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变更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5:26

软件变更管理制度篇1

论文关键词: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变更管理,问题,建议

软件配置管理的目的在于建立和维护软件项目生命周期内软件产品的完整性。配置管理工作如果做不好,很容易产生软件质量问题。

1软件配置管理现状

软件配置管理一是对软件实体进行管理,二是对软件的研制过程进行管理。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软件研制的过程中,基本上都采用了各种软件版本工具来确保软件的质量。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够确保软件技术状态的正确性。这是由于对软件研制过程中变更管理做得不到位造成的。因此,需要采用技术手段对软件变更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以保证软件质量。

2软件变更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提高软件质量建议

软件变更管理主要涉及到软件更改的申请、软件更改的批准、软件更改、软件问题归零、软件更改验证及评审等环节。针对软件变更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以下内容将说明软件配置变更管理中很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并给出提高软件质量的建议。

(1)软件变更缺少相应级别的评审

实施软件变更的人员在进行完软件的变更之后,由于缺乏对软件更改部分的验证工作,容易导致软件实际更改内容与预期更改内容不一致,甚至由于软件更改描述内容过于简单,导致软件测试人员认为软件只是更改了参数文件等相关内容,而实际上却更改了其他文件,从而造成了软件中可能隐藏的缺陷没有能够暴露。因此,软件变更之要后要进行相应级别的评审,而不能走形式主义。

(2)软件变更管理需要模块化思想

从事软件测试的人员一定会发现,上一版本软件测试提交的问题报告单,在下一版本软件中仍然没有归零,于是软件测试人员纷纷抱怨软件的质量跟踪不到位、软件质量人员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可各种软件规章制度实在太多,也不可能把质量人员的质量职责细化得太精确。因此,软件变更管理需要进行模块化管理,将软件变更管理内容按照一定类型分解为不同的模块,让软件变更流程上相关人员按照模块化的思想进行软件变更流程处理,以更好的保证软件质量,从而很好的控制了一些客观因素对软件变更过程质量的影响。

(3)软件变更管理应具有可追溯性

在国有企事业单位软件研制的过程中,软件往往需要变更多次之后才能形成最终交付用户的产品,可软件研制除了注重结果之外,也应该注意过程。因为中间过渡版本软件是企业经验的积累,它可以让软件研制人员总结研制过程中的经验、让新进人员吸取研制过程中的精华知识。因此,对软件的变更管理要有可追溯性。

3iBmRationalClearQuest软件变更管理工具——提高软件变更管理的质量

针对软件变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用iBmRationalClearQuest软件变更管理工具进行高效的变更管理。该工具能够定制软件变更管理过程中的入库流程、出库流程、更改流程、缺陷管理流程等电子审批流程,还能够对软件变更历史记录进行查询,从技术手段上解决了软件变更缺少评审、验证等环节,以及软件变更过程可追溯性差等问题,让软件变更管理过程实现了模块化思想,从而提高了软件变更管理的效率及质量。

4软件配置管理发展展望

软件变更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p3eC软件输变电建设工程进度管理

输变电建设工程是电力系统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电力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项目,利用先进的p3e/c软件,结合先进的网络技术,能够全面提升输变电工程进度管理水平,确保输变电建设工程在规定工期内高质量完工。

1输变电建设工程进度管理概述

输变电建设工程进度管理就是利用合理的决策,编制项目施工的计划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以及项目建设的推进进行不断的优化,并具体的实施。输变电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就是指在项目工程设计到竣工,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规定,使其符合合同中规定的相关条款;费用管理就是指对成本有效的控制,提高施工工期,运用有效的造价管理,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并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重视工程每一个环节,将工程建设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避免浪费。工程安全管理就是指根据工程实际,确定明确的安全任务,制定安全指标以及安全技术方案,通过安全组织实施,另外制定完善的安全责任,将每项工作的安全技术责任落实到个人,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为输变电建设工程提供质量与安全双重保障。输变电建设工程信息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就是通过管理系统、系统软件等,收集各种数据,及时掌握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为工程项目优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2输变电建设工程进度管理中对p3e/c软件的应用

2.1p3e/c软件概述

p3e/c软件属于企业级的管理软件,能够为工程项目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利用p3e/c软件能够将企业管辖范围内的项目、项目群、用户、用户群等进行统一管理,并且能够在同一时间实施管理;另外,p3e/c软件能够将项目中的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并在weB基础上建立个性化的管理模块,方便工程项目责任层、执行层、领导层以及相关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p3e/c软件通过互联网连接于传输,项目各个部门之间能够随时进行任务的分配以及反馈执行,利用软件还可以对项目任务进行更新、创建、审核以及审批等。

通过p3e/c软件,可以创建企业标准的知识经验数据库,这一模板能够供企业重复利用,为企业管理提取、总结越来越多的宝贵经验。

企业多级项目分析,基于weB的报告以及综合分析;提供自上而下的预算合理分摊;进度、费用和效益分析;对资源需求进行预测,分析负荷所在。

图1为p3e/c项目管理循环。

2.2p3e/c软件在输变电建设工程进度管理中的应用

2.2.1p3e/c软件在输变电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编制阶段的应用

进度计划是输变电工程建设进度管理中关键的环节,具有任务重、技术性强的特点。利用p3e/c软件进行进度计划编制,每一个分项目根据自身参建对象具体职能,将其划分为省公司管理层、监理单位管理层以及施工管理层三个层面。确保三个层次的管理计划相互对应、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其中一级管理计划由省公司制定,起到统筹管理的作用;二级管理依据一级管理技术制定,具有很强的控制性一级指导性;三级进度管理计划由具体的施工部门制定,其依据主要是具体的施工方案。

2.2.2p3e/c软件在输变电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方面的应用

p3e/c软件在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方面的应用,依据工程项目主要内容,平衡协调施工人员以及软件后台运行人员,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合作,重视各道施工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有效的反映项目施工全过程;p3e/c软件可以依据经验,将施工重点位置标出,设定关键的环节。在施工过程中,利用p3e/c软件能够对施工各个环节进行随时的检查,并将得出的数据域进度计划进行对比,判断是否出现偏差,如果存在偏差就及时的更改。

2.2.3p3e/c软件在进度计划更新方面的应用

工程一旦开工,对新项目的及时更新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工程建设的发展中,突况带来的变化时随时都有的。因此随时监测,定期的更新项目进度计划,对于整个工程的开展的分析、控制以及预测都是极其关键的。分项目负责人要每周都对项目进行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新,包括时间、费用、资源等。随后进行本期的进度更新以及计算,把实际值得出的经验与计划进度进行对比,判断出是否存在差以及差异的多少。

2.2.4p3e/c软件在项目计划执行情况分析方面的应用

通过p3e/c软件能够根据获取的资料等,将工程进度等信息制成表格、报表等,准确的反映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执行情况。

3总结

p3e/c软件是一个功能强大的企业级管理软件,在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在输变电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利用p3e/c软件不仅能够为项目进度管理计划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在进度控制、进度管理计划更新、进度管理执行情况分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岑珊伊.p3e/c软件在输变电建设工程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技术,2012,26(5):124-125.

[2]王一军.东电一公司土耳其eRen项目p3eC应用规划特点与技术探讨[J].一体化企业级信息化平台,2013,32(5):35-37.

