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检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9:10

职业卫生检验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化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050-02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高职医学院校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培养面向卫生检验与检疫行业(领域),从事卫生检验、检疫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化学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学要根据职业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体系。化学实验实践性强,对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笔者结合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尝试进行化学实验的改革,着力建立有专业特色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分析现状,明确实验培养目标

化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与卫检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从事的专业岗位工作打下基础。现有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大多沿用着以往的课程标准,验证性实验过多、综合性实验较少,化学学科性过强、与专业对接程度较弱,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缺少高职化学课程特点和卫检专业的特点;同时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的入学起点较低,生源中有理科生、文科生、三校生,各类生源参差不齐,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能力也有较大差别,以往的化学实验考核方法已不能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因此需要建立有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特色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特点及岗位胜任力的要求,化学实验教学应坚持“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应用为先”的原则,使学生掌握卫检专业所需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术,树立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专业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建立符合职业技能要求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1.改革现有的实验内容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现有的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内容各自独立,教学目标分散,针对性不强,缺乏与职业技能密切相关的内容。根据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结合化学实验的特点,将实验内容进行整合,构建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新实验教学体系融合了学生从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基本要求,使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操作水平。新实验体系模块设置见下表。

新的实验体系注重了化学实验之间的相互融合,减少了一般性的验证实验。基础实验模块中培养学生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任务引领模块中选择与职业工作相关的实验内容,学生在领取工作任务后独立完成查阅资料、制定检验方案、配制试剂、实验测定、数据处理等工作环节,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改变过去教师讲解原理、步骤、注意事项而学生“照方抓药”的状况。综合实验模块通过学生小组或团队合作,共同完成有机合成、提取、分离等操作实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中的教师实验教学演示中,由于人数较多,即使围在教师周围观看,观察也不够全面,有些站在后面的学生甚至根本无法看到。多媒体具有直观性、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将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可提高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展示,可以播放视频录像、多媒体课件,将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仪器的安装过程、精密仪器的使用方法等展示给学生,使实验操作直观明了,学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随时进行回放、放大,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提高教学效率,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

3.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以往的实验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平时实验情况,实验成绩的评定为:实验态度(30%)+实验操作(30%)+实验报告(40%)。学生实验操作中由于人数近50人,教师与实验员只能粗略评价学生的态度和操作能力,学生的实验热情不高,减少实验规定测定次数,甚至编造实验数据,抄袭他人实验结果,使得考核结果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因此要制定科学的评分体系进行实验考核。新制订的实验考核方法包括三个部分:(1)平时实验表现(50%),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实验预习、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和实验报告;(2)独立操作考核(30%),期末进行,从任务引领模块实验内容选择三个工作项目,考核时由学生抽签获得工作任务,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实验要求,并随机抽题回答与实验操作有关的问题;(3)综合实验考核(20%),在综合实验模块中进行,学生分小组实验,考核团队的合作成果(合成的产率、提取的质量等),根据实验结果排序打分。

4.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创新教育的特殊形式和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对创新教育质量进行检验的良好手段。实验技能竞赛分为初赛、决赛,主要考查学生实验方法和试剂的选择、技能操作、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结果分析。进入决赛的学生可以选择指导老师进行辅导,从院级竞赛中获奖学生中选拔参加市级、省级的大学生化学技能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竞争意识,对实验教学的改革也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对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教师发现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有所增加,实验室开放、技能竞赛的参与人数也越来越多,后续专业课程中对学生操作的反馈评价也较高。今后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以适应高职卫检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朝晖.职业院校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6):245

职业卫生检验篇2

关键词:职业卫生;检测;质量控制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198

0引言

职业卫生检测活动作为职业卫生事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对于推动卫生事业的平稳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是职业卫生事业相关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针对当前职业卫生检测活动持续走高的操作要求,着力强化与确保检测的实际效果,就要求检测人员应当在卫生检测的各个环节中提高操作活动的规范性和精准性,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检测水平,尽可能地降低卫生检测活动中误差的发生几率。下面笔者将通过简要论述当前职业卫生检测工作的不足之处,对优化质量控制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1当前职业卫生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卫生采样不规范

采样工作是职业卫生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采样行为的规范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卫生检测的结果,严重者会对检测人员和医疗人员的判断造成误导。而当前卫生采样不规范的问题较为严重,这主要是由于采样工作所涉及到的场地、人员、操作活动等因素较多,一旦在某个环节(一般往往是采样人员自身的技能熟练问题)出现问题,不规范的采样将会直接导致一系列的操作问题,包括重复采样、记录不完整、空白样品不当处理等,最终严重影响采样质量[1]。

1.2卫生检测设备方面的问题

卫生检测设备作为职业卫生检测工作中的重要硬件设施,其功能发挥的稳定性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是判定检测结果的重要标准。在检测过程中,卫生检测设备的诸多控制要素(包括灵敏性、稳定性、分辨率、误差等)倘若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精准性。当前卫生检测设备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问题,一方面,部分卫生检测设备过于老旧,使用年限过长,其检测效果已经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新型卫生检测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保养不当、错误使用等问题,其检测结果也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

1.3卫生检测专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专业卫生检测人员的操作技能不高是当前阻碍职业卫生检测工作稳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由于职业卫生机构的发展势头较好,众多非专业从业人员开始不断涌入这一行业,而这些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职业素养也备受质疑。非专业的检测人员所进行的卫生检测工作,其结果无疑不具有太高的说服力。因此,提高检测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强化职业卫生质量检测工作的具体对策办法

2.1做好卫生检测设备的质量控制工作

针对当前卫生检测设备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好设备的质量控制工作,首先应当对参与检测活动的检测设备进行必要的计量检定操作,确定检测设备在符合相关使用标准的基础上,才能够确定使用;其次,所有参与检测工作的检测设备在使用之前,应当进行必要的调试检验操作,对设备的性能及其稳定性进行测试,通过测试之后才能真正验收。对于一些玻璃量器设备,检测人员应当测试量器的使用效果、密合性、实际容量等相关指标,通过测试后方可使用;第三,检测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应当依据一定的周期进行必要的检测,通过依据标准计量规定对其进行校验。所有设备的具体应用情况都应当及时记录,并且通过对比设备在使用前后的标准数值,对其准确性进行校准[2]。

