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6:46

社区建设的意义篇1

一、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党建工作的有力推手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的主要抓手。社区文化的功能,既体现在对社区建设的核心作用,又体现在对整个社区建设的重要价值以及对个人的积极作用上。社区文化的功能整合,形成了对社区党建乃至社区整体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一)调节导向功能。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宣传引导,对社区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取向以及社区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均具有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将引导社区成员不断地调节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使之符合社区理想和目标,从而建立起社区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社区文化提供的这种精神食粮,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自愿地用科学精神武装自己,主动认同并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规范约束功能。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订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来维持社区秩序,形成对社区成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必要规范和约束,从而加强对社区文化工作的管理。同时,通过营造社区特有的文化氛围,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形成强大的群体意识和社区舆论,使社区居民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保证社区文化稳定有序地发展。

(三)陶冶塑造功能。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洗涤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改善精神风貌、净化社会环境,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同时也能解决精神方面的社会问题,用科学道理和事实解释和纠正居民中的封建迷信思想及活动。

(四)团结凝聚功能。社区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多种文化活动吸引和凝聚居民参与其中,强化人们的社区意识,增加认同感、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鼓励社区成员发挥自身才智,参与社区事务,形成“社区是我家”的社区和谐新风尚,进一步为社区的繁荣做出贡献。

(五)健康娱乐功能。社区文化建设以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方式拓展阵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缓解紧张的精神倦怠。让参与者在轻松、愉快和舒适的环境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六)鼓舞激励功能。社区文化建设通过设立服务机构和搭建活动平台,激励社区成员尤其是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以及下岗失业人员和异地务工人员,使他们正确面对现实、积极驾驭生活、敢于锐意进取和重新塑造自我。例如通过设立各类文化站(室),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融入其中;建立异地务工人员服务之家等服务平台,丰富异地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归属感与幸福感。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提高社区文化的品位、档次和社区的影响力,还能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

二、全面创新是社区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随着物质水平的急速提高,社区居民对文化需求呈现了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因此,我们要创新社区文化的工作理念、工作机制、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社区文化建设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从而促进社区党建的不断发展,因此,我们要在“四创新”上下功夫。

(一)创新社区文化工作理念。社区文化在社区党建中具有致关重要的作用,是建设和谐社区之本,没有健康的社区文化,就没有和谐的社区。应该逐步改变将社区文化建设看作是点缀、花架子的肤浅认识,深切领悟社区文化和社区党建二者在目的与手段上互为统一的本质。具体到社区建设而言,创新工作理念就是要把社区文化建设与党建结合起来,把社区文化建设与创建幸福社区结合起来,把社区文化建设与改善社区环境结合起来,把社区文化建设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结合起来,把社区文化建设与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和谐型社区结合起来,把社区文化建设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结合进来,才能使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党建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二)创新社区文化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地区性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形成由街道领导、机团单位帮助、民间组织支持、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社区文化工作机制,整合社区文化资源,指导协调社区宣传、教育、科普、体育、文化、娱乐等工作,及时解决在社区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充分发挥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室和社区文化广场的阵地作用,努力争取协调辖区单位的文化资源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活动阵地,引导广大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努力创造繁荣、和谐、文明的社会文化氛围。三是配足配强文化管理人员,培养社区文化骨干队伍。一方面,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向社会招聘文化好、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级文化人才担任社区文化管理员,另一方面,适时发现、培养社区中热心文化事业的文艺骨干,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原则,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扩大社区文化队伍,提升社区文化的影响力。

(三)创新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凝聚力和吸引力是评价和谐社区的重要因素,而作为社区文化发展基本前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则是增强社区凝聚力与吸引力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拓展社区文化活动的领域和内容,如开展以站室、楼院、广场、校园、军营、商厦为空间的文化活动,或开展以饮食、孝道、科普、国防、生育、网络、生态为内容的文化活动,通过群众共同参与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增强社区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所以,只有坚持不断创新社区文化内容,活跃社区文化形式,才能把党建工作寓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不断提高社区党建水平。

社区建设的意义篇2

关键词:社区图书馆;建设;意义;困境

中图分类号:G25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148-01

一、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

1.我国社区图书馆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区伴随着城镇化的脚步越来越成为广大群体密不可分的基层单位。社区因其人口密集,已成为包含着年龄的差异性,职业的多样性,文化水平的多层次性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它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内容

社区图书馆作为“建立在社区内,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通过对文献信息及其他来源的信息进行选择、搜集、加工、组织,并提供社区居民使用的文化教育机构和社区信息交流中心。”[1]它是社区文化的象征,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区的文明。社区图书馆具有其他类型图书馆所无法替代的方便、快捷的特点。社区图书馆作为面向社区居民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它的建设、发展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对社区的发展稳定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意义

