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2:36

区域规划原则篇1

关键词:景观;区域景观;规划原则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94-01

自十九世纪末以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相对恶化和城市发展的病象环生,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为中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今天区域规划的重点。因此,作为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景观规划也日益为一些西方国家政府和人们所重视,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前主席西蒙兹在其《景观设计学》一书中就对区域景观作了专门论述[1]。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和相关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积极探索,以达到最终形成在中国行之有效的区域景观规划理论体系并加以广泛推行的目的,因此本文将针对区域景观的相关概念和区域景观规划基础性理论试作初步探索。

一、区域景观概念的界定

在分析区域景观规划理论之前,应该弄清“景观”、“区域景观”等相关概念的内涵,这是研究区域景观和实施区域性景观规划的基础。

(一)景观及景观规划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张,人们对景观概念的理解从在景观园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地理学和生态学的思想,构成了现代景观的概念。例如德国景观生态学家Buchwald认为:景观是地表某一空间的综合特征,是一个由陆圈和生物圈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包括人的视觉所触及的景观像、景观的功能结构和景观像的历史发展。这些理论都极大地突破了景观即风景的狭窄内涵,使景观上升到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物质循环的载体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信息源而存在的高度。

(二)区域及区域景观

区域是指具有特定共性、同质性、内聚力的地区。因此,区域景观规划应侧重对具有特定资源或特定景观内聚力的地区进行统一规划,以便从全局着手,统筹、合理安排区域的发展,克服行政或地方利益的条块分割所造成的景观破碎和总体效益受损,继而实现保护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体现公平原则,并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二、区域景观规划的原则

(一)整体性与连续性原则

区域景观规划必须注重整体效益,尤其是在多种景观特征的区域和总体景观区域规划中,不能强调某一元素的单一效益或局部地区的利益,条块分割、切断区域内景观的有机联系,只能使得区域景观破碎化,区域整体环境和竞争力下降。只有重视区域景观的整体性与连续性,才能协调好继承、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共同发展。

(二)自然优先原则

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源和物质循环的载体,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应该由人来调节,而树立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的“伙伴关系”的观念,则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区域景观,必须科学分析其自然规律,建立自然保护核和缓冲区,即对危机资源、残留斑块尽量完整保护,并将人为活动排斥在核心区周围的缓冲区以外,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的自然破坏。

(三)本土精神原则

特定区域景观都有其自然和文化的过程,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景观规划中,地方文化、历史风貌应得到充分体现,这是解决城市风格迷失,地方文化丧失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具有特定自然景观组分的区域景观规划中,突出自然特质和乡土特色,像江苏同里、周庄古镇、河北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的保护性建设就是成功范例。

(四)动态、渐进原则

区域是一个大而统一、但界定宽松的地理范围。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人类社会变化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一项规划都不可能是一张从一而终的蓝图,因为区域景观的主体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同时随着国际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人们对区域规划的理论理解也会不断朝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区域景观规划必然是一个渐进、动态的过程。

三、结语

区域规划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与具体的发展战略相比较,正确的区域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形成科学的区域景观观念,提高对区域景观发展的管理水平,才能使规划得以正确实施。此外,规划者多元化也是体现规划科学化、公平化的标志,其中中央、地方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在区域总体控制、利益协调方面可以起到关键作用,将规划意图和具体措施积极向住区居民宣传,通过更多的民主形式,实现共同利益。我们期待,在新的区域规划概念和理论被倡导和推行的同时,中国的区域景观规划理论会将得到更深入的研究,更广泛的推行,更普遍的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区域规划原则篇2

健全绩效评估制度。加快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动态管理。建立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定期评估制度,实行动态监控。加强重大项目的规划研究,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重大能源、产业园区承接、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在选址前进行规划评估,确保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性。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为抓手,强化城乡规划的引领调控作用,构建“视野前瞻、定位准确、系统完善、管理科学、覆盖城乡”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编制一批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规划,1坚持规划指导建设原则。围绕当前建设重点。指导城乡建设有序开展。

对已有规划抓紧修订、补充和完善,2坚持适应形势发展原则。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对未编规划抓紧启动编制。

又着眼长远和前瞻性的规划,3坚持即期长远结合原则。编制一批既立足当前。增强规划的引导性。

与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4坚持规划联动衔接原则。城镇规划编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城市、县、镇总体规划

完善城市、县和建制镇总体规划,按照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为城镇建设提供更合理的框架结构、更充裕的发展空间和更科学的规划指引。年完成市和四县总体规划(含近期建设规划)南部城镇群发展战略规划以及20个重点镇的总体规划修编、修订,年底前全面完成建制镇总体规划修订工作。

近期工作重点:

统筹安排市域交通、供电、防洪等重大基础设施,1修编《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用地功能布局。对旅游、生态、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等提出规划指引原则。同步完成未来5年的近期建设规划”及近期建设区的控规编制工作。

突出“古城保护与新区开发”并举;县以“与中心城区同城化”为原则,2修编“四县总体规划(-2030依据《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完成四县总体规划修编。歙县以“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为总体定位。做好与中心城区的衔接,同步完成“近期建设规划”开展近期建设区域的控规编制;黟县围绕西递、宏村等重要节点,依托文化遗产密集区的资源优势,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关系;祁门县以“新城”开发建设为主要载体,重点开发建设新城区,同步改造提升老城区。

全面修订全市建制镇总体规划,3修订建制镇总体规划。根据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要求。以20个特色镇为重点(名单附后)突出发展特色和优势,做好镇区规模拓展和镇域村庄协调建设,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划指引。

明确重点发展区域,4编制南部城镇群发展战略规划。立足区域经济一体化。统筹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形成以中心城区(含屯溪组团、新城组团、岩寺组团)为核心,海阳组团、歙县徽城组团为两翼“一加二”空间结构框架,统筹南部城镇群协调发展,为市城市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城乡重点发展建设区域规划

服务即期建设需要,围绕“十大工程”建设。年底前完成一批重要区域、重点项目的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为开发建设提供翔实的规划依据。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可延至年底前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由各区县政府自行划定范围,分区域、分阶段组织编制。

近期工作重点:

以服务景区为目标,1编制《环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风景区总体规划》指导下。按照“四门洞开,山上山下互动”总体要求,处理好景区与周边汤口镇、谭家桥镇、耿城镇、镇、镇和林场区域之间的关系,尽快编制完成“景区外部交通专项规划”和“环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带动并加快“五镇一场”建设,提升景区及周边城镇接待能力和容量,形成以风景区为中心的大大联动、大旅游”格局。

控制面积27平方公里的规模,2编制《高铁站站前区综合规划》按照规划用地面积10平方公里。通过编制高铁站站前区综合规划,实现站前区枢纽交通与市域和市区交通的无缝”衔接。按照商贸旅游、商务办公、文体娱乐和高品质居住区的功能定位,编制站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站前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依据。

东至花山景区的新安江综合开发规划。以老街区域为核心,3编制《新安江综合开发工程规划》制定西起桃花岛。改造提升老城区沿江风貌,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编制三江口、桃花岛和江心洲三个主要节点周边的详细规划建设方案。以花山谜窟为核心,拓展城市空间,丰富新型旅游业态,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面积3-4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区。

以加快环湖区建设为主题,4完善《太平湖风景区总体规划》按照建设国际一流滨湖旅游度假区的要求。以环湖公路为主线,拓展环湖区建设用地规模,完善太平湖总体规划内容,为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提供空间,为太平湖的大发展、大跨越提供规划依据,年接待能力从80万人次提升到200万人次以上。

修订完善《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整治规划》完成老街区域交通协调规划研究工作和小街小巷保护与开发建设的规划控制导则。深化《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府衙修复、斗山街改造、渔梁坝开发和练江改造等方面做到详细规划的深度。以“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为抓手,5修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围绕正街整治、小巷开发、改造和配套。以等一批重要的历史村落为重点,修订和完善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和其它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按照一个新村(解决村民的居住问题,疏解古村落的保护压力)一批项目(提升旅游接待水平,丰富旅游服务业态)一套设施(道路交通、消防供水、污水排放)要求,完善和拓展开发利用篇章。

尽快完成详细规划的编制、调整完善工作。近期重点完善和编制雨润商务度假区、茶博园、新徽天地旅游度假区、黎阳老街改造、徽文化艺术长廊、东旅游小镇、太平湖SpG项目、金盆湾旅游度假区、北驿度假区、奇墅湖旅游度假村、新安医药博物园、纳尼亚小镇等一批用地面积在1000亩左右的重大旅游休闲、文化产业项目详细规划。同时按照整合教育资源的要求,6编制和完善重点建设区域详细规划。根据重点项目实施情况。抓紧编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规划。

