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职业教育启蒙主要内容十篇职业教育启蒙主要内容十篇

职业教育启蒙主要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0:01

职业教育启蒙主要内容篇1

关键词:职业启蒙教育;内涵;路径;学科教学渗透

职业是人生存的必需,职业选择问题是人生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抉择之一,人们有关职业选择问题并不是到了工作的时候才去思考。职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环环相扣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需要,服务于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职业启蒙教育势在必行,引导每一个小学生开展职业探索,应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1]。它的推广与实行对于维持社会繁荣稳定,实现国家综合国力快速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我国近代教育家黄炎培曾说过:“凡教育皆含有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因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之能生存于世界也”[2],这充分说明职业性是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基础教育阶段引入职业启蒙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国家全面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如美国、日本等,而我国的职业启蒙教育基本上处于一个“蛮荒”状态,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指导和可参照的操作范式。对于当前国内外职业启蒙教育的综合评述与分析,将有助于我国更好地找到发展差距,更好地实现职业启蒙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

美国职业协调委员会提倡将需要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人群分成四类,即第一类是小学生,第二类是初中生,第三类是中专生、高中生,第四类是18岁以后的成年人[3]。职业启蒙教育是职业生涯教育的一个基础阶段,对其直接研究的不多,要把握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学者基本上都是借助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职业生涯教育”一词于1971年由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提出。有关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美国教育总署对职业生涯教育一词解释为: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即从幼儿到成人,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4]。还有的学者给了不同的解释,如“职业生涯教育,就是指帮助和指导学生对未来的生活进行规划的活动。”[5]另有学者指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6]由此可以看出,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技能,引导个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进而最终达到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美国著名生涯理论研究学者舒伯(Super)从人的终身发展角度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0-14岁)、试探(15-24岁)、建立(25-44岁)、维持(45-60岁)与衰退(60岁以上)五个阶段。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内容和重点有所区别,成长期对学生进行的就是职业启蒙教育,其发展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具备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逐步意识到工作的意义[7]。针对职业启蒙教育,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日本学者上官子木认为职业启蒙教育是让小学生了解与职业有关的常识性知识,从而让学生懂得人们是如何在社会生存的,也促使他们从小思考自己将来有可能的发展方向[8]。我国学者杜启明论述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是一种多元教育,包含帮助小学生进行职业了解、自我认知和个性培养[9]。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发展职业认知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必备的素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自我意识和职业意识,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个性、兴趣、特长等因素对他们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发挥有所影响。”[10]可见,职业启蒙教育是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社会职业,根据职业认知,并激发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等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

二、职业启蒙教育的路径

职业启蒙教育在发达国家发展比较成熟,这些国家非常重视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并已经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系统的教育机制[11],而我国职业启蒙教育才初露端倪。在美国,学校的职业讲座、模拟工作情景的启发性游戏以及社会体验活动,构成了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开展“职业日”,在“职业日”当天,校方会邀请各行各业的人员,如消防员、工程师、工人、银行家、运动员、推销员、警察、律师等,他们向广大学生介绍自己工作的情况,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的相关性知识,使其意识中对职业有一个初步印象。通过“职业日”活动,孩子们可以看到多姿多彩的职业世界,从而促使他们从小思考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美国的小学课堂以“玩”为主要形式,教师组织学生做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概念。如德克萨斯州圣弗朗西斯科东部独立校区,教室变成工作场所,以学生为中心参加实践性活动,这些校区所有教育都被视为职业生涯教育[12]。美国中学里非常流行“职业兴趣分析”,学校在孩子们“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之间提供相应的分析。此外,每年的4月22日是“带孩子上班日”,在这一天,父母们可以带上6岁至16岁的孩子一同工作,孩子不仅可以了解父母的职业,也体验到每一个岗位都是社会必不可少的,每一种职业都是值得尊重的。在英国,学生从13岁起,在学习全国统一的课程的同时,也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技能课程。每个社区都设有青少年实习培训中心,政府机构、公司专门为青少年提供了实习岗位。在学习了相应的职业技能之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实习岗位,这些实习经验出现在大学申请书或者今后的工作简历都是有效的。除了参加儿童会等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之外,在邻国日本,小学生还在学校或班级各项事务中主动接受劳动任务,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身职业意识和潜能。日本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经常会开展类似职业体验式的活动,在这一天,学生将会亲自安排与落实活动的每个环节,在活动结束,老师进行总结讲课。此外,儿童社会体验公园也成为日本对孩子职业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路径,孩子们通过游戏体验不同职业的特点,进而了解社会的组织结构、按劳取酬的社会分配原则等等。职业体验项目的发展对于儿童成长与职业启蒙教育都有积极作用,在培养学生重视劳动基础上,帮助他们形成对理想、未来的憧憬。在我国,台湾是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较早的地区,他们从国小(小学)开始提供儿童职业启蒙教育,以提高小学生的自我察觉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观念,让学生了解教育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小学通过举办相关活动,如职业生涯教育交互式游戏、讲座、实地参观、角色扮演、生涯博览会以及生涯档案制作等等。目前,在国内大陆研究小学生职业启蒙与职业规划教育的还不多,仅在上海、北京等地开始实践的探索[13]。2007年我国引进青少年职业体验项目,以游戏活动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职业感觉,让其体验成人的职业行为,达到帮助他们了解未来面对世界的目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教育”,“让学生成为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14],并且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成立“上海市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项目研究小组,并在一些学校开展试点工作。通过这个纲要以及项目研究的推动,2009年以来上海市普陀区曹杨职校的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活动基地吸引了全区大批的教师、学生前去参观体验并且受到广大参与者的好评。

三、职业启蒙教育的学科教学渗透

舒伯曾说过:“生涯发展课程是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最适宜方式,将生涯发展概念纳入学校现有课程中,被认为是一条最佳路径。生涯发展教育不应是在传统的课程外增加一个额外的科目或单元,而应该把生涯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现有的课程当中去”[15]。因此,很多学者专家主张将与职业启蒙教育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美国是典范之一。美国政府198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中有这样的明确规定:“职业指导从小学教育开始,即从孩子6岁开始,就要接受职业发展指导”[16]。美国各州确实在这样实施着: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进行生涯认知教育;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进行生涯探索教育;从初三到高一阶段进行生涯定向教育;高中时代进行生涯准备教育;高中以后进行生涯安置教育。在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美国设计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内容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应面向所有学生;二是职业启蒙教育是一种持续性教育,应贯穿学前、中小学;三是中学毕业的学生,包括中途退学者,都需掌握谋生的技能。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美国以教材、多彩活动的形式将职业启蒙教育目标分阶段地呈现给学生,使他们了解不同类型职业的常识性知识,培养其职业意识,并促使他们思考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类型。日本同样如此,1999年《关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报告中指出:有必要加强学校教育与职业生活的衔接,实施从小学阶段开始的职业生涯教育,并将职业观和劳动观教育作为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17]。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日本政府通过课程及学校各项活动,各个学校采用“综合性学习时间”来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让学生逐步接触到职业启蒙教育[18]。如小学生在社会课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参观、调查当地的生产销售,选择感兴趣的学习课题开展学习活动,以达到促使学生思考未来的目的;在道德课中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劳动,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服务他人、社会的快乐。他们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职业观,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指导学生建立一种职业人、社会人的意识。在我国学术界很多教育界专家认为,职业启蒙教育是教育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将职业启蒙思想渗透在学校已有的课程中。其中,台湾于1998年将职业生涯教育引进基础教育领域,他们决定在信息、环保、两性、人权四项课题之外,增加“生涯发展”这一课题,在明确一至九年级学生需具备的生涯发展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将职业启蒙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数学、自然与生活科技以及综合活动七大学习领域[19]。台湾职业启蒙教育的主要做法是各学科老师先将教材中可融入启蒙的素材提出,且确定能力指标。职业生涯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列入计划实施。他们采取弹性学习节数的方法,聘请校内、校外专长教师指导。而大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较少,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中这个阶段。有学者将美国高中化学教材《ChemistryConceptsandap-plication》中对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融合加以分析,总结出教材以专栏形式呈现、以案例访谈方式展开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特点,并述评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四大作用,即促进学科教学的健康发展、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科教学与技术教育的融合、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另有两位研究生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分别探讨了高中地理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路径:其中一位建议高中地理教学应以生涯规划为内容导向,充分挖掘和提升地理教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地理教学的快乐与获取成功的乐趣[20];另一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的焦点应该是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探索职业、了解社会、规划人生,从而过有意义的生活,并借助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探寻以思想政治课程为载体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具体运用,进而总结了“两不同”和“两需要”的具体策略,即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目标,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运用思想政治课程载体;根据职业生涯教育的需要有目的地开发资源,根据职业生涯教育需要综合运用思想政治课程载体[21]。此外,还有部分一线教师论述了课程教学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例如,有教师以高中生物课程为例,阐述了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职业素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该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和思路。他提出通过生物科学史话感受科学家的足迹,以敬仰生命;通过“活动和实验”形式模拟科学家活动,以进行实践、探究;通过“生物科学与健康”感受生活,以理解生命的奥秘;通过“科学•技术•社会”逐步走进生活,应用生物科学知识[22]。

