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资料基本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7:33

会计资料基本要求篇1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范围

会计基础工作是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它主要包括:对会计核算依据的基本要求、对会计资料的基本要求、对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配备及管理要求、会计档案管理要求、会计监督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等等。

(一)会计核算依据的基本要求

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是指各单位在生产经营或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包括引起或未引起资金增减变化的经济活动: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是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是保证会计资料质量的关键。而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资料进行会计核算,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以不真实甚至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为核算对象,会计核算就没有规范和约束,据此提供的会计资料不仅没有可信度,相反会误导使用者,侵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二)会计资料的基本要求

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资料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资料,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会计资料所记录和提供的信息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1、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是会计核算的重要会计资料。如何填制、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首要环节,对会计核算过程、会计资料质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及时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是确保会计资料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重要职责。记账凭证的编制,必须以经过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为依据,以保证记账凭证的质量。

2、会计账簿,是指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由一定格式并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的,对单位全部的经济业务进行全面分类、系统序时地登记和反映的簿籍,是会计资料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会计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设置会计账簿,是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最基本的要求。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账簿,是保证会计资料记录真实,完整的重要基础。

3、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和其他单位向有关各方面及国家有关部门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

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应当符合法定要求。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包括编制依据、编制要求、提供对象、提供期限等,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环节。财务会计报告不仅是一个单位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更是一个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全面总结和综合体现。

4、其他会计资料,其他会计资料包括会计人员岗责任制度、财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它们也是会计资料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的简称,是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对会计资料电子化分析和利用的现代记账手段。实现会计电算化,是现代化管理和会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对实现会计核算手段现代化和提高会计参与经营管理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软件是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会计软件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要求,是保证会计资料质量和会计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前提。

二、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用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与此同时,通过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基本业务技能,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的改善和提高。但是,会计基础工作还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科目设置不符合规定,财产不实,数据失真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为了减化会计核算手续,总账不设“现金”及“银行存款”会计科目,只有“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还有一些单位总账不设“利润分配”科目,而是以“未分配利润”科目代替之。这样做是不符合科目设置要求的,也容易出现企业账实不符、财产不实和数据失真的现象。

(二)随意填制会计记账凭证

关于填制会计记账凭证,《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指出:“会计人员应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会计不认真审核和填制会计记账凭证,随意性很大,在没有任何原始凭证的情况下,借记“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等等,其做法是极其错误和恶劣的。

(三)记账、结账不符合规定,手续不清,差错严重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规定:“会计人员要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登记账簿时,应将会计凭证的日期、编号、业务内容摘要、金额和其他有关资料逐项登记入账;登记账簿要用蓝黑或黑色墨水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和铅笔书写;账簿记录发生错误,必须按照规定方法更正。结账时,应结出每个账户的期末余额。需要结出当月发生额和本年累计发生额的,应当在摘要栏内注明”。有的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只记余额,不记发生额,有的单位不按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分别登记总账和明细账,以致于账账不符。还有的单位记账和结账时用铅笔而不是按规定办理。有的单位结账不规范,会计年末根本就不结账,不能从账面上清楚地反映出全年的累计发生额,这些都是不规范的体现。

(四)财务报告数据不真实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做到计算准确、数字真实、内容完整、说明清楚”。然而一些单位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有些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参与违法违纪活动,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等等。不符合会计制度的会计事项还很多,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对各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三、造成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原因

造成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会计基础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

会计基础工作对经营管理工作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因此,有的单位负责人根本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认为会计基础工作抓不抓无所谓,会计工作就是收收支支,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不重视会计人员的业务学习和会计知识的更新换代,导致单位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基础工作缺乏了解,使会计核算工作的各个环节与会计制度要求不符,影响了会计工作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自觉学习精神

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由于会计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没有受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的正规训练,不少是“半路出家”,搞不清科目、账簿和会计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有的会计人员虽然有一定的业务水平,但长期忽视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和会计法规,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使其业务素质停滞不前甚至更差。此外,还有的会计人员尽管掌握一些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但因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不认真执行制度,不按规定去做,降低工作标准,造成会计核算工作的不规范。

(三)蓄意造假造成会计基础工作的混乱

一些单位为了小团体利益,在会计数据上做文章假账真算,真账假算,造成账实不符,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以达到转移国家资产、偷逃税收、粉饰业绩等非法目的。一些应当建账的单位不建账或账目混乱,不按制度规定设置会计科目,使用凭证和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还有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混乱,财务收支失控;私设“小金库”,账外设账,单位负责人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等。

(四)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有些基层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没有负起监督、检查的责任。因此,这些单位的会计工作实际上处于无人监管的境地。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要求,财务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无人问津。虽然有一些检查,但有的是专项检查,有的是走过场,应付了事,缺乏对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因此,这些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

(一)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

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而会计基础工作又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就一个单位而言,生成并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会计行为,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行为的规范和会计资料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会计基础工作。而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不单纯是单位内部事务,它已经影响到会计资料使用者及时知悉了解和有效利用会计资料的合法权益;影响到会计资料在加强宏观调控、改善经营管理、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功能作用的发挥;影响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顺利运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保证其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能为各利益关系者普遍认同和接受,这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

(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需要

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应当是以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为保证的。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恢复和加强了会计工作。近几年来,国家又非常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随着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的实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已关心企业的会计报表,要求得到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这在客观上也要求会计工作要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人员素质的需要

会计资料基本要求篇2

按照财政部令24号《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和监督暂行办法》的规定和财政部《关于做好2009年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信息报备工作的通知》精神,为做好*市2009年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信息报备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基本信息报备的范围

在*市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分所均在基本信息报备范围之内。

二、基本信息报备的方法、内容

2009年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信息报备工作结合会计行业管理系统进行,同时按照财政部24号令《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和监督暂行办法》第五十四条的要求,向*市财政局报送有关材料。

(一)网上报备方式

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基本信息报备之前,必须先核实会计行业管理网上的数据资料是否与本所实际情况相一致。数据资料与本所实际情况一致的,可直接登陆会计行业管理网进行报备;数据资料与本所实际情况不一致的,应先进行变更备案,经*市财政局会计处确认后,再进行网上基本信息报备。

1、系统数据与实际情况不一致时,需办理变更备案的方法

(1)会计师事务所名称、注册资本、主任会计师、合伙人或股东、分所负责人、办公场所等项目与系统中现存信息不一致的,请在会计行业管理网上通过“变更备案”程序进行网上变更并提交,同时按照要求向财政部门报送相关“变更备案”材料。

(2)事务所组织形式、事务所设立方式、事务所批准文号、事务所批准日期等属于不能修改信息,但又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应将变更项目的相关材料报送市财政局会计处,由财政部门核实确认后进行修改。

(3)通讯地址、邮编、联系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传真电话、电子邮箱等项目与实际情况不符的,事务所可自行在会计行业管理网上进行修改变更,更正后的直接生效。

发生变更备案需要上报财政部门备案材料的内容,请登陆*市财政局网站:——财政热点——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中查看《会计师事务所及分所发生变更事项办理备案程序和有关问题的说明》。

2、系统数据与实际情况一致时,在会计行业管理网上进行“基本信息报备”的方法

(1)会计师事务所登陆会计行业管理网,网址:,在“基本信息报备”菜单中填写事务所基本情况、合伙人/股东情况;会计师事务所分所填写分所基本信息。

(2)基本信息报备内容除股东(合伙人)数以填报日的实际情况为准外,其他数据以上年12月31日为准;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信息报备的有关数据包含分所,且网上填报内容与书面报备材料必须一致。

(二)按照《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和监督暂行办法》需要报送的材料

1、会计师事务所基本情况表

2、会计师事务所分所基本情况表;

3、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或股东情况汇总表;

4、会计师事务所上年末资产负债表和上年度利润表;

5、对分所的业务管理和执业质量控制情况的说明;

6、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接受业务检查、被处罚情况;

7、会计师事务所由于执行业务涉及法律诉讼情况;

8、按照财政部财会函[20*]9号《会计师事务所职业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第四条要求向财政部门报送的有关材料。

9、会计师事务所与境外会计师事务所有成员所或者联系所合作关系的,还应当报送上年度与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其他成员所或者联系所合作开展业务的情况。

