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十篇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十篇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5:30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篇1

1养老社区的内涵和发展

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和团体的总称。从老年人这个特殊社会群体角度考虑,养老社区应该是一个配备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具备完整的服务及管理体系,满足老年人居住、健康、照护、社区参与和公平共享等多方面需求的,并同时具有一般社区基本功能和特征的社会共同体。

老年保障体系的建立,促成了我国早期两类主要老年居住类型——城市社会福利院和农村敬老院。随着我国以养老保险为中心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老年群体的居住模式逐渐走向多样化、多元化,出现了养老院、疗养院等类型。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年居住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出台了《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等相关规范标准,地方政府也积极配合,多渠道多手段地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身养老产业,使得城市建设和建筑的适老化成为热点。

从养老模式上看,由于传统赡养老人观念的深入人心,家庭养老在相当长时期内仍然是我国社会主要的养老模式。但随着思想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提升,多种养老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异地养老等等,我国的养老正处于多种模式共存发展的时期。但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历程来看,最终走向社会养老是必然的趋势。

结合国内养老模式,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老年居住方式,其中较为理想的便是“原居安老”。老年人在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恶化后,不用再由于子女照护或看病就医等原因脱离原有熟悉的居住环境,同时又有专业医疗和照护机构及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各种服务。这种融合住宅产业和养老服务的新型居住模式——养老社区已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出现的养老社区由于原有基础、投资主体等因素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种是存在于大型居住区中的养老组团或养老住宅群;一种是以老年人为客户群而专门建设的综合性强且配套完善的养老型社区;一种是旧区改建而成的转型养老社区;此外,还有根据旅游产品而兴建的度假型养老社区[2]。

随着时代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养老社区必将向智能化、医养全程化、亲情化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高品质化发展(图1),以满足老年人不断提高的多层次化需求。

2养老社区的规划体系

2.1养老社区的要素和特征

一个优秀的老年社区应由三个要素构成:空间的营造——空间包括物质、社会、经济等,如建(构)筑物围合的室内外空间、人际交往空间、老龄产业空间等,要形成各种优质空间,利用良好的空间环境体现对老年人的关怀;社会关系的和谐——社区应具备和谐的邻里交往和社区场所精神,改善和提升不同年龄层次间人与人和谐的沟通交往环境和氛围;政策的保护——国家和地方应完善现有法律体系并出台激励政策在住房、医疗、公平共享等方面满足相对属于弱势群体的老年人的多方面需求,想方设法促进养老社会福利事业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养老社区的品质取决于这三个要素的相互合作和补充,缺一不可。

此外,养老社区应具备六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可承受性,住宅等产品和相关服务所需费用是否在老年人的支付能力范围内;二是可及性,养老社区应为老年人到达各种场所创造便利性和良好的可及性;三是可参与性,即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程度;四是安全性,包括室内外空间安全、食品安全、卫生安全、财产安全、出行安全等,是养老社区最基本的属性;五是健康性,要塑造健康的物质环境系统,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促进体系;六是可识别性,主要指社区环境的整体和细部均应可识别且特征明显,可以通过设计专属社区的标识系统、建造风格独立的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来增强老年人对本社区及社区内部的识别能力。

2.2养老社区支持体系

在人与环境理论的指导下,要实现原居安老的居住方式,首先应从外部环境上增强老年人的自我生活能力,也就是要主动营造多方支持的社区居住生活环境。

如图2所示,该支持体系由物质支持、社会支持、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四个部分组成,从优秀老年社区的三个要素出发提升居住品质。该支持体系已经能较为全面地为老年人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生活服务,减少了生活障碍,为实现原居安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养老社区规划体系

养老社区规划不同于普通社区规划,见表1所列,其面向的规划对象是有针对性的,以老年人为关注主体,并将社会及经济发展规划变为社会服务规划,强调社会服务与被服务对象的主客关系,老年人为服务客体,其需求则构成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

养老社区规划主要由社会服务、物质环境和整合调控三部分组成,如图3所示。通过住房、健康、土地等15个方面的规划措施,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物质、社会环境,实现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守望相互的和谐家园。

3养老社区的规划策略

3.1社会服务规划策略

社会服务规划共涉及住房规划、健康规划、安全规划、文化规划、年龄融合(社会关系协调)和服务体系规划等6个方面。

1.进行老年住房规划时,应对住房需求进行预测,通过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等途径和激励性政策措施,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研究和开发,尽可能全面地提供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的住房类型;同时通过建设一定比例的可支付住房,制定针对老年人的住房保障政策来保障中低收入老年群体的住房需求。

2.健康除了身体健康外,还应包括社区居住、交通环境的健康。健康规划策略应通过建立健全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强化老年健康教育和心理关怀,采用健康土地利用模式,提供健康住房及交通环境等方式营造健康环境。

3.为了有效预防或减少老年伤害事故发生的机率,从规划角度来看,应构建可防卫的邻里空间,营造安全的交通环境,强化安全教育,形成面对弱势老人的社区干预,建立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

4.老年文化建设是在增强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使其自愿主动参与文化活动,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保持自身活力和精神的满足,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5.要达到不同年龄层次特别是老年人和其他年龄层次人的和谐共处,可采取公平共享前提下的共同参与和互助、引导志愿者或义工活动、多世代规划等多种途径,避免和消除年龄差异所造成的隔阂和分离,营造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和谐交往氛围,促进代际和谐。

6.服务体系规划策略则应通过构建多层次老年服务体系,发展多元化服务主体,提供类别化的服务内容。建立网络化的服务平台,引导老年服务产业的发展,提升服务支持技术等途径,为社区老人提供多元化、动态化的,包含有偿、低偿、无偿等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

社会服务规划策略并不能完全解决原居安老模式下的老年居住问题,仍需要与实行空间资源配置的物质环境规划策略相协调。

3.2物质环境规划策略

物质环境规划同样也涉及土地规划、住宅规划、空间规划、交通规划、设施规划和旧区适老改造规划等6个方面。

1.土地是一切物质空间环境的载体,土地使用规划就是通过规模适宜的混合选址和综合布局,促进社会和谐及人群交融;在以良好步行系统设计为主导的交通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用地规模的控制,满足老年人对安全和交往的需求;通过混合土地使用满足老年人对活力和社区意识的需求;通过分散化的紧凑填充式开发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可支付住房及满足不同需求的老年服务设施。

2.为了满足老年人从自理、介助到介护变化全程的不同住房需求,居住单元规划策略应在社区配建多代居或独立居住的普通居住建筑,完善社区老年专用居住建筑分级体系及设置要求,在社区内配置不同健康状态老年人所需求的专用居住建筑,满足长期照护要求。

3.开放空间规划策略则应通过提供可选择性安全健身空间,塑造康复性绿地景观空间,创造社会交往性活动空间来满足老年人健康、精神和社会交往需求,营造代际融合的场所精神。

4.老年人的出行行为特征不同于其他年龄群体,交通环境规划应通过不同层级的社区交通设施规划与控制,连续性交通环境的建立,公共交通设施及服务的完善,安全的慢行交通环境的构建,使不同出行能力的老年人能够独立完成基本出行活动。

