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规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3:47

企业会计规则篇1

企业会计政策应用得正确与否,关系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与可靠性,关系到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正确性,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正确选择会计政策,不仅是会计问题,也是企业管理当局必须高度重视的管理问题。如果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规范不准确、不全面,企业在执行中又产生一些偏差,就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严重影响。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将若干会计政策进行了规范。但我们发现,在这套会计准则体系中,对会计政策的相关规定并不完美。另外,通过对一些企业进行实际调查发现,会计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就可能导致会计处理错误,使会计信息失真。

一、会计政策在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中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中将会计政策解释为:“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在会计准则讲解中,将“原则”理解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适合于企业会计核算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原则;将“基础”理解为为了将会计原则应用于交易或者事项而采用的基础,主要是计量基础。将会计处理方法理解为在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规定采用或者选择的适合于本企业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由于企业会计业务的复杂性,会计政策的具体实施分布到各相应的会计准则中。综观企业会计准则,关于会计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政策外延不够宽泛

会计政策除了包含会计原则、会计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以外,还应该包括会计惯例和会计程序。会计惯例是会计工作者在多年的会计处理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具有科学成分的一些习惯性业务处理方式。企业能否采用会计惯例,也是构成企业会计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对企业来说,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与费用就是一个会计惯例。企业按期结账,提供中期会计报告也是会计惯例。会计人员定期轮岗,参与本单位生产实践活动也是会计惯例。会计人员的内部牵制制度也是会计惯例。诸如此类问题都应属于会计政策问题。

会计程序是指一个企业处理会计业务的先后顺序。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内容和业务过程的差异性,企业会计处理过程和流程可能有很大差异。对原始凭证的取得、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登账,会计报表的编制程序等问题的处理是每个企业会计业务的独特体现,这些也应构成会计政策。在会计准则中,将这些内容遗漏掉,会使得会计政策的构成范围约束力下降,使得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受到影响。

(二)会计政策解释不明晰,相互矛盾

判定企业会计处理是否属于会计政策范畴,要看其是否涉及会计确认原则、会计计量基础和会计核算方法。如果涉及其中的一项,那就应当认定为会计政策问题。如果是在某项业务中涉及价值估算和时间长度的确认问题,则属于会计估计问题。对会计政策变更和对会计估计变更处理不同是我们认定政策和估计区别的核心所在。错误认定,就会产生不同的会计结论。在会计准则讲解中,将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认定为会计政策,而将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认定为会计估计,这种解释令人难以理解。因为这两个会计事项没有本质的差别,两者的初始计量同属于按历史成本计价,后续计量也都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它们的会计处理方法也完全一致。因此,两者同属于会计估计问题。

(三)会计政策在各准则间的规定不协调

会计政策在指导会计工作的不同准则之间应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否则会使会计处理无所适从。比如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明确规定应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这就是说计算的顺序是先计算实际利息费用,推导出折、溢价的摊销额。而从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中给出的算法看,借款的利息是应先算应付利息,然后再计算折溢价的摊销,从而求出实际利息费用。因此,同为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在不同的准则中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失去了会计政策的协调性。

二、会计政策在企业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政策应用的正确性能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有利于会计作用的充分发挥。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政策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将使会计作用的发挥大打折扣。

(一)企业运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不恰当

1.不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随意采用新政策。有些会计政策的使用是有条件的,比如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其应用条件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要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同时还要求能从该市场获得可靠的价格信息。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应采用实际成本进行计量。可是,有些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虽然有活跃市场,但由于房屋本身存在特殊性,使其公允价值计量产生困难。如果采用其他房产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则不能代表企业房产的真实价值。

2.不注意会计准则的变化,因循守旧。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对原有的会计政策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同时也采用了许多新政策。比如对存货发出的计价删除了后进先出法;长期股权投资持股比例达到控制时要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要考虑弃置费用;无形资产的摊销可采用多种摊销方法;商业企业存货的采购费用可计入存货的成本;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和借款范围都进行了扩大;合并报表的合并理论也从母公司理论改为实体理论等。很多企业无视这些变化,在发生与此有关的业务时,仍然采用原来的会计政策,使得会计改革成果无法在会计信息中体现。

3.会计政策选择没能与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相结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应考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情况,在会计上做好充分的事先准备。比如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有很多,如果企业存货的周转速度快,产销两旺,完全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如果企业的生产周期很长,存货流转速度慢,那应该采用加权平均法计价。再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要充分注意会计准则的规定,流动资产减值后可转回,而长期资产减值后则不能转回,计提时要考虑企业未来经济情况的变化后再做决定。忽视企业的实际情况,不从自身的实际状况出发,盲目照搬照抄,这样做所产生的会计信息不能体现企业自身的真实情况,无法反映本单位的会计特色。

(二)会计政策应用不准确

要想使会计信息作用得以充分体现,企业除正确选择会计政策外,还必须注意准确应用会计政策,对会计政策的本质应该有一个清楚的理解,并将其应用在具体业务当中。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政策应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会计政策的含义理解不准确。比如公允价值的应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些企业对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时,公允价值的选取就按市价计算,不区分买价或卖价。当具备多重市价时,没能考虑到某项业务的具体情况及其发生地情况,也不考虑人为操纵价格情况,不能对市场价格做出合理调整。对于无市价的公允值确定,估值技术的采用简单不规范,使得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会计信息不着边际。

2.会计政策的实际操作方法不正确。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赋予新的操作方法和计算程序,一些企业没能注意到这些变化。如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核算,在计算投资收益时,不能简单地以被投资单位的账面损益作为基数,而应以投资取得时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数将其账面净损益进行调整,同时还需调整投资双方顺流交易和逆流交易所产生的未实现交易收益。对这些问题不注意,仍然沿袭老方法,那就产生了错误的会计结论。

3.会计政策变更过于随意。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个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没能遵守会计政策变更条件的规定,很随意就变更了会计政策。比如一些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随意确定合并范围,从需求结果出发确定合并范围。对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资本化或费用化的做法前后处理不一;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前后期也不统一,同样的资产却被确认为不同的会计项目。这样执行会计政策,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企业运用会计政策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经济的大融合,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会计业务的复杂性和新颖性在不断提高。选取准确恰当的会计政策并加以正确运用,是摆在每位会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会计政策的选择应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必须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出发,选择与企业生产经营思路吻合的会计政策。企业如果是大量大批生产,那就应该选择品种法计算成本;如果是小批单件生产,那应该选择分批法计算成本。在选择会计政策时,还要注意会计政策的运用条件是否具备。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组减值、债务重组、所得税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处理等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企业在运用相关会计政策时,一定要注意这些条件是否具备,并注意运用成本效用原则加以衡量。

2.准确理解会计政策的内在含义,正确运用会计政策。要想使会计政策真正发挥作用,除正确选择会计政策外,还要准确理解会计政策的内在含义和相应的处理程序。会计政策不能拿过来即使用,在使用前应对其进行仔细研究,细微之处要认真分析,不同的原则和不同的要求要严格区分,这样才能确保会计政策的运行效果。比如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一定要判明属于研究支出还是开发支出;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一定要分清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对职工薪酬的处理就是要弄清职工的界定和薪酬的范围。在会计准则中,对每项会计政策的选择条件和解决方法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包括使用方法。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将所选取的会计政策理解好,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科学有序、合情合理地加以运用,以确保会计信息的正确性。

3.正确处理好会计政策在使用中的创新问题。对于大多数会计业务,企业都能够从会计准则中选取合适的会计政策。但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发生一些新业务,产生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在会计准则中没有规定和说明相应的处理方法,就需要会计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真分析经济活动的内容和实质后,根据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和自己的经验,找到合理的、有说服力的解决办法。比如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确认、对重要性的判断、对多重市价下公允价值的选取、对可弥补亏损的所得税收益确认等都需要会计工作者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法。会计工作者要具有创新精神,敢于打破原有准则和制度框架限制,大胆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制定先进的会计政策。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黄彬.新会计准则体系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J].当代经济,2008(11).

