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方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4:07

新农村建设方针篇1

以富村裕民为目标着力打造经济富裕村

宝山村把富村裕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因村制宜,规划先行,落实到位。

一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两年内新打抗旱水源井30眼,全村抗旱水源井总数达到75眼,基本实现了农田水利化。同时对全村耕地统一进行了翻耙整理,进一步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

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将烤烟面积扩大到70公顷,实现产值180万元,以不到十分之一的耕地面积创造了近三分之一的经济效益;注重扶持传统产业,鼓励村民养殖牛羊,目前全村人均饲养2只羊,户均饲养1头牛或1匹马;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引导村民种植水稻、打瓜、香瓜、花生等经济作物,进一步拓宽了致富门路。

三是积极发展棚膜经济。新建了膜下滴灌面积100公顷,群众发展棚膜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11万平方米的标准化烤烟育苗大棚和20栋高标准的日光温室蔬菜大棚,推广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470万元,人均收入实现4375元,分别比2009年增加27.8%和25%。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打造党建先进村

为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宝山村在党的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一是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制定实行了村干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对重点党建工作采取“团队化组织领导、项目化运作推进、全程化跟踪考核”的方式抓落实。

二是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打破过去按居住区域设置党组织的做法,将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下设烤烟协会、蔬菜大棚协会、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和老年党员4个党支部,有效发挥了党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是创新无职党员管理办法。制定实行了党员分类设岗定责制度,将全村党员划分为带富型、技能型、知识型、帮扶型和威望型5种类型,让党员根据各自的特点认岗定岗、承诺践诺、发挥作用。

四是创新党员能力培养方式。组织实施了党员划档创业带富计划,根据党员创业致富需具备的资金、技术、项目3种生产要素,将党员划分为“三有”、“三无”、“两有一无”、“两无一有”4个档次,有针对性的在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进行扶持,全村党员创业带富能力明显提高,“三有”党员创业致富示范户达到18户。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村党组织班子谋划发展、引领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党员致富、带富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将全村党员群众凝聚到党组织周围,凝聚到建设新农村的共同目标上来。

以培养提高为手段着力打造精神文明村

宝山村把提高村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贯穿到新农村建设工作始终。

一是请进来讲。聘请各级农科专家举办了18期科技培训班,重点讲授村民急需的烤烟、棚膜蔬菜和膜下滴灌等技术,使全村每个劳动力都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

二是走出去学。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参加县委党校培训,带头外出学习考察,还先后选派2名年轻村民参加“一村一名中专生”项目培训,选派3批42名党员群众到长春、公主岭等地参观学习。

三是自我提高。新建一个集办公室、活动室、图书室、学习室为一体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而且铺设了通讯光缆,实现了宽带上网,开通了远程教育。村党总支把每月15日定为“党群活动日”,组织党员群众开展知识培训和文化娱乐活动,村民坐在村里就能够接受到很多新思想、新技术、新信息、新文化。通过近两年的教育培养,全村形成了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现在村民中吵架的没了,关心村里事的多了;没事闲逛的少了,琢磨挣钱的多了;盲目生产的少了,研究市场的多了。

以广大村民为主体着力打造管理民主村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宝山村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和激发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一是发扬民主。全村所有“三重一大”事项,全部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方法进行操作,保证村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2010年,仅在研究制定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党建工作和村庄建设三项规划过程中,党员和村民代表就提出合理化建议120多条。

二是服务民生。先后建立了民生服务工作站,组建了便民利民服务队,村集体近两年出资10余万元免费为村民机械整地,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手联系帮扶41户贫困户,帮助解决生产物资和资金30多万元。特别是2010年,根据全村群众对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村党总支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秧歌队,与省民间艺术团联合举办了“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文艺演出。

三是凝聚民心。在全村党员群众中组织开展了“创先争优比贡献、激发内力建五村”、创建“和谐村屯、和谐邻里、和谐家庭”等多项活动,并及时表彰奖励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各类先进典型,全村先后有5名党员被评为县、乡优秀共产党员,还涌现出文明和谐家庭72户,各类模范人物26人,在全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现在的宝山村,干群关系团结,党群关系融洽,全村到处都洋溢着人心向上、人心思富、安定和谐的氛围。

以村屯改造为重点着力打造生态良好村

新农村建设方针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信用社;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1

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行是我国农村的一个重要改革,也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度改革的深入过程,它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所以新农村建设需要深化对新农村系统的改革,其中包括农村基层的供给等深入的新农村经济改革等。农村信用社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效能量和动力来源,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上的指导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也指导社会实践,正确的思想意识可以促进实践的有利展开,而在农村经济中,农村信用社秉承国家的文件,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最终可以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正确意识,只有把农村信用社办好,才能用科学的方法统筹农村建设的各方面工作,不断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并在充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领会国家下达的关于农村建设的文件,充分树立农村的信用社意识,保持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政策组织上的带领作用

国家每年要对农村经济下达很多的政策,以指导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那么银行下拨给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就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和利用空间,只有正确利用这些款项,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如果这些款项运用不当,就有可能造成一些项目上的资金短缺和金融机构运作不合理的问题,因此,农村信用社在此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一方面,它保证了农业各项活动的贷款工作可以顺利进行,银行定期对这些资金进行下放,用以支持农村经济活动的各项工作,并定时进行收缴和整理,使资金合理地应用到农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保持各项农村建设工作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对融资也有着重大的作用,因为它可以开发融资的渠道,拓展融资的来源,如政府、企业和各种金融机构等,这样就使农村的经济资金有了合理的保障,同时,农村信用社在政策上也鼓励很多其它金融机构和信贷机构的加入,这样可以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在必要时可以进行资金周转,最后农村信用社也可以组织农村建设中的贷款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进行,避免出现很多账户的收缴延期或无法收回等现象。总而言之,农村信用社使新农村建设有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上的保障。

