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十篇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十篇

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4:46

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篇1

一、境内外银行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

(一)票据贴现、转贴现利息收支的差异

,国内银行办理贴现(包括同业贴现)、票据融资(含转贴现和再贴现)时,对利息收入和支出的确认基本上是沿用人民银行颁布的《支付结算会计核算手续》的有关规定办理,即:将相关的利息收入和支出全部确认为当期发生的损益。而根据《国际会计准则》收支的确认原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收入》的规定,利息收支应考虑资产与负债的实际收益率或成本在时间比例的基础上确认,即将相应利息收入或支出分期推销。

(二)买入返售证券、卖出回购证券利息收支的差异

根据财政部《金融会计制度》的规定,买入返售或卖出回购证券的到期价值与成交的证券款项之间的差额,作为回购利息,计入出售或回购日当期损益;并于6月21日及12月21日预提从成交日至该计息日止的利息。但根据《国际会计准则》收支的确认原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收入》的规定,利息收支应考虑资产与负债的实际收益率或成本在时间比例的基础上确认,即将相应利息收入或支出分期摊销。

(三)短期投资收益的处理差异

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规定,短期投资的利息应当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处置短期投资时,应当将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但根据《国际会计准则》收支的确认原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收入》的规定,利息收入应考虑资产的实际收益率在时间比例的基础上确认,对年末短期投资的利息收入也按时间比例分配到不同会计年度。

(四)可供出售投资未实现损益处理差异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将债券投资中待售式投资期末账面余额与期末市价差异列为“可供出售投资未实现损益”科目,在报表中列示于所有者权益;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长期债券投资无此分类。

待售证券是指为了从价格的短期波动中获利而购置的等待时机出售的证券。《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待售证券均以公平市价计量,所产生的未实现损益一律计入当期损益;而按照国内会计准则,待售证券(即短期投资)是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核算,因此出现了待售证券投资收益核算上的差异。

(五)衍生工具交易净收益的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对该类业务采取公平价值核算,比目前有关银行采用的收付实现制更为谨慎合理。远期外汇买卖、调期、期权等衍生工具是风险很大的交易品种,英国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都曾经在衍生工具的交易上酿成大祸,前者甚至因此而倒闭。但遗憾的是,国内会计准则对此类业务的规范和控制还基本处于空白阶段。

(六)所得税递延税项的差异

这一差异和上述几项差异是密切相关的。消除或减少上述差异,国内、国际报告的递延税项差异也就可以相应消除或减少。但该差异最终能否消除,关键还在于国内外对于所得税处理的统一。目前我国不少银行(包括个别上市银行,如深发展)对于所得税的处理仍应付税款法,而国际会计准则要求采用纳税会计法,故只有统一有关所得税处理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一差异。

(七)应付股利的差异

此差异的实质是:资产负债表日后宣布的股利是否应作为调整事项?根据国内的《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以及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后董事会制订的利润分配方案中的非股票股利应当作为调整事项,而依据《国际会计准则10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如果股利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提议或宣布发放的,企业不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将这些股利作为负债确认。同时,根据《国际会计准则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企业应披露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和财务报表批准报出之前提议或宣告发放的股利金额,并可在资产负债中作为权益的一个单独组成部分予以披露。

二、加快我国银行财务会计国际化的改革建议

目前,随着国内会计准则的逐步修订和健全,我国金融企业会计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上市商业银行所采用的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已颇细微。但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7年金融业全面放开后,银行将面对更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银行也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市场中,这必然要求银行进一步加快金融企业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过程。我们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逐步完善银行会计规则体系,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全面提升银行管理及会计质量。

(一)衍生工具的核算

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国际化,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已迅速起来。但我国商业银行在此方面没有适用的准则,造成了商业银行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和披露方面还不十分规范,各银行间缺乏可比性。这不利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也不利于金融规避金融风险。

首先,在制定金融企业具体会计准则时应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1990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主席理查德。G.布雷登在美国参议院作证,指出了成本财务报告无助于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并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是国际会计准则所采用的基本指导原则,也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计量属性。忽视公允价值的存在,过分推崇账面价值,反而容易造成账面价值不实、会计信息失真。对于银行来讲,由于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金融衍生工具更强调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极大提高信息的相关性,使会计信息能反映出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从而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因此,我们在制定银行业会计准则时应当考虑如何保证:“公允价值”的公允,而不是否认“公允价值”。

因此,我们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尽快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规范。主要应包括:1.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采用“风险报酬法”进行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2.以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基础;3.改进财务会计报告,增设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具体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及交易条件、实际成本与公允价值、损益金额以及有关的风险状况等。

(二)新兴业务、表外业务的规范问题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是“入世”以后,商业银行通过存贷利差取得收益的占比越来越小,因此,各商业银行都在千方百计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近年来,中间业务的与开发已成为界与实务界的热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也在进一步拓展。如何对这些现有的以及即将产生的新兴业务进行规范,是在表内核算,还是在表外披露,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与国际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存在着范围相对狭窄、业务量较小、会计核算不够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特别是信息披露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巴塞尔原则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加入wto后,国内各商业银行必将在短时间内加大力度,迅速拓展表外业务。表外业务要发展,建立和维护、严密的核算体系,进行真实、完整的信息披露非常重要。而我国各商业银行目前的表外核算体系,还无法迅捷、完整、真实地披露表外业务信息。我们有必要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巴塞尔原则,规范表外业务的会计核算,改善表外业务的披露标准,增加对表外业务风险的量化,充分披露其风险状况。

(三)票据贴现的核算问题

现行将票据贴现的利息收支全部确认为当期损益的做法,对会计报表最大的就是不能真实反映当期损益;同时会造成收支在各会计期间分布不均,为人为调整报表提供可乘之机。笔者建议,统一国内外相关利息收支的核算原则,向国际准则靠拢,对利息收支在考虑资产与负债的实际收益率或成本在时间比例的基础上予以确认。

(四)待售式证券投资收益的核算问题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待售式证券以公平市价计量,所产生的未实现损益一律计入当期损益,而按照国内会计准则,目前上市银行的待售式证券(即短期投资)均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核算。因此对于由待售式证券的市价升高而带来的未实现利得并未在国内报告中得以确认,从而使得国内报告中的待售式证券的投资收益较按国际会计准则的投资收益偏低。但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完全采用公平市价的条件尚未具备,建议此项问题的解决和改进与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相结合而逐步实行。

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篇2

根据有关要求,不含B股的境内金融类上市公司年报,在经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同时,还须经境外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而截止2000年底,在沪深两市中,除含有B股的上市公司外,银行类上市公司只有三家,即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从这三家上市银行已公布的2000年年度审计报告来看,许多报表项目存在较大的境内外审计差异。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从中选取若干报表项目的数据作比较,其差异状况如表一。根据表一的数据,可以将境内外审计差异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财务状况方面的差异:(1)资产差异。三家上市银行的期末总资产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1.3%;(2)负债差异。除民生银行没有负债差异外,其他两家银行的期末负债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三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差异率为0.4%;(3)股东权益差异。三家上市银行的期末股东权益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13.5%;(4)每股净资产差异。三家上市银行的期末每股净资产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14%。

2.经营成果方面的差异:(1)净利润差异。三家上市银行2000年度净利润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33%;(2)每股收益差异。除发展银行没有每股收益差异外,其他两家银行的每股收益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三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差异率为29.6%。

3.现金流量方面的差异:(1)现金净流量差异。2000年度,除浦发银行没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流量差异外,其他两家银行都有该方面的差异,且其境内审计数都小于境外审计数,三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差异率为118.6%;(2)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差异。2000年度,三家上市银行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境内审计数都小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276%。

不难看出,上述境内外审计差异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其差异的存在是全方位的,涉及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各个方面。对于基数较大的指标,其相对差异较小但其绝对差异较大,而对于基数较小的指标,其绝对差异较小但其相对差异较大;二是其差异又都是同向的,不存在同类项目间相互中和或抵消的可能。由此,如果会计信息没有审计比较,上述差异特征就显现不出来,那么,会计信息的单向虚增或虚减就不易被发觉,其危害性不可小视。在这方面,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尽管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大公司和大银行都聘请了“五大”国际会计公司进行审计,但其审计所遵循的是当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公司和银行在收到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后不久,其持续经营假设就受到严峻的挑战,不是被重组就是被清算。如果当地政府要求国际会计公司在审计过程中,除遵循当地法定审计要求外,再增加按照国际审计准则要求的审计,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审计差异的补充资料,则会使审计更加深入。这对于揭示企业或银行潜在的财务危机、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管理当局目前已经充分认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并且也以境内上市金融类公司作为试点。然而,揭示差异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缩小或消除差异。

二、差异的主因:会计估计差异

会计信息境内外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会计准则的设计差异,另一是会计准则的运行差异。对于前者,只有通过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来消除;对于后者,主要是通过提高会计及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判断或估计水平来缩小。客观地说,上述三家银行都存在着会计准则的设计差异和会计准则的运行差异,可我们的问题是,造成上述三家上市银行的会计信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会计准则设计上的差异,还是会计准则运行差异?经过分析,不难发现:

第一,上市银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境内外审计差异,主要是由于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期末余额差异和本期计提差异所引起的。而按照财政部《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业务会计处理补充规定》(财会[2000]20号,以下简称“20号文件”)的规定,上市银行的贷款呆账准备的计提、核销和风险认定与国际会计准则没有实质性差异。

“20号文件”中规定,贷款呆账准备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计提。合理计提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合理的提取方法,另一是合理的提取比例。对于前者,文件规定采用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法。这一规定已经改变了原来按期限法(一逾两呆)提取呆账准备的做法;对于后者,文件规定不再按统一的比例计提。上市银行应当根据贷款对象的财务和经营管理状况,以及贷款的逾期期限等因素,分析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确定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同时要求上市银行采用追溯调整法来消化不良资产。而所有这些规定与国际惯例完全吻合,有鉴于此,如果说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存有差异的话,这只是实务操作中的判断或估计差异,是由于国内外银行会计人员的分类和比例判断标准不同所致,而不属于会计准则设计或本身的问题。由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对上市银行提取呆账准备的合理性作出判断,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通过对三家上市银行贷款呆账准备金的境内外审计比较,发现国内外职业判断的差异比较大,无论是期初、本期和期末呆账准备金,其境内审计数都远远小于其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分别为106.7%、84.9%和103.8%。有关贷款呆账准备金的具体差异见表二。

