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策划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5:02

社区建设策划案篇1

关键词:城市策划,城市开发,策划步骤

中图分类号:R126文献标识码:a

城市的建设与规划须有预见性与合理引导,策划学方法的引入可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

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如何发展的决策在计划阶段即已完成,城市的开发只需经由简单的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的过程,而开发的结果也无需市场的检验,故策划在城市开发中的作用不大。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除城市管理者外,开发商和其他社会力量也介入到城市开发的过程中。参与者的增多、自由度的增大,使得城市开发项目变得更加复杂,籍由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得出的、理想的城市形态亦时常与市场相冲突。有鉴于此,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设计者有必要因应市场开发的需要,在城市开发项目启动前进行相关的策划构想,使之符合市场规律,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就国内目前实践而言,如何将策划方法科学有效地应用在城市开发中尚处于摸索阶段,多数的城市开发项目,因事先缺乏理性的分析与研究,没有达到最初的设想。

策划学起源于市场营销领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商业活动中,上世纪中,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策划研究在城市开发上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国内外相关学者相继对其应用进行了探讨。

对比国内,国外学者在城市开发策划方面的研究相对成熟一些。与此相关的著作包括艾地斯.谢瑞的《设计策划――从理论到实践》、威廉.佩纳的《寻求问题》;日本设计师很早即开始对策划方面的关注,1990年由日本建筑学会所著的《建筑企划论》中,对策划在都市再开发、住区建设、办公建筑、商业建筑、都市旅店建筑等城市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均做了系统、科学的阐述。

庄惟敏教授是国内较早研究策划学在建筑设计领域应用的学者,其专著《建筑策划导论》(1995)从理论上对建筑策划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在清华科技园办公楼项目中进行了尝试,完成其全过程策划;顾朝林教授《概念规划》一书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切入,对城市开发区的前期策划(总规阶段),城市商业带及城市居住区(详规阶段)等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并辅以实例验证。国内对城市策划在城市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期,尚无对“城市策划”的明确定义,也缺乏结合开发实践的系统的操作方法框架。

笔者结合国内外理论成果与城市设计实践现实,对城市策划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其特点进行了归纳,同时试图整理出一套符合当前国情的城市策划框架体系。

1城市策划的概念

策划是一种“构思或理性思维程序”,是“人们为了达成特定的目标,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艺术,为决策、计划而构思、设计、制作具体方案的过程。”[引自百度百科。原文为“策划又称‘策略方案’和‘战术计划’(Strategicalplanning/tacticalplanning)是指人们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的目标,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艺术,为决策、计划而构思、设计、制作策划方案的过程。”

]

“城市策划”可视为策划学在城市开发中的具体应用,我们可定义其为“以城市为客体,以城市开发的综合效益为目标,在具体的建造规划设计之前所进行的构思、决策、计划的过程”。

策划是基于市场而生的产物,符合当今城市建造活动市场化的潮流,策划研究的结论与品质直接决定了城市设计及其实施产品的最终结果。策划环节是城市设计行为的孕育阶段,对方案设计、最终成果编制、开发实施各个环节均有较强的影响,并决定着城市的最终走向。

2城市策划的性质

2.1预见性

(待补充)

2.2客观性

(待补充)

2.3综合效益性

城市策划并非针对某单一方利益、单一因素,而是政府主导,兼顾多方利益、诸多因素,具备很强的综合效益性。为某一地区制定城市策划方案时,需要兼具对该地区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公众与个体利益等多方面的考虑,而非唯一因素论。

2.4可操作性

城市策划实际上是建立了一套理性缜密的系统,藉以实现构想中的城市发展愿景。因此,城市策划必须保证它的每个环节皆是有依据的,以保证该系统在技术、经济、管理等环节是可操作的。

2.5动态性

城市策划所描述的愿景因为各种因素的变化,在执行中往往难以一步到位。这就需要给予策划系统一定的弹性,使之可因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系统内某些环节做出适度的调整。

2.6手段综合性

城市策划是一跨学科研究,策划方案中环境调查分析、对城市发展远景的构想、策划方案的确定等多个环节均需不同学科的技术手段方可达到理想效果。这就需要在策划方案的确定过程中,策划团队及时与相关领域的专家沟通,针对各类问题以相关专业的技术手段予以解决。

3城市策划内容

内容由环境调查分析、开发目标确定、城市策划方案研究、策划方案的实施等四部分组成。

3.1环境调查分析

环境调查分析是城市策划研究的基础,是策划案成败的关键。唯有对现有环境具有深入细致的了解,才能对项目远期发展愿景做出准确的描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且,除了在项目前期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调查分析外,随着策划方案的深入,还需根据方案需要进行数次该项工作,使策划研究的可靠性得到保证。

通常,对某一城市片区进行环境调查时可由三个层次进行循序递进的分析(图1):

3.1.1城市宏观经济状况调查

对某一城市片区进行宏观经济状况调查,是为了解这一城市片区所属经济区域带以及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化状况、城市产业规模、城市发展战略、对未来城市发展的预测等信息,藉以对该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拥有大致的判断,并从中提炼出对策划方案有用的关键因素。

3.1.2所属城市环境调查

为给项目寻求良好的定位,同时也为保证项目在合理性上做到最优,避免策划方案脱离实际,需对项目片区所属的城市环境进行细致的研究分析。内容可包括城市的地理条件、自然气候、人文风俗,城市的交通情况,该市各主要功能区在城市内的分布,当前有哪些产业为城市发展所缺乏并迫切需要等。

3.1.3开发片区环境调查

项目所属城市片区现存的特色优势或矛盾不足是催生优秀城市策划方案的最好触媒,因此对该城市片区的环境调查分析尤为关键。在实践中,可以从交通资源、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产业资源、教育资源、城市建设状况、历史文化资源等几个方面归纳总结,提炼最鲜明的特色和矛盾点,以此作为策划研究的依据。

3.2开发目标策划

开发目标策划由环境调查分析而来,是对现存优势与不足所蕴藏的机遇的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现实中的城市优势与不足因素并非单一,策划目标的价值取向也绝非单一。如果把策划目标看作一个系统,那么这一系统的终极目的并非为寻求某一方的利益最大化。相反,这一系统乃由多个目标组成,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

上世纪九十年代赫尔辛基的一个城市策划案例即是如此,当地人曾就如何成为一座极具特色的城市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后决定充分利用“光”这一独特要素,提出打造“光之城”的城市建设目标,并建立了一个能够利用此资源要素,兼具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富有足够弹性的建设架构,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取得了巨大成功。

3.3城市策划方案研究

城市策划方案通常包括如下步骤:

(1)策划方案的提出;

(2)可行性研究(组织协调、城市空间营造、经营等)

(3)最终方案的决定――各方达成共识(社会、政府、开发商)

(4)配套附属――宣传策划,营销策划

由设计人员参与的城市策划工作内容通常限于上述的步骤(1)-(3),笔者称之为第一阶段(图2)。而步骤(4)由于设计人员的背景知识所限,则移交于相关的商业策划公司做进一步的市场推广,该部分工作笔者称为第二阶段。

1.第一阶段――上述步骤(1)~(3)

图2城市策划第一阶段流程图

该阶段策划经历以下流程:

①准备阶段――将经由环境分析得出的资源优势罗列出来;

②发掘阶段――详述上述诸般优势资源,并调查更具发展前景的部分;

③描述阶段――寻找相关的成功案例,匹配遴选出来的优势资源,对未来城市发展愿景进行描述;

④开展阶段――以描述的愿景为目标构建操作系统;

⑤推进阶段――与各利益方不断协商,藉以不断对系统进行调整;

⑥总结阶段――各利益方就方案达成一致,策划方案完成。

2.第二阶段――步骤(4)

方案付诸实施阶段:利用各种媒介宣传方案描绘的城市愿景,为土地开发做好充分准备。受专业知识所限,通常设计机构于此阶段便退出城市策划系统,而改由相关领域公司进入或与其合作继续后续工作。

3.4策划方案的实施

3.4.1城市开发组织管理模式

目前,因城市开发项目在开发规模、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城市开发组织管理模式通常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企合作型。

政府主导

该模式有利于发挥政府在行政主导方面的优势,在统筹管理、规划审定、建设项目决策等方面有较大的便利。得益于政府在行政方面显著的特性,其在土地收购、城市基建、土地转让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适用于面积大、功能复杂的城市大规模综合开发项目,如北京国贸区,上海陆家嘴金融区,天津的滨海新区等。

企业主导

该模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市场化程度高,因此在这一体系中政府参与的比重是非常小的。然而在开发过程中受企业权限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企业主导的城市项目通常规模不大,且功能较为单一。目前市场上企业主导的项目多集中于房地产业,且以居住开发为多。例如北京回龙观区,广州的五羊新城等。

政企合一

实行“企业主导、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模式,既有助于丰富待开发城市片区的城市功能,又使之适应市场化的开发,采用企业化的运行方式。成都市副中心三圣片区,由市建委和当地企业共同开发并实现双赢,是政企合一模式的成功案例。

3.4.2土地出让阶段策划

土地出让阶段策划包含初始时期――初期发展时期――高速发展时期――完成时期等几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中涵盖的一些主要内容见下图(图3):

3.4.3土地有偿使用方式的选择

土地有偿使用方式可分为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金、分年度缴纳土地出让金、土地年租制等三种。(图4)

4.城市策划在城市开发项目中的应用框架

综上,我们可以尝试提出城市策划在一个完整的城市开发项目中的应用框架。当然,实际项目中变化的因素很多,其表现形式并不完全如此框架构成所示,具体还需结合项目具体情况而定。(图5)

参考文献:

[1].艾地斯.谢瑞.设计策划――从理论到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培尼亚,帕歇尔.建筑[]项目策划指导手册――问题探查[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胡弘才主编日本建筑学会.建筑企划论[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庄惟敏.建筑策划导论[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5].夏南凯.浅谈策划在成片开发中的应用.规划师[J],2002

社区建设策划案篇2

关键词:社会策划模式社区社会工作案例研究

近年来,社区发展作为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城市的社区化也呈明显的加速度趋势。社区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手法之一,在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道路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因地制宜地促进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是目前我们正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社会策划模式是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之一,是指依靠专家的意见和知识,通过理性客观和系统的分析处理社区问题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社区、社会发展的发展策略,也是指具体的发展项目的策划管理。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笔者以2007年参与《国际雷利计划-中国体验》走进川区在四川德格县当批村的社区社会工作实践为例,着重探讨社会策划模式如何在社区工作中产生作用,社会策划模式下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又是什么?社会策划模式在社区工作中有何优势,有何劣势,如何扬长避短?

一、社会策划模式下社区工作的理论基础

1、社会系统分析理论

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parsons)的结构功能主义发展成为“社会系统理论”主要流派之一的“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在《国际雷利计划-中国体验》走进川区的项目中,笔者团队便运用了这一理论作为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策划模式的理论之一。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看待当批村的需求与发展,并且照顾到当批村组织成分和运作方式两个方面的内容,期望将当批村的各个部分:村民、家庭、学校、寺庙、医院、环境统一起来,用联系方法分析每个部分对于整个当批村的影响,从而制定适合于当批村发展的社会策划方案,脚踏实地地帮助当地发展。

2、环境保护主义与绿化社会工作

环境保护主义当前也常被称为“绿色哲学”。其基本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基于生态学的立场,与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相反,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在绿色哲学的影响下,一些社会工作者也提出“绿化社会工作”的概念,认为面对经济和科技发展带来的“环境区域”的危机,社会工作者应继承其历史使命,为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寻求出路。基于以上理论《国际雷利计划-中国体验》走进川区项目提出重建生态平衡的居住社区的目标,协助居民解决当批村的环境问题以及保留最大的和最优化的环境和社区空间,使居民享有有助于身心发展的生活条件,开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公共参与活动,建构社区关系网络。

二、社会策划模式下社区工作的任务内容

1、明确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明确的服务使命可以鼓励工作人员认同,并指引他们认清工作的方向、范围、重要性及意义,指导其建立工作目标。

《国际雷利计划-中国体验》旨在协助香港青年发掘潜能及培养领导才能。透过考察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环境,以及参予一系列一连串协助小区发展及环境保护的项目,促进青少年个人发展,同时亦为改善落后地区的社群生活献出一点绵薄之力绵力,协助当地计划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2、分析环境和形式

社区工作者要收集环境发展趋势资料,了解对计划有影响力的人士和团体,分析他们的利益和需要、他们与计划的关系及对计划的期望和要求。

德格县温拖乡当批村海拔4000多米,地处偏远藏区——雅砻江边,交通极不方便,从成都前往最少需三天。村民以畜牧,农耕为主业。当批村并无固网电力,自来水供应及基本通信设备。全村信仰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白教),村中有一寺庙——襌印寺,孩子们过去长到六、七岁就会到寺庙去学念经。当批村是巴珈活佛前世修行得道的地方,先后为当批这个偏远落后的小村,建设大桥、禅印寺、禅印寺小学及藏医院。禅印寺小学,为村内适龄儿童提供正规及基本汉语教育。校内的窗户及墙壁亦都甚为破烂,亦欠缺康乐设施。

3、确定需要

目前当批村的需求:(1)小区生活:电力供应系统;清洁饮用水供水系统;生活垃圾处理方案;改善人们健康及卫生常识。(2)发展教育:改善学校的学习环境;志愿教师的生活补助;教学物资(教具、文具、学习用品等);孩子们的生活物资(衣服等用品);资助能力较好的学生到城市学习,学习传统藏族文化。

4、方案

目标建立后,就需要列出所有能达到目标的可行性方案和策略,并确定各个方案的理论依据,使问题的成因、解决方法和效果联结起来,以便能够评估各个方案的收益与代价,掌握其效果和效率。在执行方案期间,策划者需要监管整个运作程序,以免工作偏离轨道。同时要从实际工作中了解和学习应付某些执行上的问题

5、评估结果

评估设计也是策划的一部分工作。评估和总结工作的主要环节包括:确定评估的目标、指标、需要收集的资料、量度表现的方法等。

从2007年项目开始至今已有5年,当批村于2008年建立完善电力设备,并于2008年春节之前全村通电。2009年饮水设施建设完毕。2011年末禅印寺小学建设完毕,5年内已有30名学生受到资助到外地上小学,同时每年教学和学生生活物资都准时送到当地。至今《国际雷利计划-中国体验》走进川区已经圆满结束。

三、社会策划模式下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①技术专家

在《国际雷利计划-中国体验》走进川区项目中,社会工作者主要承担了前期考察当批村人文和环境状况的工作、分析当地社区的需求和支援当地的各种条件,为社会各界提供不同方面的资讯,拟定计划、招募志愿者、募集资金、开展监督项目实施,最后完成整个项目的评估工作。在项目中,社会工作者尽管不是每个计划都自己亲力亲为,但更重要的其是作为一个项目总体协调和资源运作的角色。

②方案实施者

在《国际雷利计划-中国体验》走进川区项目中,作为项目总协调,社会工作者全程参与到项目策划、实施、总结评估过程中,组织来自各个行业的志愿者按照预定方案一步一步完成计划。

四、社会策划模式在实践中的提升

理论上,社会策划模式下的社区工作应具有以下不足:一是居民参与率低。首先,在服务目标方面,常常由社会工作者来确定什么是民众的需要,可能未真正代表民众的心声;其次,由于在决策过程中缺少民众的参与,可能导致民众对计划本身缺乏兴趣和投入。二是服务对象对所提供的服务的依赖性上升,可能导致被动民众群体的出现。但是在《国际雷利计划-中国体验》走进川区项目中完全克服了社会策划模式这两个缺点。首先,项目居民参与率非常高。由于上文提到的项目组织方在香港,与项目地相距很远,因此项目平时的运作和监督都落到了当地政府、巴伽活佛和当地村民的身上。同时,社会工作者在前期社区调查阶段已经在当批村支教一年有余的时间,充分地将策划方案与当地村民有所商议和决策。其次,针对第二个不足,项目只提供五年的支援,同时社工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连接政府和巴伽活佛充分建立了当地居民的自组织,注重提高本地人的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若要克服其本身存在的缺陷,需要在社会策划模式实践中,以社会策划模式为主,以地区发展模式为辅,两种手法相辅相成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推动社区发展,完成社区建设任务。

参考文献:

[1]徐永祥,《社区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p98)

[2]徐永祥,《社区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p58)

社区建设策划案篇3

abstract:inthispaper,wediscusstheurbanrevitalizationofLiwanDistrictofGuangzhou.inordertomeetdifferentdemands,wegiveacomprehensiverenewalapproachinsixaspects:industryupgrade,trafficimprovement,buildingrenovation,livingenvironmentimprovement,socialdevelopmentandhistoricaland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wealsostudysomeproblemsinurbanrevitalizationsuchasremovalandsettlement,sourceoffunding,planningadministration.