三、使新农村建设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创新是任何一个工作想要做大做强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尤为如此,在很多年前,“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政府,部分阻碍和抑制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老大难”问题,因此,农村信用社的出现无疑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和崭新的时代要素,农村信用社积极进行信贷活动和资金交流的工作,大大提高了资金利用率和使用效果,它不仅针对小额的农民贷款,同时也面向全体农村用户进行数额较大的贷款,它内容多种,形式多样,既引进很多人进行投资,也帮助很多农户贷款,这一方面,加强了经济的交流和沟通,也时也减少了贷款的风险。作为面向农村用户的小额贷款,它更分散地进行信贷工作,保证了信贷质量,更加变通多样,根据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信贷工作,更加人性化,使信贷工作贴近人心,深入到百姓的心中,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不可攀的位置,因此,这就保证了信贷工作的大众化和亲民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四、在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上做指导

做任何工作都要抓关键,找重点,在有着翻天覆地变化的新农村当中,进行新农村建设也要抓重点项目,有的放矢,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有针对性、有目标地进行各项工作,而农村信用社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采用灵活的方法使信贷工作渗入到每个人的生活和生产当中,在内容上分为各个不同的项目,有专门针对零散客户的信贷形式,主要使其解决农业生产中所出现的资金不足问题,鼓励其创业,并建立相对完善的农业工作部署,另外,也有针对“三农”政策扶持的贷款项目,主要针对数额相对较大的办公性质的信贷项目,这样就完善了信贷制度,对于不同的信贷业务就有了相应的信贷内容和信贷方式,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指明了方向。

五、为新农村建设的改革上做指导

农村信用社在解决“三农”问题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原因在于,它从商业角度和市场角度运作,重在解决“农业、农民、农村”的问题,并逐渐把现代化的金融理念带到农村建设当中,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清楚明确,并不断开拓新思路和新方法,最终把农村信用社变成社区性的符合农村实际的银行机构,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是针对中小型用户的贷款,符合新农村建设中的亲民亲人的政策,另外它在改革上积极推动了信用机构制度的完善,使农村信贷适应新时期农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毫无疑问的对现实中新农村的发展和构筑良好的新农村商业环境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由于中国复杂和特殊的农村情况,中国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着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经济进步,更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作用,只有重视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才能使中国农村的发展紧随时代的步伐,从而促进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光亚.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农村·农业·农民B,2009(12).

[2]辜静.探析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用社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0(05).

[3]李向东.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作用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08).

新农村建设方针篇3

【关键词】农村;基层;群众文化;问题;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做好农村文化工作,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和生动体现。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工作,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一个文化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什么是基层文化建设

基层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题,以娱乐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下,基层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活跃人民群众健康向上的文娱生活,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的重要手段。

基层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民建设小康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一条重要途径。

2.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站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工作下移到基层的主要体现,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3.影响农村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整体而言,我国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1)农民落后观念和思想道德状况的制约。农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村风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侵蚀,既恶化了农村的道德环境,也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2)基层文化建设资金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3)在专业人员上有所缺席.毫无疑问,看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是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文化站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4)基层文化产品严重不足。

(5)在管理体制上有所缺位。(在客观上镇一级领导对基层文化站的人、财、物,拥有绝对的领导权、行使权,业务主管部门对基层文化站的业务活动,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指导)。

4.如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4.1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首先要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其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广大农民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再次要因地制宜抓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有对文化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努力争取领导对文化的重视,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4.2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农村文化阵地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才是做好农村文化工作的基础。进一步发挥乡镇文化中心和村农家书屋、图书室等文化场所的功能作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求知、求娱的愿望。

4.3创新方式,着力兴文化

现在,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多样,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参与文化活动,不仅是为了娱乐,还希望从中学到科技知识,获得市场信息,了解天下大事和强身健美等。因此,新时期基层文化工作形式要从群众生产、生活、思想实际出发,改变基层文化工作单纯搞文娱活动的模式,创造更多符合时代要求,受基层群众欢迎的新方式,提高基层文化工作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4.4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一定要注意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切合当地风土人情,切合当地文化传统,真正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积极发掘各地的文化资源,要大力扶持农民自办文化,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体,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推进农村本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有民间特色的农村民间文艺和手工艺品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以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4.5充分发挥辅导和培训作用,重视培养人才

辅导、培训,是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群众中有各种业余文化艺术团体,有不少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业余时间自发组织一些活动,但是水平相对较低。“加强领导,积极发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稳步前进”,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方针,这一方针关键是要加强领导,特别是当地党委的领导。但是,目前一些农村的文化建设并未能在这些政策的重视支持下得到充分的发展。一些农村缺乏甚至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没有文娱活动设施,更谈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村文化的滞后,导致封建迷信,黄色的、黑色的文化沉渣泛起,死灰复燃;使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理解、不支持。因此,作为一级文化部门在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理论服务中,要深入实际,细致调查研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农村文化建设不脱离实际,有针对性。

5.结束语

文化不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这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文化滞差”现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用先进文化占领社会主义农村文化阵地,对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社会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必将阻碍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曾秀艳.当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探析[J].青春岁月,2011,(18).

[2]钟艳.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探究[J].群文天地,2011,(14).

[3]胡玲玲.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群文天地,2011,(06).

[4]郑金侠.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群文天地,2011,(09).

新农村建设方针篇4

关键词:农村党员;先进性;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十一五”期间的重要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关键看党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重视和发挥农村党员的重要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农村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永葆农村党员自身的先进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农村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农村党员是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新的历史任务,同样要有农村党员的参与、领导和支持。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只有农民积极参与、投入其中,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才能尽快实现。由此,中央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要求,而要提高农民素质,首先应提高农村党员素质,使农村党员带动农民前进。

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农村几百万基层干部,是党的整个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完成各项任务,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关键在党员,“一个党员一面旗”,“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永葆先进性的农村党员,才能发挥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带动农民理解党的方针政策,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掌握先进的手艺和技术,积极参与农村发展规划,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工巧匠。实践证明,凡是农村经济势力强的、发展快、农民收入较高的地方,农村党员都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成为产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和引路人。可以说,没有农村党员的参与、领导和带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要重视并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重要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只有把全国农村八十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充分发挥他们和乡村其他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广大农民党员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才能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二、农村党员队伍的现状与不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新的历史任务对农村共产党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农村党员需要不断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带领农民群众谋求发展、共同致富,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然而,为数众多的农村党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要求还不相适应,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讲:

