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9:14

工程教育体系篇1

一、现行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面临的问题

课程是大学培养人才的主要载体,是教育目标实现的手段。课程设置是根据特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组织和编排课程的系统化过程,它受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观的决定和制约[1]。课程设置是由某种预定的课程内容和知识进程所构成教学集合。当代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集综合的知识背景、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于一身的工程师。这一目标决定了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必须与社会工程实际需求相契合,以保证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正如布鲁贝克所说:“由于高等教育越来越被指望能运用高深学问去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决定课程结构的应该是应用型学科而不是传统学科。”因此,不能忽略的是在课程设置时应围绕一定的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设置原则进行。但是,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无视大工程观的实践特点,忽视综合性与实践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安排缺乏创意、课程内容缺乏综合性。在以往的工程专业教育中割裂了知识的整体性,这就使得高等工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也打上了过分专业化的烙印。不注意学科、专业之间的联系沟通,造成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长期以来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狭窄于技术”和“技术上狭窄”的困境,而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方向不仅要求将各种有关技术学科进行整合,而且这种整合必须在政治、经济、人文、环境、法律等“大工程教育”系统中进行。通过更加综合化的课程来实现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反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建设,尽管改革已经进行了20余年,但至今仍未解决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根本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受前苏联教育模式及课程价值观的影响,习惯于按照人类的学科体系从系统性和科学性出发组织课程及内容,而较少从人的认识过程的实际需求和任务出发进行考虑。这就造成原有的课程体系基本没有改变,依然维持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顺序的三阶段模式。从方法论上讲,工程教育的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如何进行,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顺序如何安排,都是工程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实际的问题。茅以升先生的“习而学”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异于人们惯常思维的课程设计思想,即主张:为了遵从工程教学的特性,实践教学可以放在理论教学的前面,专业课程也可以在基础课程前面设置。它的精髓在于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其本质特征是强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化。先习后学,再习再学,实习与理论相结合。传统的课程设置相对独立,综合性课程非常少,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一般都在各门课程的内部进行,学科壁垒依旧牢不可破。所谓系列课程和课程群建设还只是把相关的课程机械地组合在一起,并未真正地建立起课程间的联系,更谈不上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形成新的课程。要解决这一问题,现代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把被学科割裂开来的工程再还原为一个整体,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以利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

(2)重理论、轻工程。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相比,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与工业界的紧密联系,而且这个“先天不足”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高等工程教育过于重视课堂教学,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与严密性而忽视工程技能的培训,造成“工程化”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实验、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仅仅被认为是理论学习的附属品,实行“弹性”学时,教学时间经常被削减、挤占和挪用。这种重“学”轻“术”的现象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差,而且更严重的后果是使学生越来越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和提出不同见解的能力,与创新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2]。

(3)教学评价的指针失衡。当前,国家对高校水平的评价,不是依据学校的层次和定位,而是用硬性统一的标准,这对高校的课程建设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很多教师不重视自身授课质量的精雕细琢,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出科研成果上。

二、面向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目标

世界各国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趋势是课程的多样化、综合化、实用化、现代化、个性化等。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既要体现高等工程教育的一般需求,又要反映不同专业的特殊需求,既要体现统一性,又要反映出多样性,既要体现社会的需求、学科体系,又要反映学生的特点(个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培养目标就明确了课程的内容与结构,决定了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必须与社会工程实际需求相契合,以保证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高等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等工程教育目的的体现,具体落实在专业培养目标之中,是人才定向、课程调整的重要杠杆。在以专业来培养人才的模式下,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和方案中。对任何专业来讲,培养目标是随着不同时期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要求有与之对应的课程结构,且该课程结构应能全面体现培养方案所要求实现的培养目标和宗旨,并能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课程体系。针对当前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新的设置方案须注意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要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知识获取与应用知识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能力培养体系,以及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的素质教育平台。

三、面向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里仅基于面向全面工程教育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做初步探索。

(1)课程内容需以全面工程教育理念设置。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必须明确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本身是关于科学知识及技术的开发应用,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工程教育就意味着实践教育。世界上众多高等工程教育者提出“回归工程实践”,强调“实践才是工程专业的根本”,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更加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等工程教育不应该过分强调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避免在理论课方面求全求深,而应重视工程实践课程,加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合,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局面。促成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要将“阶梯型”课程结构改变为“渗透型”课程结构。所谓“渗透型”课程结构,就是指理论课程教学中渗透进实践内容,将实践环节融入到理论课程中去。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传授中紧密联系实际工作案例,安排定向的专业实践活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真正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强调实践就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地获得从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经验,多参与实践活动,保证实践课程的质量。

(2)加强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实践化。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这是保证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教育教学与社会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完善专业实践、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训练性实践教学体系。加大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改革的力度,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及课程设计等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树立设计在工程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严格规范考核管理,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毕业设计(论文)应着重于加强现代设计思想、方法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工程设计的能力;课程设计等设计教育应着力于培养学生掌握设计的方法及分工协作的精神,活化所学知识,使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创新品质、自学能力等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为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直接深入企业进行工程技术实践,学校要努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与相关企业的稳定联系。

工程教育体系篇2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改革

引言

高等工程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的潮流下也在快速发展,以满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据统计,我国工科专业在校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90%以上的本科高校设置了工科专业[1]。但是各高校存在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人才培养质量差距大等问题。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机械类课程体系的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最核心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成果为导向,通过持续改进,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认证标准明确规定了12条毕业要求,多次提到要求毕业生能够基于人文、环境和法律背景下运用现代工具和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个融入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微电子科学和控制论,运用先进的设计制造技术和理论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从而实现产品设计与智能化制造的综合性很强的专业。重庆理工大学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细化了毕业要求,其中在工程知识和问题分析方面,要求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工程基础和机械工程专业等相关知识、技能,对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业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提出解决方案,并能够进行预测和模拟,在设计或开发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

二、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专业的上一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按照“产品设计—产品制造—系统控制”的思路设计课程体系,并组织了课程负责人及相关的任课教师,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制定本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目录。围绕核心课程构成几个课程组,由课程负责人组织各课程组的课程建设。如以“机械设计”为核心的课程组,负责“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制图”等课程的建设;以“机械制造”为核心的课程组,负责“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装备设计”“精度设计”等课程建设。以“制造自动化”为核心的课程组,负责“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液压传动与控制”等课程建设。但是该版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过程中没有完全考虑工程认证标准体系,执行过程中发现课程体系中存在诸多与工程认证标准冲突和需要补充、改进的地方,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不够完整。原版培养方案中本专业在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模块缺少化学和工程数值分析课程,在工程基础类课程缺少流体力学课程。(2)知识点结构逻辑关系不够清晰。原版培养方案中,“机械制造工艺学”“夹具设计”“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等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的情况,知识点结构逻辑关系不够清晰。(3)课程教学大纲存在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比如教学内容基本上按照教材的目录编写。教学方式、手段更多的依然是灌输式的教学,缺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oBe(以学生成果导向)的授课方式。(4)实验课程体系不够严密。原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虽然分了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等几个模块,但能力培养逻辑不够严密,缺乏能力培养的一条主线。(5)考察方式仍然采用以考试为主的方式,平时作业针对学生能力锻炼的环节太少,大多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计算和求解,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训练不够。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为了在本专业课程体系方面更好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成果为导向的oBe教育理念,本专业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课程体系改革方法和措施:(1)完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对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全覆盖、全支撑。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根据“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强化数理和力学课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工科背景知识。为此,在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中增补化学和工程数值计算课程,在工程基础类课程中增补流体力学课程。(2)整合课程内容,避免教学内容交叉。对“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刀具设计”“机械精度设计”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具体思路为(图1):从第一学期开始,在机械制图课程中锻炼学生对轴类和箱体类等零件的识图和绘图能力,在机械精度设计课程中重点针对类似零件锻炼学生对几何精度标注符号和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根据零件的工作条件设计相应的尺寸和几何公差,以此为基础,能够设计零件的加工工序,并设计对应加工工序的夹具,准确标注满足加工精度要求的尺寸,能够编制对应工序的数控加工程序,并在计算上进行准确模拟,所编制的数控程序能够驱动数控机床刀具按照预定的轨迹对零件进行加工。(3)重新撰写课程教学大纲,注意课程内容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根据工程认证的要求重新撰写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大纲中充分体现学生能力培养的思想,教学内容必须围绕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展开,每门课程需要对应支撑毕业能力要求的3-5点,并形成达成度标准和评价机制,为持续改进方向提供思路。教师课题组统一备课,在授课过程中严格按照大纲要求执行。(4)以oBe教育理念导向,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原课程教学大纲中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主要是教师课堂讲授,实施满堂灌,缺乏oBe教育理念。改革后的课程教学大纲其教学方式和手段除课堂讲授外,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课程项目设计环节,培养学生边学知识边实践的能力,并把课程项目设计环节的分数计入该课程考核总分中。(5)改革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课程成绩评定方面,减少试卷考试所占比例,增加多种考核方式和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平时多分组布置锻炼学生能力的练习作业,课堂上少讲授知识点,注重锻炼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针对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课上互动讨论,主动引导学生主动完成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改变枯燥的单方面授课方式。

