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实验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9:32

小学生实验方案篇1

如何使实验数据的收集更具有科学性呢?就需要教师充满智慧,走进学生实验过程当中,仔细观察他们操作的细节,找寻可能出现争议数据的原因。引导学生对这些原因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尝试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案,最终获得科学素养的提升。

?案例?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一课中,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否省力进行了实验探究。学生在做了关于“定滑轮省力吗?”实验后,汇报了一组数据(见表一)。

教师提问:你们看看自己小组的数据,你们认为定滑轮省力吗?

1、3、6、7组的孩子们看了后,很确定地说,我们认为定滑轮不省力。这时,其它小组不干了,纷纷指着自己的数据说,你看我们2、4、5、8小组的数据,有的省力,有的不省力。你们的结论太过于草率。顿时,下面针锋相对,好不热闹。

面对这样的场面,相信大多数老师一句话带过:也许我们每组的实验经常出现误差,但是我们认为1、3、6、7组的数据更科学。学生们可能就对这样的解释不满意了,对自己的数据就疑惑了。那应该如何更好地解决呢?且看下面这位教师的解决方案:

师追问:8组数据,4组是一致的,还有4组不一致。你们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

学生1:我们认为,可能是因为每组的钩码重量不同造成的。

学生2:我们小组认为,可能每个小组的测力计不一样,有的可能存在误差,有的比较标准。

学生3:可能是他们小组拉动钩码时,用力不够均匀,读数的时候没有在均匀运动的时候读的。

学生4:他们小组拉的线可能磨损了,不好拉。所以数据有差异。

学生5:可能他们拉的高度不同造成的数据上差异。

教师认真听完后,问:你们认为他们说的怎么样?是不是有这些可能?(支持每种可能性的都有)。

教师接着问:“那你们怎么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呢?”

针对学生1的原因分析,学生:我觉得,可以先把自己小组测的钩码测一测,是不是0.5n。然后再接着做。

针对学生2的原因分析,学生:我认为,那些数据有问题的小组可以选择别的小组的测力计试一试,也许会有不同的数据。

针对学生3的原因分析,学生:拉测力计上升时,应该均匀用力,并且要在匀速上升时再读数。

针对学生4的原因分析,学生:如果考虑到线的磨损的话,可以统一换成新的线,再多次做实验,看一看数据。

针对学生5的原因分析:学生:将每次拉升高度规定好,每次都拉相同的高度。

学生根据这些解决方案,一个一个尝试……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实验收集数据时,可能会因为以下原因造成数据的差异。

原因一实验材料本身有缺陷

许多实验材料本身在制造过程中,由于工艺水平的差异,造成材料的稳定性不够。譬如,弹簧测力计的稳定性经常不一样、红液温度计的指数经常不准确。或者是经过反复多次实验以后,实验材料受到了磨损,已经无法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了,造成实验数据的误差。教师如果课前没有对这些材料进行检查,就容易造成实验数据的差异,影响实验结果。

一位教师在执教《冷热与温度》一课,探究“每隔相同的时间,水温变化有没有规律”这个活动,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红液温度计测水温收集实验数据。汇报结果时,只有两个小组根据数据发现了水温下降有先快后慢的规律。其余的小组都没能找出这样的规律。为何?因为学生的根据记录的数据,发现温度下降时快时慢,无法找出规律。教师急得满头大汗,无法收场。

后来经过了解发现,原来问题出现在温度计本身,由于教师实验前没有对这些温度计进行检测,没有发现有些已经不够灵敏了。学生就拿着有问题的材料进行实验,造成了实验中的争议数据的产生。

解决方案:在每次实验前,教师应该对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进行逐一的检测与排查,确保实验材料不影响实验的数据产生。

原因二教师没有将实验要求交待清楚

教师在讲解实验注意事项时,一般选择由自己叙述,或者直接在大屏幕上展示这两种方式。却不知,其实学生并没有完全理清实验的注意事项。往往糊里糊涂就开始做实验了。这样得到争议数据,就不可避免了。一教师在讲授《摩擦力的秘密》时,自己讲述要求:读数时要在均匀的拉动后再读。自己重复讲了两遍后,以为学生肯定掌握了,于是开始实验。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学生在刚开始拉动时就读了,有的则在最后到终点时再读。数据每一组都不一样。教师看到这种情况,急忙暂停,又将要求讲了一遍。

解决方案: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演示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的方式进行逐步渗透。

?案例?:一位教师在讲授《小车的运动》时,自己演示了一遍实验要点后请学生上台。

师:刚才你听清实验要求了吗?

生:听清了。

师:那你会不会自己来一遍。

生想了想,(不确定地):那我试试吧。

学生实验操作,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师:做完了吗?

生:完了。

师:有什么感觉?实验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

生:我觉得垫圈要一个一个地挂,这个实验小组要分工……

师:那其他同学在看过他刚才的实验之后,有什么想说的?

生:他刚才,忘记请一个同学记录时间了……

生:他刚才做的时候,小车跑偏了…

师:原来,他刚才做的也不完美啊。现在如果再做,你们有把握吗?

生:有!

通过刚才的对话,我们发现这位教师采用了多层次渗透法,第一层次是教师自己演示一遍,并在演示过程中,将实验要求进行讲解。第二层次,教师让学生上台操作一遍,让其自己发现问题,并提醒其他同学,同时让下面观看的同学进行仔细观察,并指出操作过程过需要注意的方面。复杂的要求在一做一看,一问一答中,完美解决了。

原因三: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失误

学生在听清教师实验要求后,立即小组分工进行实验环节。这时实验人员的素质高低往往决定着该小组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小组内的分工,一般分为:组长、实验员、记录员等。而实验员往往是一成不变的,不管是什么实验,都是由这个实验员操作。看上去是分工明确,井井有条,却不知其中暗藏危机。

一位教师在讲授《摆》一课,探究“摆的快慢与摆角有没有关系”活动时,发现其中有一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产生了争执。经了解发现,原来一直以来这组的实验员,不会使用量角器。在每次改变角度时,这位实验员操作总是失误,引起了组内其他同学的不满。