农村党员整体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待提高,整体素质不尽理想,加之近年来农村党员外出人员多,流动性大,农村党支部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使农村党员在许多方面的进步不明显,部分党员缺乏竞争意识和带动群众致富的本领,不懂技术、不擅经营,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小富即安或不富也安,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在村里不靠前,在群众中缺乏影响力和号召力。更有部分农村党员,政治素质不高,党性不强,距离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有很大的距离。他们理想信念不坚定,党员意识淡化,宗旨观念不强,奉献精神退化,甚至为了一己私利,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利益等抛诸脑后,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甚至还落后于普通群众,形成“党员不党员,就差几角钱”的尴尬现象,这些农村党员对农村的公益事业、对农民群众的困难不闻不问,忘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引起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这个任务的完成,需要广大农村党员以自身的先进性带领农民不断前进。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中间力量,没有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新农村。采取各种措施改变农村党员现状,永葆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和骨干核心作用,带领亿万群众共同奋斗,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三、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的对策分析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题,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终生任务和毕生追求,是党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亦不是在短时间内通过一两个卓有成效的措施能解决得了的,必须充分认识其艰巨性和长期性。当前,应结合农村党员的实际情况,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保持农村党员的先进性。

1.从农村实际出发搞好农村先进性教育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提高共产党员理论水平、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增强党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是占领农村党员思想阵地,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增强农村党员党性的迫切要求和根本保障。胡锦涛曾对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样指示:“要结合农村实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务求取得实效。”

对农村党员开展先进性教育,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各地的农闲时节,从农村和农村党员实际出发,创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习内容上,不要刻板教条,切忌大而全,防止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在具体形式上,在坚持必要的理论学习的前提下,要争取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尤其要重视用模范典型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农村党员,在党员队伍中形成争优创先的氛围,促进农村党员提高素质和能力。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还要正确把握教育活动的目的,不能片面追求理论灌输和党员理论水平的提高,还要更加注意教育的实践效果,通过教育不仅要切实解决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还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不断增强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使广大农村党员不断自我提高,永葆自身先进性。

2.不断提高农村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

服务群众的能力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服务群众的能力是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关键,服务群众能力的高低就是农村党员先进性的衡量标准。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群众最盼、领导最急、难度最大的就是农民的增收问题,最需党员发挥作用的就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当好引路人,促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带领群众快速致富。农村党员要积极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靠自身技能先富起来,带领群众共同富裕。同时,广大农村党员要深刻强化群众意识,心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做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积极发展农民党员壮大农村党员队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规模适度的农村党员队伍。从整个农村党员队伍的情况来看,农村党员在农村人口中比例偏低,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除了加强教育,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外,当务之急还必须积极发展农民党员,壮大农村党员队伍规模,使之足以能够胜任新农村建设的新使命。

近年来,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等原因,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不尽如人意。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青年党员比例不高,农村党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都需要改善。当前,应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指导下,积极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致富能手和技术能手中发展党员,让更多有知识、有能力、作风好、威信高的农村青年加入党组织。只有按照严格标准积极发展农民入党,才能不断壮大农村党员队伍,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结构,增强党员代表性,提升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村党员的管理

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仅靠开展短时间的重点教育活动远远不够,还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建立健全一整套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把重点教育和长期管理相结合,常抓不懈,使农村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

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建立健全农村党员自我教育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新的起点和契机,毫不放松地加强对农村党员世界观的改造和日常行为的规范管理,使农村党员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对农村党员中背离党员先进性标准、屡教不改者,要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清除出党。针对农村党员外出人数多、流动性大的特点,要特别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入地与流出地相结合进行管理,确保流动党员不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从而确保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贺国强.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组织保证[J].求是,2006,(7).

新农村建设方针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电发展影响

一、引言

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制定的重要方针,是为了加快农村建设,缩短城乡差距,最终达到全面促进国家建设和发展及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因此,农电发展必须顺应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才能够抓住机遇,为农电发展带来更大的助益。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新农村建设对农电发展的影响很有必要,只有根据研究的结论,才可以在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使农电发展得更加顺利。

二、新农村建设对电力的需求增加

传统观念下,农村代表着落后和贫穷。在几十年前,我国大部分农村还没有接通电线,用电成为传统农村奢侈的享受。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新农村早已完成了通电的工作,农民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大量工业在农村涌现,极大地增加了对用电的需求。

农业要发展,电力是最主要的支撑。在新农村中,农民的农耕方式得到极大改变,已经逐步从依靠人力和畜力传统农耕模式发展到依靠机器的自动化模式,极大增加了用电需求。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在农村中涌现出了以食品加工、水果加工为代表的现代化产业,这些产业对电力的需求极大。根据数据分析,在新农村中,每年因为供电不足而造成的损失极为庞大,严重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农村用电包括工业、生活、教育和医疗等各个行业。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的用电需求极大增加,用电类型变得更多样。

这一点带给农电发展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农村的用电需求增加,这就增大了农电企业的市场,为农电发展提供了有益助力。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对于电力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新农村不仅要求更多种类的用电,而且要求更稳定安全的用电环境。

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电向现代化发展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企业、居民对电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不仅体现在用电环境的稳定和安全上,还包括用电的管理等方面。

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使得新农村居民更加注重农电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对个人用电信息的查询、电费缴纳的工作等。这就要求农电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服务,为新农村用户提供现代化服务。

国家电网的建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其不仅有效解决了不同区域电力调度和分配的问题,更提高了对用户提供的服务水平。在新农村建设下,农电必须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首先,农电必须进一步落实国家电网的建设,将国家电网进一步渗入新农村地区,使这些地方能够受到统一调度,为新农村地区的用户提供更加稳定、安全和高效的用力环境。

其次,农电必须使服务更加现代化和自动化。农电必须增设基础设施,在将新农区地区纳入国家电网覆盖范围之内的基础上完善自动服务的设备。也就是要让新农村的用户能够使用自动化的设备完成电费缴纳、信息缴纳等多方面工作。

四、新农村建设要求农电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先进的方针政策,农电要在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农村的环境和生态。

