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社区经济建设工作总结十篇社区经济建设工作总结十篇

社区经济建设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4:48

社区经济建设工作总结篇1

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认真贯彻党的五、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北联浦东,南拓临港”的发展方针,充分依托“两港”优势,以增强区域综合实力为主线,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保持了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势头,总体完成区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为“”开好了局、起好了步。

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各郊区县首位。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50.2亿元,增长26.8%,增幅比去年提高1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完成106.9亿元,增长28.1%,其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3.5亿元,增长28.9%;引进合同外资(新口径)5.5亿美元,增长59.3%,其实际到位外资3.6亿美元,增长30.8%;出口创汇完成18.8亿美元,增长51.7%。

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区固定资产投资393.5亿元,增长23.4%,增幅比上半年回落28.9个百分点。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9亿元,增长36.7%,增幅比上半年回落38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完成104亿元,增长8.5%,增幅比上半年回落23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作用更加明显。二、三产业占全区经济总量比例分别为54.5%和40.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38%和60.2%。

二产方面,主导产业拉动作用加大,汽车、医药、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等行业分别增长41.7%、41.9%和155%;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11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8.7%。

三产方面,港口拉动效应显著增强,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323万标箱,带动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26.5亿元,拉动全区经济增长近10个百分点;商品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亿元,增长22.9%。

(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重大工程项目方面。东大公路、宣黄公路、沪南公路绿化景观、天然气压管网、大芦线航道北岸整治等工程提前竣工;周祝公路、横新公路、沪南公路东延伸段等项目推进顺利;区行政心完成预定的节点任务,现已结构封顶;变电站工程、机场高速污水管道和南芦公路污水管道完成年度计划。

重点产业项目方面。昌硕科技一期竣工投产,二期开工建设;杰西博工程机械、神火铝箔等一批大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西门子医疗器械已启动建设,年可正式投产;国电信信息园区建设顺利推进;慧成显示、爱尔爱斯发动机等项目主体建设基本完成。

(四)临港新城开发成效显著

临港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3.4亿元,增长174.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7亿元。

基建项目快速推进。临港大道主城区段、世纪塘加高加固、口岸查验区、芦潮港西侧滩涂圈围一期工程竣工;深水港芦潮辅助区、南滩产业码头完成节点目标;两港大道二期工程、大芦线航道整治工程、芦潮港车客渡码头积极推进。主城区展示服务心、临港产业区管理心等首批标志建筑投入使用;嘴主题公园建成开园;海事大学一期基本建成;国航海博物馆进入结构施工。

产业集聚高地雏形显现。一批事关临港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进入高峰期,完成重点产业项目投资29.7亿元。大型船用曲轴、电气技改、沪东重机、苏尔寿机械等项目厂房基本竣工;集制造、瓦锡兰、卡尔玛正式开业;临港普洛斯一期、卡特彼勒顺利运营;船三井、德国伦茨、浙江开山、马士基等项目成功落户。

(五)社会事业发展创造和谐局面

科教文卫体全面推进。康桥先进制造技术专业孵化基地、临港新城科技应用示范基地、国家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等科技创新高地相继启动;与华师大合作共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学、闸北八协议托管三灶学工作启动;加快推进4个镇社区文化心建设,全面建成18个居委社区心,网络电视用户超过原计划的一倍,康桥镇汤巷村成为首个交互式网络电视村;区医疗卫生心主体建筑即将结构封顶,区卫生局与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合作共建周浦医院;成功举办“临港新城环湖健康跑”活动,全民健身体育运动蓬勃兴起。

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职工人均年平均工资27834元、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8546元、增长9.9%;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新增就业岗位3.9万个,完成全年目标的150%;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年末,有24.8万农民纳入镇保、新增7.6万人,农保13.9万人,外来从业人员参加综合保险12.3万人;清洁家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区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善。

二、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

根据区委对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总体工作部署,建议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其: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降低10%;

——财政收入增长18%,其: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

——工业总产值增长20%,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增长;

——合同外资增长20%,其:实际到位外资增长20%;

——出口创汇增长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

——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10%;

——新增就业岗位2.6万个。

上述预期目标的安排与确定,注重与全区“”规划目标相衔接,综合分析宏观形势与我区经济发展现状和走势,体现了挑战性和操作性的统一。现对有关主要预期目标作重点说明: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

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20%。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充分体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区实际,预期今年增长目标时,要在近年来全区经济取得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资源节约利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速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实现“好求快、优求进”。

第二,预期目标兼顾实现的可能性。年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加快“四个心”建设的关键之年,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地区,经济社会处在一个开发建设规模空前的特定时期,“两港一城”效应将推动全区的经济增长。

第三,我区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洋山港对我区经济总体拉动效应不稳固,且尚未系统展开增值率较高的深加工结转、集装箱拆拼箱等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面临增幅下降的趋势,预计投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有所降低;受能源紧张、出口退税率调整、汇率持续走强等因素影响,预计今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

(二)关于节能降耗的预期目标

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其: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降低10%。

这一指标体现了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节能管理的成效,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市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节能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期间各区县和开发区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市经委、发改委、国资委、统计局联合下发的《关于下达市“”工业节能降耗指标的通知》明确要求,区“”期间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下降率必须达到40%。

(三)关于财政收入的预期目标

年财政收入预期增长18%。其:地方财政收入预期增长18%。

财政收入增长,主要考虑了近年来我区经济发展总体形势以及税收收入的增长情况。

(四)关于工业总产值的预期目标

年工业总产值预期增长20%。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期增长25%。

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有加大趋势,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预计今年全国工业增长将继续呈小幅调整态势。从我区情况看,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重点项目推进情况、主导产业发展情况、重点企业增长预期以及自然增长因素。

(五)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期目标

年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6%。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有所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预测:从全国看,由于投资惯性和货币宽松条件的影响,预计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将保持在20%左右。从我区情况看,主要从五方面考虑:重点工程和实事项目投资安排、工业投资、房地产投资、临港投资以及社会投资。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预测:宏观调控紧缩“地根”、“银根”,客观上使我区经济发展存在的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更加突显,预计今年新开工项目在数量和投入上有所下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与去年基本持平。

(六)关于合同外资的预期目标

合同外资作为一项衡量外向型经济发展工作成果的指标,对经济外延扩张与内涵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考虑到我区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招商引资保持适度增长对提升项目质量、优化全区产业结构、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年完成合同外资增长20%,其实际到位外资增长20%。

¬(七)关于农村居民收入的预期目标

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预期增长10%。

近年来我区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两港一城”的开发建设为我区进一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做好“三农”工作带来重大机遇,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将发挥积极效应,预期今年农村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三、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工作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决贯彻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对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全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一要大力发展重大装备、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先进制造业和物流、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二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将招商引资与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培育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我区。三要把握国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机遇,充分发挥洋山深水港和保税港优势,加紧海洋产业、海洋科技等项目的储备和建设。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把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资金和资源支撑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二要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重点抓好72家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上工业企业的节能工作,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确保经济发展与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三要加快品牌建设,依托康桥工业区、工业园区、国际医学园等重点园区,积极扶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企业发展,培育更多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

(二)聚焦临港,全力推动临港新城整体功能开发

加快推进临港开发建设。继续按照“两个100”的工作目标,以构建城市整体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项目为重点,进一步实现“主城区出形象、产业区出规模”。继续加快道路、水系、供电、天然气、电信等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区行政心等功能性项目;加快大型船用曲轴、电气技改、沪东重机等项目的建设与投产,加快远、海、马士基等物流项目建设,加快电气起重机、风力发电、超高压变压器等重大项目落地;加快发展海洋产业,深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区开发方案,明确首期开发区域的控详规划、产业布局、开发主体,争取年内正式启动建设。

着力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有序推进区政府搬迁到临港新城的各项工作,为海事大学和水产大学的搬迁做好服务,进一步强化“举全区之力建设临港新城”的效应。开展城市综合管理,维护和利用好已建成的各项公共设施,构建高效的公共事务管理体系;做好动拆迁、新社区建设、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等工作,确保重大工程项目有序推进,实现临港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发展农村经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加快农业先行区建设。坚持科技兴农,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推进新场、六灶、老港、大团等镇的现代农业先行区试点,启动书院先行区二期建设;新建3-5个为农综合服务站和1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培育2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推进2-3个“一区一社一品”项目。

实施强村富民工程,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探索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开展征地留用地试点,通过引导和鼓励农民入股投资标准厂房、商铺等不动产项目获取长期稳定收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对村级组织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区财政拨出的1亿元专项资金,增强村级经济实力,提高村级组织管理水平。

推进心村试点工作,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整体改造、传统保护、宅基地置换试点等途径,以工程带动型、生态保留型、宅基地置换型等形式,稳步推进书院、新场、航头三镇的3个心村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人人动手、清洁家园”活动,年内全区50%的村民小组环境卫生达到样板村创建标准。

(四)构建“和谐”,努力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大力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完善城乡教育合作帮扶三项制度,优化教育人力资源配置;实施素质教育实验校、实验性示范性高和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完善基本医疗为重点,社区卫生服务实现村、居委全覆盖;农村合作医疗平均报销比例提高至54%,区一级大病统筹结算点下调至3000元;基本建成区医疗卫生心,正式启动周浦医院建设,推进迁建临港医院相关工作。以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8个镇社区文化活动心建设,其建成开放4个;完成8个居委社区心的建设。

