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相关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6:16

道路工程相关论文篇1

关键词:山西;农村公路;工程造价;全寿命周期;费用

1山西省农村公路的基本特点

山西省公路交通从“十一五”以来,公路里程总数大幅增加,道路结构也不断优化,农村公路变化尤为明显。到2014年底,三、四级公路总里程已达10万km,占山西省公路总里程的80%左右,基本实现了乡镇通油路,街道硬化的“全覆盖”。因此,山西省公路基本覆盖全省、通达四邻、安全畅通、高效便捷,其公路事业的发展可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和基本保障。但是随着农村特色旅游公路的快速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道路的服务水平不高、施工质量较差、工程造价相对较高等,亟待提高。

2全寿命周期费用基本理论全寿命周期费用

[1]由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于1983年7月正式提出,其主要满足工程项目可靠性的基础上,找出项目全寿命周期内成本最低要求。基于价值体系内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主要从项目的可研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阶段、合同管理阶段、交竣工阶段、运营维护阶段和报废阶段进行综合考虑,在整个流程中追求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的一种管理理念和方法”,其阶段分类如图1所示,一般以LCC(LifeCycleCost)来表示,20世纪70年代之后,全寿命周期费用概念在已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开始普及。1987年,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成立了LCC专业委员会首次引进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应用于设备采购,其相关研究成果可推进LCC理论方法的研究和应用。长期以来,全寿命周期费用主要体现在设计阶段,而且在建筑工程应用较广,在农村公路方面应用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主要基于全寿命周期费用的相关理论,既考虑在工程项目中使得全寿命周期费用在设计阶段投入达到最低值,又要考虑工程后期施工和运营的费用,在综合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最终的建设费用,如图2所示。

3全寿命周期理论在农村公路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1)改善建设农村公路招投标程序。在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交公路发[2009]221号)[2]、《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投标资格预审文件》(交公路发[2009]221号)[3]等相关文件、条例,结合山西省农村公路的相关技术特点,将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真正纳入到招投标过程中,并通过实施招投标程序,选择业绩显著、实践能力强、信誉良好企业进行工程进行施工,从而降低工程造价的费用。2)树立设计人员相关全寿命周期费用意识。在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应树立全寿命周期费用意识,积极参加工程全寿命周期的理论培训,并在农村公路设计过程中[4-5],逐步考虑建设工程的全寿命费用设计,既要考虑工程项目的总体投资,又要摒弃传统设计保守、资源浪费的情况,在设计阶段需全盘进行项目工程造价的控制,并考虑工程交付使用后的日常养护维修费用,还要考虑农村公路在运营期满后报废拆除等费用。3)适度提高农村公路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技术标准。通过现场调研可知,山西省农村公路路面早期破损情况较为严重,基本涵盖大部分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路面。很多农村路段的实测弯沉值、压实度和弯拉强度等指标超过规范设计允许值,日常使用性能和服务水平属于中等偏下,从而影响道路的安全[6]。例如,由于现有农村公路设计标准较低,道路路面设计宽度一般取4.5m,甚至部分进村路段,由于现场条件有限,部分路段未能达到4.5m,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车辆的轴距和车辆尺寸逐步增大,当双向车辆在农村道路会车时,由于道路宽度相对较窄,车辆外侧轮胎极易压到道路外缘,从而造成路面啃边等病害,使路面边缘发生早期破坏。因此,要改善农村公路的使用情况和道路状况,建议适度提高农村公路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技术标准,如增大路面的设计宽度,提高道路设计材料特性。4)结合山西省资源,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工程材料费用是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7]。如何结合山西省当地资源,在材料性能满足国家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提倡就地取材,同时应考虑工程机械的自动化施工和工人施工的便捷性,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在进行技术性和经济性的综合比对后,进行确定材料使用。5)落实监理对全寿命周期费用监管力度,保障工程造价费用最低。从以往工程而言,农村公路监理工作主要从施工准备阶段开始介入,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6]。因此,监理的监督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农村公路项目施工过程中,应逐步提高监理人员对于全寿命周期费用的认知,同时增大费用控制在各个施工阶段的应用力度,通过“理论学习———阶段探索———效果反馈”的模式,提高工程效率,从而节约成本,反馈结果可以使得设计单位改善设计标准,优化设计方案,从而提高工程建设水平。6)提高施工工艺水平,增强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特点和相关实践经验,制定项目的实施方案,在方案中应体现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理论[9],同时应加强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的培训,应通过充分调研提高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逐步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降低工程造价。7)施工阶段的动态控制与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项目实施时间跨度较大,资金费用较高,同时由于许多地质情况变化较大,很多未知因素干扰工程费用,因此,设计人员应熟练应用相关文件,确定工程量清单和计量的关键环节,实行多次计价,实现动态跟踪管理[10]。8)提高养护人员的养护费用管理意识。在道路交付使用后,养护人员对于农村道路的运营管理费用为全寿命周期费用主要方面,提高养护人员的道路养护管理意识,提升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降低道路养护的成本,同时应引用养护和维修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机械,最终提高山西省农村道路养护的综合水平[9]。

4结语

道路工程相关论文篇2

关键词: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市政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136-02

1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的前期准备

1.1办理工程质量监督登记手续

凡新建、改建、扩建的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在工程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工作完成后,建设单位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之前,应携带有关资料到所在地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办理工程质量监督登记手续,填写工程质量监督登记表并按规定交纳工程质量监督费用。

1.2制定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监督计划

根据受监工程的规模和特点、投资形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的质量信誉及质量保证能力、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勘察成果报告、合同,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技术标准、规范、文件而制定。并根据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监督计划的编制,以事前控制为主,以监督各质量责任主体的行为为重点,来保证工程实体质量。以样板引路的工作方法,推动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2市政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监督管理

2.1有关文件的核查

对施工前的监督管理,主要是有关文件审查的监督。根据建设单位办理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监督登记时,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提交的以下有关资料:1)规划许可证;2)施工、监理中标通知书;3)施工、监理合同及其单位资质证书;4)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5)经批准的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于工程开工前对建设单位履行法定建设程序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2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单位的资质核查

(1)勘察、设计单位的资质核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国务院《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均有明确规定:1)检查勘察、设计单位的资质证书类别和等级及所规定的适用业务范围与拟建工程的类型、规模、地点、行业特性及要求的勘察、设计任务是否相符,资质证书所规定的有效期是否已过期,其资质年检结论是否合格;2)检查勘察、设计单位的营业执照,重点是有效期和年检情况;3)对参与该工程的主要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注册证书有效性,签字权的级别是否与该工程相符。

(2)施工单位的资质核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为了维护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加强管理,保障承包单位的合法权益和保证工程质量,制订了建筑企业资质等级标准。承包单位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经营活动,且不得超范围经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承包单位的资质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相应的考核,资质升降及审查规定。

(3)监理单位的资质核查。①检查监理单位的资质证书类别和等级及所规定的适用业务范围与拟建工程的类型、规模、地点、行业特性及要求的是否相符。资质证书是否有效,其资质年检结论是否合格。②对参与该工程的总监理工程师及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注册证书有效性,专业是否与该工程相配套。

(4)检测单位的资质核查。①核查检测单位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格认可证书》和《计量认可合格证书》。资质证书是否有效,其年检结论是否合格;②核查检测单位的营业执照,重点是有效期和年检情况3)对检测单位的主要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注册证书有效性。

3市政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督管理

3.1对建设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

(1)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将工程发包给持有工商营业执照和具备相应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发包工程时,应该根据工程特点,以有利于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控制为原则,合理划分标段,不得将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各系统肢解发包给几个施工单位,不得迫使承包方以低于成本价格竞标,不得指定分包单位,不得收取质量保证金,不得明示或暗示施工单位违反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不得要求承包单位以垫支或带资为条件进行发包,不得任意压缩合理工期。

(2)根据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特点,配备相应质量管理人员,依据国家规定实行工程监理制,必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监理,也可以委托具有工程监理相应资质等级并与被监理工程的施工承包单位没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的该工程的设计单位进行监理。并与监理单位签订监理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3)建设单位应当向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提供与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相关的设计图纸、文件、水源、电源等原始资料,并保证所提供材料真实、准确、齐全。

(4)按照工程承包合同规定供应的材料、构件和产品、设备等的采购应进行招标。采购的材料、构件和产品、设备的质量,必须符合设计文件、合同及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不得明示或暗示施工单位使用或购买不合格的材料、构件和产品、设备。

(5)工程竣工验收。收到竣工报告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据国家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技术标准和经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审定的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图纸、相应技术资料,合同等相关文件组织竣工验收。