农电的发展必须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改变发电方式,发展可持续的电力。在传统农村中,所采用的发电方式主要是火力,火力发电不仅效率较低,还对环境和空气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农电必须发展新型电力,水电、风电都是可供选择的对象。这些新型的电力不仅能够提高发电效率,还能够极大降低对新农村环境的污染,确保新农村环境优美。

不断提高农电的管理技术和调度技术,减少电力资源的浪费,提高输电、用力的效率,也是农电发展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五、新农村建设使得农电企业成本增高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也强化了农电企业中员工,特别是电工的意识。

经济发展,物价相对提高,这就使得农电企业的人力成本增加。电工作为农电企业的一线员工,其待遇水平一直不高。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电工维护权利的意识强化,进一步增加了农电企业的成本。

总的来说,新农村建设为农电发展带来的影响具有双面性,不仅为农电发展带来便利,而且带来不少问题,这就需要相关人士仔细考虑,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促进农电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方针篇6

一、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更新基层党建工作理念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实现社会和谐,必须有基层党组织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为政治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组织基础,为文化建设提供更加科学的导向。鉴于此,我们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必须更新基层党建工作的理念。近年来,我们在向“围绕发展抓党建”转变过程中,又主动适应形势,突出“和谐”、“为民”理念,并针对农村、非公、社区、机关等各类基层党建工作的不同特点,研究确定“促进和谐”、“体现民本”的具体思路和举措。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创业富民”,重点开展以“带头创业,带领创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双创一建”活动,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非公经济领域,围绕建设充满活力的现代企业,突出“发展惠民”,重点开展以“争创促进企业发展的先进党组织、争创支持党建工作的先进业主”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大力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围绕建设和谐社区,突出“服务便民”,重点开展以“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为主题的活动,深入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围绕建设“五型机关”(学习型、服务型、高效型、创新型、廉洁型),突出“务实亲民”,重点开展“一岗双责三服务”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机关党建工作。

二、组织和动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建功立业

农村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激发他们自主创业的活力。为此,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更新活动载体,开展了以“带头创业、带领创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坚持将“服务创业”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通过成立“服务团”、组织“科技大篷车”、开办“科技超市”等,把服务做到田间地头、党员干部身边。组织党员群众“联合创业”,根据不同对象,分别采取“党员+贫困户”、“党员+富裕户+贫困户”、“党员致富圈”、“党员+基地+农户”等方式,形成以党员为核心、能力为纽带、市场为导向、项目为载体、基地为依托的全民创业新格局。坚持全方位推动创业,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区域建支部”等模式,将党的组织和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物质力量。

我们下一步将把“双创一建”活动与实施“强村工程”有机结合。通过强化“创业富村”,破解村经济实力不强的难题;强化村班子建设,力求把村级班子建成由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而又能共事、不出事的优秀人才组成的群体;强化“文明建村”,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文化中心户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强化“民主理村”,推广民主制度,进一步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合力。

三、注重培养选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中之重的是配优建强村级党组织“领头雁”。近年来,出现了农村人才的外流,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急需高层次的农村带头人。针对这一矛盾,我们在立足于现有村干部培养和招引人才回村当干部的同时,从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实施了“大学生村官培养工程”。前些年,在大学生相对比较紧缺、村干部年轻人才偏少的情况下,我们实施了“自主培养”策略,采用“政府埋单、定向培养”模式,以农干校为阵地,依托高等院校教育资源,组织高考落榜生、转业退伍军人、乡镇机关工作人员、企业优秀职工、农村致富能人,进行大专学历脱产学习,学员毕业后回村服务,培养了一大批大学生村官。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呼唤高层次带头人,而大学生就业形势吃紧、择业观念渐趋实际的形势下,我们又开始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采用“公开招录、规范选配”模式,统一进行大学生村官的公开招录,在集中进行农村工作必须的知识、技能培训之后进村工作。目前,我市1585个行政村拥有大学生村官1621人,其中已有1450多人创办了致富项目,在广大农村正发挥着积极的“孵化”效应。

四、切实解决非公党建工作体制机制难题

我市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努力,走出了一条自主探索、逐步规范之路。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制约非公党建工作的各种体制、机制开始出现。面对这一状况,我们积极调整思路,在总结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针对非公企业党的工作状况难掌握问题,建立“登记申报、年检年报”制度,要求非公经济组织申请注册和年检,同时要申报从业人员中的党员及党组织等状况;针对党建工作难覆盖问题,建立“党建工作指导员选派”和“党建工作志愿者服务”两项制度,广泛调动了社会力量,分别确保了职工25人以上和不足25人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都能有人负责抓、有人志愿做;针对党组织活动难问题,建立“党组织活动保障”制度,从党组织的活动经费、时间、阵地等方面,提出了税前列支、党费全额返还、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等一系列规定和政策倾斜措施;针对党务人才匮乏问题,建立“党务工作者规范化管理”制度,提出了岗位津贴、解聘事前报告等规定,充分保障其合法权益;针对党员先进性动力不足问题,建立“党员激励”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激励措施;针对党员队伍后继乏人问题,实行“党员发展”制度;针对业主在党建工作的关键地位,建立“业主教育管理”制度,从政治氛围、政策导向等方面强化了联系及表彰激励,明确了党员业主“双重管理”办法。这些制度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我市非公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目前全市非公经济组织中企业党组织应建已建率、党员纳入基层党组织管理率、党的工作覆盖率、职工50人以上企业有党员率、职工100人以上企业建立党组织率和市(区)、乡镇(街道)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健全率均达到100%。

五、适应和谐社会要求,拓宽基层民主渠道

新农村建设方针篇7

关键词:“四在农家”;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环境保护

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及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下面以黔北地区绥阳县旺草镇的“四在农家”活动为例,从现有“四在农家”活动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究其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希望为贵州省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四在农家活动及特点

“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发端于贵州省余庆县,近几年在遵义各地广泛、深入地开展,并逐步向贵州乃至全国推广。所谓“四在农家”是指“富、学、乐、美”在农家,即“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特点是“以引导农民致富增收为前提,以农村一家一户得实惠为根本,以‘五通三改三建’和‘七个一’为切入点,走引导农村文明发展、发展文明的全面小康之路”。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要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根据这一发展状况及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设想。其核心内容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求加强中国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乡村文明”是要求加强中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村容整洁”是要求加强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管理民主”是要求加强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3.“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内涵符合二十字方针要求,与中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相吻合,是欠发达地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探索“四在农家”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能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发展,实现生态文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