[3]胡伟.浅谈我国企业会计政策的合理选择[J].经营管理者,2008(15).

[4]张兴亮.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政策选择的理论分析[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8(11).

企业会计规则篇2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森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91-02

一、内部职业控制的含义

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对内部控制首次作了权威性的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护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

二、森工企业内部控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森工企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增长由原来的资本输入逐步向资本输出转变,在这背景下,森工企业进入国际产业和资本市场投资,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国际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环境,森工企业要“走出去”必须苦练内功,强化内控,防范风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控制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为森工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安全网”和“防火墙”,一个好的内部控制能够协助企业保持持续的业务增长,提升管理质量。其意义在于;一是促进资本市场融资的前提。二是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三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四是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三、企业内部控制从企业会计职业道德做起

企业应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就要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应当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它主要包括:(1)精通业务,会计人员首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就是精通业务,才能胜任工作。只有精通业务,而对企业经营中涌现的新的经济事项,才能做出专业判断,并进行客观地记录反映,为企业经营决策者提供决策的依据。(2)熟悉法规,会计工作时时、事事、处处涉及到执法守纪方面的问题。会计人员必须通晓并遵守财经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强化法律意识。(3)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会计人员常年累月,周而复始地进行的记账、报账,预算、决算的事务工作,天天与数字打交道,只要爱岗敬业,认真细致,才能搞好工作,否则就容易出差错。(4)廉洁奉公,俗话说得好,“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手短”,作为一个会计人员,应时时刻刻记住这句话。(5)客观公证,依法办事,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依法办事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6)搞好服务,会计人员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进行成本控制,从而达到为单位投资人,债权人以及为国家服务的目的。(7)保守秘密,作为会计人员,在经营活动中,应当确立泄密失德的观点,对于自己知悉的内部机密,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严守秘密,不得为一己私利而泄露机密。

四、加强森工内部控制建设方法

财政部1999年在《会计法》中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原则要求,要求单位加强内部会计及会计相关的控制,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财产安全,防治舞弊行为。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会计控制必须向全面风险控制发展。企业需要站在发展全局的角度,全方位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为深化企业改革,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技术支持和控制活动。

1.控制活动包括:(1)预防性控制:是为了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而采取的控制,职责分离;监督性检查,正确性校验;设置权限。(2)发现性控制:把已经发生和存在的错误检查出来控制异常情况报告,编制调节表,周期性的审计、盘点。(3)手工控制:手工控制是被人执行的控制程序。例:记账凭证被复核岗会计复核后在记账凭证复核栏签字。(4)自动控制:自动控制是指计算机执行程序,例如:对于超出信用额度的客户会被系统自动冻结。

2.会计系统控制。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账簿和财物报表的处理程序,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系统的设置要求,应依据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具备会计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业资格,林业局财务科应设置总会计师。

3.财产保护控制:实物保管,财产记录,账实核对,定期盘点等财产管理日常清查制度,企业应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资产。

4.预算控制:全面的预算管理,明确预防职责权限,逐级落实各责任制单位。例如,从林场到林业局逐级编制,审定,上报等程序,强化预算的约束。

企业会计规则篇3

摘要:在企业的发展中,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与国家的税收法规有很多冲突之处,探究二者的差异性,寻找协调二者关系的办法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收入,保障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税收法规;协调性;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新会计准则在企业的发展中不断得到深化,相应的税收法规也在日渐完善,但是这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仍然是制约企业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更好发挥新会计准则在企业发展中的优势,并协调其与税收法规的关系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二者差异性关系处理

(一)处理原则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与国家的税收法规这二者之间有多种不相同的税种存在,在这些不同税种之中所得税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针对二者之间的所得税差异性,建议企业在发展中对新会计准则的遵守和对税收法规的执行时按照两个基本原则进行:一是新会计准则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阶段,对会计要素的计量要以企业发展的新会计准则为参照标准,科学记录会计要素;二是税收法规原则。企业在纳税时,一定要按照税收法规的相关规定执行。而且,如果在处理会计账务的标准与税收法规的规定存在冲突时,也要遵循税收法规的规定执行,通过必要的手段科学处理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关系,合法纳税。

(二)企业所得税差异性分析

以企业发展缴纳所得税作为研究对象,一般来说,在企业发展中,结算所得税是按照年度来完成的,通常一年结束才开始计算并缴纳企业的所得税。所以,企业纳税一般不在一年中产生差异的月份进行,而是选择了在年末纳税的这种差异性处理手段。这是因为会计核算时如果遵守新会计准则,那么在企业成本与收益计算时就会产生与执行税收法规不同的结果,而且在会计计量方面也存在差异,这就会导致在遵守新会计准则以及执行税收法规的条件下企业利润计算会出现明显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又有永久性与时间性之分,所以对企业所得税的处理一定要通过不同的手段进行。对于企业利润计算会产生的永久性差异,是因为在企业发展的某一阶段,分别在遵守新会计准则以及执行税收法规的条件下进行计算,对于企业利润与损失等会出现不同的利润计算口径,由此就会导致企业的税前会计利润与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计算结果差异性。而在这种条件下出现的计算差异一般是在本期发生,即使在未来的时期也无法得到转回。对于企业利润计算会产生的时间性差异,这是由于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明确企业利润与损失而导致的企业税前会计利润与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计算结果差异性。而这种情况下的差异不仅会在某一个期间内产生,还会在未来的时期内实现转回。一般来说,对于企业利润计算的时间性差异可以用缴纳税额的办法进行处理。就是说不管企业有怎样的税前财会利润,在进行企业所得税计算时全部要按照税收法规实施协调。

二、二者协调性关系思考

(一)继续完善新会计准则

针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与税收法规执行之间的差异性,有必要在已有的会计处理制度下,按照税收法规的相关规定对企业的会计处理方式进行补充,使企业的会计计算既能够依照新会计进行,又较好的执行了税收法规,还能够为税收的征管提供便利。以增值税为例,由于计税销售额与会计收入这二者之间存在的时间性差异而导致的应缴纳增值税计算的差异性,可以采取增加“递延税款”的科目设置办法来实施一定的差异性调整。而且,从现有的会计准则来看,对于企业的涉税信息没有较多的披露,这不利于税务机关实施有效的企业所得税监管。所以,有必要在新会计准则中补充涉税信息披露,这既能降低税务机关监管企业所得税的难度,也有利于企业利益相关者更加全面的查看企业税收信息。

(二)加强税收法规的优化

针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与税收法规执行之间的差异性,在二者关系的协调上应该按照相互靠近的原则进行。以企业所得税为例,按照国家企业所得税法中的有关规定,对于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是在企业税前会计利润的条件下完成的,这能够有效避免由于纳税人调减会计利润而出现的漏税行为,同时调整纳税也有利于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虽然税收法的制定减少了税款的流失,却在更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也不能较好的实现国家的税收收入。因此,有必要加强税收法规的优化,在会计利润的条件下进行征税,避免较多的纳税调整项目出现,这能够促进企业的继续发展。虽然这会在短期内造成国家的税收收入降低,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新的税源会逐渐形成,国家税收也会出现与企业发展稳步增长的局面。

(三)加强纳税人与征税人的综合素质提升

要想更好的协调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与税收法规执行之间的差异,加强纳税人与征税人对企业新会计准则以及国家税收法规的认识,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十分有必要的。从企业发展来看,很多会计账务的处理需要在遵守新会计准则和执行税收法规的条件下进行,针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差异性处理。这些差异性处理不仅计算繁琐,而且在纳税调整上也具有较高的难度。所以,很多时候,纳税人都不能完成正确的调整,最终违反税收法规。而且,对于税务机关而言,在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对于征税人的职责权限也有着具体的说明。因此,对于纳税人和征税人来说,都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新会计准则标准和税收法规规定的理解和掌握,明确二者的差异性关系,如此才能更好的协调二者的差异问题。

结语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与税收法规执行之间存在差异性,做好二者之间的差异关系协调,既有利于完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也有助于完成高效率的税收征管,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税收收入的增加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韩擎,王昱睿.论我国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之间的差异及协调[J].品牌(下半月),2014,(21):42-46.