工程教育体系篇3

关键词: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技工教育文秘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优秀的文秘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其中,课程设置是关键,它对保证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中心话题,探讨分析了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路径与方法等相关问题,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发挥指导作用。

一、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从中文课程体系中转化过来的课程体系模式,设置偏向于语言与文学,并且有些课程的设置会因教学的实际情况而略有不同;另一种是拼凑的模式,虽具有合理的结构,但是缺少文秘特色,对课程设置缺少合理的规划。这两种模式具有相同点,即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其课程设置模式是先照搬,然后对课程进行压缩,再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减。也就是先照搬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再将主干课程的学时进行压缩,并适当地缩减一些限选课,再加上文秘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实务技能课程,由此就形成了文秘专业课程体系。尽管这种课程体系设置对技工教育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对文秘人才要求的提高,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秘专业特色不鲜明

原有的文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特色,基础课程太少,单调贫乏,对文秘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显得不够。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教学不够,且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不够。此外,原有的文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将技工教育文秘专业的特点很好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难以体现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教学的鲜明特色。

2.职业技能训练不到位

现行的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中,实验课时缺乏,见习、实习课时十分有限。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有限的课时也难以得到保证,这样一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情况,使得职业技能训练不到位。

3.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

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设置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一方面,文秘专业主要课程的课时安排不足,容易导致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考核内容单一,考试内容难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核。另一方面,文秘专业实习、见习时间安排不够,与专业教学难以同步进行。

二、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整个社会对文秘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问题与不足,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对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十分必要。笔者根据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对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初步的构想。

1.优化整合原有课程体系,建设主干系列课程

一方面,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习和掌握那些精炼的内容,获取最基本、最有效、最实用的知识。所以,在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用最精炼的内容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优化整合原有课程体系。要将有关联的基本课程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对其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合理地安排,从而使文秘专业课程内容得到优化。比如,秘书学这门课程是由文书学、会议学、调研学等课程优化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程;应用文书写作是由新闻写作、文书写作等整合而成的新课程。通过对原有课程的优化整合,增加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的灵活性,更加适应整个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文秘专业人才。

2.以文秘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

在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要以文秘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在课程体系中重视对文秘人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其中,专业知识包括文秘的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知识;专业能力包括文秘人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业务能力、实践能力等。第二,根据文秘专业的学科知识,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其中,文秘专业基础理论需要包括秘书学、秘书史、秘书心理学;文秘专业实务,需要包括文书写作、档案管理、公共关系学、管理学、营销学、广告学;基本技能需要包括计算机、外语、办公自动化、汽车驾驶;素质修养方面需要包括写作、演讲、礼仪等。只有建立起了健全与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为培养优秀的文秘人才奠定基础。

3.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技能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将任选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互结合起来,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模拟训练等。此外,还可以合理安排教学与考试,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法,重视评价与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路径与方法

根据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结合文秘专业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路径与方法来实现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1.寻找课程改革依据

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需要以往届毕业班的课程设置为参照,经过精选与重组,并通过优化整合而形成新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改革需要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寻找改革依据,确定课程体系。

2.精选专业课程内容

根据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精选,删除一些缺乏文秘特色的学科,增加一些具有文秘特色的学科。比如,删除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书法、教育学、传播学等。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些特色课程,比如秘书史、秘书心理学、文书写作、社交礼仪、汽车驾驶等课程,突出文秘专业课程的特色。

3.完善课改相关工作

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完善相关工作,以保证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

(1)加强教学管理工作。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方式比较灵活,必须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为教学工作提供保障,比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合理分配学时等。

(2)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鼓励现有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此外,完善相关政策,对教师在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

(3)加强教材建设工作。目前使用的教材更适用于本科院校的教学,而不适合技工教育文秘专业教学,缺少职业教育特色。因此,必须重视教材建设,根据技工教育文秘专业教学的实践编写理论性强、实用性强的教材。

(4)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文秘专业主要靠实践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专业人才。然而,目前各种教学实践设备不完善,缺少突出文秘特色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太少。因此,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尤其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完善教学实践设备、建立具有特色的实验、实训室,采取各种措施,拓展实习基地。

(5)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落实还离不开现代教学手段的支持。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促进教与学相互进步,提高文秘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拓宽文秘专业学生的发展道路,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文秘人才。

4.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

面对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现有的专业课程不足以让学生掌握文秘专业的最新动态、技能需求及企业的最新理念,因此文秘专业课程内容应侧重实际应用。应安排学校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根据教材需要收集资料,组织企业专家系统学习先进的技工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校企共同开发教材。教材编写应特别注重依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工作流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工作流程系统化的文秘专业课程设计。

四、结语

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多方面的协调与配合,才能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才能推动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为整个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文秘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伍艳妮.人文教育观念下的高职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施华.二年制高职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6).

[3]王雅,张广玲.高职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研究汇总[J].文学与艺术,2011(5).

[4]黄若茜.高职文秘专业秘书实务课程体系教改研究[J].秘书之友,2012(1).

[5]陈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文秘专业课程体系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

工程教育体系篇4

一、“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概述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先后担任过多所工科院校校长,主持或参与了我国多条著名桥梁的设计和建造。在长期的工程实践和教育中,茅以升先生发现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通才与专才脱节、科学与生产脱节[4]、招生标准偏重理论、对于学生毕业的条件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等问题,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经验,提出了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内容的工程教育思想,即“习而学”的工程教育思想。茅以升“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的形成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1926年发表的《工程教育之研究》为标志,提出了“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的一些初步想法;第二个阶段是在读了的《实践论》后,茅以升觉得自己有关“习”与“学”关系的认识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的,自己的工程教育思想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加坚定了信心,于1950年4月到1951年1月间连续发表了《习而学的工程教育》、《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工程教育的方针与方法》、《工程教育中的学习问题》和《实行先习而后学的教育制度》等一系列文章,形成了完整的“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而对其工程教育思想表述最为完整的是《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一文。

二、重视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在《工程教育之研究》一文里,茅以升讲到一个比较初步而笼统的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工程教育之最大目的在培植工程上之有为人才”[5],就强调工程人才必须是在工程实践上是有为的,到建国后茅以升又提出“工程教育,应以完成工程任务为目的”[6],“新制的精神,是要训练见闻广博的熟练专家,而非造就‘精通理论’的万能通才。”[7]以及“新制造就出的人才是好的,因他们能结合理论与实际,而且他们的理论将是巩固的,他们的实际,将是深入的。”[8]将上面的论述进行综合,就可以得出茅以升要造就的工程人才就是以完成工程任务为目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见闻广博的熟练专家。而这样的培养目标与我们目前工程教育改革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背景是相适应的。