(6)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建设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将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有关文件,报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3.2对设计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

设计单位是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的主要实施者,其质量行为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的设计质量。

(1)设计单位应贯彻执行国家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标准和其他相关工程建设标准的规定,按照设计合同的要求进行设计。同时还应结合我国国情和工程实际,积极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在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中,遇到重大设计问题或国家标准尚无规定的问题,设计单位应进行方案比选,采取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并在方案或者初步设计阶段提请建设单位向政府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监督管理机构申请组织技术专家论证;涉及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应当先送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并出具安全技术性能检测报告,再将设计文件报政府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监督管理机构组织技术专家论证。论证结论应当作为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的依据。

(2)设计单位必须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接相应的设计业务。从事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不得超越资质等级或超越业务范围承接业务,不得将承接的业务转包或违法分包,也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其他单位的名义承揽业务或允许其他单位和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业务。

(3)设计单位应对本单位编制的设计文件和图纸的质量负责。设计文件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工程设计标准和合同的规定,建立设计技术负责人审查制度,并由设计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复核后签字,加盖单位印章。设计单位应当指派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并在验收记录上签字。

(4)认真接受政府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有关主管部门核发的审核意见修改施工图设计文件。如因无证设计、出卖图签、越级设计,设计文件不符合规定要求,或设计不当造成重大工程事故,将视情节轻重,受到政府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监督管理机构没收非法所得、罚款、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等处分,对因此而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3.3对监理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

(1)监理单位应当依照国家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技术标准和经施工图设计审查机构审定的设计图纸及文件,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实施工程监理,并承担监理责任。监理单位不得与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串通、弄虚作假、降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质量。不得与被监理工程的施工单位以及市政工程材料、构件或者产品、设备的生产单位有隶属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

(2)监理单位应审查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审查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准备情况。

(3)监理单位不得向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推荐或指定市政工程材料、构件或者产品、设备供应单位;不得擅自接受被监理单位的任何的津贴、礼金和可能导致判断不公的报酬。

3.4对施工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

(1)承担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的单位必须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证书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不得超越资质等级或超业务范围承接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不得将承接的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转包或违法分包,也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其他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或允许其他单位和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工程。

(2)施工单位应当严格依据国家有关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技术标准和经施工图设计审查机构审定的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图纸文件、及施工合同进行施工。不得擅自变更工程设计,不得偷工减料,施工单位发现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设计有差错时,应当及向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提出意见和建议。

(3)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落实施工质量责任制,确定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施工管理负责人,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抓好职工培训,确保未经教育培训或者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提高企业技术素质,广泛积极的采用新技术,以利于保证工程质量,并对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质量负责。

(4)依照合同由施工单位负责采购的市政工程材料、构件和产品、设备,其性能应当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其质量应当符合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定。

(5)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对工程施工应当进行质量检查和记录;尤其对重要部位和关键工序等隐蔽工程的施工要进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隐蔽工程在隐蔽前,施工单位应当通知建设工程监理等单位检查签字确认。

(6)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必须对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施工质量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符合设计文件及施工合同要求,并提出工程竣工报告。竣工报告应经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加盖单位印章。

(7)施工单位应当向建设单位出具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竣工报告、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各功能性试验记录、隐蔽工程记录、设施操作维护管理手册和施工质量保修书等竣工资料。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未经政府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验收备案或者经验收不许备案的,不得交工。

(8)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施工质量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保修期限为设计使用年限,保修期从验收备案之日起计算,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限内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发生质量问题的,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负责及时修复。

4市政工程实体的质量监督检查

检查的内容有:完成这个项目制定的技术措施、操作工艺、配备的技术文件及其执行情况;工程实体质量符合规范的程度;有关工程质量记录文件的完整情况,包括数据有效、及时、真实、完整等。

参考文献

[1]徐波.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督[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道路工程相关论文篇3

关键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的过程中需要具备针对性及实用性,也就是必须分析职业岗位的需求,根据这些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安排具体教学内容。要走出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圈子,在遵循素质教育及能力训练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的作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道路桥梁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的行业较多,但岗位存在着一致性,这些岗位对人员有着以下方面的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娴熟的专业基础能力,较好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能力[1]。

2.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道路桥梁专业课程内容及教材内容均比较落后,造成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差异。因此在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时要摆脱原有体系的限制,在优化组合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引入技能培养理念。为了确保课程体系的实用性,高等院校还需要做好相关调研工作,细化分析这些职业能力中包含的知识点及技能点,将这些知识点与技能点按照难易程度排序,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完美体现以工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新的专业课程体系。道路桥梁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需要体现以下几个内容:与道桥资格证书考试对接;结合道桥岗位特点;教学内容源自实际;技能训练中还原道路桥梁实际工作流程[2]。

3.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构建

道桥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以任务驱动为基础,结合道桥工作任务及岗位技能需求,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组合。与此同时,考虑道桥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及后期学习需要,给学生后期职业发展及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里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调整。

(1)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中,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模块结构主要包括四种:拓展能力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

(2)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在优化专业课程结构的过程中,需要坚持适用及够用原则,适当综合及整合原有的课程。除此之外,还需要协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确保两者均衡发展;推行人文与科学、通识与专业相融合的人才培育模式,在课程结构中体现出做人及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

(3)结合职业技能考证。道路桥梁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结合新形势进行创新,实现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实际课程体系构建中推行课证融通与理实一体的模式。课证融通指的是课程体系与职称认证体系相互对接,在道路桥梁专业课程中教授职业证书考试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点,通过课堂教学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笔者通过汇总各个高等院校实行两种模式结合的培养方式发现,职业证书有着比学校考试认可程度更高的社会认可度;而理实一体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起来;在道路桥梁实训课程上,要实现教师、教材以及教学过程三者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常说的“三位一体”。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看重学生理论知识,又看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人文素养的培养。高等院校在设置专业课体系的时候,应该与职业认证体系相互结合,在课程教学中尽量将其纳入所有考试内容中。

总而言之,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避免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情况的出现。在实际中我们结合市场需求,创新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道路工程相关论文篇4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方法;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066-05

一、教学现状

道路勘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的专业必选课程,阐述道路几何线形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该课程主要介绍公路与城市道路路线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实用方法,包括汽车行驶特性、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设计,选线与定线方法,道路平面与立体交叉设计,道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道路作为三维带状空间结构物,其勘测设计工作是基础。道路设计是从几何和结构两方面研究,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主要讲述道路几何设计,结合现行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将道路几何设计及其相关的调查勘测结合起来,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现在国内高校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一般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室内课程设计和野外实习3个方面。“大土木”专业下,该课程课时数稍有减少。目前华南理工大学课时压缩为56学时,一周课程设计和一周野外实习,该课程理论知识点多,内容杂。

(一)教学目标虽然明确,但效果一般

一般教学计划都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学习,能系统地掌握道路几何线形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熟悉相关设计规范和路线勘测设计过程,合理运用技术标准,从而具备一定的道路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和野外实习的实践环节,加深对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的理解,了解各个设计参数选用的合理依据,并能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但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即使学习氛围浓厚、班风良好的班级,有时教学效果仍不佳。

(二)学生主观上不够重视

因为道路勘测设计是道桥方向的专业课程,开设时间比较早,一般在第五学期

开设。由于学生对整个专业认识还不是很清楚,而该课程涉及相关规范条文很多,

不像数学或力学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的理论和计算,使学生误以为该课程偏重概念,从而态度上不够重视。学生缺乏工程实践和工程认识,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把握难度增加[1];由于设计细节多、内容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些无所适从,不清楚实际工作的情况和要求,缺乏学习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陈旧

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往教学往往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结合板书绘图和演示计算过程,如果平铺直叙、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感到杂乱无章,摸不着头脑;而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实践性较强,在缺乏大量工程实例和有效直观的演示手段时,学生对该课程内容很难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就无从下手;另外规范条款繁多,如果不能以有声有色的实例来解释说明,则不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1]。目前高校虽然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但课件设计不能很好地从学生角度出发,缺少互动性,学生很难消化吸收。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2],课程设计和野外实习时间短,每位学生锻炼的机会少,对土木工程师的责任感没有深刻认识。野外实习若不是生产实习,学生积极性不高。另外,部分学校受条件限制,没有道路勘测实习基地。

杨永红,等中美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对比研究

(四)没有与其他专业课程很好地结合

学生应对整个公路工程基本建设程序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应该在以测量学、道路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为基础的专业课程开设后再设置。同时该课程还应与后续课程,如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公路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概(预)算、现代测设技术等专业课程紧密相连。目前一般高校在课程设置时,相关知识结构没能很好地前后结合起来。该课程虽是重点讲述道路几何设计,但在设计选线和定线过程中需要考虑地形、地质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中美大学课程教学成绩评分要求比较

