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工程造价固定资产投资十篇工程造价固定资产投资十篇

工程造价固定资产投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8:29

工程造价固定资产投资篇1

关键词:工程造价控制;固定资产投资;问题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a

一、工程造价控制及其在固定资产投资中重要性

工程造价是指进行某单位工程建设所花费的全部费用,是建设项目实施固定资产的再生产及形成的无形资产与流动资金的总和。

固定资产投资的中心任务是实现投资项目目标,投资目标的实现是投资者经济效益的真正体现,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有效控制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工程建设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造价控制的意义首先是可以使投资项目在预先制定的规划设计方案下进行,并全方位动态的监控和预测项目工程造价及变动情况,将造价控制在该阶段的允许范围内;其次,对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的精确编制离不开工程造价控制,由此有效实现各工程项目间均衡的投资分配,确保估算、概算、预算对工程造价的有效约束作用。因此,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是提高项目投资效益的必要途径,如何正确认识工程造价管理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重要性,克服工程造价控制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当前建设投资和造价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

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可以说是施工企业工程建设的费用和管理费用的控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已经逐步形成了比较规整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并且在建设投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程造价要贯穿在投资建设的的各个阶段,即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运用各种方法及手段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对投资建设中存在的风险预测、分析及监督等实际问题进行解决,从而合理均衡的分配个工程项目间的投资。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也是衡量我国建设项目经济指标与技术指标的重要手段,使得投资产品的权益得到对应的保障。目前,我国加强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当一部分的建设承发包双方还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超概算超预算的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只有进一步加强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才是有效优化施工设计方案的有效方法,使工程造价控制愈加规范并最大程度发挥其效率,使固定资产投资节约资金,使我国建设投资领域得到更为科学的发展。

二、工程造价控制应对策略分析

首先,主要的问题是行业不规范现象。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在不断加速发展的同时,行业及市场却频频暴露出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工程造价控制作为建筑市场的一个组成要素,其行业问题同样凸显,主要是该行业中尚存在着许多运作不规范、不按规程办事的现象。部分投资决策者,在投资估算、设计概算阶段重视程度欠缺,采取了仅为通过项目批报的“走过场”态度,同样也忽略了设计阶段的重要性,按照国际惯例,造价控制的最重要阶段即设计阶段,设计标准、设计范围、设计深度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造价,一些决策者对既定的建设方案、建设目标不够充分与坚定,在投资额度的把握、建筑标准的尺度、设计深度的审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的合理与完善程度上行使严格把控的权利。其导致的后果则是我们俗称的“三边三超”,很多建设工程项目,为实现非常规的目标工期等不合理预期,往往是建设工程一边施工一边变更,对变更的必要性和经济性缺乏监管,对由此造成的损失浪费也缺少相应责任制约,最终产生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现象,除却机械材料、劳动力费用的上涨的客观因素外,究其原因,正是前文提及的,由于在建设工程项目前期的决策疏漏,制定非常规的不合理目标,设计准备工作浅显不足,不合理及超标准变更等所引发的。另一方面,在招标过程中,一些建设实施主体只考虑利润大小却不关注低价中标是否低于成本,在利润空间相对较高的建筑行业里,施工单位的收费标准一般根据企业资质的等级划分而有所区分,为追逐实现利益最大,许多资质较低甚至是没有资质的企业或个人纷纷寻求资质等级较高的企业挂靠,按照业内游戏潜规则采取串标围标等不法手段中标,待工程中标后又采取各种手段甚至采取违法行为来控制工程投资,或施工企业为获取中标资格而人为降低报价导致报价失真,后又采取更低价格对工程拆分实行转包的形式,致使工程造价与实际工程发生背离,这样规避招投标管理部门对中标价是否低于成本价这一关键环节的有效监控,这些情况都使工程造价控制在某种程度上无法发挥其作用甚至暂时失去效用。其次,造价机构管理水平偏低与造价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缺失,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门技术性极其专业,具有相当复杂性和广泛性的学科,在实施工程造价控制过程中,各个专业工程需要对应不同专业的造价工程师,造价机构诸如招标机构,预算编制机构,结算编报机构,造价审核机构即需对不同专业的造价人员进行统筹安排和区别分工并统一汇总,对造价控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存在的对建设工程全局或局部存在隐患的环节应及时向决策者或项目实施者等及时反馈和作出警示,目前现有的造价机构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并非完美,同时,造价人员是相对庞大的群体,其职业道德素质面对建筑行业这潭深深池水时,如何经得起考验?至少,在诸多恶意招投标,刻意高估冒算等现象中,均是一些违背其职业操守的造价人员经授意后实际操作的。而专业知识的不完备,经验的缺少,知识的更新滞后,也会导致造价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不能保证工程造价控制质量,且目前的工程造价人员往往利用工程定额进行工程预算的编制和审核,在当前建筑行业高速复杂发展的形势下,这样单一的手段亦不能适应现代工程造价控制的需要。

三、加强工程造价控制的措施

(一)深化改革及完善工程造价控制控制服务体系,加大对违法现象的查处力度。

首先,政府要转变工程造价控制控制职能,履行裁判职能,限定规则,提升服务水平,对工程造价机构和造价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行为施行有效监督,提高土建工程造价控制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政府增强价格信息服务,及时准确的采集、整理和各专业工程计价需要的政策法规。同时,工程造价控制机构要制订办事指南,做好工程造价争议解释,明确规定解释流程。最后,政府应对建设行业的各类违法违纪现象加大查处力度,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打击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肃清行业污浊,从而在大局上对工程造价领域实行规范管理。

(二)重视工程全过程的造价控制

(1)方案的选择决策是工程造价控制最关键的环节。错误的决策会造成严重的资金浪费,而正确的决策能大幅度的节约投资。正确的决策是最有效的造价控制行为,为做好选择决策,需建立建设工程性价比意识,注重工程的功能和造价关系,对同样达到某种功效或满足实际需要的工程,选择造价最低,提高工程性价比。

(2)对设计方案实行招标或竞选,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在选择工艺技术方案时,应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效益为前提,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案和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

(3)严格按照《招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操作,规范招标投标行为,遵循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合理确定标底,做好工程承发包合同的签署工作,严格控制项目分包行为,堵住一切漏洞,严格变更论证及手续,缩减相应开支,避免损失浪费。

(4)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一是熟悉施工合同中与造价有关的条款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二是严格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及优化施工方案,力求降低工程造价,投资有理有据;三是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四是做好设备、材料采购的投资控制,在满足设备和材料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费用;五是以承包合同、有关法律和法规为依据,认真审查索赔要求的正当性及其取费的合理性,准确地确定索赔费用,正确处理索赔。

(5)工程竣工验收后,应把施工阶段及时收集和保管的各种工程资料,按实进行工程结算,确保不漏算、不漏项、不多算,正确套用预算定额和不同类别的工程费用定额,编报具备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竣工结算报告。必要时,应将项目的有关造价资料及分析结果汇总并建立数据库,为后续工程提供参考。

(三)投资建设主体部门之间进行协作管理和控制

投资建设过程中,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会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只有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才能更好的进行控制管理。各职能部门应配合造价控制部门的工作,通过严格的审查,将工程造价的控制从源头上抓起,使工程进度得到保障。投资建设主体应严格执行相关的造价控制和管理规定,对执行单位做好定期抽查和监管。

当前,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不断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在投资建设的过程中,对工程的造价进行有效控制是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为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一定要对工程造价控制严格管理,行之有效的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使之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抓手。

参考文献

[1]谢路平.工程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13:161-162.

[2]刘永刚.工程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4,05:56.

工程造价固定资产投资篇2

【关键词】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战略成本;经济效益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网企业的性质已不容置疑。作为企业,经济效益是基础,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确保电网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和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但是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电网企业,销售电价作为电力企业的生命线,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严格控制,特别是目前为实现电网坚强,确保电力供应进行大规模的电网建设投资,使电网企业成本增长迅速,而电价出台困难。面对新形势,如何确保电网企业效益稳步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课题。积极开拓电力市场,努力优化售电结构,大力开展节支降耗固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但电网企业作为资产、资金密集型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充分认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一)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比重大,相应的成本已是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资产资金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是电网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从1998年开始,基于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电力企业斥巨资进行农城网改造,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与之相对应的折旧、财务费用和修理费用快速增长,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日益突出。所以在目前国家严格控制销售电价,监控电力交易行为,购售价差的扩大受到限制的形势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重点在内部挖潜,内部挖潜的重点在于实现固定资产成本的有效控制。

(二)建设坚强电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是大势所趋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目标,能源和电力的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在目前电源点建设日益加快,基本能够满足电源供应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解决电网卡脖子问题,确保电力供应,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服务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是大势所趋。国家电网公司高瞻远瞩,适时提出了“一强三优”的发展目标,在“十一五”期间投资20000亿元加强电网建设,其中河北南网投资需求近500亿元。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成本上涨的压力和资金筹措的难度加大。为解决这一根本矛盾,要求电网企业必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与管理,统筹规划,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缓解成本上涨压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确保电网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实现企业“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

固定资产管理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是企业“精益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在投资环节,做好投资规划,可以有效避免资产闲置,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优化设计方案,推行典型设计,运用典型造价,规范招标行为,可降低投资成本和工程成本,有效降低企业折旧和财务费用,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在生产经营环节,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可以有效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降低固定资产运行维护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经营管理环节,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可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所以应从战略成本的高度,牢固树立“大成本”观念,正确认识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固定资产管理,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于电网企业的经营特点,固定资产投资大,使用部门多,使用范围广,结构分类复杂,更新换代速度快,管理难度大,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效益观念淡薄,投入产出分析不到位