三、强调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计划

茅以升“习而学”的教学计划是从其1926~1951年的一系列文中阐发出来的,笔者将这些文中的原始材料,以时间为维度,对教学计划中的进程、实施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作用分别加以分析综合,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该教学计划为期4年共8个学期,按照先工程专业知识后基础科学知识、先生产实习再理论学习,亦即先习后学、习学交替的原则进行,由于这种教学计划对于通行的工程教育模式是一种革命性的改造,因此,有必要对其要点做出说明:

(1)本教学计划以“习”为中心,先习后学、习学交替,即整个工程教育教学过程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中心。

(2)“习而学”工程教学计划的精髓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其本质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化。[9]先习后学,再习再学,工程实践与科学理论密切配合,则工程实践过程中的破碎、割裂、偶然的具体现象,才能依靠科学理论的指导解释、整合、联系为一体,而对科学理论的掌握,也因为有工程实践的具体经验而更加理解深刻和透彻,因而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也更强。

(3)“习”,即现场实习,应以校外工程现场实习为主,并在入学后第一学年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确定职业方向,正如茅以升所说“学生在选系之初,如身临现场,亲眼看到将来一生的工作环境和任务性质,对于所选之系是否相宜,便能确切决定,如不相宜,趁早转系,不致浪费时间。在现行制度里,第一、二两年课程,多是理论性质,学生须到三年级学到业务课时,方知所学是否合适,如欲改系已是太晚。”[10]因此,第二年继续学习的学生都是对本专业有极大兴趣的。

(4)教学计划中的“习”,是指在工程现场参加实习或直接进行生产实践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但同时亦必须学习相关理论,“学”也如此,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必须学习相关技能,“习而学”是指主要任务而言,并非习时不学、学时不习。

(5)习与学应往复于工程现场与教室之间,具体情况应依照课程和专业的性质而定。但实际教学过程很难办到,所以上述教学计划只能大概规定一学年中工程现场与教室各占半年。为了弥补,应该在工程现场设教室,课堂学习期间也应设置实验室或校内工厂学习,以更好地做到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综上,茅以升“习而学”的工程教学计划强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将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更好地结合,并具有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符合我国现阶段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种思路。

四、以工程任务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

作为受过西方完整工程教育并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和工程教育经验的桥梁学家,茅以升清醒地认识到当时我国工程教育中课程设置的问题,在1926年的《工程教育之研究》一文中,他就批评当时工程教育中课程设置“将各种纯粹学科置于专门学科之前,而假定理论必先于实验是也”[11]“实有背于教育之原则”[12],认为最理想的办法是进行彻底的变革:“先授工程科目,次及理论科学,将现行程序完全倒置”[13]。茅以升在《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一文中,以高等学校桥梁工程系为例,编制了一个很有操作性的课程设置方案[14],如表2所示。此课程设置方案与前述教学计划密切配合,都是按照先工程专业课程后科学理论课程,先工程实践后理论学习,先习后学,再习再学,习学交替的原则安排的。根据茅以升在《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一文中的表述,笔者将此课程设置方案的要点阐述如下:

(1)本课程设置方案的指导方针是以工程任务为中心,重点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个工程师的技术上的准备,如果是经过高等教育,他在读完每一学年的课程后,便应能担当某一阶段的任务”[15],所有课程的讲授都是依照工程任务而定,课程学习的进度、内容完全依照工程任务的进度和难度来定。

(2)本课程设置方案设计的内在逻辑是课程设计是来自于工程实践的,是来自于对工程实践的分析的(如图1所示)。图1课程设置方案设计的内在逻辑图

(3)本课程设置方案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是能够做到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的。现代学校教学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强调先学习前人总结的间接抽象经验(即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这样就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而习而学的教育制度在课程安排上都是先经工程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再学科学知识获得理性认识,由“知其然”达到“知其所以然”,随后再进行相关工程实践,如此对科学理论的掌握就会更加透彻、巩固,而又因为随时有工程实践作背景,就能够明确如何以科学理论来贯通工程实践,以工程实践来应用科学理论。相配合的课程难度依据工作的展开顺序也是由简单到复杂,涉及范围由局部到整体,学习时间越久,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越自如,综合职业能力越强。[16]

(4)课程内容设计采取螺旋上升式。每门课程,根据与其相关的工程任务,“分为几个往复轮回的习、学阶段分配于若干学期内,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17](5)本课程设置方案只涉及了与工程密切相关的课程,通识教育的课程另外列出。理论课在学校教室和实验室进行,专业课在工程现场进行。每一学年的课程,必须和上下学年有纵向的连贯性,必须和同时期的课程有横向的联系性。不同学系相同名称的课程依据本学系的情况制定,不必相同。

五、分阶段、多层次、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茅以升形成自己工程教育思想的时间,无论是在1926年还是在1950、1951年,都处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体制都不完善,国家处于水深火热、社会急需大量建设人才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高效率地培养工程人才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茅以升思考一个分阶段、多层次、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习而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在1950年的《习而学的工程教育》一文中说“一年完毕后,学生认为桥梁不相宜时,可改系;认为相宜时,可升学。无力续学时,可在实习处所任桥梁工程的工人或领班工人(因已有高中程度)。在此二年级完毕时,学生可升学,或就地任监工员或技师。在此三年级完毕时,学生可升学,或就地任助理工务员。在此四年级完毕时,学生即系毕业,可任正式的桥梁工务员,以后按级升任工程师。”[18]为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茅以升强调工程教育以完成工程任务为目的。学生修完每一年的课程就能够担当某一阶段的任务。四年中,每年成一段落,学生可于每学年末决定升学或担任符合这一阶段学习程度的工程职务,或就业一段时期后,再回校进行深造。这样一来每一阶段输出的工程人才都能够将所学很好地运用在工程实践中,保持了人才分布结构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为此,茅以升专门制订了一个工程任务分析表和一个具体的桥梁系学生可担任的任务分析表(见《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一文的表一和表二),以说明完成每一学年的课程后就可胜任的工程任务以及所达到的工程实践能力。此人才培养模式即是以每一学年为一阶段,每一阶段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工程任务为中心,在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每一阶段后的课程后即具有了相对等的工程实践能力,就能够完成一定的工程任务,就能够担任对应的工程职务,这即是阶段性(如图2所示)。图2分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注:此图根据骆永萍《“习而学”的教育制度对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启示》一文中图一改制而成。根据每一阶段工程任务的要求,学生在学校所修的课程,无论是进度还是难度都与之充分配合,不多不少。工程任务随阶段上升趋于复杂,课程也应随学年上升趋于高深。每进行一阶段的学习,学生的理论水平、基本技能、现场工作、技术表现、管理能力、训练能力和研究能力都相应提高,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像造塔一样,先造一座小塔,然后再把这座小塔逐渐扩大,每扩大一点便增加一点作用。”[19]因此,本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工程人才在分布结构上是多层次的(见图3)。这样一来,通过“习而学”人才培养模式而输出的工程人才就可以分为技术工人、技术员、技师和工程师四个层次,也就是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专本一体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中等工程教育、高等专科和高等本科工程教育。而这样一种以工程任务为中心,分阶段达到各层次的工程职业为目标的工程教育,培养的工程人才必定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

工程教育体系篇5

关键词: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71-01

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建筑的本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是单纯满足居住的基本条件,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要求建筑工程技术要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所以要求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符合时代和市场的需求,要掌握现代工程施工技术,响应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求,教材的更新更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构建方式。不同中职教育学校必须根据培养人才目标和办学条件进行合理定位选择,改革和创新教育课程的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中职工程教育为了适应时展的趋势,其中需要注意问题也是多方面的。

