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卫生规划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1:11

区域卫生规划的特点篇1

1区域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规划

区域医疗卫生机构布局的规划,主要是依据区域内地理状况、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健康需求等客观指标规划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的总量,并将这些机构合理科学地布局在本区域内。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呈县乡村三级网络,相对较为合理,关键是机构的内涵建设亟待提高。农村卫生资源的匮乏主要体现在机构的规模、设备、人才上,而不是机构的数量上,所以在做本区域卫生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将人才、设备、规模的发展向农村医疗机构倾斜,以改变目前卫生资源相对集中在城市和城乡医疗卫生差别较大的状况。

城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由于历史原因相对较为混乱,主要表现为级别层次不明显,举办主体多元化,布局不合理,人才设备相对过剩等等,针对这种局面,必须经过区域卫生规划的强制手段加以调整和规范,首先是要在城市规划建立健全级别层次明确的城市三级医疗保健机构,即: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人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三级医院,既方便居民就医,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又形成合理有序的医疗服务市场体系,从而根本上解决乱办医、乱竞争的无序状况;其次要统筹规划区域内不同所有制、不同产权、不同举办主体的医疗机构,真正实现全行业管理,特别是民营医疗机构的设立要依据当地的医疗保健需求,决不可沽名钓誉,打着招商引资的旗号而盲目扩大本区域内的卫生资源。对企业举办的医疗机构要纳入当地整体卫生规划,并逐步实现从企业中剥离,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现状,实现企业医院的并轨,与社会医院同等竞争与发展。对国家举办的医疗机构要依据本区域居民的需求,依照城市三级医疗保健网的格局进行重新规划布局,应大胆地实施“关、停、并、转、迁”,如确有必要,也可进行扩建,以彻底改变目前城市医疗机构低层次重复建设、经营状况不佳、无序竞争、乱收费导致看病贵的现状。其三,针对省会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大型医疗设备过多的现状,可以借鉴教育系统的做法,将部分带有省级名称的医疗机构在省会外城市举办。这样的规划,可极大地解决省会城市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使卫生资源合理地分布在基层。

2区域大型医疗设备布局规划

由于近年来认识上的混乱,导致了医疗卫生市场化状况,并形成医疗卫生市场竞争局面,出现了企业医院与地方医院竞争、民营医院与国营医院竞争、大医院与小医院竞争,而且出现了卫生系统内部公立医院之间的竞争,这些竞争有时表现相当激烈,其手段除了改善服务、环境外,更多的是拼设备,竞相购置大型医疗设备,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些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费大多来源于职工集资、贷款、借款、商家投放等模式,以致于形成了为尽快回收投资而过度使用大型设备,给患者乱检查,极大地增加了患者医疗费用支出,形成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区域卫生规划必须对区域内大型医疗设备的品种进行规定,对大型设备的配置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无论是民营医疗机构、公立医疗机构、企业医疗机构都必须实行大型医疗设备准入制。要依据本区域居民的需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大型设备的现有数量和布局进行科学规划配置。对现有大型设备的布局状况,有条件、有可能的要尽量重新规划布局,采取收购、合资、股份、合作等方式,使这些大型设备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

3区域专科专病建设规划

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在做好整体规划的同时,要对关乎本区域优势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规划,对各医疗卫生机构的重点专科专病建设进行规划,这样才能形成医疗服务的有序合理竞争,形成本区域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

一般来讲,一个市县区域有一所综合医疗机构即可,其他医疗机构尽可能形成大专科、小综合的模式。做为区域卫生规划,要引导区域内医疗机构朝着专科、专病的方向发展,对区域内的医疗机构依据其自身的优势、传统优势、地域疾病谱特点、行业特点来规划专科专病的方向,形成区域内医疗机构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局面。区域专科专病建设规划之初要经过科学论证,一旦确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障。区域内的医疗机构要遵从区域专科专病建设规划进行发展,在设备、人才配备上予以倾斜,必要时卫生行政部门可采取包括设备配置、人才调动、资金补助等行政调节手段来协助规划的落实。

4区域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规划

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从大的来讲分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和城市医疗卫生体系。这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制度下形成的,随着城乡二元经济制度弱化,城乡医疗卫生体系也应该逐步融合。所以,当前进行区域卫生规划,在尊重目前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存在的前提下,应重点做好本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的规划。

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建设规划,是地方卫生行政部门代表地方政府所做的规划,是贯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举措。虽然国家近年来对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有明确的要求,但做为本区域的卫生规划,要针对区域地理、人文、经济、疾病谱等情况,对本区域的疾病与控制体系建设在数量、网络布局、重点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如传染病防治机构与网络建设,精神病防治机构与网络建设,妇幼保健机构与网络建设,慢性病防治网络建设,健康教育机构与网络建设等,都要在机构数量、网络布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

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实质上就是医疗机构布局规划。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规划,主要是针对区域内可能出现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处置的体系,他包括传染病防治、重大灾害安全事故医疗救护、食品卫生安全等体系建设,属于预案性规划,具体内容可体现在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中,但形式上必须有明确的规划,便于实施。

5区域健康保障规划

区域卫生规划是区域政府制订实施的,不是卫生行政部门单独所能完成。故此,区域卫生规划应体现区域政府为发展卫生事业、保障居民健康而实施的医疗保障制度和经费保障措施。

按照十七大精神,区域医疗保障制度应包括在农村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城市实施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针对城乡贫困人群的医疗救助制度等。区域卫生规划要依据本区域财力、全国统一安排来规划这些制度建立的时限、保障水平、覆盖人口。这也是区域卫生规划整体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

区域卫生规划的特点篇2

一、实施区域卫生规划需要认识的几个基本关系

1、计划与市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伴随着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一些地区片面地将规划理解为仅用计划的手段进行卫生资源配置,过多采用行政指令,完全忽视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了规划实施的成效。同时,卫生服务市场不仅是一个非完全竞争市场,加上我国的卫生服务市场不规范,市场缺陷或失灵明显,因而在强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必须发挥计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因此,在遵循法制规范的前提下,必须合理运用政府规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凡是市场能够做好的,都应交由市场去做;市场失灵而社会又需要的,由政府承担责任。

2、供给与需求。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过程,是调整区域内卫生资源配置的规模和结构与区域内居民的卫生需求相适应的过程,使供求不断趋向平衡的过程。一些省市从卫生部门出发,采取以供方为主的规划方法,忽视了区域居民对卫生资源的实际需求,使资源配置出现不足或浪费问题,影响了规划目标的实现。区域卫生规划的制定,必须要以区域居民的卫生需要和需求为取向,结合卫生服务供给能力,才能实现卫生资源配置较高的技术和分配效率。

3、公平与效率。在区域卫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笔者认为:首先,要提倡公平和效率的同时改善。根据帕累托最优理论,虽然公平和效率不可能同时提高,但帕累托最优理论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在充分公平或充分效率下,帕累托最优才成立,而目前我国的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并非如此,因此区域卫生规划应追求公平和效率的同时提高,而不应当是“注重效率,兼顾公平”。其次,在基本卫生服务领域必须坚持公平优先的原则。为全体公民提供最基本的卫生服务,使其达到最好的健康水平,并使卫生资源在所有人群中公平分配,是任何国家卫生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在基本卫生服务方面,应保证卫生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公平性。

4、控制和发展。从目前我国卫生资源的配置数量和使用效率来看,县及县以上卫生资源存在供过于求的现象。相应地,一些省市在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时采取了控制资源数量增长的政策。从第二、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来看,由于缺乏医疗保障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居民的医疗需求不足才使卫生资源供过于求。同时,目前出现的供过于求是低质资源的供过于求,而那些高科技水平和结构合理的优质卫生资源仍呈供不应求状况。因此,区域卫生规划应控制低质资源的无序增长,鼓励发展高质卫生资源。

5、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虽然我国从2000年开始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改革,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立医院垄断格局没有被打破,社会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和相关政策还不够明朗,社办医疗机构的发展还未达到一定规模的背景下,要形成各类医疗机构公平有序竞争的改革目标差距还很大。因此,以提高卫生资源的技术与分配效率为重心的区域卫生规划,要对区域卫生资源总量、结构作出总体性、框架性的安排。

二、区域卫生规划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思想观念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与计划体制相适应的卫生管理体制,而区域卫生规划是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的卫生规划管理模式。许多省市把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只是作为一项工作任务来完成,并没有把它作为是卫生事业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来对待。一些地区把制定区域卫生规划看作是扩大卫生机构规模、增加卫生投人和收入、引进高新技术的机遇,对通过规划调整卫生服务结构、促进卫生资源有效利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的作用和导向认识不清。一些地区只重视卫生服务机构的外延式扩大,重视大医院的发展,不重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条件的改善和服务能力的提高。

2、卫生管理体制问题。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建立具有足够权威的规划制定和实施部门,在我国还没有实现卫生全行业管理的背景下,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缺乏权威性。长期形成的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卫生管理体制,以医疗机构界线分明的行政隶属关系和不同的资金来源为特征,以部门分割和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为表现,使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整存在重重障碍。

3、卫生机构多元化问题。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所有制性质呈多元化格局。在没有实现卫生全行业管理,而区域卫生规划既没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予以保证,又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的背景下,各类卫生机构对卫生资源的配置几乎完全市场化,优者未必能胜、劣者未必被淘汰,使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与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存在冲突。

4、区域卫生规划手段问题。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最根本的目标是要实现卫生资源的公平与充分利用。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残缺不全以及医疗保障体系滞后的背景下,政府缺乏有效的引导患者医疗消费流向的手段,资源即使配置到基层,也难以获得充分利用,而大医院仍然拥挤不堪。三级医院在医疗服务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明显存在扩张压力和冲动循环,加大了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同时,在分级财政体制与医疗机构分级管理体制下,政府卫生经费的补贴方式和方向没有发挥引导卫生资源合理流向的作用,强化了卫生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难以改善卫生资源配置倒三角的状况。