另一节《斜坡的启示》课中,探究“斜坡的大小对拉力影响”活动时,有一个小组的实验员,在拉动测力计时手总是抖动,造成了测试数据的争议。

解决方案: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逐个了解,对于实验员不要指定。应该根据实验项目不同,让小组内自己合理的分配。可以采用“圆桌会议”模式,即:每次实验都进行轮换,不设固定的岗位,组长不再固定,实验员不再固定。每次实验,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能力不同,小组协商进行实验员的选择。也可以允许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更换实验人员。会对数据的收集起到积极的作用。

小学生实验方案篇2

一、探究实验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1.编写探究实验导学案

导学案是供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的学习方案,所以在编写时要紧扣课程标准、教科书,精心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新课程理念。不同课型的导学案亦应有所不同。经过实践探索,本人设计的探究实验导学案包括学习课题、学习小组、学习目标、知识链接、课题导入、导学求思、评价反思等基本内容。详见文后所附案例。

2.导学案的使用方法

精心设计的导学案,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关键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导学案。教师将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认真预习导学案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实验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合作自主解决学案中提出的问题,理清探究思路、设计实验方案,认真按实验方案开展探究活动,做好过程记录,完成实验报告,并把活动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带着问题走向课堂。在课堂上,根据导学案引导,进行交流汇报、归纳总结。课后,通过评价反思,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

二、应用导学案导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外探究实验有效性

课外探究实验应用导学案导学,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注重学生学法和探究技能的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探究是有效实验的核心。下面结合文后所附案例谈谈应用导学案导学,是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外探究实验有效性的。

1.学案导疑,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欲望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而疑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愿望的动力源泉。教师利用导学案设疑,结合媒体辅助,依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出发,或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创设浓厚的问题情境。如在“植物的生殖”教学的最后阶段留一点时间,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带来的发芽马铃薯、蒜头,教师买来的紫背天葵,庭院内拍到的生长茂盛的明月草(凉菜)照片等,学生很快就对这些熟悉的生活经验、经历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再结合导学案的“课题导入”设疑:不带芽眼的马铃薯块能长成一棵幼苗吗?无心插柳真能柳成荫吗?倒着插的紫背天葵枝条会生根吗?以此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实验兴趣。

2.导学案导思,让学生明确实验的方法步骤

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导学案设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突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懂得应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针对性。但是初中学生好奇、好动,认为做实验好玩,会很兴奋,但对如何达到实验目的、怎样完成实验任务考虑甚少。因此,导学案在“设计实验”环节,设置如下问题:你们小组想要探究的具体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作出的假设是什么?如何制订具体的探究方法、步骤?如何管理、观察记录?你们能根据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能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实施探究。

探究实验的设计一直是学生的薄弱点,导学案中设计了系列问题:你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哪些条件要保持一致?是否都要放在同一环境下培养?根据什么实验原理?你们准备提供什么适宜插条生长的环境条件(如: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空气、光等)?你们实验用的插条数量要多少?是根据什么实验原理?让学生在分析、思考中,掌握探究实验的设计原理,从而能针对本小组选定的探究内容制订出具体的探究方法、步骤。

关于扦插的知识学生知之甚少,如何确定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用具?导学案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知识链接”中,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选择什么工具?选择什么基质?用什么容器装基质?如何给插条标牌?(标签纸上应该写些什么?贴在什么位置?)怎样选择插条?剪取的插条长度是多少?一般保留几个节?怎样剪取插条?插条上、下端切口的方向如何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切口要消毒吗?用什么消毒?从而确定本小组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用具。

如何进行扦插?导学案中又提出以下问题:插条插入的深度要多少?基质下面要有节吗?基质上面和基质下面的叶片是如何处理的?其原因是什么?要将插条的哪端插入基质中?如何防止插条插入基质的那端碰伤?插条入土后要充分与土壤接触吗?怎么做?扦插密度(插条间隔的距离)是多少?插后要浇水吗?如何遮荫?学生解答了这些问题,也就明白了扦插的方法。

导学案的“设计实验”起到了“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通过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的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让学生在对问题的分析、思考及解答中,明确实验的方法,能自主设计出具体的探究步骤。

导学案导思的关键是“问题预设”。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依据学习目标,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状况、心理特点等实际情况设计问题。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问题的呈现尽量少用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积极思维;问题应包含方法的点拨或方向的指引,帮助学生真正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调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积极性。

3.导学案导做,确保学生顺利完成探究实验

初中生的兴奋性较高,但波动性也较大,做事容易虎头蛇尾,完成“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这个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没有一套督促机制而要学生主动完成是很难的。

导学案的“学习小组”明确要求组内成员分工:实验操作2人、管理浇水2人、观察记录2人、机动替补2人。确定一位能力较强的学生做小组长,能促使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彼此积极配合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避免了以往做实验时要么一哄而上,要么相互推诿的状况,使得实验能顺利进行。

导学案在“合作探究”环节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完成实验报告,作为课堂上交流汇报的资料和对各实验小组评价的依据。受到这种任务驱使,学生不得不做,这就督促了各实验小组探究实验的实施。

导学案在“评价反思”环节对各实验小组的探究过程,实行多元评价,小组间比评、教师评价,倡导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能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实验兴趣和动力,激励各实验小组完成实验探究。

导学案的“导做”功能,确保学生能顺利完成这个探究实验。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为学生实验的顺利完成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确保实验小组发挥最大功效,应根据实验内容,按异质分组原则,将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别、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有机组合,组内成员分工可轮流。要特别注意培养小组长,作为教师得力的小助手,帮助教师督促、检查导学案,解决本组的疑难问题,指导本组的实验,充分发挥“兵教兵”的功能,带动全组成员共同探究、完成实验。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实验提供场所,在学校开辟一个生物角,更利于小组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备好枝剪、裁纸刀、尺子、花盆、标牌、竹棒、塑料薄膜、喷水壶等材料用具,给学生的实验提供保障。

笔者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等实验中尝试了导学案导学。实践证明,在生物课外探究实验中,应用导学案导学,以导促学,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导学案,“导疑”激发学生“想要做”,“导思”让学生明确“怎么做”,“导做”确保学生“能做完”,提高了学生生物实验的能力和学科素养,也有效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益。

附:“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案例。

【学习课题】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

【学习小组】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学习探究实验设计的方法,知道怎样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根据变量设计对照实验;通过扦插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成员间及小组间的讨论、交流、合作,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1.获得与人协作顺利完成探究活动的快乐体验。

2.通过对插条的照料、观察、记录,养成耐心细致的实验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学习探究实验设计的方法,知道怎样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完成“扦插材料的处理”的探究过程。

【知识链接】

【课题导入】

【导学求思】

一、自主学习、设计实验

1.你们小组想要探究的具体问题是什么?