[2]蒋和欣.我国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差异分析初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6):71-72.

[3]肖虹.我国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性研究[J].时代经贸:下旬,2012,(06):187-188.

[4]田原.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差异及协调研究———以企业所得税为例[D].山东大学,2011.

企业会计规则篇4

一、基本概念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由美国管理学教授提出,这种分析方法比较客观而准确的反映一个组织的实际情况。Swot分析法是把组织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从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及威胁(threats)四个角度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优势和劣势是从内部分析,机会和威胁是从外部来分析,从中找出利于组织发展的因素,消除不利于组织发展的因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小企业是指经营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包括规模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小企业会计准则》是财政部于2011年10月,为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目标,对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改革而制定的,于今年1月开始施行,原《小企业会计制度》予以废止。该准则的制定借鉴了《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其相关核算方法适用于小企业规模小、业务简单等特点,对小企业的改革、促进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优势分析

(一)利于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小企业会计准则》是财政部基于我国特殊国情及背景,对小企业的核算制度进行的改革,其适用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并满足小企业条件的企业。我国小企业具有经营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和会计核算业务简单等特点,符合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所规定的小企业或微型企业,都执行该准则,该准则覆盖面更广,为小企业的会计行为提供了标准,使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利于提高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其经营风险。同时,为适应小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不符合小企业标准而成为大中型企业或金融企业的,应转为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的选择更加灵活,有利于小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二)改善小企业税收和融资环境我国大多数小企业的所有者同时又是经营者,其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外部信息使用者,如税务部门及金融机构。《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充分考虑了小企业的特点及发展需要,尽量与税法协调一致,尽量消除与企业所得税的差异,使小企业的会计行为更加规范,大大提高了其会计信息有用性,利于税务部门了解小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改善其税收环境,降低小企业的纳税成本,减少了小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由于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金融机构无法全面了解其财务状况及信贷能力,所以融资、贷款都比较困难,而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后,利于金融机构全面了解小企业,使小企业贷款融资难度降低,利于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与税法协调一致,可以依靠税务机关的推动力量促使小企业执行该准则。

(三)提高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小企业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会计业务简单等特点,该准则遵循简化的原则,便于小企业的会计操作。规范小企业常规业务的处理,不涉及资产减值、合并报表等业务复杂的业务处理,会计计量不采用公用价值而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其简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及利润的分类。同时简化报表,小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要求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简化附注内容等,小准则的这些规定有利于规范小企业的会计行为,减少其工作量,便于操作处理会计业务,提高小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财务管理水平,降低其经营成本,使小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提高。

(四)减少会计职业判断会计实务操作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操作过程需要会计专业人员的分析判断,会计人员要有很强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为,才能保证其会计行为的可靠性和客观性,得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企业的经营活动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的会计行为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合理的职业判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业务比较少和简单、小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低、小企业的会计操作不规范,导致小企业的会计职业判断不合理。《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的常规业务及日常活动用客观标准来规范,这样就减少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提供帮助。例如小企业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资产不涉及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等,使得小企业的会计核算难度低,使《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难度也降低了。

三、劣势分析

(一)背离《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基于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很多会计处理采用简化处理,例如,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对于实际发生的损失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而这个科目是核算企业的非日常经营活动,而《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资产的减值处理,就和这一概念冲突。同时,对于金融资产不采用公用价值计量模式,自从2007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来,会计核算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但是小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其实质上多处用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如一些资产评估价值其实就是公允价值的应用,这样实质上的运用虽然简单,但是易造成概念混乱。《小企业会计准则》基于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及我国的特殊国情制定的,用于规范小企业的会计行为,但是其中有些规定与《企业会计准则》背离,相同的经济业务采用不同会计科目,会计核算方法也不同,小准则中有很多规定都与企业会计准则不一致,如还有报表项目列示等等,这些都不利于两个会计准则的对接,不利于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我国会计体系的发展。

(二)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小企业有经营规模小、业务核算简单、会计操作不规范、会计机构不健全等特点,小企业的拥有者往往就是经营者,在实际的会计操作中,很多经营者都是贪图短期利益,目光短浅,专业素养较差,没有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规范,有时甚至迎合业主,违规操作,造成其会计信息不可靠。同时小企业的拥有者只重视企业盈利与否,不关心会计基础工作,小企业日常业务不规范,如会计账簿的设置管理、会计档案的处理等等,这些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都制约着《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

四、机会分析

(一)实施循序渐进财政部规定从2013年1月1日全面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自新准则颁布到实施有一段时间,鼓励小企业可以提前执行,这一规定使得小企业有足够的时间为实施新准则做好准备,小企业有时间适应新准则新的变化及创新。同时,不符合小企业标准的微型企业可参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对于已经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不必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可见,《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是循序渐进的,不是急于求成。

(二)国家政策倡导为了实现我国企业会计的相关法律规范与国际规范趋同的目标,《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在2007年全面实施,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财政部规定今年1月份小企业全面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原小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已经不能适应小企业的发展,并且与新企业会计准则背离,不符合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国家鼓励小企业积极执行新准则,废止原小企业会计制度,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铺平道路。

五、威胁分析

(一)领导层有认识误区小企业的领导层大多就是经营者,他们往往目光短浅、只关心能否盈利,忽视管理,小企业的发展取决于领导层的管理水平。但是领导层却对小企业的会计行为有认识误区,把会计仅作为其纳税的工具,忽视会计在整个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为了短期的盈利或是偷税漏税,对会计报表弄虚作假;部分企业甚至没有专业的会计工作人员,纳税时就去找个报税机构,这样使小企业的会计制度混乱,《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缺乏一个健康可行的环境,其执行必然困难重重。

(二)原会计制度名亡实存《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国家财政部基于小企业自身特点及我国国情而做出的创新与改革,但是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时间久,很多小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会计流程,制度的改变,必然增加其管理成本,影响企业的利润,所以小企业主观上消极执行新准则,而依然采用原制度。同时,由于《小企业会计准则》很多业务操作做出了重大改变,使小企业花较长时间去学习、适应,企业的会计工作要改变调整,会增加其工作量,过渡期可能会很长,减慢《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步伐。

(三)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低小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基础工作差,这些都与小企业的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低密切相关。会计人员是会计准则的直接接触者及执行者,对《小企业会计准则》能否顺利执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其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低,小企业的经营者重视利润,为了节约成本,忽视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甚至雇佣不合格的会计人员,《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而直接执行者的专业素养低、业务能力低,执行新准则的积极主动性差,影响该准则顺利地实施。

六、保障《小企业会计准则》顺利实施的建议

(一)加强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衔接不管是《小企业会计准则》还是《企业会计准则》都是财政部制定、颁布,用于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只是适用的对象不同,小准则适用对象是小企业,但也有重合的部分,准则规定已经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不用再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尽管企业规模不同,经济业务不同,但是相同的经济业务应该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会计确认计量、会计核算等应尽量一致,加强大小准则的衔接,规范企业的会计操作。

(二)规范小企业的会计行为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其会计行为不规范,加强小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迫在眉睫,健全其会计机构,加强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加强其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会计操作流程,重视会计工作,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日常业务,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

