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科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8:11

生态环保科普篇1

生态旅游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科普旅游是把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结合起来的旅游形式,让公众在旅游过程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接受关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维护生态环境的科学方法,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海南生态科普旅游发展现状

海南作为我国的生态旅游省,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周年来,海南旅游市场的突飞猛进:2011年海南全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可达15%;旅游收入将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将达20%!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海南建省初期游客年接待量不足100万人次,2000年突破1000万人次,2008年突破2000万人次,2011年突破3000万人次!事实证明,旅游业已经成为海南最具特色、最具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根本原因在于海南具有生态旅游优势。2011年10月,海南省生态学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在海南大学召开。专家学者们均强调了海南在生态旅游、热带生态资源等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海南的自然环境遭受现代工业的污染较小,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良自然环境,具有不可取代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优势,全岛绿地面积占60%以上,森林覆盖率40%以上,四季郁郁葱葱。海南有全国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热带雨林区,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被誉为“生物物种基因库”。世界环保组织2003年公布的空气质量十佳城市中,三亚排名第二,海口排名第五,称得上是中国真正的生态省。海南怎样才能够保持自己的生态优势,发展科普生态旅游,是一条有效的发展途径。

根据国内外专家对生态科普旅游的界定,生态科普旅游应该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保护性。生态科普旅游是根据传统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生态科普旅游保护性的实质,要求旅游业和旅游者坚持生态科普旅游,用科学发展观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其二是科学性。生态科普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要求旅游管理部门加强对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围绕生态科普旅游,进行科学设计和科学管理,使游客自觉地保护旅游生态资源和环境。其三是普及性。由于生态科普旅游是以了解旅游文化、地理历史、自然科学知识为旅游目的,生态科普旅游让旅游者能够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使普通游客成为生态旅游者与科普旅游者。

3海南生态旅游、科普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发出了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要防止大自然的报复,务必重视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

3.1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被破坏

最近二十年来,海南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破坏问题等,这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建国初,海南热带雨林面积有125万公顷,最少的时候,只有35万公顷,破坏得最严重的,是建省以来的二十来年。典型例子是金光集团在海南大面积造桉树林,严重破坏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东南亚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是中国热带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保护区内大规模造林,严重破坏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进一步保护好该区的原始森林和生物资源,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已经于2006年7月下文,要求海南省林业局调查处理此事。

3.2游客流量大大高于景区的合理容量

科普生态旅游强调环境的承载力或环境容量。海南以海岛生态和热带雨林生态等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旅游资源比较脆弱,属于易损型资源。游客的大量涌入,给海南旅游带来了活力的同时,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对一些重点保护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客进入。

3.3海岸线与防护林遭到破坏

随着海南大量的港湾被房地产商开发,海岸线、海岸带遭到破坏,热带雨林也危机重重。由于防护林遭到破坏,海岸遭受破坏。例如,龙栖湾本是一个天然良港,上千村民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龙栖湾港有100米宽的马尾松海防林,海防林后是一道200米宽的海滩,弧形的海湾对出海停船十分方便,可以有效躲避台风的侵扰。然而,在过去的17年中,这里的海岸线向前推进了200多米,28间房屋被毁,牛羊牲畜死亡丢失不计其数。

3.4海水与海滩遭到污染

2011年的10月,笔者随着高校的教师去临高附近的一个渔港去考察,发现有的饭店就开在渔船或者是渔排上,感觉这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线。我们上船去吃海鲜,发现游客与经营者不爱惜海水,将塑料碗、玻璃酒瓶以及吃剩的贝壳鱼刺等东西,全倒进海水里。我们给经营者提意见——这不是污染吗?经营者说,大惊小怪,每天不都这是这样倒吗!

3.5科普生态旅游缺乏和谐环境

由于旅游管理跟不上,生态科普旅游缺乏和谐环境。一些部门和地方,从自己的局部小利益出发,在滨海及温泉地区大量兴建度假村、游乐城以及不伦不类的文化村,结果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淡化了风情,影响了观瞻,还加剧了不正当竞争,使整个行业处于低效益状态。还有规划管理不严,低俗景点泛滥,景区建设的理念不符合时代要求,旅游景点没有海岛特色。

3.6对科普生态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

虽然海南拥有宝贵的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资源,如热带雨林、红树林、野生动物园、珊瑚礁、黎苗生态村寨、火山口公园等,但生态科普旅游在海南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生态科普旅游是旅游者为自然区域本身所吸引,以科普的视觉去研究和欣赏其自然特征,并对野生生物和自然资源进行非消耗性的利用。其次,生态旅游是一种计划性活动,依赖于严格的科学管理以防止环境遭到危害。海南的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尚未制订生态旅游的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也没有引起海南开发商和旅行社足够的重视。

4发展生态科普旅游是建设国际旅游岛之途径

4.1生态科普旅游推动可持续发展

海南的热带海滨和热带森林旅游资源,在休闲度假旅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生态是容易破坏的。近年,吊罗山林业局调研发现,吊罗山林区山体滑坡的地点均为槟榔园,暴露了生态脆弱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吊罗山林业局组织对6720亩槟榔地逐步进行改造,改种乡土树种。生态旅游在海南省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继续加大,结合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和中部黎、苗山寨的扶贫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小城镇建设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的建设,规划推出系列开发的科普生态旅游项目。我们必须把握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加强环境管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海南省旅游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过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自然旅游资源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4.2生态科普旅游要重视自然旅游产品转化

海南是中国独有的热带海岛旅游区域,即将建成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和奥林匹克村,这种优势是不可替代的。为保证科普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充分考虑与旅游业息息相关的科普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科普旅游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海南省生态科普旅游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在全省范围内,将现有的自然旅游产品升级或转化为科普生态旅游产品,从而奠定生态科普旅游产品的基础。

4.3生态科普旅游要坚持生态教育

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结合的科普生态旅游,可以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环境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对生态旅游景点而言,应该促进科普科考旅游开发。在硬件建设方面,海南应该在海洋生态旅游方面突出新的人文特色,大兴海洋生态博物馆、海洋科技知识馆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大力发展冬令营、夏令营,在林区、山区、湖区、小岛地区设立永久性营地,完善营区配套设施,实现可进入性,通过营地活动,促进青少年科普旅游发展。在软件建设方面,海南应该以宣传海洋文化,培养海洋意识为主导形成海南特色的海洋生态旅游品牌。在主要生态旅游景区建立解说中心,吸引专业人员参加科普旅游的选线、选点与编制解说词。以此作为科普生态旅游的宣传窗口,传播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理念,推行生态文明旅游规则。

4.4生态科普旅游要坚持生态保护

以旅游规划为依据,以产业政策为引导,进一步优化海南旅游产业中的地区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严格禁止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旅游项目开发。扩大生态旅游区的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加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旅游城市的工业应该是较低投入、低消耗、无污染、高效益的生态工业;农业应该是无公害良田、无公害果园、无公害蔬菜基地构成的生态农业。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加强预防体系和扑救体系建设,提高扑火快速反应能力,确保不发生森林火灾。

4.5科普生态旅游要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积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各个部门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要坚决打击占用林地、蚕食林地等一切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民事和刑事责任。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积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海南省已通过并正在实行的地方旅游法规有《海南省旅游条例》。这部法规为海南旅游发展起了指导规范作用。此外,要保证旅游主管部门依法管理的职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荆洪.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发展科普旅游[J].新东方,2010(6).

[2]周洪晋.海南国际旅游岛生态文明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

生态环保科普篇2

最近,“科普新干线·社区健康站”来到了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二路社区文化中心,吸引了许多社区居民甚至是洋观众们前来观展。

“科普新干线”是2012年上海市科协为实施科普“四项计划”(“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普创作支撑计划”、“科普产业跃升计划”)推出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科普产品e联盟”公益平台所推出的一项社区益民工程。“社区健康站”是“科普新干线”首批推出的展项,以贴近百姓的健康生活为主题,采用先进的数字仪器和多媒体技术,以巡回互动的方式走进社区、走进居民。

“科普新干线”采用0.9吨货车装载22个统一尺寸巡展箱实现流动展览,巡展箱既是集装展品的工具,又可变化成活动桌面,成为每一个独立主题的科普展具,具有轻巧、便捷、丰富、新颖、有趣和贴近百姓生活的特点,更适合深入基层进行巡回交流展示。“社区健康站”展项分“环保检测角”、“数字保健台”、“虚拟实验室”、“模拟体育馆”、“头脑竞技场”和“谚语小视窗”六个活动板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集知识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市民可在互动体验中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从2012年11月起,“科普新干线”已在全市17个区县进行巡展,获得社区居民好评。

康健街道举办“康乐·樱花”杯爱鸟护鸟系列活动

康健街道社区教育内容非常丰富,每年街道与学校都要组织合作项目近20项,并给予经费支持。2012年11月18日上午,康健街道与樱花园小学联合在学校操场举办了“康乐·樱花”杯上海市第二届爱鸟护鸟系列活动。康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维韻、社发科科长刘顺平、社区学校常务副校长张伟丽,以及上海市动物保护协会、徐汇区科协、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相关领导出席了活动仪式。

李维韻副主任的讲话热情洋溢。她指出:党的十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康乐·樱花”杯上海市第二届爱鸟识鸟系列活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举行的,意义非同寻常。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宣传生态文明的理念,督促学生把爱鸟护鸟的认知转化为爱鸟护鸟的文明行为,为共同创造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贡献力量!