社区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产生的,是城市化的结果。社区是社区人们生活、交际的场所,其日益成为社区人们社会活动的中心。而“社区图书馆是通过文献信息的选择、组织与传递来为一定区域内的所有居民服务的图书馆。”[2]因此,社区图书馆是社区居民思想文化教育的主战场,社会信息服务的发源地,健康休闲的俱乐部,因此,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社区图书馆对社区居民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社区图书馆是精神文明的教育基地,是社区居民实施思想教育的主战场。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可以充分发挥其文化场所教育基地的作用。社区图书馆以丰富的信息资源满足社区居民借阅图书、吸收知识的作用。定期开展与生活习俗相关的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使社区居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改掉陈规陋习,养成良好的高尚的社会行为规范,从而更快地提高社区居民道德标准,提升居民的思想境界。

2.社区图书馆对社区居民有传递信息的意义

社区图书馆不仅是社区居民文化活动中心,同时也是社区居民信息交流中心。社区图书馆传递信息的形式可以通过海报、讲座等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等最新的信息服务动态。社区图书馆可以针对居民的实际需要,从实用性出发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大到与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国家方针、政策,小到身边的岗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信息、消费服务信息、医疗旅游信息等等。居民既可以利用社区图书馆传递的信息了解国家大政方针,也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解决身边的问题。

三、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面临的困境

我国的社区图书馆建设由于起步晚,面临着建设标准不够、经验缺乏、资金短缺、无法可依等困境,因此,社区图书馆的发展仍是举步维艰。

1.社区图书馆建设标准不够

(1)活动场地狭小。当今大多数有图书馆的社区几乎都把图书馆的位置选择在社区居委会。由于场地的狭小,这就限制和影响了社区居民对社区图书馆的有效充分地利用,更谈不上休闲娱乐了。

(2)专业人员缺乏。社区图书馆专业人员缺乏,其管理员大多无专业知识可言。在大多数人眼里,图书馆的工作只是分门别类地把书摆放整齐,简单的借书、还书等低级的手工作业。社区图书馆管理的混乱、不规范、不标准,这些都制约着社区图书馆业务的正常开展,极大地影响了图书的流通和利用,以至于社区图书馆的功能无法得到真正的发挥。

2.社区图书馆建设管理缺乏

管理经验不足。社区图书馆是随着社区服务的不断优化,为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提高其精神生活品位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往社区建设所没有涉及的内容。由于对社区图书馆管理经验的不足,因此它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3.社区图书馆建设资金短缺

一个能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是需要一笔资金的。无论硬件设施的配置还是发展过程中的开支都离不了经费。当今,由于政府拨款的不确定性,来自社会方面的捐助更是无所保障,因此资金来源具有极大的不稳定,致使社区图书馆建设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十分严重,使社区图书馆不能担当起它所应有的全部功能。资金的短缺严重制约着社区图书馆的发展。

4.社区图书馆建设无法可依

虽然公共图书馆建设有很多政策、法规,但是由于社区图书馆自身的特殊性,它与公共图书馆有大的区别,因此,对社区图书馆建设来说,许多条款完全不适合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这就导致了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基本上是无法可依。疲于应付建设的社区图书馆就必然缺乏科学性、规范性,更谈不上法规政策的保障。因此,社区图书馆建设基本上是无法可依。

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团结稳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社区图书馆建设中面临的诸多困境也使我们为它的发展前景增添了几丝忧虑。不过,我们相信随着国家的重视,社会的关注,相关社区图书馆的政策法规的逐步出台、发展及完善,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沐浴到社区图书馆带给我们的身心愉悦、温暖和谐的氛围中。

参考文献:

[1]刘荣.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对策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4

社区建设的意义篇3

关键词:24个字核心价值观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活动路径研究

一、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形式。基于此,城镇党委和政府把维护和保障基层人民群众的权益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其中一个落脚点就是社区文化的建设,城镇相关部门和政府根据各个城镇社区和区域的自身承受力,扎实稳步推进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科学管理和使用,社区文化建设走在不断完善的道路上,但其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社区文化系统化建设过程中,占一半以上的社区不能满足人民在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多样性,社区给居民提供的设施保障非常单一。

社区居民缺乏社区活动参与意识。社区居民既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社区文化建设成果的享用者。但调查数据显示,城镇社区大部分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漠不关心,从理念上就觉得这是政府或者公家的事情,同时,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也不高。

社区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但据调查,社区工作者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年龄偏大,这导致社区文化建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社区工作者学历或者文化层次偏低,这导致社区活动缺乏高质量;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社区工作者身兼数职,工作精力有限,这导致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积极性和活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一致,同时,社区文化建设更需要在法治的范畴内践行自由、平等、公正,进而创造一个平等、友善、诚信的良好环境,让社区居民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滋养,在自觉不自觉中就养成并融入和谐、友爱、敬业、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最终实现全社会命运共同体的幸福和谐。而社区文化建设是以社区居民团结互助、和谐友爱、邻里和睦往来为共同价值取向目标,进而推动城镇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就其价值目标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区文化建设目标一致,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的外延更广、范围更大,其是面向全社会的,自然而然也包括城镇社区文化建设。故就其实质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区文化建设目标和内容具有一致性,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宏观上指导和引导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合理性和合法性。