按照财政部《关于做好2009年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信息报备工作的通知》要求,2009年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信息报备工作与证券资格所年度报备工作、中外合作所年度报备工作合并进行。其中:证券资格所除按上述要求向*市财政局报送材料外,还应当按照财政部、证监会财会[20*]6号《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的第五条要求向财政部、中国证监会报送材料及报送会计师事务所情况表、会计师事务所股东情况表、注册会计师情况表;已经在财政会计行业管理网中完成有关业务报备,证券资格所不再向财政部提交财会[20*]6号文第五条第一款第(七)项要求的材料。

中外合作所请登陆会计行业管理网,按照财政部财会便[2009]8号《关于做好2009年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信息报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向财政部直接报送有关材料。

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证券资格所的财务报告应当由有证券资格所审计,但不得相互审计。证券资格所会计报表附注中的审计业务收入,应当只包括年报审计、中报审计、验资、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收入。

(二)“基本信息报备”待财政部门确认信息后,系统将根据备案数据对会计师事务所、分所基本信息进行更新。对事务所、分所不满足设立条件的,系统显示该所进入整改状态(即:非正常执业)。与此同时,我们也将按照财政部24号令的规定,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如在规定期限内仍未满足设立条件,我局将撤回设立许可。

(三)基本信息报备工作结束后,我们将根据系统中更新的数据资料换发新版执业证书。新版执业证书融扩了会计师事务所的部分信息,包括事务所名称、主任会计师、办公场所、组织形式、会计师事务所编号、注册资本、批准设立文号、批准日期等。领取新版执业证书的同时,收回旧版证书。

(四)会计师事务所、分所遗失登陆会计行业管理网密码的,需向*市财政局会计处报送密码重置申请,重置后的密码为会计师事务所编号。

四、时间安排

(一)2009年3月31日下午2:00点在裕龙国际酒店一层大宴会厅(*区阜成路40号)召开*市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信息报备布置工作大会,布置基本信息报备工作和对网上报备程序进行讲解。

为提高基本信息报备工作的质量和保证我市基本信息报备工作的顺利完成,要求各事务所负责变更备案、基本信息报备工作的人员准时参加。

(二)4月29日之前,完成报送变更备案材料和网上确认工作,上报材料请送至市财政局会计处622房间。

(三)5月31日会计行业管理网上的基本信息报备工作结束,网上基本信息报备窗口同时关闭。要求上报的材料请送至*市财政局服务大厅——会计处咨询台。

(四)2009年7月6日至7月15日(周六、日除外),为执业证书的换发时间,换发地点:*市财政局服务大厅(*区阜成路15号)。换发证书工作结束后,事务所持有的旧证书同时废止。

会计资料基本要求篇3

第一条为规范各级地方税务机关内部社会保险费和各项基金征管资料管理,夯实征管工作基础,提高征管工作水平,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基于过程控制和绩效管理的工作理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依据《省地方税收征收管理资料管理暂行办法》、《省地方税务局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暂行办法》和费源、费种管理的有关规定,依托地税征管业务系统管理平台,按照征管资料一户式管理要求,以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格式为原则,对全省社会保险费和基金征管资料实行统一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社会保险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女工生育保险费,所称基金包括水利建设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工会经费、煤炭价格调节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污水处理费、价格调节基金等。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社会保险费和基金征管资料是指地税机关在征收管理社会保险费和各项基金过程中形成的,记载和反映地税机关征收管理工作基本情况的基础资料、凭证和数据。

第二章社会保险费和基金征管资料的分类

第五条按照社会保险费及各项基金征管资料的性质、用途,进行综合分类,基本分为缴费人基本情况资料、征缴管理资料、账户管理资料、费源监控资料、其他资料等五类。

第六条缴费人基本情况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社会保险费管户底册》;

2、《缴费登记表》及《变更税务登记表》;

3、《社会保险费参保单位基本情况登记表》;

4、《征管鉴定表》及《征管鉴定变更审批表》。

第七条征缴管理资料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1、《地方税(费)综合纳税申报表》;

2、分费种申报表,主要包括《社会保险费缴费申报表》、《水利建设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缴费申报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申报表》、《工会经费申报表》、《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申报表》、《污水处理费申报表》、《价格调节基金申报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申报表》等;

3、《社会保险费催缴通知书》、《催缴费款通知书》、《文书送达回证》;

4、《社会保险费和基金主管部门开具的缴费单位应缴费核定单(书、表)》或复印件;

5、社会保险费(基金)相关事项约谈文书资料。

第八条资金账户管理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社会保险费专户银行对账单;

2、社会保险费专用缴款书;

3、社会保险费上划凭证;

4、社会保险费账簿。

第九条费源监控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重点费源底册》;

2、《重点费源分户帐》;

3、《社会保险费欠费增减变动表》;

4、《社会保险费欠费台帐》。

第十条其他资料:

1、各类规范性文件;

2、工作安排及总结;

3、社会保险费和基金计划分配文书;

4、收入预测和分析;

5、各类报表,主要包括:《社会保险费收入完成情况统计表》、《各项基金收入完成情况统计表》;

6、在社会保险费及基金征缴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其他文书资料。

第三章社会保险费和基金征管资料的建立

第十一条社会保险费和基金征管资料按照分级建立、分类管理的办法,分别在市、县、所三级征管部门建立和管理。

第十二条税务所、办税服务厅应建立的资料主要包括:

缴费人基本情况类资料,包括《社会保险费管户底册》、《缴费登记表》及《变更税务登记表》、《社会保险费参保单位基本情况登记表》、《征管鉴定表》及《征管鉴定变更审批表》;

征缴管理类资料,包括《地方税(费)综合纳税申报表》、《社会保险费缴费申报表》、《水利建设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缴费申报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申报表》、《工会经费申报表》、《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申报表》、《污水处理费申报表》、《价格调节基金申报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申报表》、《社会保险费催缴通知书》、《催缴费款通知书》、《文书送达回证》、《社会保险费和基金主管部门开具的缴费单位应缴费核定单(书、表)》或复印件、社会保险费(基金)相关事项约谈文书资料;

其他资料,包括各类规范性文件、工作安排及总结、社会保险费和基金计划分配文书、在社会保险费及基金征缴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其他文书资料。

第十三条县局基金管理部门应建立的资料主要包括:

征缴管理类资料,包括社会保险费和基金主管部门开具的缴费单位应缴费核定单(书、表)或复印件;

账户管理类资料,包括社会保险费专户银行对账单、社会保险费专用缴款书、社会保险费上划凭证、社会保险费账簿;

费源监控类资料,包括《重点费源底册》、《重点费源分户帐》、《社会保险费欠费增减变动表》、《社会保险费欠费台帐》;

其他资料,包括各类规范性文件、工作安排及总结、社会保险费和基金计划分配文书、收入预测和分析、《社会保险费收入完成情况统计表》、《各项基金收入完成情况统计表》、在社会保险费及基金征缴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其他文书资料。

第十四条市局基金管理部门应建立的资料主要包括:

账户管理类资料,包括社会保险费专户银行对账单、社会保险费上划凭证、社会保险费账簿;

费源监控类资料,包括《重点费源底册》、《重点费源分户帐》;

其他资料,包括各类规范性文件、工作安排及总结、社会保险费和基金计划分配文书、收入预测和分析、《社会保险费收入完成情况统计表》、《各项基金收入完成情况统计表》、在社会保险费及基金征缴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其他文书资料。

第四章社会保险费和基金征管资料的管理

第十五条各类社会保险费和基金征管资料应及时建立并规范使用,分别按照使用形式分为滚动资料与归档资料、按照存储介质分为纸质资料与电子资料进行分类管理。

第十六条滚动资料是指记载缴费户基础信息的资料,该类资料作为表明管户基础信息的重要资料在管户资料盒中永久保存,滚动使用。主要包括缴费人基本情况类资料。

第十七条归档资料是指在日收管理活动中随着征收管理活动开展而产生的资料,该类资料记载管户动态管理信息,按时间顺序入档管理,年终装订归档。主要包括征缴管理类资料、账户管理类资料、费源监控类资料、其他资料。