关键词:旧城更新;可实施性;多目标;策略

Keywords:urbanrevitalization;operability;multi-objective;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旧城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涵盖经济、社会、建筑、设施、文化遗产等一系列物质及非物质要素。因此,以其为对象的更新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工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和许多国内城市一样,广州旧城经历了80、90年代以拆除重建模式为主导的旧城更新运动,这类以单一地块经济平衡为项目理念的更新方式,导致大量优秀建筑及传统街区消失。同时,高容积率的新建设不但没有带来良好的社区环境,反而使得旧城交通、市政等设施不堪重负,人居环境恶化。今天,广州重提旧城更新,就必须换一种眼光和思路,以系统且细致的谋划,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文化保护等多目标的平衡发展。

1.荔湾区旧城更新规划背景

1.1困境

荔湾区地处广州中心城区西端,因位于古代城西门外而被俗称为“西关”,这一带是广州商贸文化崛起之源,同时也是中西方文化荟萃之地,历史遗存丰富。然而历经30年飞速发展,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城市面貌巨变,荔湾旧城以及众多历史文化载体面临保护与再发展的压力。

其一,内在老化衰退。荔湾旧城设施更新跟不上城市发展需要,由此产生的交通拥堵、市政管网陈旧、公共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使荔湾作为中心城区的核心地位面临巨大挑战。同时,建筑危破情况严重,该区在册危破房数量约占全市的64%,位全市之首。由此引发的人居环境恶化导致就业机会和活力人口逐步外流,衍生出人口老化、产业低端化问题。“物质空间-社会人口-经济产业”三位一体地结构性下沉,是荔湾区内在老化衰退的体现,也是历史文化遗产面临危机的根本原因。

其二,更新思路局限。现代旧城更新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延续,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目标的综合性更新。然而,过去以发展为单一目标的分区规划以及以保护为单一目标的历史街区规划,则多是因规划视角的局限而产生片面结论,导致前者因丢弃了城市历史内涵造成了不可逆的建设性破坏;而后者则因忽略人居改善发展的诉求,可行性低。以往的这些规划皆因规划思路局限造成了历史文化保护的困境。

1.2契机

随着新世纪国际文化与学术交流的广泛加强,对城市问题的认识及城市发展理念也逐步得到丰富。在此背景下,广州提出了新时期的发展战略与目标,将旧城更新工作提上日程。

一、从增量到存量发展的“中调”战略。在各种宏观条件的约束下,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开始由过去的“增量”拓展模式逐步转为“存量”优化模式,通过旧城更新谋求城市长远集约的发展。

二、“首善之区”的城市发展目标。当前国家发展基调更关注社会民生,荔湾旧城更新本身就是一项民生工程。

三、从地方化到国际化的文化引领目标。全球化已是必然,每个城市都急迫地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寻找自身的定位。在文化逐渐成为城市参与全球竞争核心要素的今天,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方面。广州希望通过旧城更新,塑造地方文化特色,积极地融入到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与竞争中。

基于对城市发展背景、目标的认识,规划以为期半年的详实调研为基础,采用了综合与专题研究相结合、中观与微观相结合、策划与规划相结合的规划思路,提出了面向实施的系统性策略框架,以此为政府及规划管理部门提供长远的旧城更新工作建议。

2规划技术思路

本次规划的技术思路可归结为以下三个特点:

2.1综合与专项研究结合

摒弃以往以单一专项(如:交通、保护专项)论更新的规划方法,规划采用多面视角分析问题。一、针对规划方案,进行了道路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等专项评估,系统提出改造各类设施方案。二、另设针对规划实施的专项研究,为加强方案可行性提供技术、经济、政策、规划管理方面的建议。

2.2中观与微观结合

摒弃以往就单个地块论改造的规划方式,以“全市”作为产业升级转移、社会人口重构、拆迁安置、成本平衡的统筹尺度。将中观层面的规划作为未来分区控规导则修改的依据,并指导日后旧城各具体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从而确保旧城更新有序系统地进行。

2.3规划与策划结合

根据更新方案,统计涉及拆迁、安置、保留、新建的建筑规模以及设施管网建设量,通过经济测算与分析,估得更新所需资金总额,并辅助政府及相关部门确定年度改造规模及近期改造地块。

3旧城更新改造方案(中观层次)

根据荔湾区“物质空间-社会人口-经济产业”三位一体结构性下沉的旧城问题根源,规划相应地从产业、交通、建筑、环境、社会及历史保护六个方面提出解决策略与方案。

3.1产业发展策略

借助广州市产业“退二进三”、发展现代服务业政策以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创意文化产业兴起的契机,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规划采取“迁、提、转、引”措施,对不同类型产业进行发展引导。

3.2道路交通改善策略

针对现状不同区域在交通需求量、道路结构、交通组织上存在的差异,将旧城划分为慢行交通区和交通完善区,并按分区的交通特点提出分类改善措施。

(1)交通慢行区:该区交通以保护和整治为策略,提倡绿色交通方式,重点改善公交设施,形成以公交枢纽站为核心,地铁和常规公交为骨架,休闲公交、步行系统为辅助的公交发展模式。对机动车交通施行“秩序”优先于“速度”和“效率”的原则。停车设施方面,采取从紧停车供给策略,适度控制非居住配建的停车供给。

(2)交通完善区:该区交通以调整和改造为策略,对于机动车交通,须注重构筑合理的次、支路系统,调整和优化道路交通网络结构,以便加强机动车交通通达性。停车设施方面,采取适度供给策略,新建建筑严格执行配建停车标准,旧式建筑群则适度增加社会公共停车位供给。

3.3建筑更新改造策略

(1)多元模式更新

针对旧城分区特色明显、建筑类型多样的特点,采取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和私人主导等多主体,拆除、整建、修缮、保留等多方式结合的多元更新模式,以达到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脉和复兴旧城的多重目标。具体有一下几种更新模式:

一、历史保护街区。已列入或建议列入的一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展现城市历史发展脉络且具有较高文化保护价值的街区。该类街区以保护历史风貌、延续传统文脉为改造目标,主要采取政府主导、整体保护修缮的模式进行更新。

二、拆除重建区。该类街区是指:建造时间较早、建筑质量差、配套设施不足、存在卫生或安全隐患等问题,现状建筑物客观上已不能满足市民实际生活,因此建议拆除重建的街区。对拆除重建区,建议采取市场主导、大连片拆除重建的改造模式。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负责核算经济成本,制定建设约束条件,通过市场选择合适的开发商对街区进行开发。

三、更新发展区。该类街区是指:整体街区风貌较好,具有一定规模的连片特色建筑,但大部分建筑质量一般的街区。该类片区的更新目标是延续街区肌理,改善或置换片区功能,建议主要采取私人业主主导、小连片整建的改造模式进行更新。对区内公房,则由政府负责改造。规划管理部门在规划设计、施工、规划程序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鼓励私人业主按要求联合对小地块进行改造。

四、整治完善区。该类街区是指:以80年代后新建建筑为主,建筑质量较好,但社区配套、建筑风貌仍待完善的街区。其更新以提升人居环境为目标,主要采取由社区业主委员会主导,对小区配套设施及环境进行整体完善的方式。

(2)产权处理入手

建筑房屋产权混杂是旧城更新的难点所在。据调查,荔湾区旧城目前存在私有、私人共有、公有(代管、经租、公有房)、公私共有、公企共有等情况,因此建筑更新需优先处理好产权关系,建议采取保留、置换、回购、拍卖、代管等策略调整产权结构,为建筑的保护和更新创造有利条件。

(3)成本综合平衡

过去,以单个地块考量具有保护要求的旧城街区改造,将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成本平衡压力下,容积率大幅提升,造成历史街区风貌难以为续。又或风貌保护要求下,容积率受限,改造成本难以平衡。二,拆迁安置难以解决。

因此规划采取区域综合平衡策略,将旧城风貌控制区域内地块,与一般旧城区内地块联动起来,进行统一规划,把风貌控制范围内的部分容积率转移到一般旧城区进行建设,实现改造成本综合平衡。同时,重建区地块将提供一定的空间,解决保护区、更新区的居民安置问题。

(4)多种渠道安置

一、与廉租房建设结合。旧城住户相当部分是低收入者,为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可将旧城更新安置房源与廉租房源进行统筹考虑。

二、与“烂尾地”回收建设结合。进一步挖掘荔湾区现有土地资源的潜力,回收区内“烂尾地”,建设旧改住户安置用房。

三、与新区建设结合。建议由市政府在新区划拨旧改拆迁安置用地建设廉租房。

3.4环境更新策略

环境更新目的是为了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其中内容包括:绿地开敞空间营造、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市政设施的改善。规划运用GiS技术,以人口密度及服务半径为参数,对设施服务质量进行评估,结合地块更新改造,合理布点补充公共设施,提高设施服务质量。对于市政设施,规划提出系统改造,形成地区开发与设施双向匹配的原则。

3.5人口与社区发展策略

关注人口与社区发展,是为旧城复兴,产业升级,文化传承创造条件

(1)稳定人口总量,复兴旧城活力

考虑到旧城更新成本、旧城保护要求、基础设施承载力,旧城发展须对人口进行控制。同时也要考虑保持旧城活力根据拆除重建区和更新发展区的分布,在设施配置最大化及确保服务质量的情况下,建议旧城建筑开发量维持现有水平,即1600万平方米的规模,而人口则比现状57万人有所下降,控制在50万人左右。其中,对中山路以北地区(即历史核心区外),适当提高开发强度;对中山路以南(即历史核心区内),维持现有的开发强度及规模。通过用地的功能调整,适当降低人口密度。

(2)调整人口结构,升级产业结构

一方面,人口结构调整应和产业升级相配合,通过产业“迁”与“引”,引导人力资源流动,实现区域人口结构融合、调整。另一方面,人口调整应与旧城更新、新城开发相配合,通过异地安置实现部分人口外迁,并带动支撑新区、新产业发展。

(3)延续社区网络,传承传统文脉

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性地区,荔湾旧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如:口头传说、粤语、粤剧、讲故、除夕花市、婚俗、传统手工艺技能、地方美食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不断传承和创新,而这一切有赖相应的物质空间环境,更需要深谙其味的本土人来承载。因此,旧城更新应适当维系原有的社会网络,避免其遭到急速破坏,以确保历史文化的继承与繁衍。

对于更新街区,尽可能以社区为单元进行改造,确保原有社会网络的整体性。对于未开发地块,应适当建设住宅,吸引新一代荔湾年轻人回流,降低本土居民老龄化趋势。

3.6历史文化保护策略

荔湾旧城更新应在《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指导下,参照本次规划提出的两项原则进行:一是,旧城保护与更新必须以新区的开发为依托,通过新区发展提供旧城调整的空间、改造的资金。通过联动发展来达到保护的目的。二是,旧城保护与更新须同时注重物质文化载体的保护与利用。

基于荔湾旧城的风貌特色及历史资源分布,规划构筑了由步行及旅游公交组成的荔湾游憩系统,以求将广州西关的历史文化、传统风貌、民俗活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最终,规划辅以图纸的形式,统筹落实前述六方面的更新策略与方案,以此作为荔湾旧城更新发展的中观层面纲领,一方面衔接规划管理,作为指导荔湾分区控规导则修编的依据;另一方面,衔接日后的规划实施,作为统筹旧城更新分地块修规编制的依据。

4.旧城分地块规划设计(微观层次)

荔湾旧城更新规划完成后,即作为纲领文件指导各项更新实施工作顺利展开,例如,最具广州历史文化代表性的“五区一街”[“五区一街”即是:荔枝湾文化休闲区、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沙面欧陆风情休闲区、十三行商埠文化区、上下九商业步行街、水秀花香生态文化区。]作为迎亚运重点工程也已完成,与其联动更新、作为旧改安置地块的西湾路街区也进入建设阶段。此外,宝盛沙、源溪等8个旧城地块也以联动更新的方式进入了修详方案编制阶段。

5.结语

今天,旧城更新的背景正随着经济市场化、社会主体多元化而变得日益复杂,城市规划所面对的问题已从过去单一物质空间改造扩展到了一个庞大而纷繁的体系,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保障城市更新规划本身的合理性以及规划的实施性、可操作性,成为了规划不断寻求突破的方向,同时也是政府及规划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

社区建设策划案篇4

一、2013年工作总结

2013年区发改委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除单位职能职责的工作任务之外,区委区政府临时下达的任务也比较多,至目前,经过全委干部的共同努力和相关单位的配合支持,有效地推进了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全面完成了“十二五”中期评估工作,以及成功申报演丰示范镇和研究编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方案、各项配套方案;有效地实施投资项目管理工作,确保了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为拉动全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研究分析“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全面完成中期评估工作。根据《纲要》和区人大的工作部署,我委认真组织策划,切实开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按时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及四个专项课题的研究编撰任务,并顺利通过了区六届十四次人大常委会的审议。同时,按照区人大常委会的要求,我委针对“十二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并向区人大常委会提交了我区“十二五”规划后期实施的整改措施。

(二)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认真编写计划执行报告。及时研判经济发展形势,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我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积极开展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工作,按时完成一季度、上半年和三季度全区经济运行情况报告的编写,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工作建议,为区委、区政府决策出谋策划和提供依据。

(三)强化投资项目管理服务工作,努力促进全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1、加强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紧紧围绕区政府关于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工作部署,强化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各项目的投资开发,确保了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11月,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1亿元,同比增长42.9%。积极推进我委负责的希尔顿逸林酒店、红树林乡村旅游度假区两个重点项目建设,在责任区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坚持每周深入项目现场调研,听取投资方的意见建议,协调解决项目建设面临的问题,为项目建设提供服务保障。

2、加强投资项目审批的服务管理,促进全区产业结构调整。结合片区组团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布局,加强项目审批的服务和管理,切实做好投资项目准入的立项、备案工作。截至2013年10月,共办理政府投资项目立项6个、投资总额4780万元,办理社会投资项目备案73个、投资资金566亿元。与此同时,认真做好政府公共服务项目、社会投资项目的策划编制和申报工作,全年共向市发改委申报统筹城乡示范项目31个,申报2014年政府投资项目28个、申报2014年部门基本建设和城建项目94个、申报社会投资项目156个,总投资1277亿元。

3、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概算审核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至2013年11月,共完成政府投资项目概算审核58个,送审金额4282.6257万元,核定金额3690.6493万元,核减金额591.9764万元,有效地为区政府节约了资金。

4、加强土地征收工作的组织落实,为项目投资开发提供保障。根据责任分工,我委负责灵山片区坡眉、多善两个村民小组共约275亩土地的征收任务。为按时完成土地征收任务,我委切实组织全体干部进村入户,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开展深入的宣传发动,耐心细致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听取群众的诉求,得到了大部分群众的理解,有序推进土地征收工作。

(四)精心编制演丰示范镇建设方案,全力促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1、组织编制演丰示范镇申报材料,制定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积极配合区委区政府组织开展演丰示范镇申报工作,并于2013年5月17日获得市委、市政府批准。切实开展演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镇建设的调研究工作,深入分析外省市的经验,并结合演丰实际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要求,起草编撰了《演丰统筹城乡发展示范镇建设总体方案》和一系列配套方案,目前总体方案和户籍、社保、就业等多个实施方案已进行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为创建工作确定了总方向、总基调和工作措施。

2、认真落实统筹城乡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工作安排,我委具体负责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事务,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我委承担了大量的情况调研、改革政策、实施方案等文件报告撰写、上传下达工作,为演丰统筹城乡创建工作顺畅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有序推进公务车定编管理

认真执行《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和《党政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公务车编制方案》的规定,严格公务车审批程序,把好公务车购置第一关。并根据区政府要求对全区下属事业单位公务车辆现状及需求情况进行了统计,为下一步的财政资金安排及事业单位公务车定编打下了基础。

(六)认真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工作

今年以来,我委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工作安排,开展了一系列的新党章学习、反腐倡廉教育和反“四风”服务群众教育;坚持党务、政务公开制度,严格学习制度,狠抓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把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建设,不断增强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政治敏锐性,提高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廉政意识,取得了良好效果。

(七)全力落实其他各项工作任务

坚持不懈推动“五大工程”环境整治工作,加强责任路段及联系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按时完工作任务;努力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档案资料清理、南方制罐厂问题处理等工作。

二、存在问题

今年以来,统筹城乡、责任重点项目、土地征收、项目可行性调研等大量的重大工作项目交付发改委负责,因我委人员有限,致使调研工作不够深入、不够细致,同时也导致职责经济发展调研分析工作没能按时正常深入开展,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加以协调解决。

三、2014年工作打算

(一)深入开展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编制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跟踪研究经济运行态势、计划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二)统筹落实演丰示范镇建设的各项任务。组织相关单位对照总体方案和具体改革方案的要求,认真实施和抓好落实,跟踪研究演丰示范镇建设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工作建议,为演丰示范镇建设提供保障。

(三)强化投资项目的服务管理。加大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力度,围绕项目建设需要积极开展工作,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加大与市发改委、上级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更多政府资金支持。