因地制宜,7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别不同区域。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旅游道路沿线和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按照“生态、徽韵”原则;景区景点周边按照“建设新村、配套功能”原则;城郊按照“集约用地、风貌整治”原则,结合“村庄清洁工程”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三)城乡发展重要支撑专项规划

年底前,保障发展需要。加快完成一批重要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

近期工作重点:

结合高铁建设,1编制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按照服务“大交通”要求。尽快完成高铁站站前区综合交通规划,确保高速铁路与城市道路交通配套设施同时建成投入使用。抓紧做好市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全市公路网和旅游公路网发展规划,尽快形成以高铁站为核心、高速公路为骨架、等级道路为脉络、县乡公路为延伸的市域道路交通体系。

编制自驾车旅游服务专项规划,2编制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按照服务“大旅游”要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全市自驾游服务中心”各区县规划建设“自驾游服务区”景区景点周边规划建设“自驾游服务接待点”通过三级体系建设,构建自驾游配套服务网络。修编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抓好乡村旅游全市统筹,完成乡村旅游的规划布点和用地布局,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抓紧完成全市各经济园区总体规划修订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3修订和完善经济园区总体规划。按照服务“园区建设”要求。为园区发展建设提供依据。按照园区集中、产业积聚的发展思路,着力扩大园区规模,经济开发区原则上按照20平方公里规模进行建设;区县园区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土地,结合发展条件,适当拓展规模。现有园区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要求,全市统筹安排2-3个新的园区。

四)城乡环境风貌整治规划

按照“突出特色,针对需要重点整治环境风貌的节点、路段和区域。提升品位”要求,年底前,编制完成环境风貌整治和整体改造详细规划,塑造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新面貌。

完成高速公路率水桥区域、草市—篁墩区域、汤屯高速公路出口区域环境风貌整治改造详细规划,近期工作重点:1编制城市重要节点改造规划。中心城区按照“拓展和内涵提升”要求。同时启动仙人洞路整体改造详细规划,完成建成区的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区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规划,提升城市形象。各区县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选择若干“重要路段、重要节点、重要出入口”区域,完成一批改造提升和环境整治项目规划,通过环境整治和整体改造,迅速改善城市面貌。

群体要有美感,2编制特色风貌规划。以“整体要有规划。单体要有特色”和“瘦、透、秀”总体要求,制定城乡特色风貌控制导则和新农村民居建设标准图集,分类指导各地建设。编制完成城市(区县城)亮化规划,提升亮化的品位和档次。

三、保障措施

抓好任务分解落实。市委、市政府成立构建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工作领导小组,1加强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抓紧做好规划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工作,制定具体的规划编制方案和工作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责任到人。

做好资金保障供给。城市、县、镇总体规划等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主导作用,2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各项目业主要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项目开发建设的总投资,保障资金供给,确保各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完成。

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充分引入竞争机制,3开放市场。拓展视野,开门规划,加强与国际接轨,开放搞活规划编制设计市场。广泛借助“外脑”引进“外智”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的编制水平。加强前期论证和调研,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真正做到高质量规划、高水平管理、高标准实施。

区域规划原则篇3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农牧结合、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循环利用、控量减污”的原则,根据区域环境承载力和城市发展需要,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布局和规模,实行划区分类管理。对现有养殖场(户)污染进行综合整治,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化养殖,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生态化,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农业之路。

二、划分原则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畜禽养殖业健康协调发展的原则;

(二)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

(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原则;

(五)城镇居民区、住宅区、风景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主要河流、工业开发区优先保护的原则;

(六)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的原则。

三、划分分类

全市行政区域范围畜禽养殖区域划分为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和适度养殖区三类。

禁止养殖区是指不得建立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区域;控制养殖区是指限定畜禽养殖数量,严格控制养殖规模,实行畜禽养殖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区域;适度养殖区是指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环境容量,可适度进行畜禽养殖的区域。本办法所称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备案与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浙政办发〔2010〕42号)规定的标准执行。

四、划分范围

(一)禁止养殖区

1.城镇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区域,主要包括城区三环线以内区域、江南新区规划区、经济开发区和城西新区的工业区块,中心镇规划区、集镇核心区;

2.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主要包括杨溪、太平、三渡溪、珠坑、黄坟、洪塘坑、上黄水库等规模水厂供水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其它联村、单村供水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3.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主要包括方岩风景名胜区、五指岩风景名胜区、白云风景区、石苍岩风景区等;

4.水环境功能区确定为Ⅰ、Ⅱ类水质水体的流域上游(含支流)以及华溪、酥溪、李溪、南溪、江等河流两侧500米以内范围;

5.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它区域。

(二)控制养殖区

1.城镇规划禁止养殖区外延500米以内的区域范围;

2.村庄规划住宅区及周边300米以内的区域范围;

3.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规划区域外500米范围内的区域;

4.国道、高速公路、铁路,市区通往各风景区公路两侧500米范围内的区域;

5.根据城镇发展规划和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应当限制养殖的区域。

(三)适度养殖区

全市行政区域范围除禁止养殖区和控制养殖区以外的其它区域。

五、发展规划

市农业局要会同环保、水务等部门,根据我市畜产品需求增长及环境承载力、流域水环境容量、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禁养规定,科学编制畜牧业发展规划。同时,抓好规划实施中的组织、指导、协调、管理等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禁止养殖区内禁止建设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现有各类养殖场原则上要在2012年底前逐步关停、转产或搬迁。

控制养殖区内禁止新建、扩建规模畜禽养殖场,现有规模养殖场应限期治理,实现达标排放;未经治理或未达标排放的,责令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依法予以关闭。

在适度养殖区,实行适度生态化规模养殖,优化养殖布局,污染物经治理后达标排放。

(二)在适度养殖区内新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必须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畜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等有关规划,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

(三)市发改、国土、农业、林业、环保、水务、规划、工商等部门在规划、立项、审批有关畜禽养殖项目时,应严格审批程序;环保部门应切实履行环境监管职责,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农业部门应严格执行畜禽规模养殖建设规范,抓好业务指导和日常监管;各镇(街、区)应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做好辖区范围内禁养养殖场的关停转迁,并结合本辖区发展规划,把好畜禽规模养殖场发展关口,严禁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现象,推进全市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工作管理。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生态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执行畜禽养殖业环境准入制度,加快推行畜禽养殖场排污许可及备案制度,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有关部门要完善制度,落实责任,促使畜禽养殖场所设置合理、管理规范、饲养达标、用药安全、免疫及时、无害化处理到位、档案健全。市财政每年安排必要的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专项资金。

(二)加强技术指导。市农业局、环保局等部门应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指导和管理,落实工作措施,积极探索推广畜禽生态养殖、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低成本利用的典型和先进减排技术,大力推广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的治理方法和就地消纳、循环利用、集中收集处理、零排放等多种模式。

(三)加强联合执法。强化属地管理和行业监管,各镇(街、区)、环保、农业、国土、水务等有关部门要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联合执法,依法查处和打击各种养殖环境违法行为。强化社会监督,建立有效的举报制度,发动群众对擅自向水体等环境排放畜禽养殖污染的行为进行举报。

(四)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参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对不按要求修建畜禽养殖场、污染环境的,要及时予以曝光。

区域规划原则篇4

关键词:小城镇;空间区划;空间管制;总体规划;方法

abstract:thisarticlefromthespacecontroltargetandspaceuseandcontrolreferencetorelatedtheory,inbuildinglanduseandspacecontrolplanningoperationplatformshouldfacethe,themethodtoimprovetheoverallurbanplanningtoprovidescientificreferenceideas.

Keywords:smalltowns;Spacedivision;Spacecontrol;overallplanning;method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空间管制目标

通过明确区域城乡空间开发管制范围,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措施,为各类开发建设行为规定必须遵守的行动纲领和行为准则。

空间管制是为了协调城乡发展、资源综合利用、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命线系统安全等方面制定的强制性内容,通过划定非城镇建设用地,避免城镇建设用地在空间的盲目扩张,从而达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建设自然生态和城市生态相交融的富有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

2空间管制运用领域

2.1土地利用

根据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管理目标,将区域土地资源划分为不同的空间区域,并制定各区域的土地管制规则。在土地利用层面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用途管制,目的在于确定土地使用的限制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区。

2.2区域规划

基于空间利用而建立的一种以管制区划为主的实施机制,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综合考虑各种要素相互协调的要求,划定不同方向的类型区,并制定其开发标准和引导措施,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2.3城市总体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管制是对城市所在区域用地进行全面的资源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空间进行划分,从而对划分区域提出其管制要求。从城市整体出发,协调城市合理发展,避免城市过度增长带来的影响。

3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空间管制的定位与原则

3.1定位

小城镇作为城市与农村的重要结合点,相对于城市来说在规模上和性质上都有其特殊性。我国小城镇总体规划中实行的空间管制可以理解为是对城镇空间开发行为的指导,对比其他运用领域,城镇尺度的空间管制就更加细致,所指导的开发行为也更加具体详细。