5.社区老年服务有对应的服务设施空间,老年服务设施规划策略应在完善设施配置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人口分布、步行距离、使用频率和设施共享等因素,对生活、文娱体育、教育、医疗保健、交通、安保等设施进行合理布局,满足老年人多层次服务需求。

6.为使老年人可以独立安全生活在现有居住环境,应鼓励住宅套型、内部空间设施、交通设施等普通住宅适老改造,加快户外空间环境适老改造,对现有闲置空间进行改造整合;通过物质手段延续或重构社区和谐的邻里关系,给予老年人精神上的安抚慰藉,使他们愿意留下并继续在社区生活,这也是倡导原居安老的初衷和目标。

物质环境规划可以促进社会服务目标在物质空间上的实现,社会服务规划可以更好地为物质环境规划奠定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3.3规划的整合与调控

为了促进规划从社会目标到空间资源配置的全过程落实,需将社会服务规划和物质环境规划进行融合和协调,进行规划整合和统一调控。

社会到空间的规划整合,需要加强规划、建设、国土、房管、民政等不同部门的协调合作;推进养老社区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其他规划的协调对接;引导规划内部的协调融合。同时,需要对规划过程中的主体利益进行调控,构建以老年人为核心,包含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合作模式,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最大程度满足老年人的利益诉求。此外,政府应制定老年居住及服务设施的用地保障和财政扶持政策,加强对老年居住及服务设施的监管,完善经济、住房、照护、法律等保障内容的居住福利政策。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篇2

【关键词】区信息化;机制;体系;保障

社区建设工作的目标,是将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着力扩大公共服务的渠道和领域,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体系,打造为民服务管理综合平台。

一、社区信息化建设面临问题

(1)缺少法规支撑。当前法规的制定落后于社区信息化的进程,由于缺少国家统一的社区信息化法规,导致社区信息化缺乏统一规划,缺少数据采集、设备接入等方面强制性统一标准。(2)系统规划、整合不够。目前,各级各部门在实施社区信息化建设中,无牵头单位和部门。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协调,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系统孤立、分散,信息共享困难,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现象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3)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着技术储备不足和技术人员不足的难题:数字社区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队伍的技术能力不强;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it服务的专业人员更是极少。(4)运作方式单一。社区信息化虽然按照“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来运作,但由于缺少社会参与机制,除政府和基础运营商参与之外,没有引入其他设施服务商(如平台软件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等),市场动作单一化导致参与面过窄,运转效率偏低,成本偏高。

二、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推行“三个机制”。第一,协调机制。坚持统一领导,合理协调,建立社区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对社区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实现统一标准,规范推进、统一规则,有序推进、统一机制,有效推进、统一平台,综合推进、统一考评,行政推进。第二,运作机制。注重政府引导机制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按照“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的思路,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吸引电信、广电以及其他运营商积极参与社区宽带网的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多方参与,对与百姓生活相关的社会服务,采取多渠道融资、多形式运营的方法,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建成社区信息化共建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第三,共享机制。科学统筹,以区县为单位集中建设社区信息平台,统一标准,规范社区信息的采集、开发和应用。加强衔接、集约经营、拓展与整合社区信息化服务渠道,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线式”的综合服务。(2)完善“三个体系”。第一,服务内容体系。围绕社区民主管理,建立社区交流平台,以“论社区事、谈社区情”为主要内容,建立居民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围绕社区公共服务,重点推进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卫生、社区民政、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及社区文化、教育、体育等服务的信息化;围绕便民利民,发展社区商业服务,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内容。第二,信息标准体系。应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研究制定社区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就建设范围、内容、方式、运行管理、数据资源共享等进行规范。第三,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质量监督,推行社区信息化质量认证,细化考评项目,加强绩效评估,引导社区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通过社会公示、客户评议、群众回访等方式,开展社会监督,切实提高服务质量。(3)强化“三个保障”。第一,人才保障。建立干部选拔制度,引进计算机或网络信息专业的毕业生,加强社区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第二,资金保障。政府要加大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对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要进行资金列项,将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第三,设施保障。加强社区基础设施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社区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实现使用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建立社区服务求助热线,开发专用服务软件,借助电话、短信、网络三个平台,合理有效连接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构筑覆盖各城市社区的便民服务网。(4)落实“三个全覆盖”。第一,区域全覆盖。城乡统筹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包括区、街镇、居村三级网络,实现信息化服务与管理的对接。通过综合各个区域的服务和管理内容,以一个平台、一个窗口面对企业和社会,有效地提高全区域的社区信息化水平。第二,内容全覆盖。根据不同社区之间和不同工作之间的个性特点,灵活定制、开发各类管理系统,形成申请、受理、办理、回复的高效社区服务平台,形成统一、规范、配套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体系。第三,服务对象全覆盖。兼顾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特别是关注和满足社会特困群体需求,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服务需要,使城乡居民通过平台便可以了解和办理从生到老的需求和服务,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需要。

参考文献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篇3

关键词:农村社区一体化建设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空间不断扩张,人口、产业和要素资源不断向城市集聚。以赣州为例,2008年的城市化率仅为14%,到2010年则达到23%,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而到了2012年已达到近54%,与2008年相比提高了40个百分点。当前的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体现了国家建设惠及全民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努力,彰显了国家对于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进国民福祉的道义关怀和公共责任。然而另一方面,实践中也暴露出农村社区型构在价值意义上的一些迷思和缺失。

1.问题分析

1.1功利化倾向。农村社区是一个社会生活公共空间,也是一个物理性公共空间。“‘社区’不仅意味着重新找回已经失去的地方团结形式,它还是一种促进街道、城镇和更大范围的地方区域的社会和物质复苏的可行办法。”但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在规划和建设农村社区时,要么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经济发展思路和市场化逻辑上,将其视为城市、城镇扩张中的一种可经营资产,要么迎合上级搞“政绩工程”,只做一些改善设施之类的“社区硬更新”事情,而深层次的社区发展和再造却关注不足。

1.2精英化倾向。目前农村社区的规划与建设基本上由各级党委、政府主导,农村社区型构上的精英主义色彩浓厚,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社区居民群众利益和福祉密切相关,但居民缺乏组织化、制度化的参与,其利益诉求和服务需求往往由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来代表,从而造成实践与实际需求的脱节。

1.3官僚化倾向。由于是“官方主导”,因而实践中在农村社区的范围定位、组织体制安排、治理模式选择等方面也易产生。其弊害在于不了解多元变化的农村社区情况和社区需要情况,在规划和建设中往往图省事,搞“一刀切”这必然带来差异化的社区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求切得不到政府和社区的及时有效回应。