(四)切实做好概算审核工作。结合实际探索概算审核中存在的新问题,并加以解决,为政府节约资金。

(五)加强公务车编制管理。开展事业单位公务车定编工作,并拟定出相应的管理、定编方案。

社区建设策划案篇5

第一章申报单位及目概况

1、项目申报单位概况。主要包括项目申报单位的重点经营范围、资产负债情况、股东构成及股权结构比例、以往投资类似项目的简要情况等内容。

2、项目概况。主要包括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及规模、产品及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投资规模、资金筹措方案等。

第二章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及行业准入

1、拟建项目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2、拟建项目与相关产业政策的关系。

3、拟建项目与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关系。

第三章项目选址及土地利用

1、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主要包括项目用地选址、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现状及相关规划情况、占用耕地概况、土地获取方式等。

2、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主要分析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占地规模是否合理、耕地占用补充方案是否可行等。

3、地质灾害影响分析。对于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的项目和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应阐述项目选址所在地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拟建项目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4、其他不利影响。分析拟建项目是否压覆矿床和文物,是否会对防洪和通航等产生不利影响。

第四章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

1、资源开发方案。对于资源开发类项目,阐述资源储量和品质勘探情况,分析拟开发资源的可开发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评价是否符合资源总体开发、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资源利用方案。主要包括项目需要占用的重要资源品种、数量及来源情况,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方案,单位生产能力主要资源消耗量指标及与国内外相关资源利用效率的对比分析。

3、节能及节水措施评价。对项目建设方案的能耗及水耗指标进行分析,阐述工程建设方案是否符合节能及节水政策的有关要求,在提高能源及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水耗等方面的对策。

第五章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

1、城市居民搬迁方案。涉及城市征地拆迁的项目,应根据项目建设方案,进行征地拆迁影响的调查分析,提出拆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并以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要求进行评价。

2、农村移民安置方案。涉及农村征地及移民安置的项目,应根据项目建设方案,进行项目征地影响的相关调查分析,提出移民生产开发、生活安置、征地补偿、收入恢复等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

第六章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1、环境和生态现状。包括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情况、生态环境条件、特殊环境条件及环境容量状况等。

2、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污染物类型、排放量情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是否符合环保法规要求,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3、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按照国家有关环保法规要求,对环境影响治理方案的工程可行性进行分析,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提出对策建议。

4、特殊环境影响。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的影响及对策。

第七章经济影响分析

1、国民经济评价。按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考察投资项目所耗费的社会资源和对社会的贡献,评价投资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2、区域经济影响分析。对于区域经济影响较大的项目,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及结构调整、区域财政收支、收入分配及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角度进行分析。

3、经济安全分析。对于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从产业技术安全、资源供应安全、资本控制安全、产业成长安全、市场环境安全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八章社会影响分析

1、系统调查和预测拟建项目的建设、运营对项目所在地区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

2、分析预测项目能否为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以及当地居民支持项目存在与发展的程度,考察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

3、分析项目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社会风险分析,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

4、提出协调项目与当地社会的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保持社会稳定的方案。

第九章其它内容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其它内容。

项目申请报告范文二

申报单位及项目概括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括。

包括姓名申报单位的主营业务、经营年限、资产负债、股东构成、主要投资项目、现有生产能力等内容。

二、项目概括。

包括拟建项目的建设背景、建设地点、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产品和工程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和配套工程、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等内容。项目申请报告范文。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要求,项目目标与规划内容是否衔接和协调。

二、产业政策分析。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

三、行业准入分析。项目建设单位和拟建项目是否符合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规定。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项目申请报告范文。资源开发类项目,包括对金属矿、煤矿、石油天然气矿、建材矿以及水(力)、森林等资源的开发,应分析拟开发资源的开发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评价是否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

二、资源利用方案。包括项目需要占用的重要资源品种、数量及来源情况;多金属、多用途化学元素共生圹、伴生矿以及油气混合矿等的资源综合利用方案;通过对单位生产能力主要资源消耗量指标的对比分析,评价资源利用效率的先进程度;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是否会对地表(下)水等其它资源造成不利影响。

三、资源节约措施。阐述项目方案中作为原材料的各类金属矿、非金属矿及水资源节约的主要措施方案。对拟建项目的资源消耗指标进行分析,阐述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等方面的主要措施,论证是否符合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相关要求。

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阐述拟建项目所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阐述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分析拟建项目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根据项目特点选择计算各类能耗指标,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阐述是否符合能源准入标准的要求。

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阐述拟建项目为了优化用能结构、满足相关技术政策和设计标准而采用的主要节能降耗措施,对节能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包括项目建设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占用耕地情况等内容。分析项目选址是否会造成相关不利影响,如是否压覆矿床和文物,是否有利于防洪和防涝,是否影响通航及军事设施等。

二、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分析拟建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占地规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集约和有效使用土地的要求,耕地占用补充方案是否可行等。

三、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对拟建项目的征地拆迁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依法提出拆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制定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并对是否符合保障移民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及发展需要等要求进行分析论证。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一、环境和生态现状。包括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情况、生态环境条件和环境容量状况等。

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包括排放污染物类型、排放量情况分析,水土流失预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政策法规要求,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治理方案的可行性、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四、地址灾害影响分析。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的项目和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要阐述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拟建项目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提出防御的对策和措施。

五、特殊环境影响。分析拟建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经济影响分析

一、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通过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评价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二、行业影响分析。阐述行业现状的基本情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分析拟建项目对所在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对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进行论证。

三、区域经济影响分析。对于区域经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当地财政收入、社会收入分配、市场竞争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四、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投资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进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应分析拟建项目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提出维护经济安全的措施。

社会影响分析

社区建设策划案篇6

国务院办公厅

【代码】101

一、主要职责

国务院办公厅是协助领导同志处理国务院日常工作的机构。

国务院办公厅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国务院会议的准备工作,协助国务院领导同志组织会议决定事项的实施。

(二)协助国务院领导同志组织起草或审核以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名义的公文。

(三)研究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请示国务院的问题,提出审核意见,报国务院领导同志审批。

(四)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对国务院部门间出现的争议问题提出处理意见,报国务院领导同志决定。

(五)督促检查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对国务院公文、会议决定事项及国务院领导同志有关指示的执行落实情况并跟踪调研,及时向国务院领导同志报告。

(六)协助国务院领导同志组织处理需由国务院直接处理的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

(七)处理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报告来信来访中提出重要建议和反映的重要问题,办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交办的有关事项。

(八)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组织专题调查研究,及时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九)负责国务院值班工作,及时向国务院领导同志报告重要情况,协助处理各部门和各地区向国务院反映的重要问题。

(十)做好行政事务工作,为国务院领导同志服务。

(十一)办理国务院领导同志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根据以上职责,国务院办公厅设6个职能司局。

(一)秘书一局

办理文电收发运转、国徽印鉴管理、国务院全体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总理办公会议等会议会务及国务院领导同志内事活动、国务院值班、信息、档案和数据管理、办公厅保密、公文核稿、文印、督查、机要通信和办公自动化、《国务院公报》编辑等方面的工作。

(二)秘书二局

办理发展计划、经贸、工业(含国防工业)、财税、劳动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建设、交通、铁道、民航、信息产业、水利、农业、林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金融证券、审计、海关、环保、统计、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药品监督管理、旅游、供销、体改、气象等经济方面的文电、会务和督查工作。

(三)秘书三局

办理教育、科技、外事、政法、法制、监察、民政、人事、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地震、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知识产权、机构编制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文电、会务、督查及联合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军队等方面的工作。

(四)中办国办局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确定的工作范围,处理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提供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的重要信息,办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交办的有关事项;指导部门和地方的业务工作;处理跨部门、跨地区的疑难问题。

(五)人事司

负责国务院办公厅的人事管理和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办理工作人员的出国手续;负责国务院领导同志办公室的人事工作;负责挂靠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

(六)行政司

负责在中南海北区办公的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服务事务以及机关后勤管理工作。

(七)机关党委。

负责国务院办公厅及其挂靠单位和国务院外事办公室的党群工作。

外交部

【代码】102

内设机构及其职能

(一)办公厅

协助部领导处理日常事务;协调部内业务工作,沟通各方面的情况;综合办理文电运转、信息处理等工作。

(二)政策研究司

研究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中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研究规划外交政策,研究世界和地区经济金融形势和经济外交工作;协调部内各单位和驻外使领馆的调研工作;起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部领导的有关外交工作的重要文稿;研究和指导编写中国外交史。

(三)亚洲司

掌握、研究亚洲地区和国家的情况和形势;负责与这一地区、国家外交往来及相关涉外事务的具体事宜;协调同这一地区、国家双边往来的具体政策;指导我驻本地区使领馆的外交业务工作。

(四)西亚北非司

掌握、研究西亚北非地区和国家的情况和形势;负责与这一地区、国家外交往来及相关涉外事务的具体事宜;协调同这一地区、国家双边往来的具体政策;指导我驻本地区使领馆的外交业务工作。

(五)非洲司

掌握、研究撒哈拉以南地区和国家的情况和形势;负责与这一地区、国家外交往来及相关涉外事务的具体事宜;协调同这一地区、国家双边往来的具体政策;指导我驻本地区使领馆的外交业务工作。

(六)欧亚司

掌握、研究欧亚地区和国家的情况及形势;负责与这一地区、国家外交往来及相关涉外事务的具体事宜;协调同这一地区国家双边往来的具体政策;指导我驻本地区使领馆的外交业务工作。

(七)欧洲司

掌握、研究欧洲地区和国家的情况和形势;负责与这一地区、国家外交往来及相关涉外事务的具体事宜;协调同这一地区国家双边往来的具体政策;指导我驻本地区使领馆的外交业务工作。

(八)北美大洋洲司

掌握、研究北美、大洋洲地区和国家的情况和形势;负责与这一地区、国家外交往来及相关涉外事务的具体事宜;协调同这一地区国家双边往来的具体政策;指导我驻本地区使领馆的外交业务工作。

(九)拉丁美洲司

掌握、研究拉美地区和国家的情况和形势;负责与这一地区、国家外交往来及相关涉外事务的具体事宜;协调同这一地区国家双边往来的具体政策;指导我驻本地区使领馆的外交业务工作。

(十)国际司

调研多边外交领域的形势和发展趋势;负责处理联合国及其它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有关问题。

(十一)军控司

负责军控、裁军、核不扩散和出口控制以及全球和地区安全等问题,执行上述领域的方针、政策和处理上述领域的外交事务。

(十二)条约法律司

研究和处理外交工作中的条约、法律方面的问题;办理各种涉及条约、法律以及领土、边界、地图等涉外案件;负责办理或参加有关条约、法律的国际会议和双边谈判;协助有关部门审核国内制定的涉外法规。

(十三)新闻司

负责就中国外交政策和中国对外关系、国际问题新闻和阐述立场;对外国常驻记者和临时来华外国记者采访给予协助;协调外交部公众外交工作;负责外交部网站建设等。

(十四)礼宾司

主管国家对外礼仪事项;负责研究和处理外国驻华外交机构在华的礼遇、外交特权和豁免问题;指导我驻外使领馆和地方外办办理涉外工作中的礼宾问题。

(十五)领事司

主管同外国谈判签订领事条约、设领协议和其他有关领事方面的协议等;指导地方外办管理外国在华领馆有关事务;指导我驻外领事机构的领事侨务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处理重大涉外案件;颁发护照和签证;办理公证、认证及通过外交途径送达法律文书等。

(十六)港澳台司

在外交方面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港澳台问题的方针政策;协调处理有关港澳台问题的涉外事务。

(十七)翻译室

负责重要外交文件、文书的英、法文笔译与外交部安排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他重要外事活动的英、法文口译;承担外交部组织的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培训英、法文高级译员。

(十八)外事管理司

办理各地区和各部门报送国务院的有关外事问题的请示、报告;拟定和修订外事工作的法规;对外事管理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建议。

(十九)涉外安全事务司

执行我外交涉及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方针政策;主管有关调研工作;协调和处理相关涉外事务。

(二十)干部司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对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负责公务员制度和外交队伍的建设;主管机构设置和干部的编制、计划录用、审查、调配、培训、职称、考核、任免、晋升、奖惩、工资、福利、离退休等工作。

(二十一)离退休干部局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离退休干部政策;负责离退休干部的日常管理。

(二十二)行政司

规划、管理外交部后勤工作;归口管理部机关和部属单位基建计划;管理部机关物资、设备及部内、驻外使领馆房地产;承办外国驻华使领馆房地产的审核和谈判等。

(二十三)财务司

贯彻执行国家的财政政策和法规;经管和核算外事、行政、事业、教育经费和预算外资金,管理部属国有资产;归口管理、指导我驻外机构和部属单位的财会业务等。

(二十四)档案馆

外交部档案馆属部门档案馆,是永久保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档案的基地。其主要职能是:负责收集并永久管理外交部及其直属单位形成的档案,对部内、部属各单位和我驻外使领馆、团、处、驻港公署的档案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负责为部内各单位和驻外机构采选、配发与外交工作有关的种类书籍、报刊和工具书,并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档案馆具有对本部门档案业务的行政管理职能。

(二十五)机关党委

负责外交部机关和部属单位党组织的建设及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围绕外交中心任务开展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理论培训,指导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

(二十六)监察局

检查各行政职能部门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决定、命令中的问题;受理对各行政职能部门、国家公务员和外交部各行政职能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控告、检举;调查处理各行政职能部门,国家公务员和各行政职能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受理国家公务员和各行政职能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不服主管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决定的申诉,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由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依照行政法规由监察机关履行的其他职责。

(二十七)国外工作局

指导驻外使领馆的政治理论学习和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指导驻外使领馆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十八)服务局

外交部机关及驻外机构服务局是外交部机关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1994年1月24日。除局机关外,下设有业务处、交通处、综合服务处、楼宇管理处、驻外机构供应处、驻外机构物资供应处、华风宾馆等单位。主要担负为外交部机关工作服务、为我驻外使领馆服务的任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代码】104

一、主要职责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是综合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

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

(一)拟订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发展和优化重大经济结构的目标和政策;提出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二)研究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发展情况,进行宏观经济的预测、预警;研究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问题,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建议,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负责日常经济运行的调节,组织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有关重大问题。

(三)负责汇总和分析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情况,参与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拟订并组织实施产业政策和价格政策;综合分析财政、金融、产业、价格政策的执行效果,监督检查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的执行;制定和调整少数由国家管理的重要商品价格和重要收费标准;负责全口径外债的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和监测工作,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四)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改革开放促进发展的建议,指导和推进总体经济体制改革。

(五)提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规划重大项目和生产力布局;安排国家财政性建设资金,指导和监督国外贷款建设资金的使用,指导和监督政策性贷款的使用方向;引导民间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研究提出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的战略、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政策;安排国家拨款的建设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外资项目、境外资源开发类和大额用汇投资项目;组织和管理重大项目稽察特派员工作。

(六)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提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并协调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衔接农村专项规划和政策;指导工业发展,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制定工业行业规划,指导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拟订;拟订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发展规划;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实施技术进步和产业现代化的宏观指导;指导引进的重大技术和重大成套装备的消化创新工作。

(七)研究分析区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情况,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规划,提出城镇化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措施;负责地区经济协作的统筹协调,指导地区经济协作工作。

(八)研究分析国内外市场状况,负责重要商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编制重要农产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总量计划,监督计划执行情况,并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对进出口总量计划进行调整;管理粮食、棉花、食糖、石油和药品等重要物资和商品的国家储备;提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和规划。

(九)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衔接平衡;提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政策,协调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拟订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规划,参与编制生态建设规划,提出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政策,协调生态建设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环保产业工作。

(十一)研究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状况,提出优化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建议,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研究提出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宏观指导,协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十二)研究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协调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重大问题。

(十三)拟订和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有关行政法规和规章,参与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起草和实施。

(十四)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五)根据国务院规定,管理国家粮食局、国家烟草专卖局。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主要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26个职能机构(司、局):

(一)办公厅

负责会议组织、文电运转、档案管理、保密、秘书事务和政务信息等委机关日常政务以及委机关财务、资产管理、安全保卫等行政事务;负责机关电子政务的组织实施和工作。

(二)政策研究室

负责重要文件起草和信息工作;组织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和国际经济的重大问题。

(三)发展规划司

研究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生产力布局的建议;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政策;提出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措施;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组织编制和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区域规划。

(四)国民经济综合司

分析研究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宏观经济的预测、预警,提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建议;组织研究并提出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包括年度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和重要商品平衡的目标和政策;提出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调控目标,以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拟订并协调国家重要物资储备计划。

(五)经济运行局(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监测分析工交行业经济运行态势,组织解决工交行业经济运行的有关重大问题,研究提出工交行业经济运行方面的政策建议;组织重要物资的紧急调度和交通运输协调工作;提出动用国家物资储备的建议;管理国家药品储备;承担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

(六)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

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专项改革方案;提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议。