5、卫生行政职能转变问题。长期以来,卫生行政部门不仅直接管理部分卫生机构,卫生内各系统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机构职能交叉、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使区域卫生很难形成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意识和合力。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对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方法和手段已轻车熟路,而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进行全行业管理等还存在一个逐渐调整的过程。如果卫生行政部门不能尽快转变职能,不能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区域卫生规划难以真正付诸实践。

6、区域卫生规划的法律规范问题。目前,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既没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予以保证,又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与制度,难以从政策指导走向法律规范。理论上看,区域卫生的准人、调整、重组必须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来进行,但区域卫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只是作为地方政府的文件存在,不具备法律效力。在地方政府首长变动频繁的地区,规划更是赶不上领导思路的变化,甚至卫生规划成了当地改善投资环境的配套措施,规划目标可以被轻易突破。

7、区域卫生规划的技术问题。一些地区在规划制定中不能集思广义,降低了规划的权威性;不能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使规划变成过时计划。另外,区域卫生规划涉及卫生发展的主要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认识卫生资源的需求规律、资源配置的客观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规划制定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区域卫生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是前提。首先,要大力开展宣传工作,使直接参与规划工作的政府部门尤其政府领导对卫生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要把区域卫生规划真正列人地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其次,要在卫生系统内部形成共识,使不同组织、个人能从大局出发,深刻理解和支持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再次,要普及区域卫生规划知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重要性,创造良好的规划氛围。

2、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是关键。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必须要与其它卫生改革同步推进,不能为了规划而规划。改革卫生体制,转换卫生行政管理职能,是实现区域卫生规划成效的关键。改革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重点是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这是卫生资源结构性调整和资源重组的基础。卫生行政部门要逐步实现由微观向宏观、由部门向行业、由卫生机构管理向社会管理的过渡。

3、加强组织领导是基础。区域卫生规划的制定、实施、监督与评价是政府行为。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应成立由区域政府领导主管,计划、财政、卫生等有关部门和专家参加的区域卫生规划委员会,形成政府负责,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管理与监督机制,并要发挥地方人大的权威作用。卫生行政部门是区域卫生规划的主要责任部门,应成立区域卫生规划常设机构,加强组织与管理工作。

4、区域卫生规划立法是保证。推进区域卫生规划,仅仅依靠卫生政策的指导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于法律法规的保障与规范。区域卫生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如果不能确立区域卫生规划的法律地位,不能明确政府各部门在区域卫生规划实施中的职责和任务,不能依法决策、管理和监督,就难以保证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可持续性。要尽快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法”及其配套法规,要把区域卫生规划法律法规建设纳入法制建设体系。

5、政府职能转变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是根本途径。长期以来,政府在卫生政策理念与工具选择上,过分依赖医疗服务的直接提供与卫生资源的集中控制,而对政府支配的资金、信息和制度工具的利用太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政府对卫生事业的管理方式要逐步实现从“办”卫生到“管”卫生、从经验管理到依法行政、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的转变。政府在职能转变的同时,坚持区域卫生规划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双重功效,是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根本途径。

区域卫生规划的特点篇3

关键词: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医疗改革临床信息化中国特色

1.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已愈发凸显。09年公布的四万亿投资中,医疗占总规模的4%[1];在其后提出的新医改方案中把医疗信息化建设放到了首位,于是卫生部先后发行了《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等文件[2];至10年初,卫生部制订的《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开篇即指出,“卫生信息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支撑和保障。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对于方便群众就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医药费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3]。将区域信息化建设列为首要任务,以“3521工程”为总体框架,即建设国家、省和地市3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这一系列工程的建设将对方便居民生活,体现社会公平,消除城市区域健康医疗服务领域里的资源分配不公平等均有极大意义,同时也将大大推进城市信息服务发展。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连接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从业务角度看,平台可支撑多种业务,而非仅服务于特定应用层面[4],我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经历了约20来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进入临床信息化时代[5],但对于卫生部提出的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发展区域信息化,尚还处于摸索与起步阶段[6]。现阶段我国基本采取以政府政策指导、自主研究发展、建立试点区域为主,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为辅的模式进行开发,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很多。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属发展中国家,拥有底子薄、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医疗资源和人才发展不平衡等特点,与发达国家国情不同,在学习与借鉴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被提上了议程。

2.国内外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2.1美国卫生信息网络计划[7]

美国于04年开始建设区域信息化平台――全国卫生信息网络(nHin),旨在到14年能提供一项安全、覆盖全国和可互操作的健康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并能连接供应商、消费者及所有健康医疗机构。同时成立了RHio(区域健康信息组织)管理区域内的卫生机构,以此来推进区域内资源共享和卫生信息化网络建设,还统一开发了全国范围内安全交换数据的标准体系。

2.2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信息技术发展计划[8]

英国政府通过英国国民健康服务组织从02年开始国民健康服务信息技术发展计划(npfit),英国电信于03年加入该计划,这是迄今世界最大的民用信息技术项目,预计十年时间完成,旨在使国民健康服务部向病患者提供更好更安全的医疗信息化服务,使医疗信息安全存储,而患者又能快捷方便访问。npfit包括国家层面的电子病历中心、信息系统、安全专用医疗服务网络和各地区层面的服务中心等。现已基本完成了电子病历系统、电子处方系统,电子健康记录、数字影像检查结果共享、移动医疗、远程看护和远程心理咨询等的建设。

2.3加拿大医疗资讯网络计划[9]

加拿大医疗资讯网络计划旨在创建一个可互操作、在全国范围内可随时访问的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其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医疗信息化标准的建立与注册,为提高患者信息的安全和改进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仅需依靠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依赖卫生信息技术的发展。该计划是由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然后让各省和地区执行应用程序,使用基础设施。但加拿大的电子医疗计划,不专项支持创新和发展,而在其它国家成功实行的战略计划案例里,无论在医疗保健或其他方面都需有技术创新的支持来满足需求。由此可见,加拿大是通过在国家高度建立一个框架的、可互操作和跨省模式的电子健康记录系统,成功实施了国家的医疗资讯网络战略计划。同时配套制定电子健康政策,增强患者信息的安全性,并促进慢性疾病数据的管理和健康信息化系统的持续性发展。

2.4电子日本医疗战略[10]

日本政府为区域医疗信息化制定了01年“电子日本战略”、03年“电子日本战略二期项目”、06年“新it技术改革战略”、09年“交互式日本战略2015”及10年初“新战略信息和通讯技术”,其目标是至15年,日本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将达到以下目标:a.实现以病人为中心、使用电子病历系统的区域医疗机构网络;b.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医疗保险理赔系统,提供医疗证据及流行病学分析的匿名卫生数据;c.可由患者自控的终生护理医疗记录数据库;d.促进远程医疗的实现;e.形成集病患医疗、老龄化护理及健康福利等信息的管理系统。

2.5电子韩国医疗计划[11]

03年成立的韩国医疗信息化协会(KeHa)是国家医疗信息化的核心机构。医疗计划的目标是到13年,使区域医疗信息化产业建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具体有:a.将区域医疗信息化作为下一个增长行业;b.发展包括健康移动电话在内的世界一流区域医疗信息化产品;c.为居民的健康生活提供实质性的框架服务;d.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化提供有效及公平的服务。具体实施这些计划需要改进医疗信息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机构设置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进一步研究信息化新技术、新标准以及相关人力资源等,还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来完成。具体分为基础建设、持续发展和完成等三个阶段。

2.6西班牙巴特勒计划[12]

巴特勒计划将信息化终端分为三个平台(用户,专业,外部),并提供不同的资源(诊断应用,治疗应用,其他应用)服务。其特点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连接不同分类的用户。例如用户平台为老年人时,平台目的主要是提供诊断和治疗支持;在专业用户平台,则主要提供目标客户医疗责任的健康等;而在外部用户平台,其目的是弥补外部社会情绪。

2.7中国厦门模式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13]

09年,厦门模式示范区域正式成立,也是我国最为成功的区域医疗信息化示范平台。它包括区域内统合的数据中心、健康档案、数字平台、社保卡、专用医疗网等,实现了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消灭信息孤岛,从临床信息化到区域信息化的顺利转型。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了一个全面和完整的集医疗资源、信息、服务和管理于一体的数字化网络,为各级用户智能操作和管理应用提供了一个公共服务平台。

3.借鉴国内外现有建设经验

3.1政府统一规划

采取政府主导,专门机构实施的模式。美国成立了一百五十多个的区域健康信息组织,对辖内的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及资源整合标准建立等进行管理[14];加拿大也专门成立了医疗资讯网络机构来实现国家范围内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建设[15];这是两个独立运作的机构,拥有自己的自,但由政府进行全程参与、投资与监督,进而提高建设效率。而英国则是由英国电信全程参与医疗信息化的建设[16],也基本类似于专门机构。在日本早期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中,并没有类似组织机构,导致了09年前大多数的医疗信息化倡议无法维系。所以在09年4月,厚生劳动省才被迫启动了社区医学恢复基金(CmRF),以便开始保证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17]。

在美国,区域健康信息组织对建设规模、相关政策及市场预测等做了充分的前期调研,从而保证和加快了医疗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进度和可持续化发展[18]。

3.2平台的布局和数据的操作

美国的区域信息化平台存在集中、联邦及混合三种类型[19]。其中集中模式是所有数据汇集到中央资源库,优点是采取了统一的数据格式,实现了可互操作性及疾病管理,缺点是医疗数据控制在一特定位置,可扩展性较差。联邦模式中数据停留在服务点,区域健康信息组织可以拥有和管理这些信息,优点是简单快捷、数据接口少,无数据所有权冲突,而缺点是终端过多,数据安全隐患较大。混合模式中每位患者数据停留在一个单一的资料库。