2.你们根据问题作出的假设是什么?

3.你们如何制订具体的探究方法、步骤?

(1)你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2)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哪些条件要保持一致?

……

二、合作探究、完成实验

小学生实验方案篇3

关键词:生物;学案;生成知识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知识的生成是个性化的内化、建构的过程,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始终贯穿着观察、实验、想象、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教学活动。怎么设计学案让它能帮助学生生成知识呢?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先天和后天学习行为》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学案帮助学生获得有关动物行为的知识和概念。

一、通过已经形成的生物实验知识学习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

学生通过七年级生物学习已经学会了生物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教材中对涡虫的先天探究实验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的,没有图片。为了达到学习动物先天的目标,我利用教材中的材料对讨论的实验进行了如下处理,形成了这样的学案:

实验1.对涡虫的行为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发现并提出问题:涡虫为什么生活在石块下黑暗的地方?做出假设:涡虫喜欢。实验方案:教材22页。实施实验并记录:按实验1进行,结果发现涡虫停留在黑暗环境的时间久。分析实验现象:(1)步骤3中a与B是否形成对照?(2)步骤4中a与B是否形成对照?。实验组是,对照组是。实验者控制的因素是。实验结论:涡虫喜欢。

这部分学案的设计把教材文字描述形成了表格,知识的呈现是按照七年级所熟悉的实验设计基本步骤进行的,学生能用熟悉的探究实验方法有条理阅读新知识,讨论实验假设、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已有方法学习新内容,把“新”与“旧”结合起来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学生按照设计的学案完成对涡虫先天的探究实验讨论,形成了关于动物先天的概念――生来就有的,第一次遇到时做出的行为反应。

二、用形成的动物先天的概念学习后天学习行为概念

在设计学案时把刺激对应的反应用,填空的形式出现,帮助学生在实验时有重点的进行观察和记录,并设计了对应的实验讨论题,使他们对实验步骤中各种处理方法的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实验2.涡虫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1)光照:涡虫的反应是,这种行为属于行为。

(2)电击:涡虫的反应是,这种行为属于行为。

(3)光照紧接着电击:涡虫的反应是,此步骤重复100次。

(4)第101次只有光:涡虫的反应是,这种行为属于行为。

这一步设计把教材的图形与学案的文字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观察图形时有目的地完成观察与概念的结合,在“看”的同时有思考、有记录、有新知识的理解。通过讨论明确了涡虫在1和4实验中为什么会出现对同一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原因,知道实验第3步“训练”的重要性。顺理成章生成后天学习行为的概念――个体根据生活经验和经历,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行为。

三、拓展知识,运用获得的概念

在新知识先天和后天学习行为概念建立起来后,我给出一个拓展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了学案如下:小鸡绕道取食

资料:动物的绕道取食

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材料:小鸡若干、米、绳子、小竹棍等

实施实验并记:1号小鸡,第一次学会时间天,再次学会时间天。2号小鸡,第一次学会时间天,再次学会时间天。3号小鸡,第一次学会时间天,再次学会时间天。……分析与讨论:(1)小鸡吃米是行为,小鸡绕道取食是行为。(2)实验中用了几只小鸡?为什么不用一只?(3)小鸡学会绕道取食的时间一样吗?小鸡在初次学会绕道取食后出现了遗忘的现象,该怎么办?实验结论:小鸡经过学会了绕道取食,不同的小鸡的学习能力。

在这个环节学案的设计中我把学生熟悉的方法和刚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让他们去分析、讨论新的动物行为,把认知的方向指向未知实验的解决上,完成了对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小学生实验方案篇4

(乌鲁木齐市第七中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在《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摒弃繁琐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用简便的多媒体手段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做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准备实验快捷,重复利用性强;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操作简洁,便于统计,减少出错;利于展示和评价;便于资料积累和资源共享。

http://

关键词创新体验;模拟探究;实验;保护色;形成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课中的模拟探究实验。实验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理解保护色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意义。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以及分析实验结果,可以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并且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通过案例分析、思考、讨论与交流等教学环节,认同动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关注环境问题,自觉主动的养成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的习惯,增进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下面,我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创新性的设计实验方案”,谈一谈自己的体验。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60页为《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这一模拟探究实验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且指出学生可以参考该方案“制定适合自己的探究计划”。

1.这套方案的具体操作过程

1.1准备一块面积为0.8米×0.8米的彩色布料和100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

1.2以小组为单位,5-6个同学为一组,推举一人为组长。

1.3组长在桌子上展开布料,作为生物的“生活环境”,并检查小纸片,记下纸片的颜色(小纸片的颜色代表某种动物不同的体色的变异类型)。

1.4组长是监督人,其他同学都是“捕食者”,他们的“猎物”是小纸片,组长时刻注意“捕食者”取出的“猎物”数和剩下的“猎物”数。

1.5“捕食者”事先背对桌子,组长将小纸片均匀的撒在布上,不要使小纸片粘在一起。

1.6每个同学想象自己是“捕食者”,小纸片是你的“猎物”,彩布的背景是你的生活环境。你每转向桌面一次,选一张小纸片(只用眼睛判定它的位置),把它拿出来放在另一只手中,然后继续转身选取,直到彩布上只剩下25张小纸片,组长通知不再选择时为止。注意:“捕食者”不要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纸片。

1.7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目。

1.8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3个后代,而且体色与自己的相同。在每个“幸存者”下面放上3个从老师那儿拿来的备用小纸片。

1.9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充分混合,重复上面的步骤。每轮开始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目。

1.10按上面的步骤实施计划并将数据统计在表中。

2.这套方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

2.1实验准备非常繁琐。教师除了要准备一块彩色布料以外,还要手工制作至少200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包括备用的),并一一统计。如果小纸片的颜色种类过少,显然会影响实验效果。因此,实验室至少需要5种颜色的彩纸。这样仅仅准备了一个小组的实验材料。如果5-6人为一小组的话,全班应分为10个小组,教师就要按照上述要求准备10套实验材料。