笔者在美国某著名大学进行了一年的学习研究,期间以学生的身份旁听了一些课程,对国外的教学方法有了较深的理解。1991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发展高等教育和提高专门人才质量方案》,该方案认为:“加强专门人才在生产和科技部门独立工作的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基本方针。”为此,“要求在课程改革上,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及框架,实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创设新型的综合课程”。

笔者旁听的一门课程,主讲教师不仅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讲述了道路交通参数,以及交通流、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这在中国高校中是道路与交通工程两个不同专业的内容。

比较美国某著名大学与国内某重点大学的建筑测量基础课程和路线几何设计课程,评定学生成绩的评分项目各自所占比重如表1、图1、表2和图2所示。

可以看出,对路线几何设计课程,美国某大学完成作业和平时小测验占40%,并且考试在整个学期教学中有3次,占60%;对建筑测量基础课程,不考虑测绘绘图项目所占比重后,作业和平时小测验占

由此可见,美国大学教师重视平时教学管理,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平时小测验和考试次数比中国大学多,有的课程多则每节课都有小测验,这样有力督促了学生学习,努力获得学分。另外,图3为笔者旁听的建筑测量基础课程试验的笔试和操作考试。

道路工程相关论文篇5

1.“隧道工程”课程特点

(1)“隧道工程”课程内容繁杂而又有较强的独立性。该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广泛,要想学好隧道工程,不但要掌握岩石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学、结构设计理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必须理解隧道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具体的施工工艺。如隧道新奥法的施工理念、原则和实施流程等。

(2)“隧道工程”课程与工程实践密不可分。在实际设计与施工中,必须遵循行业内的各种规范和规程。在课堂教学中,也必须将这些规范、规程中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因此,该课程与国家制定的行业规范、规程紧密联系。不同行业的地下工程由于其面临的工程地质条件和研究对象不同,导致其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差别很大。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各种行业规范为指导方向。同时由于行业规范众多,如同是隧道设计,高速公路隧道设计依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铁路隧道设计则依据《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城市交通隧道设计则依据《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相应的施工规范有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铁路隧道施工规范、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规范等。因此,该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工程规范为指导方向,掌握隧道设计与施工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重视对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授课时不能过度依赖于规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以及基本的设计计算方法作为基石,通过接触工程实例,逐渐掌握乃至以理解工程规范的内容和内涵。

(3)“隧道工程”是一门工程实践学科,是从工程中逐渐发展而来。隧道是一种埋置于地层中的工程建筑物,它是由围岩紧紧包裹的,围岩对隧道结构产生作用,又是主要承载结构之一。围岩与隧道结构存在相互作用,且由于隧道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现有的理论体系还不能较好地解释实际工程问题,当前隧道工程中的许多施工新方法、新技术等不断诞生,但这些都需要从理论上提升对其认识水平。因此,“隧道工程”这门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只有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隧道工程”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时减少与教学内容增多的矛盾。随着隧道工程学科的发展,许多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不断涌现,隧道工程课程内容越来越多,而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实施,各课程课时精简势在必行,“隧道工程”课时压缩幅度较大,要满足该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要求非常紧张,满堂灌现象普遍,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和应用难度较大。

(2)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学科发展相比明显滞后。现在隧道工程方面的教材或著作很多,但可作为参考的却为数不多,很多教材或著作知识更新过慢、大同小异。各种教材阐述的重点存在差异,缺乏规范的编写机制,所涵盖的内容也不够完善,尤其隧道的最新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及支护设计理论未能及时更新,大多是泛泛而谈,介绍最新研究成果的内容不多。很多目前应用广泛的新技术在隧道工程教材中并未加入,如光纤监测技术已在隧道工程监控量测中得到较好应用,但在现有的教材中却较少提及。

(3)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差。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应紧扣教学大纲,针对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选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本门课的教学质量。现在高校中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启发式、讨论式模式较少,学生大多被动接受课程内容,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知识,加上课外作业过多、负担过重,教学效率很难得到进一步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高校本科生的专业能力培养。

(4)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严重。“隧道工程”,顾名思义只有与工程紧密联系才能讲好这门课,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由于隧道现场施工时,经常会使用炸药、雷管和一些大型的机械设备,且施工作业面狭窄、洞内环境差,学生的现场安全难以得到保证,很多施工单位也不愿意接受学生去实习或参观。因此,学生只能靠想象,不能对隧道整个施工过程有深刻的理解,难以形成系统的、全面的知识体系。

二、隧道工程案例教改思路

(1)文献检索。利用互联网搜索,查阅国内外隧道工程相关研究及教改最新文献,学习前人的教改思路与经验,了解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工程案例进行收集、整理,然后根据授课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类型划分。

(2)现场调研。针对当前隧道工程各种重大灾害,如塌方、失稳、冲击地压、突水突泥等,进行野外调研,获取第一手现场资料。通过平时带领学生实习或参与课题组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搜集不同领域的隧道工程案例,如大型水利工程、长大交通隧道工程、深部煤矿工程的文字、图纸、现场照片和录像等相关资料,并运用隧道工程的相关理论对具体工程及灾害进行深入剖析。

(3)课前案例教学准备。对案例进行合理的筛选与设计,首先要将教学内容融入案例之中,将多媒体教学与案例教学相融合;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取和设计有针对性的案例,突出关键知识点,拟将工程案例分为课堂引导类、课堂讨论类、课外思考类三类进行分别设计;最后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设置案例思考题,并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或思路。

(4)课内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通过案例引入、案例分析和讨论、概括总结、布置作业四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工程案例教学的目标,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5)课后案例教学的改进与完善。一方面虚心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咨询;另一方面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探讨工程案例教学效果,认真思考总结各教学环节,找出存在的不足,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补充,从案例的设计和实施方案上不断完善。

(6)典型工程案例库的开发与网上实现。构建隧道工程案例专题库,并基于web技术实现案例资源信息的整合与共享,建立基于网络的隧道工程案例教学资源平台。将课堂讨论及分析案例在网上予以更新,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课下复习和及时巩固,通过网络的交互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三、小结

道路工程相关论文篇6

【关键词】教育基本理论/第三条道路/中层理论

【作者简介】柳海民,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晋,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柳海民,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春130024);王晋,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9)01-0003-05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60年来,代代学人,薪火相传,走出了两条路。这两条路是按照教育基本理论建构渠道的不同来描述的。一条是从上至下看的路,另一条是从下向上看的路。践行前者的著述有扈中平教授的《教育目的论》、柳海民教授的《教育过程论》以及傅维利教授的《教育功能论》等。践行后者的著述有马云鹏教授的《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一文和陈向明教授的《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一文。时至今日,两种研究道路仍旧“各美其美”,共同丰富了教育基本理论的来源渠道。前者践行的是演绎的认识论路径,后者践行的是归纳的认识论路径。前者注重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汲取营养而对教育基本理论的核心范畴进行研究,后者注重从基层中获知第一手的资料来验证和完善教育基本理论的解释力度。前者关注的是教育基本理论“璀璨的星空”,后者关注的是教育基本理论“闪烁着自己光芒的星星”。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毋庸讳言,第一条道路出现在前,第二条道路出现在后。前者对自身的方法论反思以及后者对前者的方法论批评是客观存在的。前者对自身的方法论反思的结论是要加强教育学的“自我意识”、稳固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克服对别的学科特别是对教育学三大基础学科的“路径依赖”。后者对前者的方法论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一,前者建构的教育基本理论不能直接解释和指导实践。其二,前者建构的教育基本理论忽视了实践工作者的生活体验。这种批评也随之成为第二条道路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即立足于实践工作者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建构出来的教育基本理论能够解释和指导实践。当然,这两条道路的一部分推动者并不完全同意笔者对其着眼点的归纳。具体地说,就是只同意解释实践,不同意指导实践。而不同意指导实践的理由是作为第二条道路主要研究途径之一的质的研究,其成果的推论存在一个困境,尽管不能否认有论者对上述困境做出了较有说服力的辩解。上述质疑在其语境下有其合理性。那么,有无策略兼能打通两条道路与教育实践的隔膜呢?在笔者看来,问题的解决需要一种解决问题的中介。由第一种道路建构得来的教育基本理论成果需要某种中介才能解释和指导实践,从而获取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合理性”。第二种道路也需要某种中介才能走出困境,理清“一”和“多”的关系,真正获取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合法性”。

