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3:27

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篇1

一、为什么要开展区域卫生规划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以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为目标。对机构、床位、人员、设备和经费等卫生资源实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笔者认为开展区域卫生规划的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医疗机构的供给能力与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不适应。二是医疗机构与人员的结构不合理。三是卫生经费的使用结构不合理。

(一)医疗机构的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地大于群众的医疗需求:从1980年到1995年全国的医生数从115•3万增加到191•8万,增加了66•3%,其中西医师的数量从44•7万增加到118•6万,增加了165•3%。县及县以上医疗的床位数1980年为119•2万张,1995年增加到205•3万张,增加了72•2%,全部医院床位(含乡镇卫生院)从1980年的198•2万张增加到1995年的283•6万张,增加了84•6万张[1],可见增加的床位数全部为县及县以上医院所有,其它医院的床位总数还减少了1•5万张。在80年代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群众医疗需求的增长速度,到了90年代,在患者的门诊和住院人数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医疗机构的床位和人员仍在增长,以至人均工作量和床位使用率多年来在连续下降。1985年县及县以上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2•7%,1992年下降为78•6%,1995年则进一步下降为66•9%,其中卫生部门为70•2%,工业及其它部门仅为59•2%[1]。卫生管理学界一般认为床位使用率以80%~85%为宜,何况我国的平均住院日较长,从这些指标分析,我国的医疗服务机构无论是结构与分布,还是人员、床位数,都明显超过了现阶段群众的实际需求,那么到底超过了多少呢?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饶克勤、陈育德同志根据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的资料,经过分析研究认为,依照需求法测算医生数多出87•5万人,依照需要法测算多出11•6万人,依照需求法测算病床数多出101•6万张,依照需要法测算多出11•5万张[2]。(注:需要是指病情需要,需求是指在经济条件约束下实际表现出来的购买量)饶、陈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还可以再商榷,得出的数据也可以再讨论。但是我国医疗服务机构从总规模上超出群众的现实需求,已是可以明确的事实。值得提及的是,我们过去一直认为的贫困农村缺医少药也是一种脱离实际的认识,根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对全国一百多个贫困县的实地调查,贫困农村卫生机构和人员供大于求的情况更加严重。有病不能看医生的主要原因不是缺医少药,而是经济支付能力的限制。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失灵。(注:计划失灵和计划失误不是一个概念,计划失灵是指计划机制和要达到的目的不适应所造成的错误和偏差)而且计划失灵造成的局面还比较严重。改变这种局面可以依靠两方面的办法,一是依靠市场机制优胜劣汰,二是重新做出合理规划,并且付诸实施。在现阶段完全依靠市场是行不通的,因为医院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财政和政策生存的,经营收入少的医院可以得到较多的财政和政策性收入生存下去。因此调整卫生资源还需要有计划手段,所以区域卫生规划是调整卫生服务达到供需平衡所必需的。

(二)医疗机构与人员的结构不合理:我国正处在由第一次卫生革命向第二次卫生革命转变的时期,非传染性疾病正逐渐成为主要的卫生问题。在我国适应第二次卫生革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还没有全面而有效地建立起来。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相适应的一支高质量的全科医生队伍也还没有被培养出来。(目前在许多地方正在积极试点)

(三)卫生经费的使用结构不合理:其表现形式有两个,①卫生经费投向城市比较多,而投向农村比较少。在农村我们传统的把经费统统投向供方,支持医疗机构和人员的做法正在被重新考虑,目前已经逐步看清贫困农村的主要问题不是卫生机构和人员不足,而是农民的医疗购买能力太弱,有关部门正在考虑今后转为主要从需方支持医疗需求,即采取给贫困农民发放有价医疗券的形式,提高他们的医疗支付能力,同时保证这部分卫生费用的封闭运行。②卫生经费投向医疗部门的比较多,投向预防部门的比较少,这方面的文章比较多,本文就不再赘述了。以上这些问题也需要通过区域卫生规划予以调整。

二、区域卫生规划的主要内容

区域卫生规划其基本规划单位为市(地)级行政区域、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省级机构负责本省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并规划不宜由(市)地配置的卫生资源。中央有关部门代表中央政府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指导原则[3]。区域卫生规划的主要涵义是:

(一)强化属地管理和全行业管理原则,打破现有的按隶属关系形成的条块分割的卫生服务体系,依照区域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统筹安排区域内的卫生资源,卫生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对属地内的所有卫生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二)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行为,而不是一个行业行为,以指令性计划为主,以指导性计划为辅。各级(省、地)区域卫生规划机构将会有同级政府领导挂帅,计委、财政、卫生、劳动等部门将共同参与区域卫生规划的编制工作,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实施中的有关事务[4]。

(三)区域卫生资源将进行横向的纵向两个方向的调整,即同级卫生机构之间的调整;医疗服务资源与预防资源之间的调整;不同级别的卫生机构之间卫生资源的调整;卫生行业和非卫生行业之间的调整。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将包括分析形势、确定问题、制定目标、决定对策和措施、组织实施、监督与评价这样一些步骤或阶段。

三、医院的各级管理者应当怎样对待区域卫生规划

(一)要从思想上认识编制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中央和国务院的既定政策,是深化卫生改革的必要措施,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实际需要。在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过程中,在医院工作的部门同志个人利益会做出调整,甚至可能会牺牲某些个人利益,同志们要确立全局观念,自觉地以局部服从全局。

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篇2

区域卫生发展理论的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一个课题。区域卫生规划是当代国际先进的卫生管理思想,也是各国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行了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卫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现象。就我市卫生工作现状来看,近年来,卫生事业有较大的发展,各项卫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对照我市提前5年达到小康水平和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卫生工作还不适应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根据我市社会经济条件和卫生工作现状,发展我市卫生事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卫生改革,逐步走区域化发展和全行业管理的道路。为了加强全市医疗卫生工作的宏观管理,充分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解决条块分割,医疗机构布局、发展失控和资源浪费的状况,根据全市人民对预防、医疗、保健的要求,制定符合本市实际情况的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是当前我市卫生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具体来说,一是科学管理的需要。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发展我市卫生事业,减少了发展中的主观性、随意性和盲目性,强化了宏观调控。二是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需要。针对我市卫生资源不足而综合利用效率又不高的问题,通过区域卫生规划可以使现有卫生资源利用合理化,提高综合利用效率。三是推行医院分级管理的需要。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是医院分级管理的基础。医院的设置、功能与分级要在区域卫生规划原则下统一确定。四是“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需要。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均衡的发展卫生事业,才能保证各项初级卫生保健指标的如期实现。五是逐步实现卫生全行业管理的需要。通过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将区域范围内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业务统一管理,解决各自为政、部「〕所有的弊端,提高本地区卫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更好地发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职能。六是卫生行政部门转变职能的需要。卫生行政机构要通过区域规划,加强卫生事业的宏观调控,从以直接管理为主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做到宏观管住,微观放开。

二、制定“区域卫生规划”的做法与体

1991年6月我局成立了由局长、局办公室、计财科、医政科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区域卫生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局规划办公室,并要求全市各区(县)卫生局和市属各医疗卫生单位也都成立卫生规划班子,全面展开了我市区域卫生规划的制定工作。为了制定好我市的区域卫生规划,我们结合本市的实情,以卫生部“八五”计划和2000年规划设想及“本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制定规划的基本依据。为使区域卫生规划与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协调一致.我们向市政府、市计委、财政、规划、国土等有关部门多次请示汇报,征求意见,以便取得这些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制定规划过程大体分为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起草规划三个阶段。19引年8月至12月为调查研究摸底阶段。一是采用印发调查表逐级填报;二是走下去,深入市、区(县)、乡(镇)各级卫生部门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内容包括机构现状、群众医疗需求、现有卫生资源利用情况、发展规划设想等等;三是请上来,召开有经验的卫生管理干部、业务技术专家座谈会,征求他们对制定卫生规划的意见。以上这些调研形式,对制定规划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基础材料。第二阶段为分析问题。在前段调查研究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全市各级各类卫生单位进行全面分析(主要分析地域特点、群众需求、业务技术人员结构、床位、地方财力、大型医疗器械和基本建设现状等),根据现实情况,找出问题与优势,分析主观与客观因素。从当地疾病谱的变化和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出发,分别确定“规划”中发展的重点、一般和调整的内容。起草规划为第三阶段。我们先起草了《淄博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纲要分,历经10个月时间,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6易其稿,于1992年4月由市政府正式印发全市实施。“规划纲要”的印发对全市卫生事业发展从宏观上开始实行了控制,如基本建设立项、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和医院分级管理等级申报等,均按“规划纲要”原则确定。“规划纲要”是一个概略性规划,还不能涉及比较全面的、具体的管理内容,因此,在“纲要”指导下我们又制定了10个专题规划,即妇幼卫生、疾病监测与疾病预防、医院与医疗服务、急诊医疗、康复医疗、农村卫生、中医事业、药品监督与设备管理、医学科教和爱国卫生规划。在起草与出台每一个专题规划过程中,都打印分发给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并报市计委、财政等有关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并利用局办公会、专门座谈会等形式,对每个专题规划进行充分讨论与修改后定稿,到1992年日月.“淄博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包括“纲要”和10个专题规划)印发全市实施。

