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乡镇事业单位年度总结十篇乡镇事业单位年度总结十篇

乡镇事业单位年度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7:05

乡镇事业单位年度总结篇1

县委、县政府:[找文章到文秘站()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我们__镇在全面实施乡镇机构改革中,为推动乡镇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在干部职工心理承爱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克服困难,积极探索,认真推行了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截止到20__年3月25日,我镇家事业单位全面实行了聘用制,29名乡镇事业单位职工竟聘上岗并与本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顺利完成了单位、人事改革的任务。现就我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向县委、县政府总结报告。

一、主要做法

在推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中,我们本着先易后难,逐步到位,积极稳妥的工作思路,坚持民主、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政事、事企分开的原则;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原则;人员坚持分流因地制宜,广开渠道思想疏导核政策引导相结合的原则。认真实践,不断总结完善,保证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平稳推行。

1加强领导,保证事业改革顺利进行。为确保本次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曹喜元同志为主的事,党政领导为组员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经党政联席会集体研究拿出__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为全镇铺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做好基础。

2、抓住机遇,推行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截止20__年年底,我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全面启动前,由于我镇严格控制事业单位用人的标准,使全镇各站所人员编制控制在1998年县编委核编时的00人,00家单位。这也就为__事业单位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今年到现在为止通过调整部局、精简机构和人员,优化组织结构,对职能弱化、经济和社会效益低下的事业单位予以撤消,对业务相似、职能相近的“七站八所”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合并,大力精简事业单位机构,按照“减人、减事、减支”的原则,按县编委的要求重新核定了我镇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通过改革,事业单位由改革前的平均11个左右减少到6个,全镇共减少5个单位,人员由00人精简到00人。

3、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实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推行干部竞聘上岗。多年来对这件事说的多,做得少,更没有经验。为了把事业改革推行好,我镇按照县人事局改革指导意见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分二步进行,第一步先组织全体事业干部竞争上岗。我镇事业单位人员精简率在39左右,因此人员竞争上岗十分激烈。在组织竞争上岗过程中我镇都严格按照公开报名、资格审查、文化考试、民主测评、组织考核等程序进行。做到公开、公正,上岗合理,下岗服气;第二步对竞争上岗胜出人员实行聘用制。在我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国家人事制度改革政策,省、市、县的改革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竞争的办法和细则,对竞聘程序、竞聘合同、岗位职责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4、强化监督,实际阳光操作。在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竞岗、聘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了四严五公的原则,即严格程序、严格条件、严格纪律、严格政策,公开、公正、公平、公论、公示,实行阳光操作。在竞岗、聘用过程中,一方面请镇纪检人员、镇人大代表、全体机关干部对竞聘人员的考试考核、民主测评、决定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增强工作透明度;另一方面,坚持公示制度,竞聘人员的名单向社会公示;考试考核的情况向社会公示;民主测评情况向社会公示;拟聘人员及岗位职责向社会公示,接受广大群众监督,做到公平、公正。

5、坚持无情分流,有情操作。由于我镇事业单位未聘人员较多,安置难度大,从本镇实际情况出发,对未聘人员坚持无情分流,有情操作,探索了多渠道、多途径安置乡镇事业单位示聘人员的办法。对符合退休条件的及时办理退休手续;未聘或与单位解除人事(劳动)关系人员,从事经营性活动享受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有关减免税金和行政性收费等优惠扶持政策,有关政策按《关于贯彻落实下岗企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收费优惠政策的

通知》(辽政办发[20__]12号)精神办理;对从事开发荒山、荒水、荒地、荒滩,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的,3年内免征农业税;对领办、创办企业和经济褓的享受国家和省关于新办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聘后的选聘合同制干部,由政府与其办理解聘手续,按辽人发[20__]18号文件规定,落实待遇对辞职人员。目前全镇申请退休3人,分流安置乡镇事业单位未聘人员人,没有出现严重事故和越级上访事件,从而保障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平稳实施。二、主要成效

通过近三年的努力,一个星期的超作,我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基本结束。归纳起来,我镇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将给干部职工带来6种新的变化。

1、减人增效。乡镇站所合并,改变了过去7站8所的老局面,改变过去有职无人,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局面。同时财政减少人员开资,也减轻了负担。同时多个单位业务将同时由1人或几人担任。这样人的积极性也被极大调动起来,增加了工作量也提高了效率。

2、转变职能。农口站的合并,也使过去农村事业单位的职能发生了转变。由经营管理转变为服务管理,使经营与行政指导脱钩,职能变为单纯的涉农服务职能。

3、转变思想观念。乡镇事业单位实行改革后,经过竞聘上岗的单位职工从过去传统观念的“单位人”变为新型的“社会人”,从过去的“要我学,要”转变为“我要学,我要干”,制度改变,观念更新。在全镇广大事业单位职工中已形成了“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共识,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将发生新的变化。

4、创新用人机制。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建立,以及公开考试择优聘用、竞争上岗、民主测评等用人制度的实行,彻底改变了旧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加快了事业单位职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聘用关系转变,由“固定人”向“合同人”转变,职工对单位的依赖关系被打破,工作和职务的终身制被打破,聘用制度的推行和完善,促使乡镇事业单位逐步建立起不断竞争和持续激励的用人机制。

5、转变工作作风。这次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一次影响大,震动大,涉及面广的改革,一方面强烈冲击了“铁饭碗”和“官本位”意识,另一方面强化了上岗人员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全镇事业单位上岗人员通过竞聘上岗后,工作责任心一定会大大增强,工作作风必将明显转变,主动做好本职工作,深入下去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忧排难。

6、促进乡镇民主政治建设。在推行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过程中,各地充分实行民主,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在组织竞岗和实行聘用工作中,我们将岗位设置、报考资格、竞聘条件和程序等,在乡镇公开栏内予以公布,考试、考核和整个竞岗、聘用过程在群众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对拟聘用的人员组织由各方面干部群众参加的民主测评,充分让干部群众参与,接受社会广泛监督。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镇民主在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加强。

总之,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在我镇各行业各部门逐步铺开,正向纵身发展,按照中央、省、市、县的要求在搞好这次农村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基础上,继续为下一步教育改革做好铺垫,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开创事业单位改革的新局面。为全县做好试点做事业单位改革的排头兵。

中共县__镇委员会

乡镇事业单位年度总结篇2

现行乡镇财政会计核算制度在保障我县乡镇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反映乡镇财政收支全貌、规范乡镇预算债务管理、增强财政资金监管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乡镇财政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正朝着更加科学、规范、精细、完整方向迈进。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现行乡镇财政会计核算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一、存在的问题

1、乡镇财政总会计核算职能上有缺位。目前乡镇财政所设有总预算会计、企事业财务专管员、农村财务专管员、惠民补贴一折通专管员、非税收入及票据专管员、经费会计及出纳等业务岗位,而其中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应有的调控、核算职能却有所弱化,现行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制度还没有全面反映乡镇财政管理的财政性资金收支状况,诸如乡镇惠农补贴类、民生救助类、村级三项资金类、涉农涉企专项建设补助类、乡镇融资债务类等项目平台资金,执行着单项会计制度和核算办法,多数采用县直接支付和直接报账单独结算模式,未全额纳入乡镇总预算会计账套统一核算,发挥不了总预算会计资金总关口、总核算、总监督的职能作用,不利于完善财政所内部监督机制,不利于确保财政项目资金运行安全。

2、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待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决定了会计核算、反映和监督职能的质量和效率。过去推行的“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基础工作达标”创建工作,有力促进了乡镇政府当家理财业务的规范,同时提高了乡镇财政财务工作者应有的地位。在当前乡镇财政管理的资金规模逐年加大、项目逐年增多、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要求逐步提高的形势下,我们的会计基础工作尚有以下欠缺:一是财政预决算核算统计口径不统一。目前个别乡镇对预算外收入核算口径把握不清,出现了预算外收支业务放在镇会计站(或会计核算中心)账套中核算反映;总预算会计将财政支出中预算内支出与预算外支出核算“两账合一”,不能直观反映乡镇财政预算内和政府预算外支出的实际情况,导致乡镇总会计在编制预决算报表时取数随意性较大、选用核算科目的选项权较大,年终容易出现人为调节预算外支出或挂账,导致预算支出不实情况的发生。二是账簿设置不健全,有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账表不符现象。部分乡(文秘站:)镇总预算会计账簿及辅助台账设置不健全。有的不设预算指标账或以表代账;有的即使建立了指标账,但平时记载不及时,年终突出补记;有的不设财政周转金总账和明细账,以表代账;有的对往来款项明细核算不清,往来单位个人名称或资金性质记载不明。年终报送财政决算报表经上级主管部门调整有关数据后,对调整事项未及时作会计处理,容易出现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账表不符问题。三是预算收入记账核算不及时。由于国税、地税行政区域管理体制与乡镇政府区域管理体制不一致,导致税务部门不能够按月及时地向各乡镇财政所提供月度税收入库报表纸质资料,加之各乡镇每月未入库税收有调增调减事项,需经县财政部门认定后才予确认,致使乡镇总预算会计不能在账套中及时核算每月税收收入及政府性基金收入,往往只有在每年度终了时,县镇财政结算才一次性记账核算。

3、往来资金长期不清,资金占用过大。笔者经调查发现,乡镇总预算会计账套和原财政周转金账套中,财政性债权债务发生时间久远、累计余额较大。时间跨度长达十多年以上的事项较多,累计余额也较大。由于乡镇领导重视程度不一,长期挂账往来的有效性较差,有些往来已根本不存在,有些因会计人员业务核算错误,应将收支核算业务记入往来科目核算,有的确实成了无法清收的呆账、死账,也容易给单位不法人员产生经济舞弊行为提供可能。

4、财政报表信息失真。在乡镇财政审计中常见到的一种不良现象,就是财政收支数据“掺水分”。乡镇政府迫于上级财税收入指标考核需要,想方设法“做税”或“引税”,从而虚增收入;另一方面,乡镇财政受收入来源少、支出保障压力大、基建投入多、债务负担过重、增收节支管理水平低等因素影响,年终出现财政赤字多,但为了谋求面子上的收支平衡,只好采取虚减支出、赤字挂列“暂付款”或部分“暂存款”转为收入,任意调整往来科目。最终导致财政决算报表数据不真实,给决策者带来决策上的失误。

5、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难到位。目前乡镇政府财政性资金收入基本纳入了总预算会计账户归口管理,收入缴存入镇财政所预算专户;但所有的支出拨款未实行集中支付制度,仍通过镇财政所预算专户再转拨至镇会计站(或会计核算中心)专户,再由镇会计站账户支付结算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者用款单位,从而不利于乡镇总预算会计加强对用款单位各项收入和支出资金的适时监控。

二、加强乡镇财政会计核算的主要对策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受财税政策体制方面制约因素,二是多数乡镇分管领导和财政财务人员主观能动性不足,会计人员有意或无意的产生核算错误。针对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完善乡镇总预算会计核算制度。乡镇总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应当适应新时期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和债务管理的要求,适应国家强农惠农补贴政策核算要求,适应财政项目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加强乡镇财政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设,严格财务收支与镇村债权债务审核与管理,完善拨款支出的审批流程,严格财政专户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结算制度,充分发挥乡镇总预算会计职能作用,有效控制各项财政财务资金的收支,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

二是增强乡镇分管领导的财经法纪意识。单位领导必须牢固树立财经法纪观念,深入学习财政、税收、财务等重要法律法规,提高财经政策理论水平,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依法理财、管财和治财的自觉性,坚决杜绝违法违纪行为,支持会计人员坚持会计原则,履行会计职责。