1中职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内涵和任务

教育课程是教师组织教学主要的参考依据,作为传承知识和文化教育的重要物质载体。它是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形成教学活动的系统。教育课程体系各个要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整体。它一般包括三大环节: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实施等。所以中职的工程教育课程也是由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重要环节组成。各个课程之间的比例是由不同的课程结构组成的,不同课程之间比例组成课程的体系。课程当中所包含的知识体系组成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以何种方式传授给对象的过程,就是课程实施。

2中职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任务和教学目的

课程体系作为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它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职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从整体上考虑课程如何实现建筑人才的培养,它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的工程环境中培养复合型工程技能。所以为了构成合理适当的课程比例关系,选择的教育内容需要更具有合理性和高效性。工程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更具有专业性,工业需求作为教育体系设计的直接动力,为工业界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和推动社会发展,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立足于长期的工程教育实践中,我国的工程教育课程形成了新的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的发展对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提出的要求日益严格。工程教育课程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顺应时展趋势,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将其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工程教育的课程改革主要以全方位工程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同时不能背离工程教育的本质规律,才能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使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技能的训练,在现实的工程环境中形成复合型工程技能,从而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工程师。

3工程教育课程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据调查,我国中职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构造缺乏多元化和国际化。为了更好地发挥我国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应有功能,需要注意的问题有:课程结构失衡、课程内容单一成就和课程实施弱化等。

(1)在课程结构的调整方面,需要注意课程之间的比例和重学轻术的倾向等问题。一直以来,我国工程教育课程体系遵循以学科导向设置相关课程,造成了重学轻术的倾向。理论课程占得比例太高,实践课程相对非常少,工程教育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实践课程没有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结构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课程结构比较呆板和单一,缺乏新颖和灵活性,必修课程占得比例过高,选修课程比例过少,基础课与专业课等必修课在课程计划占据了大比例;可是跨科课程、综合类课程却非常少,严重制约了学生工程视野的拓展,难以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可以科学合理地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结构课程。应该引进“欧洲工程教育e4(enhancingeningneefingeducationineurope)计划”,使理论与实践课程更加符合课程体系的框架和内容结构。

(2)在课程内容的改革方面,需要提高工程教育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和创新性等。课程内容不能适应时展的趋势,忽视课程的更新程度,使教材落后于当今时代科技快速发展;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内容一般过于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另外课程内容目前国际工程科技知识占据比例过低,使当代的中职学生未能树立正确的国际化意识和创新意识。我国的校企合作实施课程缺乏一套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

所以,可以适当地将工程伦理、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人文社科类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列入选修课表。

(3)在课程实施方面,必须要保证课程的实施要保证教学计划的落实和健全。在我国当代的工程教育课程实施中,教学的方式比较落后传统,一般都是采用以教师传授为主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形式,没有真正达到互动民主的教学效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创造性。另一方面,在课程实施国际化过程中,缺乏与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比先进国家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需要提高工教育课程实施国际化的速度等。采用卓越的教育计划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将我国工程教育现有的课程体系发挥得更系统和全面。

例如:某中职学校为了推动学生的全面学习,不断加强学习项目,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案,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2012级土木工程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中的专业试点的课程内容,都全面地包含了化工类、水利工程类和机械模具类的学科知识。不单只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加强了试验性活动的探索。在不同的专业老师指导下,为学生打造了真实性的情境式教学环境。

4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的各种技术层出不穷。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我国的工程教育必须提升课程体系各环节优化程度,合理利用高等工程教育的雄厚资源,完善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和实施手段等,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大批新型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中国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郭桂英,张花康.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及培养[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36-41.

工程教育体系篇6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整体育人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然后他逐渐长大,开始走向学校,去接受更加系统的知识和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受教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模式,这两者应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但是孩子的成长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社会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应该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起打造成一个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我当班主任的这些年中,发现有的家长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比较轻视,对学校教育又过于重视,导致三方面教育互相不配合,使得孩子接受教育不全面。

一、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的作用。孩子从出生到成人和他沟通最多的、接触最紧密的就是家人,孩子的初次教育就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孩子对社会最初的认识和对美丑善恶的批判也是在家长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可以说,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2)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些家长认为对孩子说教没用,还不如打一顿来得实在,让他不敢再犯;有些家长则认为孩子犯了错说说就算了,孩子还小长大了总归会好的。尤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们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认为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而对于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和虚心谦和的美德却鲜有涉及。有些家长认为既然花了钱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的事情就应该由学校全面负责,还有些家长一边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一边却在孩子面前说学校的教育如何如何不对,导致小孩在这种相互矛盾的教育中无所适从。

(3)家庭教育小案例。之前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小t,家境殷实,是家中独子,母亲和老一辈对其非常溺爱。父亲平时对其也是爱护有加,但是一旦动起肝火来就非常粗暴。所以,小唐对父亲又爱又怕。由于其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经常到每周四就没钱了,就问同学借,一个月下来欠了较多的钱。再加上劳动和学习都很懒散,在学生中就比较突出,经常被罚抄写学生手册,逐渐变成老师眼里的差生。为此,老师多次和家长打电话、面谈。一开始其父亲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有这样的表现,觉得都是学校的教育不到位,学校管理太严格导致小孩逆反,花钱多也是因为学校没有教育学生要节约造成的。但通过其亲自去班级了解,逐渐接受了事实,并与老师一起讨论采取哪些方法来教育孩子。针对小t对钱的依赖和对父亲又爱又怕的心理,最后决定每周老师将小t的表现详细记录并告知其父亲,由此来决定其下周的生活费多少,另外小t可以利用周末去父亲单位打工按小时计费来赚取外快。就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小t在学习和行为习惯上都有了质的飞跃,还能积极地参加比赛活动。其父亲也彻底改变了之前对学校的误解。

因此,学校的各项教育措施和学生的在校表现老师应及时向家长通报,使家长们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家长也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学校的教育计划,并制订自己的家庭教育计划。学校和家长相互沟通理解,协调好教育的步调,就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二、社会教育

(1)社会教育的作用。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兴职业也随之越来越多,对学生就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学校教育普遍具有被动和知识更新较慢的性质,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了。社会要求青少年具有广泛的才能,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灵活的应变能力,有长远的目标。并且在当今世界,由于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学生获取社会教育的渠道和方式也多种多样,相比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正显现出更新的活力。因此,社会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由于社会教育是渗透在生活中而不是单独的一个模块,所以它的作用不能立竿见影,见效的时间较长。其二,学校个别教师由于升学的压力,而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家庭和社会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学生负担过重,几乎没有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其三,有些多媒体信息对青少年起了反面影响,教坏了青少年,削弱了正面教育的作用。其四,我们社会普遍存在“教育孩子外人不便插手”的错误认识,所以在公共场合出现不和谐的现象很少甚至没有人出来制止或纠正。以上这些都导致了如今社会教育呈现出无力的状态。

(3)社会教育小案例。每周五学校的公交车专线总是非常挤,上下车都是很费劲的事情。有一个学生到站要下车,于是,一边打招呼说“不好意思,借过”,一边从车厢里往外挤。可是有一名染着黄发的男生却挡着不让,脸露凶相,还骂骂咧咧。周围都是学生,没人敢出声,这时一位白头发的长者高声说:“你这个小伙子,父母没有教过你礼貌吗?如果你今天不让开,那我来代替你父母教育教育你。”在全车人的注目下,那位黄发学生眼神开始闪躲并低下了头快速让开了。我想,通过这一件事,大概这个黄发小伙以后也不敢再在公共场合撒野了。

