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监督检查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1:28

企业监督检查制度篇1

关键词:集体决策国有企业反腐倡廉

“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的贯彻执行既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重大课题,又是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关键环节。近几年,“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执行不力、不全或者干脆把集体决策当摆设、走形式、造资料应付检查等等问题,给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风险,也给民主决策、企业发展稳定留下了隐患。一.“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及分析

“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执行不力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但总体来说,主要集中在制度完善、执行主体主观意愿及监督检查有待加强等方面。

1.决策程序流程不规范。集体决策制度中,对于什么样的事务该提交什么样的会议讨论,如何提交,由谁提交,第一步达到什么程度后才能转入第二步等等详细的程序流程规定不细致、不规范,实际执行中容易出现混乱,不能按照重大事项决策权力的归属,确定参与决策的主体,导致中途讨论修改或后期责任追究错误。只有程序流程中的每一点、每一环、每一步都紧扣对应,才能在集体决策中不推诿、不扯皮、不应付,才能切实做到事前报告讨论彻底、事中监督到位,事后跟踪检查全面。

2.主要领导违规操作。主要领导认为自己是“一把手”,自认为能力强,“老子天下第一”的错误思想膨胀。有的单位在“三重一大”决策上,行政和党委主要领导相互只通通气就“拍板”了。有的企业主要领导由于岗位调整频繁,容易产生追求短期效益的思想,把企业的长远利益放一边,急功近利,盲目决策胡乱投资,不求质量突击提干等。由此种种造成集体领导决策与个人说了算界定不清,开会只是“走过场”,做个会议记录,正确了显得自己决策高明,出现失误就以集体决策来推卸责任。

3.监督检查机构中同级纪委权责有限。对集体决策制度监督检查的主体一般是企业的上级党委、纪委和企业的同级党委、纪委。企业上级党委、纪委往往只能是定期检查、专项监督,不能时时事事顾及,而同级党委在很多决策事项中往往是执行者,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所以日常监督往往是以同级纪委为主,让同级纪委去监督受其领导的党委,效果要大打折扣。另外,在上级党委、纪委检查本单位集体决策执行情况时,同级纪委还是被检查、联系和协调者的角色,同级纪委不可能搬起石头去砸“自己的脚”。

4.被检查监督对象不愿接受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工作中,被检查的企业领导班子出于各种各样的顾虑,经常不情愿、不主动去接受监督检查。有的是为了企业“小集体”利益,害怕“家丑外扬”,有的是害怕发现问题,检查中只展示亮点,给他愿意给你看的,提供给检查组资料时也是支支吾吾,更有甚者,直接推诿和不配合,以上这些都给监督检查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和不顺,严重影响了监督检查效率。

二.解决“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执行不力的对策

“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不能得到有效全面执行,针对上述原因和分析的情况,笔者认为着重要在制度建设、思想教育、监督检查上寻对策、下功夫。

(一)制度建设要“两化”

1.条规内容要具体,做到规范化。集体决策制度内容必须细化量化规范化,能标注的,尽量详细,少点原则性的条规,多点可操作规范化的细则。要对实体性问题,即哪些问题属于“重大”问题做出明确规定,比如在大额资金使用上,多少数额由班子成员集体决策,多少数额由主要领导决策,多少数额由分管领导决策等,都要认真准确地加以规范,细致详细的加以明确,杜绝含糊不清和模棱两可,防止小数额上会决策,大数额个人“拍板”。

2.程序流程要合理,做到严谨化。集体决策制度要明确决策前、中、后工作程序流程,要对程序问题,即如何进行集体讨论做出详细规定。决策前,什么样的事项,由哪些职能部门提出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最后由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什么样的会议进行集体决策;决策时,什么样的决策对开什么样的会议,由谁负责记录;决策后,怎样跟踪检查和监督落实情况,出现问题按照什么样的条规调查处理等等这些都要写入制度,甚至什么会议出席人员范围、会议主持人以及表决方法等,都应严谨化,不能随意更改。

(二)党风教育要“两强”

1.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按照“交叉任职,一岗双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党委领导班子集体决策作用的组织领导体制。积极贯彻党政主要领导讲党课、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集体廉政谈话制度,增强领导班子凝聚力。通过定期的党纪条规学习、廉洁从业教育、正面典型引导教育、反面案例警示教育等,加强“四好班子”建设,为企业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提供组织保证。

2.增强集体民主决策能力。班子主要负责人要经常与成员“沟通”,坦诚相见,说真话、说实话,真正做到坦诚相见。主要领导要敢于担担子,善于谋大事、抓大事、成大事,要带头执行“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坚决纠正个人凌驾组织之上的做法。党政一把手要尊重副职,副职要维护正职,做到有事无事常往来,大事小事多商量,努力形成风清气正良好氛围。

(三)监督检查要“两严”

1.严格分工。上级党委、纪委以及同级纪委要对企业党委执行集体决策制度的监督检查进行分工,明确监督检查主体。上级党委、纪委是实施监督检查的责任主体,可以责成其同级部门对班子决策的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也可以采用抽调非本单位人员组成的专项检查组的方式进行监督检查,同级纪委在现有职权情况下,只能定位为协调和组织联络的角色,或者对上级指示进行督办,并按要求向上级党委、纪委报告,具体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由上级负责。

2.严肃责任。对领导班子中,个人或少数人决定“三重一大”事项的,拒不执行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的,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领导班子决策失误或涉嫌违纪违法的,应在查明情况,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分别追究班子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其他责任人的相关责任。同时,建立跟踪反馈和评价制度。定期组织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不断提高决策事项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监督检查中要辨别几种假象

在对“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监督检查中,往往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真假现象,需要检查人员认真仔细推敲、正确分辨。

(一)假民主,真独断

班子主要成员决策“三重一大”事项时,不讨论或者小范围研究,拍板后再开会,明是讨论,实是通报,形成的会议纪要和集体决策现象就是假民主,真独断。对于这种情况,监督检查时要侧重座谈讨论,检查组可以安排专人就具体事项,分别与班子成员,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交谈,也可以召开小范围座谈讨论会,采取无记名方式征求对班子成员民主决策执行情况的意见建议。

(二)假资料,真应付

进行监督检查时,被检查单位提供的资料都比较齐全,会议纪要、可行性方案、讨论底稿等该有的都有,有可能确实是贯彻执行了集体民主决策,也有可能是突击造的假资料,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针对有可能造假资料的这种情况,监督检查时可以挑选一项决策事务,理顺逻辑关系后,从头到尾寻找相关集体决策的资料,从时间、人物、流程上突破,是真资料,只有遗漏,不会错误;是假资料,破绽肯定会露出马脚。

企业监督检查制度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和有关安全生产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和“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和交通运输法律法规规定,严格落实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提高效能”和“分类分级监督管理”的原则,规范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行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促进我市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二、工作目标

严格落实企业安全法定原则,依法查处各类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和排查治理各类安全事故隐患,坚决杜绝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努力预防和减少一般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全市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三、工作重点

2020年市交通运输局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以道路运输、水上交通、公路养护施工等行业企业及潜在重大事故隐患或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安全生产为重点,通过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依法查处各类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积极开展交通运输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坚决消除重大安全隐患,不断增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的有效性和权威性,维护全市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正常秩序,促进行业企业安全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监督检查

1、监督检查内容。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市地方海事处、市运输管理所、市公路段和市交通公路工程管理处依据各自职责对所属领域安全生产开展全面监督检查工作,也可视领域内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选择重点检查项进行监督检查。

2、监督检查方式。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要坚持依法按程序、按计划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坚持“专家查隐患,部门抓监管,企业抓落实,检查促整改”的工作机制,以监督检查促进企业隐患排查整改。要适时组织开展集中监督检查,及时总结共性及突出问题,抓好整改,增强监督检查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

3、监督检查工作的任务分工及要求。

(1)市地方海事处负责水上交通运输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对取得水上运输经营许可的企业每年检查频率不低于4次。

(2)市运输管理所负责道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对取得危险品运输和旅客运输经营许可的企业,每年检查频率不低于4次,对其他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的企业每年检查频率不低于4次。

(3)市公路段负责全市省道、县道和农村公路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每年检查频率不低于4次。

(4)市交通公路工程管理处负责交通工程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每年检查频率不低于4次。

运输管理所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要对所属行业辖区内交通运输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活动;要充分发挥安全监管包保责任制的作用,进一步将对企业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落实到具体人,按规定要求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做到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无缝隙、全覆盖。

(5)对于群众举报、上级批转的案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局相关行业管理机构负责组织调查处理,按有关规定及时结案,并向举报人回复。

(6)局安全生产领导组办公室将组织对重点监管的企业按照每年不少于4次的频率,对取得危险品、旅客和水上运输经营许可的企业按照100%的比例,对其他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的企业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进行监督抽查;同时,加强对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的协调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