2.2做好样品的质量控制工作

做好样品的质量控制工作,集中在两方面,即样品的采样质量控制和样品的检测质量控制。具体来说,首先,在样品的采样质量控制方面,第一应当对采样过程中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了解误差原因之后制定相应的规范操作要点,防止误差的再次发生;第二应当进行必要的空白试验。空白试验包括收集器和样品两个方面,检测人员应当对收集器进行标准测定测试,以确保其空白值保持在稳定范围[3]。对于样品则应当将样品空白从空白试验中扣除,在运输、保存样品的过程中,做好样品的防泄漏、防挥发等工作。其次,在样品的检测质量控制方面,第一检测人员应当依据具体的检测环节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检测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检测的精准性。第二检测人员在检测样品时,应当对规定数量的标准物质进行检测,通过连续检测取得其均值,将其均值控制在规定的误差范围之内,从而有效提高检测的精确性。

2.3做好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

针对当前检测人员技能水平不高的问题,职业卫生监管单位或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企业首先应当提高检测人员准入门槛,防止非专业人员进入,降低人员混乱的问题;其次对于已工作的检测人员,通过定期开展培训工作的方式,帮助他们熟知检测设备的具体维护、使用方式,严格依据检测标准化操作规定,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为确保检测结果的精准性保驾护航。

3结语

职业卫生检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职业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稳定,针对当前出现的诸多问题,只有不断完善卫生检测的质量控制要求,不断优化检测环节,提高检测操作技能水平,才能真正确保检测的精准性,推动职业卫生事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凤,赵敏,王千等.自制氨质控品用于职业卫生检测的质量控制[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4(12):1579-1581.

职业卫生检验篇3

公司从成立之初就秉承“公正、科学、准确、规范”的质量方针,坚持检测和评价过程中“行为公正、方法有效、数据准确、服务规范”的工作宗旨,把成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甲级机构和“做行业之最”作为公司发展的目标。

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

公司从成立以来,为了提升实验室能力,从“人、机、料、法、环、测”6个方面着手,每年年初都制定公司的年度计划,根据公司的年度计划进行人员引进、培训、新检测项目开展,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药品试剂,并进行检测标准查询和有效性确认,建设需要的实验室场所。

经过6年的发展,公司实验室现有检测和技术质量管理人员120多人,其中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学历占90%以上,高级职称有5人,中级职称有14人;实验面积900m2,设有放射实验室、药品室、气瓶室、剧库、分光光度室、原子吸收室、气相色谱室、气质联用室、离子和液相色谱室、化学分析室、样品处理制备室、原子荧光室、标准品间、天平室、样品室、高温室、微生物实验室、电化分析室等专业实验场所;现有仪器设备500多台(套),主要检测设备有:气质联用检测仪、离子色谱分析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职业卫生采样作业现场各类采样仪器、气体检测仪、物理因素检测仪器、电磁辐射检测仪器和实验辅助仪器、X射线机多功能质量检测仪、Ct性能检测模体、Ct剂量模体、Ct检测装置、三维水箱、剂量当量仪、医用加速器剂量检测仪、X射线个人剂量计、γ射线个人剂量计、测氡仪、低本底αβ测量仪、γ能谱仪、环境Xγ剂量率仪、α表面污染监测仪、β表面污染监测仪等检测仪器设备;配备各类标准物质和质控物质180多种;通过5次计量认证及扩项评审,目前共计322个检测参数获得批准,包括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生活饮用水卫生指标、室内空气质量、公共场所卫生指标、放射防护、放射诊疗设备防护性能、水和土壤及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生物样品中金属元素等参数的检测。

加强技术服务能力建设

为了提升评价能力,公司从人员引进和培训着手,本着“多学科引进人才、多渠道培养人才”的原则,引进、聘用高学历、有经验的人才,确立学科带头人。公司把人才的培训作为公司的重点工作来抓,根据不同岗位的人员能力要求,给每个岗位的人员确定了培训内容和培训计划,安排员工接受外部和内部的专业培训。

6年来,只要外部有适合技术人员能力提高的培训机会,公司都会不惜成本派人员参加,比如多次派评价技术人员参加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组织的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班。内部培训方面,结合公司从事评价工作的特点,评价部门确定了“传、帮、带”的新员工培训原则,每位新员工入职,先分配一名具有多年工作经验,技术能力强的老员工作为师傅,对新员工按照培训计划进行上岗前培训,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评价工作内容、职业卫生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解读、资料收集、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类比的选择、评价方案编制、采样方案制作、汇总分析资料编写报告和专家审查等步骤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持续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此外,评价技术负责人还定期跟踪职业卫生评价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变化,总结不同行业职业卫生评价技术要求、注意事项和专家评审会上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对评价人员进行不定期的针对性培训。

通过内外部的培训,目前,公司有职业卫生和放射防护专业技术人员58人,都为本科学历或是硕士学历,其中高级职称有10人,中级职称有1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卫生部放射卫生专家库专家2人,国家安监总局职业卫生专家库专家1人,省级职业卫生专家库专家2人,评价技术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通过不断的人员引进和培训工作,公司的技术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经卫生部批准获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甲级资质(职业卫生)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甲级资质(放射防护),并于2012年1月份在国家安监总局完成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甲级资质(含放射)换证工作。目前公司已在全国28个省(直辖市)开展评价工作,听取各地专家意见和建议,取长补短,形成建安评价特色。

截止2011年,公司已经完成300多个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项目(含放射),所完成的评价报告涉及石油、石化、能源、矿产、机械、电力、电子、化工、医药、医疗等10余个行业,积累了大量的评价经验,评价报告均一次性通过专家评审,获得各地审查主管部门及专家的一致好评。