作者简介

邹仁访(1982-),男,广东省清远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肇庆供电局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工程。

软件变更管理制度篇3

论文关键词:项目管理进度控制费用控制质量控制软件开发

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经济革命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到目前正在经历的信息革命。信息化正在日益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在推动信息化过程中,计算机及其软件产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软件项目的管理成为项目管理领域一个令人兴奋的课题。本文将结合项目管理中的控制方法分析软件项目管理控制的相关问题.以期提高软件项目的开发效率。

1、关于软件项目管理

1.1项目与项目管理

项目是一个旨在完成一个或一些独特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它有着一系列被详细描述的属性。由于项目的独特性和一次性特征,引伸出它的其他特点.如目标的确定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发性等。基于项fli的这些特点.项目运作更加注重项目决策前的计划以及对实施过程的控制,以减少项目运作的风险。项目管理是2o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它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式.有效解决大型组织的效率低下和小型企业面临的风险增加问题以组织的机动灵活.面向客户和资源利用率高而被广泛应用。在工程设计.施工软件项目的开发、实麓中经常会遇到进度拖延.费用超支、质量不达要求等问题除去极少数是因为技术原因造成,绝大部分是源于僵化的管理和不当的管理方式。

1.2软件项目管理

各软件企业都在积极将软件项目管理引入开发活动中.对开发实行有效的管理。从概念上讲.软件项目管理是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而对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分析和管理的活动。同时,随着软件开发规模及开发队伍的逐渐增大,软件开发不再是向过去那样一二个开发人员即可解决的事情。迫切需要一种开发规范来规范每个开发人员、测试人员与支持人员的工作每个项目组成员按约定的规则准时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采用规范化管理.专业分工也可以降低对开发人员的要求,从而降低产品研发成本。

2、软件项目控制

2.1软件项目控制

软件项目跟踪和监控包括对照已文档化的估计、约定和计划评审和跟踪软件完成情况和结果。基于实际的完成情况和结果调整这些计划。软件项目的已文档化的计划(即软件开发计划,正如在软件项目计划关键过程区域中所描述的)用作跟踪软件活动传送状态和修订计划的基础管理者监控软件活动.主要通过在所选出的软件工作产品完成时和在所选择的里程碑处,将实际的软件规模工作量成本和时间表与计划相比较,来确定进展情况。当确定未实现软件项目计划时,采取纠正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包括修订软件开发计划以反映实际的完成情况和重新计划遗留的工作或者采取改进性能的措施。

2.2软件项目控制的内容

软件项目控制的目的是为软件项目的过程提供足够的能见度,从而可以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对计划的严重偏离时能够采取适当的更正行为。软件项目控制包括:a。追踪软件项目的进展于表现从而与所作的估计、承诺和计划做出对比:b。追踪软件项目的风险;c。在发生对计划的严重偏离时采取适当的更正行为。

2.3软件项目控制步骤

由于软件开发是处在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开发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不断修改项目计划,以适应新的变化。此外项目经理及其组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解决这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均属项目控制的范畴项目的预算和进度计划只能为项目经理提供决策的依据.如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控制不住.很难在限定的时间和预算要求下实现项目管理工作的目标。因此软件项目控制的过程包括以下四个步骤:a、预测什么会发生——要做出开发计划并建立工作标准b、查明什么正在发生——用建立的工作标准检查当前的工作;c、正在(或已经)发生的实事同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d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满足项目目标,预算和进度的要求。

3、软件项目控制具体操作

3.1软件项目进度控制

为了确保软件开发中的各项工作能按照计划预定的日程顺利完成.对项目的进度要进行控制。进度控制的过程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实际进度值与计划值的比较、发现偏差、检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3.1.1进度控制流程

(1)进度控制的输入

进度计划。项目进度基准是项目测量和报告的基础和标准。

实施报告。实施报告提供了有关项目进度发展实情。报告未来可能发生的进度问题。

变更要求。项目变更要有严格的申请和审批手续。

进度管理的技术和工具。

(2)进度管理的技术和工具

进度控制变更系统。为有效实现进度管理与控制.进度控制系统应设立实现重新计划的全部功能。包括:文件设立.跟踪即实施报告.变更评估等。

实施情况测量。项目进度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对迟发生的进度偏差是否采取纠偏措施。而实施情况报告提供了决策的主要信息。如变更分析.趋势分析.已实现价值分析等。

纠偏计划。很少有项目能完全按计划进度进行为实现项目进度或总进度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原计划进行调整或增加新的工作内容。为此.需要不断对实施的项目进行活动时间预测。修改活动过程.替代进度方案分析。

项目管理软件。它的作用是跟踪项目按计划日期展开实际工作的情况.对照进度计划分析进度现状,找出进度的偏差.分析进度偏差对项目的影响.预测未来走势

(3)项目进度控制的输出

进度更新。包括对项目管理中任何进度信息的修改。进度调整是其中的一种.师队员进度计划中活动开始和结束时间的改变。纠偏行动。通过改变资源投入将实际进度拉回到计划的行动过程。

从中获得的教训。有关进度偏差产生的原因。纠偏方案的评估与选择以及其他方面的感受和教训都应纪录在案成为日后有用的历史资料。

3.1.2进度控制方法

一般项目进度控制采用因果分析.分析用四步完成:

(1)明确问题。实际完成情况与项目里程碑相对照.确定是否超期.超期的部分是在哪里。

(2)查找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位从系统角度充分认识各方原因.应组织具有代表性任务人员并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项目主管要通过他领导的办公室或小组,以及在各职能部门的人共同分析问题产生原因。

(3)确定个原因对问题产生的影响程度。对影响程度的评估可以采用专家小组打分的方法,事先确定权数.而后打分得出分析结果。

(4)画出带箭头的鱼刺图。分析出原因后各部门各就其职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实施。

3.1.3软件项目进度控制具体措施

在实施进度计划过程中,会有种种故障:客户的需求进行了补充或修改;工作量估算不准,造成进度不平衡或是有人不遵从开发规范.导致产品出现缺陷;或是技术环节出现故障,这些问题往往是在进度计划外出现的.一旦出现这些问题,项目进度不得不进行调整。开发过程中为了有效控制类似问题,可以采用以下辅助措施,控制进度按计划执行:

(1)政策性措施。对于不遵从开发规范,人员不按时履行职责的.给予经济或是职务上的处罚.这种措施应是建立在分配任务之前;

(2)人员安排。在各子项目接口处适当安排机动人员与机动时间。这一措施有赖于项目组织的机构设置能动性好。此处比较难解决的是人员业绩评估.奖励问题。

(3)技术措施,要想很好地执行进度计划,需要事先有统一的规范例如开发语言的统一,文档的归类。这样便于下一阶段人员理解上一阶段人员意图,交流更加容易。

(4)信息流措施。该措施要求建立一个信息流系统.准时汇报项目进度.便于主控人员调整进度,并且保证信息流通顺畅。避免开发期压到最后造成严重拖工。

(5)资金措施。财务部门可以定期检查各部门财务情况.控制资金流出时间.进而控制项目进度。这与后面要讲到的三者权衡有密切关系。

3.2软件项目费用控制

费用控制就是要保证各项工作要在他们各自的预算范围内进行。其基础是实现就对项目进行费用预算。整个项目费用应包括项目范围规划阶段。软件需求分析阶段.原型设计阶段开发阶段.测试阶段和项目投入使用后的使用阶段所消耗费用的总和。软件开发项目承担公司为了完成项目目标和获得更多的利润.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就要控制成本.在控制过程中,首先要拟定一个标准.即计划值.然后进行实际至于计划值的比较,确定实际值与计划标准的偏差大小.以便在此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偏差.常用的分析工具是偏差分析。