第十八条纸质资料按照征管资料的统一规范归集、归档,原则上实行“一户式”管理。

会计资料基本要求篇4

【关键词】资源流;成本;环境管理;生态效率

一、资源流成本会计的产生背景

资源流成本会计(resourceflowcostaccounting,rfca)是我国会计学界借鉴德国材料流转成本会计发展起来的。目的是针对国内制造企业对资源大量需求的严峻形势,通过对生产流程的精确核算和控制,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环境负荷的减轻,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促进两型社会的生态化建设。所以探寻资源流成本会计的产生背景就需要追溯到材料流转成本会计(materialflowcostaccounting,mfca)。

德国的材料流转成本会计(下称mfca)开始于环境保护措施,即传统的环境管理方法。最初其强调在生产流程的末端通过环保技术进行污染控制以及为遵守环保政策而进行的环境管理;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环境意识的增强,在环境管理会计领域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结合环境成本从更大范围考虑成本的降低;后来随着流量管理研究的深入和生态效率概念的提出,mfca结合物质流分析和工业生态学的理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它在生产流程的各个节点考虑材料的流转变化从而查找成本损失的原因和改进措施。www.133229.Com将环境成本的概念扩展到整个生产过程并发展形成六类材料流成本,从而清晰地界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成本,使其具有可视化的特征,为进一步的改进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使企业可以据此提出改善措施。所以说,材料流转会计是在推进环境管理,发展环境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属于微观层面环境管理会计的一个工具。其发展轨迹和思想脉络如图1所示。

二、资源流成本会计的研究情况

资源流成本会计源于德国的材料流转成本会计。德国材料流转成本会计的原型是由德国管理与环境协会(imu)的创立者、奥格斯堡(augsburg)大学的贝恩德·瓦格纳教授(berndwagner)提出的。其目标是通过流量管理(flowmanagement)的手段减轻环境压力和降低成本,同时提高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此后,德国的学者对流量管理和材料流成本核算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斯蒂芬·伊尔勒博士(dr.stefanenzler)和马科斯·斯卓勃博士(dr.markus

strobel)在《流量管理——通过材料流转导向的管理理念来降低成本和减轻环境污染》一文中,对流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流量管理的工具进行了论述。斯卓勃(strobel)和雷德蒙(redmann)在2000年写了《流转成本会计——基于实际的材料流转通过会计的方法

降低成本和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一文,详细地论述了材料流成本核算的相关内容,包括材料流成本核算的目标、基本思想及方法。

该方法在德国一经提出,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在资源匮乏的日本迅速得到了推广应用。1999年,日本经济贸易和工业部(meti)委托的“世纪工程”中的一个项目第一个将mfca引入企业界;2002财年,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iges)属下的关西研究中心和日本涂料有限公司及盐野义有限公司合作实施了第二个这种项目。日本经济事务部(meti)组织专家对全世界范围内关于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技术的规定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mfca方法进行了修正,以使其能更方便地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在日本,近年来每年都会出具一份资源流成本会计指南(guideformaterialflowcostaccounting)。

与此同时,美国将其研究重点定位于和计算机系统的结合应用。以上三个国家进行的mfca研究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将该研究和每个国家的企业活动结合起来,在公司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下展开。这种企业界和研究机构站在同一立场抱着同样的愿望进行共同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迅速推动了该研究的进展。

在国内,典型的物质流分析文献是陆钟武院士及其研究团队对钢铁物质流研究的系列成果。此外,还有一些与物质流分析紧密相关的工业生态学方面的文献研究资料。这些文献几乎全是从自然科学或工程科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会计学领域对资源流成本核算的研究还很少见。

我国制造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情况有别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如德国和日本现已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其产业结构上几乎很少有矿山、采料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故研究的工业化问题主要是如何向高附加值的后端加工工业延伸。而我国则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还需要经历一个资源消耗阶段,所以从源头上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控制污染是我国企业面临的更为严峻的课题。因此针对我国处于改变传统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阶段,借助国外已有的研究基础,吸收工业生态学中的原料与能源流动(materialandenergyflow)分析、物质减量化(dematerialization)理论以及生态效益(eco-efficiency)等理论方法,将材料流概念向资源流内涵扩展,构建适合我国企业的资源流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具有迫切的现实要求和深远的社会意义。根据rfca核算方法,通过量化资源流转系统中的各个因素,寻找废弃物转变为资源的材料流改进环节,优化整合企业所有的环境保护技术,有望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企业环境负荷的目的,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协调发展。

三、资源流成本核算方法的发展脉络和基本原理

mfca起源于环境管理系统内部应用的“输入输出平衡”,又叫做物料平衡或企业的生态平衡。该方法是为了获得用于报告目的的环境指标,例如材料购买比率、各种所耗能量的百分比、废物输出的百分比等等。最初的指标仅用实物单位,比如每单位所产生的废物的吨数,或每单位所耗能源的千瓦/小时数。后来根据公司决策者的需要又将其转换为货币单位,如人均每年单位能源成本、单位原材料成本、单位废弃物成本等等。

德国首先在一个大型制药公司实施了材料流成本核算的项目。他们首先从生产过程的末端开始,然后循着物质流的轨迹追溯到其开端,直到材料的购买。后来的研究是从这两个方向追踪材料流,并将材料流成本分为三大部分:输入端购买材料的材料成本、生产过程中处置材料的系统成本和输出端的运输或处置成本。之后根据研究结果的反馈对损失成本进行了更精确的分析,按形成产品还是废弃物的不同将上述三类成本细分为六类:最终成为产品(包括包装物)的材料成本;形成材料损失(残余废弃物)的材料成本;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系统成本;在材料损失发生前处理材料损失的系统成本;在材料损失发生后处理材料损失的系统成本,该部分成本通常又叫做末端成本;废弃物的处置成本。成本分类如图2所示。

从上述矩阵可以看到:材料成本的比例占了总成本的74%,是相当高的,其次是系统成本,传统观念中认为损失成本最大的废弃物成本反而是最低的。同时,还可看到,材料损失也大大高于正常的会计制度计算的结果。所以,从矩阵结果得出结论:在材料方面寻求成本节约比在人工费上更具潜力。从德国统计年鉴得到的总体统计数据也可以作为佐证。平均来看,在德国制造业,材料成本占到全部成本的54%,人工费用仅占18%,其他成本占28%。日本的情况也基本相似。

因此,下一步就需要沿着材料流追踪材料损失的源头,然后寻求相应的改进措施,这就进入到环境管理的改善提高阶段。之后人们提出的环境材料的选择、产品的生态设计、工艺上的清洁生产等具体措施可以说都源于mfca对材料损失成本的挖掘和发现,只有在材料成本清晰透明的时候减轻环境负担并降低成本的综合措施才能得以实施。

至此,可以发现,mfca就像ct扫描仪一样能够分析公司目前的状况。运用mfca可以观察公司内部的情况并检查其健康状况。正如瓦格纳教授所说,mfca提供给公司一面审查自己的镜子。

随着mfca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对资源和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后来的有些文献将材料(material)的概念转换为资源(resource)的概念,这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当前要研究的内容也必须扩展到资源的范畴,以后的研究也需要在空间上分别向资源耗用的前后端延伸。事实上,国外已经开始将生产制造流程和供应链及消费者联系起来,我国的现实情况还要求我们关注资源的最初来源。所以将材料流转成本会计(mfca)发展为资源流成本会计(rfca)既是国际发展的趋势更是我国的现实要求。

四、展望和思考

(一)资源流成本会计的现实意义

从经济的视角看,资源流成本会计以实际的资源成本为基础,通过对分层次的资源流程图及其数据的精确分析,提高了资源利用的透明度。这给人们探寻产品设计的新方法和提高效率的新措施指明了路径,从而可以成功地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投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生产力。

从生态的视角看,材料流成本会计强调通过减少耗用材料和能源的数量削减成本,这自然减轻了环境负担,节约了资源,产生了积极的生态效果。

因此,资源流成本会计是实施和运行综合环境管理系统及提高生态效率的重要工具,帮助企业在提高盈利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促进生态化社会的发展。

(二)资源流成本会计的未来趋势

运用资源流成本会计这一环境管理会计工具,可以将材料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对环境的减负结合起来。但通过深入考察可以发现,这种减负的最终实现除了针对材料损失的发生节点挖掘出的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等战术性的环境管理手段外,还需要战略上的功能结构重组、技术上的信息系统重构。这些观念和技术越早引入,资源流成本会计的发展就越有前途。