置身于城乡一体化进程之中,天生多元的农村社区面临着“规划性的社会变迁”的命运,但究竟型构和建设什么样的农村社区才是合理的、有价值的呢?还是要回到社区的本来含义,在这里,需要抛弃城乡文明孰优孰劣的成见,发现农村社区独特的品味和价值。改良或保育生态环境;需要尊重个体权利和自主性,个体需求有通畅的回应机制,同时,社区居民通过民主机制实现公共事务管理,公共性与个体性各发扬、相得益彰。“农村要种植干净的食物,重新建立新的社区,建立新的城乡关系,从而建立一个有机的新社会。”因此,理想的农村社区一定是生态化、人性化、民主化、人文化的。

2.建议

2.1确保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科学。农村社区规划是为了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而涉及的社区内外资源和要素配置的方案。虽然在一些技术手段上可以借鉴城市社区规划,但农村社区规划必须综合考虑农村自然开放空间、生产与生活混合、生态循环链、人口与文化特质等因素,本质上不同于城市社区规划。农村社区规划也不等于时下大多数行政村已编制完成的村庄规划。目前村庄规划还仅仅局限在建房规划和产业规划方面,是一个比较狭义的农村社区规划;而农村社区规划应该是空间形态和社会形态的有机结合。当前,一是要以县(市、区)为单位,抓紧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编制,明确农村社区的设置、数量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内容,并且切实理顺农村社区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关系。二是要组织力量研究制订《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导则》,为农村社区编制具体的建设规划提供参照。三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强化专业设计保障,拓展和深化进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执行力。

2.2推进农村社区民主治理。农村社区建设能否持续深入推进并富有成效,关键取决于农村社区组织体系是否健全,政府、社会、社区合作治理机制是否完善。当前,一是要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明确政府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提供政策支持、规划引导、公共服务提供、财政保障等方面的职责。二是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村企结对、城乡社区结对等方式,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三是要加强农村社区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深化村民自治,探索建立社区共建理事会、和谐促进会等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利益表达、意见沟通、民主协商等作用,畅通农村社区内不同群体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渠道。

2.3构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农村社区建设的生命力在于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要以居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着力构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依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平台,切实加快农业生产、卫生计生、社会救助、老年福利、社区教育、文化体育、法律服务、转移就业、警务综治等基本公共服务进农村社区步伐,积极推行“一站式”集中办理和“全程”,依照法律和政策能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办理的管理服务事项,尽可能地放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办理。同时,着力培育发展农村社区的志愿互助服务和经营,根据不同农村社区和不同人群的差异,为社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生产生活服务。根据资源配置的可能性和渐进发展的要求出发,增强服务的务实性和灵活性。

2.4培育农村社区文化。农村社区建设它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设施和活动层面,更重要、更为内在的是建构农村居民的公民权利和尊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重塑农村居民的“生活伦理”和社区认同。对于承载着习俗与记忆的农村社区,在型构与建设中一定要注重保护乡土文明农村社区文化的多样性,充分挖掘农村社区自然文化资源,建设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文化。同时,吸纳和融合现代文明理念,培育农民群众的公民意识和互助合作精神,增强社区凝聚力,有效提升农村社区的文明和谐程度。

参考文献:

[1]汪中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12期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篇4

(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XX年,县卫生局制定了《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XX——XX年)》,安排全县在XX年,全县所有乡镇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级卫生组织逐步建成社区卫生站。XX年,龙岗中心卫生院开展创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重庆市社区卫生专家组检查验收,并由市卫生局行文命名,XX年该中心继续创建重庆市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于当年接受市专家组评审验收。XX年,龙水镇由县第二人民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XX年通过市卫生局评审验收。XX年,龙岗城区原城东卫生院和明星卫生院建成城东和明星社区卫生服务站。XX年11月,中敖和邮亭中心卫生院创建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站。XX年底,全县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82人,取得社区卫生岗位合格证20人,无全科医师。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个社区卫生站,覆盖常住人口约20万人。网站运营

(二)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培训。XX年以来,全县安排参加市级社区卫生管理人员、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社区护士、社区疾病控制、社区妇幼保健等培训总计36人次,与重庆社区卫生服务培训中心合作,举办一期为时半年的文秘杂烩网社区医学培训班,培训人员40人。培训工作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积蓄人才力量。

(三)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工作。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社区基本医疗。主要开展社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治疗与转诊,开展合同医疗、社区巡诊和开设家庭病床等。二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工作包括:基线调查、社区诊断,社区预防、社区保健、社区康复、社区健康教育和社区计划生育服务等。XX年,推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券三种、社区卫生服务包10个,今后,促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券(包)制度。

(四)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困难及问题。一是政府主导不够,社区卫生投入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缺乏,基本没有政府投入,没有公共卫生服务补偿。二是社区卫生基础薄弱,体系建设进展缓慢。已建成的社区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设备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技人才严重匮乏,社区卫生服务任务落实差,发展缓慢。三是社区卫生服务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差,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社区首诊制尚未建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监督管理、队伍建设急需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存在很大差距;社区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服务仍难以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通过社区卫生服务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指导思想

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方向,理顺社区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全社区重视、关注、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格局。

(二)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

(三)坚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合理配置、立足于调整和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新建和改扩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四)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优先,加强社区卫生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努力为居民提供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四、规划目标

通过科学、规范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管理规范、适应社会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努力满足群众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成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全县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目标任务是:

(一)到XX年。不断巩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提升内涵和质量,新创建中心镇社区卫生服务站柜7个,实现街道和区域中心镇社区卫生机构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数达到11个。

(二)XX—XX年。1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标准化建设,并实现建设目标;在棠香街道办事处创建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龙水镇新建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中总数达到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12个。全县基本建成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优质高效、人民满意的社区卫生工作新局面。

(二)201——2015年。在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后,高标准推进社区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重点任务是加强内涵和服务能力和运行机制建设。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比例占本地区门急诊总数的60%以上,95%以上的60岁以上居民建立健康档案;6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评价标准。基本建成医疗卫生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分工、双向转诊的两级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条件和队伍建设达到城市评定标准。

五、主要措施

(一)坚持政府领导,完善政策配套。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规划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年度工作目标。县政府建立相应的领导及业务指导组织,由分管副县长负责,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县卫生局联合有关部门及单位成立专业技术指导组,帮助基层开展工作。县财政部门要落实机构启动和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的经费,县建设部门要将社区卫生服务的设施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县医保中心要落实医疗保险的医疗定点等政策;县卫生、人事部门要落实社区卫生人员的职称晋升、聘用、培训和吸收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的有关政策。

(二)运用项目机制,加快体系建设。紧紧抓住“世界银行贷款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与改革项目社区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子项目”的大好机遇,发挥项目作用和效益,加快推进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同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内部运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格局。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篇5

1引言

在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中,通过调整用地结构的过程塑造城市空间环境,促进局部地区和城市整体性互动发展,以小区的实体安排与社区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通过对物质空间及景观标志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使较低收入居民平等享受城市公共设施带来的便利,并带来整个城市的良性发展。

