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8:38

低碳经济发展体系篇1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561-04

当前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的环境污染压力日益增长,而且到了难以承受和不可持续的程度,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刻不容缓。由于在地理上毗邻,京津冀的生态环境唇齿相依,在环保领域的跨地区合作成为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加剧的“雾霾一体化”,使得京津冀地区在联防联治的治霾行动中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在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进程。虽然京津冀联动防治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实现这一协同并非易事。就目前实际情况看,三地环保标准难统一、地方经济上短期难得利,都成为实现协同发展的绊脚石。本研究提出,京津冀一体化需要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为导向,并在同一框架下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加以实证研究,旨在找出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发展的路径。

1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的现状和影响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经济条件约束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少碳排放量。正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形曲线)描述的,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与人均收入呈反向变化关系;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环境质量和经济水平可以出现“双赢”的局面。京津冀地区是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经济发展活力凸显,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优势。本研究通过测算京津冀地区2005—2012年的碳排放总量,了解其低碳发展现状,以期进一步分析京津冀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1测算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总量

用于计算碳排放总量的Kaya公式包含的影响因素有:人口总量、人均GDp、能源消费强度、碳排放强度,即碳排放量=人口×人均GDp×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单位能源消耗量的碳排放量。出于数据的搜集和计算的简便性,上述公式可以简化变形转换为:式中:C为碳排放总量;c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ei为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单位折算为标准煤);δi为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影响我国碳排放量的主要能源是煤炭、原油和天然气,因此在计算过程中我们采用这3类能源的数据;碳排放系数采用各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系数(美国能源信息署、ipCC指南、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等)的平均值,即煤炭0.7329、石油0.5574、天然气0.4226。对于京津冀地区碳排放量的测算采用的碳排放关系式是:C=0.7329×e煤炭+0.5574×e原油=0.4226×e天然气。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整理出2005—2012年的北京、天津和河北3个地区的能源消费数据,进一步测算得出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量,详见表1。

1.2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明确了京津冀地区碳排放量的现状,下面以京津冀地区2005—2012年的碳排放量和地区人均GDp为数据基础研究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由图1可知,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仍处于倒“U”形曲线缓慢上升阶段,即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碳排放量由低到高,环境污染趋于严重。由此可见,京津冀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仍然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降低碳排放量至关重要。为此,京津冀地区应该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加强合作,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为导向,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2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低碳经济的定义是指在碳排放约束条件下,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效率的提高等手段提高碳减排能力、减少碳排放压力,进而促进产出效率提高的一种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结合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本研究将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分为直接影响因素、间接影响因素两大类。直接因素指可以直接影响某地区碳排放总量的因素,进而从宏观总量方面影响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间接因素主要是指间接影响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技术影响因素。

2.1直接影响因素

直接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碳排放水平,可以直接衡量一个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1)经济发展水平包括GDp总量、GDp增长率、居民消费能力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仅强调碳减排能力,也注重经济能力的提高,即生产率的提高。一般用GDp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GDp增长率=(本年度末的GDp总值-上一年度末的GDp总值)/上一年度末的GDp总值,可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居民消费能力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中能用于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组成,常用来衡量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是对区域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的直接反映。居民可支配收入越高,表明经济效益越高。各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越高,表明经济结构优化程度越高,越具有强有力的低碳经济竞争力优势。(2)碳排放水平包含能源消耗总量、碳排放总量、单位GDp能耗、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碳排放总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碳排放的总和。根据Kaya公式原理,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因素诸多,主要包括人口数量、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以及各类能源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是碳排放指标的最主要影响指标,碳排放强度=二氧化碳排放量/GDp。一个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则表示该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单位产值碳排放量越多。

2.2间接影响因素

间接影响因素主要有碳汇基础、低碳技术的发展对低碳经济的支持2个方面,两者通过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量,进而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1)碳汇基础因素包括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镇建成区覆盖率、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碳汇基础反映了地区的低碳资源禀赋以及资源利用状况。森林作为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存储库,在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森林覆盖率越高,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碳汇基础越牢固。城镇建成区覆盖率主要是衡量城市建成区的绿化水平、城市碳汇基础及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绿化环境状况还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自然保护区所占比例。地区碳汇基础越好,越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量,从而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2)碳减排能力。低碳技术主要包括生活低碳技术、工业低碳技术2个方面。日常生活方面的低碳技术涉及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新型动力汽车相关技术投入等方面;工业低碳技术水平可以通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碳技术研发经费投入、环境污染治理投入等方面来体现[5]。低碳技术的发展需要以经济实力作后盾,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有能力支撑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从而降低碳排放量,低碳经济水平才会随之提高。

3京津冀地区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3.1筛选评价指标

基于上述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分析,拟构建1套科学、客观、能够全面准确反映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高低的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二级指标由经济环境、碳汇基础、碳减排能力、碳排放水平4个子系统构成;三级指标由二级指标的影响因素或评价指标组成,三级指标最终构成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终极指标。具体的指标体系框架见表2。

3.2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在遴选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需要对各指标赋予不同权重,而科学合理的权重是正确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条件。本研究采用的变异系数法(coefficientofvariationmethod)是对所选取的各项指标中的内容加以计算从而得到指标的权重,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1]。本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取值差异越大,就意味着该指标越难以实现,也就表示该指标更能反映出被评价的个体之间的差距[2]。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量纲不同,不宜直接比较其差别程度。本研究为了消除各项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的影响,需要用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来衡量各项指标取值的差异程度。其他指标的权重都以此类推。最后,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各项指标的权重均可用变异系数法计算得出,结果见表3。

3.3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由于各指标的产生方法不同,量纲不同,并且有正向、负向指标之分,直接运算就会使评价指标体系不合理,为了使其具有可比性,必须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评价的角度看,通常将评价指标划分为3类:第一类指标值越大越好,这类指标就是正向作用型指标;第二类指标值越小越好,这类指标就是负向作用型指标;第三类指标则是为中位作用型指标[3-4]。为了便于指标数据的比较分析,研究中通常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目的是让经过转换后的指标数据有统一量纲。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越大,表明指标对该区域低碳化水平影响越大。

3.4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本研究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即用13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借助SpSS软件算出)分别乘以各自的权重然后加总,得出总的低碳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经过计算,京津冀地区各年度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如表4所示。根据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可知,2005—2012年期间,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水平明显提高,分别从0.0860、-0.1949、-3580提高到0.7458、0.5847、0.7859,特别是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分别于2010年、2008年、2009年突破0值,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可以看出,3个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存在较大差异,但最终趋于统一,也为京津冀一体化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4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实证数据以及各指标对总评价指标的影响权重的详细分析可以得出,京津冀地区要进一步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还需要在下列环节加大建设力度。(1)加快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尤其是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成为京津冀地区节能减排的重点,河北省和天津市也是该领域碳减排的主要对象。要坚决淘汰京津冀地区高耗能行业和升级改造中的落后产能,要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尽快疏解不符合北京市首都功能要求的产能,与此同时津冀两地应做好积极承接工作[5]。(2)大力发展低碳产业[6-8],特别是包括旅游业、金融业等在内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对评价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是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必要途径。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布局应该是:北京市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而天津市、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此外,北京市应进一步扶持符合首都功能要求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天津市、河北省应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新能源服务业、养老产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绿色信贷业等新兴服务业,进一步降低行业准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等。(3)京津冀低碳化发展统一规划。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要想实现京津冀地区低碳发展一体化进程,保证跨行政区合作协议的有效实施,京津冀地区应该在高层次的经济和环境合作方面建立高层次的常设机构,建立京津冀地区定期政府会晤机制,制定统一协调的政策。对于三地的低碳经济发展,各省(市)政府应该在充分利用和整合各自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低碳产业集群,对三地的区域整体规划要衔接一致,建立统一、有效的交流平台。由三地共同出资建立节能减排技术和研发中心,并将研发成果应用到整个区域,从而有力地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低碳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吕学都,王艳萍,黄超,等.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7):27-33.