二、黔北“四在农家”活动中的不足之处

黔北地区的绥阳县旺草镇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以绥阳县旺草镇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例进行了全面分析,分析发现,黔北地区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着力点小,切入点实、着眼点远,从每个村寨开始抓起,从引导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等入手,有效地提升了农民的创建兴趣,真正实现了农民主体地位,提升了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战斗力。但是,整个“四在农家”创建活动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

1.“四在农家”活动村的选址覆盖面窄

由于建设的资金和精力有限,现有的“四在农家”活动创建采取了示范点―连片创建―整体推进的模式。旺草镇在进行选择示范村时遵照这一方针,选取了镇里经济发展较好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的村来进行建设示范。虽然这种做法推动了整个镇的经济发展,但由于周边有很多贫困村,因此引起了一定的不满。当他们看到政府在经济较好的村里进行活动创建,为他们完善各种设施,心中自然产生不满,认为政府的偏心导致他们的村子经济水平得不到提升。这样是不利于整个镇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的。

2.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不强,行为欠规范

旺草镇森林和原始资源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保存得比较完整,退耕还林的工作也已经全面完成。但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环保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并没有向更深层次发展。农民环保意识比较差,对生活垃圾的处理,还是直接焚烧或者倒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这种做法不仅严重地影响着村寨的整体形象,同时也给环境治理带来严重的阻碍。长久下去将严重破坏生活环境,影响创建活动可持续发展。

3.精神文明建设针对性不够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虽然有图书馆建设和文体场所建设等内容,但由于建设资金有限,很多文体场所和图书馆只能建在学校中,很难起到村民学校的作用,图书室中的书通常也是一些过期的报刊和书籍,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农民不愿意看,场所和图书馆的设置毫无意义。此外,农村都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男轻女和封建迷信思想,使得他们更愿意参与迷信活动,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很难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氛围。

三、构建“四在农家”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思考

1.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积极地处理好环境保护问题是实现美在农家目标的基本保证。首先,一到两个村建造一个既方便村民,又方便运输的垃圾集中池,然后对垃圾进行统一处理。其次,政府组织环保意识和技能教育培训,向农民传授垃圾处理的意义和知识,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垃圾处理,设置村宣传栏,向群众普及保护环境的知识,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让环保从每一个小事抓起,实现“美在农家”的持续发展。

2.坚持以农民为主体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定要将农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上。“四在农家”活动能够迅速推进,就是因为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并充分尊重了农民的意愿。创建活动最终受惠的是农民,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强化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才能解决农村的实际问题,促进“四在农家”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有效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

3.打造村镇新型文化生活

农村居民大多精神文明生活匮乏。政府应当根据农民的时间和需要来调整图书馆图书的添置、开放时间和存放地方,以便于村民查阅。同时,建设适当的体育器材,如篮球架、乒乓球台等,为村民创设良好的娱乐休闲环境,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学在农家”成为可能。

4.重视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在农家”建设,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来逐步实施。经济基础是创建活动的重点内容,只有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才能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四在农家”建设中,政府可以引导农民建设生态家园,发展多位一体的生态农业,避免由于产品的单一而失去市场。同时也可以根据市场发展需要来生产相关产品,提升农民的收入,实现“富在农家”的根本目标。

“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的新农村建设开拓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虽然在开展过程中仍然有一定的问题,但只要不断完善、积极探索,终将会形成一套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凤琴.“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初探[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09):10.

[2]李枫.黔北民居别具风姿:喜看绥阳“四在农家”创建活动[J].当代贵州,2011,09(01).

[2]慕德贵.坚定信心强化措施进一步掀起“四在农家”创建新高潮[J].中国乡镇企业,2012,09(02):50-53.

新农村建设方针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新农村建设;绩效测定

一、农村金融体系与新农村建设

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扭曲了经济活动,B・C・格林伍德和斯蒂格利茨(1986)指出当经济存在扭曲时货币外在性具有显著的福利效率。只要采取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及合适的政策,农民利用土地、劳动和技术的能力是明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的筹集和使用主要通过金融活动完成,熊彼特(Schumpeter)认为金融服务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间关系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同时政府“守夜人”的职责制约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市场行为积累资金增加对农业、农村资本投入是解决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

根据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表现为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对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孙立杰,2004),农村金融体系能否发挥正常作用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事实上,金融体系应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监管机制,为便于研究理论界一度将金融体系界定为生产者和投资者的桥梁(中介作用)即金融机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来看,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有正规机构和民间机构构成,其中正规机构可分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金融机构。其对农村经济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我国商业银行07~09年农业贷款183101.75万元、208457.94万元和247883.60万元,2007、2008年我国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分别为48892.959203亿元和58002.154651亿元,增幅明显。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587元、4140.36元和4760.62元。

针对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许多学者认为农村金融应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累资金和提供生产率。现有金融支持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中,学者往往跳出特定环境限制,分析金融体系与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间关系,其研究重点在于实证分析。邱杰、杨林(2009)在引入农村增长假设前提即政策、科技和投入基础上,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问题展开分析,通过设定生产函数模型,实证检验了1998~2007年相关数据后认为“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改善了农村金融环境,且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增长存在长期的均衡正相关性,两者存在因果关系”,同时也指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支持存在一定的滞后效益以及对农村金融需求和金融体系须进行引导、改革的建议。

基于利益追求和政府监管原因,农村贷款的利率低且风险大(根据银监会统计,不含中国农业银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2009年涉农不良贷款余额270.1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76%,同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为仅为1.89%)的现实促使一些商业金融机构控制农村贷款规模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资金外流”。政策性金融机构受规模和政策影响不足以满足以个体需求为主的农村金融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合作金融机构虽立足农村但环境所限也无法满足。非正规的民间借贷资本依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受资金供给影响,故研究农村金融体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其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所以,测定农村金融中介体支持经济增长绩效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绩效界定及体系构建