2.2操作不方便。用过这套实验方案的教师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小纸片并不是老老实实的呆在布料上,它会随着学生的来回走动飞到地面上,或者在学生模拟捕食者“捕食”的过程中粘在衣袖或衣襟上。

2.3平面实验,不便于展示、评价和交流。布料平铺在桌面上,统计数目的时候学生围观,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很不方便,也不利于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经过我略作提示,有的小组很快就提出来:在计算机上进行这次模拟探究实验一定方便快捷许多。于是,我特意让这些小组派代表在全班表达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3.修改后的实验方案

3.1打开计算机,按如下操作制作幻灯片:用自选图形绘制一张“小虫”图片;通过复制、粘贴制成50张,并分别赋予不同颜色,其中包含绿色。(注意:在幻灯片中制作时应设置“小虫”图片边框为“无色”);这样,不同颜色的“小虫”代表不同体色的变异类型,“绿草地”作为“小虫”的“生活环境”。

3.2以小组为单位,5-6个同学为一组,推举一人为组长。

3.3组长负责操作计算机,其他同学都是“小鸟”,他们的“猎物”是“小虫”。(组长不必时刻注意“小鸟”“捕捉”的“小虫”数和剩下的“小虫”数,只需监督“小鸟”在第一反应时间内“捕食小虫”即可。)

3.4“小鸟”事先背对计算机,组长打开幻灯片。(注意:应使用幻灯片制作状态,不要使用放映状态。)

3.5每个小组的组员排成一队,想象自己是“小鸟”,幻灯片中的彩色图片是你的“猎物”,幻灯片中的背景是你的生活环境。当“小鸟”转向计算机,从计算机前“飞”过一次,用手指出一只“小虫”,这时组长迅速将被指出的图片删除,然后继续“飞”过下一只“小鸟”。“飞”过的“小鸟”排在队伍最前。这样以此类推,直到幻灯片中只剩下25只“小虫”,组长通知:“小鸟吃饱了,不再飞”时为止。(“小鸟”不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虫”。)

3.6在幻灯片中进行“全选”操作,所有剩余“小虫”图片出现选择框,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图片数目,并记录。

3.7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1个后代,而且体色与自己的相同。全选、复制、粘贴1次,“小虫”的总数又恢复到初始的100只。组长将“小虫”均匀的分布在“绿草地”上。重复上面的步骤,每轮结束时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图片数目,并记录。

3.8按以上步骤实施计划并将数据统计。

4.这套实验方案得到全班同学的一致认可,我也十分认同,因为它和课本提供的方案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4.1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其实这套实验方案跟简单的计算机游戏(如“找不同”)有些相似。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学生联系自己玩过的游戏,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同时也把实验设计成了他们喜爱的游戏模式。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小虫”,营造了形象的场景,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模拟“小鸟飞过草地,捕捉小虫”的情境愉快活泼,大大提高了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真正让生物课活起来、动起来。正如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应该注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后,虽然许多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没有被采用,但这个体验和思考的过程是很重要的。有的同学提出,可以把实验过程用计算机程序编成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有的甚至还提议用触摸屏的计算机进行……这些都展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也要充分、及时的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勇于、乐于、擅于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得到长足发展。

4.2准备实验方便快捷,可重复利用性强。

课本给出的实验方案不仅准备起来繁琐,实验材料保管起来也不方便。而这套实验方案,准备起来方便快捷,制作幻灯片只需几分钟时间,做好以后可以反复使用,永不损坏。小小几十K的ppt程序,代替了大堆的纸片,无论是携带、共享还是存放都十分的方便。此外,虽然给每只“小虫”填充颜色有点辛苦,但可以使“小虫”的“体色变异”更加丰富,增强了实验的说服力。

4.3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个实验是个模拟探究实验,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可以适当的简化实验过程。如果按照课本给出的实验方案,每位同学要转向桌面75次,每组5位同学共要转375次,这显然是不可能在教学时间内完成的,即使完成,没有人能承受得了这么多次的旋转。因此,这套实验方案中只设置了50只“小虫”,每只只“繁殖1代”。而且,用计算机操作完成实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又缩减了实验时间。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4操作简洁,便于统计,减少出错。

模拟“小虫被捕捉”只需删除即可,模拟“小虫繁殖后代”只需全选、复制、粘贴即可,不仅节省了实验时间,还可以避免小纸片丢失,并且在统计数目的时候一目了然,大大减少了实验过程中出错的几率。

4.5有利于展示和评价。

用这套方案进行实验,如果教师需要展示实验过程,便可以通过投影来展示,实验过程从平面变为立面。一个小组在讲台上进行实验做为演示,教师可以从旁指导;其他小组在台下各自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很好的展现出来,有利于教师进行评价,如果遇到问题也能够得到及时的指导和纠正。

4.6便于资料积累和资源共享。

每个班上完课以后都可以把结果保存下来,作为教学资料进行积累,还可以在不同班级进行对照。实验材料以电子形式存储,只需要准备一次,便于在教师之间、校际间进行资源共享。

实验进行时间大约为10分钟,进行到第3代,结果已经揭晓。

基于新的实验方案,学生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能力目标;实验时间的大大缩短,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完成知识目标;并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完成情感目标。这节课的三维目标和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这节课最大的成功,就在于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创造余地,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让他们自由发挥,是一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实验课,给他们的初中学习生涯,留下了精彩的一页。也许象学生所说的“游戏程序”或是“触摸屏”出现在课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学生能够提出这样新颖的见解,足以见得教师安排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已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生通过自主创新,在思维上不断开拓,在能力上不断提高,总有一天能够迈上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新台阶。

http://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小学生实验方案篇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7.01.034

近年来,医学检验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经逐渐开展,同时检验医师岗位在不少大型三甲医院给予设立,医学检验转变为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中成了重要诊断平台学科,这种转变使得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更加迫切和重要[1]。但检验与临床沟通问题是长期存在且未能有效解决的临床检验科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如何对在读检验专业大学生、实习生及参加工作的年轻检验医师开展沟通培训的问题更加凸显。角色扮演是利用演戏或想象创造情景,以启发学生对自己及他人行为、信念、价值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2]。笔者针对检验科实习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提出树立行动学习理念,实施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对检验与临床沟通能力培养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1级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共24人,上下半年各入科一组,均为12人。其中上半年入科实习为对照组,下半年入科实习为实验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实习生的性别、年龄、实习前考核成绩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在检验与临床沟通能力培养上分别对实验组实施行动学习理念下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对对照组采取传统实习带教培养。实习结束后采用改良SeGUe评价表进行检验与临床沟通技能考核。