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发挥就业援助、劳动用工监督和就业信息三支队伍作用,统筹被征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和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工作,着力帮助“双困”人员就业;积极开展“订单式”、“菜单式”、“新项目”等各类培训,认真实施《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年内完成7000名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以征用地人员为重点,逐步推进镇保;稳步提高农民保障水平,65岁以上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每人每月从100元提高至120元;扩大综合保险覆盖面,维护外来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五)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社区经济建设工作总结篇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和制定了“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构建和谐新林区,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总体工作思路,把积极构建林区和谐社会的工作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加以部署和全力推进。努力建设成为“生态和谐、发展和谐、政治和谐、人际和谐”等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1.构建林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开发建设初期,林区各项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以林为主的资源型林区。改革开放以后,林区经济结构开始调整,社会结构有了新的变化,社会事业相应发展,实施“天保”工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县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的总体思路,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前提下,不断发展社会事业,使我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更加突出发展社会事业,有力推动了林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1.1推动林业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认真总结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和汲取开发建设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构建林业和谐社会,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的关系,坚持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利于充分调动林业人的积极性和社会的创造活力,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使经济社会在总体平衡中健康向前发展;有利于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在加快林区发展的同时,合理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使全县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总体和谐。

1.2构建林区和谐社会是解决林区不和谐问题的需要

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区域发展、产业发展不够平衡,经济发展缺少大项目拉动;对外交通仍是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教育、卫生等领域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林区职工群众收入水平相对偏低,对因灾因病等特殊情况致贫人员救助难度大;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等。我们要通过构建林区和谐社会,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2.构建林业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2.1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和谐大业,生态为本。建设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是构建林区和谐社会的基础,宁可不要gdp,也要保护大森林。因此,必须以建设现代林业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第一的原则,牢固树立生态立区的理念,坚定不移地保护好森林资源,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加大森林资源的培育,确保森林资源实现恢复性增长。突出抓好部级生态示范区、生态县、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农村保护建设五个重点。抓好植被恢复,加强嫩江、黑龙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强化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控制。加强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等,为林业人民提供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

2.2实施“天保”工程,使森林资源进一步得到休养生息:继续争取国家“天保”工程政策支持,争取延长实施年限,使森林资源进一步得到休养生息。做好实施方案的调整、修订和完善。强化对“天保”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检查和监督工作。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根据森林资源的承载力,合理确定木材产量,“十一五”期间活立木生产在现有基础上每年下调10%,直至停止主伐生产,实现由用材林基地向生态公益林区转型。继续实施分类经营,加快林业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促进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与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使资源管理与利用分开,建立有利于管理和保护的体制机制。

2.3实施资源培育工程,提高森林蓄积和覆被率:继续巩固营林基础地位,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提高森林蓄积和覆被率。坚持培育市场价值高的目的树种,坚持重点区域培育和“见缝插绿”相结合,能造林的地块都要造林,能补植的地块都要补植。抓好火烧迹地更新造林。实施营林工程,开展公益林抚育和低质林改造。对近山区宜林荒山荒地、退耕还林地、废弃场址和采矿迹地进行人工造林或植被恢复,对火烧迹地、采伐迹地和次生林地加快人工更新,对远山区实施封山育林。逐步提高单位面积森林公顷蓄积量,实现森林质量与和森林覆被率的“双增长”。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利用,通过精深加工吃干榨净“三剩”资源、推行“以煤代木”等多种措施,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减少非经营性资源消耗。

2.4实施资源保护工程,使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坚持把森林防火作为保障森林资源安全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航空护林、生物防火隔离带、基

础设施、重点火险区治理和专业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综合防灭火能力,力争在15年内达到国际现代化林火管理水平。推进依法治林,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格执行“三总量”管理。实施自然保护区工程,使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在抓好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使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加大自然保护和行政执法力度,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和项目争取工作。

3.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大力发展接续产业

现有产业结构与构建林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加快发展接续产业,以产业化和工业化为和谐社会提供经济支撑。除森林资源外,我区的旅游、气候、山特产品、土地、药材、矿产和地缘等资源都很丰富,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比较大,资源对资金、技术的吸引力比较强,未来发展的物质潜力条件比较好。要突出发挥中国最北地缘优势和大森林、大界江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业;要加快标准化小区建设,全面推进标准养殖,切实抓好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科学管理、饲料供应等各个环节,把新林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鹿养殖基地与优良马鹿引种集散地,做强特色养殖业;要大力开发加工利用食用菌、山野果、山野菜等山产品,统一组织、统一收购,实现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坚持采集和种养相结合,突出纯天然、无污染、疗效好、药效高的特点,大力开发以地产资源为主的高科技产品,同时,还要建设繁育基地,扩大栽培面积,逐步实现产业化;对生态破坏比较严重的产业,对矿产资源开发要本着既获利又保护生态的原则进行,当前要把煤炭开发作为重点,提高现有煤矿生产能力和回采率,增加煤炭产量,培育税源,并坚持保护性开采,确保采矿企业边开采、边恢复或闭矿停产后全面恢复,做好矿产开发业。

社区经济建设工作总结篇3

“十三五”时期,西海社区在“十二五”快速发展基础上抓住新机遇,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的五年。西海社区在珠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紧紧围绕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总体的发展思路,团结和带领全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团结拼搏,真抓实干,扎扎实实推进社区各项工作,团结和带领社区居民努力建设和谐、稳定、发展的西海社区,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开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一、“十三五”期间工作

(一)“十三五”期间,西海社区居委会农村经济总收入1032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每年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0元,增15%;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二)脱贫攻坚工作

西海社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48人,已脱贫5户21人,2017至2019年危房维修加固(含四类人群)19户,按照补助标准已维修加固完成,验收合格,全部搬迁入住。2018年至2019年按照补助标准2000元每户,完成人畜分居改造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有序开展,档案资料齐全规范。

(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十三五”期间社区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区相关文件精神,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大工作重点,在稳定粮食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普及农业机械操作,节约生产成本。一是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粮食产量295万吨,大牲畜存栏1.7万头,家禽存栏0.35万只,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120亩,渔业养殖520亩。二是大力改善人居环境,节约耕地,以旧村改造及新村建设为主。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度假、休闲、观光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葡萄种植、莲藕种植、福海度假村、田源乡等带动观光农业,淡水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及莲藕种植实现土地流转1200亩,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生产发展后劲。四是加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农民主要经济收入依靠外出务工为主,培养懂技术人才,先后培训500多名技术人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基础设施建设和旧村改造新居建设

以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为动力,拆除危旧房480余间,新建房441间,加快李家村、黄泥坝村旧村改造,推动5、6、8、9、10、11组新村建设,加大人居环境提升的整治及全国文明城创建力度。改善居住环境。

2016年至2020年投资20万元改造明珠路太能路灯,15个村民小组配备25名保洁员,主道路8名保洁员,清扫村内道路及公共场所,全面治理“三堆”现象,共清除1300余堆。做到村内垃圾统收统运,集中送街道垃圾处理站统一处理,进一步净化美化村内环境,认真实施南盘江二期征收,现拆除房屋300余平方米,完成上河村4、5、6、7组南盘江综合治理第二期共407户评估工作。大力整治清理拆除豪华墓、活人墓44冢,加强对居民移风易俗的教育,倡导文明和谐的新风尚。

(四)民生工程硕果累累,惠农政策逐项落实

民主工程和党的惠农政策涉及千家万户,是党和国家大力推行民心工程,更是紧密联系着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我们努力把好事做好,好事做实,五年来社区共建设完成和落实的民生工程与惠农政策有:

1、2016年至2020年新建上河村四组活动室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总投资480万元。新建地基110套,总投资950万元。

2、2016年至2020年实施李家村旧村改造130套,总投资5200万元。

3、2020年七组建新居140余套,总投资7000万元。新建活动室一个,总投资310万元。三组建新居41套,总投资2050万元。新建活动室一个,总投资110万元。十组建新居40余套,总投资2000万元。新建活动三个,总投资291万元。

4、认真完成扶贫开发项目珠街一中至李家村(三珠道路硬化工程)总投资45万元

5、耕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补贴等都严格按政策兑现到位,坚持执行政策不松,措施不截留。

6、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逐年上升。

7、低保、残疾人补贴等工作落到实处。

8、全力配合好东面山治理、东过境高速公路、三江大道、内圩河治理、南盘江治理一期、二期工程等工作。

(五)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1、提高方便群众办事效率,改造一站式大厅服务点内85平方米的工能,提升服务质量。

2、全力维稳,做到矛盾不出村,问题不上交,针对当征收、拆迁、迁坟,土地使用性质等矛盾突出,建房矛盾突出,信访形势严重的局面,社区将全面落实信访工作为主,健全群众工作站工作制度,加强日常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力度,确保把矛盾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发展中存在困难和问题

1、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特别是优质农产品和龙头企业较少,加工能力不强,市场流通不畅,从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2、土地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黄泥坝村、李家村土地问题,新村无法建盖,产业结构调整、二、三产业发展不快。

3、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和潜力没有充分地挖掘出来,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较慢。

4、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产品单一性,产业形不成规模,企业质量运行不高,质量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意识不强。

三、“十四五”发展思路

未来五年是中共精神的关键阶段年,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我们将切实增强“创新意识、争先意识”。

1、西海社区居委会农村经济总收入在9071.32的基础上增2318万元,增25%。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024元的基础上增3007元,增30%。

2、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农村建设,力争帮扶资金,向下动员群众参与,纵向沟通协调,横向宣传动员,力争“十四五”期间内计划完成西海1、2、3、4、5、6、7、8、9、10、11、12、13、14、15组总长21752米的村内道路建设,明珠路及村内35000米的污水管网建设,新建10个水冲式公厕,新建村史馆一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1000亩西海田源综合体开发项目尽快落地,新建西海社区3、5、6、9、11组(12、13、14、15李家村)活动室,全面推动3组、4组、10组、11组新村二期建设,5组、6组、8组、9组、10组、11组新农村建设。

3、民生工程和惠农政策:农村合作医疗覆盖98%,参合率

98%;低保、残疾人补贴发放到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逐年上升。

4、配合街道完成“三江大道”工程后期工作及南盘江治理一期、二期建设工程工作。

5、全力推进新村建设、土地流转工作,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推进社区经济发展。

6、购置垃圾清运车4台,清扫车一台。

7、积极争取多方资金,努力完成西海鱼场长2800米,宽6米的排涝沟“三面光”工程及沈家大闸沟渠“三面光”工程。

8、维稳工作抓实抓细,社区居委会全体干部要时刻提高警惕,要深入到一线,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9、安全生产工作,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坚持执行一票否决权,确保全年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