加拿大健康医疗资讯网在现有系统上进行改进与升级,避免了重复建设与资金浪费,但在电子病历的普及方面,就存在电子医疗健康记录系统落后的缺点,导致截至09年,加拿大也只有36%的医生使用电子医疗记录,而在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新西兰和荷兰,则有超过90%的医生使用该系统[20]。

3.3专用网络的建设

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的国民健康服务信息技术发展计划,建立了专用医疗网络n3,从而成为了各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专用网络的典范。n3是一个单一、可用性、安全性能高的高速宽带网络系统,为npfit建设的组件及基础,拥有选择及预约、电子病历、电子处方及图像存档和通信等功能;它通过一个基于ip的高速虚拟专用网络运行,连接了该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所有地点,包括英国现有的急症医院及全科诊所,其后还推出了语音服务,实现了免费的网内通话。n3拥有iSo2000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认证,同时兼容信息技术基础构架库。

4.将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纳入国家基础设施工程

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对医疗信息化的需求增长,各国已逐步将建设医疗信息化平台作为衡量区域医疗卫生管理水平的标准。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应由政府占主导地位,已经形成了共识,政府官员在多次论坛和报告中也反复提及过。但是在近年来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资源不平衡、标准不统一、各医疗机构各自为政及与投资目标偏离等问题,使得我国从临床医疗信息化向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中,出现了区域内及区域间医疗信息系统与电子病历标准等不能互通和资源不能共享现象,并在公共卫生、医保、医疗服务、综合管理和基本药物制度等方面出现了资源整合困难局面。所以在这里必须政府的提前干预,将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纳入国家基础设施工程,以提高重视程度,从而对建设中的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内在组成模块进行测试,及时进行修改与完善,使其符合卫生部制定的统一标准。

基于目前的现实状况,应该把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纳入新型的国家基础设施工程。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是全体居民的基础性民生工程。病有所医是基本的公民权力及民生保障,而如何更有效率的实现病有所医,就需要通过建立医疗信息化平台的途径来实现,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是实现民生权利和保障的最有效手段。只有将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纳入国家基础设施工程,才能真正确立政府的主导地位,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等情况,保证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长期规划、管理和持续发展。同时,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可以弥补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如平台的发展实现了跨区域医疗资源的共享,弥补和改善了区域内就医等空间上距离带来的不便,是对交通业的补充;而平台内医疗诊断结果的共享,远程医疗的实施,正是对通讯业的补充。最后,将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纳入国家基础设施工程更体现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公平原则。由于医疗资源水平参差不齐,地域间及区域内存在贫富差距,建设该平台则对平衡医疗资源,减少居民获取医疗信息的不公平更具有重大意义。

所以说,将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工程非常必要和紧迫。而且将该项平台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工程更有利于促进医疗信息共享的专门立法。

5.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中国特色分析

5.1医疗资源不均衡

我国与发达国家不同,存在着医疗资源严重不平衡现象,在大范围上表现为东西部差异和沿海与内地差异,发达地区拥有更多更好的医疗团队与设备,拥有更多的资金和基础信息化设施。据统计,上海地区每床位信息化累计投入约为15,000元,而重庆地区仅为2,000元;在小范围上表现为区域内医院间的差别,病患者扎堆选择三级医院,而不愿在社区医院就诊,两者设备水平差异太大,则往往难以互相识别和承认检验检查结果。如何平衡这些我国特有的医疗资源差异事实,是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5.2整体医疗投资规模小

我国政府在医疗卫生投资方面的规模远较其他国家落后,就是09年四万亿投资里,医疗也仅占4%,况且投资的主要方向仍为沿海医疗资源较发达的地区。而在美国,总医疗投资占到14%,同处发展中国家的古巴也占了6.3%,南非占8.5%。因此加大政府医疗投资规模,尤其是对落后地区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也成为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5.3政府主导不明确

我国绝大多数医院为非营利性公立医院,由政府统一进行行业管理,如药品价格控制、人事权利均由政府管理,而运营中最关键的资金都是自负盈亏,所以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中,有的由医院负责,有的由政府参与或负责,其政府主导地位非常不明确。尽管美国公立医院仅为27%,但是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仍由政府主导和投资[22]。而德国则采取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制,具体实施中强化了政府对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的主导作用。

5.4医保不能互通

医保是区域医疗信息化进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现已基本覆盖全民,但是具体到每个省或省内的不同区域,医保报销标准和自费比例则大相径庭,且不能互通。尽快解决区域内或全国范围内的医保通用也成为了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中迫在眉睫的问题。

5.5标准不统一

电子病历是建设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核心,卫生部出台了《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等,但在实施中,虽能实现部分符合,难以完全符合数据标准。因此,需要在卫生部的指导、干预与统一测试下,建立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可互通的电子病历,尽早淘汰和改善不符合标准的电子病历系统。

6.结语

综合前文介绍的国外已有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经验,由于国情及医院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只能部分参考现有建设经验,暂无完全照搬或套用的现成方案适用于我国。因此必须研究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区域信息化平台,在建设之初应该借鉴美国和德国经验,在前期的充分调研基础上,详细分析我国的具体国情,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合理调配,根据目标区域实际情况,做好可行性研究论证,以避免资金浪费与重复建设。

我国医疗信息化发展的二十来年,已由医院信息化、临床信息化向区域信息化发展,其中医院信息化是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化最基础的部分,它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的难易程度,现大部分二级以上医院已建立了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水平不一。因此,提高现有各级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水平是保障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关键和基础。

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承担总管、投资、政策制定和督导等职能,成立如美国区域健康信息组织等类似非营利性机构,进行区域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及时对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与修正,完成医疗资源互通,这样能保证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又可保证该组织对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充分调研与规划;还可规范和指导不同供应商,对统一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因此,设立一个单独起协调管理作用的机构更能保证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达到高层设计、统一标准和规范并分步推进的目标。

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以一种开放的姿态,使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与电视、移动等网络可互相兼容使用。三网在高层业务上互相融合是大势所趋,必然会牵涉到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医疗服务,而为实现真正的无缝互通,则必须使用统一的通信标准,由于牵涉到医疗数据隐私,为实现远程医疗及移动医疗及调用大空间图像传输等功能,对带宽、保密性与稳定性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规划之初,与三网融合的标准统一尤为重要。

为保证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的顺利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需要人才来运作,而这类既懂医学、医院管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研发的全方位人才少之又少,因此必须加强医疗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推进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是我国民生多元保障中的重要一项,由政府主导投资,根据我国人口众多、幅员广阔、医疗资源不平衡等特色制定政策,推进改革,改善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效率、缩小地域差异,维护了社会主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质,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同时,实现区域内各主体合作共赢的基础平台建设,正是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管理和社区发展的基础环节,是政府加强城市管理和为民服务的有效手段。

课题资助: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no.2011-556),湖南省长株潭两型办专项基金,中南大学博士后基金。

参考文献:

[1]四万亿投资路线图,

news.省略/fortune/2009-

06/01/content_11458778.htm.

[2]《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卫生部,2009.

[3]《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卫生部,2010.

[4]《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卫生部,2009.

[5]杨晓仪,《关于医院临床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相关探讨》,科学之友,2010,(21).

[6]李磊,探究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广州医药,2009,22(7).

[7]KupermanGJ,BlairJS,FranckRa,etal,Developingdatacontentspecificationsforthenationwidehealthinformationnetworktrialimplementations,Jammedinformassoc.2010Jan-Feb;17(1):6-12.

[8]Cromptonp.,thenationalprogrammeforinformationtechnology--anoverview.,JVisCommunmed.2007Jun;30(2):72-7.Review.

[9]HagensS,Krosea.evolutionofanationalapproachtoevaluatingthebenefitsoftheelectronichealthrecordStudHealthtechnolinform.2009;143:389-94.

[10]Kimuram.,Healthitinasia-pacificRegion.,methodsinfmed.2011aug15;50(4):378-9.

[11]Choi,KimJ,KimJH,KimHY,KimY,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astandards-basedinteroperableclinicaldecisionsupportarchitectureinthecontextoftheKoreaneHR,intJmedinform.2010Sep;79(9):611-22.

[12]CristinaBotella,ernestinaetchemendy,DianaCastilla,ane-HealthSystemfortheelderly(Butlerproject):apilotStudyonacceptanceandSatisfaction,CYBeRpSYCHoLoGY&BeHaVioRVolume12,number3,2009.

[13]王令飞,"厦门模式"破解"就医难"困局,上海信息化,2009,(5).

[14]廖新波,新医改给医疗信息化带来什么挑战,中国社会保障,2010,(1).

[15]BaHamilton,CanadaHealthinfoway's10-yearinvestmentStrategy:pan-CanadianelectronicHealthRecord,executiveSummary,CanadaHealthinfoway,2005.

[16]Yaramohammad,LamprosStergioulas,thenpfitStrategyForinformationSecurityofCareRecordService,european,mediterranean&middleeasternConferenceoninformationSystems2011,may30-312011.

[17]Chonabrahama,eitaronishiharab,mikiakiyamac,transforminghealthcarewithinformationtechnologyinJapan:areviewofpolicy,people,andprogress,internationalJournalofmedicalinformatics80(2011)157-170.

[18]Juliaadler-milstein,Davidw.BatesandashishK.Jha,U.S.RegionalHealthinformationorganizations:progressandChallenges,Healthaffmarch/april2009vol.28no.2483-492.

[19]许怀湘,美国区域卫生信息组织的发展和启示,电子政务,2008,(8).