三、我市区域卫生规划的出台与启动实施情况

在“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全市各区(县)、市属各医疗卫生单位都分别制定了规划.通过市卫生局规划办公室的统一协调,各地区各单位的规划做到条块结合、市卫生行政部门坚持宏观管好,微观放开,有i一十划地均衡发展全市卫生事业。要求各区(县)的规划由当地政府印发实施,对市属医疗卫生单位的规划要求做到有文字规划、有规划图和规划模型(或砂型),并经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和市计委、规划局、卫生局盖章认可.使“规划”既有权威性又有可操作性,还可避免单位发展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今后即使单位领导人更迭,也都要执行已确定的’.规划”。截止1992年底,全市5区3县和16个市属医疗卫生单位,按上述要求完成规划的区(县)单位占80%以上。今年各区(县)、各单位的年度计划即是按照全市区域卫生规划总目标分期实施的具体计划.因此,可以认为,我市区域卫生规划已经开始实施了。四、制定“区域卫生规划”的体会

(一)首先要解放思想,统一对制定区域卫生规划的认识。在制定规划工作的开始,在我市卫生系统就有部分同志对制定规划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要不要搞规划,规划能否执行等问题缺乏信心。我们认为制定与推行区域卫生规划是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今后卫生事业管理发展的方向,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做好“规划、协调、监督、服务”四方面工作之一。这是一项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措施,其本身就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由卫生主管部门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通过规划的实施,逐步实现卫生全行业宏观管理,提高区域范围内卫生服务的整体效能。至于规划能否执行,主要取决于领导的重视和认识的统一。因此,在卫生系统会议上,局领导多次要求各级领导要以改革的姿态,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抓好规划的制定工作,并以规划指导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制定区域卫生规划,要积极争取政府领导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配合,这是制定规划与实施规划的基本保证。我们起草规划之前和规划制定过程中,多次向市政府领导汇报制定规划的意义,启发领导对卫生规划的认识,并主动征求计划、财政、城市规划和国土规划等部门的意见。在“规划”的6易其稿中,每一稿都送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如规划中提出增加卫生投入,到1995年市、区(县)级卫生经费达到年度财政支出的8%,经过与计划、财政部门多次协商才取得共识。卫生机构的发展与建设规划必须得到计划、城建部门的认可,否则是难以实现的。

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篇3

一、区域卫生规划是实施医院分级管理的基础所谓区域卫生规划,就是为了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实现一定的健康和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卫生等状况制定一系列卫生政策,运用一定的卫生资源去实现卫生政策所规定的目标,采用卫生政策所规定的措施和方案,使主观的东西转化为保护人民的健康,增强国民体质的行动。医院分级管理思想就是在区域卫生规划的基础上,依据医院功能的不同能级,不同任务,并参照设施条件,根据管理能级原则,按照医院与社会人群的关系而确定不同级别的医院。

实行医院分级管理的实质就是按照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原理,遵照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科学规律与特点,通过标准化管理,努力引导医院扩大功能,面向社区或基层,体现区域卫生规划的思想。因此,在实施医院分级管理方案之前,应广泛收集、分析、利用城乡卫生服务调查的信息和有关资料,了解当地人群的医疗服务需求,资源现状,做好区域卫生规划,为开展分级管理奠定基础。在实施医院分级管理的过程中,强化医疗系统全局观念,树立医院的发展要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想,注意整体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区域卫生规划对医院分级管理的实施具有权威性指导意义。不同层次的人群对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不同,不同的需求就要有不同的医疗保健机构来完成,不同功能的医疗卫生机构需要有不同的规模提供不同的医疗卫生预防保健服务。一个区域内医疗机构如何布局?发展几所三级医院?几所二级医院?各级医院拥有多大的规模和功能?才能满足社会医疗保健需求等问题,都是由区域卫生规划来设计的。它对于改变医院建设不统一、随意设点、布局不合理、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等都起着重要的科学决策作用。

区域卫生规划明确了区域内各级医院的多少,各类医院的规模和功能,使各级医疗单位在实施医院分级管理过程中,有据可依,减少盲目性和无计划性;同时,对控制医院规模,随意购置大型医疗设备,明确医疗服务专科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制订区域卫生规划可以引导医院分级管理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区域卫生规划是在总结过去的工作,针对本地区的主要卫生问题,遵循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制订的。一个全面的、长期的规划,有利于统一认识,统一布置;有利于引起政府对医疗卫生工作的了解和重视。规划一经政府转发,医院分级管理工作自然就纳入政府的工作日程,并在以后实际工作中发挥导向作用,促使医院分级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四、医院分级管理的实施对区域卫生规划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区域卫生规划的意义就是从宏观上加强对医疗卫生工作的管理,有效的解决医疗机构布局失控,各级医院功能不清,扭转病人流向不合理,合理引导病人利用医疗机构;从医疗资源投入上,提高区域卫生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利用,克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设置、资源浪费等弊端;探讨一条预防为主、低投入、高效益,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道路;从观念上,树立大卫生观念,扩大预防保健,增强人民的健康意识,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

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篇4

关键词:分区;地理单元;地区差异性

abstract:combinedwiththeauthor'sownpracticalexperienceinthepreparationofspecialplanningofenvironmentalsanitationfacilitiesproposedpartitioningmethodanditsapplicableconditionsaresummarized,pointsoutthekeyenvironmentalzoningmethodistodeterminethepartitionboundariesthroughacomprehensiveanalysisoftheoperationmodeofgeographicalunitandsanitationfacilities,dividedareapopulationandrelatedcalculation,and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eachpartitiondifferentstandardsettingthecorrespondingfacilities,improvingtheplanningandpracticabilityandoperability.

Keywords:difference;geographicalunit;areapartition

中图分类号:p5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分区方法的提出及适用范围

方法的提出

环境卫生专项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完善,能够落实总体规划对城市环境卫生规划的要求,使城市环卫设施完整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与城市建设相协调,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近两年笔者先后参与了温州市环卫设施专项规划的修编和苍南县域环卫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在编制过程中发现城市环卫设施规划与县域环卫设施规划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与温州市环卫设施专项规划相比,苍南县域环卫设施专项规划以苍南县域全境为规划范围,县域总面积1272Km²,境内东北部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西部和西南部则皆为山区,存在规划范围面积大,地形地貌变化大的特点。针对苍南县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特殊性,规划提出了“环卫分区”的方法,将苍南县域的各个乡镇按照其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水平和环卫设施现状等因素划分到各个环卫分区中去,以“环卫分区”为单位,统筹布置环卫设施,实现区域间的共建共享。

2、适用条件

环卫分区概念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规划区内地形较复杂。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规划区内存在不同的城镇格局,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尽相同,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置也存在差异。(2)、社会经济水平差异较大的地区。规划区内各乡镇经济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实力较好的地区环卫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环卫设施建设才刚刚起步或尚未起步。如苍南县域内平原地区的乡镇经济发展较快,环卫设施建设相对比较完善;而山区各乡镇由于经济欠发达,环卫设施建设相对不足,设施配套距离国家标准相差甚远。规划过程中可以依照具体情况,对相应的地区给出相应的处置办法和建设计划,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3)、环卫标准不统一的地区。规划区内存在对环卫设施设置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如独立工矿区、旅游风景名胜区、经济特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等,类似有别于设市城市、建制镇或非建制镇的地区。(4)、组团式发展的城市或县市。规划区内各地区形成几个相对较为独立的城市(乡镇)组团,拥有相对独立的设施配套和管理机构。

二、“环卫分区”的具体运用

1、确定环卫分区

(1)、环卫分区的划分原理。首先,地理单元确定环卫分区。根据苍南县的地形地貌特点,以相同的地理单元、流域和生态分区作为环卫分区的依据。其次,环卫设施运行模式确定为环卫分区。为提高环卫设施运行的经济性和环卫设施市场运作的高效性,将采用相同环卫设施运行模式的地区确定为同一环卫分区。