2汕头市华新城以西片区概况

汕头市华新城以西片区位于汕头市金平区,南侧为月浦南工业区,东侧为汕头西区主要的居住区之一的华新城。

规划片区在澄海路北侧的用地现已建设了临时性的工业厂房和仓库,在邮电学校西侧用地现为深展巴士租用的维修和停车用地及汕头廉租公房。在红莲池河东侧临澄海路建成汕头中心血站的办公楼。规划区西侧是林厝围村,属于月浦居委的一个自然村,村内大多数建筑都是砖房,有少量4层高的民房。其他用地为荒草地、填砂地和部分农用地。

3规划定位及布局

作为西片区一个公共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优美,为生活配套服务齐全的居住小区,并落实市政府廉租公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土地载体。

随着城市空间的发展以及汕头西片区城市功能的提升,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盘活用地,逐步把片区改造成集生活居住、绿化休闲和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配套综合服务区。

4用地布局规划

4.1规划理念

4.1.1作为生活居住区,需解决新增居住人口的居住配套生活问题,通过布置居住小区的系列配套服务设施解决居住配套问题。

4.1.2要充分发挥滨河优势、生态优势,规划中思考如何打造大型的带状公园,结合绿化开敞空间布置服务居民文化娱乐和健身康体设施,营造宜人的步行体系空间,使大多数市民有机会享受公共的开敞空间,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提升规划区的环境档次。

4.2用地结构

用地功能结构:“一心、一带、一小区、一组团”

“一心”由规划区中部集中布置文化活动中心、市场、社区服务中心、卫生站和物业管理等公建服务设施,形成居住区的公建服务中心。

“一带”在规划区西部布置南北向的带状公园,园中安排居民健身和文化娱乐设施,在红莲池河北侧河边布置滨河广场及亲水平台,形成生态通廊。同时,结合公建服务设施,极力营造具备生态景观和公建服务功能,视觉通达性和步行通达性兼备的生态景观轴线,构筑主要的生态景观轴线。

“一小区、一组团”是分别指由四个居住组团组成的一个居住小区和西南部的医疗卫生组团。

5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区由澄海路和规划中的潮安路、潮阳路、红莲池河围合而成,近期澄海路是主要的对外交通通道。澄海路规划道路红线宽度60米,潮阳路规划道路红线宽度52米,潮安路道路红线宽度52米。根据避开村居、理顺村居与路关系的设计思路,沿村居两侧设置两条15米小区道路。

规划区其他内部道路分为居住区道路20米和居住小区道路15米两级,居住小区道路还可划分为车行道和步行道两类,即在西部带状公园中的道路划定为步行道,结合广场、亲水平台形成游憩服务中心区。

规划在片区公建中心处设置1个地面停车场;项目规划公交首末站1处,位于C02-4地块;沿潮安路、澄海路及潮阳路设立港湾式停靠站各1个。

6公共设施规划

6.1规划原则

6.1.1合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根据规划区现状建设情况和部分用地已出让的实际,对应建设规模和人口规模,实事求是落实各项公共设施。规划配套医院、中小学、幼儿园、肉菜市场、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停车场和露天居民健身等设施。

6.1.2公平分摊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将中学、小学、幼儿园、肉菜市场、综合服务、社会公共停车场等居民日常生活设施用地,列入各用地单位需要分担的项目范围。对于区级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用地如:医院、公交首未站、燃气调压站等用地,则由政府承担其所需的建设用地。

规划以拟定的各权属用地的容积率,确定其应承担相应比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保证各用地单位间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同一用地权属单位所承担的公共配套设施用地,在配置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可结合实际用地情况灵活布置。

6.2设施规划

6.2.1医疗卫生设施

位于片区的西南部在现有的中心血站基础上布置了医院,总面积约3.8公顷。

6.2.2教育设施

根据《汕头市城镇中小学校规划建设和保护条例》的设置标准,片区规划配置中学1所,用地面积2.4ha;小学1所,用地面积1.3ha;幼儿园2所,用地面积0.9ha。

6.2.3文化、体育设施

在北部居住小区公共服务中心配置文化活动中心,总用地面积约为0.8ha。规划区内,结合滨河绿地布置体育设施,形成体育公园。在优化规划区环境的同时,为居民提供体育健身设施。

6.2.4其他公共服务设施

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汕头市中心城区停车专项规划》,在两个居住功能片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内,配套肉菜市场、门诊所、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物业管理处、居民停车场(地面1处)、开闭所等设施。其他社区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建筑物首层或结合其他公建设施予以设置。

7绿地系统规划

7.1规划原则

7.1.1因地制宜,利用本土植物

根据生态适宜性原理,植物生长应适宜于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本土植物不仅生命力强、生长茂盛,赋有地方特色,而且养护、管理费用也相对较低,所以应栽种本土植物,以人为本,营造宜人共享空间。

7.1.2回归自然,倾注文化内涵

在建设规划区的绿地系统时,要大力倾注本区特色,提升文化内涵。应保持红莲池河特有的水脉和文脉,在建设时顺其水系结构,开辟公园、亲水空间,排洪纳潮。公园绿带建设融入文化主题元素,提高绿地档次。

7.2规划思路

在规划区西部打造大型绿化开敞空间,以带状公园、滨河绿带、滨河广场和亲水平台为主要载体。可为社区居民及周边民众提供工余休憩运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场所。是提升片区环境和生活质量,改善红莲池河沿河景观的重要举措。

规划利用带状公园和亲水广场开辟社区西部的开敞游憩空间,构筑片区主要的生态景观轴线。

7.3公共绿地布局

在本规划范围西部设置一条南北向带状公园,北侧连接滨河广场和大型亲水平台,带状公园中部设置1条贯穿南北的主步行道,带状公园分为体育广场和文化广场两个部分。

7.4防护绿地布局

沿潮阳路、澄海路道路一侧分别设置10米防护绿化带,在潮安路道路南侧设置30米防护绿化带。

8环卫设施规划

8.1规划原则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篇6

关键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

1.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实现背景与发展历程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

学者们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从公共产品最优供给、服务设施效率的经济学理论出发,提出公共产品的供给原则以及有效模式,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实现途径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但是落实到最终配置标准及空间布局方而的研究并不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核心就是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即如何能够有效的使服务设施效率提高[1]。罗震东等基于在江苏省常州市的调查,根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的特征,指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质量均等才是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的最终目标[2]。杨海娟等依据农村公共服务的内涵,遵循指标选取的系统性、差异性和资料可获取性等原则,分别从基础设施完善度、公用服务完备度和环境友好度3个方面建立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

实际上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与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构成具有较大的差距,县级以下政府财政支出不足所导致的公共服务供给的缺乏难以保障农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因此对于乡镇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都难以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长期以来也存在着以“城”为主体,农村地区严重缺乏的情况。尤其是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在财政支出欠缺的背景下与居民日常生活与生产的需要产生了很大的差距,从而导致更加严重的“城乡二元”的状况。

2014年住建部遴选出17个镇作为试点,地处不同地区,各具特色与发展潜力,正处于城镇化不同发展阶段。目的是探索符合小城镇实际、解决小城镇问题的镇规划理念、目的、内容、深度及编制方法,探索“多规合一”的镇规划方法和工作机制等内容。