另外,学生有在二年级期中的时候到企业实习两个月的机会。在这两个月中,他们要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来工作和生活,要完全接受厂方的监督和教育。实习结束,学生自己反映这种教育方式很不错,他们通过实习,知道原来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比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还要严格,在学校犯了错误老师会悉心教导,有不断改过的机会,但是,在企业犯了错误直接与工资、奖金甚至去留挂钩。他们觉得,自己对社会有了全新的和最直接的体验,自身各方面都还要不断完善,自己有了继续学习的动力。

由此可见,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好的思想品质和工作能力。在进行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新的知识不断充实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了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更有利于人的社会化。

三、学校教育要与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学校是育人的主要阵地,是比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方法更专业、目的性更强的育人园地,它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事业奠定了文化的基础。所以,学校教育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小单元,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最重要的环境,而家长则是学生人生中第一位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而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社会教育,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环境和多样的教育形式。无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三方面都要有统一的目标和要求,同时又要重点地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补充。家庭教育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家庭关系,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做他们强大的后盾。同时,也要及时地与学校相互沟通、了解,不要各自行事。学校多向家长普及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较高的个人素养。社会教育也要与社会各方面相互联系,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提供各种学习的渠道和形式,使学生感受到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学校则应该遵循教育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和较高的科技文化奠定基础。

学校教育应起到纽带作用,将自己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与家庭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相互促进,打造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教育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参考文献:

[1]李莺莺.浅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J].新课程,2010(1).

工程教育体系篇7

关键词: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每种工程职业都有一个职业基础知识体系及其推荐的实践。这一知识体系多数情况下可以组织成正式文档,并为理论指导文件、教育程序、培训程序、专家认证或职业执照等。在国际上,ieee-CS和aCm联合组建的软件工程协调委员会(SweCC)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和推荐实践SweBoK2004[1],为软件工程职业实践建立了合适的准则和规范集。基于SweBoK,SweCC进一步定义了其中可以纳入

教育程序的知识体系,包括本科生软件工程教育计划Se2004[2]中的SeeK、研究生软件工程教育计划GSwe2009[3]中的CBoK、软件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实践[4]。国内有过较好实践的有南京大学的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5-7]。

本文在分析SeeK和CBoK的基础上,求精与重构软件工程专业学科教育知识体系,包括:1)按照“新视角、新认知、新方法”确定计算基础部分在教学中的重点,解决SeeK对CS知识单元的“鸵鸟”化处理问题;2)基于教学实践总结求精本科阶段软件工程最小核心教育知识点。该项工作试图能够更好指导各个层次教育机构的教学活动,适应从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端工程型软件人才到面向具体应用领域的基础软件开发实用人才的多层次培养需要。

1SeeK分析

Se2004[2]定义了本科生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SeeK,包括知识领域(Ka)、知识单元和知识点3个层次,采用Bloom分类法,并在知识单元级别给出了最小核心课时数。SeeK共有10个知识领域,42个知识单元,最小核心学时数为494,详见表1。

SeeK历经5年实践,其系统性、全面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均得到了较好验证。但作为确立软件工程专业的第1版教育知识体系,SeeK过于强调新学科确立的知识领域,忽视了对继承学科的相关知识领域的描述,从而影响到相当一部分教育机构对于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执行。如:1)计算机科学基础拥有140个核心学时,占SeeK总核心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但仅仅作为一个知识单元存在,如何执行?Se2004建议去参考CS2001,但是CS2001中的知识领域仅对应于Se2004中的知识点,大多数教育机构很难理解Se如何调整求精CS,因此很难对CS的核心课程进行调整与改革。2)很多教育机构反映软件工程相关知识领域的核心学时数比较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下,应该允许教育机构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适当削减本科阶段的软件工程核心学时数,也有益于培养面向某一应用领域的实用型软件人才。

2CBoK分析

GSwe2009[3]给出了研究生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CBoK。CBoK以SweBoK的组织和内容为蓝本,但进行了一些修改。包括:1)加入了系统工程基础和职业操守指导两个新的Ka。2)重新安排或修改了一些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如人机交互设计被加入到软件设计Ka;工程经济学单元被加入到软件工程管理Ka;风险管理单元被加入到软件工程管理Ka;

软件检验和有效性验证单元被加入到软件质量Ka;以及部分名称的改变和知识单元/点组织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即将的SweBoK2010也在进行同步修改。

GSwe2009指出了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面临宽泛的入学准备条件,包括:1)获得过相关学士学位;2)学习过Swe相关课程;3)具有2年的Swe相关经验。CBoK则具体组织为预备材料、核心材料、大学特有材料、选择性材料、顶点经验等部分。学生对每个Ka所应该掌握的程度,CBoK使用了K(知识)、C(理解)、ap(应用)和an(分析)等4个级别。

CBoK预备材料指出了学生在进入硕士阶段学习的时候所必须具有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从大学本科的教育、软件开发经验、机构的认证课程中获得。表2给出了对预备材料的分析,Se2004是这一部分知识元素的主要来源,但在组织上与SeeK有所不同,反映了对SeeK5年实践的总结和提高,对我们更好地理解SeeK有较大意义。

CBoK核心材料给出了研究生课程所应该覆盖的核心知识体系,按照相当于15学分的教学时间来定义。即核心知识体系的学习由比总学时数50%略少的时间来达到,其他时间和课程将会被分派去提供加深核心领域(Bloom级别的提高)和专注于某个选定的应用领域。表3给出了对核心材料的分析,其中百分数表示在总课时数内所占的比例,相加不超过50%。

3研究目标

本文结合最新的GSwe2009中CBoK教育知识体系和即将的SweBoK2010,总结Se2004中SeeK教育知识体系在我国高校5年的教学实践,从加强实用性的角度重构与求精SeeK以与CBoK接轨,适应我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多层次教育的需求。

在人才培养上,我们的定位如下:

1)研究生教育知识体系保持CBoK的灵活性与可伸缩性,允许高校针对多入口情况灵活设置教学体系。

2)本科教育知识体系既适应高水平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中高层次工程型软件人才的需求。

3)本科教育知识体系又适应应用型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培养面向各个应用领域的基础软件开发实用人才的需求。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力图使得学生具有如下能力:

1)掌握核心知识。

2)熟悉某个应用领域。

3)知晓职业道德。

4)能够利用系统工程原则指导软件工程。

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交流表达能力。

6)具有协调折中能力。

7)具有综合能力。

8)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9)具有对新技术的分析应用能力。

10)能够在某个Ka上追求深度。

在教学知识内容设计上,我们的要求如下:

1)软件工程专业强调扎实宽泛的知识基础。软件工程师在工作环境中需要广泛地了解涉及产品开发的诸多知识领域,并在具体产品构造中灵活运用该领域的前沿技术。

2)软件工程专业强调从事该领域工作的实际体验。在教学实施中应该重视体验实际软件开发工作的过程,熟悉实际应用的方法与工具,以使毕业生能够更快地融入今后的工作。

3)软件工程专业强调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法与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是软件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设计、构造、实施、维护实际工程问题的知识与能力以及围绕实际工程问题的组织、协调与管理的知识与能力。

4)软件工程专业强调与实际应用领域的结合能力。软件的应用无所不在,熟悉一个或数个应用领域的相关知识,并将其与软件工程核心技术相结合,是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5)软件工程专业强调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与技术的能力。选择合适的方法与工具并有效集成,是构造软件产品的重要能力,再学习能力是对软件工程师的基本要求,选择与决策是一个软件工程师的核心素质。

6)软件工程专业强调工程观、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能力。树立工程理念,在工程原则和方法指导下遵从职业要求,以团队方式完成软件项目,是一个软件工程师所应具备的素质。

4工作路线

在技术路线上,软件工程专业教育知识体系的重构与求精遵循以下途径:

1)用软件工程的世界观统一审视和重新组织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SeeK回避了计算机科学基础相关知识,通过直接借用CS2001,导致SeeK在教学实施时成为CS和Se两种观点的混合体,各高校在对计算机科学传统课程改造时遇到较大困难。求精后的教育知识体系试图站在软件工程的新视角来重新编写和组织计算基础相关知识领域,站在软件系统构建的高度全新认知计算系统知识的教学,运用解决具体软件设计问题的新方法来处理计算机科学传统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而达到在软件工程专业有效改造CS传统课程的目标。

2)求精本科教育阶段的软件工程知识,适应更多教育机构多层次教育的需求。根据我国高校5年教学实践,多数学校普遍认为软件工程相关知识的教学内容偏多。特别是对于应用型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来说,重点是培养学生在软件工程思想指导下的针对应用领域的软件开发技能。CBoK定义的研究生准入条件和准出条件也在另一方面印证了SeeK的部分软件工程知识可以移入研究生阶段。因此笔者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软件工程相关知识领域进行求精,设置核心教学课时最小值,作为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最低要求;同时把SeeK规定的核心教学课时取为最大值,作为高水平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办学参考;有关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在两者之间浮动,实现自己的办学特色。

3)适应我国高校教学的具体诉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研究生联考对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产生影响。因此在重构计算基础相关知识领域时,把SeeK中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和网络相关的核心课时数设置为最小值,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同时把联考要求规定的核心教学课时取为最大值,作为部分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办学参考。

4)研究生教育知识体系采用CBoK。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程序面临相对宽泛的入口。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需要在某个Ka、某个应用领域和实践上得到深造;信息类专业本科生或接受过it培训的学生需要在软件工程知识和实践上受到良好训练,并把这些知识与他们原先的工作领域或以后想从事的应用领域相结合;在Swe方面有过两年工作经验的人,严格的软件工程训练则更加重要。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学习诉求,因此在建设教育知识体系与相关课程方面,良好的灵活性与可伸缩性尤其显得重要,CBoK较好地解决了这一诉求。

5)遵从SeeK与CBoK。本文给出的学科教育知识体系以SweBoK为基础,是用软件工程视角统一规整、重构和求精SeeK与CBoK后得到的,其基础和知识产权均属于SweCC。

5重构和求精后的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

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部分,其中研究生教育知识体系完全采用CBoK,本科生教育知识体系在SeeK基础上重构与求精。

重构的方法是采用软件工程视角全新组织SeeK中的计算基础、数学与工程基础等两个知识领域,重新划分为数学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系统基础和工程基础4个知识领域。此外,原计算基础中的软件构造升格为知识领域,原计算基础中构造工具与分布在软件工程各相关知识领域中的工具知识点合并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后者与系统与应用知识领域一样,不设核心教学课时数要求。

求精则依据CBoK的研究生准入条件和我国高校对SeeK的五年教学实践。首先,求精软件工程各知识领域和工程基础知识领域中各知识点的本科教学要求;设置核心教学课时数最小值,作为本科毕业生最低教学要求;把SeeK原先核心教学课时数设置为最大值,供部分高校在教学设计时参考。其次,针

对我国高校计算机一级学科研究生联考的现实,对数据结构、算法、计算机组织结构、操作系统、网络与通信等知识单元进行扩展,SeeK原先核心教学课时数设置为最小值,作为本科毕业生最低教学要求;联考特别要求作为核心教学课时数最大值,给有研究生考试需求的高校参考。

表4给出了重构和求精后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知识体系,采用Bloom分类法,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用k(知识)、c(理解)和a(应用)标记;重要程度用e(核心)、D(推荐)和o(选修)标记;共有13个基本知识领域,52个知识单元,建议核心学时数最小值为381(e),最大值为520(e+D);另有软件工具和系统与应用两个扩展知识领域。

研究生教育知识体系参考第二节关于CBoK2009的描述。

6结语

本文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对SeeK进行了重构和

求精。用软件工程的统一视角组织、细化和求精本科生教育知识体系,从而使本科生教育知识体系具有较好的灵活性、适用性和可伸缩性,并较好地与CBoK衔接,共同组成完整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知识体系,从而能够有效指导我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体系设计。

参考文献:

[1]GuidetotheSoftwareengineeringBodyofKnowledge[eB/oL].[2010-10-11]./.

[2]Softwareengineering2004.CurriculumGuidelinesforUndergraduateDegreeprogramsinSoftwareengineering[eB/oL].[2010-10-25]./ccse/.

[3]GraduateSoftwareengineering2009(GSwe2009):CurriculumGuidelinesforGraduateDegreeprogramsinSoftwareengineering[eB/oL].[2010-10-25]./.

[4]Softwareengineeringprofessionalism[eB/oL].[2010-10-25]./about/se-code.

[5]骆斌,丁二玉.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张大良,骆斌.软件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增刊1):1-5.

[7]骆斌,张大良,邵栋.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05(1):32-33.

analysis,ReconstructionandRefinementofSoftwareengineeringeducationalKnowledgeBody

LUoBin1,ZanGBin-yu2,DinGer-yu1

(1.SchoolofSoftwar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2.SchoolofSoftware,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工程教育体系篇8

【关键词】船舶专业;工程力学素质;素质教育;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2

船舶行业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我国已成为世界造船大国,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海洋开发战略的重要基础。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制造、研究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设计制造、结构设计、原理性能等都离不开工程力学知识,工程力学素质是培养“宽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船舶专业人才必不可少重要素质之一。

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也是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本科专业。本文研究建立了面向船舶专业的工程力学素质教育体系,应用于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在创新实践平台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突出实践和研究能力的工程力学素质教育体系

工程力学素质不仅包含基础力学和专业力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应包含数学与力学建模、有限元方法等力学手段的应用,包含工程中力学问题的实践与研究能力等。力学理论应用能力、力学方法实践能力和力学问题研究能力是工程力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3]。

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卓越工程师计划,我校修订了专业培养方案,加强了力学基础教育和专业力学课程的衔接,加深了力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建立了“基础力学课程与专业力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三个结合的工程力学素质教育体系(见图1),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和行业背景的工程力学创新教育平台,着力学生培养“基础扎实、突出实践、善于研究”的工程力学素质,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

1、基础力学课程与专业力学课程有机结合、相互衔接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体系

基础力学课程、专业力学课程及专业课程关系紧密,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过程中,搭建知识平台,面向工程应用,注重实践研究,启发创新思维,形成了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实用性强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体系。工程力学素质是一个综合素质,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到专业认识教育,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基础力学课程,再到结构力学、流体力学、有限元等专业力学课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课程见相互衔接,有序展开,使学生接受一个系统的力学知识。随后的专业课程中强调力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最后上升到实践与创新的高度。

2、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并重发展的工程力学素质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应用实践体系包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力训练、工程实践与实训体系、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侧重课堂理论知识的应用,包括课内试验、独立设课试验、开放选修试验等。第二层次侧重锻炼和培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包括课程大作业、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设计等。第三层次侧重培养创新意识,包括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自己申请的大学生创新计划、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等。由此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并重发展的工程力学素质培养方案。

3、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有效结合、相互补充的工程力学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课外教育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大力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形式多样的开放性实践环节”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机制,使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有效结合、相互补充,培养学生工程力学创新能力。二、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和研究能力为目标,构建具有专业特色和行业背景的工程

二、力学创新教育平台

1、依托学校,健全制度,形成“教学、管理、研究”多元化的工程力学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学校将第二课堂要求列入本科培养方案,搭建了科研项目参与平台、创新大赛探索平台、创新研究课题支持平台等,自2008年起开展本科生创新计划,每年投入50万元,让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型、研究型学习。学校自2011年起,投入50万元用于工程力学学科建设,鼓励师生在工程力学素质教育上多出成果。

2、依托企业,深入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工程力学素质教育创新实践平台。学校与上海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外高桥船厂等多家骨干国企、省内著名企业和校内企业签订产学研一体化协议,依托企业开展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使学生接受不同类型的实践锻炼,在实践中认识力学素质与工程的关系,认识力学素质与专业的关系,在实践中掌握工程力学知识。