电网企业作为特殊性质的企业,保持合理利润水平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投资决策应该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前提。但长期以来,受过去体制的影响,电网企业效益观念淡薄,投资偏重社会效益,投资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以出台投资电价为基础,缺乏必要的、实事求是的投入产出分析,所以投资规划建立在满足未来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电网需求为前提,从而造成了企业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的闲置,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企业生产经营乃至健康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二)管理手段落后,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电网企业经营管理环节多,管理链条长,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首先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达到信息共享,固定资产存放地点的变化、大修、更改拆除信息传递不及时,形成了固定资产在财务上“只增不减”,资产不实情况严重;其次是管理责任不明确,各管理环节各自为政,不能实现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的有效衔接,特别是农网改造形成的固定资产,由于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监管不到位,造成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严重脱节;最后是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构成复杂,生产部门与财务部门资产分类不尽一致,账、卡、物核对困难,是固定资产前清后乱的根源之一。

(三)缺乏统筹规划,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不够

由于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涵盖了输配电各类资产,电压等级多,对安全性能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在各类资产之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存在较大空间。但是按照目前电网企业管理体制,各供电公司作为省公司的分公司,在省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框架下,以加强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为目标,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和细则,各供电公司之间、供电公司各部门之间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同时省公司缺乏资源优化配置的主管部门,除个别价值特别大或特殊需求的固定资产在各供电公司之间合理调配外,大部分固定资产的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基建、大修等工程拆除的仍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进行合理调配,进行降压降级再利用程度不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四)缺乏奖惩机制,废旧设备物资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电力企业资产量大,更新换代较快,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电网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拆除的废旧设备物资较多,又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奖惩机制等原因处理不及时,造成大量积压,个别供电公司甚至租用仓库存放废旧设备物资。这一方面造成企业管理成本、租赁成本加大,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设备物资长时间露天存放,使部分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失去了再利用价值,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为努力实现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电网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以资产全寿命管理为主线,从战略成本的角度思考成本控制问题,牢固树立“大成本”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一)建立投入产出机制,做好电网投资项目统筹规划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合理规划是加强固定资产源头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针对电网企业长期以来重投入、轻产出的管理理念,要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和经济效益意识,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以满足电网安全和社会用电需求为前提,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合理规划电网建设,适度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投资时间。电网规划的投资效益分析不仅要实事求是地考虑市场、负荷增加和未来经济发展,而且要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评价,包括投入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回收期的要素分析与评价,从而实现电网规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有机结合,避免固定资产的无效闲置,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确保投资最快收回,规避投资风险。

(二)推广典型设计,努力降低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是固定资产价值的源头,是降低固定资产成本和资金成本的基础,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典型设计,建立概预算编制、典型设计、招投标管理一体化机制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加强招投标管理,努力降低设备物资的采购成本和工程建设成本;积极推广典型设计,认真进行差异化分析,确保项目设计的科学合理;在典型设计和统一招投标的基础上,细化概预算项目,做好项目概预算的编制与审查工作,从而实现三者的有效衔接和统一,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根本目的。

(三)提高管理手段,加强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管理

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管理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点,也是管理的难点。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分布广,管理分散,依靠传统的账卡物管理模式固然行不通,但目前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还不能满足信息共享的要求,造成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脱节,资产变化信息传递不及时;造成了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等诸多问题。要实现固定资产的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信息化管理手段,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实施的eRp工程,做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的实时共享,保证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衔接,实现价值与实物管理的统一。加强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管理,不仅可以加强对各管理环节的有效监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可以进一步明确实物资产的管理责任,延长资产寿命,降低固定资产维护费用。

(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不仅包括对闲置设备的合理调剂,而且包括对退役、退运设备的再利用。优化资源配置应按照统筹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省、市两级公司均应明确资源优化配置的责任部门,及时掌控各单位、各部门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妥善保管闲置设备,积极组织技术部门对退役、退运设备进行鉴定。结合基建、技改、大修等工程需求,对仍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提出优化利用方案,做好使用计划,并贯彻落实。按照先内后外的原则,优先安排在本单位内部调剂、降压降级使用;省公司应将内部不能调剂使用的设备物资实行资产无偿划拨,在各供电公司之间进行合理调配;对确实无法利用的设备物资及时进行处置,及时回收资金,降低资产损失,确保设备物资能用必用,努力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五)建立奖惩机制,强化报废设备物资处置管理

工程造价固定资产投资篇3

摘要固定资产是企业运营的重要工具,在企业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投资一经发生,资金就固化形成企业的“沉没”成本,投资成本在整个资产折旧期间内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本。因此,本文从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控制的具体措施,从而达到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和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投资成本,防范投资风险等目的。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

固定资产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资产,是企业运营的重要工具。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金额大,变现能力差等特点。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全过程中,如果没有完善的内控制度将使得企业资产在不健全的各类制度下不显山、不露水的悄然流失。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单位内部为了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度、措施和方法的总称。内控失败带给企业的危害是内伤型的,是以牺牲企业的利润和队伍的凝聚力为代价的。实行内控制度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保证企业资产安全的需要。因此,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控制,对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和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投资成本,优化资产的盈利能力,防范投资风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固定资产投资是企业投资的最重要的内容

固定资产投资,实际上就是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的主要形式是技术改造、改建、扩建和新建。通过技术改造、改建、扩建和新建形成的固定资产一经建成投产,就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也决定了它可能实现的经济效益。它是企业生产的规模、产品品种、产品质量的基本保证,而且,固定资产投资,也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高低,发展前景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加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重要前提。

(二)内控是企业壮大的“内功”

今天,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全速将企业带入一个新经济时代,许多企业已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对业务流程实行再造和整合,以提高国际竞争力。而这些企业在整合中,无一不是以强有力的内控管理为基础,它强调以首尾相接的、完整连贯的整合性业务流程,来取代过去被职能不清的、管理部门割裂的、不易看见也难于管理的破碎性流程,它的每一条信息都是受控的、可追溯的。

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措施分析

为解决投资方向不合理、项目管理存在漏洞、项目初设审核不严、施工超概算及竣工决算不及时等问题,必须针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各个环节,采取积极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

(一)明确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管理的主管部门和岗位,保证管理架构完整、科学、合理

1.企业应建立健全工程项目业务的主管部门,包括项目规划、概预算控制部门,建设管理办公室等,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2.各主管部门和业务人员应严格按规定的建设程序办理工程项目业务,不得跨越程序办理工程业务,不得擅自超越上一程序批准的项目方案和造价实施下一程序,只有完成上一环节工作后方可转入下一环节。

3.企业应当对工程项目相关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及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二)加强项目决策控制,从源头上防止无效投资

1.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的决策必须履行规定的程序。重大项目的决策程序包括项目建议书阶段和可行性研究阶段。

2.重大投资项目建议书,由建设单位组织编制,企业最高管理层组织审核、批复。对审核通过的项目建议书,报企业最高管理层批复。

3.为了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有效,必须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由项目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咨询单位等编制。

(三)搞好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控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造价

1.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项目的初步设计。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投资估算,是工程项目控制造价的依据和初步设计概算的最高限额。

2.企业应规范、完善对初步设计文件的审核程序与相关制度,实现对工程项目预期造价的有效控制。

3.重大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由企业概预算控制部门组织审核,并负责将审核意见反馈给设计单位,督促设计单位修改完善。

(四)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控制

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控制应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和监督,内控制度的重点是:

1.制定预算审批制度,规定了固定资产的购建、动态管理及处置的程序和审批权限,降低固定资产购建成本:

2.内部牵制制度,对计划外购建固定资产、自行调整投资计划、冒名顶替将投资挪作他用的,制定了领导与执行者、审批与经手、验收相互牵制制度;

3.岗位分离制度,对不同部门设定不同的职责,将固定资产投资的计划、审批、经办、付款结算、资产保管等岗位分别由不同部门担任,并明确各部门职责及责任;

4.财产清查制度,对资产的保管、使用、费用的列支标准、方法和处理进行规范。

(五)强化内部投资预算控制,确保工程项目建设得到资金保障

1.内部投资预算主管部门对申请列入内部投资预算的工程项目,应按照“效益优先”原则,通过项目经济效益排队,与当年投资资金来源和其他项目综合平衡等,合理列入内部投资预算。

2.财务部门作为全面预算主管部门,应审核内部投资预算的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是否平衡,不能超来源安排投资规模。

(六)监督制度执行、遵守法制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控制涉及范围广,控制难度大,因而内审人员在管理中应有目的的收集问题,剖析问题,将这些问题按性质分类,把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针对每一个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同时,应对内强调控制,对外强调法制,因为法制建设是控制的基础和条件。现有的市场准入、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工程质量监督等制度,为逐步建立起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建筑市场运行规则和管理制度体制提供了条件,并将成熟有效的改革措施通过法律、法规加以确定,是我国建设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七)搞好施工图预算控制,确保施工图预算与初设概算闭合衔接

已列入内部投资预算的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应委托负责初步设计的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必须以被批准的初步设计为依据,不得任意增加工程项目,扩大工程范围和提高建设标准。

施工图设计获批准后,建设单位应组织造价专业人员或委托有关中介机构编制施工图预算。对编制完成的施工图预算,由负责组织施工图设计审查的建设主管部门进行审查、修改、批准。

(八)做好价款支付控制,防止差错和舞弊

建设单位财务部门要严格按批准的内部投资预算控制工程价款的结算与支付。会计人员在办理工程预付款和工程进度款结算、支付业务前,应对照工程合同约定的价款支付方式、内部投资预算等,认真审查和复核本单位工程主管部门提交的价款支付申请及凭证(包括承包方的收款收据或发票)、审批人的批准意见等,复核无误后,方可按规定,办理价款支付手续。

(九)加强项目竣工决算控制,确保盈亏和资产的真实、准确性

工程项目竣工后,应在三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监理、质量监督等单位对施工单位报送的竣工资料进行审查,组织竣工预验收和竣工验收。