1.2.1传统教学法

由实习带教老师采取理论小讲课方式,就检验与临床沟通内容、方法、技巧等予以教学;同时根据实际工作面临的问题采取提问方式提高沟通技能。

1.2.2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法

(1)选取教学案例:围绕《临床检验基础》课程中的“尿常规检查”教学章节,参考我们研究小组编著的《检验与临床沟通学案例教程》[3]选取了“茶水门”、“孕妇HCG阴性”等4个案例,设置集中理论授课2学时,以案例加角色扮演的行动学习6学时。(2)成立学习小组:首先选取1名专业老师为行动学习小组指导老师,按照实习生编号随机成组,可避免自愿成组的随意性和趋同性。每组4名同学,设小组长1名。(3)树立行动学习理念:“行动学习法”(actionLearning)简称“干中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行动来学习,即让学习者参与一些实际或模拟的活动项目,以解决工作实践中最常见的困难问题为重点,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组织、协调、行动能力[4]。通过集体理论学习,统一认知。

1.2.3角色扮演情景案例

各小组同学商定案例中检验师、患者、医生、护师等人员角色扮演者,按照案例内容情景演示,并分析出现临床与检验沟通方面的矛盾或误解的理论原因、管理因素等,提出解决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1.2.4强化学习后反馈

指导老师在各小组行动学习后评选最佳学习小组和最佳案例解决方案,并予以表扬鼓励,但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同学都要注意化反馈总结。一方面指导教师在行动学习教学后不断反思,优化案例,课堂设计,形成螺旋式反思、分享、行动、变化。另一方面学生们也注重行动学习反思,特别是各小组长,在课前组织、课堂引导方面总结得失。

1.3运用改良SeGUe评价表量化评分

根据汪宇鹏等的研究[5],设计适合检验与临床沟通技能评价的改良SeGUe评价表,从准备及信息收集,分别与护士、医师、护工三个对象沟通信息收集等四个方面、10个评分点量化评分,总分10分,按照评分要点,未做到时酌情扣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结果

经考核评价,实验组和对照组实习后考核平均成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验与临床沟通技能改良SeGUe平均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实习生考核成绩比较(n=12,分,±s)

组别改良SeGUe平均评分实习后考核平均成绩

实验组8.65±0.7291.14±7.41

对照组6.52±0.6488.38±6.73

t7.6590.955

p

3讨论

当前,多数开设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及部分大型医院检验科已经认识到沟通技能培训对于培养合格检验医师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开设一些具有检验特色的沟通技能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检验专业学生与临床有效沟通能力做了有益尝试[6]。但是多数医学院校没有开设检验与临床沟通能力培养专项课程,开设的少数院校也仅为选修课。我校医学检验学院在医学检验本科实习生中开设8个学时的检验与临床沟通技能培训专项课程,以案例为基础,行动学习及角色扮演为特色开展沟通能力培养。通过对照研究后发现行动学习理念下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法可以明显提高实习生检验与临床沟通技能。我们在实施中体会到如下两点。

一是开展“行动学习法”的理论学习,需强化师生统一认知;在实施过程中倡导团队精神,强调成员间相互支持,利于今后工作中更好地融入学科团队;通过实施“计划、实施、总结、反思、再计划”的循环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床带教老师反思改善能力。总之,具备行动学习能力将提升岗位胜任力,更好地适应检验医学模式转变的新需要。

二是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引导学生树立身份意识,情景中角色扮演,使他们能够在模拟沟通环境下,掌握辩证思维、明白沟通技能、思考换位感受,为实习生过渡到临床检验者角色起到桥梁作用。(2)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轻易打断学生发言,要避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要适当设计一些临床常见、社会热点的讨论话题,尽量无标准答案,引导学生创新思维。(4)要重视讨论后各小组小结性发言,点评和评选优秀小组,提高师生协,以便共同完成好教学任务。(5)指导老师需做好案例教学后理论总结,结合教学大纲将此次课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强化给学生。

总之,为适应检验医学模式转变和医学检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新需求,通过引导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树立行动学习理念,实施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可有效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检验与临床沟通技能。今后,仍需进一步丰富各亚组角色扮演案例库,提高互动教学设计环节,建立适合医学检验大学生、住培生、年轻检验者的检验与临床沟通技能培养体系课程。

参考文献

[1]王俊利,农乐根,韦叶生,等.加强检验专业实习生检验与临床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右江医学,2011,39(6):793795.

[2]张丽萍,任建立,于彩霞,等.角色扮演法在儿科学实践技能考试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5):5354.

[3]王俊利,韦叶生,陈文成.检验与临床沟通学案例教程[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112130.

[4]伊恩・麦吉尔,利兹・贝蒂.中国高级人事管理官员培训中心译.行动学习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10.

[5]汪宇鹏,陈宝霞,黄静.在案例教学法中应用SeGUe量表进行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指导和评估[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2):1719.

小学生实验方案篇6

Seminar-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教学模型

一、多媒体Seminar-案例教学法的构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情景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运用典型案例,将真实临床现场引课堂学习之中。其操作流程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案例教学需要实际的、可操作性的典型案例来加强运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学习者初步具备职业技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沟通理论与实践、能够把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方式很好地融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突破传统教学误区、寻找创新型教学手段与方法,是灌输式学习向启发式学习的转变,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这两种方式与多媒体的结合形成的多媒体“Seminar-案例教学法”区别于传统讲授式教学单向式、垂直式和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它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的教学主体,是学生为探究某一新问题而和教师共同讨论的一种交互式教学路径。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关注的中心,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教师与学生共享控制权,而且教师经常作为辅助人员或者资源提供者居于次要的地位。教师比学生知道得多,但教师的知识并不是权威性的。学生被期望着对自己的学识负责。知识和思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流动。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者已然由消极被动状态转变为积极主动状态,学习热情被激发,求知欲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第三,激励性和兴趣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认识到宽广知识视域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第四,教学学术性。Seminar-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生动活泼、富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潜能,促使他们对教学内容进行学理探究,使教师的“教”和教师的“研”找到最佳的契合点。