我们知道,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期初余额和本期计提数直接影响财务报告的利润总额和资产构成。从上表可以看出,民生银行在2000年度提取一般准备金后,呆账准备金金额达到4.70亿元,高于会计人员按信贷资产按五级分类法测算应提取的呆账准备金3.40亿元,因此2000年度不再另行提取呆账准备金;而境外审计师认为:基于稳健原则,应在报告期期初增加计提呆账准备6.05亿元,报告期内增加计提呆账准备3.25亿元。由此造成境外审计的年度利润总额比境内审计的利润总额少3.25亿元。浦发银行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境内审计师按五级分类测算后,仅计提3.02亿元呆账准备金,而境外审计师则认为应计提4.92亿元。与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相比,深圳发展银行则足额提取了呆账准备金,境内外审计结果基本相同。但是,由于该项会计政策而产生的追溯调整,境内外审计的差异较大,境外审计师认为年初应增加呆账准备金10.43亿元,构成了境内外审计师对净资产审计数的主要差异。由此可见,尽管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都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采纳了贷款的五级分类法,但是由于银行会计人员判断五级分类的标准,以及按五级分类标准计提的贷款呆账准备的比例不同,导致境内外审计的巨大差异。

第二,上市银行现金净流量境内外审计差异较大,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在国内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中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定义没有实质差别。版权所有

勿庸置疑,现金流量表的核心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对于现金的定义一般不会产生异议;对于现金等价物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除赞同一般公认的“期限短、流动性强的投资”外,还认为其应是“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且价值变动风险小的投资”。我国对现金等价物的定义虽与iaSC基本一致,但只对“期限短”作了明确解释,对其他三个条件只是要求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判断,这很可能导致企业或银行主观臆断或无所适从,甚至通过“适当判断”来谋求对自己有利的结果,从而带来新的报表粉饰问题。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对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确定标准的权威性规定,目前可以看到的只是三家上市银行年报上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构成范围的会计政策披露。深圳发展对现金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但对现金等价物给出了“现金等价物是指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且价值变动风险很低的投资及存放于中央银行可运作之款项”。浦发银行虽然没有在附注中披露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会计政策,但以表下注解的方式说明了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范围,它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存放于中央银行的备付金。与之相对应,境外审计师则认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包括现金、中央银行存款余额、低于三个月的拆放同业和低于三个月的存放同业组成。不难看出,境内外审计师的职业判断差异,是导致现金净流量审计差异的原因所在。

因此,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结果的差异,不是会计准则的设计差异,而是会计准则的运行差异,主要是由于境内和境外审计师对会计准则的具体应用不同造成的,属于会计估计的差异。

三、缩小差异的对策

通过比较分析,上述三家上市银行2000年度审计报告的境内外审计差异是巨大的。不难设想,沪深非银行上市公司的境内外审计差异究竟有多大。面对目前的现状,千万不可小视,更不能听之任之,当务之急是怎样去缩小会计估计的境内外差异。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篇3

一、香港与内地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会计的发展深受英国会计理论和模式的影响。香港会计师公会(HKSa)于1973年成立,作为香港法定专业会计师注册组织。HKSa参照英国会计准则于1976年首次颁布香港标准会计实务公告(HKSSap)。1992年以后HKSa参照国际会计准则(iaSC)制定标准会计实务公告,于1995年颁布财务框架说明书。2003年内地和香港签署了《内地和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Gepa),放宽了对会计行业的限制。2004年受国际会计准则变化的影响,HKSa将香港标准会计实务公告改为香港会计准则,了新准则,对现有的准则体系进行了重构。2009年1月1日起,《内地和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五》生效实施。Gepa的范围包括会计,建筑,相关工程等。

(一)内地会计制度与香港会计准则的比较内地和香港会计准则总体上存在三方面的差异。首先,香港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一样,重视公允价值计量,突出表现在对资产的计价和资产交易方面。内地会计制度强调以帐面价值对资产或资产交易进行计价。其次,与香港会计准则相比,内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等方面规定较为具体。香港会计准则更注重的是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比较原则性。另外,香港会计准则强调对关联方交易等信息的披露,对关联方交易的关注度较高。尽管内地会计制度也重视关联方交易,但关注的重点是关联方内部交易的会计处理是否存在利润操纵问题。

(二)内地新会计准则与香港会计准则的比较新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采用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的基础上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例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优选的模式是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价格交易信息系统完备,为公允价值获得提供良好的环境。另外,香港会计准则受历史的影响,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5年香港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面接轨。因此香港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要求很高。几乎所有的具体准则中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方面都强调公允价值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是主要的计量属性。与新准则相比,香港会计准则关注信息披露,要求未能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企业经营状况信息,必须在附注中提供;要求提供在财务报告中没有列示,但能公允表述企业状况的附加信息。

二、青岛啤酒会计准则差异影响

对于既在内地上市,又在香港上市的企业而言,内地和香港会计准则的不同,产生了会计差异,具体表现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面的差异。会计差异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净利润和净资产产生一定的影响。依据青岛啤酒2005年至2007年的年报,作者对其a股和H股的会计差异调整数据进行归集,分析其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啤酒”)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青岛啤酒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制造厂商。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00168)在香港上市,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同年8月27日,青岛啤酒(600600)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

(一)会计差异对净利润的影响2005年,2006年和2007年这三年间,青岛啤酒a股和H股的会计差异对其净利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会计准则的变化,使得会计差异调整项目在这三年间存在区别,调整幅度也不同,具体如表1、表2所示。

在旧准则下,青岛啤酒a股和H股的会计差异对净利润的调整项目主要包括汇率,固定资产折旧,投资,减值准备,公允价值等方面,2007年新准则下,会计差异主要表现在汇率变动等方面。2005年香港和内地净利润差异额为2.631万,调整额度比较大的项目是固定资产折旧,为557万,其次是归入其他项目的会计差异调整,其金额为42万。其余项目调整额绝对值在8万到16万之间。2006年利润调整额为12.971万,其中固定资产折旧调整项目为557万,汇率变动调整-366万,归入其他项目的调整金额为325万。其余项目调整额绝对值在0到23万之间。新准则下,2006年净利润的差异额为10.909万,其中汇率调整额为-366万,归入其他项目的调整额为11.275万。2007年净利润的调整额为-49.232万,其中汇率变动调整额为-18.434万,归入其他项目的调整额为-798万。

从会计差异对净利润的影响的调整项目来看,新准则下调整项目明显减少。然而,从绝对量来看,与2005年相比,2006年会计差异对净利润调整的影响增加了10.34万;2007年与2006年相比,会计差异对净利润的影响增加了60.14万。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与2005年会计差异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相比,2006年净利润调整幅度差异率为3.93。其中变动最大的是汇率项目的调整,2006年调整额比2005年多354.52万元,差异率为30.88。其他项目调整幅度的差异率不大,在0.5和1之间。从相对值来看,2007年与2006年相比,净利润调整幅度的差异率有所提高,为-5.51。其中主要是汇率项目和归入其他项目的调整项目。2006年和2005年汇率变动影响程度变化的差异率为30.88,2007年和2006年比较该数据为-0.95;2006年和2005年相比归入其他项目调整对净利润影响的差异率为6.74,而2007年与2006年相比,该数据为-71.78。可见,尽管新准则下a股和H股会计差异对净利润的调整项目减少了,但是其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并没有减弱。

(二)会计差异对净资产的影响a股和H股会计准则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按照香港会计准则和内地会计准则计算的净资产的金额。2005年至2007年三年间,a股和H股会计差异对净资产的影响程度不同,表3和表4分别为2005年与2006年青岛啤酒a股和H股会计差异对净资产的影响趁度比较以及2006年与2007年相关调整项目的变化。

2005年香港和内地会计准则下,净资产差异额为14.96万,调整项目包括未分配利润,汇率变动,汇率并轨前后影响,固定资产折旧,投资差异,减值准备,公允价值等。其中汇率变动调整额为141.253万,汇率并轨前后影响为-140.887万,公允价值调整了-90万,未分配利润调整了80.971万,投资差异调整额为-49.332万。其余项目调整额度不大。旧准则下,2006年净资产的调整额为23.709万,主要调整项目为豁免偿还欠款,汇率变动,汇率并轨前后影响,未分配利润,其金额分别为-594万,141.253万,-141.253万和71.76万。新准则下,2006年净资产调整额为0。2007年净资产调整了19.232万,没有具体的调整项目。与2005年相比,2006年会计差异对净资产的影响变化程度不大,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归入其他项目的调整,其差异率为-2.73,其次是公允价值调整项目,差异率为-0.96。

三、青岛啤酒a、H年报信息披露比较

当然,香港和内地会计准则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影响,年报披露的信息差异也影响着投资者相关利益。通过比较青岛啤酒a股和H股的年报,不难发现其信息披露范围存在明显差异。a股年报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司简介,会计数据和财务数据摘要,股本变动和股东情况,董事,监事和高层管理人员,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情况,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财务会计报告,重要事项,补充资料等。H股年报信息披露的范围比a股年报信息披露的范围广,主要体现在H股年报中多包括董事长报告书,管理层的讨论和分析和独立核算报告等内容。

H股年报中董事长报告书披露了国内啤酒市场情况,经营业绩和新年度的展望等信息。国内啤酒市场分析主要介绍会计报告年度国内啤酒行业的总体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在董事长报告书中还分析了本年度的经营业绩和下一年度的发展趋势。同时在H股年报中对管理层的讨论和分析进行了披露。管理层讨论和分析反映了青岛啤酒管理层对中国啤酒市场特点和发展趋势的把握;也体现了管理层对青岛啤酒发展概况的分析。通过会计报告年度中国啤酒市场呈现的特点,近八年国内啤酒行业产出量变化,该年中国十大啤酒生产商等信息,为投资者提供国内啤酒行业的基本状况。对青岛啤酒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近10年销量增长趋势,会计报告年度分地区销量,该年度产品结构,海外销售情况,母公司生产成本结构,下一年度生产经营策略等。独立核算报告包括董事对财务报表责任,核算师的责任和意见等内容。