(2)、苍南环卫分区的划定。针对苍南县的特殊地形地貌和环卫设施现状,规划将县域1272Km²划分为三个环卫分区,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人居生活环境和生活模式,采取不同的环卫设施运行模式。①、东北部的鳌江流域上的所有平原城镇、乡为环卫第一分区(20个乡镇)。该区是苍南县人口、经济和各项事业的中心区域,也是环境卫生量突出的重点地区,因此也是规划重点考虑地区。该区域生活垃圾处置采用焚烧发电后填埋处理的方式,打破以镇为单位布置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模式,从区域着眼,统一布置区域级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②、马站小流域区为环卫第二分区(6个乡镇)。该区域为典型的地理单元区,区内城镇、乡镇密集,应采用单一的环卫设施运行系统才更加合理高效。生活垃圾处置现仍然采取以镇为单位各自独立运行,统一卫生填埋处理。规划引导其逐步向单一环卫机构和统一布局环卫设施的方向转变。③、中部山区城镇和其他偏远乡镇为环卫第三分区(10个乡镇)。该区域内乡镇基本上为单个城镇模式,和其他的城镇相对距离较远,大多以农业为主,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少。该区域采用传统的以镇、乡为单位处理生活垃圾的模式。其中以工业为主的城镇采用卫生填埋为主的垃圾处理方式;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可采用生活垃圾家庭堆肥为主的处理方式,也可采用“庭院自净系统”处理日常生活垃圾。位于水库上游的乡镇为避免污染水源,生活垃圾禁止采用填埋处理,可由乡镇统一收集,运至环卫第一分区焚烧处理。

2、测算环卫分区人口及生活垃圾总量

(1)、分区人口测算

环卫设施运作的特殊性决定环卫设施服务范围内的所有人群均为服务对象,没有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之分。考虑外来人口也同样享受着城乡各项配套设施的服务,所以城乡各项基础设施的配置应充分考虑外来人口的因素。因此,规划区内的人口测算采用各乡镇实际居住人口为环卫服务人口。户籍人口中考虑到部分人户分离的现状和环卫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的局限性,所以户籍人口取一定的百分比计入环卫设施服务人口,外来人口也同样采用一定的百分比计入环卫服务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较发达地区采用较高百分比,偏远乡镇、以农业为主的地区采用较低百分比。这种综合人口测算方法充分考虑到各环卫分区内各乡镇的发展个性,与各城镇总体规划人口叠加法相比得出的环卫服务人口更为准确。运用上述方法得出近远期各区环卫服务人口为:环卫第一分区94.9、106.6万人;环卫第二分区8.0、9.7万人;环卫分区三区12.9、15.4万人。

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篇5

关键词:开发区;环境卫生设施;专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tU824文献标识码:a

环境卫生(以下简称“环卫”)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往往只重视城市经济的发展,忽略了环卫设施的建设,导致现状环境卫生设施配置指标小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开发区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区建设不应再出现类似城市环卫设施因规划滞后造成布点不合理和标准低的问题,避免“只顾开发,忘记配套”的通病,也不能“大而全”,把能涉及的环卫设施都搬上。各地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近些年来开始高度重视环境卫生问题,有些开发区也在开始积极开展环卫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为了做好开发区环卫专业规划编制,本文结合我院编制的几个大型开发区或者新区专业规划,就做好开发区环卫规划的若干重点问题进行探讨。

一.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以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规范和行业发展趋势,对环境卫生发展事业进行预测,对城市(镇)固体废弃物制定相应的收运、处理处置对策;对环卫公共设施、环卫工程设施进行规划;对环卫专用车辆数量和类别进行预测;对基层环卫机构及环卫停车场进行规划;对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场等环卫设施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编制近远期环卫设施建设规划,提出近期技术经济指标和投资估算等。

二.编制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有何意义

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环境卫生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环境卫生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

三.针对开发区,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编制环卫规划

2011~2012年间我院先后承担了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和滁州市苏滁现代产业园的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编制,这两个开发区都是安徽省内目前定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开发区;我院接受这两个城市环卫规划的任务后,组织经验丰富和优秀的工作团队;为了编制好开发区环卫规划,我院组织编制人员到中新天津生态城、唐山湾曹妃甸新区等国内知名新区去考察学习。

我们认为开发区环卫规划是以开发区总体规划为上位规划的一个专业规划,开发区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要求高,如何建立好用科学的适合开发区的环卫管理规划是非常重要的。环卫规划的编制首先要符合开发区总体规划,制定与开发区总体定位相匹配的环卫主要目标体系;其次是规划内容的编制,包括环卫作业量的预测、垃圾处理模式选择、环卫设施布局、环卫人员编制和投资估算等;最后,针对专业规划还要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一)、开发区规划编制原则和目标的制定

(1)坚持与城市总体规划、开发区总体规划相协调的原则

开发区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区的发展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开发区环卫规划同时也是开发区总体规划中在环境卫生方面规划的一个扩充和细化,因此,环卫规划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环卫专业规划与开发区总体规划。

(2)坚持在满足开发区环卫功能配置要素基础上,适当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

开发区作为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其定位不仅仅是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市经济增长,还是打造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新城,因此在制定环卫规划目标要高起点出发,设施建设标准要高,与开发区整体定位相适应。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2012〕23号,“规划”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餐厨垃圾处理和分类收集都有明确的规定。环卫规划控制的生活垃圾收集率、无害化处理率、分类收集率等重要指标都应达到与园区总体定位相一致,并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划的规定。

例如,江北产业集中区总体定位是“宜居、宜业、低碳、生态”滨江现代化产业新城,集中区规划用地现状仅为少量村庄,按照规划的要求,村内村庄都需要拆迁安置,区内所有设施都是按照规划新建,所以环卫设施建设不像城市的老城区受到用地、周边环境的限制,可以按高标准建设,尤其是公厕这类设施在城市中数量远远不足,在开发区可以取标准的中上限,保证数量上满足需求;此外,对于定位要求很高的集中区,还应加强环卫设施等级的建设,公共厕所仅仅达到二类水冲还是不够的,在重要路段和区域应提高公厕等级,并考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使用方便。

(3)坚持园区建设环卫设施先行的原则

目前大多城市环卫设施建设都存在一个通病:现状设施建设数量不足,配置标准远远低于国家和行业指标,近期按照国家标准配置,建设任务重。以一个中等城市为例:假设现状建成区30平方公里,城市总体规划近期为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远期期限为10年,建成区面积为60平方公里。按照部级行业标准配置指标应达到3座/平方公里,但实际很多城市公厕最高配置指标为2座/平方公里,甚至更低。按照标准计算,现状公厕的缺口为30座。为了能达到国家标准,规划近期公厕数量应达到120座,远期为180座,现状公厕数量为60座,因此规划近期5年的公厕建设总量是60座(不含对现状提标改造的公厕数量),平均每年建设12座。远期10年建设数量为60座,平均每年建设6座。

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过多的重视城市自身发展速度,忽略了环卫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开发区属于新区,在设施建设还未启动就应做好规划,坚持环卫设施先行的原则,优先考虑环卫基础设施(如公共厕所、环卫工人作息场所等)的建设,避免出现城市环卫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通病。比如建筑垃圾,由于存在村庄和企业等单位的大量拆迁物、新建筑装饰垃圾以及破损道路路面砼块,对建筑垃圾处理压力有时会明显大于城市,处置不当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影响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在园区建设前,认真思考建筑垃圾处理与利用的实际问题。

(4)坚持环卫设施资源共享的原则

开发区作为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卫设施应坚持资源共享的原则,像生活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等投入较大的设施应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环卫设施,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投资的浪费,也能体现区域规模效益。例如,滁州市苏滁现代产业园位于滁州市东北部,滁州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已经建成,焚烧处理厂正在谋划中,因此规划现代产业园的垃圾处理设施与滁州市共享,降低设施建设的投资和后期运行的成本。江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规划用地20平方公里,13万人,垃圾高峰期产量140吨/日,考虑到设施建设和运行费用,规划建议生活垃圾送芜湖市垃圾焚烧厂集中处理。