(一)绩效界定

“绩效(performance)”一词来源于管理学,是指成绩与成效的综合即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行为、方式、结果及其产生的客观影响。绩效测定是对研究对象的绩效进行评估并给予相应量化的过程,包含了绩效界定和测定体系构建。余章炎(2001)、王永龙(2004)在研究农村、农业发展时,以金融因素为切入点,探讨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支持并就我国农业现状得出: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支持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还应具有鲜明的社会功能及政策取向。就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农村建设绩效而言,金融支持的成效和持续性是测定的关键,即在绩效测定中应考虑到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要求金融机构注重经济效益,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处的独特地位又促使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界定和测定绩效时要同时考虑到经济原则和社会原则。经济原则是从经济效益入手,是指绩效要针对员工、项目和机构所形成的关系,其目的是协助组织实现其组织目标,具体表现为企业的行为、表现与实现这些目标紧密相连,注重经济效益。社会原则注重我国金融机构在社会中地位与其发挥作用对称性的评价,促使其将资源重点分配给确定的利益相关者,还能促进公司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

(二)绩效测定体系构建

1.绩效指标设计的基本依据。经分析发现金融支持体现在满足经济建设缺口以及投入效果两方面,因而在绩效测定时,对农村金融体系支持绩效可以通过资金支持的力度、成效、持续性以及合理性四个方面体现。在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时没有刻意的区分金融机构性质或地位,主要就其支持入手,大体分为:微观绩效、金额支持、支持的效果、项目投入的持续性和投入的合理性。在指标解读中,微观绩效是专门针对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提出,金额支持主要是针对需求与供给间关系,支持效果则局限于投入对农村GDp影响,持续性就项目后期投入资金需求提出,合理性仅在探讨金融需求的可行性及供给风险问题。

2.绩效测定方法的选择。我国现有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杜邦分析体系、经济增加值法、平衡记分卡和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根据各方法的原理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打分排序和定量分析两种。现有研究表明,在企业绩效分析中学者一般将员工的努力程度与企业的业绩成效放在一起,通过量化一些可以量化的因素,设计指标对员工进行有组织、定期评价和运用奖惩措施促使员工进步,对应则要求在分析企业绩效时应注重用财务指标衡量经济效益。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顾客、股东和国家均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因而在评价企业绩效中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基于本文分析对象的特殊性,在绩效测定方法选择上可以参考现有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来设计,即采用打分排序法。

3.绩效测定的内容。农村金融体系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正相关性,金融体系的绩效测定对象为金融体系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成效和可持续发展是绩效测定的重点。受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仍然以种植、渔业等基础产业为主,其生产效率低和盈利水平低的特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必要的金融支持,扶持农业产业发展,进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促进其持续发展。

4.绩效测定体系构建说明。权重设计:受研究数据限制,本文在研究中并未采取常见的因子分析方法而采用更为灵活的头脑风暴法设置各影响因素权重,我们设计了一系列针对农村和金融机构的调查表,列举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的影响因素,在经过必要的数据后通过分析被认为可信的信息进行排序和设计权重。绩效评价:在设置一级指标权重的同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量化,用单项指标得分乘以权重后加总得出绩效得分。针对不同调查者对同一指标认可程度的差异进行必要的调整,指标设计时,将支持成效与持续性细分为金融满足度、支持成效、支持合理性与持续性四个一级指标,又将四个一级指标下细化为若干个二级指标。金融满足度下设对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两个二级指标,农村金融需求主要调查农户产生需求的动机、额度而金融供给则分析金融对于农村金融供给的态度;支持成效则根据金融投入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衡量,评价标准为正相关或负相关;支持合理性注重借贷行为的影响和资金投入风险、收益关系,即探讨影响金融机构借贷决策的影响因素;持续性则注重政策的影响,衡量农村金融环境。

三、启示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体系与农村金融需求的不适应性。在分析回收的调查表时,发现农村金融需求产生主要基于生产支出,对于1000元以下的小额贷款需求很少,62.7%的农户金融需求在1~5万元之间,获批贷款的农户超过50%,总体上金融满足度不足60%。基于农村信贷的特点,农村金融机构面对农业贷款和非农业贷款时往往偏爱非农业贷款。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特点,强制性的“供给优先”制度改革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金融支持合理性不足。在分析影响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从调查表中发现,农户的生存压力与金融需求有显著关系,农户的生产规模与金融需求关系并不显著。受农户自身素质和经营能力影响,对金融需求越为迫切的农户其风险越大,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可能性越小。生产规模越大的农户由于自身能力原因为减少风险并不偏好借贷,农村金融支持合理性不足,导致金融机构在供给过程中涉农贷款比重的停滞不前。

3.持续性不够。我国金融机构中,行业集中度过高导致金融机构在涉农贷款中过分依靠国家政策。政策的间断影响了农村金融支持的持续作用,在随机访谈中发现,当国家对某一方面倾斜时金融供给的反映十分明显,而政策的后续跟进不及时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后续支持力度明显下降。

(二)建议

1.建立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邱杰、杨林(2009)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农村金融外生于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宜的农村金融体系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董晓林(2005)在分析农村金融理论时,认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适应于我国农村金融,提出我国引入竞争和维护竞争是关键。针对市场竞争机制失效则需国家对金融市场的间接监管。所以,基于非正规金融机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邱杰、杨林,2009)放松对其限制,进一步发挥其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作用很有必要。

2.提高农村金融支持合理性和持续性。涉农贷款的低收益性和高风险性阻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热情,并出现了“资金倒流”现象。只有提高农村金融支持合理性才能更好的支持新农村建设。在具体实践中,通过提高农户对金融需求的认知度并加强对农户金融需求引导,使之需求目的合理化以达到增加金融支持合理性。针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应将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中长期发展联系一起,科学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引导农村金融机构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金融体系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孙立坚.金融体系的微观传导机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2)

新农村建设方针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消费行为;电子商务

引言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在全国各地同时启动,全国各地政府、人民都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的成就。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区域,农村基层管理自治组织得到发展与规范化;由单纯的农业发展走向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村的房屋面貌由旧的土坯房变换为小楼房等,这些无不都与农民的消费行为产生必然的联系,慢慢影响着农民的消费行为。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指出,在基本的生产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民会向提出更高层次的需求。