四、结论与反思

无论对于宏观的社会发展需要,还是微观的个体发展需要,将职业启蒙教育纳入学校现有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教育的发展趋势。纵观发达国家及地区,他们的职业启蒙教育发展都比较成熟,课程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体系也比较完善,并且各个学科的教师都会承担相应学生生涯发展的任务。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内有关职业启蒙教育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对于职业启蒙教育的定义、意义等问题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还有很多的研究介绍发达国家、地区的职业启蒙教育,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呼吁在中小学课程中开展渗透职业启蒙教育活动。在肯定学者们研究的同时我们也需反思,我国大陆关于职业启蒙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与国际包括我国台湾地区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认真对待:1.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且尚未明确职业启蒙教育所处的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虽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阶段,但它的内涵不仅仅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子内涵,学者需对其进行透彻研究;并且有些研究中中小学生处于职业启蒙教育阶段,有些研究中高中生仍为此阶段,试想素质教育被提早到了零岁,而学生的职业意识到18岁仍未形成是多么荒唐的现实。2.职业启蒙教育路径的探索大多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理论建构较少。发达国家的职业启蒙教育路径纵然成熟,但仅仅是适合他们的教育机制,照搬照抄或全盘否定他们的实践经验既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也不利于我国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借鉴、学习他们的成功之处,取其精华形成适合我国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的路径,并升华为适于我国教育机制的理论指导和可参照的操作范式。3.基于学科教学的职业启蒙教育渗透的探索与实践主要集中于高中阶段,小学阶段鲜有人关注,且具体的策略仅仅是“蜻蜓点水”。虽然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的教学以科目本身为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没有某种联系[23]。小学教材既是帮助儿童学习知识的纽带,又是小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教材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为载体,蕴含众多职业启蒙素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启蒙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相关研究的空缺造成大量可以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荒废。

参考文献:

[1]杜启明.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9-122.

[2]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44.

[3]高燕定.人生设计在童年[m].南宁: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6:28.

[4]周羽全.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5]张建国.当前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7(7-8):66.

[6]姜鹤,马佳.论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J].继续教育研究,2011(2):92.

[7]魏潾,李广才.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规划•发展•未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

[8]上官子木.从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看我国基础教育的缺陷[J].教育科学研究,2009(6):5-9.

[9]杜启明.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9-122.

[10]叶亚玲.职业教育应从儿童起步———由“新失业群体”现象引发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5):54.

[11]尤敬党,吴大同.生涯教育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2-16.

[12]塔娜.美国中小学职业生涯辅导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3]杜启明.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9-122.

[14]刘华,马丽群.中小学生职业启蒙与职业规划教育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德育,2012(1):17-20.

[15]周羽全,钟文芳.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1-13.

[16]高燕定.人生设计在童年[m].南宁: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6:28.

[17]徐爱新,安月辉.解析日本职业生涯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18):81-82.

[18]陆素菊.职业人的培育:日本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与特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28.

[19]刘芳.生涯教育与高中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0]张健.浅谈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21]王琴.以思想政治课程为载体的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2]陶建英.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1,36(2):20-21.

职业教育启蒙主要内容篇2

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充分准备。然而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之前的精英教育中,是否具备生产劳动能力并没有进入教育的视域,并且这种精英教育观念至今仍对教育理想与实践发挥着或明或暗的重大影响,是职业启蒙教育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重要根源。事实上,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对学生健康整全的发展都具有巨大价值,主要体现如下:

职业启蒙教育是养成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必由路径。职业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既指特定职业的劳动能力,也包括对职业的合理认知与积极认同、职业选择与转换能力、对通过工作实现人生价值的体认等丰富的内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学生必需的六大核心素养,其中“问题解决”这一关键词,意在弥补我国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的缺陷,但并未上升到职业素养的高度。职业素养既不是纯粹的知识,也不是单纯的工作能力,而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职业素养需要在长期的、多种形式的学习中逐渐习得,不论是大学教育,还是职业院校的教育,都无法独力完成这一任务。因此,中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对于学生获得基本职业素养、夯实职业生涯基础具有不可替代性。

职业启蒙教育对学生深度学习具有巨大促进作用。学校教育自从诞生以来就一直遵循这样一种认识论逻辑,即知识是思维的结果,学习主要是发生在认知或思维过程,与身体活动无关。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各种认知活动都受身体和身体感觉运动图式制约和塑造,身体在认知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要求重视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职业启蒙教育要求整合心理与生理、思维与身体活动,连接校内知识学习与社会系统中的职业或工作,强调身体不仅是承载头脑的器官、认知的工具,更是个体在场学习的有效平台,为知识学习指明实际目的,并提供知识理解、应用的情境。因此,职业启蒙教育对于促进学生深度的知识学习能够发挥重大作用。

职业启蒙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品德既具有个人特质,又是社会规范的要求与反映,只有在长期、真实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德素养才能有效形成。职业启蒙教育主要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以相对简化或虚拟的方式向学生呈现职业世界的D景,让学生从事真实的职业劳动,完成固定的工作任务,体验实际的工作环境。这样的活动虽然与成人的实际工作有距离,但保留了真实工作的基本元素,尤其是对品德形成极有价值的元素,对于打破我国道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扎根于劳动世界的美德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职业教育启蒙主要内容篇3

关键词:儿童;生涯启蒙;体系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271-02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明确提出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生活应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标志着世界开始重视“职业启蒙”。[1]“职业启蒙”的开展依托于生涯教育(辅导),即依据一套系统的计划,通过生涯辅导人员协助个人建立并发展一个整合而适当的自我概念,然后将此概念转化为实际的选择与生活方式,达到个人的生涯发展目标,同时满足社会的需要。[2]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从1994年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生涯教育的目的是为所有学生提供职业准备,包括从幼儿园到社区学院或大学的学生。我国台湾地区也在法欧美的基础上成功进行了本土化,经过多年实践,至今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职业生涯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特别是学前阶段的生涯教育,目前还处于探索期。

幼儿园这个阶段对于孩子的职业启蒙至关重要,此阶段是孩子们生涯的起点,是他们开始探索自我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起点。在幼儿园孩子们所接受到的教育,特别是思维习惯、个性品质方面的引导会影响到他们的未来人生的发展。笔者基于3~6岁孩子的认知水平,考虑从幼儿园教育的游戏设计和角落设计入手,建立儿童生涯启蒙教育“3w”体系,实施“家校”互动,使游戏开展和功能区开发协同作用,唤醒孩子的生涯意识。

一、“wHY”

按照舒伯生涯发展理论,3~10岁是孩童发展自我概念的重要阶段,以自身的“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这个时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通过不同的职业体验类活动,获得自我肯定,建立信心。儿童职业体验馆作为一个“舶来品”,馆内有规范的微城市设计、仿真的职业体验场所,多样化的职业类型。由于其“寓教于乐”的教育价值,非常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职业体验是生涯教育的一部分内容,不能满足多数孩子对生涯发展的渴望。因此,幼儿时期开展儿童的“生涯”教育启蒙活动非常必要。

二、“wHat”

1953年,舒伯在继承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阶段论,即为职业行为和职业态度提供了一个框架,叫做发展任务,一个发展任务就是个体在生活中的某点上需要面对的新的成就或责任,此任务的完成会带来幸福和成功。幼儿园的生涯阶段性任务是生涯启蒙,启蒙教育的载体可以是游戏、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等。