陕西富平县淡村镇具有关中普通型农业城镇的典型特征,其现状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此次试点规划中,淡村镇属于一般镇试点,在试点规划中通过构建农民基本生产生活圈,体现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

2.淡村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1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现状

淡村镇镇区现有文化馆一处,有敬老院一处(在建),有卫生院三处一处位于老镇区、一处位于镇区新区(在建)、一处位于南社村。通过教育部门的撤点合并,目前淡村镇有:初中两所(在校人数549人),小学三所(在校人数1586人),托幼9所(在校人数1585人)。(图1)

2.2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综合配套体系

2.2.1规划原则

增加对镇区的设施投入,提高设施配配置的等级,以农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出发点,构建以镇区为中心的农民生产生活圈。加快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全面提高城乡教育、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整体发展为原则,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

2.2.2规划目标

努力缩小镇村之间在社会事业各方面的差距,实现城乡社会事业优质资源共享,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力争到规划期末农村居民在教育、文体、卫生、养老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基本享受同等水平,城乡居民在社会事业方面全方位基本无差距,率先成为全县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重点示范地区。

2.3服务设施要素分析

2.3.1服务设施覆盖人群

乡村地区的人口密度、村镇居民点的空间布局状况是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模与空间布局需要考虑的最基本要素。按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要求,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能够覆盖的人口越多越好,最大的设施使用距离越小越好,按照人口密度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居民自由选择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共设施的配套水平应与村庄人口规模相适应,并与村庄住宅同步规划、建设和使用[4]。

不同的乡村类型会带来侧重点不同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首先,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到农民的需求水平、消费能力以及乡村集体组织的供给能力;第二,按照城乡关系区位,可以将乡村分为中心村、基层村。不同空间区位影响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共享可能性、等级规模以及种类。另外,乡村不同的建设类型也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有特定的要求。中心村规划要在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综合配套的同时,发挥中心集聚作用,起到带动周边村庄和衔接县城的作用;基层村庄要通过合理的用地布局的安排,打造有序的村庄空间布局结构。

2.3.2服务设施半径

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均等化:按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个等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设置镇区生活圈、中心村生活圈、基层村生活圈,镇区生活圈服务半径按照7500米考虑,中心村生活圈服务半径按照2000米考虑,基层村生活圈按照500米考虑。镇区生活圈,在满足镇域农民生产生活的同时兼顾部级农业产业园区的配套,形成镇区带产业、产业促镇区的格局;中心村生活圈,促进镇域一体化、均等化的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设施服务,兼顾农民生产半径;基层村生活圈,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为目标,增加文体等方面的配设。

2.3.3基于设施服务质量的规模化发展

结合各种公共服务设施使用功能对其进行分类:按照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社会福利、集贸市场7类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配置和布置。

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应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镇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指标应符合《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中对建设用地比例的规定,考虑到各地建设情况的差异,在保证配置基本设施的前提下,逐步加以完善。

3.淡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布局

在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过程中,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出于出行成本以及使用的便利性考虑,对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核心要求为可达性,因此要求优先考虑服务半径;同时期望公共服务设施结合人口分布密度进行配置,集中表现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要求。但是就实际配置过程而言,基于投入成本和管理的考虑,希望达到一定的规模效益并保障较高的设施服务质量,从而有逐步走向集聚化的配置要求(图2)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需要经历“划区一一布点一一调整”三个步骤阶段,前两个阶段遵循公平的原则,调整阶段以效率原则为主。实际操作过程中,为满足建设管理的可操作性,需要基于行政边界的限制以及现有镇区的建设情况,对划区和布点的模式进行校正。

3.1行政管理设施规划

行政管理设施按照镇区和村庄不同等级进行配置,其中镇区主要配置供整个镇域使用的镇政府、各专项管理机构等,中心村和基层村设置村委会。

3.2文体科技设施规划

规划期内在镇区建设一处文体中心,在各片区中心村规划建设文化站。科技站规划1座,位于镇区,小型科技服务站四处分别位于四个中心村。

3.3教育设施规划

规划期内结合现状人口的年龄构成及现状中小学和托幼的分布情况:

规划对镇域范围内的现状9所托幼进行保留,并在镇域范围内增加4所托幼,其中肖郭村、西盘村各增加一所,镇区增加2所。托幼可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原小学建筑进行改造设计。

规划期末对镇域内现状三所小学进行保留扩建,同时新增1所小学,其中于肖郭增加12班小学;于淡村镇区和南社管区分别设置18班小学,于肖郭村和西盘村分别设置12班小学。

规划期内保留并扩建镇区初中和南社中学,要求初中规模达到12个班。

为满足产业发展和科技研发的需要,在镇区规划1所职业培训学校。

3.4医疗保健设施规划

医疗保健设施的配置主要有医院、计划生育站、卫生监督站、诊所等。根据《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中规定,镇卫生院床位规模每千服务人口宜设置0.6―1.2张床位,建筑容积率宜控制在0.7―1.0之间;规划结合淡村镇未来在富平的地位,并考虑现状医疗卫生建设基础,规划保留镇域范围内3处卫生院,一处位于淡村镇新镇区,一处位于淡村镇老镇区,一处位于南社村。中心村和基层村配置诊所。

3.5商业金融设施规划

商业金融设施的配置种类主要有生产资料、建材日杂货店、粮油店、药店、燃料店、理发店、浴室、照相馆、综合服务站、物业管理、银行、信用社、邮政局等。按照镇区配置种类齐全的商业金融设施,中心村配置粮油店、综合服务站等基本设施的原则进行配置。其中,禾塬村、G塬村由于其特殊的区位条件和生态环境,设立专门的综合服务站。

3.6福利设施规划

福利设施配置种类主要有残疾人康复中心、敬老院、养老服务站,按照镇区配置齐全的福利设施用地、中心村配置养老服务站、基层村根据其居住规模配置养老服务站的原则进行配置。在养老设施规划方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积极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即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主要内容的服务,具体通过健全和建设社区托老所的方式实现。

3.7集贸设施规划

集贸设施配置种类主要有蔬菜、果品、副食批发市场,粮油、土特产市场,禽兽、水产市场,燃料、建材家居、生产资料市场等。规划镇区配置2处集中的集贸市场,其余根

据各社区规模需求设置分散的集贸设施用地;中心村配置集中的蔬果市场;基层村根据人口规模、区位条件适当进行配置。

4.总结

本文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分析视角,引入农民基本生产生活圈,对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进行研究,以富平县淡村镇为例,为均等化布局提供决策参考。

感谢《富平县淡村镇总体规划》项目组的全体成员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罗震东、韦江禄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特征分析――基于常州市的调查[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36-42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篇7

关键词: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指为了方便社区居民的生活,满足住户的身心健康需要,以及方便社区的管理而建的相关硬件和软件服务设施。硬件服务设施包括商业服务、文化体育、和教育等设施。软件服务设施指的是为促进社区的管理和服务需要而建立的信息网络平台,主要包括社区安全防范、信息网络和信息管理等系统。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是满足住户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设施,和居民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虽然有些设施的使用频率并不是特别高,但这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当前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一)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相对落后