10、努力完成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在今年的工作中,社区班子团结一致,携手并进,攻坚克难,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局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不断开拓进取,争取取得更好成绩。

西海社区党总支

社区经济建设工作总结篇4

一充分认识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优化工程的重要意义

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优化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行动。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优化工程的根本目的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水平彰显城区魅力。为此,各乡镇场街道园区区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始终坚持从全局和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紧扣“抓项目兴发展抓质量提形象”,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以“创新发展创特色发展”为抓手,重点抓好项目的建设。

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优化工程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抓典型树榜样是我们工作中常用的有效的工作方法。要通过打造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一流或领先水平的典型,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树立标兵,为建设科学发展先行区提供新的强大动力。

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优化工程具有品牌推广作用。品牌就是竞争力就是无形的资产。通过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民生工程科教文卫综治维稳园林生态景观党组织建设等各方面打造一批“精品工程”“亮点工程”“特色工程”,展现具有特色魅力的发展之路,在推广经济大区生态之都的品牌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优化工程具有功能保障作用。通过实施质量优化工程,使城东功能进一步完善,使我区的环境建设突出可观性,达到点线面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从而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迎接七城会做好相关配套服务积累经验打下基础。

二明确目标任务,创新工作方法,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优化工程各项工作

指导思想: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优化工程,必须以党的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经济大区生态之都,以“创一流树品牌”为目标,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在认真总结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新亮点,培育新特色,创造新经验,展示新形象,探索科学发展的特色魅力之路,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总体目标:

1通过创新和发展,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同行业中达到一流或领先水平。所取得的成绩创造的经验足以代表和体现我区某一方面工作的特色和水平。

2在不断提高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对全区的发展具有典型示范作用,能够影响和带动全区同类同行业共同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3重点项目的硬件软件建设要体现高标准高水平,环境建设突出可观性,点线面具有连贯性整体性,沿途环境优美,市容整洁,道路畅通,秩序良好,和谐文明,社会稳定,能够展示我区发展新形象。

方法步骤:在软件建设方面,结合“十大工程”的推进情况,按照“抓特创新”的工作思路,每年年初由各乡镇场街道园区推荐2个以上,区直相关部门和单位推荐1个以上项目,区软件办公室从中筛选一批立意新起点高有潜力可推广的软件提升重点项目。各乡镇场街道园区及区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八个一”标准(详见附件1)和软件建设实施方案(详见附件2)要求,负责实施本地区本单位重点项目的软件建设,年底向软件办公室提出验收申请,区里将组织统一考核验收。在硬件建设方面,重点是对我区建成区主出入口主干道路进行设施整治和景观提升。整治内容主要包括绿化景观道路排水灯光亮化交通设施临时建筑广告店招建筑立面等七个方面,具体由:区城建交通局负责道路的市政设施灯光亮化设施的改造工作,道路沿线的绿化景观整治和提升工作;区市容局区城管执法分局负责对相关道路的临时建筑户外广告的综合整治工作;各乡镇场街道园区负责辖区相关道路沿线环境卫生店招整治及建筑立面综合改造工作。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优化工程提供强有力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经研究,区委区政府成立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优化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软件和硬件建设办公室。各乡镇场街道园区及区直各相关责任部门和单位也要相应地成立以党委(党组工委)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优化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统一由乡镇场街道园区党委(党组工委)副书记区直单位分管领导担任,软件办公室设立在乡镇场党委街道和园区工委办公室,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明确工作责任。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优化工程在区委统一领导下开展,由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优化工程领导小组具体实施。软件指挥部负责“点”“线”规划和挑选,负责对各乡镇场街道园区及区直各相关责任部门和单位软件提升工作督查和指导,负责与硬件指挥部统筹协调工作;硬件指挥部负责建成区出入口城市主干道道路整修立面改造杆线梳理广告整治景观绿化市容整治秩序整顿工作,负责跨乡镇街道园区及跨部门硬件建设项目督促指导工作;各乡镇场街道园区及区直各相关责任部门和单位负责所属重点提升单位的硬件改造和软件提升工作,并提炼总结特色经验。

建立指导督查制度。要切实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优化工程的督查指导。在质量提升过程中,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优化工程领导小组将派出督导组,深入各乡镇场街道园区及区直各相关责任部门和单位督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优化工程的进展情况,随时掌握工作动态。对实施不到位或有偏差的要及时纠正,确保质量优化工程取得实效。