各区爱鸟护鸟特色学校的师生、家长参加了知识竞赛、标本参观、展板观摩、服饰展示等系列活动。大家形成共识,将为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文明献计献策,努力工作,积极奉献。

一堂别开生面的环保讲座

2012年第七届学习节期间,龙华街道龙南七村结合学习节活动又一次以环保为主题,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讲座——“愿为大地添绿色,总见长天驻蓝颜”。这次讲座共有35位居民参加。

活动特别邀请了小区里的科普大使沈天润老师来主讲,还邀请了龙南五村书记、主任、文教和龙南幼儿园老师来听课。

沈老师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了讲座的内容。沈老师提出,保护环境、生态文明,大家必须手拉手团结起来。沈老师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大家什么是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还例举了2002年的北京沙尘暴和世博后滩公园,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生态环境、生态文明不仅关系到我们未来的发展,还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之后分别邀请了龙南幼儿园的老师、龙南五村的书记和文教干部上台用形体展示环保的理念。

在环保知识有奖互动环节,居民们都踊跃参与答题,气氛热烈。龙南七村环保志愿者还利用走秀的形式展示了用利乐包制作的各种环保作品。居民们看了走秀的环保作品后都不禁翘起大拇指,纷纷说:“低碳环保人人有责,低碳环保要靠平时大家的积累,一点一滴地去做。”

徐汇区备战第六届上海科普多媒体大赛

徐汇区科委、科协日前召开第六届上海科普多媒体作品大赛工作部署会议。区科协副主席叶惠良要求各街道镇高度重视,紧密围绕“公共安全”主题,积极发动相关企业、学校、多媒体制好者,深入挖掘科普品牌,突出特色,在11月底前完成工作任务布置,在2013年3月底完成作品征集上报工作,力争第六届上海科普多媒体大赛再创辉煌。

徐汇区在第五届上海科普多媒体作品大赛中提交作品数量为122部,上交作品数量为全市第二位;共有20部作品分获各类奖项,占获奖作品总数的54%,居全市第一。

松江区三新学校代表队在Di创新思维中国区总决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

2012年12月7~9日,经Di(Destination imagination,中文译为“目的地、想象力”,是一项旨在培养青少年实际创新能力的国际性教育项目,特别关注青少年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美国总部批准,由Di中国总部授权、共青团山东省委、共青团枣庄市委、山东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的“2012~2013年度Di创新思维中国区总决赛”在山东滕州隆重举行。

松江区三新学校代表队凭借非凡的想象力和超乎寻常的精彩表演一路走来,从市级竞赛到全国总决赛,始终延续了辉煌。同时,松江区三新学校代表队还将代表中国参加2013年五月在美国田纳西州举办的Di创新思维全球总决赛。

嘉定区农村幼儿科普教育活动在华亭镇成功举办

2012年12月19日下午,由嘉定区科委、科协联合嘉定区教育局主办,华亭幼儿园承办的嘉定区农村幼儿科普教育活动在华亭镇文广中心举办。

本次活动得到了市、区各级领导和嘉宾的大力支持。市科委科普处处长王志俊,市科协普及部副部长孙利明,嘉定区科委科协党组书记、科委主任、科协主席陈蕴珠,嘉定区教育局局长姚伟,华亭镇党委书记沈培新,镇长万平等领导以及嘉定区科委、区教育局、华亭镇领导班子成员,还有嘉定区督导室、区进修学院、区姐妹园和华亭幼儿园全体家委会成员莅临了活动现场。

嘉定区科委科协党组书记、科委主任、科协主席陈蕴珠,嘉定区教育局局长姚伟为《娃娃田园》系列丛书首发揭幕,市科协普及部副部长孙利明及华亭镇党委书记沈培新向青年教师赠送《娃娃田园》系列丛书。专家代表向世清博士对本次科技节活动做了点评。

期间老师、孩子们还进行了精彩的表演:老师们的诗朗诵,向大家介绍了课题一路走来的历程;孩子们富有特色的情景剧表演《大蒜宝宝》、《骄傲的小青菜》赢得了到场领导和嘉宾的阵阵掌声。汇报展示活动在大家欢乐的笑容和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青浦区北菁公园注入科普元素 寓教于乐市民好去处

生态环保科普篇3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是1985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和原国家科委批准成立的省级公益型科研事业单位,集物种保存、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生态旅游和开发利用五大功能于一体。园本部位于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占地面积120公顷,另在宁乡东湖塘建有珍稀植物花卉苗木繁育基地一个,面积20公顷。目前,省森林植物园已经初步建成中亚热带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和战略性植物资源储备基地,全社会可共享的野生动植物公共科学资源平台,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科学普及、生态旅游基地。

近年来,省森林植物园始终将生态文明创建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以生态文化品牌打造生态文明,以生态文明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获得了“湖南省直文明标兵单位”称号。

创立了“湖南世界名花生态文化节”品牌。省森林植物园利用自身的科研技术优势和独特的樱花资源,通过引进郁金香、牡丹、杜鹃花、向日葵等,用名花及其文化内涵演绎了“春之歌”、“夏之恋”、“秋之色”、“冬之韵”四部花曲,成功打造了“湖南世界名花生态文化节”生态旅游品牌。创作设计了园歌、园徽和反映植物特色的吉祥物。先后举办了荷兰文化周、盛中国、刘诗昆音乐会、遂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湖南省非物质文化展、湖南首届恐龙科普展等多项文化主题活动。四季名花争艳、特色主题活动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品牌影响深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许和充分肯定,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省森林植物园荣获“2011中国旅游总评榜年度最受欢迎景区”、“2011中国(湖南)年度浪漫花海旅游胜地”。先后于2012年1月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3年2月获批湖南省两型示范景区。目前年接待入园游客达70多万人次,生态文化理念在三湘大地广泛传播,生态文明成果社会分享。

牵头成立了省生态文化协会。2013年底,由省森林植物园牵头成立的湖南省生态文化协会,是由在生态文化建设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文化、社科教育及学术团体、以及关心和有志于湖南省生态文明事业发展的人士自愿组成。该协会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落实《绿色湖南建设纲要》、深入传播生态理念,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加快建设绿色湖南,聚集了全省有志于生态文化建设的力量。协会深入研究生态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挖掘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为省森林植物园下一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改善了生态文明教育环境。省森林植物园先后对主干道路和两边的园林景观进行了提质改造,斥资1200多万元修建了满足游客需要的新北大门。2011年,按照国家4a旅游景区标准,积极开展国家4a旅游景区品牌创建工作。完善了景区主游步道建设,完成了北大门游步道建设工程;完成了环樱花湖景区主游步道建设,总面积3800平方米;建成了西大门和北大门两个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了200多块中英日文的标识标牌,增设了文明提示语标牌;新建和改造停车场6个,总面积14000平方米;新建改造旅游厕所11个,配备各种休闲坐椅凳500余个、环保垃圾桶180余个,全园文明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水平、景观质量水平大大提升。

建立了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平台。省森林植物园依托已建成的一批特色植物专类园如樱花园、国家杜鹃园、观赏竹园、珍稀濒危植物园、世界名花园等专类园,建立了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结合生态旅游特色,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先后获批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多次荣获“梁希科普奖”“湖南省科普先进集体”等称号。其中,“湖南世界名花生态文化节”和“湖南首届百万花·蝴蝶文化节”先后两次荣获国家林业局“梁希科普活动奖”,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生态环保科普篇4

关键词:博物馆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

中图分类号:S863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134-02

重庆自然博物主要职责是收藏展览自然历史遗物,弘扬民族文化;自然历史遗物收藏、展示、研究;普及、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一直以来,该馆牢记社会职责,扩大科普服务,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利用馆藏、人才优势及长期面向社会开展科普宣传工作的丰富经验,以“野生动物巡展”、“环球自然日”、“博物馆日”、“爱鸟周”等品牌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争做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1科普资源情况

