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7:54

感恩教育培训篇1

【关键词】感恩教育煤矿培训

1.概况

当前社会上正掀起一股关于“感恩”热烈之风。相即伴随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街芳街草,以谢恩泽”、“饮水思源”等悠久的感恩文化成长,我们知道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情怀,同时也是人生的一种使命。然而,在当今这个科技与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感恩”却渐渐被一些人淡忘。

为了唤起员工的“感恩”之心,2010年9月开始,陈四楼煤矿开展了“知恩・感恩・报恩”三恩活动、“母亲节・感恩月”及员工子女拓展训练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在矿井内营造了一种“企业感恩员工,员工感恩企业,感恩递增,和谐共进”的文化氛围,为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开展“感恩”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飞速进步,虽然大量先进技术在煤矿广泛应用,但由于煤炭生产主要位于井下,环境相对潮湿、压抑,与其他行业相比,仍是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较差的高危行业。长期以来,煤矿行业的工人主要来自于外出务工农民,但是面对当前全矿整体产业工人紧缺局面,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渠道的拓宽,其可选择余地变大,从事煤矿行业欲望减弱,即便选择煤矿,也往往吃苦准备不足,对矿井生产环境不适应,出现较高的人员流失现象。如何使新员工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融入企业,使老员工更加依赖企业、以企业为傲,这就需要加强员工企业文化、感恩意识方面的培训,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减少员工流失率,为矿井生产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持,从而达到以“感恩之心”促“安全生产”的目的。

3.陈四楼煤矿“感恩”教育培训

面对复杂的局面,陈四楼煤矿立足长远发展需要,本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度重视员工培训工作,提出了“把陈四楼煤矿建成一所大学,让管理人员精耕思想,让技术人员发明创造,让操作人员历练本领”的理念,并在其指导下开展丰富的“感恩”培训工作。

3.1“三恩”教育构建和谐矿区

陈四楼煤矿自2010年9月份开始,累计开展十期以知恩、感恩、报恩为主提的“三恩”教育活动,每期308人参加,全矿70以上员工接受培训教育。

培训分三部分内容:一是感恩父母;二是感恩企业、感恩领导;三是珍爱生命。以“感恩父母感恩企业、感恩领导珍爱生命”为题,结合各类案例,通过诙谐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就什么是感恩意识、为什么要感恩;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等各种形式,营造和增强员工感恩意识?给全矿员工上了生动的一课。

培训期间,全矿领导收到1057封员工来信,在信中员工们纷纷撰写心得体会,抒发心中感慨,表达对“感恩之心”、“知遇之心”的认知,深入阐述对“感恩”的理解;全矿员工给父母汇款达582450元,为父母买衣服1169件,陪父母吃饭997次,营造出“企业感恩员工,员工感恩企业,感恩递增,和谐共进”的知恩、感恩、报恩文化氛围。

3.2感恩教育“进家庭”

矿井的安全生产单单依靠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她还需要员工家属的配合与支持。为了使员工家属充分了解矿井生产情况,为安全生产提供坚实的后方支持,陈四楼煤矿继员工家属下井体验生活活动后,组织了感恩教育“进家庭”活动,对愿意参加感恩教育的员工家属进行感恩教育培训。在陈四楼煤矿职工礼堂对来自各基层单位的职工家属进行感恩教育培训此次活动我矿参加培训人员达350余人次。通过活动使员工家属进一步了解矿井生产中安全的重要性、企业为保护员工安全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及员工家属在矿井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从而充分发挥员工家属“半边天”的作用,达到共筑矿井安全生产的目的。

3.3“母亲节・感恩月”活动

为进一步推动“感恩”教育活动,使员工能常怀感恩之心,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2011年5月份陈四楼煤矿开展了以“孝报父母惠报陈矿”为主题的“母亲节・感恩月”活动。活动分为4个阶段,①亲人有话对你说。安全是煤矿工作的重点,是“天字号”工程,失去员工亲人的支持,单单依靠单位的力量去做安全工作是不够的,为了发挥员工亲人的力量,在活动期间,陈四楼煤矿组织相关单位人员到优秀员工家中,对员工的亲人进行看望,并将亲人想对员工说的话进行采编、录制,放在VoD点播系统上循环播放,使每一位员工在入井前都能听到亲人的叮嘱,以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②“我为母亲许心愿、我为安全献箴言”。1、设立“母亲树”,设计制作4000余张许愿卡,让工人写下对亲生父母和衣食父母的祝福,将许愿卡挂在“母亲树”上。邀请6位员工母亲来到活动现场,员工亲自为自己的母亲献花,母亲现场发言。由于平常工作繁忙,许多员工很少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与父母说说心里话,现场两位员工母亲的发言更加勾起员工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父母需要的很简单,他们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平平安安,母亲的句句叮咛化成员工安全工作的动力。③以“感恩母亲、报恩陈矿、共筑安全”为主题的有奖征文活动。通过征文比赛的形式,使全矿员工的父母、对企业的感恩之前表达出来,整个活动中共收到2300余篇员工征文。④举办《我的“母亲”》演讲比赛。员工的感恩心声除了要用文字表述出来,更应该通过语言大声的表达出来,因此,陈四楼煤矿在征文比赛之后组织了以“我的‘母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参赛选手们积极准备,围绕“亲生父母的养育之恩,衣食母亲的培育之恩”,结合自身典型的事例,发表了热情洋溢、精彩纷呈的演讲。充分表达了他们对父母、对企业和对社会那份沉甸甸的爱,掀起一场感恩的热潮。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全体员工在生活中亲身体验感恩的事,营造“企业感恩员工,员工感恩企业,感恩递增,和谐共进”的文化氛围,达到以“感恩之心”促“安全生产”的目的。