社区经济建设工作总结篇5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第九届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同志提出意见。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刚刚过去的20xx年,是本届政府的届满之年。在这一年里,我区各级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自治区党委的直接领导和全区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励精图治,振奋精神,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自治区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5亿元,增长14.2%;外贸进出口总额24亿美元,增长33.6%;实际利用外资6.85亿美元,增长18.9%;财政收入30o亿元,增长lo%;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6亿元,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0xx元,增长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7.0‰。20xx年的这些成绩,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区长期的工作积累,特别是十五大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五年来,全区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据统计,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817.3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2437亿元,年均增长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3928元提高到20xx年的5062元,并于1999年提前一年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财政收入由1997年的163.58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300亿元,年均增长12.9%,占GDp的比重由9.0%提高到12.3%。财政支出由1997年的173.96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402.32亿元,年均增长18.3%。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为社会事业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条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新的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31.9:33.8:34.3转变为20xx年的24.2:34.9:40.9。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由0.65:1提高到0.83:1,特色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加快,畜牧水产业比重逐年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初见成效,乡镇企业持续发展。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取得积极成效。优势资源开发力度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旅游、通信、交通、运输、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成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各地特色经济发展加快,优势经济带正在形成,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投资规模增势强劲,西部大开发取得重大进展。五年来,我们坚持中央确定的扩大内需的方针,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及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全面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97年的479.8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835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3418亿元,年均增长11.7%,是我区历史上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时期。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性投资增加。技术改造年投入首次突破100亿元。重点项目增多,五年间共实施自治区重点项目202项,总投资额2672亿元。桂林至北海、钦州至防城港、宜州至柳州等高速公路,南昆铁路、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南宁机场扩建、南宁至广州千吨级航道、防城港9—10号泊位以及南宁——广州、南宁——昆明大容量微波骨干光缆通讯干线网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胜利竣工。六景至兴业、桂林至梧州、百色至罗村口高速公路和南宁至友谊关高等级公路动工兴建,县县通二级公路工程和乡镇通油路工程进展顺利。全区公路里程由1997年的45378公里增加到20xx年的5706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193公里增加到849公里,一级公路由189公里增加到467公里,二级公路由1670公里增加到5315公里。通乡镇油路里程由1997年的8361公里增加到20xx年的14480公里。全区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97年的1958.2万吨增加到20xx年的3450万吨。南宁、柳州、梧州、桂林、贵港等城市新建城市防洪堤150公里,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沿海地区新建高标准海堤50公里,实现了零的突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明显改善。1998年至20xx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66亿元,是建国以来至1997年以前总投入的1.3倍。龙滩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以及平果铝氧化铝二期等国家重点工程胜利开工。西南出海通道框架基本形成,西电东送基地建设全面启动。广西大学“211’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区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大楼及第二附属医院等大型社会事业、公益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建成使用或基本完工。一批事关全局、影响走势、对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关键性作用的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以退耕还林工程、珠江流域防护林工程、石漠化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展开。五年实施退耕还林面积258万亩,造林面积1760万亩,建成沼气池134万个。自治区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全区农村基层公共基础设施、乡村中小学、县乡卫生医疗防疫、村级图书室试点和乡镇文化站等建设,包括村民委员会和乡镇机关在内的办公、住房、道路、供电、供水等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投资额达20余亿元,建设内容包括24件实事、大小项目共18472项的边境建设大会战项目全面竣工,边境地区揭开了加快发展的崭新一页。——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继续提高。国有企业改革整顿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如期实现,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1999年以来一直实现盈利。柳微、柳钢、华锡、南化、南糖、贵糖、玉柴等一批骨干企业已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框架。放开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取得成效。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自治区及地、市、县、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得到深化,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企业基本养老、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财税、金融、投融资、住房以及粮食流通体制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对外贸易取得新成绩,五年累计外贸进出口总额104亿美元,其中出口72.8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利用外资保持一定规模,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2.2亿美元。国际旅游业发展迅速,五年来共接待入境游客509万人次,创汇11亿美元,创各时期最好水平。对外交往领域扩大,各项交流日趋频繁。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与协作进一步加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提前一年完成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贫困地区茅草房改造基本完成,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村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居民居住面积分别由1997年的16平方米和20.5平方米提高到20xx年的20平方米和25平方米;自来水和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大幅度提高,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医疗、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得到提高。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多彩。通过发展经济和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市地县财政供养人员年人均可用财力有了较大的增加,自治区对地市县的财力补助由1997年的44.5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111.46亿元。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两个确保”和“低保”得到较好落实。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97年的1013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1737亿元。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环境进一步优化,促进发展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市场经济观念、对外开放意识和加快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科技与经济相结合迈出新步伐,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有新的提高。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基础教育得到加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有较大提高。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由1997年的4.67万人扩大到20xx年的13.88万人。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低生育率继续得到巩固。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有新的发展。民政、统计、审计、工商管理、技术监督、药品监督、海关、检验检疫、地震、测绘、气象、水文、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修志、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等各项工作整体推进。“三五”普法顺利完成,“四五”普法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稳步推进。政府立法工作、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水平有新的提高。五年间政府提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颁布实施的地方性法规37件,政府制定并公布实施的行政规章36件。政府还制定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一批政策性规定。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力度加大,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打击严重刑事和经济犯罪、扫除“黄赌毒”和各种黑恶势力、与“xx功”组织斗争等取得新成效。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安全生产形势有良好转机,处置地方金融风险取得明显成效。驻桂人民和武警部队官兵在抢险救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成效显著。所有这些工作都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些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又从总体上增强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支持能力。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经济总量依然偏小,产业、产品竞争力总体上不够强,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财源基础不够牢固;工业规模不大,质量效益和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有待提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城镇居民生活困难,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安全生产隐患不少,重大事故时有发生;腐败现象依然存在,群众对一些地方的社会治安状况仍不满意,等等。这些,都与自治区人民政府许多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有关系。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过去的五年,是我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五年。这五年,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既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也碰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成绩来之不易。实践证明,这些年我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完全正确的。全区各级政府在实际工作的组织、指导上,始终注意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望。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千方百计把经济工作搞上去。坚持在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和结构调整相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努力走体现现代经济发展要求和自身特点的经济发展新路子,不断增强全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妥善处理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条不紊地推进各方面改革和发展。——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不断夯实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这些年的工作中,我们十分注意既立足当年增产增收,又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在确保年度任务完成的同时,努力从各方面不断夯实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牢固基础。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中、近期规划和区域布局以及重大政策措施等基础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制定了全区“十五”计划、实施西部大开发规划、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等一批总体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从宏观上把握和推进了全区的发展。加强水利、电力、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环境。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优势经济、特色经济,推进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升级,推进产业结构和其他方面结构的调整,不断强化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产业基础。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各项社会事业,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资源,全面推进环境保护,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的生机活力。改革开放是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这几年,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意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稳妥地推进改革,有效地促进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不断扩大同国内外各地区的经济技术和其他各方面的交往与合作,积极到竞争、开放的市场中去组织生产要素,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坚持依法治桂战略,提高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这几年,我们坚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努力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加强行政立法工作,加快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地方特色的行政法规体系。加强行政执法工作,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认真贯彻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主动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加强与工、青、妇、派、工商联及社会各界的沟通和联系,努力扩大基层民主,不断推进政府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改进作风,在工作的落实上下功夫。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区党委关于从严治政、廉洁从政的要求和部署,在1998年5月召开的本届政府第一次全会上,我们提出:要按照“坚强团结、开拓务实、廉洁高效、勤政为民”的要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五年来,我们一直按照这一要求来开展政府工作。我们始终注意用党的基本路线统揽全局,努力把握好政府工作的原则和方向。坚定不移地从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的政令畅通和各项工作部署的落实。认真把区党委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具体化,确保党委的重大决策在政府工作中得到有效实施。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实效,力戒虚浮,努力做到思想求实、作风务实、工作扎实,多办实事。坚持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注意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努力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水平。坚持廉洁自律,从严治政,努力以良好的政风取信于民。各位代表,本届政府五年任期已满。在这五年时间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工作得到了全区各族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代表第九届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桂人民、武警部队指战员和民兵预备役官兵、政法干警,向各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海内外所有关心帮助我区各项建设事业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二、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作出了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决策,明确提出:到20xx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向全面小康迈进;到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xx年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到建党一百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并加快向富裕生活迈进;到建国一百年时,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据党的十六大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区党委八届三次全会对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具体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政府工作,就是要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区党委的总体部署,把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我区优势很多,潜力很大,具备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条件。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在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力争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保持一个较长的快速增长期。为此,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全局、指导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始终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凝聚全区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为实现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二)夯实基础,强化支柱,扎实推进跨越式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创性地推进各项工作。坚持在调整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一条速度快、结构优、效益好、后劲足、竞争力强的经济发展新路子。为此,要紧紧抓住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不断夯实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产业、产品的优化升级。深入调查研究,认真规划论证,大力抓好一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的布局和建设,努力扩大投资规模,增强发展后劲。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引进、培育和发展制造业,增创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依托优势资源,发挥比较优势,高起点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群。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大交通、大流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一批联系东南亚、辐射我国西南及其他地区的现代物流中心。做大做强旅游业,加快建设一批旅游精品项目,增强旅游的支柱产业作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壮大县域经济。(三)完善布局,优化环境,努力拓宽跨越式发展的空间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完善生产力布局,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促进市场要素的高效配置。为此,要更加密切五大经济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形成优势互补、互相涵盖、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通过市场纽带,依托现代交通网络,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重点加快开发沿海地区、中心城市、沿边和邻周边省地区、交通主干道沿线地区、优势资源富集地区及国家大型重点骨干企业所在地区,形成围绕中心城市布局的城市经济圈,以及沿海、沿边和沿交通主干线布局的产业经济带。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西南出海通道,加快构建经我区连接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努力把我区构筑成为中国走向东南亚的重要的桥梁和基地。加快完善出海、出边、出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流动。加快西电东送基地建设,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构建良好的基础环境。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促进开发开放、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美、安全的人居环境,努力改善软环境,不断增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综合支持力。(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优化跨越式发展的体制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努力推进市场化进程。为此,要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方式,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结构优化,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市场引导和政策引导,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著名品牌。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培育多元投资主体。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引进外资和国内资本,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扩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坚持以质取胜,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培育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国际化。充分发挥我区优势,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我区近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各国在经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南北钦防沿海地区要增创优势,发挥对外开放的龙头作用。我区兼具东部、西部省区的双重属性,要全面加强同各兄弟省区市的联合与协作。(五)实施科教兴桂战略,为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此,要大力实施科教兴桂和人才战略,激发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能,培育支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体系。把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优先发展,大力推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发展高中、高等教育和职业、成人教育,鼓励、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形成九年义务教育牢固、院校学科结构合理、多元办学体系完善、各类人才辈出的新的教育局面。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为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教育保障。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积极发展先进生产力。努力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精细化工、新材料、环保技术等领域实现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掌握核心技术,带动我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对推动产业升级的共性、关键性及配套技术进行攻关和推广应用。继续实施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创新计划。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加快人才的市场化配置进程。加强计划生育依法管理,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资源的保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以先进文化支持和促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六)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为跨越式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优化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制环境。为此,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和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各级人民政府要自觉地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认真听取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进一步丰富民主形式,推进和完善村务、厂务、政务公开,扩大公民对公共事务管理的有序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和城市居民自治。加强对行政司法工作的监督,抓好行政司法队伍的建设,提高依法治桂水平。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历史性的战略任务。必须按照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和区党委八届三次全会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规划,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和实现。三、20xx年工作的建议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对今年的工作提出如下建议:(一)认真贯彻中央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的进一步稳定增长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建议今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财政收入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6%,外贸出口增长9%,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95‰以内。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扩大内需方针及其他一系列政策和原则,坚持区党委关于经济工作的一系列决策和思路,坚持实践证明是正确有效的指导方法和作风。要正确处理好速度、效益和结构的关系,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在抓好发展的同时,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抓好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在抓好当年发展的同时,着力构建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机制和基础,不断增强发展后劲。要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搞好优势农产品布局,引导特色农作物向优势产区集中,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积极发展优质稻和名特优新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园艺产业以及高产高糖甘蔗。优化养殖结构,发展瘦肉型猪、优良草食动物、奶水牛、名优水产品,进一步提高畜牧水产业的比重。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抓好退耕还林工作,在搞好生态林建设的同时,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的经济林。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抓紧制定、修订农产品地方标准,制订生产技术规程,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努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年内自治区和各地都要抓一批标准化生产试点。大力培育和扶持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围绕优势农产品,开工建设一批重要农产品加工项目,发展规模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强龙头企业对发展农产品的带动能力和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力,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种协会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强化以科技、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市场经营模式建设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经营。着力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抓好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和重点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向小城镇集中,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生态能源建设,以及农村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规定,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推进工业经济的较快增长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切实加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继续加强经济运行的监测、预测和预警工作,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企业改革整顿成果,抓好企业扭亏增盈工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进技术、产品和管理创新。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群体,扩大产品的市场容量。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制定产业导向政策和重点技改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重点改造提升制糖、有色金属、机械、水泥、钢铁、医药、烟草工业等,重点抓好能带动产业发展的大项目和促进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化发展的项目,加快市场急需产品的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培育和发展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抓好铝工业、汽车机械、林浆纸一体化以及水电、食品、医药、石化工业等新的支柱产业建设。加快南宁、桂林、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北海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加快沿海工业园区和柳州新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的建设,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空间,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并逐步推进南宁、柳州、防城港、玉林等地物流业的建设,培育发展一批中小型物流企业。完善全区旅游开局,加强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抓好特色旅游项目开发和旅游促销,扩大旅游对外开放。继续积极引导、规范和促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和物业管理,加快发展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卫生保健、体育健身等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信息、会计、监理、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二)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社会发展项目建设,努力扩大投资规模保持我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和投资效益不断提高,是使我区经济保持一个较长的快速增长期的重要措施。要更新观念,强化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更多地运用市场的办法筹措和运作建设资金。围绕我区的重点发展方向,进一步培育壮大投资主体,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努力拓展投资的承载空间。充分把握好明年国家继续发行建设国债并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发挥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我区优势资源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统筹规划、改进方式、加强管理、提高效益,进一步管好用好政府性投资。进一步优化投资布局,调整投资结构,确定投资重点,集中力量推进一批关系我区经济发展全局的关键性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六景至兴业高速公路和钦州港二期工程。加快推进龙滩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工程、水任至南宁和南宁至友谊关高等级公路、桂林至梧州和百色至罗村口高速公路建设。继续推进县际二级公路和乡镇通油路工程。加快南宁、柳州、梧州、桂林、贵港等重点防洪城市和沿江重点城镇的防洪工程建设。梧州市东区防洪堤工程上半年一定要确保竣工。退耕还林工程要加快推进,并进一步扩大范围和规模。积极落实建设条件,新开工建设北海电厂、全区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等一批项目,力争新开工建设洛湛铁路广西段、长洲水利枢纽等项目。深化对沿海港口大能力泊位和深水航道的规划和建设的研究工作。积极支持产业发展项目。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平果铝氧化铝二期、南宁烟草制丝技改等一批重点工程;加快柳江造纸厂全漂白化学竹浆等在建工程建设;新开工平果铝电解铝二期工程、桂西氧化铝一期工程、玉柴年产十万台柴油机项目、贵糖公司生活用纸技改工程、水牛奶业综合开发等一批重点项目;力争开工沿海大型纸浆厂等一批重大产业发展工程。合理安排社会发展项目。继续加强广西大学“211”二期工程建设,抓好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民族学院教学大楼、广西科技大厦、广西民族博物馆、自治区图书馆改扩建等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公共设施及公检法等方面在建和新开工的社会发展项目,继续加强农村基层公共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提升社会设施水平。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结构调整和有市场、有效益的基础上,各地也要努力争取上一批重点项目,以拉动当年经济增长并积蓄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投资与项目管理,强化重大项目建设的宏观调控,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着眼于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重点支持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投资和项目建设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以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高经济社会承载能力为重点,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加强以中心城市和自治区重点镇总体规划的修编为重点的城镇规划工作,加快中心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南宁江北东堤和西堤堤路园工程、柳州市东区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广西师范大学三里店校园扩大工程、北海银滩旅游区(中区)改造工程和梧州东区江滨骑楼城工程,加强玉林、贵港、钦州、防城港和百色、河池、贺州、来宾、崇左新建地级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建设资金运作方式,逐步完善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落实自治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继续发展五大经济区的特色经济,积极推进城市经济圈和产业经济带发展,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三)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今年,要按中央的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几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化。二是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总结我区近年来企业改革整顿的经验,巩固其成果并进一步深化改革。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统一政策,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是支持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监管、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要继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机构要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的支持。四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积极发展电子政务,今年要进一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全区党政机关电子政务网建设。同时,要积极稳步推进财政改革,着力构建公共财政。继续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全面落实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优化我区的所有制结构。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推进优势资源开发和高新技术领域的对外开放,逐步放开基础设施和服务业等领域。把更多更好的大项目通过多种方式招商引资。进一步改革招商方式,改进招商服务,抓好招商的跟踪落实,提高招商的效率。做好基础工作,更多地吸收、使用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资金和各种社会团体资金。进一步改进对外商的服务,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投资软环境的改善。今年,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把加大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及产品的升级换代,同建立出口商品基地结合起来,为扩大机电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作扎实的基础工作,扶持一批重点生产企业,建设成为外贸出口生产基地。结合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支持优质农产品出口。在继续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争取更多的加工贸易企业落户广西;认真研究并运用好国家鼓励出口和调整进口的各项政策,支持外贸进出口增长。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区内产业结构调整,扩大货物和劳务出口。(四)认真抓好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和增收节支工作认真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列入对各地经济工作的考核内容。坚持立足于发展经济解决就业问题,拓展就业领域,增加就业渠道。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重点开发非公经济、非农产业和社区、家政等新型服务业的就业岗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扶持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积极支持农村劳动力合理和有序的劳务输出。要重视做好下岗职工的安置和再就业工作。强化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管理,加快建立统一、规范、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强化对劳动力中介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和再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切实保障社会特殊群体和特团家庭的基本生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保障低收入者的收入,巩固确保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的成果。我区财力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形成,财政入不敷出的状况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增收节支对于我区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把建设支柱财源、优化财源结构的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增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夯实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强化税收征管,严禁各地各部门擅自出台优惠或变相优惠的税收政策,坚决制止擅自批准减税、免税、缓税和先征后返政策,对税收优惠政策到期的要及时恢复征税。加强税收基础工作,提高税收征管水平。逐步增强自治区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确保政权运转、工资发放、社会保障支出和法定支出。强化预算管理,严格预算执行,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制止奢侈浪费。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特别是把会议费、招待费、差旅费等支出中不合理的部分减下来。加大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力度,加强财政内部的监督和管理,促进财政增收节支。坚持财政“分级管理、分灶吃饭”的原则,提高各级政府依法理财的积极性。(五)努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巩固“两基”工作成果;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民族教育。切实抓好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工作,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加快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进程。高度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加快人才的市场化配置进程,引导人才合理流动;积极构筑人才小高地,着力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加快建立新型城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做好控制重大疾病和预防保健工作,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基层文化建设,实施精品工程,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加强网络管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努力创新计划生育工作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依法保护国土资源,提高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水平,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继续推进绿色工程,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认真做好城市、重点流域和区域的环境保护。(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认真实施“四五”普法规划,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和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加强行政立法和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世贸组织规则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强化以监督行政执法责任为重点的政府法制监督,加大行政复议工作力度。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主动听取人民政协的意见;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城市社区民主建设,继续推行村务、乡镇政务和厂务公开;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加强各级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高效廉洁政府。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努力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继续深挖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犯罪和抢劫等多发性犯罪;防范和打击经济犯罪,依法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努力化解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推进法律援助,不断完善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的机制。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把集中整治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从法制上、体制上、机制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标本兼治,着力治本。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发挥行业协会的自我约束作用,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市场主体进行有效的服务、监督和管理。继续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文化市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偷税骗税等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以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行政执法体制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加大对食品、药品、农资等商品市场秩序的整治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继续组织开展以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为重点的专项整治,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安全事故隐患的整改和监控,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和废弃物处置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加快制定安全生产配套法规、规章,推进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增强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各位代表,当前,我区的各项工作正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区党委确定了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的发展目标,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拼博,开拓前进,为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社区经济建设工作总结篇6