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管制不仅考虑城镇土地用途,同时还包括对城镇未来发展方向、土地利用开发强度、镇域资源开发保护等内容,目的是在整体上协调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活环境、村庄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平衡。对用地开发建设实施必要的控制引导,实现对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同步优化,寻求合适的城镇发展模式。

3.2空间管制原则

3.2.1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对区域内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进行综合控制和引导。对于跨行政界限的重大建设项目,组织不同区域的单位进行协调。在行政协调时,贯彻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2.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产业布局的差异性和土地开发的适宜性,进行空间管制区域划分。共同保持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合作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生态防护林以及跨区域的整治工程;共同推进大型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共建共享;共同开发和保护区域内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水土资源,协调城镇边缘区的空间布局。

3.2.3市场调节与政府协调相结合的原则

在区域范围内进行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要避免对空间开发中过多的强制性行政干预。在注重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政府应充分发挥对区域各利益主体的管治和协调作用。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市场规则的实施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清除市场规则实施的障碍;通过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在区域空间上的配置,促进重点空间的优先成长,提升重点产业的发展水平;协调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公共投资,在符合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推进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4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空间管制的方法与内容

4.1方法框架

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空间管制的关键点是对整个城镇区域内的用地建设开发进行管理和控制。而对用地进行分区管制是科学管理和控制用地建设行为的有效手段。因此,小城镇空间管制的核心内容便是用地的管制分区。

在此基础上,其研究思路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空间分区的影响因素;第二阶段,划分以城镇用地现状资源为基础的空间属性分区;第三阶段,在空间属性分区的基础上划定具体空间开发分区;第四阶段,确定空间管制要求。

4.2划定空间分区影响因素

城镇土地是城镇社会经济生活的载体,是自然、社会、经济等诸多要素综合影响的产物,这些要素对用地的开发使用有着重要的影响,是进行空间分区的决定性因素。

对小城镇空间分区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确定城镇用地的影响条件。归纳起来,影响城市用地主要分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人文条件以及生态环境条件,根据不同的现状也可归纳出其他的影响条件。

其次,确定各类影响条件包含的影响因子,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地势等因子,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公共服务设施、人均GDp、区位交通、劳动生产率等,人文条件包括城镇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风景名胜保护、历史文化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周边控制等因子,生态环境条件则包括城镇区域内湿地林地等生态资源以及重要河网水系等。

4.3空间资源属性分区

分区的范围包括整个规划区范围,即以城镇行政边界为界限的整个范围,依据城镇的土地利用现状、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条件、人文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对镇域空间资源属性叠加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空间资源进行分区。分区的类型不存在确定的模式,主要是根据当地城镇的实际情况,其中典型的小城镇空间分区类型有:

4.3.1城镇建设空间

即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空间范围多以城镇的集聚建设用地范围即镇区建设用地范围为依据。在确定城镇建设空间过程中,要根据整个城镇可供开发的土地总量,充分考虑城乡发展现状,确定合理的城镇建设空间范围;

4.3.2村庄建设空间

村镇布局规划中确定的村庄建设规划用地范围,主要是村庄居民点、其他零星的且独立于村庄内部的建设用地。

4.3.3生态敏感空间

生态敏感空间是指对整个镇域内自然、社会环境具有决定影响作用,需要重点控制保护的大型生态实体和区域。该区域包括镇域内重要的河流水系、生态保护核心区和水源保护地等直接决定整个城镇甚至地区生态环境质量高低的区域。

区域规划原则篇5

关键词: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钱塘江

中图分类号:F323.1文献标识码:a

建国以来我国的流域管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比如钱塘江流域的新安江水电站、富春江水电站、河口围涂治江、标准海塘建设等等一系列治理措施为两岸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流域的管理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近几年,我国各大流域普遍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极端的强降水天气和严重缺水的情况频频发生,大规模的水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针对目前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质普遍恶化,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的现象,如何改善水质、保持水量、维护生态,已成为流域水资源管理需要解决的紧迫任务。本文探索通过新的理念为流域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流域综合管理

流域是指地表水及地下水分水线所包围的集水区域的总称,习惯上常指地表水的集水区域。很明显,流域的概念还应包括水流经的区域的生态系统。流域不仅是一个从源头到河口的完整、独立、自成系统的水文单元,其所在的自然区域又是人类经济、文化等一切活动的重要社会场所。流域内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状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流域生态环境,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较高的经济发展程度会为流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创造较好的经济条件,并为其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反之则会对流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流域在其边界范围内由于水的自然流动性形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这一系统之内的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之间,流域上下游、干支流之间都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一个因素发生变化,整个流域的其他因素都会受其影响。

流域综合管理就是要将流域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社会经济系统,即把流域内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看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实质就是要建立一整套适应水资源自然流域特性和多功能统一性的管理制度,使得有限的水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和最大化的综合效益,保障和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流域综合管理的理念是管理行为的指导思想,是一切管理行为的源头,因此管理的理念关系着流域管理行为的成效。

二、我国流域管理的现状

我国目前流域管理错综复杂,地方各自为政,体制问题日益突出。跨浙、皖、赣、闽、沪五省(市)的钱塘江流域,采取的是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原则上行使水行政职能单位太湖流域管理局,负责编制流域综合规划,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而实际上是由所流经区域的各地方政府进行规划管理。机构和体制上的障碍,流域管理统筹协调方面权威性不够,使得流域机构难以按流域规划对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一方面,没有形成权威的流域协商决策和协调议事的机制,现有管理机构对流域全局性宏观决策、流域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对流域内不同地区、不同水用户及水资源的各种需求的协调,也缺乏科学有序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流域机构是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不享有完全的管理和处理流域有关水资源事务的自,控制流域水资源分配的实际权力、监控权、执行权都十分有限。因此,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流域的水环境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

流域管理体系是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的松散集合,是我国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部分,其运作沿袭的是官僚制方式,其管理的目标是按照行政管理体系的要求设定的,其管理职权是国家水行政管理部门职权的延伸。我国的流域水资源管理是“三级管理体制”,即水利部、流域机构、地方水利机构三级管理。这种流域管理体制,是一种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流域机构有两类:一是水利部的派出机构,代表在本流域行使部分水行政管理职能,发挥“规划、管理、监督、协调、服务”的作用;另一类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水利部共同管理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管理范围与第一类相同。

按照现在的流域管理体制,理应是以流域统一管理为主,以区域行政管理为辅,然而,在流域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却逐步形成国家与地方条块分割,以河流流经的各行政单位管理为主,各有关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的多部门、多层次,多元化的局面。

我国的流域规划缺乏以流域生态系统为中心进行规划的理念。早期的流域规划主要是针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这种规划关心如何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去促进区域的发展,获取局部利益,而没有考虑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安全。

目前,现行流域规划仍然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规划,尤其注重区域、行业的利益需要,并没有从保护流域整体生态系统的目的和角度来进行规划。流域生态系统具有隐藏性,其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瘫痪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人类对流域环境资源的破坏有时候会一下子显露出来,但有时候可能经过几代人才显现出来。而且,流域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极难恢复。因此,流域规划必须坚持谨慎开发利用流域资源环境的态度,以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为中心,在流域环境资源承载力范围内进行流域资源环境开发利用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三、流域管理的发展趋势

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其形成和运动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它是以流域为单元构成的统一体。流域是具有层次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复合系统,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以及水量水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流域水循环不仅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生态环境的控制因素,同时也是诸多生态问题的共同症结所在。因此,以流域为单元,对水资源实行综合管理,顺应了水资源的自然运动规律和经济社会特征,可以使流域水资源的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适应了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发展要求。

3.1、重构立法理念与立法原则,建立统一协调机制

我国流域管理,应建立以利益冲突平衡为核心的立法理念,利益平衡是对各种利益重要性作出估价或衡量,并为统一协调利益冲突提供标准,使相互冲突的利益趋于动态的平衡状态。流域综合管理机构的水环境管理权的分权、平衡及协调应坚持流域生态利益优先、共同发展、负担与收益相一致的理念。构建像西方流域治理过程中在严肃法律框架下的协商、各相关利益方的参与机制,以及给予弱势声音充分的表达平台。因此构建新的立法原则,主要包括:(1)协调发展原则,这主要指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地区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2)预防为主、保防结合的原则;(3)可持续管理原则;(4)流域责任原则,这主要指加大对违法和破坏环境的行为的惩处以及各地区对环境保护的责任;(5)公众参与原则,这主要指公众参与流域治理规划和政策的制定,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反馈以及其利益受到损害时有进行司法诉讼的权利。在这一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可以通过制定《流域水污染防治法》和《钱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来建立健全钱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法规体系:一方面《流域水污染防治法》明确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和地方水污染防治管理的关系和国家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统一管理权;另一方面《钱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为钱塘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机构和政府提供统一的法律基础;同时要完善建立以《流域水污染防治法》为中心的流域水环境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

