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方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6:04

高中教育方针篇1

关键词:中国;教育方针:概念

中图分类号:G64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1-0048-05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那么,如何定义教育方针?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版的各类工具书及研究资料,关于教育方针的定义,不下数十个。下面着重按照形式逻辑“属加种差”的思路,给教育方针一个科学的界说。

教育方针定义的两个前提性问题,一是对“教育”和“方针”的理解问题:二是对教育方针所属主体及其称谓的认识问题。

一、教育方针的涵义

教育(education)一词,起源于16世纪初的拉丁文“educare”,是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专门化实践,系指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现多指以经验或行为对精神、身体以及个性施加影响,培养新生一代社会生活能力的整个过程。教育有广义、狭义和特指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影响人的思想和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系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特指义的教育,专指德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毫无疑问,教育方针中的教育既不完全是广义的,也不是仅指狭义的,更不是特指义的,而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包括学前教育到老年教育、职前教育到职后教育、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等纵贯人生全程和覆盖社会各个层面的大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的、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方针(guidelines),有大政方针与具体方针之分。大政方针是相对于宏观和总体而言的。具体方针是相对于微观和局部而言的。比如,萧宗六就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教育的“=三个面向”不宜作为教育方针,而应看作是教育的战略方针。在这里,他将教育的大政方针与工作方针有意区别开了。应该说,相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总路线而言,教育方针是具体的工作方针;但相对于各级各类教育政策而言,教育方针则是教育的总指针,无疑具有教育总方针所特有的战略性、宏观性与政策性,是教育的战略指导方针。

二、教育方针的主体

文献检索表明,新中国60多年来,有关教育方针的主体及其称谓十分混乱。诸如,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方针、教育总方针、教育战略方针、教育工作方针、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文化教育总方针、党的教育中心工作方针、国家的教育方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党和人民的教育方针等。这里涉及由谁来制定教育方针的问题,特别是执政党与国家、政府及其教育职能部门等,谁是教育方针的主体问题。

1.旧中国的教育方针主体

近代中国一直对教育实行集中管理,以统一的教育宗旨规范教育思想活动与行为,教育宗旨及其主体的国家化、一元化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这里着重谈一谈“党的教育方针”的表述问题。将政党作为教育方针的主体,继而走向以党代教和以党治教的管理模式,可以追溯至19世纪、20世纪之交。早在20世纪之初,孙中山即创立中华革命党,锐意践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理想,积极推崇并营造党在国之上、党权高于政权的党文化意识形态,努力建构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领袖的领导体制。其思想和实践对近现代中国的政制、法制架构,包括教育管理制度的影响至深至巨。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即通过制定教育纲领实施对教育的领导。其后20多年中,中国共产党对所统治的苏维埃辖区、陕甘宁边区和广大解放区的教育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指导和管理,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元之初及其后数十年,由于当时国家百业待举、百废待兴,政府部门缺乏必要的管理教育事务的实践和经验,未及统筹规划制定教育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因而中国共产党所确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总方针及其当前教育工作的方针行使了国家文化教育总方针和教育工作方针的职能。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则是政府的中坚力量,仍沿用战争年代的以党代政、以政代教的思路和办法,以党的教育方针替代国家的教育方针,或将两者合二而一。

2.新中国的教育方针主体

60多年来,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党和政府的关系也在不断调整,但“党的教育方针”一说却沿用至今,演绎为教育管理的惯制与常则。一些人同于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认识误区,习惯于把“党的教育方针”作为专有名词使用,似乎教育方针是专属于党的,中国共产党是教育方针的唯一主体,不仅混淆了执政党与非执政党之间的区别,而且也模糊了执政党与国家之间的界限。

近现代社会以来的政党,有多种制度、分类及其功能。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是指为了共同的利益和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的某一集团进行政治活动的组织。就教育方针而言,每个政党都应有自己的施政纲领及其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指导思想和章程。

在当代中国,教育方针是特指共产党作为领导阶层及其所领导的政府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向、总原则、总目标、总任务、总纲领、总政策,其他任何一个非执政党或社会团体的教育主张都不能体现教育方针的这一特点,也不具备教育方针的这一条件。

3.教育方针主体间的关系

《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构。也就是说。国家的教育方针涵盖并高于一切党派的教育方针。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任何政党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教育方针,但其效力和适用范围均在国家教育方针之下,并且不得与之相抵触,在提倡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今天,执政党可以而且有责任利用自身的执政地位、发挥执政优势、发扬党内外民主,提出顺应民意人心、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方针,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上升为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家是其唯一的主体,从而使之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广延性、时效性和规范性,这与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体制是统一的。

早在1978年和1982年,教育方针就已先后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5年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因此,“党的教育方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提法,是不确切、不恰当的,它是长时期来以党的领袖的个别言论代替党的教育方针,又以党的教育方针代替国家的教育方针,党政不分、政法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法等传统教育管理思维的沿袭和反映。需要指出的是,这样讲,绝不意味着要削弱乃至否定党的领导。相反,在我国现行的国体、政体及政党制度架构内,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和管理国家的重大使命和责任,党的中央组织为国家的发展指示了根本方向,既直接制定基本路线和大政方略,也指导制定各类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党在教育领域的领导地位和指导作用无疑应得到加强。需要改变的是,几十年一贯制的以党管教、以党代教的教育方针思维和“党的教育方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等习称。

现阶段的中国,教育方针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或执政党”,更确切地说,是国家或执政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或领导机关。其他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无权制定或颁布教育方针,即或发表一定的有关教育方针的言论,或者提出一些如何发展与管理教育的指导思想,但如果没有经过一定的组织或立法程序予以确认或颁定,那也是绝对不能等同于国家或执政党的教育方针,或与之相提并论,乃至取而代之的。

