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1:29

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篇1

【关键词】智慧社区光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

1前言

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于越来越好的基础设施和越来越丰富的互联网应用,人们憧憬着更好的生活体验。“十”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智慧城市是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的产物,必将在未来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关注。

社区是城市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智慧社区将智慧城市的概念进一步引入社区,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提升居民幸福感为目标,以现代化网络和it技术为手段,提供安全、高效的智慧化服务和舒适、便捷的新生活体验。

2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

(1)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上的智慧大集成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政府、企业和人们的交互方式,以更智慧的方式处理各种业务和管理问题,持续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其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更全面透彻的感知、更好更快的网络接入和互联互通、更高水平的自动化和更深入的智能化。

建设智慧城市就是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和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其技术本质上是面向目标的数据监控、信息提取和整合应用,涉及多信息体系互联协同、快速可变的业务处理、数据分析和知识生成、预测决策支持等。

城市的智慧是人所赋予的,是参与建设的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根据目标、“集体”和影响范围不同,智慧城市可分为三个层次: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解决方案和政府协调指挥下多单位多应用的高效协同[1]。

(2)智慧社区:聚焦于社区生活服务的智慧城市应用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子集,是在智慧城市统一规划下面向社区的具体化实践。它是指利用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宽带、无线、传感网络和智慧平台等,开发、整合与社区生活相关的应用,为居民提供方便、安全、高效的社区生活服务,涉及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视频监控、家居安防、家庭护理、远程医疗和公共服务等领域。

3智慧社区的现状

3.1智慧社区概念的发展

这些年先后出现了“智能住宅”、“数字小区”、“智能小区”等概念。数字小区是建筑智能化与现代居住小区相结合而产生的;智能小区是指利用现代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和RFiD等技术,建立由小区物业管理与安防、信息服务、家居智能化组成的管理系统,使小区与每个家庭拥有安全、舒适和便利的生活环境[2]。

iBm彭明盛提出的“智慧地球”主要是通过物联网与互联网的整合,为城市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公共管理。2009年9月,美国迪比克市与iBm共同宣布建设美国首个智慧社区。

2010年,国内兴起智慧社区建设潮流,上海、深圳、南京、宁波提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为基本特征,构建科学、智能、人本、协调的城市居住系统”,将城市管理、政府职能及社会服务“智慧化”。

3.2智慧社区的应用现状和问题

(1)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受消费水平影响,智慧社区的发展很不平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发展较快。一期建成的北京西城区广内街道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包括智慧中心、智慧政务、智慧商务、智慧民生4大部分、14个子系统。其中智慧中心记录了街道的人、地、物等;智慧政务实现了社区一站式服务、综治维稳等;智慧商务以服务企业为主旨;智慧民生面向社区专项服务,包括虚拟养老院、智能停车、数字家园等。

2011年,上海首个智慧社区——浦东金桥碧云一期改造完成,实现了智能家庭终端、金桥碧云卡、社区信息门户网站、云计算中心四大基础项目。社区居民通过智能家庭终端实现公共服务信息查询、优惠信息显示、服务预订等功能,通过金桥碧云炫卡进行相关费用缴纳、享受个性化服务。

在广州电信与光大花园推出的海珠区“信息家园”社区,居民可通过宽带网和电话远程开关家电、视频监控家居安全,还可用114查号台和信息网站了解居家信息、订购商品。

(2)智慧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产品与技术方案尚不成熟

智慧应用还集中在智能建筑、家居安防等方面[3]。建设部1999年出台的《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主要强调安全防范、信息管理和信息网络系统。早期的智能化小区实现了设备自动监控,但并未与互联网进行连接。

智慧应用的产品智能化程度不够高,如部分安防产品误报信号过多、探测设备可靠性也不理想;技术方案考虑不够周全,有的小区报警采用电话网+无线前端模式,每一次报警都要占用电话线,给居民增加了额外的通信费用。

(3)整体规划不足,规范标准缺乏

建设部在2000年出台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但并没有详细规定系统设计及施工规范,缺乏验收、测试标准。厂家产品兼容性差,管理维护困难,给未来系统集成与数据共享带来很大困难。

很多大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已有宏观规划,但由于涉及的参与者多、技术架构选择难以统一、已有系统情况复杂,规划的可操作性不强。软件和应用方面更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

(4)缺乏专业化管理和服务人才

智慧社区应用涉及许多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管理与服务模式和传统社区有很大不同,需配备高素质的业务管理和技术人才,以保障系统正常运营、资源较好应用、维护成本有效控制。目前即使是一线城市的高档社区,其管理和运营人才也明显不足。

4智慧社区的发展趋势

4.1不断应用最新的网络和信息技术

(1)光纤入户使得视频等大带宽应用更好地发展:连接世界、无限可能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城市发展与信息技术发展紧密相连:互联网、无线技术演绎出互联城市、无线城市,国家宽带战略引出光网城市。如今,运营商积极推进光纤到户,并以光纤宽带为依托,实现3G全覆盖、wi-Fi提升热点,形成有线无线一体化、无缝覆盖的超宽带网络。以光网为代表的宽带互联网络,使得需要大带宽的视频应用发展前景广阔。

社区局域网、物联网与宽带网相连,不仅能够实现社区和家庭的智能控制、远程监控,还能实现足不出户就可及时获取所需的社区、城市信息,看到整个世界。

(2)移动和终端技术使人们摆脱了位置的束缚:远在天涯、家在身边

利用移动技术和智能终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社区和家庭各种设施、家用电器的实时状态信息,并可通过互联网对这些设备进行监控——走遍天下,也可随时看家。

(3)云计算加上移动互联网:平台共享、应用开放

云计算是指分布式计算融入了互联网要素,其核心是共享资源、高效实现平台开放和应用快速部署、减少运营维护费用。对于智慧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云计算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硬件资源虚拟化、平台能力开放、应用资源共享是智慧社区体系架构的发展方向。同时,云计算也符合环保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要求。

(4)多源信息融合:目标协同、数据共享

智慧应用开发涵盖物联网、通信、软件等多种关键技术,涉及多个部门的各种相关信息,系统间的接口、标准不同是主要瓶颈。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标准规范方面有所突破,以便整合跨部门的信息资源。