3.4员工子女拓展训练

子女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一个家庭的动力源泉,随着人们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加,足以感触到子女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也是困扰陈四楼煤矿职工的一件大事,使职工无形之中增加了工作的负担,更有甚者部分职工子女不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对其默默的付出视为不负责任的行为,对该矿职工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无形之中也为该矿的安全生产埋下了多颗不定时炸弹。陈四楼煤矿职工较多,还有的是双职工,由于煤矿的工作特点,该矿职工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来教育辅导其子女的学习,那么这就使职工子女的教育形成了一个真空状态。最近,网络、电视等相关节目纷纷报道,在暑假期间屡屡出现未成年在校生犯罪行为的新闻,消息一出更给该矿职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那该如何破解职工的忧虑,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该矿的安全建设呢?能不能通过拓展训练的形式?如果那样的话,不仅使其充分利用暑假时间,还给他们一个同龄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同时又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陈四楼煤矿培训科于2011年7月18日~8月4日共举办了三期“爸爸,您辛苦了!爸爸,我爱您!”为主题的陈四楼煤矿员工子女素质拓展训练,让181位员工子女接受了该矿优秀企业文化的洗礼,为300多名职工排除了子女暑假忧虑,确保了该矿的安全生产,不仅使该矿职工家庭更加和睦,更增加了职工对该矿的归属感、忠诚度,取得很好训练效果。

4.陈四楼煤矿“感恩”培训思路总结

培养员工的感恩意识,让员工时刻拥有一颗对企业感恩的心,每一个人即使只有五分能力,也能干出十分成绩,因为不再抱怨了,不再畏缩了,在困难面前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自己的领导面前就不会有对立的情绪,因为只有这样,员工才会明白这是为企业做事,这是应该做的事;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同事彼此之间关系会更加融洽,即使在误会面前,也会用温暖的话语慢慢解释,从而化解误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任何一个人包括自己就会在工作之中心无邪念,不会再有损公肥私、损人利已、消极怠慢之事发生。因为拥有一颗对企业感恩的心,即便成为了企业真正的主人,也会有“荣辱与共,兴衰同在”信念。

通过系列“感恩”活动来对员工进行感恩教育,则是一个由外烁到内省的反思过程。它立足情感培养,坚持教育活动化、活动生活化。通过多层面的活动,使员工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升华情感,从而形成道德认同,增强爱心行动,建立完整的人格,增强员工的感恩意识好人安全意识,实现了由“人要我安全”到“我要我安全”的转化,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这些措施相辅相成,形成了陈四楼煤矿特色“感恩”培训模式。

5.结语

总体来看,陈四楼煤矿秉承“把陈四楼煤矿办成一所大学”理念,让管理人员精耕思想,让技术人员发明创造,让操作人员历练本领,在日常培训工作中除了注重员工技能培训,更加注重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培训,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增强员工的感恩意思、与企业工荣辱的观念,实现了安全管理培训载体不断丰富,安全管理培训效果不断深化,2012年被授予“全国职工教育示范点”等荣誉称号。陈四楼煤矿的经验值得在煤炭行业内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安全,陈劲,沈教跃.做一个懂得感恩的员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10:80-83

[2]马乃毅,徐敏.现代企业员工培训的新趋势[J].商业研究,20o4,18:64-65

感恩教育培训篇2

一年一度的暑期师德培训开始了,暑期师德培训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一次集训,是教师心灵的一次洗礼,是思想素质又一次充电。作为秋季开学的前奏,师德培训,既是教师的收心会,也是新学期的一次动员会。

今年暑假,学校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暑期师德培训,每年的师德培训就像一顿心灵的鸡汤,洗涤着污浊,净化了灵魂!今年的培训更是如此。今年学校特意从县里请来了三位名师给我们讲座,其中一位是龙港实验中学的项延唐老师,他讲座的主题是《用智慧播撒阳光》,主要讲述他的班主任工作事迹,他是一位事业型、创新型的班主任,班级管理有声有色,注重细节,从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到班级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别开生面的活动开展,让班集体始终洋溢着生机与活力。他始终活跃在学生当中,善于用机智幽默的语言和真诚感人的行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不断激励学生走向成功。他把欢乐带给学生,把惊喜送给家长,把智慧留给学校,以满怀的激情抒写诗意人生。他特别喜欢当班主任,特别迷恋育人工作。他德育工作的特色很多,给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他的班级文化建设。他每接一届学生,总要求朗诵两首诗:《美好的中学时代》和《什么是集体》。他每带一个班级,总是班名、班训、班歌、班级寄语、班级精神、班级领奖台、奖杯、奖牌、班旗、班牌、组名、男女生生歌、家长会会歌等一应俱全。他的每位学生的桌角均有“我和我追逐的梦”小名片,写有个人梦想、崇拜的英雄、喜欢的格言以及远、中、近期目标。他注重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让学生伴随感恩成长。集体生日庆祝会,传达母亲的祝福,对生活的感恩。在母亲节等节假日,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开展“我给父母送祝福、做家务”社会实践活动,召开了“感恩的心”系列主题班会。建议全班给有突出贡献的同学写感谢信,对一些在感恩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我自编三句半节目来表演,把教育活动寓于文艺创作之中。每周家校联系单上的家长、老师的留言,要求学生进行感恩回复。坚定的感恩宣言响彻校园,温馨的感恩话语贴满教室,炙热的感恩交流传递心间,共同筑起了一道流动的感恩长城。在从教二十年的每一天里,他从未懈怠过自己,也从没放弃过努力。对学生无私的爱,就是他每天的动力。他常说:“用心工作如一,用爱负责到底!不管我头顶是怎样的风雨,我将用我的努力来创造我的记忆!”他的很多事迹值得我借鉴。

记得刚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常常回忆起自己上小学时的情景,那时自己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曾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那门课的学习。我想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的教师。本次师德学习体会最深的体会就是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用爱去关心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我深深地认识到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而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工作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老师作为学习的榜样并加以模仿。

感恩教育培训篇3

(一)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首位,以定期讲座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公共安全教育的平台。一般来讲,安全教育可以分为安全法规教育、安全知识教育与安全技能教育等等。通过安全教育可以告诉学生:什么是危险境地?在身处危险时该如何保护自己?等等。即可以让学生知道避免伤害,保护自身的安全。如什么是地震,地震时的逃生和自救措施,灾后的防疫知识;发生火灾的条件,火灾的分类,灭火的方法,火场的自救与逃生等等。如2013年6月7日8时,厦门快速公交车发生燃烧事件,47人死亡、34人受伤。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地震589人死亡,2401人受伤,灾难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安全教育让学生具有避险意识和防灾救灾的知识,而使学生懂得如何保护生命和珍惜生命。