3.2、流域生态系统整体规划

流域环境资源的承载力、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征要求流域规划的制度构建必须着眼于维护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综合考虑各要素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近年,以流域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开始在一些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英国、荷兰、美国等被广泛接受。目前,流域生态系统整体规划已经成为现代流域管理的基本模式。

流域生态系统整体规划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流域地理空间的整体规划。流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流域下游的鱼塘常因上游对水的拦截而干涸,南岸江道的治理对北岸的江道形态也会产生影响,北岸的居民可能常常喝着南岸工厂排出的污水,支流生态的破坏直接影响着干流生态系统的安全。因此,流域规划要统一综合考虑流域内各种要素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从流域生态系统整体进行综合规划。二是流域生态系统各要素的整体规划。流域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流域规划不仅包括流域自然要素,还要对那些对流域生态系统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经济要素进行整体部署和安排,将其与自然要素一起纳入流域整体规划中,唯此,才能真正保障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流域整体规划还体现在流域整体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上。一方面,流域规划必须从流域的整体利益考虑,而不是为了满足某一方面的需要,必须从流域整体的生态质量出发来制定系统的、全面的规划。另一方面,流域的各专业规划和区域规划,如水资源保护计划、湿地保护计划、河口计划等,可以为流域整体规划提供一个共同的基础,这样就能使流域整体规划既能实现流域整体利益的保障,又能照顾到各区域及部门利益,体现流域内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需要强调的是,全流域的规划一旦制定,流域规划就应在所有涉及流域的规划中居于统领地位,其他规划都应该服从流域规划,如果与流域规划不一致,应导致其他规划的撤销或无效。流域生态系统整体规划制度具体应包括:统一权威的流域规划机制、流域产业规划制度、流域规划的协商、监督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等方面。

3.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指制订、执行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机制。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指在政府的指导下,运用市场机制,在环境利益相关者之间制定和执行的一种有利于流域水环境保护,包括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的经济政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促进和实现流域环境保护目标实现的各种机制集合的总称,包括:流域上下游之间的资金机制(上游赔偿下游,或下游补偿上游)、流域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友好合作机、经济合作机制、便利的贸易机制、优惠的投资机制和对话交流的会议机制等等。如钱塘江流域的富春江、新安江水库为钱塘江下游沿岸供水发挥了抗咸顶潮冲淡和冲污的作用,但水库的公益对库区的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就可以考虑通过建立库区补偿机制,向水资源需求方收取补偿金。

钱塘江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的推进在于形成有效的污染防治动机(外部压力与内在激励):(1)建立地方政府对水环境的责任体制:调整干部考核指标体系,突出生态保护要求。在流域的各行政区域分界点淳安、建德等地分别设立生态监测站,系统收集水质数据,落实各地区的领导责任制,对本地区的流域的水质负责;对流域的产业进行控制和调整。(2)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一是强制的行政命令模式;二是以对话为主,形成全流域协商合作共赢宏观区域补偿模式:可借鉴德国易北河共建共享补偿模式,在钱塘江流域共同建立一个合作管理机构,专门解决钱塘江水问题,根据各地区受益比例,综合考虑其实际情况,最终通过谈判达成协议。

生态补偿体系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如某一组织所产生的外部性为正,那么它应该获得补偿,相反它应给予赔偿,所以社会中的任何个人或组织,既可能成为受补偿主体,也可能成为赔偿主体。解决跨区域(政府间)的生态补偿问题可以采取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地区间排污权交易和发展权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即是指按照流域流经政府的协定,当上游地区给下游地区制造污染,影响下游生产和生活时,上游地区应给予下游地区一定标准的财政补贴,反之上游地区则可以获得一定的补贴。关于地区间排污权交易,则是流域流经政府按照流域的污染承受能力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商定各地的排污量,建立统一和规范的排污权交易市场,可以在这一市场买卖排污权,排污权的流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技术支撑,而且更重要的是对我国流域管理体制进行优化,协调好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的关系,不能让流域管理成为区域管理的附属。在一定程度上,区域管理应当服从流域管理,我国流域管理机构的属性和职权在立法上也应更明确,确保其权威性。

总之,流域管理要取得较大成效,就应该本着流域综合管理的理念,在立法和流域管理中坚持公众参与原则,把利益相关者容纳到管理中来,流域的整体规划及其执行都要反映和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政府只是流域管理中的一个主导者,一个利益的协调者。流域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向流域综合管理,即主体多元、利益多元;流域综合治理,即流域生态、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储斌.建立富春江、新安江库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及几点建议[J].水利经济,2006(3);

2、王世进,何凯.论运用综合生态系统模式完善我国流域管理制度[J].法制与经济,2009(1);

3、雷玉桃.论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生态经济,2006(6);

4、原光.我国流域治理的前景和制度框架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2008(1);

5、刘军涛,张峰.流域治理新理念[J].发展,2005(11);

6、胡正昌.公共治理理论及其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J].前言,2008(5);

7、姚尚建.论流域治理的复合价值[J].改革与战略,2008(4);

8、原光.我国流域治理的前景和制度框架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2008(1)

9、姚尚建.论流域治理的复合价值[J].改革与战略,2008(4);

区域规划原则篇6

高校的任何建设项目均要求将生态和环境建设放在首位。这样,在高校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植物景观的重要性更是凸显出来。硬质景观是高校景观规划中所必须的,它可以改善环境,服务师生,提高资源利用率,但它并不具备生态效益,若硬质景观过多反而会增加热岛效应,使高校失去生机和活力。因此,硬质景观的规划应要掌握一定的比例。高校的景观规划建设在满足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更应重视环境的改善,以和谐的生态环境促进高校景观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要重视植物景观的营造。植物维持着自然界的碳氧平衡,有降温、增湿、减尘、涵养水分等作用,植物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占有尽量大的比例,这也是评价高校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配植的原则

园林植物是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最基本的材料,如何合理的选择与规划利用是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这就要求高校景观规划工作者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要做好各方面的调查工作,要充分了解高校整体或局部的绿化任务,了解师生的需求,以近期为主,远期结合考虑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做好绿化植物的选择,做好景观规划方案,避免盲目。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植物配植可遵循以下原则:

1适用性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有着不同的气候带,也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不同区域适宜生长的植物不同,不同的海拔也有着不同的植物景观,植物景观规划的核心就是“师法自然”,即在进行植物配植时悉心请教大自然这位老师。我国各个高校处于不同的地域,在对高校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应注重校园所处的地理气候特点,选择适合该区域生长的植物进行造景。体现造景植物的适用性,选择高校所属区域的优势种,首先勾画出高校景观规划设计的外轮廓线条。如低纬度高海波地域可选用冷杉、水杉等杉类植物,处于热带、亚热带的高校可选用榕属植物等。总之景观规划设计者要重视乡土植物的应用,不能单纯地追求艺术效果而忽略植物的习性要求。

2科学性原则

高校植物景观规划的科学性要求规划者根据高校的性质特点、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等因素,深入了解适合上述因素的植物资源,能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多种功能的植物种类。兼顾各高校的类型及性质,满足绿化植物的综合功能,适当的选择已驯化的外来树种以增添校园特色,注重乔灌花草、攀援植物的搭配为所营造的人工植物群落提供丰富的素材,常绿、落叶、速生、缓生树种的合理搭配以体现高校景观的多样性。另外,在进行高校景观规划时要充分挖掘植物的内涵,结合校本特色在打造良好景观观赏度的同时构筑深刻的人文意境,突出高校校园文化。3艺术观赏性原则高校植物景观规划同样遵循着绘画、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韵律。统一原则可体现在高校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及一般树种的规划。在对高校植物景观进行统一规划时,首先应确定几种乡土树种作为校园的基调树种,形成统一的基调。如电子科技大学普遍选用银杏树作为行道树,四川师范大学则主要选用香樟作为行道树。同属树种的选择同样可体现高校景观基调的统一,因同属植物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能产生统一感,它们的合理搭配可以既生动又和谐统一,基调树种的选择可凸显一个校园的特色。而高校的各个区域因其功能的不同也可选择不同的主景树种,如武大的樱园、梅园等。高校景观规划中的一般树种则表现在种类多但量少,色彩斑斓,起变化的作用,在变化中求统一,可体现一所高校的活力。调和原则即协调和对比的原则。在进行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时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协调,也要用差异与变化产生对比效果。调和的植物景观使人平静、舒适,如教学区域内宜采用该种手法造景,而对比的手法让人形成兴奋、热烈、奔放的感受,适合高校的学生活动区域。在对高校建筑物周边进行植物配植时,要注重体量、重量、视觉等比例的协调。如在行政办公楼、教学楼等高校的主要建筑物四周可用冠径较大的树木与其协调,林下可用矮的色彩不同的灌丛形成色块,体现变化的节奏。而植物色彩的搭配可参照色彩构图,红、黄、蓝为色彩三原色,它们中任何一种与其他两色搭配都能组成互补色,我国造园艺术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鲜明的例子,这样的植物配植可产生跳跃、新鲜的对比效果。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合理搭配植物色彩,可突出造景主题,突出校园特色。均衡原则是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植物配植的一种布局方法。采用均衡原则进行植物配植的校园景观可显得稳定、顺眼。如高校各主道上树形、高度一致的行道树,校园广场上整齐的树阵都是规则式均衡的植物配植,而在学生休闲活动区域的园路两旁分别种植大乔和数量较多,单株体量小的花灌则是自然式均衡的植物配植。韵律和节奏的原则是指在对高校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在植物的配植上有规律的变化,产生韵律感。如校园中灌丛色块高低不同的配植,行道树中落叶与常绿的重复运用,这样延径行走时就不会感到单调,会感到有韵律的变化。