(二)专项整治

第一季度:以确保春运等重要敏感时期的安全稳定为重点,加强旅客运输、危险品运输、客运站场等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第二季度:以危险品运输、旅客运输、公路施工、普通货物运输等领域为整治重点,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认真做好“安全生产月”等宣传教育活动。

第三季度:以汛期安全生产为重点,以水上安全、险工险段、危险品运输、公路施工等领域为整治重点,重点检查企业的防汛、防洪、防雷电、防高温等各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第四季度:以国庆长假和冬季安全生产工作为重点,开展道路和水上交通、危险货物运输等安全专项整治,加强预防,消除隐患。

(三)打非治违

按照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制要求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规定,保持全市交通运输行业“打非治违”工作的高压态势,依法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和违规生产经营行为。按照省、市安排部署,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督查工作。

(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制定隐患排查工作方案,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台帐,对已发现或潜在的重大安全隐患要建立信息管理档案,实行挂牌督办,严格按照“五落实”的整改要求,按期完成整治任务并进行验收销号。

(五)安全宣传教育培训

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平安交通”等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强化《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及相关交通运输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继续推进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安全班组创建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打造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行业安全文化活动。

五、措施要求

(一)提高认识,强化监督检查。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要抽调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强的业务人员,并为实施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以保障监督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管理,严格监督。严格执行监督检查计划制度,建立监督检查管理台帐,按照“一企一档、一案一卷”的要求,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档案管理制度及相关电子档案。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未按规定进行监督检查造成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安全责任事故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企业监督检查制度篇3

一、指导思想

严格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加强监管能力建设,落实监管工作责任,监督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坚持“督促落实责任、积极帮扶指导、严惩责任缺失、鼓励诚信经营”的指导思想,依法规范食品生产企业生产行为,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二、工作内容

(一)确定年度常规监督检查的对象

本辖区依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企业。新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企业以及注销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企业按季度进行补充更新。

对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监督检查参照此方案执行。

(二)确定年度常规监督检查的频次

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常规监督检查一般每年进行两次,各单位可以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监管工作需要适当增加检查频次。其中一次监督检查要根据监管工作需要和企业生产情况确定时间实施,结合年度报告的提交时间确定,即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每满一年前的一个月内完成一次对该企业的常规监督检查和年度报告的审查。

(三)制定检查计划,组织开展常规监督检查

我局在本辖区内组织实施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常规监督检查和年度报告的审查工作,制定常规监督检查具体实施计划,确定每家食品生产企业实施监督检查的时间。实施计划要报告当地政府并报市局备案。

三、工作职责和工作程序

年度常规监督检查要结合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获证企业年度报告审查工作一并进行。

(一)送达监督检查通知书:在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常规监督检查前15个工作日,向企业送达附件1《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通知书》,告知企业监督检查有关项目。(承办单位:各食品监管责任区)

(二)督促企业提交书面自查报告:被检查企业收到监督检查通知书后,应依照国家质监总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第二章内容进行自查,并向实施监督检查的质监部门提交书面自查报告。自查报告包括附件2《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情况自查表》规定内容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结合年度报告的审查要求辖区内的食品获证企业一并提供以下资料:1、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年度报告自查申报表(一式三份)(附件3);2、食品生产许可证复印件;3、营业执照复印件;4、在用计量器具的检定证书;5、安全检验项目委托检验报告单两份。(承办单位:食品生产监管股、各食品监管责任区)

(三)核查企业自查报告:对收到的企业自查报告进行核查,必要时要求被检查企业做出说明并提供补充报告材料;对逾期未提供自查报告和年度报告的食品生产企业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限期要求提供,逾期仍不提供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实施单位:各食品监管责任区)

(四)实施现场监督检查:对企业实施现场监督检查可结合企业年度报告审查的生产条件实地抽查同时进行。

1、告知企业实施现场检查:对企业的自查报告和补充材料进行核查后,局监管办确定对企业实施现场检查的期限,并发交办单告知各食品监管责任区、质检所、计量所实施现场检查的时间期限,由各食品监管责任区确定具体现场检查的日期并告知企业实施现场监督检查。(各食品监管责任区)

2、现场监督检查的依据:对企业实施现场监督检查的程序以及监督检查的内容和方法依据《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实施细则》第三、四章执行。

重点检查是否有生产场所搬迁未变更、超许可范围和超期未延续继续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生产条件、检验条件、环境卫生条件是否持续满足生产的需要,其中计量器具是否持有合格有效检定证;检查企业是否做到批批出厂产品检验,自行进行产品出厂检验的企业,是否按规定进行了实验室测量比对;委托出厂检验的企业,是否委托具有法定检验资质检验机构签订委托检验协议等。(实施单位:各食品监管责任区、技术所)

3、抽样检验:根据监督检查工作需要,依照食品监督抽查计划和有关规定进行抽样检验。加强食品中食品添加剂、非食用物质的抽检和监测,严禁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超限量标准、超范围使用滥用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食品。(实施单位:各食品监管责任区、技术所)

4、记录监督检查结果:监督检查人员应当按附件4《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情况核查表》有关事项,如实记录监督检查结果。对监督检查中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对前次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现场监督检查人员应予以详细描述,并记录在附件5《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现场监督检查情况记录表》上。(实施单位:各食品监管责任区)

(四)常规检查结果的后处理

1、常规检查的处理: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企业能够现场整改的问题,应当要求企业现场整改;不能现场整改的问题,要依法发出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并跟踪整改情况。

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企业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理。对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要依法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对隐瞒食品安全隐患、故意逃避监管等行为,要依法从重处罚;对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实施单位:各食品监管责任区)

2、检查记录归档:现场检查完成后5个工作日,所有监督检查记录应按照“一企三档”的规定,归档保存,保存期限为三年。留存企业的监督检查记录,应归入企业建立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留存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记录,应归入监管部门建立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有关监督检查的基本信息,应录入食品质量安全电子监管系统。(实施单位:食品生产监管股、各食品监管责任区)

3、每年应检查总结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完成情况,并形成本辖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情况分析报告,报所在地政府和市局。(实施单位:、食品生产监管股、各食品监管责任区)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制定常规监督检查的实施流程,明确各接口的交接事宜,并将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人,责任到人,确保不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

(二)完善监管机制。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辖区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把辖区内所有食品生产企业纳入到常规监督检查的范围,严格落实监督抽查、年度报告审查、执法查处、不合格产品强制召回等监管措施,确保监管到位。

企业监督检查制度篇4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县化工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监管,不断规范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制度化监管工作,依据《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条例》和省、市安监部门有关危化品生产企业规范性监督检查制度实施意见的要求,现将《县2012年化工生产经营单位监督检查计划》印发给你们。请对照各自实际并结合以下要求贯彻执行。

一、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对化工生产经营单位实施分级管理。县安监局负责全县范围内化工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各镇(区)负责辖区内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非危化品生产企业、包括加油站在内的各类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等各类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二、根据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的危险有害程度对化工生产经营单位实施分类监管。一是将化工生产企业和设有储存设施的危化品经营企业作为日常检查的主要对象。(一)危化品生产企业:红色等级企业为重点监督检查企业,年内县安监局、镇(区)安监机构对其监督检查均不得少于2次;橙色等级企业为主要监督检查企业,年内县安监局、镇(区)安监机构对其督查频次为1-2次;蓝色等级企业为一般监督检查企业,年内县安监局、镇(区)安监机构对其监督检查均不得少于1次;(二)非危化品生产企业:年内县安监局、镇(区)安监机构对其监督检查均不得少于1次;(三)含有危险工艺化工企业:年内县安监局、镇(区)安监机构对其监督检查均不得少于2次。二是危化品经营单位,年内镇(区)安监机构对其监督检查不得少于1次。

三、实施危化品监督检查的要求:(一)化工生产企业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立及落实情况;《安全操作规程》的规范性、针对性、符合性;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操作人员对《安全操作规程》及“三卡”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危险工艺自控装置的运行状况;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隐患排查治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情况;安全标准化运行、“安全合格班组”及“星级安全合格班组”等创建情况;园外企业“搬迁、关闭、转产”过程中各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生产建设项目行政许可等情况。(二)危化品经营单位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从业人员资质和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台帐等,设有储存的经营单位储存设施现场。(三)县、镇(区)安监部门应建立、完善化工生产企业的“一企一档”。

四、县局相关执法检查人员要将此项工作列入2012年执法检查的要点,通力协作,保质保量完成此项工作任务。各镇(区)应制定化工生产经营单位监督检查计划,按计划开展监督检查,并将检查计划于2月20日前报县安监局。