常见一些文章或论著,在谈论教育方针或回顾教育方针的历史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一些闭体或个人关于教育方针的提法当作教育方针加以罗列和评介;还有一些人,每每将某一时期教育工作方针或教育政策奉为教育方针,要求予以贯彻落实,将总方针与具体方针混为一体:更有一些人,习惯于把领袖人物的某个讲话或语录不加区别和分析,随意拔高为教育方针,甚至凌驾于教育方针之上。实际上,这都是未能从根本上给教育方针以准确定位,是把教育方针泛化了。究其根源,依然是受了以言代政、以言代法等陈旧思维的影响,从而也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依法治教水平的时代命题。

教育方针是专属于国家、服务于社会的,或者是代表国家行使教育管理职能的统治集团的,相对于国家、政府或全社会的总路线、总方针而言。它是具体的部门工作方针,而相对于各级各类教育工作来讲,它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指导方针,是各类教育政策法律规范的总和。在我国,它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及其构成要件,不容对它作任意地解释和演绎。之所以把国家或执政党确定为教育方针的主体,而且将“国家”置于“执政党”之前,表明其地位高于执政党而不是相反。两者之间用“或”而不是用“和”、“与”之类的连词或者顿号,表明除了国家之外,政党(主要指执政党)也可以有自己的教育方针,但不能将两者随意等同。但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有些说法、称谓法。约定俗成。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教育方针的核心主体,其所提出的教育方针通过一定的组织和立法程序,上升为国家的教育方针。从而将党的教育意志升格为国家和人民共同的教育意志,两者是统一的,党和国家是教育方针的当然主体。但下面几种情况需要阐明。

一种情况是,相对于国家的教育方针而言,执政党的教育方针属于具体的工作方针,在其内部属于总的指导方针,具有号召力、指导力与约束力。另一种情况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执政党的教育方针代表了国家的教育方针,两者合二为一,无分彼此,这种情况在我国长期存在。还有一种情况是,执政党的教育方针经过一定的组织和立法程序融入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系,这时也就不存在什么“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执政党”的教育方针了。如果把国家作为制定教育方针的唯一主体而把执政党排除在外,不符合我国国情,但如果一味因袭旧制,继续不加区分地提“党的教育方针”、将党凌驾于国家之上,或继续提“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将党和国家并列或混同于国家,显然与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时代要求和潮流是不相容的。在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关于教育方面的意志通过一定程序上升为国家的教育意志,这时党的教育方针也就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也就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上述观点的核心在于,应坚持依法治党、依法治教,切实改进党对教育的管理思维和方式方法,提高党对教育的管理能力和水平。邓小平指出,在当代中国,“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因此,应坚持治国必先治党,依法治国必先依法治党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处理党务政务,规范党政关系,约束党的行为,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执行的行为准则。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包括教育方针,都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应牢同确立在国家事务中“宪法至上”和在党内事务中“至上”的观念,坚决破除党权凌驾于法权、政权之上的谜思,在法律的框架内开展各项活动,包括教育方针活动,既增强自身执政的合法性,也提高管理活动的有效性。

这里还有一个对“执政党”的理解问题。根据我国的情况,20世纪的一百年,以1949年为界,后50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人民共和国的50年,不会有什么争议,也不可能产生什么歧义。前50年情况较为复杂,除了轮换几届政府以外,每个政府治理下又有若干独立于中央政府的地方政权,虽然这些政权并不代表国家,但事实上它们割据一方,行使着政府的职能,并且也由政党控制着,而且他们确也提出过自己的教育方针。如北洋政府时期,中国于20世纪20年代初创阶段即在广东提出“党化教育方针”;南京政府时期,中国共产党也于1934年在江西苏区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相对于领导国家的政党来讲,他们是非执政党;相对于其自己管辖的范围来讲,他们是执政党,即执掌着一定政权的党。这样,对“执政党”就要作较为宽泛的理解,既要突破传统的狭窄视域,又要突破西方的概念图式,严格辨析和科学解释不同时代教育方针主体的不同现象。

另外,在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史上,除了国家或执政党所制定的教育方针以外,还有一些既非国家也非执政党的政权组织或统治集团所颁布的教育方针。如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扶植下的东北、华北等伪政权以及日本占据的台湾当局,均施售过其法西斯的奴化教育方针。显然,这一类的教育方针,其主体既不是国家,亦不是执政党,而是一些蕴含着“统治集团”这一基本特征的傀儡政权。严格讲,相对于当时国民政府所颁布的战时的教育工作总方针而言,这些所谓的教育方针都不成其为方针,但限于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下国家分崩离析的敌对状况,这些“方针”确实存在并实行过,而其所属的主体又是“国家或执政党”这两个概念所涵括不了的。鉴此,有必要对“国家或执政党”这两个教育方针的主体作进一步的抽象和概括。国家(政府)也好,执政党(狭义、广义的)也好,或者其他什么政权组织也好,归根结底,它们都是执掌统治职能的组织或团体,在本质上统一于“统治集同”、“政治集团”或“政权组织”这一范畴。诚如马克思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教育方针的主体最终只能是“一定的统治集团”或“政权组织”、“政治组织”,因为这个语词的覆盖面广、适应性强,它集中体现了教育方针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当然,这是从历史的角度、宽泛的意义上来讲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所通指的教育方针并不完全一致,宜明辨之。

三、教育方针的定义

在阐明“教育”与“方针”的基本涵义和教育方针的归属主体之后,根据形式逻辑的属种定义法则,首先,要找准其最邻近的属,也即找出其所归属的上位概念。教育方针的邻近属概念是什么呢?是前面所说的“总方向”、“总政策”、“总指导思想”,还是“总决策”、“总规定”、“总规范”,或是“指导思想”、“指导原则”与“行动纲领”等?严格讲,这些概念都是“方针”的定义项而非教育方针的定义项,用它们来定义教育方针,未免抽象过度或隔代定义,“教育方针”首先是“方针”。是“方针”的下位概念,具有“方针”的属性,“方针”才是其最相邻近的属概念。

其次,要找准其种差,即给教育方针准确定性,科学揭示教育方针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方针的质的规定性,这是定义的关键。依据前面的分析,这个种差就是“一定的统治集团在一定历史阶段关于教育(工作、事业、活动等)发展的总(的指导)”。其中,“一定的统治集团或政权(政治)组织”作为教育方针的主体,其合理性前已论述,不再重复。