偏差是指实际成本对相应计划的偏离,成本偏差的数学公式为:

cv=bcwp-acwp(负数cv表明出现超支;反之,则节资)(3—1)

其中:cv为成本偏差,bcwp为计划工作预算,acwp为完成工作实际成本。

在进行成本偏离计划程度分析时,常用计划偏差率反应时给予计划的偏离程度。

cvp=cv/bcwp(3-2)

其中cvp为成本偏差率。

偏差值是控制分析中的一个关键参数,因而应向各级组织汇报。对于不同的项目或同一项目不同阶段或不同管理层次,对偏差的控制程度不一样,制定偏差允许值的方法也不同。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减少了,因而偏差允许也可降低。

3.3软件项目质量控制

对于软件产品的项目质量控制应是事前有预控,过程有监控的主动控制闭环系统。(1)事前预控:根据影响质量因素多等特点.软件项目质量必须事前预控,及根据软件的类型和特点,以及以往类似项目的常发病和预防措施,对软件项目质量提出事前预控措施,包括制定控制的计划和程序,这是项目质量控制的前提。(2)过程监控:根据易产生质量波动和易产生系统因素变异等特点,软件项目质量必须过程监控.即按照预控的计划和程序,对工序、分项、单元的全过程进行过程监控.包括监测、检查、控制和评定.这是项目质量控制的基础。

软件变更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配置项基线配置标识配置控制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组织提升软件研制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并且迫切。而军用软件,尤其是嵌入式软件的开发往往伴随硬件设备的研制而开展,其研制周期长,需求变更频繁,参与人员多,可能出现软件版本丢失、多重S护、开发过程混乱等问题。GJB5000a-2008《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中明确配置管理的目的和专用实践,通过配置管理可以较好的解决以上问题。

1组织机构、角色和职责

组织应成立项目的配置控制委员会(以下简称CCB)。CCB一般由来自不同领域的项目利益相关方的代表组成,而且有能力在管理上作出承诺,对提出的配置项的变更进行评价、批准或不批准。其中,配置管员作为配置管理活动的直接责任人负责制定配置管理计划、配置状态报告、实施配置审核。

2基于GJB5000a的配置管理活动

2.1建立基线

2.1.1标识配置项

配置项作为配置管理的对象,在项目策时进行识别,并对其赋予唯一标识号,形成配置项列表。包括:

(1)识别软件配置项:软件配置项主要包括为本项目开发的软件配置项以及重用的软件配置项、订购方提供的软件配置项、分承制方开发的软件配置项、采购的软件配置项等。其中,软件配置项的划分主要从下列因素进行权衡:软件功能、规模、重用计划、关键性、接口考虑等。

(2)识别配置文件:配置文件指定义软件配置项的功能特性或物理特性的文件,或从这些内容发展而来的关于其验证、使用、保障要求的技术文件。一般包括:需求文档、设计文档、测试文档、用户文档等。

2.1.2建立一个配置管理系统

要使配置项在软件生命周期中受控,应建立有统一的存储介质、规程和访问方式的配置管理系统:

(1)建立配置库。

开发库:存放配置项文件的集合。是一个动态的库,相当于开发人员的工作区,存放在该库中的配置文件只需要开发者进行版本控制即可。

受控库:存放已通过测试或评审且作为阶段性产品的软件配置项的集合。配置项的入库、出库、更改均需通过访问及变更控制规程进行。

产品库:存放已定型(鉴定)且供交付、生产、检验验收的软件配置项的集合。在项目通过定型或鉴定后,将受控库中的产品基线通过流程转入该库。

(2)访问控制规程:对非基线配置文件和基线配置文件可采用以下两类控制方式:

开发控制:开发期间,进行版本管理,若需更改只作简单跟踪即可;

正式控制:若需要更改,必须通过正式更改控制规程才能进行更改,由顾客参与的高层CCB控制。

(3)配置库的备份:制定正确的备份与恢复策略,并加以实施。

2.1.3基线

在项目策划时定义项目需要建立的基线,对其赋予唯一标识号,并文档化每条基线应包含的配置文件,形成基线列表。

(1)在系统设计与分析阶段结束时建立功能基线:包括经过评审的定义软件配置项技术要求的文件,如:软件研制任务书、接口控制文件、软件技术协议等。

(2)在需求分析阶段结束时建立分配基线:包括经过评审的分配到软件功能模块需求的文件,如:软件需求规格说明。

(3)在产品定型或鉴定时建立产品基线:包括经过确认的作为软件产品生产、交付、使用、保障活动基础相关文件,如:安装包、用户手册等。

2.2跟踪和控制更改

2.2.1跟踪更改申请

(1)提交变更申请:需要变更时,提交变更申请,并填写建议的更改方案。

(2)变更影响域分析:项目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该软件更改是否满足软件本身功能、性能、软件质量要求;

对项目工作量、进度、成本的影响;

是否引起其他软件配置项、相关的设计文件/图样更改;

对在制品和已交付产品的影响以及处理措施;

对于在多个产品中使用的配置项,其更改可能解决本项目中的问题,而在其他应用中是否有影响;

更改等级分析:按照更改的内容及影响范围,可将更改进行分级控制。

(3)CCB审批:项目组与利益相关方一起评审该变更申请。

(4)跟踪更改申请的状态:更改申请被提交后就应对其进行状态跟踪,直到更改实施完毕并经过批准。

2.2.2控制配置项

变更申请经过批准后,对问题配置项进行更改控制:

(1)出库:经过批准的变更申请可以作为出库依据,对存在问题的配置项出库。

(2)更改并验证:项目组针对新需求或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改。更改后,应对更改内容进行评审或测试,以确保更改不会引入新的问题等。

(3)入库:通过验证后,项目组应根据更改级别提交相应CCB审批后检入受控库生成新的版本。

2.3建立完整性

2.3.1建立配置管理记录

(1)收集配置管理相关表单:配置管理员收集、整理配置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表单。

(2)生成配置状态报告:在项目配置项状态发生变更后,配置管理员应生成配置状态报告,并向项目组和利益相关方配置状态信息。

2.3.2执行配置审核

配置审核是指确认所产生的基线和文档符合指定的标准或需求。配置审核类型包括:

(1)功能配置审核:目的是验证配置项的所测功能特征是否已达到其功能基线文档中所规定的需求,且操作和支持文档是否完备和满意。相当于文文相符审查。

(2)物理配置审核:目的是验证构造的配置项是否符合定义它的技术文档。相当于文实相符审查。

(3)配置管理审核:目的是确认配置管理记录和配置项是否完备、一致和准确,配置管理工作开展与配置管理标准和规程是一致的。

3结束语

软件配置管理作为GJB5000a-2008软件研制能力等级认证中必须开展的活动,也是其他软件工程化活动的基础。通过开展软件配置管理,可使软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状态清晰可控、可追溯,是提升软件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GJB5000a-2008,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S].

[2]GJB5716-2006,军用软件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通用要求[S].

[3]GJB3206a-2010,技术状态管理[S].