三是加强对财政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教育与培训。近年来,乡镇财政所充实了部分年轻干部,由于部分会计人员良莠不齐,他们参加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少,还没有具备独立承担会计核算工作的素质能力。要使这些同志尽快能够适应和满足财政会计核算工作岗位的需要,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整合现有财政会计队伍资源,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财政会计人员开展业务检查辅导活动,增强财政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财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乡镇事业单位年度总结篇3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县财政局全体干部、职工,对市局各位领导、兄弟区县各位同仁长期以来对**财政工作的关心和帮助,表示诚挚的感谢,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忱的欢迎。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县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推进“乡财县管”

根据省市财政“乡财县管”的相关要求,我县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不断完善管理办法,探索出“收入统管、支出统核、预算统编、资金统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乡镇财政管理模式,并不断完善,有序推进。

(一)强化监管职责。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财政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组织收入的职能淡出,分配职能弱化,根据这一变化,我们赋予乡镇财政所对辖区内行政事业单位和村级组织财务收支直接监管的职能,加大乡镇财政监督责任。对乡村两级的收支管理、专项资金、集体资产、债权债务管理、“一事一议”资金等实行按月审查,按照财政监督检查程序和检查文本进行,发现问题,逐一登记,并限期整改。重大问题由县财政监督检查局或其他有权部门实施检查,乡镇财政所配合。这样让乡镇财政所在乡镇财政监管上有担子、有压力、有作为、有威信。

在赋予监管职责的同时,更强调乡镇财政的服务意识,要深入基层单位,深入乡村院户,调查了解财务状况,研究解决财务问题,寓管理于服务,寓监督于服务。

(二)强化限额管理。对乡镇公用经费,主要包括办公水电费、邮电通讯费、差旅交通费、会议费、业务接待费、培训费、取暖费、简易维修费、日常设备购置费、场镇建设管理费等实行“总额控制、分项限额、超支不报、节余留用、乡财乡用、县级监审”的限额管理制度,明确界定公用支出标准、支出范围。年度限额总额由县财政局结合当年可分配财力,根据乡镇综合预算财力及相关因素系数综合测算确定。乡镇按时间进度按月向财政局报送用款计划,财政在认真审核并不突破限额的基础上,拨付公用经费到乡镇。各乡镇建立了公用经费包干管理制度、指标台帐管理制度、“一单五签”审核制度、民主理财议事制度、定期张榜公布财务制度等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实行公用支出限额管理,既确保了乡镇机关正常运转,压缩了行政运行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又有效地遏制支出膨胀势头,杜绝新增不良债务,纯净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推动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三)强化用款申报。乡镇政府机关的资金使用,实行按月申报制度,由乡镇政府按年度预算和项目预算按月向县财政局申报资金使用计划;县财政局乡财股根据乡镇上报的资金申报计划,结合乡镇预算指标结余情况,审定当月的用款额度,对无预算、无项目的申报一律不予安排资金;国库支付中心根据审定的用款额度,在申报期间内根据资金性质足额拨付乡镇财政所相应帐户;涉及政府采购事项的须报送政府采购相关资料到财政局采购办,采购办审定后,由国库支付中心拨款到采购专户,实施采购后与乡镇结算搭帐。乡镇政府根据县财政局拨付的资金,必须按申报审定的用途使用,不得擅自变更资金用途,若因特殊原因需调整用途的必需实行申报,报县财政局备案。坚持“一事一报”申报制度。乡镇在年度预算执行中,发生的特需事项需新增支出,乡镇人民政府报县人民政府审定后追加预算,乡镇不得擅自立项发生新的债务安排支出。

乡镇中小学校的公用经费、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等的使用,由乡镇中小学校,按月向县财政局提出用款计划,县财政局审定后,按审定金额、按资金性质拨付资金,涉及政府采购的资金拨付,须报送政府采购相关资料。

严格把超预算、超规模、超计划等无序用款、寅吃卯粮的现象杜绝在之前,优化了预算执行。

(四)强化网络监控。过去对乡镇帐务的监审是每月月初由乡镇财政所将上月的帐表据册一并送到财政局乡财股接受审核,工作量相当大,也极不方便。在网络平台搭建好后,我们以金财网络为平台,对乡镇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财政政策、财经纪律、财会制度的执行情况,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各种惠农政策的兑现情况,五保孤儿、优抚救济、救灾资金的落实情况,收支的合理合规合法情况进行审核,及时发现和指出问题,提出纠正整改意见,对问题严重的进行典型解剖和严肃查处。为及时撑握乡镇的财务收支状况,了解乡镇债务运行情况,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最为准确的数据,我县分帐套统一设置了预算报表、行政单位报表、事业单位报表、债务专帐报表,通过乡财县管软件,自动生成各个时期的统计报表,不需乡镇汇总上报,县局通过网络会计核算,自动提取各帐套的报表,在此基础上要求各乡镇必须做到“四个按月”,即:按月做帐、按月结帐、按月监审、按月汇总,并将“四个按月”工作纳入对乡镇财政所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动态审核,把过去的事后监审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审,不但强化了乡镇财务监管,规范了乡镇财务行为,严肃了财政政策和财经纪律,较好地执行了财务会计制度,而且培训了广大财务人员,提高了广大财务人员的理财自觉性、理财水平和会计业务素质。

二、完善“村财民理”

过去的村级财务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包包帐”、“坨坨帐”、“断头帐”盛行,各种财务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各种矛盾纠纷层出不穷。在全面清理核实、充分解决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坚持村级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原则,实行“村财民理乡监管”。

(一)保障运行。建立村级运转最低财力保障制度,对村社干部误工补助按编预算经费,并建立逐年递增机制;取消或减少社干部,由村干部兼职兼薪,提高待遇;在保证村社干部工资的基础上,每村还安排3000元的公业务费、4000元的绩效考核奖励资金,核定村干部养老金统筹到“村干部保险基金”专户,村平预算3000元的村道路养护补助,验收合格后实行以奖代补,用财政的手段保障村道路畅通;取消村级各种负担,特别是项目资金配套;加大对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支持力度,配套资金解决远程教育所需设施设备,大力支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二)精细管理。每年年初,村民委员会根据财政口径、政策依据、村民大会决议、认真编制村级预算,将财政补助收入、上级专项资金、“一事一议”资金等收入全部纳入村级预算,形成一套完整的村级财务预算,对各项收入来源、支出项目实行“一表清”,一村一本,装订成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乡镇会计核算中心、财政所各执一份。村级预算由乡镇政府批复,批复下达后实行村级支出精细化管理,按月由乡镇直发“四职”干部误工补助,纳入村级财务预算和体系;对村的公用支出按县财政核定预算分配到村,实行“限额管理、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对村级公用支出实行支出事项、标准、范围“三明确”;在村级支出预算执行中,建立了大宗商品和劳务采购制度。

(三)民主理财。实行村级民主理财制度,村成立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民主理财小组研究制定本村的财务管理制度,拟定本村经费预算草案,对当期或上期的财务收支进行汇审汇签;审核专项资金支出的工程合同、施工方案和工程验收、结算明细表。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对村级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债务增减、“一事一议”资金的筹集使用等财务事项,每季度向村民大会报告、张榜公布,并向村民征求意见,充分接受群众监督,保障村民的参与权、知情权、话语权,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和谐。

(四)强化监管。充分发挥乡镇财政所熟悉情况、方便快捷的优势,对村级的收支管理、专项资金、集体资金、债权债务管理、“一事一议”资金实行按月集中到乡镇财政所审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三、规范集中核算

(一)规范银行帐户。统一帐户管理,乡镇政府和财政所只在当地信用社开设4个户,即总预算的工资专户、一般费用户(核算乡镇公业务费及其他项目资金)、偿债资金专户、政府机关经费户;政府各部门、卫生院和村级组织均不再单独在银行开设任何账户,乡镇会计核算中心统一在当地信用社开设资金结算账户,实行村级资金集中支付。乡镇中小学校由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在银行开设教育经费专户,由财政所、学校同时在银行预留印鉴,取消中小学校原在银行开设的帐户。

(二)规范资金管理。规范资金审批程序,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所有支出单据必须写明用途,并须经手人签名,验收(证明)人作证(签名),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对手续不全或不合理开支,报账员有权拒付,核算会计有权拒绝入账。

(三)规范会计核算。认真落实财政部《关于开展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我们实行“村财民理乡代记”的会计记账制度。乡镇所辖各行政事业单位和村级组织等会计主体委托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实行记账,各单位、村设报帐员,报帐员定期将财务收支单据报乡镇会计记账。由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实施财政会计监督,由县财政局对所核算单位的财务收支实行动态监管。会计核算中心坚持“按月做帐,按月结帐,按月审核,按月报表”,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定期向各单位和村提供相关财务报表,并定期深入各委托单位核对帐目、处理财务问题、监督单位财务公开情况。

四、加强债务控管

(一)清理锁定。按“理清往来、挤干水分、锁定债务、建立台账”的工作方法,在清理过程中严格执行七个“不允许”,即:不允许有一笔往来不合、不允许有一笔移交不清、不允许有一笔待查款、不允许有一笔待结算款、不允许有一笔红字余额、不允许有一笔百元以下的债权债务、不允许有一笔呆坏账。对乡村社债权债务进行彻底清理,并严格锁定,规范建立债权债务台帐,加强对锁定旧债的管理工作。同时实行县乡联网,以金财网络为平台,由县财政局对乡镇债务实施动态监管。

(二)核算分离。一是建立债务专帐会计核算体系。建立政府性债务专帐,其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政府性债务的形成、偿债资金的筹集、债权的清收、核销等。根据20xx年已清理锁定的乡镇政府性债务余额,包括债权、债务、净结余,从原经常性收支会计核算帐务中剥离,划入债务专帐,作为债务锁定的期初余额,并同时将清理的有关债务资料一并移交会计专帐核算经办人员,作为债务资料存查依据,凭相关资料建立债务专帐。同时,为了适应债务专帐的会计核算,遵循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主体,对有关科目核算内容进行统一规范,以便于债务统计、汇总分析。二是开设债务结算专户。各乡镇在乡镇信用联社开设债务结算专户,归集债务资金筹集,兑付偿还债务,无论是乡镇自筹,还是县级财政拨付,债权资金的清收一律进入偿债资金专户,对筹集的偿债资金,按“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分配偿付债务,对偿付对象张榜公示后,通过专户直接兑付到债权人。三是建立债务专帐会计报表体系。为了掌握乡镇债务静态、动态情况,统一设置了乡镇政府性债务统计报表,通过乡财县管软件,自动生成各个时期乡镇政府性债务统计报表,不需乡镇编制,县财政局通过网络会计核算资料,自动提取债务报表。四是实施电子网络动态监控。以金财网络为依托,以乡财县管软件为技术支撑,把乡镇政府性债务专帐的会计核算,纳入乡财县管软件管理范筹,对现有乡财县管软件进行了开发,统一预置了债务会计报表体系,实行网络会计核算,县财政局相关股室直接可以调阅乡镇债务专帐,根据需要生成债务报表,随时监控乡镇债务动态情况,有效控制乡镇债务无序增长。

(三)有序化解。坚持按“轻重缓急、公开透明、先本后息”的原则偿付债务,民间借款的本金未偿付清前,一律不得偿付利息,严禁息转本。在化债资金筹措上,县财政按当年一般预算财力总额的5%安排乡镇化债资金,并依法积极清收债权化解债务,处置政府性闲置资产清偿债务,清理三角债务核销债务等,对口安排已负债建设的项目资金对应偿付债务,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财力化债。在化债资金分配上,既考虑全县面上债务,按负债权重比例化解,又考虑个别特殊困难,按轻重缓急先个人后单位原则。所有化债资金一律通过偿债专户、封闭运行,直接到债权人。