“在一定历史阶段”,表明教育方针所具有的时代性、时效性及其历史发展性。“关于教育发展的”,是对“方针”类属和特性所作的直接限定,表明该方针是专指教育而非其他事物。之所以用“教育”而将“工作”、“事业”、“活动”等用括弧括起来,是因为“教育”的涵盖更广阔、包容性更强,同时也可以避开“教育工作”之类的日常语汇以及教育是“产业”还是“事业”等不确定的定性和用语。更主要的是,不是停留在对教育方针平面静止的注解上,而是从统治集团制定教育方针旨在促进教育发展的本意出发,给以立体动态的诠释,指明教育方针是规范引导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方针。

“总”或“总的”,则将教育的根本方针与具体工作方针区分开来,表明它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方针,而不是具体的政策条文,既体现和代表了一定的统治集团在教育方面总的指导思想、主张、观念、意识和意志,又对各级各类教育活动具有指导、规范、约律和促进的性能,这种性质和效用是教育方针所特有的,并不因其内容或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一方面,借用法国教育学家维尔曼(viUelnin)的说法,教育方针作为一种教育实践规范,也即从外部规定人们教育行为的标准和法式,它是以一定的法律和行政权力为支柱的,甚至它本身就是法律的组成部分,是教育法规政策的核心和灵魂,因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另一方面,教育方针又是在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并付诸实施的,虽然它也属于教育行为的规定,但它并不仅仅是给教育实践定性,而且还给其定向,给教育活动的主要观念和态度提供鼓励性的符号,给人们的教育行为和实践提供理性的指导。它集“应当为”和“必须为”于一身,既着眼于现实又指向未来。它从一定的价值取向出发,明确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规定教育方针的目的任务,阐释教育发展的未来前景,因而具有鲜明的指引性和导向性。

高中教育方针篇2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40-02

一、社会转型期增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转型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提出新要求

1.社会多样化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社会出现多样化格局,主要表现在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等方面。高职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缩影,社会多样化产生的消极影响必然会影响高职学生,这种多样化影响在学生个体上主要体现为:个体个性化与群体丰富化。外界事物变得丰富多彩,人们利益意识开始觉醒,自我意识增强促使个性日益激发,高职学生追求心理个性化与多样化成为大势所趋。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面临更多发展机遇,高职学生为谋求自身未来生存选择自主程度加强,高职学生多样化选择呈现,个体心态个性化也终将使得高职学生群体心态丰富化。这种社会多样化发展环境下对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等产生影响,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更大挑战。

2.经济转轨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提出新要求。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令世人瞩目的社会结构与经济体制变革,高职学生无疑会受到经济转轨产生的正负面影响,学生思想形态出现迷惘。社会变化突破传统约定俗成的价值格局,道德尺度刚性程度不足,诸多高职学生开始陷入道德思想与行为漩涡之中。高职学生也会因为价值不明等问题,对自身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信心不足,左右为难下可能会做出违背社会伦理的极端行为。出现高职学生以钱多钱少来衡量人价值大小的标准,部分学生采用虚无主义观点对待社会事物,甚至于出现诸多骇人听闻的道德丧失问题。高职院校也可称作是一个“小社会”,社会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免会渗入校园中去,、权色交易等行为对高职学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思想开始动摇,从困惑迷惘到麻木松懈,最终走向堕落。种种不利影响也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挑战,要求突出主旋律教育与消除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高职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牢牢把握主旋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工作者能力。经济转轨时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认真对待,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对学生思想带来的负面冲击,时常保持警惕。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问题。当下高职院校在读学生,大多来自于成绩较低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毕业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汇聚到高职院校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认知、受教育能力、社会适应力都表现出不同特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加大,要求其必须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新对策加以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促使诸多高职院校出现,与传统高等教育相比而言,高职教育基于普通教育背景下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劳动力进行仔细调查,有目的培训技能型人才教育。这种教育注重可操作性,更具职业针对性。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殊模式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1.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需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且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从事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目标。高职教育应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努力构建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的在培养目标及方法上进行组织调整。

2.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需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普通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变化的灵活性适应不足,具体工作岗位职业教育不清晰,高等职业教育填补了这一空白。针对不同岗位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这也要求高职学生所学内容需具有高度的岗位针对性,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依据具体岗位素质与能力要求制定教育体系与课程内容,技术岗位针对性与内容实践性要得到充分体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职业针对性教育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的必经之路。

3.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的办学特色需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高职院校教育本质在于为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岗位培养人才,也注定其与不同行业紧密联系。校企合作深化使高职在校学生有机会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训,频繁合作使双方联系更为紧密。高职院校对教师“双师型”要求也使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兼任指导教师,政府放权为高职院校办学提供更大自主空间,产学合作深度加大,高校与企事业单位联系更为紧密。高职院校学生可针对企事业单位特点,开展类似于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企业文化、就业创业等教育。针对校企合作开放性特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教育,不可盲目浪费人力物力。

高中教育方针篇3

在实施和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改革与创新,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均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特别是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很多高校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仍然是以传统的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为主,以任课教师和体育教材为中心的,多数教学方法都忽略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以至于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实际上,上述的这种在传统高校体育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多数都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对于虽然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也曾经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是,如今,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推进,如果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方法不相应的进行改革与创新,不但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成效的提升,甚至会阻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科学化实施与发展。因此,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高校体育教学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时,就可以发现,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其不但是时展的需要,也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只有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改革,才能够确保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才能够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

根据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应用现状,将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是,体育教学方法的科学界定。

体育教学方法的科学界定问题,是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中的首要问题,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重点问题。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随着近些年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也一度引起了很多体育教育人士的重视与关注。并且,很多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在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取得了诸多的成绩,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例如:将不是教学方法的问题纳入了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范畴之中、混淆了体育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学手段的概念、无条件的扩大了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使用范畴等等。而追根究底,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这些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没有理解体育教学方法的本质,对体育教学方法要素和特点缺乏深入的理解与把握。因此,在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确保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首先就必须要对体育教学方法有一个科学的界定和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后续所开展改革工作才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二是,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过于单调和老套。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过于单调和老套的教学方法,使得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与学生心目中的教学活动相去甚远,不但很难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甚至还起到了消极负面的作用,使得“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成为了很多高校学生的一个共同问题。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就一定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的问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成效。