3、依托教师,人性化管理,建立“教、学、研”一体化的工程力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平台。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把握学科发展,通过科研项目、开放实验、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竞赛等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将工程力学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中不断深入。

4、依托学生,个性化教育,建立机制灵活、形式多样的工程力学素质教育创新学习平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等各类科技竞赛,引导学生参加本科生创新计划。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完成科研项目、完成科技作品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

三、工程力学素质教育体系的教学改革实践

1、把握力学学科动向,紧跟专业技术发展,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学团队建设。教学队伍涵盖基础力学和专业力学教师,专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交流合作。近一半的老师具有国外学习经历,能及时把握力学学科动向,并紧跟专业技术发展方向。教师队伍老中青合理搭配,教学、科研、实践各有所长。

2、通过加强团队建设,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学院2005年起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给新工作的青年教师配备1名老教师,指导其教学、科研工作。通过团队建设推进教材建设、多媒体教学等提高教学水平,我院力学老师参加全国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获省级讲课比赛二等奖5人,三等奖2人。正式出版教材和电子出版物20部,自编各类辅助教材近30部。获省精品教材3部。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2项,优胜奖1项,省多媒体课件二等奖1项。

3、倡导专家型授课,专家教授带动教学团队及科研团队,开展课程建设、教改项目、管理育人等,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素质教育质量。要求每一位教授都到给本科生上课,都要指导大学生创新计划和大学生竞赛等。近几年,本科生获得全国“挑战杯”竞赛二等级1项、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其他全国性大赛奖励10多项。学生获得授权专利11项。

四、应用前景

工程力学素质是工科大部分专业人才必须的重要素质之一。工程力学素质教育体系是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的总结,重点培养学生实践和研究能力,在我校教育改革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工程力学素质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在我校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焊接与材料成型等多个专业推广,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普遍提高,考研率提高。

参考文献

[1]杜培荣,郑茗元,韩立新.从基础力学课程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J].高教论坛,2007(2):79-81

工程教育体系篇9

关键词:师资体系;师资培养;师资激励;资格认证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继续工程教育基地,多年来在专职师资的培养和兼职师资资源的整合利用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讨,基本形成了专兼结合、高层次、具有行业特色的继续工程教育师资体系。文章就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在师资体系的构建思路和特色上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大专职教师的培养力度

专职教师在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的继续工程教育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近年来主要从建立教师培养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建立了优胜劣汰机制,对教师授课、课程开发、科研、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每年进行综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评级,打破资历和职称的界限,优教优酬。教师授课、编写案例、科研等工作,均按规定比例折算为课时当量。教师的收入与工作数量和质量双挂钩,骨干教师的收入明显提高。为了留住用好骨干教师,实行特级教师评聘,给予特级教师津贴,对考核不合格者调离教师岗位。二是为教师设计职业生涯,制定培养计划。根据教师的专业方向和实际能力,人力资源部门与个人相配合,规划其职业生涯和发展目标。采取以老带新、特级教师传帮带、国外培训进修、下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快培养进度。三是开展名师打造工程。与打造品牌培训项目和课程相对应,在油气和炼油化工等领域,培养出10名授课名师,课程开发名师5名,这些教师的授课效果和课程开发质量在集团公司内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以上措施,使学院的师资队伍的结构有了明显的优化,教师的素质和施教能力明显提升。

二、有效地整合利用兼职师资资源

随着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的不断深入,解决问题的重点已不再是“知”的层面,而是“知行合一”的实战层面,更侧重于“行”,即培训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效果转换。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开发课程、授课,利用双方的优势,使继续工程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院的兼职师资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石化外部,主要是行业专家、管理专家、高校教师等;二是来自中国石化内部,主要包括总部部门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等。特别是中国石化内部兼职师资队伍的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他们了解企业文化,理解企业战略,熟悉企业业务,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管理经验。

(一)内部兼职师资的角色定位

师资的角色与功能的体现,不完全只是站上讲坛上讲授,还要进行课程开发,更重要的是延伸到工作实践过程中随时随地教练和辅导学员。内部兼职师资的知识分享和经验传承才是最具价值的,而这些都来自于内部兼职讲师在日常工作中的点滴积累和感悟。企业内部兼职具有多重角色,其核心的定位都在于:企业内部知识和经验的提炼开发与整合传播。

(二)内部兼职师资的甄选和资源开发

1.精英定位

内部兼职师资的定位要求,使得内部师资必然在某一专业领域有长期的工作经验积累并有独特见解,精通技术,在企业内部有一定的专业权威,或是富有管理经验、有一定领导威望和团队影响力的中高层领导者。尤其是多吸纳企业高层管理者担任培训师资,更易于传播公司的企业的战略和文化,分享最佳实践。他们更了解企业的关键性需求,同时促进高层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员工能够站到战略的高度上认识自己的业务。

2.过程严谨

选拔工作是一个严谨的过程,设定一些硬性的或软性的指标加以判断,对于不同类型的内部兼职师资来讲,还需考虑设计不同权重的指标体系,以保证内部讲师选拔的有效性。比如,对于专业技术领域内部师资,应充分考虑专业的特点,选拔过程中应侧重于内部讲师对于专业技术掌握程度等相关指标,而对于授课技巧,授课风格等指标的权重应适当降低,而对于其它领域的教师,其内部讲师的选拔可以将业务技能指标与授课技巧、风格等指标并重进行考虑。

3.内部师资的开发与培养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非常重视对内部兼职师资的培养和使用。不仅有培养和认证制度,还正在建立内部兼职教师的培养认证体系。采取分级认证管理制度,按照师资的水平等级从低到高区分为:授权讲师、资深讲师、首席讲师。一般每一门课有几名认证讲师,每门课程有一名首席讲师。通过分级的培养认证,有利于师资动态优化,逐步完善兼职师资队伍结构,同时形成师资成长的内驱动力,在集团公司系统内资源共享。

同时,在内部兼职师资的开发与培养策略上,与课程开发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课程体系来确定师资体系,两个体系同步进行。兼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不在于师资库的规模,而在于是否能够保障课程体系的有效运作和继续工程教育的质量。

加强内部兼职师资系统能力的提升。师资核心能力素质模型是内部师资培养的基础,要构建优化“内部兼职师资核心能力素质模型”。基于能力模型,建立的评估、选拔、培养和晋升的标尺。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课程和学习活动,提升兼职师资的业务素质和授课技巧。组织一些内部师资交流活动,通过课程开发、授课竞赛等活动进行激励,让兼职教师时刻能够深刻体会到自己所做的工作对中国石化、对自己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感觉到自己所做的能得到所在单位领导的认可,让领导给予更多的支持。这种无形的内在驱动力量必然会推动内部兼职师资的参与热情,从而持续推动内部师资系统能力和质量的提升。

概括起来,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的内部兼职师资的培养主要有如下5项工作,一是师资分级能力模型构建;二是分层级、分领域的培养;三是培养与课程认证相结合;四是内部品牌课程开发;五是经验分享和宣传平台建设。设计了三个阶段(见表1),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师资培养,效果较为明显。

4.加大国际化师资的引进力度

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引进,是实现师资队伍国际化的捷径,学院以打造国际化继续工程教育机构的标准和要求,高标准做好教师引进工作,在与世界顶尖商学院争夺管理学教授等世界稀缺资源的竞争中,争取主动,用完全市场化的机制,聘请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更多地聘请国际化的师资。进一步严格引进标准和引进程序,切实把好入口关,注重对拟引进人员的思想品德、专业能力水平、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的全面考核。

5.对兼职教师进行有效地动态管理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动态管理是优化师资队伍的重要手段。实时对兼职教师队伍进行动态管理,完善兼职教师信息库。规范兼职教师聘请审批程序,在集团公司人事部的指导下,基本建立集团公司级培训师资库。通过评估和考核,筛选出优秀、称职的兼职教师,及时淘汰不能胜任者,补充有国际公司管理背景,尤其是国外项目管理背景的师资以及外籍师资。

三、结语

师资培养和认证体系建设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继续教育机构的核心能力,是提升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要资源保障之一。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不仅建立了师资资源数据库,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与课程体系一致、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建立一套有效的师资选拔、培养、认证、管理和激励机制,并通过不断的实践,使之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桂芬,纪丽霜.知识社会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继续教育,2011,(9).