(七)固定资产投资司

监测分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研究提出固定资产投资的总规模、结构和资金来源,提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调控政策;提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建议;安排国家拨款的建设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

(八)产业政策司

研究分析产业发展的情况,组织拟订综合性产业政策,组织和协调专项产业政策的制定,监督产业政策落实情况;提出国家鼓励、限制和淘汰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指导目录;研究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协调服务业发展;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政策建议。

(九)国外资金利用司

研究国际资本的动态,监测分析我国利用外资的状况,提出利用外资战略,研究协调有关重大政策;负责全口径外债的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和监测工作;提出利用外资规划,提出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规划和限额以上备选项目;商有关部门拟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安排限额以上外商投资重大项目;提出对境外投资的战略、总量、结构、用汇的规划和政策;安排在境外的资源开发类和大额用汇投资项目。

(十)地区经济司(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

组织拟订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协调国土整治、开发、利用和保护政策,参与编制水资源平衡与节约规划、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规划;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指导地区经济协作,协调经济特区和开放地区的重大问题;编制“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开发计划和以工代赈计划;承担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

(十一)农村经济司

研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大问题;提出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议;衔接平衡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的发展规划和政策。

(十二)能源局(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

研究国内外能源开发利用情况,提出能源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拟订能源发展规划,提出相关体制改革的建议;实施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的管理;管理国家石油储备;提出能源节约和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措施。

(十三)交通运输司

研究交通运输发展的状况,提出交通运输发展战略、规划和体制改革建议;拟订促进交通运输技术进步的政策,对交通运输现代化实施宏观指导。

(十四)工业司

分析工业发展情况,研究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拟订主要工业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提出相关体制改革建议,对工业现代化实施宏观指导;指导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拟订;指导引进的重大技术和重大成套装备的消化创新工作;承担国家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组织协调工作;承办稀土行业发展的有关工作;负责盐业行政管理工作。

(十五)高技术产业司

研究高技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动向,提出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战略、规划、政策、重点领域和相关建设项目;提出支持重点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组织可促进和带动国民经济素质提高的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和重大成套装备的研制开发;组织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联合,推动国民经济新产业的形成。

(十六)中小企业司

研究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促进多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研究提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扶持;指导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对外合作,健全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协调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十七)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

研究解决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政策;编制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规划,参与编制环境保护规划;组织协调环保产业有关工作,依法组织协调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十八)社会发展司

提出社会发展战略,拟订和协调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协调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广播影视、旅游、政法、民政等发展政策;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

(十九)经济贸易司

监测分析国内外市场状况,负责重要商品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编制重要农产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总量计划,监督计划执行情况并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对进出口总量计划进行调整;管理国家粮食、棉花等储备,指导监督国家订货、储备、轮换和投放;提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协调流通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二十)财政金融司

研究分析全社会资金平衡;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并提出建议;提出直接融资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参与确定有价证券的发行总规模、结构和投向;研究提出企业债券的发行总量和资金投向。

(二十一)价格司

监测预测价格总水平变动,提出价格总水平的调控目标、调控政策和价格改革建议;起草商品价格和收费方面的法律、法规;拟订重要商品价格和收费政策并组织实施;提出价格管理的范围、原则和办法;拟订和调整中央政府管理的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组织重要农产品成本调查。

(二十二)价格监督检查司

指导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组织实施价格检查,依法处理商品价格和收费的违法行为和违法案件;承担中央各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和中央企业的价格违法案件的审理工作;起草价格监督检查的行政法规、规章,按规定受理价格处罚的复议案件和申诉案件。

(二十三)就业和收入分配司

研究就业、居民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情况,提出就业规划,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组织拟订和论证相关体制改革方案,协调解决相关的重大问题。

(二十四)法规司组织起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负责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负责相关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

(二十五)外事司

负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及机构合作的有关事宜;协助有关司推进重大涉外项目,开展国际经济调研;负责委机关日常外事工作。

(二十六)人事司

按管理权限,负责委机关及委属单位的干部管理和人事工作。

(二十七)机关党委。负责委机关、委管国家局和委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教育部

【代码】106

一、主要职责

教育部是主管教育事业和语言文字工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

教育部的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拟定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起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草案。

(二)研究提出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和全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拟定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以及教育发展的重点、结构、速度,指导并协调实施工作。

(三)统筹管理本部门教育经费;参与拟定筹措教育经费、教育拨款、教育基建投资的方针、政策;监测全国教育经费的筹措和使用情况;按有关规定管理国外对我国的教育援助、教育贷款。

(四)研究提出中等和初等教育各类学校的设置标准、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文件;组织审定中等和初等学校的统编教材;指导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督导与评估。

(五)统筹管理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继续教育等工作。研究提出高等学校设置标准,审核高等学校的设置、更名、撤销与调整;制定学科专业目录、教学基本文件,指导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高等教育评估工作;负责"211工程"的实施和协调工作。

(六)统筹和指导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协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援助。

(七)规划并指导高等学校的党建工作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品德教育工作、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工作及国防教育工作。

(八)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制定各级各类教师资格标准并指导实施;研究提出各级各类学校的编制标准;统筹规划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工作。

(九)统筹管理各类高等学历教育的招生考试工作;制定各类高等学校招生计划;负责各类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籍管理工作;归口管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拟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

(十)规划并指导高等学校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宏观指导高等学校的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与推广、科研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等工作;协调并指导高等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防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工作;指导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的发展建设。

(十一)统筹管理并协调、指导教育系统的外事工作,拟定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划并协调、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指导我驻外教育机构的工作。负责协调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的教育交流。

(十二)负责教育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和。

(十三)拟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编制语言文字工作中长期规划;制定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指导推广普通话和普通话测试工作。

(十四)统筹规划学位工作,起草有关学位工作的法规;负责实施国家的学位制度;负责国际间学位对等、学位互认等工作;承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有关具体工作。

(十五)负责协调“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各委员单位及其他部门、机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负责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亚太地区办事处、驻京办事处的联系与交流;负责与我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设代表团的联络并指导其工作。

(十六)承办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交办事项。

(十七)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综合协调部机关重要政务、事务,负责文件运转和管理;负责部长办公会、部级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的组织安排并督办;负责新闻宣传以及文秘、档案、保密、、保卫等工作。

(二)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

负责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的研究并就重大问题进行政策调研;规划并起草综合性教育法律、法规草案。

(三)发展规划司

制定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负责全国教育基本信息统计、分析;负责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的调整;拟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研究提出各类高等学校设置标准,审核高等学校的设置、撤销和更名;负责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的有关工作;管理直属高等学校和直属单位的基建投资。

(四)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

指导直属高校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指导、协调直属高校管理体制调整、改革工作;负责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建直属高校的有关工作;组织实施高校领导干部培训工作;就直属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沟通、反映有关情况和问题;配合有关司局核定中、长期发展规模;配合有关司局,做好直属高校重点建设的有关工作;负责直属高校领导班子建设调研、年度考核、特邀联络员等工作;汇总、分析直属高校年度事业发展基本数据和有关信息;负责两院院士候选人的部门遴选工作;承担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秘书处的日常工作,负责咨询委员会全体会议组织筹备工作。

(五)人事司

负责直属高等学校、部机关与直属单位、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等干部人事、机构编制工作,规划并指导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协调并指导直属高等学校内部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

(六)财务司

参与拟定教育经费筹措和管理的方针、政策;统计并监测全国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和执行情况;编制直属高等学校和直属单位经费的预算和决算;负责直属高等学校和直属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并监督资本运营;负责有关工商税务、财务检查、内部审计等方面的协调工作。

(七)基础教育司

宏观指导基础教育工作和重点推动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制定基础教育的基本教学文件及评估标准,指导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审定统编教材,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指导中小学电化教育、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配备工作;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幼儿教育工作、残疾少年儿童的特殊教育工作。指导社会力量举办基础教育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的工作。

(八)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统筹管理普通及成人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化技术教育,编制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和教学指导文件;制定教学评估标准并指导实施工作;指导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指导社会力量举办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工作以及职业证书考试。

(九)高等教育司

统筹管理各类高等教育,规划并指导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制定学科专业设置目录、教学指导文件、指导性教材建设规划、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基本配备标准;指导社会力量举办高等学校的工作。

(十)民族教育司

指导并协调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工作;统筹规划并指导少数民“双语”教学和教材建设;负责协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援助。

(十一)师范教育司

指导普通师范教育和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培养目标、规格及师范教育基本专业目录,指导师范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资培训工作。

(十二)教育督导团办公室

承办教育督导团的日常工作,组织国家督学对各地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的督导评估和检查验收,宏观指导各地的督导工作。

(十三)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规划高等学校杜会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建设工作并指导实施;负责高等学校党建、学生与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稳定工作;规划并指导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负责直属高等学校和直属单位出版物的监督管理。

(十四)高校学生司

负责各类高等学校的招生及全国统一考试工作;负责各类高等教育学历和学籍管理工作;负责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计划井组织实施,组织实施少量国家急需、应予保证的高校毕业生指令性分配计划。

(十五)科学技术司

拟定高等学校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划;组织高等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并指导实施;协调并指导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学研”结合等工作;负责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指导下和本部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无线电管理工作;协调教育系统有关版权和专利等方面的工作。

(十六)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体育卫生/艺术国防)

宏观指导学校体育、卫生健康和艺术教育工作,制定有关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协调大中学学校及学生参加国际体育竞赛和艺术教育等交流活动;规划并指导有关的专业教材建设、专业师资培训;指导并协调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

(十七)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

拟定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中长期规划;监督检查语言文字的应用情况;指导语言文字改革;组织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指导推广普通话工作以及普通话师资培训工作。

(十八)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研究并审定语言文字标准和规范,制定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标准;指导地方文字规范化建设;负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指导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研究与应用。

(十九)国际合作与交流司

负责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统筹管理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工作;按有关规定管理教育援外和外援项目;规划并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指导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的业务工作。开展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的教育交流工作。

(二十)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组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统筹规范并归口管理全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负责“211工程”的实施和协调工作。

机关党委。负责部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科学技术部

【代码】107

一、基本职能

(一)组织编制全国民用科学技术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二)研究提出科技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推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制和科技创新机制;指导部门、地方科技体制改革。

(三)研究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的措施;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负责归口管理的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和科技外事经费等有关费用的预、决算。

(四)研究制订加强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负责重大基础性研究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科技创新工程和社会发展科技计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

(五)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应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工作;指导科技成果转化;管理部级高新技术重点新产品工作;负责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计划等科技开发计划指南的制定并指导实施;管理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促进高新技术出口及相关政策的制定。

(六)参与编制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等科技基地的建设规划;编制和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地的计划。

(七)研究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科技人才成长良好环境的相关政策。

(八)研究制订我国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方针、政策;负责双边和多边政府及有关国际组织之间的科技合作计划;指导驻外科技机构的工作;负责驻外使领馆科技干部的选派与管理;管理外国政府、国际科技组织有关对华科技援助和我国对外科技援助的工作;负责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台湾地区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

(九)研究提出制订科技法律、法规的建议;归口管理全国科技成果、科技奖励、科技保密、技术市场、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制定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规划,实行政策引导,推动科普工作发展;促进科技咨询、招标、评估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推动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

(十)负责科技信息、科技统计和科技期刊管理工作;审核科研机构的组建和调整。

(十一)指导协调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科技管理工作。

(十二)代管科技日报社。

(十三)承担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交办的有关工作。

(十四)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和职能

(一)办公厅

承办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交办的有关工作;负责有关重要文件起草、调研工作;负责会议组织、文电处理、秘书事务、文书档案管理和、保密等政务工作;负责科技宣传和新闻工作。围绕部中心工作,开展软科学研究。

(二)人事司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部机关及直属单位的干部队伍建设和有关人事、机构编制工作;负责驻外科技干部的选派与管理等工作。

(三)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

研究全国科技工作、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组织研究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指导、推动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工作;研究起草有关科技法律、法规,研究提出加强有关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合同仲裁、科技咨询等工作的政策措施;研究科技人员有关政策,推动科技管理干部培训及科普工作;对科研机构的组建和调整进行审核。

(四)发展计划司

研究科技发展战略,组织编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国家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科技开发计划指南和国家工程中心等科技基地组建计划;提出国家各项科技计划的协调、综合平衡和经费配置的建议。研究提出科技成果登记、评价、鉴定、奖励、保密、技术市场、技术出口等政策、条例和管理办法;参与编制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规划;管理部级高新技术重点新产品工作;负责科技统计工作。

(五)条件财务司

研究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措施,负责开辟科技经费渠道、筹措科技资金;负责编制归口管理的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和科技外事经费等有关费用的预、决算;推动科技经费的财务改革和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工作,对经费的使用管理进行监督;研究科研条件保障方面的方针、政策和规划;负责科技期刊管理工作;编制和管理机关基建计划;监管直属单位的国有资产。

(六)国际合作司

研究国际科技合作的方针、政策及有关规章、制度;组织实施政府双边和多边及有关国际组织之间的科技合作计划、官方科技合作协议等外事工作,审核与协调重要民间科技合作交流项目;组织实施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有关对华科技援助和我国对外科技援助;指导驻外科技机构工作,联系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驻华科技机构,联系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有关科技工作。

(七)基础研究司

研究国家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方针和政策;组织提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实施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组织推荐和实施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及重点基础研究基地建设;规划并指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推动基础研究机构的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承办基础研究的有关工作。

(八)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

研究工业领域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的方针政策;组织提出工业领域高新技术发展规划和计划;组织实施信息、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组织实施工业领域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和科技创新工程;承担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宏观管理工作;推动工业领域的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

(九)农村与社会发展司

研究科技促进农村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组织实施生物、海洋领域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组织实施农村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和社会发展计划;指导农村重大科技产业的示范;指导涉及人口、资源、环境、医药卫生、科技扶贫、科技兴市(县)和可持续发展综合试验区等科技工作;推动相关领域的科技体制改革工作。

(十)直属机关党委

(十一)监察局

(十二)离退休干部局

1.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并根据离退休干部统一管理,待遇分开的原则,具体拟定本部门的实施办法。

2.组织离退休干部阅读、学习文件和参加政治活动。负责离退休干部的医疗保健、生活福利、休养和用车等服务的安排。有组织有领导地发挥离退休干部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3.会同有关部门办理离退休干部的丧葬和善后处理事宜。

4.负责对直属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并转发和传达有关文件。

5.承担部门交办的其他有关离退休干部工作的事宜。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代码】108

一、主要职责

(一)研究拟定国防科技工业和民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国防科技工业及行业管理规章;

(二)组织研究和实施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组织军工企事业单位实施战略性重组;组织国防科技工业的结构、布局、能力调整、企业集团发展和企业改革工作;

(三)研究制定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规划、结构布局、总体目标;组织编制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民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

(四)组织管理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安全、计量、标准、统计、档案、重大科研及其推广;

(五)拟定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工业的产业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实施行业管理;指导军工电子的行业管理;负责国家核电建设、同位素生产和民用爆破器材生产流通的行政管理;

(六)负责组织管理国防科技工业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代表中国政府参加有关国际组织及其有关活动;负责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军品出口管理。

二、内设机构

办公厅、政策法规司、体制改革司、综合计划司、财务司、科技质量司、系统工程司、民品发展司、民爆器材监督管理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际合作司、人事教育司、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局、纪检组监察局等。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代码】109

一、工作职能

国家民委承担着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努力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科技等事业的发展,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任务。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国家民委有如下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当好党中央、国务院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参谋助手。

(二)研究并提出有关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拟定国家有关民族事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健全民族法律体系。

(三)组织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等重大课题的调查研究,开展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并监督贯彻执行。组织对有关国家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的研究。

(四)监督实施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监督办理少数民族权益保障事宜,组织指导民族自治地方逢10周年庆祝活动。

(五)研究拟定协调民族关系的原则方法,促进各民族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合作,协调处理民族关系中的重大事宜,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组织和承办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

(六)组织对我国少数民族人权状况、妇女儿童状况和散杂居少数民族情况的调查研究,配合有关部门拟定向联合国发出的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人权公约报告等事宜。

(七)分析民族地区经济运行情况、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提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政策和措施。组织调查研究牧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配合承办民族地区扶贫事宜。组织协调民族地区科技发展、对口支援经济技术协作和民族贸易、民族特需用品生产。

(八)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指导下,研究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卫生、体育、新闻出版等方面的特殊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承办相应事务。

(九)管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指导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翻译、出版和民族古籍的收集、整理、出版工作。

(十)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总体规划指导下,研究民族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民族教育中的特殊困难,配合教育主管部门承办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援助和国家民族教育扶持的有关事宜。

(十一)对政府系统民族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加强同民族自治地方的联系,组织接待少数民族学习、参观、考察等事宜。

(十二)联系少数民族干部,协助有关部门作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教育和使用等工作。负责委机关和直属单位人事、机构编制管理及党群工作。