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社区文化建设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巨大并且是系统化的工程,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发挥其对社区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念先行,理念上的改变和重视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可能性得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国家、社会、个人的一种要求和期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故社区文化建设要致力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渗透到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当中,从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引导和指导作用,进而致力于使社区文化环境充满自由、平等、和谐、友善的正能量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各种具体的、多样的活动形式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当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进而在无形中使社区居民形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渠道,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首先,社区充分利用好宣传栏、社区网站等传统的宣传平台和阵地宣传核心价值观,倡导形成诚信、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其次,举办晚会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加入一些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者有奖竞猜,以此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第三,社区管理者积极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好微信公众号、微博、电脑等网络平台,向社区居民推送有价值、有营养、有意思的又很好地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者节目,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社区文化建设中还可以通过树立典型榜样,最大限度地发挥身边模范带头作用。如社区广泛开展诚信、友善、爱国、孝顺等重要品质为重点的榜样人物评选活动,选出居民自己身边的榜样力量,由此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

社区建设的意义篇4

关键词社区文化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的发展状态下认识的发展,它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三维结构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四维结构的过渡和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重大推进,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它反映了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动态发展需求。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我们党执政宗旨和执政使命的本质要求。和谐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文化境界,是一种系统化的社会定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社会基础层面的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有逻辑起点性的工程。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分析

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时尚的口号,而是一项有着丰富内涵的系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①。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因果互动的、双向递进式的动态系统演进的过程,该过程充分地体现了依赖人民、受益人民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特质。

二、社区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分析

(一)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是形式,文化是内容,文化建设是基础,而社区文化就更加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和支撑。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基础性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同时,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社区是一个小系统,从系统论角度审视这两个系统,都需要控制和协调,而社区文化建设,可以协调社区系统运行,从而也协调了社会系统的效率与公平。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是合作和宽容的社会,需要容忍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存在。社区文化的建设为社区发展倡导宽容、谦让、奉献的社区公共道德,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区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和谐社会是民主和善治的社会,即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社区文化建设就是要协调好各种社区关系,促使人人友爱、家庭融洽、邻里团结。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社区通过文化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倡导良好社会心态,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平等、法制、科学、诚信的社区生活环境,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是公平的社会。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社区文化建设就是在社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保持权利的平等、利益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对社会公平本质要求,是衡量社区全面进步的尺度,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社区文化的深厚基础;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社会和谐的深层基础在于全社会之间拥有一种普遍的认同,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相互信任的纽带。这对于社区文化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诚信,就没有相互的帮助与合作,就没有社区的团结,更加无法形成普遍的社区认同感,也就更勿需提及社区文化的和谐建设和发展,乃至和谐社会了。

(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区文化是在社区共同体中逐渐凝聚起来的相同文化体验与认知,是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文化品位、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它具有整合社区资源、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教育娱乐群众、稳定人心、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等重要功能和作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发挥文明社区的示范作用,进而有效地辐射、带动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不仅是城市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服务群众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也是以群众的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并要注重在工作中不断有所创新文化,具有普遍的接受性、认同性;具有教育、引导、愉悦和美化人的心灵的功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人心、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一个有效载体,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社区文化建设的特殊功能,实现“以文化凝结温馨,以文化促进和谐”,通过建设社区文化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灵魂

一个社会的文化及其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社会的精神面貌,没有社区文化,就没有和谐的社会。社区文化建设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社区文化建设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如果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共同前进的旗帜和灵魂,就不可能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把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凝聚起来,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更不可能有社会和谐的实现。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社区文化的发展。和谐社会越发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对每个人来说,社区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全社会而言,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源泉,它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观念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灵魂。

三、面向和谐社会的社区文化建设

在面向和谐社会的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性环节,是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社区居民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形式。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社区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前进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要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社区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先进的思想道德。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社区文化的根本性质和社会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全面落实“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思想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我们在社区建设中必须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清除社区文化建设的糊涂认识,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发展现。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思想道德目标,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社区文化创建活动。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面向大众,由群众创造又服务于群众

当代中国文化最深厚的根源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来源于人民群众又服务于人民群众,这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始终是我们党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社区建设的宗旨是服务居民,社区文化建设的宗旨亦应服务居民,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精神需求。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组织社区文化活动要以满足社区居民为最终目标,要注意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考虑他们的精神需求,鼓励他们的首创精神,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既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从而调动他们参加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自觉地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社区发展的良好局面,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为社区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三)把握社区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和结构组成,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对社区文化不仅要从广义上去理解它,也要注重狭义上的理解,要充分认识到,社区文化是社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意识形态成果。社区文化是由社区内部创造为主,外部文化输人为辅形成的不同形态的文化现象所构成的复合体系。它以社区精神为核心,以社区文化为理念,以价值取向和文化形态为主要内容,以社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为支撑,融社区宗旨、行为规范、伦理体系、价值准则、习俗信仰和制度规定为一体,是社区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有了这—认识,才能重视社区物质文化建设;才能构建适应社区文化发展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才能强化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或归属感;才能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和创造精神。

五、结论

本文以系统论的观点对面向和谐社会构建的社区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任务进行了较具新颖性的认识。构建和谐社会首先需要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性支撑,从社会互动的观点看,和谐社会的功能体现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色;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原则同样体现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思路。

参考文献

[1]阎向阳.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集团经济研究,2006(216):14-15.