企业监督检查制度篇5

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交流我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经验,促进监事会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刚才,市国有企业5个监事会和6户企业代表交流了监事会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市政府国资委主任李天亮同志还要做重要讲话,大家要学习好、领会好。下面,我就今年以来市国有企业监事会的主要工作及特点做一回顾,并就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今年以来监事会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围绕我市“1355”总体发展思路和国资监管的中心工作,以资产和财务监督为核心,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采取日常监督与重点监督相结合的方法,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努力做到监督检查与为企业服务并重,充分发挥监事会的职能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坚持“外派内设”原则,扩大监督工作的覆盖面。根据企业改制、重组进程,按照“成熟一户,派出一户”的原则,在深入企业认真调研,与有关单位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向条件成熟的蓝天浮法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前进机械装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等8户企业派出了监事会,对相关企业职工监事进行了考察、审核、批复,并督促、指导企业召开了股东大会,履行了选举任职手续,超额完成了今年目标责任书确定的向6户企业派出监事会的任务。目前,市政府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办公室已向45户市属企业派出监事会。监事会监督国有独资、控股、参股企业的覆盖面达到79%。

(二)认真组织,周密安排,扎实开展监督检查。市政府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办公室对2009年度和2011年上半年监督检查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市国有企业各监事会深入企业、深入实际,通过列席会议、查阅资料、现场调查、与企业各方面人员广泛交流等途径,开展了对所监管企业的监督检查,撰写2009年度监督检查报告29份和2011年上半年监督检查报告10份。监督检查报告实事求是,综合反映和评价所监管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情况、发展情况、企业领导人员履职情况和工作业绩,真实地反映了企业信息。共提出建议107条,披露企业重大事项127项,提出规范整改意见89条。特别是对真空设备有限公司“高新工程”人才特殊津贴违规发放等三个问题和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增资溢价款归属存在分歧等两个问题进行了及时披露,提出了整改防范意见,并督促企业进行了整改规范。由于今年的监督检查报告的数量和质量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受到了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称赞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非常认真、非常细心、非常扎实,替党和政府履行职责,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多了一个守护神,多了一份保证。

(三)认真履行职责,监督服务并重。市国有企业各监事会以落实监事会在企业“知情权”、“参会权”为抓手,及时掌握和跟踪监管企业重大项目、重大决策、重大投资、重大经营活动等情况,做到全过程监督。同时,力求寓服务于监督之中,在监督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监督,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积极参加企业各种会议,收集企业《基本情况表》及每月《企业财务快报》等资料,建立健全了45户所监管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参加企业各类会议和汇报400余次。二是深入所监管企业逐户调研检查,对企业制度执行情况、经营管理情况、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等进行监督。三是参与企业重大项目改造建设,重点参与了燃气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与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的合作项目,跟踪燃气公司利用外资LnG项目建设情况;参与昌盛植物油有限公司新厂搬迁改造建设项目和市政府关于公交集团安全稳定工作调研等。四是帮助减速机厂、真空设备有限公司、兰阿煤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解决了注册资本变更、对外投资处置、企业改制后有关税费减免等实际问题。

(四)指导换届选举,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根据市政府国资委《关于做好市属国有控(参)股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公司法》、《市市属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办法》和《市国有企业职工代表监事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为顺利完成市属国有控(参)股企业监事会换届工作,市政府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办公室和市政府国资委成立考察组,对人民饭店有限责任公司等14户企业的董事、监事候选人进行考察,审核公司章程,及时指导和督促企业召开股东大会听取了监事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新一届监事会,健全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监事会依法开展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证和人员保证。

(五)推行规范化管理,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年初,市政府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办公室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国资监管的中心工作,围绕市政府国资委的25项重点工作,提出了今年监事会的8项重点工作,并进行了量化分解,制定了《市政府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办公室2011年度工作进度表》,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市国有企业各监事会,与市国有企业各监事会签订了《2011年度目标责任书》。《目标责任书》包括监督检查、重点调研、制度建设、外派监事会等8项内容,并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完成时限。市政府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办公室及时对市国有企业各监事会工作的进度进行跟踪和督导,做到了有安排、有检查、有落实。

(六)人员配备到位,监事会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我市国有企业监事会组建以来,认真履行职责,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对完善国资监管体系,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促进企业完善经营管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认可和肯定。今年在我市的机构改革中,监事会专职监事增加编制5名,市国有企业监事会队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同时,随着监事会工作在企业的深入开展和企业对监事会工作认识的逐步提高,一批年富力强、业务突出、群众威望高的企业员工进入了企业监事会,为监事会在企业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人员保证。公交集团有限公司、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煤炭有限公司等部分企业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或工会主席进入企业监事会,交叉担任企业监事会副主席或监事。企业职工监事中90%以上由中层干部担任。

(七)加强效能建设,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市政府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办公室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年活动的意见》精神,就监事会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年活动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对监事会全体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二是严肃工作纪律。严格实行签到制度,制定考勤表和外出登记表,对外出办事、下企业等情况实行主管领导签字负责制。三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建立工作情况监督制度和重点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定期报告制度,着力营造“人人讲效能、事事促效能、办事高效能”的浓厚氛围。四是组织监事会工作人员前往酒钢集团、金川公司等省属企业就监事会工作开展的做法、经验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座谈交流、现场参观,开拓了视野,学到了经验,受到了启发。

二、我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的几个特点

前面,市国有企业各监事会对近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回顾,介绍了各自的做法和体会,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6户企业就如何支持配合监事会开展工作进行了会议交流。可以说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对如何进一步做好我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总体来说,目前我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工作定位更加准确。市国有企业各监事会派驻企业后,牢牢把握代表出资人实施监督的工作定位,坚持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范重大财务风险、促进企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据《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和《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有关规定,依法履行职责,正确把握“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的尺度,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和生产经营的实际,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处理好了与企业董事会、党委会和经理层的关系,实现了对企业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监督。同时,做到了寓服务于监督之中,在监督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监督。与企业一起总结经验,寻找差距,理清发展思路,提升管理水平,支持配合监管企业正确的决策,防范经营风险,帮助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监督与服务相结合,使监事会与企业的关系更趋和谐,各项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二)监督制度不断完善。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做好监事会工作的基本保证。市国有企业各监事会都根据各自监管企业的特点,先后在所监管企业制定和完善了《监事会会议制度》、《监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信息报送制度》和《监事会重点联系人制度》等多项监事会工作制度。第二监事会还指导所监管企业燃气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出台了《燃气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监事会参与企业重大事项监督办法》,从监事会职权等四个方面将监事会参与公司重大事项制度化、规范化,使监事会监督真正落到了实处。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制定了《监事会工作细则》,明确了监督检查的范围,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规范了监事会工作程序。

(三)监督合力不断形成。市国有企业各监事会注重发挥企业内设监督机构的作用和优势,促进监督资源的整合,形成了监督合力。第二监事会以财务监督为核心,以监事会监督为主体,在监管企业建立起一整套联动机制。加强与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监事会内部审计、纪检等部门日常工作联系,借助企业内部监督力量,充分发挥职工监事的作用,拓展了监事会与企业沟通的渠道,延伸了监督触角。同时市国有企业各监事会通过与市政府国资委各职能处室进行有效沟通,对企业存在的有关问题及时交换意见,从而变各自监督为联合监督,形成了有效的监督合力。第三监事会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通过《监事会提醒函》等方式向企业反馈,并对企业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导;同时主动加强与市政府国资委各相关处室和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避免了监督检查工作的重复,提高了监督检查的效率。

(四)监督机制不断创新。市国有企业各监事会结合企业实际和监事会工作进展情况,逐步完善监事会内部组织协调机制,实现了监事会与市政府国资委相关业务处室的协调联动,形成了日常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半年和年度监督检查与日常专题调研相结合的“三检查一调研”工作机制。同时根据企业实际和工作需要,落实了企业监事会重点联系人制度,对于派驻企业指定专人负责与监事会日常联系,确保了监事会与监管企业之间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第三监事会把监督检查的重点放在企业执行法律法规情况、财务信息真实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企业负责人经营行为等方面,强化了对企业决策行为是否科学、民主,经营管理措施是否可行、有效,执行力能否令行禁止、得到保障,经营效果是否明显“四个是否”的动态监督,从而保证了监督的深度和广度,维护了国有资产出资人的合法权益。第四监事会充分沟通,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全面做到了“四沟通”、“两交流”,加强了监事会与企业的联系,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土门墩粮库建立了支持配合监事会工作的“零距离”沟通机制和“三规范”工作机制,搭建起监事会监督的“四个渠道”。

(五)监督内容不断拓展。市国有企业各监事会按照有关规定积极列席、参加企业有关会议及活动,与企业各方面人员广泛交流,及时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和重大事项决策情况,针对企业改制重组、重大项目建设等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主动行使出资人监督的职责。第二监事会对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资产重组及大宗物资采购、昌盛植物油出城入园项目招标、土门墩粮库库区监控系统招标、花庄粮库仓房拆除工程招标进行了跟踪监督,确保了决策和招标过程的公开、公正和公平。第四监事会经常性地深入国资物业有限公司、煤炭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反映的信息贴近企业实际,真实客观,为领导了解真实情况和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五监事会把监督重点和企业一个时期重点工作相结合,紧盯第一建筑工程公司重组改制全过程,及时协调做好职工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发现不稳定苗头及时化解,为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改制重组工作创造良好环镜。此外,他们还就华美商贸有限公司缩小干群收入差距,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受到了企业员工的好评。