(二)死亡教育生死教育必须成为生命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我们必须让学生正确地了解人的生与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死亡观,勇敢地面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死亡是生命中自然的过程,它是不可避免的,中国传统文化忌讳死亡,认为死亡是不吉利的事情,一般不轻易涉及这个话题。而西方一些国家的学校常常会让学生思考:如果你的生命只有3天,你会有什么计划,最想做什么?如果给自己写墓志铭,你打算写什么?你会怎么写?其实这就是一种死亡教育,使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或者死亡来临时,能显得平静坦然。人们从生活中接受一些死亡实例,一般都是自然的死亡,很少有其他的死亡教育,比如因地震、火灾、飓风、海啸等不可预测事件导致的死亡,这无疑是个缺憾。通过加强死亡教育,首先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宝贵,从而珍视生命,享受生活,减少自残、自杀或相互残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

(三)挫折教育所谓挫折是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所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人的一生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生命教育中必须加强挫折教育的内容。于是,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培养学生的一种抗挫折能力。因此,挫折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经受挫折的洗礼后,学到了一些知识,最重要的使他们更加走向成熟。

(四)感恩教育唤起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知母恩”并不是生命教育的全部,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也非只是“知母恩”,生命的价值应在贡献社会中体现。唤起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的最终目的也同样不是仅仅停留在“知母恩”的层次上,而是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对生命教育更高境界的认识。对父母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喜欢这个社会的。感恩教育要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使他们懂得付出,懂得回报。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所以,感恩是对生命生活的思源,是享受权利后的一种义务和责任。感恩教育要让学生们明白:只有感恩,才能明白幸福的含义,只有感恩,才能笑对人生的风雨,也只有感恩,才能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我们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坚持举行一年一度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通过系列教育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给予生命,感谢老师的培育,感谢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活动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面向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对其人格塑造、心灵培育的重要作用。

二、开展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的途径

第一是专题课程,即在学校开设专门的生命和感恩教育课或开展生命感恩励志专题讲座,有专门的师资力量和教材等,即利用心理教育和德育等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比如,可以让学生针对感恩教育讲座或对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对生命和感恩的探讨展开讨论,或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展开辩论,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追问,对感恩认知、情感、行为的探讨,写出对感恩教育的心得体会,或者写给父母一封感恩信等方式,使大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感恩父母、老师、朋友。也可以通过死亡话题讨论、开展死亡游戏以及临终关怀和感恩社会行为渗透等形式,让学生领悟到珍惜生命、感恩生活。也可以通过这个节日感谢所有帮助和支援我们的人。最重要是转化为个体感恩行为。

第二是辅助课程,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与健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尊重和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如语文课渗透人性化教育和生命和感恩意识;体育课教育学生认识生命运动的技能、方法;身体力行去帮助和感谢身边的人。美术课教育学生欣赏生命之美,爱的伟大。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在德育中挖掘和渗透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成为辅助课程中,也是进行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最为便捷、最显效果的途径之一。

感恩教育培训篇4

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和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高校的学生可以来自天南地北,他们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也都大不相同。因此,学生的贫富差距就会造成相互攀比,从学习到吃穿。在物质经济方面,贫困生由于受到攀比心理的影响,就会感到很自卑,久而久之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产生抑郁情绪。比如前几年出现的马加爵事件,就是由于产生了自卑情绪继而怒杀舍友。

(二)贫困大学生存在仇富心理

由于贫困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比较,会逐渐觉得贫富差距较大,并且他们缺乏对社会的认识,继而产生仇富心理,甚至开始仇视整个社会,心理感到失落,对生活没兴趣。如果任由这种情绪继续发展,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学生会失去奋斗目标而一蹶不振。

(三)贫困大学生感恩之心淡薄

部分贫困生以贫困为借口,只想依靠学校和社会对其资助,认为学校和社会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对于学习方面不够重视,学校的活动参与度也不高。还有些学生利用资助金满足自己的私欲,逐渐变得懒惰,缺乏独立创造的能力,感恩意识淡薄,不懂得知恩图报。对于父母和朋友的帮助认为是理所当然,进入学校后与家人的关系更加疏远。对于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也呈现出冷漠的态度,甚至认为是分内之事,不必感恩。最后,还有些毕业的贫困生不偿还贷款,给学校和国家社会都带来负面影响。

(四)贫困大学生缺乏对政治的了解

贫困学生一般成长的环境条件比较艰苦,因此接触到的媒介和信息平台也较为有限,而关于国家政策、政治的了解就更少了。在他们的眼中,国家大事比不上自家的小事,他们对此不感兴趣。这些情况都使得他们缺乏是非观念,影响他们对是非的评判标准,甚至淡化了爱国的热情。这些都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他们今后的工作表现。

二、高校辅导员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

贫困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和思想方面多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辅导员应该加强对他们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首先,辅导员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和学生会活动,增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通过展现自我,能够提高个人的自信心。辅导员还应该与学生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对于他们的问题给与反馈。此外,辅导员应该提醒其他同学要关心和照顾贫困学生,多与他们交流,不要歧视和嘲笑他人,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在这种环境中,贫困生能够逐步消除心理自卑。其次,辅导员要让贫困生能够正确看待贫困差异,对社会抱有希望。辅导员可以在平时的交流过程中,灌输学生财富是靠自己劳动创造的理念。积极安排一些育人讲坛和成功人士的讲座,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最后,要注重贫困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辅导员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干部的竞选,努力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演讲、表演等,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培养贫困生的爱国情操和政治素养