三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多是以教师为主,从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的,很少关注到学生在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感受与体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非常少。这种情况,直接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积极性,且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发挥。而这种情况,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初衷,无疑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就一定要注意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应用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教学方法或者是针对教学方法进行有目的的改进等方式来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在体育学习中的充分发挥。

3、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

首先,应注意教学观念的更新。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高校体育教学观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宏观的指导作用。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就必须要以高校体育教学观念的改革为前提。在我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针对高校教学方法的问题,曾经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会议指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要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从而为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是,要将其切实贯彻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改革实践之中,首先就必须要注意改变传统的以技能传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教学观念的改革为先导,来不断的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来说,体育教学方法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其是从竞技体育训练方法演变而来的,一种带有“训练”特色的教育教学过程。而这一点,也是造成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多是以运动技能的传授为中心的一个关键。再加上,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对体育任课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的过分强调与突出,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

其次,应注意教学目标的明确。

体育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其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在这些要素中,就包括了体育教学方法。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育教学的构成要素,都是围绕着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为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服务的,这一点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来说亦是如此,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最终也是为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服务的。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注意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高校的实际条件和现有的体育教育资源,合理的对教学方法进行应用于创新。

最后,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合理编排。

高中教育方针篇4

关键词:前提和基础;关键;重点以及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319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生源途径日趋多样化,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差异很大。中职学生普遍对能直接提高他们职业技能的专业课比较重视,而对不能直接提高他们职业技能的德育课一般缺乏兴趣,同时中职学校依然存在对德育课重视不够,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厌学心理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德育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发挥德育课教学育人的主渠道功能是当前中职学校教师必须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笔者以为,中职学校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针对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开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能有效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进而切实发挥德育课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改“三贴近”原则是提高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多年,切实以为,职业教育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才能进一步增强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贴近实际”就是要求德育课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说明理论,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贴近生活”就是要求德育课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就是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要求德育课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帮助学生认识、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和困难,进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职德育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三贴近”原则,把“三贴近”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尤其是要落实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切实把握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学习特点,是提高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处于15至18岁之间的青少年,正处于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上,处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中职生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后,通过中考,他们以相对较低的文化课成绩进入中职学校,接受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技能训练为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学习上,他们大多数人虽然有良好的学习愿望,但基础薄弱,学习动机层次较低,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心态较为消极,缺少学习方法与策略,缺乏恒心与毅力,往往浅尝辄止,稍遇挫折即丧失学习信心。

中职德育课教师一定要正视学生现状,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学习特点,既要看到他们在整体文化知识素质以及思想、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偏差,也要看到他们在动手操作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的长处,尊重学生身心发展、智力发展和人格发展的规律,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设计好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德育活动主题,课堂上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点

现代教育崇尚被教育者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原学生的主人角色,教师的作用是主导、组织、引导。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是获得知识、习得技术、发展能力的主体;是体验、感悟、觉醒的主体;是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矫正、自我发展的主体;是运用知识和技术、自主实践的主体。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归根到底,离不开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教师的作用,首要的就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能自愿、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从传统的“演员”角色成为“导演”,当好“导演”,把学生变成角色,把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变成引人入胜的“剧情”。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感悟、去发现、去质疑、去体验、去探究。凡是该让学生做的,教师不要做;凡是能让学生做的,教师不要做。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也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四、选择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提高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和创新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对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反之,若教不得法、学无章法,教学效果就难以保证。另外,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是实现德育课目标的重要手段。

德育课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改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吃透教材内容,整合、优化组织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校园显性及隐形文化资源、社会德育教学资源等,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钱可铭.论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的优化[J].教育学术月刊,2008(7).

高中教育方针篇5

【摘要】针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开设的《针灸学》课程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招收外国留学生的竞争实力。国内西医院校招收的西医本科留学生,《中医学基础》宜设置为108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针灸学》宜设置为200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和针灸治疗学;另外还需在医院至少200学时的临床实习。这样西医院校的西医本科留学生在离开中国以前就可以参加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资格考试。

【关键词】西医院校留学生本科教育针灸学

【abstract】thecourseofacupuncturetherapystudybyforeignstudentsatmedicalcollegeinChina,thepurposeisprogresstocompeteforrecruitingforeignstudents.Forthesepeople,basicsoftCmis108hoursintheorylearningandtraining,includefundamentaltheoryoftCmanddiagnosticsoftCm;acupunctureis200hoursintheorylearningandtrainingtoo,includechannels,acupoint,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acupuncturetreatmentofdiseases;ontheotherhand,theyneedmorethan200hourspracticeinclinicorhospital.asdoallofthese,theycantakeanexaminationinacupuncturebytheworldFederationofacupuncture-moxibustionSocietieswhentheyleaveChina.

【Keywords】westernmedicalcollegeForeignstudentsUndergraduatecourseacupuncture

目前国内的各个高等医科院校均不同程度的招收有国外留学生,这都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比较,中国各个医科高等院校招收的留学生除了学费较低外,是否还有其他优势?作者长期追踪国外中医药教育的现状[1],并作为重庆医科大学西医临床本科留学生《acupuncturetherapy》课程领导教师,在过去2年的留学生教学中有些许体会。

2010年11月25日在成都召开的“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科技大会”,作者作为参会代表广泛的与参会的外国专家进行了交流。