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产品质量是生存的根本,因此公司成立初期,就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作为大事来抓,依据《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了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管理评审、内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修订、质量监督、实验室间比对和盲样考核、标准有效性确认、仪器检定、标准和质控物质使用、评价报告审核、客户回访等形式对公司服务质量进行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管理,确保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适合公司的情况并能够有效运行。

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

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性、适宜性和有效性,保证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有效地实施,公司每年开展一次或一次以上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一次管理评审,并对管理评审和内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每年还会根据管理评审、内审和质量管理中发现的其他问题结合公司实际状况的改变对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进行一次或是多次修订或改版,使其更适合公司现状,每次的修订或改版都对全公司的员工进行宣贯和考核,为保证工作质量打下夯实的基础。

质量控制

随着新员工的加入,技术服务专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为了确保工作的质量,公司每年都派遣人员参加浙江省质量合格评定协会组织的监督员培训,监督频次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9次增加到了2011年的45次,质量监督进入日常质控计划。公司每年年初制定质量跟踪监督计划,对检测、评价、档案管理和设备管理等工作的关键环节及新进员工进行跟踪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员工的不当操作,为避免错误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检验和提高实验室的准确检测能力,2007年至2011年间,公司共派员参加国家CDC、浙江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审定办公室、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省环境监测中心的实验间比对和检测盲样考核17次,计43个项目。其中39个项目考核结果合格,4个项目不符合。此外,公司内部16次组织对实验室在岗人员和新上岗人员的检测盲样考核共60余个样品,结果均合格。

为了确保公司使用的技术标准现行有效,公司每年都会根据公司使用的技术标准的变化情况委托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进行标准有效性确认,2007~2011年共计委托标准确认12次,对379项标准进行了有效性确认。

公司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规定,在检测过程中使用标准物质和质控物质对检测结果进行质量控制,每次实验室检测样品前都必须使用标准物质进行定标,对有质控物质的检测项目,还定期使用质控物质对检测结果进行质量控制。此外,公司还每年制定仪器设备的检定计划,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

评价报告编制严格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初稿形成后,需经项目负责人、评价负责人审核,形成审核意见,根据审核意见进行修改定稿。

信息的反馈

为使质量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采取了对客户回访(发送客户满意回访单)、公布申诉、投诉和咨询热线等有效手段反馈服务信息,从而提高公司的服务质量,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从2007年至今,公司无一例检测和评价事故,每年客户满意率都在98%以上。以2011年度为例,公司共发送客户满意度回访单1578份,收回客户满意度调查表173份,客户满意率达到了98.3%;收到了3份投诉记录,均为对检测结果超标不满意,涉及3份日常检测和评价报告,公司坚持客观检测的原则,跟客户进行了解释,并给客户提出了合理有效的整改建议。

通过上述的质量管理措施,公司每年都保证了各项质量目标的实现,即检测事故率小于0.1%,检测报告和评价报告出错率小于1%,客户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使得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保持了良性有效运转。

履行社会责任

在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时,公司始终坚持“公正、诚实、可靠”的工作原则,尊重事实,坚持检测结果的独立性,坚决抵制来自于委托方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和压力,对于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的监测点如实报告。在签订业务合同时严格执行“四不原则”,即:不答应客户不合理要求,不承接能力之外的业务,不泄露客户机密、客户资料,业务部不得以主观想法影响技术人员的客观检测、评价结果。

作为一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公司始终致力于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工作过程中人的价值,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承担对员工、客户、环境和社会的责任。

公司以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为工作的终极目标,在日常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中,除提供优质的检测和评价服务外,还会根据公司掌握的信息指导客户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台账,告知有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审批的要求,指导警示标牌设置或是代购警示标牌,指导委托方填写申报资料等。

职业卫生检验篇4

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在我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长期以来,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和职业病防治、质量监督、商检部门、出入境检疫等机构。为使高职高专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行业需求相吻合,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深层次问题,并为规范办学、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于2010年3月-2011年2月对重庆地区4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重庆市4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2调查方法自行设计问卷,组织专业人员分赴重庆4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现场登记调查,将调查所得资料应用excel进行资料汇总,用SpSS13.0进行分析处理。

1.3调查内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人员总数(总人数、从事卫生技术人员数)、卫生检验人员职称、学历、年龄、工作年限等情况。

2结果

实际发放问卷41份,实际回收问卷31份,有效问卷29份,将调查所得资料应用excel进行资料汇总,用SpSS13.0进行分析处理。

2.1基本情况

据《重庆统计年鉴—2010》报告,2009年重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编人员为2419人[1]。本次研究调庆2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编人数1628人(占2009年重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编人员的67.36%),从事卫生技术人员(检验人员与技术管理人员)584人(占重庆2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编人员的35.87%)。其中,专职卫生检验人员363人(占重庆2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编人数的22.30%)。

2.2职称构成

在363名卫生检验人员中97.52%有技术职称,其中初级占47.38%,中级占36.09%,高级占14.05%(表1)。与2005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岗人员学历构成进行比较(图1),重庆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职称构成上变化显著,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分别增长1.43倍、1.21倍、2.06倍,表明逐渐向高级职称转变。

2.3学历构成

在363名卫生检验人员中,研究生学历占1.65%,本科学历占36.09%,专科占42.15%,中专学历占20.11%(表2)。目前,重庆2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历主要以本科和专科队伍为主(占78.24%),其中又以专科学历人员居多。与2005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岗人员学历构成进行比较(图2),重庆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学历比例有了显著的变化,大专、大学、研究生学历人员分别增长1.28倍、2.86倍、2.75倍,高学历人员逐渐增多。

2.4年龄构成

被调查人员中,>50岁54人,占14.88%;40岁~50岁123人,占33.88%;30岁~40岁105人,占22.31%;<30岁81人,占22.31%(表3)。重庆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年龄基本呈现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40岁~50岁年龄段。

2.5工作年限(工龄)构成

在363名卫生检验人员中,工龄不足3年人员34人,占9.37%;工龄3~10年人员81人,占22.31%;工龄10~20年人员89人,占24.52%;工龄20~30年人员108人,占29.75%;工龄>30年人员51人,占14.05%(表4)。