1.1藏品资源

重庆自然博物馆现有藏品11万余件,涵盖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旧石器、地质矿产、岩石、土壤等学科,其系统收藏的西部地区丰富多样的脊椎动物标本为该馆藏品主要特色之一,在同类博物馆中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此外,国际著名慈善家肯尼斯・贝林已与博物馆签订了野生动物捐赠备忘录,拟向重庆自然博物馆捐赠数以百计的世界珍稀动物标本,共同建设世界一流的野生动物展厅――贝林厅。

1.2场馆条件

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陈列馆(该处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占地面积18704m2,展厅面积2.815m2,设有《脊椎动物》、《古生物进化》、《恐龙世界》三个基本陈列。正在建设中的新馆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新城,占地面积总用地面积122815.4m2,建筑面积30842m2,展区总面积达16698m2,建成后场馆体量及有效使用面积在同类博物馆中列全国第一。

1.3展览资源

老馆设有《脊椎动物》、《古生物进化》、《恐龙世界》三个基本陈列。其中,《脊椎动物陈列》主要展出西部地区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以及我国西部的珍稀动物,如中华鲟、大熊猫、金丝猴等多种动物。新馆拟开设《地球奥秘》、《生命激流》、《恐龙世界》、《生物万象》、《生态家园》、《西部富源》、《山水都市》7大板块,围绕“地球・生物・人类”总主题,取材自然标本及其保存环境的研究成果,构建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俱强的自然陈列。

1.4人才资源

重庆自然博物馆现有财政全额拨款事业编制70名。其中专业技术岗位46人,其中,研究生及以上14人占21%(其士4人占6%);本科40人占60%;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11人(其中正高4人),中级16人,初级20人,专业人员占总人数的72%。

此外,重庆自然博物馆利用高校资源,与西南大学“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三自社”、“作孚学社”等学生社团合作,建立了一支稳定科普志愿者队伍,常年保持60人以上。

2科普工作探索及成果

2.1拓展科普渠道,打造科普展览精品

(1)以高质量的科普展览为核心,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是送展览出馆门。先后在重庆国际会展中心、大都会广场、重庆科技馆等多次举办恐龙展览及非洲动物展览,送展览到涪陵、綦江、铜梁、永川、黔江等区县,观众约700万人次。二是送展览去市外。先后在广州、佛山、厦门、乌鲁木齐、宁波、杭州、遵义等城市举办生物进化科普展,观众约400万人次。三是送展览去境外。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荷兰、韩国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举办各类展览,接待海外观众约600万人次。

(2)实现了我国动植物标本出境展览零的突破。为宣传中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先后策划了《神州生态―中国动植物标本展》、《动物奥秘展》在香港、韩国展出。旨在带领观众更深入地认识中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同时宣传中国政府在生态研究、保护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累计接待观众近百万人次。其中,《神州生态―中国动植物标本展》在重庆市2008-2009年度博物馆优秀展览项目评比中获得了最高奖的殊荣。

(3)开启了本市最大规模的野生动物标本展览。2013年,重庆自然博物馆利用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捐赠的146件非洲珍稀野生动物标本及28件土著人生活用品,与重庆科技馆共同举办了大型野生动物标本展《非洲动物探秘》,展出包括非洲象、长颈鹿、非洲狮、河马、白纹牛羚、阿拉伯狒狒、青腹绿猴等标本,其中更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标本12种32件,为市民打开探索非洲人文奇观的窗口,了解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之谜。

2.2依托科普品牌活动,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

(1)“环球自然日活动”注重原创,打造品牌。为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承办了由环球教健康与教育基金会发起的“环球自然日―青少年自然科学知识挑战活动”。通过对“角马的迁徙”、“藏羚羊与青藏铁路”、“拯救江豚”等科普故事选题研究、创作,讲述“动物、植物和人类的伟大迁移”故事,增强学生们了对濒危动物的了解和保护意识。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唯一参赛城市,获得了参赛队伍最多、获奖最多的骄人成绩(在全球总决赛中获得3个一等奖、9个二等奖和8个三等奖)。活动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和一致好评。

(2)“爱鸟周活动”多措并举,成绩显著。一是缙云山部级自然保护区联合,打造“科普夏令营”、“双休生态游”、“观鸟”等户外生态科普休闲活动,普及自然科学知识。二是与西南大学、朝阳中学联合开展了“魅力中国,灵韵山水”演讲比赛及征文比赛,辅导志愿者学习鸟类识别知识、增强爱鸟护鸟意识。三是与《重庆时报》联手开展“全市小学生兴趣班走进科技场馆”活动,并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渠道进行活动的前期宣传、后期专题报道及在论坛发贴。在全市形成了保护野生动物、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3)“国际博物馆日”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一是在人民广场举办《建设市民喜爱的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型图片展,并开展生态保护调查问卷活动。二是举办“与专家同行,与野生动物对话”专题讲座活动。三是配合“重庆文化遗产月”在巴国城开展“博物馆日主题宣传活动”。四是开展“蝴蝶标本进校园,伸出双手献爱心”科普活动,为北碚区特殊学校捐建“自然科普园”1个,捐出古生物化石模型及动物标本57件。有效促进了公众对科普教育事业的参与了解,增强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和热爱。

(4)“全国科普日活动”多方合作,反响良好。一是创建“惠宇大讲堂”,举办野生动物保护专题讲座,树立公众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行为。二是联合朝阳街道举办“我爱博物馆”知识问答活动,提高全民参与生态保护、建设美丽重庆的积极性。三是配合学校开展校外教育工作,搭建“自然课堂”,开展户外观察与实践等活动,使博物馆成为其固定的科普实践基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

2.3紧扣野生动物保护热点问题,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开展工作

(1)开展针对性的“社区服务”、“科普下乡”活动。一是联合社区实施“社区科普惠民”计划,以科普长廊、有奖知识互动问答、科普展板等形式,普及野生动物资源、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等科学知识。二是积极响应党和政府“送展览下乡”“送科普下乡”的号召,先后策划推出了《会飞的花朵》、《低碳家庭》、《身边的昆虫》、《身边的鸟类》等特色小型展览。年均制作展板15块,悬挂横幅8条,发放宣传单150份,发放宣传礼品1000份,接受咨询群众5000人。全方位、多角度、大视野地呈现了中国政府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行动,为政府部门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成功举办“标本制作培训班”。科学地收藏、保护、利用现有的动物标本是我国动物科学研究和野生动物保护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在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林业局的指导下,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动物标本现代剥制技术培训班”,并邀请全国从事生物教学、动物研究、动物科普教育、雕塑艺术、自然保护区及自然博物馆等与动物标本制作相关人员参加免费培训。同时,邀请国际著名动物标本制作大师艾瑞克.格兰奎斯特(eirikGranqvist)教授亲身传授鸟类、鱼类、两栖爬行类和小型、大型哺乳动物的最新制作方法。培训班的成功举办培养了一批掌握现代动物标本制作工艺和技术的人才,为我国动物标本收藏、保护、研究做出一定贡献。

2.4加强馆校密切合作,扎实开展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工作

(1)送展览、送讲座到校园。积极推进科普与教育联姻,让博物馆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先后在巴蜀中学、南开中学、西师附中、珊瑚小学等学校举办“小型动物标本模型制作观摩活动”,“开放的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等科普系列展览60余场。此外,举办《大自然的精灵―蝴蝶研究的乐趣》、《二氧化碳与低碳》等生动有趣却内涵丰富的生态系列讲座30余场。年均受众约5万人以上。通过展览、讲座介绍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成果、宣传生态建设,在全市各高、中小学校形成了保护野生动物、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2)建立校外科普辅导团。利用本馆人才资源,与重庆一中合作建立校外科普辅导团,开展生态保护青少年教育及实践活动,并带领学生参加27届全市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我馆专业人员指导高中组学生撰写的4篇课题论文均获大赛一等奖,并获得“全国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参赛资格,其中两篇论文还取得了参加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的申报资格。

(3)积极开展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研究。在中国科协、市生态学会的指导和资助下,协助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目前正与西师附中、朝阳小学、蔡家小学等校实施《常见园林植物识别》、《缙云山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缙云山野生灵芝和茅膏菜的人工培养》、《生物多样性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等校本课程研发计划。

2.5利用社会科普资源,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1)共建教育基地。先后与西南大学、涪陵师范学院、兼善中学、朝阳小学等20余所大、中、小学建立合作机制,推进科普工作,利用各大、中、小院校资源,扩大义务讲解员和志愿者服务队伍,使学生成为普及动物保护、宣传生态环保知识的有生力量。近年来,先后开展了“云中漫步”自然导赏员培训、《自然日记》专栏、“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等社教活动。

(2)开发科普互动项目。一是与北碚区旅游局、缙云山自然保护区联合联手打造了“北碚文化之旅”、“北碚抗战文化旅游”等旅游线路,进一步实现了科普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二是与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教委联合开展“山里孩子有梦想”课堂启动活动,2013年被市委宣传部授予“梦想课堂优秀单位”称号。