[2]孔凯.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2.

[3]杨洪艳.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

[4]王相东.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9.

[5]王彦超,许艳玲,蒋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3):107-111.

[6]汪翔,陆五一,周力.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农户低碳养殖认知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13,29(1):189-194.

[7]蒋艳萍,吕建秋,杨征,等.广东省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2):4-6.

低碳经济发展体系篇2

[关键词]亟待建立;低碳经济;发展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08—0172—02

一、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类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耗能源并向大自然排放废物的过程。二氧化碳(Co2)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增大和活动能量的急骤膨胀,人类的活动已经危及到自身生存的基础。因此,减少二氧化碳(Co2)的排放,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坚持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低碳经济是构建文明社会的需要

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的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二)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战略选择

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报告分析了气候变化所产生的财政、社会和环境上的影响。《斯特恩报告》指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报告按照常规经济模式预测,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德国则希望在2020年国内的低碳产业要超过其汽车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中国经济面临低碳的挑战

目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工业化国家、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Co2)排放国,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决策将直接影响全球低碳化进程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步伐。未来的20~30年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环境库兹涅兹曲线也处于上升状态,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碳排放量将呈指数趋势增加。为此,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是我国目前面临的较大挑战。

(二)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是当务之急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1998年,我国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2年,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6年底,科技部、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全面评估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观测事实及其影响,提出了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和原则主张以及相关政策。2007年6月,中国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部国家方案。根据方案,中国将采取一系列法律、经济、行政及技术等手段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2007年7月,总理在两天时间里先后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国务院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2007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9月,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2009年12月,在歌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并为此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当然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还任重道远。由于资助减排项目和建设相关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低碳经济发展的背后实际上需要形成巨额的资金供给与流动机制。根据最新的世界银行《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气候变化》的报告称,当前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与减排的资金存在巨大缺口。目前,发展中国家每年的气候融资仅为100亿美元而该报告预测,到2030年时,预计每年所需的适应资金为750亿美元,减排资金为4000亿美元。如果考虑新技术的研发则每年还需要额外的1000至7000亿美元。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中同样面临着巨额资金难题。根据《斯特恩报告》测算,以全球每年GDp的1%进行低碳经济投资就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经济损失。以中国2009年的GDp4.91万亿美元为基数计算,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所需要的投资大约为每年491亿美元,合3000多亿人民币。目前,这方面的资金缺口还非常巨大。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发达国家应当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但从长期来看,发展中国家尽早建立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创新型金融支持体系是当务之急。

三、中国亟待建立低碳经济体系

中国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碳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一)转变观念,低碳生活

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公民意识,解决节能减排没有效益的错误认识。

(二)建立节能减排的发展模式

节能减排就是要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有效的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

(三)建立循环经济,还原自然生态

积极培育静脉产业,加快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人们对循环经济体系的理解目前还处于表层,基本理解为废渣利用、尾气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应如同人体系统一样,如果把工业制造系统比作人体的动脉系统,那么我们使用过的工业制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则应如人体的静脉系统一样。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有机协调当今世界发展所遇到的两个共同难题——“垃圾过剩”和“资源短缺”。“变废为宝”就是通过垃圾的再循环和资源再利用,最终使自然资源退居后备供应源的地位,自然生态系统真正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可见,工业品的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应该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四)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开发

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低碳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Co2)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低碳经济的加快发展急需大量前沿科技人才与科技成果支撑。以电力行业中新能源领域人才现状为例,目前我国风电产业当中受到长期专业技术培训的人不超过50个。在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两年后的今天,全国仅有华北电力大学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学院。另外传统的创新成果评价认证体系存在对某些现有科学体系不能解释的成果无法认定的尴尬现实。未来的重大科技成果很可能来自自学成才的科学工作者,面对现有科学体系不能解释的成果应当采取“非共识性原则”结合实证的方法加以认定。

(五)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

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低碳消耗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业能够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同时避免了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六)从雨污分流入手治理城市污染

目前,我国的二三线城市基本没有雨污分流的设施。大中城市雨污分流设施虽然投资量很大,实施却不够彻底,造成大量污水处理厂的劳动成果被不能彻底实施的雨污分流措施“一票否决”。尤其是在当今城市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建立雨污分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如鸡西市2012年春季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缺水问题,两个饮用水水库水源告急。建立雨污分流即有效治理了城市的污染,又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缓解饮用水短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提高效率,节能减排

从我国能源结构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中国能源消耗形式主要为动力消耗、农村采暖和城市集中供暖消费、电能消费3种。据资料统计,大约有68%的能源是由各种能源转化为电能后被消费的。而我国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严重能源浪费问题。尤其是在配电和用电两个环节节能潜力总计为1.2亿千瓦,占中国电能的20%。重点推广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可极大提高节能减排效率。

低碳经济发展体系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体系创新模式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目前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并已形成了完整低碳城市的产业集群,“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全方位推动低碳城市建设,也将以独具特色的“保定模式”助力全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保定市具体实例进行相关分析。200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保定市与上海市共同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同年4月,wwF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的研究报告,充分肯定了保定市在助力中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008年12月24日,保定市政府正式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低碳保定”的建设正式启动,“中国电谷・低碳保定”成为保定新的城市名片。

保定创造了两个“低碳”第一:一是2008年12月24日,保定市政府向社会公布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与此配套的《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草稿)也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保定市发改委联合制定完毕,为首个以政府文件形式提出的促进低碳城市发展的文本,标志着保定城市发展步入了以能源节约、新能源推广应用和碳排放降低为主要标志的低碳模式;二是在河北省2009年年初公布的2008年经济发展统计报告中,保定市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地方一般财政收入增速,均首次位居河北第一,其中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增速高达40%。2010年6月11日,保定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全球技术领先的太阳能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拥有最完整产业链的光伏产品制造商之一,成为世界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中国赞助商,同时也是首家可再生能源公司赞助商。目前是保定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提升保定城市品牌的最佳时机。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从传统的制造加工业到新兴的新能源产业,从培育、壮大低碳产业到“低碳城市”建设,保定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陌生到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一个由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低碳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有: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能源结构的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碳研发技术体系的构建,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

虽然学术界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但对低碳经济发展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却很少。鉴于此,本文将对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准确解读,对各类政府政策目标进行权衡,在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的基础上,对于加快具有保定特色的低碳经济产业体系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及对策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从而让保定成为中国城市的“低碳标本”,以“保定模式”助力全国乃

至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

特色低碳产业体系的发展

(一)发展低碳经济具备的基础

2006年,保定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打造“保定-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依托保定部级高新区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础,培育以光电、风电、生物质发电、节电、储电、输变电六大产业体系,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保定-中国电谷”建成占地25平方公里、产值超千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发展低碳经济,保定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唯一的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中国电谷”。

作为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城市,近年来,保定市积极实施中国电谷发展战略,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业发展迅猛。围绕打造“中国电谷・低碳保定”,依托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积累起较强的产业集群优势。保定市把太阳能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全力推进“中国电谷”建设。保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了光伏、风电、输变电设备、高效节能、新型储能、电力电子器件、电力自动化及电力软件七大产业园,统称为“电谷”。保定市“太阳能之城”建设和“中国电谷”建设相互依托、互为促进,一个是产业支撑,一个是成果应用,相互借力、良性互动。发展新能源产业和节能技术,建设中国电谷、低碳城市,保定具备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应用的领军城市的基础与实力。