(三)转变领导层观念领导层在一个企业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领导层的领导水平决定着企业的发展。会计不仅仅是小企业减少纳税、节约成本的一个工具,会计工作是一项监督管理活动,通过会计工作可以发现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解决其经营问题,要从思想上改变领导层的认识误区,转变领导层忽视会计工作、只重视利润的观念,建立健全的会计机构,加强新准则的培训学习,充分发挥领导层的积极作用,引导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四)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会计人员是《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对企业的影响很大,对该准则顺利执行有重大影响,所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能力,利于该准则的实施。企业可以定期举办小企业会计准则培训讲座,帮助会计人员了解熟悉该准则,虽然这样做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但是从长远角度考虑,是有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的。小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提高,才能应对会计准则的变化需要。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企业会计规则篇5

一、固定资产初始计量

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是指小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1年的有形资产,具体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设备、器具、工具等”。相较于《企业会计准则》应该注意的是,小企业的固定资产范围包括小企业拥有的、已出租的建筑物。但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明确规定:“已出租的建筑物属于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法中也没有“投资性房地产”这一概念。

(一)外购固定资产《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安装费等,不含按照税法规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这一规定与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原则上基本一致。然而不同的是,《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若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采用实际利率摊销法对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关于摊销金额的处理,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摊销金额均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满足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除外。

[例1]2×12年1月1日,w小企业与Y公司签订一项购货合同,从Y公司购入一台复印机交给管理部门使用,该复印机的价款为6000元。w小企业于2×12年1月1日支付了设备的首期款项2000元,计划在2×12年至2×13年两年期间平均支付剩余款项,12月31日为付款日期。假定该设备的现销价格为5500元。该设备预计使用10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假定与税法规定相同。如果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规定,该项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应是设备的现销价格(支付价款的现值)5500元。但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应是设备的支付价款6000元,会计处理如下:

2×12年1月1日,购买设备时:

借:固定资产6000

贷:银行存款2000

长期应付款4000

2×12年12月31日,支付款项2000元时:

借:长期应付款2000

贷:银行存款2000

2×12年计提折旧额=6000/10=600(元)

借:管理费用600

贷:累计折旧600

由于小企业的上述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一致,因此无需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

(二)自建固定资产《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在竣工决算前发生的支出(含相关的借款费用)构成”。尚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固定资产,若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应按有关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定,从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起计提折旧,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作调整,但不调整已计提的折旧。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却规定其计税基础是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一是计量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计量基础是“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此后的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税法规定,“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因此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与“竣工结算前”之间发生的支出,小企业应进行纳税调整。二是折旧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应按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时”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进行折旧,而税法规定,小企业应在“竣工结算时”按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提折旧,因此在该固定资产预定使用年限内,小企业需要对固定资产折旧额进行纳税调整。

[例2]2×12年1月1日,w小企业管理部门借入款项开始自行购置建造一项固定资产,发生料、工、费60万元,2×12年12月末达到预定使用状态,2×13年3月末办理竣工结算。企业因建设固定资产发生专门借款借款利息12万元,其中2×12年12月之前利息8万元,2×13年1月至3月利息4万元。假定《小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都按照5年折旧,预计净残值5%,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2×12年12月末达到预定使用状态,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60+8=68万元。

借:在建工程600000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600000

借:在建工程80000

贷:应付利息80000

借:固定资产680000

贷:在建工程680000

2×13年会计折旧为68×(1-5%)÷5=12.92万元

借:管理费用129200

贷:累计折旧129200

按照税法规定,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为60+8+4=72万元,2×13年折旧应为72×(l-5%)÷5÷12×9=10.26万元。因此,小企业应调增纳税所得额12.92-10.26=2.66万元。

(三)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按照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等确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成本”。该规定与企业所得税法是一致的。然《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却采用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孰低原则。

[例3]w小企业2×12年1月1日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一台设备,租期3年,每年年末支付租金20万元。设备公允价值40万元,假设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为35万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规定,w企业应将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35万元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40万元两者中较低者35万元作为设备入账价值。但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w企业取得的设备应当按照60万元入账。

借:固定资产600000

贷:长期应付款600000

(四)其他方式取得固定资产《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评估价值和相关税费确定;盘盈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同类或者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评估价值,扣除按照该项固定资产新旧程度估计的折旧后的余额确定”。该项规定与《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和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没有原则差异。

二、固定资产后续计量

(一)固定资产折旧包括:(1)折旧范围。《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应当对除了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之外的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该规定与《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一致。而企业所得税法准许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按照规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但不得计算扣除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在折旧范围上的主要差异在于:税法不允许计提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当对这些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基于此产生的差额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折旧方法。《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一般应当按照年限平均法(直线法)计提折旧”。若技术进步等原因导致固定资产需加速折旧,小企业可按照规定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这一规定与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一致,此外企业所得税法允许扣除固定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企业在选择折旧方法时,应考虑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显然,《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与企业所得税法更加一致,注重了与企业所得税法的相互协调。(3)折旧年限。《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在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时,应当考虑税法的规定。而《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却规定企业在合理确定折旧时间时,不必考虑税法的规定。然《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却明确规定了不同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除外。同时规定,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其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60%。

[例4]2×12年1月1日,w小企业管理部门自行购置了一台8万元的设备,但是直至2×12年末,该设备一直处于未使用状态,但w小企业2×12年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其计提了折旧。假定《小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都规定该固定资产预计使用5年,预计净残值5%,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w企业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2×12年对打印机计提折旧为8×(1-5%)÷5=1.52万元,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管理费用15200

贷:累计折旧15200

按照税法规定,由于该项设备一直处于未使用状态,因此不允许计提折旧。在计算2×12年应纳税所得额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52万元。

(二)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包括:(1)固定资产修理。《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应在发生时根据固定资产的受益对象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损益”。会计核算时,日常修理费应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而大修理支出属于“长期待摊费用”,应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小企业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二者处理原则完全一致,所以无需纳税调整。(2)固定资产改建(改良)支出。《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改建支出应当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但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和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建支出应计入长期待摊费用”。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与此类似。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没有明确将固定资产修理划分为日常修理和大修理,只是做出了比较含糊的规定:固定资产修理支出应在发生当期直接记入“管理费用”或者“销售费用”,如果不能区分是固定资产修理还是固定资产改建,或固定资产修理和固定资产改建结合在一起,则企业应当判断: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是否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若满足,该后续支出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否则,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可见,《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将某些大修理支出视同了固定资产改建支出。

[例5]w小企业适用《小企业会计准则》,对管理部门一项设备采用直线法折旧,2×12年1月开始对其进行修理,共发生修理费7万元(取得时计税基础为10万元),年末时修理完毕,估计尚可使用5年(比原预计时间延长1年),预计净残值率5%不变。

因本例中的修理支出7万元已超过计税基础10万元的50%,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这应属于固定资产大修理,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其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待摊费用70000

贷:银行存款等70000

三、固定资产期末计量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的固定资产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与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相同,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然《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却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原则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发生减值损失,应对其计提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会计规则篇6

关键词:企业年金会计核算规范

企业年金及年金基金的含义及特点

企业年金也称补充养老保险,是指企业及职工在依法参加政府规定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状况自愿建立的,所缴纳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承担的旨在为职工提供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的特点包括:企业年金是对企业职工提供的企业福利制度,而不是社会保险或商业保险;企业年金是企业按照自愿原则对职工建立的一种激励性和补偿性制度安排;由于企业年金计划产生的相关风险由企业和职工共同承担。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依法制定的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由企业缴费、职工个人缴费和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组成,实行完全积累。企业年金基金的特点包括:企业年金基金由专业的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并由投资专家负责自金运作;企业年金基金通过汇集众多投资者的小额资金,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形成巨大的投资实力;各方当事人依法终止清算的,年金基金不属于清算财产。