(3)与同行业博物馆其他科普单位建立密切的业务合作关系。先后与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中国地质博物馆、novaScotia自然爱好者联盟、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等机构建立馆际友好合作关系,在人员培训、信息交换、专家指导、展品交流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并初步达成科普合作意向,为促进馆际交流合作,共享科普资源,提升科普人员的专业水准及科普能力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3近期发展规划

3.1推进新馆建设,确保各项指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一是围绕科普基地建设要求,充实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展示内容,推出高质量的科普陈列。二是加强信息化、自动化建设,收藏、展示、科研、安防技术装备全面提档升级。三是加强新馆园区建设,完善展示体验项目、配套服务项目,科普基础设施的整体服务能力大幅度增强。

3.2实施“人才强馆”战略,建设创新型科普基地

通过引进学术技术带头人,招聘充实技术能手,优化完善科普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机制,建立一支适应博物馆事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科普队伍。确保岗位培训合格率达到100%,注册志愿者达志愿者总数的50%,在职职工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达85%以上。

3.3有效整合科普资源,提升科研、科普及公众服务能力

一是依托新馆设立重点实验室,搭建动物研究、标本制作研究基地等研发平台,加强学术研究和经验交流,提升研发能力。二是强化生态的内容和特色,多挂牌,充分利用“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优势,与学校、企业、政府事业等单位建立联合机制,共享、优化科普资源,争取政策和经费支持,提升服务能力。三是加强科研项目的转换,做好旅游开发、产品开发,创建品牌,着力提高综合社会经济效益。形成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长效发展的新型博物馆。

参考文献

[1]潘岽生,王海京,李玉华,等.广东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社区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调查[J].野生动物,2010(4).

生态环保科普篇5

   1生态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在围绕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生态农业领域的产业链、农牧结合、变废为宝等许多技术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外,生态农业杜绝了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和污染,制定了严格的技术和管理标准体系进行有机食品开发;在我国,生态农业以有机肥、轮作、套种、绿肥、豆科作物等手段维持和提高了地力,在生产中可以有限制的使用化肥、农药等投入措施,也取得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兼得的成就。概括起来,我国生态农业生产建设中常用的技术有如下八大类技术体系:第一类技术:农副产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农村再生资源、环保生态工程技术。第二类技术:生态建设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的多能互补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技术。第三类技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物产量及其稳定性的生物种群的调整、引进与重组技术。第四类技术:基于生态位理论分工,以系统生物种群时间、空间有序性以及景观生态学调控为中心的间作、轮作、套种、立体种植、立体种养等技术。第五类技术:其他各生产组分、各种群组分之间的优化组合、生态耦合技术;种植、养殖及加工、销售过程中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组装技术。第六类技术:可降解、低污染、低毒性农药,以及高效生物肥、有机肥等环保、替代性投入品的应用技术;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植保技术。第七类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其他节约资源、提高生态效率的技术。第八类技术: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人工调控、科学管理等。

   2生态农产品加工技术体系

   为了消除生态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确保产品的安全无害品质,生态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也需要广泛利用“环境无害化技术”或“清洁生产技术”“、绿色技术”。所谓“绿色技术”是指能够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绿色技术经历了末端技术、无废技术、废物最小化、清洁技术、污染预防技术等发展历程。与20世纪60年代的末端技术相比,20世纪90年代通过全程管理和控制进行污染预防的技术具有更明显的生态友好特征。总之,正是通过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都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才实现了“科技化”,并通过“科技化”保障了“生态化”“、无害化”的实现。

   3生态农业基础科技体系

   要确保上述二大类应用技术的先进性,就必须有一个在国际上保持领先地位的农业基础科技体系。我国是农业大国,历史上一直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又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强化了农业基础科技建设,应该讲,我国农业基础科技具有巨大的资源积累和先进性。但是,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农业基础科技与应用技术的研究存在着脱节的问题,很多先进的农业基础科技无法从实验室走向田间,致使我国的农业科技优势难以转化为真正的现实生产力,影响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升级和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我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农业基础科技体系建设。

   首先,注意基础科技体系吸收国际先进成果和本土化问题,科学技术没有国界,基础科技更是如此,大量地吸收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对于提高我国农业技术的先进性意义重大,但农业技术必须与当地的环境条件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在国外环境基础上的先进科技成果,在中国应用,就必须有一个本土化的进程。

   其次,要实现基础科学的多学科联动、协作。生态农业涉及的学科非常多,按照“木桶原理”,一个学科的基础技术落后,就会导致整个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失败。这正是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层面来讲,多个政府部门分别管理一部分农业资源,已经使不同领域的科技形成了条条分割;从教育层面上讲,大专院校学科越分越细,学科间交流越来越小,进一步加剧了学科交叉、协同的困难;从研究领域讲,无论是现有的科研院所,还是各类研究平台,都很难为基础科技的发展打造良好的平台。

   最后,要形成一系列开放的基础科技成果平台体系,为应用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良好的平台,应用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时,需要一系列的基础性科技成果支撑,由于没有这方面公开的开放性平台,我国的科技工作者,重复劳动非常普遍,从生态农业发展的角度讲,这些开放型平台主要包括:中国动植物种群信息系统、中国气象环境信息系统、中国土壤环境信息系统、中国农药管理信息系统等。

   4生态农业科技普及体系

   除了生态农业企业需要科技支撑外,生态农业的基本生产者———广大农民,以及生产农业产品的消费者———广大市民,都需要生态科技的支撑。因此,要建立全方位的生产农业产业化科技体系,就必须包括农业科技普及体系。

生态环保科普篇6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牙克石眼镜湖湿地公园;生态设计

1城市湿地公园

1.1定义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湿地公园并非普通的自然保留地的概念,其发展形势更多是立足于整个城市的发展,形成城市的生态服务片区。[1]

1.2类型

我国的湿地公园主要有国家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部级自然保护区等类型。(表1)

2湿地公园的生态学意义

2.1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

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稳定性较高,是遗传的基因库以及生物演替的温床。许多的自然湿地为多种珍稀的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适宜的生存场所,特别是为水禽提供了其生存、栖息以及迁徙、越冬和繁殖的必要的场所。[2]同时,自然湿地为许多物种保存了基因特性,野生生物良好的环境下生存和繁衍而不受人类行为的干扰。

2.2固定二氧化碳和调节区与气候

由于湿地特殊的生态特性,在植物生长、促淤造陆等生态过程中可以积累了大量的无机碳和有机碳。湿地环境中,微生物的活动相对较弱,土壤对于二氧化碳的吸引和释放活动进行的十分缓慢,因而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泥炭层,起到固碳的作用。[3]尤其是临近城市的湿地公园,还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和减缓热岛效应等功能。

2.3滞留有害物质,净化水体

由于许多自然湿地生长的湿地植物、微生物都具有吸收以及转化有害物质的功能,因此湿地具有很强的降解污染的功能。这些湿地植物以及微生物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和化学的合成与分解等可以把人类排入自然界的有毒有害的物质转化成无害甚至有益的物质,如致癌的重金属以及化工原料等,经湿地吸收和转化后,湿地的水体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湿地在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方面功能强大,也因此被誉为“地球之肾”。[4]

2.4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

湿地地区大多是地势较低洼并且与河流相连接的地带,所以是天然的良好的调节洪水的场所。在湿地被淤积后,这些功能会有所缺失。据科学研究表明,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与湿地的破坏有密切关系。近几年的洪水流量远远低于几十年前的洪水流量,但是却出现了比以往更高的水位以及更大的威胁。出现这种情况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湿地被大量围垦侵占,导致湿地的蓄洪功能急剧退化等。[5]除此以外,森林资源大量被破坏、城市区域封闭地面过多导致的蓄水功能大大退化、单一的水泥的护岸等等错误的水利工程使城市河道下渗功能改变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3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以眼镜湖湿地公园为例

3.1项目背景概述

3.1.1区位分析

眼镜湖湿地位于牙克石市市区西部,位于兴安街的南北两侧,城市西入口位置。北区湿地面积较小,面积约为76公顷;南区湿地面积较大,约为183公顷。

3.1.2周边现状分析

眼镜湖湿地两部分湿地中间地区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研究院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学校。西部为居住区,以低层建筑为主,南部湿地东北角为牙克石市交通警察大队,南部为棚户区。湿地现状中土壤基质为泥炭土,现状植物群落以湿生灌木及草本为主,地形平缓,现状地形最高处与最低处高差在3米以内,湿地范围内有少量动水,水源地为现状地形中南部水体。