[20]RonenRozenblum,YeonaJang,eyalZimlichman,alet,aqualitativestudyofCanada’sexperiencewiththeimplementationofelectronichealthinformationtechnology,CmaJ2011.

作者简介:

区域卫生规划的特点篇4

关键词:交通规划;toD规划;快速轨道交通;卫星城市交通与发展

0引言1卫星城市与城市化

1.1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过程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就是在原有城市的边缘摊大饼式扩展,另一种是发展新城或者在原有的半城市化地区有选择地发展卫星城市.城市以第一种形式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会产生一些阻碍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诸如自然环境、建设技术、地域结构等,城市规模越大限制性因素越强,形成一种外部不经济、规模不效益的门槛,同时航空运输的迅速发展使得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广州及香港等,产生城市间的内聚效应,这样,卫星城市的交通处于相对劣势,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相对弱化,与城乡交通一体化相背,与城乡经济一体化相背.追求可持续发展迫使许多大城市采取多中心、分散化的总体布局模式,从趋势上看,必然在城市周围区域发展卫星城市.

1.2卫星城市亟待规划发展

我国有许多城市跨入了超大城市行列,并且很多城市数次规划都有卫星城市[2],比如上海的“1城9镇规划",北京的14个卫星城市规划以及刚刚公布的新北京规划中的9个“新城”.一方面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每年高达0.8%;另一方面卫星城市地处大都市周边,同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远远不足于保证卫星城市分担中心城市的某项城市职能,发展程度与中心城市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2)没有形成大都市区域以轻轨铁路为骨干的交通网络,卫星城市的交通规划应适度超前.

3)规划中设置的众多卫星城市中,没有设置优先发展的可行性原则,靠近交通通道的卫星城市没有能够依赖便捷的交通顺利地发展,缺乏超过20万人口的示范卫星城.

4)卫星城用地密度小.多数卫星城区用地功能单一,与注重混合居住的密度、发展以人为本的公共交通、高通达性、体现社会公平、适于居住工作休息的卫星城市标准相差较远.亟待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化用地的综合功能规划.

2快速轨道交通是理想的连接方式

卫星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强烈的经济联系需要靠高速的通勤和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来完成,卫星城市依赖于这种交通的便利连接才能顺利承担中心城市的某些功能.国内外学者对各种交通方式的功能及可持续发展性进行不断研究[3,4].2003年,日本东京学者对东京的轨道交通和其他运输模式从能量消耗、空气污染、交通事故、土地资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尽地比较研究,其主要结果归纳整理如表1~表4所示.

由表1~4中可见,轨道交通在能量消耗、环境污染、事故损失、道路占用4个方面有着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优点,而且轨道交通与城市化土地的高密度开发相辅相成,这些正是交通与经济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在历经汽车工业的充分发展,饱受汽车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之后,现在兴起发展轨道交通的热潮,这是前车之鉴;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能源短缺、高速城市化的进程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资源短缺、交通拥堵以及其他城市问题.所以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与交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追求区域共同发展,发挥中心城市的区域经济网络动力的作用.综上所述,采用快速、大运量的轨道交通是必然而理想的最佳选择.

3引入toD发展规划理念

3.1toD概念

以运输为导向的发展技术(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简称toD)的概念[5]是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的新城市规划思潮中美国的peterCalthorpe提出的,他提倡在已经有的或者规划的区域快速公共交通干线周围开展建设(见图2),这样的区域公共交通快线包括轻轨线路、地铁线路以及常规公交快线等.toD作为最重要的技术手段目前正在被世界上城市和区域规划、社区规划、详细规划等多个层面得到广泛关注.目前仅仅在美国已经有500多个与此有关的项目在着手进行.

toD规划理念被称为是新传统主义规划思潮的具体体现,toD规划最大的特点是多样性,强调功能上的多样性与服务于多样性的人群.它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核心,用以组织便于人们日常交流的商业办公,并且这一核心与公共交通站点有着非常便捷的关系,它提供多层次的住宅,尽量服务于多种收入水平的居民,内部采用方格网道路系统取代传统社区的尽端路,强调内部支线公共交通系统、自行车系统步行系统的规划,采用安全交通的措施为人们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出行方式,它强调内部开敞空间系统的组织,尽量将公共绿地、环境保护区、公园等外部开敞空间组织成网络,并且与学校、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以及自行车线路、步行线路结合在一起.

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toD已经从早期的一种规划概念逐步发展为一种具体特殊的用地单元,成为一种新的城市基本构成结构.以上诸多关于toD的解释中共同的突出特点是:紧凑布局、混合使用的用地形态;临近提供良好公共交通服务的设施;有利于提高公共交通服务使用率的土地开发;为步行以及自行车交通提供良好的环境;公共设施及公共空间临近公交站点;公交站点成为本地区的枢纽.基于toD的区域发展模型见图2所示.

将大众运输系统的车站和城市的发展的活动中心结合,在车站周围布置建设中高密度的住宅区域搭配公共服务、办公、商业等混合多用途的开发,并通过城市设计规划的手段,达到土地的高效利用.因此toD是以大众运输为基础具有区域性尺度的城市规划模式.新近发展的toD用地单元结构如图3所示有着明显的空间尺度特点:以公交站点为中心,在快速交通的一侧以一定距离为半径开展规划建设,并且通常半径约400~1000m,toD的成功建设基于高密度的使用土地和功能的多样性,因为轨道交通的使用率与人口密度具有正相关关系,弹性系数达到0.6,也就是说,人口密度每增加10%,相应地,城市轨道交通的使用率上升6%.,由中心向周边密度逐步降低的梯度分布形态将最大程度地提高轨道交通的使用率.国际上部分toD的开发强度见表5.­

3.2toD的优点

自从Calthorpe1993年提出基本的toD规划原则:在区域规划的层面上组织紧凑的、有公共交通系统支持的城市模式;在公交站点周围适于步行的范围内布置商业、居住、就业岗位和公共设施等,就开始引导在世界上一些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中尝试贯彻toD技术.4结论

1)toD的城市发展模式可以增加土地综合使用的效率,降低私人运输工具的需求,减少基础建设的投资,间接抑制空气污染并提升大众运输系统的使用率成为世界各大城市开发和新城镇发展导入的新思维,对于众多发展中的卫星城市更是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引入一种规划理念可以引导卫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能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方法.从区域整体协调和长远的发展利益出发,将世界上已经有所应用的toD引入到卫星城市的发展,是一种都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2)在中国大城市积聚加快的背景下,引入并强调先进的toD规划理念,对卫星城市进行规划,制定和实施卫星城市发展政策,从区域的高度协调地区城市化发展,重构区域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高地区整体实力,巩固中心城市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城市竞争中的优势.

3)我国有许多城市跨入了超大城市行列.从发展趋势看比如北京,人口还会继续增长50年.尽快规划建设大都市区区域轻轨铁路为骨干的交通网络.建设超过20万人口的卫星城,按照toD的理念,进行卫星城市规划,强化分担城市中心区的某些职能,改善卫星城用地结构,提高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化用地的综合功能,注重混合居住的密度,发展以人为本的公共交通,通达性要好.体现社会公平,建立适于居住工作休息的卫星城市.

参考文献:[2]宋迎昌.都市圈:从实践到理论的思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区域卫生规划的特点篇5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在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和心理咨询辅导,是心理卫生人才主要的就业领域之一。当前,我国有关政策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做了更为具体明确的指导性要求。《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要求,到2015年,城市中小学设置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岗位并配备合格人员的学校比例要达到60%,农村则要达到30%,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的比例要达到80%。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则是明确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规格: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且原则上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在此情况下,各地的“十二五”规划纷纷提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举措。例如,上海的学校德育“十二五”要实现所有的中学、中等职业学校都配备一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目标;山西则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争取每1000名学生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二)基层医疗机构心理卫生领域基层医疗机构一直是我国心理卫生工作的薄弱环节,我国的“十二五”相关政策明显加强了基层心理卫生工作和心理卫生人才的建设。2013年开始实施的《精神卫生法》第二章第二十条强调,要加强社区、乡镇卫生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指出,各地要将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心理健康指导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加强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社区预防、医疗康复和管理工作。在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中,居民能够方便获得心理健康指导的比例,2015年城市达到90%、农村达到80%。《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2-2015年)(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要充实妇幼保健机构的心理治疗和咨询专业人员,开展孕产妇和婴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充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开展居民心理健康指导。在地方,《江苏省“十二五”精神专科医疗事业发展规划》要求,三级综合性医院、县(市)级综合医院开设临床心理科等精神科相关门诊率达到100%;其他二级综合性医院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率达80%。《上海市卫生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加强包括心理咨询在内的薄弱领域的人才培养。辽宁省鞍山市则早已于2009年建设高标准示范社区,招聘大学毕业生进社区从事精神心理师等工作。

(三)劳教系统吸毒、服刑人员心理矫治领域吸毒、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是指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技术,对吸毒、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干预和治疗,从而改变其不良认知、情绪和行为,促进其人格完善和行为积极改变的活动。我国监狱系统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引进心理矫治,作为改造服刑人员的重要方法。据统计,到2006年,我国接受心理咨询的服刑人员达到25万余人次,有3万多人接受了心理治疗。[6]2006年司法部印发的《2006-2010年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心理学专业人员在人民警察队伍中的比例不低于8%。“十二五”期间,各地继续加强司法行政工作中的心理矫治工作,进一步明确司法队伍中的心理卫生人才需求。《江苏监狱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将心理学人才列入“六大核心专业人才计划”;《哈尔滨市司法行政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新招录具有教育、心理、法律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司法行政干警人数达到150人;《深圳市司法行政“十二五”规划》、《长沙市司法行政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都强调要建立专业心理矫治队伍和完善心理矫治工作体系。