(六)服务企业的力度不断加大。市国有企业各监事会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服务企业、促进发展作为重要的职能之一,主动服务于企业,同企业拧成一股绳,形成思想上的合力、工作中的动力,结合企业改制、重组后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时为企业提供咨询并向市委、市政府和市政府国资委及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帮助企业出谋划策,解决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了所监管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第一监事会经过深入调研后撰写了调研报告,为水泵总厂、真空设备有限公司、减速机厂等3户企业完善改制工作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意见。第三监事会在处理公交集团“3.15”不稳定事件中,深入一线职工中调查了解存在的问题和群众的诉求,与企业领导一起研究解决方案,帮助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快了问题的解决。第四监事会协调解决了弘昌照明电器有限责任公司与鑫盛顺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建筑物补偿纠纷和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五泉旅社拆迁没有房产证开发商不予货币补偿等多个问题,避免了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

(七)企业支持配合监督的意识不断强化。各国有企业能够正确对待监事会的监督,按照《公司法》、《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和《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积极支持、配合监事会依法履行职责,为监事会的监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水泵总厂等企业严格按照工作联系制度要求,指定专人向监事会进行定期的信息报告。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等企业把企业财务预决算报表、财务快报等财务会计资料以及与经营管理活动有关的其他资料,及时提供监事会查阅。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等企业积极为监事会在办公设备、场所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土门墩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公司董事会、党政联席会等召开前都能够将会议议题、时间等以书面形式提前报送监事会,使监事会有充分的时间对有关事项进行研究,更好地发挥监督服务作用。

总之,市国有企业监事会派驻企业以来认真履行职责,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各企业支持配合监事会开展工作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为促进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完善,对监事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监事会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各监事会的工作进展还不平衡;二是监督检查的深度、广度和监督检查报告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监事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四是个别企业领导人员对监事会工作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支持配合监事会工作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下一阶段主要工作任务

在2011年最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市政府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要继续围绕国资监管中心工作和2011年市国有企业监事会8项重点工作,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抓好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学习好全会精神对于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全力做好我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市国有企业各监事会要帮助所监管的企业紧抓“再造”的历史机遇,理清思路,按照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精神,指导谋划自身发展规划,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抓好监督检查成果的运用工作。市国有企业各监事会要根据监督检查结果,按照分类整改的要求,认真检查督促企业规范整改工作。对企业能够自行解决的一般性问题,市国有企业各监事会要通过各种形式与企业负责人交换意见,督促企业抓好整改;对企业存在的有关重大问题,下达整改通知书,组织开展专项检查,进一步调查核实,写出专项检查报告。企业整改方案和整改结果等要报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市国有企业各监事会要做好整改情况的综合汇总,并及时报市政府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办公室。

(三)抓好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工作。一是市国有企业各监事会要根据市政府国资委年初与各所监管企业签订的年度目标责任书内容,会同市政府国资委相关职能处室对企业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结果上报市政府国资委,作为企业业绩考核、班子履职、薪酬发放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市国有企业各监事会要根据《2011年度目标责任书》的内容,逐条对照检查,抢抓进度,确保完成今年的工作任务。市政府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办公室要对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完成目标责任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四)抓好年度总结工作。市政府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办公室要根据《市政府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办公室2011年度工作进度安排表》的内容,认真进行梳理,全面总结今年以来的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工作总结要重点突出工作亮点、创新做法和取得的经验。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要有具体措施、有数据指标;对未能完成工作,要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同时,围绕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和国资监管的中心工作,提出2012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五)抓好整合监督资源工作。一是围绕国资监管的中心工作,加强市国有企业监事会与市政府国资委职能处室联动,建立互动交流、信息共享的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形成监督合力。年底将讨论通过《市政府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办公室与市政府国资委相关职能处室工作协调联动会议制度》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市政府国有企业监事会与市政府国资委相关职能处室工作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并于明年实施。二是以监事会为主体开展监督资源整合,将企业纪委、审计、工会等监督部门的监督资源通过组织上多向进入、层级上兼职兼任、制度上信息共享、行动上齐抓共管等方式有序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强化监督力量,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的目的。

企业监督检查制度篇6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出发点,以全面监管到位,不留死角为目标,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健全食品监督管理体制,明确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责任和部门,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和措施,形成统一协调,责任明确,齐抓共管,运行高效的食品管理工作机制,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最大限度地预防、减轻和消除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全市食品安全。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根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食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部署下开展工作。

(二)建立分类监管制度。根据企业规模及现场核查,监督检查情况综合判定企业是否具有较强、一般、较弱和不具备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据此将企业分为a、B、C、D四个质量安全等级,根据不同等级实施不同的监管方式。

a级企业:企业应具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企业代码证书、发证产品获得“QS”证书、省优质、名牌产品以及检验设备齐全、产品出厂做到批批检验以及生产条件具备、环境卫生良好、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和各种生产记录运转良好,产品质量连续两次监督抽查均合格的企业列为a级,进行重点帮扶;

B级企业:企业应具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企业代码证书、发证产品获得“QS”证书,检验设备齐全。而存在下列问题:不能做到产品出厂批批检验,必备生产条件、环境卫生、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存在部分问题、各种生产记录不完整、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中发现一般性不合格的企业列为B级,以帮扶和督促为主,使其规范生产,提高质量控制能力;

C级企业:企业应具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企业代码证书。而存在下列问题:发证产品没有获得“QS”证书,检验设备不齐全,不能做到产品出厂批批检验,又没有与具备检验能力的检验机构签订委托代检协议,必备生产条件及环境卫生存在差距,质量安全控制措施不能有效运转,缺乏各种生产记录的,产品质量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不合格或发现存在故意违法生产行为的企业列为C级,以整顿规范为主,加大日常监督力度,督促其遵守法律法规,保证产品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D级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窝点和食品监督科在日常监督中发现存在有严重问题,移交监督大队进行查处的企业列为D级企业,作为重点查处打击对象。

(三)明确部门的职责。按照统一监管的原则,采取以分类监管为主,监督查处为辅的方式,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食品监督科负责对全市食品安全进行综合监管,主要负责a、B、C类企业的监管,在日常监管中发现a、B、C类企业中存在有D类企业行为之一的,要移交监督大队处理,并根据上级要求与监督大队联合依法组织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组织实施食品安全专项检查,负责汇总上报全市食品安全监管的各种报表。监督大队:主要负责全市D类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食品监督科移交需要查处的企业,受理群众举报,根据要求与食品监督科联合实施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企业监督检查制度篇7

途径之一:找准切入点,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对企业和员工的生产行为进行全面、全过程监督

劳动保护监督工作的现实途径就是对企业和员工的生产行为进行监督。

要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监督。企业的生产过程,也是工会开展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过程。搞好生产过程监督,要建立厂、矿和队三级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构建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络,使生产过程时刻处于监督状态;要发挥工会组织的“一长三员”作用,尤其是发挥工会小组中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的作用,努力建设一支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队伍;要制定工会劳动保护监督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畅通劳动保护工作信息,使劳动保护工作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要加强对员工生产行为的监督。员工生产行为是实现劳动安全的必要保证。一方面,要加强对生产指挥人员的行为监督;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员工操作行为进行监督,必须发挥好生产指挥人员的作用,对操作者进行有效监督,形成共保安全的局面。

与安全部门紧密结合共同监督。工会组织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要与安全管理部门共同开展。

途径之二:抓住根本点,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能力和水平

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根本保证,就是建立完善有利于企业和员工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这就要求工会组织必须借助企业行政的力量,本着关口前移、力求实效的原则,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劳动保护监督工作的制度体系,增强员工自我保护的意识,使员工成为劳动安全监督检查的行为主体。

创建群众性监管制度体系,加大全员安全监督检查力度。要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活动,定期重点对高危作业、事故多发行业和一线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群众举报制度、奖励制度等,提高员工参与劳动保护监督的积极性;建立安全管理人员、一线工人监护责任制,使工会组织与各级安全管理人员、一线工人一起,共同监督生产现场安全;加强企业劳动安全民主监督与民主管理;建立事故处理制度,加强对事故隐患建档跟踪监督整改工作。

健全劳保监督培训制度,提高监督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对《工会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系统学习培训制度,提高监督人员的法律意识;借助网络、电视、橱窗以及会议等多种传媒形式,对监督人员普及劳动安全卫生知识;建立企业生产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工会干部、劳动保护监督员的监督能力和水平。

建立完善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劳动保护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三个《条例》,健全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络体系,制定工会劳动保护责任制和工会参与员工伤亡事故的规定,明确劳动保护监督人员的编制、任务、目标和职责,使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各项制度更加齐全完善,实现监督有依据、处罚有权力、监管更得力。