4.2应用逐渐丰富,特色应用受重视

(1)智慧应用渗透到生活各个方面

智慧家居将智慧应用延伸到家庭内部,各种电子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安保装置及水电气表等可连成网络,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和智能控制器实现远程控制;智慧停车场系统使得出行更加快捷;社区的监测设备可以实时显示环境状况,更可向环保部门提供监测数据;智能垃圾回收系统可提醒清洁人员及时清运垃圾……

(2)对特殊人群提供更好的关爱

特殊人群如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需要更多关照,家人也希望随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关爱定位、养老服务信息终端、一站式服务、医疗与紧急救助、视频监控等产品能够实实在在地带给他们贴心的帮助。

5基于光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智慧云社区

顺应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结合智慧社区和云计算理念,笔者提出了基于光网和移动互联网建设智慧云社区的思路,通过打造社区信息化合作模式,汇聚智慧应用,为居民提供更好更多的信息化服务和大宽带应用。

(1)光网络是智慧云社区的网络基础

中国电信于2011年启动“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工程,致力于打造无处不在、天地一体化宽带网络:接入带宽3~5年内跃升10倍,南方城市实现光纤化,核心城区实现光纤接入,最高接入带宽达100m,城市家庭接入带宽普遍达到20m。

基于光网建设智慧社区的优势是能够提供最高品质的宽带接入和前瞻性的数字家庭解决方案,不仅固话、上网、智能家居等应用能够轻松实现,互联网高清电视、高清视频通信等大带宽应用也有最好的体验。

(2)移动互联网是智慧云社区的发展新潮流

2012年7月,手机超过pC成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工具。智能手机、pad等移动智能终端的计算、存储和感知能力快速发展,使得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接入宽带互联网,享受丰富多彩的智慧应用。

基于社区的app应用、移动社区管理、社区社交新形式越来越快地发展,微博、微信、微技、QQ、智能搜索、nFC等各种新应用层出不穷,基于GiS、LBS和远距离探测等技术的新型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创新也开始粉墨登场,为社区信息化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基础。

(3)云计算是智慧云社区的高效技术实现方式

众多it系统的建设与维护一直是困扰物管公司的问题,云主机、云托管的发展让it成为一种按需采购的服务。将信息门户、社区安防、物管等系统布署在云平台上,物管不需要专门的it人员,却可享受高质量的it服务和低成本、快速实现的社区智慧应用。

采用云计算技术有利于社区信息化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系统资源可随用户量变化而弹性伸缩,开发者也可以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建设等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将基于云平台提供业务。

(4)基于光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智慧云社区的体系架构

支撑智慧云社区发展的关键技术包括数字化与智能的感知、随时随地的快速立体接入、高速宽带和按需传送的信息网络、智慧的平台等。这些技术分层衔接,构成了智慧云社区的信息化支撑架构,见图1。

信息基础架构底层是由物联网、固网和移动网络组成的智能网络层,其作用是对目标对象进行感知、数据采集和传送,是智慧云社区的感知和神经网络。之上是由it、电信能力、数据中心组成的云社区统一平台,是智慧云社区的大脑。平台为各种智慧应用提供公共的基础服务,如编码规范、通信标准、名字服务、安全服务等,使新的智慧应用能多快好省地开发出来。智慧云社区利用统一平台提供的社区物管系统和面向居民、物管的应用客户端,通过众多合作伙伴开发的智慧应用,为物管和居民提供涵盖社区衣食住行娱的智慧生活圈。

智能网络和社区云平台构成了智慧云社区的信息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能够共享各种软硬件和网络资源,提供信息、应用整合能力,提供快速应用生成、系统集成和数据分析能力,其扩展性决定了在之上开发的应用的扩展性。这是智慧云社区建设中必须首先规划、建设好的基础平台。

6智慧云社区的应用方向

(1)智慧生活云

智慧生活云在社区门户基础上整合了智慧家居应用、社区自营应用、社区应用超市等智慧体验应用。互联网itV拥有百套直播数字电视节目、5万小时影视点播,还有高清直播及点播节目,带给用户高品质的视听娱乐享受。

智慧生活云基于手机、pad和itV,能够将电子商务应用呈现在用户眼前,通过与物管和居委合作,为用户提供社区物业、办证预约等在线服务,以及家政服务、便民网点信息;也可以引入主流电子商务平台,向用户提供电子购物、团购渠道;还可提供在线票务如院线通、火车通、客运通、福彩、体彩等服务。其它应用包括娱乐游戏、视频社交等。

手机智能宜居系统用智能终端来控制家居设备,通过将家中各种设施集成,构建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管理系统;在手机客户端上进行设置,即可实现对家居联网设备的集中调度和远程控制。

手机能耗监控系统能够对社区与家庭各种设备的耗能情况进行实时展现和控制,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其后台是对用水、用电、用气、供热供冷等耗能量进行测量和控制的统一平台。

(2)社区物管云

中国电信的社区物管云分为号百物业总机、移动办公、智能物管应用三大类。号百物业总机提供统一的社区物管平台和居民、物管的应用客户端,其背后是强大的呼叫中心服务和号百接入能力。物管移动办公包括文件流转、工作派单、客户服务、内部通知等功能。智能物管应用包括居民信息管理、车辆出入与停车管理、给排水控制、社区环保、安全管理、房屋维修、设备维护、收费、远程抄表、社区医疗和公众代办服务等。

所有服务和信息均可通过itV、手机或pad获取,形成居民和物管的良好互动。系统还可与水电煤、电信等公司业务系统相连,向用户提供多屏查看账单和实时支付服务。

(3)智能安防云

智能安防云基于电信网络向社区和居民提供视频监控、家居安防、门禁对讲等服务。居民可随时随地在各种终端上进行家居、社区安防的实时查看。结合支持GpS的移动终端定位能力,辅以电子围墙、全球眼、远程监护等社区安防系统,智能安防云还提供实时报警、告警联动等服务。

手机安防监控系统可以实时查看家中摄像头的监控情况。用户可以远程控制摄像头转动、调节图像参数,平台具有录像存储、下载、点播等功能。

7小结

基于光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智慧云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建设内容包括智能网络基础设施、统一平台和智慧应用三个层次,其应用可以归集为社区智慧生活、智慧物管和智慧安防三个方向。

智慧云社区建设涉及面广、参与者众多,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探索好的商业模式,在商业和公益间找到平衡,将智慧社区建设纳入良性的市场化发展轨道,以促进各种智慧应用的繁荣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朝晖,谭华,李颖.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上的智慧大集成[J].广东通信技术,2013(2).