(二)、规划内容的编制

(1)环卫作业量的预测

环卫作业量的预测包括生活垃圾清运量、道路清扫保洁量、餐厨、粪便产量等。作业量的预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设施、设备及人员的配备规模与数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环卫作业量的预测应明确预测的根据,例如,人均垃圾产量的预测,开发区总规有人口的预测,人均垃圾产生量就需要规划编制者根据当地情况和经验综合判断进行取值,江北产业集中区人均垃圾产生量综合取值为1.0kg/d,高峰期系数取1.1。

建筑垃圾一直是困扰城市管理的一个难题,建筑垃圾的产生跟城市的开发建设密切相关,从产生源来看,建筑垃圾主要来自于拆毁和新建,拆毁的建筑垃圾预测可以采用经验系数法预测,中国建筑出版社的《建筑施工手册》(第2版,1988)根据建筑材料在使用前和拆毁之后的形态有很大变化,并且考虑拆毁建筑垃圾之后的分类及循环利用等因素,对拆毁建筑垃圾的组分进行重新归类,分成了废钢、废混凝土砂石、废砖、废玻璃和可燃废料5类,并给出了每种类型建筑的拆毁垃圾经验产生率系数,在预测过程中可以根据拆毁面积和系数进行预测。新建工程产生的建筑垃圾也同样采用经验系数法进行预测。因此可以看出,建筑垃圾产生量预测的重点是拆毁建筑面积的统计和新建建筑面积的预测,当然可以在开发区选择几个代表性工地实际复核一下指标会更准确些。

(2)处理模式选择

以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为例,生活垃圾处理应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生活垃圾分类是实现减量和资源再利用的途径,国内也在积极探索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垃圾分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规划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适合的分类方法,以江北产业集中区为例,集中区的居民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区内原有农民,二是集中区的优越条件吸引来的城市人口,三是在集中区工作的人群。针对集中区内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同,如何选择生活垃圾分类方式显得尤为关键,根据生活垃圾产生源和成分特点,我院在规划编制中推荐生活垃圾分类分两步走,首先是干湿分离,然后是更为精细的分类。干湿分离是将植物类和厨余类垃圾等有机垃圾分离出来,这部分垃圾具有含水率高、易腐败的特点,不适合焚烧或者填埋处理。这种分类具有简单易懂、便于操作等特点,适合集中区不同人群。当然从长远考虑是应该进行更精细的分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样也需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另外要注意将工业垃圾与危险垃圾分离投放,避免混入生活垃圾中。

目前生活垃圾收运有多种方式,作为开发区应该选择密闭、高效、环保的收运方式,要考虑生态、低碳、环保的收运模式。开发区跟城市有所不同的是工业用地占的比例较大,但工业用地具有生活垃圾产量少的特点,因此这类地区的生活垃圾可以采用直运模式,这种模式也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具有速度快、效果好等特点。开发区初级垃圾收集系统可以根据各地人力成本和清扫强度不同,选配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垃圾收集车,以降低劳动强度。

生活垃圾收运路线直接影响到收运成本,因此除了收集方式的选择,还应重视收运路线的规划,收运路线的规划应符合运距最短、无遗漏、无堵塞的原则,垃圾转运车辆还要考虑与末端处理设施相配套,避免带来进厂困难。

收运后的生活垃圾面临最终的处置,目前处置方式主要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每个处置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建设一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投资巨大。开发区起步之初垃圾量都相对较少,因此开发区可以与周边城市共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节省建设投资,远期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和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更加成熟,可以选择更好的处理方式。

(3)环卫设施布局

现状城市存在环卫设施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对环卫的重视程度不够,将原本是环卫设施的用地用作他用。开发区园区内设施均需要新建,因此在规划时不会受到选址无法落实的限制,规划编制人员应根据环卫设施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布局的原则是服务范围的全覆盖。例如:规划应对公厕、垃圾转运站、环卫休息点等环卫设施提出选址和建设原则,并在规划图上确定具置;同时也要考虑土地集约使用的原则,有些设施可以共建。实际建成后,按照标志化和标准化要求,建筑风格体现地方特色,不失为开发区的一道靓丽风景。对于开发区或者附近的水域,也要合理设置水上垃圾集中清捞、环卫码头和收运点。

(4)环卫设备规划

环卫设备主要是指与环卫工作相关的车辆、设备,包括垃圾收集车、运输车、扫路车、洒水车等。随着技术的成熟,环卫设备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像护栏清洗车、高压冲洗车等也在环卫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环卫设备的配置有助于提高作业机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我们认为环卫设备的配备应遵循“精、细、高、低”的原则:“精”指作业精,效果好;“细”指各类车辆、设备齐全;“高”指设备性能高;“低”指设备能耗低,节能环保。

(5)环卫数字化管理规划

环卫规划不仅仅是设施的规划,还有环卫管理的规划,开发区环卫管理应变“被动”为“主动”,增加科技含量,实现开发区环卫数字化管理。为加快推进开发区适应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精细化、数字化、信息化、人性化管理,规划应采用“瞄准一流、快速起步、分层推进、逐步完善”的办法,可以利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方式,建立“一个中心、两个系统”,形成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管理长效机制。可以对车辆、环卫工人和转运站等作为管理对象,获得常态和稳定化的在线数据,便于统计后,实现全系统的科学管理。数字化城管可以在建筑渣土、垃圾收集运输、垃圾分类、环卫应急、重点区域全天候环卫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6)行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规划

2002年8月,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各地区要转变污水、垃圾设施只能由政府投资、国有单位负责运营管理的观念,解放思想,采取有利于加快建设、加快发展的措施,切实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运营的市场化改革。因此环卫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可以采用市场化运作,环卫作业采取服务外包,实现管干分离,环卫设施配置进度与开发区建设同步。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应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进一步健全环卫行业管理机制,加强监管机构和能力建设,完善考核体系建设,做到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又能做到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确保服务质量,不损害开发区的生态环境。

(三)、保障措施

规划编制完成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保障其实施,出了规划本身具有很好的指导性意义,较强的操作性,还应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两者相辅相成。

首先,要在政策上和法律上对规划予以确认,政府以正式文件形式颁布,将规划作为一门法规来执行,禁止任何单位和我们违反规划更换和侵占环卫设施用地,环卫设施用地一定要预留好,不能降低环卫设施建设标准;

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篇6

星火燎原的分水岭,是2010年北京山区七条沟域发展规划的国际招标,规划成果的集中展示,以及市领导高度肯定带来的巨大宣传效应,让有志于旅游、现代农业等投资的商人们相信,北京的沟域经济发展已经驶入了快车道。

不过,沟域数量的迅速扩容,对山区发展而言,却未必是形势一片大好,这其中“心有余而力不足”者占有绝大多数,“快车道”恐容量不够、限速明显。

一来,北京山区虽有17条沟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沟域经济,但主要为原有沟域自我发展的民俗旅游升级而来,本身的快速发展仍有规划、土地、产业选择等多重约束,其发展尚处于探索转型阶段。

再者,具备条件的229条沟域大多基础薄弱、特点雷同,能称得上的优势无外乎具有生态、人文等资源,但多数沟域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投有大型的投资商进行整体的功能性开发设计等,短期内根本无法满足城市人群的不同休闲需求,倘若让城区市民“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沟域经济绝非好事。

沟域经济喧哗背后隐忧浮现,一哄而上的山区到底该迈向何处?事实上,回顾17条沟域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这些沟域的涌现与近几年北京体闲产业的兴起不无关系。正是源于城市居民日益强烈的休闲需求,先知先觉的17条沟域依托其交通区位优越。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由原来的自我建设、无序发展,逐步演变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这其中,由怀柔的虹鳟鱼一条沟演变而来的雁栖不夜谷,便是最具典型的代表。

在更长远和审慎的发展谋划中,剖析雁栖不夜谷的发展个案,分析其发展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问题及解决之道,从中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则有利于全市沟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沟域发展的基础

到底什么样的沟域算得上是具备了发展条件?这在完成了虹鳟鱼一条沟到雁栖不夜谷蜕变的操盘手,雁栖镶党委书记郭小卫看来,沟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有一个景区或者景点作为发展的支撑。

雁栖不夜谷用成功的事实印证了景区带动发展的观点。据了解,雁栖不夜谷是莲花河休闲垂钓和神堂峪民俗旅游两条产业沟的总称,其前身是享誉京城的怀柔“虹鳟鱼一条沟”。随着1993年神堂峪自然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在“开发一条沟,致富一条沟”的发展设想下,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当地村民和外来投资商发展垂钓养殖和民俗旅游业。到2003年,“虹鳟鱼一条沟”内相继建起了近百家垂钓园、度假村,沟内5个村中的大多数农民开始从事民俗旅游业,“虹鳟鱼一条沟”在京城也小有名气。