另外,H股和a股年报信息披露的程度也存在差异。一方面a股年报在公司治理方面披露的信息比H股年报的相关披露规范,详细披露独立董事职责的执行情况等。在披露关联方交易时,a股年报反映企业关联方交易可能存在的利润操纵,而H股年报披露企业存在的关联方交易,其对关联方交易的定义和内地相关规定不同,尤其是对国有企业。另一方面H股年报在附注中详细披露年报编制的基础,重要会计政策,财务报告管理,重要会计估计和判断,分部信息,投资子公司借款,衍生金融工具等内容。

四、a+H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特殊考虑

企业年报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的重要资料,因此正确地理解a+H股上市公司年报意义重大。

(一)新准则下会计差异的影响并没有减弱2005年至2007年青岛啤酒a+H股会计差异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影响并没有减少,而是增加了。投资者在对a+H股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时,要注意新准则下会计差异对净利润和净资产影响的程度以及具体的调整项目。新准则下年报披露的会计差异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影响具体的调整项目比较少,大部分调整额归入其他这一项目。投资者要根据年报附注中披露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对于旧准则中归到其他项目调整金额较大的,也要从附注等内容着手,分析其原因。

(二)关注a+H股年报信息披露差异H股年报披露的信息范围广,对国内相关行业的状况,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展望,会计核算的独立性进行了充分披露。H股年报附注中包括年报编制基础,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信息。a股年报侧重对关联方交易可能的利润操纵的披露,其对公司内部治理的相关内容披露较规范。投资者可以利用a股和H股年报信息披露的差异,结合他们的优势,分析企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风险以及发展前景等。

五、结论

在对企业财务状况分析时,投资者要全面地分析年报中披露的信息,尤其是对a+H股或是在国内和国外上市的上市公司。尽管,目前我国会计准则正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渡时期,对a+H或是在国内外上市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时候,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可能影响,正确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为投资决策的选择作好准备。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境内外;会计信息披露;差异;影响

一、a+H股上市公司会计年报披露差异产生的背景和差异简述

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会计的发展深受英国会计理论和模式的影响,国家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没有能够完全消除a+H股上市公司双重报告差异,旨在缩小内地与香港会计准则差异的坏帐准备、存货和投资等有关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动。内地会计制度与香港会计准则的比总体上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差异,首先,香港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一样,重视公允价值计量,突出表现在对资产的计价和资产交易方面,内地会计制度强调以帐面价值对资产或资产交易进行计价。其次,与香港会计准则相比,内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等方面规定较为具体,香港会计准则更注重的是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比较原则性。第三,香港会计准则强调对关联方交易等信息的披露,对关联方交易的关注度较高,尽管内地会计制度也重视关联方交易,但关注的重点是关联方内部交易的会计处理是否存在利润操纵问题。

二、a+H股同时上市的公司在不同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指标差异性

1.截至2007年12月31日,我国同时发行a和H股的有51家。2007年度财务报告中列报存在境内外报告净资产差异的“a+H”公司有41家(占全部“a+H”公司的80%);列报存在境内外报告净利润差异的“a+H”公司有47家(占全部aH股公司的92%)。其中,有41家a+H股公司同时存在境内外报告净资产和报告净利润差异。

2.存在境内外报告净资产差异的41家“a+H”公司报告了1337亿元的绝对差异(∑(|境内数-境外数|)),平均差异率为4%(绝对差异/|境内报告净资产|)。存在境内外报告净利润差异的47家“a+H”公司报告了340亿元的绝对差异,平均差异率为6%。其中,境内外报告净资产存在较大差异的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保险业、煤炭采选业、银行业、水上运输业、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交通运输辅助业;境内外报告净利润存在较大差异的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保险业、煤炭采选业、金属非金属业、纺织业、水木工程建筑业、水上运输业。境内外报告净利润差异金额较大的报表项目包括递延保单获得成本(94亿元)、递延所得税(86亿元)和油气资产及折耗(84亿元)等;境内外报告净资产差异金额较大的报表项目包括油气资产及折耗(910亿元)、递延所得税(433亿元)、递延保单获得成本(413亿元)等。

三、简述a+H股上市的青岛啤酒会计准则差异影响

以青岛啤酒为例,对于既在内地上市,又在香港上市的企业而言,具体表现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面的差异。会计差异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净利润和净资产产生一定的影响。

1.青岛啤酒2005年至2007年的年报a股和H股的对净利润的调整,在旧准则下,青岛啤酒a股和H股的会计差异对净利润的调整项目主要包括汇率,固定资产折旧,投资,减值准备,公允价值等方面,2007年新会计准则下,会计差异主要表现在汇率变动等方面。2005年香港和内地净利润差异额为2.631万,调整额度比较大的项目是固定资产折旧为557万,其次是归入其他项目的会计差异调整金额为42万。其余项目调整额绝对值在8万到16万之间。2006年利润调整额为12.971万,其中固定资产折旧调整项目为557万,汇率变动调整-366万,归入其他项目的调整金额为325万,其余项目调整额绝对值在0到23万之间。新会计准则下,2006年净利润的差异额为10.909万,其中汇率调整额为-366万,归入其他项目的调整额为11.275万。2007年净利润的调整额为-49.232万,其中汇率变动调整额为-18.434万,归入其他项目的调整额为-798万。显而易见,在新会计准则下a股和H股会计差异对净利润的调整项目明显减少了。

2.青岛啤酒2005年至2007年的年报a股和H股会计差异对净资产的影响。2005年香港和内地会计准则下,净资产差异额为14.96万,调整项目包括未分配利润、汇率变动、汇率并轨前后影响、固定资产折旧、投资差异、减值准备、公允价值等。其中汇率变动调整额为141.253万,汇率并轨前后影响为-140.887万,公允价值调整了-90万,未分配利润调整了80.971万,投资差异调整额为-49.332万。其余项目调整额度不大。旧准则下,2006年净资产的调整额为23.709万,主要调整项目为豁免偿还欠款、汇率变动、汇率并轨前后影响和未分配利润,其金额分别为-594万,141.253万,-141.253万和71.76万。新会计准则下,2006年净资产调整额为0。2007年净资产调整了19.232万,没有具体的调整项目。与2005年相比,2006年会计差异对净资产的影响变化程度不大,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归入其他项目的调整,其差异率为-2.73,其次是公允价值调整项目,差异率为-0.96。

3.财政部、证监会自2006年起开始研究取消“双重审计”相关政策,2007年12月6日,内地与香港的会计审计准则实现等效,取消H股“双重审计”的条件已趋成熟。这样从2008年起青岛啤酒的a股和H股年报财务报表没有象2007年之前存在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会计差异调整。

4.对青岛啤酒a、H年报信息披露进行比较,发现年报披露的信息差异也影响着投资者相关利益。

(1)通过比较青岛啤酒a股和H股的年报,不难发现其信息披露范围存在明显差异。a股年报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重要提示,公司基本情况、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股本变动和股东情况,董事,监事和高层管理人员,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情况简介,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重要事项、财务会计报告、备查文件目录等。H股年报信息披露的范围比a股年报信息披露的范围广,主要体现在H股年报中包括管理层的讨论和分析和独立核算报告等内容。H股年报中管理层的讨论和分析披露了本年度国内啤酒市场情况,经营情况回顾和新年度的展望等信息。国内啤酒市场分析主要介绍会计报告年度国内啤酒行业的总体情况以及影响因素,为投资者提供国内啤酒行业的基本状况。对青岛啤酒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近年销量增长趋势,会计报告年度分地区销量,该年度产品结构,海外销售情况,母公司生产成本结构,下一年度生产经营策略等。独立核算报告包括董事对财务报表责任,核算师的责任和意见等内容。

(2)H股和a股年报信息披露的程度也存在差异。一方面a股年报在公司治理方面披露的信息比H股年报的相关披露规范,详细披露独立董事职责的执行情况等。在披露关联方交易时,a股年报反映企业关联方交易可能存在的利润操纵,而H股年报披露企业存在的关联方交易,其对关联方交易的定义和内地相关规定不同,尤其是对国有企业。另一方面H股年报在附注中详细披露年报编制的基础,重要会计政策,财务报告管理,重要会计估计和判断,分部信息,投资子公司借款,衍生金融工具等内容。

四、结论

执行的2006年新的会计准则以来,a股和H股会计差异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调整项目减少了,特别像青岛啤酒此类同时在a+H股上市的公司,自2008年取消“双重审计”以来,a股和H股的年报审计基本采用一套财务报表。但是我们发现在a股和H股年报信息披露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香港会计准则更重视公允价值计量、对资产减值可作转回处理、对关联方交易等信息的披露及对消费积分采用客户忠诚度计划ifric13递延收入法处理方面更接近国际会计准则处理。目前我国会计准则正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两者完全接轨还需要比较长的过渡时期,对a+H或是在国内外上市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时候,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可能影响,正确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为投资决策的选择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王立彦刘军霞:上市公司境内外会计信息披露规则的执行偏差[J].经济研究》2003.11.