一、第一条道路的困境及其合理化策略

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60年来的发展脉络看,“从上至下看”的道路一度成为其主要构成,从历届教育基本理论年会的主题足可管窥一斑。第一条道路建构理论的思维可以概括为黑格尔意义上的“思辨的思维”[1]。这种思维指的是“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1]。而这种思维成果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起到了概念奠基的作用。倘若没有这些概念的界定与言说,今日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连个可以借代的名称都没有。学科建设离不开学科命题的判断与推论,命题又是由一组组概念结成的。“概念性的认识”是学科建设辩证法的题中之义。但这种“概念性认识”有其“超验”之特性,它不同于纯粹意义上立足经验内容的表象思维,也不同于置经验内容于不顾的形式思维。这种“超验”之特性很容易被人误读为“脱离经验”,被指涉为“书生逻辑”。上述“误读”和“指涉”使第一条道路的合理性陷入困境。

(一)第一条道路的困境

从表面上看,第一条道路的困境在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成果的受众——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对知识的用处发生了质疑。质疑的核心是教育基本理论的相关知识不能直接提高教学效率,不能直接改善课堂秩序,不能直接提升考试成绩,如此云云。第一条道路的研究参与者的“学术自信”始终不能摆脱受众对知识合理性的质疑。从深层看来,第一条道路的困境就在于超验的思维方式不易引起实践工作者的共鸣。实践工作者对理论的功能期待无可厚非。不过这种期待确实将理论的功能狭隘化了。而这种狭隘化的客观结果之一是造成了第一条道路的困境。换言之,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思维模式是“经验”的,而第一条道路的研究参与者的思维模式是“超验”的。超验与经验之间有一个“真空带”。真空带的存在使得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断裂”了。上述断裂根源于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生活体验的“断裂”。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短期调研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科研过程也许有可能松动这种断裂,但是两者均不能打破这种断裂。

(二)第一条道路的合理化策略

第一条道路的合理化策略由不能割裂的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认识自我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是改造他者的合理性,值得指出的是,认识的对象与改造的对象两者的合理性认定是不一样的。合理化的策略就是将两种合理性的“最小公倍数”求出,获得一种“视域融合”。

1.认识自我的合理性基础

认识自我的合理性的主体是第一条道路的践行者。自我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演绎思维的合理性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张力,演绎思维的合理性在于第一条道路建构得到的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是一种超越和批判,而不是延伸与变形。如若承认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延伸与变形的话,那么两者的关系就是“实践理论化”。即用实践经验去看待理论超验,用前者来理解、解释后者,把理论变成了冠以某些理论名词的实践。理论的认识实践和改造实践的功能发挥变成了实践以仰视的姿态运用理论,把理论的结构性成果套用到实践的鲜活过程之中。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理论实践化”,它以承认理论对实践的超越这一命题为前提。“理论实践化”是指理论以超越实践的思维方式建构理论的“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或者是什么”的知识图式去反思实践的“问题”、“原因”和“对策”。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张力合理性在于理论不是盲目地指导实践,实践也不是盲从地附属于理论。这似乎是不言自明的。真正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内容应立足于对人的科学认识,真正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形式应立足于科学的逻辑过程,真正能被理论指导的实践,必须是以人的主观能动性凸显为特征的实践。教条主义的人不具有主观能动性凸显的基质。一味地将所有教育理论均冠之以“不实用”、“不真实”、“不简单”的标签就是教条主义的表现,因为依赖所以教条,同时也是对主观能动性的自我消解。

2.改造他者的合理性质疑

在此文意义上讲,他者指的是教育实践工作者。改造教育实践工作者对第一条道路的“偏见”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只能在边际上一点一点地改变。也就是说,需要第一条道路做出某种妥协,在“超验”与“经验”之间找到一个黄金分割点。而这样的黄金分割点“进”可拉近与实践工作者的距离,“退”可坚守自身的方法论硬核而不至于“唯实践马首是瞻”。

理论的设想需要践行过程中的操作性定义。而这样的操作性定义有助于一种新的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范式的诞生。本文题目中的“建构中层理论”的设想就是新的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范式的一种可能。中层理论焉何能够改造他者的合理性?怎样改造他者的合理性?改造之中有什么误区?以上问题笔者将在第三部分言明。

二、第二条道路的困境及其合法化策略

20世纪末21世纪初,第二条道路在中国大陆兴起。其兴起离不开几个学术重镇学科带头人的大力推崇。在十余年的历程中,第二条道路呈现“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大有“二分天下有其一”的趋势,近几年硕博论文的题材和方法就是佐证。但是,“燎原”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一,第一条道路思维定势的打破和第二条道路思维方式的承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一条道路的参与者总是在自觉不自觉间质疑着第二条道路的合法性。其二,第二条道路的参与者有一个内部分化。有的研究成果确实是真正的“从下向上”看的研究途径的体现,曲解第二条道路的“方法论硬核”而“另辟蹊径”的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种“曲解”本身在第二条道路推行伊始自然不可避免,但由此造成的一种结果必须要受到应有的重视。其结果在于误导了教育实践工作者,以为第二条道路就是“讲故事”、“发牢骚”、“探视隐私”等等。从而也客观上导致了第二条道路的合法性困境。

(一)第二条道路的困境

第二条道路的研究成果对受众来说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这里的受众包括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新旧之间的契合存在一个化陌生为熟悉的过程。第二条道路的研究路径本身存在一个化熟悉为陌生的过程。在彼“陌生”和彼“熟悉”与此“陌生”和此“熟悉”四个范畴两两之间的不断流转中(见下表),总有一些排斥效应在发生。排斥之后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第二条道路的合法性危机。

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熟悉感 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熟悉感

教育理论工作者的陌生感

碰撞一

碰撞二

教育实践工作者的陌生感

碰撞三

碰撞四

上表中,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熟悉感的对象是第一条道路(a)以及第一条道路与实践互动结构(B)两者。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熟悉感的对象是实践经验(C)以及实践与第一条道路互动结构(D)两者。教育理论工作者的陌生感的对象是第二条道路(e)以及第二条道路与实践互动过程(F)两者。教育实践工作者的陌生感的对象是理论超验(G)以及实践与第二条道路互动过程(H)两者。

对于“碰撞一”而言,第二条道路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被同仁接受有一个过程。同时从事第二条道路的学者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有诸多的方法论责难要去回应,最为突出的就是质的研究成果的推广问题。也许a与e的碰撞相对不是很复杂,但B与F的碰撞就复杂得多了。第一条道路的成果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第二条道路的成果虽来源于实践,却更多地注重被实践工作者所解释。如果说第一条道路具有天然合法性的话,那么第二条道路则处在合法性危机之中。前者的研究理路是占主导的理路,后者要想继续和完善其研究理路的话,与前者的碰撞不能不说是一个“必经之路”。

对于“碰撞二”来讲,C与e的碰撞似乎不是很激烈,第二条道路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实践赋予的。第二条道路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既是“局外人”,亦是“局内人”。其中“局内人”的身份认同使得C与e的碰撞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多的“隔膜”与“断裂”。D和F碰撞说到底是一种结构与过程的碰撞,结构注重静态的共时性特征,过程注重动态的历时性特征,一动一静,彰显迥异。同时结构与过程二者与实践的互动机制相差甚远,如果说前者是“抓大放小”的话,那么后者就是“以小见大”。

对于“碰撞三”来说,a与G的碰撞自古就有。现今二者的碰撞有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意味。所谓新瓶,指的是a业已不处于一统江湖的地位了,教师对G的陌生感也随着师资素质的提升慢慢消退了。所谓旧酒,是指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一直以来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状态。B与H的碰撞似乎不是同一层面,但实践工作者头脑中对第二条道路的认识,诸如第二条道路就是“讲故事”、“新闻采访”以及“体验生活”种种观点的萌生均是B与H碰撞的结果。第二条道路要想造福于教育实践,就不能回避这种碰撞,正视这种“熟悉”与“陌生”的冲突才是正确看问题的态度。

对于“碰撞四”而讲,C与G的碰撞一直以来就是文史哲的经典话题,鉴于文章的第一部分已经言明,此处不再赘述。D和H的碰撞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其中涉及到质的研究成果的推广、质的研究成果的生成以及质的研究成果的解释等问题。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质的研究成果不求“推广”的言说使得基层实践工作者对其的存在充满质疑。在实践工作者的眼中,第二条道路的研究成果就是“报告文学”、“新闻报道”和“日记摘载”。D与H碰撞中的排斥反应也是造成第二条道路合法性危机的一个原因。