二、课堂教学模型:多媒体Seminar-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综合实训中综合应用的实践个案

综合实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是对所学的各门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检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一门临床专业课程。笔者采用多媒体Seminar-案例教学法,把整个实训课程分成若干个题目,学生以5~8人为一个小组,题目随机分配,然后每组的学生对题目进行讨论,对试验进行详细分工,对试验内容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准备。整个实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

1.具体的策略与措施

(1)选择多媒体Seminar-案例教学法修课的学生

为了对比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效果,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对课程提供两种授课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授课方法,另一种采用多媒体Seminar-案例教学法授课,并且平行进行。学生自愿选择授课方式,结果全年6个班级158人有86选择多媒体Seminar-案例教学法授课。

(2)题目分配

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分为4个题目,每个小组一个题目,随机抽取。

(3)准备题目与内容

每个小组对所抽到的题目后,小组成员结合所学知识、教材、有关文献和网络资源分工合作准备试验内容,讨论试验步骤,确定试验方案。每组指派一人讲解,小组其他成员可补充。

(4)试验方案的实施

教师负责提供临床病例,再现生产情景,及提供病例基本信息,学生按照小组制定的试验步骤进行解剖、检验、实验室诊断,小组成员对试验结果进行讨论,最后确诊得出结论及对病例的处理意见。并把整个试验内容形成多媒体课件,做总结汇报。

(5)组间讨论

不同小组间可互相交换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对试验内容的结论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进行组间讨论,各自陈述理由。

(6)教师引导讨论

对试验程序的制定和试验结果的确定是多媒体Seminar-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步骤,听报告的学生和老师应对报告人进行提问,以解除报告中的疑点,并通过老师的提问和总结突出重点。对小组间的交换讨论及组间的讨论,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

(7)课程考核

多媒体Seminar-案例教学的学生考核可分为四部分:课前准备占15%,试验的操作、诊断及防治措施制定占60%,课件的制作和小组讨论占15%,组间讨论占10%。

2.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参与多媒体Seminar-案例教学的学生普遍感到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1)多媒体Seminar-案例教学能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多媒体Seminar-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提高自学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试验题目的准备过程中,充分的体现了已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而是一种主动式的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的知识通过查找教材、文献的方法加以认识和理解,通过分工协作,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整理各自的思路,使之系统化,逻辑化。通过实践病例来再现临床情景,通过实践操作来检验小组的试验设计,通过试验结果的分析及防治措施的制定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对结果的讨论,促使学生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组间讨论扩大知识面。

(2)使学生近一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课件需要用powerpoint来展示,而课件质量既包括课件的内容,课件的布局结构和应用效果。在授课之前,参加修课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只会上网和聊天。通过多媒体Seminar-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已经能熟练制作与使用powerpoint软件,而且学会了如何利用浩瀚的网络资源,寻找和选择有用的资料。

(3)多媒体Seminar-案例教学促进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

多媒体Seminar-案例教学需要任课教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不仅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而且还要了解、熟悉相关学科的的知识。因此,通过本教学方法的在实践教学的实施,可以促进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李丹.Seminar教学法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误区与对策,教法研究,2009.

小学生实验方案篇7

【关键词】基因组;pCR;基因重组;载体构建;筛选;教学改革

基因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其要求从事基因工程操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尝试将基因工程中动物胸腺或脾脏有核细胞基因组Dna的提取、核酸的琼脂糖凝胶电泳、Dna片段的回收与纯化、pCR反应及其产物检测、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Dna的重组和连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重组Dna分子的转化、重组转化子Dna的鉴定(蓝白斑筛选法)、转化克隆的筛选和鉴定等独立的实验内容整合为综合设计性实验,将原有的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索式的设计性实验,根据实验要求,学生自主性选择实验组和,提出实验方案,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内容,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教师准备

1.确定实验目的。实验前,教师确定本次综合性实验的实验目的为构建小鼠β-actin基因的表达载体,让学生围绕本实验目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实施自己的实验方案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及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能力。2.实验材料准备。小鼠,恒温水浴锅,高速离心机,高压灭菌锅,解剖剪,镊子,微量移液器(1000ul、200ul、100ul、20ul、10ul、2.5ul),加样枪头(1000ul、200ul、10ul)离心管,pCR管,琼脂糖凝胶电泳仪,琼脂糖,核酸染料,β-actin基因pCR反应试剂,胶回收试剂,大肠杆菌Jm109等3.实验分组。本次实验共有一个年级三个班级的学生参与,根据学号分组,两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小组人数不可太多,人说太多就会造成有些同学对实验的参与度不够,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实验当中。4.试验用具准备。固定两个实验室,实验准备老师将实验用到的仪器设备等都准备好,供学生使用。

二、实验过程

1.讨论并制定实验方案。以班级为单位,查阅资料,制定相应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要结合运用动物胸腺或脾脏有核细胞基因组Dna的提取、核酸的琼脂糖凝胶电泳、Dna片段的回收与纯化、pCR反应及其产物检测、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Dna的重组和连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重组Dna分子的转化、重组转化子Dna的鉴定(蓝白斑筛选法)、转化克隆的筛选和鉴定等基因工程技术,每个班级都要提出一个技术方案或流程。经讨论,最后确定了一个实验目的的三种实验技术方案。方案一:提取小鼠肝脏细胞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基因组DnapCR扩增β-actin基因pCR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表达载体构建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构建遗传转化重组子筛选(蓝白斑筛选)。方案二:提取小鼠肝脏细胞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基因组DnapCR扩增β-actin基因pCR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表达载体构建遗传转化重组子筛选(蓝白斑筛选)。方案三:提取小鼠肝脏细胞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基因组DnapCR扩增β-actin基因pCR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胶纯化目的片段表达载体构建遗传转化重组子筛选(蓝白斑筛选)。实验的实施:各班级按照既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针对实验方案中的每一步的技术流程进行讨论,总结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实验结束后每组同学提交一个实验报告,针对试验方法的优缺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果:三种实验方案都能达到预期实验目标,即通过重组子筛选(蓝白斑筛选)可以得到构建成功的重组表达载体。方案一结果:电泳检测提取基因组Dna,得到条带整齐明亮,且对应marker质量大小的条带;pCR产物的电泳检测,得到整齐明亮且对应marker质量大小的单一条带;标准质粒转化制备的感受态大肠杆菌细胞,得到大量蓝斑菌落;重组子筛选得到清晰的蓝白斑菌落。方案二结果:直接用标准的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做遗传转化,降低了感受态细胞制备不成功给实验带来的风险,成功了更高。方案三结果:对pCR产物进行胶纯化,以纯化的片段作为目的片段进行遗传转化,提高了转化子的纯度。讨论与分析:实验结束后,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针对本次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方法。总结未得到阳性重组子的小组在试验中的问题,并提出验证方案。