新准则年金会计核算相关规定

(一)职工薪酬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应当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得出,计入“应付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并根据职工劳动服务的对象和部门进行分配。其中,企业养老保险中的补充养老保险即为企业年金。原会计制度下,我国企业普遍采用收付实现制,以实际支付年金数额核算补充养老保险,并计入当期费用,而按照新准则,明确要求按权责发生制对年金费用进行确认,而不再以当期应付的年金支付义务作为确认标准,在企业年金的核算上是一个较大的进步。但会计准则目前仅规范了缴费确定型年金的会计核算,且并未将企业年金职工工资及福利费分开单独核算,有待更加规范。

(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准则相关规定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规范了企业年金作为独立会计主体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表列报,其主要是规范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层面的会计处理,包括对年金基金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净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按照会计准则,年金基金的核算应以基金为会计核算主体,估值日须计算基金净值和基金单位净值,并按规定予以公告,且估值日须对基金持有的有价证券进行估值,并须每日计算并确认基金损益。企业年金基金最主要的特点与突破在于规定了企业年金基金在运营时所取的投资及后续估值以公允价值计量。

规范企业年金会计核算的相关思考

(一)制定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规范

我国2006年2月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规定了作为企业年金的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的会计核算,并统一和规范了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核算,但对于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并未制定专门的会计准则和规范,造成年金会计核算规范不够健全。因此应制订专门的企业年金会计核算准则,以使企业年金会计准则同其他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范围相一致,便于各类企业采用并有利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年金会计核算需要加强确定性

在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对于企业年金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和值得争论的问题。对于确定受益型企业年金,更是涉及较多的精算假设和方法以及需要估计较多复杂的未来事项,目前尚未纳入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在应用缴费性年金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类型的企业年金,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培养高素质的精算人才,满足年金会计核算的需求。

(三)企业年金阶段不同会计主体不同

原企业会计制度对补充养老保险的核算比较简单,没有将补充养老保险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仅是把支付补充养老保险作为费用列支。新准则主要是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而建立的企业年金方案以及对年金基金的管理和运营过程进行会计处理,将企业年金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和计量。对于企业年金而言,在企业缴费之前,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应属于企业财务会计的核算范围,而在缴费后的年金运营环节,就属于企业年金基金的核算范围。

参考文献:

1.周咏梅.企业年金会计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当代财经,2008(1)

企业会计规则篇7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影响因素;执行效果;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7)06-0041-04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的小企业不仅在数量上有上升的趋势,而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外界也越来越关注怎样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来说,小企业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不像上市公司编制的完整,小企业往往编制比较简化的差别财务报告体系。所谓差别财务报告,即小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对经济业务内容重点描述的详细程度、面向的财务报告使用者、财务报告的报告方式等应该与大企业不一样,小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应当有利于内部信息使用者的使用,也有利于相关的外部信息使用者使用。这个差别报告的重要性最早被西方发达国家发现,他们为了能够更好地规范小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开始制定相关的法律来规范或者制定企业会计准则。

《小企业会计准则》(财会〔2011〕17号)由财政部于2011年10月18日,据相关文件规定,归属于有小企业业务范围内的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时间可以从准则之日起执行,也可以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财政部于2004年4月27日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4〕2号)同时废止。至今,《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否已经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执行的情况及效果如何?是否对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笔者对广西部分小企业贯彻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情况进行系统的实地调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顺利有效执行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回顾

(一)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murphy对瑞士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检验其自愿使用国际会计准则(iaS)的特性,并对22家企业的两组相同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运用瑞士本国准则的企业相比,运用国际会计准则(iaS)的企业得到的利益更多且得到更好的发展[1]。Hope研究认为企业预测盈利的准确性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程度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建议企业应该选择合适的会计准则并有效地执行[2]。

王宇峰、青研究认为,小企业标准若按照我国《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里的内容来确定,小企业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部自行解决资金问题,即不对外筹集资金;二是经营规模较小[3]。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可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包括横向可比和纵向可比)和相关性,简化纳税调整。以《小企业会计准则》代替《小企业会计制度》,不仅对小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可信度有增强作用,而且对小企业的金融风险有防范作用,还方便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评估。此外,《小企业会计准则》还能促进会计与税法的相互协调,提高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质量。

朱星文认为缺失会计信息的真正需求者、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法律环境、我国正在运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程度和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状况等因素是影响我国会计国际趋同的主要制约因素。实际上,这些因素也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后的影响执行因素。对于小企业来说,不管是考虑它的核算成本还是考虑它的经济后果,《小企业会计制度》都更适合小企业使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却很少[4]。

肖胜莉对湖北省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有小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偏低、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不够规范、企业的领导对新准则不够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以及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等[5]。

(二)执行效果研究

murphy对瑞士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检验其自愿使用国际会计准则(iaS)的特性,并对22家企业的两组相同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运用瑞士本国准则的企业相比,运用国际会计准则(iaS)的企业得到的利益更多且得到更好的发展,调查研究还显示其重要的统计变量是国外的活动变量和国外销售[6]。Barker对巴林小企业的调查研究主要在执行国际会计准则(iaS)的程度和会计实务,调查研究中有关应用国际会计准则(iaS)的结果显示,86%的小企业认为国际会计准则(iaS)与企业有密切相关,接受调查的小企业大部分都编制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但有小部分小企业没有编制,同时这些小企业还接受了相关的审计;调查结果还显示巴林小企业的财务报表主要使用者是银行和小企业的合伙人,主要内容为存货、折旧、财务会计报表的披露及财务报表分析的相关指标等[7]。

吴敏艳、周英对江苏常熟地区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不足40%[8]。

侯翠平、韩云素对忻州市属的一些小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半数以上的小企业仍然沿用《分行业会计制度》,大约56.8%的受访者表示对《小企业会计制度》不了解[9]。

徐茵、赵同剪对浙江中小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者《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我国中小企业在会计工作上的普遍现象和规律及在这些普遍现象和规律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文中提出欲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中小企业会计工作,需加大监督力度,规范会计人员的准入门槛,落实好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10]。

综上所述,已有的文献对《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研究较少,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进行实际的调查分析更少。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优点及难点,本文将从对广西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调查入手开展相关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设计总体思路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研究,调查的对象主要依照《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规定的小企业标准划分的16种类型的小企业来界定、选择广西部分小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二)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主要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未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情况、已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情况四个方面进行设计,每个方面设计了影响执行情况的因素5―6个。本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桂林市、百色市、钦州市等地级市的小企业进行发放。问卷的发放主要采取直接交予和电子邮件两种形式,辅以电话和网络通讯等形式。调查问卷总发放份数为152份,收回问卷118份,除去不合格的调查问卷份数,有效份数为103份,本次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50%的要求。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广西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

表1显示的是对小企业现执行会计制度的描述,测试项的数值分别为:3表示2004年的《小企业会计制度》,4表示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5表示2011年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调查结果显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比例是最高的,达到50.5%;其次是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比例是46.6%;剩下2.9%是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从调查结果分析,《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率不算很高。

(二)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影响因素

对于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影响因素,本文就样本中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48家企业采用SpSS的方法进行分析。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根据表2、表3来进行。

在“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影响因素”中本文主要研究八个影响因素,依次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信息处理手段不完善、经济环境的制约、财会人员的惯性、内部控制缺失、核算方法和要求简单、与相关法规协调统一、执行可操作性强,采用五点评分法。

根据表3、表4可知,48个样本中的平均值、标准差、均值误差、样本均值和检验值及95%的置信区间都列示出来,研究的八个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影响因素都呈显著性,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和“财会人员惯性”,其t值分别为11.157、17.264,都超过了10.0,在此重点分析这两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能否使《小企业会计准则》健康执行并发展良好,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是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很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之一,会计基础薄弱会阻碍《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小企业的经济实力不雄厚,资源不够丰厚,而信息资源又具时效性,所以要想让《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得好,一定要加强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建设。