1.功能结构重组——将资源流作为一个共同的交流沟通核心

在很多公司包括日本、德国参与资源流试点项目的公司,不同部门的职员之间很少交流,不能沟通和相互理解。行政管理者了解很多会计和市场知识,但他们不能理解包括资源流在内的技术生产过程的复杂情况;技术人员对资源流的透明度有较强程度的理解,但仅限于实物方面,而不是货币量度方面,他们没有优良的成本信息,他们不得不竭力完成定量和定性的生产目标并解决技术问题;环境管理部门的人员又试图激励员工遵守iso标准,但他们很少有成本或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信息。

所以,未来的任务是将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并使他们相互沟通和理解。而资源流成本会计可通过分层次的流程图使整个公司的资源流达到清晰的可视化。利用这一沟通工具,来自各个部门、各个生产流程的人员可以通过讨论资源流这一共同问题加强交流和沟通。当然,要使这一沟通工具能有效使用,需要根据资源流流程对各个功能部门进行重组,以实现其通畅的对话和交流,这是今后应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

2.信息系统重构——用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资源流数据的即

时处理和分析

由于资源流成本会计需要大量的基础性数量数据和成本数据,人们都认识到仅用手工收集数据长远来看是没有前途的,所以一些附加的计算机软件作为收集和处理资源流数据的辅助工具被开发

了出来。例如澳大利亚的auditprofessional、德国的umbertobusiness等,但这些软件都没有和企业的erp系统相连接,不能实现资源流数据的即时传递和处理。

认识到这一点,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b.pojasek开发了“系统方法(thesystemsapproach)”,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该方法将资源流成本会计中各个流程、各个层次的流程图和erp系统连接起来。虽然erp系统原则上可以提供这些信息,但由于它是根据不同的目标定制的,而且原系统流程和资源流成本会计的流程没有统一起来,所以有时汇总的信息或者质量低劣,或者是错误的。

因此,未来的第二个任务是根据资源流成本会计的流程图设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要能追踪资源流从供应商——入库——生产——包装——出库——消费者等各个环节的流动,将所有的资源成本和损失即时列示并计算出来。运用这种流程图技术可以将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都连接起来,甚至可以和消费者联系起来,这就将触角伸向了供应链系统。所以,该任务的最终目的是在整合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资源流成本会计基础上实现供应链系统的资源流成本会计的核算。

在重构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一体化信息系统后,还要考虑构建此基础上的分析系统,通过创建分析模型,将已收集和处理的数据自动进行分析,自动形成各个决策部门所需的相关报告,比如平衡计分卡、资源流成本核算、生产报告、采购报告、环境报告等,形成一个以资源流成本会计为基础的erp综合解决方案。该方案的思路如图3所示。

将来对基于资源流信息的精确数据——实物数量和货币价值,我们别无选择,一定要实现,而且这种信息必须能方便地自动获取。如果一个公司想有效率地利用资源,就必须拥有其资源的流量和存量的确切信息。这样的公司将更具有竞争优势。所以构建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资源流数据的即时处理和分析是资源流成本会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提高盈利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可持续道路上的一大难题,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二者达到兼容。现在,资源流成本会计的出现为我们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工具,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具有环保意识的企业已经从中受益。今后的任务是不断改进这一工具,通过其应用和完善逐渐将环境因素融入日常的会计核算,进而纳入正常的管理要素,形成一个包括环境因素在内的管理框架,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共生,实现人类社会的生态化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会计资料基本要求篇5

(一)成本会计知识的更新急需一本好的实训教材。

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处于不败之地,其竞争方式是降低产品成本,控制成本费用。所以成本费用的核算,分析和控制在企业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学生期间学生的成本会计实训教材就是企业成本核算的岗前模拟教程。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端产品的陆续研发,成本会计的技术手段不断更新,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知识的不断更新,成本会计急需一本与时俱进、反映成本会计最新手段最新技术的实训教材。

(二)成本会计知识的系统化,综合化急需一本好的实训教材。

因为成本会计教材是按照企业的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编制的,而按照企业的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的要求,成本核算和成本计算的方法有很多。这些核算方法和计算方法学生在学习期间特别容易混淆和忘记,或者掌握得支离破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急需一套好的实训教材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综合化、直观化。让学生在这本实训教材中就能清楚地掌握成本会计各种方法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

二、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的现状

(一)缺乏系统性。

成本会计就是一个资金运动的过程,是一个费用归集和整理的过程,各项数据之间有严格的承接和钩稽关系。现在的实训教材中的各个实训单元或模块的内容是割裂开来,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学生完成所谓的实训后,对数据的来龙去脉,对成本的核算流程,对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仍然没用概念,掌握的知识及技能还是凌乱的、破碎的,缺乏系统性。

(二)缺乏实践性。

因为学生不能真正走入实际的企业,只有通过实训教材上所反映的内容了解企业,感知企业,所以要求成本会计实训训内容更具实践性、仿真性,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目前成本会计实训教材设计的实训内容在实践性方面是比较欠缺的,与实际生产情况脱离较远。另外,有些实训资料与财务会计知识脱离太多,各种各样的原始数据只重视成本会计而忽视财务会计,将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相分离是教学中的最大败笔。

三、改革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的思路

(一)选取真实企业作为案例企业。

为增强案例的仿真性,方便介绍企业组织形式、生产特点及成本管理要求,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必须选择真实企业作为案例企业。

(二)案例应具备综合化,要融入财务会计的内容。

真实的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是非常复杂的,会计人员面对的资料是庞杂的,是最基本最原始的原材料领料单,职工考勤记录,固定资产卡片或登记簿,水电费通知单,是必需的,同时还要有投资业务,筹资业务,日常生产管理的业务,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成本会计是财务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

(三)教材内容要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应该先从回顾在课堂上所学的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入手,为进入案例实践做理论准备。然后从简单的品种法开始,逐渐引出复杂的分批法和分步法。

可参考的案例:某企业有两个辅助车间(供水车间和供电车间),一个基本生产车间,生产甲乙两种产品。要求:两个辅助车间的生产费用按交互分配法进行分配,甲产品的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按约当产量法分配,乙产品的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按定额成本法分配。

本月发生如下费用:(1)本月发生材料费;其中生产甲产品领用材料1000元,生产乙产品领用材料2000元,提供供水劳务领用材料1000元,提供供电车间领用材料2000元,基本生产车间领用材料1000元,厂部管理部门领用材料2000元。(2)本月发生工资费;其中生产甲产品工人的工资5000元,生产乙产品工人的工资6000元,提供供水劳务工人的工资4000元,提供供电工人的工资3000元,基本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3000元,厂部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的工资4000元。(3)本月发生机器的折旧费;供水车间1000元,供电车间2000元,基本车间3000元,厂部管理部门2000元。(4)本月发生报纸杂志费;供水车间1000元,供电车间2000元,基本车间3000元,厂部管理部门2000元。其他费用略。

因为历来的成本会计实训都是比较简单,只选用一个辅助生产车间,只生产一种产品,资料过于简单,对学生掌握知识不利,不妨用这个思路试一试。另外,还可以选用甲产品按品种法核算,乙产品按分步法核算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刘凤宇.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手段的研究,2013.

[2]程志刚,张力.案例教学在《成本会计》教学的应用,2012.

[3]赵铁刚.成本会计实训,2014.