(四)企事业单位员工心理援助(eap)领域面向员工个人生活、工作问题和组织发展的员工心理辅导,也称“员工心理帮助计划”或“员工心理援助计划”(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eap),也是心理卫生人才需求的重要领域。当前,国家有关发展规划和法律加强了eap工作的要求和规范。eap人才的直接需求首先来自各大企事业单位。卫生部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2-2015年)(征求意见稿)》对企业eap人才需求起到了直接推动和规范的作用。该意见稿明确提出,企业应当为有心理咨询需要的员工提供服务条件,员工总人数在1000人(含)以上的企业应当配备合格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目前,我国的银行、石化、电力、通讯等领域的大企业都纷纷引入了eap,eap成为各大企业关注员工心理健康和素质发展的重要体现,并作为一项心理福利纳入员工福利体系中。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已经从企业扩展到了政府、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公共机构,这说明我国eap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eap人才的另一个需求来自工会系统。《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要求,各级工会组织要针对不同类别职工、农民工的具体情况制定计划,开展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预防和疏导。卫生部《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2-2015年)(征求意见稿)》中也强调,工会组织要将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在南京,2008年以来,该市已经先后在全市各区县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职工心理咨询站点108家。2012年年底,南京市总工会宣布成立职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职工心理健康援助服务中心,且力争在“十二五”末形成市总工会、区县产业工会和街镇(基层)工会三级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体系;用3到5年时间,在全市建立300到500家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点。此外,各种专门的eap服务(咨询)公司或机构的涌现也推动了eap人才的需求。在我国,比较知名的eap公司如易普斯、中国eap中心、盛心阳光等,其专业人员主要由心理卫生相关专业背景人士组成,这些机构对心理卫生人才的吸纳人数也相当可观。有专家估计(2007年),我国每两天产生一个eap公司;2010年,我国学习从事eap的专业人员近万人。

(五)突发事件心理援助领域近几年,我国每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高达120万起,这些突发事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同时还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因此,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工作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精神卫生法》第二章第十四条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心理援助的内容,突发事件发生时应组织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国务院2012年12月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强调,突发事件应急心理援助是卫生应急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卫生部《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2-201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的具体工作目标之一是,重大突发事件(灾害)直接影响人群的心理援助覆盖面要达到50%。2012年3月国家科技部的《国家公共安全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社会安全领域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开展公众在危险、紧急环境下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奠定重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防范与处置的理论基础。”当前,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工作不仅仅在公共机构而且在一些企业中也开始引起重视,原因是当前我国企业的生产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频发,企业自身也需要配备突发事件心理援助人才。

(六)特殊群体心理辅导领域特殊群体主要是指那些自然、社会、经济、行为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在国家立法、公共政策等方面给予特殊对待的少数群体,例如残疾人、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农民工、“40、50”就业困难人员、少数民族、归侨侨眷、归正人员、艾滋病患者、流浪乞讨人员等。这些特殊群体多数是弱势群体。加强对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其中心理关怀是重要内容),是“十二五”及以后我国公共政策和社会服务领域的突出特点。《中国心理学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心理学会将针对中央国家机关职工、科技工作者、企业职工、农民工子女、过度使用互联网青少年、老年群体等6大类人群开展有特色、有针对性的心理素质提升和促进工作。在老年人方面,国务院印发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要注重老年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重点关注高龄、空巢、患病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残疾人方面,《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要求,“重视精神残疾预防,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已建立了专门面向残疾人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援助热线。在其他方面,《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指出,要为青年流动人口、刑释解教和社区服刑人员、部队军官和军烈家属等人员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县级以上政府在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内容中负有心理辅导的责任。此外,近几年,大连、上海、重庆、南京、桂林等多个城市设立了专门面向农民工的心理辅导服务站或心理咨询热线,另有一些城市则建立了意外少女援助中心、孤儿心理援助中心、单亲困难母亲心理抚慰项目等特殊群体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

二、当前我国心理卫生人才政策性需求存在的问题

第一,人才招录方式的限制。在政策性需求的各类心理卫生人才中,除eap人员和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外,其余都主要是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内人员”),他们需要通过严格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考试程序才能被录用,这意味着只有少数人能够进入国家编制人员系统中。第二,人才内部选用对外部招聘的“抵消”。心理卫生的各项政策性需求并没有明确人才需求的来源,这就允许内部人员选拔任用代替外部招聘人才的存在,从而减少了部分心理卫生人才的实际外部需求。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如劳教系统、中小学校、企业、社区)的心理卫生工作并不是从外部招聘人才,而是对内部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之后给予安置任用。第三,“非专业人才”对专业人才的“侵蚀”。心理卫生工作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一般必须由心理学和医学专业人士负责开展。但目前心理卫生人才的各项需求政策中,多数并没有明确限定要求心理学或医学专业人员,因此,心理学和医学专业人员的就业依然面临着其他非专业人员的“侵蚀”,而实际工作中也有不少非专业人员在从事心理卫生工作。第四,兼职对专职的“代替”。在心理卫生人才需求的各项政策中,多数并没有明确要求必须是专职岗位或专职人员,而是“专职或兼职”均可,这无疑会抵消一部分专职心理卫生人才的实际需求。而实际工作中,心理卫生相关工作岗位的兼职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基层心理卫生工作领域。第五,人才配置数量和时限的模糊性。在心理卫生人才需求的各项政策中,有一些政策只是笼统地强调“十二五”及以后要“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进心理学人才”等,但并没有明确提出人才配置的数量和时间表,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前心理卫生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就业实现。

三、心理卫生毕业生就业指导策略

(一)加强本地心理卫生人才需求调研虽然目前一些机构的人员招录基本上都是面向全国的,但多数用人单位实际的招录结果还是以本地(省内)或本区域人才为主,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基层的工作岗位。由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经常是随机的,因此,高校如果只是根据用人单位自己的人才需求信息来指导毕业生求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就会很被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部门要注意对本地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和研判,了解各领域各单位心理卫生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规格,及时为毕业生提供需求信息和就业指导服务。

(二)引导毕业生明确心理卫生工作的就业方向当前我国心理卫生人才的需求涉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疗、吸毒人员和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员工心理援助、突发事件心理援助等领域,每一个领域都具有自己特定的职业素质要求,毕业生只有明确具体的求职就业领域,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准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需要积极宣传各领域各职位的职业素质要求,组织毕业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让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和职业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对此,我们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类型划分心理卫生人才的就业方向。第一个就业方向是学校,主要工作是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咨询,其求职准备是教师职业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教学技能和事业单位人员考试(公办学校);第二个就业方向是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主要工作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其求职准备是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医学背景或医学相关职业资格证和事业单位人员考试;第三个方向是部队和监狱劳教系统,主要工作是吸毒和服刑人员心理咨询与心理矫治,其求职准备是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军人或警察招录条件、国家公务员考试;第四个就业方向是企业,主要工作是员工心理援助,其求职准备是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有些企业不要求)。

(三)督促毕业生做好各项求职准备心理卫生是专业性和职业性很强的职业工作,其人才需求的规格相对比较严格。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学生素质培训部门以及相关专业教学管理部门需要督促毕业生提前做好各项求职准备。首先是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人员招录考试的报考和复习准备。例如,做好有关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以及国家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人员考试的准备。其次是相关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准备。例如,应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需要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基本教学技能,应聘部队、警察系统的需要锻炼身体素质和军人、警察相关职业技能。

区域卫生规划的特点篇6

关键词: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城镇规划;上海车墩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车墩经济保持了迅猛发展的势头,两镇合并更极大地促进了车墩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镇规划使城镇变得更现代化、更秩序化,而一个地区的产业状态则可以体现一个城镇的独有个性。因此,在城镇规划中应将产业发展规划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对所在区域历史沿革、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等方面深入彻底的挖掘,引导产业的孵化、满足产业的发展。

二、车墩的区位与特点

2.1车墩区位

车墩镇,位于上海市区西南,东邻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濒上海母亲河——黄浦江黄金水道,西连松江工业区,北靠沪杭高速公路。全镇区域面积45.3平方公里,有16个村,户籍人口35000人,外来人口8万人。行政中心设在车墩集镇东侧,距松江城区6公里。车墩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境内有高速公路、320国道、车新、车亭、北松公路、沪杭铁路、金卫铁路等,320国道和北松公路交叉穿越车墩腹地,沪杭铁路、金卫铁路纵横贯通,是途经浙江、江苏、上海的主要交通枢纽。

2.2城镇特点

车墩镇以工业见长,旅游业也方兴正起。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改革开放后,中外客商纷至沓来,车墩成为投资热土,逐渐成松江区外商投资企业最多、上海市台商投资企业最密集的乡镇之一。莘莘学子创业园、华阳工业B区、上海浦江源生产业功能区、以及叁零SHanGHai创意产业园等经济园区大手笔投入,高标准推进,为接纳大、优、强企业提供了一流的发展载体。与此同时,老上海风貌镇建设的核心区域将为松江新城南部规划区域中沿黄浦江滨江休闲度假和生活区的一部分,更将形成车墩特色的产业积聚区和居住区。

三、规划与理念

3.1规划指导思想

以“打造工业重镇”为依据,适应车墩地区经济发展,促进车墩镇坚持贯彻“老上海风貌镇”的城市形态发展战略,不断调整完善,打破行政区划约束,与国家工业园区、规划中的南部新城、西北部现代服务业、南部现代农业布局相衔接,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继承与发扬工业重镇优势,运用城镇设计手段,发掘、利用与有机整合自然、人工与人文要素,塑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运营高效且具有车墩特色的白领新镇。