建设单位财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如实反映工程项目的实际造价,不得将应计入当期经营费用的各种支出计入建设成本。工程项目所建造的固定资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妥竣工财务决算的,应当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起,按估计的价值转入固定资产,并开始计提折旧。待办妥竣工决算手续后再调整固定资产入账价值。

三、结束语

企业通过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能够大幅度的降低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舞弊发生的可能性,及时堵塞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漏洞,真正为企业起到“增值服务”的作用。因此,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内部控制工作还应得到重视和加强,为企业带来的好处也将日益显现。

参考文献:

工程造价固定资产投资篇4

关键词:村集体经济组织;固定资产;核算

中图分类号:F302.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当前,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村集体固定资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固定资产丢失、损坏、贱卖等现象经常出现,影响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和发展,因此,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就有了存在的必要性。本文主要是针对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方法进行阐述。

一、计价准则

1.买入的固定资产,不需要安装的,按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格加上采购费用、包装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和交纳的相关税费等作为入账依据;需要安装或改装的,还应加上安装费用或专业人员的改装费用。

2.自行建造的房屋及建筑物、农业农田基本建设设施等固定资产,其物资费、工人工资,机械施工费及以工程可用前各项杂支费合计为入账价值。

3.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应按接受发票所标注的金额加上实际发生的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费等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依据;没有依附凭据的,按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其费用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依据。

4.固定资产改良、扩建的,在其原有的账面价值的基础上,加上改良、扩建而发生达到其可使用前的新的支出,减去改造、扩建过程中拆除不用的零件的变价收入作为固定资产的新入账价值。

5.投资者投入的,应按相互约定的价格作为入账价值,但与市场价格不相符的不能作为入账依据,需要安装的,则应加上由村集体组织支出的安装费用作为入账价值。

二、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

1.购置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取得的发票价款加上安装费用及在固定资产可用前发的必要支出归集在“在建工程”借方核算;等达到可用时,转入“固定资产”的借方核算。

例:王庄村经村委研究购买了一台打药车,其支付购货款为90000元,到村后又支付司机运输费2000元、支付安装人员安装费2500元,则打药车的入账金额应为()。

a.90000元B.93000元C.94500元D.92500元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入账金额=90000+2000+2500=94500。

2.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借方核算集体经济组织自己建造村室、建筑物等,村室及其建筑物可使用前的各项费用;其可使用后,转入“固定资产”的借方。以出外承包方式形成的固定资产,应与承包商合同标注价款作为成本,在“在建工程”科目进行核算。固定资产可使用后,转入“固定资产”的借方。

例:某村委建造村室房屋三间加围墙,其物资费用为11100元,工人工资10000元,机械施工费3000元,垃圾处理费为400元,则该村室的的入账金额应为();

a.11100B.21100C.24100D.24500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入账金额:111000+10000+3000+400=24500。

账务处理:

完工前:借:在建工程24500

贷:工程工资11100

应付工人薪酬10000

现金3400

完工后:借:固定资产24500

贷:在建工程24500

3.修建、扩建、改建形成的固定资产的核算,其费用包括物资费用,工人工资,安装调试费用以及其它有关的支出应计入“在建工程”的借方;待工程合格可使用后,再转入“固定资产”的借方核算。

例题:陈庄村有一台小麦收割机原值89000元,折f40000元,年久需修理方可使用,在修理其间更换部分零件支出1500元,工人修理费用500元,调试机器用柴油100元,则该固定资的入账金额应为:()

a.89000B.49000C.51100D.51000

答案分析:入账金额=(89000-40000)-1500-500-100=51100

4.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账户借方为“固定资产”科目,贷方账户记“资本”科目。

例题:村集体经济组织接受某单位投资的一台洋马牌收割机,其投资者与要委协商价格为250000元,发票所附价格为270000元,市场价格与协商价相同,机器到村后,由专业调试人员调试操作成功后,村委付调试费用1000元,这台收割机的账务处理应为:

答案分析:本题中,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应为协商价格加上村委支付的调试费:270000+1000=271000

借:固定资产271000

贷:资本271000

5.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按当前市场价格作为入账依据入账。账户借方计入“固定资产”,“公积公益金”记账户贷方。

例:老颜集乡闫道口村委收到当地某企业家无偿增送的雷沃谷神牌收割机一辆,价值98000元。按规定应计入()账户。

a.主营业务收入B.其他收入C.固定资产D.公积公益金

正确答案:D

账务处理:借:固定资产:98000

贷:公积公益金98000

6.盘点固定资产时。其实际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时,大于账面价值部分列入“固定资产”借方,贷方列入“其他收入”账户。

例题:刘庄村处理一台报废的属于本村委的旋耕耙,旋耕耙的入账价格为12000元,已计提累计折旧为9000元,经买卖双方协商确定最终以3600元的价格卖给李庄村一位村民自用,但需要刘庄村委承担运输费340元。那么此项业务的账务处理应确认损益()元。

a.主营业务收入500B.其他收入260C.销售商品收入500D.营业外支出260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3600-(12000-7000+340)=260。

账务处理:

工程造价固定资产投资篇5

一、固定资产购入会计处理比较

外购固定资产,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是固定资产增加的主要来源。《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企业购入固定资产,应按实际支付的买价、增值税进项税额等相关税费,以及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其他支出,作为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入账,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而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于外购固定资产,则应分别按资金来源借记“专用基金”或“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

利用货币资金购入固定资产,是资产存在形态的转换,但事业单位购入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既繁琐又令人难以理解:1.事业单位将购入固定资产的全部支出列作当期支出,显然违背正确划分收益性支业与资本性支出的会计原则,导致不同会计期间事业支出高低悬殊,影响了事业支出的考核与。2.购入固定资产,应该是在减少银行存款的同时增加固定资产,而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编制的分录却是在减少存款的同时,减少了专用基金,前后两笔分录缺乏内在联系,难以直观、充分地表达出所要反映的“外购固定资产”这一经济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不再是财政拨款这单一渠道,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没有必要单独反映。因此,建议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购入固定资产,直接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既简捷、清晰,又使于与企业会计制度接轨。

二、在建工程会计处理比较

各单位所需固定资产,除了外购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自有人力、物力自行建造,即称之为在建工程。在《企业会计制度》中为此专门设置了“在建工程”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工程支出发生时,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按实际工程支出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而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未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基建业务的核算。

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游离于本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之外:先由建设单位完成基本建设业务,项目竣工决算后再移交给使用单位。另设基建会计账户进行反映,这种分离的核算方式会导致一系列:1.在单位核算体系之外,另设一套基建账并出具相应的财务报告,既增加了核算工作量,又使单位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核算体系,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2.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基本建设业务核算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使其核算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状态,一些单位乘机把一些超预算、违反财经法规的支出,也在基建账户中列支;把一些收入存入基建账户,设立“小金库”。逃避纳税等。为了加强事业单位基建业务的核算与管理,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设置“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外购需要安装的工程、基建工程、技术改造工程等发生的实际支出,待工程完工后再结转“固定资产”科目,这既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又能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完整性。

三、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会计处理比较

固定资产具有价值高、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在使用过程总会发生一些后续支出,这在会计上产生了如何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问题。《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以能否增加企业经济利益流入为判断依据,规定只有引起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延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和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等支出才可以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其余支出则确认为费用。对于费用化的后续支出,其账务处理是: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其账务处理是: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待完工交付使用,工程支出再从“在建工程”科目结转“固定资产”科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没有具体的表述,仅规定了固定资产修缮的账务处理,将修缮分为一般修缮与大型修缮,对于一般修缮,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对于大型修缮,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固定资产修缮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产生如下问题:1.一般修缮与大型修缮很难划分界限,结果导致各单位列支随意化,违背了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2.大型修缮从修购基金中列支,势必导致固定资产更新资金不足,影响事业单位的正常发展。大型修缮从修购基金中列支,还会导致少列费用,虚增结余。因此,建议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维修保养、改建、扩建等支出统称为“后续支出”,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标准,划清其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界线,并分别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费用化的后续支出,发生时直接计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科目;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发生时通过“在建工程”进行归集,完工时再结转“固定资产”科目。

四、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比较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时,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计提折旧是固定资产价值的分摊和补偿过程,它不仅涉及产品(劳务)成本,而且涉及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与《企业会计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折旧范围、折旧方法,可以加快企业资金的回收,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按期计提折旧时,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货记“累计折旧”科目,将“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计算固定资产净值,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确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而是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大型修缮,计提时,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用修购基金购置固定资产或进行大型修缮时,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价值损耗的补偿是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实现的,而不是企业那样通过计提折旧来实现的。

与相比,事业单位不计提折旧存在诸多弊端:1.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按成本原则反映其购置时的价值,没有反映其净值,体现不出现有的生产能力,而且,事业单位普遍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致使一些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或早已不存在的固定资产仍保留在账面上,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2.事业单位日常事业活动和经营活动,必然导致固定资产的损耗,而事业单位由于不计提折旧,使固定资产损耗不能在成本中得以体现,结果是少计成本费用,虚增盈余,特别是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开征企业所得税等新政策的实施,势必增加事业单位负担,其切身利益。3.修购基金不是按固定资产原值而是按收入一定比例计提的,而收入的多少与固定资产的损耗并不存在比例关系,所以修购基金多少并不能如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计提修购基金制度不能替代固定资产折旧制度。鉴于以上的存在,建议废止计提修购基金制度,取消“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建立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五、固定资产投资处理比较