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篇5

一、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摘要:一方面,各国的会计准则首先是根据本国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环境因素的特征,为了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因而各国会计准则的目标,会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财务报表的种类、格式和编制方法,以及会计术语及其含义等都会存在大小各异的差别摘要:另一方面二战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等更加迅猛发展,国际融资活动日益频繁,国际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地区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经营的会计师事务所相继出现并逐渐增多,国和国之间会计准则的巨大差异已日益成为国际资本合理流动和国际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因此,必须对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协调。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可能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摘要:

1.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正是由于会计有很强的技术性,使会计拥有天然的国际化的本性。比如,奠定了现代会计学之基础的复式记帐法,被诗人歌德赞誉为“人类聪明的绝妙创造”,它自从意大利诞生以来,即不胫而走,风靡全球,为世界各国共同采用;作为复式记帐法理论基础的会计恒等式则是各国共同遵守的信条;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如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等,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否认;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本原则,如权责发生制、实现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也都是世界各国普通接受和认可的原则,等等。这一切都说明,会计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可以为所有国家所采用。

2.经济运行方式的趋同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提供了可能性。目前,世界各国大多采用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国的会计准则并无根本性的差别,因为摘要:(1)尽管市场经济具有各种不同的模式,如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调节型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但是它们的共性远大于个性,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采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以外,其他市场经济体制均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实现形式,私有制经济占主导;各种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区别还主要体现在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传导机制的差别上,各种市场经济模式中企业均主要采取独资、合伙、公司制三种组织形式,其中体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制在三种企业组织形式中占居主流地位,公司制企业在不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遵循着近乎共同的规律,这为财务会计采用相同或相近的会计原则、会计方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2)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经济全球化是它的发展趋向,这又为作为国际商业语言和财务语言的会计采用相同或相近的会计原则、会计方法提出了客观要求。

3.各国政府和组织日益熟悉到开展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对促进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地参和国际性会计官方组织和民间组织开展的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活动;在制定和修订本国会计准则时,充分地借鉴和采用国际通用的会计惯例。这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4.和平和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提供了宽松的国际环境。

5.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的交流日趋频繁,各民族交往日渐增多,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创造了外部环境。

6.国际性和地区性经济、政治组织的增多,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功能的不断加强,一系列国际性和地区性会计专业团体(如iFaC、iCCap、iaSC、iCaC、aiSG、iaa、Capa、UFa等)、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专家工作组、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特设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等的成立,以及他们所从事的艰苦而富有成效的工作,都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创造了条件。

二、会计准则的各国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建立在会计准则的各国差异之上的,因为有差异方有协调之必要。寻找到有效的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途径、方式和方法,首先必须正视准则的各国差异,然后找出差异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并分清楚差异的不同性质,比如,哪些差异是既符合本国国情又不阻碍国际经济交流应当保留的,哪些差异是阻碍国际经济交流没有必要保留的;哪些差异是近期可以协调的,哪些差异的协调尚需较长的过程;哪些差异的协调是迫切的,哪些差异的协调是可以暂缓的摘要:等等。尽管会计本身具有国际化的本性,但是由于各国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环境因素各异使得各国的会计准则呈现出形形的差别。世界上没有两个会计环境完全相同的国家,也就没有两个会计准则完全相同的国家。

——由于经济体制不同、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方式和力度不同、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不同,不同国家的会计目标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如法国实行计划指导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广泛的调节、干预和计划,企业国有化成份占很大比重,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这种经济体制环境决定了法国会计准则的目标侧重于满足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并注重保护和满足债权人的要求;而美国是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代表,私有制企业占绝对优势,股份有限公司尽管在数量上占少数,却在各类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中占87%,证券市场极为发达,这种经济体制环境决定了美国会计准则的目标主要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经济决策的需要,其中尤其注重保护证券投资者的利益。

——由于法系的差异以及政府在制定会计准则中所起的功能不同,使国和国之间会计准则有所不同。如采用英美法系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美国,由民间会计职业团体制定成典的会计准则摘要:而属于大陆法系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国,其会计准则采用法的形式,由国家制定,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由于会计目标的差别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各国财务报表的构成有显著的差异。如美国是面向投资者的财务报告体系,除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留存收益表外,还包括和财务会计目标相关的现金流量表、全面收益表等;而法国除一般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资金表外,还有引人注目的社会报告,体现了法国会计面向政府、面向社会的特征。

——财务报表的格式不同。如法国资产负债表的格式和美国和日本不同,其排列方式正好和美国相反,在资产方以无形资产为第一项,依次为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和递延项目,在权益方则将所有者权益排在上半部分,负债排在下半部分;表述方式也不同,所有资产项目分别按总额和折旧额表示,净值单独计算为一栏。法国的损益表和英美相比非凡强调财务费用,根据欧共体第4号指令的要求,损益表项目分为摘要:(1)营业收入和费用;(2)财务收入和费用;(3)非常性项目;(4)税金。法国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分类和美、日等国相比也很独特摘要:如把长期投资作为固定资产的一部分,把对关联公司的贷款和其他贷款作为长期投资项目的内容;在负债方面,不作长短期划分,而是按负债的性质分类,把所有借款归为一类(债务),把应付帐款等归为一类(负债),把各种债权人又归为一类。财务报表的格式和排列方式除和会计目标有关外,很大程度上受传统习惯的影响。

——经济结构的巨大差别将导致国家间会计准则的显著差别。例如,新加坡由于其人力资源缺乏,非凡强调企业注重对人力资源的利用及浪费情况,所以尤其重视增值表的功能摘要:巴布亚新几内亚把种植园作为一种重要的经营方式,所以非凡制定了种植园会计准则。

——为和各国不同的会计目标、经济政策等相配合,各国采用的具心得计方法的差别也是比较大的。乔伊一巴维布1982年对澳、加、法、德、日、荷、瑞典、瑞士、英、美10个发达国家的32种会计方法进行调查(乔伊。米勒摘要:《国际会计》)的结果表明,完全一致的会计方法不超过6种,尚不到60%,各国的差异集中表现在合并报表、外币折算、长期投资、商誉、通货膨胀会计、盈余公积等上面(注摘要:详见弗雷德里克D.S.乔伊、格哈特C.米勒摘要:《国际会计》,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

另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以iaS为参照系对其成员国(40个国家的回复)的会计准则进行的调查表明,各国会计方法的差异是显著的(注摘要:详见王德升、白肇鲁、阎金锷主编摘要:《国际会计》,中国审计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页。)。

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是用来满足一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在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潮流。会计准则的各国差异和国际协调两者并存、协调发展,是尊重实事、切实可行的选择。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加强,国家之间经济差距缩小,经济运行方式趋同,国家之间会计准则的共性将会越来越多,国家差异将会逐步缩小,但是,只要国家存在,各国的会计环境有别,会计准则的国家差别就必定存在。“求大同,存小异”,将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三、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对会计准则必要性、可能性以及会计准则国家差异的论证,可以归纳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基本原则。

1.国家差异和国际协调相结合

会计准则首先是为了满足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的,而每一个国家都有独特的社会环境特征,因而各国会计准则之间呈现出某些差异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当今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趋向,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会计准则的各国差异又对世界经济交往带来了不利和障碍,因而才有减少差异、增进可比性和一致性的国际需要。会计准则的国家差异和国际协调理应结合起来,不能因为强调国际协调而试图消除必要的国家差异,也不能以会计准则的国家差异为由阻碍国际协调。

2.求同存异

和第一条原则相对应,我们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中遵循的第二条原则是求同存异。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经济差距的缩小,经济运行方式的趋同,会计准则的国家差异将会越来越小,会计准则的共同性因素将会越来越多。但是只要“国家”这种形式存在,国家之间经济利益的差别存在,法律、文化习俗等社会环境因素有别,会计准则的国家差异就一定存在。总的趋向应该是旧的差异被不断地协调,而新的差异可能又不断产生,当然最终差异会越来越小。

3.地区协调优先

相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协调,地区协调所面临的矛盾和协调过程中碰到的障碍较少;地区性政治经济组织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共同目标为基础,地区协调的愿望比国际协调的愿望更强烈;利用地区性政治经济组织的权威性和内部政治经济利益的一致性,推行会计准则的协调活动,其可能性比国际性协调大得多;和此同时,由于地区协调在地区范围内缩小了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为世界范围内的会计准则协调打下了基础。在这一方面,欧盟是典型的一例。

4.部分国际性业务优先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首先来自世界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需要。部分国际性业务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要求尤为迫切。例如,当国际资本市场中心的法兰克福或苏黎世的银行家们接到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十几个公司的贷款申请时,会同时收到各种不同形式的财务报表,这对他们资本市场的决策会带来很大的困惑。同样地,当a国的上市公司要进入B国的证券市场,也会因财务报表表达方式的不同,给潜在的股票购买者带来决策上的困难。再如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往往遍布世界各地,各母、子公司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编制的各式会计报表,为跨国公司合并报表的编制和经营决策的制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尚未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对向国际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公司和在国外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可由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出面规定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对跨国公司,可考虑先采用国内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两套准则编制会计报表方法的做法。

5.增强协调方式、方法的可行性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方式和方法应具有可行性。比如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推行,不单是会计技术新问题,本质上是国际利益关系的调整新问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制定并公布的国际会计准则,显然多以美、英会计准则为蓝本,使许多非英美会计模式国家难以接受。因此,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时,首先要充分把握协调范围内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情况及其成因,然后在平等的基础上认真讨论,以使所制定的准则尽可能地反映各国的要求,增强国际会计准则的可行性。从1987年开始,证券管理机关国际组织(ioSCo)从搞活国际资本市场的角度出发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合作、积级参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为使国际会计准则为国际资本市场所承认,证券管理机关国际组织会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致力于两方面的工作摘要:一是把已有的国际会计准则中可任意选择的准则适当删除,二是改进现有的准则。通过ioSCo的支持和认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方面已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6.循序渐进,因势利导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历史过程,是不断地缓解矛盾和冲突的过程。它牵扯面广,难度极大,想一劳永逸,只能事和愿违。协调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由点到面、由易到难、不断积累,逐步展开。协调的过程,还应是根据世界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程度和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需要,有的放矢,因势利导。

四、有关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一个新观点

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侧重于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原则和方法;国际会计准则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方面发挥了并正在发挥着积极的功能。但是还应看到国际会计准则在各国实际推行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我认为除了现行国际会计准则主要以英美会计准则为蓝本,非英美会计模式的国家难以接受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未能很好地迎合和满足各国有关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实际需要。具体的会计确认、计量的方法往往和一国的会计目标、经济环境,尤其经济政策相联系硬性推行统一的难度很大,但这并不否认国际会计准则的确认和计量方法给予各国会计准则的示范效应,以及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中所起的重大功能。

我认为,给国际经济交流造成障碍的,首先不是会计确认、计量方法的不同;即使一国的会计准则不是也答应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吗?首要的障碍在于摘要:会计基本概念、概念的分类、财务报表的格式、报表项目的含义等差别太大,限于篇幅本文将实证过程省略。鉴于财务报表的格式、报表项目含义等的差别给国际经济交流造成障碍的目前状况,笔者建议摘要:致力于国际会计协调的政府间组织和民间组织,应协力进行会计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统一的推广工作;探究出几套基本财务报表的格式,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我认为,推广统一的会计基本术语和财务报表格式,比推广统一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碰到的阻力要小得多,因为,改变会计术语和财务报表格式,一般和各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利益并不抵触,其阻力仅限于各国的传统习惯不同摘要:假如统一的会计术语和财务报表格式,能够顺应各国有关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需要,我想还是能够被接受的摘要:推广统一的会计术语和财务报表格式同样不能靠强制的办法,而是要靠权威性、可行性,以及是否能够顺应各国的需要。假如各国都能够向统一的会计术语和财务报表格式靠拢,那么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就能够向前推进一大步。从这个意义上,我把推广统一的会计术语和财务报表格式作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又一个突破口。

「参考文献

[1王德升,白肇鲁,阎金锷主编。国际会计[m.北京摘要:中国审计出版社,1996.

