济政策正在调整。总的来看,政府职能正在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要求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监督、民主和法治的特色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工商行政管理的目的、职能和作用应当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既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也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其目的应当是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企业数量和扩大企业规模,有利于增加就业,有利于维持市场机制公平有序地运行。

具体说,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与改革,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放宽准入限制,可以尝试采用备案制、审批后置、降低准入条件,为增加就业、增加企业数量服务;

二是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尽早消除歧视性规定,无论是国企、集体,还是外资、个体,都应当一视同仁,这是市场经济竞争的最基本要求;

三是不再维护行政垄断型经济,要从规章制度上鼓励公平竞争;

四是注意维护弱势经济主体;

五是放松和取消对自由职业者的准入管理,因为社会上这部分人的存在,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因种种原因而造成的人才短缺现象;

六是成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中介,成为政府和民间组织之间的桥梁,通过有效沟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七是取消各种收费。工商部门是公共管理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裁判员,裁判的收入不能来自球员,全部费用应当来自于政府拨款,而不应源自企业。这是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重要前提。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助理刘俊海:建立服务型政府对于增强政府、企业、地区和民族经济的竞争力、优化消费与投资环境,保护广大市场主体的自治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连市工商局等创造的服务型工商管理的经验凝聚了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制度和具体实践,值得肯定和推广,更值得进一步巩固、完善与提高。

基于此,我认为大连市在继续完善服务型工商管理和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一是尊重市场主体自治。强调市场主体自治,是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民事权利由政府回归市场主体的关键。

二是保护企业公平竞争与公正交易应有秩序。要维护市场经济的公正性、公开性、公平性,经济行政机关必须提供应有的保护。

三是加强引导型服务。政府部门要善于运用好政策引导、杠杆引导和信息引导等手段,有效地引导市场主体的市场决策行为,提高政府干预意志的透明度、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规范市场准出入型服务。为兼顾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与经济行政的廉洁性与公正性,应当严格规制政府发放行政许可的范围与程序。行政许可的适用范围要少而精。

五是促成企业享受法定权利和利益。这是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崭新模式。其特点是促成和帮助企业取得最佳的经营效果。但政府进行促成型干预要力求帮忙而不添乱,力戒包办代替。

工商行政管理的性质篇9

1、20**年”期间,伴随着包括两名省部级高官在内的近千名官员或**、或因防治工作不力而被罢官去职,“问责制”频频“亮相”媒体,为广大公众所知晓,进而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责任政府的重要看点。

2、近年来,我国先后制订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公务员法》等一系列包含问责内容的法律法规;很多部门依据自身职能,相应制订了配套的责任追究规定,这表明“问责制”正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3、梳理各地频现的“问责”事件,不难发现,“问责制”在操作层面上呈现出拓展深化的轨迹,即由“运动式问责”转向“经常性问责”,由“权力问责”转向“制度问责”,由“事权问责”转向“行为问责”,由“单一问责”转向“公众问责”,由“生产事故多发部门问责”转向“多领域各部门问责”,问责正逐步涵盖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注。

4、阜阳劣质“奶粉事件”、“齐二药”假药的问责表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干部,不再是游离于“问责制”之外的“旁观者”,而是切切实实已经成为被追究的“局中人”。这也是这些事件在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内引起了强烈震动、乃至出现一定心理恐慌的“症结”所在。

综上所述,从自身职能定位及履行职责的角度出发,分析现阶段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职业风险,积极探寻防范化解之策,应是我们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风险评估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承担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履职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职业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职能分工中的“先天性风险”。在我国实施的商品质量分段监管模式中,国务院赋予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职能。流通领域作为一个中间环节,上承生产领域,下启消费领域(含消费者),是矛盾的自然交汇点:一是生产领域所生产的各种产品,几乎都要进入流通领域后才能成为可供消费选择的商品,产品存在的质量瑕疵或在流通领域、或经过流通领域后才会得以暴露;二是消费领域发现的商品质量问题,其往往上溯到流通领域,问题排查、责任追究首当其冲;三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由于一部分市场主体社会责任的缺失,要完全靠工商部门涵盖对流通领域上百万种商品质量的监管,显然存在着可行性上的折扣,只要在消费领域发生商品质量带来的突发事件,往往都能从流通领域的监管上寻找出所谓的“疏漏之处”;四是工商机关在行使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中存在着“三缺乏”现象,即检测手段缺乏、专门人才缺乏、专业知识缺乏,这些“先天性不足”导致了监管手段和监管方法上的“后天性缺陷”。而现代公共行政的理念要求权力与责任对等,既然工商机关承担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管职能,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给工商部门带来了具有自然存在性质的、回避不了、也无法回避的“先天性风险”。