《企业会计制度》中将投资定义为:企业为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为谋求其他利益,而将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账务处理分以下几步:固定资产转入清理时,按已提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原值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净值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支付清理费用时,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将清理净额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外投资是通过“对外投资”和“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两个科目进行核算的。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账务处理如下:按投出固定资产评估价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同时按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从固定资产投资会计处理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如下差别:1.投资成本确认标准不同。企业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初始成本是按投出固定资产的账而净值加上支付的相关税费计价,而事业单位是按投出固定资产的评估价或合同、协议价计价,同一项业务在不同单位会计计量口径不同,违背了会计核算的可比性原则。2.核算详细程度不同。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设置了“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投资收益”、“固定资产清理”等一系列科目进行详细核算,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只简单设置了“对外投资”、“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两个科目,无法提供投资与被投资单位的相互关系、投资损益等信息,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3.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是将固定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获得的另一项资产,但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会计处理所提供的信息是:“对外投资”增加的同时,“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增加,看不出对外投资的来源是固定资产,而事实上固定资产的增减不一定同单位的净资产发生联系,更无法做到-对应。鉴于上述情况以及前述取消“固定基金”科目、建立折旧制度的设想,建议再取消“专用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改为:借记“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对外投资”科目。这样既保持了账户的对应关系,又与企业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基本保持一致。

1.罗绍德。新编预算会计。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10

2.阎达五、赵西卜。关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问题的思考。当代财经。2003.3

工程造价固定资产投资篇6

企业购建固定资产虽未办理竣工结算但已投入使用,已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该资产确定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定义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已作出了解释,具体是指固定资产已达到购买方或建造方预定的可使用状态。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可认为所购建的固定资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一)固定资产的实体建造(包括安装)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或者实质上已经全部完成;(二)已经过试生产或试运行,并且其结果表明资产能够正常运行或者能够稳定地生产出合格产品时,或者试运行结果表明能够正常运转或营业时;(三)该项建造的固定资产上的支出金额很少或者几乎不再发生;(四)所购建的固定资产已经达到设计或合同要求,或与设计或合同要求相符或基本相符,即使有极个别地方与设计或合同要求不相符,也不足以影响其正常使用。

企业购建固定资产对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并未及时暂估入账并计提折旧,一般告知的答案是对方未开具发票、因设备质量出问题产生了合同纠纷等方面的原因,而合同纠纷往往源起买方,因为有的合同明确规定买方未经卖方签字确认验收就投入生产使用,视同已验收。固定资产已达到预计使用状态,企业迟迟未暂估入账,究其主要原因是企业为完成下达目标考核的利润指标,通过不增加固定资产少计提折旧达到自己的目的。

根据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第三十三条:“所建造的固定资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应当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起,根据工程预算、造价或者工程实际成本等,按估计的价值转入固定资产,并按本制度关于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定,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作调整”和第三十四条“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在年度内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按照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并调整已计提的折旧额,作为调整当月的成本、费用处理。如果在年度内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应当按照估计价值暂估入账,并计提折旧;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按照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同时调整年初留存收益各项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第4号准则指南第一条第二款也明确规定:“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和准则要求,按工程预算、造价或者工程实际成本等,按估计的价值转入固定资产并计提折旧,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作调整固定资产原值,再按调整后的资产原值计算应计提折旧,扣除已提数,得出在后期折旧年限中应分摊折旧额,无需调整已计提折旧额。

然而,国家税务总局以国税函[2010]79号发文《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明确,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工程款项尚未结清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可暂按合同规定的金额计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提折旧,待发票取得后进行调整。但该项调整应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进行。此规定可理解为,固定资产在实际投入使用时,没有全额发票的,可以先按照合同规定金额入账计提折旧,12个月内取得发票后要进行纳税调整,超过12个月就不能追溯调整。

以上就形成了会计成本和计税成本的初始计量差异,应进行纳税和追溯调整。例如:某企业购建一项固定资产,预算总造价为600万元,2010年6月投入使用,但由于工程款项尚未结清未取得全额发票,只取得部分发票合计480万元。企业预计该项固定资产使用年限10年,保留残值为零。

分析:固定资产由于已投入使用,可暂按合同规定的金额600万元计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提折旧。2010年,可税前计提折旧30万元(600÷10÷12×6),但该项调整应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进行,如果2011年度仍未取得剩余发票,该项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只能确认为取得发票部分480万元。在2011年汇算清缴的时候,首先需要对2010年计提的折旧进行调整,调增6万元(30-480÷10÷12×6)。如果至2011年6月份的12个月内又取得60万发票,未取得剩余60万发票,则计税基础调整为540万元,调增2010年折旧3万元(30-540÷10÷12×6),之后按计税基础540万继续计提折旧。

由于企业购建固定资产(除厂房外)的预估成本主要是设备款,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其进项税额应当记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也就是说,企业与供货方签订的设备合同款是含进项税的,会计人员在财务处理过程中,有的直接按合同价,有的按合同价扣除进项税后的价格进行暂估入账。由于税法没有对固定资产暂估入账的价值确认作出理论性的规定,文件规定比较含糊,只靠会计人员自己的理解,估价入账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如何在税前扣除,税法上却无具体的规定。

工程造价固定资产投资篇7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830-5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11-0053-06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工业领域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其形成主体是用于工业生产经营的、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表现为土地、厂房、设备、工具器具等。这些资产在使用上具有长期性、不能移动性、专用性等经济特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个方面。前者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形成效率,以及拉动投资品市场需求所形成的宏观经济效益;后者则主要体现在投资形成生产能力,对工业产业结构、企业竞争行为、产业绩效以及资源

环境带来的影响。

一、我国全社会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及投资效益分析

在贸易平衡的国家,社会总产出的使用从大类上分为投资和消费两个领域。消费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属于直接满足人们生活目的部分;投资是指人们通过建设和购置资本品、中间投入的材料,以及存货等形式形成的部分。作为生产的手段,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生产消费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然而,由于投资对消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此消彼长关系,过高的投资率容易形成投资对消费的挤出效应;其次,高投资率一般是与高资本有机构成密切相关的,其直接体现是重化工业增长速度超过消费品工业增长,并且由于重化工业较长的产业链,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产业链分工关系;此外,由于工业投资品行业的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产品形成了较大的需求,在价格上涨的刺激下,易于形成过于乐观的大规模在建投资。

1-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及资本―产出比

改革开放初期到2001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一直维持在30%―35%之间,积累和消费保持了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2002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开始步入重化工业高速增长时期,投资率由2002年的36-1%迅速上升到2006年的52-2%,平均每年上升超过4个点。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时期。

由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外延的基本建设的方式,表现为各种工商业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遍地开花,房地产项目在全国蔓延,导致投资效果低下。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的资本―产出比资本―产出比是某时期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当期的国民收入增加值的比值,它是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的倒数。1996年前还介于1―3之间,1997―1999年迅速则上升于3―6之间,2000年之后我国的资本―产出比趋于稳定,但基本介于3―4之间,与1996年之前相比投资效果水平出现大幅度下降。

投资效果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是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2002年之前,我国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基本上维持在70%左右;但是随着其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急剧下降,2003―2006年分别为62-6%、58-8%、60-2%和57-1%,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与2002年之前相比,平均下降了10%左右(见表1)。

2-我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及工业资本―产出比变化

1984―1988年,中国经历了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失控的阶段;经过1989―1990年的低潮,到邓小平南巡讲话,工业投资又经历了1991―1994年的高速增长时期;1995―2002年中国工业处于生产过剩和通货紧缩环境当中,工业投资增长幅度基本上处于低位徘徊状态;直到2002年下半年之后由于重化工业、房地产业等高速发动,出现了2003年的激增,2004―2005年又出现了连续两年36%左右的投资增长,2006年又在2005年高位投资额的基础上增长26%,达到4-8万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3%。

我国工业投资最近几年的迅猛增长,主要表现在采矿业和制造业的同步增长上。根据2004―2006年城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2004―2006年我国城镇工业投资年平均增长31-8%。其中采矿业增长最快,达到40%;制造业为34-2%;电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业增长较慢,为21-8%。在采矿业当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达到46-4%,而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非金属采矿业的投资增长均在60%―70%之间。对于采矿大省来说,采矿业投入呈超前趋势,主要是受国际矿石价格飙升、国内电煤需求紧张以及制造业生产能力扩张带来的对工业原料产品需求扩张所吸引、拉动。制造业当中,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橡胶工业、塑料工业、冶金工业、装备制造业投资拉动明显,这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大部分超过了40%。制造业的发展对能源工业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压力,但由于煤炭、石油储藏和开采条件,以及生态环境限制,我国基础工业产品供给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矿大量依赖进口,拉动了国际市场原料价格的持续上涨。

由于我国工业投资增长基本上是建立在外延扩张方式上的,投资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投资效率增长,2000年以来我国工业投资效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与全社会资本―产出比水平相比,我国工业的数值始终处于较低水平,显示工业投资较之全社会投资,特别是比重越来越高的房地产投资,仍然处于一个相对有效率的部分。

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工业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形成工业生产能力上,且生产能力的计量受到专门技术的影响。实际上,当企业和行业出现产能不足时,理论上只能通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生产能力。

1-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相互影响

工业生产能力在理论上实际上是一个很难严格界定的概念。按照《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生产能力是假定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企业以一定的固定资本与劳动力的组合所形成的产出能力。由于固定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可以发生变化,所以生产能力实际上是一个可变量。例如,即使机器设备一定,增加人力配置可以提高产能;或者,改变机器设备的运转强度、运转速度,都可以提高生产能力。产能的这种变动性的幅度,与生产要素投入中的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有关。一定的固定资产在理论上存在着一个最佳的长期产量,经济学上把这个产量定义为工业生产能力,它一般是一个区间。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新增生产能力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工业固定资产一般分为新建、扩建、改建、迁建、恢复等。其中新建、扩建和改建都可以增加工业生产能力,而迁建和恢复则只起到简单再生产的作用。