3.2城镇规划目标

通过对车墩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要素的分析,结合现有的自然资源,向东南方向发展,从城镇区域的角度展现高品质的、独具车墩地区特色的城镇风貌。设计中以“老上海”为主要元素并作为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在尊重有限的土地资源下,创造一个平衡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使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一个稳定且多样的城镇系统,来提升土地的价值和发展策略。

3.3城镇规划原则

在影视乐园南北2.8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内,以“建南改北”为原则,高标准规划建设老上海风貌城镇。北面老镇区重点区域建筑以立面改造为主,商业街、医院、学校等工程也都将凸显老上海风貌。南面为新建城区,新建建筑和设施将作为影视乐园风格的延伸,处处营造老上海特有的经典风情和文化气息。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塑造老上海风貌城镇特色。

四、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随着车墩工业在松江东部经济圈日益重要作用的凸显,车墩将发挥好现有优势,让车墩众多的唯一性得以突出。力争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吸引更多产业、居民落户于车墩。车墩的发展已有极好的工业基础,基于现有的优势,可以进一步扩展思路,发展相关的周边设施,植基产业链,做大做深。以下是基于车墩现有的产业,顺应现有市场需求,对未来城镇建设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4.1工业:实现工业质量提升

至2012年,车墩工业产值已达242.7个亿,具备了良好的工业基础。提高现有庞大存量的效益将会较为直接、迅速地反映到整个产业的水平提升上来。因此,利用现有工业资源,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对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容小觑的现实意义。一是要提高准入标准,招商引资注重提升产业能级。二是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积极鼓励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要引导企业调整产品,推动规模企业产品转型。四是要淘汰劣势企业,盘活存量提高产出率。

4.2房地产业:积极打造宜居新镇

松江新城总体规划修编后,将车墩轻轨22号线以西、北松公路以南的大部分区域纳入其中,这一变化孕育着房地产的重大潜在机遇。作为非传统商品房开发区域,在高标准、高水平的整体区域规划下,车墩房产开发具备了后发优势。轻轨开通、土地逐步增值,无疑为发展中高档房地产业、提高导入人口素质从而扩大消费需求、提升消费层次提供了有利条件。车墩可以开创出上海影视文化独有的楼市板块,从而推动车墩楼市的城市化进程

4.3商业与旅游业:形成增长新亮点

车墩应抓住发展机遇,着力打造“一镇两貌”的特色集镇。其中,车墩集镇依托上海影视乐园,以老上海特色风貌为核心,华阳老街则按照明清特色风貌开发建设。在此基础上,积极启动商业、旅游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以对接松南郊野公园、影视乐园二期开发等带来的商业和旅游业发展机遇。以松卫公路、北松公路沿路带为地标,主打中高端汽车4S店走廊将是重点发展方向。

4.4生产业:不断升级配套功能

充分挖掘“园区、路带、道口”价值,发展生产业。即以浦江源服务业功能区、松卫公路北松公路沿路带、重要节点道口为载体,发展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编制好浦江源生产业功能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区以发展商务流程外包服务(Bpo)为主要特色,重点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软件研发、后台服务、办公支持、创意产业等六个领域。

五、结语

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城镇的规划和设计只有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抓住特色,才能实现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作为城镇建设重要纲领的城镇规划,要如何应对并促进地区产业发展,是规划创新与改革的新课题。车墩镇在编制城镇规划时,基于产业发展构思,对产业的空间布局、品牌塑造、文化创新、政策配套方面进行一定程度考量,将有利于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奇,孟静.城市规划区内城乡居民点统筹规划初探[J].小城市建设,2009(8):16-20.

[2]保建云.区域发展微观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区域卫生规划的特点篇7

   keywords  urbanareas;healthresources;allocation;countermeasures

摘要: 合理配置城市卫生资源是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南通市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就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提出思考:制订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存量资源;构建以城市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依法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覆盖广泛和功能齐全的公共卫生体系。

关键词: 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对策

   城市卫生资源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做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是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内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合理配置城市卫生资源,实现卫生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是广大卫生管理专家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在调查了江苏南通市卫生资源配置现状的基础上,就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提出如下思考。

   1 制订并实施区域

卫生规划,调整存量资源以区域卫生规划基本要求为原则,实施医疗卫生机构的全行业管理,根据市区发展规划,对卫生机构的布局、卫生资源的分布、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层次分明、互相支持、资源共享的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减少卫生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现有的大型医疗设备按功能状态进行估价,将功能完好但闲置的设备,按照其现有价值,有偿调剂到需要装备的单位。对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服务范围,根据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特点进行重新明确,疾病归口管理,各级、各类机构间建立相互协作、双向转诊的良性关系,而不是恶性竞争,从而实现市区医疗机构功能齐全、定位明确、服务规范的新局面。

   2 构建以城市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城市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关键是要调整城市医疗服务体系,逐步构建以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二级结构,建立起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1 明确政府办医责任,集中力量办好城市医疗中心

   2.1.1 合理确定公立医疗机构的规模和数量 按照保障基本医疗供给和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的总体要求,卫生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将那些主要承担基本医疗任务、代表区域医疗水平、在医疗服务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医疗机构由政府继续办好,以充分发挥区域医疗中心在主导基本医疗服务、调控服务市场、平抑服务价格等方面的功能。对那些市场机制较难发挥作用的专科医疗机构承担的传

   染病防治、精神病防治、妇幼保健服务等,主要由政府举办,逐步实行购买服务。急救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等,由政府举办。对政府不再继续举办的医疗机构,要本着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分步实施、保证稳定的原则,通过适宜的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地级城市市区办好1~2家综合医院和1家中医院。

   2.1.2 大力扶持城市医疗中心的发展 医疗机构体制改革和规模调整以后,政府要集中力量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和维修、重点学科和人才建设、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等方面的投入。要改革和完善财政投入方式,及时解决公立医院在发展、改造、用地、科技进步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公立医院稳定健康发展。公立医院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医院管理运营体制,切实提高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可吸纳民资或外资参与合作建设,合作后其非营利性质不变,允许合作者有一定的回报。

   2.1.3 推进公办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一是建立出资人制度。为明晰公立医院的产权关系,加强对国有医疗卫生资源的管理,按照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出资人制度。探索成立卫生国有资产管理与投资发展中心,履行政府出资人代表职责,代表出资人聘用院长,通过契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使医院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自主权,形成法人治理结构,做到政事分开、权责明确。二是实行以“两权分离”为核心的院长负责制。对继续由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按照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原则进行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探索风险抵押、委托经营等管理方式,严格考核制度。积极探索效益工资、绩效工资、岗位工资、年薪工资等多种报酬实现形式。三是创新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公立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打破人员身份限制,实行全员人事和全员合同聘用制,促进公立医院员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2.2 实施重心下移,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2.2.1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定位 所谓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指以全科医师和全科护士为供给主体,对所负责的社区人群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性的卫生服务。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急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家庭和居民进行卫生指导、健康教育和管理,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活动;负责一般伤病的治疗,开设家庭病床,提供家庭医疗卫生服务;负责围产期保健和儿童计划免疫;提供医疗信息和转诊服务;提供急性病人出院后家庭恢复期的服务;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卫生信息等。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可以从全科医疗开始,逐步过渡到医疗与防保工作的结合,从集体对社区人群负责制过渡到全科医师对社区人群负责制。

   2.2.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原则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为指针,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快整合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必须符合三点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区居民卫生保健需求为导向,以健康为中心,合理规划布局;二是与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的原则,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以社区建设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并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原则,立足现有卫生资源,对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统筹规划,通过重建、改建、转型或功能转换等途径,建成符合要求的卫生服务机构。

 

   2.2.3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 原则上每个街道(镇)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人口5万人左右。服务人口超过5万人以上的街道(镇),考虑到便民的原则,可增加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由政府举办的一、二级医院和企事业单位的卫生机构改建,部分三级医院按照统一规划,承担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组建任务。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据公平、择优的原则,打破部门、所有制界限,吸引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化兴办社区卫生服务的格局,培育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市场。

   2.2.4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标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使用面积分别不少于1000m2和100m2,功能分区合理,符合卫生学标准。按规定设置科室、配备常用仪器设备及卫生技术人员。

   2.2.5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卫生行政部门引导和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制定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考核监督,确保双向转诊工作有序开展,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和“救治在医院、康复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指定专门的职能科室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流程和处理规范,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来的患者要开通“绿色通道”,及时提供选择科室、预约检查、组织会诊及安排住院等服务,同时将康复期患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住院患者转回社区,并提供跟踪服务。

   2.3 制定服务和价格规范,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无序的竞争降低了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规范服务既增加了患者负担,又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应该按照机构功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服务规范和服务范围,规范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同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实现各级医疗机构服务价格的合理梯度,引导病人合理流向。另一方面,在规范了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前提下,通过政府的协调,与职工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加强合作,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到医保服务范围,并建立鼓励病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医保报销规定,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补偿比,这样既可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又有利于节约医保基金支出。

   3 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依法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督管理

   3.1 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以扩大服务提供量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在公平有序的竞争下,各医疗机构会更加重视医院的运转成本核算,重视设备的投入和基本建设的可行性论证,避免浪费,从而达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凡符合投资要求的任何境内外资本投资主体,应当可在市区域内申请举办各类医疗机构,不受数量、地点、类别、性质的限制。以需求为导向,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者到医疗资源相对薄弱、需求比较迫切的城市新区、城郊结合部、开发区等区域投资举办医疗机构;引导社会资本向特需医疗、康复医疗、老年病院、医疗美容、中西结合等特色明显的适宜领域投资;放开举办主体,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各类民资或外资参与政府不再举办的公办医疗机构的改组、改造或改制。近年,南通市在市开发区利用民间资本举办了南通瑞慈医院,规模和效益都较理想,对市区医疗机构的深化改革和拉动竞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很好地加以总结。