(一)兴趣的探索

兴趣是指无论我们能力高低,也无论外界评价如何,我们依然乐此不疲的事情。兴趣与能力无关,在能力、技能尚未全面开发的儿童时期,兴趣探索是最容易融入到幼儿生涯教育的元素。霍兰德兴趣理论把人的兴趣类型分为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3],把职业也分为以上六种类型,比如工程师、园艺师等是实用型职业,实验师、科学家是研究型,演员、作家是艺术型等。如果人的兴趣类型和职业的类型一致,就表明两者匹配。喜欢整理玩具的孩子的兴趣类型是事务型,事务型的兴趣类型对应职业如会计、程序员等;喜欢搭积木、拼图,一般是实用型,对应的职业比如工程师、科学家等;在团队活动中,如果小朋友经常主动担任领导者是企业型,对应的职业比如企业家、市场营销员等;喜欢为他人服务是社会型,对应的职业比如护士、园丁。

幼儿园的教室角落布置,可以体现生涯启蒙教育的幼儿观和教育观。3~6岁儿童的兴趣探索可以以功能区开发为载体,幼儿园的角落区域可以包括:积木角、桌面玩具角、科学小活动角、图书角、家庭角等。各个活动角用不同的家具分隔开来,这样便于儿童清楚地选择活动区。与此同时,教师可纵观全局,及时记录、整理、对比。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间喜欢停留在哪个角落,那么就可以基本判定孩子的兴趣类型(表1)。幼儿园小朋友的自我认知水平不够高,还不能够认识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幼儿园教师通过观察记录来确定孩子的兴趣类型,进而再和家长进一步交流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以确定孩子在现阶段的兴趣类型,帮助家长在家庭教育、课外教育中进行个性化兴趣培养。

(二)技能的培养

技能分为三类: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其中专业知识技能是和职业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这个一般放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可迁移技能是指职业内外能够通用的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是一个人的品质,是决定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在美国1989年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中[4],明确了指出属于小学生的12条职业能力中包括与人交往等四项可迁移技能和良好工作习惯重要性的认识等两项自我管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是关乎人的品质的问题,可以延伸到幼儿园教育,进行尝试性开展。

良好的工作习惯的培养对于4~6岁的孩童来说可以从个人用品资料放置有序做起,比如整理各活动区的玩具架,要求摆放整齐、分类清楚。与人交往、合作是现代社会人的重要的技能之一。美国的职业启蒙教育起步较早,他们重视个人对团体的贡献,比如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集体排演小话剧,家庭之间的“玩伴日”活动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美国幼儿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更多地开展集体活动,提高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性。另外,每个活动区幼儿的活动尽量保持开放性,以通过交往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他们的社会技巧。

(三)角色的认识

舒伯的生涯彩虹图表明人在一生中会有很多生涯角色,比如儿女、父母、员工、学生、伴侣、公民等,帮助孩子们认识了解各个角色以及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是提升孩子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现实和模拟两种活动载体来实现。模拟途径是指幼儿园定期模拟各种情景,如家庭聚会、社区活动等,让小朋友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设计、扮演生活中的各种角色;现实途径主要是依靠家庭教育开展,引导孩子注意观察“妈妈”、“爸爸”、“奶奶”等典型人物一天的生活。两种途径相互结合,以讨论的形式进行课堂启发,引导孩子们加深对各种角色的认识。

(四)外部世界探索

生涯启蒙需要孩子们更多地接触外部社会、探索外部世界,并且和社会环境中的人和物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和家长必须鼓励幼儿积极地与自热环境、社会环境进行相互作用。幼儿利用各种感官,通过与大自然、周围的人和物直接作用进行学习。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和外界活动的机会,孩子们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信息和外界互动。比如独生子女家庭,朋辈互动空缺,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万里之外的小朋友下围棋,在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

三、“wHo”

“wHo”指的是儿童生涯教育开展的学习共同体,包含生涯教育的主体(孩子),客体(家长、教师)。主客体在游戏中互动,在互动中成长,两者组成了“学习共同体”。

幼儿教师作为儿童生涯启蒙教育的支点,需要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结合对孩子的了解,给幼儿提供适合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游戏,在游戏中和孩子们互动。同时,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以提升互动的深度和互动的范围。从事不同职业,对职业生涯有自己理解的家长也是幼儿生涯启蒙教育的重要资源。幼儿园“职业日”活动,可以邀请从事不同职业的家长走进课堂,向孩子们从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对象等方面描述各自的职业生活。在生涯启蒙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始终应该注意保持以“孩子”为中心,从“我教你”、“我管你”到“我们一起成长”,转变教育理念,在平等的前提下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

四、结语

生涯启蒙教育包括自我探索和外部探索部分。幼儿园阶段小朋友的好奇心最浓,家长和幼儿园老师作为小朋友的人生导师,应从理念上重视、从行动上协助小朋友认识自我,带领小朋友探索外部世界,协助小朋友开始生涯之旅。

参考文献:

[1]黄晟扬,王鱼龙.美国儿童的职业启蒙教育研究[J].成人教育,2014,(1):109-111.

[2]焦冰清.美国职业生涯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1):37-39.

职业教育启蒙主要内容篇4

(一)幼儿园概况

咪咪幼儿园自开办以来得到普陀区教育局及相关科室领导直接关心指导,今年暑期区教育局派遣基建队本园屋顶漏水、地管堵塞进行大修,当前本园硬件设施符合上海市《幼儿园建设标准》。现有规模6个班级,其中托班1个、小班2个、中班2个、大班1个。幼儿园占地面积2319平方米、建筑面积2126.59平方米。全园教职员工25名。教师14名。有教师资格证4人。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都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和教师资格证书。

(二)幼儿园发展基础

优势:全园教职员工积极向上,有团队精神。基本能以“心语”来审视自己的工作,确保幼儿的“欣悦”:安全、健康、卫生、快乐、聪明、自信。“心语”是:用爱心去监护好每个宝宝、用细心去呵护好每个宝宝、用责任心去做好每项工作、用诚信服务于社会和家长、学习进取工作细致有创意、学会反思提高保教工作质量、同伴相处讲究尊重与宽容、发生冲突先找主观原因、当工作失败时不找借口、当工作成功时积累方法。

不足:

分层管理畅达不够、中层干部职责明确工作到位不够、人人自我管理,做到自尊、自律、自检不够。

二、学期目标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员工基本素质、人文素养,在日常工作中体现:教师工作专业性、后勤工作规范性。

2、加强安全教育,把幼儿园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3、加强园本课程建设:体现:共同性课程与园本特色课程相融性。即“礼仪启蒙教育”特色课程渗透于一日活动之中。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礼仪”作为切入口,形成咪咪幼儿园的礼仪教师、礼仪幼儿、礼仪家长。

(一)管理工作

1、分层管理畅达,职责明确,工作到位。

2、人人自我管理,做到自尊、自律、自检。

措施:1、对未尽后勤组长、教研组长等干部职责的当即撤销任职资格。

2、对不善自检、不服他检、不愿互检的教师,到期解除教师合同。

3、加强教代会、家委会的参政议政。

(二)队伍建设

1、非专科生教师就读“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达到持证上岗要求。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工作专业化水平。

2、后勤三大员持证上岗,持证率力争100%,提高后勤工作的规范性。

3、提高员工人文素养:说话时做到三个有利于、发生与解决矛盾能找主观原因。

4、自觉遵守园规章制度:实施员工手册条例。

措施:1、园长关注每一位教师、促进每一位教师、发展每一位教师、成

就每一位教师,让教师“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时时有教育。帮助他

们在研究性实践中成长,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2、对于上班不迟到、进园后时不换校服、工作时不溶于幼儿之中、

说话时不注意三个有利于、碰到问题时强调客观不找主观原因、上班时间打手机、发短消息、上网(与工作无关)、吃东西,搭班未经领导同意随便换班等,引导无效,立即解除劳动合同。

3、园长关注每一位后勤人员的工作实况,做到眼中有事情、环境清

洁做到“净美”两字。对于工作马虎拖拉者引导无效,立即解除劳动合同。

(如:卫生包干区:*教室卧室天天消毒、清扫、拖。每月底大扫一次。

*教室窗台与玻璃两周抹擦一次。*前中后操场天天小扫一次、一周大扫一次(前操场:用水冲刷、中操场:湿拖、后操场:湿拖)等。

(三)课程设置

1、实现共同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的相融与互补性。

体现:行动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幼儿在做中学,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课程的内容是行动——幼儿怎么学?是备课的要点)。

2、拓展幼儿多元智能:开设幼儿英语、奥尔夫音乐、蒙氏数学、珠心算、阅读、东方之星思维课程。

本学期侧重研究:

共同性课程:主题背景下集体教学活动研究。

特色课程:“礼仪启蒙”教育研究。

选择性课程:“奥尔夫音乐、蒙氏数学”教学研究。

3、实现主题活动与主题墙及区角游戏的联系性。

4、实现学习活动目标制定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体现:具体可操作、整体、在最近发展区。

5、实现课前准备充分:材料投放与备课相符,教具大而色彩鲜艳、便于幼儿观察,幼儿学具应人手一份,便于幼儿直接体验。教学过程教师发音正确(改变词语发音不准确现象:哪里(na)√(La)X.及前后鼻音等)。

6、实现选择性课程:(1)分级阅读中大图书与小图书的有效互动、(2)英语教学中大挂图与小图书的有效互动、幼儿运用英语小卡。

措施:把上述条例作为活动评价指标。

7、实现礼仪特色课程在一日活动的渗透性。

按照咪咪幼儿园“礼仪启蒙教育”评价指标、参照《幼儿教师礼仪基础教程》

设计渗透于一日活动的礼仪教育方案,探索形成一套2-6岁幼儿“礼仪启蒙教

育”的园本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多元渗透、评价途径)。

8、开发0-2岁亲子早教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途径)。

措施:早教兼职教师(朱、佳)广阅国内外早教信息、针对本园、本地区婴幼

儿身心特点,制定“0-2岁亲子早教课程开发”计划,定期开放散居婴幼儿早

教活动,积累早教课程内容,来填补早教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途径)

在本园的空白点。

(五)园本研修

1、提高教师“礼仪”特色课程实施水平。

2、提高教师教研活动水平。

3、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

措施:园长引领、扶持教研组长开展园本研修:

1、以教研组为核心,依据《课程指南》、对新教材进行园本化实施,关注新教材主题活动的预设,重视对主题活动整体框架的全面思考,重视集体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和多元游戏环境的创设,提高教师新课程园本化实施能力。

2、青年教师自学学前教育基本原理、自学课程指导纲要及市下发的学前教育相关文件。以“笔试”、“实践操作”等手段加强对教育理念和教学原理的感知、理解、运用。

3、以“教育问题”为教研专题和课题研究内容、实施教研、科研、研训一体化。

(六)环境创设

1、创设探索性的学习环境。

2、创设自理性的生活环境。

3、创设挑战性的运动环境。

4、创设自由性的游戏环境。

5、创设表现性的英语、音乐环境。

措施:1、为每个幼儿创设温馨亲近的心理环境。

2、购置适合幼儿各年龄段、开启幼儿智能的教玩具。

3、把下列作为评价指标:

(1)、教师能变废为宝自制教玩具:有数量、质量、有创意。

(2)、活动时教学具布局合理美观、有顺序操作合理。

(3)幼儿入睡时教师视线面对幼儿、护理时坐在椅子上、午睡时巡视、幼儿被子不散地、午睡起叠被整齐美观、仪容清洁、仪表整齐。

(4)教学过程教具放置、演示手势有序不乱、幼儿操作投入。

(5)中午散步教师带领幼儿看礼仪画、说礼仪画、展礼仪行(我是环境整洁的小卫士:捡起地上的纸屑放进垃圾桶。让散在地上的活动器具回家:把小推车、小斑马等送回家等)

(6)各班都成立奥尔夫音乐小乐队,制定打击乐活动计划,让幼儿认识乐器、喜欢乐器,天天练习。

(7)各班都成立英语剧组,编剧本,排练英语剧(结合课程内容)。

(七)教育科研

各班继续在“幼儿礼仪启蒙教育”总课题框架下确立本班“礼仪启蒙教育”子课题活动方案。

侧重:“感恩”教育:

*对爸爸妈妈的“感恩”教育研究。

*对爷爷奶奶的“感恩”教育研究。

*对老师的“感恩”教育研究。

*对同伴的“感恩”教育研究。

措施:

1、各级组选择子课题内容。

2、园长指导教研组长设计子课题实施方案。

3、每月交流一次(图文)、期末阶段小结。

(八)安全卫生保健工作:

1、提高保健工作质量,预防手足口病发生。

2、加强对教工、家长有关卫生健康、安全知识的宣传指导,提高家园一致教育质量。

措施:

1、以“保教质量评价指南”、托幼机构保育工作手册指标为考量标准。

2、完善园长、教研组长、后勤组长对保教分层管理网络,加强对日常安全卫生保健的检查、反馈与调整。树立做好安全卫生保健工作人人有责思想。

3、后勤组长和教研组长加强对教师保教工作的检查,找出一日活动中的安全卫生保健要素,确保幼儿的卫生健康。

(九)家庭、社区工作

1、实施家园一致教育。

2、开展0—3岁散居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工作。

3、实行家园社区联谊敬老活动

措施:

1、举办1—2次家教指导讲座、建立与家长网上互动的制度。

2、定期开展0—3岁散居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站活动,活动有计划小结、有家长反馈。

3、在重阳节开展敬老节活动方案、带领幼儿到敬老院为爷爷奶奶表演1—2次。

三、内容安排

9月

1、工作计划交流:本学期班级计划、教研工作计划、家长工作计划、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后勤四大员工作计划:保健员、保育员、保安员、营养员)。

2、各班确认一个“感恩”研究专题(参上述:礼仪启蒙教育中感恩课题)。

3、幼儿基本测评:(课程指南中的发展指标、礼仪启蒙教育指标)

4、班级家长会:(1)向家教讲解班级计划、(2)讲解以家园联系栏和咪咪网站等形式和家长联系,让家长感知课程安排和幼儿发展情况等、(3)听取家长合理建议。

5、继续学习与笔试《教师成长手册》《保教质量评价指南》《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

10月

1、共同性课程:主题背景下集体教学活动研究

重点观察:*实现学习活动目标制定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具体可操作、整体、

在最近发展区。*实现课前准备充分:材料投放与备课相符,教具大而色彩鲜艳、

便于幼儿观察,幼儿学具人手一份,便于幼儿直接体验。*教学过程:幼儿学习

主要行动方式:幼儿在做中学,幼儿在前,教师在后。*教师发音正确(改变词

语发音不准确现象:哪里(na)√(La)X.及前后鼻音等)。

2、学习主题活动与主题墙及区角游戏的联系性研究

重点观察:*主题墙是否反应主题活动内容?师幼共同布置,体现发展性。

*区角游戏内容是否是学习主题活动的预备与后续?

3、消防、抗震演习。

4、家园社区联谊——“重阳节”活动。

11月

1、特色课程:礼仪启蒙教育—感恩活动教育研究

重点观察:*礼仪活动能否体现生活性、情境性?*活动过程能否面向全体?

*让幼儿主动探索直接体验?在行动中学,师、幼、物能否有效互动?

2、秋游

3、级组感恩课题实验研究(课题方案与实验研究交流)。

12月

1、选择性课程:“奥尔夫音乐、蒙氏数学”教学研究。

重点观察:*教师引导启发性*幼儿学习兴趣性*教学活动环节的小结提炼和自然过渡。

2、迎新年活动

形式:以班级活动为基本形式,向家长开放活动。

内容:*“礼仪启蒙教育——感恩主题”教学活动。

*“蒙氏数学”教学活动。

*奥尔夫音乐小乐队演出(有结合课程内容剧本)。

*班级英语剧组演出(结合英语课程内容,有剧本)。

2012年1月

1、幼儿基本测评:(课程指南中的发展指标、礼仪启蒙教育指标)

2、撰写礼仪—感恩教育文章:

3、教师会议:教师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经验交流

职业教育启蒙主要内容篇5

关键词:网络文化;入党启蒙教育;队伍建设;网络语言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231-02

当前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处于网络文化的新环境下,建设入党启蒙教育队伍是对新环境的积极应对,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入党启蒙教育的效果。在新形势下,入党启蒙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扎实的理论基础、敬业的工作态度、优秀的职业道德,需要掌握计算机知识、熟悉网络操作。当前,有些入党启蒙教育工作者还仅仅局限于运用电脑打字、浏览新闻,这些显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要求。因此,教育机构需要对这支队伍进行网络方面的培训。