一、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等重大部署,加快关中—经济区建设步伐,抢抓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主体功能区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等政策机遇和有利条件,积极适应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准确把握市情和当前发展阶段特征,立足科学发展,围绕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能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对内开放等重大问题,深入研究,着重解决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明确“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战略重点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指导全市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十三五”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和分工

(一)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市实际,坚持从解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依据新形势、新要求,突出重大问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出相应的政策方向和举措。围绕“关天经济区引领、部级园区支撑、现代化城市带动、县区组团式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对“十三五”发展重大战略研究,重点对“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区域发展、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和深化改革、扩大对内外开放等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理清发展思路。全市“十三五”规划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等前期调研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组织开展前期研究工作。县区结合实际,可自行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

(二)编制总体规划纲要。依据“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既要突出总体规划纲要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又要突出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优势产业发展方向与目标、重大建设工程与重点项目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措施等。总体规划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起草。

(三)编制专项规划。依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以及“十三五”总体规划要求,组织编制重点产业、特定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使之成为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市级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提出编制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组织编制,其他专项规划由市直部门负责编制并组织实施,报市发展改革委备案。

(四)编制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要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牢牢把握“一项重大使命”,始终坚持“八个发展取向”深入实施“十大重点行动”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给合《关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等发展机遇,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尽快制定规划实施意见,落实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推进规划的实施。

(五)编制县区规划。依据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的要求,根据县区实际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制定差别化发展目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县(区)级规划,强化空间布局和约束功能,优化生产力和重大项目布局,突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内容,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县区规划由县区政府负责编制。

(六)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十三五”规划编制要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宽广的视野和深远的谋划,按照国家部署推进实现规划体制改革,探索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和“多规合一”要求。改革规划管理体制,创新规划编制方式,规范规划编制程序,加强各类规划衔接,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使规划编制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共同负责组织协调和推进。

三、编制工作进度安排

根据国家和省上的部署,市级规划编制工作进度要先于国家和省上规划。我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研究阶段):2014年12月底,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动员,下发全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部署,完成基本思路重大课题研究,确定市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领域和编制方案。酝酿提出“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框架的初步意见,加强与省上规划基本思路的衔接,向省上提出我市规划的意见建议。完成“十二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基本分析评价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形成阶段):2015年3月至5月底。研究提出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组织召开县区及市直部门各方面专家座谈会,充分听取和吸纳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协经济委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议。起草制定重点专项规划并筛选确定各领域重大建设项目。

第三阶段(纲要草案起草阶段):2015年6月至9月底。根据国家、省上“十三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意见,起草形成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纲要基本框架,并加强各方面协调衔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第四阶段(纲要起草完善阶段):2015年10月底,初步形成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纲要草案,进一步征求社会各界对纲要草案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工作;进一步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对总体规划纲要草案进一步修改完善,报市委、市政府审定,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印发全市执行。完成重点专项规划审查论证工作。县区“十三五”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进度由当地政府自行安排,原则上要与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进度基本一致并略有提前。

四、工作要求

(一)科学界定规划编制范围及重点。明确规划编制范围,找准规划功能定位,使规划不越位、不缺位。科学设定规划编制目标,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制定差别化发展目标。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编制规划要重点突出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规划指导,对一般的竞争性领域,主要是制定产业引导和政策导向,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形成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贯彻中央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构想和重大决策为根本宗旨,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深入贯彻落实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市工作部署要求,加强经济运行中长期分析,把握国家宏观政策调整机遇,加快实施“3341”项目工程、工业“12341”行动计划和“1461”扶贫攻坚工程,把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十三五”规划结合起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三)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研究和论证。从我市发展实际出发,紧密结合“3341”项目工程建设,研究确定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工程。特别是需要国家和省上审批、平衡和协调的重大建设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及论证工作,并做好与国家、省上总体规划的衔接,力争纳入国家、省上规划。

(四)增强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编制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在编制程序上,积极建立和完善民主参与、衔接协调、论证咨询、公布和评估等有关制度。发挥好规划专家咨询、科研机构、名间智库等作用,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把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研究深、研究透。充分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平台,通过设立“十三五”规划编制建言献策平台等方式,广开言路,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规划编制过程真正成为汇聚民智、形成共识的过程。