主要表现在和居民的需求脱节。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居住社区里,和居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施,比如餐厅、超市、有线电视等生活的服务设施比较齐全,而对于儿童的服务设施和文化设施以及为老人服务的设施相对较少。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建设中,儿童、残疾人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利益没有得到保障。

(二)社区的人群需求多样化

我国传统公共服务设施是根据人口的总量及规划的指标体系来规划的,这样做有一定的弊端。居住社区里不同年龄和阶层的居民,他们的社会行为以及生活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根据人口的总量及规划的指标体系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让公共服务设施得不到高效的利用。必须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公共服务设施计划,但在实际上,设计人员要么就到传统的观念影响,或者是经济利益等方面影响而被他们忽视掉了。

(三)地区间公共服务设施不平衡

现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定额指标大多采用的是“千人指标”和“分级制度”结合的方法。这方法看似照顾了居住的社区面积和人口需求,但是事实上,处在城市中心的社区已经具备了完善的设施,如果再根据分级制度的标准来建设,那必然会造成过剩现象。反之,如果在一个公共服务设施比较少或者建设比较早的社区旁边建设新社区,就得想到老社区目前设施不够现象。因为新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必然要给周边地区服务。新城区或者城郊结合地带的社区开发规模比较大,针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格和种类要求比较高,如果仍然参照平均指标做规划,是很难对实际的开发及日后的使用做准确判断的。

二、开发和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的主要矛盾

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开发涉及到城市规划、资金、土地、需求、供给等五个方面。单从建设的过程来看,就包括了规划―社区开发―审核―建造―运营五个阶段。从涉及主体来看,就包括了运营商、社区居民、开发商、建造单位、规划部门、行政部门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开发中,涉及到的每个要素间合作是不是成功,就直接决定建成以后的公共服务设施,是不是可以达到合理的配置以满足居民的需求。然而,因为各种原因,要素间经常不能最大程度发挥资源的优势,使开发人建设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时会出现种种矛盾。

(一)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间的利益矛盾.

伴随住宅建设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开发商也经常通过美丽的花园和高品位的环境吸引买方,一般极少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因为利益的出发点不同,开发商经常只做能获得多利益的商业设施,而对社会福利服务设施没多大兴趣。加之投资的主体不同,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建设中也经常有投资者和开发者相互推诿现象。就算是已经事先规划好的,也会由于投资的主体推诿而不能及时地建成。

(二)地块规模和开发时间的影响.

地块的开发规模不一及开发时间也不统一,使得公共服务设施不能合理地配置。开发商在对较大地块开发时,要先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合理配置好,继而分期和分批进行建设。当前的情况通常是,由几个开发商来分别开发,其相应的指标配套设施会因为面积小被侵占。开发者不统一,就容易让开发公共服务设施的人难以落实和分配。大规模社区其开发时间也较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也就变成了长期的过程。因此,没有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开发进行一个有效规划是很多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达不到居民的需求的重要原因。

三、确定和优化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项目

(一)总体优化的思路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该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并可持续发展。从规划标准看,我国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规范标准,,使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数量和内容能满足社区发展要求。同时,还要建立起可以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标准调节机制,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得到合理的利用。公益公益性项目和居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因为不能完全的市场化。指导性的项目可以根据不同的社区环境及居民需要,由开发商来开发建设,根据政府部门的指导意见做好调研,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规划实施的建议

1、着眼具体的社区,合理分级,

公共服务设施的传统分级模式是小区、组团、单元的三级模式,这种体系已和当前形势不相适应。传统的模式系统应该向市级、地区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级的四级系统进行转变。和传统的模式相比较,此模式更加注重居住区和城市之间的关系。

2、强化指标,保障公众的利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很容易就受利益的影响而出现落后的现象。经常能遇到这样的现象,本来已规划好的用来建设公益性设施的用地就因为受到商业的利益驱使被挤占。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管理要改变其模式,实现由政府单一的模式转化社会化,发挥好群众性组织参加社区管理作用,把市民参加民主管理的途径及渠道进一步拓宽,提高他们参与管理意识,以增强其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3、坚持以人为本,适应人口的多样化

社区的人口结构多样化是形成需求多层次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要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对策,坚持以人为本,要根据周边环境的生活喜好、生活模式以及生活特征等来规划,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后,再利用各方的资源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以期满足各种不同人群的需求。

结语

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城市建设的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不同的利益集团也都参与进来,这就对政府部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加大市场宏观调控,以完善法制,研究公共服务的政策,还要充分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长远性,要协调各专业和各部门的要求。针对我国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中存有的问题,要积极地去寻找解决的途径,合理的布局和科学的规划,在具体的实践中完善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标准。

参考文献:

[1]宣莹,陈定荣.城市和谐社区公共设施的规划策略:兼议《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指引》[J].城市规划学刊,2006(2).

[2]陈伟东,张大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及其配置:城乡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1).

[3]徐晓燕.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区位性调研与对策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8).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篇8

准确把握发展环境关于“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险经办体系建设的发展环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关于发展基础。《社保规划》充分肯定了“十一五”时期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重要进展。指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形成了以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主干、以银行及各类定点服务机构为依托、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为基础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并逐步向乡镇、行政村延伸。‘金保工程’一期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建立中央、省、市三级网络,并全部实现联网”。具体表现,一是经办机构和工作人员稳步增加。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达到8109个,比2010年增加474个;工作人员16.18万人,比2010年增加1.14万人。二是基层服务网络不断壮大。截止目前,街道、社区、乡镇、行政村建立基层服务站所超过19万个,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达37万人。三是银行和定点服务机构分布广泛。目前全国共有医保定点医院9.7万家,定点零售药店13.6万个,二级以上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医保管理人员超过16万人。四是管理服务手段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级各项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业务,社会保障卡已发放2.29亿张。

第二,关于存在的问题。《社保规划》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现存的问题,指出:“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信息化建设分散化问题突出;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东中部地区明显好于西部地区,省市发展明显快于县及县以下基层服务平台。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则突出表现在:经办机构职能定位不清晰,究竟是单纯的服务性机构,还是具有一定行政执法权限的管理服务机构,各方面认识尚不统一。管理体制不顺,经办机构是逐步实行垂直管理还是实行属地管理,是五险合一还是按险种分设机构,是实行社会保险费统一征收还是由各机构分别征收,这些问题在实践中是五花八门。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人员和经费保障机制,工作人员不足,经费保障不均衡等问题十分普遍。基础设施薄弱,依赖金融机构解决办公和服务场所、开发信息系统的情况依然存在,基层管理服务手段还比较落后。

第三,关于发展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衔接,推进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整合,抓紧制定实施全国统一的各种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办法,完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保服务能力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各类社保经办机构进行整合归并,有些服务可委托银行、商业保险机构代办。加快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据中央五中全会要求,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29号),提出了供给有效扩大、发展较为均衡、服务方便可及、群众比较满意的发展目标。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可以说,“十二五”时期是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社保规划》并未单独阐述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的指导思想。纵览全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一是务必要把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给予足够重视。《社会规划》在基本要求里专门强调要更加注重优质高效服务。要充分考虑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特征,提前谋划、系统安排、加大投入。二是要坚持方便、安全、高效的发展原则。三是要以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为目标,理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推进标准化、信息化和专业化。