(十三)组织协调民族工作领域有关对外交流与合作,协助开展少数民族对外宣传和办理涉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台湾地区等有关事宜,办理居住境外的少数民族同胞有关回国探亲、旅游、定居等事宜。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协助委领导处理日常工作;负责机关政务、事务的综合协调和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组织委内重要文件起草;负责委机关文秘、信息、档案、、保密、保卫、财务、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工作;组织和承办民族自治地方逢十周年庆祝活动;组织接待少数民族重要学习、参观、考察团组;为直属单位提供有关服务。

(二)政策法规司

研究提出有关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拟定国家民族事务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民族法律体系;指导与促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制定并监督执行保障少数民族各项权利和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有关政策和措施,承办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事宜;组织调研我国少数民族人权状况,参加涉及我国少数民族人权的国际活动,配合拟定向联合国发出的有关情况报告;组织研究散杂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妇女儿童保护等问题并提出有关特殊政策措施,办理民族乡的有关事宜;组织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的调查研究,整理、编撰民族工作方面的重要文献,联系民族研究学术团体。

(三)经济发展司

组织分析民族地区经济运行情况,配合制定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辑《中国民族统计年鉴》;研究提出涉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金融、税收、经贸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措施,牵头指导和协调民族贸易、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及国家对这方面实行的优惠政策的组织实施,协助推进民族地区的科技发展和对口支援及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革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调查研究,提出特殊政策措施,配合国家扶贫管理部门承担民族地区扶贫有关事宜,负责委机关的定点扶贫工作。

(四)文化宣传司

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指导下,研究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体育、卫生和语言文字、新闻出版的特殊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配合制定少数民族文化、体育、卫生等有关发展政策和规划,主办重大民族文化活动,承办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协助民族医药的挖掘整理和民族文物的保护工作;管理全国民族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指导民族语文翻译、出版、广播、影视等工作;开展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合作与交流;按规定权限管理委属文化艺术团体和新闻出版、古籍整理单位并提供有关服务。

(五)教育科技司

在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下,研究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参与研究与制定民族教育的有关政策法规和规划,提出民族教育发展的特殊意见和建议;配合教育主管部门承担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援助和国家对民族教育扶持的有关事宜;协助推进民族地区的科技发展;参与研究和制订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和规划;配合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展科学普及和科技推广工作;协调和指导国家民委系统科技工作。按规定权限管理委属民族院校。

(六)国际司

组织协调民族工作领域有关对外学术和人才交流、经济技术合作,监督审核、协调处理涉及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等有关重大涉外事宜;指导协调委属单位的对外联络,承担“中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协会”的工作任务;组织协调民间形式的对外交流活动;了解掌握我国少数民族同胞在境外的有关情况;负责委机关的涉外事务。

(七)规划财务司

拟定并监督检查委属事业经费、专项拨款、国有资产、专用物资、基建投资的管理办法;拟定财务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管理委属单位的有关财务工作。

(八)人事司(机关党委)

联系少数民族干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教育、选拔推荐工作;按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委机关和直属单位的人事管理及机构编制事宜;承办机关党委的日常工作。

(九)机关党委

负责委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办事机构设在人事司。

(十)中央纪委监察部驻国家民委纪检组监察局

驻国家民委纪检组主要职责为:按照《中国共产程》和《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在中央纪委、监察部和国家民委党组的领导下,监督检查国家民委及所属单位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情况;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执行国务院决策情况;对委党组及其成员和其他领导干部实行监督;协助委党组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指导委属单位各级纪委开展对党员的党风廉政教育;监督、检查国家民委制订本系统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措施;检查和处理党的组织和党员违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重要或复杂的案件;决定或取消对这些案件中的党员的处分;受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完成中纪委、监察部和国家民委党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派驻监察局的职责为:按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在中纪委、监察部和国家民委党组的领导下,监督检查行政监察对象(委机关司局领导班子及其以下公务员、下属单位中由国家民委党组任命的司局级行政领导班子及成员)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政策方面的情况;指导委属单位监察机构依法开展行政监察工作;受理对监察对象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控告、检举;调查处理监察对象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受理监察对象不服主管单位给予行政处分决定的申诉,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由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述;法律、法规规定由监察机关履行的其他职责;完成中纪委、监察部和国家民委党组、行政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派驻国家民委纪检组、监察局合署办公,内设综合室、案件检查室两个工作机构。人员编制为七名。

(十一)离退休干部局

(十二)民族问题研究中心(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

(十三)信息中心

(十四)机关服务中心(局)

(十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

公安部

【代码】110

一、主要职责

中国公安机关的职责是: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防范、打击恐怖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管理交通、消防、危险物品;管理户口、居民身份证、国籍、入境事务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居留、旅行的有关事务;维护国(边)境地区的治安秩序;警卫国家规定的特定人员、守卫重要场所和设施;管理集会、游行和示威活动;监督管理公共信息网络的安全监察工作;指导和监督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重点建设工程的治安保卫工作,指导治安保卫委员会等群众性治安保卫组织的治安防范工作。

二、内设机构

公安部设有办公厅、警务督察、人事训练、宣传、经济犯罪侦查、治安管理、边防管理、刑事侦查、出入境管理、消防、警卫、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监所管理、交通管理、法制、外事、装备财务、禁毒、科技、反恐怖、信息通信等局级机构,分别承担有关业务工作。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国家林业局的公安局和海关总署缉私局列入公安部序列,接受主管部门和公安部双重领导。

民政部

【代码】113

一、主要职责

(一)拟定民政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规章和法律、法规,研究提出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指导民政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二)负责全国性社团、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社团、在内地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台湾同胞社团、外国人在华社团、国际性社团在华机构的登记和年度检查;研究提出会费标准和财务管理办法;监督社团活动,查处社团组织的违法行为和未经登记而以社团名义开展活动的非法组织;指导、监督地方社团的登记管理工作。

(三)负责中央单位所属和挂靠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和年度检查;研究提出有关财务、收费管理办法;查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违法行为和未经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指导、监督地方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四)组织、指导拥军优属活动;研究提出各类优抚对象优待、抚恤、补助标准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亡抚恤标准;拟定革命烈士、因公伤亡人员褒扬办法;审核报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承担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五)拟定退伍义务兵、转业志愿兵、复员干部、移交地方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和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安置计划及实施方案,研究提出有关生活待遇标准;拟定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管理办法和军供站设置规划;指导军地两用人才保护单位。

(六)组织、协调救灾工作;组织核查灾情,统一灾情,管理、分配中央救灾款物并监督使用;组织、指导救灾捐赠;承担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日常工作,拟定并组织实施减灾规划,开展国际减灾合作。

(七)建立和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组织和指导扶贫济困等社会互助活动,审批全国性社会福利募捐义演;指导地方社会救济工作。

(八)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基层政权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指导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推动村务公开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指导城市居民委员会建设,制定社区工作及社区服务管理办法和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社区建设。

(九)拟定国内及涉外婚姻管理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定婚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指导婚姻管理工作;倡导婚姻习俗改革。

(十)拟定行政区划总体规划;负责县以上行政区域的设立、撤销、调整、更名和界线变更及政府驻地迁移的审核报批;负责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排列顺序及简称的审核报批。

(十一)承办县以上行政区划名称、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国际公有领域、天体地理实体和边境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核报批;拟定少数民族语地名和国外地名的汉字译写规则;规范全国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负责国内外标准地名图书资料的审定。

(十二)组织、协调、指导省县级行政区域界线的勘定和管理;负责省际边界争议的调查和调处。

(十三)承担老年人、孤儿、五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体权益保护的行政管理工作,指导残疾人的权益保障工作,拟定有关方针、政策、法规、规章;拟定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和各类福利设施标准;研究提出社会福利企业认定标准和扶持保护政策;研究提出福利(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发展规划、发行额度和管理办法,管理本级福利资金。

(十四)拟定殡葬工作方针政策,推行殡葬改革。

(十五)拟定儿童收养管理的方针、政策;指导国内及涉外收养工作。

(十六)拟定和监督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方针、政策;指导全国救助管理站的工作。

(十七)参加与民政有关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活动;管理民政工作领域的政府、民间组织和国际经援机构的多边、双边国际交流与合作;负责在华国际难民的安置和遣返事宜。

(十八)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协助部领导协调和处理政务工作和机关日常工作,承办部重要会议的组织服务工作;组织草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和综合性文件,组织协调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和调研活动及民政系统先进单位表彰活动;组织草拟民政工作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负责部机关督查督办工作;负责部新闻宣传、出版发行、期刊管理和政务信息工作;负责部机关公文运转、机要保密、档案管理、和办公自动化工作。

下设:法制办公室、综合处、秘书处、新闻办公室、办公室

(二)民间组织管理局

拟定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的方针、政策、规章并监督实施。负责全国性社团、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社团、在内地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和台湾同胞社团、外国人在华社团、国际性社团在华机构的登记和年度检查;研究提出会费标准和财务管理办法;监督社团活动,查处社团组织的违法行为和未经登记而以社团名义开展活动的非法组织;指导和监督地方社团的登记管理工作。研究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规划,拟定管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政策措施;负责中央单位所属和挂靠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和年度检查;研究提出有关财务、收费管理办法;查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违法行为和未经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指导和监督地方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下设:办公室、社团登记处、社团管理处、民办非企业处

(三)优抚安置局

拟定拥军优属、优待抚恤和退伍义务兵、转业志愿兵、复员干部、移交政府管理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和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安置的方针、政策、规章并监督实施。组织、指导拥军优属活动,支援军队和国防建设;研究提出各类优抚对象优待、抚恤、补助标准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亡抚恤标准;拟定革命烈士、因公伤亡人员褒扬办法,负责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的审核报批。研究提出军队离退休干部和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生活待遇标准,拟定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管理办法;拟定军地两用人才培训、使用规划和政策;拟定军供站设置规划,指导地方军供工作。承担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的有关日常工作。

下设:综合处、优抚处、军休干部安置处、退役士兵安置处、双拥办秘书处、双拥办政研处

(四)救灾救济司(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拟定救灾工作和社会救济的方针、政策、规章并监督实施;组织、协调救灾工作;统一灾情,管理、分配中央救灾款物并监督检查使用情况;组织核查灾情、慰问灾民;组织和指导救灾捐赠;承担国内外对中央政府捐赠款物的接收和分配工作。建立和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拟定相关配套政策,组织和指导扶贫济困等社会互助活动,拟定保障五保户和特困户等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救济的方针、政策、规章并指导实施,指导各地社会救济工作。承担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

下设:综合处(减灾办秘书处)、救灾处、社会救济处

(五)最低生活保障司

拟定和监督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及相关的生活救助方针、政策和规章;管理、分配中央财政最低生活保障投入资金并监督检查使用情况,建立资金发放核查制度;拟定和组织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化管理服务规划和信息管理系统规划、规范及标准。

下设:综合(信息)处、农村处、城市处

(六)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

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基层政权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拟定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区建设的方针、政策、规章并指导实施。指导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区组织干部的培训和表彰工作;指导村(居)民委员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推动村(居)民自治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拟定婚姻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婚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倡导婚姻习俗改革。

下设:婚姻管理处(综合处)、农村工作处、城市工作处

(七)区划地名司

拟定行政区划、地名管理的方针、政策、规章并监督实施;提出行政区划总体方案和体制改革建议;负责县以上行政区域的设立、撤销、调整、更名和界线变更及政府驻地迁移的审核报批;负责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排列顺序及简称的审核报批。承办县以上行政区划名称、重要自然地理实体、国际公有领域和天体地理实体的地名命名、更名以及边境地名的审核报批;拟定我国少数民族语地名和国外地名的汉字译写规则;规范全国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负责国内外标准地名资料的编辑和审定;参加联合国和国际地名组织地名标准化建设活动。组织、协调和指导省、县级行政区域界线的勘定和管理;负责省际边界争议的调查和调处。

下设:区划管理处、边界管理处、地名管理(综合)处

(八)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

拟定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社会福利救济的方针、政策、规章并指导实施;拟定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和各类福利机构标准及管理规范,拟定政府对福利单位的资助办法;研究提出社会福利企业认定标准和扶持保护政策;负责本级社会福利资金资助项目评审的日常工作。拟定殡葬工作方针政策,推行殡葬改革。拟定和监督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方针、政策。拟定收养政策,指导国内及涉外收养工作。

下设:综合处、社会福利处、社会事务处、救助站管理处

(九)财务和机关事务司

拟定民政事业费管理办法和民政财务规章制度,监督民政事业费使用,负责部机关及直属单位民政事业经费、机关行政经费的预决算和日常管理;管理部机关及直属单位的国有资产和基建工作。负责民政统计工作。负责部机关事务、后勤保障工作的管理与协调。

下设:综合处、财务处、基建房管物资处

(十)外事司

参加与民政有关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活动;研究处理与民政业务有关的国际公约和建议书;管理民政工作领域的政府、民间和国际机构的双边、多边国际交流与合作和涉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和台湾事务。负责在华国际难民的安置和遣返事宜。

下设:一处、二处

(十一)人事教育司

社区建设策划案篇7

一、2013年发展改革工作回顾

(一)紧紧围绕“科学规划年”,编制和实施重要规划计划

一是出台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全省国土空间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总体要求和原则,确立了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从宏观层面上阐述了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评价意见。二是开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深入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建议;制定了规划期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调整方案,先后经省政府专题会议、省政府常务会、省委常委会和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三是组织编制了省产业园区建设规划、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省低碳发展规划、能源规划、省会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农垦产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四是做好计划编制和经济形势分析工作。

(二)紧紧围绕“项目建设年”,努力扩投资上项目

一是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2013年安排省重点项目349个,完成投资1796.9亿元,比2012年增长31.1%。二是努力争取中央投资。及时掌握中央投资的具体政策及计划安排动向;认真组织各市县、省直有关单位积极申报项目并协助做好前期工作。三是认真编制实施地方债券和省财基建投资计划。四是通过发债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企业发展。全年共有5只企业债券正式发行,融资规模66.5亿元,占全省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额59.4%;有3只企业债券发行申请获得核准,拟融资规模45.5亿元。2013年全省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分别比2011年、2012年增长近3.5倍。

(三)紧紧围绕调结构转方式,大力振兴产业

一是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海南炼化100万吨乙烯及炼油扩建工程项目2013年5月获得国务院批准。积极争取中央资金1.18亿元支持我省产业发展,带动其他投资17亿元,支持35家企业或有关部门加快投资项目建设,形成了实物工作量。配合编制完成南繁育制种基地5万亩核心区的建设发展规划,牵头实施国家冬季瓜菜基地建设,全年改造菜田7万亩。二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制定海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和海南省贯彻落实“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支持海口国家高新区筹建创业孵化中心项目、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建设南繁种业科技孵化器,海南省药物研究所建设省药物研究实验基地等省级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三是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定,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加快渔港设施建设,文昌铺前渔港、乐东莺歌海渔港前期工作顺利推进。积极发展深海网箱养殖,全省已建成大小深水网箱4030口。

(四)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

一是将全省整体列入了国家低碳试点。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国家考核组对全省2011—2012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良好。二是大力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安排中央资金2.93亿元,目前,全省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乡垃圾统一收运率达63%。三是积极推进节能和清洁能源发展。探索推的进“一地两用”模式光伏农业示范项目并网发电,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二期扩建项目开工建设,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城镇发展绿色照明。大力推进节能发电调度和清洁生产,推进昌江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有关工作。

(五)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一是加强改革的总体协调。起草《关于2013年全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实施意见》由省政府批转印发。完成《关于改革问题调查问卷的分析报告》、《海南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等,为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推进重大专项改革。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建设获国务院批准,争取了国家给予9个方面优惠政策。牵头负责农垦改革经济发展组工作,研究提出支持加来、新星、畅好、白沙等4个移交农场场地融合、加快发展的工作方案、政策措施和产业项目规划。牵头全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全省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推动海南列入了国家《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执行省份。开展了三亚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中期评估工作。三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成了国家发改委行政审批事项承接工作,进一步理清行政审批事项。四是加强外资外贷工作。实际利用外资18.11亿美元,增长10.3%;对外直接投资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倍。

(六)紧紧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保障改善民生投入力度

保障性住房方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解决全省2.3万户农村困难户住房问题。社会事业方面。主要支持了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宿舍、农村学前教育、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儿童专科医院、红色旅游、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等27个社会事业专项建设。扶贫开发方面。落实以工代赈资金1.26亿元,琼中、白沙等5个国定贫困县和乐东、昌江等6个省定贫困县,改善小流域和乡村道路。安排兴边富民专项资金6500万元,支持少数民族市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3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二、把改革创新贯穿发展改革工作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一)落实和创新国际旅游岛政策