三高校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几种模式

在高校的规划建设中,常常将学校分为几个功能区,各个区域的功能不同,植物造景的模式也不尽相同。

1整体、开放模式

整体、开放的植物配植模式主要体现在校园的入口景观中。高校入口至主体建筑之间的空间往往是人流、车辆集散地,入口景观因突出校园风格、文化特色,高校的入口景观对所在城市形象都影响甚远。因此,基于这些特点,高校的入口的植物配置应简洁、明快、自然、烘托主题,突出高等院校的文化氛围。若高校入口所在位置比较宽敞,入口处应设重要景点为主景,避免一览无余,所植植物应注重横向与竖向的对比,配植植物应低矮、整齐。

2简洁、大气模式

简洁、大气的植物配植模式适合于高校的主体建筑物区域、如图书馆、体育馆等。高校的主体建筑一般位于中心景观的中轴线终点,是景观中的焦点,而这些区域的植物造景使主题建筑“隐”于其中或其上,与主题建筑相融合。故该区域的植物选择不易太复杂,以简洁为主,植物群落简单,层次分明,若要种植行道树或树阵,则应选择高大、冠幅较好的大乔,以烘托主体建筑物的大气。

3优美、安静模式

高校的教学科研区域的景观适用优美、安静的配植模式。该区域的植物造景应营造优美、安静的环境,不能影响室内的采光。植物配植采用自然式布局,可运用水景、修建花架、亭廊、坐凳等,各种园林小品与植物景观相结合。以紫藤、三角梅等攀援植物或较高大的腊梅围绕花架以创造幽静的环境;以雀舌黄杨、金叶女贞、红叶石楠、冬青等常绿灌木高低配植形成半封闭的的学习空间;以高大香樟、大叶女贞、天竺桂等乔木与校园大道、运动场等区域连接过度,形成防尘、防噪的空间。

4简单、有序、流畅模式

学生生活区域、公共活动区域的植物配植易用简单、有序、流畅的模式。该区域环境安静、卫生,硬质铺装比较多,人流较为集中,学生活动频繁,对该区域的管理强度较大,所以该区域不易配植珍稀植物。易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的配植方式,可砌筑花池,其内种植低矮修剪整齐,形状统一的花灌木,较宽敞的区域可种植冠幅较大的落叶乔木,这样在提供大量绿色的同时也不影响建筑物内的通风透光,学生在大树下活动时还能遮阳、乘凉。

5整齐、开敞模式

体育馆馆、运动场的景观规划可采用整齐、开敞的模式。可以大量的草坪及高大乔木形成区域的基调,突出该区域的特色,起整齐统一的作用,周边配以四季能交替开花的小乔或矮灌以寻求景观的变化,这样能为体育馆、运动场创造出热烈、运动的氛围,具有内涵的模纹花坛的配植亦能赋予景观意义深刻的情感。

四结语

区域规划原则篇7

城市色彩指的是建筑和城市附属设备外观色彩的要素总和,建筑色彩是城市色彩主要的一项重要条件,因为具有较大的体量、色彩相对稳定,因此作为城市的恒定色在城市色彩作用中体现着重要作用。传统建筑设计过程当中,建筑色彩选择一般只是以建筑设计的补充存在,一般只是设计过程最后阶段才会对其予以考虑。这种操作方法对色彩在建筑和城市环境当中呈现的作用是主动性的,但是同样也限制了色彩和建筑以及环境之间的调节互动功能。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控制,主要的工作目的便是进行主观能动控制,使用主动的控制手段从色彩为出发点,协调城市的整体表现形象,以防止混乱或者突兀的色彩影响整体的城市形象。将城市建筑色彩做良好把握,其实就是认清了一个城市的基本色调构成,所以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控制方式的研究,能够切实的提升城市色彩规划和管理的科学运行依据[1]。

2区域概念下的城市建筑色彩规划

2.1区域概念

区域这个概念非常的宽泛,人类的生活生产与区域息息相关。其余色彩控制指的是用特定的地域文化当成背景,城市色彩区域研究是在城市文脉总体上形成出现的,任何一个城市都具备有自身专属的地域颜色气氛。很多情况下要想了解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信息,首要任务便是优化与设计城市建筑的单体颜色,要是没能遵循这个基础原则,就算再次突破求新,也就只是一个区域化的个性特征,对整个区域协调性色彩组成而言,意义其实是很微弱的。

2.2色彩规划的区域性原则

城市建筑色彩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的,像是城市的气候、纬度、地形等,因为气候条件会对建筑材料造成影响,因此材料作为色彩的客观基础,也就促成了气候条件成为了影响建筑色彩的一项关键要素。组成地域性原则的另外一项原则便是城市历史文化要素,不一样的社会制度、习俗风貌、和文化意识等差异的共同作用,组成了不一样色彩的构成传统,同时也让不同城市地区的人们对色彩有了不同的喜好与认知,所以要想对这个城市开展建筑色彩规划,首先需要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历史等区域性知识特征[2]。

2.3城市色彩规划的区域规律

现代城市不一样的功能区,其所呈现的色彩基调也是不一样的,像是工业区建筑色彩大都是简洁、明快的,有助于人们形成较高工作氛围,而商业区域的建筑色彩更多选择的是显眼、别致和追求视觉刺激的,以求获得刺激人们视觉和吸引消费者的目的;文化区域的建筑色彩多为含蓄雅韵的,可以将当地的文化特征做表述;娱乐区域的建筑色彩则是活泼、鲜明可以调动人们乐观情绪的;居住区内的建筑一般是为了建设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所以颜色选择大多是温暖、明亮和柔和的色彩。依照上述特征,一些研究设计人员在对城市的建筑色彩做研究的时候一般会选择分区的方式,按照建筑其自身的不同性质与自身具有的专属特性而区分各个不一样的区块,对每一个区块再进行分别调查,最后综合结果将整体色彩规律总结。

3我国城市建筑色彩区域差异的分层研究

3.1宏观差异研究

3.1.1宏观层面划分

宏观层面的城市色彩区域是在城市文脉总体上形成的,任何一个城市其都具备自身固定的地域颜色气氛,划分基础一般是自然地理其余,区域自然与人文因素一同作用。自然地缘地理资源是城市景观建筑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城市建筑色彩建设的前提。从大的范围内分析,分成了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和地区城市差异等。我国地貌广阔、人口众多,个人的性格特征、地区人口的性格共性、社会阶层以及各个阶层自身的兴趣爱好等都会影响着人们对色彩的感官认识。各个社会文化领域对于色彩关系所有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地区建筑色彩差异也是很明显的。南北差异是我国最大的一条差异线索,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我国的南北差异都表现的十分明显。而东西部差异主要是因为东部经济发达,西部经济落后,加之自然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后果。北方地广人稀,大片的黄土地色彩单一,因此人们强烈的需要使用浓烈鲜艳的色彩进行心理视觉的填补,所以建筑上看到的颜色大部分是明亮的炽烈的。另外又因为我国规古代王朝多建立在北方,皇家骑士与北方民族人民豪放性格,应用大对比色块更加的具有张力。南方地区有丰富的自然植被、物产种类也更为多样,人们的视觉区域较为繁复,因此在建筑时多倾向使用青砖白墙等颜色与自然环境相调节,而内部的装饰数量也不多,都是一些性质精致,颜色素雅的搭配。

3.1.2城市色彩应用对比

进行城市的色彩规划,首先需要认清该城市的特征与定位,坚持分区规划、服从整体的原则表现城市的自身特色。像是北京、西安、南京、苏州、成都等一些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定位起来相对容易,而另一些像是深圳、厦门、三亚等一些新兴的非历史文化名城,因为改革开放而带来的经济发展,特色鲜明也较容易定位。但是我国大部分的城市都是介于在这两者之间,要定位这些城市的文化形象,就需要重点看待。在定位这些城市的时候需要从哲学、历史学、文化等各个方面入手,深层次的了解看清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资源,以找出最准确的城市文化形象,再集中力量强化这种文化形象,让其成为该城市的特色。进行城市色彩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这些全面分析是很重要的,只有找准定位才可能取得突出效果。