[2]杜立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求实,2006(3):59-63.

[3]石忆邵,杨碧霞.城市文化与和谐城市建设.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4):55-58.

[4]王传满.以发展和谐文化为先导构建和谐社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6-10.

社区建设的意义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法制建设

1.边疆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岗、敬业、守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我国正走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一个艰难的爬坡阶段,而边疆民族地区又是我国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便在边疆民族地区。这一地区与其他区域相比,基础更薄弱、条件更差,也更为贫穷落后,所以更需社会的关注。而边疆民族地区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道强梁,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因此,边疆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2.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由于长期重经济轻文化、重城市轻农村、重内地轻边疆,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面临许多问题,体制机制、财政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均难如人意,由此导致了文化建设主题缺乏,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塌陷”等问题。在日益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下,边疆文化正以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但也面临着新旧文化间的碰撞。因此决定了边疆民族地区要从空间、经济、人文环境及固有道德理念上逐步打破相对封闭的思想和环境,从而实现地区文化、道德理念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2.2法律与传统道德的裂缝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讲究以礼立国、忠孝廉耻。但由于国民受教育程度相对低下,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传统道德”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依然大有市场,封建礼教、宗族观念等依然是广大农民判断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与贫穷落后相伴而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仍然存在我国广大的边疆民族地区并冲击着现代法律。

2.3减少行政对司法的干预

在我国的法制史上,司法历来就是与行政合一的,这一体制,使后来的执法者与老百姓都产生了一种极其错误的思想:司法,原本就该是行政的附庸。这一思想,不仅使司法在实现独立的路上困难重重,也使司法的终极权威性大打折扣。在我国的体系中有一种极为奇特的类型:诉讼类。且不说诉讼当事人去是否可以得到他想要的结果,单就他们的心态就已十分耐人寻味了——他们寄希望于某领导的批示来影响司法,以加重其在诉讼中胜诉的砝码。

2.4宗教影响力和宗族权威性削弱了法律权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宗教政策的落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组织发展尤其迅猛,信众与日俱增,宗教组织在农村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不断增强,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法律权威构成了十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宗教组织做了一些有益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好事;另一方面,边疆民族地区的宗族权威已超过了法律的权威。尤其在宣讲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化解重大社会矛盾事件方面,正如一些基层干部由衷的感叹道:“书记、乡长不如族长,政策、法规不如族规。”

3.边疆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对策

3.1解决“文化塌陷”

应当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及边疆地区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开发等方面入手,才能有效的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1)以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依托,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边疆民族地区的建设,立足点在新农村文化建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建设是稳固社会发展,推动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行的重要内容。以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创新的地区文化机制,这是凝聚民族文化、和谐民族文化,将“荒废”或游离状态下的民族文化重新整理并传承下去。

(2)活跃边疆民族文化,促使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与继承

在一定程度上,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具有封闭性和宗教性。在当前的社会形态下,边疆民族的风俗习惯从原来的封闭慢慢与外界接融,在不失传统的同时,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要促使边疆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必须通过强化领导责任、注重多元投入体制建设、广泛开展边疆民族地区与各类新文化的交流活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特别要有针对性的利于边疆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文化政策,才能有效的促进其文化的良性发展。

(3)创新边疆文化形态,以更加现代的面貌迎接社会的发展

我国边疆民族文化灿烂而丰富,但如何以现代的姿态迎接社会的发展需求,是解决“文化塌陷”的重要举措。边疆民族文化以传统单一的形态发展下去,势必会在新的社会文化中所湮灭。所以,创新边疆民族文化形态,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新的文化,更有助于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3.2在法律与道德间寻找契合点

法律之所遗,道德之所补。法律与道德同为社会良好秩序的维护者,二者相辅相承,应共同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安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相应经济基础的欠缺,法律往往是以蛮横生硬的方式进入边疆民族地区,加上缺乏磨合,法律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处境如同在夹缝般左右为难,原有的边疆民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法律产生了冲突。虽然法律与道德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但法律作为基本的道德标准是为绝大多数人制定的,这就注定了法律将被普及并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而边疆民族地区各地的传统道德和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边疆民族地区,不能要求法律去服从地方道德,而应当在尊重当地人的传统道德和习俗又不违背法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法律为核心的新道德体系。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的全面小康,离不开广大边疆民族地区法制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广大边疆民族地区法律意识的提高。因此,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提高法律意识,改善法制环境,实现工作法治化,无疑意义深远。这就要求边疆民族地区的每一个规划者、执行者应早日摆脱边疆民族地区法制建设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能够得以顺畅、快速、高效的推进,尽早实现边疆民族地区人民接受并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加快司法改革,实现与维护司法独立