神堂峪景区的开发建设为不夜谷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2006年,北京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铺开,不夜谷的雏形也悄然成形。借助新农村建设,雁栖镇在沟域内安装了700盏太阳能路灯,修建了标志性门区,整台了五个行政村的资源,初步让两条产业沟亮了起来,“不夜谷”应运而生。

而完成“一条沟”到“不夜谷”的真正升级,2007年雁栖镇筹集1.7亿元资金的大手笔投入起到了关键作用,利用这些资金,沟域的环境美化、景观打造、民居改造等工程相继完成,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也进行了有机结合,文艺演出舞台、农耕文化展、文化长廊、中国乡村艺术品大集市等工程先后实施,使“不夜谷”真正走向了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

“北京山区要选择沟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要从功能定位搞清楚山区是干什么的。”在郭小卫看来,山区沟域的发展主要依托于首都庞大的休闲消费市场,能否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吸引到城区的休闲人群,沟域内只有有了人流,才有必要建设一些休闲设施,才有可能把人留下来消费,而这一切实现的前提就是沟域内必须要有旅游景区或者景点去带动发展。

即便是没有成型的景区或者景点,郭小卫指出,起码发展沟域经济的山区要有山、有水、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否则根本无法体现出区别于城区的沟域特色。

除了景区、生态等沟域发展的硬约束外,郭小卫指出,山区的原住村民同样不可或缺,因为只有原汁原味的山区农民提供的服务,才能给城区居民带去不一样的休闲体验。采访中,郭小卫一再强调,“沟域并非一个围栏之内的旅游景区,而是一个景区、生态、原住村民三大要素融合而成的物理形态,思考沟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应该放在如何通过休闲经济的发展,把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使其进入三产服务领域。”

通向成功的法门

城市居民对沟域经济创造出的山区休闲新空间的接受度逐年大增,这使得山区的主政者们纷纷把发展沟域经济列入了年度施政内容。但市场有需求、政府有意愿并非代表着沟域经济就能在北京山区遍地开花。

沟域经济从概念通向成功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郭小卫曾在多个场合指出,山区沟域的发展能不能吸引到更多的外来投资商参与其中,规划是首要因素。“有了规划,招商引资特别容易,有的是找上门来投资的。”

雁栖不夜谷能够成为沟域经济的发展样板,规划前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了解,由于虹鳟鱼一条沟的最初阶段主要为山区农民自我建设而成,缺乏统一的设计和功能划分,这也因此成了2006年雁栖镇以沟域经济发展理念提升改造虹鳟鱼一条沟的瓶颈所在。

为确保“一条沟”向“不夜谷”的建设升级,雁栖镇聘请了两家专业旅游设计公司对“一条沟”的项目规划建设现状、总体布局与建设重点、旅游景观文化提升工程等10项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证和规划设计,制定了《北京市怀柔区雁栖不夜谷旅游规划》,“一条沟”才得以脱胎换骨。

事实上,规划的缺乏在如今的沟域经济建设中并非个案。由于一些沟域对农民的自我发展一味放任,即便在近年来确定了以沟域经济理念统领发展,但囿于认识、资金等等因素,迟迟未能形成指导沟域科学发展的统一规划,致使沟域经济理念在一些山区的现实发展中形同“空中楼阁”。

郭小卫指出,现阶段的绝大多数山区沟域,农民的自我发展并未形成气候,投资商的进入也相对较少,尽可能地避免走类似不夜谷发展初期“农民自我发展一

政策引导发展――政府规范发展”的老路,可以在高起点上规划先行。

而有了规划也只能算是按下了沟域经济发展的启动开关,在规划的指导下,政策上能否有突破,才是规划从理想迈向现实的重要一环。“说到底,就是农村集体建设土地的政策突破问题。”郭小卫告诉记者,几乎所有的沟域在规划之时,都会涉及建设用地指标的增加问题,但其实没有一条沟域能够真正增加建设用地,这已经成为山区沟域引人大型投资商面临的天然障碍。

建设用地增加无望,雁栖镇在不夜谷的农民住宅建设标准上进行了政策突破。“政策规定,农民只能用三分地建住宅,但并未明确住宅的层数多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对不夜谷内的民俗接待村官帝村进行了升级改造,依据规划,该村的住宅全部设计为两层,一层作为民俗接待使用,二层主要为自住。”郭小卫说,农民住宅向空间发展实属无奈之举,虽然规划、土地、住建等部门对这种方式仍不认可,但如果山区沟域连起码的旅游接待能力都不具备,还何谈依托首都休闲市场去发展沟域经济。

当然,如同其他的重点建设区域一样,政府对沟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同样非常重要。河道整治、道路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都有赖于政府的投资。

政府投资不仅仅会带动社会投资的积极跟进,最终的体现还是农民的致富增收。据统计,“十一五”期间,雁栖镇对不夜谷基础设施建设超过1亿元的投资,直接带动了3亿多元的社会投资参与不夜谷的旅游开发,农民收入也得到了快速增长,雁栖镇也因此成为了农民人均收入第一个过万的怀柔山区乡镇。

沟域发展如何可持续

无论是山区沟域还是城区平原,能否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都为各界所期许。

“沟域内人流的迅速增加,直接带给沟域所在政府的考验便是管理的压力。”郭小卫坦言,这与沟域发展长期落后于城区有着直接关联,由于沟域过去的吸引力不足,沟域所在政府的管理往往只体现在对内部一两万人的调控,而对于汹涌而至的数十万外来客流,往往会表现出手忙脚乱。

具体到雁栖镇对不夜谷成功的管理经验,郭小卫将其总结为两个“到位”,即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到位和政府的服务到位。

郭小卫解释说,为维护好不夜谷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秩序,雁栖镇专门设立了“雁栖不夜谷”生态管护办公室。由一名副处级干部兼任办公室主任,从城管和城建科抽调两名同志任副主任,林业、水务、旅游、综治、安全生产等科站所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确保各职能部门对沟域的监管到位。

同时,镇里从林业管护员、水管员、乡村公路管护员队伍中,选择20名人员组建成“不夜谷”生态管护大队,对沟域内的环境卫生、食品安全、护林防火、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土地管理、河道排污等多项内容进行综合管护。

在服务到位方面,政府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了不夜谷的品牌宣传上,通过举办“企业家虹鳟鱼垂钓大赛”、“虹鳟鱼美食文化节”、“清明风筝会”、“端午民俗美食风情节”等活动,持续扩大不夜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参与不夜谷的建设发展。

此外,推动品质的再升级,也是类似不夜谷这样的沟域发展到现阶段的当下盘算。郭小卫直言,现在的不夜谷,其接待能力已经趋于极限,每到周末整条沟域都会拥堵不堪,这使得游客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与沟域从中获取的收益极不相称,这要求不夜谷必须逐步提升档次、品质,植入一些高端消费项目,限制低端人流的无序增长,最终形成来的人减少,但收入仍会增长的良性格局。

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篇7

1区域卫生规划实施前状况

1.1全市和城区医疗服务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供过于求。全市医疗病床与医生需要数及其供需平衡调查评估表明:按病床使用率65.49线计算,病床的供与需之比为。.92,若按病床使用率85%,计算则处于过剩状态。全市1993年至1995年病床使用率分别为53.5%、51.3%、50.8%;城区市直医院病床使用率1993年至1995年分别为70.6%、70.9%、“.8%。医生的供与需之比为1.2,也处于过剩状态。

1.2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城市偏大、农村不足。据卫生评估调查资料表明:每千人病床数市区为10.47张、县城为7.12张、农村只有1.27张。卫生经费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与县城,占总卫生经费投入的88.38%,农村只占n.62%。

1.3医疗机构的效率与效益低。据九江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情况调查:市直8所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综合医疗平均每名医生每日承担门诊量为2.35人次;每名医生平均分管病床2.08张.每张病床平均年业务量收入为2.9万元。

1.4卫生资源分布结构不合理,重医轻防,比例失调。全市卫生总经费投入中,医疗经费占62.25%、预防经费占14.39%、妇幼经费只占2.96环。

1.5城区医疗机构过于集中,分布不合理。市区现有面积约30平方公里,人口43万,集中8所市直医院及1所军队医院。不仅医院过多,而且医院间距甚近,不利于发挥医院的效率与效益。