软件变更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etom;itiL;服务保障;生命周期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通信行业网的业务已经从单一,简单的通信行业服务逐步过渡到内容增值服务的阶段,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在改变整个通信行业市场的运营规则和供应体系,各个通信行业运营商因为竞争和业务发展的需要,都采取了非常积极的营销措施以提高市场占有率。这些服务和营销措施的实现都需要计费系统的支持,因此,计费管理平台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加强计费系统的可靠性、精确性、高效率、灵活性。

一、计费服务保障生命周期模型设计基础

1.itiL对服务支持过程的要求

itiL(informationtechnologyinfra-structureLibrary)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itiL为企业的it服务管理实践提供了一个客观、严谨、可量化的标准和规范。itiL的核心模块是“服务管理”,这个模块一共包括了10个流程和一项职能,这些流程和职能又被归结为两大流程组,即“服务提供”流程组和“服务支持”流程组。其中服务支持流程组归纳了与it管理相关的一项管理职能及5个运营级流程,即事故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和管理。

2.etom对服务保障和计费的要求

etom(enhancedtelecomoperationsmap)是增强的电信运营图,是信息和电信服务行业的业务流程框架,它为服务提供商提供所需要的企业流程。etom有三大流程区域:战略、基础设施和产品流程、运营)流程、企业管理流程。其中,运营区域是etom的核心。包含运营支持与就绪、业务开通、服务保障和计费三个流程组。服务保障流程组负责执行主动的和被动的维护活动,确保提供给客户的服务是持续可用的、能够达到SLa(服务等级协议)或QoS(服务质量)所要求的性能水平。计费流程组负责及时准确的账单,计算客户使用通信行业业务的应收费用,并完成应收费用的处理与征收。计费模块与服务保障模块联系紧密。这些联系可以分为计费模块报告给保障模块的事件和保障模块报告给计费模块的事件。计费模块将计费系统发生的故障和异常报告给保障模块处理。保障模块将服务的执行的相关信息报告给计费模块,以影响服务费用的计算和收取。服务保障模块保障了计费模块的质量。计费模块根据服务保障模块的要求进行处理或优化。在通信行业中,服务保障模块“监视”着计费系统的质量水平,要求计费系统按照服务保障模块的要求建立计费系统内各功能模块,对计费系统中有问题的模块或不完善的模块提出要求。计费系统根据此要求不断完善系统,以达到服务保障的要求。

二、案例分析及研究

1.通信行业计费系统运营维护现状

本文借鉴某通信行业的计费系统来分析通信行业计费系统生产运营管理和维护支撑现状,并提出通信行业的计费系统服务保障生命周期模型。此计费系统是集采集、计费、账务,结算,统计等为一体的大型后台支撑系统。整个计费体系采取集团管控各省管理和生产的模式。

此计费系统在运营维护方面的五个环节存在以下不足:(1)事故管理方面:人员对故障的判断和定义不准确,网络故障定位困难,易受其他系统干扰,在故障处理的专业技术水平方面仍需加强。(2)问题管理方面:问题解决流程不够完善,系统接口多,难以统一管理,记录不够完整。(3)配置管理方面:重视度不足,没有配置管理方面的文件标准和规范。(4)变更管理方面:文档不完善,频繁的变更出现管理疏忽问题。(5)管理方面:单人负责风险高,文档不完善。本文对五个环节进行了研究,针对计费系统制定出了一套规范的维护流程,计费系统按照研究的流程来规范五个维护环节,将大大提高维护效率。

2.通信行业计费服务保障生命周期模型研究

研究计费系统服务保障生命周期模型,是为了通信行业计费系统能够按照此模型进行规范和完善。在软件生命周期的基础上加强服务保障,以延长和稳定软件系统。模型图如下:

图1通信行业计费系统服务保障生命周期模型图

(1)开发

1)软件需求:软件的需求管理是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触发,它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成型。在此阶段设计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2)软件开发:在此阶段,开发人员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软件项目的开发。实际执行中,乙方的开发人员一般与甲方的使用人员要进行多沟通,交流,以便更好的了解软件的需求。

(2)测试

1)软件测试:软件测试是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中决定软件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它并不仅仅存在于软件开发结束以后,他应该伴随着软件开发阶段,直至软件的使用。在开发过程中,软件要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在开发完成时,要进行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验收测试决定着软件是否能通过验收。在软件使用阶段,由于需求的不断变更和程序漏洞的不断发现,要进行软件的回归测试。

2)软件试运行:经过软件测试合格后,软件进入试运行阶段。在此阶段,软件通过多个使用人员的不断使用,会涌现出很多漏洞或者新的需求。这一阶段是发现软件问题的重要环节,因为开发人员与使用人员的角度不同,共同讨论、协商、试用,会帮助软件更茁壮,更快速的上线。

3)软件正式使用:经过一个阶段的试运行,软件功能基本稳定,完全满足所有《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满足全面上线的要求,软件开始正式使用。

4)软件验收:经过软件各个阶段的测试,确认软件满足《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要求,并且满足项目开发前期预定的验收条件的情况下,软件进行验收。

(3)服务保障:根据itiL中的服务支持流程,要设计计费服务保障流程,必须遵循itiL中的服务支持流程里的这五个运营级流程,即事故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和管理。

图2故障处理流程图

图3问题报告单处理流程图

1)计费系统服务保障事故管理:通信行业计费系统在故障管理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要制定专门的计费系统故障管理制度。此管控制度应包含以下内容:a.故障时间。B.故障次数。C.故障定义:重大故障、严重故障、一般故障。D.故障响应时限,指故障发生至技术人员开始处理故障所经历的时间。e.故障处理时限,指故障发生至故障处理完成所经历的时间。F.故障处理的基本原则。G.故障处理要求。H.机房故障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2)计费系统服务保障问题管理:问题报告单是适用于计费系统内部管理的一种手段,它由产生问题的计费中心将本地网范围内的问题汇总、分析、过滤、整理后提交该本地网计费中心主任批准,并由其本人或指派专人提交省计费人员,由省中心统一进行管理。问题报告单处理流程如图3所示。

3)计费系统服务保障配置管理:计费系统在配置管理方面需要制定规范的配置管理流程和管控制度。配置管理的流程模块图如下:

图4配置管理的流程模块图

4)计费系统服务保障变更管理

为规范通信行业计费系统软件变更管理,提高软件管理质量,需要下发《计费系统变更管理办法》。

a.主要目标:主要目标是规范软件变更管理的人员要求、阶段要求,各种形式的软件变更管理流程,版本管理、文档管理和进度管理的要求,变更过程中质量保证的要求。

B.制度建立与工位设置:省中心根据软件分类的不同,应设置以下工位或小组,负责整个软件变更过程中的管理和实施。软件变更审批组,软件变更管理组,软件变更测试组,文档管理工位,软件版本管理工位,软件质量管理工位。

C.软件变更管理维护流程

图5计费系统服务保障变更管理流程图

5)计费系统服务保障管理

图6计费系统的管理流程图

计费系统的管理需要有相关管理流程和管控制度,包含以下内容。

a.管理的目标是为了规范计费系统软件变更的管理。

B.成立专门的软件项目组。

C.文档管理要求:软件需求单,维护文档,稽核文档。

D.质量管理及考核。

e.计费系统的管理流程图(如图6所示)。

三、总结

通过itiL对计费系统服务支持过程的要求,可以细化系统的运营维护流程和管控制度;相对于原有流程,工作效率有明显的提高。通过etom对服务保障和计费的支持,结合软件生命周期的定义,软件从开发到测试到上线进行规范系统的管理,提高了计费软件的效率。这两部分的优化改善完全遵循本文研究的通信行业计费服务保障生命周期模型,直接作用到对企业业务的强有力支撑,从而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服务水平,更提高了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和客户的感知,在飞速发展的通信行业里,企业才具有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英)萨默维尔著.程成,等译.软件工程(原书第9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刘通.itiLV3服务管理与认证考试详解(第3版)[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3](荷)博恩著.章斌译.基于itiL的it服务管理基础篇[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软件变更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软件开发;配置管理;小团队