(二)发展低碳经济产业体系的构建

保定可充分发挥中国电谷可再生能源产业集群优势,2007年,保定市政府实施“太阳能之城”建设,2008年,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倾力打造“中国电谷”、“华北轻型汽车城”和“低碳保定”城市品牌,大力发展新能源及设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和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努力实现由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转变,由被动接受京津辐射向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转变,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今天的保定,绿色能源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应用,拥有国内首个集五星级酒店与光伏电站于一体的中国电谷大厦。保定将以低碳经济为主导,加快构建具有保定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安排,保定市将继续发展壮大光电、风电、输变电、储电、节电、电力自动化6个分支体系及大力推进“太阳能之城”,从2010年1月陆续启动的一批项目中不难看出保定提速“中国电谷”建设的势头。在此政策的基础上,保定将着力打造“中国电谷”,加快壮大低碳产业,尽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主导突出、多元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宣传发展新能源产业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强力推介“中国电谷”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发展低碳产业解决的是经济增长点的问题,而建设低碳城市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

(三)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的新构想

推行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但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现代装备制造业将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因此,大力发展以“中国电谷”为代表的现代新型工业,着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是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目前,在“中国电谷”的影响带动下,保定已基本形成“南车北电东纺西绿城文”的产业发展格局。

保定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及正在加速崛起的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的前沿阵地,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京津地区相比,具有资源成本优势;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相比,具有市场和区位优势。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将进入发展快车道,其中,光伏发电产业:以扩大多晶硅电池生产为主,整合并延伸光伏发电的上下游产业,建立完整、闭合的光伏发电产业链;风力发电产业:按照“叶片先行,发展总装,完善配套”的思路,扩大生产规模,引进风电总装项目,实现风力发电装备国产化,形成较为完备的风力发电产业链;输变电设备产业:大力发展变压器及相关产业,建设中国知名电力自动化产业集团和世界知名电器集团。抓住机遇优化资源配置,积极进行调整产业结构,瞄准市场发展变压器及相关产业。在高新区建立高效节能产业园:以重点发展高效节能产品为目标,立足优势加快技术引进和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新型储能产业园: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快锂电池及其填充材料,太阳能专用蓄电池、风力发电蓄电池开发。除了以上新能源产业以外,可谋划一批“绿”字号产业来构建低碳产业格局。如发展低碳高产出的电子信息(软件)产业,全力打造电力电子产业集群、高频产业集群、汽车电子产业集群;加快网络游戏、动漫等创意产业的发展,推进高新区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壮大低碳科技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优势服务业。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发展的轨迹是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保定市把“低碳经济”理念植入城市发展新思维,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全力打造“中国电谷”的同时,努力拓展新能源应用领域,大力开展以“煤改气”为重点的“蓝天行动”、以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重点的“碧水计划”和以绿化为重点的“绿阴行动”,加快废旧物质回收利用的“静脉产业园”建设,完善清洁生产机制。在加快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始终保持能源的低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低排放,努力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走出一条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的策略

(一)整合特色优势,做大产业规模和经济链

正确处理好发展企业与发展产业的关系,重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提升区域经济的规模。一是培育特色产业。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着重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这些产业。二是兴办龙头企业。要围绕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依靠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建基础、创特色、扬优势、打品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领头雁”作用。三是加快园区建设。政府要切实做好园区特色产业的规划、协调、指导工作,进区企业必须坚持以园区产业有一定的关联度,或配套延伸的产品为主,依靠园区载体,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二)加强产业治理,促进产业有序竞争

一是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产业自律作用。二是充分发挥产业协会中介服务作用。首先是人才培训服务,产业协会要为产业的发展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加强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集成和传递信息;其次是技术服务;最后是信息咨询和市场开拓服务每个产业协会都要加强产业自身建设,形成产业文化,打造产业品牌,宣传产业信条,提高产业声誉。三是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形象品牌作用。引导同产业企业间的协作与配合,协调产业内部会员之间的关系,减少和避免不计成本、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带来的不利后果,避免同产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形成整体对外、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实施品牌战略,争创产业名优品牌

品牌不仅是一个地方、一个企业的形象,还是一股巨大的竞争力。因此,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响地方特色民营经济品牌,才能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地方特色产业的优势才能得到加强和发挥。

(四)培育科技人才,提高技术创新效益

人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专业人员的技术素质是成就企业技术创新的要害因素,是创新机会的主要发现者、执行者和新技术知识的传播者,他们的高素质与相互合作是保证创新迅速形成新的综合生产力、获得创新最大效益的必要条件。

(五)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首先,在产业发展布局上要突出比较优势,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加强调控,避免产业趋同,区域内无序竞争。其次,在资源配置上要围绕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融资、税收、人才等优惠政策措施吸引资金、技术、人力、信息等各种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提高整体竞争力。第三,加强引资引智工作。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产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加快资产重组步伐,实现快速增长,培育一批市、省级私营企业集团。同时,要借脑引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行联姻,实行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强科技攻关,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不断推进优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持续的技术创新的产品创新。第四,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文化。加大区域特色产品宣传力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色产品宣传活动。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低碳经济发展体系篇4

【关键词】碳排放;支持体系;低碳经济

一、我国低碳投资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实体制造业经济的主导地位,高碳排放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同时我国的碳排放量越来越引起其他国家的关注,目前我国的碳排放量已经超越美国成为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随着气候变暖问题的进一步加剧,我国传统经济发展“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特点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随着碳排放问题的国际化,在国际上我国也开始面临来自政治经济方面的双重压力,2009年我国政府明确制定的碳减排目标以及哥本哈根会议上的负责任表态表明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初步进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经济注重发展速度的理念、技术水平,以及相关市场、制度、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影响,我国目前阶段距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概括的讲,制约我国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的要素有二。其一是科学技术的因素,人类社会早已进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几乎任何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都得基于一定技术水平,当前我国努力实现低碳经济模式转变,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结构,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保证经济发展的质量必然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撑,我国目前在碳排放的检测、控制技术以及碳排放的交易管理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已经初步实现低碳建设的要求,但要完全克服技术的屏障仍然需要很大的努力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我们所面的重要问题。其二是相应的制度机制因素,正如出现市场定价不合理导致交易有失公允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企业的成本费用的产品分配机制不合理一样,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的如何,制度机制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目前阶段的低碳经济转型恰恰缺乏相应的有效制度的支持,因此如何完善适应低碳经济转型的制度因素成为目前阶段低碳经济发展支持体系的最主要内容。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低碳经济所需要支持体系归纳如下。

二、我国低碳经济的支持体系

(一)低碳经济的市场信用保证体系

发展碳交易市场是引导和规范低碳投资、消费,不断改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的前提,当前制约碳交易市场建立和促使其活跃,持续稳定的基础原因是低碳交易的信用体系问题。我们将碳交易市场分为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碳交易市场包括直接的现货交易市场和非现货交易市场。目前国际市场主要是“清洁注册机制(简称CDm)市场”,关于CDm的市场主要交易原理为,该组织机构针对全球自然环境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碳情况下碳排放的承受程度,分期制定一定的碳排放限量或碳减排标准权证来限制成员国碳排放经济主体的碳排放量,碳排放主体到该机构注册,通过无偿分得和购买来获得碳排放权证。作为对全球负责人的大国,中国是CDm的主要的成员国之一。另外,我国的国内环境交易所近几年也开始建立,其市场交易原理和国际市场基本相同,也是通过信用签证来获得相应的碳排放限度,超过的碳排放需要通过有偿交易获得。单从交易所的数量上看,我国碳交易市场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评价市场化进度的重要标准是市场交易的质量即主要是市场效率,而非交易所的数量。而决定市场效率的重要前提是市场的信用程度。