进一步落实好西部大开发政策、购物退免税、边境旅游异地办证等出入境政策、启运港退税政策、邮轮政策、游艇政策、高尔夫旅游政策、体育、低空空域开放和通用航空发展政策、离岸金融政策、对越边贸政策等。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洋浦保税港区、海口综合保税区、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支持海口市申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三亚市海棠湾申报国家现代服务业开放试验示范区。特别是要学习借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积极研究海南省如何进一步适应国际化和法治化的跨境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打造对外开放新的制高点问题。积极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与海南的定位及相关政策问题。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一要严格规范审批行为。修订审批、核准和备案办法,进一步规范并予以公开,接受监督;简化手续、优化程序、在线运行、限时办结,把审批变成服务。二要加快建立纵横联动协管的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协调相关部门同步下放前置审批权限,并根据职责同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市县发展改革部门要把省政府有关部门下放的审批事项接住管好,也要加强与相关部门联动配合。三要强化规划的约束力。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后,要通过提高规划约束力来加强调控和监管。四要夯实信息化基础。加快建设上下联通、横向部门共享、全省联网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信息系统,实现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管信息互通。

(三)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一要落实《海南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改备案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国务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属于省级核准权限的项目全部改为备案制管理。二要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执行国家将出台的政府投资条例,落实好修订后的中央投资项目后评估管理办法。强化对政府投资计划执行力度,加强监管,完善政府投资管理制度。三要强化稽察工作。要加强对建设项目以及规划执行的稽察、检查和监管,组织开展本省省财基建、国债等建设项目的稽察,组织开展稽察及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四要抓好民间投资36条及42项实施细则的落实工作。清理和修订有关民间投资的规范性文件,推动制定清晰透明、公平公正、操作性强的市场准入规则。

(四)落实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措施

电力方面,落实天然气发电价格、风电上网电价、输配电价等完善、调整和改革政策。天然气方面,落实按照存量、增量气价格并轨思路,存量天然气门站价格调整政策。运输方面,落实国铁货物统一运价适当调整政策,完善国内航线客运基准票价核定政策。环保方面,落实对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研究并实行阶梯电价政策,超计划用水高额累进加价政策,完善排污权交界试点政策。民生方面,落实在保基本的基础上,推行并完善居民阶梯电价、水价和气价制度。

(五)加强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工作

一要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海南省目录》颁布的新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外资向发展职业教育、医疗机构、海洋经济、热带农业、节能环保、邮轮制造等领域拓展。二要加强利用国外贷款业务培训,做好外贷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提高申报质量和申报成功率。三要努力为海南省企业搭建境外投资的通道;加强与商务、外汇管理等部门的协调,积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服务与支持。

三、2014年发展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发挥投资的带动作用

一是集中力量执行省重点项目投资年度计划。2014年计划安排407个重点项目,有60个重大项目作为今年着力推进的“重中之重”项目。二是下大力气争取中央投资。要根据资金的投向,抓紧编制完善相关行业规划,精心组织策划,做细做深项目前期工作,加强沟通对接,力争在争取中央投资上有新的突破。三是认真做好省财基建计划和地方债券计划编制下达。四是大力支持企业发债融资。

(二)着力振兴特色优势产业,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

一是促进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旅游部门落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修编省旅游总体规划和编制专项规划;支持抓住国家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契机,拓展邮轮航线和深化东盟旅游合作;打造我省中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品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主题景区、演艺娱乐、旅游购物、邮轮游艇、运动休闲等新兴旅游业态;利用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引导各类投资主体推动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商业、航运、物流、通信、会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二是推动新型工业发展提速增效。大力推动工业生产项目建设。确保重点企业安全稳定生产的电力、天然气等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确保工业存量产能不滑坡。争取国家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支持创新平台建设,落实完善创新地方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信息软件、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产业发展,下足“进”的功夫,也要做好“退”的文章,通过取缔、集中布局治理、提高产业准入的环保标准等措施,淘汰小橡胶加工等落后产能。

三是积极推进热带农业发展。要努力把热带特色农业打造成海南经济的“王牌”,全力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大“菜篮子”工程实施力度,落实好扶持家禽养殖业生产的措施,支持生猪肉牛羊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和种畜场建设,积极推进《南繁5万亩科研核心区建设规划》实施,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快红岭灌区工程前期工作;继续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海堤建设、大型灌区节水工程、水土保持工程、节水示范工程、农村沼气建设、防护林和退耕还林项目建设。按照国家要求,编制全省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并做好实施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完善区域政策,结合地域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继续推动农信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手构建支农信贷平台扩大小额信贷规模。

四是加快发展海洋经济。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定。编制全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选定海南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完善改善措施,加以推进。落实好国家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和深海网箱养殖,培育热带水产苗繁育体系。引进大型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支持水产品出口。

(三)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加强宣传。一要各市县要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根据全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各市县的功能区规划。二要加强与住建、国土等部门的协调沟通,使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镇建设、国土与生态环境保持一致。二是推进规划实施。指导督促省政府各有关部门根据本规划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相关规划及绩效考核体系,并严格落实责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组织实施。推动各市县根据本规划对本市县的主体功能定位,启动市县功能区规划编制实施工作。会同国土、测绘建立覆盖全省、统一协调、更新及时、反应迅速、功能完善的国土空间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三是开展试点示范。根据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启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区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为争取中部山区市县进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范围打下基础。

(四)加快推进具有海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

一是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认真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支持进入国家重点城市群建设的海口、三亚城市建设,配合有关部门编制和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及时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改革举措,明确责任部门和工作要求。二是支持重点城市城镇发展。制定支持加快以海口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建设政策措施,制定促进农垦场部与小城镇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推进三亚撤镇设区,重点扶持建设一批文化和产业支撑的特色小镇。三是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完善公共交通、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智能网络等设施建设;加强城镇间交通骨干网络建设。四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海口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三亚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积极争取国家将海南列为省级统筹城乡试点,争取重点城市进入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五)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

一是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体系,制定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完善生态环保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完善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制度。

二是落实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节能减排措施。制定实施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方案,推进节能、清洁能源发展各项激励、考核措施的落实。做好全省能源综合平衡工作,针对全省电力供需形势严峻的情况,协调制定各项电力应急预案和保障方案,全力做好电力供应能力挖潜和节电节能工作。

三是加强环境保护。近期要突出加大农村环境治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支持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及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进一步推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管网配套的建设和管理。

四是扎实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在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摸清碳排放底数的基础上,分行业和区域开展不同层次的试点;推进以低碳、绿色、环保、循环为特征的低碳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低碳技术示范和推广,推广绿色节能建筑,推进低碳交通建设;坚持搞好宣传和培训,制定完善政策措施,使绿色低碳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加强基础建设,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以及相关的研究和政策储备。

(六)加强价格调控监管,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一是保障供给。继续推进“菜篮子”市县长负责制,进一步落实好“菜篮子”生产建设规划,加大对常年“菜篮子”建设工作考核。督促海口、三亚等主要城市建立健全储备制度,在灾害天气期间,结合市场供应情况,适时投放储备生活必需品。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加强地方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完善政策,鼓励粮食储备企业盘活资产,强化经营管理,在完成好储备任务的同时提高效益。

二是完善价格调控机制。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根据国家部署,落实好成品油、电力等价格改革在海南省具体措施。指导市县做好水价分类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工作。健全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收费政策。完善价格应急调控机制。

三是加强价格监管。深入治理涉企乱收费,全面清理取消违规收费项目,加强教育、物业等民生收费监管,开展清理规范银行、物流等涉及民生的重要行业收费,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收费管理。深入开展旅游价格综合整治,强化医药价格管理,完善道路客运价格管理,坚决查处价格垄断行为。

四是健全物价补贴联动机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缓解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

(七)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支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落实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各项政策,确保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低于82%;抓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万人;帮助3.4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基本动态为零。逐步推行城乡一体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有效衔接和转移接续。

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进一步实施好中小学校安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改造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抓好中职基础能力、实训基地和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等项目建设。加快全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成辐射全岛的五大区域医疗中心和1小时三级医疗机构服务圈。统筹好城市社区避灾场所、救灾物资储备库以及灾害救援队伍建设。支持社区服务中心、农村幸福院、乡镇中心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救助站、精神病院以及殡葬服务设施建设。

社区建设策划案篇8

文章标题:政协送文化进社区晚会策划案

政协送文化进社区晚会方案

繁荣和发展社区文化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改善社区社会环境、满足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更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管理的重心也随之下移,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努力,我县的社区文化已初步呈现自身风格和特点。但从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社区文化建设与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社区建设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了加快我县的社区文化建设,充分有效的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努力构建社区文化新格局,县政协各委员会对桐君街道社区进行了调研,召开了座谈会,开展了系列活动,并决定举办一场文艺晚会。晚会具体方案如下:

一、时间地点:9月20日左右;松鹤楼门口。

二、晚会以歌舞、小品、戏曲、诗朗诵等节目形式,中间穿插政协知识有奖竞答。

三、主要分工:

(一)、政协负责工作:

1、负责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联系演出场地;联系供电局,要求在晚会现场拉条电缆线,保证60千瓦的用电;联系公安、城管等部门维持晚会现场秩序。

2、邀请领导,邀请媒体的宣传报道,观众的组织。

3、摄影、摄像。

4、联系松鹤楼演员换服装房间、领导席桌椅。

6、有关政协知识竞答题目。

(二)、文化馆负责工作:

1、晚会的策划、导演。

2、提供灯光、音响等设备。

3、舞台舞美的设计、制作。

4、节目的创作、编排、辅导。

5、节目单制作。

6、奖品的准备和发放。

7、观众席椅子、领导席桌椅等现场布置。

桐庐县文化馆

20xx年5月11日

附:节目单、经费预算

节目单

1、开场舞蹈《不如跳舞》文化馆舞蹈队

2、二胡合奏《喜送公粮》程燕凤等

3、越剧《十八相送》周国文徐美芝

4、小品《敲门声》杨蕴萍乔关玉

政协知识竞答

5、女声独唱《站在高岗上》王虹芳

6、诗朗诵

7、男声独唱《凌晨三点钟》姚江涛

8、越剧表演唱《金玉良缘》周金花燕子矶幼儿园

9、舞蹈《建设者之歌》文化馆舞蹈队

10、女声独唱《美丽》王芳

政协知识竞答

11、小品《迎宾小姐》陈敏珠余晓群乔关玉

12、京剧表演唱《春催杜鹃》李琳华等

13、歌舞《江山》周洁文化馆舞蹈队

20xx-5-19

经费预算

1、舞美:20xx元

2、演职员补贴:50人*100元=5000元

3、灯光音响:1000元

4、租车、搬运费:800元

5、服装道具:600元

6、演员化妆:300元

7、矿泉水:600元

8、演职员快餐:800元

9、奖品:50元*10份=500元

10、节目单:2元*500份=1000元

合计:12600元

桐庐县文化馆

社区建设策划案篇9

一、*6年全市规划王作主要情况回顾

*6年,是我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事业快速发展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规划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举办2010年亚运会为契机,深入组织开展各层次的规划编制,加强规划管理,努力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好服务,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提高城市规划编制水平

成立城市规划委员会,完善城市规划审批制度。组织完成规划委员会专家和公众代表的推选工作,拟定《*市城市规划委员会议事制度》,并成功召开*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

建立规划效能监察长效机制,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效率。组织建立我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机构,结合实际制订分阶段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的计划,明确工作重点并对各区开展效能监察进行指导,及时进行检查和交流活动,得到省效能监察领导小组的好评。

启动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做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前期研究,分别向省建设厅、建设部报告编制新一轮总体规划工作计划。建设部同意我市开展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在市政府成立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并进行部署的基础上,按工作方案推进编制工作。

完善《*市近期建设规划》。根据市政府常务会议对《*市近期建设规划(*6—2010)》的审议意见,对《规划》作了修改完善。组织编制住房建设规划,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根据37号文和省建设厅意见,会同市国土部门组织完成《*市住房建设规划(*6—2010)》,经市政府会议审查通过,上报建设部和省建设厅备案并向社会公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推进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工作,加大控规覆盖率,组织区规划部门编制控规年度编制计划,推进重点地区控规编制。做好控制性规划导则(*5版)的修订,完成中心八区分区规划动态更新工作。确定“一网三层”动态更新制度。

积极推进交通规划。抓好*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一期)的编制工作。完成*市“十一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市城区道路规划深化、亚运交通战略规划、居民出行调查等交通规划。开展地铁4、5号线的交通衔接规划、轨道交通站点客运一体化设施、公共交通发展策略等研究。

组织开展重大规划建设项目咨询竞赛。组织*电视台(新址工程)建筑设计国际邀请竞赛、金沙洲新社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国内邀请竞赛、萝岗区战略规划咨询等国内外咨询、竞赛工作,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推进危破房改造及旧城更新规划工作,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终审。

抓好中心镇规划,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做好中心镇总体规划编制和规模核定工作。*市前三批15个中心镇总体规划已经我局审查,其中12个中心镇总体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并通告实施;对新增的2个中心镇总体规划已进行审查。推进太平镇、新塘镇等9个中心镇上报省建设厅核定建设用地规模工作,其中8个镇规模已获核准。组织开展中心镇发展启动区及重点中心村控规编制。

开展“送规划进文明示范村”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市、区规划部门党支部送规划进文明村活动,各责任单位积极开展现场调研并组织编制规划。完成14条示范村试点的整治规划,市文明办对该项工作给予很高评价。

(二)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为城市建设做好协调、指导和服务

抓好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勘测信息管理。认真办理珠江新城、金沙洲居住新城、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交会三期规划等重点工程规划审批案件。组织编制并审批700多个三类市场的升级改造规划。贯彻37号文精神,对已批各种居住类型户数和面积进行统计,在修规批复中对人口和户型提出相应要求。制定《成片危破房改造规划技术指引》,编制成片危破房改造试点地块规划。配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垃圾压缩站及公厕布局等专项规划。加强与市国土局的协调,完成“一图双坐标”技术工作,建立精度符合管理要求的坐标转换关系;开展“一图划”工作,推进工作方案实施。推进勘测*5年度任务检查验收,完成*市1:500、1:*0、1:5000地形图测量、修测、编绘及数据入库等17个项目验收。组织实施*6年度勘测项目,完成408件勘测成果验审,编制勘测工作“十一五”规划。推进建设系统信息整合,制订信息共享管理规定。

抓好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管理。推进交通及市政设施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污水总体规划修编、中心城区水系规划、雨水管网规划、高压电网规划、信息管网规划的编制工作。协调解决分区规划、控规导则调整与局控路网矛盾问题。配合城建重点项目的建设,协调推进相关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抓紧办理工程的规划方案审查和规划许可,有力推进重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协调和审批武广客运专线及新客站、广深港客运专线、广珠城际线等铁路枢纽工程设计方案,协调论证广明、平南、广深沿江、广河、东新高速公路及华南路三期等工程规划,协调和审批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珠江新城核心区等重点建设项目交通规划,推进人行过街设施规划实施;协调和审批城市污水治理、河涌水系工程的规划,落实10条重点整治河涌的整治线规划;解决500千伏广南变电站等一批变电站、高压线规划选址、选线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推进电网建设;协调和审批天然气工程、珠三角成品油管道工程规划。共核发道路、管线工程《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8件。

抓好建设用地管理。积极开展专项调研,进行了危破旧房试点改造规划、番禺区大岗镇村民住宅规划等课题研究,取得多项成果。指导区规划分局进行用地初审业务的有关工作。推进番禺、花都区历史审批用地清理工作,完成三批共2598宗番禺区历史用地核查清理工作,委托番禺区规划分局对其中符合政策的用地重新换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控制城市重点发展地区的发展用地,包括*新城、大学城二期、白云新城、地铁沿线政府储备用地等,为今后的管理工作打好基础。落实城建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和拆迁安置用地,保证重大项目按计划推进。办理市政重点工程的拆迁安库等17个项目验收。组织实施*6年度勘测项目,完成408件勘测成果验审,编制勘测工作“十一五”规划。推进建设系统信息整合,制订信息共享管理规定。

抓好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管理。推进交通及市政设施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污水总体规划修编、中心城区水系规划、雨水管网规划、高压电网规划、信息管网规划的编制工作。协调解决分区规划、控规导则调整与局控路网矛盾问题。配合城建重点项目的建设,协调推进相关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抓紧办理工程的规划方案审查和规划许可,有力推进重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协调和审批武广客运专线及新客站、广深港客运专线、广珠城际线等铁路枢纽工程设计方案,协调论证广明、平南、广深沿江、广河、东新高速公路及华南路三期等工程规划,协调和审批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珠江新城核心区等重点建设项目交通规划,推进人行过街设施规划实施;协调和审批城市污水治理、河涌水系工程的规划,落实10条重点整治河涌的整治线规划;解决500千伏广南变电站等一批变电站、高压线规划选址、选线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推进电网建设;协调和审批天然气工程、珠三角成品油管道工程规划。共核发道路、管线工程《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8件。