一、提高教育者的网络文化意识

第一,教育者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三个自信”。网络文化的内容纷繁复杂、多姿多彩。教育者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在海量信息中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被不良信息所蛊惑,不被负面信息所影响。一方面,理想信念教育不仅对大学生、对教育者来说也需要不断加强,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理论、通过认真领会党中央各项方针政策等途径不断坚定教育者的理想信念。国外反动势力将网络作为争夺意识形态的主战场,不断地通过网络文化传播西方的享乐主义、奢侈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这不仅仅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一种考验,同样对教育者的理想信念也是一场考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道路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进一步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制度上,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第二,入党启蒙教育工作者要拥有正确的网络意识。网络的发展为入党启蒙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教育手段,教育者要充分地认识到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主动占领网络宣传阵地,主动地开发网络入党启蒙教育的教学方法,并且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以适应网络的高速发展。教育者要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各项文件精神,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拥有深刻的理论水平才能使大学生信服,才能真正地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教育者要加强网络文化道德意识的培养。网络文化道德与传统文化道德有所区别,网络的匿名性使不在场效应明显。在保证网络文化内容的健康方面,需要教育者创造的网络文化积极健康,需要教育者能够克服不在场效应,将网络道德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教育者需要具有全球化的意识。要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底蕴。在去权威性的网络文化环境中,言论更加自由,语言更加灵活,沟通更加方便,思维也更加活跃,这就需要教育者具备创新意识。无论是教育者对待教学的创新,还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这种创新意识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创新是入党启蒙教育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提高教育水平的有效手段。教育者不仅需要创新课堂教育模式,更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提高教育效果。只有入党启蒙教育工作者具备全球化意识,才能使大学生在网络文化背景下,融入互联网思维,在全球化意识的指引下,立足民族特色,拓宽学术视野,从全球化的视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入党启蒙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二、提升教育者运用网络文化的能力

在入党启蒙教育中,教育者运用网络文化的能力影响着教育的效果。与传统的入党启蒙教育不同,网络背景下入党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教育者具备传统教育者的素质,也对教育者的网络文化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培养教育者运用网络文化的习惯。网络文化的运用是入党启蒙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网络是虚拟世界,但不是与现实完全脱离的虚拟世界。相反,很多时候,它是现实生活的指向标,是现实世界在网络中的真实反映。由于网络信息千变万化,教育者只有具备网络文化的运用习惯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信息中触碰到大学生的内心。一是需要教育者熟悉大学生经常浏览的网页,精确掌握大学生经常使用的软件,能够对新事物快速地接受并且合理地使用。在网络中新事物的产生速度较快,所以教育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拥有迅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二是教育者需要具有政治敏锐度。大学生是热衷政治的群体,也是最容易受不良信息诱导的群体。网络背景下入党启蒙工作者需要把握时事热点,及时做出正确的评论,引导大学生正确关注时事。

第二,要求入党启蒙教育工作者能够熟练地操作各种网络教育软件。网络背景下入党启蒙教育将传统的面对面教育转变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通过网络进行连接,教育者对网络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熟练掌握教育软件才能将教育内容完整地传达给受教育主体,例如博客的使用。博客可以发表文章,大学生可以自主去阅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第三,需要入党启蒙教育工作者能够利用网络工具与大学生交流。网络技术不断升级,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较高,无论是网络文化表现形式还是网络语言都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离不开的表达方式。教育者要减少与受教育者的距离感,就需要利用新的网络文化表现形态以及网络工具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实现零距离接触。熟悉大学生应用较为频繁的即时通讯工具,例如微博、微信等。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已经影响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教育者需要熟悉这些即时通讯工具的性能,并能够熟练地应用这些工具,将入党启蒙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入党启蒙教育的隐性教育发挥应有的价值。

第四,教育者需要将传统的教育方法与网络的教育方式相结合,实现网上与网下相结合,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工作模式创新、思维创新。教育者要创新工作模式,这需要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要采取网络文化辅助课堂教育的模式,将网络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教育者也可以以网络文化为载体,用网络文化承载入党启蒙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挥隐性入党启蒙教育的功能。教育者要创新思维,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接受新鲜事物,网络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者需要紧跟网络文化发展的步伐,分析网络文化变化的规律、特征,将网络文化作为入党启蒙教育的有效载体,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地进行入党启蒙教育,例如利用网络视频进行教育。目前网络视频的制作者具有草根性,只要是合法注册的会员都可以将网络视频上传到网络空间之中。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录制生动的、具有吸引力的公益性小视频,力争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总体目标,增加视频点击率,使视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三、提升教育者运用网络语言的能力

“网络语言是伴随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网络语言是网上阅读以及参与网络文化的桥梁,教育者运用网络语言的能力直接影响网络文化背景下入党启蒙教育的效果。

网络语言的发展是随着网络文化的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者极其偶然的网络文化对话产生的,具有偶然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网络语言一般与表面意思有所区别,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词或句子,例如风靡网络的“元芳体”。每一个网络文化流行语的产生都有其背景,也有其独特的含义,仅从字面的理解远远不能满足对网络语言的掌握。而且,网络语言的运用也具有时效性。刚刚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在一段时间内运用较广,超过时效期,就会失去了它运用的价值,也容易被网友所遗忘。但是也会有些经典的词语或者句子一直流行至今。例如“给力”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用语,“■”甚至应用到影视剧之中,例如“人在■途”等等。这需要教育者对网络流行语言快速地理解,在时效性内加以运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网络语言无疑是教育者与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中进行沟通的必备用语,网络语言的运用能够加深教育者与大学生的沟通,更好地适应大学生的语言习惯,使大学生对入党启蒙教育有所改观。但是网络语言的运用需要适度,不能过度使用网络语言,也不能滥用网络语言。另外,运用网络语言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对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的大学生可以适当使用,对从来不用网络语言的大学生也应该避免用这类语言;否则这些大学生并不懂网络语言的意思,反而会造成沟通障碍,导致教育效果下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党委中心组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文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2][美]迈克尔w.阿普尔.文化政治与教育[m].阎光才,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何明升,白淑英.中国网络文化考察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4]谢晓娟.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中国软实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斯蒂芬・哈格德,等.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5).

[6]宋友文.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终极论”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批判[J].思想教育研究,2012(4).

[7]尚亿军,等.“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探索与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

[8]骆郁廷,等.论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文化话语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

职业教育启蒙主要内容篇6

关键字职业教育体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2)07-0005-05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正在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文以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主题,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尊重我国当前社会背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以及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经验,提出完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层次缺失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由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组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并不完善。我国绝大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只限于专科层次,学制为2~3年。没有本科以上职业教育。专科高职学生只能升入普通本科院校,从此脱离职业教育体系。某种程度上,高职生是以放弃自己的教育经历为代价而获得接受本科教育机会的,这导致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隐性萎缩。

另一方面,我国当前面临着产业升级的重大经济转型挑战。产业升级必须依赖于技术进步,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要已经成为我国,特别是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现实需求。虽然大专层次的技术教育能够基本维持我国企业当前的正常运作,但“如果我们希望发展以国际尖端技术为基础的企业,希望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并进一步提高现有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那么发展技术本科是必需的”[1]。因此,缺少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尤其是技术本科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层次结构中的突出问题。

(二)中高职定位不清

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都应该有明确且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职业教育体系设计的基本问题。但在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定位不够清晰,尤其表现为中高职培养目标不清晰、差异度小。

根据“职业带”理论,20世纪上半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分工是:初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工程教育培养工程型人才;但到20世纪下半期,整个职业带右移,初等职业教育已经很难满足需求,技能型人才转由中等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也逐渐转由高等教育培养,高等职业教育随之产生并发展。21世纪初,职业带继续右移,且技术型人才细分为技术员系列和技术师系列,分别由专科和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因此,从理论上讲,中职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技能型人才,高职专科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技术员系列的技术型人才,技术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技术师系列的技术型人才。

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中职学校还未能适应这种角色转变。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也也陷入困境,难以摆脱普通本科教育的影子,成为了普通本科的“压缩饼干”,然而在强调技能和就业后,又矫枉过正,在一定程度上与中职培养目标趋同。一些高职课程的难度和广度甚至还不如中职,出现了“倒挂”现象,高职的“高等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三)阶段不完整

职业教育体系分为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其中职业启蒙教育渗透于基础教育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2001)中曾明确提出:“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生活应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形成对现代文化的技术本质的理解,并使他们尊重那些需要实际技能的工作。这种入门教育应成为教育改革和民主化过程所关心的一个主要问题,它应该成为初等教育直到中等教育头几年课程的必备内容。”然而,我国渗透于基础教育中的职业启蒙教育非常薄弱。