3.2对眼镜湖湿地公园的定位

眼镜湖南区湿地位于城市西入口的关键位置,既城市居住区相邻,又紧邻城市主路之一的兴安街,规划面积约为183公顷,结合城市的现状、市民的需求、位置的远近与城市的发展,得出结论需重点打造眼镜湖南区湿地,将此处湿地打造成既可代表城市形象,又可为城市市民休闲度假提供良好去处的综合性城市湿地公园。鉴于其城市湿地公园的特色,建议更名为:牙克石城市湿地公园。

综合牙克石城市湿地的整体分析,针对此处湿地的定位为:集科普教育、休闲娱乐、湿地展示于一身的城市湿地公园。

3.3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3.3.1系统保护的原则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6]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7]

3.3.2合理利用的原则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3.3.3协调建设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

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3.4总体规划(图1)

3.4.1交通体系

湿地公园内交通道路分三级,一级路为6米宽,沥青路面。二级路2米宽,以沥青和石料铺装为主。三级路为木栈道,主要为科普观光之用,宽度1.2米-5米。

一级路长度5428米,贯穿全园范围,可以满足通车的要求。二级路长度为4130米,主要满足游览及简单的交通需要。三级路总长度1400米,满足游客的游赏需要,同时以架空的形式达到对环境的最低影响。

3.4.2建筑场地

湿地公园范围内的建筑主要为服务建筑。包括餐饮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科普馆、湿地展廊及管理用房等建筑。其中餐饮中心规划面积为2000平方米、游客服务中心为二层建筑,建筑面积为9000平方米,科普馆为四层建筑,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

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场地主要分布在场地的四周,集中分布在各入口处,场地面积可达23000平方米。场地铺装以花岗岩为主,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场地尽量建设在基址土壤条件较好的场地上。

3.4.3水体规划

湿地公园内水体面积为11.3公顷,对水体的改造和建设在现状地形的基础上展开。

场地内的现状地形为四边高中心低,现状高程在653-655间,高差较小,水体塑造所造成的挖方在场地的西部用来进行山体的堆建。水体的设计主要保留了场地内的沼泽湿地,维持了湿地的固有特色。同时建造了湖泊湿地、河流湿地等多种湿地类型以满足动植物的生存和为游客提供多元的科普教育素材。

3.5功能分区

湿地公园共分六个大区,分别为入口服务区、科普教育区、娱乐活动区、水源涵养区、湿地保育区及林地保育区。

其中入口服务区包括餐饮中心、科普馆、及游客服务中心。科普教育区包含科普展廊、观鸟塔、DiY花房及微型农田。娱乐活动区包括垂钓区、亲水平台、露营地及活动广场。水源涵养区以保护为主,增重湿地植物,起到水源涵养保护的作用。湿地保育区内地貌以湿地为主,在原有湿地的基础上简单地穿插道路及栈道。林地保育区范围大部分在湿地公园的边缘地带,起到对湿地的防风保护作用。

3.6种植设计

按照湿地类型的不同,展示侧重的不同,在进行植物种植设计时也有不同的侧重。主要对内蒙古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化草甸以及藓类沼泽这四种类型的湿地进行展示。

内蒙古森林沼泽:以木本植物为主,常见有落叶松、冷杉、、水松、水杉、赤柏等。森林郁闭度在0.2以上。

灌丛沼泽:以灌木为主,常见有桦、柳、绣线菊、箭竹、岗松、杜香、杜鹃等。植物覆盖度不小于30%。

沼泽和草甸:包括河湖滩地。因季节性和临时性积水而引起的沼泽化湿地。

藓类沼泽:以藓类植物为主。覆盖度可达到100%。有的形成藓丘,伴有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

4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建造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城市发展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在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一种共存模式,使环境处于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之中。

此次规划将眼镜湖公园打造成集科普教育、休闲娱乐、湿地展示于一身的城市湿地公园。以简单的道路体系引导游人,在湿地公园内部进行“合理且友好”地游赏。在满足游人休闲娱乐的同时进行一定的科普展示,同时也扩大了对牙克石市自身的宣传。因此眼镜湖湿地公园的建设对于提升牙克石市的整体形象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建宁.城市湿地公园:概念与规划[J].建设科技,009(3):57-59.

[2]张颖,刘芳.城市湿地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及其保护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140-144.

[3]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m]林业出版社,2005.120-123

[4]刘朝望.石田生态保护规划理念的实践——以重庆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规划为例[期刊论文]-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2010(6)

[5]秦佩.田国行浅议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以郑东新区湿地公园为例[期刊论文]-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5)

生态环保科普篇7

一、美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环境科普情况简介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国家,已经建立起以国家野生生物避难所体系、国家公园体系、国家森林体系、原野地保存体系和国家海洋保护区计划为核心,以土地利用等管理为辅助的保护区体系。以上保护区主要由联邦内务部、商务部、农业部和国防部负责管理,主要涉及国家公园管理局、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土地管理局(内务部)、林务局(农业部)、海洋大气局(商务部)和美国陆军工程兵部队(国防部)等6个管理部门。

美国的国家公园体系中包含的三类保护区也是进行环境科学教育的主要场所。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美国公园是1872年建立的黄石公园。美国的国家公园体系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包括国家公园、国家禁猎区和国家纪念保护区等;第二大类主要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保护对象,包括国家游憩区、国家海滨和国家湖滨等;第三大类为文化历史遗址保护区,主要有国家历史公园、国家战场遗址等。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保护区由国家公园管理局具体负责管理,目前全美有国家公园390多处,工作人员约2万人,总面积超过33.6万平方千米,每年仍然有新的公园在建。

此外,美国的国家森林体系也承担着一定的教育功能。根据“美国国家森林管理法”建立的国家森林体系,其建造的主要目的是寻求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平衡,保护森林野生动物,涵养水源、满足公众娱乐和旅游的需求,包括木材林产品出售、牧场出租、休闲娱乐使用等,也承担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功能。国家森林体系由美国林务局具体负责管理。

根据前面对美国自然保护地的分类了解,在美国自然保护地三类体系中具有环境科普教育功能的是美国国家公园和森林公园。但是从两者的发展时间、发展规模、综合性和建设完备性等多方面分析,美国的国家公园更能体现其全面的环境科学教育功能。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条例》中明确要求各种介绍(包括游览标示),既要有对景观的人文解释,又要有相关的科学解释。美国的国家公园是发挥科学普及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进行科学探索的基地,也是对民众普及科学知识,进行启智教育的最好课堂。国家公园的管理者都特别重视其承载的教育功能,在大多数保护地管理构架中都有专门的教育部门,这样的部门不仅要印刷一些关于公园简介的小册子,更重要的是要跟科学家和教育家合作,开发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教程或是旅游项目,让孩子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寓教于乐。

二、加拿大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环境科普情况简介

加拿大的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实行分类、分级、分部门管理,其中大部分由联邦政府管理。在众多的保护区中,有3500个由政府建立,12000个由私人组织建立。系统分为部级、省级和地方级。部级自然保护区系统包括国家公园、国家海洋保护区、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国家候鸟禁猎区和国家首都保护地等。其特点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如国家公园和海洋保护区系统的自然区划覆盖了整个国家,包含全部有代表性的陆地和海洋景观。

国家公园的保护对象是加拿大自然遗产的典型代表,建立国家公园的指导原则是“保护生态学完整性、教育与宣传、研究与科研、适宜的旅游活动、公众参与及合作”,其目的是“长期保护加拿大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自然地区,鼓励公众了解、欣赏和享用这些自然遗产,并将它们健全地留给后代”,其功能是“为加拿大人民的福利、教育、娱乐作贡献;保持和利用并使之完好无损地留存给后代供他们愉悦”。国家公园最基本的功能是在保护生态系统及历史文化完整性的前提下,促进生态旅游、开展公众环境教育;主要功能是进行生物多样性及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以公众环境教育为中心的生态旅游。公众的环境教育是国家公园建立和管理的核心功能之一。

各个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都成为向公众进行生态环境知识教育的重要基地。首先在设施建设中,公众环境教育设施占十分重要的位置。游客中心、信息中心在公园内以及临近的社区和城镇,很容易找到,而且通常不止一处。公园的标牌、展示系统等随处可见。同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例如,大量的出版物、宣传手册、宣传海报等。其次,十分强调公众的参与性,让游客在娱乐中受到教育。标牌、展示系统在尽量给人们更多有趣信息的同时,充分考虑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品位,以通俗有趣且非常具体的方式展示给人们。游客中心及信息中心不是传统的展览馆或标本馆,而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人们融入其中。第三,强调依靠当地社区及其它外部力量共同为人们提供环境教育方面的服务。大量的非政府组织成为游客中心或信息中心的建设者或服务者。许多公园均设有博物馆、展览室,配备了图片、幻灯、录像、光盘、标本及各种旅游纪念品,并在不同地段设置了精美自然的宣传标牌,使广大公众受到潜移默化的生态知识教育。加拿大特别重视自然生态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自然保护区都建有宣传教育中心,这些中心各有特点,设计上独具匠心,注重利用形象的宣传品,使人身临其境,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生态环保科普篇8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吉林长春130022)