2、职能到位中的责任风险。依托自身职能,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中实现职能到位,进而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这是现代工商人的使命和期盼。但是,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部门职能定位的偏差、一些不切合实际要求的存在、以及个人素质的高低不一等因素,极易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带来一些不确定性,或是“好心办不成好事”,或是“做得好”中也蕴含着风险,或是虽然没有主观故意,但责任风险难以避免。

一是“缺位”带来的不作为风险。指没有按照法定的职责保证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的行使到位,该管的没有管,该制止的没有制止,该处罚的没有处罚,该许可的没有许可,因失职不作为的过错导致不良社会后果所带来的责任风险。如对涉及消费者健康、生命及财产安全的商品及服务的检查不部署、不落实,有质量问题的商品没有被及时发现,导致出现责任事故。比如经济户口管理、市场巡查、取缔无照经营等,有职能、有规定,但没有依法开展而导致的不良社会后果等。

二是“错位”带来的作为不当风险。指由于对执法授权在理解上产生偏差,对国家赋予我们的职能认识出现误区,执法监管的目的出现异化,导致作为不当,造成不良社会后果所带来的责任风险。一是执法趋利化。行政执法权不仅仅是用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而且还作为谋取部门经济利益的手段,导致执法行为与执法者自身利益挂钩,造成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的严重背离,从而造成不良社会后果;二是监管情绪化。由于市场监管面广量大且情况复杂,一些执法人员放任情绪,不能正确地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能,工作中避重就轻、挑肥拣瘦,该管不管、管而不当,能管就管、难管就放,有利则管、无利则让,有的把管事片面地当作管人,在监管执法中居高临下、语言失当、行为失范,颠倒了“公仆”与“主人”的位置,造成不良社会后果;三是处罚随意化。主要是对法规设置自由裁量权的目的理解不清,使用自由裁量权不合理,处罚标准不统一,畸轻畸重,甚至滥用自由裁量权,损害了法律的公平和统一,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三是“越位”带来的乱作为风险。指我们在履行自身职能的过程中,承担了本该由他人(其他机关)承担的职能,行使了一些自己不能或虽能但不该行使的权力,导致乱作为,造成不良社会后果所带来的责任风险。比如不合理地衍生、延伸职能,插手其他机关执掌之事;将调整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法律法规适用到生产领域、消费领域等。

四是作为过程中的不到位、不规范风险。指虽然履行了的职能,实施了行政作为,但由于没有严格按法律规定或法定程序从事监管活动,人情监管、弹性监管或执法程序违法,导致作为不到位、作为不规范,造成不良社会后果所带来的责任风险。如对市场主体准入的行政许可虽然实行了审查但审查不严、把关不到位;由于来自上级“打招呼”、“给压力”式的行政干预,把不符合条件或不该进的市场主体放进来;在处理投诉举报中(如食品类)就事论事,大事化小,没有一查到底;行政执法人员对涉嫌犯罪的案件该移交不移交等,都有可能会埋下行政、乃至司法的责任风险隐患。

五是揽职过多带来的“代过风险”。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重要的经济监督部门,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一般都被委以重任,一方面常常会被地方政府要求充分履行职能而赋予不少难以推却的临时性工作,承担着不少应该由社会和市场或其他部门来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为了获取地方党委、政府好的职能评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也会主动承担一些地方要求、但属职能之外的工作,从而导致揽职过多,如招商引资、城市环境的整治、市场的消防安全和物业管理等等。而按照权责对等的要求,“揽职”意味着“揽责”,揽职过多等于揽责过重,既然我们承担了本应由他人承担的工作或职能,也就必然会给我们带来“代人受过”的风险。