(五)加强规划间的衔接协调。重点做好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纲要与国家、省上各类规划的衔接,包括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重大项目布局和重大政策等。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全市“十三五”预期指标的测算,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增强规划在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作用。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强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的相互衔接。总体规划纲要审议通过后,要进一步加强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全市总体规划纲要、国家和省上专项规划的衔接,保证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完成和实施。各县区总体规划草案要先报市发展改革委,与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衔接一致后,再经本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报市发展改革委备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全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市政府有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规划编制具体组织协调工作。各县区要加强“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规划编制的协调工作。

社区经济建设工作总结篇7

一、示范市(县、区)的创建工作,要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体现时代精神,围绕国家科技工作总体部署,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申报示范市(县、区),必须通过“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并获得先进,同时要具有区域代表性,并对同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地级市申报示范市,其所辖县(市)必须全部通过科技进步考核,同时有1/3的县(市、区)获得先进。

三、地方党委、政府应把示范市(县、区)建设作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积极推进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优化科技进步的社会环境。

四、编制和实施《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建设与发展规划》,针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进步的重大需求,协调区域科技进步诸要素关系,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形成科技集成优势,组织实施科技进步优先项目和工程,使科技在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五、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作为示范市(县、区)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六、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和相应的基础条件建设,显著增强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的力度,率先完善科技信息网络,形成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根据示范市(县、区)创新体系建设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创业园等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推广农业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110”等行之有效的科技服务模式。

七、高度重视人口健康、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人口健康与教育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社会;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八、组织实施一批优先项目和工程。各示范市(县、区)要重点选择科技含量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大,对地方科技进步有引导作用的公共技术、共性技术服务的项目。支持示范市(县、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带动支柱性产业、产品,区域特色和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农业科技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创新发展;支持企业创建研发机构,提升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

九、结合新时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示范市(县、区)科技行政管理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市(县、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在推进当地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使其有位有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十、深入贯彻和落实人才强国战略,针对示范市(县、区)发展需求,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优化吸引、培养、使用人才的政策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训、培养计划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为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示范市(县、区)科技进步提供人才保障。

十一、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对示范市(县、区)建设和科技进步工作的检查、监督作用,保障本市(县、区)科技进步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引导和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社会团体和公众的作用,参与示范市(县、区)建设,使科技进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十二、以当地投入为主,实行国家引导、地方匹配、多方筹集科技经费的有效机制。国家设立专项资金,整合优势资源,支持示范市(县、区)建设;各省支持示范市(县、区)的配套经费不得低于国拨经费的2倍;各示范市(县、区)政府要建立稳定增加科技投入的机制,加强对社会科技投入的引导,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益。

十三、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集成各类科技资源,按照优势优先、扶优扶强的原则,优先支持示范市(县、区)建设。地方科技攻关、863、火炬、星火等科技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资金,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星火技术密集区及各类科技产业基地等的创建向示范市(县、区)倾斜。

十四、根据不同类型示范市(县、区)的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对经济发达地区,要注意总结和推广示范市(县、区)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注意总结和推广示范市(县、区)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特色和支柱产业发展等方面好的做法;对城区,要注意总结和推广示范区加强社会领域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有效方式。

十五、遵循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开展区域间的科技交流与协作,在示范市(县、区)与非示范市(县、区)中通过结对的形式开展科技进步互动共进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和带动一批经济欠发达地区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共同发展,形成整体推动科技进步的工作局面。

十六、加强示范市(县、区)建设的调查研究,包括区域科技进步理论研究,不同类型市(县、区)区域科技进步推进方式、科技进步态势及对策、示范市(县、区)建设模式及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认真总结示范市(县、区)建设的经验,及时推出具有典型意义的经验、做法和模式,促进市(县、区)科技进步健康发展。

社区经济建设工作总结篇8

**之所以能取得可圈可点的发展成就,归根到底在于**人民经过不懈探索,闯出了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创造了“**模式”,即以市场化为制度基础、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为最大特色、县域经济发达为突出亮点、品牌化为突出优势。**30年来创新、创业、创造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是我们继续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财富。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

**是全国著名侨乡,地处福建中南部、台湾海峡西岸,距离台湾最近处仅有97海里。**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素有“海滨邹鲁”和“世界宗教博物馆”之誉。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晋江地区设**地级市,现辖4个区、5个县和**开发区,并代管3个省辖市。20**年常住人口774万,土地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4/5。19**年,**地区生产总值7.**亿元(当年价),居福建省9地市的第五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1元,居福建省倒数第一位,仅为福建省平均水平的62.6%、全国平均水平的44.9%。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机遇,发挥优势,艰苦创业,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为2289亿元、29664元、225.**亿元,与19**年相比,分别以年均17.7%、15.6%、21.5%的速度增长。

2.产业结构不断升级。19**—20**年,**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二、三产业分别以年均22.2%、17.3%的速度快速增长,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三次产业结构从38.6︰32.8︰28.6调整为4.9︰58.9︰36.2。

3.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截至20**年底,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2**3家,外资实际到位137.93亿美元。进出口额(海关口径)从19**年的0.04亿美元增加到20**年的68.52亿美元,年均递增30.5%。20**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营业额2617万美元,外派劳务2737人次,境外投资总额**1万美元。

4.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19**—20**年,**市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28.3%的速度增长,“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分别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2亿元、56.98亿元、322.09亿元、888.36亿元、1519.24亿元,相继建成一大批交通、能源、水利、通信设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和城市绿化率大幅提升,获得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奖。

5.社会建设同步推进。20**年末,全市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53万人,部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个,累计取得国家专利14155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高等院校由改革开放前1所发展到15所,中等职业学校76所,学龄儿童毛入学率达**0%。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医院病床数从19**年的1.31人和1.44张提高到20**年的2.17人和2.38张,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73.5岁。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日趋完善,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6.小康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097元、7244元,分别比19**年增长55.9倍、96.6倍。5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实现有序转移,城镇登记失业率多年保持在1.2%以下。基本形成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创建“平安**”成效显著,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二连冠”。

二、发展道路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19**—19**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转变。这一时期,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收入,但人多地少的现状,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要解决农村发展根本问题,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980年8月,晋江县委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的若干问题的规定》,拉开了**农村工业化序幕。在“放、帮、促”(即放手发动农民集资联户办乡镇企业,有关部门帮助乡镇企业排忧解难,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措施作用下,晋江、石狮(原属晋江)等沿海地区率先多形式、多成分地创办乡镇企业,特别是利用华侨的闲房、闲资和闲置劳动力,以群众集资合股的新型合作经济形式创办企业,承接“三来一补”业务,闯出了一条在全国独具特色的发展乡镇企业路子。**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年的7.**亿元增长到19**年的25.16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3.9%;19**年,**市乡镇企业总产值16.6亿元,比19**年增长9倍多,工业总产值比重开始超过农业,产业结构由“一、二、三”格局向“二、一、三”格局转变,告别了以农业为主的时代。

2.19**—1991年,创办开发区,大力引进侨资,实现工业由散向聚、由内向外发展。19**年**撤地建市后,市委和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工区、工业区开发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关于执行土地使用权转让有关规定的通知》等文件,多种形式地推进土地成片开发,形成成片开发区,开发面积达2.35平方公里。同时紧紧抓住中央赋予福建省“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侨乡优势,提出“打好侨牌,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及时把引进侨资侨力与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加工区和工业区等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引进侨资嫁接乡镇企业、发展三资企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外向型经济为目标、以侨资为依托、以联户集资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晋江模式”。1991年,全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1418家(其中属乡镇企业和外资结合的“侨”字号外向型企业占**%),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19**—1991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出口额(海关口径)年均分别递增26%、35.1%,198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比1980年翻一番以上,提前3年实现经济发展第一步战略目标。

3.1992—1997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优化产业布局,夯实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和经济基础。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抓住省委和省政府把**列为全省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验区和国家体改委将**列为首批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的历史机遇,**市委和市政府成立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下发《**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方案》,明确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1993—1997年),推进若干重大改革措施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放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理顺集体经济的产权关系,引导私营企业转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为主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养老保险以及工伤、医疗、女职工生育等保险的覆盖面逐步扩大到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1993年新办三资企业1514家,创下**历年引进外资企业数的最高纪录。大力推动产业集中布局、配套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积极引导企业由“遍地开花”向专业园区集中。实施企业提升的“规模经营、科技兴企、市场拓展、结构调整、争创名牌、制度创新”六大战略,引导企业走股份化、集团化、集约化发展道路。1993—199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9.3%,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4.1998—2003年,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名牌战略,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这一时期,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和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作为战略重点,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1999年,出台《**市科教兴市战略实施方案》,成立**市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制造五大传统产业,大力培育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旅游服务三大新兴产业。成立**市实施奖励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出台《关于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工作的通知》,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由市政府给予表彰并一次性发给奖金。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企业品牌创新高潮迭起,中国驰名商标数和中国名牌产品数位居全国地级市前3名、福建省首位,在2005年荣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

5.2004年至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拓宽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飞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项目,整合提升五大传统产业。重奖创建部级品牌企业,引导企业争创国际品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引导龙头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推动对外招商由引资向选资转变,优先考虑引进“三高”(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竞争力)、“三少”(耗能少、排放少、污染少)以及物流、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强民生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突出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转移,促进充分就业。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服务能力。实施造福工程,努力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做好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之间的配套衔接工作,大力推行外来工、农民工住院医疗保险,建立城乡一体的低保体系,构建覆盖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统筹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沿海与山区、城市与农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大力实施中心城区优化发展、沿海县域率先发展、山区县域特色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奖惩结合、疏堵结合,江海联动、城乡联动,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以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抓手,全面推进城市污水、垃圾综合处理和工业污染集控区污水处理产业化运作,加快推进55个循环经济项目。优化政策环境。大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实行全程式的网上审批和网络电子监察。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在全省率先建立暂住证、务工证、计生审验证等“多证合一”,管理、服务、教育、维权等“多措并举”,公安、劳动、计生、房管等部门“多位一体”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机制。