摘 要:俄罗斯在生态文学、生态哲学、生态教育和生态立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十九世纪后半期以反映人与自然关系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大量问世,成为俄罗斯传统生态文学的发起者和开拓者,并对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坛上的生态文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俄罗斯的生态理论具有开创性和独创性,;俄罗斯的生态教育在良好的传统意识基础上普及到教育部门的各个阶段和层面;俄罗斯的生态立法紧跟世界主流,注重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俄罗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已形成并提升到了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成为全民的共同意识。

关键词:生态文学;生态哲学;生态教育;生态立法

中图分类号:K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270-02

收稿日期:2014-10-28

作者简介:杨军(1967-),男,吉林蛟河人,助研,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按照我国著名学者余秋雨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俄罗斯生态文化以其生态环境中多样化的生存方式,呈现了极具个性的文化特征。在工业文明时代以前,多种族共同存在而形成不同的生态文化。在工业文明的高度和广度上创建生态文明,在吸收人类自诞生以来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长期积累起来的生态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极具俄罗斯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

一、俄罗斯生态文学

俄罗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发端于十九世纪下半叶,普希金起到了"开端的开端"的作用,他对俄罗斯文明的生存和走向起到启蒙和引领的作用。自由的生存方式是普希金的终生渴求。这就合乎逻辑产生了超前的生态伦理意识:面向大众,返归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诗人的笔下塑造的农奴纯真、自然的个性和品质,正是其对自己所向往的美好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在乡村,有恬静的溪流、牧场,有散发着野花幽香的丛林、山谷,有淳朴、厚道的人民,也道出了诗人返归自然、诗意地栖居于大自然之中的心声,而这种境界又恰恰与生态伦理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不谋而合。

托尔斯泰则从更加广阔的视野探索回归自然的方式和途径,他向人们展现了原始的生态美,并赋予了自己诗意的人生,完成了对自然审美的超越。“人类心中一切恶的成分,一经和自然接触便应消灭,因为自然是美与善的最直接的表现。”[1]与托尔斯泰相比,屠格涅夫通过更加细腻地塑造了少女形象的自然美,表现了崇高而又朦胧的自然美,从而揭示出自然美的根源和本质。

进入二十世纪的前苏联时期,俄罗斯生态文学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这主要得益于文化生态共同体的形成、引导和积累基础之上的集体人格创建的效应。多产的普里什文用人生、艺术、道德、历史的观点来诠释真、善、美和爱,不仅让人们了解大自然,也让人类了解真实的自己,在他笔下的大自然充满诗意和哲理。弗·阿尔谢尼耶夫《在乌苏里的莽林中》则表达了对平凡人的终极关怀,对普通人的生命的致以崇高的敬意。帕乌斯托夫斯基创作了一系列反思人与自然关系,号召人们保护森林的散文。他的“梅晓拉”系列,描绘出大自然的风光美和当地人纯朴的心灵。阿斯塔菲耶夫《陨星雨》、《最后的问候》、《牧童和牧女》、《鱼王》等,为人们谱写了一首首悲伤而又浪漫的现代田园诗。

俄罗斯生态文学题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在反思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中,呼吁人们以“亲人般的关注”面对自然的态度,以及将人生艺术化的“行为方式”。

二、俄罗斯的生态哲学思想

20世纪20年代,布哈林首先把平衡论作为认识生态问题的哲学基础。其主要观点是,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由互相联系着的各部分组成的整体或体系,周围都有自然界的其他要素即环境,二者之间存在着经常的联系,处于动态的平衡关系之中。“人类是自然的和自己的两重动物”,“生活和工作在生物圈中”。普列汉诺夫强调自然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提出了“人为环境”的概念,认为地理环境在不同生产力发展阶段对人产生的结果不同。

20世纪70年代,在苏联哲学界就罗马俱乐部的系列报告开展了深入讨论。从“人及生存环境”、“科学和现代全球问题”的角度加以研究。上世纪80年代围绕“科学技术革命时代中的人、社会和自然”等一系列问题苏联的科学哲学工作者们提出了促进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生态化,培养全体公民的生态意识,保证人类的生存。生态问题的全球性也被首次提出,认为人、社会和自然高度相关。“生态意识”概念出现,主张由过去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转变为将人的活动限制在自然生态容许的范围之内,运用生态思维进行生态活动。并在生物圈进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圈思想,生物圈正在向智慧圈转化,强调人的智慧(科学思想)对自然环境的巨大作用。“生态活动”的概念,则指人、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生态效益的过程。

苏联学者对于科学技术解决生态问题持乐观态度。卡皮察认为,人类在原料消耗问题上主要囿于现有技术水平的极限。然而,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几乎每种极限都能为新的技术所突破,人们使用能源的潜力伴随着技术潜能的开发而不断增长。过去生物圈控制着人类种群的动态,能够纠正我们的错误,现在人类摆脱了生物圈的控制。

学者们同时也清楚地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局限性。人类利用技术文明对自然界的掌握和改造是绝对不能避免的,这个趋势不可改变。人们在利用技术条件创造满足社会的必需品时,不仅需要考虑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消耗,而且还必须考虑随之而来的污染加剧等生态灾难的威胁,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能完全依靠技术自然而然地解决。因此,必须把科学技术的利用,控制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之内。

三、生态教育

俄罗斯的生态教育具有全民性和综合性,生态教育体系涵盖学前教育和普通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专业教育、大学后教育、专门人才的专业再培训和业务进修等教育类型。从学龄前开始,生态保护教育渗透到从小学、中学到职业教育、大学的课程教学之中。幼儿园及中、小学的环境教育,培养学生了解认识环境、认识自然。在职业技术课和基础课的教学中,普遍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重视自己所将从事的职业中的环境保护的问题。在各高校开设“环境保护”公共必修课,使未来的专家了解环境、了解自然,认识自己的工作对于社会、对于环境的影响和自己的职责,培养应用现代技术手段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能力。

在继续教育方面强化普及生态知识。首先对生态环境组织领导者和专家,尤其是对可能产生不良环境影响的经济活动负有决策责任的决策者,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培训。其次,发挥公共教育机构生态培训的主导作用。俄罗斯联邦和联邦主体国家权力机关、地方自治机关、社会团体、大众传播工具,以及承担社会教育职能的教育机构、文化机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和旅游组织等培训主力机构,承担着生态保护宣传的主要任务。再次,生态教育的协助机构广泛吸收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生态教育。国家自然保护协会、工会等群团组织举办自然保护讲习所,组织环保电视节目、电影观赏活动,开展自然保护知识竞赛,出版宣传杂志和书籍等,及时向居民通报环境保护立法和生态安全立法情况,广泛地吸收公众参加环境保护工作。

四、生态立法

俄罗斯的生态立法紧跟世界主流,注重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俄罗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已形成并提升到了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成为全民的共同意识。

1.生态立法体系逐步完善

俄罗斯的生态立法有着较悠久的历史。在古罗斯的法律规范中,就开始从个人财产角度立法保护一些植物和动物。当年,彼得大帝开疆拓土,需要木材,但规定每砍伐一棵树木,一定要补种两棵。1833年禁止在圣彼得堡市内设立对大气产生有害影响的企业。20世纪初期,颁布了“森林法”、“捕鱼法”等法令。1960年颁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自然保护法》[2]。1977年把国家和公民保护环境的义务写入宪法。1986年开始进行国家生态鉴定。

俄罗斯法律确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环境权及其他生命物种的生存权利的宪法地位,创建了实现、遵守和保障公民生态权的法律机制,保障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生态民主权,生态保护社团的组织权、生态教育权及其他生态民主权力。

2.“环保优先原则”

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技术、行政、法律等措施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在生态法领域确认和规定了“环境保护优先原则”。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应对其他自然客体和整体的自然环境造成损害。在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利益。保护生态利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赋予原本是利用自然资源或者影响自然环境状况的部门相应的环境管理职能。

3.推行生态税收制度

俄罗斯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综合特别税制、缴纳罚款、环境税等成功的经验,利用生态税收对环境保护的有效调节作用,确保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恢复环境生态功能。l991年的《自然环境保护法》规定征收自然环境污染税,1998年的《俄罗斯联邦税收法典》正式定名为“生态税”。俄罗斯联邦主体和地方政府制定了增加生态税收的社会发展目标。