我国千余年来实行的行政与司法合一的弊端一直波及到今天,特别是在边疆民族地区问题尤为严重!基层行政与法检的关系依然职权不清,不仅行政机构远比司法机构庞杂,而且职能上多变,虽然行政权限较小,却可以随意插手司法,等部门,行政命令可以对抗甚至取代司法判决。在这样的情况下,司法的公正和权威性面临着严峻考验,同时,边疆民族地区对行政命令过分信任与依赖,使得司法面临重重障碍,这样就造成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导致错案、冤案的发生。因此,在边疆民族地区应尽快划清司法与行政的界限,实现和维护司法独立并有效监督地方行政是当务之急。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与司法改革,明确各个行政机构的职能,避免职能的冲突与重叠,消除争相管辖现象,确定行政越权、司法违法的责任及其承担,将有效消灭行政意志在司法领域中的横行,维护法律公正正义,净化审判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将有效的维护司法的终极权威形象,使边疆民族地区的广大人民更加认可和容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4完善地区自治制度

地区自治制度作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在巩固农村社会基层政权,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促进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制度保障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一是要加强法律制度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正确行使自己的民利;二是改革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体制,建立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村务管理机制,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及时解决在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杜绝宗族、宗教凌驾于政策法律之上;三是在边疆民族地区要建立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范和控制的体系,建立健全维护稳定的领导机制;四是完善边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巩固并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人民心中的价值观都起着“先行军”的作用。我们党历来十分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教育,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凝聚力和向心力,急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我国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一切都对边疆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在边疆民族地区宣传、普及、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我们党积极审时度势,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和增加和谐因素,正本清源,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的头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人心、团结力量、激发活力,大力倡导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构建和谐民族,实现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国情、形势政策教育,是创建民族和谐文化、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重大战略举措。

参考文献:

[1]胡恒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北方经济,2012,(05)

[2]闫艳丽.关于少数民族经济房展方向与目标的研究[J].经济时代,2011,(08)

社区建设的意义篇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我区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还要认识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二、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与全面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不是整齐划一,全面开花的格局。没有经济实力,没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也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主张阶段论但不唯阶段论,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注重引导,拾遗补缺,加快步伐,以阶段性促全面性,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进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列入各级党和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使我们有经验借鉴,有典型引路。我区正处于起步与规划的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规划是关键,实施是重点。我区的新农村建设目前规划的重点,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化格局。“倾力调结构,全面抓发展”是必经之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新型的农村产业化体系,应当成为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从总体来讲,我们要着力于“修好幸福路,建好致富园,建设新农村,奋力奔小康”的进程。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我区可以大体划分为两大区域化经济格局。平丘地区、城区、三峡河谷地带的乡镇(街道),已经形成了柑桔、茶叶两大支柱产业,要抓好产业化建设。西北山区,根据立地条件,主攻柑桔、桑蚕、茶叶、干果、猕猴桃、木本药材为主的农村产业结构。对于村庄建设规划,按照上述两个区域化划分格局,平丘地区、城区和三峡坝区可以根据条件规划居民点(新村),并抓好生态家园建设。其他区域,由于山大人稀,需要在经过一个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实行生态搬迁,扶贫搬迁,形成一定规模和条件后,尊重农民意愿,再适当规划小型、小规模的居民点,并且通过试点再加以推广。当前我们正处于规划与发展之中,要围绕规划和发展来理清思路,化解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四个坚持”和“五不”的要求,不搞大集中,不搞“一刀切”,防止“劳民伤财”。在发展中,对于公益事业建设,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尤其是农村道路建设、文体卫生事业、通讯网络建设,要依据规划的居民点以及形成状态,分期分批安排,防止建了又改的“透水”现象和财力不济的“透支”现象。要注重新农村建设项目与党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扶持项目相对接,以争取更多资金用于我区新农村建设。对于“软件”工程,要积极疏导并稳步推进,在尊重农民意愿、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村利益。当前,农村土地、山林纠纷较多,要充分发挥我区创立的“三级调处中心”作用,尽可能在1—3年内基本调处完毕。新农村建设,包括统一规划布局的产业结构调整用地在内,将涉及开发与用地的补偿等利益矛盾,要引导农民从大局着眼,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对横行乡里的恶人恶势力,要通过普法教育和法律手段,确保一方平安,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要宣传、引导和组织农民自觉参加社会养老统筹,政府要注重解决好五保户、烈军属、老党员、农村离任老干部、复退军人、贫困户等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我区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还要注重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建设。中央组织部2003年选编的全国140个先进典型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村级都有很强的集体经济实力。因此要倡议消除没有村办企业的“空壳”村。在总结我区抓村办企业而沉重负债的教训,继续坚持引进企业,以土地、资源入股、参股的经验,突破性地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建设。

社区建设的意义篇7

关键词:城市杜区;道德建设;传统文化

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其特征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为此,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十分必要。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通知》中指出:“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1加强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1创建新时期现代化社区的需要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变革势必对城市社区的生活带来影响:经济交往方式的改变使城市居民内在联系增强,城市居民间的交往机会也增多,交往需求增强,这就要求城市社区必须加强建设,以适应这一变化,社区办社会的方式使社区承担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多,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在增强。无论是城市社区优美环境的创造、完善服务的实现,还是和谐的人际关系都需要道德的维系,都需要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1.2解决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出现的伦理问题的需要