经过30年来的探索,**人民走出了适合**实际的发展道路,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市场化是“**模式”的制度基础。**各级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产销,由企业自筹资金、自购材料、自找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是“**模式”的最大特色。20**年,民营企业数量、工业产值和就业人数均占全市九成以上,外商投资企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一半以上。县域经济发达是“**模式”的突出亮点。以市场导向把各地资源特色、传统工艺做成特色产业,培育了石狮的服装,晋江的纺织、鞋帽、食品、建陶,南安的建材、水暖,惠安的石雕、建筑,安溪的茶叶、竹藤工艺,永春的芦柑,德化的工艺陶瓷等区域特色经济。品牌化是“**模式”的突出优势。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7个、中国驰名商标**8件(其中,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28件)、福建名牌产品291项、地理标志产品6项、20**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16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总数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荣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称号。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市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改革与发展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根本上说,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结果。回顾**创新、创业、创造历程,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并发扬光大。

1.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历史巨变,最基本的经验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把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与**实际结合起来,把开拓创新与科学务实的精神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广大干部群众敢为天下先,在实践中探索,探索中前进。每当发展处于关键时刻,都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大胆突破不合时宜的僵化观念,克服“等、靠、要”消极情绪,摒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自满思想,为加快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改革开放初期,鼓励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摆脱姓“资”姓“社”困扰,兴办乡镇企业,发展商品经济。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巨大活力。党的十五大以后,鼓励和引导股份合作制企业不断规范、完善和壮大,一批股份合作制企业和企业集团应运而生,经济发展质量得到较大提高。党的十六大以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形成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2.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努力在计划经济体制夹缝中找到发展的出路,因地制宜地选择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发展乡镇企业。在一些人为姓“社”姓“资”争论的时候,**人民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30年来,坚持以改革的办法推动发展,以发展的办法破解难题,以利用侨资外资、放开民间资本准入、改制上市、银企合作等途径缓解资金短缺,以土地成片开发和建设多层厂房、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方式解决用地紧张矛盾,以技术培训、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劳务协作、维护外来工权益等办法解决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不足的问题。

3.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积极从群众的创造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对群众在改革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联合办厂、股份经营的“晋江模式”等新生事物满腔热情地给予鼓励、支持和引导。切实关注民生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开展扶贫济困和为民办实事活动,不断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切实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积极防抗台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和非典、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步提高应急能力,构建较为可靠的公共安全环境;始终坚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每项重大决策的出台都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和承受力,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使决策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充分发挥**人敢拼会赢的精神,鼓励创造,支持探索,不求全责备,不局促一隅,有效地保护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创新、创造、创业”良好氛围。

4.坚持改革开放。**人民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在直面竞争中寻找出路,在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在先行先试中赢得主动。30年来,**创造了许多全国和全省第一:在全国创办第一批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批引进外商进行土地成片开发、第一个引进外资一揽子嫁接改造国有企业、第一个以“建设—经营—转让”(Bot)的形式吸引民间资本建设基础设施、第一个推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第一个以竞争上岗方式招聘县市级主要领导、第一家台商投资企业在国内上市、第一批在新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第一批成立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第一个建立新型的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机制,成为全国第一批“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第一批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在全省组建第一家乡镇企业集团、建立第一个乡镇工业小区、第一家民营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家农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家民营企业在证券资本市场“买壳上市”、在香港上市的企业数居全省第一、第一个实现所辖县(区、市)全部进入全国科技工作创先行列的地市,等等。

5.坚持不断提高领导发展能力。**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历届市委和市政府对自身角色和职能的正确定位,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展现出领导发展的能力。30年来,市委和市政府用活改革开放政策,成功地扮演了**工业化推动者和保护者的角色,使乡镇企业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迅速发展壮大。市委和市政府运用综合调节手段,成功地扮演管理者和引领者角色,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和市政府成功地扮演了服务者角色。从硬环境建设到软环境优化,从市场建设到引导企业开拓市场,从股份制改革到推动企业上市,从创新服务机制到破解发展难题,**各级党委政府都作出巨大努力。更值得一提的是,30年来,历届市委和市政府较好地把握保持政策连续性与推动发展、创新思路之间的辩证关系,制定发展战略、出台发展政策不搞短期行为,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少走弯路。

四、今后发展的战略设想

目前,**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3000美元,处于工业化提升、城镇化扩张、外向化拓展阶段,具备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基础和条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两岸区域合作上先行先试,在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中争当排头兵,又好又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力争到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具体目标为:

——经济实力更加强劲。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经济发展继续走在全省前列。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00亿元,财政总收入力争突破360亿元;2013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8000美元,比2000年翻两番;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3000美元,进入高收入地区行列。

——发展方式更为科学。自主创新体制比较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不断优化,投资、消费、出口均衡拉动;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功能区基本形成,成为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生态文明同步发展,基本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建立起城乡和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机制,20**年基本形成人口达180万人、面积达18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框架;2020年建成总面积3021平方公里、人口490万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现代化大城市,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格局。

——改革开放更具活力。民主法制和现代服务型政府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经济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成为全方位开放的先行区和台资聚集区。

——人民生活更为殷实。基本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年达23000元,2015年比2000年翻两番;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9000元,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社会发展更显和谐。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明程度有新的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备,公共服务更加均等,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和谐安定局面更加巩固。

实现以上奋斗目标的基本思路是:

1.以再创区域竞争新优势为目标,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先行先试。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好引资导向,继续鼓励企业“走出国门”,致力打响**国际品牌。建设以港口为龙头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大城市基本框架。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严格环保准入,推进资源能源集约、节约利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2.以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突破口,着力在深化综合配套改革上先行先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职能。放宽市场准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推动民营与外资有机融合。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组织,发挥其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方面的积极作用。

社区经济建设工作总结篇9

(一)围绕培育特色产业,着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落实“工业38条”政策,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全区工业性投入7.1亿元,同比增长23.9%,其中全社会技改投入项目完成投资总额5.4亿元,同比增长20.3%。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新增省级新产品10个。工业经济保持强劲增长的良好势头,完成工业增加值5.71亿元,同比增长22.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0.27亿元,同比增长50.2%;五个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8.2亿元,同比增长50.2%,占全区规模产值的79.8%;新增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3家,实现了零的突破。加快工业平台建设,全年工业园区新开发面积1418亩,基础设施投入1.74亿元,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工改商等举措,促进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绿色特色农业,新增部级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特色农产品基地4万亩,农村专业合作社5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市级3家。服务业比较优势逐步显现,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4%。实现外贸出口1770万美元,同比增长18.3%。*专业市场城初具规模,新引进3家专业市场落户。

“农家乐”特色休闲旅游业初显成效。房地产、商贸、社区服务等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完善招商激励办法,加强“山海协作”对接,提高招商的针对性、有效性。全区新引进各类项目共2*个,协议引资总额12.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亿元。强力推进项目建设,集中精力抓好一批重点项目,强化项目推进工作考核,开展“项目推进会战月”活动,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35亿元,同比增长23.2%,增强了发展后劲。切实抓好要素保障,通过经济形势分析会、项目融资信息会等形式,加强银企对接,全年共促成银企合作签约项目10个,协议资金6930万元。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从2800万元提升到6300万元,有效地服务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通过省级论证,为我区合理利用低坡丘陵、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打下基础。继续实施土地整理,新增耕地838亩,获建设用地折抵指标6*亩。盘活建设用地指标464亩,土地综合供应率达86.8%,保障了全区重点项目用地指标的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二)围绕统筹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积极配合开展“五城联创”活动,顺利通过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验收和省灭蚊灭蝇双达标考核。依托市区优势,加快了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交一体化和供水一体化的步伐,实施了十村示范百村整治、乡村康庄、百库保安、万名农民饮用水、下山异地脱贫、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等一批实事工程。加快农村集镇规划建设,完成8个乡镇总体规划和158个示范村、整治村规划编制工作,着手修编《*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20年)》。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加快提升农民素质。实施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被商务部列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县(区)。较好完成省、市重点工程征迁任务,共征用土地266.67公顷,拆迁房屋面积2万多平方米。浙赣铁路市区取直工程、衢化路南段拓宽工程、塔底水利枢纽工程、电力塔基工程等征地任务全面完成。衢常铁路、黄衢南高速公路、苦狮线改建等工程进展顺利。城中村改造工作难中推进。

(三)围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着力加快发展各项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明显进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区域教育综合实力得到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教育逐步均衡发展,获省级“教育强区”称号。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指标保持全市前列。成功举办建区20周年系列活动和“生态*、桔乡*”上海推介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部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公共卫生工作不断加强,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创业环境继续优化。完善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低保六项制度得到民政部的肯定并推广。建立了敬老院“六挂钩”社会联动制度,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88.5%。完善了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等各项制度。全面启动城乡困难人员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新一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3.7%。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进展,新增就业岗位1550个。同时,我们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机关效能建设,着力提高政府执行力,加强和改进行政监督,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10件实事如期完成:(1)投入资金2300万元,完成下山异地脱贫搬迁354户1250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4461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212人。(2)全年投入2147万元,新增省级教育强乡3个、市级教育强乡4个,争创了省级教育强区。(3)投入资金1286万元,解决改善饮水困难群众11*0人。(4)完成绿化、硬化面积共5.4万平方米。拆除“城中村”旧房面积4万余平方米,建成公寓安置房6.8万余平方米。(5)全面实施柑桔“三疏一改”和“增糖降酸”工程,推行无害化栽培技术,建成无公害柑桔基地5万亩。(6)全面完成42个村的整治任务,启动建设10个环境优美村。(7)在全市率先完成乡村康庄工程的“双百”目标。(8)新增省级生态示范镇1个、省级绿色社区4个、市级生态示范乡2个、市级生态示范村4个。建成7个乡镇垃圾中转站,146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完成7个生活污水治理试点村。(9)城南医院通过“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验收,并更名为*区人民医院,完成了医院扩建的土地报批、规划、征地拆迁等前期各项工作。花园卫生院因巨化路拓宽改造和市规划变更,顺延至今年实施。(10)完成了区人武部办公营院整体工程的一层建设,营院工程进展顺利。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是抓住机遇、经受考验、加快发展的五年。“十五”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区人大和政协依法民主监督,各级各部门积极努力,全区人民与时俱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群众和企业家、创业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向为*建设发展作出贡献的部、省、市属单位的干部职工和驻衢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向所有关心、支持*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运行质量不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强,调整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还很艰巨;城乡发展还不够协调,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部分城乡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还很繁重;财政增收形势依然严峻,刚性支出不断增加,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与建立公共财政和勤俭办事业的要求还有差距;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的任务需要继续加强,部分机关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和工作作风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这些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我区“十一五”规划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规划,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意义重大。下面,从四个方面作重点报告。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纵观全局,我区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凸显,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继续加快,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加注重和谐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新的政策文件更加关注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路径更加重视市区发展的首位度,这些都为我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区经济正进入新一轮发展的调整上升阶段,必须清醒地看到,未来五年,*经济发展处在夯实基础、扩大总量、提升质量的关键期;城乡发展处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融合的推进期;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增长方式转变、社会结构转型的矛盾凸现期。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发展形势,必须着眼于又快又好,坚持科学发展;必须着眼于再创优势,坚持特色发展;必须着眼于城乡协调,坚持统筹发展;必须着眼于关注民生,坚持和谐发展;必须着眼于求实创新,坚持务实发展,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二)《纲要(草案)》的指导思想