1.引言

现在在研的军工产品上装备着大量的计算机软件,因此软件质量直接关系到了产品的可靠性,软件配置管理(SCm,SoftConfiguremanagement)的目的是在整个产品的软件生存周期内,建立和维护软件项目的完整性。

软件配置管理包括在给定时间点上及时地标识软件的配置,系统地控制对配置的更改,并在整个软件生存周期中维护配置的完整性和可跟踪性。置于软件配置管理之下的工作产品包括交付给客户的软件产品(如软件需求文档和代码),以及与这些软件产品一同标识的或为产生这些软件产品所要求的产品项(如编译程序)。

通过软件配置管理的更改控制和配置审核职能,项目能系统地控制对基线的更改和由软件基线库构造的软件产品的。

关键过程域包括实施软件配置管理职能的有关实践。标识特定配置项/单元的实践则包含在描述各配置项/单元开发和维护的关键过程域中。

2.SCm的关键活动

软件配置管理包括了多项相关活动,其中包括版本控制、建立软件配置库系统、配置项变化的控制、软件基线记录报告等等。如果将SCm作为一个配置管理模型,应当强调以下几点:

2.1任务清晰,责任明确

为了确保软件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之间各种信息交流的顺畅和准确,首要问题是确立一个实施架构。通常是以“组”的概念细分一项工程中各类任务的执行单位,明确各组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各自的职责、需要完成的工作,管理层面可由此清晰地了解产品的完成情况。总体设计者利用任务的展开方式进行任务分配,用网络图的方式控制各组之间的关系,包括时间进度计划和各组之间的接口等等。

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任务管理是配置管理的基础,如果任务定义不明确,配置管理的实施也将难以保证。通过对任务的详细定义,把每一个子任务具体分配给某一个人去完成,这样就将对集体管理的任务细化到对个人的管理层面上了。

2.2建立软件配置管理库系统

建立软件配置管理库系统的主要目的是用来存放软件基线。它可以对软件配置管理进行多级控制,譬如在产品开发周期中,不同阶段有着不同力度的配置管理,随着产品不断成熟,控制力度也随之增强;提供对库中配置项的存储和修改的功能,支持在相关组之间和库中不同控制级间共享和传输配置项;支持生成软件配置管理的报告文档及软件基线内容的报告文档;有助于确保从软件基线库中的相关文档和软件产品的正确性。

2.3版本管理

版本控制是软件配置管理的基本要求,它可以保证在任何时刻恢复任何一个中间产品的任意版本。版本管理记录了所有库中代码和文档的开发历程,可以保证产品的可追溯性,为调试代码、清除缺陷提供很大的帮助。同时,版本管理支持并行开发和维护,为协同开发打下了基础。

2.4变化控制

在有配置管理概念的软件产品开发过程中,所有的改变都是在有效控制下的,包括软件基线的改变、配置项的改变。改变管理的一个基本项就是改变请求(CR,ChangeRequest),在一个软件系统中描述逻辑上改变的实体。改变请求是由开发计划变化和故障报告单生成的。在开发过程中,CR主要收集有关系统改变的信息。开发人员将一个新建或修改过的文件写入库中时,要指出相关的CR,文件名称和版本需在CR中登记。CR的最终版本包括逻辑改变的描述和所有修改的文件版本信息。由SCm组和SCCm(软件配置控制委员会)审核要写入配置管理库中的新的软件基线。

3.软件配置管理工具

软件配置管理工具(SCmt,SoftConfi-guremanagementtool)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对软件配置管理过程进行具体实施,将抽象的软件配置管理工作转化为可借鉴的、可操作的具体执行规范。SCmt作为软件配置管理的辅助手段,必须要制定一个实际、可行的软件配置管理流程,依据该流程,加之SCmt的辅助,软件配置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有序。

Bloand公司的专业软件配置管理软件Startea具备自动比对功能,它可以使得软件变化情况一目了然;其次它的标签功能和链接功能能极大的为我们标注各版本文件之间的关系,并在以后将这些相关的配置项一同提出或者其他操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再次它还提供了一个系统日志功能,对登陆人员进行的每次操作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让配置管理人员在特定的需要时进行查询;接着他还提供了全面强大的权限设定管理系统,对登陆访问人员的配置管理员可以从项目、视图、文件夹、项四个层级上对他们的所能看到的内容和所能进行的操作进行详细的设置,使得配置项的保密性有了可靠的保证,另外它还提供视图、提升状态、管理需求、管理主题等概念和功能。此SCmt功能强大,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

4.软件配置管理流程

SCmt将软件配置管理工作分解为项目建立、配置策划、项目策划、计算机软件配置项(CSCi)策划、CSCi入库(初始入库、更动入库)、软件问题报告、软件更动报告、更动出库、浏览出库、项目归档、项目导入、产品定义、产品出库、配置审计、配置追踪、状态报告等。

首先由系统管理员建立项目,将项目基本信息入库和创建软件配置控制委员会(SCCB)用户、项目管理员;其次由项目管理员对已建立的项目进行项目策划,划分CSCi,一个项目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CSCi,包括将CSCi基本信息入库和创建CSCi管理员、配置管理组成员,项目策划需要由软件配置控制委员会审批。

其次,由CSCi管理员进行CSCi策划,包括划分基线、为每条基线标识软件配置管理项(Cmi)、确定Cmi之间的依赖关系、创建一般用户,CSCi策划由配置管理组审批;配置策划完成后,即可进行初始入库(指Cmi的初次入库,由权限用户操作,由配置管理组审批)。有了已入库的Cmi后就可以进行后续操作。

SCmt中规定如下配置更动规程:配置更动针对的是受控库中登录的软件问题,配置更动实施前必须填写软件更动报告,经更动评审组评审通过,且确认评审结论为“按计划实施”时,才能从受控库中提出需更动的Cmi并实施更动。更动实施完成后,必须通过评审才能重新进入受控库。

更动过程在SCmt内分解为提交软件问题报告,提交软件更动报告,更动出库和更动入库。软件问题报告由发现问题的人员填写,不需要审批;软件更动报告由CSCi管理员填写,交更动评审组审核。在项目建立时或在接到软件更动报告后,建立更动评审组。根据所开发软件的关键级别和规模大小决定更动评审组规模的大小,构成人员应包括软件项目的管理人员、技术负责人员、总体设计人员、软件质量保证人员和软件配置管理人员,组成人数可视实际情况酌定。更动评审组收到软件更动报告后,分析此更动的必要性和技术可行性,并权衡其他的更动策略和方法,所涉及的有关Cmi,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的影响,更动所需的资源是否合理、充分以及对整个工程进展和经费的影响等。由此决策是否实施此项更动,并给出更动评审结论,同时由SCCB签署该软件更动报告。