柏林医科大学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国际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会副主席Claudiawitt教授做了“theFutureofinternational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Research”和“theDevelopmentofintegrativemedicineineurope”的精彩发言[2],英国剑桥大学剑桥医学研究所的peterH.StGeorge-Hyslop教授也做了“approachestotreatmentofalzheimer’sDiseaseoverlapsBetweenwesternBiomolecularan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的精彩演讲[2],诸如此类的围绕在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的中医或针灸研究不计其数。更多的学者介绍了在国外中医教育的情况,如德国传统针灸中医学会执行主席Gerdohmastede的“thecurrentsitu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ineurope”,德国针灸学会副会长BirgitZiegler的“trainingstandardsinaGtCmassociatedschool”,等等[2]。以及在26日大会组织的中医药国际教育研讨会上,德国西医师国际中医学会主席Rainernogel的“SmS针对德国医生的中医教育”、以色列基布茨教育学院替代医学院院长RamonVelleman的“中医教育在以色列发展形势及战略”、成都中医药大学葡萄牙宝德分校校长pedroChoy的“葡萄牙宝德分校的教育现状及发展规划”等[2]揭示了中医药,特别是针灸学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探索中医及针灸在国外学历教育和临床医师继续教育的模式,这充分的说明中医学,特别是针灸学独特的临床疗效,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一部分,对现代西方医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尤其是美国国立卫生院下属的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3]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对中医学的高度关注,而且补充和替代医学已经被纳入了美国一些医学院校的教育体系中[4-5]。所以中国高等医科院校的优势不仅在较低的学费,更在于能在留学生的学历教育中,设计实用的、符合西方主要国家要求的中医类课程,特别是针灸学课程教育,以及符合要求的学时数至关重要。

《美国针灸中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指南》[6]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考试指南,针对完成正规学业者,即全日制东方医学院针灸专业3年综合课程毕业,和1350小时的针灸教育;其中包括至少800小时的理论教学和500小时的临床学时;临床学习可包括见习、实习或医疗实践;另外50个学时可以是课堂学时也可以是临床实习。德国针灸学会副会长BirgitZiegler到成都参会时介绍了德国的针灸培训情况,“1954年成立的德国传统针灸中医学会目前下属有6所学校,1600多名成员,只有完成西医学习的内科医生或医疗从业人员才有资格在学会下属的学校注册和参加培训,这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完成了2000-4000个小时的医学课程。并且6学校都一致同意针灸学最少开设750个小时的学习课程;中药课程至少开设340个小时;推拿课程至少开设300个小时;针灸、中药和推拿课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技能课程相结合。此外,在校医院进行200个小时的临床实习是每位学生的必修课…”。由此可以看出,参照美国和德国标准有利于国内西医院校制定针灸学课程教育标准,因为我们培养的留学生将要完成西医本科学历教育,也就是完成了3000多学时的医学课程教育,只需要开设足够学时的中医类课程教育就可以了。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考试资格规定[7],凡全日制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学制在3年以上者,已取得医师资格,并经过针灸学培训至少500学时,有一年以上临床实践。考试的科目有[8]《中医学基础》、《针灸学》、《正常人体解剖学》、《辩证论治》、《取穴操作》5个内容。因此,西医本科留学生的中医类课程主要开设《中医学基础》和《针灸学》。《中医学基础》宜设置为108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内容包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针灸学》宜设置为200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和针灸治疗学;除此之外,还需在医院至少200学时的临床实习。结合重庆医科大学针对西医本科留学生开设的《解剖学》218学时,西医院校的西医本科留学生在离开中国以前就可以参加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资格考试。

综上所述,国内西医院校主要招收的是西医本科留学生,中医类课程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与国内中医院校招收的留学生进行中医类学历教育和短训等有所不同。针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开设的《中医学基础》和《针灸学》课程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针灸执业资格需要,这不仅是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西医本科学历教育的一个补充,既融入了中医和针灸这样的国粹,也是中国西医院校招收海外留学生最具有竞争力的方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龚彪,周力,张诣.针灸的国际现状及思考.医学教育探索,2006,1(5):61-62.

[2]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会议指南.icetcm.org.

[3]nccam.nih.gov.

[4]罗国安,邹健强,译.白宫补充与替代医学政策委员会总结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3-56.

高中教育方针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语文教育对接

引言

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培养国人素质的重要途径,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对文化传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行,语文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成为应对挑战的重要途径。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师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因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我国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虽然已具备完整的教学体系,但与语文教育之间存在着断层问题。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实现与语文教育的完美对接,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出现断层现象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缺少针对性

语文教育包括各个阶段的教育,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目标,不同阶段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深入了解每个阶段的教育目标,了解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需要,并针对教育目标和教育重点提出自己的应对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教学。

然而,我国汉语言教育虽然已经具备完整的体系,但却缺少针对性。语文教育是随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而逐步推进的,在不同阶段对语文教师有不同的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针对不同阶段,对语文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让教师真正地掌握教学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有有针对性地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让教师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教学技巧,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缺少实践教学。

汉语言文学教育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语文教师,实战经验非常重要,关乎教师以后的教学习惯和教学质量,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应该设为重点课程。

但是,我国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缺少实践课程。教师虽然掌握了文学知识和教学方法,却由于教师经验不足,缺少实践,并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很大程度上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开设实践课程,让教师真正地将教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语文教师的实战经验,可以使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运用教学资源,实现多种方式并用的开放式教学。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完美对接

(一)当前的语文教育更应该注重思想教育

文化的传承其实是思想的传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育对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和素质至关重要,语文教育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是一种思想的传递和感染。然而,当前我国的语文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教育,而忽视思想的引导,造成很多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疑惑和迷茫。所以,在语文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并且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表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是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针对不同的教授内容,将文化中的思想传递给学生。

教师的思想对学生影响深远,所以,教师必须要有一个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使其成为祖国的希望。俗话说:“三尺讲台,一根粉笔,便是教书育人。”语文教师的素质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汉语言文学教育是为了培养语文教师,促进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现在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思想的力量。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要更加注重思想教学,只有先使教师理解了我国的思想精粹,才能更好地传递给学生。

(二)不同阶段的语文教育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学生也需要区别教育

不同阶段语文教育要求不同,小学语文教育是读书识字的过程,初中语文是锻炼学生的基本理解能力,小学和初中语文教育都是奠定基础的阶段,高中语文教育则是应用和深化阶段。虽然语文大纲将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早就明确出来,但我国的语文教育仍然呈现教育内容雷同,没有针对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需要根据不同阶段语文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合格、更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师,促进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是将语文教师培养成博古通今的全能型人才。