小学生实验方案篇8

关键词:行动导向;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应用型人才

行动导向(Handlungsorientierung)教学最早起源于德国,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强调主动学习,运用多种智能学习,全面锻炼学生能力[1]。上世纪90年代,行动导向教学从德国“移植”到中国,开始了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对此教学的研究也开始深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姜大源[2]对行动导向教学的界定:以学生为主体,以行动为导向,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学习情境为主线,以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活动为载体开展教学。主张让学习者“通过行动来学习”,鼓励学生自己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检查、独立评价。行动导向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所拥有的权利,强化学生责任和义务。该方法以能力为本,在高等院校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主要面向化学、化工、制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园林、农业设施等相关专业,是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之一,配合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3]。学生在有机化学实验学习中,有利于有机化学理论课的理解和巩固,可以掌握扎实的有机化学实验动手能力、操作常识及实验室规范等,为以后从事科研或实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才能真正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打牢知识基础,培养扎实的科研作风。强化有机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提高学生自我探索的能力,同时也将在科学素养的培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校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强调实验结果及其处理等问题,学生在实验中只能进行模仿或者验证,未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因此,为了改变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端,使学生由简单的“知识积累”变为“智能提升”,逐步形成自主式、研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有效提高学习积极性,研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1当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长期的教学积累,南昌航空大学的有机化学教学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打牢化学学习基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现在学生生源层次参差不齐的影响,我校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1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轻实验重理论,将有机化学实验课作为附属课,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得不到重视。具体表现在:有机化学实验只开设验证性的简单实验,缺乏综合性、创造性实验;实验课学时数相对不足,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复杂的实验;教师重视不够,讲完实验后,就让学生自行操作,没有认真观察和指导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学生不重视实验预习,讲授期间不注意听讲,已经讲过的内容,提问还是很少有人回答上来,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实验过程中出现很多操作错误,打碎玻璃仪器等现象出现。

1.2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一般是由实验课教师在学生正式开始实验操作之前将要做的实验讲解一遍,包括对于实验装置的搭配、试剂的用量、添加步骤、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然后让学生开始实验操作,实验课结束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提交教师。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实验过程变成了对实验课本和教师讲解的验证过程,学生比较被动,不能主动地思考,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思考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影响了教学效果。

1.3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由于不同高等院校的实验室设备条件、师资力量有限,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选择上侧重点各有不同,而我校在组织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时与理论课程的步调并不能同步。目前,我校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项目几乎都是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实验和传统的制备实验。这些实验在方法和结果上没有异议,但难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验预习和准备工作流于形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体,多是关注自身演示规范与否以及学生是否能够按时完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由于教和学的分离,学生多是关注能否完整“重现”教师的实验步骤,甚至于关注每一个动作和细节,而忽视了对实验目标和实验方法的思考。由于学习过程缺乏自主性,学生普遍感到枯燥和乏味。

2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施

行动导向教学法因其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运用形式灵活,方法多变而受到职业院校的大力推崇并取得良好效果。普通本科院校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逐渐在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特别是一些实验类课程中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增多给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引人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行动导向教学是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手段,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张贴版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下面以我校2014级应用化学专业中《有机化学实验1》第7个实验“水果味香精———乙酸正丁酯的制备”为例说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实验课程中的应用。第一步资讯阶段,教师收集有关酯类化合物的相关资料、视频等,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提炼出制备乙酸正丁酯的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方案中的重点和难点。本阶段,教师简要讲解完成制备乙酸正丁酯实验的操作要点、关键问题和注意事项。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背景资料如下所示。酯类是由无机酸或有机酸与醇进行酯化反应缩去水而成。醇或酚与酰卤或酸酐、醇与烯酮类、游离酸与脂肪族重氮衍生物反应也可生成酯。乙酸正丁酯,简称乙酸丁酯,无色透明有愉快果香气味的液体。乙酸正丁酯较低级同系物难溶于水;与醇、醚、酮等有机溶剂混溶,易燃,急性毒性较小,但对眼鼻有较强的刺激性,而且在高浓度下会引起麻醉。乙酸正丁酯是一种优良的有机溶剂,对乙基纤维素、醋酸丁酸纤维素、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树脂、氯化橡胶以及多种天然树胶均有较好的溶解性能。第二步计划阶段,采用头脑风暴法,由教师讲解乙酸正丁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常用的制备方法,并播放相关资料视频让班级学生进行自由分组,每组3-5人,根据兴趣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实验小组。实验小组要考虑完成实验所有的相关步骤,并考虑所必须的仪器、药品和试剂等。列出仪器需求表、化学药品试剂需求表、时间计划表等清单,并做出实验的运行计划,同时和指导老师交流。这是一个团队合作讨论的过程,学生们可以从与同伴的讨论中获益。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第三步决策阶段,采用引导式讨论教学法,由教师引导每组学生将各自的方案通过讨论、交流、比较最后形成一个合理的方案并与教师进行探讨。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并听取讨论结果,帮助实验小组选择那些可以接受的、修订了的或者重新制定的方案。通过讨论与决策,学生接受实验任务,确定一个最优实验方案。教师审查每个小组的实验方案,要求小组负责人给每个成员分配实验任务,帮组其组织并调控实验的有序开展。第四步实施阶段,每个小组实验方案的实施不受时间限制,可以与实验室管理的老师预约协调具体时间。教师打破讲解、指导、评判实验结果的传统做法,尽可能引导每个小组按照实验方案,自我进行实验、分析,找出问题的答案,查找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学生操作时,教师要巡回检查与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在指出学生的错误时不应立即给出答案,答案应由小组成员共同寻找。教师尽量以提问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增强学生对实验方案中重点内容的认识与实验过程中实验现象的重视,完成实验后启发每个小组对实验方案的有效性进行归纳整理,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探讨和改进。第五步检查阶段,每个小组把实验方案的实施过程论文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与其他小组横向对,激励实验小组通过学生自查和教师检查来记录实验方案的完成进度和取得成果。每个实验小组都会有单独的检查表,学生能通过该表可以了解要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实现目标,并在在实验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检,及时纠正错误和改进实验结果。第六步评估阶段,为了鼓励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己动手动脑相结合,发挥小组中每一个人的作用,我们采用的评分方法是小组和个人相结合。先进行小组之间的评估,每组同学以团队形式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其他学生作为听众进行学习并现场答疑。然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和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反应,最终都要求产品的综合原材料成本低、产品质量好、各种现象和结论分析正确;论文写作要求文字流畅,理论和数据分析正确;在实验中鼓励创新,即使综合成本高一点,也给予适当加分。通过以上六步的行动导向教学,学生反应较好,兴趣很高,都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愿望。学生不仅了解有机化学的专业知识,更多理解了团队意识的重要性,既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又锻炼了社会能力。