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篇2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社区服务;服务创新;应用系统

1引言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旧城的不断改造,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间和家庭结构功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逐渐减少,单身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原有的经济功能、养老功能、托幼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维系功能开始弱化,并逐渐转移到社区中去。

社区服务需要接受由居民和家庭转移来的多项社会功能并加以系统化,使本身的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壮大,社区服务功能逐渐达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学有所教,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需有所供”的新境界。

“十二五”时期,全国各地民政及相关部门明确了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社区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性,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应用系统已成为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础工程。

2008年1月19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目前我国破解养老服务难题的根本出路。《意见》还要求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有条件的地区都要建设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提供一键通救助服务。

2011年1月,民政部公布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在社会养老方面,提出了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的建设力度正在不断加强,社区信息化能够解决政府最重视的社会管理问题,集领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理念、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智慧化社区服务。

截至2012年3月底,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的市政府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热点。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而“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智慧社区”,国内目前虽无统一的定义,但综合各地正在进行的“智慧社区”建设,其内容大致为综合运用无线网络、物联网技术,建立社区公共数据资源中心,综合开发利用社会各类信息资源,从而实现社区管理、政府职能以及社会服务的智慧化。

经过长期调研,当前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都在试点、示范和摸索中,尚未有成熟的建设模式,应用系统功能比较单一,提供的社区服务也缺少统一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各种社区服务应用系统进行充分整合,并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手段来解决社区服务应用系统中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2建设智慧社区应用系统遇到的问题

智慧社区是在智慧城市的构建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提出的,作为智慧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智慧社区的构建领域零散,应用水平也不高,没有形成“面”上的整体推动态势,从而导致没有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且存在以下问题:

2.1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缺少统一标准

目前,国内运营商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上都各有计划,应用领域分化严重,只有专门的解决方案,没有集成的解决方案。在其他应用终端上,从行业到企业,各自都有自己的标准,相互间的兼容性差,这样就造成宏观上把握不清,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相关资源不能整合应用。

2.2社区覆盖层面较窄

首先,在智慧社区试点过程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机制尚未建立。其次,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经济实力存在差距,阻挡了智慧社区在更大范围内普及的步伐。

2.3缺少合适的商业模式

智慧社区需要社区、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平台开发商密切合作,但是社区运维和管理都主要集中在社区物业管理处。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的资源有限性,仅限于提供基础的社区服务,无法进行商业元素的融合,如社区电子商务。同时,也由于智慧社区提出的时间较短,有效的商业模式仍是整个产业链的参与者需要探索的问题。

3智慧社区应用系统分析

3.1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概况

3.1.1上海陆家嘴智慧社区

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重点主要涵盖社区综合管理、社区生活质量水平、社区经济和商业活力、社区内个体发展水平四方面内容。具体建设内容为“一库、一卡、两平台、多系统”。其中,“一库”指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包括区域内人、物、房、事、单位、楼宇等动态信息;“一卡”指开发“智慧城市炫卡”,有了一张“智慧城市炫卡”,社区居民就不必再带门禁卡、购物卡、银行卡,甚至到社区医院预约门诊也可以“轻松一刷”;“两平台”指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指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应用系统,包括智能健康管理中心、多功能电子公告栏、停车智能导航系统。

3.1.2无锡万家便民服务中心

无锡市便民服务中心依托24小时全天候应答的96158市级便民服务呼叫平台、便民服务网站和社区服务站,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居家养老为切入点,以实体服务为支撑,为无锡市民提供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家庭生活服务和民生商品配送等便民服务,致力于为无锡市民搭建一个需有所应、困有所助、难有所帮的综合性“门对门”便民服务平台。

无锡市便民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市级便民服务平台,按照高规格、高科技、高起点的原则和“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思路,重点建设了96158市级便民服务呼叫中心、96158便民服务网站和96158社区便民服务站,并且与民政业务平台、政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业务联动。

3.1.3美国迪比克市智慧社区

高科技武装6万人社区——迪比克市以连接城市所有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为目标,将能源、水务以及交通三大系统建设作为优先发展领域。主要利用数据传递装置、分析软件和网络等高新技术让政府和市民即时监测和调整他们用水、用电及交通出行的方式,以打造真正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建设的第一步是安装数控水电计量器到户、到店,其中使用了低流量传感器技术,防止公共设施和民宅水电泄漏;同时搭建实时可持续发展综合监督平台,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展示。迪比克市希望通过这一计划,使城市的资源使用状况一目了然,并智能化地做出响应。

3.1.4韩国松岛u-city计划

松岛智慧城市计划是由韩国政府、美国地产开发公司Gale、韩国钢铁集团poSCoe&C与LG合作推动,于2000年开始执行,预计2014年全面完工。其中,作为社区建设部分,提出建设智慧的、绿色的生活环境。

所谓智慧绿色生活,就是以无所不在运算环境以及环境感知元件为基础,发展智慧家庭、智慧建筑与智慧卡系统。未来在松岛生活的居民将会有全新的生活方式,出门仅需携带智慧卡,就可进出家里大门、搭乘大众运输与消费等,在家使用设施都可以语音操控,智慧型机器人帮忙打扫环境,智慧型冰箱会根据食物状况自行调节,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2应用系统特点

从上述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内容来看,都是以建设信息平台为主,其功能服务主要体现在便民服务、绿色节能和低碳环保上,实现便民服务、建筑节能、环境保护、可再生资源利用,重点体现智慧社区低碳、环保的特色,突出社区服务的便捷、高效。

应用系统在特定领域体现自身的功能价值,比如远程医疗系统,主要服务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慧城市炫卡,主要应用在社区门禁、社区购物、社区消费;便民服务门户网站和呼叫中心则应用在社区便民服务方面。而像韩国松岛社区,规划在交通、家居方面实现智能化。

经过这些案例分析,类似整合在一起的集成应用系统能够实现的服务功能要远远多于单个应用系统服务的功能,也是未来智慧社区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

4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建设策略

经过以上分析,现有的应用系统在社区服务中仅仅起到辅助作用,还需要进行过多的人工干预和操作,为此我们提出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想法,希望改变现有应用系统功能单一、模式混乱的情况,使得应用于社区服务的应用系统真正成为智慧社区的特色。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在建设策略和实现功能上,能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4.1基本策略