第二,财会人员的惯性是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又一重要的影响因素。财会执行人员的准则水平、行为意向、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知识结构会影响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因为小企业的所有者通常会片面追求利益,比较重视能够给小企业直接带来经济利益的营销人员和技术人员,不自觉地忽略会计在企业的重要性。小企业的业务不复杂,数据结构简单,往往非专业人员或者缺乏经验的财会类学生就可以完成,这样的业务水平难以满足小企业的需求,加上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流动性比较强,激励措施起不到很好的作用,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监管不到位等容易导致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没有更新,造成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综上原因可以看出要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一定要注意加强财会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

(三)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的困难分析

鉴于以上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得出,《小企业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笔者就此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探明原因。

在“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困难”问题中设置了四个问题,分别是会计人员不容易掌握、转换和执行成本高、内部控制不完善、会计核算方法和要求高。从表4可以看出,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困难是“内部控制不完善”,反应值为36.5%。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是内部控制,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更好地防范财务风险。小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可以通过改革小企业的产权制度,优化内部的管理结构,提高小企业的内部运作效率,把小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地建立起来并及时获取有用的信息,提高小企业对业务的反应能力。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困难的另一大影响因素是“转换和执行成本高”,反应值为30.2%。这首先要处理好小企业的领导和财务人员的惯性。因为财务人员往往对以前使用的会计制度比较熟悉,不愿意执行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只有政府部门强制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的主管领导和财务人员的惯性心理才会被打破,在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过程中,政府可以适当地给予小企业财政支持,这样才能加快小企业新旧会计制度的转换。

(四)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效果分析

针对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效果,本文设计了六个问题,分别是会计核算规范、降低会计核算工作量、会计信息透明、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编报成本低、防范金融风险。根据表5的统计分析结果,被调查的小企业较多认为通过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提高了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程度,使小企业对外报送的财务报表的信息更加规范,能让小企业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和利益相关者更好地获取规范的小企业会计信息,该比例达到了27%;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处理小企业的日常经营业务事宜,相比其他准则及制度,降低了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并提高了财务人员日常处理业务的工作效率,该比例达18.2%;通过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使小企业的会计工作流程更加规范,并提高了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该比例达到17%。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对广西部分小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并就问卷调查取得的数据进行执行现状、执行困难因素、执行效果和内外部动因分析,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更加重视小企业的发展,对小企业的日常核算处理要求更加规范,在准则体系上与《企业会计准则》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同时参考《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促进了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规定趋同。虽然《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率相对来说还不算高,但《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标准通俗易懂,充分考虑了会计处理与税收法律的协调。(2)虽然通过完善《小企业会计制度》、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成果,《小企业会计准则》简化了会计核算,降低了会计核算工作量,优化了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但使用范围、简单性和可操作性仍需要加强。(3)对于积极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比如从准则之日起就按规定执行的,国家应从政策上给予小企业新的发展机会。当前小企业将面临一系列问题,但只要小企业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改变财务人员的惯性,加强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改善财务管理系统,促进小企业会计人员素质和水平提高,继续规范小企业会计工作流程,提高小企业会计工作的效率,持续发展,便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定地成长。

【参考文献】

[1]mURpHYaB.FilmcharacteristicsofSwisscompaniesthatutilize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J].internationalJournalofaccounting,1999,34(1):121-130.

[2]HopeoK.Disclosurepractices,enforcementofaccountingstandardsandanalysts'forecastaccuracy:aninternationalstudy[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03,41(2):235-272.

[3]王宇峰,青.浅议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及其实施对策[J].市场论坛,2012(5):75-76.

[4]朱星文.会计国际趋同研究的中国视角[J].当代财经,2009(2):112-119.

[5]肖倮.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基于湖北省小企业的调查[J].绿色会计,2013(2):43-45.

[6]mURpHYaB.FirmcharacteristicsofSwisscompaniesthatutilize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J].internationalJournalofaccounting,1999,34(1):121-130.

[7]BaRKeRp,noonanC.Smallcompanycompliancewithaccountingstandards:theirishsitu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accounting,1996,39(1):1-19.

[8]吴敏艳,周英.《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现状分析:基于常熟地区的调查报告[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5):83-84.

[9]侯翠平,韩云素.《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情况调查与分析:以忻州市属小企业为调研对象[J].中国农业会计,2009(3):54-56.

[10]徐茵,赵同剪.浙江中小企业执行会计准则(制度)情况调查分析[J].现代商业,2013(2):256-257.

企业会计规则篇8

之前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是在1992年制定的,当时的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是为了适应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2001年我国正式签署协议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会计改革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且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行,这套企业会计准则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因此,近两年中国对已有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建立起一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说,与原有的准则相比,新准则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它实现了与国际相关准则的趋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先在股份公司执行,2002年在所有外商投资企业执行,同时鼓励国有企业执行,到2005年底之前,国资委监管的所有中央企业全面执行会计制度。除此之外,还有针对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的业务《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同时,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又执行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样,我国的会计制度体系从原来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转成现在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制度,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类企业。

目前我国采纳国际惯例制定会计准则,形成准则与制度并存的格局。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都是由财政部根据会计法予以制定,都属于同一层次的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两者的基本目的也是一致的,即对企业会计核算进行规范。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应该是一致的,这样才不致造成执行过程中对两者的无所适从。但从新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比较中发现,新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在基本内容上显然仍然有其不一致之处。

现在,将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与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以及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会计制度)中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作比较,对于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具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一、会计假设的新旧准则与制度的比较

旧准则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假设。新准则的规定增加了权责发生制假设。会计制度仍然规定为四个假设。

(一)会计主体比较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会计制度的规定与旧准则相同。

(二)持续经营假设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新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会计制度的规定与旧准则相同。

(三)会计分期假设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会计制度的规定概念与新准则相同,但将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所称的期末和定期,是指月末,季末,半年末和年末。

(四)货币计量假设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新准则仅仅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对记账本位币未作规定。

会计制度的规定与旧准则相同,并且规定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二、会计原则的新旧准则与会计制度比较

旧准则规定有十二项一般原则,即7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重要性,明晰性)和5个计量和确认原则(实际成本,配比,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谨慎性)。新准则为了与财务报告的目标相协调,将会计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目标相协调,命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原基本原则分别作了补充和完善,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将2001年1月1日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纳入基本准则;同时突出相关性,弱化可靠性原则。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和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十三项基本原则,在旧准则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一)维持不变并加以修改补充的会计原则

1、可靠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真实性,又称客观性。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由此可以称为可靠性。

会计制度规定:在旧准则的内容上增加了现金流量的反映。

2、相关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这一原则规定也是财务报告的目标,作为相关性强调了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3、可比性和一致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将会计处理方法改为会计政策,这比会计处理方法的口径更宽,并且强调了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和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保持一致,

会计制度规定:与旧准则规定相同,强调为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4、及时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

新准则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5、明晰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围绕着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强调了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的服务。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6、谨慎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新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7、重要性

旧准则规定: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二)修改变化的会计原则

1、权责发生制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新准则在第一章作为权责发生制假设来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将权责发生制原则变化为权责发生制假设。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2、配比性

旧准则规定: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

新准则无此项原则。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3、历史成本

旧准则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新准则无此项会计原则。而是在会计计量中,针对会计计量属性规定了历史成本的定义。即历史成本是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并且强调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新准则无此项规定。

会计制度规定:基本与旧准则相同,增加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以及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界定。

(三)新增加的会计原则

即新增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旧准则无此项规定。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三、会计要素的新旧准则与会计制度比较

会计要素始终不变的是仍然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六大要素,新准则的突出点是针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都作了明确,强调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来确定会计要素。

(一)资产

旧准则规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并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六类,并详细分别定义,解释,说明。仅规定了资产的定义,没有关于如何确认资产的内容