新增工业生产能力是作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指标出现的,表现为一定的产出所能达到的最大产能,或者在既定产能条件下的最小投资。新增生产能力的数量一般按设计能力计算,即在设计文件中规定的在正常情况下能够达到的生产能力,而不论投产后的实际产量如何,表现为产品年产能力、处理原料能力、设备数量或容量、建筑物容积容量面积或长度等。

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重化工业投资快速增长,生产能力迅速扩张。然而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导致2003年以来我国在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铜冶炼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生产能力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剩现象,水泥、平板玻璃、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存在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见表2)。

考虑到厂房、设备、工具器具等固定资产重置更新的情况,生产能力利用状况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函数关系。这种函数关系的变量主要是产能利用情况的不同,导致行业中企业平均生产成本结构及其成本水平发生变化,从而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而对未来时期盈利状况的预期,是决定企业投资的关键因素。根据一般的分析,生产能力利用状况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从而直接影响企业投资的决策。然而在我国的现实中,在许多行业,却出现了产能过剩与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居高不下并存的局面。表现为行业供给普遍过剩状况下,企业仍然不断投资进入,以致国家不断出台抑制政策仍无效果,这在世界上属于一种特殊的现象。

我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不仅存在于产能不足、市场供不应求行业,而且存在于一些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产能过剩主要存在两个特征:一是多数出现在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领域,如钢铁、电力、石化、汽车、建筑材料等国民经济重化工业领域,与新一轮的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周期存在密切关系;二是政府投资或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占有相当比重,多数产能行业相当部分是由建设项目中央部分审批、中央企业在行业投资中居于主导地位,一些甚至属于“有保有压”政策下的鼓励项目。

2-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业固定资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工业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大量消耗土地、建筑材料、电力等资源,以及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噪音、可吸入颗粒物、建筑垃圾等形成的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2)最重要的,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工业生产能力直接排放大量的工业污染物,以及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伴随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断增长,我国工业污染呈不断恶化的趋势。我国工业投资的大量增长以及对电力的大量需求,导致其水泥厂和发电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由于固定资产建设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在生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的水泥,致使我国水泥生产能力惊人,目前生产能力已经占了世界的44%。根据荷兰环境评估局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

尽管我国的工业污染问题有西方国家将制造业以“外包”的方式转移的原因,但中国各地区不顾环境后果、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盲目地、不切实际地引入大量外商直接投资,这是导致我国工业污染问题日益加剧的根本原因。改变工业经济增长模式,实施工业的科学发展,是今后工业投资政策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宏观投资的低效率和微观投资的高效益并存

一方面说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来自微观经济的效益数据却不断好转,导致大量的针对决策部门政策的质疑。应当怎样解释这个现象呢?

1-中国工业投资的微观经济效益情况

中国工业投资的宏观效益不理想的状况,与企业微观经济效益普遍较好的局面,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照。这种对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工业投资效率好于全社会投资效率的情况,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政府决策部门认为产能过剩的行业[4],企业则认为投资效益好而持续投资,造成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大大出乎中央政府的意料。

根据宋国清、卢峰等人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资本回报率演变的测算[5],我国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回报率指标从1978年到1997年20年间是逐步下降的,回报率从28%左右下降到6-1%;但这种情形从1998年的6-2%之后开始出现逆转,以后逐年上升约1-75个百分点,到2006年为20-3%。这个回报率即使与日本、美国制造业相比也是偏高的。2005年日本制造业资本税前利润率为12-2%,我国工业为14-4%,比日本高出2-1个百分点;美国制造业2001年遭受“9・11”和经济不景气双重打击,工业资本税前利润率从20%左右4-5%,然后得益于灵活的企业制度和劳动力市场,以及外包对供应链和产业结构的重组作用,2005年美国制造业的资本税前利润率达到21-4%,比中国工业资本回报率高出7个百分点。

上面的数据是我国工业平均回报情况。如果考虑到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效益情况,则更具有比较意义。按照宋国清、卢峰等人的测算,2001―2005年日本制造业回报率简均值为9-8%,我国国有企业为9-7%;而同期我国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利润率简均值分别为14-9%和14-22%,比日本同一指标高出3―4成。尽管与美国制造业的利润水平还不能相比,但我国私营企业追赶的步伐更为明显。宋国清、卢峰等人的数据显示,2001―2005年美国制造业的年平均回报率为17-2%,而同期我国私营企业为13-9%,相差19-2%;2005年美国制造业和我国私营企业的利润率分别为21-4%和17-3%%,相差仍约为19-2%。

考虑到目前我国地方招商引资的决心都很大,而且对于一些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和地区而言,从区外引进私营工业投资者是他们最可行的选择。如果这些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大部分都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又得到地方政府在经济政策、社会地位等多方面的关照,从而形成了政府和企业齐心抓工业、上项目的情况,则来自中央方面的关停过剩生产能力的压力自然被消于无形。

2-来自市场方面的刺激工业投资增长因素

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经常会导致企业生产产品的市场需求及其价格发生变化。当行业市场需求上升,出现了产能不足的情况时,产品价格会上升,从而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增加生产能力;当行业市场需求下降,从而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由于产品价格下降,企业一般会减少投资,如关闭工厂、变卖资产等,或者至多把投资局限在重置更新的范围。这样会导致市场供给减少,价格逐步回升。

当前影响我国工业品市场需求因素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住房和汽车市场需求的拉动。我国住房市场的启动于1998年,在此之前,我国住房主要由单位提供福利分房。1998年我国实行全面住房制度改革,旨在用住房货币化分配全面替代实物分配。由此,大量的城镇人口及城市改造、房屋拆迁造成的被动购房者大量涌向市场,而住房消费信贷制度无疑刺激了住房需求的实现。2000年以来,在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推动下,我国房地产投资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加,一方面拉动了建筑用钢材、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土地拍卖和房地产企业投机行为刺激了大量投资和投机性购房,反过来又推动了房价的持续上涨,由此引发“房地产投资房价房地产投资房价”的恶性循环。

中国加入我wto之后,中国汽车需求量和保有量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2006年我国汽车国内汽车购买超过了55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30%。研究表明,我国居民收入提高、汽车价格的下降和消费环境的改善等三大因素,是推动中国汽车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的主要力量。

(2)“中国因素”推动的出口市场需求增长。“中国因素”主要体现在偏低的劳动力成本、超低地价的土地供给、对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管理职能的缺失,以及远低于以购买力平价衡量的超低汇率。这些因素决定了只要是在中国土地上生产的产品,不管其技术含量和品牌如何,由于其折算成外币的超低价格,必将会获得世界出口市场。但这种低价出口的代价是巨大的,表现为我国大量应得利益通过低价交换的形式转移到了外国经销商和消费者手中[2]。由于生产条件上的诸多低成本因素,欧美国家的大量工厂开始向中国转移,国内资本也大量投资于出口型制造业,由此推动各地大量建设的外向型工业开发区热潮高烧不退。

(3)工业投资品市场需求的拉动。工业开发区建设,加上中国1998住房制度改革之后形成的房地产开发行业高利润,以及为上述住宅建设和开发区建设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在相当长时期形成了对土地、建筑安装工程、建筑材料、技术装备等的持续需求,从而带动了钢铁、有色金属、水泥、装备制造业等重化行业的投资高速增长,投资过热的现象十分严重。2006年,我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150-53亿元,在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占到了43%。在工业内部,采矿业和制造业投资增长迅速,而电力、燃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投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采矿业投资当中,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两个行业的投资占据了绝大部分,延续了2005年的高速增长势头。我国采矿业投入呈超前趋势,主要是受国际矿石价格飙升和国内制造业生产能力扩张带来的需求扩张所吸引、拉动;而煤炭投资的增长一方面是由于电煤日趋紧张导致价格高涨的刺激,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于煤炭安全生产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促进了煤炭投入增加。

3-影响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的因素分析

从企业投资的利润函数分析,初次分配中高利润、低工资的局面和企业自身的逐利动机共同推动了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3]。这种格局必将长期带来产能过剩、产业逆向选择等不良后果。

(1)土地获得和地租水平。目前我国工业用地的出让方式主要以协议出让为主。为了招商引资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各自政府政绩的考虑,各地方政府普遍采取了吸引投资竞相压价的策略,出现了许多工业用地协议出让价格远远低于工业用地开发成本价格,甚至出现零地价、“负地价”的现象。由于土地出让程序的不透明,工业地价与商业和住宅土地价格存在较大差距。在2004年以前,浙江省工业用地出让价格除温州、义乌等个别城市以外,绝大部分地方低于土地征用和开发成本,只有市场交易价格的2/3不到,甚至更低。而且一些区域在招商引资的激烈竞争中,降低工业用地出让价格,返还出让金,甚至以零地价出让工业用地,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进入壁垒,这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一个原因。

(2)工资水平和劳动保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出现了劳动所得占GDp比重下降的趋势。从1983年开始,由于劳动对于资本的弱势地位,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出现大幅下降。媒体新近披露了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企业在华违规用工,受到广泛关注。中国长期受就业率迷惑,担忧提高工资将导致出口竞争力降低而影响存量就业,这种顾虑使低工资政策得以“正当”。这固然增加了厂商盈利的空间,但低工资也致一些劳工为生存而就业,无力提高技能,甚至不能支付后代的教育费用,人力资本得不到改善。此外,工会组织的薄弱不利于工人通过斗争等手段从企业获得应得收入。

(3)原材料价格变动。在我国,工业用原料主要是农产品、矿石、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等,这些原料除农产品来自分散的农户,其余主要来自国内大型国有企业和国外供应商。由于农产品种植成本上升,我国农产品价格呈上涨趋势;而在国有企业和国外大型供应商卖方垄断的情况下,技术含量低下、原材料消耗型的下游企业很容易面对上游的不断提价;因外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制成品价格上调十分困难,这必然导致企业利润水平的持续下降。