(四)严控新债。对乡镇债务的管理坚持“一事一报批”制度,乡镇政府新增债务发生报经县政府审批。清理锁定的债务余额,除债务利息增加债务外,乡镇不得新增债务项目和新增债务余额;债务专账只核算原锁定的债务项目和余额,新发生的债务项目和债务不得进入债务专帐核算。对当年发生的新增债务,列入经常性收支会计核算,年度终了后,由乡镇政府向县委、县政府专题报告新增债务的原因和偿债规划与措施,并抄报县纪委、组织部、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对擅自新增债务的乡镇,将按〔20xx〕39号文件规定严肃处理主要责任人。对村社债权债务进行彻底清理,砍减高息、挤干水分、处置假性债权债务,在此基础上规范建立债权债务台帐,锁定村级旧债。坚持“凡举债必交村民讨论通过、必报乡镇审批”的原则。过去擅自举债、乱举债、滥举债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五)逗硬考核。一是建立债务决算制度。县财政局统一印制年度债务决算报表,乡镇政府根据当年总预算帐、政府机关收支帐、债务专帐核算情况,向县财政局编制当年债务决算,决算报表必须乡镇主要领导审签后方能报送。二是树立化债政绩观。县委、县政府把乡镇政府债务化解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任期政绩考核和离任审计内容之一。定期对乡镇政府性债务控制、化解情况实行通报,并纳入县财政预决算报告的内容,向县人代会报告。三是完善了债务管理奖惩机制,对控管债务有措施、增加债务有审批、化解债务有成绩的乡镇实行以奖代补,在化债资金的分配上给予优先考虑,对化债违规操作、债务无序增长的乡镇,协同有关部门追究乡镇主要负责人的纪律、行政、经济责任。

乡镇事业单位年度总结篇4

(一)基本原则:①是预算管理权不变原则,乡镇在县财政部门的指导下,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和本级预算的调整文字,组织本级预算的执行;②是乡镇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原则;③是财务审批权不变原则,属于乡镇财权和事权范围内的支出仍由乡镇按规定程序审批;④是乡镇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原则,乡镇原有的各项债权和债务仍由各乡镇享有和承担。

(二)规范操作事项:

①预算共编:县财政局按有关政策,结合财力实际,明确预算安排顺序和重点,提出乡镇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意见,报县政府批准;乡镇政府根据县财政局的指导意见,编制本级综合财政预算草案并按程序报批,在年度预算执行中,乡镇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报县财政局审核;调整数额较大的,向县政府报告。审核后的预算调整方案需报乡镇人大审议批准,乡镇政府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等职能均由乡镇财政所。乡镇编制财政预算应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进行编制,不列赤字。

②账户统设:撤消乡镇各单位在金融机构的所有账户,县级在各乡镇开设了“结算户”、“工资专户”、“支出户”、“粮食补贴专户”和“专项资金专户”,乡镇所有预算内、外收入均缴入“结算专户”;“工资户”用于核算乡镇人员的统发工资;“支出户”用于核算除统发工资外的其他各项开支;“专项资金专户”用于核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退耕还林等补贴资金。

③集中收付:乡镇范围内的所有资金全部纳入财政管理。乡镇预算外收入缴入结算账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乡镇预算内资金由县财政根据乡镇年度预算和资金调度情况,按照先人员经费、专项支出,后公用经费、一般性支出的支出顺序拨付。对乡镇开支的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由县财政统一发放,资金直接划入个人银行账户;对乡镇公用经费,由县财政按预算逐月拨付至乡镇“基本支出专户”;对专项支出,由乡镇提出申请,经县财政审核批准后拨付至乡镇“专项资金专户”。乡镇预算外资金按照先缴入“结算专户”,后拨付资金的原则进行安排。对乡镇缴入“结算专户”的预算外资金,拨付前,先由用款单位编制分月用款计划,视其资金缴存状况,经财政所审核后,将资金拨至相关账户。乡镇预算外资金县财政不予调控。

④采购统办:乡镇各项在政府采购目录范围内的采购支出,由乡镇提出申请和计划,经县财政审核后,交由县政府采购办集中统一办理。

⑤票据统管: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收款收据、社会抚养费收据等,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财政局,乡镇财政所指定专人负责票据的领取、发放、保管及核销工作,实行“限量领购、以旧换新、定期核销、票款同行”的办法,以票核收,严禁坐收坐支,严禁转移、隐匿各项收入。

⑥操作流程:乡镇单位需要资金乡镇财政所网上申请乡财县管办审核、批复同意后生成拨款单财政所打印拨款单(申请资金成功)月底整理凭证向乡财县代管办报账乡财县管办记账、生成报表。

(三)乡镇财政所与乡财县管的职责

乡镇财政所负责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网上向乡财县管办申请资金、资金拨付,整理凭证、报账。

乡财县管办公室管理“结算专户”,及时通过网络进行款项的审核、批复、拨付及乡镇结算专户资金的核算。

二、目前取得的一些成效

2006年我县开始对全县18个乡镇的财政业务统一由县会计核算中心代管,全面管理起了乡镇预算内外各项资金,经过两年的运行,工作开展较为顺利,并在规范收支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1.乡镇财政预算比过去更加规范、透明。

2.乡镇票据管理规范。乡镇票据统一由县级发放、核销,实行“限量领购、以旧换新、定期核销、票款同行”,及时缴款。

3.乡镇支出更规范,津补贴发放规范统一,乡直单位财务监督由事后监督提前到事前监督。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乡财县管工作还处在做账阶段,存在的问题有:

1.乡镇部门预算不够细化,中途调整变化大,预算调整较随意。有关人员对乡财县代管的具体职责提出质疑。

2.乡镇支出监管不能完全达到事前监督。

乡镇业务的预算会计平时只能根据网络申请拨款,月底凭交来的发票做账,对资金的来龙去脉并不清楚,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被动性和管理乏力;而对乡镇单位的收支管理,特别是对乡镇政府,财政所有一定的压力;对乡村级涉农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等等。

如何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实际,从中找到符合发展大趋势的路子,深化这项改革,进一步做好这项业务,是摆在我们当前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四、乡财县管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相结合后与结合前效果、职能变化比较

1.效果比较:①乡镇单位支出实现直接支付,减少支付环节,加快支付速度;②乡镇实现集中核算,便于规范支出,加强财政监管。

2.职能比较:①核算职能由财政所改为乡财县管办集中核算,财政所其他职能不变。

五、乡财县管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相结合的具体设想

为了使乡财县管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相结合,结合吉水县实际,建立完善的乡镇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总体思路为:建立单一账户体系,实行两个分离,强化三个原则,加强收支监管,完善各项制度,强化网络管理。

1.建立单一账户体系。以乡镇财政所在乡镇商业银行开设的结算户全部集中到县级商业银行(必须在乡镇有业务点的)为核心,保留“工资专户”、“粮食补贴专户”和“专项资金专户”。

结算账户由乡财县管办设一人负责核算结算户的总账,记录、核算和监督乡镇单位预算内外资金的收支活动;设三人负责乡镇结算户的明细分类核算,核算和拨付乡镇单位预算内外资金。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各单位的资金收付都通过这一账户集中办理,资金由这一账户直接拨给商品和劳务供应商或工程承建单位,不存在现行分散支付制度下层层转拨、多个环节转账的问题。各单位可根据自身需要,在财政部门批准的预算额度内,其资金由国库集中支付。这样,资金是单位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没有改变,仅仅改变了支付方式而已。

工资专户为零余额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实行工资统发的财政性资金活动,设置会计账簿,进行会计核算。

专项资金专户用于核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退耕还林等补贴资金。

2.实行两个分离。①收支分离,即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包括预算内外资金全部进入结算户,改变过去乡镇单位坐收坐支现象。②资金使用与审核管理相分离。乡镇单位每月根据实际需要、年度部门综合预算计划和单位资金结存情况向乡镇财政所申请直接支付额度,乡镇财政所每月初汇总乡镇单位申请额度向县乡财县管办批复,乡财县管办根据单位资金结存情况和部门预算计划复核后,并下达乡镇单位额度。财政所按照乡财县管资金批复程序,根据单位需要将已发生的支出直接将资金拨付商品和劳务供应商或工程承建单位,如果属零星开支,由单位报账员在备用金中支付,向财政所申请补充备用金。月终,财政所将各乡镇单位发生的支出凭证整理归类后送乡财县管办集中审核、核算。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仍属于单位,审核管理属于乡财县管办,改变原来乡镇财政所审核管理不力现象。

3.强化三个原则。①规范操作原则。明确乡财县管办、乡镇财政所、预算单位职责,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限,使各项财政性收支都按规范的程序在单一账户内运作。②强化监督原则。增强财政收支透明度,使收入缴库和支出拨付的整个过程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实现乡镇集中支付和集中核算相结合。③县乡财政结算体制不变原则,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维持不变,县乡资金调度仍然通过乡镇结算户实现与下级往来。

4.加强对单位收支监督管理。硬化乡镇预算约束,严禁违反规定的超预算支出,规范乡镇支出顺序,按照先人员经费支出、保运转支出,后一般支出、专项支出的顺序拨付资金。杜绝铺张浪费,对会议费、招待费、车修燃料费等弹性开支进行严格控制,实行乡镇财务公开制度,预决算和执行情况要定期公示。采取各种措施管理好乡镇票据,以票管收。统一规范单位人员的津贴、补贴、补助,规范公用支出,严格按照标准执行,防止随意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支出标准。对于不合法、不合理的开支坚决制止,对有利于乡镇经济发展的开支要给予积极支持。县级财政要组织人员对上述每一笔申请的拨款进行跟踪问效,监督检查。对于上级拨来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公路建设资金、帮扶资金等涉农资金,应统一由村级财务代管机构管理核算,实行“村财乡代管”,财政所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乡镇事业单位年度总结篇5

一、乡镇机构编制管理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年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市改革的精神,对乡镇进行了机构改革。全县21个乡镇依据人口、面积、经济状况划分二类乡镇3个,三类乡镇18个,每个乡镇内设机构只设综合办公室,编制由467名精简到376名。乡(镇)设立直属事业单位5-6个,即农业服务站、计生服务所、水管站、企业管理站、建设环卫管理站、劳动保障服务站。考虑到农机和畜牧的债权债务及离退休人员的负担和管理问题,只在县农机局和畜牧局设立总站和联站进行直管。事业单位经调整理顺后,其人员编制由原513名精简到359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年改革后,各乡镇机关及事业单位运作情况较好,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服务职能发挥不到位、经费短缺、机构编制管理监督难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不顺,自主开展工作难。尽管改革对机构、职能进行了理顺,但目前大多数乡镇因受传统工作方法的影响,思想观念没有转变。大多数乡镇机关人员与乡镇事业单位人员一同使用,岗位概念模糊,事业单位人员实质上已成为乡镇政府的工作人员。这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乡镇政府安排的具体事务上,很少从事份内的工作,出现“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的现象,事业单位自身作用没有得到发挥。2、混编混岗现象严重突出,人员分流到位难。全县21个乡镇机关进行了竞争上岗,机关无编无岗人员进行了分流,事业单位人员进行了归位,县级财政在经费上也进行了“断奶”。但一些乡镇领导怕得罪人,或者说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工作观念中摆脱出来,仍是挪用直属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致使事业单位有较大一部分人员“不务正业”,长期混岗在党委、政府部门搞中心工作,再加上乡镇主要领导调动频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流于形式。3、业务水平不高,作用发挥难。一些乡镇事业单位名存实亡,业务工作基本瘫痪,技术服务水平十分有限,没有发挥应有作用。4、事业经费不足,自我发展难。乡镇直属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是差额或自筹编制,工作人员实行财政经费包干,而乡镇又没有专门拨款,经费维持低标准工资尚且困难,更谈不上办公经费,拿出经费来发展社会服务事业就难上加难了。