   3.2 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为非营利性质,原则上不鼓励公有资本新设医疗机构。由公立医院改制的民营医院和新设立的民办医院,其性质实行自主申报,鼓励其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执行政府规定的医药指导价格、所获利益主要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可核定为非营利医疗机构。民办医院在获得执业许可证后,定为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定为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则到民政部门进行民办非企业登记。民办医疗机构享有充分的用人和分配自主权,在人才引进、技术职称评定、参加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政策知情等方面,享有与公立医院同等的待遇。按照政事分开和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建立健全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卫生监督体制,实行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结合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中介组织对医疗机构的指导和服务功能,规范并引导医疗服务市场竞争。

区域卫生规划的特点篇8

关键词:开发区;环境卫生设施;专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tU824文献标识码:a

环境卫生(以下简称“环卫”)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往往只重视城市经济的发展,忽略了环卫设施的建设,导致现状环境卫生设施配置指标小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开发区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区建设不应再出现类似城市环卫设施因规划滞后造成布点不合理和标准低的问题,避免“只顾开发,忘记配套”的通病,也不能“大而全”,把能涉及的环卫设施都搬上。各地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近些年来开始高度重视环境卫生问题,有些开发区也在开始积极开展环卫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为了做好开发区环卫专业规划编制,本文结合我院编制的几个大型开发区或者新区专业规划,就做好开发区环卫规划的若干重点问题进行探讨。

一.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以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规范和行业发展趋势,对环境卫生发展事业进行预测,对城市(镇)固体废弃物制定相应的收运、处理处置对策;对环卫公共设施、环卫工程设施进行规划;对环卫专用车辆数量和类别进行预测;对基层环卫机构及环卫停车场进行规划;对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场等环卫设施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编制近远期环卫设施建设规划,提出近期技术经济指标和投资估算等。

二.编制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有何意义

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环境卫生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环境卫生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

三.针对开发区,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编制环卫规划

2011~2012年间我院先后承担了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和滁州市苏滁现代产业园的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编制,这两个开发区都是安徽省内目前定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开发区;我院接受这两个城市环卫规划的任务后,组织经验丰富和优秀的工作团队;为了编制好开发区环卫规划,我院组织编制人员到中新天津生态城、唐山湾曹妃甸新区等国内知名新区去考察学习。

我们认为开发区环卫规划是以开发区总体规划为上位规划的一个专业规划,开发区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要求高,如何建立好用科学的适合开发区的环卫管理规划是非常重要的。环卫规划的编制首先要符合开发区总体规划,制定与开发区总体定位相匹配的环卫主要目标体系;其次是规划内容的编制,包括环卫作业量的预测、垃圾处理模式选择、环卫设施布局、环卫人员编制和投资估算等;最后,针对专业规划还要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一)、开发区规划编制原则和目标的制定

(1)坚持与城市总体规划、开发区总体规划相协调的原则

开发区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区的发展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开发区环卫规划同时也是开发区总体规划中在环境卫生方面规划的一个扩充和细化,因此,环卫规划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环卫专业规划与开发区总体规划。

(2)坚持在满足开发区环卫功能配置要素基础上,适当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

开发区作为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其定位不仅仅是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市经济增长,还是打造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新城,因此在制定环卫规划目标要高起点出发,设施建设标准要高,与开发区整体定位相适应。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2012〕23号,“规划”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餐厨垃圾处理和分类收集都有明确的规定。环卫规划控制的生活垃圾收集率、无害化处理率、分类收集率等重要指标都应达到与园区总体定位相一致,并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划的规定。

例如,江北产业集中区总体定位是“宜居、宜业、低碳、生态”滨江现代化产业新城,集中区规划用地现状仅为少量村庄,按照规划的要求,村内村庄都需要拆迁安置,区内所有设施都是按照规划新建,所以环卫设施建设不像城市的老城区受到用地、周边环境的限制,可以按高标准建设,尤其是公厕这类设施在城市中数量远远不足,在开发区可以取标准的中上限,保证数量上满足需求;此外,对于定位要求很高的集中区,还应加强环卫设施等级的建设,公共厕所仅仅达到二类水冲还是不够的,在重要路段和区域应提高公厕等级,并考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使用方便。

(3)坚持园区建设环卫设施先行的原则

目前大多城市环卫设施建设都存在一个通病:现状设施建设数量不足,配置标准远远低于国家和行业指标,近期按照国家标准配置,建设任务重。以一个中等城市为例:假设现状建成区30平方公里,城市总体规划近期为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远期期限为10年,建成区面积为60平方公里。按照部级行业标准配置指标应达到3座/平方公里,但实际很多城市公厕最高配置指标为2座/平方公里,甚至更低。按照标准计算,现状公厕的缺口为30座。为了能达到国家标准,规划近期公厕数量应达到120座,远期为180座,现状公厕数量为60座,因此规划近期5年的公厕建设总量是60座(不含对现状提标改造的公厕数量),平均每年建设12座。远期10年建设数量为60座,平均每年建设6座。

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过多的重视城市自身发展速度,忽略了环卫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开发区属于新区,在设施建设还未启动就应做好规划,坚持环卫设施先行的原则,优先考虑环卫基础设施(如公共厕所、环卫工人作息场所等)的建设,避免出现城市环卫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通病。比如建筑垃圾,由于存在村庄和企业等单位的大量拆迁物、新建筑装饰垃圾以及破损道路路面砼块,对建筑垃圾处理压力有时会明显大于城市,处置不当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影响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在园区建设前,认真思考建筑垃圾处理与利用的实际问题。

(4)坚持环卫设施资源共享的原则

开发区作为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卫设施应坚持资源共享的原则,像生活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等投入较大的设施应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环卫设施,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投资的浪费,也能体现区域规模效益。例如,滁州市苏滁现代产业园位于滁州市东北部,滁州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已经建成,焚烧处理厂正在谋划中,因此规划现代产业园的垃圾处理设施与滁州市共享,降低设施建设的投资和后期运行的成本。江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规划用地20平方公里,13万人,垃圾高峰期产量140吨/日,考虑到设施建设和运行费用,规划建议生活垃圾送芜湖市垃圾焚烧厂集中处理。

(二)、规划内容的编制

(1)环卫作业量的预测

环卫作业量的预测包括生活垃圾清运量、道路清扫保洁量、餐厨、粪便产量等。作业量的预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设施、设备及人员的配备规模与数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环卫作业量的预测应明确预测的根据,例如,人均垃圾产量的预测,开发区总规有人口的预测,人均垃圾产生量就需要规划编制者根据当地情况和经验综合判断进行取值,江北产业集中区人均垃圾产生量综合取值为1.0kg/d,高峰期系数取1.1。

建筑垃圾一直是困扰城市管理的一个难题,建筑垃圾的产生跟城市的开发建设密切相关,从产生源来看,建筑垃圾主要来自于拆毁和新建,拆毁的建筑垃圾预测可以采用经验系数法预测,中国建筑出版社的《建筑施工手册》(第2版,1988)根据建筑材料在使用前和拆毁之后的形态有很大变化,并且考虑拆毁建筑垃圾之后的分类及循环利用等因素,对拆毁建筑垃圾的组分进行重新归类,分成了废钢、废混凝土砂石、废砖、废玻璃和可燃废料5类,并给出了每种类型建筑的拆毁垃圾经验产生率系数,在预测过程中可以根据拆毁面积和系数进行预测。新建工程产生的建筑垃圾也同样采用经验系数法进行预测。因此可以看出,建筑垃圾产生量预测的重点是拆毁建筑面积的统计和新建建筑面积的预测,当然可以在开发区选择几个代表性工地实际复核一下指标会更准确些。

(2)处理模式选择

以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为例,生活垃圾处理应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生活垃圾分类是实现减量和资源再利用的途径,国内也在积极探索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垃圾分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规划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适合的分类方法,以江北产业集中区为例,集中区的居民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区内原有农民,二是集中区的优越条件吸引来的城市人口,三是在集中区工作的人群。针对集中区内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同,如何选择生活垃圾分类方式显得尤为关键,根据生活垃圾产生源和成分特点,我院在规划编制中推荐生活垃圾分类分两步走,首先是干湿分离,然后是更为精细的分类。干湿分离是将植物类和厨余类垃圾等有机垃圾分离出来,这部分垃圾具有含水率高、易腐败的特点,不适合焚烧或者填埋处理。这种分类具有简单易懂、便于操作等特点,适合集中区不同人群。当然从长远考虑是应该进行更精细的分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样也需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另外要注意将工业垃圾与危险垃圾分离投放,避免混入生活垃圾中。

目前生活垃圾收运有多种方式,作为开发区应该选择密闭、高效、环保的收运方式,要考虑生态、低碳、环保的收运模式。开发区跟城市有所不同的是工业用地占的比例较大,但工业用地具有生活垃圾产量少的特点,因此这类地区的生活垃圾可以采用直运模式,这种模式也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具有速度快、效果好等特点。开发区初级垃圾收集系统可以根据各地人力成本和清扫强度不同,选配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垃圾收集车,以降低劳动强度。

生活垃圾收运路线直接影响到收运成本,因此除了收集方式的选择,还应重视收运路线的规划,收运路线的规划应符合运距最短、无遗漏、无堵塞的原则,垃圾转运车辆还要考虑与末端处理设施相配套,避免带来进厂困难。

收运后的生活垃圾面临最终的处置,目前处置方式主要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每个处置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建设一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投资巨大。开发区起步之初垃圾量都相对较少,因此开发区可以与周边城市共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节省建设投资,远期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和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更加成熟,可以选择更好的处理方式。