5.SCmt中的更动结论和游览出库

SCmt审查签署后的软件更动报告中的更动结论是指清除问题时,形成“问题报告”-“更动报告”链并问题解决通告;暂缓执行时,不需做任何处理;按计划实施时,允许Cmi更动出库。更动出库由权限用户依据签署的软件更动报告进行;更动入库由权限用户操作,由CmG审批。

浏览出库是指出于测试或阅读的需要对Cmi进行出库,浏览出库不需要审批。产品定义、产品出库、项目归档和项目导入由项目管理员操作,由SCCB审批。要求出库的产品必须曾经定义过,要求导入的项目必须为归档项目。配置审计、配置追踪、状态报告由SCCB、CmG、CSCi管理员操作。

6.结束语

软件变更管理制度篇7

针对软件开发平台应用的相关内容,对软件开发平台中配置管理应用的具体策略进行研究。先介绍了软件配置过程中Kpa的相关内容,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再结合软件开发平台的实际技术内容,对其具体应用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提高软件配置管理能力,为提高软件开发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

软件开发平台;配置管理;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软件开发平台开始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对相关人员而言,如何实现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高质量、低成本成为其工作的主要内容。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的出现有效的满足了人们的要求,其主要分为5个成熟度,每个成熟度级别都包含若干个关键过程域(Kpa),而软件配置管理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Kpa。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软件开发平台中配置管理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希望洋酒内容能对相关学者研究有所帮助。

1软件配置管理过程Kpa

1.1配置管理的必要性裴树军等通过研究认为,随着软件规模不断扩大,导致软件研发过程中的中间产品数量不断增多,严重增加了管理难度。而对整个软件开发而言,配置管理是软件开发的核心内容之一,若不做好配置管理工作,则势必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1.1同时更新的问题当两个或多个人员同时研发一种软件时,同时更新现象会损害他人工作,影响了工作的整体进程。

1.1.2通用代码问题在一些特殊的大型系统中,如果相关人员已经根据相关要求修改了软件的部分功能,则会导致所有将该内容告知所有人员;如果不能及时的告知每一个软件开发人员,则会导致部分出现严重的系统操作失误问题。

1.1.3版本冲突问题从当前部分大型软件的开发过程来看,其主要通过增量式的方式实现开发的。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大型系统可能涵盖诸多活动版本,这样很容易产生冲突现象,不利于保证软件正常运行。对相关人员而言,若不能有效处理上述问题,将会造成严重的混乱现象,因此做好配置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1.2软件配置管理分析

配置管理过程是整个软件生命周期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内容之一,这在Cmmi中,配置管理目标主要分为三种包括,建立基线、控制变更、跟踪等。一般认为,建立基线主要存在三种特定的实践内容:

(1)保证标示能在配置管理的配置项中,并建立一个能满足配置管理的系统,完成基线创建等基础过程。

(2)在使用一个配置管理系统后,所有的变更都能在第二个目标结束之前实现被跟踪与控制。

(3)保持配置项的记录,并按照基线的相关内容开展配置审计。

2配置管理研究

2.1配置管理的基本工具

当前在开展配置管理中,常用的工具包括:

2.1.1Starteam该工具提供了真正的协同工作,保证整个开发环境内外的所有团队与功能模块都能参与到目标活动中,保证了配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可以认为,Starteam是一个集合了版本控制、缺陷跟踪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软件。

2.1.2CC该工具是RoSe构建的主要组成部分,常被应用在复杂产品开发等特殊环境中,能有效解决多种产品开发与维护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CC的主要功能包括建立管理体系、明确过程控制等,是实现配置管理的主要工具。

2.1.3VSS该工具能将所有项目原文件给进行管理,并通过特有的方式将原文件进行储存。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相关人员不能直接修改数据库中的文件,而是需要通过该版本管理器,对项目项目的源程序进行控制,将其拷贝到成员自己的目录中进行修改,再讲修改结果提交给VSS,之后才能完成数据资料修改。

2.2软件配置管理的基本流程

有项目经理负责监督整个项目配置管理的实际情况,重点研究配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项目组成员协助开展配置管理工作。在上述工作内容的基础上,配置管理人员根据既定的项目目标计划,在项目经理的指引下参与制定《配置管理计划》并在日后工作中始终按照《计划》的相关内容展开工作,并按照相关要求调谐《配置状态报告》,做好相应的资料备份工作。在配置工作结束之后,资产管理人员收集组织资产资料,并维护组织资料库。

2.3版本控制

总体而言,版本控制是实现软件配置管理的核心内容,其主要目的就是根据具体的软件管理规则保存配置项目的版本资料,以降低发生版本丢失的概率。一般认为,在确定配置项过程中,常见的状态如图1所示。在整个配置项最初建立过程中,其产生的状态为“编辑”。在这种状态下,开发人员能编制整个配置项。在编辑结束后,经过编辑的配置项进入“评审”状态,此时若显示评审通过,则会将配置项的状态改变为“正式”;而评审未通过,则进入调试状态,对配置项进行二次修改,直至成为“正式”状态。

2.4变更控制

在整个软件配置管理过程中,变更控制的主要内容是创建产品基线,并以此为核心,在整个产品生存周期的过程进行变更,最终建立一整套完成的软件控制修改的机制,确保其质量能满足运行的要求。从其应用过程来看,需要变更的软件首先会处在“待修改”的状态,并由具体的操作人员将其分配到具体人员的手中。在经过相关人员的修改并结束后,变更软件将会改变为“关闭”状态,此时由系统进行评审,若评审结果显示无法修改,则会将其设置为“不修改状态”。而如果认定为不需要进行修改,也能将其关闭,避免过度处理现象发生。3结束语主要研究了软件开发平台中配置管理的相关内容,并对其应用进行详细的研究。总体而言,软件配置管理在软件研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相关人员而言,在工作中要正确认识到软件配置的实际要求,并提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为保证软件开发工作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裴树军,陈德运,陈晓雪.软件配置管理在软件开发平台中的应用[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0,01:28-32.

[2]李向蔚.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平台配置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5.

软件变更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软件项目;软件过程;Cmm;Kpa

1.引言

项目管理(pm,projectmanagement)是指利用现有的知识、方法和技术手段,有效地计划、调度、控制和跟踪项目的开始、执行、直止终止的过程,是项目顺利实现的有效手段。软件项目管理则是在项目管理的基础上,结合软件产品的实际,利用工程的概念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对成本、风险、时间、质量、过程、配置等进行分析、管理、控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软件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在管理者的控制范围内,以预定成本按期、按质完成软件的开发并交付用户使用。目前,软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是很多软件项目的成功率并不高.虽然有些公司根据软件工程理论建立了一些软件开发管理规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软件项目管理问题,这就导致软件产品质量不稳定甚至是项目的失败,同时也损害了用户的利益。本文结合我国软件项目管理的特点并经实践应用.以提高软件质量、降低成本、加强软件项目的可控性为目标,通过对Cmm的研究和改进,给出了一个基于Cmm加强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对目前Cmm中的Kpa做适当的裁减,定义了6个关键过程域和3个工作组。

2.软件项目管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影响软件项目成功率的因素主要是软件质量问题,而在整个软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求不明确、跟踪和监督不力、缺乏客观的软件评审和软件配置以及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等都阻碍着软件质量的提高。