在基础教育阶段,虽然一些学校象征性地设有劳技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但对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还未有清晰的规划和设计,职业意识教育与一般的职业知识教育也未能充分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学生受到的职业启蒙教育是片断的、零碎的,甚至有时是反作用的。其危害:一是作为个体人,学生所受教育本身是不完整的,普通教育学生缺少对其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尤其是工作世界)的基本认识;二是未能为职业准备教育奠定必需的认知基础,学生进入职业准备阶段时的选择盲目性大。

(四)纵向缺乏衔接

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纵向相互衔接、横向相互沟通的、立体的、灵活的体系。从纵向衔接来考察,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还未能实现纵向的顺畅流动。这体现在升学制度和课程体系两方面。

在升学上,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专升本考研究生,职业院校学生在每一个升学环节都要遭遇难关。中职毕业生虽然可以通过高职单招,对口升入高等职业院校,但目前受基本政策的限制升入高职的中职毕业生比例很小。高职专科毕业生中也只有很小比例的人可以升入本科院校,而且不是职业教育体系的技术本科。

职业教育启蒙主要内容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钢琴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90-02

笔者在这几年的钢琴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当前的内蒙古高职院校在钢琴课程的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较大问题。笔者结合自身钢琴教学中的体会,以内蒙古高职院校钢琴教育为研究对象,探索内蒙古高职院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高师院校的钢琴教育现状

钢琴学习是大多数蒙古的学生都不愿意接受的学习系统。蒙古族自古以来一直在使用自己的民族音乐系统,熟悉当地的音乐旋律、节奏、音色的风格和特点,形成了自己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而钢琴起源于欧洲,钢琴音乐模式、系统风格与传统的蒙古族音乐不同。蒙古族学生进入大学后,开始对钢琴进行系统的学习,对钢琴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有一定的难度。

二、内蒙古高职院校钢琴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文化与钢琴教学的特殊性。自从钢琴传入中国,而中国钢琴艺术方面的进步,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中国钢琴教学系统基本上是西方的结果。真的不做”的钢琴演奏中国音乐文化传统,内涵和民族精神”。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的偏远地区的钢琴教学的对象大多是从深的传统音乐文化、有自己的音乐风格。他们成长的民族音乐的渗透,居住环境不断地唱歌,几乎是“说唱”,长大的孩子这样的音乐环境,有一个独特的思考和感觉的音乐,不仅在乐器的演奏风格,或演奏技法,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他们自己的。但我国钢琴教育起步晚,发展历程较短,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是很难真正的融合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整合更加困难和音乐文化,钢琴教学系统不能和钢琴教学环节的启示,没有音乐的少数民族地区,钢琴教学中重视文化的特殊性,也不能与音乐有机结合的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到钢琴教学。

(二)高职院校钢琴教学工作中缺少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内蒙古许多高职钢琴教学工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总目标,阶段的教学计划,课堂教学是未定义的,和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还缺乏科学、合理的,随意性大,这不是教育与教学活动的目标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为学生的音乐老师不能出现在钢琴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引导过程,没有正规的教学质量评价和检测,在教学方面,因此,艺术和音乐素养,等在钢琴教学中没有明显的进步,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内蒙古高职院校钢琴教学过于强调技巧。从近年来的钢琴教学的高校扩招后,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音乐院校钢琴教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是不一样的,但在实际的钢琴教学的高职院校教师大多忽略了这一点。教师重视学生的钢琴演奏和音乐技巧,其难度更大,更困难的更好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唯一的钢琴教学,在内蒙古省高职院校忽视钢琴课的特点,即兴创作和其他相关知识有机结合缺乏的,钢琴教学是音乐专业学校延续模式,这势必会使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不能适应这种模式,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

三、提升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质量的对策分析

(一)改进教学工作。1.根据内蒙古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钢琴教学的基本原则:启发性原则,渐进性原则,灵活运用的讲座,讨论,观察,实践,启示,练习,反馈,各种教学方法的演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各种问题,在使用的技术发挥。在与他们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指导教给学生,进而对于学生自身的音乐素质和创新精神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授他们提高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氛围。2.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课堂教授情况,不断有针对性的推荐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提高民间音乐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并且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条件,在师范生的培养当中加入中国传统的钢琴作品学习,陶冶他们的情操,使得她们了解我国钢琴作品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促使他们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热爱音乐艺术、热爱中华文化的正面心理。为了提高钢琴教学质量,提高我们的音乐艺术的精神与思想的音乐在钢琴教学中,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真正能够得到继承,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和发展。

(二)在高师钢琴教学中探索少数民族音乐的运用途径。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演奏技巧,理论知识,充分利用内蒙古的地理优势,构建独特的课程体系。在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一般的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觉很好。老师应该与自己的民族音乐,试图创建或适应和学生的音乐文化背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致,耳熟能详的学生,给学生安排工作时,除了涉足的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经典作品,可以优先让学生弹钢琴的音乐民族优秀代表作品。作为蒙古学生玩的“内蒙古舞”系列布局;除了课堂中要求的按部就班的正规训练之外,少数民族的钢琴音乐资源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少数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个性化完全可以作为辅的音乐学习资料来加以运用,教师完全可以和当地的民间音乐素材加以结合,使得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并辅助建立学生自身的民族音乐意识。进而可以给学生更多的灵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学习兴趣,使得其能够更加深入的融入学习过程当中,学习多种技术,掌握各种表现技巧,更好地表现音乐的基础。因此,为了表达自己的民族钢琴音乐的教学,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音乐和表演的理解,让它在民族音乐发展的影响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促进高师钢琴教育发展和钢琴民族化,本土化的过程。

(三)教学相长,不断创新。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的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代教育的基本任务。不管是什么问题,是教学和学习的互操作性,只有在教学方面的概念,模式,内容,不断探讨和研究方法,改革创新,就是希望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个更好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平台,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丰富艺术熏陶,提高艺术素养,培养合格人才具有价值和创新。钢琴教学是相同的,为内蒙古高职院校教师应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尤其对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更要做到与时俱进。根据现有的资源,积极发掘民间文化这一庞大的资源,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丰富课堂学习形式,提高学生兴趣,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生活化、个性化的教学,对他们的音乐综合能力进行整体性的提升,使得她们对于钢琴教学、音乐学习、音乐创新、音乐文化传承等能够形成个性化的新思考,新的的想法,和教学有着悠久的真正的学习,为创新型音乐人才。

(四)奥尔夫教学法。众所周知,奥尔夫教学法其实是一种人性化的、自然化的教学方法,她经常采用的是,以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从学生自身的感知方面入手,结合学生的音乐体验进行教学,而不是枯燥的纯理论性质的教学。奥尔夫的教育观念不是致力于教会学习者学什么,而是启迪发掘学生生来所具有的那种习性,这一教学法特别推崇音乐游戏、音乐鉴赏等活动,将音乐感受内化到自身的身体当中,将音乐、舞蹈、动作、表演等进行了密切的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和表现能力。

除此之外,其对于即兴音乐创作的推崇,也是其教学法的一个特色。所谓的“即兴”,其实就是学生“随心所欲”的音乐创作,学生通过身体所表现出的动作、学生的声音等外在形式表达出自身的情感,就代表了即兴的内涵。即兴创作在奥尔夫的教学理论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是其最为核心的立论点之一。奥尔夫认为,学生们这种自我设计的音乐和舞蹈表现活动,体现了艺术的自由性,是学生自我成长中的自我探索,对于其自身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在钢琴教育中也可借鉴奥尔夫这一理念,让学习者加入到教学中来,而不仅仅是坐在那里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可以在学习者掌握了基本风格和演奏原则的前提下常常问他们“你想怎样弹”,或“你觉得应该怎样弹”,以此鼓励学习者主动地思考,设计自己的音乐表达方式。

对于钢琴的学习而言,其余的多种方法并未见的有其持续性的效果,只有将技术和方法融入到钢琴自身的学习当中,才能真正达到持久性的效果。学生进行钢琴的学习,并非完全依赖于教学方法,但是教学方法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必须要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和教学内容的差异,以及所能搜集到的民间音乐资源的不同,在教学方法上理应体现出多种差异。

四、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当前的钢琴教学而言,教学模式顺应潮流,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主流的趋势,构建适应于新时代、新观念下的高校钢琴教学体系,已经成为当前高校钢琴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应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方向,对当前的钢琴教学方式方法、教法教材等内容加以改革,为学生专业素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做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黎庶尧.钢琴教育与学生情感发展的逻辑关系研究[J].小学科学,2011(02).