(二)第二条道路的合法化策略

1.认识自身的合法性来源

第二条道路在教育学中的地位大致相当于新史学在史学中的地位、常人方法论在社会学中的地位。新史学在史学界遭到了一些质疑。常人方法论在社会学界也遭到了一些质疑。正如有论者言明的那样:作为一种社会分析的角度,常人方法学不可能没有局限,比如缺乏对时间和历史的关注。而且,仅仅站在一个似乎“超然”的立场上,指责现有社会分析的缺陷,是远远不够的,在许多时候也无益于社会学的发展[2]。第二条道路在教育学界也受到相应的指摘。指摘是第二条道路合法性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但指摘仅仅是指摘,不能因为“可能湿了鞋子”而“不在河边走”,“在河边走”有诸多践行的理由。具体讲来,第二条道路的方法论依据的是社会理论中的常人方法学(俗民方法论)。常人方法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其一,要概括常人方法学的“方法论”最适当的一句话就是胡塞尔的主张——“回到事情本身”[2]。“回到事情本身”是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如果说先前的哲学难免逃出“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尴尬的话,那么“回到事情本身”就是对上述尴尬的“拯救”或曰“圆场”。姑且不论“拯救”与“圆场”的结果如何,单就其过程本身就有合法性。其二,常人方法学意图纠正以往的社会理论厚“结构”轻“过程”的弊端。以往社会理论的“宏大叙事”表面上和大众离得很近,事实上却和大众离得很远。于是“俗民方法论者不问社会怎样才可能有秩序,而问怎样才可能有秩序感”[3]。这样的话,与“大叙事”相对立的“小叙事”也有其存在的必要。而这种“小叙事”也是一种崭新的逻辑。事物的存在是和其对立面的存在联系在一起的。其三,社会理论中,结构与行动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以往的社会理论可能比较关注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却较少有人问津。常人方法论较为关注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常人方法论的命题可能将遵从几个预设:(1)社会秩序是由(赋予行动者以共同的现实感)技术的运用来维持的。(2)共同现实究竟为何对于维持社会秩序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对于一套共同技巧的接受[4]。在“维持”与“接受”的情境转换中,常人方法论完成了对内在机理的一种可能解释。其四,原先的社会理论较为关注结构与行动者互动的内容,而内容的载体——形式却受到了冷落。常人方法学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其方法论假设中有意地加入了对形式的关注。因为,形式对内容也有较大的反作用。在此意义上,加芬凯尔最终得出结论说:“承认一个人所说话的意思,不只包括承认他所说话的方法,而且包括承认他是怎样说的。”[5]综上所述,常人方法论的哲学依据有其合法性,小叙事的存在有其合法性,关注内在机理的功能有其合法性,关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也有其合法性。认清常人方法学的这几种合法性来源是第二条道路继续走下去的必要前提,也是回应第二条道路合法性危机的重要理由。

2.改造他者的合法性质疑

质疑从下向上看的研究路径合法性的主体大致有几类:其一,从事第一条道路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前文已经交代了一些质疑的理由,但尚有一条理由不得不提,即怀疑第二条研究路径的“一哄而上”会造成一种学术无政府主义。这样的质疑有其道理,美国新史学的发展历程给我们提供了借鉴意义。“……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造成了历史研究专与通的失衡,以致美国大学生对19世纪90年代中期纽约下东区意大利移民的妇女地位的认识颇有见地,但却分辨不清西奥多·罗斯福和富兰克林·罗斯福两个总统。表面上历史研究似乎是百花竞放,欣欣向荣,但实际上由于这些领域之间及其与整体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融会贯通,所以并无协调可言。整个说来,过去30年美国历史学由于缺乏中心课题或框架而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6]这种质疑的改造需要一种学术诊断,有价值地践行第二条道路的研究成果似乎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在这个时候提学术无政府主义也就显得为时过早。其二,从事第二条道路的部分教育理论工作者。这部分人只是把第二条道路当作一种学术宿命而不是学术使命,缺乏一种学术自信。是“宿命”而不是“使命”使得这部分研究者沦为了“他者”。而要消弭这种“我—他”之间的分裂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认清第二条道路的研究目的。“常人方法学致力于揭示行动者相互交谈时所掩盖的未曾言说、无法提及的潜在社会现实。”[7]此种目的与第一条道路研究目的之异是第二条道路存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认清第二条道路的研究策略。如果说第一条道路揭示的教育事实和教育事实揭示的其他教育事实存在一种相容性的话,那么,第二条道路揭示的两者就存在着一种不相容性。“索引性和客观表达之间的不匹配性,就是分别寓于生活世界和科学这两种意义领域的两种理性之间的不相容性。”[7]第二条道路试图解释“此种教育事实本身”(内)和“此种教育事实本身与彼种教育事实之间的关联”(外)张力之间的平衡。第二条道路的研究策略也即其存在的可能性。其三,教育实践工作者。他们对第二条道路合法性的质疑在于第二条道路的研究成果是理论吗?而第二条道路的践行者的回应是此理论非彼理论,第二条道路关注“异质性”而非“代表性”的特殊案例,意图通过“对一个个特殊案例的理解而达到人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8]。这样的回应会使实践工作者满意吗?很可能不会。因此需要第二条道路做出一种妥协。

第二条道路的妥协,其主观动机在于得到实践工作者的认可,但在客观效果上极易失去其方法论的目的与策略,从而丧失其本来的面目。但这种妥协非做出不可,因为合法性危机是第二条道路研究路径发展的一大“瓶颈”。既然路不能改道,那只有寄希望于桥梁了。第三条道路就是这样的桥梁,但它决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是缩小理论与实践鸿沟的一个药方。故而第三条道路呼之欲出。

三、第三条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社会科学界,中层理论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无论是社会学还是史学,建构中层理论在某段时间内都是显性话语[9]。但在教育科学领域,中层理论无疑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中层理论既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体系,也不是简单明了的概念和假设。它介于这两者之间。以往的教育学理论,概念很多,但真正在教育实践界引起共鸣的很少,似乎观点很多,但定理不多,没有稳定的研究旨趣。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很难在教育实践中得到验证。中层理论的建构设想就是基于上述的情况而做出的。社会学领域早已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源泉:“中层理论由有限的几组假定所组成,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定中产生能接受经验调查证实的具体假设。”[10]中层理论是可以验证的。同时这种验证也是有限度的。“中层倾向指明了研究中的未知数。这一理论没有自命通晓实际上未知的事物,而是公开承认建立知识体系还有待研究的问题,没有认定自己可以对当今一切紧迫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解决的办法,而承认只能解决现有知识可以澄清的问题。”[10]换言之,中层理论是反“乌托邦”的。

(一)第三条道路的必要性

第一条道路的思路讲求的是从上往下看,第二条道路的思路讲求的是从下往上看。第三条道路的必要性就在于中层理论能够提供一种从中间往两头看的思路。这样的思路既可为第一条道路的合理性困境提供出路,也可以为第二条道路的合法性困境提供出路。中层理论的建构对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意义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地摆脱第一条道路只关注“星空”的指涉。现在的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似是而非的结论比比皆是,对“社会—教育—人”三者关系的断语层出不穷,唯独看不见闪烁着自己光芒的“星星”,也即看不到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其结论中只是与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并列的冷冰冰的符号表征。中层理论关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鲜活的生命体验,它的存在可以保证第一条道路建构出来的教育人学不至于沦为教育符号学。二是可为第二条道路的发展空间提供余地。第二条道路只是关注“异质性”的特殊案例,对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迁移能力实是要求过高。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迁移能力不高造成的一个可能的客观后果是第二条道路的研究成果被“庸俗化”了,庸俗化为“奇闻异事大汇编”。可能在此意义上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不仅仅需要“建筑工人”,也需要“建筑师”。中层理论就是这样的“建筑师”,它的存在可以保证第二条道路在匆匆赶路时能够不忘却自己的出路。

事实上,著名学者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早就有高论:史学是历史记录和历史哲学的整合。有哲学而无历史记录实属天书,有史实无哲学是“官场现形记”。所谓现形记,不免流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价值立场游移不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何尝不是这样呢?第一条道路的研究成果厚超验薄经验极易被教育实践工作者诟病为“天书”,第二条道路的研究成果厚个体薄总体极易为教育实践工作者指涉为“教育现形记”,所谓“教育现形记”,不免流于教育现象本身而忽视教育现象的发生与互动机制。中层理论的建构既能理清教育实践的逻辑,为所谓的“天书”加上注释,也能巩固一种公允的立场,为所谓的“教育现形记”提供一种稳固的价值关怀。