途径之三:把握着重点,找准基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劳动保护监督工作

石油企业,是一种高投入、高危险的行业。作为油田的基层工会组织,做好劳动保护监督工作,就要抓住企业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基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积极查找影响工作正常开展的问题因素,确保工作有的放矢。

对企业定编定员管理进行监督是做好监督工作的基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定编定员标准,按照定员标准配置人员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之一。要做好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工会组织应积极向人事部门反映合理配备劳动力,并认真监督新员工上岗合格情况,保证员工在合理的劳动强度下工作。

对劳保产品进行质量跟踪是监督工作的难点。近年来,尽管企业在劳动保护工作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仍存在劳保产品质量监督环节不完善的地方,致使个别不合格劳保用品进入生产环节,给员工劳动生产安全带来了隐患。因此,完善劳保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培育一支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质量监督检查人员队伍,把好劳保产品的购进、发放和使用“三道”监督关口,是基层工会组织充分发挥维护职能,做好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难点所在。

在劳动保护监督过程中实现双向维护是监督工作的重点。工会组织开展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既维护了员工群众的健康、安全等合法权益,也为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有效保障。

途径之四:抓住关键点,增强依法监督的意识,不断提高劳保监督检查工作的力度

企业监督检查制度篇8

黄丰

摘要: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机制,是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大监督

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班子的监督,搞好对国有企业的巡视,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国有资产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来之不易。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机制,是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密切相关,可以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发生。

一、国有企业党风廉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用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中管央企的巡视工作。数据显示,央企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党的领导弱化,一些央企存在只抓业务不抓党建的情况;二是权力寻租腐败严重,某些央企搞关联交易,存在利益输送现象;三是重点人、重点事腐败风险较大,重点岗位腐败易发多发,重点领域腐败风险较大;四是选人用人方面问题比较突出,某些央企选人用人程序违规,存在带病提拔现象;五是“四风”问题屡禁不止,顶风违纪情况时有发生;六是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监督不到位,

“三重一大”流于形式。

国有企业是党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重要体现。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全面从严治党上不能置身事外,必须严格履行“两个责任”。在巡视中发现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认识不足

某些国有企业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没有清楚的认识。某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认为业务工作是硬指标,容易看见成效;党风廉政建设是虚指标,不易看见成效,只要保证党风廉政建设不出事就可以了。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也存有偏见,觉得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纪检监察机构的事,和自己并没有关系。在大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充分认识、积极参与、配合支持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氛围还未形成。

(二)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落实不力

某些国有企业履行党风廉政监督责任,还只停留在参加会议、签订党风廉政责任状、照抄照搬上级党风廉政责任分解文件上。企业领导干部并没有明确知道怎样落实主体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使得监督的整体效能打了折扣。有的国有企业还存在一些不作为的问题,领导干部不愿意抓党风廉政监督,遇到存在的问题不提醒,绕道走;同级监督机构怕得罪人,不敢作为。如此一来,企业内部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职责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起到监督作用。

(三)企业内部纪检监察作用发挥不充分

就业与保障2018.03(下)35

一是大部分国有企业内部纪检监察的力量比较薄弱。近些年,国有企业内部虽然加强了纪检监察队伍的建设,但是队伍人员业务能力还有待提高。二是纪检监察机构没有和其他职能部门发挥监督合力。纪检监察机构负责整个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工作,点多面广,对一些财务、审计、人事、法律等问题,不能进行深层次监督,制约着监督作用的发挥。纪检监察机构如果没有和其他专业部门联合开展监督,就无法真正发挥对企业的全面监督作用。

专业研讨

二、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大监督”机制的构建

(一)“大监督”模型的构建

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大监督”机制,是由纪委牵头总抓,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协同开展监督的一种监督方式。“大监督”模型的建立,能有效压实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它强调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着重发动各部门的监管作用,突出联动联查、突出责任倒逼,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大监督”强调了企业各部门、各单位首先要将应履行的监督要求落实到位,既主动接受组织的监督,又要监督规范自己的行为。对自己负责,对企业负责,建立更加有力的“大监督”机制,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保障了国有企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大监督”机制中的纵向到底

“大监督”机制强调纵横联动,其中的纵向监督,指的是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调各部门开展纵向监督。国有企业内部各部门在开展监督工作上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客体,主动接受公司党委的监督;又是监督主体,发挥各部门的专业技术优势,开展监督工作。国有企业内各部室、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大监督”的第一责任人,抓自我监督、抓对下开展监督和决议的执行。

对本部门和下级单位的业务开展过程管控和检查考核,是国有企业各部门的应尽义务,通过“大监督”的纵向监督,加强了对业务工作的指导和对职责范围内重点领域、重要岗位、重要人员的监督检查。纵向监督将原来纪检监察机构的传统监督职责融合到具体业务和管理工作中去,具体到岗位、细化到员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目标从模糊变为具体要求,由定性和定量两类指标组成:定量目标由开展岗位廉政教育的次数、开展监督检查的次数、发现的问题及整改率等指标组成;定性指标由本职责范围内干部职工未发生违反廉洁自律相关规定问题、业务领域内未发生违纪违法事件等指标组成。

(三)“大监督”机制中的横向到边

“大监督”机制由纪委牵头,发挥各部门的联动合力,建立起纵横交织的监督网络。“大监督”机制解决了企业内部各自为政、监督力量分散、监督主体力量不足的问题。各业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联动合作,深入开展检查,能更加深入地发现企业经营管理各

36就业与保障2018.03(下)

环节中潜在的问题。各部门在开展监督检查过程中,如发现相关问题及案件线索,应及时向纪委报告,由纪委协同各相关部门协同行动。各业务部门通过“大监督”机制保持持续沟通交流,对发现的问题及性质提出职责范围内的专业意见,形成统一的决定。如在监督过程中发现可能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以及违纪违法线索时,应按程序及时提交纪委按规定处理。

三、开展“大监督”工作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

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廉政风险,很大程度上都与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关。廉政风险的存在,究其本质,就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到位、开展监督不到位。监督是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是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作为企业内控管理,监督检查必须融入到每一项管理工作、每一个管理行为中去。“大监督”的提出,使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与监督检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企业经营管理与全面从严治党紧紧结合起来,避免了企业生产经营与党风廉政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因此,“大监督”机制的提出与建立,不仅仅是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的要求,更是提升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协调运用企业内部各专业资源,集结企业内部各部门力量,发挥“大监督”机制的作用,是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提升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开展国有企业“大监督”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内控制度是否健全

曾多次强调: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全方位扎紧制度的“笼子”。“大监督”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打造覆盖全部业务领域的制度体系,防止制度的缺失。业务部门在日常开展的业务监督检查中,主动发现业务领域内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缺陷,主要是现行制度是否过时、制度是否完备、制度是否有明确的执行主体、制度执行过程中是否设计了评估机制等。从建章立制入手,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就是“大监督”机制中业务部门开展监督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纵向监督的重要一环。

(二)制度执行是否到位

国有建筑企业纪检工作有关问题分析及对策

赖晨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国有建筑企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实现了企业快速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腐败和作风问题,影响了国有企业形象。党的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企业纪检部门新的任务与使命。国有建筑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纪检工作,不断完善纪检监管机制,提升国有建筑企业纪检监察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在企业内控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之后,“大监督”工作开展的另一重点工作,就是检查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有令不行的情况。加强关键词:国有企业监督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行业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建筑相关产业发展,为经济快速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腐败与作风问题,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纪检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党的对纪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理想信念宗旨,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国有纪检监察队伍必须提高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巩固压倒性态势,进一步推进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履行企业纪检监察职能,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国有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一、国有建筑企业纪检工作的重要性

纪检工作是党和国家控制腐败贪污的主要预防工作,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国有企业的控制而言具有深远的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部分党员干部和企业领导未能经受住考验,存在思想纪律方面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作风不良等风险,作风和腐败问题突出;党内生活不严

对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关键业务环节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或是存在的隐患,保证企业内部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三)问题是否落实整改

在“大监督”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建立问题整改的评估机制、“回头看”机制。被查处问题的部门,要及时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开展问题梳理、整改工作。在提出问题的规定期限内,向纪委提交整改报告,检查组在一段时间内开展问题整改情况检查及回头看工作,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对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重点抓住突出问题和普遍性问题是否整改到位,这是促进企业管理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

(四)同级部门开展监督

“大监督”机制不但重视纵向检查,还重视横向联合,同级监督是“大监督”机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同级部门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与上下游业务部门协同开展工作,或围绕某个项目一同开展工作,在此过程中,要开展对同级部门制度建立情况、制度执行情况等方面的监督检查。横向监督可以及时对监督任务及业务进行分析、沟通,同时也切实解决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同级监督有助于建立信息互通的平台,涉及到哪个部门监督的内容,哪个部门就是主要责任部门,其他部门积极协调配合。