3讨论与建议

3.1卫生检验技术人员仍然是紧缺人才通过对此次调查分析可知,重庆市29个疾控机构在岗人员职称以初中级为主;学历以大专为主,本科次之;从调查人员年龄构成图(图3)可知,重庆基层疾控机构人员年龄基本呈现正态分布,但目前主要以中老年人员居多,年龄>40岁(177人,占48.76%),工龄>30年(51人,占14.05%)的人员比例密集、偏高,提示重庆基层疾控机构人力资源在未来几年内将有一大批人员退休,如何避免卫生检验技术专业人员断层,做好新老人员顺利过渡,保持技术人员常态分布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随着国家对卫生监管工作的深入,检测任务将逐渐加重,引进、补充大量卫生检验技术专业人员是保证基层疾控中心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因此,有必要加强卫生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3.2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是急需专业近几年“非典”“禽流感”以及伪劣食品、药品所造成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因此,国家高度重视卫生检验及检疫工作,相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加强了国家、省市、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的建设,强化了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并强调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的建设,建立三级预防制度,健全预防体系,由此,加强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建设,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3.3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是人力资源改善的保障

职业卫生检验篇5

关键词:医院职业检测工作人员安全防护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96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84-02

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强化职业检测工作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检测工作要以人为本,加强对职业检测工作的领导。借鉴先进医院的先进经验,及时规定相配套的实施意见,建立起多部门职业检测的工作机制,严格行使执法权。加大对职业卫生监督检查,促进医院职业检测工作的不断完善。

1医院工作人员职业风险的影响因素

1.1检验科工作人员超负荷工作。职业危险因素主要来自检验科本身的因素,由于编制限制检验科工作人员数量并没有及时解决,相应的增加了检验科工作,检验科日常工作长期持续存在,工作人员一直处于超重要环节。负荷工作状态造成身体和情绪的压力明显增加。

1.2检验科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薄弱。不同层次的医院对有关职业安全防护的规章制度学习不够,落实的不够踏实,认为检验工作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而不够重视对科室全面发展的软性指标落实不够。

1.3生物性危险因素。

1.3.1机械性伤害。医务人员执行注射、手术、传递侵入性等高危险技术操作,检验科工作人员长期暴露在大量带有感染玻璃制品试管、中被针头的临床标本环境中,不仅极易发生实验室感染,甚至还可能成为医源性感染扩散的源头。工作有序锐器盒放置在离操作者最近的位置。选择使用安全的医疗护理用具,禁止徒手将针头插上手术刀片及将针头帽回套等,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并使用防护用具。上述物品大都存在物性危险因素,各种标本中的病毒具有潜在的病原微生物感寄生虫。

1.3.2实验室工作环境因素。病原微生物的液体溅洒入口是人类健康的公害之一,在医院检验科的日常划伤处理不当,由于实验室工作噪声对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影响,有病原体的液体溅洒到皮肤上,也会发生感染。

1.4化学性危险因素,检验科工作人员最频繁接触的就是各种化学试剂。工作人员工作开始就接触各种消毒灭菌剂,如血球计数仪使用的溶血剂内有氰化钾成分,检验科工作人员自微镜的油镜头使用后需用二甲苯进行擦拭,这些试剂中含有强腐蚀性或挥发性的有害成分。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都具有损伤。

2医院职业检测对策

2.1规范职业健康检查操作流程。建立和完善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体系、制定和优化体检项目和工作流程、重视设备管理和实验室质量控制。医务人员执行注射、手术等高危险技术操作时应注意力集中,工作环境要光线充足区域宽敞,有序锐器要选择使用安全的医疗护理用具,禁止徒手将针头插上手术刀片及将针头帽回套等,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并使用防护用具。严格档案管理等制度,将有利于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的质量提高。建议将职业健康检查的体检质量控制纳入医院质量控制部门的正常工作。

2.2开展以基层医院乡镇为主要对象的等法律法规的培训活动,提高医院负责人的职业检测法律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赋予全体医务人员接受职业卫生培训权,让他们掌握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时应遵守操作规程,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及其污染物品医务人员均应戴手套,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对病人的体液等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务人员污染。污染的床单要及时处理,对传染病病人应要求严格落实隔离措施。在戴手套前要检查有无破漏在操作中要注意防止损坏。同时获得职业健康检查、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权。对工作场所和相关防护措施的知情权。加强职业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建设,规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把职业卫生工作应当放在职业卫生工作的第一位来抓。关注医务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权,让劳动者远离职业病危害,享受健康幸福的生活而努力。

2.3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目前,我国职业检测防治工作的三大重点是工作场所职业卫生评价以及职业病诊断,工作开展需要涉及到包括卫生、环境保护、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多个部门。在职业健康监护工作而言,医院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因不能准确掌握作业应检人数,就需要与安监部门建立良好的“对接”与信息通报、共享机制,共同督促用人单位体检。

2.4建立有效的职业检测评价机制。职业健康检查后,健康教育指导要到位。职业健康监护通过群体评价进行目标干预,评价预防和干预措施,以达到保护医院工作人员健康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健康评价体系是达到职业健康监护目的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高慧.加强医疗废物处置的规范化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影响应该成为医学工作职业防护杂志.2009,192:190192.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2]顾健,叶蓉春.医院常用化学消毒剂对金属的腐蚀性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237240

[3]牛延军.医院感染的三级组织管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职业卫生检验篇6

一、《职业病防治法》对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管理的规定

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第三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第四十八条规定,职业病诊断、鉴定需要用人单位提供有关职业卫生和健康监护等资料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

第五十六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查阅或者复制与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有关的资料和采集样品。

第六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或者末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的主要内容

1.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清单及有关文本。

2.职业卫生管理的方针、计划、目标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3.职业卫生专(兼)职管理组织、职能及人员分工。

4.职业卫生管理方案、程序、作业指导书和其它内部文件。

5.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管理档案,包括:

(1)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及批准文件等:

(2)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书:

(3)工程改建、扩建及维修、使用中变更的图纸及有关材料;

(4)全套竣工图纸、验收报告、竣工总结:

(5)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委托书与预评价报告;

(6)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委托书与效果评价报告;

(7)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意见书:

(8)卫生行政部门验收意见书。

6.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资料,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存在岗位、来源、预防策略)清单。

7.储存和使用的化学品清单,包括种类、量、使用的部位、储存的部位、毒性资料、预防策略。

8.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资料,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委托书,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记录与评价报告。

9.职业病防护设施防护及维修档案,包括:

(1)设备的操作规程、合格证书:

(2)安装、调试验收记录:

(3)运行使用记录;

(4)维修记录,包括维修责任人、维修原因、维修日期、维修人等。

10.职业病防护用品档案,包括工种清单、应配备清单、实配备清单、使用情况等。

11.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包括:

(1)职业健康监护委托书;

(2)职业健康检查工种及人员名单;

(3)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与分析报告:

(4)职业禁忌证名单及调离情况:

(5)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6)职业病检出名单。

12.职业卫生培训教育计划、培训内容、授课记录及考核成绩。

13.职业病(含工作有关疾病)发生情况及职业病患者处理情况记录。

14.用人单位职业病预防控制措施技术档案。

15.职业病诊断、鉴定资料。

16.各种监督文书。

17.各种设备、化学品中文说明书。

(1)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汇总资料;

(2)职业健康监护汇总资料:

(3)职业病发病情况汇总资料:

(4)职业病病人处理、安置情况汇总资料;

(5)培训情况汇总资料;

(6)因病缺勤情况汇总资料:

(7)职业病防护设施汇总资料:

(8)劳动者死亡资料;

(91职业病防治工作年度总结。

三、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的要求

1.职业卫生档案案卷归档前要做好以下事项:

(1)简明扼要地拟写案卷标题,包括文件制发机关、内容、文种三个部分,标题要反映案卷的内容;

(2)根据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注明每一案卷的保管期限,职业卫生档案一般为永久保存;

(3)填写卷内目录、备考表及案卷皮、编号,装订成卷:

(4)归档的案卷要填写移交目录,双方签字。

2.档案室对各部门移交来的职业卫生档案,要认真进行质量检查,及时编号登记,入库保管。

3.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的收进、移出、销毁、管理、借阅、利用等情况要进行登记,档案工作人员调离时,必须办好交接手续。

4.职业卫生档案库房坚固、安全,做好防盗、防火、防虫、防鼠、防高温、防潮、通风等项工作,并有应急措施。职业卫生档案库要设专人管理,定期检查清点,如发现档案破损、变质时要及时修补复制。

职业卫生检验篇7

1卫生检验是预防专业人才培养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卫生检验是保护自然环境、预防控制疾病、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环节。卫生检验可为环境保护、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职业病防治等一系列卫生法规和标准的建立、贯彻提供依据,为预防医学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3]。对于处于保护人类健康最前沿的疾病控制机构,卫生检验工作是开展疾病预防与控制、公共卫生技术管理与服务、卫生监督、医疗服务的重要技术手段,并为制订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相关的技术标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因此,对于预防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卫生检验是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卫生检验是一门涉及到多学科知识的学科,不但要求有较为扎实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知识,还应具备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多门基础学科,并具备相关的法规知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合格的卫生检验人员要比卫生医师要求更高。

2目前我国各级疾病控制中心(CDC)检验科室的设置与工作内容在我国各级CDC中检验科室设置不尽相同,但多是根据目前从事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实际条件进行设置的,一般涵盖以下内容: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临床检验等。

2.1理化检验:主要是包括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以及其它卫生监测样品的理化项目的分析。其分析手段除了传统的化学分析外,多进行仪器分析。主要仪器分析有:光谱分析(包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谱、红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等)、色谱分析(包括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以及气-质联用、液-质联用等)。

2.2微生物检验:微生物检验可分为细菌学检验、病毒学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环境微生物检验,为社会提供相关检验服务和技术指导。其中细菌学检验主要承担各类细菌性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流脑、军团病等)和爆发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检验研究工作;病毒学检验主要负责各类病毒性传染病(如流感、人禽流感、病毒性肝炎、乙脑、麻疹、风疹、肠道病毒等)和爆发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验研究工作;食品微生物检验主要负责食品、食品包装材料、餐具和食品污染物的微生物检验工作;环境微生物检验主要负责各类公共场所(如游泳池、宾馆、歌舞厅、车站等)、化妆品、涉水产品和环境中污染物的微生物检验工作。

2.3临床检验:主要承担各类体检的临床检验工作,包括从业人员体检、门诊、健康监护体检等。包括血液学检验、尿常规检验、粪常规检验、肝功能检查等检验。

3符合实际需求的卫生检验学教学内容设置根据目前我国预防医学专业的卫生检验教学无材、统一大纲、统一内容等情况,根据对基层检验机构卫生检验人员需求状况的调查,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在整合传统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实验内容的基础上,构建了卫生检验的教学内容体系。

3.1相关基础学科:包括基础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等,这些学科的教学要求应有别于其它医学专业。重点加强基础理论、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

3.2课程内容的构建

3.2.1理化检验内容:包括卫生检验综合知识、环境空气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化妆品检验、食品理化检验、职业卫生检测、生物材料检测等内容。卫生检验综合知识包括计量法规、卫生标准、质量保证、样品预处理、实验室基本操作和安全、实验室管理、卫生法规等;环境空气理化检验包括空气污染物的采样方法、空气中常见污染物测量方法、标准气配制、气象参数测量等;水质理化检验包括水样的采集和保存、物理指标、金属化合物与非金属化合物、有机污染物。废水检验(采样与监测项目的确定);化妆品检验包括一般化妆品检验、特殊化妆品检验;食品理化检验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营养成分检验、食品中无机物的检测方法、食品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食品添加剂的测定、食品包装用材料的卫生检验;职业卫生检测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采集(结合环境空气同时讲述)、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检测、粉尘的测定;生物材料检测包括生物样品的采集和保存、生物样品的预处理、生物样品的测定、生物监测中的质量控制等。