3.2微观层面研究现代城市大多具备明确的功能区域特征,也就是微观区域划分。一个城市中可以分成文化区、生活区、宗教区、工业区和行政区等等各个区域。在体现不同功能区的时候也会使用不同的色彩。城市特定区域的色彩控制,主要目的在于实施之后的色彩具备高质、高效和可持续性的特点,这是对色彩进行的一种全面、准确的认知判断。运行过程中多是依照城市的区域功能做全面控制,一些特大城市的区域划分比较复杂,一般组成是多个功能独立的区域,有些还是有特定功能特色的区域,像是科技园区、中心商务区等等。在设计的时候,先要确定这个区域内的重点色彩景观设计与控制区域,订立城市区域的色彩方案,选择城市色彩主色、配色和点缀色等等,建筑色彩的设计特点颜色一般是以建筑结构的外观设计特点为准的。城市色彩景观规划因为区域性原则对于规模较大、建设的速度较快、内在功能较为多元化的城市更为适用。以广州为例,城市色彩设计人员在订立色彩规划的时候,依照的是广州的功能结构将其分成了9个不同的色彩控制区,并且分别对不同的区域确定基础色调而提出了色彩的控制导则。

4结语

区域规划原则篇8

[关键词]空管原理管理与规划空管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V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149-01

随着我国航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民用航空运输业的的发展和利用也逐渐增多,相应的对于航空运输中出现的航空运输活动的干扰以及航空运输安全事件也在逐年增多,为了航空运输中的安全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我国先后制定了《民用航空法》和《民用机场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的有关民用航空运输安全的条例。规定民用航空机场的投入和使用必须要有相对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符合国家标准的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件。对于乘坐民用航空设备前,对于乘客和行李以及进入隔离候机室的人员要进行严格的航空安全检查,以此来确保民用航空的安全[2]。

而对于航空中的飞行路线的制定和规划,也要有相关的技术人员经过严格且精密的规划,以此来确保不会航行路线以及起落时间相冲突而造成对安全形成的事件。

一.空域管理的原则

对于空域管理,按照民航组织的相关要求,各国空域管理都遵循四大基本原则[1]。

1.领空原则:表明了各国对于自己国家所拥有的本土领空,排除他国占领的原则。该原则表明了各国领空不可侵犯,拥有对于他国非法入侵本土空域所能实施的驱逐和警告的权利。

2.安全性原则:表明了各国对于各自有效的航空领域的管理下,要确保航空器的安全与正常行驶。对此《国际民用航空公约》曾在第四条中的第1款和第8款中规定:“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的成立目的在于确保时节国际民用航空安全有秩序的发展,促进国际航行的飞行安全。”对于航行中的空域管理和规划,为民用航空中的安全做了最为牢靠和完善的保障。经过相关人员的规划管理,对飞行路线和时间做出完善的安排,最大程度的避免了空中行驶中出现的安全规划不到位的情况,为空中行驶提供了最大的安全措施。

3.经济性原则:要求在航空安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科学合理的最空域行驶进行管理,以保证航空器沿最佳飞行路线行驶,在最短时间完成飞行任务,从而避免因不合理安排而造成的不合理的竞争和经济上和资源上的浪费。

4.公平性原则:要求各缔约国都拥有经营发展各自国际空运企业的机会和权利,确保各个缔约国家能够得到应得的尊重,避免了各个国家因待遇差别所造成的纠纷和矛盾。

二.空域管理的内容

随着民用航空飞行的航线和区域遍布全国,为了能够在飞行时候飞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管理和警告服务,能够及时得到飞行时地面传输出来的信息,防止飞机因飞行路线不当而造成的飞机间的或者与地面上障碍物的相撞,保证飞行中交通有秩序的进行,我们必须制定和不断完善空域管理制度,科学有效的规划各个航空器间的飞行路线和时间[1]。

空域管理主要包括:空域划分,空域规划和特殊空域三个方面。我们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规划来解决空域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飞机出现的飞行问题。

1.空域划分:空域划分包括飞行高度划分和空中交通服务区域划分。规定不同飞行高度是为了避免飞机在飞行中相撞。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和利用,越来越多人出行更倾向于通过一张机票来实现,因此用于民用运输的航行也变得越来越多,也就相应的出现的越来越多的航行路线,相对的也就增加了更多的安全问题。在空域中划分出更多的飞行高度区域可以大大的减小航行路线的密集程度,因此根据飞行方向,气象条件和飞机的飞行性能的不同而划分出不同的飞行高度对降低危险系数有很大帮助。空中交通区域的划分对于人员管理和分配有很大帮助,不同人员对应不同航班会增加针对性,对飞行安全系数提升起到很大帮助。

2.空域规划:空域规划是指针对某一特定空域,通常为终端区,通过对未来一段时间空中流量的预测,根据空中交通流量的大小,密集程度,分布情况等,按照高度划分和空中服务区域划分对空中流量划分进行规划和设计,并在实施之前进行修正和调整。

3.特殊空域:特殊空域包括禁航区,限制区,危险区,防空识别区四种区域。根据不同特殊区域的不同,有着不同的限制,由于不同情况的限制,由于某些因素影响,为了航行安全,飞机在航行中应严格按照不同区域限制飞行。在飞行前相关技术人员也要严格熟悉限制因素,在规划飞机航行时也要严格按照规定来制定航行计划,避免因人为因素而造成安全问题。

三.空域管理相关技术

空中交通管理的目的是防止航空器与障碍物或航空器之间相撞,并要保证空中交通有序且高效的运行。在进行空域管理与规划中,为每个航空器提供实时动态和信息是必要的,包括运动方向和变化,所处环境和路线等[2]。

从程序管制到雷达管制,再从雷达管制到即将实施的卫星管制,中国的民航空域管制与民航运输业正在同步快速发展着。从2007年7月1日起,国家出台相关规定,航空公司的航线经营权与航班的正常情况挂钩,如首都机场一旦每月同一航班出现问题两次,该航班将被被取消,以此来避免因航班管制不足而造成的影响。

结束语

从现代意义上来讲,航空管制的意义包括保证飞行安全的需要,是进行目标是别的关键手段,适应国土防空作战的需要和保证要地安全和防止发生涉外事件的需要等军用航空管制方面,对于民用航空管制来说,其意义主要在于正确严谨的航线安排和时间制定以及地面信息的及时传递以确保航行器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对于航空技术的日益发展,完善和调整空域管理制度对如今的航空事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是对于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性重视的一种态度和习惯。

参考文献

[1]郭莉.民用航空法概论[m].北京:中航书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0.04:27-30

[2]刘得一.民航概论[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9.09:15-38

区域规划原则篇9

【关键词】wCDma网络规划UtRan

1引言

随着电信业重组的进一步完成,中国联通的3G网络选择了wCDma制式,如何利用wCDma制式建设好网络,是各大运营商争夺通信网络市场份额的基础。因此,在3G网络建设中,如何做好wCDma网络的建网规划很重要。本文结合早期进行CDma2000网络规划积累的经验,同时针对wCDma网络的特点,从核心网到无线网络,提出了联通wCDma网络的规划策略。

2wCDma网络规划概述

2.1wCDma系统简介

wCDma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wCDma系统包括无线接入网络(UtRan,UmtSterrestrialRadioaccessnetwork)、3G核心网(Cn,Corenetwork)、终端(Ue,Userequipment),其网络规划与建设主要是3G核心网(Cn)和无线接入网(UtRan)。

2.2wCDma网络规划简介

wCDma网络规划作为网络建设的前期工作,主要涵盖了两方面:3G核心网网络规划和无线网络规划。3G核心网网络规划包括电路域核心网网络规划和分组域核心网网络规划;无线网络规划主要包括链路预算、容量、所需小区站址数目的计算以及各基站站址的详细覆盖和参数规划。由于3G核心网设备网元数量较少,网络规划比无线网络规划简单,因此通常所说的网络规划就是指无线网络规划。

wCDma无线网络规划时要考虑到系统采用的CDma关键技术,如功率控制、软切换和更软切换等因素对无线规划产生的影响。由于wCDma系统引入了多种数据业务,多业务环境和wCDma系统本身的特点使得wCDma系统规划更具难度,因此wCDma系统无线网络规划要在容量、覆盖和服务质量三者间寻求平衡点。而三者又是动态变化的,使得wCDma系统规划更富挑战性。