3、职能评价中的社会风险。对工商职能的评价是指地方政府、社会和群众对工商部门的服务水平和公共形象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如地方组织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评议、行风的民主测评、文明单位和文明行业的考评与推荐、地方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检查等等,这对工商部门提升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评议中一些非科学和非理性因素的存在,使评议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公正性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其多以“人民的名义”,故一旦评议结果不理想,就会带来许多的非议、部门形象的贬损等,因而给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干部带来难以承受其重的社会风险。

一是评议主体对评议对象职能了解的浅显化影响了评议结果的客观性。目前行风评议活动大多选取不同阶层人员来组成一个综合的评议主体,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公众及企事业代表等,而评议主体对评议对象的了解或不充分、或不全面(有不少人对工商部门的职能认识仅停留在“发发执照,管管集贸市场和个体工商户”的层面上),特别是对体现部门职能个性差异的不掌握,势必带来评议凭感觉、凭印象,这种评议要素之间的错位和失调对整个评议过程有着很大的干扰,难以保证评议结果的客观性。

二是评议标准的单一化影响了评议结果的准确性。被评议的部门由于职能分工不一样,其工作性质不一样,接触范围也不一样。如有的部门主要是宏观上的政策研究指导服务,相对比较超脱;而工商部门的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要直接和企业群众打交道,接触的社会面广,潜在影响评议结果的隐患就多,特别是执法监管容易产生矛盾。因此,把职能反差较大的部门放在同一层面并用同一标准来进行评议,难以保证评议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三是评议人员素质的差异化影响了评议结果的公正性。评议主体总体上素质在不断提高,科学评价、理性判断的能力在不断增强,但在实际运作中,也不排除个别评议人员凭个人的好恶、个人(或亲戚朋友)的经历来评价一个单位工作的好坏,类似这些“非理性”的想法和做法,必然使评议结果的公正性存有变数。

4、职能履行中的廉政风险。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新的规范、价值观、道德观都在重构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的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利益至上等时刻侵袭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干部;同时作为行政执法机关,社会上也把我们作为“有权部门”来看待,所谓“官不大,权不小”、“人不多、事不少”,发执照、办案件、抓监管,手中之“权”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经受着考验,切不可等闲视之。

一是“权力寻租”带来的腐败风险。由于工商干部在办理证、照、案、摊、费的过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特别是在自由裁量、单处或并处、许可条件的掌握等具有“两可”选择的环节上,如果把握不住,就会出现以原则做交易、以权力觅好处,小则违纪,大则违法,既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又影响了部门的形象,更葬送了个人的人生之路。

二是“人情渗透”带来的渎职风险。工商干部也是一个现实之人,生活在社会现实中,免不了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领导、亲戚、朋友、战友、同学等等,在履行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行政许可等具体职能时,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人出来打招呼,如果不能理性地审视或适用手中的权力,或把持不住自己,有时就会碍于情面而导致“人情执法、人情监管、人情许可”的现象,甚至徇私枉法,走上渎职犯罪之路。

三是“交往不慎”带来的廉洁风险。工商干部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分子,离不开与他人交往,这是人之常情、人之常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一部分人受利益驱动,按照“逐利性”的取向,有目的地与工商干部交往,熟悉熟悉、意思意思、放松放松,不断地接触、接近乃至揣摩,表面上和你称兄道弟,实质是看中你手中的权力,一旦需要,就会露出权钱交易、利用利诱的本质,就会使人掉入美丽的“陷阱”而难以自拔,酿成一足失成千古恨之悲剧。

三、对策措施

基于工商行政管理职业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我们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寻找有效的防范措施,尽量规避、减少和化解工作中的各种风险。