语文教育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然后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独到见解,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了解自己的学生。只有了解学生当前的需求和不足,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对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同时更易于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语文教育其实是一个从易到难、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应用的过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想要一下子全部教授给学生是做不到的,它需要慢慢培养,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最终形成一种思想和见解。只有针对具体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还要重视教授有效的教学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教学技巧,其实是告诉教师怎样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从而针对各种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其思想更不可能完全一样,一个微小的差别也许就会导致教学方法的误差,从而不能达到有效的目标。

好的教学技巧,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被动学习。随着社会逐渐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即使是身在学校的学生也不能幸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重要问题。兴趣是学生能否自主学习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强迫让学生接受知识,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好的教学技巧要求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进行启发式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讲解过程要通俗易懂,内容丰富,主次分明。因此,汉语言文学教育要注重教学技巧的教学。

结语

语文教育是文学教育,是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当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内容、升学的压力等都严重消耗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达到教学目的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教育,加强对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训练,才能更好应对时代的发展。语

参考文献

[1]杜刚.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2(06).

[2]李荣英.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J].钦州学院学报,,2012(02).

[3]刘正伟.现代性:语文教育的百年价值诉求[J].教育研究,2008(01).

高中教育方针篇7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分层次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根据高中体育教学的特点,分析了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次教学法的意义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希望对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法体育教学高中实施意义关键问题

在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绝大多数体育任课教师采用的都是“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针对所有的学生所采用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等均是统一的。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使得一部分学生跟不上,一部分学生却又吃不饱,以致于影响了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而分层次教学法就是针对传统体育教学中的这一问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能够通过分层的方式有效的解决上述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使得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因此,本文就针对分层次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对高中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所助益。

一、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概念及内涵

分层次教学法,实际上指的就是在相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的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尽可能的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学习活动而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与此相对应的,体育分层次教学,其实就是在开展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体质健康水平、体育运动能力、兴趣爱好、优势特长以及体育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体育学习要求,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以尽可能的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通过体育课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一种体育教学方法。这种新的体育教学方法,以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我国的素质教育理论为基础,并有效的契合了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是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成效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次教学法的意义

(一)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次教学法,有助于因材施教的实施

学生之间由于先天素质、后天成长环境以及所接受的教育的不同,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而毋庸置疑,这些个体差异,肯定会影响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分层次教学法尊重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并能够将教学的着眼点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和发展过程上,而不是只关注教学的最终成绩,能够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从而有助于因材施教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次教学法,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利用分层次教学法来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活动时,因体育任课教师会事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组织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教学评价标准,所以,能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一定的努力取得相应的进步和成绩。而这样就能够有助于学生积累良好的体育学习体验,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另外,在利用分层次教学法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活动时,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都有所不同。体育任课教师在分层的情况下,指导起每个层次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来就会更有针对性,不但解决起问题来更有成效,还能够避免时间浪费,增加其他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练习时间。

由此可知,分层次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不但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体验的积累,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还能够使任课教师的课堂指导更具针对性,且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和练习时间,对高中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次教学法,有利于任课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相较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方法而言,分层次教学法对体育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在运用分层次教学法来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必须要做到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能够据此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分层,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组织管理和有针对性的安排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教学策略,来高效的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要顺利完成这些工作,体育任课教师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组织调控能力和执教能力,所以,分层次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对体育任课教师的组织调控能力和执教能力起到有效的锻炼,并能促进其不断的得以提升。

除此之外,在运用分层次教学法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活动时,要想实现分层次教学法的有效应用,体育任课教师还必须积极、主动的思考和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及有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这一点同样也对体育任课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意义。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分层次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体育任课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次教学法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一)应注意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

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科学的分层,是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有效应用分层次教学法的前提。

具体来说,在针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要确保分层的科学性,体育任课教师应通过体育达标测试的成绩、专项测试的成绩、学生情况登记表、调查问卷以及学生谈话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并掌握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体育知识储备水平、体育学习能力、体育学习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从而能够确保在针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能够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而在实际分层的过程中,则可以根据掌握的以上情况,设定分层标准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例如:在开展高中足球教学的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足球运动水平、身体素质水平、对足球运动的感兴趣程度以及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组学生可设定为足球水平相对较高,对足球运动非常感兴趣,且身体素质水平和体育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B组学生则可设定为具有一定的足球运动基础,有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足球运动的兴趣,且身体素质水平和体育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而C组学生则可设定无足球运动基础,对足球运动不感兴趣,或是身体素质水平、体育学习能力不太理想的学生。

最后,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体育任课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的进行灵活调整,使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始终与其所在的层次相符。

(二)应注意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分层

在对学生进行了分层之后,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分层,是在高中体育课教学中有效应用分层次教学法另一个关键。

体育任课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的过程,也就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应注意,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应是相应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能够实现和完成的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不要盲目的设定过高的、学生很难实现的目标,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应设定学生不经过努力就可以轻松完成的目标,以影响学生自身潜能的有效激发。

除此之外,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各个层次之间的递进性,也就是说,所设定的目标应是分层递进的。通常来说,可根据学生的分层,相应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性的目标(针对C组学生)、提高性的目标(针对B组学生)、发展性的目标(针对a组学生)三个递进的层次。

(三)应注意教学评价活动的科学分层

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时,如果忽略教学评价活动的分层工作,将会使得分层次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中体育任课教师,如果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来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就一定要注意关注教学评价的科学分层问题。

而要确保教学评价的科学分层,体育任课教师则要注意不但要在开展教学评价活动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要求和评价方法,还要注意评价观点的发展性。也就是说,在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要仅仅局限于学生目前的层面和水平,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及时的发现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以激励的方式来给予学生客观、中肯的评价,从而以此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体育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郭英,魏亚栋.体育课分层次教学法模式构建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3).