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机构设置不科学。乡镇机关只设岗位,作为一级政府综合性不强,管理和服务力量上不集中,行政绩效差。现行的乡镇事业单位在很大程度上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存在部门分割、自我封闭、各自为政的现象。另外,事业单位规模小、人员少、范围小,难以形成较强的综合服务合力。

(二)“条块”管理缺乏有机结合。乡镇事业单位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即由业务部门和乡镇双重管理,以乡镇为主,从表面上看脱钩于原业务主管部门,而因乡镇没有实质上的支持与管理,很大程度上靠县业务主管部门在业务上的支撑,实际上是“明脱暗不脱”,客观上形成“看得到管不到,管得到看不到”的局面。

(三)政事不分,职责不清。按照政事职责分开的要求,乡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应相应划归乡镇相关的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只承担技术性、服务性工作。但是,目前乡镇绝大部分事业单位仍从事本行业的行政管理工作,而把自己的主要任务——技术服务放在了次要位置,甚至放弃。长期以来,乡镇事业单位靠吃财政饭,靠政府“喂奶”生存,这样下去,事业单位功能不断弱化、萎缩,最终名存实亡。

(四)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目前,乡镇事业单位仍是“大锅饭”,旱涝保收,乡镇党委、政府安排什么就干什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缺乏忧患意识。同时,乡镇事业单位“出口”不畅通,致使人员结构不合理,服务能力不断下降。

(五)人员素质偏低,改革创新意识差。目前,乡镇机关因受编制限制,多年未吸收新的人员,致使干部年龄老化。乡镇机关及事业单位人员文化层次普遍较低,掌握新知识、新技术能力低。一是思想观念守旧,瞻前顾后,担心改革会革掉自己的饭碗,损害自身的利益。二是缺乏责任感和危机感,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三是由于历史原因,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非岗位所需,在其位不谋其职。四是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技术成果转化不明显。

三、探索乡镇机构编制工作的新路子

做好乡镇机构编制工作,必须在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配套搞好乡镇机构改革,总的要求是机构设置上科学布局,编制核定上以责核编,按岗定人,编制到人,总量控制。

(一)分类综合设置机构,力求精简。乡镇政府机关改革要以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发展水平为主要指标,打破原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行政区域,对规模较小、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难以形成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小乡,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按规定程序报批后予以撤并,并合理设置内设机构。乡镇事业单位要按照“转制一批、撤并一批、剥离一批、保留一批”的思路实施改革,尽量做到不再设置自筹经费的事业单位。具体是职能任务相同、相近或一个区域内重叠重复设置的,要打破部门、条块界限进行合并重组;设置过于零散、规模过小、服务对象单一的,要予以合并;任务不大、长期不出成果、或长期未配备工作人员投入运行的,要予以撤销。

(二)理顺管理体制,合理界定职能。一要科学合理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公共服务,加快农村文教卫生事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依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乡政府对所属事业单位只是政策引导、宏观管理以及人事管理。要真正赋予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自。二要重新界定乡镇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对事业单位分类公益型、准公益型、服务型事业单位管理。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施不同的改革方法和措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三要对乡镇事业单位真正简政放权,无论是“条条”管理,还是“块块”管理,主要是管好一个法定代表人,管好服务方向。

(三)积极探索社会化运作路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从政府财政入手,重点压缩财政供养人员,对行政管理型和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财政全额拨款供养,对于技术中介型和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的人员要逐步进行“断奶”,将事业单位从政府财政大包大揽的襁褓中剥离开来,积极倡导社会力量兴办乡镇科教文卫等公益事业和养老福利事业,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进程,鼓励有条件的单位走企业化、社会化运作的路子,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挖掘乡镇事业单位的服务潜能,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

乡镇事业单位年度总结篇6

——##县转变乡镇职能的调查经过税费改革之后,特别是随着中央1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三农”问题再次被全社会所关注。曾经将“催粮要款”作为“主业”的乡镇,不仅要面临对传统工作方式的抛弃,而且还将面对新形势下农民致富奔小康需求日渐提高的现实。在这种条件下,作为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的乡镇人民政府,其职能到底如何转变,是一个值得探讨、亟待研究和着力实践的课题。带着这一课题,近期,笔者先后深入城关镇、汤坪镇、龙王镇和太山庙乡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查与思考,得出的综合结论是:“转变乡镇职能,已经不单纯是乡镇自身的改制,它牵动着农村*体制改革的‘神经’;也不单纯是依靠一项改革就能完成,它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与之相匹配”。一、问题与分析城关、汤坪、龙王镇和太山庙乡总面积1107平方公里,人口37463人,分别占全县总面积和总人口的30.1%和50.2%,四乡镇在##县*、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按照县上下达的编制,一乡三镇共下达行政编制133人,事业编制65人,目前行政人员在岗103人,缺编30人,占总数的22.2%;事业人员编制65人,在岗61人,缺编4人,占总数的6.2%。一乡三镇正副科级干部定编62人,目前配备55人,尚缺7人。1、乡镇干部队伍及干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乡镇干部队伍常年生活和工作在基层,长期扎根农村,熟知乡镇之苦、干部之难、报酬之低,在山区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服务基层,联系群众,为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乡镇干部队伍及干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存在着相对老化的现象。从所调查的4个乡镇来看,乡镇干部在册人员总数167人,其中:30岁以下的乡镇干部41人,仅占在册人员总数24.5%;30-48岁的105人,占62.9%;48岁以上的21人,占在册人员总数的12.6%。干部文化程度偏低,缺乏专业技术知识。4个乡镇167名在册干部中,仅有大学文化10人,占在册人员总数的5.9%;有大专36人,占在册人员总数21.6%,这部分人中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参加党校函授学习后取得的本科、大专*,专业知识相对贫乏;中专以下的121人,占在册人员总数的72.5%。干部创新意识差,缺乏开拓市场的能力。由于常年工作在乡镇,普遍缺乏正规化培训,加之山区信息闭塞,远离县城,导致乡镇干部队伍思想保守,墨守成规,坐井观天,缺乏开拓发展的能力,很难适应市场农村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二是干部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各乡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大力发展果菌药等主导产业,基本打破了传统农业的格局,初步形成了乡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项目,户有增收门路的可喜局面。但是如何为产业发展提供一体化服务,让产业真正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当前许多乡镇干部这方面素质还不高,解决农民信息不灵、产品销路不畅,产业结构调整不力和推广科技的方法和能力欠缺,4个乡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6名干部中,真正熟悉农村工作,懂业务、懂技术的只占很少一部分。这些问题与当前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极不相适应,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干部管理方式单一。从调查情况看,4个乡镇目前仍采用的是以干部包村和片线管理为主的岗位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虽然,上述情况的存在,无法有效发挥乡镇职能作用,出现了乡镇“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的怪现象。二、有益的探索在现行体制下,固然影响乡镇职能有效发挥的因素很多,但一些乡镇面对新情况和新任务,在职能转换方面坚持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今后乡镇职能的转换起到了有益的借鉴作用。1、取消包村制度,强化村民组织自治功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后,规定了村民委员会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汤坪镇党委、政府在农村工作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领导包片、干部包村”工作方法,其弊端有三:一是大包大揽村务,弱化了村民组织自治功能;二是导致镇上干部力量分散,加大了干部经常性管理工作的难度;三是包村干部几乎年年轮换,导致工作没有连续性和长远考虑。对此,该镇今年在柏杨村进行了取消包村工作试点,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了村民委员会自治功能,短期内使后进村的各项工作出现了新的起色。近期汤坪镇党委、政府正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明年将在全镇全面推行取消包村工作制度,集中干部力量,围绕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搞好社会化服务,实现农民增收、经济增长的目标。2、围绕主导产业建设,增强政府服务功能。成立各类中介组织,加强各种专业服务,是乡镇政府在新时期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近两年来,城关镇在围绕袋料产业,汤坪镇在围绕果菌药菜主导产业,太山庙乡在围绕果菌药桑主导产业建设上,依靠科技、提供信息、加大投入,从而使产业基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两镇一乡的共同经验是:围绕主导产业,增强服务功能。他们认为,要实施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村单家独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联结,必须以引进和培育龙头基地为主,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为辅的中介组织。因此,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开始倾斜干部力量,组建各类专业协会,围绕主导产业,建设商品生产基地,以此强化服务功能,拉动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3、创新工作机制,确保服务效果。好行为要用好的机制来推动,建立符合农村工作实际的监督考核机制,是搞好服务的根本,也是实现乡镇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环节。汤坪镇、太山庙乡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汤坪镇创新工作机制,在产业建设中,推行了党委、政府建协会、支部建分会、协会联公司的模式。在经济工作的实践中,镇党委、政府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育和营造市场上,努力建好镇产业发展、技术服务协会。村上建立分会,在能人党员中扶持了汤坪镇蔬菜、药材、食用菌3个协会。镇协会采取引资、合作等方式吸取龙头企业来镇投资,提供技术,建设基地,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先后建立了渔湾村秦岭菜业经营公司、安康北医大华严村绞股蓝种植公司、汤坪江浙食用菌公司等龙头企业,促进了全镇菜、药、菌三大产业的发展。太山庙乡在创新工作机制上,突出抓了以下两点:一是强化目标管理。在规范机构设置后,进一步规范各办(站、所、协会)职权范围,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夯实任务。建立健全工作督办检查制度,对(站、所、协会)工作落实情况,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进行督办检查,对工作不力,未按时完成任务的,限期整改或限期完成,如限期整改无起色,仍未完成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列入办(站、所、协会)或个人考核档案,年终按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并与十三月工资及年终奖金分配挂钩。二是完善考核机制。实行一项产业、一个协会、一套管理办法、一套考核机制。坚持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过去单纯的数量考核转移到数量考核和质量初期自以为是错误的做法中跳出来,坚持依法行政,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更好的履行职责。4、创新培训机制,提*部素质。一要建立干部培训考核机制。要严格按照“大教育、大培训”的总体要求,着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开放式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适应建设学习型政府的需要。对每名干部都应建立学习档案,每半年由组织、宣传部门检查考评一次,作为干部考察、考核的依据。二是要建立完善日常学习、集中培训、轮训制度。严格按照全县干部培训规划,分期分批对全县14个乡镇所有干部进行普遍轮训,加大对乡镇干部的培训力度。通过*理论和科技知识、法律法规的学习,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提*部*理论素质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三是要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对干部进行各种业务和实用技术知识培训。同时要支持鼓励干部参加专业考试和各种*脱产学习,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复合型的干部队伍。5、创新管理机制,着力转变干部作风。一是建立完善考核机制。首先要强化县对乡镇的工作考核,突出对最终成果的考核,重点考核财政收入的来源和支出情况,农民的收入和负担情况,以及经济工作和重点工作情况,进一步规范考核内容和完善考核的方式,使乡镇工作考核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其次要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对干部的考核和奖惩。应当结合各地实际,根据工作职能、任务来制定考核目标,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结合,责任到人,奖惩分明。第三要把考核的权限交给农民。积极探索干部述职考核制,定期组织乡镇干部向人大代表、农民代表述职,由农民代表根据他们的述职以及平时的所作所为进行打分。二是创新干部交流机制。积极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回避交流、异地交流,定期不定期在乡镇机关内部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进行轮岗交流,县委组织部和其他相关部门也要适时对各乡镇干部按一定比例进行异地交流。同时积极做好干部分流工作,将事业单位的人员逐步推向市场,给予一定的政策和基本保障,变事业单位为经济实体,鼓励干部1─2年带薪创业,到期脱离财政。三是健全干部“上下”机制。一方面继续加大对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突破条条框框,大胆公开选拔德才兼备的同志提任领导职务,另一方面积极推行末位淘汰制,对连续3年工作考核倒数第一的进行脱岗学习或进入再就业中心,打破干部身份终身制。四是改革干部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加大乡镇对县直部门下派业务单位的管理权限,县直部门下派乡镇业务单位人员的年度考核、提拔交流、工资晋级等由乡镇与业务部门共同承担。6、创新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干部转型。一要灵活设置机构。乡镇在机构设置上一定要根据职能转变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来合理规划,要本着“压机关、减行管、充基层、扩经济”的原则,通过因事定岗、因岗定责来建立机构,以确保有充足的力量来抓产业、包项目。二要突出工作重心。我县作为山区贫困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恢复重建、加快发展。乡镇工作重点必须从管理具体事务尽快转变到谋划经济大局上来。立足本地实际,制订好短、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在市场培育、小城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多下功夫,引导农民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三要转变工作职能。要由过去的行政命令向提供服务转变。税费改革后,乡镇对农民的管理体制更为松散,只有“服务”才是联系乡镇政府与农民的纽带,乡镇工作一定要适应这种新的形势,注意发挥自身优势,切切实实的为农民致富出点子,办实事,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乡镇事业单位年度总结篇7