(3)环卫设施布局

现状城市存在环卫设施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对环卫的重视程度不够,将原本是环卫设施的用地用作他用。开发区园区内设施均需要新建,因此在规划时不会受到选址无法落实的限制,规划编制人员应根据环卫设施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布局的原则是服务范围的全覆盖。例如:规划应对公厕、垃圾转运站、环卫休息点等环卫设施提出选址和建设原则,并在规划图上确定具置;同时也要考虑土地集约使用的原则,有些设施可以共建。实际建成后,按照标志化和标准化要求,建筑风格体现地方特色,不失为开发区的一道靓丽风景。对于开发区或者附近的水域,也要合理设置水上垃圾集中清捞、环卫码头和收运点。

(4)环卫设备规划

环卫设备主要是指与环卫工作相关的车辆、设备,包括垃圾收集车、运输车、扫路车、洒水车等。随着技术的成熟,环卫设备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像护栏清洗车、高压冲洗车等也在环卫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环卫设备的配置有助于提高作业机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我们认为环卫设备的配备应遵循“精、细、高、低”的原则:“精”指作业精,效果好;“细”指各类车辆、设备齐全;“高”指设备性能高;“低”指设备能耗低,节能环保。

(5)环卫数字化管理规划

环卫规划不仅仅是设施的规划,还有环卫管理的规划,开发区环卫管理应变“被动”为“主动”,增加科技含量,实现开发区环卫数字化管理。为加快推进开发区适应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精细化、数字化、信息化、人性化管理,规划应采用“瞄准一流、快速起步、分层推进、逐步完善”的办法,可以利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方式,建立“一个中心、两个系统”,形成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管理长效机制。可以对车辆、环卫工人和转运站等作为管理对象,获得常态和稳定化的在线数据,便于统计后,实现全系统的科学管理。数字化城管可以在建筑渣土、垃圾收集运输、垃圾分类、环卫应急、重点区域全天候环卫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6)行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规划

2002年8月,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各地区要转变污水、垃圾设施只能由政府投资、国有单位负责运营管理的观念,解放思想,采取有利于加快建设、加快发展的措施,切实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运营的市场化改革。因此环卫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可以采用市场化运作,环卫作业采取服务外包,实现管干分离,环卫设施配置进度与开发区建设同步。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应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进一步健全环卫行业管理机制,加强监管机构和能力建设,完善考核体系建设,做到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又能做到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确保服务质量,不损害开发区的生态环境。

(三)、保障措施

规划编制完成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保障其实施,出了规划本身具有很好的指导性意义,较强的操作性,还应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两者相辅相成。

首先,要在政策上和法律上对规划予以确认,政府以正式文件形式颁布,将规划作为一门法规来执行,禁止任何单位和我们违反规划更换和侵占环卫设施用地,环卫设施用地一定要预留好,不能降低环卫设施建设标准;

区域卫生规划的特点篇9

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成立一年来,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针对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本刊特别采访了甘华平主任。

|您怎么看待“智慧医疗”和“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甘华平:“智慧医疗,区域共享”是当前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焦点。

首先要搞清什么是“区域医疗信息化”,什么是“区域卫生信息化”,什么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我认为后两者是一致的,是同一提法不同表述,而“区域医疗信息化”只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描述的区域医疗信息化特征中,没有提到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可见“区域医疗信息化”仅限于医疗范围,作为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成员,我更愿意谈“区域卫生信息化”。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一项比较漫长的系统工程,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依托平台的电子健康档案(库)、卫生信息网络并连接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和医保等相关机构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和相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支持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的应用过程。

2013年原卫生部与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合并后,区域卫生信息化增加人口计生信息化内容,卫生信息平台将连接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和计划生育管理及业务应用信息系统,故区域卫生信息化改称“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国家、省、市、县四级卫生信息平台改称“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这里我仍沿用原提法描述,但已经包含新内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要是指市和县级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要求是:标准统一、融合开放、有机对接、安全可靠、分级管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业务目标是:实现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索引(摘要)库及人口信息数据库的综合管理和数据利用;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计划生育和卫生综合管理六大业务应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

“智慧医疗,区域共享”是当前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焦点,也是发展方向。我认为这里的医疗是泛指医疗卫生行业,而不仅仅是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从数字变信息,信息变知识,知识变智慧,智慧是最高层次,因此,“智慧医疗”应该是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我们希望的憧憬。“区域共享”,这里的“共享”是指实现一定区域内医疗卫生和相关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数字共享、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区域共享”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阶段目标,是实现“智慧医疗”的前提,没有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便谈不上卫生计生行业的“智慧医疗”。

|作为行业的资深专家,您对“针对如何建设区域卫生应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设评价标准”怎么看;从政策倡导和行业发展两方面预测,您认为区域卫生信息化未来发展的趋势将怎样。

甘华平:2003年原卫生部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中首次明确提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之后,上海市闸北、闵行区和福建省厦门市等率先探索区域卫生信息化,开始建设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2009年开始,国家连续三年投入8500亿元用于新医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区域卫生信息化主要从两条线推进,一是以福建、安徽为代表的省级综合平台和市、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二是以四川、河南为代表的以省为单位建设统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供应,构建涵盖居民健康管理、公共卫生监测与服务,规范化诊疗、绩效考核等基本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服务质量和水平。

我认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应该当由地政府主导、整体规划、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各地不能再各自为阵,形成新的大“孤岛”。国家卫生计生委近年已经出台不少关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关键是要落地,要贯彻执行标准。去年卫生计生委已经在上海、浙江、重庆、四川等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开展了电子健康档案标准符合度测试,将来会逐渐推广到全国,促进国家标准落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评价标准将会很快出台。随着逐年加大的卫生计生信息化投入和卫生计生信息资源整合,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将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区域卫生信息云平台、区域平台大数据挖掘利用、区域移动医疗协同、区域平台物联网应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标准符合性检测和建设效果评估等。

未来区域卫生信息化将会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新科学技术,使卫生计生服务达到“智慧医疗”。

|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成立的背景和意义;专委会成立一年来所做的工作,以及未来将要做的工作。

甘华平:201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深化医改、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面临重大机遇,同时,亟需整合卫生计生已有信息系统,扩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覆盖面,提高联网水平,实现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专委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专委会围绕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开展工作,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形成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平台为基础,跨机构、跨区域、跨系统的卫生信息共享与卫生服务协同,实现卫生服务与管理模式的优化,实现居民就医和健康管理模式的优化,以提高医药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质量。专委会的业务范围一是技术研究,根据国家的总体规划,研究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与健康档案数据集成;研究区域医疗卫生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电子健康档案隐私保护法律法规应用研究;研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数据标准应用、与外部系统的共享等。二是学术交流,召开学术交流会、组织国际国内考察学习。三是技能培训,举办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信息化有关的技能、标准和规范、新技术新产品、相关政策和法规培训。四是新技术和适宜项目的推广应用,新it技术、新产品、适宜项目的推广应用。五是协助有关部门信息系统方案论证、项目验收、应用效果评估、现场调查。

区域卫生规划的特点篇10

一、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主要目标

以“户户拥有家庭医生,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长远目标,到2010年,全县基本建立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齐全、人员素质优良、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保障措施有力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避免重复建设,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2、坚持公益性质,注重公平、合理、效率和可及性设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模、数量,保障广大群众享有社区卫生服务。

3、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责任,部门协同,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4、坚持资源共享、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二、机构设置

(一)布局要求

根据《*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盐政发[20*]59号)的精神,结合我县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积极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已经基本建成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组成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原则上每个镇办好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一个行政村设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或以20分钟到达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要求设置。武原镇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每个社区居委会或者按服务人口1万人左右设一个。中心对站实行一体化管理。

(二)机构设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站的选址和建设,按照本规划要求,遵循“积极推进,严格准入”的原则,结合实际,由乡镇卫生院提出具体的实施意见,经镇政府批准后,按规定程序报批。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床位、科室设置、人员、房屋、设备等应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居民需求配置并达到《*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由县卫生局进行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

到2010年,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数量与目前基本保持不变,武原镇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站增加至8家。城乡居民均可享受到“便捷、经济、安全、有效、连续”,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基本医疗”为一体的综合社区卫生服务。

在本规划期间,发生镇村行政区域调整或其他特殊情况的,经镇政府及相关部门同意后,可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作出相应调整。

三、功能定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提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职能:

(一)公共卫生服务:

1、信息管理。根据规定收集、整理、统计和上报辖区有关卫生信息,建立和管理健康档案,开展社区诊断,提出辖区内公共卫生工作改进建议。

2、健康教育。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实施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帮助居民形成有利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方式。

3、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预防控制。负责疫情监测,协助开展结核病、性病、艾滋病、其他常见传染病以及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实施预防接种,配合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开展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筛查,实施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例管理。

5、妇女保健。提供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及更年期保健,开展妇女常见病预防和筛查。

6、开展新生儿保健、婴幼儿保健及学龄前儿童保健,协助对辖区内托幼机构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7、老年保健。进行家庭访视,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8、精神卫生服务。实施精神病社区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导。

9、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10、配合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基本医疗服务:

1、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

2、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3、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

4、转诊服务。

5、康复医疗服务。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提供与上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内容相关的中医药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政府牵头,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强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发改、卫生、财政、建设、人事、劳动保障、人口计生、食品药品监督、民政等部门各司其职,统筹协调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实行政府领导下的部门分工负责制,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各镇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相应组织,协调和实施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二)加大投入,政策扶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设施建设、承担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任务等进行补助。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补偿机制,并逐年增加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其他投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正常开展。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大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培养,鼓励和引导社区医生向全科医师方向发展,提高社区卫生队伍素质。加强对社区现有医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在职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调整和提高在岗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建立健全县级医疗机构高、中级卫技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的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全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