(4)产品质量监管。一直以来,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生产低劣工业品的主角。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技术水平较低,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缺少开拓市场的有效手段,更多地倚重价格竞争。同时,一些中小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和质量技术检验检疫的等法律法规,致使在市场中充斥了大量不合格产品,这也是我国工业品生产过剩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2007年第1季度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在3652家企业生产的69类4097种产品(不涉及出口产品)中,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0-5%。其中,产品抽样合格率为90%以上的有19类,80%―89-9%的有21类,70%―79-9%的有13类,60%―69-9%的有7类,抽样合格率为60%以下的有9类。抽查大、中、小型企业的产品抽样合格率分别为92-6%、84%、72-7%。

(5)环境污染管制。环境污染管制是企业进入的项重要障碍,但是目前一些地方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低下。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采取“工业立市”,把工业作为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采取“零地价”、减免税等多种手段,大大降低了工业项目投资风险和进入壁垒。这样就造成了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成为“工业城市”的景象,这种“改变中国”的行为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环境。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总之,我国工业出口市场、房地产投资拉动的建筑材料(包括钢材)市场、汽车市场,已及由此拉动的工业基础原料和能源需求的增长,是我国工业品市场需求增长的主要引力。这些市场除了汽车市场外,大都是由于我国生产要素扭曲给企业带来的高利润刺激的结果,其投资和增长虽然有利于整个经济增长,但对我国资源与环境有着巨大负面影响。私营经济尽管富有活力,但如果考虑到不少企业的高利润水平是建立在炒卖地皮、偷逃税款、国有资产流失、榨取工人剩余价值、损害环境等方面,那么政府彻底抛弃与私人投资者共同创造的GDp目标,而把重心放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管制方面,就显得非常迫切了。

四、提高我国工业宏观投资效益的政策建议

总体来看,中国当前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并存现象,是在私人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所占比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发生的。由于参照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政策和管理方式,例如工业用地出让价格普遍低于征地费用,导致地方政府普遍压低甚至大量拖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征地补偿费,而投资者普遍由此获得了偏高的投入―产出比,使得工业产出的分配向投资者严重倾斜;加之国有企业向社会分配利润的制度性缺失、各地区长期实行的压低工人工资政策、耕地保护失控、工业污染和生态恶化严重,使得工业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重不协调。

理论界对于解决产能过剩的对策研究大部分是着眼于宏观研究的提出的。由于不能给政府政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导致主管部门在调控中只能根据经济景气进行直接管理。因此,从根源上说,造成当前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并存现象的原因,关键是生产要素定价偏低,企业生产的社会成本偏高,资本对生产要素和社会成果的占有日益扩大的趋势明显;加之生产资本日益向私人集中,使得即使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外商和私人资本仍能够获得极高的投资回报。因此,解决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失控和产能过剩问题必须从切实降低工业投资的不合理利润做起。

因此,必须重新梳理我国工业投资和工业发展的思路,以科学的发展观调整和改善工业投资的基本格局。第一,在切实保护耕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动工业投资,实现资源环境与工业发发展的平衡,实现工业集约增长和循环经济。第二,调整投资结构,通过产业政策禁止和关停损害环境和民生的工业投资,加大节能和减排的管理力度,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地区工业产业机构升级。第三,振兴和扶植地方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形成真正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竞争的混合经济结构,规范其分配形式,实现共同致富。第四,大幅度提高法定工资标准和劳动者休假、住房、培训等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积极扶植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组织,抑制各类资本对劳动者的剥削,实现劳资关系的合理化。第五,推进大型国有企业分配、社会保障、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以降低居民的“谨慎型”储蓄,抑制住房和土地等资产价格的不合法上涨,刺激消费。

参考文献:

[1]吕政,曹建海-竞争总是有效率的吗?――兼论过度竞争的理论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2]杨丹辉-低价竞争:中国出口的顽症[n]-中国经济时报,2006-05-22-

[3]汪同三,蔡跃洲-投资、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深层次原因――从收入分配视角的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工程造价固定资产投资篇8

藏身之所一:应收账款

某企业将未完工的五个工程项目全额计作收入,确认应收账款8000万元,后来,一个合同因政策原因无法履行,一个合同因施工质量问题被客户拒收,造成账面近3000万元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

如果不是现款现销,企业确认销售收入时一般要经“应收账款”周转。多确认销售收入、提早确认销售收入,不仅能虚增收入,还可虚增利润,是应付绩效考核常见的思路。因此,不按完工进度结转收入,产品未交付即确认收入、虚构销售合同、产品服务交付有瑕疵不冲账是企业利用应收账款藏匿潜亏的典型手段。

此外,利用坏账准备藏匿潜亏也是较为常见的现象。现行会计制度确认坏账的依据有三:一是债权人破产,依照民事诉讼法清偿后,确认无法追回;二是债务人死亡,既无遗产可供清偿,又无义务承担人,确实无法收回;三是债务人逾期未履行纳税义务超过3年,确实不能收回。这三项确认坏账的条件过于严苛,大多数企业顺水推舟,制定了更宽松的坏账准备计提政策。以企业普遍采用的账龄法为例,5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才要求100%计提坏账准备;而在现实的商业环境中,应收账款账龄超过两年,就可基本确认为坏账。从这一现实看,一方面上述虚增的应收账款利用了温和的坏账计提政策制造潜亏,另一方面,正常确认的应收账款也因坏账计提不充分虚增了当期利润。

无疑,虚增应收账款、不充分计提坏账准备是潜亏隐蔽于应收账款中的两把“保护伞”。要打掉这两把保护伞,一是要制定更加严格的收入确认政策,譬如华为公司确认收入要求同时符合四项条件:①已签订销售合同;②产品已交付并安装调试完毕,取得客户终验证明;③已向客户开具发票并被客户签收;④收到合同约定的头期款。二是要严格坏账计提标准,进行客户资质aBC分类,是实践工作中不错的思路,根据客户信用的高低分类计提坏账准备,对低信用的客户从严计提坏账准备。

藏身之所二:其他应收款

某企业为了少交个人所得税,用现金给员工发放奖金、福利后不计入成本费用,而是挂账在“其他应收款”科目。此外,该企业市场部的公关费用因无发票报销,长期挂账。此两项合计挂账2000余万元。

其他应收款主要结算员工借款、备用金,各种赔款、罚款等与主营业务不相关的应收、暂付款项,正常情况下该科目余额不大。鉴于员工正常借款周期均较短,如出现挂账时间超长的其他应收款,基本可确定此为挂账的费用,要么是找不到发票报销,要么是有意挂账少计费用。本质上这类“其他应收款”已不具备资产属性,只是未及时入账的费用,是企业的潜亏。

此外,企业之间的抵押款、保证金、担保款等往来款,如果不能收回,也可利用温和的坏账计提政策隐藏潜亏。相较而言,其他应收款制造潜亏的手段比应收账款要单一得多,通过加强费用报销管理和严格坏账计提政策即可约束。

藏身之所三:存货

某生产企业原材料库存积压,该原材料市面单价已降至8元,账面成本10元,企业未计提原材料跌价准备。另因企业经营困难,企业领用原材料投入生产时不做出库处理,导致在产品与产成品的成本不实,虚降产品销售成本。

存货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各种资产,是大多数企业流动资产中的重头戏。按流转状态存货主要分为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存货价值的确定涉及两个因素:数量和价格。虚增存货制造潜亏在这两个因素上都可发力,原因一是确定存货较为困难,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货总是在不断地购入、消耗、销售,数量时刻都在更新;二是随着市场价格的波动,存货价值不可避免地与账面价值存在差异。因此,存货的数量和价格是否清晰、准确决定了潜亏在存货中藏身空间的大小。

从库存管理层面看,存货潜亏表现为保管不善型、价格倒挂型、超储积压型、品种疲软型四种形式。如存货长期堆在仓库不领用,可能在自然作用下残损贬值,如果企业疏于存货盘点或故意不盘点,存货贬值或短缺就构成了潜亏。还有一种形式,将期间费用摊入在产品成本,人为加大存货金额,虚增当期利润。对账面价格明显高于市价和销售价格的存货如不及时计提跌价准备也会形成潜亏。

要减少掩藏在存货中的潜亏不妨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完善在产品、产成品成本核算制度,不乱挤成本,不在在产品、产成品之间人为调剂成本;第二,建立经济订货和储存管理模式,加强库存管理和存货控制,加强市场调研,以销定进,同时大力压库促销,加快存货周转,避免新的积压和亏损;第三,严格存货跌价计提,期末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价值,账面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高于市价)的部分应计提跌价准备。对于库龄超过一年的存货,在长期资产下单设项列示,同时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与揭示其库龄情况。

藏身之所四:长期股权投资

某公司对市场需求调查不充分,盲目投资1000万元建造了一个新厂。由于设备质量不过关,成本较高,刚生产几个月就被迫停产关门。因担心处置该亏损公司会导致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潜亏曝光,公司领导决定长期保留该亏损公司并空壳形态运转。

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企业投资比例在20%以下或50%以上(或有50%以上的实质性表决权)时,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在收回投资前,无论被投资企业经营情况如何,净资产是否增减,投资企业一般不得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如果被投资企业亏损,因为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不需做相应调整,就会形成潜亏。

这类隐藏于长期股权投资中的潜亏在集团公司比较常见,涉及的金额一般较大。由于集团公司的报表只需披露母体与合并两个层级,单一子公司亏损造成的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潜亏不易暴露。如采用案例中让子公司名存实亡的空壳运转模式,投资公司甚至可以让潜亏长期雪藏起来。这时运用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就十分必要了,对于这类长期股权投资无疑应计提资产减值。