[2]孙雪.如何正确对待钢琴考级[J].学周刊,2011(12).

[3]王晓璇.浅谈钢琴教育的现状及改革措施[J].才智,2010(28).

[4]汪丽萍.钢琴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探索[J].咸宁学院学报,2006(02).

[5]周君.浅谈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余高专学报,2007(02).

[6]刘晨曦.钢琴教育之社会工作理念渗透初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02).

[7]王轶书.浅谈幼儿钢琴教育中的教师素质[J].科教文汇,2009(03).

[8]孟瑜.浅谈关于钢琴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华章,2011(05).

职业教育启蒙主要内容篇8

【关键词】理想国;教育理念;批判性思考

一、关于教育的目的

在《理想国》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哲学王。《理想国》第二卷,当苏格拉底和格劳孔在讨论一个城邦所需要的各种职业时,发现护卫者的工作是最重大的,不仅需要有比别人更多的空闲时间,还需要有最丰富的知识和最多的训练。(第二卷,59页)而他们随后所进行的漫长的讨论就是围绕如何2017年第33期教育护卫者而展开。所以,在《理想国》中,教育就是为了培养护卫者,即哲学王。柏拉图所要培养的哲学王具备了其哲学观点中人类最优秀的品质,即,“美和善的城邦护卫者天性里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了。”(第二卷,62页),不可否认,哲学王所具有的品质确实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因为从柏拉图开始,物质世界和理念世界分离的二元论观点就已经形成。就这两种世界体现在人类身上就是身体和思想相区别又相互影响。柏拉图对哲学王的描述,覆盖了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两方面,且哲学王在这两方面都几乎达到了一种我们能想象到的完美的状态。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真正的出路便是哲学家掌握政治大权,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但是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而纯粹的哲学家和纯粹的政治家都无法胜任拯救当前政治状况的重任。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应该是一个既掌握哲学学术知识的哲学家还应是一个掌握丰富的政治学知识的政治家。这种理想追求,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理所当然。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被培养成哲学王一样的人物,那这个世界可以称得上完美。但事实并非如此。从柏拉图的目的性来讲:柏拉图将哲学和王结合了起来,其目的是使哲学王作为一个统治者,总的来说,这样做并不单纯。使哲学王得以可能,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这个人必须是身体素质和理念素质上接近完美的哲学家;其二是,这个哲学家愿意在找到太阳后重新回到洞穴,作为一个王,启蒙大众。由于柏拉图将启蒙的职责和王的职责并同,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启蒙职责的不自由,受到王职责的限制。因为作为一个城邦的统治者,不仅要考虑如何提升公民的身体和理念素质,还要考虑如何维护城邦稳定。在如今社会,作为启蒙者的学者或教师和作为国家管理者是分开的。启蒙者更自由,更单纯。但在柏拉图那里,受王这一职责的限制,并不能做到完全的启蒙。而这种受限,具体体现在下文要讲的对哲学王的培养过程之中。

二、关于教育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选拔的过程,也就是竞争的过程。这一选拔、竞争过程从出生到成为哲学王,一直都在进行中。《理想国》中,将教育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出生到二十岁,进行文艺和体育教学;第二阶段从二十岁到三十岁,进行科学教学,科目包括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第三阶段从三十岁到三十五岁,进行辩证法教育。最后,只有掌握了辩证法拥有了善理念的哲学家才有能力以善理念为原型,塑造人间的理想国并护卫着它。(第七卷)经过这样的层层选拔之后,被选拔出的人用大部分时间来研究哲学,但在轮到他值班的时候,他们每个人都要不辞辛苦管理繁冗的政治事务,为了城邦而走上统治者的岗位。同样,经过这样的选拔,最后可以担当国家统治者的哲学王无疑是最优秀的。对于王这一责任而言,这样的选拔非常合理。同时,在柏拉图这里,不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值得赞赏。但对于对民众的教育或者启蒙而言,这样有失公平。1.残疾者和智力较低或不正常者被排除在外,不符合受培养的资格,很容易被淘汰。2.奴隶的儿女不符合受培养的资格,天生无法入选。3.荷马、赫西俄德等不利于国家统治的诗人以及音乐家的作品,不能成为教授内容。4.学习文艺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节制的美德,节制在一定程度是即是顺从。5.学习数学、几何学、天文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帮助人较为容易的把握善的理念。而上述问题的出现只有利于思辩性的哲学发展,不利于现实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柏拉图对理念世界的重视和对现实世界的怀疑。他认为现实世界的物质以及技艺都是不确定的,而只有数学知识和理性知识才属于真正的知识,而真正认识的本源就是统摄一切善。柏拉图对善的追求,体现在理念世界,就是对哲学思辩的追求;体现在现实世界,就是对强健身体的追求。所以,从柏拉图哲学二元论的观点出发理解哲学王的这一选拔过程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对处于当下社会以现实为主的我们而言,柏拉图的观点无异于只是一种寻求精致的理想。而且,这种精致排除了人性,理性主导一切。单纯依靠思辩理性的教育,并不会让人们得到完全的启蒙。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奴隶,身心残疾者不具备受教育的资格和容易被淘汰有失公平。现在不存在奴隶制,这个问题消失。但贫富差距导致的生活不自由依然需要解决。注重思辩,不注重技术的实用性影响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总结

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当下社会所要面对的,但对于柏拉图而言,最大的问题还是将启蒙和权力的结合而带来的双方的不自由。启蒙应当主导权力,权力应该作为启蒙的辅助。《理想国》中守护者的出现是为了在战争中保卫国家,但突破国家的限制,权利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启蒙则更自由。因此,柏拉图的《理想国》,教育只是政治的手段,不是单纯的启蒙。

作者:耿庆娟单位:浙江大学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启蒙主要内容篇9

与本科院校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有着其独有的特性。(1)社会认知度低,自我认知偏差。当今,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认识仍存在一些偏颇。人们普遍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要比本科院校的学生低很多,知识背景较为薄弱、知识面比较狭窄、可塑性也不及本科高校学生。这也使得高职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觉得低人一等,很多高职毕业生找工作积极性不高;(2)自我期望值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生自我期望值普遍较低,基本没有升本继续深造的打算,更没有考研或出国的动力和期望。多数学生对学业甚至人生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也很迷茫;(3)心理素质脆弱、自卑情绪较强。很多学生因为高考失利,没有进入理想中的本科院校,而被迫选择高职院校,加上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偏见,因而比较自卑,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甚至有心理素质脆弱的学生因此放弃学业;(4)个性过于自我,学习态度不端正。调皮、任性、不受约束、不成熟是他们的典型表现。学生个体的自我约束力弱,自律性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常常反应“上课没劲”、“听不懂”,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临时抱佛脚,考试过后混日子。高职学生的特殊性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实际的应用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最基本的前提是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也就是所谓人才,首先必须为“人”,然后是“才”,“人”是根,“才”是叶,没有根,叶也只能是无源之水。作为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品格,那也终究成不了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才,而制约高职院校培养具有优秀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学生的瓶颈并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关键在于素质教育方式制约了学生奉献精神、爱心品格等优秀素养的开发,所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探索出一个完善的育人模式来突破这种制约,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的主要内容

近几年,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在长期探索、创新实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支以党总支为核心,以党支部、团总支(学生会)为网络的爱心工作队伍,构建了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以“创建爱心集体,争心教师,培育爱心学生”为目标,以“以点带线,以线促面”为思路的“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即牢固树立“服务学生、帮助学生”的教育理念,在全系范围内具体生动地探索和推进“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在体验和实践过程中,以身边的典型事迹为依据,通过爱心活动来感化学生、熏陶学生、引导学生,使大学生将“爱他人,爱校园,爱社会”的思想内化成自主行为,从而促进他们养成自觉高尚的人格修养。

(一)第一阶段:思想萌芽阶段———通过“感恩、启蒙”教育,触动心灵的自我体验

“感恩、启蒙”教育主要从情感需求出发,注重心灵感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该阶段主要针对大一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思想启蒙教育,比如通过新生入学系列教育活动和党团基本知识的启蒙教育活动营造感恩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心意识,帮助他们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观念的影响,促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