职业卫生检验篇8

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社会

稳定与经济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国家、省、设区的市、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

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

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

测检验能力。

第三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遵循“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

职责、提高效能,城乡兼顾、健全体系”的原则,坚持基础设施建设

与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相结合,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建

立稳定的经费保障体系,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

第四条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规划

与指导,负责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的建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的规划指导,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发挥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作用,提高

辖区疾病预防控制的综合能力。

第五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职能范

围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承担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六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承担

相应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七条城乡基层预防保健组织接受所在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

导,具体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任务。

第八条国家组织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鼓励、

支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有关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与职责

第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为部级、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四

级。

第十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特点与功

能定位,以及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实际,明确职责和任务,合

理设置内设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健全机制,规范管理,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

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十一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

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

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第十二条部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实施全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开展质量检查和效果评估;

组织实施全国性重大疾病监测、预测、调查、处理,研究全国重大疾

病与公共卫生问题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控制策略;

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机制,指导和参与地方传染病

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理,参加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的处理工作;

㈢开展免疫规划策略研究和实施效果评价,对预防性生物制品应用

提供技术指导;

㈣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全国公共卫生检验工作规范化;负责国

家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网络技术管理和菌毒种保存管理;

㈤建立部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平台,管理全国疫情、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和健康危害因素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㈥建立食品卫生安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

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体系,研究和推广安全性评价新技术、新方

法;

㈦组织实施国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

㈧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

仲裁工作,负责指导全国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㈨负责疾病预防控制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和省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业务考核;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

防治工作提供规范性指导;

㈩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拟订

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三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国家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本省疾病

预防控制规划、方案,对重大疾病流行趋势进行监测与预测预警;实

施辖区免疫规划方案与计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使用管理;开展疫

苗使用效果评价,参与重大免疫接种异常反应及事故处置;

㈡组建应急处理队伍,指导和开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与处

置;

㈢开展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及毒物与污染物的检验鉴定和毒理学检

验,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质量控制;

㈣建设省级网络信息平台,管理全省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㈤组织开展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开展卫生学评价和干预;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组织开展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

卫生等领域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工作;

㈥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

仲裁工作,承担辖区内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㈦指导全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㈧开展对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

训;组织实施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考核;规范指

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㈨参与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参与拟

订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四条设区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国家、省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疾病

预防控制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本地疾病暴发调查处理和报告;负责

辖区内预防性生物制品管理,组织、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㈡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因素,实施控制措施;

㈢开展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和常见毒物、污染物的检验鉴定;

㈣开展疾病监测和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

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管理辖区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

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㈥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㈦负责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业务考核;

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第十五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上级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具

体工作的管理和落实;负责辖区内疫苗使用管理,组织实施免疫、消

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

㈡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与信息收集、报告,落

实具体控制措施;

㈢开展病原微生物常规检验和常见污染物的检验;

㈣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㈤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卫生组织和农村乡(镇)卫生

院开展卫生防病工作,负责考核和评价,对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

作人员进行培训;

㈥负责疫情和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报告,指导乡、村和有

关部门收集、报告疫情;

㈦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第三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人员管理

第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综合目标管

理责任制和自查、抽查与考核相结合的定期考核制度。

第十七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实验室管理

的有关规定,规范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室安全。

第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使用统一的专用标志,专用标志由卫生

部制定。

第十九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配置,按照编制部门核定的编

制数执行。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岗位准入以及内部考核制度。改革人

事管理制度,实行人员聘用制,逐步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

定酬,合同管理。

第二十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要以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为宗旨,热

爱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

廉洁奉公、依法办事,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十一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配备能够熟练掌握疾病与健康

危害因素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信息管理、消毒和控制病媒生物

危害、实验室检验等相关技能的人员,在疫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发生时,能有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等相关工作。

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具备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人员数量的比例在规定编制内为:部级和省

级20~30%、设区的市级30~40%、县级40~50%。

第二十二条加强队伍建设,调整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队伍结

构,提高人员素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主要领导应由专业人员担任。

第二十三条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机制。加强对业务技术

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保证业务技术人员按照规定参加培训。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

按照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

财社[2000]17号)和《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若干意见》(财

社[2003]14号)的规定,由同级政府预算和单位上缴的预算外资金统

筹安排。

第二十五条各级财政、计划等部门要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内

人数和预算定额落实人员经费,保证其履行职责的必要经费,根据实

际工作需要合理安排业务经费,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重点疫

情监测、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等项工作的合理需要。

第二十六条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涉

及面广危害严重的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重大灾害防疫等项目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十七条在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同时,卫生部配合有

关部门按照完善公共卫生财政经费保障体系的要求,在深入研究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财政补助有关政策和办法。

第五章城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城乡基层预

防保健网络的建设,合理安排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经费

和建设资金,保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保

障城市社区、农村基层传染病预防工作的开展。

第二十九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可由政府举办的卫生机构提供,

并按其服务数量与质量,予以合理经费补助;也可向符合条件的其他

医疗机构或者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按照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购买,

所需经费列入卫生经费预算。

第三十条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上级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下,承担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

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好以下工作:

㈠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㈡传染病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㈢指导有关单位和群众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㈣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㈤承担乡村(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工作;

㈥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第三十一条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的预防保

健组织,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按照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因素核定预

防保健人员。业务、机构建设与发展等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根据

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任务与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二条充分发挥村级卫生人员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

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预防保健任务,协助开展疾病预防

控制工作。

第三十三条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承担预防保健任务的报酬,由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者乡(镇)卫生院等机构根据其承担的工作任务

和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四条提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素质,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