会计资料基本要求篇6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随之广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单位的相关财务核算工作应当能够准确的反应出资金的到位、使用及项目的整体投资情况,文章就目前基础设施建设单位会计核算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针对有关问题提出了核算建议。

关键词:

企业;基建;会计核算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也作为其不可或缺的部分广泛开展,国发〔2013〕36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指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而基础设施建设单位的相关财务核算工作则肩负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控制项目成本、确保资金使用安全的重任,财务核算工作应当能够准确的反应出资金的到位、使用及项目的整体投资情况,但目前基础设施建设单位的整体财务工作在实际业务中还存在若干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单位会计核算概述

基础设施建设单位会计是应用于基本建设领域的一种专业会计,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建设单位的资金及其运动进行连续地、系统地、全面地核算和监督。建设单位会计核算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建设过程的各种消耗进行会计核算。

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既是新增固定资产的过程,又是大量消耗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过程,及时、准确和完整的核算建设全过程中的各种消耗是建设单位会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2.对基本建设投资效果进行分析考核。

建设单位会计既要对建设资金的来源、使用情况进行核算,更要对建设项目的总成本、建设成果等各种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考核,以评价其投资效果,借以总结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3.对基本建设全过程实施会计监督。

建设单位会计人员除了要自觉遵守国家法纪法规,正确的进行会计核算外,还要对各类施工合同的执行情况、二类费用等费用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合理使用基建资金,防止损失浪费,保护国有资产,提高投资效益。总之,基建会计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分析、考核基本建设项目的概算和投资计划执行情况,是加强经济核算,考核投资效益的重要管理活动,建设单位会计信息也是国家加强基本建设宏观管理,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没有发挥财务的管理职能,加大了支付风险。

基础设施建设单位是以工程建设为主要业务活动的企业,因此,重建设轻财务的情况普遍存在,而且基础设施建设单位的财务部门往往不参与项目的前期招标、合同订立、计价审核等过程,只是一味的支付工程款、会计核算、出具报表,整个财务部变成了一个“大出纳”的角色,没有起到事前控制及事中管理的作用,财务的管理职能没有发挥到最大,加大了支付风险。

2.核算资料不完善,核算难度加大。

依据制度规定:建筑安装工程款要按照完成多少工程给多少钱的原则拨付,每月由施工企业提出已完成工程月报表连同工程价款结算账单,经建设单位审核后办理已完工价款的结算。但实际工作中一些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周期往往较长,投资金额较大,涉及的专业较多,一个项目一般划分为若干个标段,通过招标由多家施工单位共同实施,施工单位可达成百上千家,若施工单位未能提供充足的建设项目资料,同时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管理松弛,对其报送的计价资料(如中期支付证书、设备移交单等)审核不严格的话,会造成最终提供给财务的核算资料混乱,阻碍了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在提供给财务部门用于核算投资额的计价资料,建设单位应当统一计价资料的格式,使该资料能够准确的反映出施工合同的预付款情况、本次计价金额、回扣的预付款金额、工程质保金、本次工程支付金额等;在支付设备采购款项时,还应当附有设备移交单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部门对计价文件的审核往往不严格,格式不统一、数字不准确,最终报送至财务部进行核算时,才发现问题,再倒追至施工单位重新编制,增加了无效工作。

3.对工程整体概况不了解,账目设置混乱。

依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应设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科目来核算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情况。但是,针对于建设周期长、内容多、涉及面广、会计核算量大的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仅靠这四大投资科目不能反映出项目建设中各类支出的具体情况,远远不能满足核算的要求;若同时在建若干个项目,科目余额还很可能反映的是几个在建项目的汇总数,不能准确反映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情况。

4.未考虑工程竣工后需移交运营方等事项,导致重复核算或竣工决算遗漏项目。

目前的基础设施项目多为Bot或Bt模式,建设单位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负责单位,工程建设完工,办理竣工决算后,移交运营方。一般工程竣工前,运营方即开始筹备项目的运营事宜,会发生运营筹备费,运营筹备费属于项目概算范围之内,建设单位财务竣工决算时要将其纳入决算范围。目前的核算方式一般为发生运营筹备费后由运营方进行垫支,之后再列支明细由建设方向运营方支付筹备费用,同时建设方也根据明细表进行具体的核算,造成双方重复核算;同时大中型的基础设施项目,运营筹备期一般时间较长,金额较大,发生的费用种类繁多,若双方衔接管理不严,运营方提供资料不全的情况下,仅仅以建设方账面资料进行竣工决算,则可能会导致漏项。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单位会计核算的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核算工作。

建设单位领导应重视财务工作,企业应建立健全相关财务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资金支付制度、财务核算制度、报表制度、竣工财务决算制度等,健全财务的核算流程,保证资金支付、会计核算、报表编制、财务评价各个环节的工作落实到位,保证财务核算工作与工程建设进度一致,确保财务工作准确无误。

2.重视财务部门的核算及管理作用。

针对施工企业向建设单位报送的月度报表及工程价款结算账单等资料格式不统一、数据不准确等问题,会计人员不能等资料报送至财务部门之后再进行审核,应当在施工单位相关报表及结算账单等资料编制之前,会同建设管理等部门共同对各施工单位的报表格式、数据填列的逻辑关系等进行规范,要求施工单位按规定的格式填制相关资料,使结算资料不仅能反映出工程量等情况,又能满足财务核算时所需数据的要求。其次,在电算化办公普及的今天,还可以通过建立项目管理信息平台的方式,要求各施工企业将数据录入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报送月度结算资料,在信息平台中不仅可以统一报表的报送格式,规范数字信息的填列,建设企业还可以实时监控施工企业月度报表等资料编制的正确性,以此来保证报送给财务部门进行会计核算的计价资料正确无误,使财务部门的核算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总之,财务部门应当在前期参与到中期结算资料的审核工作中,以此为核算工作扫清障碍。

3.科学设置会计科目及辅助项目进行核算。

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的大中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均为单独立项、单独批复,因此对每个项目最好参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单独成立账簿进行核算,避免各在建项目之间的混淆。在建立单独核算账簿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建账前财务人员应充分了解整个项目的工程概算情况,以工程批复的概算为基础进行建账,因为若概算科目和会计科目相差太大,会给财务竣工决算工作带来困难。《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要求:本制度规定的总账科目,建设单位在不违反概(预)算和财务制度等规定,不影响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报表指标汇总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的增加、减少和合并。对明细科目的设置,除本制度已有规定外,建设单位在不违反财务制度规定和会计核算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规定。因此企业除了按制度规定设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科目外,明细科目的核算最好根据概算批复的类别来设置,保持二者的统一,如在“待摊投资”下增设“环境影响评价费”、“管线切改费”“施工图审查费”等,使每项支出均能一目了然的同时还能与概算科目保持一致,也能够保证项目建设完工后财务竣工决算工作与结算工作的衔接。二是仅仅设置多级别的会计科目核算是不能满足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会计核算要求的,还应给有关科目设置明细辅助核算及客商辅助核算等。以地铁建设中的土地征收为例,在一条线路的建设中,会涉及多个地铁站的土地征收工作,要实时掌握每个站的拆迁投资金额,除了在“待摊投资”科目下设置二级科目“土地征收费”外,还应为该二级科目设置以地铁站名为单位的明细辅助核算;又如对“设备投资”的核算,则需要同时进行明细辅助核算和客商辅助核算,首先按合同类别分为“信号系统”、“供变电系统”、“环控系统”等,其次再按供货单位进行客商的辅助核算。如在收到某一信号系统单位审核合格后的月度结算资料时借记“设备投资(信号系统01标)(某单位)”,贷记“应付器材款(信号系统01标)(某单位)”;在支付工程款项时,再冲减“应付器材款(信号系统01标)(某单位)”科目。一个大中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会涉及成百上千家的供货单位或施工企业,通过这种核算方式,可以随时查阅各施工企业工程完成情况。

4.划分运营筹备费核算主体,不重复不漏项。

针对运营筹备期间发生的费用,运营方可以向建设单位报送年度用款计划,经建设方审核合格后,运营方安排全年运营筹备工作,每月,再向建设单位报送实际发生费用的情况,建设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拨付运营筹备费用,建设单位账目上可只反映运营筹备费总金额,运营方则应成立专门的账簿进行运营筹备费的明细核算,竣工决算时,建设单位账目上可只反映出运营筹备费发生的总金额,同时根据运营方的运营筹备费明细账簿进行决算,即避免日常工作的重复核算又能够避免竣工决算时遗漏项目。

作者:刘静单位: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会计资料基本要求篇7

【关键词】会计基础;职业道德;会计监督

会计基础工作是指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确定前提、提供条件、规范操作、防错纠弊的基础性工作。它是一项社会经济管理工作,是会计工作和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对会计工作的重视,会计基础工作水平也不断提高,它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便如此,也还是有一些单位放松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严重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和单位经营管理的正常开展,影响了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笔者认为加强和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是各级财务部门和单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一项必须高度重视的事情。针对目前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本文对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作简要的探讨。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范围