1.6厂矿企事业自办医疗机构多,效率与效益普遍偏低。卫生资源配置重复,浪费严重。据1995年9月对全市企事业自办医疗机构资料调查表明:全市现有厂矿企事业自办医疗机构319家,占全市672所医疗机构的47.4%,其中综合性职工医院65所,占全市81所综合性医院的80.2%。厂矿企事业自办医疗机构设有病床3188张,病床使用率很低。以上存在问题的原因,有历史遗留的,如建国前狭小的旧城区就有3所近百年的教会医院。建国后在原院址基础上扩大发展,也有当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更主要的是管理体制、计划模式、政策因素等间题,以致形成卫生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有限的卫生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地利用,使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不相适应,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影响了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2推动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进程为建立一个新的、适应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需要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我市卫生行政部门在市政府领导下,采取了以下几项具体措施:

2.1市政府下决心在卫生部门的医疗机构布局上做了重大调整。撤消与市第一医院一墙之隔的医专附属医院,与市第二医院合并为新的附属医院,调整后按《九江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设病床400张,在分级管理与评审的第二周期按三级医院建设。撤消市传染病医院,与市第三医院合并为新的第三医院。这样,在市区东、西、南区各有1所功能较强,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原市第三医院搬迁后,其所在地庐山区人民医院按皿级医院规模建设,担负着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经过几年建设与努力创建,1996年初接受了江西省卫生厅组织的“二甲”医院评审。同时,在医改前,将功能相似的市妇女儿童医院与市妇幼保健所合并为市妇幼保健院;将位于东北角的市精神病医院更名为市第五医院。这些工作均于1995年底前全部完成。调整后使市区医院布局较为合理,优化了卫生资源的配置,为医改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2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改善乡(镇)卫生院条件。我市利用进行卫生贷款项目,小三项建设及地方配套资金,五年来对49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全面进行了改建、扩建和新建;65.7%卫生院也得到了不同程度改造,使这些医院的基本条件与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此同时,投入资金对全市9县1市(县级市)的防疫站、妇幼保健所进行了扩建与新建。为力图纠正医疗卫生服务的正三角、资源分布倒三角的不合理状态,全市新建、扩建卫生院业务用房4.5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400万元。购置装备医疗设备700台(件)。此外,市政府从财政上每年安排70万元医疗设备专款,用于乡(镇)卫生院购置医疗卫生设备。为提高乡(镇)卫生人员业务素质与水平,免费培训卫技人员480人次。为基层初诊、双向转诊、合理分流病人创造了条件。1995年农村综合平均病床使用率较1994年提高2.4个百分点;药品收入1994年比1993年占总收入比例下降2.6个百分点;医疗收入1994年较1993年增长24•8%,1995年又较1994年增长14.0%。为使病人留在基层医院就医,改变高等级医院从事低等级服务创造条件,使病人过多集中在县城和城市几家医院的现象有所改善。

2.3本着成本效益的原则,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我市除对1所三级医院大型医疗设备另作安排外,其它医院按级别以装备适宜设备为主。在乡(镇)卫生院已装备的医疗设备中,95%是适宜设备。对高档医疗仪器,都要经过市卫生委员会设备配置专家组严格论证、评估。原则上在同一层次不做重复配置,尽可能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高档设备的效益。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全市430万人口,配置Ct4台,城区市直医院2台,偏远的大县2台。

2.4提高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全面质量管理,加速医院分级管理与评审。我市大多数医院由于撤、并、改等原因,医院分级管理与评审比全省要迟一步。但各级医院抓住医改契机,深化医院内部管理,按照卫生部评审标准,积极创建。医院领导把主要精力从抓经济收入转到抓医疗质量上,把抓硬件转到抓软件建设上来。由于医改,新制订部分医疗收费价格,职工医疗保险用药范围都按医院等级应用,促使医院以抓医疗质量、全局质量达标管理。1996年初,本市有7所医院通过了评审。

2.5落实《条例》精神,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督与管理。经市政府批准《九江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原则上不增医疗机构,不再盲目扩增病床。对卫生资源本着“规划总量、调节存量、优化增量”原则,市县两级医疗病床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存量横向调整。与此同时,加强对社会医疗机构的监督与管理:一是原则上不新增社会医疗机构,按《九江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实行总量控制;二是对特殊专科,根据人群需求,实行二级审批;三是对个体的执业人员经过严格考试,合格者才具有执业资格。1995年全市对1800名个体执业人员进行了执业考试,合格率为65%;四是强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监督职能,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条例》规定,不听劝告的,卫生行政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篇8

为促进我市医疗卫生领域科技创新、提高科研水平、加强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营造积极健康的科研氛围,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依照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的原则

为引导、支持、鼓励医疗卫生领域科技人员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市科技局设立了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作为一般性科技计划项目(有应用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助的项目)的一项补充,采取市科技局立项管理,项目承担单位自筹经费保障实施的原则。

2、科技创新的原则

指导性科技计划(医疗卫生领域)项目选题必须围绕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战略,符合相应行业操作与管理规范,有利于推动医疗卫生领域的科技创新,提升医疗水平。项目研究内容应具有新颖性与创新性,研究成果具有指导临床或应用临床的作用。优先支持技术先进、应用前景广、社会或经济效益显著的研究或应用项目。

3、资源整合的原则

鼓励市属及县(区)医疗卫生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药企业开展联合研究,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优先支持围绕“公益、共性、关键”技术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发和集成创新的项目,以及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三、项目申报与立项程序

指导性科技计划(医疗卫生领域)项目的申报立项程序一般包括:市科技局申报通知;各医疗卫生单位组织医卫人员申报项目;申报单位组织内部评审并推荐(县、区医疗卫生机构申报的项目由县、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推荐);市科技局审核及受理申报材料;市科技局批准立项下文;双方签订项目合同书。共六个基本程序。

申报单位要严格把关,对所申报项目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内容要组织本单位学术委员会的专家进行集中评审,并在报送材料时提交推荐汇总表和评审推荐意见,作为立项参考依据。

四、项目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要求

申报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为辖区内的医疗卫生单位,包括:市属、县(区)医疗卫生机构,驻昌高校、部队附属医院,企事业单位职工医院,民营医院等单位。申报单位应具有保障项目实施的基本条件,包括:较强的科研能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管理能力,自筹、配套相应的科研经费能落实到位等条件。

2、项目组负责人要求

项目组第一负责人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并具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科学意识。

项目组负责人,已申报并立项了当年的一个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不允许再申报当年的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对于承担了我市科技计划项目,正在实施或实施完成但未鉴定或验收的项目负责人的新申报项目,不予受理。

3、项目研究内容要求

指导性科技计划(医疗卫生领域)项目的选题要围绕我市人口与健康急需解决的医疗技术难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市卫生系统“三名工程”建设的要求。项目研究内容具体、技术路线清晰、预期成果先进、应用前景广阔、社会效益显著,有助于提高医疗卫生行业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经检索查新,显示国内有技术要点完全相同研究文献报道,研究结论已经明确了的研究项目,原则上不予受理(虽有技术要点完全相同研究文献报道,但在不同对象或扩大范围内推广应用,改进临床操作技术的项目除外)。

申报书中对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效益的描述需要明确具体,即要有定性的阐述,也需要有定量的参数。

4、申报材料要求

申报材料应包括:《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合同)书》、《科技查新报告》和相关附件证明材料。使用a4纸打印,左侧装订,一式6份。经所在单位评估审核后,按归口渠道和规定时间报市科技局,同时报送申报项目的汇总表和推荐意见。项目申报(合同)书可到科技信息网下载。

5、申报时间要求

指导性科技计划(医疗卫生领域)项目实行集中申报,每年两批次。第一批申报时间为3月1日-5月31日,第二批申报时间为8月1日-10月31日。

五、项目的实施管理

立项通知下达后,项目承担单位与市科技局签订项目合同书。项目承担单位应将项目纳入本部门和本单位的科技工作计划,配套相应的研究经费、提供实验设备、研究场所等方面的保障,经常性督促检查项目执行,协助市科技局进行项目实施的日常管理,确保项目按计划和合同要求完成。

项目执行期以计划下达之日为始,原则上不超过3年,研究内容与项目组人员不得随意变更。各项目组须在项目实施期内,于每年12月31日前,向本单位科教科提交《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再由各医疗卫生单位科教科统一收集后,报送市科技局。