度,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

医生接受相关学历教育。非卫生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清退,对达不到

执业标准的人员要逐步分流。

第三十五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和考

核,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依法承担

职责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传染病隔离治疗、

院内感染控制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所需经费,由交办任务

职业卫生检验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社会监督的体制和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按照“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管行业、管业务、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管安全必须管职业健康”的原则,通过全面开展职业卫生基础创建活动,引导、督促用人单位对照要求,查找差距,逐步整改,真正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水平,改善作业环境,有效预防、控制、减少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权益。

二、主要内容、分级标准和工作目标

(一)主要内容。基础建设主要内容分为10个大项目、60个子项目(详见附件1:《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评分标准表》)。企业开展建设,要突出机构队伍、建章立制、警示告知、教育培训、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检测与公示、粉尘与毒物等主要危害整治、劳动者个体防护、职业健康体检与建档、急性职业危害事故应急处置、职业卫生管理档案建立与完善等重点内容的建设和完善。

(二)分级标准。对基础建设的10个大项目、60个子项目采取100分制进行量化评估,由低到高分为四个档次:职业卫生基础建设不合格企业(60分以下)、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合格企业(60分-79分)、职业卫生基础建设良好企业(80分-89分)、职业卫生基础建设示范企业(90分以上,且《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评分表》设置的关键项满足相关要求)。

(三)工作目标。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单位都应开展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其中陶瓷生产、耐火材料制造、铸造冶炼、电力、船舶修造、粮食储存、石材加工、木制家具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皮革箱包和制鞋、水泥生产、铅酸蓄电池生产、危险化学品生产等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全部达到基础建设要求。

三、工作分工

由各级安委办统一组织实施,并明确相关部门具体负责指导和推动。市各有关部门具体分工如下:

市经信委负责指导和推动电力、船舶修造等企业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工作。

市安监局负责指导和推动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和冶金等工贸企业的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工作。

市粮食局负责指导和推动粮食储存企业的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工作。

市港口局负责指导和推动沿江沿海港区范围内港口企业的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负责指导和推动本行业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工作。

四、基本原则

(一)企业自查为主,技术服务机构参与指导为辅。由企业对照《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评分标准表》,按照先“软件”后“硬件”,先重点后一般,先易后难的顺序和方法,进行自查、自改、自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与企业按照双方自愿、平等协商、公平合理、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基础建设技术咨询与服务。

(二)全面启动,示范引导。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既要全面启动,扩大建设覆盖面,又要注重培育示范企业,要选择职业病防护设施效果好、职业卫生管理规范的大中型企业作为样板,通过组织观摩学习、召开现场会等形式,推进活动开展。

五、实施步骤

各地、市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部署、及时启动、积极推进,确保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7年3月初至4月上旬)。各地、市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职业病危害调查摸底工作,确定本年度开展基础建设活动企业名单,并于3月底前及时召开动员部署会,对基础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明确任务、标准、要求和建设时限,同时要组织用人单位认真学习《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评分标准表》,使企业掌握基础建设的主要内容、工作重点、实施步骤、基本要求及自查、自改、自评方法。

4月上旬,各地、市各有关部门将本年度开展基础建设企业名单报市安委办备案。

(二)企业自查、自改、自评阶段(4月中旬至9月上旬)

1.企业自查。纳入开展基础建设活动的企业,在工作启动后,首先应逐条对照《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评分标准表》内容进行自查,客观真实地评估出分值,摸清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不足和缺陷,针对存在的问题,制订基础建设实施方案,为下一步开展自建自改打好基础。开展基础建设的企业对照《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评分标准表》自查情况,由企业负责人签字确认并盖公章后,按行业类型,报送属地行业领域管理部门备案。

2.企业自改。开展基础建设的企业,要瞄准达到“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合格企业”最低建设标准,针对自查发现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本单位制订的基础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先“软件”后“硬件”,先重点后一般,先易后难的顺序和方法,落实人员、明确责任、保障经费,全面开展自建、自改,逐个解决自查阶段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努力实现保“合格”、创“良好”、争“示范”工作目标。在此期间,各地、市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所属企业的检查督促和指导力度,掌握了解工作进度,检查企业是否对照标准启动并开展基础建设,对于未开展或未按时上报工作开展情况的,要通过严格的检查执法予以推动。

3.企业自评。9月上旬前,开展基础建设的企业在完成自建与自改各项工作后,再一次组织相关人员,逐条对照《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评分标准表》内容,对本企业开展基础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自评,客观真实地评估出分值,由本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并盖公章后,报送属地行业领域管理部门备查。

(三)验收阶段(9月中旬至11月底)

1.乡镇(街道、园区)行业领域管理部门对照《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评分标准表》内容,对本行业领域内开展基础建设的企业自查、自改、自评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覆盖面要达到100%。检查验收完毕,将检查验收情况(含企业自查、自评表)分别报同级安委办和上级行业领域管理部门备案待抽查。

2.各县(市)、区行业领域管理部门分别组织对各乡镇(街道、园区)辖区内相关行业领域内开展基础建设的企业情况进行抽查,抽查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5%,对乡镇(街道、园区)检查验收得分高于90分的企业必须全部检查。抽查情况分别报同级安委办和上级行业领域管理部门。

3.市各有关部门随机对各地开展基础建设的企业进行抽查。

4.各地自3月份启动基础建设工作后,每月底前向市安委办报送《各地开展“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月度报表》(附件2);10月20日前,各地、市各有关部门向市安委办报送《职业卫生基础建设示范企业验收评估表》(附件3);12月10日前,各地、市各有关部门向市安委办报送基础建设年活动工作总结。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基础建设活动是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的重要举措,是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有力抓手。各地、市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时间步骤,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推进过程中,要随时掌握了解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有关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顺利开展建设活动。

(二)摸清底数、突出重点。各地、市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职业病危害普查等工作,进一步摸清重点企业职业病危害状况和底数。要紧紧盯住职业病危害接触人员多、职业病危害事故易发多发的企业,牢牢把握职业病危害评价检测、职业健康监护等重点环节,认真抓好检查和整改,确保基础建设活动不走过场。

职业卫生检验篇10

第一条为了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类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企业)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必须遵守本条例。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条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和群众监督的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体制。