抓好建设用地管理。积极开展专项调研,进行了危破旧房试点改造规划、番禺区大岗镇村民住宅规划等课题研究,取得多项成果。指导区规划分局进行用地初审业务的有关工作。推进番禺、花都区历史审批用地清理工作,完成三批共2598宗番禺区历史用地核查清理工作,委托番禺区规划分局对其中符合政策的用地重新换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控制城市重点发展地区的发展用地,包括*新城、大学城二期、白云新城、地铁沿线政府储备用地等,为今后的管理工作打好基础。落实城建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和拆迁安置用地,保证重大项目按计划推进。办理市政重点工程的拆迁安湖周边等违法建设的查处工作。积极开展“三创”相关工作,为我市通过国家创模考核验收作出贡献,我局被市文明委评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突出贡献单位。配合开展出租屋整治、城市环境整治、户外广告招牌整治、农村“集资房”案件审批复查等工作。组织审查荔湾区陆居路等8个环境整治规划。完成大学城二期工程、华南理工大学住宅楼等规划验收工作;建立电子磁盘报验收制度;完成规划验收案件852件。

抓好业务协调,推进实施“三统一”工作。组织召开28次局业务会,21次局技术协调会。加强窗口服务建设,抓监察督办,建立重点工程绿色通道;做好与市行政审批监察系统对接工作;加强业务督办,每周汇总各业务处办理的案件情况,减少超期现象。开展“三统一”第二阶段工作,在理顺市、区规划部门业务流程的基础上,于9月份进行南沙、萝岗“三统一”工作,*7年1月1日将两个新区纳入全市统一的规划管理平台。建立局业务案件统计系统,完成建成区面积统计、住宅结构比例等统计。推进政务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做好咨询与查询服务;制定《规划管理公示办法》及工作指引。及时答复网上“咨询服务台”的咨询、投诉;与电信部门合作建设“信息服务热线”,配合市建委完善配套建设费的收缴。全年业务综合窗口共受理业务案件9580件,办结案件10784件,会办2398件,备案637件。接待各类咨询近5000人次。

(三)局属单位为规划管理做好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

编研中心立足于规划实施,提高规划编制的效能,完善规划编制工作机制。推进近期建设规划工作,完成“十一五”规划之城市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参与新总规的筹备和启动工作,制定专题研究工作计划。组织完成*市原中心八区控制性规划导则*6版修订工作。认真开展规划项目的组织编制工作,完成珠江新城中央广场城市设计等一批规划项目,完成工业用地专项规划、南华西街历史保护区保护规划等终审。积极组织重大项目的咨询竞赛工作。南沙凤凰一、二、三桥设计国际邀请竞赛等项目已完成评审;组织金沙洲a区、B区、F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国内邀请竞赛;编制萝岗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完成《拓展与提升一面向2010年亚运会建设生态*行动计划》;组织亚运规划设计相关工作。草拟《技术标准与准则一一用地篇》。参与战略规划回顾总结——城市交通论坛工作。加强规划交流与技术合作,举办首届全国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联谊会。出版规划编制管理系列丛书;做好局刊建设、规划年报、规划成果汇编等工作。

规划院围绕局中心工作做好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支持,并深化内部改革工作,全年完成总产值2.789亿元,同比增长40.5%。全年大力推进66项指令性任务并完成42项,包括参与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前期研究、亚运规划建设纲要、*铁路新客站地区规划、大学城二期规划策划、南沙192平方公里1:500地形测量和地籍测量、萝岗区160平方公里1:500地形测量、*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城市测量综合服务系统等重点项目。协助承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立50周年庆典”、参与韶关地区灾后重建规划和“送规划进文明示范村”等工作。开展各专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拓展市场,加强生产联动,完善项目管理和质量管理,承接和推进天河软件园高唐新建区(二期)控制性规划、南沙万顷沙镇总体规划、广交会琶洲展馆三期建筑设计、智能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市地下管线普查、珠江新城核心区市政交通项目岩土工程详勘等多个重大项目。以推进院“管理与发展年”为主题,进行人力资源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等多项工作,试行聘用制并成立职代会,实施测量面向服务的内外业一体化整合,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及相关管理制度。

交研所积极推进重点建设项目,提供及时到位的技术支持。不断完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体系的编制;继续抓好道路交通和轨道网络规划深化工作,推进新区路网、轨道线网、地铁五号线交通衔接等规划的落实;加强公交一体化规划研究;完善重点地区和新区的道路交通规划,以及亚运交通规划编制工作。完成2010年*市公共交通发展策略研究、地铁四号线交通衔接规划等项目;推进北部地区干道网深化方案、轨道交通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等;加强交通调研、动态跟踪,配合局规划管理,做好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咨询、报建预审等工作。

自动化中心推进规划系统信息化工作。新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市局、10个规划分局、6个事业单位投入应用。配合局“一网三层”建设、规划控制导则的修订与数据更新工作。利用卫星影像技术提供城市现状与发展基础资料。参与“一图划”工作;启动新一轮GiS应用平台开发工作。完成建成区面积统计等多项数据库建设,实现规划信息动态更新。开展对外信息服务、建筑工程面积核算;出版《*市现状与规划地图集》。开展建设系统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开发基于报建通的三维电子报批系统;配合市电子监察系统的实施,完成电子监察系统的开发;推进GpS移动办公项目开发。做好系统维护、设备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维护。加强“规划在线”网站建设,及时报道城市规划工作情况。

档案馆抓好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承办“*6年*城市公共艺术一城市雕塑论坛”,举办“千年名城*城市规划建设成就展”,并以雕塑论坛和规划建设成就展为契机,推出一系列成果。第二库区(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建设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城建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的颁布实施;起草《*市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办法》。推进档案编研、专题研究、专题片制作及声像档案制作。加强重点建设项目信息综合服务工作,推广“提前介入、全程跟踪”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为萝岗中心建设、珠江新城地下空间、亚运建设等提供服务。推进规划分局规划档案数字化工作。接收入库档案3.6万卷,标准化整理2.9万卷;数字化扫描2.2万卷,提供利用3.5万卷。办理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案件791件。

机关服务中心强化服务意识,做好日常保障工作。加大安全知识宣传力度,抓好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基本完成局规划信息中心库及主控室楼工程施工,办公大楼配电房报批、预算评审以及招投标等有关工作,新建食堂招标等。完善办公大楼消防设施,加强大楼安全保卫工作。加强车辆管理、水电、通讯设备管理;做好会议后勤保障工作。加强物业规范管理;制定住房维修基金管理规定,推进宿舍社会化管理。

咨询中心做好规划咨询与服务工作。全年接待市民并提供规划咨询服务约4500人次,制作“建筑工程公示和批前公示”牌424个,受理各类业务代办案件1669件,经济效益比去年同期增长17%。

(四)区规划部门围绕规划管理任务开展工作

区规划部门组织编制区发展规划、工业、物流等产业发展规划及环境整治规划,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稳步推进环境整治工作。越秀区分局组织完成越秀区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编制,开展矿泉街改造规划等;海珠区分局推进海珠区近期建设规划编制,抓好城中村改造规划、果树保护区相关规划;荔湾区分局组织完成荔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编制龙溪物流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天河区分局组织开展濂泉路整治规划、高唐软件园(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展天河区商业网点规划等;白云区分局推进中心镇各规划管理单元的控规编制;协调华南三期、沙河涌、白云区北部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征地涉及村安置用地和经济发展留用地问题;花都区分局组织花都区中心城区分区规划、花都区综合交通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等编制工作;黄埔区分局推进深井湾地区城市设计、横沙书香街保护规划、黄埔化工园区规划的编制等;番禺区分局组织丰田汽车配件产业园控规等项目编制;推进番禺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南沙区分局完成万顷沙分区控制性规划、南沙地区近期建设规划,推进南沙石化产业基地控规划等工作;萝岗区分局编制了萝岗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九龙镇总体规划等。

(五)加强技术交流,促进规划研究

举办*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于9月下旬在*召开“*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立五十周年庆典”。*市政府和广东省建设厅为协办单位,我局为承办单位。会议主题是“规划50年”,在回顾与总结新中国城市规划事业五十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研究探讨新时期城市规划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前沿理论问题,以提高城市规划工作水平,推动城市规划事业和规划学科发展。会议举办征文活动、“规划50年”主题展览,通过《中国城市规划*宣言》。会议对推动*市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的发展,提升*市城市形象和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召开“*6年*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一一城市交通论坛”。论坛于9月下旬召开,由*市政府主办、市规划局承办。建设部领导、*市领导和周干峙、邹德慈等国内外30多位城市规划、交通规划资深专家学者出席,是一次专业化、国际化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盛会。会议对近三年*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实施情况,以及*城市交通战略规划十年来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草案)进行评议,审视交通系统对城市发展的先导作用和承载能力,评估2010年亚运会近期交通改善实施计划的合理性,为进一步完善*未来交通发展战略提供明确的工作方向和行动框架。通过总体规划咨询和交通论坛等学术交流,提高城市规划与管理水平,促进城市交通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召开“新一轮*市城市总体规划咨询会”。会议回顾总结战略规划及总体规划实施,展望2020年*市的发展目标与战略。来自国内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十几位专家、学者对*市动态检讨城市规划及其实施的做法表示认同和赞许,并就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发展战略等进行深入研讨,对城市发展定位、区域协调发展、空间发展战略、产业发展、城市综合交通、生态环境、旧城更新、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达成共识。

举办“*6年*城市公共艺术一城市雕塑论坛”。通过专家评议,从106件设计方案中评出获奖的28个作品,并评出“人民公园南广场”优秀方案和“珠江新城金穗路节点”优秀方案各3个。推出论坛的《学术论文集》。《*优秀城市雕塑图集》、《珠江全景图》、《1955年*市航空影像地图册》等编辑出版成果。雕塑论坛受到与会领导、专家的肯定和赞誉,有利于塑造*历史厚重感与现代时尚风情兼具的都市魅力新形象。

举办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院院长论坛。来自泛珠区域内11家城市规划院的院长以及区域内规划界管理与技术人员共150余人参加,就规划工作经验、技术心得及管理方法进行广泛交流。

规划协会充分发挥在规划建设行业的作用。规划协会抓好行业管理,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努力提高规划设计水平。组织开展*6年*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评选,将参评项目分为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两大类,评选结果进行了网上公示。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邀请4名国内外专家来*讲学,举办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大都市发展、规划理念的转变和发展政策思考、国内外区域规划新动向等内容的学术报告会。组织会员参加英国历史文化保护与小城镇规划建设等培训班。组织召开市环境艺术委员会专家会议,对滨江西临江建筑外立面建筑设计方案、*地面高程规划等16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评议。加强对建筑报建特许人的管理。做好《*市城市规划发展回顾》的出版发行。

(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为完成各项任务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开展以“三个走在前面,发展先进性教育成果”为主题的排头兵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文选》。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促进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学习新活动,进一步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三阶段的有关工作,进一步落实先进性教育整改工作。开展“十百千万”工程,做好局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镇(街)和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局领导多次带队到增城中新镇、天河区凤凰街开展工作。召开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加强党委中心组学习。在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省、市委的《实施意见》后,大家表示,做好城市规划工作要落实好两个“适宜”,协调好各种矛盾和关系,合理利用土地,把城市发展战略落实到城市规划的各项工作中去,为构建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开展创建“百佳党支部”活动,加强党支部建设。认真开展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四好处室”活动,鼓励党员干部养成学习先进、积极向上的良好作风。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寓教于乐的有意义的活动,参加市组织的“庆祝中国共产党85周年文艺汇演”并取得三等奖。对局机关共产党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加强党风廉政工作。学习贯彻省、市纪委六次全会精神,实施惩防并举的要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从源头上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年初局和处级领导干部签署《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将党风廉政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活动、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通过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加强规划效能建设,在市、区规划管理部门形成依法办事、高效行政的良好风气。落实规划系统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8月份与市纪委监察局联网运行。配合市监察局开展对金满家园等案件行政执法监察工作。落实市委、市政府实行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和对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工作,经市纪委和市编办批准,市纪委监察局派驻纪检组组长和监察室主任,并明确专职工作人员。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按程序选拔干部。稳步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制工作,按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试行聘用制意见》,从8月份起,局属事业单位按照部署稳步推进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工作。协助规划院开展人力资源改革工作。做好干部调配、公务员登记工作。组织离退休人员参观活动,每月组织召开离退休支部委员会议。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共青团工作、培训、工资福利管理、安全维稳、职改、外事等工作。

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促进内部管理规范化。加强重点项目的督办和协调,做好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的传达、贯彻工作,做好文件办理、信息报送、政务办公系统调整等工作。妥善处理规划工作涉及的各种问题,进行问题排查,对永福变电站、祈福新村市政道路工程、华南路三期工程等群众投诉热点项目制订应急预案,以公正、务实的态度接待人员,及时答复事项。抓好经费预算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审计、统计等工作,加强对局属各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指导与监管。

加强宣传教育。承办*6中国建设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规划行业分会年会。我局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建设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把对外宣传作为树立局形象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组织媒体报道市规划委员会成立、交通规划国际论坛、送规划进文明示范村等重大活动,在媒体和局网站公示*电视台新址、金沙洲居住新社区的建筑设计方案,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全年新闻媒体采用规划类稿件约150篇。向省建设厅报送先进工作者事迹。制定干部培训管理规定,加强业务培训。组织公务员业务知识更新和规划岗位资格证年审培训,以及规划专题讲座等。制定局“五五”普法规划和*6年度普法计划,推进普法工作。

二、*6年度工作体会

一年来,我们围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较好地开展规划和管理工作。城市规划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分不开,与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分不开。在规划和管理工作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和创新城市规划管理的思路,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在城市建设总体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努力营造“两个适宜”的城市环境;坚持城市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引导和调控城市发展,以生态优先为前提,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已形成以山、水、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主要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健全城市规划体制,不断提高规划管理效能。构建由规划委员会决策机制、控规法规机制、城乡效能监察实施监督机制以及“一网三层”管理平台相结合的规划管理框架。

二是十分注重城乡统筹发展。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发挥城乡规划的龙头作用,围绕省市的重点工作,启动新一轮总体规划、组织住房建设规划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社会影响力较大的规划工作。住房建设规划是落实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宏观政策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送规划进文明示范村”等活动,引导村民参与和监督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在重要规划过程中开展公示、咨询、听证等,促进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共同参与,确保推出高质量的规划成果,进行高标准的规划管理。

三是切实加强规划协调、指导与服务。*6年,地铁、铁路、高快速路、电网、河涌水系等省、市重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强度大,工程复杂,时间紧迫,对规划管理的质量和时效要求很高。将协调推进城建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一是对重点项目提前介入,在规划编制、方案比选等环节进行规划沟通和协调,明确规划要求和指导意见;二是在重点项目规划案件报审前的相关单位联席预审会议的做法,召集相关单位对规划方案进行研讨,提出需要协调和完善的意见。三是对项目实施过程全程跟踪,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加快了道路工程、污水治理工程、河涌水系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等规划审批,有力推进各项重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四是十分注重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加强与城建系统各单位的配合,确保在用地管理、重点项目规划和市政建设等各个环节的相互协调,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为规划实施创造比较好的环境。市、区规划部门互相配合,积极推进重点地区的城市规划和城建项目,为各项整治及建设提供有效的规划指导。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服务。在控规编制等工作中统筹考虑各区发展需要,优先安排对各区发展影响重大的项目,加强与各专业系统的统筹协调,与市发改委、经贸局分别联合组织编制物流园区规划、三类市场规划等专项规划;在中心镇总体规划、户外广告规划等规划审查中建立部门联审机制。

五是坚持勤奋务实和开拓进取。通过改善内部管理和服务,树立我局良好形象。通过优化“窗口”服务制度,改进机关工作作风,促进廉政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效率。邀请建设单位和有关部门进行座谈讨论,听取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服务上存在的问题。各处室和分局完善相关工作制度,规范办事流程,加强案件督办和清理,克服时间紧、任务重、人手缺的困难,最大限度地保证各类案件能按时、按质进行审批。各事业单位也进一步改善内部管理和服务,促进局的整体建设。

*6年,全市规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规划系统干部职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规划工作实践中一些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矛盾问题。如规划中远期控制与现状发展建设需求、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的矛盾问题,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市政设施规划脱节问题;市政规划编制的组织、审查环节力度不够等。今后的工作中,要结合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长效机制的建立,研究探讨规划与建设、规划与用地、控规和详规中的现实问题和解决办法,提升城乡规划管理效率。二是村镇规划的工作力度尚需加大。目前,我市村镇规划体系虽已初步搭建,但由于基础薄弱、历史遗留问题多、缺乏相关政策支持等原因还存在较多棘手问题,例如农村住房建设问题、城中村改造问题等,应予以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三是重点项目案件多,对办理时限有影响。如开通“绿色通道”后,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案件只有5个工作日,扣除头尾、办案人员不足3个工作日,以致出现一定的超期问题。四是业务审批工作量巨大。近年来市局每年要办理1万多件业务案件,工作任务繁重。而各业务处的一线经办人约为33人,去年从局属事业单位交流工作人员共26人到各处室协助工作,发挥了有力的支撑作用。五是政治思想工作的调查研究仍需要加强。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7年主要工作任务