农民消费行为变化的现状分析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自来水的问题得到解决,公路的修建,路面的硬化,交通工具的日益普及,摩托车、小汽车日益改变着农民的出行方式;农村娱乐设施的兴建改变了农民的娱乐方式,广场,健身器材慢慢影响农民的消费理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群体的农民显示出不同消费行为,呈现以下特征:

一、不合理的投资理念,盲目的跟风消费。由于政府的制度变革,放开了土地的管理,比如宅基地的控制。允许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域内的农民可以寻找其他地块,比如耕地,草地等修建房屋。在基于零成本的利益驱动下,交通不便,房屋破旧的农民开始在交通便利的道路两旁,十字路口旁、广场旁,修建房屋。农民在考虑到城市房价以及子女未来生存的压力下,把修建的房屋当做长远的投资,往往修建的房子远远大于实际所需的房子,一个现今五口人的家庭修建的房子可以达到四百平米的房屋,由于受收入条件的影响,时常向银行等金融机构高额利息贷款,加大了家庭的负担。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有些农民跟风消费,有些农民为了所谓的“面子”修建房屋,常年在家,浪费宝贵的劳动力创造财富的资源,结果房屋修建后又常年在外,导致房屋的居住意义实际不大。

二、由单纯的银行储蓄向银行贷款和储蓄方向发展。由于农村是一个广大的消费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国家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始放宽对农村的信贷政策,基本已经形成了一个能够服务农村、农民的金融体系。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民的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其市场意识不断增强。农民以前的消费方式简单,基本都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以后,由于农民的高层消费意识淡薄,农民其余的资金基本都是以储蓄的方式进入银行。目前,农民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消费方式的逐步改变,大多数农民都可以接受贷款,资金充足的农民有的还从事基金,商业保险分红的投资形式。

三、消费行为的庸俗化行为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由于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农民更注重物质的享受和感觉,而忽视精神层面的发展以及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甚至有些人的消费行为超越了自己的收入能力。由于受西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农民的消费行为越来越注重所谓的高端、大气和上档次。在各种婚宴活动中,奢华的西式仪式出现在人民面前,铺张、浪费的情况严重,抽的的名烟、名酒。农民纯朴的感情被以金钱为载体的各种行为所异化了。因此,农民的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被扭曲了。

四、家电下乡以及电商行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消费行为的改变。从2011年开始,国家为了拉动国内的需求,针对家电行业采取相关扶持政策。一方面针对家电行业的企业采取相关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针对消费群体给以补贴政策,尤其是农村的消费市场。同时,家电产品是农村家庭主要的财产,很多人通过这些财产可以向别人传达其“面子”信息,以显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再次,由于家电下乡行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前农民的消费行为,农民可以不用亲自把这些产品带回家。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时代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的通信服务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为首的通信服务商基本上都覆盖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由此,农民可以通过网络在家里就可以达到购物的目的。但是,电商行业在有点缺点也影响了农民的消费水平,比如物流的发展程度。尽管如此,农民的购买消费行为都在一定程度得到改变。

农民不合理消费行为的策略探讨

正确引导农民处理与金融行业的关系。金融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但是金融行业针对农民还没有具体的优惠措施,农民承担的银行贷款利率较高,并且贷款的幅度控制在了一定的范围内。农民也应该意识到贷款的风险意识。

政府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等各项扶持政策,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针对不同区域的农民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发展种植的同时,协调发展林业、畜牧业,比如山区林下经济的效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化资源的配置。调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休闲旅游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农民树立正确是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教育农民,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及奢华主义。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从农民的立场看,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坚持党的领导,树立全面发展的观点。增加教育层面的消费,消费理念、消费行为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的情况下,努力向精神层面发展。从企业角度出发,企业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积极应该农民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生产适合农村、农民消费的产品;避免过度夸大幅度的广告。从新闻媒体的角度出发,新闻媒体应该引导农民走健康的消费道路。

结论

通过分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消费行为的演变现在,提出了政府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等各项扶持政策,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正确引导农民处理与金融行业的关系;从农民的立场看,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的角度等措施促使农民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艺.论农村人情消费[J].湖南社会科学,2008(5):199

[2]孙凤.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J].统计研究,2001(40),24-30

[3]刘国燕.我国农村消费机构和需求热点变动趋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4]田学赋.家庭消费结构演变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新农村建设方针篇10

[关键词]农村党建;基层党建;新型党建;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28X(2010)02-0055-03

一、“支部加协会”模式

“支部加协会”是指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农户为基础,以协会为载体,以产业为依托,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带协会、协会联农户,使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一种崭新的组织模式。党的基层组织建在产业链上,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助农增收紧密结合。通过支部的创办、协办、为协会提供服务等形式,为协会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注入了更强大的发展动力,形成产业得到发展、基层党建得到加强、农民得到实惠、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相融互动的良好局面。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积极作用:

1.创新了农村基层党建模式。把党的基层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改变了过去按行政区划建立党组织的单一模式。由从事同一专业生产的党员组成党支部(或党小组),既可以学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便于共同研讨农业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有利于培育农村人才队伍,扩大能人效应、示范效应,增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基层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支部加协会”的工作模式,比较有效地改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经济工作的方式,从而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2.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协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它把多家农户组织、联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来参与市场竞争,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在协会的带动下,有利于引进推广适合本地条件、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新技术,将成功的致富经验推广到会员及农户中去,从而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各地区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村致富能手牵头成立各种专业协会,为广大种养农户提供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从而形成了支部、协会、农户的联合体,提高了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3.有利于确保专业协会的健康发展。就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农村专业协会是符合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但也有部分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不够;有的在经营中遇到农民培训和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困难,仅靠自身力量又难以解决;有的经营管理不规范,运作机制不健全。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党支部在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将其与农村专业协会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支部与协会、协会与农户相互结合、良性互动的局面。实践证明,“支部加协会”的工作模式,为实现这种结合找到了一种有效抓手,促进了农村专业协会的健康发展。