第四条提倡发展劳动安全卫生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对在改善劳动条件,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组织或者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和监督

第五条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各职能机构和各工作岗位劳动者的安全卫生生产责任制。企业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劳动安全卫生工作负责。

第六条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操作规程,配有工作机构或者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劳动安全卫生工作。

企业安全卫生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安全卫生专业知识和安全卫生管理工作经验。

第七条企业必须对劳动者进行安全卫生教育和培训工作。经安全卫生教育培训合格的劳动者,方准上岗作业。

第八条企业对生产中的安全卫生工作,应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对劳动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和职业危害因素,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或企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统称行业管理部门)对本行业或所属企业安全卫生工作,行使下列管理职权:

(一)检查企业贯彻执行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的情况,对违反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提出处理意见,企业应及时进行妥善处理;

(二)负责企业新建、改建、扩建生产性项目(以下统称生产性建设项目)安全卫生设施的竣工验收;

(三)组织企业负责人和安全卫生管理人员的安全卫生培训工作;

(四)调查和处理企业的伤亡事故和劳动者的职业病状况;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管理职权。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实施综合管理,行使下列国家监察职权:

(一)对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察,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或者严重职业危害的企业发出《劳动安全监察通知书》;

(二)检查和评估企业劳动条件和劳动安全卫生状况;

(三)参加生产性建设项目安全卫生设施的竣工验收;

(四)检查企业劳动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五)组织对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安全防护装置、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安全认证;

(六)参加并监督企业工伤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审查和批准企业劳动者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监察职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有关的劳动卫生工作依法实行国家监督。

第十一条各级工会组织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企业的劳动安全卫生工作进行监督,发现违反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程的行为,及企业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有权提出处理意见,企业应当及时进行妥善处理。

第三章劳动安全卫生保障

第十二条生产性建设项目,必须落实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劳动安全卫生措施,其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十三条生产性建设项目的设计必须编写劳动安全卫生专篇,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并报国家规定的有关部门审批。

生产性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设施的施工必须按照批准的设计文件进行。

第十四条生产性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设施竣工后,建设单位必须进行试运转或者试生产,向行业管理部门提出验收申请,并提交下列资料:

(一)安全卫生设施完成情况;

(二)各生产系统安全保障设施安全可靠性评价资料;

(三)在试运转期间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行业管理部门应在接到建设单位的验收申请之日起45日内,负责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的要求进行验收。

劳动、卫生行政部门和工会组织及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参加生产性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设施的竣工验收工作。

第十五条技术转让和引进的工程项目,必须有可靠的安全卫生保障设施,并与之同时安装使用。

第十六条企业生产、经营、试验场所及其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

有易燃、易爆、粉尘、高温、毒物、辐射等危险物品的场所,企业应当设置安全标志并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监测和分级,对不符合规定的必须及时进行治理。

第十七条企业应按照国家规定的安全技术标准和规程,安装、使用各种设备、器材和安全仪器。

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必须与必要的防护措施同时研究,同时采用,经过试验鉴定,安全卫生确有保障的,才能用于生产。

第十八条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电梯等危险性较大设备的制造、安装、使用、检验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安全监察认可证制度。

企业对前款所列的危险性较大设备必须定期进行检验,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必须停止使用。

第十九条企业必须按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为劳动者配备劳动防护用品。对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应当定期进行检验,防护性能失效的不得使用。

第二十条企业必须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确诊为职业病患者的,应安排治疗,定期复查,并给予其职业病的抚恤待遇;对不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应及时调岗,妥善安置。

第二十一条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证书。对从事特种作业劳动者的培训、考核和发证,必须按照国家有关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执行。

企业不得安排未取得特种作业资格的劳动者上岗独立从事特种作业。

第二十二条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本省有关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规定。

第二十三条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守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安全卫生操作规程。

劳动者对企业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生命安全和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第二十四条企业发生伤亡事故和劳动者的职业病状况,劳动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和企业应当依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进行统计、报告、调查和处理。

第二十五条企业已为劳动者投工伤保险的,在工伤事故中伤亡的劳动者,由保险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六条企业尚未为劳动者投工伤保险的,在工伤事故中伤残的劳动者,治疗期间工资照发,所需医疗费用由企业支付;自定残之日起,企业应按下列规定以所在地(市)上年度劳动者年平均工资为标准,一次性付给伤残者伤残抚恤费:

(一)属于一、二级伤残的,应付给30年的年平均工资;

(二)属于三、四级伤残的,应付给25年的年平均工资;

(三)属于五、六级伤残的,应付给15年的年平均工资;

(四)属于七、八级伤残的,应付给10年的年平均工资;

(五)属于九、十级伤残的,应付给3年的年平均工资。

对在工伤事故中死亡的劳动者,企业除支付医疗费、丧葬费、困难补助费外,还应一次性付给死者直系亲属25年的年平均工资的死亡补偿费。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对企业违反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行为的处罚,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200元至2000元罚款;情节严重的,会同行业管理部门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停产整顿:

(一)分配未经安全教育培训的劳动者上岗作业的;

(二)特种作业人员未取得操作许可证而上岗作业的。

第二十九条企业违反国家和本省有关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对女职工或者未成年工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并由劳动行政部门处以1000元至5000元罚款。

第三十条企业未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如实报告伤亡事故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立即补报,并处以1000元至3000元罚款。

第三十一条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1000元至10000元罚款;情节严重的,会同行业管理部门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停产整顿;对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责任人员,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劳动场所及其安全卫生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的;

(二)在生产过程中未按照国家规定采用安全卫生技术措施的;

(三)使用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设备、器材、防护用品、安全检测仪器的;

(四)未按规定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防护性能有效的劳动防护用品的;

(五)在用的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电梯等危险性较大的设备不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的;

(六)未取得相应资质,擅自对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电梯等危险性较大设备进行制造、安装、检验的。

第三十二条企业生产性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的;由劳动、卫生行政部门会同行业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使用,并处以10000元至30000元罚款;对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责任人员,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讼。

第三十四条从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