农村税费改革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巩固基层政权,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搞好乡镇机构改革,分流乡镇富余人员,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深入贯彻省第四次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和市2005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根据+++税费改革工作方案的任务分解,编办作为税改工作的成员单位,主要承担撤并乡镇的协办任务和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主办任务,至2006年3月,各项工作已结束,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就涉及编办的改革试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完成乡镇撤并任务情况: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复〔2005〕++号)及《++委、++人民政府关于部分乡镇区划调整工作的实施意见》(+发〔2005〕++号)文件精神,在2005年区划调整中,全区共撤销4个乡镇(++镇、++乡、++乡、++乡),其中++镇撤销后,新设立++、++2个街道办事处,撤并后,全区共有++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精简10%。涉及撤销的4个乡镇的所有机构全部撤销,所有人员按区划调整分流。版权所有!

(二)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情况:

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我办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机构改革的批复》(+复〔2002〕++号)文件精神,结合++乡镇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行政机构改革于2002年12月底结束,事业机构改革于2003年8月底结束。改革后,乡镇行政编制由++名减为++名,精简10%,实有人员由++人减为++人,精简7%;事业编制由++名减为++名,精简20%,实有人数由++减为++名,精简16%。上划整合后,乡镇事业机构由17个减为4个,精简76%;乡镇行政机构由8-10个减为1-2个,精简80%以上。通过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调整和规范机构设置,基本实现政企分开,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

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我办根据《++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发〔2004〕+=号)文件精神,结合++乡镇实际,在2005年10月,就2005年配合农村税费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开展了调研,就涉及改革方面的有关问题与各乡镇党政领导、部分事业单位负责人交换了意见,形成了“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区乡镇、区级政府机构改革中竞争上岗的实施方案”、“人员编制调整方案”初稿,并征求了区直各有关单位的意见,经区委常委会讨论审批通过并予实施。在实施中严格审批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三定方案”,严格按照明确定位政府职能、推进政事分开和综合设置的要求,合理设置党政机构,精简整合乡镇事业站所。改革至2006年3月已全部结束,改革后,乡镇党政机构由++年的12个减为3个,精简75%,事业站所由++年的17个整合为7个,精简59%;乡镇行政机构由++年的10个减为3个,精简70%。

(三)乡镇行政事业站所整合情况:

2002年机构改革前,乡镇事业机构设置:党校、农经站、农科站、水管站、水产站、文化站、广播站、畜牧兽医站、成人技术学校、计划生育服务站、计划生育办公室、教育办公室、企业办公室、村规办、农机站、土地管理所、林业站、财政所、司法所、卫生院、中小学共21个。公安派出所、工商、法庭、税务由区直部门垂直管理。

2002年机构改革,按照理顺事业单位的人、财、物管理,精简压缩事业机构和人员的要求,设置综合机构。乡镇事业机构除管理体制改革职能上划外,设置“三个中心两个所”,即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国土规划建设综合管理中心、社会事业综合管理中心、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所、财政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服务性的事业单位,承担原农科站、农机站、兽医站、水管站的职能及企业办的部分职能;国土规划建设综合管理中心为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承担原土地管理所、村规办的职能及企业办的部分职能;社会事业综合管理中心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承担原文化站、广播站、成人技校的职能;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所承担原计生办的职能,仍为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保留党校,其机构归并社会事业综合管理中心;保留林业站、司法所、卫生院、中小学校,其机构上划区直主管部门管理。乡镇行政机构设置1-2个综合性办公室,即党政综合办公室、财经社会办公室。对原有的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人大办公室、农业综合办公室、经贸办公室、社会事业办公室、教育办公室)和分设的小部门(民政办公室、统计办公室、老龄办公室等)全部撤销,并按职能划入相应办公室管理。

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按照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的要求,整合乡镇事业站所。事业机构设置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劳动和社会保障所)、文化(广播)服务中心、村镇(社区)建设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党工委)党校,简称“一校一站四中心”,在++、++两个乡设海事所,++、++两个办事处设计划财政管理所。“一校一站四中心”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海事所为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农业服务中心包括原(2002年前)农经站、农科站、水产站、水管站、农机站职能,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包括计划生育服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劳动和社会保障职能,文化服务中心包括原文化站、广播站职能,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包括原村规办、路政管理职能。乡镇行政机构设置3个综合性办公室: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社会事务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科学技术办公室)。

(四)政府职能转变情况:

2005年末,结合中央、省、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配合农村税费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而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通过明确定位乡镇政府职能,合理设置乡镇党政机构,合理整合事业单位,规范乡镇人员编制管理等,进一步理顺了区乡关系,实现了政事分开,转变了乡镇政府职能。通过改革,乡镇政府职能得到初步转变,工作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化已经成为乡镇领导干部的共识。税改前,乡镇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管春种、管秋收,要统筹、要提留,催还贷、催公粮、催税收”。随着税费改革的实施,乡镇政府失去了以往的工作重心,原有的工作思路、方法、手段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其政府职能也发生了相应转变,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变已成为乡镇政府必然的选择。目前乡镇干部已明显感受到这种变化,绝大多数乡镇领导对乡镇政府工作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化有了共同的认识,并开始实施这种转化。

二、存在的问题

机构改革后,乡镇政府与事业单位、企业在人、财、物方面已基本脱钩,政事、政企得到分开,以前乡镇政府承担的技术性、辅、服务性的职能已交给了乡镇事业单位承担,政府职能得到逐步转变。但是,与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相比,乡镇机构改革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职能定了,但政事分开仍难以实现。不少乡镇在改革中都对乡镇政府职能重新做了定位,严格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科学界定了职能,但是组织实施中,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实现严格的机构和人员的分开,不少乡镇行政事业仍在一块,工作任务仍在一块,在乡镇中心工作得到强化的同时,中心站所职能被淡化,并且有不少行政人员兼任事业单位法人,不少事业人员被乡镇政府长期借用。

二是机构撤并了,但实际运作并没有完全到位。不少乡镇按照综合设置事业机构这个思路,整合了原有的站所,将职能相近或相关的站所组成一个中心,但在实际运作中,新组建的事业服务中心却难以磨合到位,表现在新牌子未挂,帐务、资产未清,法人登记手续不办理、不规范,办公地点未归并、统一,人员关系和实际工作未柔和理顺。

三是区乡两级都进行了机构改革,但衔接上仍存在问题。往往在不少区直各部门及部分干部的观念中仍然承认的是改革前的站所,承认的仍是改革前的对口站所,这给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是不少乡镇干部不能真正理解乡镇改革的重大意义。不少乡镇干部仍认为不应该精简机构,认为精简机构、整合机构只不过是增加了层级关系,增加了领导人数。

三、对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整和乡镇事业站所、强化乡镇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工版权所有!作方式的建议

乡镇政府作为人民政权的基石,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稳定的关键,和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乡镇工作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工作的重心和方法发生了很大转变。最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因此,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乡镇机构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审时度势,搞好推进。

一是要明确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功能定位。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社会管理的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是适应为“三农”服务、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是要明确乡镇机构的职责定位。即要进一步明确究竟管理哪些东西,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做到权随责走,人随责配,逐步建立起权责一致的政府管理体制。

三是要根据职能需要严格规范乡镇机构和岗位、人员设置。要按照减少机构、整合资源、综合设置、提高效率的要求,结合乡镇规模和经济实力以及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工作要求,从紧设置乡镇内设机构,从严控制乡镇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

四是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保障激励和监督管理等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乡镇干部的综合素质、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要通过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推进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理顺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限。

五是应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根据设岗定责的情况,对工作不能胜任,工作不在状态,甚至违背党纪国法的人员坚决予以淘汰,或分流,或待岗,畅通干部出口。

六是应理顺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政绩考核体系。要理顺各级政府间“压力支配型”层层转嫁任务的管理体制和以各种“责任书”并明确“一票否决”指标的做法,逐步完善乡镇政府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七是要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乡镇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紧解决法律规范缺失的问题,使乡镇政府的管理行为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八是应加大对乡镇机构改革的检查监督力度,确保乡镇精兵简政,以巩固改革成果。在历次改革中,部分乡镇出现走过场,明改暗不改,精简内设机构,整合事业机构,难以真正到位。因此,应以刚性的措施,加强检查监督力度,防止有关部门以资金、项目审批等方式干预,要严格控制新机构的成立,防止有关部门把机构设置情况纳入检查、达标、验收内容。

乡镇事业单位年度总结篇8

(一)财权分散

财权分散是导致乡镇固定资产现状复杂多变的原因之一。青岛乡镇的情况是下属管辖单位比较多,管辖范围大,功能分工不同,并且管理上比较松散,有的属于乡镇直属,有的是属于上级派出,有的是双管。多数部门和单位相应的都有自己的收入来源和一定的支配权。一些资产是上级部门配备,一些属于自己单位添置,还有一些是上级政府统一配置。有的反映在会计核算账本上,有的在账面没有任何记录从而导致财务管理上的混乱。审计程序的简单化、程式化导致资产管理游离于现有的监督之外。

(二)账务处理不规范,账实不符

1、固定资产的出租出借等财务管理不规范。乡镇将闲置的办公用房或资产出租、出借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但是青岛乡镇事业单位在资产出租时候,没有公开进行,而且签署相关合同的时候比较草率,没有进行公证。有些合同执行起来也比较随意,加之没有专业人员管理。有些单位拖欠租金,甚至有些单位拖欠租金多年却无人催讨,导致国有固定资产特别是房租收入未完整地纳入预算统一管理。2、固定资产处置不规范。按规定乡镇固定资产处置应按照不同价值向上级财政部门和国有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备案或审批,但是有些乡镇对此认识不足,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相应评估,甚至未经审核、审批程序擅自处理,低价转让,出售,对毁坏的小额资产一次性报废处理。在青岛有些乡镇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乡镇事业单位多年未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对于像电脑一类的更新换代速度快的电子产品废置进一步导致固定资产残值流失。