笔者对市场的信用按照交易主体分类认为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签证机构的信用和碳排放权证购买者的信用,以及其他参与者的信用,譬如中介机构,任何没有公信度的碳交易机构都会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保障,碳排放权证的价格以及效力都不会得到碳排放权证需求者的共同认可,这种状况下不可能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碳市场机制。因此各利益主体的信用必须具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和制衡机制。我国目前的碳交易信用机制几乎没有建立,大多数地方性的交易所缺乏公信度,其签发的碳排放权证必然缺乏信用保证。另外,碳排放主体以及中介机构的申报、核算的基础材料也同样受到质疑,没有相应的信用保证我国的低碳经济转型无从谈起。

(二)低碳经济的决策评价体系

低碳经济的决策评价体系分为宏观的决策评价体系和微观的决策评价体系。从宏观上讲低碳经济方式的转型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还要注重增长质量的考虑,这就要求政府在做经济决策时,必须将低碳作为其基本的决策维度,不能仅仅只考虑GDp等直接的评价维度。相应的政府决策的后续反馈评价是也要将低碳因素作为主要维度因素考虑。发展低碳经济从微观上讲是企业管理层的决策,而管理层的决策必然会受到一定的绩效目标的引导,目标的制定必然是基于相应的决策评价体系的考虑。传统的评价一个企业决策绩效的标准主要是以企业自身为主体,是以企业直接的获利因素为标准,而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必然需要将低碳因素算作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低碳经经济具体的讲就是要引导低碳的投资和低碳消费,支持包含有低碳价值理念的商业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支持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就需要有相应的决策评价体系的规范,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讲,低碳经济模式的决策机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低碳因素作为价值主体投资决策,以及反馈评价的主要因素来考虑。

(三)低碳经济的财会、金融服务体系

现代经济发展市场运行规律表明财务和金融体系是经济活动,支持经济发展、管理的最重要服务体系,我国的低碳经济模式转变同样需要财会、金融体系的支持。

低碳会计体系的核算、计量规范的科学合理性将直接影响着低碳经济运行管理的效率和低碳市场的公平。哥本哈根会议后低碳会计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各项研究表明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并不能完全保证反映低碳经济商业模式的需求,其表现列举如下,基于低碳经济的管理要求,低碳经济所要求的会计假设可能较传统的会计假设有所变化,举个例子讲如果会计报告严格的基于“会计主体”假设,那么那些独立于企业主体之外的低碳经济价值如何反映就值得探讨,另外与低碳有关的价值通过什么样的会计要素来确认,需要通过什么样的计量属性来反映还未有定论,低碳会计利润是否应作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也值得进一步探讨。目前低碳会计在环境会计的基础上有了一定发展,尤其是美国低碳会计准则的制定使得低碳会计规范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但是基于低碳经济商业模式的不断发展完善,低碳会计也将不断地随之变化,假若低碳会计的发展不能满足低碳经济的步伐,将会制约低碳经济模式的进程。

金融体系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低碳经济的转变发展自然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现在低碳经济行业的发展受到了资金技术的制约,而技术的研发必须有资金保证,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依靠碳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然而,哥本哈根会议并实现实质性的进展,这就未减少世界碳金融服务的风险。我国的碳金融体系已经开始萌芽,据调查我国目前的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在信贷计划管理中都有“绿色信贷”内容的涉及。国家碳金融支持政策也开始出台,努力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例如,有些地方为为低碳企业提供信贷担保等。但是,整体上讲由于碳交易信用体系的不健全,碳金融服务的风险很大,碳金融体系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低碳金融的理念并未真正建立,由于缺乏约束和激励机制很多地方都在一味的搞形势,低碳保险低碳基金等金融服务还未开启,碳金融风险很难规避,低碳产业就很难得到金融系统的支持。

(四)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体系与法律保障体系

低碳经济是我国目前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走向,进行的一场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变革的探索,任何大范围的经济变革目标的成功实现,必然离不开国家财税激励政策的支持,目前我国的低碳投资项目风险很大,许多民营企业的低碳项目并没有得到相关财税政策的支持,目前由于无法对低碳项目的确认、以及低碳项目的实施目标和核算计量有个准确的把握因此,财政税务部门很难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低碳支持政策,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具体的税法条文来规定低碳产业的减免税办法,由于低碳信用建设的不够,以及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标准仍然主要体现在GDp的增长等,低碳投资缺乏相应财政拨款,财政借款以及财政担保的支持。另外我国没有将低碳经济的相关内容用国家法律的强制力来维护实现,因此低碳经济行为的合法性没有相应的保证,主要表现在碳排放交易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没有具体的立法保证;碳会计与金融服务规范没有得到法律的统一规范;相关的制度监督、控制体系没有得到法律依据,因此加强这方面立法、执法建设势在必行。

(五)低碳经济的人才支持体系

上述低碳经济所面临一切技术和制度规范支持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人来解决,经济社会的各项活动的规范都是以人的行为为依据。未来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效果如何,其决定因素是这方面人才队伍的建设。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综合技能的人才支持,而根据目前形势分析,我国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恰好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支持体系,从碳交易市场,碳会计,碳金融,以及宏观与微观决策评价,财税政策法律等支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上看迫切的需要相关人力资源的建设。

三、对我国快速稳健的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建议

针对上文关于引导低碳投资,发展低碳经济支出体系的论述,我们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提出如下建议:

(1)基于当前我国碳交易市场信用体系在碳经济模式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国内外碳交易风险相对较高,信用度较低。我们应该加强国际的谈判与合作,建立全球性的公信组织机构,在国内控制不规范的环境或者碳汇交易所的数量,建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相对公平的的公信组织,提高碳交易的规模和质量。

(2)由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机制几乎完全依赖于传统的决策绩效评价考核体系,这也成为制约低碳经济模式的主要问题,因此在进行决策评价,企业绩效,社会责任等考核时要将碳因素作为衡量的一个维度,建立含有碳权重的考核控制体系,而不能单纯的以GDp等宏观指标的增长来判断。

(3)碳会计,碳金融都是碳经济发展的最关键服务体系,由于碳会计的整体框架还受到相应传统价值观念,传统会计假设,会计要素定义,会计报告目标等的制约,导致目前的碳会计体系不仅无法适应碳经济管理的要求,还成为碳经济发展的一种制约,以此就要加快会计制度建设的力度,积极扩大国际交流,借鉴经验加强合作,争取建立一个合理的适应低碳经济模式的会计服务体系,金融服务在低碳经济的政策引导,以及风险防范,基金支持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应该加强低碳方面的金融创新,支持相关碳银行、碳保险、碳证券、基金业务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其他支持体系对金融体系的支持。

(4)针对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低碳产业减免税的税法规定,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相对可靠地计税基础资料,因此就需要加大计税基础的研究,建立科学合理计税依据体系,在此基础上对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减免税务支持,评价地方政府政绩不应该不考虑低碳因素,因此在考核政府财政支出时,将低碳财政资本单独考虑,引导财政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另外无规矩不成体统,经济的变革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框架结构体系的保证,必须有相关的政策监督监控的强制规范。

(5)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应用是低碳经济转型的保证,相关科研院所需要开设低碳经济相关的专业的综合专业,加大这方面高精尖人才队伍的建设。另外,低碳经济的各项支持体系并非孤立的,是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的,因此就需要加大低碳经济体系建设的综合性和协调性。

四、结束语

低碳经济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内容。任何经济政策变革的实现必须需要相应支持体系的支撑,要想加强低碳经济支持体系的建设,必须首先明确其支持体系的整体框架,分析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的目标,寻找完善的途径。本文正是基于该思路论述的,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希望多加指正。

参考文献

[1]周志方,肖序.国际碳会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9(11):91-95.