1、增强职业风险意识,确立“责任”新理念。随着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立,权责对等的理念将得到进一步的明确,行政问责制将越来越完善,问责的力度也将越来越大,只要有了过错,就必须承担责任,这是躲不掉也避不开的,就此意义上说,我们所承担的责任也就是面临的风险。因此,只有敢于正视风险,牢牢树立风险意识,强化“责任”新理念,才能规避、减少和化解风险。一是要从以往的“我有多大权力”转到“我有多大责任”的理念上来,实现由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尽职尽责,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使命,真正使工商行政管理管理机关的每一个人都充分确立“全面履职就是全面承责”的意识。二是要充分认识到工作意味着责任,责任就是份内应做的事,也包括没有做好份内事而应承担的过失。三是要把“责任”转化为“落实”,即落实职能、落实工作,在落实中分解责任、化解责任,在落实中实现由责任风险向责任安全的转换。四是确立“自己的行为只有自己负责”的理念,因为一旦有了过错而被“问责”时,没有“救世主”,也不要指望他人来替你开脱、承担责任,因此要“慎用权”。

2、增强职权法定意识,有效控制职能配置风险。对行政部门来讲,“法无授权即禁止”,授权就是职权法定。授权的实质是限权,授权的同时也限定了行政权力行使的大小和范围。行政职权只有在法律授权后,行政机关才能为之,凡是法律授权工商机关的职责必须履行,必须到位,否则就是放弃职权,是行政不作为;法律没有授权就不得为之,就不得作为,否则就是乱作为。权力随责而定,不是因人而设。因此,我们只有在牢固确立工商行政管理职权法定意识的基础上,来理解职能、理清职能、履行职能,才能有效控制风险。也就是该主管的事要认真履行主管职责,该牵头的事要义不容辞地发挥牵头作用,该配合的积极予以配合;对发现的经济违法行为,属工商监管职责范围的要坚决予以查处,属其他职能部门管辖的该移交的移交、该提示的提示、该通报的通报,切不可揽职过多;属市场主体责任的要强化其自律。要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该管的事情上来,专注于自身法定职能的展开、完成。比如食品质量监管,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流通领域的食品质量监管,其他涉及的种养殖业、生产领域、消费领域的食品质量监管,我们的职责就是积极配合相关的职能部门开展工作。另外,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完成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仅靠一家之力是完全不够的,需要依靠多家部门相互之间的协调、协作、沟通和合作来共同完成。这个完成的过程是一个职能明晰的过程,也是一个分担风险的过程。

3、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合理规避履职责任风险。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条件和法定要求,全面正确和有效规范地履行职能,既不能失职,又不能越权,既不能不作为,又不能乱作为,既不能作为不规范,还不能作为不到位。一是全面作为,避免缺位。规避责任风险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折不扣地履行职能,按照法定的职责保证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的行使到位。工商部门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管是全方位的,所有市场主体都是监管的对象,所有市场行为都应纳入监管的范围,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同时,还要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加强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的研究,不断扩大新的监管领域。二是正确作为,避免错位。要准确理解“法”的内涵、目的和原意,正确把握法律法规对管辖、教育、规范、处罚的不同要求和适用,避免对执法授权在理解上产生偏差,从而导致行使职能的错位。在履行职能时,不但要考虑合法性,还要考虑合理性。三是有效作为,避免越位。越权的行政行为,是无效的行政作为,是“乱作为”,必然要承担由于权力运用的“越位”所带来的责任。我们应在法定职责范围内,坚持做该做的、而不是做能做的,坚持管该管的,而不是管能管的,坚持干该干的,而不是干想干的。只有专注于本部门的法定授权职能,才能有效履行职能,做到不越位。四是规范作为,避免作为不到位。要严格规范行政行为,避免人情监管、弹性执法和程序违法。应努力提高窗口工作人员、执法办案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促使他们认真、细致地审查每一份申请材料,该进行实质审查的一定要进行实质审查;认真办理每一宗案件,真正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杜绝发人情照、办人情案。当前,需要注意避免作为不到位的现象有:案件办结后涉及到移交司法部门的没有移交;在实施“经济户口”管理、开展市场巡查过程中发现相对人有违法行为的,没有依法告知、依法处理;开展的一些专项检查工作,只有行动没有记录,或记录不全等;特别是对食品、危化、易燃易爆等具有潜在隐患的企业和行业,专项检查发现及指出的问题,一定要留下“痕迹”,不能口说无凭,以有效实现自我保护。