今年5月2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社保规划》的新闻稿中,提出要“形成比较健全的管理服务体系”,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目标。同时,《社保规划》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发展目标:一是覆盖全社会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国所有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基本完成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建设,行政村普遍实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协管员制度。二是县级以上(含县级)普遍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信息联网的社会保障服务设施。三是国家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8亿人。四是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比例达到80%。前三个目标都涉及到服务体系建设,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到位”:服务网络建设到位、基础设施建设到位和信息化手段到位。

《社保规划》确定了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五大任务。第一大任务就是确保完成各项扩面任务。《社保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群基本覆盖。具体说,就是: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要超过8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要力争实现应保尽保,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要分别增加5000万、3000万、3000万人。应该说,扩面任务十分繁重。各级经办机构要依靠政策优势,切实加强宣传,不断改进服务,全面完成《社保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第二大任务就是要确保各项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十二五”时期,预计领取养老金的人员将超过2亿,享受医疗保险的人员也会有较大幅度增加。各级经办机构要加强资金调度,加强预警和监测,全力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第三大任务就是加强管理,改进经办服务。《社保规划》提出了三个方面主要任务:一是要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规范基金收支,明确政府投入责任。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管理。三是要改进和加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篇9

随着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加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社区担负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社区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加强城市社区工作,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是构建“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内在需要,对于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巩固城市基层政权,提高市民素质,加快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园林化城市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现就加强我市城市社区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紧紧围绕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强化社区功能,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创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社区工作机制,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3)责权统一、管理有序。(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二、目标要求和主要内容目标要求:(1)加强街道和居民区两级党组织建设,使街道党(工)委班子的思路、领导方式、工作方法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适应,把居民区党支部建成政治坚定、团结务实,为群众办实事、受群众拥护的战斗堡垒。(2)加强居委会的办公活动阵地建设。在年底前,全市所有居委会都要有面积达标、位置较好、设施齐全的办公活动场所。(3)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丰富社区建设内容,支持发展社区经济。社区服务要有偿和无偿相结合,在开展便民利民服务中,增加社区居委会的经济收入,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4)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我市街道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城市社区。(一)社区服务搞好社区服务是加强社区建设,做好社区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街道和社区组织的一项基本职责。社区服务主要内容有以下6项:一是文化娱乐服务;二是家政服务;三是便民利民服务;四是敬老助残服务;五是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六是医疗保健服务。随着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需求的增加,要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的内容。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当前首要的是在辖区形成上下贯通、横向联合的

社区服务网络体系。一是发挥街道党组织的作用,建立社区服务组织,街道要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要成立社区服务站。二是发挥辖区单位的优势,建立联合服务组织,开展双向服务。三是建立社会化的服务求助系统。以城区为单位,建立起城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求助体系网络。通过中介形式,发动社会单位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开展社区服务要与发展区街经济相结合。要在拓宽服务领域的过程中,创办一些便民服务实体,逐步增加社区组织的收入,为开展社区服务提供物质保证。对社区开办的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敬老助残、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公益性、福利项目,城管、税务、工商、公安等部门免收相关费用;对社区开办的家政服务、商业网点等小型便民利民服务项目,有关部门应在用地、用房、税收、收费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二)社区管理街道党工委及办事处对辖区内的市容卫生、绿化美化、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政工作等负有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的职责。市容卫生管理的重点是组织好辖区内卫生的清扫及环境的维护,保持辖区干净整洁。绿化美化管理的重点是抓好辖区内绿化美化任务的落实及树木绿地的管理(市、区管理的重点道路、广场除外),美化社区环境。计划生育管理的重点是抓好计生宣传、药具的发放及外来人口的管理,完成市区下达的人口控制指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点是协助公安派出所抓好治保组织建设、治安巡逻及民事调解工作,加强辖区内治安防范工作的督促检查,保证综合治理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民政工作的重点是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要做好享受社会救助和保障人员基本情况的统计,生活费、救济金的发放,优抚对象的管理等工作。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负有对辖区内的物业公司进行监督管理、规范物业公司服务的职责。新建居住区不能以物业管理机构简单地代替居委会,可以尝试让物业管理机构、业主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参加居委会的工作,协助居委会履行好社区管理职能,共同搞好社区服务。(三)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以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以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与居委会开展精神文明共建活动为载体,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组织法律知识、科普知识、青少年教育、健康教育、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环境保护等系列教育活动。培养社区居民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要以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要广泛开展“五好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小区”、“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不断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味。(四)社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在社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街道党组织的政治职能有机地融合在社会职能之中,使其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区党组织要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动员社区内的各类组织共同参与,为社区成员解决一些市场不愿无偿解决、政府无法全面解决、居民个人无力独自解决的社会问题而发挥好社会职能作用。通过政治整合和政治引导,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巩固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而发挥好政治职能作用。街道党工委作为区委派出机构,对社区工作实施全面领导。要进一步配齐、配强班子,特别是配强党工委书记,优化班子年龄、文化、知识结构。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退休党员的教育管理采取“多引导、少说教,多理解、少要求,多分散、少集中”的方法,增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要根据他们的特长、志趣和身体状况,安排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社区工作,发挥他们的作用。要督促和帮助企业下岗党员、复退军人党员、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外来务工经商党员及时将组织关系接转到社区党组织,把他们编入党的支部、小组,安排他们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对下岗工人、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中的外出、流动党员应要求他们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外出时间超过三个月以上的,要求他们将组织关系转往居住地党组织。对外地来我市的流动党员,应在他们相对集中的大的农贸市场及其它地方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在街道建立流动党员联络站或服务站。对企事业单位、机关中的退休党员,街道党组织应积极做好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企事业单位离退休党员转往街道后,原单位党组织要协助街道党组织,继续共同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三、主要措施1、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政府的工作重心下移,强化街道职能,理顺条块关系(1)按照责权统一、“费随事转”、“事权随着责任转”的原则,将区政府行使的部分权利下放到街道,经费也划拨到街道。对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等派出机构,实行双重管理,街道组织辖区单位、居民代表,定期对上述单位进行行风及工作评议,加强群众监督。上述单位负责人考核、奖惩、