4.推行生态保险制度

1991年的《俄罗斯联邦环境保护法》的有些规定过于严苛,操作性不强,被认为同俄罗斯现实严重脱钩,如果严格遵守该法,在俄罗斯至少需要关闭80%以上的国内企业。因此,俄罗斯不得不采取其他应对措施,减少和约束生态损害行为。

俄罗斯建立生态保险制度,设立生态保险基金,用以补偿突发生态事故给第三人或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生态保险制度增强了投保人的防范意识,以便采取措施预防事故发生,最小限度地减少保险赔偿的支出。

5.实施生态鉴定制度

生态鉴定是指,生态鉴定机关的成员依照俄罗斯环境及相关法律的规定,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或权威的论述、论著评定鉴定对象的环境影响和鉴定对象的合法性,以鉴定结论的形式说明鉴定对象是否符合生态规定。俄罗斯联邦颁布了《俄罗斯联邦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和《俄罗斯联邦生态鉴定法》,旨在查明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是否符合生态要求,是否获得实施许可,预防对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不良的社会、经济及其他后果。

综上所述,俄罗斯在生态文学、生态哲学方面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孔子学说和天人合一影响较大,在生态教育和生态立法等方面大量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在教育和立法方面的先进经验,这种融贯东西、为我所用的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m].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

生态环保科普篇9

全国科普日活动总结有哪些?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那么开创科学、文明、和谐的目标一定能早日实现。共同阅读全国科普日活动总结最新【5篇】,请您阅读!

全国科普日活动总结1为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社区以科普日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在广场开展为期科普宣传活动。现将活动内容总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为了在社区内形成具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的科普工作新局面,社区决定利用“全国科普日”这个有利的契机,在社区内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为保证科普日活动的全面开展,社区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成立了活动筹备小组,并将各项工作责任到人,形成主要领导具体抓,分管领导亲自抓的工作局面。目的是想通过开展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公众的科普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满足社区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增长的需求。形式的发展要求我们的科普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不断创新科普形式,丰富科普内容,使社区科普工作逐渐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和认可。

二、营造氛围,开展活动

我们开展以“科技在我身边”的主题活动,在社区内展出了科普展板,将社区内科普宣传橱窗、科普图片资料更换一新,参加了文艺演出、发放宣传资料1000多份,营造科普日氛围。

三、工作扎实,成效显著

科普日系列活动的开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深受大家的普遍欢迎。通过科普日活动的开展,努力营造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对进一步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提高广大群众科学素质打下了基础。

社区通过各种活动,营造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抵制伪科学的氛围,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社区居民普遍感到,社区内的欢声笑语,人人亲切相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文明、团结、健康、祥和的新气象。

四、存在的问题

为了做好这次活动,我们对此项活动做了详细的分工和部署,尽量做到不漏掉每一个环节。此次科普活动开展,使居民们普遍提高了对科普工作的认识。当然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活动的内容较少,思路不够创新,在有些细节方面还有疏漏之处,虽然在开展科普活动之前,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和动员,但参与的人群还是不够。

今后,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创新科普形式、丰富科普内容,使社区的科普工作走上科学、规范、公众化的轨道。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那么开创科学、文明、和谐新型社区的目标一定能早日实现。

全国科普日活动总结2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近日建设社区在辖区开展以“创新放飞梦想,科技引领未来”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

活动中,建设社区通过黑板报、公告栏、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居民大力宣传科普主题知识:一、普及传播发展理念,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求,大力普及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二、大力倡导创新创造创业,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普及宣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意义,激发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三、大力促进公众了解高新科技,围绕科技最新成果,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在展示体验交流中,感受前沿科技魅力,了解科技事业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四、大力倡导科学生活方式,围绕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及时、准确、便捷为公众解疑释惑,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破除封建迷信、弘扬科学精神。

通过此次宣传活动,让辖区居民对科普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在社区中营造了浓厚的科普文化氛围,为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国科普日活动总结3__年__地区全国科普日活动,是由__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和__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联合主办,全省活动的启动式主会场及相关省级活动也安排在__。活动期间,省市区在__地区共集中组织了81项活动,开放了21处社会科普场馆。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年度科普工作主题“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__地区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由“科普资源开放”、“节能在我身边”、“保护蓝天碧水”、“社区健康服务行动”四大板块组成。现将“全国科普日”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部署周密

按照中国科协、省科协的统一要求,__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__年科普日活动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对科普日活动进行了全面地安排和部署,为全市科普日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二、重点活动为引导,大造活动声势

9月15日上午,在省会南郊公园科普乐园的前坪、__社区和__区科技馆,一场以“__地区全国科普日—科普资源开放日”命名的中心会场活动,拉开了__年科普活动日的序幕。

中国科学院院士、省政协副主席姚守拙教授在启动式上向市民发出倡议和号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节能减排意识,掌握节能减排方法,养成科学、节约的生活习惯,共同创造碧水蓝天、健康和谐的美好生活。

__区中小学生现场演示的“奇思妙想”科普展示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省、市领导和院士们一道,兴致勃勃地观看孩子们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表演。“有趣的水实验”等青少年创新成果,引来许多游人围观、拍照,连参加科普游园的中国科学院姚守拙院士、周兴铭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官春云院士等也被吸引,饶有兴趣地在一旁认真观赏、指点。

三、“科技大餐”受农民热捧,新农村建设劲吹“科技风”

全国科普日”活动得到了全市各区、县(市)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纷纷成立“科普日”活动领导小组或组委会,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的充分保证。9月15日前后,五区四县(市)在境内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吸引了大批城乡居民参加。

各市县科协积极联合各有关单位,举办以“新农村、新环保、新生活”为题的农村环保科普宣传行动正在进行。大批科普志愿者上山下乡、进村入户,举办保护生态环境科普展览,进行环保产品推介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办环保实用技术知识培训讲座,开展农村“六个一”环保活动。

全国科普日活动总结4为进一步落实区科技局“全国科普日”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望湖社区利用社区宣传栏、科普挂图、悬挂横幅等方式进行科普知识宣传,通过积极开展科普培训、社区益民、科普惠民等相关活动,让居民能够积极参与科普活动。科普活动总结如下:

一、社区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科普教育活动。

望湖社区联合辖区合肥市第四十八中、望湖小学分别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科普教育活动。通过模拟灾害预警,让学生们都能够参与其中,科学的掌握地震灾害逃生技能。此次活动开展参加人员三千余人。

二、社区举行了以“全民创新,人人有责,人人可行”为主题的科普知识进社区讲座。

我社区举行了以“全民创新,人人有责,人人可行”为主题的科普知识进社区讲座,促进公众合理营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此次讲座以卫生健康科普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免费测血糖、测血压、免费义诊活动。活动期间共派出医护人员8人,发放宣传材料423份、免费测血糖108人、免费测血压286人、发放健康教育问卷120人份收回108人份。

三、开展社区公益大讲堂之亲子沟通与儿童绘本阅读科普宣教活动。

望湖社区开展社区公益大讲堂之亲子沟通与儿童绘本阅读科普宣教活动,通过专家与家长的沟通正确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从而更好的科学的助孩子们快乐的成长。此次活动参加社区公益大讲堂67人,发放儿童绘本70册,本次活动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

在今后,望湖社区将进一步加大科普知识宣传力度,多元化开展科普教育实践活动,让科普理念能够深入每个居民心中,能够进一步践行全民创新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等科普理念。

全国科普日活动总结5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年度科普工作主题“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由“科普资源开放”、“节能在我身边”、“保护蓝天碧水”、“社区健康服务行动”四大板块组成。现将“全国科普日”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部署周密

按照中国科协、省科协的统一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科普日活动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对科普日活动进行了全面地安排和部署,为全市科普日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二、重点活动为引导,大造活动声势

在省会南郊公园科普乐园的前坪、社区和区科技馆,一场以“地区全国科普日—科普资源开放日”命名的中心会场活动,拉开了科普活动日的序幕。

中国科学院院士、省政协副主席姚守拙教授在启动式上向市民发出倡议和号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节能减排意识,掌握节能减排方法,养成科学、节约的生活习惯,共同创造碧水蓝天、健康和谐的美好生活。

区中小学生现场演示的“奇思妙想”科普展示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省、市领导和院士们一道,兴致勃勃地观看孩子们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表演。“有趣的水实验”等青少年创新成果,引来许多游人围观、拍照,连参加科普游园的中国科学院姚守拙院士、周兴铭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官春云院士等也被吸引,饶有兴趣地在一旁认真观赏、指点。

三、“科技大餐”受农民热捧,新农村建设劲吹“科技风”

全国科普日”活动得到了全市各区、县(市)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纷纷成立“科普日”活动领导小组或组委会,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的充分保证。五区四县(市)在境内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吸引了大批城乡居民参加。