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是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主要包括会计凭证的格式设计、取得、填制、审核、传递、保管等,会计账簿的设置、格式、登记、核对、结账等,会计报表的种类设置、格式设计、编制和审核要求、报送期限等,会计档案的归档要求、保管期限、移交手续、销毁程序等,会计电算化的硬件和软件要求、数据安全、资料保管等,会计监督的基本程序和要求,会计机构的设置要求,会计人员的配备和管理要求,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的建立和职责分工,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立和执行,会计工作交接的程序,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等等。可以说,会计基础工作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会计基础工作的概念及其范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会计职能的扩展而不断发展,这就必须结合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会计管理职能的发展来理解和界定会计基础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水平。

(二)会计核算依据的基本要求

《会计法》第九条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而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是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是保证会计资料质量的关键。没有经济业务事项,会计核算也失去了对象;以不实甚至虚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核算对象,会计核算就成了没有规范,没有约束,没有科学可言的一种手段,据此提供的会计资料不仅没有可信度,相反会误导使用者,侵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三)会计资料的基本要求

《会计法》第十三条规定:“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根据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会计资料是记录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的重要载体,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评价经营业绩、选择合作对象、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规范会计资料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比较多,主要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以及财政部的一系列会计准则、会计核算制度等。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伪造、变造会计资料和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情况,《会计法》从法律的角度,对此作出了限制性、禁止性规定。

(四)是对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会计法》第十三条规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这是为保证计算机生成的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和安全,以加强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规范。其有二层含义:一是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二是用电子计算机生成的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即用电子计算机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在格式、内容以及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等方面,都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二、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会计基础工作在这几年得到很多企业的重视,它们通过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每年举办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等措施不断地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基础业务技能,从而改善和提高会计基础工作,并且从硬件上开发新的财会系统,以配合会计工作不断发展的脚步,优化会计基础工作。但会计基础工作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表现在:一是会计机构的设置有重复性;二是会计人员配置不够合理,职责不分。应按照“互不相容”原则设置。比如,有些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的直系亲属在本单位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工作;三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不规范。其表现在以感情代替会计法规制度,从而影响会计信息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四是监督体系不健全。各单位应有一套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五是为达到偷逃税款,转移资产,私设“小金库”等非法目的,有意不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记账、算账、报账,以借机“浑水摸鱼”。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不少,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影响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对各单位的经营管理也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的需要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是会计工作开展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那么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就失去了可靠保证。从现实情况看,一些单位账务不清,账目混乱,在这种状况下可想而知会计工作会发挥什么作用了。

(二)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需要

会计基础工作以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做为保障。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往往首先从会计基础工作的薄弱环节开始。他常常会消弱会计职能的发挥,使得内部财务收支处于失控的状态,给违法违纪行为创造可乘之机。

(三)是会计监督方面的需要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的原始凭证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督需要会计基础工作要真实、客观、准确、及时的反映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内容。

(四)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需要

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会计负责人对会计基础工作建立科学的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建立合理的内部牵制制度。特别是在原始记录管理制度上要周全和严密。

(五)是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

会计工作通过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为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对其提供保证。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基础工作没有做好将造成财产不实,家底不清,数据不准,信息无用等诸多情况,这不仅给单位内部管理带来消极影响,也容易因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国家造成宏观经济决策的失误;加剧社会经济持续的混乱。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所以要想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是领导重视。领导重视是对会计基础工作的最好支持。因为从领导做起,会计人员才能以更严厉的制度来取得真实、完整、无误的原始凭证,并真实的记录账簿、规范地填制报表。从源头上控制,可为会计数据的真实性提供保障。

其次,应配备高素质的会计工作人员。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不一样,它有其特殊性,它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很高。所谓高素质,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相应的会计专业知识,熟悉单位的经营业务,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一个会计人员,仅有会计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若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中给领导尽出歪主意,使领导做出错误的决策;或者滋长单位的“歪风邪气”;或者帮助企业偷逃税款等。

再次,要有严格的会计管理制度。按照会计基础规范的要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的划分是比较细的,分工也是较为明确的。如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总体,而构成生产经营活动的人、财、物、产、供、销都是会计凭证的产生环节,每个环节如何控制,岗位之间如何牵制,是我们订立会计管理制度的起点,要从源头上控制好,从而为会计基础工作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

综上所述,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有利于提高我国会计工作的整体水平,更好地为经营决策服务,有利于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便于与国际会计接轨,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在国际上的地位,更好地吸引外资投资等等。所以我们各位会计业的盟友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会计工作水平和素质,努力从小事抓起,为我国的会计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96]19号)[S].

会计资料基本要求篇8

   自《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我国有关银行档案的管理已经逐步地向规范化与完善性转变。当前,有关基层人民银行的管理方法,主要采取的是发行会计以及基层国库会计资料分散管理的方式:一是采取中心支行货币金银部门,对有关会计资料进行事后监督,在中心监督完毕后,将有关资料返回至货币金银部门,实现其自行装订、归档、保管等有关档案管理的工作;二是县支行国库业务的会计凭证、账表、清单、系统工作日志等会计资料经事后监督中心监督完毕后,有关的档案资料,需要定期返还至县支行综合档案管理部门,由县支行综合档案管理部门来实施有关档案管理的归档、查询以及事后监督中心对账表、清单、系统工作日志等会计资料负责装订的管理办法。但是这种分散的管理方式,对于基层人民银行的档案管理就造成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对于会计档案的定期检查与修复工作,没有依照预定日期如期进行;二是对于档案中的磁介质等相关的资料,管理不规范,容易产生磁介质失去信息;三是档案管理手段落后,有关档案管理的自动化程度不高,难以对会计档案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进行有效地维护;四是对于一些保管期满的档案没有进行及时的销毁与清理。五是磁介质管理,比如,个别行核算系统数据未做到双备份,对于个别行备份磁介质、光介质数据也没有实施异地的存放等管理模式。对于档案管理制度的执行等情况,有关当前档案保管安全性方面,基层人民银行的会计档案管理现状,主要体现在会计档案的查询、借阅以及检查等程序方面。首先,对于会计档案的查询,会计档案的查阅除应会计业务检查的要求恢复会计核算系统备份数据,以查看是否存在磁介质、光介质会计档案失效的情形外,均为纸介质的会计档案。基层人民银行能够实现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中规定的相关法规,严格的建立以及执行有关会计档案的登记、审批等制度,实现有关会计档案的查询工作的严格办理,其次,对于会计档案的复制,在基层人民银行的会计管理中,为保证会计档案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得到妥善的保管,主要采取的是对邮政局传递的传真件形式的电报底稿进行复印保存的管理模式。再次,有关会计档案的销毁,基层人民银行的销毁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一些纸介质的档案。但是由于基层人民银行档案销毁管理工作的疏忽,对于一些诸如会计核算系统月终备份等磁介质的会计档案,没有进行及时的销毁。

   二、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当前,人民银行在实施会计档案管理中,主要执行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2005年制定、2006年月施行的《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这一管理制度并为专门对于会计档案的管理制定专门的指导条款。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银行对于银行会计电算化管理要求的迅猛发展,对于人民银行实施档案管理的内容以及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会计档案管理部门分散,统一管理流于形式

   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在实施会计档案管理时,尽管一些档案资料的管理已经实现了事后监管部门的集中化管理与监督,尽管实施档案管理的部门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对于一些资料的条约也主要是由事后监管部门进行有关资料的管理,这样就导致会计档案与全行档案的管理存在管理流于形式的问题。在这样的管理状态下,就会造成有关档案资料的使用存在的管理上的漏洞及弊端:一是会计档案入档不及时,存在档案遗失的风险;二是由于内部人员对于调阅档案不履行审批程序等问题,造成有关档案资料的归类以及登记存在失真、不完整等问题;三是由于会计档案资料主要实施的是各部门分散化管理,这就给有关会计档案资料的保存与监管带来了管理条件上的限制;四是调阅资料主要是由事后监管部门进行管理,这就给会计档案的登记与管理造成随意性大。上述有关会计档案存在影响会计档案安全性的问题,就很容易带来会计档案管理难以实现人民银行会计档案管理的“四防”“四无”基本管理标准。与此同时,由于会计档案管理与核算系统的升级没有实现同步化,结果就导致对于磁介质档案的调阅存在较大的难度。在实际的管理中,一些磁介质会计档案是在特定的应用系统中生成的,那么在实施磁介质的调阅中,就需要在特定的运行环境中进行。但是核算管理应用系统版本的升级、更新,对于一些旧有的磁介质档案已经无法实现调阅,这样就失去了档案管理在实施会计档案管理的有效使用