藏身之所五:在建工程

某公司因厂址搬迁有规模较大的基建工程,为利用好基建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公司以该项目名义贷款1亿元用于日常经营运转。该项目竣工后,为减少当年度折旧费用,将竣工验收推迟到第二年1月份。

企业在建工程发生频次不高,但发生时一般金额较大。潜亏藏匿于在建工程的伪装有三:①利息费用资本化,②延迟转固,③将日常性期间费用计入在建工程。企业为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扩建等借款支付的利息,在其投入使用前可予以资本化,计入在建工程成本。有些企业滥用此规定,将在建工程投入使用后的借款利息和日常生产经营中的借款利息资本化,甚至乱挤成本,将与在建工程无关的期间费用计入“在建工程”,虚增在建工程价值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另外,在建工程完工转固时故意拖延办理,一可使借款利息继续资本化,二则可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论是多资本化利息费用,还是少计提折旧,最终都会形成企业的潜亏。

在建工程中隐藏的潜亏最终会随着在建工程转固进入固定资产,转固后这部分潜亏一般难以察觉。因此转固前需要企业在内控建设中完善建安工程验收制度,在立项审核中细化进度节点,同时加大对在建工程的审计力度,做到按节点验收,按立项方案验收。杜绝在建工程长期挂账现象,及时转固,不合规的利息支出坚决不予资本化。

藏身之所六:固定资产

某公司从事金属元器件的加工制造,购进机器设备价值3000余万元,分10年折旧,5年后业内普遍改用德国进口的机器设备,进口设备生产效率能提高50%。该公司也陆续引进了进口设备,但旧设备并未完全废止,在赶货时仍偶尔使用。

除上文提到的在建工程转固带入的潜亏,隐藏在固定资产之中的潜亏还有三种表现形式:①因折旧政策宽松形成的过早失去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挂账;②因设备更新换代,已被淘汰或性能落后的固定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③将固定资产的经常性维修费用资本化记入固定资产。

用固定资产遮掩潜亏常见于老国企和技术更新换代快的新产业。放宽折旧政策,允许采用加速折旧法,不仅能解决折旧不彻底带来的潜亏问题,还有利于推动企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更好地维护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同时企业需要对固定资产的性能定期评估,对性能落后、被新产品所淘汰的固定资产应及时计提减值。在费用报销时要杜绝将固定资产的经常性维修费资本化,从而挤掉固定资产中的费用泡沫。

藏身之所七:无形资产

某研发公司每年投入近亿元研究3G通信标准,为了让这些研发费用有资本化的载体,公司申请了2000多项专利和专有技术。公司因此将每年发生的研发费用全部计入无形资产,累计约7亿元。

无形资产科目是大家普遍熟知的“垃圾资产筐”,原因在于无形资产的价值难以计算,过去经济利益流出所取得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商誉等未来能否带来经济利益流入很难估量。就研发行为而言,研发费用资本化会减少管理费用而增加公司当期盈利,然而计入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预期的增值盈利能力却难以预测。许多企业利用这一政策将本应费用化的研发支出资本化,等于直接制造潜亏。此外,无形资产入账后不按照规定摊销,一挂了之,造成了无形资产少摊或不摊,更会导致潜亏长期化。

隐藏在无形资产中的潜亏识别容易,但清理困难,因为此类潜亏一般都具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历史原因形成的无形资产潜亏多为企业转制、重组、新建带入的特许经营权、商标权、商誉、专利等,日常经营中增加的无形资产多为研发费用资本化。要遏制无形资产中藏匿潜亏,一方面需要规范无形资产的核算,不能随意将费用资本化;二是要严格执行无形资产摊销制度,拒绝长期挂账;三是要进行无形资产减值测试,对于逾期不能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无形资产要足额计提减值。

工程造价固定资产投资篇9

新会计准则体系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全面实施。2008年起逐步扩大实施范围,2010年除小企业执行单独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外,所有大中型企业均要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企业会计标准。在实施新会计准则过程中,由于企业实际情况较为复杂,行业间业务差别大,会遇到很多核算上的新问题。本文对新准则下园林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方面涉及的主要差异进行了分析。

一、存货

新准则下存货的发出计价、成本归集内容等都有很大不同,但对于园林施工企业,存货准则的改变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小。会影响到项目现场为保障工程的安全施工购买的低值易耗品摊销。新准则对这些材料的摊销方法作了明确的限定,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这两种方法中的一种进行摊销。企业不能根据自己的管理要求另行确定低值易耗品的分摊方法,如分次摊销法只适用于建造承包商的钢模板、木模板、脚手架等周转材料。

二、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准则中对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中取消了“单位价值较高”的标准,使更多的资产纳入到了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中,更有利于资产的保全。固定资产准则对园林施工企业核算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在固定资产初始计量中引入了现值计量属性。新准则对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情况下,企业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固定资产的成本。具体的账务处理如下:

(1)一次支付款项时:

借:固定资产(施工企业增值税直接进入成本)

贷:银行存款

分期支付价款时:

借:固定资产(现值)

借:未确认融资费用(总价款与现值的差额)

贷:长期应付款(未来要支付的总价款)

分期支付价款,后续分期归还时:

借:长期应付款(银行约定的还款额)

贷:银行存款

借:财务费用(根据约定条件进行测算得出)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根据约定条件进行测算得出)

(2)如果是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后续分期归还时在固定资产尚未可以使用前将支付的银行利息通过在建工程科目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可以使用后再发生的银行利息则是计入财务费用。

2.新准则对债务重组取得的固定资产的计量发生了较大变化。新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不以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

园林施工企业在收款时经常会遇到政府或者开发商以土地、房产、车辆或是货物抵偿债务的情况,作为债务重组的债权方新准则下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或是存货)

借: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

贷:应收账款

3.固定资产盘盈时会计处理。新准则下规定盘盈的固定资产作为前期会计差错处理,旧准则规定在盘点当期入账并计入营业外收入。

借:固定资产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三、建造合同

新旧准则对于建造合同的规定没有实质性差异,只是在新准则中增加了建造合同减值准备的内容,增加了对追加资产的建造作为单项合同管理的条件。目前的园林施工企业对于实施新准则的挑战不是新旧准则差异落地问题,而是要面对将按照税法要求的核算方式转化为按会计准则要求核算的挑战。这个准则也是大部分园林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合同收入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合同规定的初始收入,二是因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企业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预计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予以确认,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应在发生时立即确认为合同费用,不确认合同收入。

园林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合同总额和收款日期大都是确定的,属于合同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主要会计处理如下:

(1)登记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

贷:应付工资、原材料、累计折旧等

(2)登记已结算的合同价款

借:应收账款

贷:工程结算

(3)收到客户支付的合同价款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4)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合同收入和支出

借:主营业务成本

借:工程施工―合同毛利

贷:主营业务收入

(5)工程全部完工

借:工程结算

贷:工程施工-合同毛利

贷:工程施工-合同成本

如果出现了建造合同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如年末工程的完工进度无法可靠确定时,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发生的施工成本能够收回的,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成本予以确认。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主营业务收入

另一种情况是发生的施工成本不可能收回的,将施工成本全部确认为合同费用,不确认收入。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工程施工―合同毛利

四、资产减值

新准则规范了企业非流动资产的减值会计问题,包括对子公司及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对于发生了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目前非上市的园林施工企业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较少,资产存在高估状况。比较明显的是应收账款科目,账龄时间较长的项目未来收回可能性较低或者出现债务重组损失较大,这些项目应在资产负债表日计提减值准备,以真实反映资产价值。由于很多园林施工企业不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到了合同收款期由于甲方不付款没有开具发票时,这些应收金额并没有包括到应收账款科目中,企业对这部分应收款项也没有提取相应的减值准备。

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建议如下的会计处理:

1.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前年度的工程项目到了合同收款期的或者已经过了合同收款期的,确认应收账款。

借:应收账款

贷:工程结算

2.企业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减值提取办法,于资产负债表日计算出应提取的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

五、长期股权投资

园林施工企业这些年纷纷向外扩展业务,向上游产业链投资,设立园林设计公司或者种植苗圃,长期股权投资这个科目也开始涉及。

新旧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名称未变但账务处理变化较大。

1.成本法适用范围:对子公司投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投资。

主要的账务处理如下:如2010年甲公司取得乙公司10%股权,成本为100万元,2011年3月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甲公司按持股比例取得5万元,甲公司进行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100

贷:银行存款100

借:应收股利5

贷:投资收益5

2.权益法适用范围:对合营、联营企业投资。

主要的账务处理如下:如2010年1月甲公司取得乙公司30%股权,支付价款为500万元,投资时点乙公司净资产账面值(公允值与账面值相同)1500万元,甲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乙公司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500

贷:银行存款500

如果投资时点乙公司净资产账面值为2000万元,甲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乙公司的净资产公允价值,则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600

贷:银行存款500

营业外收入100

上述两种情况下甲公司在取得乙公司的投资后,需根据乙公司的损益、除损益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调整投资账面价值,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甲公司在取得乙公司的投资后,乙公司分配股利,甲公司根据其所占份额确认股利,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六、政府补助

园林施工企业涉及到政府补助的情况一般有两种,一是在承接科研项目时会收到政府发放的科研经费,二是政府部门对其所属的园林施工企业拨入无偿使用的资产。旧准则中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没有统一,有些采用收益法,收到的补助计入补贴收入,有些采用资本法,将无偿划拨的固定资产计入资本公积。新准则对补贴收入规定了统一的会计处理,采用收益法中的总额法处理,将政府补助全额计入收益(营业外收入或递延收益),原先计入“应收补贴款”科目的政府补助,应计入“其他应收款”,原科目“补贴收入”对应新科目“营业外收入”,会计处理为:

借:其他应收款

贷:营业外收入

以上这些是园林施工企业在实施新旧准则衔接时,对经常会遇到的会计核算差异进行了详细列举,还有一些科目有些企业可能也会涉及如借款费用等,由于不具有普遍性,就没有进行说明。新准则的实行是每一个要规范经营的企业都会面临的,只有统一了企业的核算口径,企业间的经营状况才具有可比性。企业的会计核算规范了,才能将企业带入一个新的竞争平台上,未来才有可能进入到资本市场中寻求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工程造价固定资产投资篇10

【关键词】石油销售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对策及措施

一、石油销售企业固定资产的特点及现行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石油销售企业固定资产有以下几方面的行业特点:(1)数量大、类型多。从种类来说分为油气资产、房屋建筑物、油品销售专用设施、运输设施、动力设备、其他设备等大类,小类资产更多达几百项;(2)分布广泛、价值较高。从分布情况来看,企业资产延伸到全国各地的生产经营网点,有地上资产,有地下资产,有水上资产,有分布在城市的,有分布于乡村的,固定资产分布遍布企业经营的每一个角落;(3)企业资产使用寿命较长,资产保管的稳定性较高。企业的资产大部分都使用寿命较长,除小部分办公室资产使用寿命达不到10年,其他的生产经营资产使用寿命都在十年以上。

在现在的企业资产管理中,由于企业资产的数量多,分布广,企业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导致企业资产管理具有较大难度,在企业把核心工作放在生产经营和安全生产的环节,而企业的资产管理相对薄弱,大多数基层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是不够规范的,管理过程中存在职责不清,制度执行不力,资产管理的奖惩机制不到位。

二、石油企业固定资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缺乏主人翁意识。

企业管理决策层:部分石油销售企业过分强调销售收入的增长,认为固定资产形成后属于企业的沉没成本,轻视对其有效的管理,认为固定资产作为一件实实在在的物品,只要不占为私有,跑不出企业,也就不必要花工夫去管。受这种思想的左右,形成了固定资产“重投入,轻管理”的局面,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权责不分,产权不明,有的甚至发生了固定资产流失问题,从而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影响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基层资产管理人员:在资产管理上缺乏主人翁责任感,认为资产是国家的、是企业的,个人和我的小集体关系不大,出现对资产不爱惜,听说或发现有损资产的行为不是积极主动的解决而是听之任之,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二)资产投入环节管理不善,形成大量闲置资产,投入时账务处理不及时,数字反映不准确。

一些业务管理部门或人员在进行投资时,没有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项目论证,造成盲目投资或购置,使购置回来的资产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产生闲置,从而导致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下,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给石油销售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固定资产的取得、调拨和报废往往不能及时做相应的账务处理,导致账务处理不及时,数字反映不准确,给企业的资产管理造成困难。如购买资产后,未能及时取得发票或资产转资清单,未能及时入账;工程竣工后还未进行工程决算或已投入使用一两年还未入账,造成资产账反映的数字不真实、不准确;总部配发固定资产后,未能及时取得资产调拨单;由于缺乏专业的资产管理人才,在转资的资产价值比例分配、类别上主观臆断成分较多,尤其是新收购的加油站,同类资产的价值就存在着明显差异等。

(三)实物资产管理不到位,管理手段落后,存在职责不清、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

实物管理是资产管理的老大难问题,由于石油销售企业固定资产分布广,可移动设备多,内部调拨、改造、修理更换经常发生,容易造成实物资产与财务账面资产的差异,使得资产的使用效益低下,决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大大降低。差异原因主要体现在:一是制度执行力不到位,固定资产内部调拨手续不全,或系统数据更新不及时等;二是管理责任不明确。企业内部各管理部门之间、资产使用部门与管理部门之间职能模糊,存在资产管理有责无权的状况,资产管理应有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三是现场管理工作不到位,相关实物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四是管理手段落后,没有发挥固定资产卡片、账的实际作用,不能提供正确、完整的原始资料没有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及硬件进行资产的辅助管理。

(四)随着资产更新改造速度的加快,闲置资产不断增加,闲置、待报废资产管理不善。

近几年来石油销售企业为了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不断的加大加油站、便利店的形象改造投入,资产改造、设备更新速度加快,被淘汰的资产和设备不少是未达到规定的企业资产管理折旧年限,而成为闲置资产,其中还包括一些颇具使用价值的闲置资产,这些资产往往被忽视,没有被有效的调配使用,长此以往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各基层单位的闲置、待报废固定资产均由各单位自行管理。有条件的单位一般统一将闲置、待报废固定资产集中存放在某处固定地点,没有条件的单位则将闲置、待报废的固定资产(如:加油机、网架等)分散存放在各加油站油库的空场地上,有的或干脆露天存放。各单位的闲置、报待废固定资产一般没有专人管理,时间一长,极易发生被盗、遗失、遭拆卸、资产状况恶化等,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闲置、待报废固定资产的处置效益,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上述因素的存在,无疑弱化了石油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形成了比较粗放的管理模式,造成了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较低,甚至出现固定资产流失等情况,严重制约了石油销售企业经济效益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石油销售企业资产管理的对策及措施

(一)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在与制度是否健全可行有密切关系,先进的管理理念要靠制度去规范、去落实,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就是要通过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达到保证固定资产安全、使闲置资产运转流动起来、充分发挥资产使用价值的目的。要达到这些目标,须靠制度去保证去落实。

1.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对资产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包括固定资产购建制度、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制度、固定资产维修制度和固定资产的处置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购买、使用、调拨、报损、报废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控制,明确各归口管理部门与实物资产使用部门的职责、权限,规范操作流程,使实物资产管理工作日趋合理、规范。

2.建立并完善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强化清查的后期工作,切实做到账实相符。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盘点工作是重中之重,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必须认真落实,从小、从细抓起,对发现的账实不符、盘盈、盘亏等历史遗留问题应及时进行整改,使资产的安全、完整得到充分保障。只有将现有的存量资产管理好,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好,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有所提高。

3.建立有效的企业资产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固定资产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把固定资产管理纳入年度考核,考核部门按照固定资产管理考核办法的规定,定期对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情况以及相关责任部门的资产运营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年度绩效工资挂钩,奖优罚劣。通过考核促进各职能部门加强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促进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制度的执行力,以充分调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各个环节的能动性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及减少企业损失,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规范闲置资产处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对已报废销账、但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账销案存固定资产,必须建立报废资产管理制度,严格对外转让和内部利用改造的申报审批制度,确保资产在彻底退出企业生产经营领域之前,不因管理不善而形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1.统一报废资产后续处置。落实归口管理部门,制定统一的处置流程和标准,使处置工作权责分明;集中实物处置权限,所有报废资产实物处置统一进行,禁止私自处置报废资产,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对较大金额的资产报废聘请中介机构评估价值,由中介机构对报废资产进行评估,评估价作为资产处置底价,对处置资产价值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国有资产残值回收;开展对外招标处置,报废资产处置均需通过对外招标拍卖,开标过程由法律、监察部门全程监督,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财务部门现场确认,以保证处置流程透明公正,避免了个人从处置资产中牟利。

2.建立账销案存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实行资产产权变动申报审批制。对账销案存资产建立实物资产管理台账,对各种原因形成的报废资产运用资产管理信息软件实施管理,形成实物资产管理责任制。

对报废汽车上缴、报废设备内部调拨和对外处置等涉及资产产权变动的经济业务,视同在账固定资产,履行申报审批制度,报废资产变价收入按制度纳入财务核算。

3.对闲置资产招租,对闲置资产出租体现了明显的先进性,改变了闲置国有资产浪费的局面,为盘活资产实现了效率和效益的双突破。制定租赁管理办法,明确出租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租赁资产审批程序以及租赁合同范本,使资产出租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出租资产公开招标,在详尽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聘请中介机构组织公开招租。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软、硬件资源的投入,创新工作思路,切实提高固定资产管理质量。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固定资产的管理同样也是与时俱进,借助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软、硬件资源的投入进行科学管理、规范管理,才能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能。

1.解决管理手段的落后问题,建立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对固定资产的帐,卡,表,实物进行联动管理,信息资源达到共享和信息资源的一致,企业可以借助eRp系统中的eam模块进行系统优化和资源共享,同时借助实物管理工具进行实物与系统的联动,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和效果。

2.尽快推行条形码管理系统,提高企业实物资产管理水平。要想做到固定资产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必须要充分发挥“固定资产卡片账”的作用,尽快推行条形码管理系统,使用信息化手段,及时做到账能随物增,账能随物减,账能随物调,真正实现实物资产的动态管理,全面提高企业实物资产管理水平。

3.固定资产的管理是否到位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投入,设置专职的资产管理人员负责各个资产管理单元的资产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同时对于资产管理的理念要在全企业的每个员工中培养,要在企业的员工中树立把企业固定资产当自家资产管理的理念,而且要对员工进行资产管理知识的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员工对资产管理方式和模式的改进,使他们能熟知固定资产的性能和状况。这样才能保证固定资产在投入、使用、保管过程中能够有人管,能够管好,能够减少不良资产的形成。

(四)强化资产日常监管,推进资产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

积极开拓资产管理思路,眼光不局限于单纯的价值管理,而是密切结合经营管理需要,逐步加强对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的监控。认真分析管理盲点,多措并举,推动石油销售企业资产管理工作向前发展。

1.建立月度检查与考核机制,真实反映实物资产管理工作。建立实物资产管理小组,每月对各实物资产使用部门进行月度检查。在现场检查时必须带备手提电脑、标签打印机及事物资产台帐。如在检查中发现标签粘贴不规范或资料有误时可立即整改,做到发现一处,整改一处。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监督整改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对相关部门进行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