我国正从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并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个人本位问题,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个体的自主地位增强,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现象较为普遍。②人际关系功科化,作为市场经济建设的阵地,经济领域内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被扩展到社会生活,导致城市居民间人际关系的功利化,人际关系功利化会引发诸多道德问题,如奉献精神,互帮互助的精神的弱化乃至消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城市社区道德的建设。加强社区道德建设有助于人们处理好道德与经济的关系,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起人们从事社区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和文化修养,从而推动社区发展。

总之,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是促进社区整合,社区团结的重要手段,是城市社区建设向前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增强城市社区建设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基础,是城市社区文明建设的关键。

2运用传统文化加强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可能性

我国城市社区的特征使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成为可能。

(1)城市社区的地域性为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社区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能,“城市社区就是由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城市居民连同他们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组织制度、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等方面构成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社区居民生活的场所,社区办社会的方式使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增强,城市社区居民基于相近地域间的天然联系为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能性。

(2)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自发方式使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成为可能。城市社区发展的自发方式主要是指“基于自身商品经济的文化传统、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条件,在外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的影响下,经过自身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和整合,逐渐地依靠自身发展的惯性,推动和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社会过程的方式。”自发方式是我国大部分的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式。以自发方式发展的社区基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逐步形成的,我国城市社区在其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区文化,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汲取营养的土壤。

3运用传统文化加强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建议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努力探索发掘和研究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为社区建设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运用传统文化加强社区道德建设就是要结合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及价值取向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3.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于加强城市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对中国人的道德境界、理想人格的培养,对中国家庭、社会的稳定以及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文化精神是被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在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贯穿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被归纳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天人合一精神”以及“礼治精神”。

3.1.1“刚健有为”的精神对于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易经·乾卦象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这种精神在全民族的历史创造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之所以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之所以有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与这一精神是分不开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于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也有着积极的意义,社区是社会的基因,我们建设社区的目的之一,也就是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在城市社区道德建设中激发了这种精神,弘扬发挥这种精神,才能建设一个富于创造性的社区。

3.1.2“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包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这三个方面。以民为贵的的重民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本主义的重要体现,“重人伦远鬼神”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重现世、重生活、重人伦的基本生命态度,“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体表现为注重人的修养,从个人与家庭、宗族、国家的关系上来肯定个体心性的完善。

城市社区道德建设中,这些基本精神是建设良好环境与和睦的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缺少了我们传统中的这些基本精神,中国人就不能称其为中国人,民族文化的这些精髓已为我们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3.2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重和谐与融合”、“重实际、追求稳定”、“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3.2.1重伦理、崇道德的特征有助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也被称作崇德型文化,孟子曰:“天下之国在本,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概括出我国传统社会的实质——家国同构。家族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封建统治者建立统治秩序的基础。在家国同构这种宗法观念的影响下,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成为个体最重要的任务。“崇德”也就是中国传统要求人要以德行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以道德为本位的文化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家庭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3.2.2重人文教养的特征有助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在中国历史上,维系社会伦理道德,调节个人心里平衡的力量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个体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个体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又是来源于以礼乐精神为核心的人文教养,通过道德教育、礼乐熏陶,从而培养出人格理想和人生境界。

3.3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对于加强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价值系统,主要体现为价值判断,它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传统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以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尚古倾向和平均主义”。

3.3.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加强社区道德建设

直接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是《札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影响了中国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它表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对人生的积极进取精神。这种价值取向强调个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塑造,有利于塑造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利于维持人际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形成社会发展的整体合力。

3.3.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对于加强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是建立在血缘与宗法关系基础上的,这就使家庭伦理道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道德的重要内容。这主要表现在对“孝”的推崇,家族中心的价值取向的最大特点是对“孝”的张扬,对“孝”的及其家族中心的观念强调,它赞成中华民族尊老敬老、讲求孝道的社会风尚,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社区建设的意义篇8

关键词:社区服务;均等化;背景;意义

社区建设与发展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如何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与服务,如何引导城乡社区的健康和谐发展,实现城乡社区服务均等化,是当前社会各界包括学术界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要求“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3月1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要求“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06年9月22日民政部《民政部关于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决定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探索和试点工作。2007年3月29日,民政部印发了《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工作实施方案》,民政部决定从全国有条件的县(市、区)中确定一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用1-2年时间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活动。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进一步作出了“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一重要部署。同时《决定》还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2007年10月15日召开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制度和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方面,报告也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2008年10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党和政府不仅颁发了相关政策,还通过各种措施积极推动社区建设的实施,民政部也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将城乡社区建设作为各项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民政部确定了251个县(市、区)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如武汉市全面推进以“致富门路清晰、基础设施健全、社会保障建立、社会和谐稳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区建设;长沙市在开福区、浏阳市、临澧县等积极开展社区建设实践。这些地区的社区建设实践和取得的积极成果论证了城乡社区建设的一体化和均等化的合理性,并为建设城乡一体化社区提供了经验。