(三)管理机制落后

1、管理观念淡薄。部分青岛乡镇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比较单薄,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错误管理理念,这是造成乡镇固定资产流失最出要的原因之一。2、管理手段落后。当前青岛乡镇固定资产管理主要是以行政手段为主,资产使用的责任机制、监督机制和绩效机制都不够健全,没有实现与市场调节机制的有效融合。如少数乡镇单位没有承担起资产管理的相应责任,导致固定资产没有充分利用。有的甚至长期闲置。青岛有的单位没有设置固定资产的会计明细和资产卡片,不能反应资产的存放地点和负责管理的人员,造成无法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青岛比较小的乡镇都没有设置专业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使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分开。这样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不能协调统一的现象,完全达不到固定资产管理的专业要求。

(四)购置程序上的不足和采购的随意性

青岛多数乡镇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只注重自身的需求,在未经上级部门财政批准前,就自行将其需要的东西购入,然后才到财务处进行账务处理。这样就使财务人员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处于被动方面。大多数单位没有参照法规办事,对于采购计划的制定存在较大随意性,各种超支超标现象发展的越来越严重。

二、加强乡镇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将固定资产纳入结算体制,改变现有的财政体制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将乡镇购置的固定资产纳入到会计阶段体制中,以改变现有的财政体制,那么会改变固定资产现有严重流失的状况么?将青岛乡镇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编制成册,制定统一编号记录备案。将现有的乡镇固定资产作为核定的基数。同时,将每一年购置固定资产的计划纳入到财务预算编制范围内。到年底青岛乡镇事业单位会进行大规模的财务清算,对当年购置金额以及数量进行审核,并对当年的核定基数和财务预算进行对比,依据每一年的购入量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相应的比例进行相应的财力扣减。此外,上级单位应当将此项工作纳入到领导的政绩考核。只有拥有这样一个完善财政体制约束,乡镇事业单位领导会给予其足够的关注,从而会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纳入日常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二)加强固定资产核算,做到帐实相符

加强固定资产核算要以帐实相符为核心,切实强化会计核算。乡镇政府及所属财务人员要认真落实并执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会计制度,做好基础工作,固定资产形成时及时登记入账。按账、卡、实物三者相一致的原则,建立固定资产电子账,与资产管理部门信息共享,及时掌握资产存量实际情况。对固定资产的时时变化进行动态跟踪。为了能够解决乡镇固定资产流失的问题,保证乡镇固定资产真实完整,杜绝有可能发生的违纪违规现象。应该加强固定资产核算和制度管理。比如青岛乡镇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当地情况的严格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财务人员要按照制度做好会计基础及核算工作,建立固定资产详细张、固定资产卡片、按照规定分户登记固定资产,定期进行账实核查,努力做到帐实相符。

(三)加强工作人员责任意识

1、强化管理意识,明确相应负责人。乡镇事业单位要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把各项制度规定落实到实处,明确第一负责人,首先要制定专职或兼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并按照管理级别层层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做到有层次负责制,物物有人管,从而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才是使乡镇固定资产发挥其使用效益。2、树立依法管理意识。乡镇事业单位应严格遵守、规范执行国家的财政法规。乡镇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应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增强采购透明性,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增强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依法管理国有资产,资产的报废。调拨,变卖,工作人员都要按照规定进行申报,审批工作。

(四)强化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加大监管力度

国家资产管理部门和乡镇上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乡镇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组织检查和清理,对乡镇固定资产做到有计划,并定期检查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审计部门在对乡镇领导进行经济责任审核和会计审计时,将固定资产管理情况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以提高他们对财经纪律观念和对乡镇管理使用情况作为一个重要标准,避免人账分离。乡镇应实行行政领导为全面负责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负责人,其他还要明确责任制规定使用部门负责人为主要的三级管理机制。并且定期组织考核实施情况。把当年的固定资产管理成果与乡镇干部年度考核充分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乡镇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并提高乡镇干部资产管理能力。用制度来进行预约,堵住资产流失的漏洞。最重要的是固定资产的购置工作。购置需要有预算、有计划、有审批、有询价、有入库单和领用单。

三、总结

乡镇事业单位年度总结篇9

报告

某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6年4月20日)

2005年8月,某县被省、市确定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后,某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深入研究上级文件精神、充分结合本县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成立组织、摸清底数、外出考察、制订方案、研究论证和组织实施六步走的方略,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目前,我县已完成了前五步工作,部分工作已进入实施阶段。我县农村综合改革总体工作居全省前列,以启动早、进度快、谋划细,多次受到省主管部门及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现将我县农村综合改革总体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镇机构改革的进展情况

(一)乡镇职能、机构编制及人员现状

1、乡镇职能

农业税费减免前,我县乡镇的主要职能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征收农业税,抓好计生工作,维持乡村社会治安,发展乡村基础设施,调解民间纠纷,发展各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和公共服务事业,组织农业生产,推动农村政治活动,发展乡村经济。

2、乡镇党政机关情况

2002年机构改革时确定较大乡镇2个,一类乡镇10个,二类乡镇9个。

较大乡镇和一类乡镇设5个行政办公室:既党政办公室、农业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财政经济贸易委员会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二类乡镇设3个行政办公室:既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财政经济贸易委员会办公室。

21个乡镇总编制703人,其中:行政编制640人,老干部服务编制21个,工勤编制42个。目前,21个乡镇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实有430人,缺编273人,其中,公务员缺编249人,老干部服务缺编21人,工勤缺编3人.

现有的430人中按年龄划分:51—55岁的12人,46—50岁的44人,41—45岁的63人,36—40岁的85人,31—35岁的135人,30岁及以下的91人;按学历划分:本科100人,大专219人,中专68人,高中41人,初中2人;按开支渠道划分:县财政361人,乡财政69人。

3、乡镇事业单位情况

乡镇下设4个事业单位(即: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经济服务中心、文化广播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编制根据乡镇情况确定,多少不等,最多的有44个,最少的有18个,21个乡镇总编制564个,其中:全额事业编制252个,自收自支编制312个。

21个乡镇下属事业单位现有1417人,其中:全额事业单位现有159人,缺编93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现有1258人,超编946人。

现有的1417人按身份划分:干部721人,固定工397人,合同制299人;按年龄划分:56岁以上的7人,51—55岁的42人,46—50岁的100人,41—45岁的108人,36—40岁的135人,31—35岁的275人,30岁及以下的750人;按学历划分:本科47人,大专229人,中专565人,高中473人,初中及以下103人;按开支渠道划分:县财政159人,乡财政开支1258人。

(以上统计数字不含县直派出机构编制及实有人员数)

4、派出机构情况

21个乡镇都设有卫生院、国土资源所、公安派出所、司法所。

某城镇、双井镇、车往镇另设有物价所、财政所、法庭、动物监督站。

北皋镇另设有物价所、法庭、动物监督站。

牙里镇另设有物价所、财政所、法庭。

德政镇另设有财政所、法庭、动物监督站。

院堡乡另设有财政所。

大辛庄乡、张二庄乡另设有动物监督站。

21个乡镇的派出机构中: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为行政机构,编制136人,实有123人,缺编13人。财政所、动物监督站为全额事业单位,编制78人,实有68人,缺编10人;其他派出机构均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800人,实有901人,超编101人。

(二)乡镇机构和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乡镇原有职能已不适应当前农村发展的需要

随着农业税的减免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转轨上道,被视为乡镇“中心工作”的农业税费征收、计划生育工作职能理应减弱,应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但是由于过来的传统体制,乡镇职能的转变受到了以下因素的制约:一是职能制约。过去,在以实现gdp、财政收入目标为主的职能定位下,往往视“催粮催款、超生罚款”为主要任务,这种职能不转变,就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为群众服务;二是机构人员制约。过去,为了完成经济增长、财政增收目标,不断增机构、添人员(临时机构和人员),使得机构、人员越来越多,导致农民负担不断加重,干群关系紧张,也导致乡镇政府无力办农民急需的公益事业;三是体制制约。由于条块分割和条条统得死,县里一些派驻到乡镇的机构人员,乡镇政府难以领导、组织、指导他们充分发挥作用,结果是“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这种情况反映到群众那里就是办事难。

2、乡镇党政机关及全额事业单位缺编严重

1996年推行公务员制度和2002年机构改革后,我县严格按照公务员制度的要求,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严格控制了党政机关人员的增长,加之公务员的到龄离岗、退休等原因,造成乡镇机关工作人员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出现了断档,并已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同时,由于我县财政拮据,严格控制增加财政供养人员,因此,近几年的全额事业单位基本上没有增加人员,出现了目前人员缺编。

3、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超编

在机构编制上,我县按上级要求,严格控制编制。目前,乡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有人员1258人,超编946人。形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是2002年核减了事业编制。2000年我县乡镇事业单位编制为690人,在2002年机构改革时,在省、市没有要求核减乡镇事业编制的情况下,我县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县里决定重新核定了乡镇事业单位编制,核减为564人,核减126人。二是大中专毕业生进入。2000年以来,按照充实基层锻炼的要求,县里将98、99年两届大中专毕业生391名分配到各乡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作。三是复退军人安置进入。2000年以来,按照政策,安置185名城镇退伍军人进入各乡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作。由于县委、政府严格控制全额事业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上述人员不得不进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这是乡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超编的主要原因。

4、乡镇应付性工作太多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机构需承担县直多个部门分配的工作任务,上级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较多,有些部门动辄就执行“一票否决权”,致使乡镇不得不全力应付,牵涉了大量精力。

(三)乡镇机构改革拟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农村发展的要求和全省乡镇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安排,结合某县实际,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科学设置乡镇机构,精简编制,合理分流超编人员,使乡镇机构改革稳妥进行。

1、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根据免征农业税后乡镇政府工作任务的变化,围绕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村社会进步的目标,乡镇政府要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现代政府运行模式,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具体职能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在职能转变过程中,乡镇政府工作重点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加强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对股份合作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引导、支持和保护,切实做好财政、信息、信贷、加工、贮运等方面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和社会发展;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

改革后,县里要严格控制面向乡镇的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原县政府职能范围内的工作任务,不得转移给乡镇承担;需要乡镇政府协助完成的工作,乡镇政府只提供服务,不承担责任;需县里和乡镇共同完成的工作,县里要提供相应的经费保证并赋予必要的权力。

2、重新进行乡镇类别划分

我县所辖乡镇21个,按照乡镇人口及农业生产总值的多少重新划分为三类。其中:某城镇、北皋镇、张二庄乡、牙里镇、回隆镇为一类乡镇,边马乡、沙口集乡、双井镇、泊口乡、南双庙乡、车往镇、大辛庄乡为二类乡镇,东代固乡、前大磨乡、北台头乡、德政镇、棘针寨乡、院堡乡、仕望集乡、野胡拐乡、大马村乡为三类乡镇。

3、设置精干的行政机构

21乡镇统一设置3个综合性工作机构,规格为股级,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调控办公室。某城镇、北皋镇人口超过5万人,根据实际需要增设两个行政机构。

党政综合办公室:负责承办党委、人大、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政法、农村、共青团、妇联、武装工作;承办党委交办的其他事项,协调各办公室的工作关系;负责农业生产的指导、管理、协调、服务和镇村建设工作;政府日常事务和机关后勤工作,承办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编制乡镇财政预决算计划,统管乡镇财务;协调工商所、税务所等部门工作;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乡村企业和个体企业的发展;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抓好农、林、水、牧等行业的行政管理及农田基本建设;指导和管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协调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其他工作。

社会调控办公室:协调本辖区法庭、公安派出所等执法部门工作;负责司法的调解、法制宣传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族宗教、计划生育、工作;协调管理乡镇土地所工作;指导和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工作。

4、撤销乡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设为全额综合性事业机构

乡镇事业机构设置所两中心,规格为股级,即:财政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

财政所:编制、登记、填报各种财务报表;制定村集体财政管理制度;村集体资产的清查、登记;农村财务管理及审计;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农村及农业技术推广及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抗旱防涝、打井配套及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业承包合同的签定及农业服务工作。