低碳经济发展体系篇5

近年来低碳经济作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新的发展模式,并以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作为支撑,对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生活消费方式进行了革新。本文在分析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特点后,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评价方法两个方面探讨低碳经济评价体系。

【关键词】

低碳经济;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使人类生活环境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多角度从各领域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的研究,而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并且国际上至今尚未出台具有权威性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共识,不少城市已经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通过建设低碳城市、低碳示范区等,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国内对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做好低碳经济评价,可以了解自己在低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促进自己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发展壮大。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特点。

1、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特点。学术界和决策者在低碳经济的概念尚未有明确的共识,低碳的概念最初是从人类的经济发展领域产生的,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指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随后,低碳的理念由经济发展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结能源结构问题,目标是减缓气候温室效应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庄贵阳是我国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他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缓减气候变化。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其发展模式以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为支撑,以建立一种高效低排的低碳产业链为途径,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人类生活消费方式低碳化,其核心前提是经济的稳步增长,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经济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的明显下降。其发展模式相对于高碳经济,要求摒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改变传统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但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技术性即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低碳技术包括对现有能源技术的改造、能源效率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等。但是目前阻碍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的是总体技术水平的落后。最后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低碳经济评价体系。

1、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为了科学地评价实现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的差距及可以采取的政策手段,在明晰低碳经济内涵的基础上,需要建立一个多维度的、科学的衡量其各方面发展水平的尺度,即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这套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能够横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离低碳经济目标有多远,另一方面要能够纵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笔者在充分吸收和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优化与层次化相结合原则。对低碳经济进行评价,不仅要能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能较客观地反映城市发展的水平,又要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性,因此应追求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最优或满意。为实现系统优化,应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将指标分类,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楚,便于使用。(2)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不仅要能对低碳经济系统各层次、各环节进行高度概括,科学地揭示其性质、特点等内在的客观规律,其评价指标体系还需简繁适中,评价计算简便易行,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计算力求标准化、规范化,有明确的释义。使从现有资料中获取不到,但能够反映低碳经济现象、体现其特征的指标也应适当纳入,以体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原则。(3)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结合原则。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指标体系应反映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况。同时,对于要表达的各个体系,指标选取应强调代表性、典型性,避免选择意义相近、重复的指标,使指标体系简洁易用。(4)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低碳经济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功能。动态可比是指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横向可比是指不同城市在统一时间上对综合评价指标数值的排序比较,说明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在可比性原则要求下,统计指标的选择应涵义明确,口径一致,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国际规范和国内现行统计制度的要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5)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评价指标应尽可能采用量化的指标,但有些指标很难量化,可将它分成若干个等级,将定性指标定量化。

2、低碳经济评价方法。(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目前国内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对象大多是一个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而对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评价涉及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政策、低碳金融、碳汇、碳足迹等众多方面,同时其评价应多角度选取多个指标综合分析,所以区域性的低碳经济评价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研究工作。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来评价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就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2)基于物质流分析法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物质流分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是描述物质输入、输出相关系统的路径及其输出量、输入量的一种系统工具。通过研究物质在环境—经济系统输入—贮存—输出的实物量变动,提示物质在特定区域内的流动特征和转化效率,从而找出环境压力的直接来源,为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3)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运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来进行低碳经济评价,首先须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指标值的标准化过程;其次是指标权重的确定;再次是指标值的综合集成;最后是结果判断。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评价过程中,确定指标权重是其中心环节。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德尔菲法、标准离差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方法来进行指标赋权。关于指标值的综合合成方法有许多,一般来讲,主要有线性加权和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等。结果判断一般是参考指标值的综合集成结果及国内外低碳经济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4)其他评价方法。除了上述三种评价方法,国内学者还通过因子分析、模糊粗糙集理论、KaYa公式等其他方法来评价低碳经济,研究各市的碳排放量,发现各区市低碳经济发展状况。

三、结束语。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己经引起各国的关注。我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身于低碳经济的研究领域,并设立了很多低碳经济试点。但是目前有关城市低碳经济的研究文献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很少进行定量分析。应用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到,由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可能会对评价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应不断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进行修改完善,构建起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更具代表性,更符合实际,促进低碳经济先进的理念发展,为当前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范建华。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及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2010(2)。

低碳经济发展体系篇6

abstract:BasedonthecurrentsituationofHebeiprovince,firstofall,thepaperanalyzesthecontingencyfactorsoftheevaluationindexsystemandestablishesathree-levelevaluationindexsystem.then,onthebasisofthestatisticaldatafrom2005to2010andtheresultsofsurvey,thepaperpresentsanempiricalstudyontheleveloflow-carboneconomydevelopmentinHebeiprovinceforsixyears.theresultsofempiricalstudyindicatetheleveloflow-carboneconomydevelopmentinHebeiprovincehasbeenimprovedsignificantly.However,inordertoachievefurtherdevelopment,itisalsonecessarytoimprovethelevelofeconomicdevelopmentgreatly,developthetertiaryindustryrapidly,continuouslyimprovethelow-carbontechnologiestoreducecarbonemissionsand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carbonsink.

关键词: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Keywords:low-carboneconomy;evaluationindexsystem;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method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021-03

0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的过度消耗、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以及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膨胀式发展等。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为了使中国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帮助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的矛盾问题。

1河北省碳排放现状及影响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和环境的矛盾现状是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正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描述的,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问题较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经济水平的继续提高,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得到改善。从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揭示出环境质量与收入为倒U型关系。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历了倒U型曲线中的环境污染随经济发展日益严重的阶段,目前已经过渡到了环境问题随经济发展得以改善的阶段。而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环境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附产品也在日趋严重。

在众多环境问题中,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本文将重点研究河北省碳排放量的治理问题。研究表明,人均GDp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之间同样存在近似倒U型的曲线关系。河北省当前经济发展速度有待提高,且处于产业结构亟须调整的关键时期,选取河北省统计局1980-2011年间的样本分析河北省碳排放量和人均GDp的关系。

碳排放量的计算依据是日本学者茅阳一(KayaYoichi)的Kaya[1990]公式,该公式提出影响一国或地区的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总量、人均GDp、能源消费强度和碳强度,即,碳排放量=人口×人均GDp×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单位能源消耗量的碳排放量。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计算考虑,将上述公式进行变形,转换为:

C=∑ci=∑■×■×■×■×p

其中,C为碳排放总量,c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ei为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e为能源消费总量,Y为国内生产总值;p为人口数。因此,ei/e为第i种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ci/ei为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单位:吨碳/万吨标准煤)。由于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因此在计算过程中我们也主要采用这三种能源的数据;碳排放系数采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提出的煤炭0.7476、石油0.5825、天然气0.4435。经过计算得到河北省碳排放量和人均GDp的关系,如图1所示,河北省仍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即碳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的环境问题仍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继续恶化。但是,我们既然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不能再任由事态呈自然恶化的态势,我们不能重复欧美发达国家的老路,而只能边发展经济边治理环境。虽然这样我们将在经济发展中背负更重的负担和肩负更大的压力,但是,为了能够获得“天蓝、地绿、水净”的生存环境,我们还将竭尽所能解决这一问题。

如何有效降低碳排放量问题的解决对于推进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下降20.11%。“十二五”规划中河北省的节能减排目标更加艰巨,需要在“十一五”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实现GDp能耗降低17%。当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降低碳排放量的有效方式。因此,为了推进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描述、评价以及预测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权变因素的分析,构建指标体系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权变因素分析