在未来的建设中,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社区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化,使之成为可以方便服务、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

4.1.1统一的建设模式

形成信息共享的机制,制定好信息交换的内容、信息交换的流程和信息安全规则,制定业务协同的流程和制度。这些都是基础性工作,只有统一标准,才能对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利用,实现整合。

目前社区服务应用系统的建设都是零散的、独立的、简单的,很多子系统功能已经在使用,但是无法做到信息共享,管理成本高,维护不方便。创新应用系统的建设方案可以利用现有的信息系统,在其功能基础上进行整合。这种建设模式不仅把旧的系统利用起来,对于投资者、管理者来说,也是节约成本的好方法。

4.1.2统一的实施规划

社区服务信息化如果没有统一的实施规划,根本不可能完成社区信息化建设。每个社区智能业务都有自己的系统,都要求社区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其结果是社区信息系统建设孤立分散,信息共享困难。所以社区服务信息化的建设一定要有统一的规划,将各部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高效强大的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

4.1.3多方互动的体系

投资主体由政府独家可能要转变为政府、企业、专业投资机构共同参与。建设运营主体由街道、信息主管部门可能要转变为政府、居民、商户等共同建设,服务主体也可能由原来的政府扩展为政府、商户甚至居民自身。所以,由政府牵头的社区信息化系统最后就会演变成一个多元主体共同投资、构建和运营的“大服务信息化平台”。

4.2建设内容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是一个综合的运营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将功能不同的子系统整合起来,把传统的社区服务内容进行分类,充分发挥统一管理、业务互动的优势。图1所示是一个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架构图

系统中的感知层包括采集信息的智能终端和传感设备,负责采集信息、传输及前期的处理,由室内终端、单元终端和公共终端组成,包括通讯设备、安防报警设备、监控设备、数字点播设备、健康监测设备等。

网络层是智能终端和管理平台之间的信息通道,进行信息传输的链路,以通讯网络为主,建设方式可以无线加有线互为补充,建设一张无处不在的“泛在网”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基础。

数据层用来统一存储、管理感知前端采集的数据信息。采用最新的云计算架构搭建数据中心,将海量的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按需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服务;消除地域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调度,增强运维能力,信息安全管控能力提高,获取服务更加便捷。

管理层将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对基础软硬件管理,主要负责大规模基础软件、硬件资源的监控和管理,为云计算中心的资源调度等高级应用提供了决策信息,是云计算中心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的基础。

应用层是平台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类应用,同样基于云计算技术,具备能力融合、接入灵活、开发简单、管理规范、部署高效等特性。平台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同时具备定制开发和第三方集成能力,使得各种应用的部署更加灵活和快捷。

呈现层是综合管理平台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类智能应用的方式,包括社区网站互动、手机短信、语音通信、电视点播、电子公告屏等,为居民提供多种呈现方式。

4.3实现功能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在社区服务上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可以保持各种系统的原有功能,还可以根据服务需求,整合系统之间的业务,达到服务效果最大化。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功能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便民服务管理、养老服务管理、安居服务管理。

4.3.1便民服务管理

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管理,把普通市民的生活服务与热线呼叫、报警运营、电子商务、短信互动等进行互通,形成了生活服务“信息化”模式,可以通过呼叫中心和社区门户网站为社区居民提供可视化的服务。

根据服务对象对家庭生活服务需求的不同,分为大类和小项。例如,可分为家政保洁服务、为老护理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家电维修服务、水电维修服务、电脑维修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心理慰藉服务等。可根据当各地实际情况在家庭生活服务管理系统中实现分类设置,增减和调整等功能。

实现对社区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基本信息和服务信息的电子化管理。通过本系统,运营单位可以将社会上零散的服务机构,通过严格的、标准化的准入流程,整合到本平台,形成全面的、动态的、分级别的民生服务行业数据库,便于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监督、引导和综合利用。

4.3.2养老服务管理

为居家老人提供必要的日常生活服务,对居家老人、空巢老人进行主动关怀,通过智能终端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突破原有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模式,建立更人性化、具有实施性和可持续运营的养老模式。

借助智能终端中的健康监护设备实时监护老年人的健康指数,实现对居家老人尤其是患有各种隐性疾病老人远程进行心率监测、血压监测、跌倒检测等,紧急情况自动电话呼叫,减少突发事件对老年人健康的威胁,能够实时有效地对老年人的健康与安全状况进行监护。

4.3.3安居服务管理

对社区公共环境、公共安全、居民家庭财产安全、个人安全进行监控管理,提供安全的社区生活空间和丰富多彩、高品位的居家文化生活。

对社区公共区域进行的视频监控、环境监控,包括居民居住的楼宇、电梯、逃生通道、社区店铺、社区道路等,来保障社区居民生活安全。同时,为社区居民家庭提供安保服务,在居民外出时,通过监测设备,实时监控住宅内的情况。另外,创新应用系统能实现联动功能,如接收到触发报警,社区管理中心将自动接报警、显示其具置,并弹出客户的详细地址、客户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及时提醒保安人员进行出警服务,保护社区居民的财产安全。

5效益分析

5.1经济效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社会化养老及便民服务和信息化的消费模式日益成为主流的现代化都市生活需求。由全国老龄办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和护理服务两项,2010市场容量约13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大约每年增加150亿元,2010年至2020年每年增加约370亿元。

除了居家养老外,基于社区的服务需求更大。据保守估计,社区服务的整体需求将是社区养老服务的3倍,未来将成长为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收益途径主要有3个:

(1)新拓展业务带来收益,包括家政服务和服务商管理费用;

(2)通过试点应用的收益,可以获得政府相关的扶持资金和政府相应的购买服务;

(3)试点应用后,转化为产品进行复制和推广带来收益。

5.2社会效益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可与三级(区、街道、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紧密结合,既为信息化居家养老提供了服务载体,又为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手段,可全面提升居家养老和社区便民服务的服务水平。

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为如下6个方面:

(1)为民政部门建立一套完整的便民服务管理及协调机制,并为社区内的老龄人群和服务机构建立准确详实的数据库及服务电子档案。

(2)以居民数据库、呼叫中心及智能终端产品为基础,构建紧急救援、生活帮助、主动关怀三大服务方式,丰富了服务手段和项目内容。

(3)构建了“公益化为前提、社会化为基础、市场化为补充”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虚拟敬老院运营模式,可有效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4)通过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推广适合社区居民需求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整合包括家电维修、水电维修、电脑维修、开锁服务、快递服务、搬家服务、上门理发、汽车租赁服务、家政服务、保洁服务、母婴护理服务及以粮、油、蛋、菜、水为主的民生商品配送服务,并通过建立覆盖全市社区的服务站实现与市民的零距离服务。通过信息化改善社区管理,维护社区安全。

(5)根据各政府部门传送的数据以及深入社区调查得到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分析,得到一系列社区居民生活数据,供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制定政策的参考依据。

(6)作为一个综合型的公共事业服务系统,与社区居民生活紧密相连。系统数据库内有居民生活相关的各类详细信息。因此,在出现突发紧急状况时,系统可以与相应指挥中心共享基础数据,以联席成员的身份参与应急指挥,提高应急指挥的效率。

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篇3

关键词:智慧城市;信息服务;调查;问题

智慧城市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成思危(2010)认为,从狭义的角度,智慧城市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利用电子商务,物联网、传感网等一系列信息技术手段来改进城市管理和促进城市的发展。联合国国际电讯联盟认为(2013),智慧城市是知识化、数字化、虚拟化和生态化的城市。智慧城市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就是对城市生活进行全方位感测,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对周围生活进行感知,获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智能化分析处理,做出相对智慧决策,反过来向人们或智能设备发出指令,或对某个方面的城市生活(例如政务、民生、公共安全、环境等)做出智能化响应。总的来说,智慧城市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应满足智慧城市中所有信息用户的需求,涵盖满足政府部门需求的智慧政务、满足产业部门的智慧产业和满足社会民生服务需求的智慧民生三大领域。

河北省已有石家庄市、秦皇岛市、廊坊市、邯郸市、迁安市、北戴河新区、唐山曹妃甸区、唐山市滦南县、保定市博野县等9个市、区(县)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每个智慧城市建设初具成效,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与其他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保证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的高效运行和有效管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为此,我们选取石家庄和秦皇岛两个城市为例,对智慧城市信息服务情况做了调查,调查中两个城市选取两套问卷,石家庄侧重智慧城市的信息服务的总体调查,秦皇岛则侧重智慧旅游信息服务状况的调查。

1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现状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在“问卷星”平台中调查问卷,然后通过微信朋友圈、QQ群、百度贴吧等途径放送问卷链接地址,石家庄问卷共计有584人回答了问卷,秦皇岛问卷共计592人回答了问卷,并提出建议和意见。

1.1智慧城市认知和感受

石家庄问卷对“您对”智慧城市“有所了解吗?”、“你知道石家庄是国家智慧试点城市吗?”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有6%的人很了解智慧城市,11%的人比较了解,36%的人了解一点,47%的人不了解。调查对象中有25%的人知道石家庄是国家智慧试点城市,75%的人不知道。秦皇岛问卷中在对智慧旅游的了解程度调查中,大多数人表示不了解或者了解一点,不了解的人数比重占到了45%,了解一点的39%,比较了解的占13%,了解的人数仅仅占3%。可见,调查对象对智慧城市不甚了解,这可能与宣传工作不到位或者调查者本身对此关心不多有关系。

问卷对“智慧城市建设对您的生活改变情况如何”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18%的人认为变化很大,42%的人认为有些变化,16%的人认为变化一点,24%的人认为没有变化。可见,智慧城市建设让半数以上的市民有所感受;“您认为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智慧城市”的调查显示,28%人认为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微信”来了解智慧城市,27%人选择“媒体广告”,13%人选择“短信、彩信”,7%人选择“口头宣传”,25%人选择“电视”。可见,大家认为官方微博、微信、广告媒体、电视更方便人们了解智慧城市;“您认为制约智慧城市建设的因素有哪些?”的调查发现,27%人认为是信息资源整合不够,24%的人认为是平台建设滞后,20%的人认为是投入和需求错位,13%的人认为是高技术人才匮乏,15%的人认为缺乏市场导向,还有1%的人认为其他因素也会制约智慧城市建设。

1.2智慧社区现状

“您家中使用的网络宽带速率”的调查中,显示44%个家庭的网络宽带速率在10兆及以下,27%家庭是20兆,15%家庭是50兆,8%家庭是100兆,其他情况的占6%;“您所在社区信息服务如何的调查显示,34%的被调查回答”有社区服务信息推送服务“,9%的被调查表示”有社区老人信息化监护服务,47%人的被调查表示“有社区安全监控系统”,10%被调查者享受过其他社区服务;“您所在的社区智能监控系统是否完善?”的调查显示,3%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智能监控系统比较完善,18%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完善,32%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完善,27%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不完善,20%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不完善。

1.3智慧医疗现状

如对石家庄的调查“您所在城市的医院使用电子病例吗”中,68%的被调查者使用过电子病例,16%的被调查者没有使用过电子病例,16%的被调查者不知道电子病例事宜。在调查“您所在城市的医院为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吗?”调查显示,44%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城市为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20%的被调查回答所在城市没有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36%的被调查不知道电子健康档案事宜。

1.4智慧交通现状

“您认为城市公交站牌电子化给您带来方便了吗?”46%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方便,38%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方便,15%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1%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方便。“您所在城市智慧交通方面您使用过哪些?”34%人使用过“公交站电子化”,14%人使用过停车诱导系统,32%人使用过掌上公交系统,13%人使用过交通诱导信息服务,7%人使用过其他智慧交通方面的服务。可见,交通信息服务已经在公交、停车方面有涉及,但是信息服务的层次和深度还远远不够。

1.5智慧旅游现状

关于智慧旅游信息服务情况的调查以秦皇岛问卷为主。“您上网搜索秦皇岛旅游信息时遇到的障碍是什么”的调查显示,网络链接打不开占29%,广告不断弹出占23%,信息不详或有误占63%,内容杂乱占46%;秦皇岛智慧旅游的功能中被调查者最满意的是电子票务系统,占63%,其次是旅游体验平台占56%,旅游移动客户端占40%,景区导购导览占43%,景区智能安防占32%,旅游基础数据库占21%;“秦皇岛旅游的公共服务需求主要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调查显示,手机旅游app应用服务占57%,集散中心咨询服务占65%,旅游信息触摸屏占242%,路标指示占84%;关于“秦皇岛智慧旅游要素哪方面更需要智慧化”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希望智慧景区点更需要智慧化的占75%,智慧交通的占78%,智慧酒店占54%,智慧餐饮占56%,智慧娱乐及购物占45%。