   (二)内部保密管理制度与司法执行存在矛盾,会计档案管理存在风险

   为防止会计档案在管理中造成的会计数据丢失或者泄密,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对于会计档案的管理明确作出“各单位保存的会计档案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提供查阅或复制,并办理登记手续。”这一严格的规定。但是这一有关会计档案数据的内部管理制度,与行政司法管理中的公开化、透明化监管之间存在冲突,这就导致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执行难度大、实施效度不充足等问题。比如对于司法部门执行有关公务时,就会要求基层人民银行出具有关的会计档案凭证,基于上述分析,这样就给会计档案管理带来比较大的困难。与此同时,由于基层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人手不足、职责不明以及会计档案管理知识欠缺等问题,导致对于一些会计档案的管理难以实现专人的保管,内部管理制度执行的不严格,就导致在会计档案的管理中存在诸多的管理与监督隐患。

   (三)会计档案制度制定不完善,有关会计档案监督不到位

   在目前运作的会计档案管理模式中,全辖市、县两级行包括事后监督中心、业务核算部门和综合档案管理部门共9个部门参与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会计工作检查而言,会计档案属于其中一项最为基本的内容,但是部分人民银行在实际的会计工作检查中,普遍存在只看登记簿的建立或档案的装订整理等,对于一些档案的入档是否及时以及档案的归类是否正确等问题,实施检查的比较少,结果就造成会计档案监督管理上存在漏洞。会计档案制度制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于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不明确。在《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中,涉及会计财务、国库会计、货币发行会计等业务产生的会计资料的规定较为明确,但未提及事后监督过程中产生的监督资料保管期限。2004年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第二十七条规定:“事后监督产生的文档资料,由事后监督中心按照档案管理规定保管。”由于上述制度、规程对事后监督过程中产生的监督资料保管期限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基层人民银行在实施有关会计档案的管理会出现真空和时紧时松现象,造成会计监管的分散保存、多头管理,这就造成一定程度上,有关会计档案管理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二是有关会计档案监督形成的资料归类不明确。新的《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明确了事后监督部门的会计监督职能,由于分别隶属会计序列和政工序列的会计档案管理部门,工作职责的侧重点不同,管理力度、操作要求、执行标准也不尽相同,涉及监督形成的资料管理没有明确归属哪一类会计资料。

   三、提升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档案管理质量的建议

   (一)严格会计档案统一管理,明确管理部门责任划分

   针对当前存在的档案管理部门分散带来的问题,就应在制定与实施相关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依据各部门之间存在的差异有效地规范会计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责。首先,为彻底解决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存在的职责不明确、操作不规范、硬件不配套等问题,建议逐步实施“集中监督,集中管理”的会计档案管理模式。通过实施会计档案资料的异地保管,定期对会计档案进行复制,由事后监督部门对监督完毕的会计资料以及会计核算辅助资料进行统一整理归档,不再将监督完毕的会计资料进行返还。其次,由于档案管理涉及到多个管理部门,因此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强化自身在关于会计档案制度管理方面的学习,在掌握基本规定要求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严厉杜绝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问题。再次,规范会计档案交接、归档操作,严格会计档案查阅手续,库房设施要满足规定要求。不断加强指导基层人民银行还应按照自身发展的实际,不断地对本行的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修订,明确自身职责,积极地将有关会计档案管理的工作落实到人,对于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与防范。

   (二)完善基层人民银行的制度管理,切实加大会计档案的检查力度

   为切实的强化基层人民银行的日常管理,对于人民银行的基层管理,就应积极的强化自身的制度建设。首先,针对《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和加强事后监督工作意见》强调了事后监督职能定位,这一管理弊端,应积极的将有关事后监督资料划归到会计资料的管理范畴中,并及时的对事后监管部门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监督资料保管期限进行及时的明确;其次,针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检查,应积极的从有关档案登记薄记录的完整性、整理的规范性、归类的正确性以及入档的及时性等方面着手,对于销毁手续是否健全、安全措施是否符合规定等进行全面化的监督与管理,以实现会计档案保管的妥善以及存放的有序;再次,积极地对司法部门调阅会计档案审批制度进行有效的完善,不仅要强化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保密教育,还应对其在实施会计档案管理中的保密与安全意识进行有效地提升,以积极的确保会计档案的不泄密和信息的绝对安全;最后,为有效防止会计信息的安全管理,就应加强与司法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积极的就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档案信息的管理措施,进行有效的交流,从根本上确保人民银行的信息管理安全。

会计资料基本要求篇9

【关键词】基层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优化设计

社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逐渐成为了基层医院运营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基层医院信息系统以计算机硬件、软件与网络通信为主,同时需要综合考虑各部门的物流、人流以及财流等;并对医疗活动所有环节中出现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保存、整理、传输、统计以及加工等,从而为基层医院的正常运行进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笔者从分析数据库建模和设计规范人手,分析了基层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存储模型,并探讨了数据库的性能优化设计问题,为优化设计基层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提供参考。

1数据库建模及设计规范

1.1数据库的规范化设计

数据库的规范化设计结果是指在使用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准确描述信息数据与其他的所有元素之间存在的关系。根据现代关系理论的相关概念得出,基层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应该需要遵循的是第三范式。但是在设计数据库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第三范式的方法进行构造。在任务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假设每次操作需要对多个表进行访问方可得到所需的数据信息,就可能会造成系统在运行删除、插入/改写等命令时批处理程序与联机的速度会下降。这通常是因为连接的表过多造成的。所以在设计表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完全遵循第三范式,数据资料的冗余装入可以不依赖在主关键字表中。

1.2基层医院信息数据库的基本设计要求

在调查和分析基层医院业务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该医院信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应该满足以下五点要求。其一,医院信息系统所管理和处理的数据信息种类较多,数据资料应用范围广、数据量较大,因此基层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需要具备系统数据分布、扩充以及不断积累的能力。其二,医院信息系统在积累中形成的业务数据资料是基层医院今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其他的信息系统并不相同。对于这些业务数据资料需要及时进行转存和备份。其三,从宏观角度来看,医院是整个医疗保健系统中的领导者,从微观角度来看,医院承担了教育和保健业务,因此医院信息系统也属于广域分布型的应用系统。其四,因为医院信息系统的电子病历引人的是面向对象的操作技术,所以基层医院信息系统数据能够满足这类操作需求,如:支持病历的模板、元素以及系统管理中的系统配置,重构中对有关对象的封装与定义等。其五,基层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应该支持联机事务处理系统、数据挖掘技术以及数据仓库等。

2数据存储模型的系统规划

基层医院系统作为联机业务处理系统,该系统中的数据信息种类较多,存储量较大,且历史数据资料也在不断积累中,这样就会造成该信息系统空间占用的不断扩大,该系统的工作效率则会下降。

所以在总体设计过程中,应该从长远观点出发对业务数据存储模型进行系统的规划。其中规划原则是在保障数据资料安全传输的基础上,对日常操作数据表进行有效地控制。其一,建立逻辑型数据库,将数据资料进行分类存储和保管,并按照实际需求满足物理方面的分布型数据库。其二,对过期的数据资料进行分类、筛选与处理,并定期做好归档存储工作,将其和日常的数据操作进行分离,这样能够提高信息系统的效率,也有助于对旧数据资料的查阅。

3数据库的性能优化

3.1常用表的优化设计

对于基层医院信息数据库而言,通常情况下会将病患的基本资料存放在一张表或是多张表中,通过访问医院信息数据库的基本患者表就能够找到所需要的数据资料。但是因为医院每年病患数量较多,对所有病患基本资料表进行直接访问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根据调查统计发现,有80%左右的复诊患者均属于一个月内有过就诊记录的患者。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工作效率问题,应该将新患者的基本资料存放在登记信息实时表中。此外,基层医院还应该建立同构的病患基本资料登记信息海量表,利用存储过程与批处理的方式等后台操作,将一个月前就诊患者信息从实时表转存到海量表中,这样才能减少常见病患表的数据信息量。基层医院还可以利用过期库、备份库以及归档库等减少主数据库的信息负担,有效地控制主数据库的空间大小,从而进一步提升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3.2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所使用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在查询条件和表连接条件中频繁出现的属性列应该建立索引;常作为连接条件或查询属性列多属于主键、外键,例如:所使用的复合索引等,索引中的所有属性列的顺序需要和应用程序语句中的连接条件与查询属性的顺序相同。此外,在基层医院应该加强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中视图这类逻辑表的应用,消除复杂的结构化查询语言,并起到很好的安全保密作用,以此实现数据库的优化设计。

4结语

现代化医院信息系统的用户主要包括了该医院的医师、护士、管理人员以及医技人员等,而信息系统包括了和患者医疗服务相关的数据资料、经济上的数据资料等。因此,基层医院在建设和优化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过程中应该满足实际的业务需求,并有效解决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俊华,贾荣德.SQLServer数据库优化[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8(14):32-36.