《*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是在区委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支持下,在省规划研究院的指导下,由区政府具体负责研究制定的。根据《中共*市*区委关于制定*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在认真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加深区情认识的基础上,着力把握规划的战略性、指导性和操作性,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数十易其稿,历时一年多时间,形成了《纲要(草案)》。

《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平安浙江”、“文化大省”和市委“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战略部署,围绕“跻身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加快“五大*”建设,扎实推进工业立区、商贸兴区和生态建区,转变增长方式,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三)“十一五”时期发展的奋斗目标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我区发展的实际,《纲要(草案)》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2020年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更加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15:30:55左右。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建成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53%以上,非农从业人员比重达到70%以上。

——社会发展更加进步。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卫生医疗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争创部级卫生城区、生态示范区和全国文明城区,争创省级文化先进区和体育强区。政府职能继续转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法治建设继续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更加宜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0%以上,进入部级生态示范区行列,资源利用率有较大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5%以上。

——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四)“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为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1、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我区要在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关键在农村。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把握“两个趋向”,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一是加快建设农村新社区。进一步修编完善《*区城乡一体化规划》等相关规划,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有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二是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十一五”时期,培训农民5万人次以上。积极实施“欠发达乡镇和贫困村奔小康工程”,大力推进下山脱贫,到2*0年,力争完成下山移民3750人以上。三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中心镇、中心村的培育和建设,着力提高中心集镇的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引导产业和人口向中心镇集聚。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2、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资源要素越紧张,市场竞争越激烈,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就越迫切。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努力构筑“两个圈层五个基地”的农业布局、“1+3”工业集聚平台和“一心一片五带”的服务业布局。二是扶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到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7%,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制造业。以机械电子、医药化工、服装纺织、竹木家具和农产品加工等五个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的集聚,到2*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7.5亿元,年均增长16%,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四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等为重点,培育壮大各类新兴服务业,到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2亿元,年均增长15%,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左右。五是创优产业路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全区产业技术层次的提高。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对外知名度。

3、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落实到发展循环经济上来。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从企业、产业和社会三个层面,整体加快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二是强化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积极开展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工作,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倡导节约型生活消费模式。三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环保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保持生态优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到2*0年,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0%。

4、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提升竞争软实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区域竞争软实力的提升。一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壮大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三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巩固教育创强成果,深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在全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四是繁荣先进文化。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争创省级文化先进区。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水平,争创省级体育强区。五是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有较大提升。

5、完善基础设施,增强资源要素保障能力。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城乡共享的要求,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信息技术普及应用,整合共享信息资源,提高网络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完善综合交通网络。积极配合衢常铁路、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杭新景高速公路和黄衢南高速公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2*0年,市区到中心集镇的县道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乡道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不断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三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积极推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四是强化能源保障。配合电网建设和改造,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建设。五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推进重点防洪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千库保安工程”,加强消防网络建设,构建自然灾害预防减灾体系。

6、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做好老龄工作,到2*0年,确保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80%、90%以上,供养标准达到上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二是加快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城乡统筹的就业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到2*0年,城镇就业人口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三是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强化食品药品的监管,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增强对各类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四是加强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广大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依法打击各类危害社会的犯罪活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7、推进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为我区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一是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中之重,加强引资平台建设,改善投资软环境,完善招商引资的制度和考核体系。二是提升外经贸工作水平。积极扩大外贸出口,增强出口竞争力,到2*0年,全区外贸出口总额达到4500万美元以上。三是促进区域合作与交流。健全区域协作互动机制,扎实推进“山海协作”工程。

8、深化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改革是区域发展动力和活力的重要源泉。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的工作职能真正转变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能力建设。二是完善体制环境。深化投融资体制、社会领域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等制度改革。三是优化创业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创业支撑体系,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社区经济建设工作总结篇10

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根据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任务,立足高端发展,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的制高点,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使首都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首善之区。

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按照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一个排头兵”、“两个走在全国前列”和“五个下功夫、见成效”的要求,加快实施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着力构筑“三个高地”,打好“五个攻坚战”,调结构,促转变,增实力,上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推动城乡面貌发生更大变化,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增强天津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我们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重要任务,千方百计在调结构中寻找发展机遇,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重庆市代市长黄奇帆:进一步研究出台一批促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突出结构调整,改善发展质量,力争今年工业销售值突破万亿大关;继续推进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勇敢创新突破,不辱探索使命,在增大消费拉动力、加快金融创新和要素市场培育、推进城乡统筹改革等方面有新探索、新进展;全面提升“五个重庆”建设水平;采取更大力度改善民生。

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努力解决好河北城乡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定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大力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改善民生。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科学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和工作重点,尤其是对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问题要研究明白,理清思路,做到心中有数;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早研究对策,做到应对有方。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提出各自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

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着力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由总体回升向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着力推动转型发展,强化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理念,扎实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落实惠农强农政策,抓好新农村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以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好民生问题;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辽宁省委书记王珉:要抓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提高开放水平。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结合起来,继续扎实推进重点民生工程。

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要在更高起点上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抓住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着力在基础设施、产业支撑、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突破。

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认真分析2010年全省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任务和困难,对2010年经济工作进行全面规划和部署,具体扎实地推进“经济区”建设和继续实施“十大工程”。

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为契机,加快实施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五大重点带动战略。

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坚持扩张规模、做大经济总量与调整结构、提升发展质量相结合,不断培育更多更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始终保持克难奋进的精神状态,迎难而上,主动作为,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推进,一件事情一件事情落实,努力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既要增强必胜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深刻认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意义,不断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结构调整的重要性紧迫性,坚定不移调结构,加大力度抓创新,脚踏实地促转变,努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新突破。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要紧紧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牛鼻子,坚持把调结构、促转型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坚持把继续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根本目的。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转型、扩内需与拓外需、政府调控与市场作用、抓改革促发展与惠民生的关系。

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紧密结合海西建设实践和福建省经济工作实际,为加快福建发展海西经济区建设作出应有贡献。特别要做好清欠职工工资工作,维护好劳动者合法权益。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注重抓工业项目、能够增加财政收入的项目。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认真组织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推进十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要抓紧启动一批关系全局、有利于增强后劲、促进结构调整、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大项目。同时抓紧启动“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前期工作。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2010年全省经济总目标是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招商引资渠道,全面提高河南的人均财力和GDp总量。

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全省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抓好经济运行调节,认真组织好农业生产,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扎实做好财政金融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工作,妥善安排好群众生产生活。

广东省委书记:服务大局是广东作为排头兵的责任所在。把金融危机作为广东发展的新机遇,2010年全省大规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决心转移、关闭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不断扩大广东进出口量,同时积极扩大国内市场份额,使广东工业增加值实现强势增长;稳住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国内销售市场;2010年力争“冲九”。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坚持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加快构建“两区一带”区域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即将建成的机遇,全面加强与东盟的开放合作,努力拓宽发展空间。

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要认真落实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抓好项目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扩大消费需求,同时把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海南省2010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功夫抓好国际旅游岛建设起步的各项工作,确保全省经济健康较快发展。

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云南2010年经济工作要围绕三个“民生数字”谋发展,力争非公有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52%。要千方百计地抓农民增收,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增长;要千方百计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确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要进一步调优结构,积极寻找除烟草行业之外新的财源项目,实现财政增收。

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2010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要着力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创新发展模式,抓住主要矛盾,突破重点难点,把中央的要求转化为推进“两个加快”的具体行动,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成效,努力使全省经济保持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势头,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任务,圆满实现“十一五”发展规划,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创造良好条件。

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要以提高发展质量为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经济结构为抓手,以推进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加群众收入为目的,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在全国和区域发展的大局中找准定位,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抓住主要矛盾,突破重点难题。紧紧围绕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薄弱环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抓好民生工程,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青海省委书记强卫:要切实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体现到2010年全省经济工作的安排之中,取得成效。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在扩大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教育办学条件、发展文化事业等方面直接落实改善民生的要求,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三农”工作等方面切实体现改善民生的思想,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更加注重产业优化升级,更加注重农业提质增效,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奋力开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2010年经济发展总目标:9%经济增长目标,力争两位数增长;地方财政力争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

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2010年全力保增长,确保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0%的基础上再创新高,确保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的基础再创佳绩。继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夯实发展基础;狠抓旅游业发展;狠抓二产重点;狠抓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生态建设进程;狠抓增收节支和金融工作;狠抓“十一五”项目调整和“十二五”项目盘子的优化,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