[2杨纪琬等著。杨纪琬教授从事会计工作60周年论文集[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篇6

[关键词][摘要]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和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的执行使会计准则和新所得税法在资产确认、计量方面出现了差异。由于税负影响每个企业,所得税法自然成为企业必须考虑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在系统分析“税会分离模式”的基础上以新会计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为依据,详细比较了会计资产和应税资产的全方位差异,并在论证其差异具有可协调性的基础上,对差异的协调提出了总体思路和具体建议。

[关键词]会计资产;应税资产;分离模式;差异;协调

1税会模式与差异协调机理

1.1税会模式的选择

1.1.1国外税会模式

税会模式,又称“会税模式”,就是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模式,诺布斯(nobes)的“两分法”把会计与税法关系分为“税会统一”模式和“税会分离”模式。目前世界范围内典型的税会模式主要有“税会分离”、“税会统一”、“税会调整”三类模式。“税会分离”模式的特点是企业按照会计准则处理经济业务,提供会计报告,在纳税时再根据税法规定,改变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准则和税法是两套平行的体制,但又各自保持独立;在“税会统一”模式下,国家要求所有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所采用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必须与税务会计相一致,即二者是统一的。会计准则与税法在经济业务处理方法上的一致性,会导致会计报表不能为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服务,会限制企业会计准则体制的独立发展;“税会调整”模式的特征是会计准则与税法尽量协调,在可协调的范围内使得二者的差异最小化,会计准则不是一个独立的体制,它是证券交易法、商法以及税法的补充。

1.1.2我国税会模式的理性选择

我国税会模式经历了由高度统一到逐步分离的变化过程。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是完全相同的;1984年后,逐步出现了税前扣除以及纳税调整事项;1994的年税制改革采取了税法与会计准则分离来制定计税标准的办法,用税法规定了扣除基本项目和标准;2000年我国从“纳税调整”模式渐渐走向“独立纳税”模式,初步明确了税法与会计准则走向分离的态势。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率先施行的《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确立了我国分离式“独立纳税”的税会模式。

1.2税会模式差异的协调机理

1.2.1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差异协调的必要性

(1)差异过大引起制度效率损失,增加纳税成本

众所周知,对于同一类别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减少二者效率损失的关键是使二者在内容上具有相对同一性。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具备相对同一的前提,即同属于经济法范畴。那么保持二者的同一性是减少效率损失的关键。但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目标不同,相互牵制而降低了效率。从纳税人的角度看,核算完遵循会计准则计量的会计报告后,又要按照税法的要求重新计算应纳税额,并对二者有差异的项目再做纳税调整,这就在操作过程中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以及纳税人的纳税成本。

(2)差异过大引起税源流失

在实务操作过程中,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使得二者在后期必须进行大量的纳税调整事项,这就导致人为操作空间加大。从纳税人是理性经纪人角度分析,纳税人的利益取向必是尽量利用信息不对称性而少纳税或不纳税;另外,征纳人员对于会计准则的新变化更难适应和理解,对纳税人的资料很难管理和控制,造成税款少征的情况发生,这是产生税源流失的主要原因。

(3)差异过大容易造成财务虚假信息

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是企业及利益关系人,而税务信息的使用者却是国家。从微观层面上来说,整个国家利益和个别企业利益是相对的,这会间接导致纳税主体准备两套账簿,一套是自己按照会计准则做的账簿,另一套是为了应付税务机关而做的账簿。在实际工作中难保不会出现伪造、变造资料和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现象,造成财务虚假信息。

1.2.2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差异协调的可行性

(1)会计准则与税法在演变过程中的统一性

税制的演变过程是从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上发展演变过来的,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密不可分的。从内涵和外延上分析,两者都是相互交织的,真正会计理论上的逐渐成熟,才是税制理论发展的坚实积淀。从数据的收集方面来说,税法确认应纳税所得额的依据是会计准则提供的数据。税法把纳税信息通过“所得税费用”科目作为载体又反馈给会计报告,这也会影响会计利润。由此可见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内在统一性。

(2)税法目标与会计目标的可协调性和服务对象的一致性

尽管会计准则和税法存在目标上的差异,但国家征税必须建立在真实的税基、税源之上,其中最基本的数据来源则是会计准则所提供的,这是最根本的前提,因而目标具备可协调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与会计共同服务于代表社会公众利益的国家,区别在于税收强调的是不可分割的公共需要,会计则在满足公共需要的同时,还要直接面对社会公众不同的私人需要。税收与会计服务对象的内在一致性表明,在目标和所遵循原则上的差异主要是属于技术层面的,不存在根本冲突,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是两者关系的主流。

(3)税法与会计准则观念的相通性

会计准则和税法在设置制度时,二者所运用的观念是相通的;会计准则的运用和税法的运用在宏观上都可以把控整个国家的经济脉络,二者起到的作用是一致的。从整体上看,无论是税法向会计准则靠拢,还是会计准则向税法靠拢,都只是某个学科的选择性问题,二者真正的内涵是相同的。

2会计资产和应税资产的差异分析

2.1资产入账价值及其调整差异

就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看,新会计准则规定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承租人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与租赁项目的初始直接费用,应当计入租入资产价值。税法规定初始直接费用可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原值不是预计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现值;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资产看,当用公允价值确定会计成本的情况下,会计准则规定无论以何种方式取得固定资产的成本都应该包括弃置费用的现值;税法规定企业以物易物,不论是否涉及补价,均应该按照出售原有资产,购买新资产处理。交易各方均按照出售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换入资产的计税成本。

1税会模式与差异协调机理

1.1税会模式的选择

1.1.1国外税会模式

税会模式,又称“会税模式”,就是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模式,诺布斯(nobes)的“两分法”把会计与税法关系分为“税会统一”模式和“税会分离”模式。目前世界范围内典型的税会模式主要有“税会分离”、“税会统一”、“税会调整”三类模式。“税会分离”模式的特点是企业按照会计准则处理经济业务,提供会计报告,在纳税时再根据税法规定,改变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准则和税法是两套平行的体制,但又各自保持独立;在“税会统一”模式下,国家要求所有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所采用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必须与税务会计相一致,即二者是统一的。会计准则与税法在经济业务处理方法上的一致性,会导致会计报表不能为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服务,会限制企业会计准则体制的独立发展;“税会调整”模式的特征是会计准则与税法尽量协调,在可协调的范围内使得二者的差异最小化,会计准则不是一个独立的体制,它是证券交易法、商法以及税法的补充。

1.1.2我国税会模式的理性选择

我国税会模式经历了由高度统一到逐步分离的变化过程。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是完全相同的;1984年后,逐步出现了税前扣除以及纳税调整事项;1994的年税制改革采取了税法与会计准则分离来制定计税标准的办法,用税法规定了扣除基本项目和标准;2000年我国从“纳税调整”模式渐渐走向“独立纳税”模式,初步明确了税法与会计准则走向分离的态势。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率先施行的《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确立了我国分离式“独立纳税”的税会模式。

1.2税会模式差异的协调机理

1.2.1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差异协调的必要性

(1)差异过大引起制度效率损失,增加纳税成本

众所周知,对于同一类别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减少二者效率损失的关键是使二者在内容上具有相对同一性。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具备相对同一的前提,即同属于经济法范畴。那么保持二者的同一性是减少效率损失的关键。但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目标不同,相互牵制而降低了效率。从纳税人的角度看,核算完遵循会计准则计量的会计报告后,又要按照税法的要求重新计算应纳税额,并对二者有差异的项目再做纳税调整,这就在操作过程中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以及纳税人的纳税成本。

(2)差异过大引起税源流失

在实务操作过程中,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使得二者在后期必须进行大量的纳税调整事项,这就导致人为操作空间加大。从纳税人是理性经纪人角度分析,纳税人的利益取向必是尽量利用信息不对称性而少纳税或不纳税;另外,征纳人员对于会计准则的新变化更难适应和理解,对纳税人的资料很难管理和控制,造成税款少征的情况发生,这是产生税源流失的主要原因。

(3)差异过大容易造成财务虚假信息

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是企业及利益关系人,而税务信息的使用者却是国家。从微观层面上来说,整个国家利益和个别企业利益是相对的,这会间接导致纳税主体准备两套账簿,一套是自己按照会计准则做的账簿,另一套是为了应付税务机关而做的账簿。在实际工作中难保不会出现伪造、变造资料和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现象,造成财务虚假信息。

1.2.2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差异协调的可行性

(1)会计准则与税法在演变过程中的统一性

税制的演变过程是从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上发展演变过来的,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密不可分的。从内涵和外延上分析,两者都是相互交织的,真正会计理论上的逐渐成熟,才是税制理论发展的坚实积淀。从数据的收集方面来说,税法确认应纳税所得额的依据是会计准则提供的数据。税法把纳税信息通过“所得税费用”科目作为载体又反馈给会计报告,这也会影响会计利润。由此可见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内在统一性。

(2)税法目标与会计目标的可协调性和服务对象的一致性

尽管会计准则和税法存在目标上的差异,但国家征税必须建立在真实的税基、税源之上,其中最基本的数据来源则是会计准则所提供的,这是最根本的前提,因而目标具备可协调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与会计共同服务于代表社会公众利益的国家,区别在于税收强调的是不可分割的公共需要,会计则在满足公共需要的同时,还要直接面对社会公众不同的私人需要。税收与会计服务对象的内在一致性表明,在目标和所遵循原则上的差异主要是属于技术层面的,不存在根本冲突,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是两者关系的主流。

(3)税法与会计准则观念的相通性

会计准则和税法在设置制度时,二者所运用的观念是相通的;会计准则的运用和税法的运用在宏观上都可以把控整个国家的经济脉络,二者起到的作用是一致的。从整体上看,无论是税法向会计准则靠拢,还是会计准则向税法靠拢,都只是某个学科的选择性问题,二者真正的内涵是相同的。