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负责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的指导和服务;负责民政、村镇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指导和服务;负责文化广播、卫生院、中小学等事业单位的协调服务工作。负责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5、重新核定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及领导职数

21个乡镇行政编制608人,其中一类乡镇编制41人,二类乡镇编制28人;三类乡镇编制23人。每乡镇工勤人员编制2人。

21个乡镇核定事业编制共608人。其中一类乡镇某城镇41人,北皋镇40人,张二庄乡、牙里镇、回隆镇各37人;二类乡镇28人;三类乡镇23人。

乡镇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交叉任职。领导职数按9-11名掌握。非领导职数按4-5名掌握。

一类乡镇设领导职数11名。其中:党委书记1名,副书记兼乡镇长1名,副书记兼纪委书记1名,副乡镇长3名(党员副乡镇长为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武装部长各1名,人大正、副主席各1名。非领导职数5名,其中:主任科员2名,副主任科员3名。

二、三类乡镇设领导职数9名。其中:党委书记1名,副书记兼乡镇长1名,副书记兼纪委书记1名,副乡镇长2名(1名党员副乡镇长为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武装部长各1名,人大主席1名。非领导职数4名,其中:主任科员2名,副主任科员2名。

6、按编制定岗定员

各乡镇严格按照编制数额定岗定员。可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进行,通过召开机关干部职工大会,公布职位设置情况,个人根据岗位任职条件,申报1-2个岗位。然后根据“工作需要,群众参与,综合考评,党委决定”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的提出拟定人选,最后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并履行相关手续。

7、多渠道、全方位分流超编人员

一是充实行政(招录)一批。针对乡镇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机关工作人员严重缺编,事业单位人员超编的现实,可在乡镇分流的事业单位干部中招录一批人员充实到乡镇机关工作;二是到村任职一批。从乡镇超编的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中,择优选派一批政治素质高、热爱农村工作、有能力、有魄力的人员到村任职。根据工作需要任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或副职。经济上享受省委组织部规定的农村支书记或村委主任的同等待遇。三是提前退休一批。参照《公务员法》有关提前退休规定,对参加工作年限满25年的干部职工或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男工人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45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提前退休的人员,在办理退休手续时,可适当上调职务工资和增加级别工资。事业人员提前1-5年办理退休手续的,可上调一档职务工资,提前5年以上办理退休手续的上调两档职务工资;机关工作人员提前五年可增加一级级别工资,不满五年的按一级计算,五年以上的按两级晋升。以上所增加工资额一次性调整到位,从正式办理退休手续的下月起计入退休费基数,其它均享受退休人员待遇。四是提前离岗一批。截止到2005年底,男年龄在53周岁以上,女年龄在48周岁以上的必须离岗;男年龄在50周岁以上,女年龄在45周岁以上的乡级和股级干部不再担任领导职务,享受原职级待遇,如本人自愿,经组织批准后,可提前离岗。一般干部参照执行。截止到2005年底,工人男年龄在53周岁以上,女年龄在45周岁以上必须退养;男年龄在50周岁,女年龄在42周岁,如本人自愿,经组织批准后也可提前退养。离岗(退养)人员,不再占单位编制,晋升一档职务工资,享受国家规定的在职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工龄连续计算,待达到退休年龄时,再按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享受退休人员待遇。五是买断工龄一批。鼓励乡镇事业单位超编人员领取一次性经济补偿费后置换身份,退出县、乡财政供养,解除与单位的劳动人事关系,转为社会自然人。经济补偿标准:以工龄和上年度月平均基本工资为依据,每人1万元为基数,另每工作一年加发一个月的基本工资。工龄的计算办法是按周年计算,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其计算截止时间为2005年12月底。一次性补偿费所需资金原则上由县财政负担。六是转变成经济服务组织一批。变“用钱养人”为“用钱养事”,积极成立各种经济服务性协会、基地及农技推广组织。

目前,我县《乡镇机构改革方案》和六个一批专件已完成县级研究论证工作,已报市编制部门审批。特别是在机构编制方面,我们正等待省市编制部门下达统一明确的意见,防止不必要的反复和震动。我县计划将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与乡镇党委政府换届有机结合起来,已经着手开展前期基础性工作,待省市审查批准后,立即付诸实施,保证6月底以前乡镇机构改革主体工作到位。

二、其它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情况

由于各单项改革工作面临的实际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在工作中我们不搞一刀切,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先易后难、严防反复”的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一)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是:按照省、市要求,依据有关标准,采取分年度实施的办法,逐步构建“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1)中小学布局调整。按照“一次性规划,分年度实施”的原则,2006年规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7所,撤并中小学48所。2007年-2009年,规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53所,撤并中小学235所。到2009年,全县建成新标准小学71所,初中24所,基本符合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轨制以下小学占全县小学总数的13%,3轨制及以上小学占全县小学总数的87%,校均规模达到900人;初中校均规模达到8轨以上。(2)教育三项改革。按照“先行试点,稳健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削减乡镇中心校的行政职能,增强乡镇中心校的业务职能。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和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招聘一定数量的师范本科生和优秀教师,对无法正常工作的教职工实行内部退养。将教职工工资30%活的部分用于再分配,重点向一线教师、毕业班教师、主科教师、优秀班主任倾斜。实行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制度,调动县城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的积极性。

目前,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总体规划已于2005年通过市教委审批,我县已按照规划付诸实施。2006年需增加学校占地154亩,新建校舍31130平方米,共需资金1974万元,已筹集项目资金736万元,资金缺口1238万元,计划建设学校的地址勘探、图纸设计和招投标等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教育“三项改革”方案已报县委、县政府,正在研究论证,县教育局已在一所中学和一个中心校搞试点,方案审批通过后即向全县推广。

(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我县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在19个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财政管理模式。主要内容是:按照“建立机构、账户统设、分户核算、收入统缴、支出统管、工资统发、乡财县管”的原则,实行超收奖励和节支留用。(2)在2个乡镇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模式。主要内容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补助(或上解)、自求平衡、一定三年”。

目前,我县《关于在某城镇等19个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在回隆镇、双井镇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已通过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的审批,2006年1月1日至3月31日试运行,4月1日已在全县正式运行。县财政局已制订相关配套措施,对各乡镇财政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县财政局下属的二级局“某县农村财税局”已更名为“某县乡村财税管理局”,支付中心已开始运行。

此外,建立健全农民负担长效监管机制和解决乡村债务问题都已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制订了改革方案,已经通过了县级研究论证,正在报送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建立健全农民负担长效监管机制主要内容是:通过规范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扎实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落实农民负担“四项制度”、充实完善农民负担监测网络、查处农民负担案件,保证农民负担不反弹。解决乡村两级债务问题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制止新债、锁定旧债、降息化债、拍卖化债、清欠化债、置换化债、核销化债等措施,缓解乡村债务压力。目前,全县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活动已全部实行了统一票据管理,县、乡、村三级已建立起了农民负担监测网络,并定期开展监测活动,全县乡村锁定旧债工作已经完成,县级正在研究论证化解债务的方案。

三、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由于农村综合改革是一场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特别是各地工作基础、经济条件相差很大,必然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和问题。就某县来讲,主要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金难题

根据全县专项统计数据,全县乡镇下属事业单位(不包括县直派出机构编制及实有人数)实有1417人,其中全额事业单位现有159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现有1258人,这些人员都是经组织人事部门按当时政策规定,分配到乡镇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复退军人。省编制部门最近下发文件,明确提出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不再举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按照这一规定,如将现有乡镇自收自支1258人全部分流,按有关法律规定就必须为其缴纳养老保险金及发放补偿金,共计4083万元;如将其中449人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转成县财政供养,按人均工资800元计算,每年增加财政支出430多万元。

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资金缺口非常大。全县农村现有中小学426所,按照省市教育部门的要求,计划合并成95所,在2006年-2009年的规划期内,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4所,改扩建面积为50.4万平方米,需投入资金23763万元。

乡村两级沉重的债务负担,已经成为农村综合改革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截止到2005年8月31日,全县乡村两级债务共计22862.47万元,债权4140.27万元;其中,乡镇债务10472.97万元,债权3366.89万元;村级债务12389.5万元,债权773.38万元。全县乡、村两级债务分别从债务来源、债务用途、形成时间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类。从成因来看,乡村两级“普九”建校债务3918.73万元,农业投入债务4515.09万元,农业税垫支3687.59万元,欠发乡村干部工资1600余万元,此外还有合作基金会债务、占地补偿、乡村道路建设等等。从资金来源看,借个人款8740.87万元,银行贷款4284.86万元,向上级借款2367.24万元,此外还有借其它乡镇、单位、欠企业借款、基金会贷款等等。按时间划分,乡镇债务2002年税费改革前形成8583.67万元,2002年以后形成1889.28万元;村级债务在1999年以前形成债务6264.04万元,1999年以后形成6125.46万元。2005年我县免征农业税后,因乡村两级失去了最主要的农业税收入,债主催债比往年更加急迫,围追堵截、上访告状、媒体曝光、法院不一而足,个别债主甚至采取极端的手段索债,乡村主要干部春节前到处躲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基层政权形象和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尤其是乡村两级干部为完缴农业税费任务的个人集资、垫付款问题,严重影响我县农村综合改革的顺利进行。

某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县、乡财政十分困难,根本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改革成本,这是我县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

(二)政策问题

农村综合改革是农村上层建筑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必然会引发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需要上级在政策或法律层面上及时予以明确、规范或给予倾斜。在乡镇机构和编制方面,我县乡镇行政和全额事业单位严重缺编,乡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严重超编,能否从自收自支事业超编人员中招收补充到行政岗位,自行消化分流人员压力,减少改革带来的冲击和震动。但上级对财政供养人员及机构编制方面诸多政策限制,使这种共赢的人员流动根本无法进行。

在农村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政策方面,一些经济条件普遍较好的村,在硬化道路、农业开发、建设“两室”等较大的公益性项目时,一次性投入比较多,多数群众自愿筹资筹劳。但上级筹资不得突破20元的限额,影响了农村筹资筹劳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绝大多数群众同意筹资,仅有极少数群众不同意筹资,并且经多次做工作无效的情况下,对这些群众的行为应该如何定性,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有关法律和政策中都没有明确规定,基层在操作过程中十分困难。

(三)上下协调联动问题

农村综合改革虽然发生在农村基层,但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链锁反应,波及上层,需要上下协调联动,共同为农村综合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比如,乡村两级债务本来就十分沉重,如果上级在新农村建设、村“两室”建设、教育布局调整等等类似的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妥善解决资金问题,用行政办法强行推动,必然会使乡村两级产生大量的新债,从而使乡村两级财政雪上加霜。又如,在乡镇机构设置方面,涉及农村的省、市、县各部门,都想保留乡镇的对应机构和人员,都想保护本部门的利益,但农村综合改革减人、减事、减支出是总体趋势,必然会精减部分机构和人员,因此部门干预农村综合改革问题应引起上级的高度重视。

四、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建议

结合我县农村综合改革方案和前一阶段工作实际,我们向上级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建议省委、省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1、放宽机构、人事、编制政策。允许我县从分流的乡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中公开招录一批,对缺编的乡镇行政机构和县直党政机关进行补员。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分流人员压力,另一方面也可解决县直党政机关和乡镇行政机构严重缺编问题。