通过学习政治知识,培养爱国情操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贫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可能甚少使用先进的设备,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也比较缺乏,辅导员就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比如订阅相关杂志报刊,分发给贫困生,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到国家实事。利用开放网络教室,使贫困生能够通过网络,掌握到国家动态,了解政治知识。通过政治知识的有效传播,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组织贫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有些贫困生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为了培养他们能够自力更生,辅导员可以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去老人院看望孤寡老人,照顾福利院的儿童,进行义务献血等。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别人的困难之处,从而产生帮助他人的心理,改变原来的态度,怀着对学校、社会的感恩之心学习和生活。此外,辅导员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学校提供了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可以让学生减轻家里的负担,还可以让学生尽早地融入社会,锻炼个人的工作能力。通过勤工俭学,学生培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还通过工作感悟到劳动的辛苦,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让贫困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减少仇富心理,学会用勤劳创造财富。

(四)教育贫困生常怀感恩之心

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感恩诚信活动,使学生能够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让受国家资助的贫困生写一封感恩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激。还可以组织贫困生进行义务劳动,通过辛勤的劳动换取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表达他们对学校的感恩。通过感恩系列活动,让学生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关心身边的人和环境,感恩社会对自己的关怀。只有常怀感恩之心,才可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未来通过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回报父母。

(五)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培训

很多辅导员不是心理专业或是思想政治专业的专家,因此在实际的教育中,总是凭着自己的经验辅导,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使辅导员能够准确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辅导效果更加显著,学校可以安排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课程或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专业的培训可以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为实践提供帮助。学校还可以安排辅导员参加一些经验交流会和其他学校的辅导员进行这方面知识的互相学习和交流。通过安排培训考核,对于心理和思想政治培训合格的辅导员办理合格证允许上岗,对于不合格的辅导员进行再培训。这样的培训不仅可以使辅导员自身素养得到提高,还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培养和教育学生。

感恩教育培训篇5

关键词: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环境培育自我提升

据教育部2005年统计,大约三分之二的高校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因此,新时期不断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青年教师品德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就青年教师来说,他们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强,基础扎实,是教学科研的主力军和学科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未来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和支撑发展的支柱。青年教师整体素质高,对教学工作有较高的积极性,但由于他们刚刚步入高校、教学经验不足,因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为了尽快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以及建立师资水平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高校要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

一、岗前培训

自上世纪末以来,高校补充的新教师一般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博士毕业生的比例逐年提高。因而就学科专业知识来说,这些新教师已经具有较高学历,但由于我国大学教师教育的缺乏,那些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新教师,教育专业知识基本是空白。在这个大背景下,1996年原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规定,对助教要进行“主要包括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师职业要求等内容”的岗前培训。1997年原国家教委又下发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岗前培训的目的、学时、组织实施机构等。在原国家教委明确提出新补充到高校的教师要进行岗前培训之后,全国许多省市的“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培训”、“高校教师岗位培训”等逐渐统一,形成了比较统一、规范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体系。岗前培训多年来的实践证实,它是现阶段非师范专业毕业的高校教师有组织地获取教育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岗前培训这样的短期培训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但是对其作用不能夸大。因此对于青年教师特别是非师范类的教师就要利用多种形式,不断增进自己的教育专业知识。其实在国外早有这样的经验,比如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和研究生院委员会共同发起和运作的“未来师资培训计划”将教师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统一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英国也有“校本培训”的实例。

二、环境培育

青年教师从学校毕业走入另一个学校,表面上仿佛是从学校到学校,其实职责上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受者转为授者,如何使其更好地适应这个转变,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就需要他所在的这个新环境给予他巨大的帮助,学校应该采取以下积极措施。

1.帮带制。以老带新,每个新教师都应该有老教师帮带,跟班助课,可以学习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同时能够积累经验,更好地把握科目的重难点,更加适应教学环境和学生情况。

2.试讲制。青年教师在承担课程前应该在教研室范围内或学院范围内试讲,只有能够达到站上讲台的要求时,方可独立授课。万事开头难,起步当然是最重要,但要把好关。

3.听课制。青年教师应该每学期都听其他教师的课,只有多听多学多积累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4.竞赛制。组织青年教师的讲课竞赛,不仅对其是种督促,而且能更好地发掘青年教师的潜能和进取心。

青年教师通过帮、传、导能够很快适应岗位工作、明确职责、做好教学工作。学校的教学督导工作和有关的人才培养制度从整体层面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自我提升

“活到老,学到老”。青年教师自身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1.提高修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取决于自身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青年教师自己必须先拥有感恩之心。有无感恩之心是一个人品德高下的反映,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应该永怀感恩之情。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年龄差距相对较小,其一言一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效仿比较,因此在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朋友相知之恩,领导、同事关怀帮助之恩等方面,教师都要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另外,青年教师情绪容易波动,尤其要注意在面对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时或因客观因素个人受挫时,不一味抱怨,更不将抱怨情绪发泄在学生面前,要以豁达、平和、坚毅、乐观的积极心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的主流方向,对社会怀有感恩之心,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当然还包括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修养与提高,业务知识和教风学风的提高,仪表仪态、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素养的提高,人文素质的提高,等等。

2.认真备课。第一次登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要想讲好第一轮课,必须多方位地做好精心准备。如: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认真制定教学日历,精心准备教案;听相近专业的优质课程,虚心汲取好的教学经验;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准备和专业情绪,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把讲课作为一门艺术,做到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取得进步。

3.挚爱学生。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热爱教育事业,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师爱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不仅传授知识技能,而且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以学生为本,给予学生尊重、信任、宽容、赏识、理解,从不同角度欣赏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所关注,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4.教研同步。科学研究、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两大职能,专业课教师要讲好一门课,最基本的要求是对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做到融会贯通,站到理性的高度重新认识所学的知识体系。因此青年教师应该涉猎更多本专业相关知识,时时跟进国内国际发展动态,多研究多参阅,并进行深入反思,用虔诚的心搞好学问,同时将研究融入教学,两者共同进步,这样才可以肩负起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5.积极创新。现在全国都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搞创新,在高校青年教师是最具活力,最具能动性也最有创新能力的群体。创新要适时转变教育思想,破除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提出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近年来有些高校青年教师充分利用自身与大学生共同关注崇尚的各种新生事物,搭建平台,寻求与学生的共同语言,加强交流沟通,如通过BBS、博客等网络途径与学生交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学业指导工作,进一步体现青年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重要意义。

现代大学教育是以发挥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科学教育,以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当今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每个教师都应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只有率先垂范,才能完成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才能树立起教师的光辉形象,使教育事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明.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培养[J].教育探索,2001.08.