4.是实现农民得实惠的重要保障。“支部加协会”通过不断向农民提供良种和技术服务,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通过把千千万万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来参与市场竞争,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通过把农民生产的产品纳入整个产业链条,从而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格局。它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

总之,“支部加协会”党建模式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基层党建的新形势,是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又一重大创造。它使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实现了农村党组织建设与经济工作的对接,提高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水平,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支部加合作社”模式

1.“支部加合作社”模式的三种类型:(1)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党支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党支部是存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体内的党组织,它的作用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在这一关系下,推进“支部加合作社”的工作,就是要发挥好党支部的作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内的党支部对合作社主要起组织引导、协调服务、典型示范和保证监督作用。(2)农村党支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类型。农村党支部是存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体外的党组织,它的职能是在行政区域内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农村党支部必须利用自身的优势,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规模,提高效益;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规章制度,规范发展;还要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村公益事业贡献力量。(3)农村党支部与村经济合作社类型。村经济合作社作为集体经济,不同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经济合作社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接受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但这种领导应当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在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上实现改革和创新。“支部加合作社”模式保证了党支部对村经济合作社的领导权,保证了全体村民在合作社重大发展问题上的民利,同时,党组织也充分支持村经济合作社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享有的经营自。这就通过制度创新明确了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责,理顺了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党支部领导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各司其职的治理结构。

2.“支部加合作社”模式反映出当前农村党建的新涵义:(1)体现了农村基层党建的正确方向。基层党组织支持并引导合作社的发展,表明我们党深刻把握住了农村工作的普遍性规律,以实现农民经济利益为前提,以合作社为载体,把农民从合作社的基础上组织起来,是对利益分化和多元化背景下农民的新型代表机制的成功探索。(2)继承和发扬了党在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当前“支部加合作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保证了农民享有进社、退社的自由;二是无行政权力干预,合作社享有自主决策权;三是合作社既包括以农户生产资料、劳动力入股的合作产权,也有农户对生产资料的私有产权,是合作产权和私有产权的结合体;四是合作社保证社员公民权利、经济权利、政治权利。不难看出,在这些特点背后,是我们党长期实践的深厚积淀,是对党的农村工作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3)有利于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所谓“支部加合作社”是指支部引导、服务于合作社,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合作社经济做大做强,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支部的组织形式根据行业特征、产业链的地域分布而定,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合作社中来,合作社的功能超越了经济范畴,向社区治安、文化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发展,从而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4)有利于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组织存在于合作社之中,可以利用其执政资源为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会凝聚力、战斗力,真正做到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总之,“支部加合作社”党建模式是党在基层社会中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创新,突出了以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为核心的党建目标。此外,合作社属于民间组织,“支部加合作社”模式为我们党处理好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三、“支部建在屯上”模式

针对我国许多地方一村多屯造成党员分散,党组织很难开展活动的情况,创造性地把支部建在屯上,下移工作重心,提高了农村党支部的工作效率。

1.“支部建在屯上”模式应注意的几点:(1)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市、县、乡要分别抽调党员干部组成党建工作指导组,长期驻扎农村,协助当地党组织开展农村自然屯党支部建设工作,切实加强对屯党支部的组织领导。(2)必须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党支部可以采取不同的设置模式。一是采取“一屯一支部”模式,独立组建党支部。只要是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含3人)的自然屯,都建立党支部。二是采取“多屯一支部”模式,联合组建党支部。人口不多、远离行政村村部且又相邻的几个自然屯,可以联合组建党支部。三是采取“一屯多支部”模式,划块组建党支部。人口较多、党员超过50人的自然屯,可以设置一个屯党总支部,在其下再建立若干个党支部。(3)必须提高广大党员的素质。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培养方式,加大对屯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通过政治激励、物质奖励、授予荣誉称号等各项措施,调动广大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授予荣誉称号等活动,增强农村党员的党性观念、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屯党支部开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支部建在屯上”模式取得的积极作用:(1)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把支部建在屯上,有利于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广大农村党员带头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带领农民群众创建致富示范基地,扩大了能人效应、示范效应,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推动了村级事务民主管理进程。把支部建在屯上,促进了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建设,扩大了农民群众的有序参与,保证了农民群众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中依法直接行使民利,有利于发挥农民群众的监督权。(3)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把支部建在屯上,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强有力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各屯党支部积极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推动了文明乡风的形成,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推动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把支部建在屯上,强化了党支部密切联系群众、直接服务群众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功能,使其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大批新农村建设党建示范点涌现出来。

总之,“把支部建在屯上”党建模式有利于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密切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和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四、“三级联创”模式

为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实现乡、村、社区上下联动和有效对接,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许多地方推出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创”农村党建新模式,夯实了基层党组织,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1.“三级联创”模式特点:(1)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组织设置。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级联创”模式在乡镇设立“三级联创”党建领导小组,由乡镇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并设立综合协调办公室,各村级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联创活动的组织领导。从而构建“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社区党支部”的党组织领导体系,拓宽了基层党组织管理与服务的空间,为基层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平台。(2)创新管理模式。各级党组织在明确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工作职责和内容的基础上,努力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并向农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使工作开展和管理服务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三级联创”活动取得实效。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社区的自我管理服务功能与党的领导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有机结合、同步加强。

2.因地制宜,提高“三级联创”实效性的途径:(1)针对村小组势单力薄,难办事的情况,将若干个自然村落组建成一个村落社区,建立联合党支部,并组建产业协会、村企联合党组织等专业型、功能型党组织,创新了组织设置,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2)针对集体事务难参与的情况,着力搭建参与平台推动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建设。“三级联创”为农民参与民主管理、表达利益诉求搭建了新平台,促进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3)针对公共服务难到位的情况,着力转变工作方式,从过去的指令型工作方式转变为服务型工作方式。在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下,各村各社区成立了“农业家政”服务队,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密切了党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关系。(4)针对民主管理难落实的情况,着力健全监督体系,扩大农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权,树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三级联创”模式在村一级新增监委会,在社区设立监事会,改变了村务监督长期缺位的状况,形成“乡镇纪委――村监委会――社区监事会”的新型监督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了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扩大了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为农村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