*7年是全面启动亚运建设工程的关键一年,城市发展“中调”等战略给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市规划系统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意义,抓住机遇,努力将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推向新的发展阶段。*7年我市城市规划工作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市委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富民强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发挥规划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作用,抓好城市规划管理和实施的各项工作,完善城市规划管理和监督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工作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现代化大都市建设。

(一)进一步推进规划编制工作

抓好新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协调、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相关研究工作,协调城市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职能部门专项规划的关系,力争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今年取得阶段性成果。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在全国率先开展“数字总规”的探索与实践,将以数字化为表现形式的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紧密结合,对规划编制成果进行数字化建库与管理,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机制、技术方法、项目管理和成果应用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和变革。

抓好亚运规划的推进工作。*7年是实施亚运规划的关键一年,要将亚运工程规划建设与城市长远发展相结合,深化《亚运建设纲要》,制定亚运行动计划。重点包括场馆改建和建设、综合交通、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整治等专项内容。

做好市规划委员会运作的相关工作。完善规委会及其下属专业委员会的职能、议事制度,组织对有关规划成果进行审议。推进实施省控规管理条例办法的出台。抓好控规编制,番禺、花都等区按照中心区的标准完善分区规划及控规导则,并尽快纳入“一张图”统一平台管理。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程》,探索强化控规编制的可操作性。完善和巩固“一网三层”管理平台的建设。推进城乡效能监察工作,按效能监察工作重点,定期检查、交流效能监察工作。推进实施“中调”工作,调整中心城区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组织开展中心城区危破房改造及旧城更新等规划工作。

推进中心镇总体规划实施,推进中心镇总体规划审查以及报市政府审批,推进中心镇建设用地规模的核定工作。推进中心镇控规编制和审查工作。配合开展村庄规划,做好从化、增城市的20个试点村村庄规划编制,下半年全面铺开村庄规划工作。

开展*市重大的规划建设项目的咨询、竞赛组织工作。推进亚运场馆、亚运村规划设计咨询、竞赛;开展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

推进交通及市政设施规划。进一步提高交通规划的科学性,提升综合交通体系供给能力。注重交通对城市空间拓展的先导作用,建设一个高效便捷、环保生态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推进*市亚运场馆周边地区交通规划、广佛两市道路系统衔接规划、轨道六号线交通衔接规划等一系列交通规划设计,精心组织交通规划研究,有效指导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

(二)抓好各专业的城市规划管理

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勘测信息管理。建立《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资源配置审批决策系统》。建立公共服务设施自动化检索、分析系统和审批决策平台。制定地下空间规划管理规定。对危破房改造规划试点区域进行改造规划试点,总结经验并将其推广到全市范围的危破房改造规划编制与审查中。配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设置规划、垃圾压缩站及公厕布局规划。推行完善修规批前和批后公示制度。推进“一图划”工作,加强与国土局的沟通。制定信息共享规定,加快建设系统信息整合,完成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信息整合。加强基础勘测工作,完善城市基本地形图,抓好各项勘测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与国土部门协调勘测管理权限。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审批工作。加大市政规划编制的组织、审查力度,确保市政专项规划的可操作性。推进市政工程规划管理部分权限下放分局的工作,加强与各分局协调,以荔湾区规划分局为试点,协助各分局落实相关的市政规划管理职能,担负起下放权限范围内的规划管理工作。进一步推进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武广客运专线及新客站、轨道交通二、四、五、六、八号线、高快速路、河涌水系工程、电力工程等重点项目的规划协调与审批业务,在规划管理上支持和配合重点工程建设。

建设用地管理。加强市、区两级用地联审制度;认真组织市用地会及用地协调会议;建立基础信息库;对旧城的更新改造开展研究。按计划继续开展和完成番禺区、花都区历史用地的清理工作;完善规划设计条件的模板。继续推进规划引导的*市建设用地管理政策等研究课题;开展*7年度建设用地计划、*6年建设用地审批年报等组织编制工作。定期检查案件办理进度,推进各项业务工作。

建筑工程管理。对《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建管篇)进行全面修订。规范办案程序和操作方式,完成《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手册》的修订。加强对报建特许人管理的研究。对城市色彩控制实施地区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制定珠江新城二层步行系统建设指引。继续推进建筑工程审批的三维电子报批计划和建筑三维模型数据库计划。对建管批前公示进行深入研究,完善批前公示制度。加强对城市重要地区建筑工程的批后管理工作。开展面向建筑审批的*整体城市设计研究,进行城市界面与建筑退缩研究、地下空间管理研究,指导建筑审批。加强对分局建筑管理的指导。

政策法规和监督检查工作。继续推进《城市规划管理程序规定0、《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管理规定》、《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用地篇)的制定;做好《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实施后与《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的衔接;开展《*市城市规划条例》(修订)的前期准备。继续研究贯彻实施[*6]37号的意见,进行公示程序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推进农民建房的立法研究。做好有关法规和规章实施的预告制度。加强对分局政策法规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建立重大案件通报制度和沟通渠道。

结合“亚运*”、实现城市管理“到2010年一大变”的要求,开展环境整治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查工作,以规划指导、配合城市管理整治工作。加强、规范违法建设行政处罚案件的办理工作。跟进城启系列案件的执行情况。规范建设工程规划验收的条件和程序,推进电子验收制度,并建立配套管理制度。完善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数据库的建设。完善批前公示。

业务协调和“三统一”深化工作。严抓窗口管理,增强服务意识,争创文明窗口。抓好政务公开,推进《*市城市规划管理公示办法》的实施,规范局政务主动公开工作,改进依申请公开,继续完善业务咨询工作。抓好监察系统建设工作,落实行政审批电子监察、重点工程案件监察的定期汇报制度。细化、深化“三统一”工作要求,规范市、区规划部门的业务管理。抓好建成区面积统计和基础信息统计。建立应急管理体制和应急预案体系,以应对窗口突发事件。

(三)局属单位围绕局中心工作提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编研中心:开展新一轮*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参与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完善规划管理图则的定期检讨、动态更新机制,图则调整的技术规范与程序。跟踪花都、番禺、萝岗、南沙、增城、从化六区(市)的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规划导则编制工作。确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路线,以白云区同德街为试点,推进控规工作创新。做好重大建设项目的招标,推进金沙洲a区、B区、F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国内邀请竞赛、*新城启动区、亚运村与亚运会新建场馆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开展新城规划与建设研究、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制订与实施机制研究。加强规划审批与技术审查工作的衔接。开展专项规划编制与审批工作指引、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实施体系等课题研究。推进有关规划项目的评审。做好城市规划年报、成果汇编、局刊等工作。

规划院:以院面向服务的“管理与发展年”为主题,以“深化改革,创新管理,提升服务”为主调,深化各项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在规划管理技术支持与服务方面,协助推进新一轮总规编制、亚运规划建设工作,做好*7年全国规划院院长论坛组织工作,开展“加入Gpa对中国规划服务领域的影响和对策”等课题研究,做好城市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定期动态更新工作。在内部管理上重点推进绩效管理、下属公司深化改革、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好市场研究和拓展工作,完善生产管理机制,实现精细化管理,加强生产联动,提高代建和规划专业对其他专业的带动作用,采取多项措施努力提升品牌建设和宣传,做好客户维育工作,提高管理效能。

交研所:继续抓好道路交通和轨道网络规划深化工作。参与*市重点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工作,大力推进道路网络和轨道网络深化调整规划,抓好*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相关研究,开展前瞻通研究及交通规范和交通准则的制定。新一轮*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开展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征询和公众咨询活动,形成《*市城市交通发展纲要》。*市轨道交通线网深化规划。*市(十区)道路系统深化。配合日常规划管理工作做好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估、规划道路红线调整、局控路网调整、提供技术咨询意见。

自动化中心:完善新版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新版规划GiS系统,加快“一图划”信息整理与建库。编制《*市城市现况与规划图集》*7版。按新规程开展建成区面积统计、数字化*市总体规划的策划与实施。做好局网络维护、局办公自动化系统维护、数据库系统建设等工作。抓好“规划在线”网站建设。完善地下管线、规划成果等数据建库。加强信息服务,协助建筑工程电子报批面积核算等工作。开展城市规划实施监测系统等项目开发,为规划信息化工作提供稳定、有力的保障。

档案馆:加大档案研究和利用的工作力度。修订《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和《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办法》。加大全市城建档案行业的管理力度,开展全市城建档案电子文件归档和验收工作。继续推进第二库区(*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建设,组织开展该项目建筑设计竞赛。围绕“*城市记忆工程”,进一步优化馆藏。开展城建历史档案的征集及研究,推出《图说城市文脉—*古今地图集》。

机关服务中心:抓好安全教育和安全生产。执行安全管理规定,抓好安全生产。对大楼的安全保卫工作通过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等加强管理。对办公楼的电力、给排水、消防、中央空调等系统进行认真检测和分析,制订出合理的维护方案,消除安全隐患。落实交通安全教育,规范车辆管理等。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车辆调度、办公用品领用、会议室申请等情况在网络上。抓好规划信息中心数据库和主控室机房工程的其它相关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推进存量公房处理和部分宿舍安装电梯工作。

咨询中心:继续抓好咨询服务工作,协助规划公示工作。

(四)进一步开展规划研究

开展实施“中调”等战略的规划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快速城市化和经济高速增长的机遇,积极融入珠江三角洲及更大的区域范围。总结近年来*城市规划实践,探索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新模式、实施运作新机制和城市规划编制新体系。落实对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实施回顾和检讨的内容,以“拓展”和“提升”为主题,深化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紧紧抓住2010举办亚运会的契机,建设生态*。以推进亚运规划为重点,加强规划实施的研究,依据“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调整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加快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完善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带动城市新区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加快面向规划实施的专项研究。积极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一是协调规划中远期控制与现状发展建设需求问题。研究在保证长远规划控制用地性质的同时兼顾现状使用单位的近期发展建设需要,使规划的长远控制实施和近期用地单位的发展建设有效地衔接。二是协调城市各区快速发展的建设用地需求与总体规模控制问题,以花都区为试点,探索在区内建立中远期总体规模控制和分步实施的关系。三是协调规划实施相关问题。对当前突出的城市基础设施控制(如变电站等)、旧城更新和危破房改造、住房建设与供给政策等问题适时开展研究,为城市建设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规划协会加强行业管理。拓展为政府和规划行业服务的思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做好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的筹备工作,开好换届大会,加强行业管理。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活动,组织相关课题的考察学习交流。组织召开技术论证会和城市规划咨询活动。完成《*市志·城市规划志》(*1—*5年)的编写工作。组织对会员进行业务培训。做好建筑报建特许人的管理工作。结合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的有关问题,举办多种类型的座谈会,建立和完善规划部门与社会相互沟通对话的平台。

(五)抓好思想政治工作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组织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干部职工政治思想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学习市委九届会议精神,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的要求和工作任务。今年将召开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我们要组织学会精神,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联系实际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机关文化建设。继续开展党委中心组学习,组织对党员干部进行革命传统等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促进*市社会经济发展上下工夫,提高城市规划编制的前瞻性、规划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进一步落实“固本强基”工程,加强机关党的组织建设。

加强党风廉政工作。贯彻落实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工作部署和要求,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推进规划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对干部的教育和监督。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惩防体系”建设,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促进机关勤政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执法责任追究制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纠正和惩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行为。建立和健全对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继续推进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重点抓好促进规划科学编制、规范规划行政许可、推进规划政务公开等工作,提高规划行政管理工作效能。继续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和电子政务监察专项工作,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公务员登记工作,开展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改革工作。实行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津贴改革工作,开展医疗改革工作,落实组织人事工作培训。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工作。继续做好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落实离退休人员待遇。

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促进内部管理规范化。完善政务办公系统,做好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的传达、贯彻工作。统筹抓好工作,及时解决问题。抓好项目经费预、决算管理,逐步实现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和监控,推进项目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抓好固定资产管理、审计等工作,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

加强宣传力度。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实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党管新闻的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完善局新闻管理规定,加强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加强采访线工程建设,做好境外记者来局采访的服务工作;建立突发事件新闻报道预案。加强对“规划在线”网站新闻报道的管理,完善网上新闻制度。健全舆情信息工作机制,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和联系。健全新闻信息网络,发挥新闻信息员的作用。制定互联网评论工作实施方案,做好网络评论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干部的业务素质,组织城市规划理论讲座。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强化干部法律意识,促进依法行政工作。组织社会咨询活动、城市规划巡回宣传活动。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活跃职工文化生活。

社区建设策划案篇10

一、履行调控职能,发挥政务参谋作用

切实加强综合计划工作。广泛征集社会各方面意见,起草并报告全区20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及20__年计划。围绕年度计划目标,及时掌握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展计划执行情况和月度形势监测。参加区委区政府有关政策的讨论,拟定国民经济执行情况、政府务虚会等汇报材料,提出对策措施和工作建议。对照争创县域经济十佳目标,放眼全省、全市大格局,做比较、找差距、寻对策,每季度进行一次数据排位分析。今年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提前完成并有较大幅度提升。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占计划10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亿元、增长28%,占计划107%;旅游接待量3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88亿元,分别增长31.8%、63.9%,占计划111.7%、129.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3亿元,增长30%,高于计划增幅10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4530元,增长15.3%,占计划104.9%;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800元,增长13%,占计划10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增长45%,高于计划增幅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亿元,增长15.6%,占计划101%;外贸进出口总额600万美元,增长33%,占计划108.1%。

深入开展专题决策调研。出台《区发改委信息、调研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方案》。通过会议、调研、办理建议提案、起草修改文件、报送信息、发表文章等方式和途径,积极向区委、区政府建言献策。认真完成上级部署的研究课题,报送综合计划、项目投资、生态环保、民生工程、防洪减灾、策应合铜黄高速、新农村建设、创新型__区、人才、反腐倡廉等决策调研报告、信息近30篇,在《__日报》、《__工作》、《每日市情》、部门内刊、互联网、有关会议上发表,有的获奖,受到领导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强化管理服务,提升项目工作水平

扎实推进项目工程建设。以实施“一路三区五大战略”为抓手,扎实推进省“861”、市“443”、区“923”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抓好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按照“跳起来摘桃子”的要求安排投资计划和工作任务,采取“目标管理、序时推进”的方法进行项目调度,实行区领导联系重点项目、重点项目督查通报、重点项目纳入加减分考核和规范化管理制度。抓好项目库建设,认真谋划100个区重点项目,30个达到可研深度。确定14个牵动性强的重大前期项目向省、市申报,初步排定明年区重点项目建设“933”计划。加大投资政策宣传、引导和立项公开力度,加强国债和以工代赈项目投资、工期、质量、竣工验收等重点环节的监管。全年项目建设克服“7·10”洪灾影响,呈现全面提速、总量攀升、结构优化、走势强劲的局面。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9亿元,占年计划的110.7%,比上年增长43.6%。省“861”行动计划项目8个,完成投资6.3亿元;市“443”计划项目26个,完成投资12.5亿元;区“923”计划项目90个,完成投资22.5亿元。我区省“861”和市“443”项目,提前了一个季度完成全年投资计划,在全市区县唯一连续三年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市“443”项目建设年度目标。

规范投资项目审批管理。进一步落实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具体措施。强化政务公开工作,重视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的管理,保证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出台了《__区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和《__区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转发了《__市地方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根据国家政策,将审批事项减至目前的2项。截至11月底,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受理审批事项104件、核准备案31件。为进一步规范国债项目的申报争取、建设管理、资金使用工作,制定实施《__区国债项目和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倾力服务新农村建设。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培训,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全年编报乡村道路、安全饮用水、沼气、教育、卫生、农民健身、村活动室、灾后恢复重建等基础设施项目100多个,目前已下达资金计划1000多万元。已下达20__年度以工代赈项目资金100万元,主要用于重点贫困乡村道路建设。

三、把握政策机遇,加大对上争取力度

把握国家投资重点和动向,加大上跑力度,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积极主动牵头和联合有关部门对口向上争取。一年中,争取到城区污水处理厂、集镇供水、市场、乡村道路、小水电、公检法、档案馆、残联服务中心等国债项目和中央投资补助项目,共计2500余万元。“7·10”洪灾后,及时编报恢复重建项目,多次赴省对接争取,得到省发改委领导高度关注,专门听取我区灾情汇报,委领导数次亲临我区指导抗灾自救,赈灾8万元物资,市发改委也在市直部门率先向我区捐款5万元。近日,省发改委下达我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20__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第一批19个项目总投资668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315万元。今年还有农村卫生体系、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沼气等一批民生工程列入上级补助计划。

为做好省委领导帮扶__区现场会准备工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委牵头编制了对上争取项目126个,筛选出4项政策和10个具体项目,形成了专题请示《恳请省委领导现场办公会给予帮助解决的问题》。以此为契机,争取省级政策和项目扶持,解决制约我区发展的根本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