任免,应事先征求街道意见。社区驻地企事业单位申报、复核县区以上文明单位,须经过街道党工委的同意。(2)科学合理地调整划分居委会规模。居委会平房区以300—700户为宜,楼房区以1000—1500户为宜,以便于服务、管理和居民自治。2、加强街道力量,优化街道、居委会干部结构(1)加强党对社区工作的领导,更好地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2001年内将城市区街道党委全部改设为街道党工委,作为城市区党委的派出工作机构,由区委授权,在社区工作中起领导核心作用。街道党工委与街道办事处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是双重领导关系,与辖区内其他系统的党组织是组织、指导、协调关系,与辖区内各居民区党支部是领导关系。(2)结合机构改革,根据街道地域大小、人口多少适当增加街道干部职数。(3)从机关选派一批政治素质较好,文化程度较高,工作能力较强,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街道担任领导职务,进一步优化街道领导班子的结构。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从大中专毕业生中为每个居委会招聘一名干部。今后城市区提拔的科级干部一般应经过居委会工作的锻炼。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把街道、社区居委会办公活动阵地建设好(1)市、区(县)政府要把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活动阵地作为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来建设,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2)城市区政府要在进行深入细致的社区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负责做好本辖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办公活动阵地分布、建设的详细规划。制定规划要立足于长远,具有前瞻性,一次规划到位,分期实施,地点要安排在沿街、沿路的好位置。各区要于2001年6月底前将详细规划报市规划局,市规划局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将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活动阵地建设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之中。(3)根据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居住区配套公建设施的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投入使用”的规定,凡新建的住宅小区在城市总体规划时规划有居委会的,必须根据居委会辖区的人口规模,按规定的面积设计建设居委会办公室(30—50㎡)、居民文体娱乐的综合活动室(150—300㎡)、相对独立的社区卫生服务用房(30㎡)和功能较全的健身场等。设计建设标准要高,配套设施要到位,不按规定进行设计的,规划部门不予审批,土地部门不予办理土地手续,招标文件中没有公建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篇10

[关键词]:和谐社区规划社区中心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份开始执行,在城乡一体化思路的指导下,社区建设已超越城市社区概念,村居统筹考虑,为社区规划空间的全面落实给予有力促进。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恰好处于快速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城乡统筹中所带来的困惑与问题更加凸显。在此背景下,和谐社区发展规划应以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为目标,努力完善社区设施配套、改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服务空间落实,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规划内涵研究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和谐社区构建

快速城市化促使建设面貌的变化:由散布的农村居民点转为积聚的住宅小区;促使人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剧烈改变,由传统的农耕劳作转为从事现代化二三产;并促使政府管理体制由村镇、街道管理体制向社区管理体制转变等。在这个时期着手和谐社区发展规划,一方面是要应对变革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也要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社区发展规划

我国社区发展规划实践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以及经济发展的转型,城市社会问题及服务、管理体制中的问题日益暴露。1996年,中央领导针对这些问题指出:要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作用。

近十年来,城市社区规划的类型主要包括:以街道(镇)、城区为地域单元的综合性行政区社区规划;以创建文明城市(社区)为重点目标的行政社区规划;全市的社区发展规划等。

社区规划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从社会学角度,探索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落实策略。另一种从空间规划角度,力图划分社区合理规模与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落实空间。

目前社区发展规划是一项实务型规划,更侧重于解决社会问题,是进行社会改良的一种手段和途径,需要空间与策略的双重落实。

和谐社区发展规划的内涵

和谐社区的六大要素:“生产发展,服务完善、管理民主、安定文明、和谐并进、全面小康”,通过社区与政府、企业、社会及居民的良性互动,使城乡社区自治机制充满活力,各要素之间协调发展。尽管城市化进程可以跨越式发展,但是社区的和谐发展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因此和谐社区发展是内外兼修的过程,强调软件、硬件建设相辅相成。硬件因素包括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居民住宅等各类有形的建设,软件因素包括管理体制、社会结构等政策体制方面要素。

因此笔者认为和谐社区发展规划,需要在传统的城市规划的概念中融入社会学的观点,注重社区中各种软、硬因素的结合。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更加关注社区中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关注产权性质、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变化带来的影响,探讨怎样使入住居民与新建社区间的磨合过程相对缩短。

和谐社区发展规划的切入点

由于和谐社区发展涉及到诸多方面,因此需要抓住一个切入点,既能体现规划内涵,又可以贯穿和谐社区发展的整个过程。笔者认为该规划应以人为本,强调基层社区居民的利益;应以服务为主,促进公益性配套设施的完善;应以社区中心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自下而上推进社区和谐发展。

和谐社区发展规划简述

现状概述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部级开发区,本次规划范围约169.6平方公里,现状常住人口约6.7万人。涉及开发区内两个街道一个镇,辖29个村居委会及若干新建居住小区。

通过现状与相关标准的对照,认为现状社区中心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社区中心职能不确定

主要表现为社区中心功能不完备,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未能及时进行区划调整和人员部署。社区中心作为基层管理部门,居民自治水平仍比较低。尽管有一些基层自发组织的改造,但是缺乏统筹考虑,无法满足未来需求。

社区中心空间无法落实

现状部分社区中心用地与规划用地性质不符,未来伴随城市建设必然拆迁,因此现状必须严格控制建设。并且社区中心的服务范围不尽合理,一些新建小区甚至没有社区中心用地。

因此规划需要从政策与空间两方面落实社区中心建设。

社区中心职能设定

在自江苏省《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总则》、《江苏省文明社区创建标准》、《省体育局关于实施江苏省城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标准的提前下,针对连云港市现状,结合连云港相关部门建设标准以及借鉴成功经验,得出连云港适宜的和谐社区社区中心建设标准

表1-连云港社区中心建设标准

社区规模设置项目建筑规模(m2)设置要求

社区人口规模与

社区中心服务半径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社区服务站

劳动与社会保障站

社区警务室

党员活动室

纠纷调解室

社区居民学校200~300不小于1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其中服务大厅最低40平方米

农村居民点按照2000户左右规模设置

服务半径1~2公里

文化娱乐设施社区阅览室

社区图书室

社区文娱室200~300不小于10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各室独立设置

城市小区按照1500户左右规模设施,城市社区200~250体育设施社区健身房

室外活动场地100~200可与绿地结合设置,用地中应保证不小于15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点

医疗卫生设施社区卫生服务站150~300

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残疾人康复室

优抚救助室

老年之家100~300各室独立设置

其他设施社区公示栏

社区宣传栏

合计750~1400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城乡特点,对社区中心设置内容实行分类指导,打造城乡特色的和谐社区

表2-连云港社区中心设置内容细分表

序号设置项目设置特征设置内容

1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普通型社区服务站、劳动与社会保障站、社区警务室、党员活动室、纠纷调解室、社区居民学校

农村型增加职业培训辅导中心

2文化娱乐设施普通型图书室、阅览室、文娱室

老年型书画室、报刊室

时尚型茶座、文化沙龙、书吧

3体育设施普通型篮球、乒乓球

老年型门球、室

时尚型健身馆、网球、瑜伽等

4医疗卫生设施普通型健康促进、卫生防病、妇幼保健、老年保健、慢性病防治和常见病诊疗

老年型更注重老年保健与慢性病防治

5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普通型残疾人康复室、优抚救助室、老年之家

老年型更注重老年之家建设

结语

和谐社区规划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然而社区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像连云港正处在跨越式发展的阶段,面对城市与农村的双重特征,更需要从全局角度统筹考虑,通过政府-居民的双方努力,通过政策的扶持与空间的落实,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