感恩教育培训篇6

关键词:感恩德育教育主题活动

一、感恩教育是时出的呼声

随着独生子女之独生子女的出生,孩子就变得更加的娇贵,作为孩子,索取成为本分,很少意识到对别人的帮助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因此,作为一名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孝道观,让孩子们懂得知恩、感恩、报恩,让“感恩之花”在孩子们心田永远绽放――这是时代的呼声!

二、品德课专题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

利用教材作为教育的载体,以激感和行为指导为授课基点,巧妙联系实际现身说法,把唤起学生对父母真挚而强烈的爱心贯穿到教学全过程。教学中,注重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把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体验、感知体验与孝德教育联系起来,并把教学方式生活化。生活与学科渗透思想教育相结合,才能使教育全面展开,并持之以恒。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我的家》,从人人都有自己的家和我爱我家两个话题入手,启迪孩子重新审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进一步意识到家的重要并从行动上去真正的爱自己的家,爱家里的爸爸妈妈。在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看到彼尔德账单时,都在偷偷地笑,我相信生活中许多学生也是这样做的,彼得的行为何尝不是学生们生活的写照呢,可是当学生们看到妈妈的账单时,笑容消失了,班级沉默了。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也知趣地选择了沉默,学生们已经自己在思考,在自我反省了。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响起,我问孩子们,你们脑海中看到了什么?一位孩子很惭愧地说:“我感觉很惭愧,我看到了那只奔波的小乌鸦,嘴里叼着刚刚捉来的食物拼命往家赶,要去喂它的妈妈,而我……妈妈为我付出很多了,我也要像小乌鸦一样,爱自己的妈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激情被点燃了,紧接着,我追问学生:那我们怎么来爱自己的妈妈?孩子们一张张小手举起:“当爸爸妈妈下班后,我们要主动问候,给爸爸妈妈送上杯热茶。主动帮忙做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让爸爸妈妈操心……”整个课堂,已经是孩子们在讲,我相信,今天,感恩的种子已经种在了孩子们的心田。

因此,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只有与学科渗透思想教育相结合,才能使教育全面展开,并持之以恒。

三、主题活动与生活延伸相结合

寓教育于活动中,是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1.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恩

母亲节,我为母亲洗脚,并制作了表格,填写自己的感受以及父母的感受。《家庭账单》――孩子们在账单中,看到了自己的花费是家里最大的开支,而父母花在自己身上的费用,却很少。

2.引导学生将体验、孝行在生活中延伸

父母和老师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对于孩子给予的帮助,及时给予真诚的感谢,让孩子具备感恩的意识。如在平时教育活动中,我有时会根据情况临时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恩”情怀。有一次,我上完课,我捧着教科书及一叠作业本要回办公室,刚好小金来了――他是单亲家庭,平时外公、外婆和妈妈非常宠爱,孩子对身边的人和事都很冷漠。我亲切地对他说:“小金,老师拿这些不方便,你能帮我拿一下作业本吗?”他声调不是很高地回答:“好。”到了办公室,我感激地说:“谢谢你!”说着还上前拥抱了他。他先愣了一下,接着羞涩而欣喜地说声“不用谢。”从这以后,这位孩子一遇到我拿作业本,总会上前帮忙,他在家也懂得了帮父母做些事儿,懂得说谢谢了――一句简短的话语,一个简单的动作,激起这个男孩的感恩情怀,让“感恩之花”在他心里健康成长。

四、平时训练与家庭考核相结合

每项训练都采取摸底调查、针对性训练、考核再调查三步进行。

根据学校制定的“行孝”要求,让学生明确作为一个孩子在家要养成敬老习惯。进而,我们会进行家访,与家长沟通,达成教育共识,并请求家长给学生的表现给予客观评价,考核,发现问题再针对性指导并回访再考核也,让学生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习惯,并转化为内在行为。

五、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目前,学生家长普遍欢迎和支持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但具体操作时,许多家长还习惯于将孩子的日常生活料理全部“包办”,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注重进一步把启蒙教育与行为训练,深入到各家庭中,及时家访,定期开展家长会,举办“要孩子孝敬父母,家长该怎样做”的专题研讨会等,共同研讨科学育子方法。

在一次次的教育活动中,学生们逐渐形成了知恩、感恩、报恩的习惯,他们用自己稚嫩的小手培育出一朵朵感恩之花。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基石。让我们努力上好“感恩教育”一课,将感恩教育进行到底,让一朵朵“感恩之花”在孩子们心田绽放!让香气弥漫到祖国的角角落落!

参考文献:

[1]尹映霞.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7).

[2]谢丽芳,胡光明.高校“感恩”的缺失与重拾[J].科技资讯,2008,(33).

感恩教育培训篇7

现在留守儿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基层教师,笔者发现各个乡镇都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活动室、亲情号码等,让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同伴一起相处,在活动中体会乐趣,培养积极的品质。也有一些社会组织来到学校举办活动,利用寒暑假,给孩子们开展活动,传递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笔者也参与过红十字会举办的“爱心义教进校园”活动,利用节假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汉字听写、武术学习等活动的开展,带来社会给他们的关爱,但是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否从内心去接纳与感恩外界的这些帮助?