[2]吕滨,杨小青.继续教育工作能力要素与评价方法分析[J].继续教育,2011,(4).

工程教育体系篇10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朱培逸(1980-),男,安徽潜山人,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讲师;徐本连(1974-),男,江苏镇江人,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常熟2155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熟理工学院教研教改项目“大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平台设计与研究”(JX110121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17-02

根据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标准,以个人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自动化专业所需的工程技术为主线,以企业工程项目为背景,遵循企业开发实际项目的要求,以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改革、整合和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满足未来需要的优秀工程型人才的需求。[1-3]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培养标准的角度,在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通识教学与专业教育整合、个性培养与社会责任并重的同时,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竞赛训练,“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重要作用。[4,5]本文将介绍实践教学、创新教育、国际化教育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实践。

一、加强实践教学

常熟理工学院自动化(智能低压电器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坚持联系工程实际,强调以智能低压电器行业为背景,通过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期间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课程群实践、专业综合性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四个环节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通过专业认识实习建立智能低压电器领域的整体概念,以各生产车间现场轮流实习、集中讲解、个人调研等形式完成实习,使得学生了解智能低压电器、智能低压电网供配电系统等电气技术对工农业生产及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了解智能低压电器、智能低压电网供配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与组成、生产工艺与组装流程等;重点了解智能型低压电器、智能低压电网供配电系统生产过程、技术工具、系统架构、管理规范、实施过程、电气技术及应用系统的发展趋势等。专业课程群实践主要是与专业课程知识密切相关的企业学习阶段,通过结合生产实际,系统学习自动化(智能低压电器技术)专业的企业核心课程群即智能低压电器技术课程群中的低压电器设计与制造、智能电网供配电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现代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四门课程;课程的理论部分由相关企业导师进行讲解,结合课程的理论学习所进行的现场参观、考察、讲解和操作,使学生验证、理解并掌握课程理论的内容,提高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加专业综合性工程实践,通过采取跟班工作或顶岗工作方式让学生了解智能低压电器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检测等过程,掌握工程研发过程管理及文档编写,全面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等。毕业设计环节是实践教学改革最为关键的部分,要求学生能结合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工程研究与实践,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内容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制订,设计指导采取双导师制,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设计、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过程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完成具有智能低压电器行业背景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毕业论文,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注重创新教育

卓越工程师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的教育;就是增强学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具有坚强的意志、持久的毅力,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就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善于质疑、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能够参与生产经营、推动技术进步的实践,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掌握过硬实用技能,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工程人才。[6]注重创新教育,抓住关键环节,掌握其内在规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关键是要有创造型教师,因此,对教师进行创新教育要加强教学团队和专业平台建设。通过在教学团队和专业平台上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创造能力,譬如自动化(智能低压电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即智能低压电器技术课程群中的低压电器设计与制造、智能电网供配电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现代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四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抛弃了传统的教学内容,完全采用基于工程背景的方式来编写教材,将传统教材中的原理描述融合到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中,将课程理论的讲述直接搬到企业的工程现场,派工程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校内导师共同讲解,将以前学生感觉工程原理和工程实际完全脱钩的现象彻底扭转。其次,还要加强创新教育的课程和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课程知识运用所产生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激情。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卓越计划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志向的发展,做到爱护、尊重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再次,需要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方法方面,凡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工程知识密集的课程,如智能低压电器技术专业课程群所涉及的课程(现代电力电子应用技术、低压电器检测技术、低压电器制造过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控制技术、电网供配电系统组态软件及其应用等),以工厂、车间、工段、生产线、单机设备等为教学背景,或结合工厂实际讲授,或在企业培训期间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强化。通过自学、讨论、设计、研究、训练和竞赛等方式设置能力培养型课程。以课程设计类的大作业替代部分作业和考试,进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设计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知识运用能力,改革课程的考核方法。考核方式应该使学生由评价的客体转变到评价的主体,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最后,作为卓越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不仅要求毕业设计的内容形式上注重其创新性,同时还可以检验卓越计划的效果。毕业设计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工程研究与实践,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内容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制订,设计指导采取双导师制,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设计、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过程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完成具有智能低压电器行业背景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毕业论文,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获得显著提升。

三、强调国际化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树立了“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因此要加强学生国际化的培养。[4]首先,课程体系的国际化。一方面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另一方面吸引外国留学生到本校学习,他们的参与对本专业学生和教学过程都有益处。通过设置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国际通用程度,实现课程的精品化、国际化与网络化,从而提高学生应用外语来学习和掌握学科专业先进知识的能力。其次,语言学习国际化。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语言学习环境,采用前两年分级模式的英语课程、后两年自主选修提高层次的英语课程,辅以英语专题实训、竞赛等课外活动实现外语教学四年不断线,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基础和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得到发展,具备外语交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最后,教师队伍国际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和具有高水平国际知识、经验的工程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准,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教师出国访问进修的人员比例以及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的人数,另一方面邀请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进行访问和举办讲座,聘请著名学者为客座教授或高级访问学者等措施,使教师构成呈现国际化的特征。[7,8]

四、注重企业参与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行3年校内的系统理论学习、1年校外的企业工程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企业的参与是该计划的关键。首先,专业认识实习阶段将以企业的各个生产车间现场为主题,轮流实习、集中讲解、个人调研等形式完成实习,企业将为学生认识阶段的学习提供场地――企业的生产车间,提供学习的对象――企业生产的产品以及讲授的老师――企业提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学生通过听取企业文化教育专题报告、参观企业产品展示中心、到企业各生产车间现场实习与轮流调研、网上调研与查找资料等方式,增加对自动化(智能低压电器技术)专业的认识。其次,针对智能低压电器技术课程群教材的编写,我们将充分发挥企业导师实践经验丰富、校内教师归纳、概括能力较强的优势,结合企业的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编写出版《低压电器设计与制造》、《智能电网供配电系统》、《低压电器检测技术》、《低压电器制造过程控制工程》、《电网供配电系统组态软件及其应用》等教材,而且课程的理论部分也由相关企业导师进行讲解,结合课程的理论学习所进行的企业现场参观、考察、讲解和操作,使学生验证、理解并掌握课程理论的内容,提高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再次,专业综合性工程实践环节采取跟班工作或顶岗工作方式让学生了解智能低压电器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检测过程;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完成规定的实践环节学习。在企业进行专业综合工程实践过程中安排具有工程师资格的现场人员做指导教师,锻炼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最后,毕业设计环节也是结合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工程研究与实践,设计指导采取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在企业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中,企业将全程提供场地并且通过向学生展示或学生参与智能低压电器领域相关产品的设计、制造、检测、调试、维护、系统集成、管理等过程。同时,从实习单位聘请一批稳定的、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当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指导老师,其中包括企业实习教师、企业授课教师和企业导师。企业实习教师承担学生企业实习环节的指导;企业授课教师承担在学校内或企业中的课程教学、专题讲座等;而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学业指导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导师一般为企业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在企业学习阶段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指导的双导师制,在企业学习过程中通过学校教师、企业相关技术人员授课,学生现场学习,通过认识实习、专业课程群实践、专业综合性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四个环节参与企业的生产、工程项目和科研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2]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5]袁剑波,郑健龙.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

[6]王志伟,邹超英.应用型理工类本科人才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