高中教育方针篇8

[关键词]继续教育高职体育必要性

[作者简介]陈黎明(1979-),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河北唐山063020)闫田(1981-),男,天津人,河北联合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河北唐山063000)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067-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高职学校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高职学校所培养的高专人才需求逐渐增多,高职学校中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变得日渐重要,对于高职教师自身的素质结构的要求也逐渐增加,高职体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也应当注重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工作技能。因此,高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是必需、迫切的。但是,继续教育中存在着为了继续教育而教育的现象,一味地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导致的包括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开始显现,笔者将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一、高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是时展的客观需求

随着国家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学校的教育备受关注,新时期新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改变,从旧时期的纯理论人才向高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转变,高职教育也开始被重新关注。新时代的人才不仅仅应当具备严谨扎实的专业素养,同时又应当具备随时掌握并学习最新技能的能力,即使是应用型人才也不仅仅需要我们具备理性的科学基本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因此,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以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

作为高职体育教师,要完成这样的教学工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教育工作者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达者的角色,还应该是知识的创造者,需要从自身开始提高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和灵活性。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更多的是方法的教学工作,这也就要求高职体育教师需要进行继续教育,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能力,掌握最前沿的专业技能和最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教育专业技能的提高,从而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

(二)高职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成长规律

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并通过调研发现,在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初期,随着教学经验的累积,教师的教学能力会逐年递增,教学方法逐渐改善,教学工作会随着时间的累积日渐成熟。但是到达一定时期,通常是五六年之后,由于人类的定性思维方式,对于已有的教学方法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教学工作的进行就像是一个机械的形式不再具有创新性,随着时间的增加,已经形成的教学模式会逐渐退化,并最终被淘汰。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方法就是进行继续教育,帮助教师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新的教学内容。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必须在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身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教学内容是否是应当学习的最新的专业技能。因此,即使作为教导学生的教师,也应当不断地进行学习,充实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可见,高职体育老师进行继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自身对于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学历较高,认为所掌握的知识对目前的教学任务绰绰有余,不需要进行继续教育。这是由教师对于高职教育本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自身的教学专业素质不够所致。二是由于多数院校中体育只是作为副科进行教学的,高职体育教师地位并不高,也就对自身的教学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三是很多体育教师都认为体育教学并不需要所谓创新课题,这是由于教师本身缺乏科研能力,自身的人文素养不够,知识面较狭窄所致。四是目前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多进行户外教学,认为体育就只是体能方面的锻炼,缺乏对教学科研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笔者对当前基于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总结了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部分继续教育针对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只是进行教学理念的提升,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由于针对所有教育工作者,因此容易出现教学内容的泛泛性,即使是教育理念,因为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因此教育理念也有所不同,尤其是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相比,户外教学课程较多,教学理念也应当有所不同,所以说这样的继续教育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二是还有一部分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内容旨在学历的提高,教学内容重复,对于新元素缺乏补充,缺乏针对性,不仅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提高,反而容易导致教师的教学思想退化。

(三)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对于高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同其他学科一样,多采用传统的学历提高教育模式,而体育课程并不同于其他课程,体育课程多采用传统的运动技能的传统模式,且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应用较多,而继续教育中所进行的教学方法旨在学历的提高,只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对于运动技能提升的教学模式还比较缺乏。

高中教育方针篇9

关键词:创新驱动;民办高校;“大思政”格局

所谓的“大思政”格局是指所有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娱乐过程中,都可以接受一定程度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让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更加向着社会的普世价值观方向做出转变,让学生能够洁身自好,并且真正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作为荣。因此可以说,思政建设已经成了一项必须在短期内取得重大成果的工作。

一、创新驱动引领下的民办高校“大思政”格局构成要素

(一)短视频平台要素。目前大量学生在日常娱乐的过程中,会将更多精力投放在短视频平台内。而短视频平台中,实际上当前我国各类官方媒体已经入驻,比如央视新闻、以及各地的共青团,都已经在其中建设了官方账号。并且这类官方账号通常会大量正能量视频,同时这类正能量的视频已经可以深度贴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娱乐需求。因此,在民办高校的“大思政”格局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这类短视频平台的合理利用,使得所有学生将更多精力和资源放在这类高质量视频的观看中。(二)日趋完善校园网络。当前民办高校已经建立了独占性的校园网络系统,包含高校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成果。如果高校要能够建立“大思政”教育格局,并对校园网络资源空间进行合理使用,从而使所有学生在该过程中可以实现对校园网络信息学习工作模式和工作渠道的了解。此外,也可以预约专业教育教师以及其他各类行政教育部门人员加入其中,针对个人的教育工作思想、教育工作理念和教育工作方法做出升级。(三)全面开发新型技术。当前民办高校“大思政”教育格局中,要想利用创新驱动思想,使所有学生接受专业有效的教育,那么就必须实现针对各类技术的全面开发。并且高校要在全面了解之后,针对所有学生的教育工作机制究竟采用普适化的教育机制还是采用个性化的教育工作机制进行分析,之后在此基础上探讨针对相关教育技术的使用模式。对于普适化的教育模式,则需要高校给予学生针对各类信息的反馈和交流渠道,让所有学生在该过程中可以主动实现对各类知识的了解。高校要基于教育工作机制和教育工作方法,实现相关技术的科学构造和开发。(四)科学建立管理要素。在创新驱动理念下,民办高校要建成“大思政”教育格局,就必须要实现对各类教育要素的科学投入。教育要素主要是包括理论阶段以及实践阶段的相关信息分享。在该过程中一方面要实现针对所有管理要素、管理工作机制和管理工作方法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实现针对所有管理工作要素的全面化探讨,使各类教师在该过程中能向所有学生发放最为科学、完整和专业化的管理资源。此外,对于所有教师来说,也要通都过对相关信息的分析,确保各类资源以及各类结果的研究更具有专业性、科学性与完善性。此外针对所有的管理要素研究阶段,也要能够让所有教师接受教育,确保在“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挥应有作用。