(二)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

教育基本理论中的中层理论,在缓解第一条道路的合理性困境和第二条道路的合法性困境的过程中获得了自身的合理性依据。那么建构中层理论的第三条道路何以可能最终获得合法性呢?中层理论跨越了微观—宏观之区分,因此建构中层理论的第三条道路必须在前两条道路的张力下明确自身的对象。教育社会学的一些命题,诸如教育失范、教育组织中的科层制人格、人的成长的参考群体理论均是中层理论建构出来的对象。如此说来,中层理论的建构并不陌生,只是本文意图将某种“自在”的建构变成一种“自觉”的建构。为什么偏偏是教育社会学的命题呢?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有三: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笔者认为,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学科也有三: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心理学。如果说第一条道路的建构依赖于从教育哲学特别是教育社会哲学的进展中获知灵感,第二条道路的建构依赖于从教育心理学尤其是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的话,那么第三条道路的建构更多地脱胎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进展。既然教育社会学的“脐带”能够为教育基本理论的第三条道路提供发育的营养,那么笔者对中层理论的建构何以可能开出的药方就是教育基本理论的社会学转向。

教育基本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并不是孤立的,广义的社会学包括社会哲学和社会心理学。这样的话,中层理论的建构也可能需要打通“宏观”与“微观”的鸿沟。当然,中层理论本身有这样的潜力。潜力之一在于“中层理论可以提供所谓一般性理论或宏大理论所未能提供的说明,因为后两者与其说是说明,实际上不如说是一些概念图式”。“中层理论与这些宏大概念图式中的某些图式有所契合,因此可以将它们贯穿在一起。”[11]潜力之二在于中层理论建构出来的成果能够为实践所检验,而实践的反馈有助于修正某些假设和概念,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得中层理论与实践中的“小叙事”贯穿在了一起。看来,第三条道路存在的可能性也已具备。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1.39.

[2]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5.66.

[3]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47.

[4][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六版)(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89.

[5][美]杰弗里·亚里山大.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理论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01.

[6]戴格勒(Carln.Degler).美国史求索:现代史学的挑战[m].489.转引自:何兆武,陈启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483.

[7][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第二版)[m].杨善华,李康,汪洪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3.42.

[8]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24.

[9][美]罗伯特·金·默顿.论理论社会学[m].何凡兴,李卫红,王丽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道路工程相关论文篇7

关键词:道路工程;毕业设计;存在问题;解决措施;质量控制

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综合教学环节,它集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于一身,是学生由学习阶段向工作阶段转变的最好的实践机会,是进入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科研等领域的开始,也是为将来独立工作进行的职业训练。它不但对学生的思想、工作态度和独立工作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还是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方面,更是审定学生的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的依据。它不但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计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实践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探索的初步训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加强和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毕业设计(论文)是检验毕业生是否具备从事科研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检验一所高校、一个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进行工作技能储备的良好载体,使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过渡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毕业设计工作,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学校强调了毕业设计(论文)要统一和规范化,并下达了专门的撰写规范。该措施对于理论研究类、试验研究类、计算机软件类、经济学、管理学及文法学类比较容易规范,但对于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的毕业设计类来说就没那么简单了。

1毕业设计类的特点与现状

从目前情况来看,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毕业设计主要有如下不足:①题目单一。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毕业设计课题通常由指导教师指定,最普遍的题目就是“××高速公路路基路面综合设计”,教师提供详细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任务书把设计要求给出,指导书限定了设计方案和指标,学生毕业设计的思路已经被预先给定方案所限制。毕业设计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欠缺,学生对毕业设计目的和作用等认识不够。学生对教师陈旧的课题兴趣不大;学生只是一味地效仿以往的毕业设计成果,不明白“为什么”,可谓一知半解。②专题与设计内容挂不上钩。由于在任务书里规定了专题内容,多数指导安排学生进行一些综述性的研究,如“高速公路桥头跳车问题综述”、“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现象综述”等等,但是由于学生本来对于桥头跳车、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现象等知之不多,缺乏了解,自然他们写出的综述就是对下载资料的罗列,更谈不上专题为毕业设计内容服务了。③外文翻译不能为设计或专题服务。目前,外文翻译多数是由指导教师指定一本外文文献,几个学生每人翻译一个章节,根本不能为自己的设计和专题服务,仅仅是一次翻译练习或者为指导教师的课题服务。④装订成册不容易统一。由于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往往是对一条高速公路的路线、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进行综合设计,有计算说明部分和图纸部分,有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871/ki.kjwha.2016.10.027路线设计、排水工程设计、防护工程设计、支挡工程设计、路面工程设计和桥梁涵洞工程设计,有专题研究和外文翻译等等,牵扯面广,加上各个老师的侧重点又有不一样,因此,很难形成统一的格式,在装订时就更难以统一了。

2原因分析

2.1设计牵扯面广

由于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是个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做毕业设计需要大量的设计资料及辅助工具,如各种规范、计算手册、参考方案图集等。而在校学生对这些根本没有接触或仅仅只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在毕业设计的开始阶段,要组织学生到与其设计题目相近的工程进行实地调研和参观,了解和掌握与设计题目相关的资料和实际情况。例如,了解道路的使用功能、组成部分、平纵横设计、路面结构方案和构造物的设置、现场施工操作流程、监理单位工作流程、检测单位对路基路面质量检测流程等,并收集需要的设计资料。但目前无论是学校、学院、指导老师,还是学生在这方面的准备都不足。

2.2就业和面试的影响

由于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学生就业或研究生面试难免会对其造成影响。有些优秀生虽然对毕业设计很重视,但却苦于精力有限,忙于找工作、研究生复试等。本来学习很好的同学,到毕业设计末端才开始准备毕业设计相关内容,这样的结果便是设计思路不清晰,软件操作不熟练,说明书内容不充实、逻辑混乱。在毕业设计期间,还有些学生为了参加求职面试,频繁往返于学校、家庭和各用人单位之间,其毕业设计成果就难以达到量和质的要求,因此罗列数据、设计图纸和计算书绘制不规范、说明书表达不够准确、内容不充实以及成果无新意的现象就无法避免了。

3解决措施

3.1选题多样化

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道路工程方向的教材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应用的内容方面更新速度较慢,学生对新知识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因而进行常规型、工程实践型、应用研究型等多种类型的毕业设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毕业设计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尽可能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实体工程,体现学科的发展性、前沿性和应用性。同时也应注意选题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设计期限和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之间的协调。因此,毕业设计选题应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依托,符合道路工程方向培养方案的要求。选题应结合指导教师承担过的或正在承担的实际工程项目,选择实际工程中大量存在和出现的道路工程形式,采用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的方式,使学生能真正了解工程设计和参与工程设计。近年来,我们学院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所涉及到的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从实际工程中学到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这对毕业设计选题多样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3.2指导经常化和多样化

1)面对面指导和网上指导相结合。除指导教师与学生每周固定的时间见面指导外,若学生需要在其他时间咨询指导教师关于设计方面的问题或者指导老师不在学校时,指导教师还可通过BBS、QQ群、e-mail,视频方式在特定的时间接受学生的咨询或接收学生传过来的设计图,及时回复并提出修改意见。这样就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上保证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指导教师可以核查每周的进程,掌握学生实际进度,根据学生的进度情况给出相应的评语和意见。学生也可以从老师那里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及时调整和修改。2)开展设计交流定期化。为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毕业设计中的相关知识,每周进行一次讲座和研讨相结合毕业设计小组交流会,目的是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纠正错误,达成共识。学校、学院、督导组不定期进行抽查,从中发现问题,分别对学生和指导教师提出相应的整改要求。3)考勤严格并经常化。目的在于督促学生保证设计时间,投入足够精力,确保设计质量。明确制定针对每个学生的检查计划,其中包括资料的阅读、方案设计、调试等,严格监督每一名学生。

3.3写作规范化

规范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计算书、研究报告等文本格式,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重要举措之一。通过规范这些文本,使学生具有一名技术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明确毕业设计说明书或论文的内容,提出统一、具体的规范要求,指导教师对每一名学生的文本初稿必须仔细阅读、认真批改,这样可以使学生具有端正的写作态度和文风,并能提高学生科技写作规范化的能力。

3.4专题翻译有用化

其实,专题研究和外文翻译完全能够为毕业设计服务的。例如,2007届毕业设计中我们安排了三个同学做的设计是“京珠高速公路安新段改扩建工程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的一个段落,由于是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就有路基拼接、桥梁拼接、涵洞通道等构造物拼接、废旧材料综合利用等问题的出现,而这些问题正是工程的关键问题,目前研究的也比较少,因此,我们给学生安排的专题研究和外文翻译都围绕这些技术问题展开,就能做到专题和外文翻译为设计服务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编.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土建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2]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吴旷怀,包秀宁,李燕枫.道路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多元化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5(12).