2.3联通wCDma规划基本原则

(1)在保持2G(GSm/GpRS)网络稳定的前提下,进行3G(wCDma/HSpa)网络建设。

(2)实现3G与2G的网络协调发展,尽可能地利用2G网络资源,节省投资,打造可盈利的3G网络。

(3)在核心网方面,2G网络中的信令网、智能网、计费营业系统、互联互通关口局、网管系统等,对于3G网络来说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可能需要升级)。

(4)在无线接入网方面,3G初期覆盖主要城市,农村采用2G网络覆盖,基础配套设施共享(共站址/机房/传输/室内分布系统等)。

3wCDma核心网网络规划策略

核心网络规划在整个wCDma网络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核心网络的布局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网络的运行是否稳定,运营商的投资是否达到最优化等重要方面。实质上,核心网络规划就是在某种情况下,如何结合实际情况与各种制约因素合理地建设各种核心网设备的过程。

3.13G核心网标准版本选择

目前中国联通GSm网络核心网设备实装率很高,没有富裕容量可供wCDma使用;如果大量扩容2G核心网设备,则向全ip演进时仍需要建设全新的ip交换设备,升级成本较高。因此,采用UmtSR99是不现实的。鉴于联通在全国已经大规模开通移动软交换网络,所以在3G建网初期就引入HSDpa,以保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R5是全ip(或全分组化)的第一个版本,在无线接口引入下行速率为8~10mbps的HSDpa技术。HSDpa是为了满足上/下行数据业务不对称的需求而提出的一种调制解调算法,它可以在不改变已经建设的wCDma网络结构的情况下,把下行数据业务速率提高到10mbps。该技术是wCDma网络提高下行容量和数据业务速率的一种重要技术。

此外,R5定义了ip多媒体子系统(imS,ipmulti-mediaSubsystem)。到了3GppR5的阶段,全ip核心网中可以没有电路交换部分,而是由归属用户服务器(HSS)、呼叫状态控制功能(CSCF)服务器、媒体网关控制功能(mGCF)服务器和mGw组成ip多媒体子系统,负责控制语音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在ip网络中的传输与交换。由于目前ip承载信令存在抖动、延迟等问题,所以电路域仍然保留,采用tDm承载信令。

3.23G核心网整体规划原则

(1)3G核心网规划主要目标

提供丰富的业务支持,重点是多媒体移动数据业务;要便于网络及业务的演进与融合;尽可能做到合理利用,降低网络建设成本。

(2)3G核心网综合成本最优原则

长期、全局的角度进行规划;大容量、少局所、广覆盖的原则;具有清晰的全ip演进路线;能够进一步融合移动固定业务能力,便于向nGn演进。

(3)3G核心网建设中如何对现网资源能够充分整合利用

对传统移动运营商应保证GSm/GpRS设备的再利用,如何考虑现有电路传输网络、分组数据网络、信令网的共享,强调与现有SmS、mmS、in等业务平台的融合。

(4)联通2G/3G核心网发展趋势

wCDma建网可采用独立组网模式,3G网络相对独立,以减少对现网运行的影响;网络结构清晰,便于管理;两个网络独立运行,安全性较有保障;可尽早提供与2G差异化的业务和服务,提供网络间的漫游和切换功能。

随着3G网络规模的扩大,可逐渐合并网元,形成混合网络,以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网络质量。随着3G用户不断增多,2G网络逐渐空闲退服,全网逐步向3G目标网演进。

3.33G核心网电路域规划

(1)3G核心网电路域组网原则

mSCServer的设置原则:应集中设置,采用大容量设备,考虑备份方案(双归属)。mSCServer的集中设置一方面有利于系统软件升级和新业务普及;另一方面运营商也可以考虑只需要在中心机房配备维护人员,节约维护运营成本。

mGw的设置原则:靠近RnC侧分散设置,有利于电路的维护以及业务扩展;每个地区应独立设置mGw,但在初期容量较小时可与其他地区合设;与其他网络(如pStn)之间的互通直接从GmGw出局,包括话路和信令链路;mGw要求既可以支持tDm方式互连,也支持ip/atm方式互连。

HLR的设置原则:按相对集中的原则集中设置在mSCServer侧,便于集中管理、统一维护,节省费用;也可利用2G网络中的资源。

(2)R5网络电路域主要网元接口承载方式的选择

iu-Cs接口采用atm承载,mc、nc、nb接口采用ip承载,与HLR、SCp等tDm承载的信令网元仍采用tDm承载。除了用于mSCServer与mGw之间局域信令mc接口连接采用ip方式外,其余信令采用专用的tDm信令网。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信令网络,节省投资,且有利于与传统网络互通。随着向全ip演进,网络在ip承载QoS、安全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后,再将tDm承载的信令网转移到统一的ip承载网中,从而成为真正的全ip下一代网络。

3.43G核心网分组域网络规划

(1)3G核心网分组域组网原则

SGSn和GGSn集中建设在中心城市,接入网的数据业务流量汇聚到中心城市的核心网节点。这种组网方式主要适用于建网初期,3G移动数据需求不强烈,业务量较小或者业务量比较集中。采用这种方式的主要优点在于初期设备投资节省、网络结构简单且易于进行集中管理和维护。

(2)某省联通3G核心网分组域网元初期规划

原有2GGpRSGGSn升级为2G/3GGGSn,同时新建3GSGSn,用于处理3G分组域业务;2GSGSn仍处理2GGpRS业务。优点是:对现有GpRS网络影响较小;新建SGSn设备处理能力强,专注于大数据量包转发,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容易推出差异性的业务来吸引用户。由于2G的GGSn、SGSn都在省会城市,所以3G的也规划设置在省会城市。DnS、CG、BG等其他分组域网元与GpRS网络共用,无需变动。3G分组域的承载网可以利用原有GpRS网络。

2G/3G分组域共用GGSn示意图如图2所示。

4wCDma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策略

4.1wCDma无线网络规划简介

wCDma无线网络规划涵盖了无线资源规划、切换规划、容量规划和覆盖规划等多方面,其中容量规划和覆盖规划是核心内容。无线网络规划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小区估算阶段和详细的网络规划阶段。准备阶段主要建立覆盖和容量目标,因为覆盖和容量目标是所需质量以及整个网络成本之间的一个权衡;小区估算阶段主要依据对小区容量的预测、小区覆盖范围的预测及覆盖区域的业务需求预测,估算出所需小区数;详细的网络规划阶段主要包括站点规划、pn规划、扇区信道载波配置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网络覆盖、话务模型生成等。

4.2联通3G无线网络规划策略

(1)基于业务发展预测的规划原则

业务发展指导覆盖,合理利用资源。网络容量适应用户发展,避免过度超前或频繁扩容,影响网络稳定和用户发展。初期规划可以重点考虑2G网络GpRS业务热点地区,但是不能完全照搬,因为3G网络覆盖是与业务相关的,照搬2G网络来规划会容易造成许多高速业务的覆盖盲区。

初期重点关注覆盖,随着用户和业务发展逐步扩容,在城市重点区域实现适当容量的精品覆盖,一步规划,一步实施,避免后续加站增加大量的网络优化工作,影响网络质量。城市其他区域分步实施,降低初期建网成本;农村区域先依托2G网络,以后待有业务需求再进行3G覆盖。

3G建网初期引入HSpa,以保持市场竞争高度。在大城市及发达城市:wCDma+HSpa共用载波覆盖(单频点);普通城市/发达郊县:wCDma覆盖(单频点);农村/郊区:GSm/GpRS覆盖。如图3所示。

(2)基于与2G网络资源共享的规划原则

由于联通已经拥有了庞大的GSm网络,因而同时拥有数目众多的GSm站址,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GSm站址来实施3G网络。这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而且能降低寻找新站址的难度,节约大量的时间,从而加快网络的建设速度,确立竞争优势。

(3)高度重视3G室内分布系统规划

在3G时代,90%的数据业务发生在室内,因此室内覆盖非常重要。优质的室内覆盖是业务成功发展的关键,要根据不同楼房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室内覆盖方案。联通进行wCDma初期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室内覆盖基站的比例。

(4)采用新技术高起点的规划原则

采用多载波、扇区分裂、塔顶放大器(tma)、高功率放大器、发射或接收分集、微蜂窝、分布式基站、电调天线等新技术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覆盖方案。采用BBU+RRU分布式基站,可以解决机房空间不足的问题,降低配套成本,加快建网速度。考虑到天线的调整特别是天线下倾角的调整是wCDma系统无线优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对于密集城区的基站使用电调天线,将会给日后无线网络的维护和优化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

4.3wCDma无线网络规划流程

wCDma无线网络规划是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根据无线网络的特性以及市场的需求,设定相应的无线网络结构、资源参数和工程参数,并在满足合理信号覆盖、系统容量和话务吸收要求的前提下,降低网络的工程成本。