2会计资产和应税资产的差异分析

2.1资产入账价值及其调整差异

就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看,新会计准则规定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承租人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与租赁项目的初始直接费用,应当计入租入资产价值。税法规定初始直接费用可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原值不是预计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现值;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资产看,当用公允价值确定会计成本的情况下,会计准则规定无论以何种方式取得固定资产的成本都应该包括弃置费用的现值;税法规定企业以物易物,不论是否涉及补价,均应该按照出售原有资产,购买新资产处理。交易各方均按照出售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换入资产的计税成本。

2.2固定资产折旧差异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在固定资产折旧范围、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三方面存在差异。就折旧范围看,新会计准则规定除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外,企业应当对其他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就折旧方法看,新会计准则规定应根据固定资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所得税法规定固定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就折旧年看,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所得税法规定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房屋、建筑物为20年;飞机、火车、轮船、机器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电子设备为3年。

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篇7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新兴经济体;国际会计趋同;差异原因分析

一、引言

国际上对制定一套高质量国际会计标准的呼吁已持续多年。国际会计理事会(iaSB)自2001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建立一套高质量,易理解,执行力强并且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国际性财务报告准则,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世界上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单一的财务报告准则可以降低成本,增加信息透明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国际投资和经济发展等(Daske,2008;erickson,D.,esplin,a.,andmaines,2009)。然而,随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国际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新兴经济体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却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判与质疑。一些研究发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Zeff,2013)。一些学者指出,虽然一些国家宣称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采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仍然有部分财务报告准则的内容没有被采用。另外,国际财务报告在标准上的统一未必能保证会计实践的统一,财务信息表面上的统一可能会隐藏其背后实际会计操作操作和经济制度上的差异(peng,S.,andBewley,K.,2010)。尽管我国曾一度被认为是最不可能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之一,财政部在2006年新颁布了一部与国际财务报告高度融合的企业会计准则,意味着我国成为国际财务报告家族中的一员。我国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上的认同度,强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财务报告趋同的进程。2014年,财政部新增了三项企业会计准则并对此前的五项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虽然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很大程度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融合,但仍存在着不小差异。研究发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最大的差异在于公允价值计量的采用(peng,S.,andvanderLaanSmith,J.,2010)。本文通过对比我国最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研究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采纳和实施问题。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采用程度

我国曾在1998年首次允许企业在债务重组,投资和无形资产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然而,由于大量企业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利润操纵,这一政策在三年后终止了。2006年,我国财政部又一次引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比于此前的引用,这一次财政部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采取了更加严谨和保守的态度。2014年,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修改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并且新颁布了第39号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了更加详细和全面的解释。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41个具体准则。表1总结了公允价值计量在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根据表1,在41项具体企业会计准则中,有27项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应用。其中,有18项准则在初始计量阶段、10项在后续计量阶段、12项在资产减值测试中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另外,有19项准则在会计计量和财务报告的披露、成本分摊等方面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应用。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公允价值应用方面的比较

表2列示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14)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会计的融合程度。表2详细地对比了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定义、层级,在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和减值测试中的应用,和在公允价值的披露以及在其他情形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根据表2,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很大程度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融合,特别是在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后续计量中的应用,公允价值的披露要求和费用分配等方面,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一致。但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层级与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方面二者存在差异,最为明显的差异是在非金融资产的初始和后续计量方面。造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公允价值方面的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类:第一类,市场环境不成熟。首先,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体,我国的市场环境还不足以支撑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应用。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于1979年,至今还未达到成熟的阶段,因此,我国的市场竞争并不是完全的。在现实中,我国市场常常会出现市场不活跃或是无序交易的情况。然而,公允价值计量的有效应用依赖于高度成熟和自由的资本市场,活跃的市场和有序交易是决定公允价值的基本条件。因此,对于资本市场不完善,“公允价值”不可靠的资产,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没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而是采用其他更符合我国市场环境的计量方法来保证会计和报表信息的相关性。例如,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强调,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只有在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并且能够取得可靠的市场价格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却强调,只有在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无法取得可靠的公允价值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第二类,利润操纵。主观的判断和输入值的使用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企业操控利润的有效工具。另外,监管体系不健全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为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虚抬资产价值,操控利润和腐败行为提供了条件。我国在1998年首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大量公司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操控利润,财政部不得不停止对公允价值的采用。因此,虽然2006财政部再次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对于公允价值使用的范围和条件做出了严格的限制。例如,第三号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当日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其差额应计入所有者权益,而不能计入当期损益,并规定,已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以此来限制房地产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虚抬企业利润。类似地,为了防止企业滥用公允价值模式提高资产价值,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第三类,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由于国际会计理事会旨在建立一套单一的全球通用的财务报告准则,因此,对于一些国家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经济事项不能完全兼顾。国际会计准则主要考虑了大型股份制公司的合并问题,并没有考虑到我国大量存在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没有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做出特别规定,所有的企业并购均使用购买法,以收购日的公允价值计量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而我国的准则制定者考虑到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一特殊情况,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使用权益集合法,以财务报表的账面价值为初始成本。第四类,语言差异。除了一些由于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特殊的经济事项造成的差异以外,还有一些差异是由于语言方面的差异造成的。由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以英语制定的,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制定者为了使准则的实践者更好的理解,在某些准则的用词上并没有一字一句的翻译,而是使用了更利于我国会计准则实践者理解的文字风格或是加上了更为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例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要求大部分的资产和负债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而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般被描述为“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2014企业会计准则01号-存货)。事实上,这两种表述没有实质上的区别。类似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文件———投资性房地产中明确禁止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中由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转为成本模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虽然允许公司在转换模式能使财务报表信息更可靠、相关的情况下由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但是在条款后面特别强调了,这种可能性极小(iaS40.31)。虽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表述不同,但是却给出了相同的倾向性。

四、未来我国会计准则全面采用公允价值的可能性

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篇8

一、影响会计准则的因素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诸因素中对会计准则影响最直接、最主要的一种。它不仅影响公开准则,而且通过影响、、文化、等因素间接地影响会计准则。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特点、国家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发展国际贸易及参与国际经济组织情况、通货膨胀程度等。

2.法律因素。会计准则是对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进行统一管理的准则,它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主要来源于制定和颁布法规的部门。法律因素成为影响会计准则的重要因素。

3.文化因素。会计是一种社会与技术相互影响的行为,牵涉到人和物质技术两方面,不能摆脱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是影响会计准则的重要因素。

4.政治因素。由于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从而影响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会计准则不纯粹是一种技术手段,也是一个政治程序。

5.教育因素。教育因素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只有普通教育和会计专业教育达到相当水平,才能设计拟定与发达的市场经济相适应

的会计准则,并使之顺利付诸实施。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

1.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会计准则是会计规范的一种形式,另一种形式是会计制度。

财务会计有自己特定的、严密的会计程序,主要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程序,采取不同的规范形式,组织这些程序的方式或规范的重点会有所不同。按准则和按制度来规范是不一样的。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交易与事项)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详细各项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必须引用的概念定义,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业务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会计问题作出处理的规范。人们通过具体的会计准则,将会熟练地了解特定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

会计制度则不同,以某一特定部门、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从中可以看到,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有两个最主要的差别:

(1)规范的对象不同。准则按经济业务或项目,制度按一个企业;

(2)规范的重点不同。准则侧重于确认与计量,制度侧重于记录和报告,确认和计量的有机地体现在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中。准则是重点规范会计决策的过程,制度是重点规范会计的行为与结果。

20多年来,我国的财务会计规范在借鉴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000]25号《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通知明确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范围,规定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2001年1月18日,财政部以财会[2001]7号文印发《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等项准则的通知》,规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范企业无形资产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相关披露,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所有企业从2001年1月1日起执行《借款费用》、《租赁》、《现金流量表》、《债务重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和《非货币性交易》等六项会计准则。对于《投资》和《无形资产》两项会计准则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先行施行这项会计准则。对于国有企业有意施行这两项准则的应提出申请,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施行。以上两则通知充分表明我国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将长期并存,缺一不可,不能相互代替。

西方一些实行会计准则的国家虽然由有关职业团体制定并会计准则,但公司在实际执行中仍要根据会计准则制定会计科目体系,据以进行会计核算。所不同的是这种会计科目体系是公司自行制定的,属于公司内部核算制度。我国将会计制度由企业自行制定的条件还相差甚远。随着会计科目体系的形成和逐步完善,将来可能会形成由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自行制定或者由中介机构制定会计制度。但目前还不宜确认,因为准则和制度的差别在很多方面无法消除。准则和制度有可能会长期并存,从而成为特色会计的重要内容。

2.会计准则内容差异

2001年12月,国际七家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安达信、安永、毕马威和普华)《2001公认会计原则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对与会计准则有关的80个指标的调查,《报告》将全球62个国家2001年12月31日前有效的会计准则与现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即先前的iaSi)进行比较,分析自2000年报告以后各个国家的变化及所取得的进步。《报告》分析表明,中国会计准则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与国际会计准则仍有不少差距。

《报告》显示,与2000年相比,被调查的62个国家约有13在缩小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距方面取得了进步;约一半国家在减少差距方面尚未作任何努力,未曾或建议某些准则。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其中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差异包括6个项目:资产和衍生金融工具、减值损失、准备、雇员福利、所得税、合并会计;披露方面的差异包括:关联方交易和分部信息。

在《报告》的中国部分,重点比较上市公司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述为四个方面:

(1)中国因缺少特定的确认与计量准则而与国际会计准则有差异。包括权益结合、并购情形下的准备、雇员福利、负债折现、发行者金融工具的处理、金融资产的中止确认、衍生套期保值会计、处置国外实体时与该实体相关且已递延的累计汇兑差额处理。

(2)中国无以下项目的特定披露规则:权益变动表(外商投资企业除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上市交易的投资除外)、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终止经营、稀释的每股收益、使用后进先出法时存货现行成本或先进先出法成本的揭示。