(二)第二阶段:行动体验阶段———通过“体验、实践”教育,感悟人生的自主践履

“体验、实践”教育具有亲历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是在前一阶段“感恩、启蒙”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做中学、学中悟、悟中行”,学生活动与教学活动相结合,通过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和实践平台的搭建,精心设计爱心活动,感化学生的内心,使学生自觉改变其行为方式。该阶段主要针对大二学生设计教育活动,不拘泥于教育内容的完整性,更强调学生即时的感受;不提倡单纯的教育理论灌输,更注重学生内心的体会与领悟;不局限于课堂、校内的知识学习,更强调在具体的体验和实践中领会和感悟。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分享、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生态度、观念的转变,从而变为学生自身高尚的人格修养。

(三)第三阶段:实现奉献阶段———通过“实现、奉献”教育,实现价值的自我追求

“实现、奉献”教育阶段主要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班学生,是对前两个教育阶段基础上的提升,强调以大学生自身为主体,指导老师为引路人,提高学生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大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和技能,奉献社会、回馈社会,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多做贡献,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并使其最大化。“实现、奉献”阶段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自主实践、自觉奉献”,在前两个阶段的心灵、实践引导教育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将外驱力变为自主的策动力,自觉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的具体实践

在“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的具体实践中,机电工程系探索出“1+1+X”的工作思路,将教师党员和学生骨干的“1”和“1”有机结合,对其他学生“X”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扶,以“找点、建线、促面”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将“三段式”教育落到实处。

(一)点:狠抓学生骨干的教育和管理

要求学生干部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牢固树立为他人服务意识;以身作则,在学生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着力塑造先进形象;积极加强与共建单位老年知识分子联系,学习老党员的先进性。

(二)线:以先进的“点”来教育引领

“线”———机电系的特殊群体“特困生爱心群体”、“知心奶奶工作室”、“志愿者服务团”、“邻里好帮手”等特殊群体的主要负责人均是学生骨干,成员大部分是建党积极分子,在狠抓党员创先争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爱心工作室的作用,利用共建单位提供的资源有序开展活动,做出示范引领作用,在学生中形成正能量。

(三)面:即机电系全体学生

以“点”带“线”促“面”,以学生中先锋模范引领特殊群体的进步和发展,进而全面提升系部学生思想素质,正是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学生管理工作的最高要求和最终目标。以2012级学生为例,在新生刚入校第一年,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序地安排各种教育活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形象的同时,体验社会、院系、老师、同学、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激发对自己、对家庭、对学校和社会更多的责任感,促进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如开展入学教育及入党启蒙教育等主要活动,通过专题讲座,激发学生对社会的感情以及为别人服务的意识;通过开展“小太阳感恩”座谈会,引导他们体验在成长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对他们的关爱;通过志愿服务夕阳老人树立他们对社会回馈的责任意识;通过组织参观烈士陵园等活动,让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充分感受革命先烈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热血付出,培养他们对党的感情,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等。在入校第二年,更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大力拓展思想教育的形式,重点加强“体验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如通过深入农村支部开展主题文艺晚会、参观戒毒所、开展爱心助残工程、慰问社区重症儿童、组织爱心义卖、消防演习、暑期大学生村官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充分接触社会的各个层面和特殊人群,增加感知、增强能力,提高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从而在团员青年和普通学生当中做好宣传和引领。在入校第三年,在“感恩教育”和“体验教育”的引导下,这个阶段更注重对学生的“实现、奉献”教育。如组织学生骨干为学院建设服务、利用节假日慰问结对困难学生、协助社区干部完成社区服务工作、与共建单位及企业开展就业创业活动,组织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无偿献血、感恩节关爱老人、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月等活动,由学生骨干、学生干部等先进分子引领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主动服务于班级、系部、学院、社会,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学生骨干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学生中起到一定的正面引导作用,广大青年学生在先进学生的引领下也增加了对社会的感情,树立了为他人服务的决心。

四、“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的实践价值

(一)创新性

充分发挥先进主体的优势,以“1+1+X”的工作思路确保“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取得实效,以先进党员教师引领青年学生骨干健康成长,增强系部思想教育工作活力,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二)实用性

“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依托人力和物力等有效的教育资源,“1+1+X”的工作思路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共享和利用,教育的形式也由空洞的说教变得生动具体,有了具体的抓手,通过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将“校外先进分子引进来”与“学生先进分子走出去”相结合,建立校居长效联动机制,实现校居共建,加强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作用。

(三)实效性

职业教育启蒙主要内容篇10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试图从古代书学教育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探讨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期构建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学科框架,推动书法教育从实用化向艺用化转变以及寻求书法启蒙教育的制度化途径。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而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无论是教学园所的分布、教学师资的配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教法的确定等,较之基础教育相去甚远。而当前,书法教育被排挤在主流教育之外,书法启蒙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趋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古代书学蒙养正是我国传统幼儿书法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书学蒙养教育的认知 

1.蒙学与书学的概念 

蒙学,就是“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养成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也就是说,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走上正道,是神圣庄严之事。幼儿正处于幼稚蒙昧期,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校,称为“蒙学”,儿童“开蒙” 称为“蒙养”阶段,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至七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识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并遵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 

书学,则是古代蒙童接受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以识字和习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仍处在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浑然形态之中,还没有各自独立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就书法而言,是和识字结合在一起的,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密不可分。正如清人王筠所言:“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学也是蒙学的基础与准备。 

2.古代书学教育的特征 

(1)书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加之科举取士,考生书写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由于抄写的需求和科举的要求,使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习字课程作为书法基本功,在蒙学教育中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古代书法教育更加突出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教育本质是具有强烈工具性的书学教育而非书法艺术教育。 

(2)书学启蒙教材的规范性 

我国古代书法蒙学教材自先秦至隋代均以“字书”为主,“字”指识字,“书”指书写。字书兼有识字与书写功能。周习太史籀大篆《史籀篇》,秦习李斯小篆《仓颉篇》,汉习史游隶书《急就篇》。字书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更替。从唐代开始,书法蒙学教材开始转向专门化,由于书体的演变,属于篆隶书体的字书系列被更系统的楷书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替代,后者称为“法帖”。“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后,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 

(3)书学评价杠杆的强制性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和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童的书写水平是其学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书法在当时是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而选官政策与考试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古代书法教育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自隋代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书法与选官的关系在科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古代书学蒙养与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比较 

古代书法教育包括家传、师授和官学这三种途径。家庭教育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形态。古代书学蒙养教育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不均衡性,在入“小学”之前的年龄层次,即当前的幼儿园阶段,表现尤为明显。首先,书学启蒙教育的受众面很小,仅限于家庭教育层面。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家传式书法教育受家族成员自身水平的制约,只有皇权、士大夫阶级和士人阶层的子孙才能够享受到这种特权。其次,书学启蒙教育的年龄参差不齐。较之家传式书法教育的早期化,师授式书法教育要待适龄才能开始,应该在“小学”前后,入学年龄明显滞后。再者,书学启蒙教育的官方认可度不高,呈游离状态。古代官学中只有“小学”和“大学”两个教育层次,未涉及“蒙学”这一级,这种初级教育大多是民间自发承办的,有私立的,也有宗族主办的,也有官办与公助结合的,当然谈不上制度保障,完全是出于需要目的的自觉行为。 

古代的书学蒙养的涵盖面很广,与文字书写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都包含在内,是综合之学。而现代书法教育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和学科意义的概念,一般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即使是不在义务教育之列的幼儿园,书法启蒙教育的开展,也要有科学的教学法、专门编定的教材,还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等,已然学科化和专门化。这些教育特征是古代书法启蒙教育所不具备的。

1.早期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2.学科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3.艺用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 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4.制度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传统官学中,没有基础教育“蒙学”这一级。汉代蒙养教育多行于宫廷或官宦家族,到唐宋才逐步推广到一般平民家庭中。但官方办教育的能力十分有限,除宫廷皇家教育外,官方还无法建立初级的蒙学教育。如果说西周至两汉书法教育是制度化之上的自觉,那么,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就使书法教育彻底法制化了。从“籀书”“史书”“章程书”“院体”“台阁体”“馆阁体”这一字体、书体的发展线索上,我们可以发现历代统治者对于书法的强大干预。尤其科举制对书法教育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应试者书写能力的提高和书法人才的培养。 

古人对书法教育制度化的要求与收效对当前不同层次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作为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依旧适用。只有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加之教育行政指令的干涉,书法教育才能在启蒙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种文教政策的干预从根本上来说又会远远胜过其他因素对书法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万应均.浅谈幼儿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2]董菱.论书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