笔者在《感恩父母》的课堂上进行小调查,让他们谈谈“父母对子女爱的行为”有哪些?大部分学生表示很茫然,不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行为,认为一切都是有条件的;极少数同学在冥想的过程中很有感触,表示认识到父母对我们爱的付出和行为。当提起和父母的冲突时,学生们则是更有感触,发现很多孩子很难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爱的行为表现,对父母缺乏感恩的心态,更别提对其他人了。而且多个班级进行上课都出现类似的情况,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情感很淡漠。

最近在心理咨询接诊中发现,有很多留守儿童为了亲子关系的问题来咨询。有些孩子因为父母对自己的成绩的关心,就心生怨恨,认为父母只关心成绩,根本不关心自己。一旦发生冲突,有的时候会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伤害父母,心中产生怨恨,久久不能原谅父母,并且会忽略父母所有的付出,不懂得感恩,情感淡漠。

感恩教育是一种识恩、知恩、感恩和施恩的教育过程。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以往的研究中关于留守儿童的很多,关于感恩教育方面的研究也不少,但把它们整合在一起研究的却并不多,很多感恩教育不够系统全面。二、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1.促进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感恩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一个人心存感恩,有助于他更好地传递感恩的行为,心存感恩也有助于他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周围所发生的事。形成良好的品质,更容易获得幸福的感觉,对生活的满意度增加,懂得识别别人给予的帮助,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2.促进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咨询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存在人际关系的问题并伴随情绪的困扰,所有的问题几乎都离不开关系,更有一些学生是一种病态的处理方式,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伤害他人。很容易对一些现象和周围发生的事情?a生不满。24项积极的心理品质中,感恩与掌控感就属于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助于促进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发展,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更愿意去传递爱、传递帮助,通过这些助人的行为,也让他们体验高自尊及价值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爱和归属的需要,有助提高学生的幸福感。三、关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建议

留守儿童不能和问题儿童画等号,应该在他们身上挖掘积极的心理品质,现有的调查关于留守儿童身上积极的品质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我们应该更多地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关注并挖掘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品质,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克服其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感恩品质是一种积极的品质,它通常在个体的内部识别和感知,并且从心理上真正地认可别人的帮助,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一种美德。培养儿童的感恩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任何一个途径和方法就可以解决的,它必然是一个多途径合作的过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关注与解决。

1.父母是教育的核心,加强自身的修养,促进沟通

有时父母在外地务工,必须和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自己要选择外出务工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明白父母并不是不爱他们,让他们理解父母。另一方面,父母在平时和孩子沟通时,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成绩,当然金钱也不能是父母弥补自己爱与陪伴缺失的唯一工具,这会带来很多副作用。也要关注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感恩品质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品质。父母在平时与孩子相处中也要注意识别自身的情绪,不要让孩子成为“替罪羔羊”,更不能成为自己情绪的出气筒,有意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更好地和孩子交流,及时化解孩子的怨恨情绪,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那种无条件的爱,而不是交易式的爱。

2.学校方面是主力军

(1)高度重视,大力宣传,优化校园环境

感恩品质是积极的心理品质之一,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比如黑板报、橱窗展板、校园广播、演讲比赛等多种途径,在学校里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另外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公益活动,大力宣传感恩教育,并更多地带学生们去体验社会实践活动,去帮助他们,比如走进敬老院送关爱,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其感恩的品质。

(2)探索多种有益的途径,完善学校感恩教育

对于留守儿童感恩品质的培养并不是一个活动就可以实现的,学校必须将其系统化,不能虎头蛇尾。留守儿童的内心是特别敏感的,他们不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特殊的个体对待。这些孩子通常也会和同龄人一样,有很多成长的烦恼,但是他们缺少倾诉的对象。当然学校在平时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学科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另外,学校必须让各种活动系统化常规化,这样才有利于感恩品质的巩固培养。

(3)探索针对留守儿童的团体辅导活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通过成员间的人际互动,促使个体观察、学习、体验,运用动力学理论,在互动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促进、发展良好生活适应性的助人过程。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通常有着共同的困扰和生活环境,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优化其心理品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困惑。有实践研究证明,团体心理辅导在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降低其焦虑水平,提高其积极心理品质方面是显著有效的。在农村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学生设计一套合理关于感恩品质的团体辅导方案,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在团体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市也有教师在进行这方面的课题研究,我想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可行的而未成熟的思想构架,需要在一定的理论背景下去实践,再在实践中完善理论,完善具体操作方法。对于农村中小学可以由心理学老师牵头来给留守儿童进行团体辅导,当然从事团体辅导的心理教师也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从而能更好地开展团体活动,以提升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目的,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感恩品质的培养。

3.从社会层面上加大关注

(1)构建感恩长效机制并进行逐级监督

关于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光靠学校和家庭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社会的保障。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并没有构建长效的机制,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在执行的过程中并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更有一些农村中小学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做一些虚假的材料,实际上并没有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更提不上感恩品质的培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因为管理部门只知出台政策、有时来检查,但是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培训和监督,没有长效的保障机制,有些农村中小学的领导在思想并没有重视起来,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展活动。

为了让农村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得到更长久的效果,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和管理。真正使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能够开展起来,真正能把关注留守儿童的感恩品质坚持下去,这样才是有效的,而不是表面的、无效的。

(2)加强培训

感恩教育培训篇8

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在贵阳市某中学八年级选取两个平行班。一个班为感恩团体辅导组(n=54),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平均年龄14.2±0.4岁。另一个班为常规教育组(n=54),其中男生26人,女生28人,平均年龄14.2±0.2岁。

2.研究工具

采用感恩问卷(theGratitudeQuestionnaire-6,GQ-6)。该问卷包括6个项目,要求被试根据最近的实际感受进行评价,该量表用七点计分,其中项目3和6为反向计分题,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感恩倾向越强;GQ-6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采用奇偶分组法的分半信度为0.82,重测信度为0.70,信度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可接受的水平,GQ-6具有较好的信度。该问卷题量少,不容易使参与测试的中学生产生疲劳效应,从而能收集到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自编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主要调查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团体活动带来的收获。采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5个等级评价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感受。