2智慧城市信息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智慧城市信息服务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石家庄市在智慧交通、药品监管、智慧医疗、数字城管等方面取得成果。秦皇岛在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云平台五部分卓有成效。但是,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2.1信息资源重复建设,缺乏集成性、融合性和协同性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各系统、各部门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形成了基础数据库,但是这些数据往往是各个部门独立建设或者独立管理,行政上的分割、管理上的分治导致信息共享困难,技术可以实现的信息化往往在管理体制遇到障碍,造成了城市独立而割裂。智慧城市信息服务往往针对城市某个领域或方面,而缺乏各个领域信息服务的沟通与协调,出现了仅关注单个信息化项目、单个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现象,缺乏集成性、融合性和协调性,对智慧城市统筹规划和总体架构把握不够,难以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平台化、集成化发展,从而在建设过程中形成新一轮信息孤岛,不利于整个城市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城市信息服务的全面发展。

2.2信息资源缺乏有效利用

河北省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大、信息传输的载体也在不断升级、形式多种多样、信息服务的渠道也在拓展,但是信息服务的综合利用效率不高,很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使得信息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即便有些资源得以开发,但是水平仍属于初级阶段,更多地依赖传统的手段和方式,这使得现有的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或是利用的层次和深度还有待加强。

2.3信息服务缺乏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

智慧城市的信息服务需要技术支持、公众参与和政策配套三个要素,但是往往以政府部门为主,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持,缺乏公众参与。而事实上,智慧城市的信息服务和管理应该是为社会公民服务的,智慧城市的成果也应该是广大民众分享和共享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体制与公众自我管理的有机融合,实现技术现代化和民生智慧化的融合。公众这些无数的长尾是城市的“神经元”,但是在信息服务和管理的作用往被忽视和忽略,而公众分散的信息更容易可以短时间集中并及时扩散,成为城市的“微治理”中心,公众更善于发现问题,协调政府来处理公共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全社会的需要将更快、更好地得到满足。

2.4信息安全问题

在对“您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哪方面的担心?”的调查中,有25%的被调查者认为“担心粗放建设、盲目建设”,有28%的被调查者担心“变成政绩工程”,15%的被调查者人担心“资金不到位”,21%的被调查者担心“公共服务信息安全问题”,有10%的被调查者担心“城市同质化”问题,还有1%存在其他方面的担心。可见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的确,在智慧城市大规模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中,往往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网络安全威胁,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性技术的各种应用缺乏有效的安全和技术论证,信息安全前景不明确。如物联网所涉及的信息服务技术标准规范要么缺失、要么难以兼容,不能确保所保存和传输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目前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中对重要操作行为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缺少必要的鉴别,往往没有法律效力。如果一旦因操作不当或是无意破坏就会造成信息安全事件,无法进行责任认定和行为追责。

3结论与展望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在河北省“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背景下,信息服务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条件和发展目标,智慧城市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仍然是个新命题,对推动信息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和河北省智慧城市推进具有参考价值。未来一段时间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智慧城市的信息服务。第一,加大智慧城市信息传播,让市民了解智慧城市,信息服务应该聚焦民生与宜居,加大创新发展,加强公众参与和互动;第二,应该发挥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推进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信息资源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应用标准、管理标准等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第三,应该再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的驱动模式、经营模式及实现模式上有所创新,特别是经营模式上要加强市场化经营和公益化经营;第四,加强制度体系对智慧城市信息服务起规范作用,完善组织体系对智慧城市信息服务起指导作用,利用技术体系对智慧城市信息服务起支撑作用,加强管理体系对智慧城市信息服务起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德仁,邵振峰,杨小敏.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11,9(6):1-5.

[2]成思危.在廊坊2010apeC智慧城市智能产业高端会议上的发言[eB/oL].http:///518history/34.jhtml,2010-05-19.

[3]刘恋.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

[4]辜胜阻,杨建武,刘江日.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3,1:6-12.

[5]毛光烈:目前中国智慧城市还达不到“智慧”[eB/oL].http:///news/detail_2014_07/11/2579354_0.shtml.

[6]肖应旭.面向智慧城市的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与运行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

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篇4

关键词:智慧社区认识体制;资源开发;人才培养;宣传推广对策

“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兴未艾,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自古以齐家治国方能平天下,建设智慧城市必先从智慧社区开始,并且铁杵尚未磨成针,推进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克服。

一、智慧社区问题的提出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总理“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具体体现,指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智慧社区立足于智慧城市建设细部,让互联网与家务、政务、商务聚合,解决社区居民衣食住行的难题,避免办事难、手续繁、跑断腿、磨破嘴、门难进、脸难看的实务办理,让生活方式更简单、更快捷,打造幸福生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建设智慧社区的问题

中国的南海之滨——茂名,是著名的南方油城、果菜之乡,是广东经济强市,经济总量位居前位,陆地总面积达11459平方公里,下辖茂南区、电白区,代管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全市户籍人口757.7万人。2012年就已开始启动建设滨海新区,打造智慧型、生态型、集约型现代化的宜居宜业城市,时过5年,成效甚微,是什么制约了其发展?主要问题如下:

1.认识问题

在茂名施行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可能存在对智慧社区内涵认识的错误和不足。干部层面会存在在总体认识不够准确,定位出现错误,单一的把智慧社区的建设当做表面的简单升级,或者脱离了社区,没有树立服务意识忽视了居民主观性,一味地发展技术。群众层面,容易对领导阶层传达的信息理解有误,把智慧社区建设理解为政府的工作,离自己很远不相干的事情,而忽视了自己的建设主体地位。茂名随着2017年深茂铁路的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建成开通,即将融入珠三角2.5小时生活圈,与此同时随着智慧城市的逐步试点推广,茂名智慧社区建设的条件日趋成熟,建设趋势愈渐明显,但茂名还没有相关的系统具体的规划方案,缺少科学的指导规划。茂名本身的社区管理体制还存在很多滞后的问题,办事效率低下,存在权责不清缺位、错位的问题。社区建设不足,公共服务得不到满足,社区居民参与度不够,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不能适应智慧社区的管理模式,制约智慧社区建设。据调查,以茂南区官渡街道为例,居民对本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来源不了解,当地户籍居民和当地非户籍居民的比例分别是39%和58%。在“居民参加社区活动情况”的调查中,没有参加过社区活动的本地户籍居民和非本地户籍居民分别占33%和49%,居民对社区建设情况不了解参与冷漠,社区管理出现脱节,与受众主体脱离,与建设自发力量脱离。此外,茂名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问题也很突出,据官渡街道的情况了解,居民对社区的需求已经由生存阶段上升到发展阶段,对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需求很迫切,培训咨询、网络社交、社区养老、幼教服务等发展型服务越来越符合居民生活的发展趋势。要全面满足居民需求,必须发展数字信息化的社区。茂名的社区建设存在较大的差距,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位于茂名中部和西部,养殖业、种植业、林业较发达,社区建设整体相对较落后,一些山区交通十分落后,镇级公路穿街而过,缺乏管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茂南区、茂港区、电白县位于茂名市中南部,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产业相对集中,社区建设较发达。但也存在新老城区并存的状况,茂南官渡街道拥有湖泊环境幽美的高等豪华小区有国际花城、碧桂园等,海印集团•茂名“森邻四季”是在茂名布局的第一个地产项目,但也存在很多基础设施老旧、医疗卫生落后的单位社区和聚集大量外来务工居民的城中村。

2.资源问题

据快报数字,2011年茂名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12亿元,据快报数字,比上年增长27.3%,在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为11.47亿元,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茂名缺乏集成智慧社区建设的商企,企业投资不足,智慧社区建设资金不足。茂名本土化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弱,很多技术依靠外来,技术引入和技术运行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

3.人才问题

智慧社区建设将会产生一大批相关的就业岗位,就业要求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科技创新力和应用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以便于更好地开展社区服务工作。茂名市产业主要以石化、对外贸易为主,人才培养主要针对专业技能和对外交流,不能适应智慧社区建设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

4.宣传问题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茂名市常住人口5817494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759686人,65岁及以上人口550522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13.06%和9.46%,分别比国际认可的老龄化标准高出3.06%、2.46%。茂名已经步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比重大,不利于智慧社区的宣传推广。茂名拥有移动电话用户数约为341万,人均拥有量约为0.586,移动电话普及率较低,不便于智慧社区手机端服务。茂名新媒体宣传手段在社区宣传的运用较少,宣传效率低、方式单一,不能满足智慧社区建设推广宣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36元,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704元,增长12.6%。茂名居民可支配收入虽有增长但是仍然不高,且农村城市差距较大,居民收入还有待提高。人均受教育程度也较低,居民收入不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思想意识不到位,传统不固有的思想观念不易改变。

三、建设智慧社区的对策

2011年,茂名提出滨海新区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和城市发展新格局,以片区规划为单元,形成“一核双轴五带,多节点放射状”的城市发展模式。像市民片区,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公共活动、时尚居住、生态居住、观赏旅游等。公共设施占12.11%,绿地占28.91%,道路广场占10.71%。配置小学3个,中学、综合医院、体育中心、邮政局等各1个,垃圾中转站2个。而站南片区,居民地较集中,绿化较少,脏乱现象较明显;7所中小学,学校规模小分布散,宿舍紧缺,班额超编;医疗设施数量水平都存在不足,没有卫生监督所,未成立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河东主城区的联系道路集中在天桥路,主次干道贯通性不够,时常拥挤造成公路损坏,停车位预留不足,严重影响交通和居民出行。此外也有具体规划建设一批新社区,如牛岭小区、福地小区、粤华小区、吉祥小区等等。现基于茂名社区建设规划情况,以茂名市为例分析智慧社区建设解决的解决对策:

1.认识上,提高到战略地位,科学规划

领导干部阶层要起好带头作用,深刻领悟智慧社区建设要领。从建设大局出发,做好系统全面的上层建筑理念设计工作,总体与阶段现结合,完善好相关的标准条例、评价体系、规划目标。建设智慧社区不仅重视科技互联网的运用,也要关注社区管理的新理念,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智慧社区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必须明确社区职能,分工明确,职责划分清晰,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主动服务群众。同时做好茂名市居民相关概念普及工作,让居民认识到自己的定位,发挥主体的作用。更新社区管理制度,充分考虑居民主体地位,利用移动互联网更方便快捷的方式让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让社区管理融入适应居民的生活方式。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增设新的体育健身器材、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充分保证基本的公共服务供给。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克服原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引进互联网技术,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实现居民生活的智能化信息化,实现物流信息、家具维修、外出旅行、政务办理、社区养老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服务的数字化、智慧化、人性化。重视社区文化建设,融合方便快速的信息传播方式,发展居民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化活动,形成专业的社区文化工作室、文化站,以现代化手段满足居民发展需求,拓宽公共服务供给广度和深度。协调体制,发展社区建设。一方面继续扎实推进较发达的市区的经济建设,对老旧社区进行翻新改造,进行综合治理,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如茂名官渡二路官渡北社区。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茂名欠发达地区信宜、高州等地的社区建设,给予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倾斜支持,先从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入手,在基础设施完善成熟后加强信息网络应用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2.资源上,政策支持优安排,落实到位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无论在政策上还是财政资金上都给予倾斜优惠,一方面,加大改善社区基础建设、公共设施、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为智慧社区的建设打好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上发展智慧社区的企业组织,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一切有利因素发展智慧社区,采用政府+社会+商企协同驱动模式,既要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也要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培育非营利性社区服务组织,营造全民融入智慧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大技术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通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尽量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减少技术上对外的依赖,同时积极引进外来先进的技术,在学习外来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技术,实现技术的升级和换代,从而更快更好地自主掌握核心科技。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的维护,制定信息安全条例,保证技术引进和运行中的信息安全,对边界管理、访问权限、安全监控、云服务安全事件等技术环节都要加强安全维护。

3.人才上,外引内培促催化,以人为本

加大教育投入,注重对学生技术水平、管理才能和人文素养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就业适应到智慧社区建设当中来。制定定期的人才培养计划,对已经掌握信息技术的人员进行相关的管理技能的训练和人文知识的普及,对于管理阶层的工作人员加强信息技术的技能培训,了解跟多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智慧社区建设的管理指导工作。制定适当的奖励机制,从外部引进智慧人才,产学研结合,与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合作,满足社区建设进步对于人才的需求,利用他们的成果技术实践经验更好地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4.宣传上,线上线下造舆论,营造环境