2、放宽乡镇机构设置政策。在乡镇机构及编制设置上,有关部门对试点县要放宽给足政策,特别是要减少部门干预。例如,我县乡镇计划生育工作,因过去特殊的工作形势,建立了比较庞大的专职人员队伍,目前总体工作已走向正规。过去这部分人员和计生工作经费大多依赖向农民收取,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中不一定再单设计生机构。对此类似问题,希望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减少干预。

3、放宽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建议省、市放宽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的议事范围,对农村确因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欠债务,能否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解决。建议适当提高“一事一议”筹资限额,对那些经济条件比较好,或一次性投入比较大的集体生产公益事业,在全体村民同意的情况下,能否突破每人每年最高20元的限制,酌情提高“一事一议”的限额。

(二)建议上级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1、加大对试点县农村转移支付力度。要继续保持原有的对试点县农村转移支付的额度,延长转移支付时间。同时,针对由上级政策造成的“普九”达标、兑付基金会储户存款等形成的债务,建议省、市财政帮助乡村偿还,纳入省市财政预算,实行资金封闭运行,专项拨付,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2、允许县财政向省市财政借款。兑现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仅靠试点县财力根本无法承担,建议借鉴湖北省的做法,允许县财政向省市财政借款,解决改革过程中资金方面非常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3、制订更加优惠的税收超收返还政策,激励贫困县自我发展。目前实行的对贫困县税收超收返还政策,对某县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大税收超收返还比例,延长超收返还政策的执行时间。

4、建议省、市尽快拨付农村综合改革专项工作经费。某县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目前已支付外出考察、表格及文件印刷、购买必要的办公设施等费用20余万元,建议省、市尽快研究,拨付专项工作经费,保证试点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正常开展。对象某县这样的部级贫困县,在工作经费上可给予重点倾斜。

(三)建议从源头上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有些农民负担增加是基层造成的,但确实有些加重农民负担的根源在上级,建议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1、严格禁止强行向乡镇和农村征订报刊。取消农业税后,乡村两级收入主要是上级转移支付资金,这部分资金维持正常运转尚且困难,根本没有力量去订阅大量报刊,建议省、市两级继续加大对部门办报、办刊的取消或限制力度,严格执行农村征订报刊“限额制”。

2、严格禁止要求农民筹资筹劳的达标升级活动。建议省、市出台专门文件,严格禁止要求农民筹资筹劳的农村达标升级活动。对涉及农村必要的工作,要本着“谁主管、谁拿钱”的原则开展。从源头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防止乡村两级新的债务产生。

乡镇事业单位年度总结篇10

关键词农技推广;现状;问题;对策;江苏海门

中图分类号F3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1-0290-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农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而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成果转化既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现代高效农业、实现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1]。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虽经历过几次改革,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仍然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1海门市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现状

海门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间虽经过数次分合,但是其基本框架仍延续至今。各个乡镇按专业分别设立了农技推广服务站、畜牧兽医站和农机管理服务站。

1.1业务职能范围

目前,海门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主要职能有:农业关键技术和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动植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与防治;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和农作物苗情监测;土壤肥力监测、改良;农机安全监理、跨区作业组织协调等。乡镇农技推广单位的工作方式是按农业(种植业)、畜牧业、农机等专业分别行使推广职能,自成体系,独立开展农技推广服务。

1.2管理体制

目前,海门市共有乡镇农技推广机构69个,这些机构的编制全部是由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提供的。在管理体制上,海门市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畜牧兽医站和农机管理服务站分别由海门市农业局、海门市农机局和各乡镇人民政府双重领导,行政上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业务上接受海门市主管局的指导。

1.3从业人员情况

海门市现有乡镇农技推广人员345人。在学历层次上,以高中(中专)文化程度为主,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20%;以所学专业统计,农口类专业毕业人员占总人数的40%;在职称结构上,中级以上职称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5%,有近20%的一线农技推广人员无职称。

1.4经费来源

目前,海门市乡镇农技推广单位经费的70%由各乡镇财政预算内拨款,其余的30%主要靠经营创收解决。

2存在的问题

2.1机构设置不合理

海门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虽然经过几次改革,但是基本格局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模式。海门市的乡镇农技推广单位仍旧按专业分为农技、畜牧兽医和农机3个服务站,由于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3个单位又分别是独立的法人单位,使得3个单位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人为地分割了农业生产服务的全过程,在资金、人才、项目等方面的优势难以互补和共享,使得农技推广服务的效率低下、成本增加。如“海门市油菜机直播”推广项目,2010年,海门市农机局在海门镇秀山村建立示范田,进行“油菜机直播”的示范推广工作,具体工作由海门镇农技站和农机站负责开展。但是由于2个单位职能不同,日常工作都是各自为政,农技站负责提供油菜种子和化肥,农机站负责用油菜直播机把种子播种到示范田,后期的培管还是由农技站负责,推广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需由2个单位开会讨论解决,到最后推广结果出来,也难以分析是哪个环节取得的效果或出现的问题,总结分析也是各写各的,难免出现片面分析问题的现象。因此,此种条块分割的体制已经严重地脱离现代农业推广服务的要求,亟待改进。

2.2职能不清,政事不分

由于历史的原因,海门市各个乡镇农技推广单位都是被作为乡镇政府的一个部门来对待,没有明确区分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和农技推广单位的事业职能,造成了乡镇农技推广单位机构臃肿,岗位混杂,政事不分。有许多编制在农技推广单位的同志,实际从事的是招商引资、城市拆迁等工作。以海门镇为例,镇属3个农技推广单位共有在编人员26人,其中有12人分别被长期借用在镇项目办和镇拆迁办工作。此种现象在全市各个乡镇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的开展。

2.3缺乏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

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人才是关键[2]。但是,目前,海门市的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居多,大专以上较少;非专业人员多,专业人员少;50岁以上的人员多,年轻的人员少。由于乡镇农技推广单位工作人员的能进不能出,同时一些非本专业的毕业生和村干部又通过各种渠道被安置进来,即使是本专业的人员,在工作后也基本没有机会再参加系统的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的教育,这些都大大削弱了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能力。

2.4农技推广模式单一,缺乏科学的考评机制

2.4.1农技推广模式单一。乡镇农技推广仍然采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推广模式,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推广项目的选择、方案的制定、任务的分解、目标的考核等都由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然后逐级分解到乡镇,此种自上而下的方式乡镇没有任何的自,往往造成所推广的新技术不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基层的农技推广人员不顾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一味满足上级要求的现象。

2.4.2缺乏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农技推广工作评价是指应用科学的方法,依据既定的工作标准,对农技推广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衡量和考核,是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定农技推广工作的效果和价值,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高农技推广服务的水平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海门市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还处于行政推动型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真正科学的农技推广评价机制,各乡镇以完成上级的硬性指标为第一任务,往往造成农技推广的效率低下,没有给当地的农民带来实际的效益。

2.5财政对乡镇农技推广的投入偏低

2.5.1乡镇农技推广单位基础设施落后。由于乡镇财力有限,海门市乡镇农技推广单位硬件设施落后,缺乏必备的农技推广专业设备,农技推广手段还停留在“用手摸、靠眼看、凭经验”的初级阶段,严重制约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开展。

2.5.2乡镇农技推广单位经费欠缺。目前,海门市所有乡镇农技推广单位都是财政差额拨款单位,经费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技推广项目的开展,背离了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本质,使得乡镇农技推广体系优秀人才的流失,从而削弱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能力。

2.5.3各级财政对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的推广补贴力度不够,补贴范围不相宜。以农机购置补贴为例,从2011年来看,新机具的平均补贴标准在15%左右,由于新机具的普遍售价较高,导致该补贴力度对于农民的吸引力不足。此外,补贴的品种范围都是由省级部门年初统一制定,往往与各地的农业生产结构存在着适应性的问题。

3对策

3.1明确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机构

3.1.1明确乡镇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乡镇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有:农业关键技术和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动植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与防治;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测、检测和强制性检疫;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和农作物苗情监测;土壤肥力监测、改良、检测;农村能源和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公共培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农机安全生产、跨区作业组织协调等。通过改革,把原先各乡镇农技推广单位设立的从事经营的“三产”实体全部剥离出去,把种子及化肥经营、兽药经营、农机销售等方面的服务交还给社会举办,使基层农技推广回归公益性的本质,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的力度[3]。

3.1.2综合设置机构。把海门市目前的3个乡镇农技推广单位即“农技”、“农机”、“兽医”合并为综合性的“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按照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在中心内部分别按种植业、农机、畜牧业等专业设置岗位,解决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问题。

3.1.3科学合理地核定人员编制。在明确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和综合设置机构的基础上,根据职能和任务,合理确定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保证公益性职能的履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所需编制要统筹安排,确保专业农技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比例合理。

3.2建立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

3.2.1强化农技推广人员准入制度。结合农技推广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准入门槛,确保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持证上岗;全面实施乡镇农技推广人员聘用制,根据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原则聘用乡镇农技推广人员;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优先选拔持有农技推广员职业证书、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乡镇农技推广队伍。

3.2.2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鼓励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对于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或者取得高一级学历证书的人员,适当报销相关费用;市级农业主管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工作;对于长期工作在乡镇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的职称评定、待遇落实等方面,政府应该给予适当照顾,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扎根乡镇农技推广工作,全面提高乡镇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3.3创新推广模式,完善考评制度

3.3.1建立新型的农技推广模式。改变过去单一的行政命令式乡镇农技推广模式,吸收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适于海门地区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具体可借鉴以下几种模式:一是通过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新技术示范基地、培植科技示范户等平台,实现以点带面,共同发展,促进新技术的普及力度,提高农技推广的效益。二是以扩展平台、延伸网络、放大窗口为重点,推进利用电视、电话、电台、电脑4种信息载体的“四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建立以市级信息网络平台为主体,以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信息服务站为窗口的信息服务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对农民的直接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农业信息与科技推广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进一步完善农技“110”等行之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方式。三是培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重点农业企业,充分利用他们的规模和示范效应,形成以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单位为主导,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重点农业企业为平台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

3.3.2完善乡镇农技推广的考评制度。在乡镇农技推广单位全面建立农技推广责任制,把各个农技推广人员按地域进行配置,每人负责若干村(片)的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重点联系区内的科技示范户,及时解决责任区域内农民的各类技术问题,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推广任务。在年终考核时要参照各人责任区的实际推广成果和农民的满意度来进行考评,彻底打破吃“大锅饭”的现状。

3.4加大财政对乡镇农技推广的投入

3.4.1保障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费供给。市、镇两级的财政要切实保障公益性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将乡镇农技推广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要严格实行收、支2条线的管理制度,市级财政应当建立农技项目推广、人员培训、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检测等专项资金,确保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3.4.2加强乡镇农技推广单位的硬件建设。各级政府应当确保乡镇农技推广单位开展工作所需的办公场所、推广设备、试验示范基地等基础条件,要按照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新“五有”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建设要求,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基础建设。

3.4.3加大各项农业补贴的实施力度和范围。自政府实施农业补贴以来,对于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其实施的力度和补贴范围仍然不够。以江苏省的农机购置补贴为例。一是在补贴力度上,应当从10%左右提高到30%,这样一些高效节能但是价格较高的新型农机就能更好地推广普及,对于保护农村环境、推进高效农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是在补贴机具的种类上,应该更灵活,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农业结构,对于海门地区来说,应当侧重于适应高效设施农业机具补贴,由于省级补贴范围考虑的是大区域的情况,可以采取市级配套的方式来扩大补贴范围。将农业补贴与基层的农技推广结合起来,对于加速新型环保的农业技术和装备的普及推广、优化当地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的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

4结语

目前海门市的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只要坚持创新思维,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对农技推广的投入,就一定会使海门市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取得成效,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5参考文献

[1]钟甫宁.农业政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许无惧.农业推广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