(1)wCDma无线网络规划的基本流程

按联通公司无线规划的实际情况,wCDma无线网络规划的流程包括确定规划目标及信息收集、预规划、初始布局、站址实地勘测、最终设计等阶段,如图4所示。最后根据网络实地勘察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正,确保最终方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规划目标。

网络规划目标及收集信息主要考虑覆盖的区域、该区域所能支持的业务类型、该区域内各种业务所要达到的覆盖率等。此外,还需要制作各种业务类型使用情况的地理渲染图、地形地貌数据资料、运营商初选的站址信息、该区域用户使用网络的反馈信息(如投诉分布)、市场部门业务发展方向、网络发展长期规划等信息。规划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和成本因素,再通过预规划、初始布局和站址勘察,最终确定无线网络规划方案。预规划得到理论覆盖和容量规划的初步设计方案,评估客户站点并建议新站站址,利用工具进行辅助的网络覆盖及干扰分析等。初步设计需根据业务量规划和链路预算,分别从容量和覆盖的角度确定基站数目,并结合初选站址信息,得出基站的初始布局。通过无线规划、传输规划和安装过程人员调整初始布局中的站址信息,最终确定站址,包括建筑物或绿地的坐标系、站高、天线配置(位置、倾角和方位角等)、地图等内容。最终规划方案应该包括容量评估、覆盖规划、计算功率预算、干扰规划、站址分布、参数集规划、频率规划、码字规划等各个部分的设计方案。

(2)wCDma无线网络规划的主要内容

在wCDma无线网络规划中,覆盖规划和容量规划是其核心内容,规划时需要考虑每个用户对其他用户的影响以及系统发射功率的变化。

1)wCDma覆盖规划

覆盖根据所要覆盖的区域、区域类型和传播条件来决定。wCDma覆盖范围的计算来源于链路预算和通过实测获得的无线传播模型校正。wCDma链路预算中包含了一些GSm中不采用的新参数,如快衰落余量、干扰余量、软切换增益等参数。链路预算的主要目的是在对当前系统模型参数合理取值基础上,分析小区的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从而得出各种情况下的覆盖半径。wCDma系统的链路预算和小区的负荷估算是结合进行的,不是一个单纯的线性过程。它需要根据手机不同业务对速率的需求,获得相应的上、下行eb/no指标值,并计算出各种业务类型的参考接收灵敏度。参考接收灵敏度与业务速率、系统热噪声和eb/no有关。在设定或者已知小区负荷的情况下,上行最大允许路径损耗的计算就变成一个和简单上行链路预算相似的计算过程。而下行链路的预算问题要复杂些,需要面对的是把有限的总发射功率分配给各个活动终端的问题。

2)wCDma容量规划

wCDma系统容量规划更依赖于覆盖,同时容量直接和功率预算有关。功率预算针对的是一种典型的业务,而wCDma在实际中可能同时存在着多种业务类型,包括话音业务和高达42mbps的HSDpa数据业务,即针对不同的用户和业务类型,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也是不同的。通过分析,虽然上行链路的容量是下行链路的2~3倍,但是由于wCDma系统是干扰受限系统,容量的规划实质上是对干扰量的估计,对于下行负荷的估计主要是对于基站发射功率的估计,每个用户所要求的最小功率则由基站到移动台平均衰耗及移动台灵敏度决定,干扰引起的噪声提升使得移动台所需最小功率比原来有了提高,最后使得系统能容纳的用户数减少。

5结束语

网络规划的最终目标是为运营商提供一个可盈利的网络,要求综合成本最低。即在确保精品网络覆盖、金牌服务品种的基础上,达到综合的规划成本、建设成本和运维成本最低,建造可盈利的网络。其理想的状态是盈利业务覆盖最佳、核心业务质量最佳。基于此,本文针对联通wCDma网络规划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合理的网络规划策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业务体验。

参考文献:

[1]王莹,刘宝玲.wCDma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张长钢,孙保红,李猛,等.wCDma无线网络规划原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3]胡捍英,杨峰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区域规划原则篇10

关键字:城市规划;循环经济;小区域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在的科学技术、经济在不断的进步,而资源、环境、社会发展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那么我国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提出发展循环经济这个理念,着重强调了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在构建生态城市、绿色城市中,循环经济有着重要意义,而随着各国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发展,我国城市构建也在朝着生态城市这一方向靠拢,不断的发挥着循环经济所具有的作用。时间在不断推移,体现出了城市规划和循环经济见得密切关系,所以研究这两者的关系对于小区域的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理论

1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其实就是生态经济,其主要就是应用生态规律知道人们社会经济活动,循环经济是将经济活动组成资源——产品——再生产这样的反馈流程,特征就是高利用、低开采、低排放。在这个经济循环中,所有能源、物质都能得到持久、合理的利用,从而就会将经济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的程度降到最小。

2实现原则

循环经济的实现原则就是3R,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而这些原则排列的顺序是有科学依据的。减量化原则是输入端,其目的是降低消费流程、进入生产的无质量。再利用原则是过程,其目的是延长服务、产品的时间。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其目的是将废弃物变得资源化,从而降低最终的处理量。在处理废物时,其优先顺序就是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就是首先在输入端考虑到节省资源,从而提高生产产品对于资源的使用率,减少、预防废物产生,然后就是源头不鞥减少的污染物、旧物。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从而让其能够回归于经济循环当中,如果回收利用、避免产生都没有实现,那么就要对这些废弃物无害处理。

二城市规划和小区域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

1循环经济受小区域城市规划的影响

小区域城市规划对于循环经济有较大影响,有效的城市规划会帮助循环经济发展,那么不合理的规划就会影响到循环经济发展。不合理循环经济阻碍循环经济的作用是:城市规划属于预测性科学,因此城市规划就不能对最终规划结果预测的十分准确,而这样的不确定性是因为受到了城市发展环境的制约。随着现在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也很快,但是所出现的不合理城市规划却造成了很多问题,比如说有些城市只片面的追求城市规模、经济增长,从而忽略了资源环境的承载条件,这样也就超过了发展阶段的城区面积、经济、人口指标;有些城市的布局构造并不合理,和相邻城市的发展也就不够协调;还有很多大城市功能都集中在了中心区,这样也就出现了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等问题。这些不合理城市规划结果是与循环经济理念、原则背道而驰的,从而也就影响到循环经济发展,让城市发展出现了很难调和的矛盾。

2循环对于小区域城市规划的影响方面

(1)生态工业园规划

循环经济3R原则对于生态工业园规划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现在我国的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而生态工业园所根据的就是工业园设计、循环经济理论所形成的新型工业组织,这也是生态工业所汇集的场所。有关调查曾经显示,消费、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垃圾、废料,有60%以上都是可循环利用的,那么在规划工业园的时候,要要运用循环经济再循环、再使用原则来对筛选入园门类,根据流线组织的工业布局把原料、产出有关联的工业放在同一园区,从而让这个区域能够相互依存,然后加以利用垃圾、废料,建设出生态工业园模型。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起步比较晚,但是现在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让生态工业园建设也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成熟,像是在上海开幕的铜业展就能促进生态铜业的发展。

(2)生态能源规划

人们在生活中,没有考虑到所进行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尤其是在利用能源这一方面,像是煤、石油和天然气这就都是不能循环使用的能源,一方面这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一方面这些能源都是自然资源、不能再生,这样也就会导致出现能源危机。现在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让人们意识到了清洁型能源、节约型能源所具有的重要性,那么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就要表现出循环经济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去规划能源使用,在最小程度消耗原料下来完成最大化能源生产,所以在规划城市的时候,最好可以使用风能发电、潮能发电、水力发电,尽量降低火电开发。同时也要强调循环经济中的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比如说我国可用循环使用原则和自然条件来大力发展潮能。风力能源、水电,这样布置降低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实现了循环使用自然资源;充分应用沼气来代替日常能源,这不只让废弃物排放有了很大减少,也再循环使用了废弃物,城市能源规划在循环经济的影响下,正在朝着生态能源方面蓬勃发展。

(3)生态社区建设

生态社区是基础设施、居民家庭、社会服务、自然生态环境,那么就要规划社区建设,建立起热循环、小区水、节能节水、垃圾分类这一生态型的社区。在小区内要倡导人们可以循环利用水资源,比如说用洗澡水来洗衣服,用淘米水来浇花,用洗菜水来洗碗,用洗脸水冲厕所等。同时在垃圾处理方面也要进行分类,在小区垃圾堆放处设置出回收点,从而让居民方便处理垃圾,像是可回收垃圾就包括金属、废纸、玻璃、布料、塑料;有害垃圾包括过期药品、废弃电池等。

总结:

城市规划与小区域循环经济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那么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就要用矛盾、联系、全面的观点看待二者的关系,在城市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如何,充分的将循环经济运用在城市规划中,从而让社会经济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能够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史宝娟;许亚平;索贵彬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城市规划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