新准则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删除资产具体分类的内容,该内容由各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做出规定。强调资产的三个特征:a)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b)必须由企业拥有或控制;c)包含未来经济利益。满足资产定义的同时,应同时满足:a)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已很可能流入企业;b)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才可确认为资产,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仅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区确认条件的项目,在附注中作相关披露。

会计制度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二)负债

旧准则规定: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并对其分别做出详细规定仅规定了负债的定义,没有关于如何确认负债的内容。

新准则规定: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删除负债具体分类的内容,该内容由各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做出规定。强调负债的三个特征:a)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b)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c)义务的履行必须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满足资产负债定义的同时,应同时满足:a)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已很可能流出企业;b)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够可靠的计量。

会计制度规定: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三)使用者权益

旧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明确定义所有者权益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并对各项作了具体解释。

新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未对如何具体分类做出规定,仅规定企业应当将所有者权益与负债进行严格区分,不得相互混淆。

会计制度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四)收入

旧准则规定: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新准则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会计制度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

(五)费用

旧准则规定: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将费用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

新准则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姑娘发生的对象化的费用构成产品或者劳务成本,在确认产品或劳务收入时,计入当期损益;无法对象化的费用直接计入发生当期损益。

会计制度规定: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六)利润

旧准则规定: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企业会计规则篇9

本文就海岸两岸的“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做重点比较。比较的主题有二,一为会计事务规范体系,一为会计人员规范体系。论述的范围为企业会计,不及于其他(如“政府”会计等),且以会计规范体系为对象,不及于会计规范中的各个细节(如各项会计准则、各种会计处理法案等)。

本文标题中的“会计规范”,宜先作说明。按“规范”一词,指共同生活体中各成员所反覆遵行的行为规则。规范有由国家制定者,是即、法规;有由其他团体制定者,或各成员反覆遵行的习惯。会计规范的内容涵盖了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人员、审计等方面;而其规范的形式,则包括法律(或法规、法令)以及非法律的各项准则、惯例等。

台湾的会计规范体系以商业会计法为基本规范特别法则优先适用

台湾的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其主要规范、制定者以及规范的效力,列表如表一所示(略)。

台湾的规范体系,是以商业会计法为基本规范,各规范的性质关系等,说明如下:

1.商业会计法规范对象为“商业”,即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商业会计法第2条),与一般称的“企业”意义相同。

2.其他法律(如证券交易法、公司法等)中关於企业会计事务的规定,一般认为是商业会计法的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的商业会计法而适用。此外,根据证券交易法授权订定的证券发行人财务报告编制准则,亦属特别法,而优先於商业会计法暨其子法而适用。

3.商业会计处理准则及商业通用会计制度规范二者,是依据商业会计法第12条、第13条的授权规定而订定的子法。同法第5条另有授权计定会计师或依法取得代他人处理会计事务资格之人登记及管理办法,但尚未订定:是准备一并订定于“税务土法”中,该法尚未完成立法。

4.商业会计法第2条第2项规定:“商业会计事务请依据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从事商业会计事务之处理……。”,商业会计处理准则第2条进一步规定:“商业会计之处理,应依本法、本准则及有关法令办理;其未规定者,参照财团法人中华民国会计基金会之财会计准则公报办理。”经济部优于1998年7月27经(98)商字第87217988号函中指明: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之范围,包括财团法人中华民国会计研究发展基金会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所公布之各号会计准则公报及其解释、国际会计原则、会计学理及权威机构之会计等;其适用次序依序为财务会计准则公报、公报解释、国际会计原则、会计学理及权威机构之文献。从而,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亦是企业会计规范,用以补法令之所不备,其适用顺序在法令之後,但无法令具有之强制性。

5.本文所称会计人员的范围,包括公认会计师(CertifiedpublicaccountantCpa)、企业内部之会计人员以及企业外代为处理会计事务之会计人员。目前台湾对会计人员的规范,仅有会计师法,後二类会计人员尚无单行法规;但第三类会计人员,目前拟以“税务土法”规范之,该法现在立法院审议中。

大陆的会计规范体系

大陆决意建立市场经济,并采与国际接轨的策略,所以其所建立的企业会计规范,取法国际,实属意料中事。惟海峡两岸因政体建制的差异,结构的不同,其下的各种制度及其规范体系,随之而异,会计规范体系亦不例外。

大陆的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其主要规范、制定者以及规范的效力,列表如表二所示(略)。

在说明大陆的企业会计规范体系之前,宜先了解大陆的法律体系结构层次。如同一般国家,大陆的宪法居最高效力外,大陆的法律体系,其结构及效力层次如下:

1.基本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效力最高(但低於宪法)。

2.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效力次之。

3.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效力第三。

4.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效力第四。

5.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前者由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国务院直属机构制定;後者由省、自治区及其直辖市的人民政制定。二者效力相同,均为第五:二者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另部门规章与地方性法规不一致时,认定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时,及适用地方性法规;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时,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是以部门规章的效力位阶,可谓是兼跨第四及第五。

大陆尚有其他的法规等,因与本文无关,姑予不论。

大陆的规范体系,是以会计法为基本规范,各规范的性质、关系等,说明如下:

一、会计法的规范对象为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会计法第1条):其中公司、企业二者,相当于台湾商业会计法所规范的商业(即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至于事业单位,在大陆是指国家为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卫生等需要而设置的机构,其经费实行预算,由国家

拨款,而不进行盈亏,故其性质与进行盈亏计算的企业不同。总之,大陆会计法是作为企业与非企业组织的共同基本规范。

所有企业会计规范均属法规并具强制性

二、上述各规范,自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下,除注册会计师法及总会计师条例外,均由财政部制定,性质属於部门规章。这些规章,是财政部根据会计法第8条第2款(在大陆的法规中,“款”等於台湾法规中的“项”)的规定而制定。该款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同法第乃条复规定:“公司、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纪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至於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根据同法第50条第2款规定,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的关於会计制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据此,所有财政部所制定的上述规范,均属於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所涵盖的范围;甚至连注册会计师法及总会计师条例亦在其范围之内,不因事项的重要性,而由高於财政部的全国仁大常委会及国务院制定。因此,大陆的所有企业会计规范,性质均属法规,而具有强制性。

三、关於企业会计事务的规范,包括四个部份:一为会计准则,二为财务通则,三为会计制度,四为会计报告条例。前三者均采总则与分则的形态订定。“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及“企业会计制度”为一般性的通则规定,另有各特定事项的会计准则(例如“企业会计准则一收入”)、各行业财务制度(例如“证券公司财务制度”)、各行业会计制度(例如“企业会计制度”)等,为分则性的规范。

四、关于会计人员的规范,包括注册会计师(即Cpa)、企业会计人员及记帐人员三者,均订有资格、、管理等办法。其中总会计师条例的性质较为特殊,是由国务院所订定。凡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均应设置总会计师,城乡集体所有制企业亦可依需要设署总会计师Z故总会计师仍属企业会计人员,与独立的注册会计师有别。

两岸规范体系之比较

采取分散体系大陆则采统一模式

一、整体规范体系之比较:

就整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而言,台湾是采取分散体系,即基本规范与部份规范系由政府制定法规,部份规范则由民间会计专业团体制定准则,二者共同构成整个会计规范。大陆则是采取统一模式,即所有会计规范均由政府制定法规,强制企业所有会计事务均须依法行事。

两岸之所以有不同的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各有其时空背景。台湾50年来,即属市场,民间专业团体蓬勃,组织健全,会计专业团体亦然;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专业团体因应需要而陆续制定各项企业会计准则,渐次完备。政府虽早於1952年即在台湾实施商业会计法,当时条文简单,直至1995年大幅修订前,根本无法配合经济发展之需要。是以在1995年修订商业会计法时,民间会计专业团体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已蔚然形成体系,政府修法时反需借鉴,并承认其补充法规之地位,而形成的分散体系。