(3)准则在以下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有差异。从事非相似活动的子公司不在合并报表编制范围之中、待销售的子公司(甚至以前是被合并的)不在合并报表编制范围之中、多数合并并的)不在合并报表编制范围之中、多数企业合并使用购买法会计,合并子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均以账面价值合并、允许大修理费用的预提或摊销、交易性和衍生性资产和负债一般不以公允价值持有、提议的股利按应计制原则确认为负债、递延所得税会计并不常用,如果也是对时间性差异进行,并允许使用递延法或负债法处理,非常项目的定义非常宽泛,与主要分部有关的特定披露未作要求,没有特定主体合并准则。

(4)其他差异。在某些情况下,中国允许融资租赁以未折现的租赁付款额金额确认;中国没有要求分部报告应以财务报告使用的政策来编制。

三、协同的对策

1.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协同针对现阶段准则与制度并存的情况,提出以下设想:

(1)首先要明确各自的适用对象(范围),其次应在《会计法》的统一指导下,使两种形式的规范相互协调,以保持规范的一致性。准则和制度处于平等的地位,要求企业既执行准则又执行制度。那么两者的相互协调与相互配合就非常重要。

(2)对于我国会计规范改革可以提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分两步走,第一步即近期目标是准则与制度并行,实行两种形式的规范;第二步即远期目标是采取单一形式的规范,至于是选择准则还是选择制度,等经过加入wto过渡期后由整个国民进一步、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状况来定。

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下,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如果全盘接受国际准则,显然会忽视我国与发达国家会计环境的差别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但是如果完全拒绝国际会计准则,必然会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利于我国吸收国际资本,更不利于到国外上市和发行债券,并且还要增加许多不必要的费用。

对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首先,必须对自己有全面的、系统的和清晰的认识。并不是先进的东西都适用于我国,在吸收借鉴先进的会计、时,还必须有自己特色-中国特色。任何会计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土壤成长起来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生搬硬套解决不了问题。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很不相同。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穷落后之苦。国际会计准则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它获得外资的同时,也要以开放市场、损害一定的经济利益作为代价。在利益权衡下,必须作出趋利避害的抉择。在照顾国情需要的前提下,应尽量与全球化会计准则、国际惯例相协调。

再次,还应看到国际会计准则是相对的,按的情况看,它最多只能在各主要资本市场上统一使用。由于各国会计环境差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试图以一套国际会计准则应用于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企业,还只能是一个美好的理想。

最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代表了一种趋势并且将成为现实。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采取措施,尽量参与iaSC的改组活动,并努力争取一定的地位,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赢得一定的利益。

2.会计准则的协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当通讯、信息、等高的发展使得全球资本市场的统一成为可能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调整其战略目标和章程,希望能成功建立一套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对其质量提出了三个关键条件:

(1)准则必须包括一套核心的会计报告,它们可以构成全面和公认的会计基础;

(2)准则必须是高质量的,它们能够导致可比性和透明性以及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

(3)准则必须严格地加以解释和应用。欧盟成员国已要求其所有上市公司必须在2005年以前统一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报表,而我国目前已有包括100多家B股公司在内的逾1000家上市企业和在境外上市的50多家H股公司及大量境外注册公司,为避免会计准则差异造成问题,要求尽快与国际接轨。

在缩小与国际会计准则差距的同时,也要考虑我国国情特色,其中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国外的经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是要注意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整个框架和理论基础,避免出现某个特别准则与整个理论基础相矛盾。通过与国际逐步接轨,使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能够统一,同时在照顾国情需要的前提下,尽量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同。四、结语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我国已加入wto这种需求尤为迫切。我们应该看到,会计准则国际化是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的需要,机遇与挑战共存。只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会计事业才能稳步向前发展。

[]

[1]刘玉廷。关于会计中国特色问题的思考[J].会计,2000,(8)。

[2]刘峰。会计准则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3]徐经长,杜胜利,陈轲。国际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篇9

关键词:全英语教学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 职业教育桥梁

一、“无差异论”笼罩下如何有效实行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

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强调会计专业知识结合英语运用的教学氛围,上课的语言环境,教材的使用和学生评价方式都应围绕这个总体目标。具体表现有,部分学校已经开设或计划引进的会计学全英课程都是以外国成熟职业教育项目(如aC-Ca和CGa)为依托的。上述目标的制订和具体的合作交流措施无疑有助于培养“地道”的国际化会计人才,但同时也对教学提出了挑战:

伴随中国新《企业财务会计准则》的颁布,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无差异论”就逐渐被讨论。并且,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确认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无差异论”似乎还获得了权威的背书。由于相当部分的全英课程都是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这种观点也渐渐蔓延到会计课程全英教学中,认为中文和英语会计教学的差异仅仅停留在授课的媒介――语言上。然而,“趋同不等同于相同”(这是2005年9月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作题为“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国际化趋同发展”演讲时所明确的观点,他率先批驳了这种主观的“无差异论”)。在会计课程全英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把中文会计准则中的原理和逻辑生搬硬套在全英教学中。简单移植的结果是造成学生会计知识体系上的混淆。另一方面,英语(非母语)教学有其特点和规律,如:英语专业词汇的特定用法,课堂气氛的调动,英文教材的合理使用――都有别于中文会计教学规律,需要不断摸索和总结。

1、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概念的混淆――内容上的差异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从理论上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目标,美国著名国际会计学家乔伊和缪勒指出:一是标准化;二是协调化。前者要制订和实施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来取代各国的会计准则,也就是各国采用相同的会计准则;后者则不要求统一的会计准则,但要求各国会计准则通过不断的协调,逐步缩小不同会计准则、制度之间的差异,从而达到提高不同国家会计实务和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可见,会计准则“无差异论”过早地进入了会计准则标准化,从而混淆了“趋同”和“相同”的概念。由于不同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环境决定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比强调国际统一的标准更具有生命力。中国新会计准则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也正是不断协调的产物,它是在尊重国情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并承认与国际会计准则仍然存在的不同方面的差异,比如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的模式选择、资产减值转回以至借款费用资本化等方面。

通过分析可知,基于中国和国际两种不同会计准则体系的中文与全英教学内容上的“无差异论”是没有理论和现时依据的。本科会计学全英教学需要承担起相关的差异辨析职能。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联系和讲解的两种准则体系的共同点和差异,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科知识平台。

2、英语(非母语)教学与中文教学的差异――语言应用上的差异

会计学是~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隶属的专业英语与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引发的差异会体现在词汇应用及原皈教材编辑中。词汇方面,会计专业英语中有很多习惯用法,如:持续经营假设为goin’gconcernassumpuon,风险溢价为riskpremium;同时,存在一词多用的情况,其中最典型的是stock的用法:其既可以在商品交易的语境中作为“存货”的意识表达。也可以在金融资产交易中表示为“股票”。在英文教材编辑结构疗面,“however”、“whereas”和“nevertheless”等表示转折语境的词汇有较高的使用频率,而在这些词之后所列举的内容和观点,通常是容易被忽略的有关计量和披露前提或假设――这与大多数中文教材中“开门见山”的编撰风格有明显区别。值得一是的是,部分英文教材在计量模式选择或者资产类别定义的阐述中(如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和金融资产归类)都采取了这种补充强调的模式。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要适当地强调英语词汇与实际语境的关系,实施联系生活的英语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用英语学习会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加引导,特别对在章节靠后篇幅的“补充强调”或者“特殊情况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以便学生完整、清晰地学习知识。

二、途经:新形势下定位会计学课程全英语教学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的机遇下,会计学本科课程全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应该得到彰显。作为结合了会计知识和专业英语应用的课程,其肩负着理论教育和实践指导的双重任务。因此,如何合理地设置课程,进而结合即将面临的就业要求便成为了首要问题。

1、全英语教学引入点面结合的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首先,针对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内容上的差异,本科会计学课程英语教学可以适当地增加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分析,既有助于教师摆脱中文准则惯性思维的束缚,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对中文和英语不同语境下会计准则的了解和实务操作。教学过程中,不必受限于单一教材的内容,教师可以自己编写适合的英文教案,也可直接从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中外财务会计教材中摘取合适的案例。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教学可以从点和面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是点,即从“形式上的协调”(上述有关会计准则形式上的协调和实质上的协调的划分,主要参考了王华《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1999)和魏明海《会计协调的测定方法》(2003)中的相关理论)――会计准则制订协调的角度,逐项分析两套准则存在的差异,并促使学生同时掌握常用会计事项的两套会计处理方法。例如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禁止其适用范围内的资产转回任何的减值损失,而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iaS36)仅禁止转回商誉的减值损失。在分析差异的过程中,两种会计准则的字面讲解,特别是差异部分的中英文对比固然非常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也就是必须有可供实际操作的案例。如:iaS36中关于资产减值冲回的“theincreasedcarryingamountduetoreversalshouldnotbemorethanwhatthedepreciatedhistoricalCoStwouldhavebeen

iftheimpairmenthadnotbeenrecognized"(由于资产减值的冲回而增加的资产账面价值,不能高于资产以前年度没有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的账面价值)――以英语虚拟语气制订的国际会计准则原句如果不辅以具体案例讲解,且在中国会计准则未有该方面涉及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清晰地理解资产减值冲回价值封顶的概念。其次是面,即“实质上的协调”――会计准则执行的协调,从会计实务和财务报告的协调的角度,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总体效果做出介绍和评价。从形式上来看,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确实在逐步缩小。但是,会计信息编报者和使用评价者更关心会计准则实质上的协调,因为只有实质上的协调才能“真正实现财务报告的可比性,从而为投资决策和宏观调控等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魏明海:会计协调的测定方法,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4)。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定,部分aB股上市公司需按照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对两种会计标准下产生的利润差异要在年报中予以调整和列示,这就为评价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效果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也为教学提供了就地取材的渠道。教师可以选取适当层次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讲解或者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来深化教学内容。