二、创新驱动引领下的民办高校“大思政”格局构成方法

(一)短视频教育方法。思政教育过程中,高校可以让学生群体自发形成一种针对各类短视频、优秀视频内容者以及各类官方账号的关注热潮,并且自行观看所有的视频内容。让班级内部的班长、团委以及其他的所有班干部,在该过程中接受学校的统一要求,关注这类短视频平台内部的各类官方账号,同时让其观看官方账号所的所有内容。当然对班干部群体来说,通常会在观看几个视频之后,对这类官方账号所的各类信息具有了一定的兴趣,之后可以允许这类班干部在宿舍内部进行这类视频的长时间观看,此时就可以在学生宿舍内形成一种相互分享、相互观看以及交流的氛围,从而会带动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这类账号。由此可在该过程中实现传递机制群体的自主化,高校实际上无须进行强制性教育,就可以让学生产生更高的心理舒适度。(二)官方节目使用方法。在官方节目的使用过程中,主要是高校能够对所谓的官方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定义,一方面是针对各类视频平台本身的官方活动,另一方面是针对当前以、央视新闻以及各地共青团为代表的账号。实际上无须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让所有学生进行全部观看,只需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水平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了解,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此时就可以形成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的氛围。此外在各类信息的取得中,可以鼓励学生除了关注各类官方媒体,也可以让学生关注一些知识传递类的博主。比如在某段视频网站上可以鼓励学生关注沈逸老师,让所有学生在看待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时,对西方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西方的文化思想以及西方的网络舆论战争具有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该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将思政思想真正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和个人生活过程中,那么此种方法就对教育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三)校园网络利用方法。在系统的建设中,一方面实现校园网络建设和相关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要能够分析如何依托校园网络系统,实现针对各类资源的合理投放。对于前项工作,主要是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可以登录到校园网络,自行查找“大思政”格局下个人接受教育过程中所需要获得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资料。对于后项工作,主要是高校要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求,此时可以给予所有学生一个独占性的登录账号,并且在其中建立学生的个人学习库。当然这类学习库中的资料可由学生自行配置,分成各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思想教育课程三个模块。针对思想教育课程,其中含有的资料在整个空间内预先存储,并且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若学生群体发现某些教师人员在个人思想。方面出现了问题,也可以借助校园网进行匿名举报或者实名举报。当然举报之后高校要直接向学生给出反馈信息,而被举报的教师并不知道举报学生的个人信息等资料。(四)管理要素配置方法管理要素的配置过程中,一方面要实现针对制度方面的建设,要求高校必须建立健全关于学生隐私的保护制度、学生举报处理规范制度、“大思政”背景下的管理框架制度等,从而让网络建设部门以及教师成员都更好了解到,必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最为科学的教育。此时,包括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也要完全参与到日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从而针对教学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信息,对教育意义进行全面了解。(五)拓展实践活动方法。在新时期背景下,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重视对实践课程、社会活动的强化,进一步推动课堂教育教学转移至课堂之外,充分发挥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等资源的优势,提升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听得过瘾、走心。实践中,可以将红色故事、革命英雄事迹、国球等作为媒介(参考当地博物馆、纪念馆资源完成设定),在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根据地等区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四个自信”。结合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在思政课堂教学技术的基础上全新开发慕课,运用互联网思维传播正能量,提升思政课的时代感和亲和力,扩大思政课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在实践中a,民办高校应当重点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打造“大思政”工作格局,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同时,民办高校应当结合院校特色、育人理念、思想教育需求,搭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育人新平台,如雷锋纪念馆、陶行知纪念馆等;并定期结合不同专业,举办思政教育专题活动,如针对医学院学生,组织其观看以王振义院士为人物原型的原创话剧《清贫的牡丹》等。由此丰富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场所,可实现“大思政”教育格局的优化构建。

三、结语

高中教育方针篇10

关键词:高职;特点;语文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75-01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在对学生开展基础性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针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开展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学科研究与技能操作并举的人才。正是因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具有的上述使命和特点,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科教育的开展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语文教育专业是高职院校中传授语文学科教学知识的科目,是集基础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师范性教育科目。如何遵循高职教育特点开展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是理论界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的特点

1、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是以职业能力为主的高等教育,以培养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特色是显著的。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放在高职院校培养的重心。

2、坚持“职业性”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能力中心”,即注重职业性,应用型,适应度。这一培养模式关注学科的市场需求度,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以及学生能力的开发。在给予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坚持专业课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职业性。

3、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依市场需求而定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开设与内容选择是具有市场需求的针对性的。这与普通高等院校强调学科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较大差别。科目的开设唯有遵循市场需求和配置,才能更好的为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工作服务,保障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

4、“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需求所谓“双师型”师资指的是教师即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也需要具有丰富的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这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教师自我进修,自我发展的指导方向。

5、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视教学实践是高职院校开展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这一环节强调技能训练,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和模拟实习的能力培养,强调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6、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共同参与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体现和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途径。学校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学科,设计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大纲等,企业则针对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特色等为学生实训提供平台和机会,通过一线工人的经验介绍和实地培训加深学生的课堂所学,并做好接受毕业学生来企工作的准备。

二、高职教育特点在语文教育专业教学中的体现

1、针对市场需求,合理开设本专业课程,选择教学内容

语文教育是师范类教育学科,针对各级学校输送合格的语文教师,为社会培养一批语文教学工作者和社会实践者。所以高职院校在开展语文教育学科教学时,要针对当地或者一定区域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需求度及侧重面,结合地区语文学科发展的现状,有重点的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师范生基本技能等,尤其是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要一并重视。高职院校应与当地的中小学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交流,针对语文学科急需的教师素养,教师技能进行学术讨论和研究,综合出一套适合市场及学校教育教学就业工作的教育计划,让语文教育专业的开展更能够针对地区实际情况,针对各中小学的人才需求。

2、在注重文学素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语文教育是传播文学知识,培养文学素养,树立文学创作意识的学科,语文教育首先要做到对学生文学素养的熏陶,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语文,爱上语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习得并掌握语文学科的教学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尤其是走向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如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无生上课等,做到让学生理论实践“双达标”。职业能力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适应,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等项目。这些是学生走向社会从事职业,成为合格劳动者,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项目,学校需要通过对课程三维目标的设计,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给予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培养,让学生走向社会能够尽快适应职业的需求,尽早进入角色,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