企业监督检查制度篇9

「关键词产品免检制度,作用有限,理论缺陷,制度完善

企业产品免检制度是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将质量稳定、市场占有率高、产品标准达到或严于国家有关标准,以及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连续三次以上抽查合格的产品,确定为免检产品,其产品在一定时期内免于各地区、各部门、各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检查的一种制度。应当说,这一制度的实施在提高企业质量监督的效率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树立和培育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如海尔、格力等。然而,认真检视这一制度,就会发现无论在制度设计本身还是理论基础上,它均存在着先天的缺陷。从长远利益来看,这一制度的废止势在必行。本文试图在考察我国企业产品免检制度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企业产品免检制度的有限作用与理论缺陷,并就我国企业产品质监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一、制度背景:中国企业产品免检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一条实现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之路。然而,在一个市场经济发展严重落后的国家,要想跻身于先进发达国家行列,如果单纯跟进市场自身发展的脚步,所需要的时间将会很长。因此,我国政府采取了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①即依靠国家和政府掌握的合法使用强制力的垄断权来主动完成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改革,迅速改变我国发展长期停滞、落后的面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过十来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得到很大增强。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处于弱势一方。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浪潮日益迫近中国,中国的经济发展承受着很大压力。中国的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还要面对国外大企业的竞争。而此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建立,市场竞争的优势不能得到发挥,破坏市场规则的事情时有发生,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受到干扰。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提高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摆在国家和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国家决定设立企业产品免检制度。

我国产品免检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的技术监督部门对本地连续几年被国家及省内监督检查合格的产品,在一定时间内免于监督检查。在实行过程中,由于国家没有对产品免检制度作出统一的规定,各地的做法不一,使得各地的免检工作开展不平衡,免检产品的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出现了一些背离初衷的做法。于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7年8月发出各地暂时停止免检制度的通知,各地的免检工作趋于停顿;②第二个阶段,1999年12月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产品免检制度作出了统一规定,2000年3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根据这一规定了《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以下简《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产品免检制度在中国又重新启动。其设立宗旨是扶优扶强,加快发展,创造一个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引导消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避免重复检查,克服地方保护,减轻企业负担。③也就是说,产品免检实际上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针对我国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政府通过有形之手干预市场,对其进行“必要”扶持,同时也减轻自身工作任务的一项措施。

二、绩效分析:中国企业产品免检制度的作用有限

在制度设计层面上,由于制度设计者对“免检产品”把握不足,导致这一制度漏洞百出。不仅免检制度设计的目的难以实现,从长远来看,反而可能降低质量监督工作的效率,得到一个适得其反的结果。这也许是决策者在制度设计之时所没有想到的。

(一)免检产品并不存在

免检产品的存在是产品免检制度设计的前提,《办法》规定的免检产品是连续三次以上抽查合格,质量长期稳定的产品。然而事实上,对很多产品来说质量很难达到长期稳定。“众所周知,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有人、机、料、法、环等诸多方面,即使是在同一条件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其质量也会有高低优劣之别,更何况随时间的推移和质量因素的变化,其质量水平就会失之千里。”④三次抽查合格代表不了其它批次的产品质量一定合格,甚至有些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前检测为合格的产品可能存在很大的瑕疵。因此,相信免检产品,就是相信人类具有绝对理性,所以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可以免检的产品。“三菱帕杰罗事件”、“东芝笔记本电脑事件”以及“问题奶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办法》有对免检产品出现质量事故的规定,这意味着质量监督部门也意识到免检产品可能会出现质量事故,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世上没有“免检产品”,质量不容免检。

(二)免检产品监督管理存在弊端

首先,《办法》规定在3年期限内,免检产品免于任何部门的监督检查。这样在免检期间内,对免检产品的监督则主要表现为消费者对其进行的社会监督。然而,对于有些产品,单凭消费者有限的认识能力很难发现质量缺陷。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社会监督职能就很难发挥作用,造成政府在免检产品上的监督真空。在上述的“三菱帕杰罗事件”中,其实早在20年前,三菱帕杰罗越野车就存在着感载阀和制动油管靠得太近的问题,只是后来一个偶然的因素,才导致问题的发现。⑤其次,《办法》第14条规定:免检产品在有效期内发生质量事故,视情节责令其生产企业限期整改,停止使用免检标志,收回免检证书,予以公告,并依法追究企业的产品质量责任。这意味着免检产品在免检期内,依然可能出现质量问题。因此,这样的免检无法使人放心。对于这一点,消费者同样表示了担心。⑥最后,《决定》规定:免检有效期满,产品需要继续免检的,免检制度规定企业应当重新提出申请,对其进行重新审查,不符合条件的坚决取消资格。作为免检制度的一项事后监督机制,这一规定是存在逻辑缺陷的:免检产品不可能只是在重新申请时才出现不合格的情况,如果这种情况早就出现了,这一规定又有什么意义?产品免检制度保护的又是什么样的产品?

(三)产品免检制度并不能降低消费者的交易风险,减少交易成本

有一种观点认为,实行产品免检能够引导消费,降低消费者的交易风险,减少消费者的交易成本。⑧从表面上看,有了免检产品,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免检产品(事实上,大多数免检产品属于质优产品)。这样的确能够减少消费者收集信息的费用,降低交易成本。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消费者优先选择免检产品并不是出于对生产免检产品企业的一种信任,而是相信政府。也就是说,政府以自己的信誉为企业的产品质量作担保,政府承担了企业本应承担的质量风险。而且,政府受理、审查和通过企业的免检申请,也需要收集信息,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这是要支付一定成本的。政府承担的风险和支付的成本,最终会由全社会来承担。因此,产品免检并不能降低交易风险、减少交易成本,只不过它将交易风险和成本转嫁到了政府的头上。最终的承担者和支付者,依然是广大的消费者。

(四)产品免检制度克服地方保护、减轻企业负担的作用有限

地方保护主义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痼疾,危害极大而久治不愈。它产生的深层次根源在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划分和冲突。具体表现为中央的政策、命令和法律不能在地方有效地贯彻和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对地方保护主义的一种形象的概括。正是出于对地方保护主义的警惕,防止地方各级质检机关利用质量监督权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国务院在设立产品免检制度时,规定产品免检只搞国家一级,产品免检的审批权交由国家质监局行使,在3年期限内,免检产品免于任何部门的监督检查。但这样做有效果吗?我国的《产品质量法》早有规定:对产品进行抽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国家进行了抽查,地方不得再次抽查,上级进行了抽查,下级不得再次抽查。可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祟,这样的规定形同虚设。法律尚且如此,何况国务院的一个《决定》。地方保护主义不是某一天突然形成,也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我国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的存在有其广泛而深刻的根源,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必须在制度、体制、政策、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长期的、艰苦的努力。”⑧它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划分、职能划分以及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协调等重大问题。笔者从来不认为,单纯依靠某一个政府文件、通知或命令就能解决好地方保护的问题,克服它的弊端。产品免检制度当然也不例外。

三、理论障碍:中国企业产品免检制度缺乏合理的理论基础

对这一措施或制度的设立,设计者无疑首先必须回答两个问题:第一,质检部门是否有权免除某些企业接受质量监督检查的义务?第二,免除这一义务是否合适或必要?也就是解决这一制度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对上述两个问题,产品免检制度事实上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产品免检制度的存在有违现代法制的诸多理念和原则。

(一)产品免检制度的设立破坏了法律效力的位阶性

不同的法律渊源在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上是有差别的,对这种差别进行划分所形成的高低层次,我们称之为“法律的位阶”。法律位阶的形成对于整个法律体系的内在协调和外在统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法律的位阶划分要求在立法过程中,低位阶法根据或服从高位阶法,遵循‘根据’原则或不抵触原则。这有助于法律体系内部的协调一致,使法出多门的情况下,法制统一有了可能。”⑨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宪法的法律效力是居于最高层次的,法律(狭义上)作为仅次于宪法的高位阶法律,是依法行政的主要根据,行政法规、规章等都不能与法律所规定的内容相违背。“虽然行政法规是行政的重要依据,是行政立法的一部分。但制定行政法规本身又是行政的一部分,也必须依法。”⑩《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15条规定: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监督抽查工作由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规划和组织。可见,对产品进行监督检查是法律赋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一项行政职权。根据职权与职责相统一原则,无法律根据,质量技术监督局不能自由决定放弃其职权,免除或部分免除自己的行政职责。而国务院的《决定》以及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办法》规定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对某些产品实行免检。“实行抽查”和“实行免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行抽查”意味着任何企业的产品都有可能受到政府部门的监督检查。是否受到政府的抽查,对于企业来说,这具有不确定性。而在“实行免检”中,尽管政府保留有对免检产品进行检查的权力,“免检产品在有效期内发生质量事故的,视情节责令其生产企业限期整改、停止使用免检标志、收回免检证书、予以公告,并依法追究企业的产品质量责任。”[11]但在3年的时间内,企业免于质量监督部门的检查,这是确定无疑的。因此,抽查并不是免于检查,“产品免检”实际上是在一定时间内免除或部分免除了政府部门的行政职责,是对《产品质量法》有关规定的变更,明显违背了法律效力的位阶性。因而,《决定》和《办法》中有关“产品免检”的规定是无效的,其不具有法律效力。