[4]宋晖.高等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

[5]杜国锋,赵彦.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5(12).

[6]孙文彬.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沙大学学报,2006(9).

道路工程相关论文篇8

关键字:市政道路;施工质量;存在问题;管理措施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y,theconstructionofmunicipalroadengineeringhasbeenalong-termdevelopment,cityroadandtrafficisconvenientcityeconomicdevelopmentperformance,soitisnecessarytostrengthentheurbanroadconstructionqualitymanagement.Qualitycontrolofmunicipalroadengineeringrequiresstrictlyinaccordancewiththeroadconstructionstandardsandtechnical,toexistintheroadconstructionproblemsandsolutions.thecurrentsituation,China'smunicipalroadconstructionhasmadecertainachievements,butalsoveryfruitfulintermsofqualitymanagement,butcannotbeignoredis,inthisprocesstherearestillsomeproblemstobesolved,thisarticleembarksfromtheseproblems,measuresofstrengtheningqualitymanagementofmunicipalroadconstruction

Keywords:municipalroad;constructionquality;problems;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道路的施工具有施工线路长、沿线地质和水文条件变化多等特殊情况出现,这对道路建设施工的质量关要求就更为严格,需要加强质量管理。通过长时间的发展,我国的市政道路建设中的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也不能够忽视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就从问题出发,结合自身工作的经验,论述加强市政道路建设质量管理的措施。下面本文就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市政道路施工建设具有施工材料投入大、现场作业辅助设施多以及工程周期较短的特点,同时设计到各个部门的利益,因此说加强管理十分重要,尤其是质量管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实际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不能够忽视的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本文就详细的论述这些问题。

(一)施工现场交通管制存在难度制约工程质量的控制管理

市政道路的建设,其施工现场一般是在城市,这就对城市的交通顺畅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进行交通管制,但是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控制起来并非易事,因此存在着很大的控制难度,这样就会造成了市政道路建设中的作业面变狭窄,增加道路建设质量控制的难度。比如施工建设中对一些设施的位置把握不当就会出现错挖位置的现象,不仅会增加施工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市政道路施工建设的质量管理难度。

(二)质量管理受到施工地点环境的制约

市政道路施工建设很容易受到施工地点环境的影响,如自然条件、土质条件、地下水位等,这些因素对于工程质量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如果在道路施工建设的过程中遇到施工场地地下水位过高,土质较差不适宜施工的情况下,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排水措施,这时很需要相关的人员对其过程进行监督,使环境达到施工的要求,保证工程的质量。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自然条件具有不可预测性,可能在施工的环境中出现突发的实践,这种不确定性的因素制约了施工质量的控制管理。

(三)相关的管理者质量管理意识欠缺

任何质量管理工作都需要管理者具有超前的管理意识,同时能够具备一定的施工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应用到市政道路建设中来也是一样。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还缺乏理论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的管理者,而当下的管理者也缺乏一定的安全管理意识,这样就给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埋下了可能的安全隐患。

二市政道路施工建设中的质量通病简述

市政道路施工建设的总体质量还是不错的,但是也普遍存在着一些通病,下面本文就进行简单的论述。

首先表现在路基和土方工工程施工建设中。例如由于压路机未能全面碾压造成的压实度欠缺的现象;路基沉陷的现象;路堤稳定性能缺乏的现象等。而在土方工程施工中,经常会出现塌方、下限、侧移的现象,超挖、放坡不到位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回填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密实且表层不平整的现象,这些都是市政道路施工建设中普遍出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质量。

其次表现在混凝土板块裂缝现象时有发生。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恰当的保养混凝土板块,会使其出现裂纹;如果对于切缝的时间没有掌握准确,道路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路基下沉,局部出现裂纹的现象发生;除此之外,使用的材料不当,施工技术把握不准等人为因素也会影响工程的质量。

三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管理措施分析

上文对市政道路施工建设中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指出了在市政道路施工建设中经常会出现的通病,下面本文就从这些问题出发,详细的论述市政道路施工建设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紧抓施工设计方案,做好施工前各项准备

上文中指出,由于对城市交通进行控制难度较大,便会使得施工的作业面变得狭窄,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在施工之前,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协调好交通管理,调查好施工地的自然环境,对其地质情况和地下水位高低掌握清楚,紧抓设计方案,设计时要综合的考虑排水、通信等管线的交错,避免因道路建设而造成线路布置的冲突。做好各项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避免各种因素的制约带来的不良影响,为今后的施工质量的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质量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和技能水平

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自身的定位和其管理水平的高低。上文中指出,由于管理者的安全管理意识欠缺,又缺乏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因此导致质量管理工作出现一些问题,为此需要提高管理者的安全管理意识和相应的技能水平。首先需要健全管理岗位的责任制,改变现行的管理机制,变为绩效考核制度,这样既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又能够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效率,反之对于怠慢工作者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与此同时要进行管理者的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形成人人重视安全管理的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加强路基施工和土方工程的安全管理

上文中指出,在市政道路施工建设过程中,路基和土方工程施工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一定需要对其进行安全管理。对于路基以及沟槽中的中线和边线一定要进行测试,合格之后才可以,同时要将水标准高放到现场进行测验,合格后方能进行施工开挖。在挖土的过程中,挖土机不能够在沟槽边或者是支撑上进行碾压,要控制基地超挖。在填土时需要选用粗粒土作为填筑的材料,要控制好土的含水量。土方路基要进行分层填筑,需注意分层的压实度要保持每层不能超过20厘米。在路基填筑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好速度,施工全部完成之后在进行最后的检查,防止存在安全方面的疏漏,整个过程中安全管理人员都不能够松懈

(四)混凝土路面的质量管理措施

市政道路施工建设中的通病之一就是混凝土板块裂缝现象时有发生,这样会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那么该如何进行混凝土路面的质量管理呢?在混凝土进行搅拌之前,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比例进行配比,同时需要加强对原材料和混合材料的质量监管,保证从源头处保证质量。道路的施工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管理者需要根据施工条件的变化在施工的过程中根据条件对混凝土汇总的水灰比以及坍落度进行调节。在施工建设时,还需要对混凝土板块进行保养,在切缝时掌握好准确的时间,防止路面过度的使用造成路基下沉,局部裂纹现象的发生。

结束语: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政道路施工建设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质量的控制。本文从市政道路施工建设过程中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市政道路建设经常出现的通病,论述了加强质量管理的相关措施,希望对于今后的市政道路施工建设的质量管理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红峰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管理探讨安徽建筑,2010年第02期

[2]李程罗永峰浅谈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管理技术与市场,2012年第07期

[3]郭永琴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分析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第5期

道路工程相关论文篇9

关键词:道路勘测设计;教学特点;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36-02

一、研究背景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路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良好的工作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人才。目前,我院道路勘测设计教学,主要还是传统的模式: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存在不少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不强,实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是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为提高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技能水平,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本院实际情况来谈谈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认识及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二、课程教学特点

1.课程内容多,涉及范围广。本课程研究的对象是道路的几何设计,即道路的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平面交叉口设计、立体交叉设计、选线、定线的理论与方法,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因此,在教学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辅以课程设计环节,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再通过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技能目标要求高。《道路勘测设计》是道路建设的基本步骤,是工程建设的必要依据。高职院校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的一门核心课程,除了知识目标的要求,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及课程实训,要求学生能够在道路施工前进行施工放样,道路施工过程中进行施工测量。

3.相关课程门类众多。《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与本专业相关课程联系密切。培养方案中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道路工程制图》《测量工程技术》《工程力学》《路桥工程地质》,后续课程有《路基路面构造与施工》《桥梁结构与施工》《公路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

三、教学现状

1.规范、标准及施工图集等教辅资料馆藏不足。教学过程中,与现行标准、规范联系紧密,目前教材出版及使用更新速度较快,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等也在不断修改。本院馆藏的教辅资料没有及时购买更新,导致学生在课程学习及课程实训期间缺乏参考资料,影响学生学习热情。

2.课程内容多、学时数少。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内容庞杂,而本院专业培养方案总学时要求仅有42学时。这虽然适应了高职教育理论学时减少的基本要求,但是该课程教学内容多与教学学时数少之间的矛盾在教学执行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