2.1需求不明确

需求管理是软件项目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需求分析的完整与否可以降低软件质量、延长项目周期、加大成本。由于用户对计算机系统认识的不足,对于系统的需求往往比较模糊,遗漏甚至是错误的问题经常出现(包括管理流程、业务流程、数据或报表的分析处理等),但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暴露给开发人员,而是随着项目的进展才逐渐明确。对于开发人员来说,需求的变更意味着软件产品的部分内容必须重新开发,而对于整个软件项目管理而言,势必要重新分配资源、调整计划、估算成本等等,导致软件产品质量下降。

2.2跟踪和监督不力

跟踪和监督主要针对过程而言,也是项目管理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软件项目过程由多个任务构成,大部分任务都有前置任务和后置任务,这就要求项目管理者要严格跟踪和监督每一个任务。任务的完成主要从时间进度和质量两方面来衡量,还要充分考虑因客户方引起的一些客观因素(更改需求分析等)。项目管理者虽然制定了具体的项目进度内容,但如果缺乏有效的跟踪和监督机制,对于每一个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疏于评价,就会影响下阶段软件产品的质量,有时甚至是软件产品的重新开发,最终影响整个软件项目。

2.3缺乏客观的软件评审

客观的软件评审是软件产品质量的直接保障,软件评审一直贯穿于整个软件项目的过程中,对软件产品的评审应有客户使用人员和软件业中的同行来进行。客户使用人员对软件产品做阶段性的评审可以及时发现软件产品功能方面的不足,同行评审可以从软件业的规范及标准去发现问题.软件评审可以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大多情况下项目管理者没有做任何阶段性的评审,通常只是在软件产品开发基本完成之后来组织评审,果发现了很多问题,但要修改已经非常困难.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甚至从头再来。

2.4软件配置混乱

软件配置是指软件产品在各个阶段各种版本的文档、程序及数据的集合,贯穿于整个软件项目的始终。随着软件产品开发的进行,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其中的预算、设计方案、进度等内容都有可能需要大大小小的更改(这些改动可能是合理的),整个改变的过程对软件项目的参与人员来说必须是可视的,以便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质量,而这一切都应该有正确的软件配置来控制如果失去正确的软件配置管理,那么针对软件产品发生的任何更改或者是维护都会给软件项目带来混乱甚至是失败。

2.5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风险管理是软件项目中防止失败的一种重要手段,软件项目不同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风险,并且风险会随着项目的进展而变化,目前国内的软件企业大都不注意软件项目的风险管理。除了社会环境风险、商业风险等这些客观风险之外.可控的软件项目风险主要指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是指与软件项目本身相关的的技术因素变化带来的风险,如果在一定的条件下达不到技术条件能够实现的目标,不但延缓项目的进度而且会增加项目的成本.继而使整个项目受到影响。

3.通过过程管理加强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模式

利用cmmfCapabilitymaturitymodeforSoftware)的核心思想把软件项目管理看作一个软件过程,并根据这一原则对整个软件项目的开发和管理进行过程监控,监督发现过程中影响项目的关键问题并予以解决。软件过程是指软件开发人员开发和维护软件及相关产品的一套行为、方法、实践及变换过程,包括软件开发过程和软件管理过程。Cmm把软件开发机构按照不同开发水平划分为5个级别。每个等级被分解为几个Kpa(关键过程域),Kpa是指在某个成熟度等级应重点关注的区域,也是达到此成熟度等级必须解决的关键点。①初始级,无过程意义。软件过程是无序的、随机的、缺乏总计划,无预见性,大多数活动是应付危机,经常超期超支,成功取决于个人。②可重复级,具备基本的项目管理。Kpa分别是:需求管理、软件项目计划、软件跟踪与监督、软件子合同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③已定义级,已定义软件过程。已将软件管理和软件工程两方面的过程文档化、标准化,并综合成该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Kpa分别是:组织过程焦点、组织过程定义、培训大纲、集成软件管理、软件产品工程、组间协调、同行评审;④可管理级,过程可度量。已收集了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详细度量方法,软件过程和产品均可被定量地理解和控制。Kpa分别是:定量过程管理、软件质量管理;⑤优化级,过程控制。通过过程的量化反馈以及新技术、新方法促使过程不断改进。Kpa分别是:缺陷预防、技术更新预防、过程更改管理。

Cmm只是一个过程改进的框架.并没有给出具体实施的办法。在该模式中对目前Cmm中的Kpa做适当裁减.定义了6个关键过程域:软件项目计划(Spp)、需求管理(Rm)、软件项目跟踪和监督(Spto)、软件质量保证(SQa)、软件配置(SCm)、同行评审(pR),设置了三个工作组:软件项目过程组(SppG)、软件工程组(SeG)、软件质量保证组(SQaG)。通过工作组对关键过程域的操作来加强软件项目的管理。

3.1定义Kpa

软件变更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软件配置管理;质量监督;计算机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随着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软件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软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乃至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软件的失效,会导致整个应用系统瘫痪,数据丢失甚至引起更严重后果。软件的研制开发过程决定了软件质量,因此,对软件研制开发过程的质量进行监督,对保证软件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软件是一种虚拟信息产品,给软件质量管理和控制带来了难度。软件研制开发过程中,影响软件的质量最主要的因素是软件技术状态管理和控制,而对此最好手段就是对软件进行配置管理。所以,控制软件配置管理,从而做好质量监督控制有其积极意义。

一、软件配置管理的定义

软件配置管理(SCm)是指在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管理计算机程序演变的过程,它作为软件工程的关键元素,已经成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配置管理过程中的变更所引起的质量变化,即对软件变更的标识、组织和控制,为后面的变更提供参考数据,保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产生所有配置项的完整性、一致性、可追溯性。

二、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监督

在软件研制开发过程中,根据系统要求分析和设计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计划内容包括:配置管理机构、任务和主要职责,软件配置管理活动和配置管理流程等。软件配置管理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标识、版本控制、变更控制、配置审计和配置报告。正确标识配置项对整个管理活动起着关键作用,对软件开发过程中所有项目赋予标识符,便于进行控制和管理。配置审计确保了每个软件配置项的正确性、一致性、完备性、有效性和可追踪性,定期备份确保安全性和可用性。配置报告提供了软件开发过程历史记录,使整个软件研发过程中所有变更具有可追踪性,为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三、软件配置管理组织机构监督

3.1软件配置管理组织构成要求

建立专门负责软件配置管理组织,负责软件研制过程中各阶段,各系统及其子系统的配置管理工作。明确与配置管理工作相关的所有角色,包括相应活动,在开发过程中,一项任务在同一时刻只能由一个角色执行。软件受控库和产品库由软件配置管理组织负责,软件开发库由各软件开发项目组管理。要求实施配置管理系统相关人员都经过相关培训,包括管理员培训、开发人员培训和管理流程培训。确保每个成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责任心,为软件配置管理质量控制提供保证。

3.2软件配置管理组织职责

软件研制过程中,任务复杂繁琐,软件管理组织需要明确职责。主要包括:整个软件生存周期软件配置管理的活动规划;明确与软件配置管理相关的标准或规定并严格执行;选用合适的软件配置管理工具,并做好软件配置管理任务内容的规划和记录报告;收集、维护保存然建配置管理文档并妥善保管。