同时,根据法律优位的原则,“在已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任何其它法律规范,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凡有抵触,都以法律为准,法律优于任何其它法律规范。”[12]我国的质量技术监督局应依据《产品质量法》第15条的规定对所有的产品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

(二)产品免检实质上是政府的一种行政不作为

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是法律赋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一项行政职权。“行政职权是行政主体的任务、权限和责任在法律上的统一体现。”[15]因此,质量技术监督局实体上的权利义务是重合的。当它对产品进行监督时体现为权利主体,而相对授权主体(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而言则体现为义务主体。从权利的角度看,质量监督局可以行使其权利-质量监督检查权,也可以放弃其权利,即它可以自由行使质量监督检查权。而从义务的角度看,义务具有无可选择性,义务人不履行义务就要受到强制力的制裁。这种权利义务的重合决定了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质量监督职权的不可放弃性,质量技术监督局不能免除或者部分免除自己的行政职责-对产品或者部分产品不进行质量监督检查。因此,质量技术监督局必须履行质量监督检查的职责,否则就是失职,要受到法律的追究,承担法律责任。

那么,谁有权利免除或减轻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行政职责呢?义务来源于,服务于并从属于权利,义务的免除必须由权利主体或经其授予这种免除权的主体作出。行政职责的免除或减轻也只能由授权主体(按我国权力配置体制和行政管理制度,当然也包括授权主体的上级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或经其授权的主体作出。因此,产品免检制度-这种免除或减轻质量技术监督局职责的制度必须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别的组织或单位必须经它们授权,否则无权制定。然而我国的产品免检制度是由国务院制定的,国务院却并未取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产品免检制度的设立实际上就免除了质量技术监督局对部分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的义务。如果质量技术监督局实施了产品免检,那么它就背离了法律所赋予它的职责,没有积极地履行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义务,对所有产品的质量实施监督检查。“行政不作为是指当行政主体负有某种作为的法定义务,并且具有作为的可能性而在程序上逾期有所不为的行为。”[14]所以,实施产品免检实质上构成了政府的一种行政不作为,有关机关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产品免检破坏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失衡、无序的市场竞争会扭曲市场机制作用的机理,破坏经济发展的规律,造成资源的损失和配置的恶化。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依靠法律的指引和强制作用,来规范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维护和完善良好>!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作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理应把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之一。然而产品免检制度的设立却有违这一目标的实现。申请产品免检的条件之一是产品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在本行业内排名前列。[15]这使得本行业内规模大、资本雄厚的企业的产品获得免检的机率将远高于业内的中小企业的产品,尽管这些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有可能不低于甚至高于这些大企业的产品。这也就是说中小企业享受免检制度带来的政策优惠的机会远低于大型企业。本来中小企业的整体实力就要弱于大企业,而“市场是没有心脏和大脑的,因而不能指望市场自身能够自觉地意识到它所带来的严重的社会不平等,更不能指望市场自身来纠正这种不平等。”[16]为了纠正自由竞争造成的社会不公,法律应该做出有利于弱者的制度安排。可是,产品免检制度的设立在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建立一种不公平的外部竞争环境。而且,由于这一制度事实上造成一种假象,即免检产品的质量一定优于非免检产品,而成立不久的企业或中小企业的产品在短时间内很难申请免检,这就有可能在存在免检产品的行业造成市场准入的障碍。

(四)产品免检制度有违“有限政府”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政府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是有着明确界限的。尽管随着社会生活日益的复杂化,对政府职能行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职能作用的范围有扩大的趋势。但是,由于政府权力的行使有着天然的扩张性和侵略性,其作用的范围仍然是在市场作用的范围之外,对市场仅起着弥补的作用,这就是“有限政府”的理念。“有限政府在处理自身与市场的关系时,必须遵守市场优先的原则,市场先于政府是有限政府的基础,作为扩展秩序的市场延伸到哪里,政府的范围就应该收缩到哪里。”[17]“政府的干预绝不能损害市场机制所固有的竞争性,政府的作用应该严格地局限于市场机制发生失灵的领域。”[18]市场机制应当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政府则只承担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动态平衡,保证宏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职责,健全市场法规,建立市场规则,维护经济秩序,组织与实现公共物品的供给,调节社会分配,实现社会保障的任务。

企业自律、市场竞争、政府监督是决定产品质量的三要素。其中,企业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内因,而市场竞争和政府监督都是外因,然而在市场竞争的外因与政府监督的外因之间,市场竞争的外因最能促进企业质量的提高。[19]根据有限政府理念,对于产品质量的提高,政府应让位于市场。政府仅应基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出发,对产品的符合性进行监督,发现并惩处那些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也就是“治劣”。而对于“优强”产品,其存在本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其发展也应该交给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政府仅仅应保护其不受不正当竞争的侵害,而无须对其进行扶持,更不应通过行政手段评选免检产品,以政府的信誉为企业产品质量作担保的方式进行扶持,免除企业接受质量检查的义务。而且,不适当的政府干预会给其人提供寻租的空间,最后导致腐败的恶果。“政府干预的一个代价就是诱导产生‘寻租行为’,即使政府本身无意‘创租’,但只要有干预,就可能引发‘寻租’或政府被动地‘创租’。”[20]

四、解决途径:进一步完善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监督制度

企业产品免检制度理论基础之缺陷使其与现代社会法治相背离,而制度本身的诸多逻辑矛盾又使其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废除这一制度势在必行。而这一制度的目的-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发展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引导消费,扶优抚强(对这一点我们是不赞成的,这已在前面论及),避免重复检查,则可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或其优化组合,完善我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来实现。这也反过来证明了废除产品免检制度的可行性。

(一)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监督、市场竞争和社会监督互补的监督机制

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把政府职能切实转换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凡是社会中介机构能够办好的事情,政府就不要干预,交给中介组织去做。在产品质量检验、认证方面,政府要大力培育和发展质量检验、认证等中介机构,通过认可、授权等手段,发挥它们对企业产品质量的服务和监督作用。具体说来,政府要加强质量检验、计理测试等中介组织建设,健全和完善产品质量认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完善现有的法律,对产品质量检验、认证机构的设立条件、业务开展、享有的权利和法律责任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让这些机构成为真正公正的社会中介组织;加强政府对质量认证等中介机构的指导和监督。

同时,借鉴美国的做法:制定强制性监督检验产品目录,由政府对于一些产品质量不能依靠市场解决,涉及到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的产品,如食品、药品、医用器械等,以及由政府部门采购或由政府提供资金担保采购的产品,实施强制性检验;而对目录以外的产品,为避免重复检验或试验,政府可以允许经销商或生产商对部分产品不必持有政府签发的检验证书在市场上公开销售,产品质量的检验和认证由企业根据需要自主选择。[21]让这些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由市场竞争来解决。

(二)优化现行监督检查方法,提高监督检验的针对性

目前,产品监督的监督检查方式有三种:监督抽查、统一监督检查、定期监督检查。质检部门可以将三种独立的监督检查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用定期监督检查来建立质量评价指数的样本总体,用统一监督检查或专项监督检查来对存有质量问题的一类产品进行行业性整治,用监督抽查来及时发现存有质量问题的商品。并在明确各种监督抽查方式作用的基础上,针对质量状况,结合经济发展需要有目的的去开展监督工作。对于产品不合格问题,一应加大监督检查的频率;二要按期对监督检查不合格的产品进行复查;三可采用跟踪或专项监督抽查的方式对其质量进行重点整治。[22]相反对于多次检查合格率都很高,产品相对稳定的产品,则可以减少监督检查的频次。这一措施既可提高质量监督的有效性,同时也避免了将某些“免检产品”置于监督真空状态。此外,要对监督抽查方式作适当调整。完善现有的“国家监督抽查产品目录”,加强对产品质量的跟踪抽查,使抽查结果具有可比性;并逐步建立消费品对比试验制度,通过消费品性能对比试验并公布试验数据,引导消费者正确选择商品,让市场对质量差、性能落后的产品形成一种淘汰机制。[23]

(三)加大对不合格产品的后处理力度

“法律监督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它们在不同的阶段上体现了法律监督的预防、控制、矫治功能。”[24]对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实施法律制裁,就是属于事后监督。其目的在于加大企业的违法成本,使它们不愿或不能生产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从而矫正因违法行为造成的社会利益失衡的状况。