3.课程实训教学较为薄弱。我院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实训环节是《平原微丘区某二级公路设计》,时间一周。该实训任务书存在设计资料不完整以及地形图资料不详细等问题,因此,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对设计的控制条件模糊不清,实训热情不高,形成“一人设计,全班照抄”的局面。在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受到一定影响。

4.课程岗位技能实训难度大。路桥施工企业基于行业特点,均推行了项目责任制,项目负责人出于工程进度、工程安全及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一般不愿接收学生实习。而且学生人数众多,施工企业也无法提供足够的实习岗位满足实习需求。

5.学生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兴趣普遍较低。本课程中计算公式较多,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数学普遍基础比较薄弱,遇到计算分析就想要放弃,因此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该课程兴趣降低。另外,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测量工程技术》本院在培养方案中跟本课程开设时间在衔接上有一定的偏差,课内实训的开展出现困境,这也是本院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偏低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四、教学改革建议与实践

1.重新构建教材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本课程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的特点,笔者将“道路勘测设计”的课程内容依据高职教学要求归纳为六个基本模块构成的基本体系即道路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道路选线、定线、平面交叉口及立体交叉设计。在充分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梳理出来。该课程教学重点是道路的平、纵、横设计,难点是平曲线要素计算,主点桩号计算,竖曲线设计计算,弯道超高及加宽计算。抓住重点后,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做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详略得当,实现对学生知识目标的培养。而其他拓展学习内容,如汽车行驶特性、道路勘测设计的依据及勘测设计阶段、道路选线、定线、平面交叉口及立体交叉设计等建议引导学生自学,可略讲。通过整合教学内容,研究课程重点难点,科学分配课时,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

2.拓宽专业面,培养学生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搜集施工视频或购买专业教学视频资料,利用学院教学资源库平台,将教程和电子讲稿及相关教学资源上传,及时更新和丰富馆藏教辅资料,方便学生学习与拓展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关于设计计算的讲解,充分利用图表,提高教学效果。

3.强化课程实训环节,实现技能目标培养。课程实训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在教师指导下,安排两周的道路勘测现场实训,让学生实地进行道路测设并进行内业处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将路线设计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既提高了专业兴趣,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道路勘测现场实训教学环节,既实现了对学生进行道路测设的技能目标的培养,又实现了对学生吃苦耐劳的态度目标的培养。而且,在道路现场测设过程中,将《道路工程测量》《公路工程地质》《桥涵水文》等相关专业知识融入道路设计,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4.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由于路桥工程施工工期较长,课程实训时间最多安排1个月的时间,因此,在实习期间,该项目只能完成少部分内容,无法获得较好的实习效果。另外施工企业出于进度及安全及管理方面的考虑,也不愿意接收过多的实习生到施工现场。因此,学院应加强与企业的深层次沟通与交流,深化校企合作。可以签订协议,以校企联合、互惠双赢的模式,建立实训教学基地。稳定的校企合作能实现对学生进行相对稳定和有序实习训练,有利于教师安排、指导和管理学生实习,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路桥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把本专业最新的动态、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加强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和科研实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担负起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除此以外,有可能的话,教师应主动到企业顶岗锻炼,为课堂教学多积累经验。

通过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分析与教学实践,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学生知识目标和专业技能目标的培养。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教师自身不断地努力,不断创新,勇于实践,提升自身素质,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少伟.道路勘测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王家全等.《道路勘测设计》现场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193-194.

[3]黄文雄等.《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7,(1):100-101.

[4]包国涛.道路勘测设计实践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6):78-80.

道路工程相关论文篇10

【关键词】测量;路桥工程;应用型

0.引言

面向工程应用是目前我国众多工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实践到本专业领域解决现场工程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现场用人单位的需求。面向工程应用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很多,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体系,特别是一些专业课的教学改革中。好的专业课教学的关键在于相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实践等环节能够反映现代工程技术水平。既要强调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教学,更要强调路桥工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参加工作的基本职业能力。

1.需要采用合适的实例教学方法

要使能够反映当前工程技术水平的教学落到实处,必须配以合适的实例教学方法。因教学条件的限制,实例教学不是要求学生去现场处理一个或若干实际工程,而是在课堂教学期间,以大量来源于现场并加以规划整理的工程图片、视频、设计图表资料等现场资料为教学素材,并用ppt教案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讲解及讨论实际工程对象的性质、特点,完成实际工作需要用到的各种相关专业知识、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工程背景,以及相关的工程问题的处理程序、思路等。区别于传统的书本资料或例题,现场工程资料更加形象生动,且内涵丰富,隐含了复杂多样的相关工程专业知识、工程经验等,实例教学需要对它们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能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直接接触丰富多样的实际工程问题,充分感受和实践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所采用的现代先进技术手段,以及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学生在参加工作后能够感觉到在做自己熟悉的工作,并可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熟练程度,进而能够较快地适应现场实际工作。

路桥工程测量的ppt教案需要包含已建铁路、高速铁路、公路、互通立交、路基、各种桥涵、隧道等构筑物的工程图片,以及相关的路桥工程设计资料,如线路曲线要素表、路桥纵断面设计图、桥涵结构物平面图、城市立交匝道平面图、各种路基隧道横断面等。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实际路桥工程的设计图表表达方法、工程习惯和结构特点,熟悉具体工程对象从进场、施工到竣工全过程所涉及的关键工程测量方法与方案等。同时还需要通过这些资料向学生讲授如何应用所学的相关基本原理与方法去理解图纸、分析图纸,查找图纸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抽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建模求解计算,提取或分析现场测量控制与放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并能对它们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再配以面向实例的提问、讨论、作业、课间实习、上机实习及考试等教学环节来强化学生解决实际路桥工程测量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期间学到的是面向现场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术,能充分体会到在“真抓实干”地解决了实际的路桥工程测量问题,既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实质性地提高在路桥工程测量专业领域的应用能力。

2.需要充分发挥工程软件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教学作用

基本理论、方法与求解实现是工程技术的三个层次。对学生而言,只有理论、方法而忽略求解实现,则理论与方法容易偏离实际应用实现,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在面对现实工程问题时出现“眼高手低”“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而只重视求解实现而忽略专业理论方法的学习,则其技术容易生搬硬套,难以根据现场实际条件灵活地解决问题。只有充分重视工程技术的相关理论、方法与求解实现的三个层次的教学,协调这三个层次教学的教学关系,学生解决现实工程问题的技术才会全面。

虽然以ppt组织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形象方便地用于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相关工程知识的辅助教学,但其最大的缺陷在于不能有效辅助教师完成工程问题求解实现的教学任务,即ppt资料的操作和展示不能有效提供能量化了的工程问题求解结果,而这种量化结果又是工程问题处理所必需的必要信息。因此,可以采用具有良好声誉的工程软件作为工程问题求解实现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好的工程软件通常跟踪并集成了当今工程问题求解实现的先进理论和方法,成为先进工程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场实际工作模式和工作效率。让学生在专业课教学期间展示、讲解用工程软件处理工程实际工程问题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3.需要反映当前工程技术水平的教学内容

对路桥工程测量而言,能够借助先进测绘仪器、掌握相关测量原理,并应用现代计算机软件和相关经验去进行路桥工程测量,是现代路桥工程测量技术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当前路桥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水平。目前国内在路桥工程测量教学面做了许多改革,但其方向主要还是局限在将先进的测绘仪器、测量原理与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这种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现场的路桥工程测量的技术水平,但其不足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对现代计算机应用技术在路桥工程测量中应用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导致在讲解路桥工程测量技术原理、方法及实例讲解等教学内容主要是面向手算,很少涉及现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路桥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的讲解。

专业课教学需要遵循基本原理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教学逻辑。然而,随着社会科技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上所介绍的技术原理与实现手段容易落后于工程实际,甚至有些技术已经被淘汰,加上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差异,教师向学生讲授一些早已淘汰或并不先进的应用技术是目前专业课教学中容易存在的现象,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技术体系与实际工作时用到的技术体系不一致,即学生在校学的是一套而现场用的又是一套的“两张皮”现象。讲授能够很好地适应现场技术水平的教学内容是应用型专业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改革目标,也是衡量应用型专业课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4.结语

应用型路桥测量教学不仅需要面向路桥工程的基本理论与仪器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需要面向现代路桥工程测量技术水平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通过合适的实例教学、工程软件辅助实现技术教学,可有效实现路桥工程测量理论、方法与实现的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现场工程资料、现场解决路桥工程测量问题的思维方法、技术方案和实现手段,真正学到“有用”的专业知识,有效提高学生路桥工程测量的现场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