4、增强协调沟通意识,尽力化解职能评价风险。一是要按照“让工商走向社会、让社会了解工商”的要求,积极面向社会宣传工商部门的职能及所做的工作,树立本部门的先进典型等,以有效避免社会各界建立在对工商部门职能不了解、不理解、甚至是误解基础上而作出偏颇的职能评价。二要积极建议和协调地方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评议机制,特别是要科学确定评议内容,完善评议标准,合理选取和确定评议主体,增强评议过程的公平性和评议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三要注意和评议主体加强沟通联系,主动邀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消费者代表等参加我们的一些执法活动等,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承担的职能工作,最大限度得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以利于他们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实事求是的价值判断。

5、增强廉洁从政意识,积极预防履职廉政风险。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教育和引导每一个干部,在履行职能和运用权力时筑牢思想防线、纪律防线、工作防线和家庭防线,坚持自律为先,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谨防因一时疏忽或不慎而铸成大错。一要“慎初”。凡事总有第一次,要在每件事情的一开始就谨慎小心,严格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处理好每个“第一次”。谨记:不慎其初,就会接二连三,一发不可收拾!二要“慎微”。要从点滴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对普通人来说是人之常情的小事小节,对有权者、用权者来讲就不一定是“小”了,凡事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防微方可杜渐。谨记:不慎其微,往往会走向反面,蚁穴能溃千里之堤!三要“慎独”。每个工商干部或负责一个条线,或分管一个片区,都要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每个工商干部在独处时要谨慎其所作所为,不要以为人不见其行而肆其所为,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把持住自己。谨记:不慎其独,往往是心存侥幸,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四要“慎欲”。无欲则刚,要自觉抵制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诱惑和陷阱,工商干部不一定要做“清心寡欲”的“清教徒”,但一定要克己之欲,特别是非分之欲、非法之欲,更不能随心所欲。谨记:不慎其欲,往往是腐败之发端,人之所欲,宜制不宜纵。另外还要“慎言”和“慎行”,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始终保持良好的形象。

工商行政管理的性质篇10

正确理解《物权法》相关规定

股权托管登记机构可以接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委托开展出质股权设立之前的相关业务。虽然《物权法》规定质权由出质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最终设立,但是,并未禁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委托股权托管登记开展与股权质押相关的前期工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完全可以根据质押股权的信息对称、清晰程度等相关情况,委托依法设立的专业股权托管登记机构开展此项工作。

在股权质押活动中,股权托管登记机构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不同职能。股权托管平台是一个市场平台,开展股权管理等(包括股权质押)业务,受到与当事人共同签订的《股权登记托管的协议》约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对出质股权进行设立,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保证出质股权的法律效力。

所以,股权托管登记机构主要是从市场平台的公示力和公信力出发,解决股权质押中市场当事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则是从市场执法机关的层面,通过行政作为保证股权质押活动具有法律效力。

股权托管机构具有自身优势

首先,规范的股权托管机构应当是省级政府依法设立的、具有公信力的平台。省级政府成立机构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市场中介平台来规范本省区域内非上市企业行为,保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帮助企业在市场中融资、并培育上市企业群体,使托管企业在本省资本市场平台上得到全面发展。依法设立的机构同时接受当地政府的监管,开展股权质押活动的市场风险较小,即便产生一些问题,也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

其次,规范的股权托管机构是具有市场公示力的平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市场的裁判,对于数量众多、情况复杂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管理,工作重点在股权注册登记上面,而公司在市场运行中其股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登记机关往往难以用变更登记的方法解决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股权托管登记机构则具有对托管企业股权运作的足够信息量,能够发现企业在市场运行中股权的动态,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并解决信息不对称现象。股权质押当事人可以充分利用平台查询关心的信息,了解股权的结构和数量以及市场动态,市场的公示力在这里得到体现。

应获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