我国现有的法律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许多法律规定的法律责任偏轻,不能起到威慑违法行为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最新出台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该《规定》的第7章42条规定,对隐瞒缺陷的汽车制造商,仅处以1~3万元的罚款。3万块钱能干什么,可能还不够一辆轿车的利润。[25]这样的规定实际是放纵企业的违法行为。因此,我国应修改法律、法规,加强行政法治。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和范围,对不合格产品增强处罚力度,增加制假制劣的违法成本,从而加强对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约束力,促使其严格内部质量管理,解决对制假售假打不疼、打不死的问题。同时,通过新闻媒介及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将经营伪劣商品的厂商定期曝光,公布于众,对不良产品实行社会监督,引导消费,从另一侧面保护合法生产者和经营者。

五、余论

企业产品免检制度的失败不能完全归咎于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笔者看来,在一个发展中国家,选择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政府的作用并没有什么错误,甚至在发展之初多强调一点政府权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意义也是必然和必要的。制度经济学上的路径依赖理论也证明了在一个有着长期集权统治且市场不发达的国家,由政府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合理性。[26]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是政府主导就放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用政府的干预取代市场的选择,颠倒了市场与政府的主次关系。“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27]“诺思悖论”的提出,很好地揭示了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双重作用,提醒着人们“政府是一种必要的恶”。这世上好心办坏事的事情并不少见,还是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好一点。

参考文献:

[①]“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又被称为“政府推动论”、“东亚模式”、“政府替代论”、“经济赶超战略”等。它们的具体含义在经济学上存在一些分歧,但是在突出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具体可参见陈东琪:《新政府干预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5~247页。贾根良、梁正等:《东亚模式的新格局》,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6~101页。何晓星:《破解中国初期市场经济之迷》(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9~405页。

[②]许巍:《产品质量免检重新启动》,《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0年第4期。

[③]中国质量报记者:《实行产品免检,推动扶优治劣-国家质量监督局局长答记者问》,《技术监督纵横》2001年第1期。

[④]熊亚明:《免检产品之误》,《企业标准化》1998年第2期。

[⑤]王政:《三菱事件带来什么》,《人民日报》2001年4月2日。

[⑥]部东霞:《产商消三方话免检》,《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2年第5期。

[⑦]部东霞:《产商消三方话免检》,《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2年第5期。

[⑧]赵亚平:《对解决我国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的探讨》,《宏观经济管理》2000年第11期。

[⑨]文正邦等:《法治政府建构论: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⑩]文正邦等:《法治政府建构论: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78~279页。

[11]《办法》第15条。

[12]应松年:《依法行政论纲》,《中国法学》1997年第1期。

[13]姜明安:《行政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7页。

[14]周佑勇:《行政不作为构成要件的展开》,《中国法学》2001年第5期。

[15]《办法》第6条第2项,《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实施细则》第4条第4项。

[16]经济学消息报社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评说中国经济与经济学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17]李文良等:《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页。

[18]吕忠梅、刘大洪:《经济法的法学与法经济学分析》,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19]王占伟:《市场竞争与产品质量监督》,《中国经贸导刊》2001年10期。

[20]彭澎:《政府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21]沈学友:《美国的商品检验》,《中国检验检疫》2002年第7期。

[22]刘俊霞:《质量监督有效性浅析》,《内蒙古质量技术监督》2001年第3期。

[23]宣湘:《加强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城市技术监督》2000年第1期。

[24]张越、李扬:《撑了腰还是闪了腰》,《南方周末》2004年3月25日。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6页。

[25]贺卫、伍山林:《制度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企业监督检查制度篇10

关键词:技术监督抽样检查质量技术

监督抽查是政府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各类产品质量监督主要手段,在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各种产品的监管依据。首先,质量监督抽样检查要确保抽样计划的科学、合理和可靠,能够满足目前社会发展现状需求。其次,抽样人员应熟悉的监督工作的基本规范,对检查及抽样检验工作规范熟练掌握,才能正确的符合国家发展趋势,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1、质量技术抽样调查工作的程序和特点

抽样是一个采样的监督过程,它可以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种不同形式,无论哪一种形式在工作中都离不开法律和法规的支持与配合,同时这也是判断其标准和程序可行的关键。然而,行政执法的样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问题,只有样品时,直接的证据使用的一种形式,要特别注意使用随机抽样必须考虑的样本数,数量是否正确与否的关键决定执法。

1.1质量技术抽样调查工作的程序

首先,由质检部门根据各部门、各行业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标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质量监测制度和监测规范。质检部门制定相关的质量检验标准和计划,总体规划,包括:主体,质检部门抽检和数量,以及产品的。其次根据计划和标准对企业的主题进行抽样调查,检验部门,工作人员必须持有有效的证书,地位,按照规定。最后,通过检验部门按照相关标准,根据专业的检测结果,确定产品是否符合标准的,不符合申请资格的企业,责令其限期整改,其生产管理进行调整,并进行监督和帮助,帮助改善生产。

1.2质量技术抽样调查工作的特点

质量抽查具有着多个突出的特点。首先是突击性,企业以及迎检准备工作不足,在检查中是随时、随地的进行抽样的检查,这就避免了企业临时组织应对质量控制检查工作的模式和环节出现,使测试更加真实,可靠和科学,以最真实的情况反映生产条件和产品质量;第二是权威性,质检部门必须是国家和政府直接组织的行政部门和机构,直属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这中工作条件下,工作人员对各类产品问题具有着法定的突击检查依据。或由产品检验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应严格在按照监管过程中,取样,测定工作做的是公正的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这样的工作质量是权威的。第三,开放性。质量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并接受有关企业和机构的要求回答问题。质量检验程序,标准,确定的原则和方法的检查,工作人员检查遵守的规则和规例,这些都必须向公众开放。

2、抽样标准及选择方法

目前,国家标准质量监督抽检产品质量和技术监督和抽样程序”,主要是大量的不合格产品检查监督和综合质量指标产品质量监督和技术抽样检验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兴趣点取样;一次测得的平均产品质量监督计数抽样程序及采样属于计量的整体抽样检查和监督的质量特性是指是否符合产品质量监督小总体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使用时整体的金额小,监督抽检质量监督抽样。我们日常使用的产品,可以选择上述标准提取样品的采样基础。

3、检查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现状

3.1抽样方式不科学

在抽样检查中,为了使抽取的样本能够具有代表性,更加科学地反映产品的质量,在抽样检查中,一般是综合使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两种抽样方式,但是在实际抽样检查中,许多抽查人员简化了抽样步骤,将之变成简单、不规范、缺乏科学依据的随意抽样,从而使最后的抽样结果难以公正有力。

3.2以偏概全。主观随意性强

一个产家可能生产有多种产品。有的抽检人员在检查到一种产品质量不合格时,就武断地下了企业全部产品不合格的判定,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好的影响,破坏企业的形象,将问题认为地扩大化了,给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4、抽样检查完善对策

抽样检查作为行政执法的行政执法中的采样基础,首先必须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抽样方法随机抽样和随机抽样,然后再次采样操作规范。如果这不是一个随机样本(可以使用随机取样置换),只要采样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程序要求,将不会有问题;如果随机抽样,不仅在采样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程序要求,和采样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确定(设计),要求反映在样品数量。因此,行政执法的样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问题,只有样品时,直接证据使用的证据的一种形式,当取样采用随机抽样时必须考虑的样本大小,抽样的数量是确定执行权并不是关键,要使行政执法部门高度重要的。

4.1健全抽检机制。完善抽查制度

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经常性开展大范围内的抽检,在实践中完善抽样、检验以及后面的处理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标准的抽检队伍,建立层级质量抽检体系,充分发挥抽检系统的作用,从而达到职能明确、监督有效的效果,为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了体现抽检的公正透明,实行抽样、检验、后处理的分离制度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监督,严格遵守《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对抽检产品的抽样、入库、检验、保存加强管理,由专人负责物品的登记,登记要详细,对抽检入库样品的状态、封条是否完整以及是否为所登记的产品要尤为小心注意。对于检验所使用的仪器,要确保其没有故障,并定期进行维修。加大对已取得生产许可证企业的监督力度,使其能够保持其生产的产品的质量,对有抽检不合格企业前科的腰加强抽检力度。

4.2加强抽查力度,保证产品质量

加强抽查力度,关注安全、卫生等,做到质量抽检检查具有针对性,对中小企业及私人企业予以关注,注意收集回馈情况及时开展对相关企业的质量抽检,在源头上最大可能地保证产品的质量。质量监督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产品质量监督局要积极参与到淘汰落后工艺的的队伍中去,对关闭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二产品质量监督局要及时规划产业分布,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附加的技术含量;第三要鼓励朝阳产业的发展,对其进行扶持和引导,将其导入到正轨上来;第四产品质量监督局要加强产品监管,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第五质量监督局要在使企业形成自己的品牌上面花费功夫,通过宣传中国名牌产品,对名牌产品实行免检制度,避免对企业的重复检查影响到其正常的生产活动,使其效益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