四、软件配置管理活动监督

4.1定义基线

基线标志着软件开发过程一个阶段的结束,任一软件配置项形成文档后,审议通过即成为基线。基线分为三种:完成系统分析设计阶段的功能基线;完成需求分析阶段的分配基线;完成配置项测试的产品基线。每个基线对应受控配置管理项,相关评审和验收标准以及建立基线时用户和开发者参与情况。基线使各阶段工作内容明确,在连续的工作线上进行断点,便于检验阶段成果。

4.2标识软件配置管理项

软件配置管理项即软件配置管理对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所有工作产品,包括代码以及数据结构、文档、报告。软件配置管理项标识包括:文档标识、代码标识、运行文件标识。配置项的文档内容多而繁杂,需要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知识库,用于保存开发过程中的文件和代码。根据实际需要,分门别类归入库中。保证配置管理工具检索便利,标识规则便于记忆,并保持组织一级的标识规则以执行。正确标识软件配置项对整个管理活动非常重要,是具有唯一性的标识符,便于对其控制管理。

4.3定义软件配置库

基线技术将项目实施配置管理存储库分为:开发库、受控库、产品库。

(1)入库控制:受控软件配置管理项存入受控库。满足要求交付用户后的软件配置管理项由受控库转入产品库。各基线阶段产品经审计确认合格后入库。

(2)更改控制: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已进入受控库或者产品库的软件配置管理项有更改情况时,提供软件问题报告文件并提交更改申请。根据软件级别和规模决定是否建立评审小组,评审小组包括软件配置项管理人员,总设计人员,软件质量保证人员。评审小组收到问题报告和更改申请后,分析是否有必要更改,可行性以及对比其他更改方案。结合软件配置管理项功能和性能分析,充分考虑合理性和可行性。经审批后更改申请送回软件开发组,根据审批意见由开发组实施更改。更改后的软件配置管理项连同更改说明,一并提交管理员重新入库。为确保软件配置管理项的一致性,更改的软件实体相关程序或文档同时完成。

4.4软件配置管理记录与报告

提供开发过程的历史记录,内容包括配置管理项的现行状态以及入库变更情况等。在配置状态记录报告中,通常包括信息有规格说明和设计说明状态,更改申请和更改批准报告状态,产品版本或更改版本状态,安装、更新或交付报告,用户产品提供状态,以及有关项目开发报告等。配置人员应定期或在需要时提置状态报告。记录报告使软件配置管理一旦出现可追溯源头。

4.5配置审计

包括物理和功能上的审计。要点有:应精心维护软件配置管理项的状态,验证其正确性、一致性、完备性、有效性、可追踪性;应对软件进行功能配置审计,确保软件的功能与软件需求规格的一致性;应对软件进行物理配置审计,以检查程序与文档的一致性以及与标准规范的一致性。定期备份软件配置。

结语

软件配置管理是一套规范、高效的软件开发管理方法,同时也是提高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软件配置管理帮助开发团队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有效的变更控制,保障了软件开发过程的顺利完成,高效地开发高质量的软件,从而达到控制软件质量、提高软件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耀志.强化计算机文档质量监督的探讨[J].机械管理开发,2010(5):2144-2145.

[2]于宏霞,陈凯,白英彩,等.基线技术在软件配置管理过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5,12(37)1212~1214.

[3]姜平利,傅育熙.软件配置管理及其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4,12(18):4148~4150.

软件变更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成熟度等级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0-2397-01

anintroductiontoCapabilitymaturitymodelforSoftware

LiUting-ting

(Computeroffice,aviationUniversityofairForce,Changchun130022,China)

abstract:thepaperprovidesthefundamentalconceptofCmmandinducesmaincharacteristicsoffivediffferentmaturitylevels.

Keywords:Cmm;maturitylevels

1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软件的开发不仅仅在于新技术是否出现,更在于软件使用过程的管理。软件企业的开发结构只有在形成一套完整而熟练的过程后,其开发才能够步入正轨。目前,Cmm作为当前世界上最流行、最实用的软件生产过程的评价标准,已被国际软件产业界公认为软件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2Cmm的定义

Cmm是指“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其英文全称为CapabilitymaturitymodelforSoftware,英文缩写为Sw-Cmm,简称Cmm。它是对于软件组织在定义、实施、度量、控制和改善其软件过程的实践中各个发展阶段的描述。Cmm的核心是把软件开发视为一个过程,并根据这一原则对软件开发和维护进行过程监控和研究,以使其更加科学化、标准化、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商业目标。

3Cmm的基本理论

Cmm是为了指导软件组织,通过确定当前过程的成熟度和通过识别出对软件质量和过程改进至关重要的少数问题,来选择其过程改进策略。Cmm是以增量方式逐步引入变化的,它明确地定义了5个不同的“成熟度”等级,一个组织可按一系列小的改良性步骤向更高的成熟度等级前进。

下列的五个成熟度等级的特性突出说明在每个等级上过程的主要变化。

成熟度等级1:初始级(initial)。处于这个最低级的组织,基本上没有健全的软件工程管理制度。每件事情都以特殊的方法来做。如果一个特定的工程碰巧由一个有能力的管理员和一个优秀的软件开发组来做,则这个工程可能是成功的。然而通常的情况是,由于缺乏健全的总体管理和详细计划,时间和费用经常超支。结果,大多数的行动只是应付危机,而非事先计划好的任务。处于成熟度等级1的组织,由于软件过程完全取决于当前的人员配备,所以具有不可预测性,人员变化了,过程也跟着变化。结果,要精确地预测产品的开发时间和费用之类重要的项目,是不可能的。

成熟度等级2:可重复级(Repeatable)。在这一级,有些基本的软件项目的管理行为、设计和管理技术是基于相似产品中的经验,故称为“可重复”。在这一级采取了一定措施,这些措施是实现一个完备过程所必不可缺少的第一步。典型的措施包括仔细地跟踪费用和进度。不像在第一级那样,在危机状态下方行动,管理人员在问题出现时便可发现,并立即采取修正行动,以防它们变成危机。关键的一点是,如没有这些措施,要在问题变得无法收拾前发现它们是不可能的。在一个项目中采取的措施也可用来为未来的项目拟定实现的期限和费用计划。

成熟度等级3:已定义级(Defined)。在第3级,已为软件生产的过程编制了完整的文档。软件过程的管理方面和技术方面都明确地做了定义,并按需要不断地改进过程,而且采用评审的办法来保证软件的质量。在这一级,可引用CaSe环境来进一步提高质量和产生率。而在第―级过程中,“高技术”只会使这一危机驱动的过程更混乱。

成熟度等级4:已管理级(managed)。一个处于第4级的公司对每个项目都设定质量和生产目标。这两个量将被不断地测量,当偏离目标太多时,就采取行动来修正。利用统计质量控制,管理部门能区分出随机偏离和有深刻含义的质量或生产目标的偏离(统计质量控制措施的一个简单例子是每千行代码的错误率。相应的目标就是随时间推移减少这个量)。

成熟度等级5:优化级(optimizing)。―个第5级组织的目标是连续地改进软件过程。这样的组织使用统计质量和过程控制技术作为指导。从各个方面中获得的知识将被运用在以后的项目中,从而使软件过程融入了正反馈循环,使生产率和质量得到稳步的改进。

4结束语

Cmm的目的是帮助软件研发人员对软件过程进行管理和改进,增强开发与改进能力,从而能按时地、不超预算地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在实施Cmm过程中,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能力成熟度等级目标,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问题,在否定中不断的持续优化。

参考文献:

[1]朱少民.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