各市县科协积极联合各有关单位,举办以“新农村、新环保、新生活”为题的农村环保科普宣传行动正在进行。大批科普志愿者上山下乡、进村入户,举办保护生态环境科普展览,进行环保产品推介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办环保实用技术知识培训讲座,开展农村“六个一”环保活动。

生态环保科普篇10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污染;可持续发展

1、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环境保护

1.1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作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水平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攀升,增长速度持续加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自主创新,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1.2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

1.2.1环境保护的涵义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protection)是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其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等,还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保护方式包括: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民间自发环保组织等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自然环境同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共同平衡可持续发展,扩大有用资源的再生产,保证社会的发展。随着近年来我国工业的飞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成为全人类关注的首要问题。

1.2.2我国环境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近些年来,全国大部分城市相继被雾霾笼罩,许多河流因污水的肆意排放、有毒污染物的袭扰等种种原因变成了黑臭水体,近25%的耕地受重金属污染严重,丧失了其使用价值,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目前,我国的环境现状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改善,总体在恶化。当前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问题,尽管环保工作已经取得了多项发展,但是环境污染的形势依旧非常严峻,令人担忧。

2、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

2.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由人为源或天然源进入大气,参与大气的循环过程,经过一定的停留时间之后,通过大气中的化学反应、生物活动和物理沉降从大气中去除(输出)。如果输出速率小于输入速率,就会在大气中相对累积,造成大气中某种物质的浓度升高。当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生物或材料等造成急性、慢性的危害。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程度越发严重,由于我国环境治理中仅仅只在水污染与固体废物治理方面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其余如大气污染治理,由于易受天气影响并且会在不同地域间转移,一直以来,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积极性较低,这部分市场也相对薄弱[1]。然而,随着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量的增加,华北地区频繁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雾霾现象的频发引发了全社会对大气污染的高度关注,pm2.5污染指标被纳入环境检测项目,城市大气污染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总悬浮颗粒物(tSp)或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pm10)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部分地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污染较严重,酸雨区的范围和频率保持稳定,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近几年来,我国废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日益加剧,其中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含量高,含菌量大,且煤烟型污染占据重要地位[2]。

2.2水污染

水污染是由有害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污染环境。污水中的酸、碱、氧化剂,以及铜、镉、汞、砷等化合物,苯、二氯乙烷、乙二醇等有机毒物,会给水生生物带来致命的风险,影响饮用水源和风景区景观。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时消耗水中的氧,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命,水中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硫醇等难闻气体,可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3]。多年来,中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由于污染所导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断发生,不仅使工厂停产、农业减产甚至绝收,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和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地威胁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了人类的生存。据调查,在我国有82%的人饮用浅井和江河水,其中水质污染严重细菌超过卫生标准的占75%,受到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人口约1.6亿。调查研究显示,在全世界自来水中,测出的化学污染物有2221种之多,其中有些已经确认为致癌物或促癌物。从自来水的饮用标准看[4],我国尚处于较低水平,自来水仅能采用沉淀、过滤、加氯消毒等方法,将江河水或地下水简单加工成可饮用水。自来水加氯可有效杀除病菌,同时也会产生较多的卤代烃化合物,这些含氯有机物的含量成倍增加,是引起人类患各种胃肠癌的最大根源。

2.3土壤污染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5]。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3,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危害人体健康[6]。

据我国国内相关机构的报道,由于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需求,植被森林被过度开发,森林植被的过度开发直接导致一些耕地的肥力降低,土壤剥蚀程度和流失程度日益严重。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土壤污染。近年来我国部分山区泥石流、土地沙漠化等现象频繁被报道,矿产资源较丰富地区的土壤常年遭受重金属的袭扰,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措施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即为事物的自然而然的状态,就是人们应该效法和遵循的自然规律。“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道家、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7]。在当前形势下,这一基本原则即在强调人在处理与天地自然关系的事后,要顺应天地自然的自然而然,要保护自然,协调好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成为如今环境保护的基本方式。

3.1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过去制定的环保法律、法规针对的是监管对象,对监管责任单位和地方人民政府的监督如一张白纸,造成了环保法在地方可随意践踏。政府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把环保看成发展经济的绊脚石。因此,在很多地方出现了零审批、零费区、宁静日等阻碍着环保执法。已落马的山西省环保厅厅长刘向东形容得很贴切:“环保部门就是地方政府养的一只猫,一年让你抓几只耗子,抓哪只耗子,政府早就定过的”,环保部门成为在政府和企业夹缝间生存的弱势群体。继续坚定不移的健全当前环境保护地方法律法规体系,为环保提供法律依据与支持。加强地方人民政府的环境责任,要求地方人民政府切实履行对本行政区环境质量负责这一法律责任。在现存的环保法律制度与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初步建立环保齐抓共管的机制,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环境监管网格。正式确立将企业的环境保护法情况纳入社会征信系统,改革与健全当前的环保管理体制和管理体制,力争站得住、挺得住。

3.2培养公民环保意识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仅仅依靠国家保护不足以来缓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参与的途径和方式较单一[8]。因此,加强公民环保意识,完善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机制,充分发掘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潜力,有利于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环保意识是调节、引导和控制人们行为的内在原因。丰富公民的环保知识,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逐步建立起公民对生态环境的基本常识,倡导全民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生态自然观。通过广告、生态环境展馆等媒体,宣传环保常识,让公民领悟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必须要尊重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协调好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之美,形成一种自觉的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清洁生产、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公民参与环境保护,有利于发扬民主、加强监督、群策群力搞好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促进机制,是成为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基础,是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

3.3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关键时期,环境的保护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定与否。实践证明,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一旦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因此,保护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经济践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性条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农业、工业以及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治理生态危机的重要手段。科技推动着生产力,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同时伴随着愈演愈重的环境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双重影响是不可避免的[9]。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国家未来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坚持绿色,坚守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在国家决策会议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体系,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硬件,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国家建设战略布局,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首要任务。践行科学的发展观,通过科技的手段确切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基本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应。用科技的手段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解决环境对人类健康问题的影响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等问题,用科技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双赢[9],[10]。

4、环保科普践行实效

目前,环境科学与技术相互融合、渗透与转化,前沿研究与当前的高新技术发展相融合,不断涌现边缘和新兴的学科。桂林理工大学立足于地方优势学科特色,顺应时展的潮流,从之前的注重围绕末端治理逐渐趋向全过程控制[11],从单一污染物环境效应与生态影响的研究逐渐转化为对多种污染物对环境以及人类健康协同影响的研究,综合防治调控和循环利用模式,发展绿色化学技术,将绿色技术融入到各个领域,贯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12],关注的范围更加全面。桂林理工大学以环境学院已经具备的水污染控制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岩溶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用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基础,结合其他优势学院学科创办的生态科技展、桂林地区生态漓江及高新绿色环保型企业等实景实地,以广西科技活动周为契机,联合创建并完善“极地和古生态展-现代旅游生态展-抽象生态艺术展-水土污染治理工艺科普展”为一体的环境保护科普宣传体系,开展环境保护相关的一系列科学科普活动,免费向公众开放,实行全民共享、公众受益,为培养公众环保意识形态,提高全民环保素养奠定了基础。另外,围绕“绿色发展、创享未来”为主题,协同环保厅宣教中心、桂林园博园共同举办“环保春天行”、“健康欢乐跑”等系列环保活动,旨在探讨绿色共赢理念的交流和探讨,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鼓励大学生及全体公民积极参与到环境科普活动中来,为我国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激情,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2013年,主题环保科普活动获得了全国科技活动周广西活动优秀项目奖,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与环保相关的科技竞赛和环保设计作品评比,已在“挑战杯”、“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等大型比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在“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省级银奖2项,铜奖4项,每年以环保类艺术展出为主体,开设大型展览会1-2场,活动成为了学校乃至地区知名品牌节目,以南极考察实录等极地科普为主体,在全国巡回演讲6场次,极大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学科环保科普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齐星.探讨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治对策[J].科技论文与案例交流.Doi:10.16317/ki.12-1377/x.2014.01.079.

[2]乔晶晶.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6.35(2):42-43.

[3]高廷耀,陈红斌,夏四清等.我国水污染控制的思考[J].给水排水.2006.32(5):9-13.

[4]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

[5]高粱.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J].农业环境保护.1992.11(6):272-273.

[6]王文兴,童莉,海热提.土壤污染物来源及前沿问题[J].生态环境.2005.14(1):1-5.

[7]乐爱国.“道法自然”的生态意义[J].零陵学院学报.2004.25(5):26-30.

[8]吴上进,张蕾.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J].兰州学刊.2004.138(3):195-197.

[9]王新.试论环境保护与科技的和谐发展[J].创新论坛.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4.05.002.

[10]钱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领域进展.Doi:10.3969/j.issn.1000-3045.2012.0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