3结束语

小学生实验方案篇9

实验内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食物营养成分的种类和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而安排的一个探究实验。经过一个学期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与要点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本课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交流以及小组之间的比较中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笔者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课堂组织:

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

用课前准备好的热馒头,让一至两个学生分别品尝大小一样的两小块馒头,第一块不要细嚼,放到嘴里很快咽下(注意馒头的大小要以不仔细嚼也能咽下为宜),第二块馒头则通过慢慢嚼碎后再咽下,然后让他们向全班同学说出这两块馒头的不同味道。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同样的两块馒头放在嘴里,细细咀嚼的有甜味,不细咀嚼的就没有甜味呢?”老师:“同学们都知道,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而淀粉是一种没有甜味的糖类。人的口腔中有牙齿、舌头、唾液等,我们吃食物时都要经过口腔中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混合。那么细细咀嚼的馒头为什么能让人感觉到有甜味呢?这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吗?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由此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并设计方案和实验来验证。那么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以及与变化有关的因素?这样,很自然引入下一个过程。

二、提供相关资料,组织设计方案

面对所提出的相对复杂的探究课题,让学生直接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提出一些细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的方式使实验设计方案逐步完善:

1.引导学生通过课本的提示设计实验。

2.强调对照实验的设计与变量的控制。

3.参与一个小组设计指导。

4.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鼓励创新。

三、分析实验方案,全班交流完善

选派1-2个小组为代表在全班展示其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小组间进行互评。由于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获得了许多的知识和能力,这时都能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引导,各小组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小组讨论完后,教师在全班总结,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怎样保证一个变量?

2.馒头的大小质量是否应该相同?

3.怎样才能尽快地获得较多的纯净的唾液?

4.实验装置在37℃的水温中保持多长的时间最适宜?

四、实施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的现象

各小组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等待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预测每组的实验现象,设计记录实验现象的表格。如下表格:

五、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各小组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把实验现象填写在记录表格中。联系实验假设,讨论后得出实验结论:

如果有的小组得出的现象和结论不一样,可引导其分析原因,并改进。

六、总结提升,学以致用

通过本节探究,学生知道了口腔是食物消化的起始部位,食物在口腔中经过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充分混合都有利于食物的消化。然后让学生试着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吃饭时为什么要细嚼慢咽?经常吃饭泡汤有什么不好?

小学生实验方案篇10

台阶试验是反映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数。台阶试验指数值越大,则反映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测试男、女学生均用30厘米的台阶,并用下列公式求得评分指数,计算结果包含小数的,对小数点后的1位进行四舍五入取整进行评分。

台阶试验评定指数=踏台上下运动的持续时间(秒)×100/2×3次测定脉搏的和。

为了检测在《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方案》实施以来学生在台阶试验下的变化,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

一、实验对象及时间

以丹阳中学2010级初一年级和博望初中2010级初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时间:2010年12月—2012年5月。

二、实验方案实施过程

1.前期准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掌握相关研究的前沿信息,了解以往研究的成果,为本研究提供帮助。

2.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选取样本:选取丹阳中学2010级的初一(2)班作为实验班,实验班施行《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方案》,选取博望初中2010级初一(3)班作为对照班,对照班大课间只进行广播体操练习。实验前后,分别对因变量进行统一的测试,测试数据主要进行频数分析和描述性分析。

3.实验实施数据采集:为了便于测试和对比,我们选取了台阶试验后的台阶试验指数作为比较指标。测试前,对选取班级的学生进行台阶试验的培训,使学生能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进行练习,对不能按节拍完成的学生暂时不做测试比较,对因变量的测定时间统一安排在3—4月,测试数据为3分钟台阶练习后测得的数据,并对学生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数据分别进行重复测试,降低误差。

4.数据处理检验试验效果,对实验前后统一测试的数据主要进行描述性分析,检验实验效果。

三、测试结果与分析

结果分析:

1.探索性因素分析

我们设计这项实验的目的主要是探索在实验的条件下,排除自然增长,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台阶试验的变化情况与实验的相关性,以及台阶试验的变化情况的相关性。

2.数据比较分析

(1)实验前,表1、表2的数据表明受试男、女生台阶试验指数从均值上看,实验班和对照班没有明显区别,实验后,表1、表2的数据表明台阶试验指数从均值上看,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数据上均有所增大。实验班男、女生该指数提高幅度分别为3.5和6.2;对照班男、女生该指数提高幅度分别为2.5和2.7;对照班均低于实验班。

(2)实验前,表1、表2的数据表明受试男、女生台阶试验指数从标准差值上看,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区别不大,实验后,表1、表2的数据表明台阶试验指数从标准差上看,实验班和对照班数据上均有所增大。实验班男、女生该指数提高幅度分别为1.40和1.46;对照班男、女生该指数提高幅度分别为0.86和0.11;对照班均低于实验班。

四、结论

通过上述实验数据对比和访谈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实验活动开展以来两校学生台阶实验指数的平均值均有提高,实验班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班,显示实行《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方案》能够有效地促进练习学生台阶试验指数的提高,从而改善学生的心脏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实验活动开展以来两校学生台阶实验指数的平均值均有提高,实验班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班,显示了活动的作用,同时从数据中的标准差的变化看台阶试验指数,男女生该数据实验班均高于对照班,表明活动开展对学生该项指数有促进,且更推进了个体的差异发展。

五、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