一、社区服务均等化的背景

很长一段时间,社区建设的重点在城市,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视及投入严重不足。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农村内部趋力和外部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农村社区建设的价值和意义不断凸显出来,在城乡二元格局的背景下,城乡社区建设的一体化与社区服务均等化也越发重要,因此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城乡社区建设的一体化和社区服务均等化成为越来越受人关注的重大研究课题。

1.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城乡社区建设一体化与城乡社区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统筹城乡发展,跳出了以往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发展思路,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大环境中统筹考虑。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统筹分配城乡的经济、政治、社会资源。城乡社区建设的一体化与社区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而社区作为城乡的基本单位,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衡量其是否真正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社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1] [2] [3] 

。从主要产业划分,既有以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村,也有以农业传统产业为主的农村;就集体经济发达程度而言,既有村集体经济发达的农村,又有集体经济较差甚至没有集体经济的农村;就产业形式而言,既有农业、牧业、渔业等传统产业农村,又有工业、商业和旅游业等现代产业农村。同时城市社区最重要的功能是城市居民生活休闲的场所,而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不同,其不仅是农民生活的共同体,还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地域,农村社区不仅承担生活服务功能,还承担经济组织和经济服务的功能。

.城乡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社区建设一直以城市社区建设为主,农村社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城市社区建设始于世纪年代初,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单位制的解体发展起来的,而我国现代农村社区建设直到年才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开。城市社区建设起步较早,同时城市经济比较发达,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的各项改革也向更高层次迈进。但相对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由于起步晚,存在资金缺乏、领导认识不到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落后、村民自治组织行政化严重、农民的参与度低、农村文化建设不足等问题。随着传统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功能的减弱,基层组织建设滞后,农村的养老、助孤、济困、扶幼、助残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生活环境仍旧脏、乱、差。

城乡社区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城乡社区建设的一体化和社区服务的均等化有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利于建设一个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城乡,因此建设一体化、均等化的城乡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举措。

二、城乡社区服务均等化的意义

城乡社区服务均等化发展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把握发展大势、顺应时代潮流、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主要从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来促进城乡社区建设。城乡社区建设一体化与均等化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社会基层工作,它通过对城乡社区自治、城乡社区管理、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城乡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实现发展,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义。

城乡社区建设是在一定的物质、文化基础上,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社区建设活动,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城乡社区服务的均等化。城乡社区建设要本着全面性与重点性、普遍性与特殊性、长远性与近期性相统一的原则,积极推动,稳步推进,探索适合城市和乡村社区发展实际,具有指导意义的城乡社区建设一体化实现途径,为我国城乡社区建设一体化和均等化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与政策支持。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其中“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分别属于社区建设中的文化建设、管理体制建设、组织建设的内容,农村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和完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几年一些地方也围绕着新农村建设,依托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整合农村基层资源,完善农村基层服务设施,增强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深化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拓展农村基层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为积极探索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

城乡社区建设一体化与均等化发展的重点是建设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建设对新农村建设有主要意义。一是实践证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新农村建设在实践操作中的具体内容;二是城乡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均等化、一体化有利于引导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有利于经济资源流向农村,也有利于先进文化向农村传播,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三是有利于协调农村利益关系,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实现步伐。

社区建设的意义篇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为主动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进程,按照**区委第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的有关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区委第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化“213”发展战略。自觉服从并服务于工作大局。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服务意识,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职能向下延伸,扩大城市管理覆盖面。配合全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努力建设“民富、村美、人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二、工作重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加强以卫生整治、水环境整治、风貌整治、拆除违法违章建筑为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切实配合镇(街办)抓好城镇改造、新居工程、集中居住区的建设;帮助镇(街办)宣传、引导农民逐步向城镇集中,向居住区集中居住;进一步加大对集中居住区、安置区市容秩序的管理力度,并积极将城市管理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三、工作任务和职责局直属执法大队和各镇(街办)执法中队要充分发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职能,主动融入,积极参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确保工作高效、有序开展,根据各镇(街办)的工作重点,现将各执法中队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安排如下:(一)**执法中队:负责整治镇政府所在地及新居工程周边市容秩序;抓好芙蓉家苑市容环境执法管理工作;创建省级市容示范镇;配合镇党委、政府巩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对八角、花篱、天王、新庄即将建设的社区,协助镇党委、政府建好社区和做好对拆迁农户的宣传安置工作。(二)**执法中队:负责抓好交易区、**路旅游快速通道沿线的市容市貌;配合镇党委、政府巩固省级文明村镇成果;配合抓好**新城区及花乡民居集中居住区(**、**、**)市容环境卫生的规范管理。(三)**执法中队:负责加强对**城镇的市容市貌管理;加强对惠民、正