结合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本文将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权变因素分为直接敏感因素和间接敏感因素两大类。直接敏感因素指可以直接衡量某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敏感度最高;间接敏感因素指不能直接衡量某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而要通过作用于直接敏感因素而间接对低碳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直接敏感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可以直接衡量一个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①经济发展水平包括GDp总值、人均GDp增长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等。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能源消耗量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会随之增加。温室气体中Co2含量较多,所占的比例也最大,当前在我国Co2所占温室气体比重约为55%。但是,当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到一定水平后,能源消耗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呈现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经济起步阶段,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任何国家都需要大量能源投入,其中化石能源占主要地位,导致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碳排放量呈大幅增长态势;随着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该国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持环境治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低碳研发治理,最终使得碳排放量显著降低。

从统计数据来看,虽然当前河北省属于低排放高增长的模式,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仍不足以支持能源消耗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绝对降低,碳排放量仍然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可以预测,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能源消费总量才会逐步降低。同时,我们在研究经济发展对促进低碳经济的影响时必须考虑到人口的分母效应,因此,需要引入人均GDp加以研究。

产业结构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河北省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最大,以2011年为例,第二产业占GDp总值的53.54%,其中工业占48.01%,而这也是能耗最大、污染最高、亟待调整升级的产业。同时,第三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重点发展的产业,其主要是低能耗、低污染产业,所占比重越大,越有利于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

②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低碳经济可以直接体现在低能源消耗量和低排放量。大多数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而在工业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需求量较高,出于经济和技术原因考虑,对低碳排放量的新能源需求量较低。而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是高碳排放量的主要原因,这也直接导致了国家在工业快速发展时期碳排放量持续高速增长;当该国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持时,就可以大力投入新能源领域,以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从而减少能源消耗量,促进碳排放量的降低。统计数据显示,煤炭消费量在河北省能源消费量中占绝对主要地位,近三十年来,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平均高达90.39%,特别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近十年间,煤炭消费量还略呈上涨态势。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首要任务就是降低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基于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低能源消耗量和低排放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可以直接衡量一个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农业和居民领域的能源消耗量而言,工业领域的能源消耗量所占比重最大,所以,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是工业能源消耗量和排放量。

第二,间接敏感因素包括低碳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环境对低碳经济的支持两方面因素,两者通过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量,进而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①低碳技术发展。低碳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生活低碳技术和工业低碳技术的发展。生活低碳技术主要包括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新型动力汽车相关技术投入等方面的内容;工业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碳技术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等方面的内容。低碳技术的发展需要以经济实力为依托,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有能力支撑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降低碳排放量,低碳经济水平才会随之提高。

②社会环境支持。社会环境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低碳概念在公众中的普及率和支持率和城市绿化面积、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率等环境因素。低碳概念普及率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促进低碳措施在全民、全行业的推广;绿化环境状况越好,越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量,从而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

3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3.1遴选评价指标基于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权变因素分析,去除了部分数据不全和无法获取数据的指标,本文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以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为评价总指标,下设经济指标、能耗和排放指标、技术指标、社会指标为二级评价指标,各二级指标具体下设三级指标为参与衡量测算的基础性指标,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3.2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在遴选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需要对各指标赋予不同权重,而科学合理的权重是正确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条件。

本文综合利用aHp法和Delphi法,将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首先将指标体系分发给各位专家征询意见,专家将一层次各指标通过两两相较其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综合专家意见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出反映每一层次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权重。之后,将计算出的指标权重的综合结果反馈给各位专家再次征询意见,各专家依据结果修改自己的意见,然后再进行汇总。经过多次反复最终得出一致的评价指标的权重。

3.3数据来源部分数据来源于2006年—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河北经济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结果,如公众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知晓率等;部分数据来源于计算结果,如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即当年能源消耗量与GDp的比值;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即工业固体废物利用量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比值等。

3.4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由于采集的数据存在异量纲性,影响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评价,因此,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其标准化。首先,要对负指标进行正向化换算,采用的方法是取其倒数使之正向化;其次,采用阈值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采用公式

Yi=(Xi-Xmin)/(Xmax-Xmin)

对数据进行处理,使之标准化。

3.5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本文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

ij=∑YijZi

j=1,2,3,4,5,6,分别表示所评价的各年度,即2005年—2010年;

i=1,2,3,……,n,n表示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含指标总数;

ij表示各年度的综合评价指数;

Yij表示经过标准化的各年度所含无量纲指标指数;

Zi表示各指标的权重。

经过计算,河北省各年度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如表2所示。

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显示,总体来看,2005年—2010年期间,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提高,从0.2744提高到0.7762,特别是2007年和2008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年增长速度高于40%,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具体来看,通过对实证数据以及各指标对总评价指标的影响权重的详细分析,可以得出,河北省要进一步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还需要在下列环节加大建设力度。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GDp总值是影响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在雄厚的综合经济实力之上的,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随之提高。反之,没有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基础,对低碳经济建设的投入和关注度会随之降低,直接影响低碳经济建设水平和速度。

第二,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特别是包括旅游业、金融业等在内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对评价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河北省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是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必要途径。

第三,碳排放总量对于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起着直接作用,因此,要通过降低地区碳排放总量来提高低碳经济水平,低碳技术的提高是关键因素。在GDp增长的前提下,需要不断加大对低碳技术和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力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继续大力加强碳汇建设。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主要包括森林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和海洋碳汇等,其中,碳汇建设以森林碳汇建设为主。

统计数据表明,河北省虽然小幅提高了绿化覆盖率,但是,在提高森林覆盖率方面仍然进展缓慢,即在碳汇林建设方面没有显著成果。总体来看,六年来,河北省碳汇林建设效果不明显,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要鼓励个人和企业从事育林事业,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妮雅,刘佳.低碳经济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

[2]刘嵘,徐征,李悦.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河北省某县为例[J].经济论坛,2010(5).

[3]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J].生态经济,2011(1).

低碳经济发展体系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

世界各國尽管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认识不一,但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二、中國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提出,预示着一场國际新工业革命来临。将来的经济必然是低碳经济,将来各國经济体的竞争必然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规则的竞争,甚至在國际经济贸易中将可能形成“低碳壁垒”。因此,中國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國家,中國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这种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给中國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國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中國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长期以来,中國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它在不断追随的技术创新与相应的制度创新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路径依赖过程不断得以强化,形成了“碳锁定”状态。因此,中國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中國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中國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中國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國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21世纪上半叶我们仍然以发展为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不可避免,都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三、中國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中國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时期。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國际责任,是中國政府面临的较大挑战。但无论是从中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國际责任角度考虑,中國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1.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

结合中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國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

2.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中國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关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國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

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國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4.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对于中國来说,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國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中國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中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5.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

低碳经济发展体系篇8

关键词:经济法低碳经济改进设计

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经济发展放缓和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恶化的双重挑战,探求和构建新型的低碳式发展途径有助于我国从以往粗放型的、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转型为新型的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是我国寻求和谐式发展探索工作的必然构成模块,因此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领域探索我国低碳式发展模式的构建是学术界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和升级,在经济法规范体系内加入对低碳升级的考虑,从而形成低碳引导型的经济法规机制是我国未来经济法改进和调整的可行途径之一。

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经济法的改进要求

由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因此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作为干预、调控、引导、规范社会整体经济活动的经济法应当从以往的促进经济资源合理分配、提高经济体发展效率和保护经济发展参与各方的目标框架上进行适当的丰富与调整,从而促进低碳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基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内容和发展目标,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经济法的改进要求主要体现在:

(一)对高碳发展模式的约束性要求

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依然保留着传统的高碳、高排放、高污染发展模式,并且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对于这种高碳式发展途径并不存在约束性的经济法规定,对此可能带来的影响及每个具体的高碳式经济项目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缺乏约束性的规定,因此在未来的低碳式发展模式中,在经济法规中加入对于高碳式发展模式的约束性措施,例如大项目强制性环境评估、定期碳排放量检测、重大碳排放事件报告要求等,从而保证企业和经济实体在高碳发展过程中感受到高碳发展模式的潜在压力,促使其尽快实现低碳化升级。

(二)对低碳技术创新的引导性要求

目前国内外企业在进行低碳化改造的前期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升级成本,并且需要面临较大的转型风险,因此为了促进和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化升级,同时也为了减少整个社会在完成低碳式改革的整体切换成本,在整个经济法规体系中需要对低碳技术创新进行相应的引导式规定。具体到我国的经济运作实际中,我国的经济法应当通过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并保护经过科学论证的有效的低碳创新技术的知识产权,规范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从而对我国经济体系中的低碳技术创新进行刺激、对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保护,并鼓励低碳技术创新成果的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

(三)对高碳极端行为的公权干预要求

在现行经济体系及未来低碳式发展经济体系中,企业和经济实体往往由于从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和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出发,以牺牲环境长期利益和企业生态效益为代价做出破坏低碳式发展成果的行为,并且这种有害的高碳干扰行为往往容易对实施低碳化改造的其他企业带来不利的打击,甚至最终可能导致整个行业在低碳发展上的倒退。因此为了避免这种个体的短视行为对整个低碳化发展趋势带来的打击,并防止这种短期化的行为干扰经济体的长期低碳发展,我国经济法体系应当通过对高碳极端行为的强制性惩罚或纠偏规定来降低低碳升级进程中的群体行为短期化的风险,通过公权干预的法制模式来增强我国经济法在促进社会整体低碳化升级方面的作用。

(四)对低碳弱势企业的私权保护要求

鉴于低碳式发展企业往往在其低碳化升级前期因为低碳化改造成本较高而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同时低碳化改造中的企业由于整体升级调整期的存在使得其竞争力往往会在短期内略逊于高碳型企业,并且由于这些企业投入到低碳化改造中的资金投入具有一定的机会成本,所以对于这些因为低碳化升级改造而暂时处于弱势地位的企业而言,通过一套完善的经济法机制来保护企业的私有权益及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及其低碳化改造的成功完成至关重要。因此在我国经济法的改进和调整过程中,通过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低碳化企业进行合理适当的保护,并对其合法权益进行严格的维护,对于促进我国社会整体低碳化升级尤为重要。

综上可知,在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向低碳化转型的过程中,对经济法的改进应当满足低碳发展模式的高碳约束、低碳引导、公权干预和私权保护要求,从而形成符合新型低碳发展模式下的科学有效的经济法律体系。

低碳经济模式下我国经济法改进设计

(一)细化已有的低碳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为了促进社会和经济的低碳式发展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例如《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的整体低碳化改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这批法律法规主要的规定都是属于原则性的法条,例如我国可再生能源法16条规定的“国家鼓励发展生物质燃料,鼓励发展能源作物”,但是在法条中对于如何鼓励、如何具体化地实施这些原则性条款并未作出细节化的规定。因此在未来我国的法律体系完善过程中,需要将已有的低碳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细化,以更加具体化的具有可操作意义的法条设计来完善针对低碳经济的法律体系,从而为低碳化的经济法提供相应的辅助支撑体系,促进我国经济法向低碳模式改进。

(二)综合扩展低碳法规覆盖面

目前我国的低碳发展规范法规都存在一定的规范目的,其规范对象也较为狭窄,例如《清洁生产促进法》主要针对工业生产中的污染物排放的减少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可再生能源法》主要着眼于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推广,这些已有的法律法规都具有专业化、单一化的特点,无法全面地对低碳式经济发展所涉及的所有经济元素进行规范。因此鉴于所有企业都需要受到经济法的限制,为了综合地扩展低碳法规的覆盖面,利用经济法这一可以规制经济体系中所有实体的法律来扩展国家对于企业低碳发展的要求,是实现低碳式法规覆盖范围全面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国经济法在以促进低碳式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改进调整中,可以突破以往的资源保护、限制排污、能源利用等专业法律的规范范围局限,以低碳经济发展为规范目的,对企业等经济实体在经济运作中的生产、销售、采购、污染处理、技术创新等职能所可能涉及的所有低碳化元素、流程进行规范和引导,例如建立完善的碳排放资源税征收机制、碳排放量监测机制来完善企业的低碳化经济法规制,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低碳约束水平。

(三)建立低碳导向的附加税制条款

在我国经济法的附加税制条款设计中,首先,应当做到明确界定法规所覆盖的低碳化改造企业的定义,并且明确法规的覆盖期限。由于企业的低碳化改造往往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并且在该时间内企业整体运营风险加大,运营成本上升,因此在该段时间内对这类企业进行税收征收上的优惠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我国经济法中应当针对企业低碳化改造的特点,以低碳化升级资产占企业资产总比例、低碳化升级费用占当年企业费用支出比例、低碳化节能减排量占原有碳排放量比例等指标为划定标准,以符合的指标值来作为判定企业为低碳化改造企业的条件,并根据调研获取企业所在行业的低碳化改造耗费时间、企业低碳化改造合同的合同工期、企业低碳化改造完成至低碳化升级效益取得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将这些时间加总作为企业获取低碳化改造税收优惠的覆盖时限,以保护低碳化改造企业的经营权益。

其次,在我国经济法的附加税制调整条款中,应当适当地设计对低碳化改造企业的税收优惠内容。为了减轻低碳化改造企业的短期经营负担,并且也为促进企业将其主营业务进行低碳化改造从而避免一些企业利用非主要业务的低碳化改造来骗取税收优惠,我国经济法的附加税制调整法条在对低碳企业的税收优惠内容上应当根据其低碳化改造所涉及的业务规模进行设计。例如根据企业在低碳化改造之前,低碳化改造设备、流程所涉及的经营业务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总额占企业整体利润的比例,来确定在企业的所有应征税收中所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的比例,以该比例为基础划分出企业在进行低碳化改造过程中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的税基,并以该部分优惠税基为基础设计累进制的税收优惠幅度,从而鼓励企业对其主要业务进行低碳化改造。

同时,为了引导社会整体向低碳化发展模式转型,我国经济法还应当讨论和逐步建立对高碳高排放企业的资源税或高碳排放惩罚税机制。我国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频繁调研和税制改革草案讨论向社会预警信息,从而使企业界做好应对高碳惩罚性税收的准备,而后在一定的试行和过渡期之后全面推行针对高碳排放企业的额外碳排放税收征收机制,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低碳化改造进程。

(四)设置低碳导向的惩罚机制

目前我国经济法中的惩罚机制主要着眼于保护企业的私权不受侵犯,并且集中于市场公平性的维护、企业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的保护等,但对于低碳相关的企业极端行为、低碳权利侵犯行为的惩罚机制并不清晰,许多企业在高碳生产领域对于其他企业的侵犯或是对低碳企业进行的敌对干扰往往只能依照现有的经济法规从其他法条进行较为牵强的惩罚,并且多数违规行为往往因为缺乏清晰的法律规定而不了了之。因此,为了在未来的低碳经济环境中有效地惩戒妨碍社会整体低碳发展的商业极端行为,在我国经济法体系中设置以低碳为导向的惩罚机制是尤为必要的。

我国经济法规体系中,应当针对高碳企业对处于低碳改造进程中的企业所实施的违规行为加重处罚,并力争利用惩罚条款实现这些高碳企业的非法得益向低碳企业的转移,从而避免因为高碳企业的违规行为而阻断受害企业的低碳化进程。此外,我国的经济法规还应当切实保护低碳改造企业的知识产权,对其低碳改造涉及的知识产权受侵犯的情况应当坚决予以维权支持,以严格的法律规定来保护低碳改造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添加引导性鼓励与奖励指令