2、发挥英语桥梁作用,教学形式三位一体

本科阶段的会计学英语课程以实用为主,所涉及的英语会计应用技能大多应能迎合新世纪会计职业的特点,因此应突出特点,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服务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当下,会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都倾向将“四大”等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初次择业的首选,“四大”的人才选用标准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高端会计就业市场的走向。需要注意的是,国际会计师事务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时常出现对会计专业背景没有过严要求的情况:经济、管理或者语言等相关专业的应聘者被录用后,所在事务所会提供各种的培训,使员工尽快具备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就意味着,面对非会计专业求职者激烈的竞争,会计本专业的学生必须体现出自身差异化的优势――熟练掌握专业外语及通晓相关会计技能,并具备以下的专业素质:一是具有娴熟的中国及国际通用专业会计知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数不少的会计服务委托人都是跨国企业,母公司与各个区域分公司之间垂直或平行财务信息质量的监督和优化,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专业会计人员对各类会计信息所进行的协调和转换。二是英语沟通顺畅。面对国际化竞争,外语工具日益重要,掌握专业、到位的财务会计英语及娴熟的商务英语沟通技巧,是国际会计师的基本要求。三是具有良好的知识平台,可塑性强。会计师事所一般会通过持续、衔接的培训,将来自不同背景的毕业生打造出分工明确、素质精良的职业团体。同时,再培训和再磨合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只有那些掌握较强学习能力,并努力拓宽专业知识结构和视野的人员才能留在团队中。

上述提到的三个方面,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都能达到不同程度的覆盖,既要让毕业生“进得去”,更要保证其“站得住”。在合理教学模式的规划下,学生完全能在学习中得到针对性的锻炼的机会。澳大利亚本科教学模式的划分值得借鉴:其本科教学活动由传统的单模块转变为三模块(models)组成,包括授课(Lectures)、小组讨论与辅导(tutorials)、课堂练习与辅导(work-shops)。授课作为传统的传授知识模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教师需要避免“填鸭式”的教学,并充分利用“顺向迁移”的学习心理特点,积极调动主观能动性(如举一反三)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如不盲从教材的观点)。例如,会计学英语课程涉及国际会计准则的介绍和归纳,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自学指导法,引导学生承担部分课程内容的查找及归纳;通过自学质量评价机制的建立,教师可以有效地掌握教学进展并及时地提供指导,保证学生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开拓视野,逐步累积与会计相关的学科知识。

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的小组讨论应定位于协助学生有效地归纳、应用所学到得知识,并借此加强英语沟通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在本模块中,案例教学应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在会计环境介绍、计量模式选择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等知识点上。课程涉及到的会计政策选择、投资分析和企业管理等知识点,都是适合案例分析的典型题材。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投入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之中――让学生在仿真的情景中体会了更为主动的角色,使其有机会充分应用课程各章节的知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论文总结以至课堂报告中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并把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水平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强调全英语的环境,既符合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的初衷,也迎合当今会计职业需求。在教学资源充足的前提下,会计学与相关学科的英语案例或专题教学可考虑配备专职的教师。这也是澳大利亚在本科会计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其优点有:首先,专职教师通过编写针对性较强的案例或者精选资料、更新信息,可以保证案例教学的高质量,并最大程度实现与相关学科知识点的对接和综合运用;其次,授课教师与专职教师之间在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上可以彼此借鉴、相辅相成,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鉴于会计学本科全英语教学的特点,课堂练习与辅导的模块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是课内知识点的讲解:在每一个学期总结阶段(如期中和期末复习阶段),选取课程内有代表性的专题,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内测验的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归纳和复习的同时,教师应尽可能通过知识点的梳理,明确学习逻辑和途径,减轻学生的压力并激发对全英课程学习的兴趣。其次是课外专题的介绍和讲解:教师可以邀请有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作英语主题演讲,介绍实务中遇到的新问题和会计职业界发展的最新动向,以期弥补教学在实务操作当中的不足,完善学生的会计学知识体系。

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篇10

[关键词]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B

一、国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与发展历史

1.主体准则的研究制定阶段和进一步提高准则的可比性阶段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既艰辛又漫长。兼顾每个国家会计法规,经济的围观和宏观环境,和法律体系方面的细微差异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主要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一共订立了26份比较完整的国际准则。初始阶段,各国会计的相关人员就在努力的为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做出贡献。Hermanson(1989)提到:很多的组织正探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相比之下,贡献最多的还应属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Herrmandthomas,(1995),通过趋同变动的计量的方式分析了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时,世界经济环境整体化发展对国际会计协调的要求明显提高,如何选择会计政策,成为国际会计准则研究的重要问题在。10个会计准则在1995年生效,因此,对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制定的核心阶段

1997年,常设的准则解释委员会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了,时刻都在为会计准则的特殊定义进行相关解释。一年后,曾经制定了的会计准则的核心计划已经完成。1999年,ioSCo发起对重要准则的全面审核的工作事项。2000年,上市公司学会了如何使用会计准则,此举是世界范围内协调报告协走向调化的里程碑。Barth等(1996)曾深刻的研究股票会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会计规则计算的盈余本质的关系进行深刻研究。每个国家的经济组织都在努力为会计准则趋同做一定的贡献,然而,我们还需要密切关注会计准则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分析其在资本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地位,进而做出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3.核心准则的应用阶段

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社会地位,让核心准则能够在世界范围得到通用,其成员又都为此努力做贡献。Bokamoussa(2010)提出,国际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要密切关注他的初始阶段,重要性和分析其地位。ShogoKimura(2007)说: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其相关组织的影响很大。Songlanpeng(2008)的研究结果:在中国,会计准则的趋同是一个相互融合的实践过程。资本市场,经济全球化都影响了会计准则的趋同过程,我们因此更要关注趋同过程中给各个国家带来的不同影响,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依然是漫长而又辛酸的过程,是每一个国家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二)关于不同国家会计准则差异的研究

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对公司的利润,和净资产核算等方面存在深刻的影响。这样的差异是由于准则制度不同而引起的。Street等(2000)对国际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间的不同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的准则之间净利润数据存在很多差异。通过研究公司按照不同准则进行核算的分析,并且比较国内外的研究范围,很具有客观性,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可这种类型的研究还是没能够十分全面的对会计准则执行中发生的差异进行考量。

(三)会计准则的日益国际趋同结果和未来趋势方面的研究

准则之间差异势必会导致发展趋势不尽相同。不同的学者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趋同的过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仍然是一个很遥远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广大学者们付出更多的艰辛。YangandLee,1994;archer,etal,1995提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目的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准则趋同的影响.Doupnik(1985)研究了西欧和泛太平洋国家受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影响。我们从中看出,学者们通过自己对财会等相关内容的研究,从而发现会计准则产生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把准则规范化,,并且考虑到准则行使过程中会带来的差异和后果,来进行实证检验,充分预测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然而,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国内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势背景与发展历史

1.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投资逐渐扩大其规模,全球资本市场也快速形成,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从而改变了中国会计准则的模式。贾兴飞等(2013)运用归纳分析法,分析了会计准则变迁的内因。李虹(2010)研究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分析了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的问题;就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会计准则的变迁和各国经济有很大的关系,整体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制度内容的角度来看,大体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但是目前依然有很多问题影响我国国际趋同。因此,要勇敢的面对障碍,对障碍进行即时的清理,更重要的是在本质上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2.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很久的努力,会计改革取了令世人羡慕的成绩。从而推动了中国会计界相关制度的变革,同世界接轨。准则在形成中和制度的颁布过程中都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后果,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盖地(2001)在中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对比中发现会计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和问题,并且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改革开放,资本市场的形成,和会计准则的构建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生产力发展,从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和世界的相互融合。实现我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我国会计领域重要的一步,要在会计领域整体上实现国际化是更为艰辛,路遥的任务。

3.在中国资本主义市场刚刚形成的时候,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就更为严峻。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被国际会计准则接受是我国资本市场取得成绩的作重要举措,世界性经济组织和不同国家的区域性组织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孔东飞(2011),研究了实施会计准则会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把逐步的修改和直接引进两种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中国会计准则和iFRS趋同的最好的表现形式。冯淑萍教授(2001)分析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存在的问题,在探讨中得到启示。以中国会计准则变迁为基础,校验了新会计准则可能会产生的经济后果和影响因素。我们国家一直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认真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协调的策略和可行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达成了我国会计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基本的共识。

(二)中外会计准则差异的影响力分析

不同学者对如何更好的实现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存在不同的看法。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度还是很有发展空间,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潘琰等(2003),认为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申山宏(2009)对会计准则关联方的披露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比较,分析了我国和国际准的的异同点,并找到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建议和对策。当前,我们国家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情况,对于我国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操之过急或者完全依赖于国际会计准则,而失去了我们国家的特色。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我国通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实质,进行比较分析,特别是对主要差异和产生的原因作出公正的,有说服力的分析,应当是我国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的基石。

(三)国际趋同的发展趋势研究

学者对会计准则的过去,现在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把握和预测会计准则未来的发展的方向,当然,在这趋同的过程中还有较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才可以。通过构建模型框架,确定其重点的研究方向进一步确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漫长而又艰辛。金晓黛(2013),深刻研究我国的会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产生的卓越贡献。丁迎宝等(2011)通过构建会计实物框架,指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下一步的重点研究的方向。朱星文(2009)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中,认为我国需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经济安全、并积极的参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方案,才能极大的加速会计准则在实施后的协调,并且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努力。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新的问题和挑战又会出现,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更要确定具体目标,扩大研究范围,把具体目标落实到实处,想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一定能够在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取得卓有成效的效果。

三、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准则在发展与变迁中已经慢慢实现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差异依然存在于二者之中。学者研究了产生差异的内因,并且提出了更好解决差异的方法。同国内学者相比,国外学者对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比较相对少,各个国家都在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做努力,做贡献。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一个永久性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趋同中凸显出我国的会计准则特色,维护我国的相关利益。我们还需要在各个研究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确会计准则趋同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分析讨论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的原因,实现最后的国际趋同。

[参考文献]

[1]HeRRmanD,tHomaSw.1995.HarmonizationofaccountingmeasurementpracticesintheeuropeanCommunity.accountingandBusinessResearch,(3):285-31

[2]StReetD,BRYantS.2000.DisclosurelevelandcompliancewithiaSs:acomparisonofcompanieswithandwithoutU.Slistingsandfilings[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accounting,(9):305-329

[3]Songlanpeng,RasoultondHkar,JoycevanderLaanSmith,DavidwHarless,internationalJournalofaccounting,2008,Vol.43(4):448-468

[4]Bokamoussa,internationalJournalofBusinessandmanagement,2010,5(4)

[5]朱凯,赵旭颖,孙红.会计准则改革信息准确度与价值相关性[J].管理世界,2009

[6]杨钰,曲晓辉.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程度[J].中国会计评论,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