3.研究方法

本次团体辅导是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目的是培养良好的感恩意识、促进感恩行为。此次团体辅导结合感恩三维结构理论,围绕感恩认知、感恩情感体验及感恩行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共开展6次活动,每周1次,每次2小时。团体辅导教师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团体辅导过程主要采用讲授、游戏、讨论等形式。每次活动结束后让成员写下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想及建议,合理调整团体辅导活动。常规教育组不进行任何团体心理辅导,也不告知其为常规教育组成员。整个团体辅导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导入阶段。加强成员之间的认识和沟通,使彼此不熟悉的成员相互了解,营造愉悦的氛围,建立安全、信任的团体环境。第二阶段:展开阶段。创设感恩情境,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感受到的恩惠,产生感恩情绪,逐渐形成感恩意识。并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进行感恩,将感恩落实到日常行为。第三阶段:结束阶段。分享活动感受,回顾成长过程,结束团体辅导。

4.效果评估

干预前后,两组分别填写感恩问卷(GQ-6)。感恩团体辅导组在活动结束后填写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进一步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效果。

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

二、结果

1.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评分比较

团体辅导前,感恩团体辅导组和常规教育组感恩倾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团体辅导结束后,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感恩团体辅导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常规教育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量表差值比较

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的差值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3.团体活动满意度调查感恩团体辅导组在7个调查项目上持“同意”和“完全同意”态度的百分比分别为96.3%、92.6%、85.2%、88.9%、98.1%、100%、96.3%。

三、讨论与建议

感恩教育培训篇9

一、吃苦意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是在不断的磨炼中长大的。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的新生军训,在练习“立正十分钟”时,定有十几人晕倒;学生和家长串通逃避军训的个例也在不断增加。暴露出的问题是部分学生缺少应有的锻炼,而进行锻炼是需要具有吃苦精神的。进入到一个新的生活环境,有许多新的挑战等着他们,吃苦意识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今后生活的顺利展开和个人的成长。所以培养学生的吃苦意识是始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1.积极参加军训,不怕身体苦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经过短暂、艰苦而又难忘的军训,新生们晒黑了皮肤,但却减轻了体重,增强了抗病能力;少了份娇气,多了份坚强;少了份依赖,多了份自强;少了份怨天尤人,多了份勇往直前。军训不但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磨炼了他们的意志。所以,新生们一定要珍惜这种能历练意志的机会;家长们更不要为子女撑起保护伞,为子女逃避军训寻找借口;学校和教师要通过考核制度,确保所有学生高质量地参加军训。

2.自理饮食起居,不怕生活苦

进入新的教学环境,新生都将遇到如何自理生活中饮食起居的问题。以往曾有家长每天来学校,收集子女的换洗衣物回家,或者在子女寝室帮子女洗衣袜等事例,更有家长雇用生活指导教师帮他们的子女洗衣做事。一些学生似乎也习惯了父母的大包小揽,几天不洗袜子、脏衣裤周末打包回家,更有甚者大热天几天不洗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的始业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开学初的军训,应把整理寝室内务、日常洗漱等当作训练的必修课,并加以考核;班团活动课上,班主任教师也要及时对学生暴露出来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加以指正和正确引导,对于部分家长的不当行为,教师也要及时劝导和阻止。

3.学会自主学习,不怕学习苦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是很强,有些学生一旦离开老师的辅导就无从下手;没有了家长的陪伴就失去了生活和学习的主心骨。在寄宿制学校里,曾有高一新生在晚自习做完教师布置的作业后干坐了一节课,不知道还有预习新课和复习巩固“旧”知识这些环节。因而,始业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扔掉依赖的“拐杖”,懂得自主安排时间,自主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在学习中培养吃苦意识,进而通过吃苦得到收获,成就自己。

二、合作意识

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之间也不例外。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十分溺爱,有求必应,不少学生更是唯我独尊,目中无人。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竞争与合作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忽视了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在始业教育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生活和学习两方面入手。

1.合作生活

学生进入新的学校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开始集体生活。曾有过这样的实例:某值日小组的同学因不知道分工合作而为了几把扫帚闹得不可开交;某寝室的成员因不懂得错时洗漱而屡屡延时熄灯被值周教师批评。为此,学校的始业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合作。班主任和生活指导教师在开学初可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学会分工合作:值日时,有人打水,有人负责把凳子放到桌子上面,有人扫地,还要有人

擦黑板和倒垃圾等,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学会错时洗漱:寝室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但学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需要室友充分利用时间,几个同学在洗漱时,其他室友可以整理寝室内务,有人在中午后洗衣服,有人可以在晚饭后做同样的洗漱工作;学会优势互补:同学间有人擅长内务,可以负责寝室的卫生,有人善于外交,可以负责调解班级寝室之间的矛盾,有人力气大,可以负责搬矿泉水,有人心细,可以负责教室和寝室的关门关窗,各司其职,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提高了生活质量,一举多得。

2.合作学习

新学期开始,教师要特别重视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帮助新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第一,组织合作小组。教师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对学生进行分组,使组与组之间有可比性,这样既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争,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第二,精选学习内容。要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还要依据课堂标准选择适合合作的学习内容。内容不能过于简单,这样合作学习就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可也不能太难,学生通过合作,得不出答案,会降低合作学习的热情。第三,培养合作技巧。新生间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着手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善于合作。

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合作的快乐,所以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让他们学会合作、交流和沟通。

三、服从意识

军训要求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令行禁止”,所以,新生的第一课就是学会服从。在倡导“张扬学生个性”的今天,让学生具有服从意识似乎很难。刚入校的学生,表面上都服从教师管理,基本都能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但不能不说有部分学生,要么达不到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要么不服教师的管理,面对教师的批评,找出各种借口和教师顶撞。学生具有了服从意识,才能获得最大收益。为此,始业教育中,我们应特别重视学生服从意识的培养。

1.服从老师的正确教导

叫一声“老师好”不算真正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认真听课,虚心请教才是对教师的真正尊重;对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当之处,应该通过正当途径反映和解决,而不能用人身攻击、网络诽谤等不良手段。只有真正尊重了老师,才能服从教师的管理,这无论对社会尊师重教良好风气的形成,还是学生自身的成长都有好处。