项目负责人原则上不得变更;因项目主要研究人员的人事变动和科研内容作重大调整等情况,经本单位科教科同意后,填写《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研究人员变更申请表》,加盖单位公章,报市科技局审核批准;因计划外因素,致使项目研究需延期、调整、中止的,经本单位科教科同意后,提出书面申请,加盖单位公章,报市科技局审核批准;在项目合同规定时间内,无故不完成研究任务的,市科技局可以采取通报批评,并视情况中止、撤消项目合同、取消项目负责人三年内申报科技计划的资格;项目承担单位不提供科研保障,致使项目研究无法开展,合同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的,市科技局将调减该单位今后科研项目立项数量。

六、项目的鉴定、验收

项目承担单位在完成项目研究任务后,应向市科技局业务处室申请项目鉴定或验收,并提交鉴定或验收材料。经业务处室审核材料后,报鉴定或验收责任处室,由鉴定或验收责任处室组织专家进行会议鉴定或会议验收。鉴定或验收的相关材料与表格可到科技信息网下载。

验收材料包括:工作总结报告、技术研究报告、项目合同书、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证书》草本、相关附件(如:著作、论文、临床数据等)。

为提高工作效率,项目承担单位可向市科技局提出申请,在同一时间段内,由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同一承担单位的多个归类项目进行集中验收。

鉴定材料包括:科技成果鉴定申请表、项目合同书、工作总结报告、技术研究报告、查新报告、相关附件(专利申请书或证书、发表的论文、用户使用情况报告、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报告、行业主管部门证书或批件等)。具体参照科技计划项目成果鉴定流程。

市科技局根据专家组鉴定或验收意见,提出"通过鉴定或验收"或"需要复议"或"不通过鉴定或验收"的结论建议,并以鉴定或验收证书的形式下达给项目承担单位。

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篇9

一、实施区域卫生规划需要认识的几个基本关系

1、计划与市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伴随着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一些地区片面地将规划理解为仅用计划的手段进行卫生资源配置,过多采用行政指令,完全忽视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了规划实施的成效。同时,卫生服务市场不仅是一个非完全竞争市场,加上我国的卫生服务市场不规范,市场缺陷或失灵明显,因而在强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必须发挥计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因此,在遵循法制规范的前提下,必须合理运用政府规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凡是市场能够做好的,都应交由市场去做;市场失灵而社会又需要的,由政府承担责任。

2、供给与需求。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过程,是调整区域内卫生资源配置的规模和结构与区域内居民的卫生需求相适应的过程,使供求不断趋向平衡的过程。一些省市从卫生部门出发,采取以供方为主的规划方法,忽视了区域居民对卫生资源的实际需求,使资源配置出现不足或浪费问题,影响了规划目标的实现。区域卫生规划的制定,必须要以区域居民的卫生需要和需求为取向,结合卫生服务供给能力,才能实现卫生资源配置较高的技术和分配效率。

3、公平与效率。在区域卫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笔者认为:首先,要提倡公平和效率的同时改善。根据帕累托最优理论,虽然公平和效率不可能同时提高,但帕累托最优理论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在充分公平或充分效率下,帕累托最优才成立,而目前我国的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并非如此,因此区域卫生规划应追求公平和效率的同时提高,而不应当是“注重效率,兼顾公平”。其次,在基本卫生服务领域必须坚持公平优先的原则。为全体公民提供最基本的卫生服务,使其达到最好的健康水平,并使卫生资源在所有人群中公平分配,是任何国家卫生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在基本卫生服务方面,应保证卫生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公平性。

4、控制和发展。从目前我国卫生资源的配置数量和使用效率来看,县及县以上卫生资源存在供过于求的现象。相应地,一些省市在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时采取了控制资源数量增长的政策。从第二、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来看,由于缺乏医疗保障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居民的医疗需求不足才使卫生资源供过于求。同时,目前出现的供过于求是低质资源的供过于求,而那些高科技水平和结构合理的优质卫生资源仍呈供不应求状况。因此,区域卫生规划应控制低质资源的无序增长,鼓励发展高质卫生资源。

5、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虽然我国从2000年开始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改革,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立医院垄断格局没有被打破,社会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和相关政策还不够明朗,社办医疗机构的发展还未达到一定规模的背景下,要形成各类医疗机构公平有序竞争的改革目标差距还很大。因此,以提高卫生资源的技术与分配效率为重心的区域卫生规划,要对区域卫生资源总量、结构作出总体性、框架性的安排。

二、区域卫生规划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思想观念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与计划体制相适应的卫生管理体制,而区域卫生规划是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的卫生规划管理模式。许多省市把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只是作为一项工作任务来完成,并没有把它作为是卫生事业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来对待。一些地区把制定区域卫生规划看作是扩大卫生机构规模、增加卫生投人和收入、引进高新技术的机遇,对通过规划调整卫生服务结构、促进卫生资源有效利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的作用和导向认识不清。一些地区只重视卫生服务机构的外延式扩大,重视大医院的发展,不重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条件的改善和服务能力的提高。

2、卫生管理体制问题。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建立具有足够权威的规划制定和实施部门,在我国还没有实现卫生全行业管理的背景下,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缺乏权威性。长期形成的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卫生管理体制,以医疗机构界线分明的行政隶属关系和不同的资金来源为特征,以部门分割和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为表现,使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整存在重重障碍。

3、卫生机构多元化问题。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所有制性质呈多元化格局。在没有实现卫生全行业管理,而区域卫生规划既没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予以保证,又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的背景下,各类卫生机构对卫生资源的配置几乎完全市场化,优者未必能胜、劣者未必被淘汰,使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与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存在冲突。

4、区域卫生规划手段问题。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最根本的目标是要实现卫生资源的公平与充分利用。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残缺不全以及医疗保障体系滞后的背景下,政府缺乏有效的引导患者医疗消费流向的手段,资源即使配置到基层,也难以获得充分利用,而大医院仍然拥挤不堪。三级医院在医疗服务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明显存在扩张压力和冲动循环,加大了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同时,在分级财政体制与医疗机构分级管理体制下,政府卫生经费的补贴方式和方向没有发挥引导卫生资源合理流向的作用,强化了卫生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难以改善卫生资源配置倒三角的状况。

5、卫生行政职能转变问题。长期以来,卫生行政部门不仅直接管理部分卫生机构,卫生内各系统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机构职能交叉、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使区域卫生很难形成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意识和合力。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对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方法和手段已轻车熟路,而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进行全行业管理等还存在一个逐渐调整的过程。如果卫生行政部门不能尽快转变职能,不能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区域卫生规划难以真正付诸实践。

6、区域卫生规划的法律规范问题。目前,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既没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予以保证,又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与制度,难以从政策指导走向法律规范。理论上看,区域卫生的准人、调整、重组必须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来进行,但区域卫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只是作为地方政府的文件存在,不具备法律效力。在地方政府首长变动频繁的地区,规划更是赶不上领导思路的变化,甚至卫生规划成了当地改善投资环境的配套措施,规划目标可以被轻易突破。

7、区域卫生规划的技术问题。一些地区在规划制定中不能集思广义,降低了规划的权威性;不能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使规划变成过时计划。另外,区域卫生规划涉及卫生发展的主要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认识卫生资源的需求规律、资源配置的客观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规划制定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区域卫生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是前提。首先,要大力开展宣传工作,使直接参与规划工作的政府部门尤其政府领导对卫生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要把区域卫生规划真正列人地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其次,要在卫生系统内部形成共识,使不同组织、个人能从大局出发,深刻理解和支持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再次,要普及区域卫生规划知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重要性,创造良好的规划氛围。

2、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是关键。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必须要与其它卫生改革同步推进,不能为了规划而规划。改革卫生体制,转换卫生行政管理职能,是实现区域卫生规划成效的关键。改革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重点是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这是卫生资源结构性调整和资源重组的基础。卫生行政部门要逐步实现由微观向宏观、由部门向行业、由卫生机构管理向社会管理的过渡。

3、加强组织领导是基础。区域卫生规划的制定、实施、监督与评价是政府行为。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应成立由区域政府领导主管,计划、财政、卫生等有关部门和专家参加的区域卫生规划委员会,形成政府负责,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管理与监督机制,并要发挥地方人大的权威作用。卫生行政部门是区域卫生规划的主要责任部门,应成立区域卫生规划常设机构,加强组织与管理工作。

4、区域卫生规划立法是保证。推进区域卫生规划,仅仅依靠卫生政策的指导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于法律法规的保障与规范。区域卫生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如果不能确立区域卫生规划的法律地位,不能明确政府各部门在区域卫生规划实施中的职责和任务,不能依法决策、管理和监督,就难以保证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可持续性。要尽快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法”及其配套法规,要把区域卫生规划法律法规建设纳入法制建设体系。