为了促进我国企业界的低碳创新,我国经济法还应当在其改进过程中加大对企业界低碳创新技术的鼓励与支持力度,例如对科研机构出售经验证有效的低碳创新技术,各级部门应当加快审批进程,减少技术转移手续费用,并对于产学结合成功、实现长期可靠的低碳减排收益的企业改造项目予以奖励等。

此外,在我国经济法改进途径中,应当注重在法令上明确各级政府、监管机构对低碳技术改造的引导和鼓励职责,从而从原则上确立低碳化改造这一关键升级程序在经济运转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整个经济体的低碳化转型。

(六)与国际低碳交易机制相适应

目前低碳化发展已经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签订以及后续的气候环境会议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国际社会对于节能减排,尤其是碳排放权的排放限额规定已经促成了碳排放量国际交易市场的产生,作为规范国内经济同时也规范我国经济体的国外贸易行为的法律法规,我国经济法必须在改进国内规范的同时建立对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行为的规范机制,通过详细规定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各种规范程序和禁忌事项来共同促进国际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健康发展,实现国际经济整体发展的低碳化。

综上,为了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实现低碳式经济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一个必然方向,为了适应这种低碳式发展要求,我国经济法及其配套法律体系应当为这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从而更好地保障低碳式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发展体系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政策建议

一、引言

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简单说来就是一切旨在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的投融资活动。低碳经济投融资,既寓于传统金融之中,又彰显于传统金融之外。在金融创新的基础上,将传统金融“低碳”化,是这一融资模式的特色。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的研究。对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综述对完善我国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研究

目前学者对低碳经济投融资问题的研究集中体现在投融资主体意识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不适应,投融资工具单一与低碳经济资金需求的不适应,传统投融资市场与低碳经济发展平台的不适应,现有投融资政策与低碳经济发展所需保障的不适应等方面,认为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建设需要发展和健全银行和资本市场双主导投融资体系,完善投融资工具和产品种类,加强财政政策支持等方面。

Dr.Germánaroca(2003)从智利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优势,以及CDm项目可以给智利带来利润的角度,分析目前智利在利用CDm项目进行融资过程中的不足。HelenLuckge,Sonjapeterson(2008)通过对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介绍了欧盟国家在履行《京都议定书》减排承诺过程中,欧盟政府与企业在利用CDm灵活履约机制中所面临的选择。CathrineHagem(2009)分析比较了发展中国家通过CDm机制获得技术创新与不通过该机制,而是通过自行研发获得技术创新的优势与劣势,认为通过CDm机制获得的先进技术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通过对国内学者近几年的研究进行总结,如阎庆民(2010)、吴英姿(2010)、翁清云,刘丽巍(2010)、喻翔宇(2010)、张伟伟,汪陈(2012)、聂佩进,王萌(2012)等,总体来看,中国学者对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的研究呈现如下特点:①对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泛化、表面性研究多,系统、实质性的研究很少;②对低碳经济单一投融资工具、CDm机制研究多,综合投融资体系研究很少;③静态低碳经济投融资工具研究多,动态投融资体系研究很少,没有融入时间维度和发展周期等动态因素;④对低碳经济投融资发展的积极方面研究多,风险预警、防范方面研究少。本文结合低碳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投融资资金需求,投融资主体特点,不同风险、资本投入回报率的投融资工具,综合、动态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突出投融资体系的整体性、实践性,以期为专家、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三、完善我国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的政策建议

1.立法形成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加快低碳经济规划立法进程,强化法律力度促进产业转型,促进金融立法进程激发市场活力,完善科技立法构建低碳科研机制,加强消费立法引导低碳消费模式

2.推行强制减排制度完善碳交易市场

强制减排制度是形成碳交易市场的基础。在自愿减排和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不可能形成碳交易市场,只有在国家碳排放总量的控制才能有成本和价格,才能通过最低的成本减少Co2的排放,形成市场交易。

3.财税政策引导资本流向

可以通过财政投入保障低碳企业发展,通过财政补贴促进低碳企业进步,通过转移支付支持落后地区发展低碳,通过政府采购引导低碳产品消费,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企业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

[1]Dr.Germánaroca.CDmprojectsinChile[J].Lamnet-newS,2003,04.

[2]nielsanger.ChristophBohringer,Ulfmoslener.macroeconomicimpactsofthe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theRoleofinvestmentBarriersandRegulations.http://.2008.

[3]CathrineHage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andtechnologicalchange.http://webmeets.com/eRe/wC3/prog/getpdf.asp?pid=543&pdf=/files/papers/eRe/wC3/543/eaeRe.Hagem.2.pdf,2009.

[4]张伟伟,汪陈.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纵横,2012,06

[5]喻翔宇.我国低碳经济投融资的困惑与思路[J].求索,2010,07

[6]吴英姿.低碳金融体系的构建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0,12

[7]翁清云,刘丽巍.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的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J].金融论坛征文增刊,2010

[8]聂佩进,王萌.我国构建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的框架设计[J].科技创业月刊,2012,09

低碳经济发展体系篇10

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综合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环境与经济的变化无疑会直接影响低碳经济情况;技术发展可促进生产力改革及对“碳污染”的治理,进而影响低碳经济情况;社会变化则间接影响着低碳经济情况。依据整体性与层次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及可操作性原则,进确立吉林省低碳经济情况综合评价体系指标。首先利用多层次因子分析法进行指标赋权。分别对环境、技术、经济、社会四方面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因子分析。通过贡献率加权法为各指标赋权,得到因子得分。基于吉林省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各指标数值,可得到因子得分。借助功效系数法将因子得分调整为百分制得分以求直观体现因子分析结果。

二、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一)灰色预测概述

灰色系统理论认为,对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未知信息或不确定信息的系统进行预测,就是在一定方位内变化的、与时间有关的灰色过程进行的预测。尽管这一过程中所显示的现象是随机的,但毕竟是有序的,因此这一数据集合具有潜在的规律性。

(二)吉林省低碳经济情况预测分析

基于前文多层次因子分析所得到的吉林省2001-2012年低碳经济得分情况,可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预测。根据预测模型公式,对未来五年低碳经济进行预测,得到具体值依次为:89.037分,91.747分,94.540分,97.419分,100分。同理可对环境发展、技术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指标建立模型,求解并检验。利用检验合格后的模型对未来五年环境发展、技术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指标得分进行预测。分析得出,在预测的五年中,低碳经济整体情况良好。但仍可看出一些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方面,且最先达到满分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体的发展起着正向制动的作用。社会发展中发展速度逐年减缓,将成为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若能持续此发展趋势,吉林省将于2015年达到安全状态,但在预测中我们很难考虑周全,未来吉林省低碳经济会遇到什么样的阻碍更是不可预知的,发展越到瓶颈越是困难,建议相关部门坚持一贯作风,坚持经济与环境的均衡关系,适当加大力度建设吉林省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结论建议

根据灰色预测结果显示若能持续过去发展趋势,吉林省将于2015年达到安全状态,但发展越到瓶颈越是困难,如何改进经济与环境的均衡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值得我们探索。针对前文结论,提出建议如下。

(一)化石能源低碳化,提高能源利用率

在上述分析中看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过多是低碳经济的第一杀手,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要开发并有效利用新能源,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现状,开发利用核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二)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一方面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平衡产业结构,逐渐降低高碳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从而使产业结构符合低碳经济的标准。另一方面要将高碳产业低碳化,全面开发低碳技术,并将低碳技术引入高碳产业,利用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推进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进程。

(三)提高公民低碳意识,鼓励公民践行低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