大陆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师法苏联,实行共产经济制度,企业全属国营,会计事务处理亦采苏联模式,与西方迥异。1978年邓小平掌权後,毅然改弦易辙,改采国际与美国会计准刖,以配合市场经济的运作。其时一切从头开始,既无类似台湾的民间会计专业团体,更无现成的企业会计准则,势非由政府负起建立全套企业会计准则的责任不可,放采统一模式,似属必然。此外,大陆虽改采市场经济,但仍坚持主义,其“国家全面管理“的观念,仍根深蒂固,亦为其采取统一模式的重要原因。

二种企业会计规范体系模式,孰优孰劣?其实二模式的主要差异,在於会计准则(包括通则性及各分别性准则)的制定者,台湾为民间会计专业团体,大陆为政府。一般而言,民间会计专业团体制定企业准则的速度较立法机关为快;且因属其自身的专业领域,相对於立法机关而言,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内容较为完整、细密、并且品质较佳。据此而言,分散模式实优於统一模式。大陆既采市场经济,私营企业日渐蓬勃,且已渐次成立会计专业团体(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此二因素下,将来是否会改采分散模式,其关键因素似在大陆是否愿意逐渐修正“国家全面管理”的观念。本文不作臆测,姑且拭目以待。

台湾规范对象为企业大陆则包括企业及非企业

二、关于会计事务规范的比险:

在企业会计事务处理方面,两岸规范的相同处极多,在此仅作双方差异的比较。

(一)以基本规范言,台湾的商业会计法由立法院制定,大陆的会计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法规位阶不相上下。以其他的规范言,台湾田经济部及证期会制定,大陆由财政部制定,法规位阶亦属相当。唯宜注意在双方各自的法规位阶,则有不同。(二)台湾的商业会计法规范的对象为企业,大陆会计法规范对象则包括企业及非企业组织。台湾另有会计法,规范对象为政府机关,至於企业及政府机关以外的组织或团体,其会计事务处理并未订有,但各主管机关多订有行政命令已规范之。

(三)大体而言,台湾由政府所制定的会计事务规范(包括商业会计法、商业会计处理准则、证券发行财务报告编制准则)内容,与大陆同类规范(包括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相较,各有详略。台湾的规范中,于会计科目定义及其入帐基础暨损益等规定极为详细;大陆则均乏相似规定,此其一。大陆的规范中,於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规范颇为详细;台湾并无关於会计机构的规定,而关於会计人员的规定则极为简单(例如商业会计法仅有第5条规定会计人员,及关於会计人员违法的处罚规定若干条),此其二。第三,大陆的规范中有会计监督的规定,亦为台湾所无。

(四)大陆将会计事务规范分为三大部份,即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及会计制度,均由政府制定总则性及分则性准则,已如前述。台湾的会计制度规范由政府制定(即“通用商业会计制度规范”),而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并不分立,且由民间会计专业团体制定(即“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按大陆的“企业财务通则”,其立法目的为:“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所谓”经济核算“,系指现金等收支的审核计算。在台湾并不作此区分,统由会计准则规定,唯其内容则不如大陆之详细。

关於会计科目的定义及其入帐基础暨损益暨等事项,系会计事务的主要内容,民间会计专业团体所制定的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中作详细的规定,自属当然;唯政府所制定的会计事务规范中,亦有相同规定(但较简略)。如此重复规定,有无必要,颇有争议。大陆则无此情形,

大陆的“企业会计准则”于1992年制定,隔了5年后,自1997年迄今,陆续了9个特定事项的企业会计准则;计划未来将会制定刀个以上的准则。台湾的“财务会计准则公报”,自1982年迄今,计了31号公报。两岸相较,自属台湾方面较为完备;但大陆起步迟了台湾10年,至1997年才加快脚步,预期终有赶上台湾的一天。

三、关于会计人员规范的比较:

企业会计规则篇10

(一)中小企业的含义

中小企业是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简称,泛指和企业所在行业的大型企业比较,在资产总值、雇员数量、融资能力、营业能力等方面较小的经济单位。2011年6月18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公布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对我国十六个行业部门做出了明确规定。

(二)税法的含义

税收是税收法律制度,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照宪法规定,调整国家和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维护社会经济和税收秩序,维护国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的法律规范,是国家税务机关和所有税务单位和个人所得税按照行为规则。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的协调

(一)资产会计处理与税法的协调

1.资产的计量。《小企业会计准则》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企业的所有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预付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以历史成本为税基”。这使得企业所得税会计与小企业内部协调。

2.固定资产折旧的相关处理。一是折旧的计提方法。《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条规定:小企业是用直线法折旧的依据。小企业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它需要加速折旧,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固定资产折旧所得税的企业所得税基本相同。二是折旧时间。《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一条规定:小企业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不包括折旧,从下月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当月减少,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计提折旧。这与企业所得税处理一致。显然,《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固定资产折旧的相关处理上与《企业所得税法》高度协调。

3.资产的减值准备处理。《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规定:小企业的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五十六条规定:企业的各项资产,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企业所得税法》和《小企业会计准则》将按照资产的成本计量,没有规定资产减值,实现了与《企业所得税法》的有效协调。

4.资产减值处理。”《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规定:小企业资产应当按成本计量,不包括资产减值。”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六条规定,企业资产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税收基础。公司持有的资产增值或贬值期间的资产,除了在国务院财政和税务部门可以确认的利润或亏损,不得调整资产的税收基础。”《企业所得税法》和《小企业会计准则》将按照资产的成本,没有规定资产减值,实行“有效协调的企业所得税法”。

(二)会计与税务负债的协调

《小企业会计准则》在负债处理上与税法协调准要体现在利息费用的确认时间点上。小企业长期贷款利息计提处理时间点与所得税法保持一致。《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在应付利息日计提利息(不一定是“资产负债表日”),其利息的计提时点和所得税法保持了一致。长期贷款为小企业提供利息的会计处理时间和所得税协议。

(三)收入会计处理与税法的协调

1.确认收入和税法的协调“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第59条规定,小企业应在货物发出和收付款或接受付款的权利,确认收入商品销售,并规定的收入,以实现不同结算方式的识别。如货物买卖的支付,支付手续完成后确认收入;销售商品按付款方式预付;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根据商品的分期付款销售;在合同期内收货物确认;对于运费的支付销售商品,在条件接收确认收货。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18条至24条对不同收入的确认、分期收款等规定与小企业的会计准则一致,对小企业的销售、收入没有明确规定,但前19项《增值税暂行条例》第33条规定的有关规定,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在同一天收到销售凭证。根据不同时间的货物销售或应税劳务的纳税义务,确定销售结算。确认所得税法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完全统一。

2.协调“小企业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企业会计准则第60条规定的小企业,小企业应根据从买方收到或应收款的合同或约定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金额。涉及现金折扣、销售收入的商品,应在扣除现金折扣金额的,涉及商业折扣的,销售金额须按照扣减金额确定。本协议的规定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企业所得税法》。

(四)利润及利润分配会计处理与税法的协调

1.政府补助会计处理与税法的协调。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对小企业的税收政策进行了明确,体现在二十二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九项所称的其他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除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一项至第八项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包括企业资产盈余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汇兑收益等。”其中补贴收入指企业获得的财政补贴和其他收入补贴。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在政府补贴上并无差异。

2.税前扣除的营业外收入与税法是协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的规定基本一致,主要有:存货短缺、损坏、破坏或亏损,非流动资产净损失、坏账损失、长期债券投资损失、自然灾害损失等不可抗力因素、公益性捐赠支出等。

三、结论

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督促小企业发展,建账建制,并不断提高企业会计准则,不仅有利于依法治税,加强小企业的税收征管,也有利于税务机关根据实际负担能力征税,促进税收负担的公平性,有助于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