5、政府职能转变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是根本途径。长期以来,政府在卫生政策理念与工具选择上,过分依赖医疗服务的直接提供与卫生资源的集中控制,而对政府支配的资金、信息和制度工具的利用太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政府对卫生事业的管理方式要逐步实现从“办”卫生到“管”卫生、从经验管理到依法行政、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的转变。政府在职能转变的同时,坚持区域卫生规划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双重功效,是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根本途径。

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篇10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卫生;环卫设施规划

中图分类号:X501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伴随而来的是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垃圾急剧增加。因此,城市环卫设施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各层次的城市规划编制中,控制性详细规划对环卫设施建设最具指导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控规层面的环卫设施规划作出探讨。

2、环卫设施现状

沙北片区位于周口市川汇区,西起贾鲁河,东至大庆路,南临沙颖河,北至建设路,总规划用地3.79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位于沙北滨河地区,本次规划地块南侧沙颍河为城市结构中“一河穿城”之河,文昌街、八一路分别为“两轴拓展”之“东进轴”和“南联轴”,同时规划地块也是以周商路、大庆路交通性主干道为边界的城市核心区域部分区域,可见其在周口城市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自2000年周口撤地建市以来,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市政设施逐步完善。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心城区环卫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就沙北片区而言存在以下问题:

①生活垃圾混合收运,不利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和最终处置;人工收运作业比重高,环卫职工劳动强度大。

②市容环境卫生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街道清扫仍然主要靠人力,专用机具、车辆等设备落后,数量少。

③部分生活垃圾转运站设置标准不高,易造成二次污染。

④医疗垃圾未做到独立清运、处理,部分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潜在危害大。

⑤公共厕所在数量、等级上不能满足市民的生活需要。

3、规划目标和原则

3.1规划目标

近期,环卫设施满足城市需求,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实现垃圾运输密闭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粪便排放管网化,环卫作业机械化,逐步推行源头削减计划。

远期,环卫设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和完善资源回收系统,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建立完整、先进的环卫监控体系,实现环卫管理科学化,环卫科技现代化。

3.2规划原则

(1)从解决沙北片区实际问题出发,并统筹考虑财政情况,本着目标先进、逐步实现的原则,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改造与新建的关系。

(2)公共卫生设施的规划布局应本着方便、卫生,有利于管理和作业。一般应靠近道路,尽量在生活居住区以及人流集中的地方设置,要求交通方便,易于识别,方便使用。

4、垃圾转运量预测

垃圾转运量预测采用人均指标法,可按下式计算:

Q=δnq/1000

式中Q――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

n――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本次规划取110000人;

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采用0.8~1.2kg/人・d,气化率低的地方取高值,气化率高的地方取低值。本次规划取1.0kg/人・d;

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如无资料时,δ值可采用1.3~1.5。本次规划取1.3;

经计算,沙北片区垃圾日转运量为145t/d。

5、垃圾收运及处理处置方式

(1)生活垃圾收集以容器为主,提倡裸垃圾倾倒,并分类投放收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流程如图所示。

(2)规划在2020年生活垃圾容器化收集率达到100%。

(3)2015年开始在沙北片区内试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试点区域内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采用上门服务收集或居民自行投放两种方式,通过垃圾收集容器间,实施密闭收集。在区内推行无公害商品包装。到2020年,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水平达到50%;约80%的生活垃圾进行焚烧或卫生填埋,其余约20%的可回收物经生活垃圾分拣处理转运站细分类后出售,余下不可回收部分进行焚烧并填埋。

(4)完善医疗垃圾的收运、处理、处置系统,全封闭收运,并进入焚烧场单独焚烧处理,灰渣卫生填埋。

(5)生活垃圾收集将逐步采取源头分类投放,定时分类收集。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水平逐年递增,到2020年达50%。

(6)可回收物运至生活垃圾分拣处理转运站,细分类后的可回收物直接出售,资源回收的剩余垃圾再用压缩密封式垃圾车运往焚烧场。

沙北片区垃圾收集、处理推荐流程

6、其他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方式

建筑垃圾:由指定单位统一管理,明确各自的清运责任。

危险固体废物:由环卫部门专门进行密闭收集并焚毁。

7、环卫设施规划

7.1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在商业性路段宜小于400m,生活性路段宜为400m~600m,交通性路段以600~1200m为宜,大于2公顷的公共绿地也应设置。至规划期末区内共规划公厕30座。公厕建筑面积一般为30~60平方米,独立式公厕用地面积应大于80平方米。同时公共厕所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公共厕所应设置在人流较多的道路沿线、大型公共建筑及公共活动场所附近。

(2)独立式公厕与相邻建筑物间应设置不小于3米宽绿化隔离带。

(3)附属式公厕应不影响主体建筑的功能,并设置直接通至室外的单独出入口,同时室外应设置醒目标识。

(4)公共厕所宜与其他环境卫生设施合建。

(5)城市绿地内设置公厕,应满足环境及景观要求。

(6)公厕应设置残疾人专用通道和残疾人专用蹲位。

7.2垃圾转运站

前面经计算得出规划区内日垃圾转运量为145吨,因此规划期末区内共规划垃圾中转站3处,采用小型V类转运站,设计转运量为50t/d,位于人民路与规划一路东北、新民路与前太平街东北部以及庆丰西路与轻工二路东北部,用地面积分别位于为1508、1500和915平方米,与周围建筑物间隔一般不得小于8米。

7.3生活垃圾收集点

供居民使用的生活垃圾容器,以及袋装垃圾收集堆放点的位置要固定,既应符合方便居民和不影响市容观瞻等要求,又要利于垃圾的分类收集和机械化清除。

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应超过70m。在规划建造新住宅区时,一般每4幢设置1个垃圾收集点,并建造生活垃圾容器间,安置活动垃圾箱(桶)。

生活垃圾容器间按照可回收利用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分类设置三种垃圾容器,垃圾容器应为活动式,便于清运,还应能够密闭并具有便于识别的标志。垃圾容器间应设置通向污水管道的排水设施。

医疗废弃物和其它特种垃圾必须单独存放。垃圾容器要密闭并应有易于识别的标志。

7.4废物箱

1、废物箱的设置范围

道路两侧,商业街、广场、等繁华区,以及公交车站点、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周边必须设置废物箱。

2、废物箱设置间隔标准

主干道路及人流量较大的支路或路段每间隔80-150米设置废物箱。次支道路及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快速路每间隔100-200米设置废物箱。道路废物箱的设置可按不同路段人流量和污染情况做间隔调整。

商业街、步行街等繁华地段,每间隔50-80米设置废物箱。

公交车站点、停存车场等人流量较大,易发生污染的地区及公共设施周边应根据需求,合理设置废物箱。

3、废物箱设置规格标准

主干道路及人流量较大的支路或路段,设置废物箱的有效容积为100-150升,限高1米。次支道路及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快速路,设置废物箱的有效容积为80-100升,限高1米。

商业街、步行街等繁华地段,设置废物箱的有效容积为150-200升,限高1.1米。

公交车站点、停车场等人流量较大,易发生污染的地区及公共设施周边设置废物箱的有效容积应根据需求,选择上述规格的废物箱。

废物箱应选用多箱或多格并标以不同标识(如废纸、塑料橡胶、玻璃、金属和其他垃圾),以满足垃圾分类收集要求。

7.5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工人作息场所

工人作息场所宜与垃圾收集站、垃圾转运站、环卫车辆停车场、独立式公共厕所合建。区内数量按照清扫保洁服务半径1km设置,结合垃圾转运站建设设置3处,结合公厕建设设置3处,每处休息场所面积30平方米。

7.6环卫车辆停车场

环卫车辆按照2.5辆/万人估算,本编制单元需27辆,按照中小型车辆每辆100平方米停车场用地面积计算可知,共需2700平方米停车场用地。环卫车辆停车场可结合垃圾转运站合并建设,但应避开人口稠密和交通繁忙区域。

8、结语

在今天,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于自身生活的环境条件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卫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城市静脉”与“城市肾脏”的功能强大与否。要解决现代城市所面临的垃圾围城、垃圾处理难以为继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环卫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编制具备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高质量的规划,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志宏.北京市海淀区环卫基础设施规划的思考[J].环境卫生工程,2006,14(2)

[2]郑连勇.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CJJ27-2012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S].

作者简介:

1李回焱(1985-)男,河南省郑州人。现为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助理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