宗社区市容环境卫生的规范管理和治理整顿;配合新城办搞好新城区公平片区和做好城郊结合部市容环境卫生秩序的管理;在城镇改造进程中,主动协做改造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城镇改造的顺利进行。(四)**执法中队:负责对**、**社区市容环境卫生的整治管理;对**大道、**园周边的流动摊点、商贩给予取缔;配合新城办搞好**片区和做好城郊结合部市容环境卫生秩序的管理;配合街办搞好城镇改造中人员安置等工作。(五)**执法中队:负责对街办所在地和科技园周边流动商贩进行清理,整治违章摊点和出摊占道;配合街办搞好**、前进社区的安置工作,配合街办清理整顿前进社区违章搭建物;对需进行二次安置的**、**集中居住区协助街办做好人员安置工作。(六)**执法中队:负责管理规范**大道沿线的市容市貌;管理镇政府所在地和科技园周边的市容市貌。配合镇党委、政府做好光明苑、鱼凫家园建设的规范管理和人员安置工作。(七)**执法中队:负责抓好城镇市容市貌;主动参与**集中居住区的建设,配合做好各项基础建设管理工作,为下一步安置新居的执法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八)**执法中队:负责抓好城镇市容市貌;配合镇党委、政府及建设部门,抓好柳岸花邻新居工程建设的规范管理以及人员安置工作。(九)**:由**执法中队和城区执法大队抽调的人员负责抓好**城镇的市容市貌;配合镇党委、政府搞好农贸市场的市容秩序;配合镇党委、政府做好永盛场社区的市容环境卫生规范管理。(十)城区执法大队下设四个中队:一中队和**中队协调配合抓好**社区市容环境的规范管理;二中队和**中队协同管理***、***沿线的市容市貌;三中队和**中队协同管理沙子沟集中居住区的环境卫生;四中队和**中队配合对**集中居住区环境卫生实施规范管理;城区执法大队要积极支持、协同配合各执法中队的执法工作。四、具体要求(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切实参与加快镇(街办)执法中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督促、协调、检查各执法中队参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职责分工,由***局长负责**执法中队;**副局长负责**执法中队;**副局长负责**执法中队;姚水洪副局长负责**、**、**执法中队;***纪检组长负责**执法中队、城区执法大队下设四个中队;镇(街办)管理科协调相关工作,各执法中队具体实施。(二)强化措施,扎实推进。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全局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全面支持此项工作,采取如下措施;1、抽调直属执法大队责任心强,执法经验丰富的同志充实到各镇(街办)执法中队,以加强中队的执法力度。2、责任科室和镇(街办)执法中队要结合我局职能和各镇(街办)实际,统筹安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确保工作顺利、有序、高效地进行。二〇〇*年四月一日《城管局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意见》城管局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意见

社区建设的意义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帷幕。

2006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也在全国全面开展,作者有幸参加了佳木斯市市域范围内共计二十余项新农村建设规划。现结合工作中的体会,谈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地方领导意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些见解。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地方领导意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1误区之一:认为高楼大厦才是向着美好生活的图腾,贪大求洋“”,盲目模仿,“拿来主义”盛行。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人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新村建设、新房建设,从而搞大拆大建,拆旧房盖新房。不少地方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的说法,认为只要“门面阔了”就是小康。盲目照搬、模仿华西村及大邱庄的建设模式。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导致了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思路的偏离,以致产生了诸如“厕所贴瓷砖、兵马俑般的别墅群,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扛着锄头进电梯”……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却成为一些地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追逐的样板。

1.2误区之二:急功近利,基础设施盲目超前化。有些地方政府不顾当地的承受能力和村集体的经济支撑力,一味地下指标、压担子,派任务。不经论证,不结合当地实际,就准备上马污水处理厂;设想从几十公里以外往村内接燃气管道等等,忽视客观规律,务虚不务实,总想在自己的任期干出个大名堂,取得大政绩,忽视了新农村建设的长远性和艰巨性。

1.3误区之三:本末倒置,“村容整洁”成了“粉饰行动”。有些地方完全曲解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中“村容整洁”之含义,舍“生产发展”之本,追“村容整洁”之末。大搞村容村貌治理和绿化硬化运动。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实际上更多的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其实,发展生产才是硬道理,只有生产发展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1.4误区之四:“生产发展”变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一些地方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最终要靠“生产发展”来支撑,但在实现“生产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又不可避免回到前些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上。这样做的后果将会导致,小加工厂房随处可见,农村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而“生产发展”主要是指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节约型新农村要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做起,要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2.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些见解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是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推进,而且要注意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作指导。

2.1坚持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新农村建设及规划。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是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提出的战略决策。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它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是重大的历史任务,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来思考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要求来部署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勇气来推动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标准来检验新农村建设。

2.2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管理学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整体的发展既要考虑其中发展最快的那一部分,更要重视“短板”。当前我国发展的现实是,农村的发展出现明显的滞后,是影响和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花大力气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3要因地制宜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的经验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是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多年积累起来的人文因素紧密联合的,还有一个就是经济水平。因此,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把城市各项专业规划向农村延伸,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调整优化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城市发展区、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和调控功能,注重展示当地文化的传统风貌和深厚底蕴,充分展现新农村的地方特色。

3.结束语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工作中要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走出新农村建设的种种误区,大力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