[2]陈春涛,卢祖洵,孙传彬.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1):47-50.

[3]张凤琴.数据库原理及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0-240.

[4]王徐冬,杨希武.我国HiS的发展及未来趋势[J].医疗卫生装备,2008(02):39-41.

[5]于琴.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03):790-792.

[6]金雯.医院数据系统的安全性备份方案实施[J].中国医疗设备,2008(06):40-41.

[7]魏牧.浅谈医院信息数据库的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9(08):247.

会计资料基本要求篇10

今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随着近几年积极财政货币政策累积效应的不断显现,国民经济发展在克服了“非典”的冲击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91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比去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其他各项指标也都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尤其是有三方面的情况值得我们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的同志特别关注。第二方面是生产资料市场持续旺盛,并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快速增长,其规模和增速均创下历史新高。二是市场供需在加速增长的同时保持基本平衡的格局。三是价格明显攀升,结束了长达两年的低迷下降态势。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今年1~10月,全社会实现生产资料销售总额7.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无论是销售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是近几年来的最高水平。生产资料供需在加速增长的同时,保持了基本平衡。32种主要生产资料资源增长18.5%,需求增长19.5%,市场保持了基本平衡。在需求大幅上涨的拉动和成本上升的推动下,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升7.5%,比年初上升5%。不仅上涨明显,而且涨幅之高,也是1994年以来所没有过的。以上所描述的情况,既是广大从业人员辛勤劳动的成果,同样也是包括今天在座的各位在内的广大统计信息工作人员不怕困难,辛勤统计的成果。同志们的工作十分辛苦,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领导,向生产资料流通行业广大统计信息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2004年,根据目前国际国内经济运行情况走势分析,专家普遍认为发展环境总体要好于今年,国民经济经过连续三年提升将进入繁荣阶段。生产资料市场需求仍将继续呈现旺销格局,市场价格可能高位趋稳,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能否继续把握机遇,巩固和提升企业经营规模,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是我们能否进一步搞好统计信息工作,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信息、咨询、监督作用。

下面我想就进一步加强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要树立统计法制的观念,做遵纪守法的典范,全力支持行业统计的发展

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统计要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部门服务,同时更要为企业经营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政府服务的最终结果,仍然是为企业经营和社会发展服务。

由于新型的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工作体系建立才两年,各个方面的基础都还比较薄弱,尤其是统计调查单位还很有限。目前的能按时报送资料的单位还只有50多家,主要是原有的国有综合性大中型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当然这些企业作为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的核心企业部分,所反映出的企业经营规模、效益增长与发展情况,基本可以代表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的基本走势,但由于其单一的国有性质和综合性特点,无法完整地反映市场经济形式下,我国多种经济类型共存,国有经济逐步退出流通领域,非国有经济飞速发展,以及流通专业化高度发展的特征。此外,在现有统计单位中,还缺少轻工、纺织、农业生产资料方面的流通企业,也影响了行业统计在品种范围方面的全面性、完整性。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尽快拓展统计调查对象,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一些企业统计法制观念淡薄,不愿意提供企业统计数据所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在我国国境内的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统计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我们广大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要认真学习《统计法》、严格遵守《统计法》、树立法制观念,依法办事,做遵纪守法的好企业。要按照《统计法》和《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制度》规定要求,依法报送统计调查资料。

我会将配合国家统计执法部门,在适当的时候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进行《统计法》执行情况检查,凡有不按

《统计法》和《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制度》规定要求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都将依法进行处理。

二、加强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支持力度,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现行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工作,是近两年在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重新调整建立起来的。两年来,在各方面的重视与关心下,在广大统计信息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统计测算的全国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指数、生产资料流通行业重点企业经营情况与效益指标数据,以及有关生产资料市场形势的各种分析报告材料等,已经成为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相关机构研究,了解国内生产资料市场形势的重要依据,不仅在相关材料、报告、文件中大量引用,而且在制定有关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时,也经常用来作为依据资料并征求我们意见。我们许多企业领导也是将其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资料。有关这方面的一些情况,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林峰同志接下来还会向大家作更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多说。问题是由于企业改革等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统计工作队伍不稳,统计工作人员变动大,统计工作安排得不到保障,统计报送渠道不畅,报送不及时,资料数据不完整,统计工作人员业务知识缺乏、生活待遇低下等多种不利情况,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质量。我们希望,各单位领导与负责人能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支持力度,确保统计人员的配备与落实,把素质高、责任心强、熟悉业务的同志,特别是从事过这项工作的人员安排到统计岗位上;确保统计工作经费的落实。统计信息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相当经费支撑的,必须设法给予保障;要确保统计工作任务的落实,要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及时组织安排建立统计台帐,及时完成统计报表资料收集、填写与报送工作,要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要进一步扩展统计监测内容,提高统计服务水平,将统计工作推上新高度

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监测工作的目标,是要建立“准确、及时、全面”的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其中所谓准确,就是统计监测所反映的情况、现象、趋势等要客观、真实、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及时,就是监测反映要迅速、灵敏,苗头一出现,行情一变化都要能立即作出反映;全面就是统计监测的对象要广泛、监测的品种目录要丰富多样。目前不仅我们的统计调查单位还偏少。统计指标内容也比较简单,重点企业统计只有购、销、存三个业务统计指标和十几个财务统计指标。品种统计只有20多个规格品种,范围还不够广泛,数量还很有限。价格统计是另外一套体系,与企业统计没有有机结合。从统计监测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要求看,没有一定的统计监测数量,无法进行科学分析,难以得出正确结论。因此,要进一步增加统计调查单位,扩大统计监测品种数量范围,提高统计监测的时效性。

四、要尽快开展重点物流企业的经营情况统计调查工作

从国际上500强企业中的流通企业情况,沃尔玛等商界强豪都是现代商流与现代物流完美结合的典范,发展现代物流成为其统领商界风骚关键支柱。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要想长期立足,并参与国际国内的竞争,也毫无例外地要向国际企业看齐,做好现代商流与现代物流的有机结合。

由于我国现代物流理念的引入还是近两年才开始的事情,不仅各方面认识还有限,而且有关现代物流方面的统计信息指标数据更是严重缺失,总体状况不明,企业状况不清。政府有关方面在研究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情况、制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时,常常处于没有数据依据的茫然状况。五、继续搞好统计工作的双向服务

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信息工作要坚持“既要为搞好宏观调控、为领导服务,又要为搞好微观企业经营、为基层服务”的两个服务方针,是我们在原国家物资部时期,总结生产资料流通统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方针,我们要继续坚持下去。一方面统计信息工作要满足政府管理部门布置的各项统计任务,要为宏观决策与调控提供所需的统计资料;另一方面要树立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的思想,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强调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流通企业要善于运用统计信息来指导工作,要重视用宏观统计信息指导我们的企业经营。统计信息工作人员要及时把了解到的宏观经济发展、市场价格涨跌波动、市场供需增减变动等方面的信息和分析判断等及时传递给企业,还要根据企业管理,投资经营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搜集信息资料,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分析预测,提供个性化的专题信息服务。这方面大家已做了一些工作,也得到不少企业的认可。我要指出的是,目前这种服务做得还不够好,应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面对明年国民经济可能继续快速发展,市场需求可能将继续快速增长的预测判断,一些企业开始在目前高价位基础上大量补充库存,推动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在调整期的持续上涨,这种行为是否科学,会不会最终重蹈1994年那种价格下降、库存积压、亏损不断上升、包袱越来越重的覆辙,很值得注意。如何进一步做好“双向服务”的问题,这里作为方向提出来,希望大家在会议分组讨论时,予以认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