2.服从学校的规章制度

学校是一个集体,规章制度不可能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只有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才能让学校秩序井然有序。学生不能找任何借口逃避规章的约束,家长也不能以权势金钱为子女撑起保护伞,学校更不能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区别对待学生,让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心服口服,从而严格自觉执行,养成对规范和集体的服从意识。

3.服从集体的长远利益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懂得取舍,服从集体的长远利益,不但是个人能力提高的表现,更是自身素养的升华。服从需要一定的涵养,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理智看待这个问题,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修养的人才能懂得进退得失。所以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不仅仅是简单的态度问题,更应该把它看作自身成长的必要环节,学校更应该从“高大上”的层面引导、教育学生。

四、感恩意识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身带来的恩惠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感和行为。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感恩意识,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新学期开始适逢教师节和中秋节,学校和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两个对中国人有着特殊意义的节日,在始业教育中对学生开展尊师重教和感谢父母等感恩教育活动。

1.感恩老师

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进入高一级的学校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教育。新学期开始,适逢教师节到来,始业教育也就有了一个极佳的载体。教师节前后,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感恩教师的活动,例如,开班队会让学生向老师表达感谢、向任课老师送上一束鲜花或送上一句祝愿、为老师做一件事;给原毕业学校的老师打个电话、送张贺卡;周末组织同学去拜访原来的老师等,以此表达学生对教师的感恩之情。

2.感恩父母

新生报到,有时会看到父母拎着大包小包,而子女袖手旁观,还有子女对父母大呼小叫等现象。为此,始业教育中我们必须开展感恩父母的教育活动。例如:引导学生做亲情观察。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并把这些真情写入日记、心得体会中去;互换角色,亲情体验。指导学生在周末进行一次“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柴米油盐问题,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指导学生与家长做亲情沟通。有目的地拉近学生与家长的距离,让学生听爸妈讲生活和工作中的酸甜苦辣,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3.感恩社会

有人说,忘记感恩是人的天性。但我们必须告诉学生,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成果了,从而提醒学生要怀有一颗感恩社会的心。尊重生命、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才能体会到自己的职责。完成了自己的职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以积极勇敢的心态面对人生。为此,作为学生,我们感恩社会的最好行动就是:努力学习,考出优良成绩回报社会,将来为社会做贡献;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点事,参加一些适合学生的公益活动,真正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感恩教育培训篇10

关键词:技校语文教育;感恩教育;教育意义

职业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大量德智体合格的从业人员,而职业道德教育则是职业教育全部内容的根基和核心,因为它促使劳动者树立正确合理的职业观念,从而以过硬的素质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它推动了社会企业的对外形象和经营效益,正是由个体的良好职业道德,才形成了社会经济秩序的良性运转。而感恩教育,则能令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市场机制带来的多元观念背景下,保持一份做人做事的正确观念,有助于他们以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姿态面对生活的和工作,也成为他们人格魅力的一部分、对于周围人乃至将来的工作环境留下良好的评价。尤其是目前,技校的学生主体以90后、甚至00后为主体,他们独特的生长环境和思想形态,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这对于他们为人处事、事业发展,都是一个隐形的瓶颈。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技校学生道德素质不理想、缺乏感恩观念而造成就业、生活受挫的例子并不少见,目前这种流水线一样的单纯职业培训教育是不值得借鉴的。

一、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人生观,促进其人格健康和全面发展

技校语文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立体的,在个人品质方面,它不仅在于传授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更应注重对学生的自立自信、踏实实干、真诚诚信等方面的教育,这些间接地实现了人文素养教育的功效,利于学生的心态健康和人格全面。此时,感恩教育更强调了对学生在人格健全方面的发展,鼓励并支持学生建立和坚持自己的道德观念,并为之逐渐辅助到行动上去。这些教育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都是举足轻重的。

二、顺应并改善了严峻就业形势,以点带面推动技校学生综合素质

就业形势严峻在我国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社会现实,尤其金融危机以来,技校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体会更为真切。这种背景下,再进行字词灌输式的语文教育,已经与社会发展脱节、与学生的要求背离,学生需要实现其个性化的人生规划,以契合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语文课上的感恩教育对于学生群体而言,能利用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形式加以传授,不仅规正了其自身的思想偏颇,更对于学生的整体面貌和综合素质发展,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三、为技校语文教育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完善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

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校语文教育已经逐渐丰富和全面,更加适应了社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摆脱了单纯传授死板知识、与企业市场需求脱节的弊端。而感恩教育的开展,则标志着技校语文教育又向前迈出一大步,不仅立志向社会输送优质技术工人,更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劳动者、社会公民。融合了感恩教育的技校语文教育,必将更加立体和全面,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四、强化技校与社会经济的接轨,为学校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就业机会

感恩教育中可以是我们的学生对外展示优越的素养和厚重的品格,对于社会和企业留下良好的整体印象,不仅有利于个人职业的顺利发展,而且能对外树立我校语文教学、教育成果的良好印象,从而为促进学生顺利创业争取了社会资源的支持,从人际、技能、经验等方面,有力地推动学生成才成功。总结近些年的经济形势我们可以看出,就业压力仍然严峻,这其中不仅有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原因,更存在着劳动者本身职业道德缺乏引起的供需双方鸿沟。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将进一步深化,专业分工也将进一步细化,这不仅仅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更是紧迫的,因为技能是具体的,有很大的短期速成性和更新性,企业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迅速获得合格员工;而职业道德的养成,却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往往伴随着个体一生的思想素质进退。在日常语文教育中穿插和组织感恩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是大有意义的。

感恩教育不仅应该被技校语文教学常态化,作为一门专业教育进行展开,更应该建立成为一个组织完善、严格落实和成果评价的课程体系,培养中职学生具备乐观积极、感恩回报等品质,培养他们的人格素质和道德精神、市场化下的正确理念和全球化中的广阔视角,让其掌握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人品影响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的带动作用是毋庸质疑的,这也是我们开展感恩教育的终极目标。同时,针对学生全体的感恩教育,也着重培养了上述的个人品质和职业素质,无论这些学生将来走向怎样的工作岗位,感恩教育对他们的启迪和塑造,也是有所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崔兰英.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