创新多种宣传方式,注意运用现代新媒体手段,采用符合社会发展、大众潮流的宣传方式。线上,利用论坛、博客、社交、Seo等手段推广,普及相关概念知识,营造智慧环境。线下,针对从老人到小孩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服务方案,如老人的养老服务、小孩的幼教服务等,重点对青壮年进行推广,再由青壮年作为主力辐射连带家庭,以家庭为单位推进智慧社区的服务推广;宣传的同时推进移动手机等设备的普及,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加强思想宣传教育,促进居民传统思想观念转变。

作者:吴莺莺梁家维梁沛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篇5

智慧社区建设内容为开发东湖明珠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及提供基于平台应用的各项服务,包括:

社区三维数字地图应用支撑平台;系统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应用子系统;智慧购物、智慧医疗、智慧家政、智慧物业、数字阅读等第三方业务的接入;实现多终端的第三方支付。

一、智慧社区建设的意义

1、东湖明珠智慧社区应用适度超前的先进、适用、优化集成的技术和设备体系,为小业主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方便、健康的家居和办公环境。提高该项目的整体定位和档次。

2、东湖明珠智慧社区建设,以具体的社区为单位,结合了家政服务、医疗等,整体与武汉市数字家庭协会推进武汉市的数字家庭建设的思路相吻合,相互关联。

3、武汉市数字家庭协会已确定为其首个示范项目,可申请取得地方政府关于智慧社区的授牌。

4、东湖明珠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研发成功后,可进一步形成成熟产品,推广运用到其他社区项目。并可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展智慧城区的研发和建设。

二、建设内容及实现功能

东湖明珠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是一个社区综合服务网络,以云平台、FttB/FttH、wiFi、3G网络为依托,为社区居委会提供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为社区物管提供智慧物管、为社区商家提供适应各自行业管理和服务需求的智慧商家平台,使得社区居委会、物管、商家能够通过此平台向社区业主提供政务、物业及商圈服务。同时,平台还可集成公用事业单位(水、电、气、电信)的缴费平台和银行的支付网关,为业主提供社区一站式便民支付服务。同时,平台支持安防系统、门禁系统等智能化子系统的集成,为业主提供一卡通服务。

“东湖明珠”智慧社区以统一的业主号/业主卡作为唯一身份识别标志,建立五屏互动,即由“入户数字对讲触摸屏、客厅电视、卧室电视、平板paD、智能手机”组成的智慧家庭服务系统。

在家通过对五屏的点播或触摸实现以下功能:

智慧物业:实现物业费、水电费、燃气费的交纳与查询,物业管理信息推送服务。

智慧购物:可实现家庭日用品,如米、油、饮料、水果等点播后10分钟内送货上门服务。

智慧医疗:实现医疗档案智慧管理、医疗保健预约上门报务、医疗紧急呼救、空巢老人远程看护、远程诊断等服务。

智慧家政:实现预约家政上门、家政费用缴纳、家政服务评价、投诉、建议等服务。

数字阅读:实现与中国字图书馆的链接,在线海量阅读服务。

三、具体实现

1、综合服务平台可实现系统单点登录控制,一站式应用服务;基于角色和个性化的信息访问与控制;操作界面与数据分类,分布式多源异构信息的统一。属于个性化的操作,操作模式简单,方便管理员登录操作。

2、终端界面用户体验度强。画面简单,便于操作,分级菜单点击即可进入,便于老人及小孩操作。

3、应用模块的实现:

1)智慧物业,此模块内容建立后由物业公司负责内容推送和维护。

2)智慧购物,与武汉市社区布点最多的中百超市商谈电子购物平台搭建、配送及送货上门服务。

3)智慧医疗,在社区医院建立社区医疗保健管理档案,记载及更新社区人员体检记录,跟进提醒社区人员定期检查,在配置远传血压计、脉搏计等设备的家庭,通过每日数据监视社区人员健康情况,实现社区人员慢性病的预防、发展及治疗。在社区医院设置远程诊断室,在社区医院设置老人及特殊病人监控室,可与医院值班室共设一室。在申请了老人或特殊病人监护的家庭设置无线监控摄像头或无线红外监测探头;老人及特殊病人居家信息通过wiFi及网络传递至值班室,值班监视人员通过监视或视频分析提供的信息即可获知异常状态,同时上门看护。老人或特殊病人亦可通过家庭医疗呼叫按钮呼叫医院上门看护。

4)智慧家政,与武汉市家政服务排名前三的家政公司商谈,建立家政服务模块,实现家政服务的预约、缴费、服务质量监控和投诉建立处理。

5)数字阅读,购买中国数字图书馆馆藏书库,社区用户可免费及付费阅读书籍,未来可推广在线教育。

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篇6

申请低保用上了手机app

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未来路银基社区,经过几个月的推广,将近一半的小区居民已经关注了“智慧银基”微信公众号。

银基社区居委会杨主任告诉记者,银基社区是郑州市打造的首个智慧社区项目。通过扫描二维码、搜索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添加“智慧银基”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社区居民可以享受到多种多样的服务。

记者用微信添加了“智慧银基”公众号,点开“智慧银基”首页,智慧政务、智慧生活、智慧文化、智慧医疗、智慧公益、智慧治安等八个项目涵盖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进入智慧政务项目,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一步选择计生、民政、劳保、综合服务等子项目。

杨主任进一步介绍道,以民政项目为例,分为民政申请、民政公告、社区建设、社会工作等板块。如果要申请低保,可以在平台上查看低保申请条件及程序,也可以下载相关表格。不过,填好并发回表格后,申请者还需要到居委会来一趟,因为表格必须要签字。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丰汇园社区是北京市首批92个五星级智慧社区之一。作为全国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丰汇园社区每年都定期组织社区居民进行防灾减灾宣传与培训。“从2012年开始,社区给每户居民发放了应急广播接收机,通过无线广播进行防灾减灾宣传。”丰汇园社区居委会主任兼社区服务站站长白莹介绍说。

在白莹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位于地下一层的社区地震宣教中心。“之前,宣传经常要落实到所有社区居民,费时费力不说,有些居民还不领情。”白莹告诉记者,“现在,通过社区微信等形式,每次培训组织部分社区居民参加,虽然规模小了,但效果更好。”

中国社科院社区信息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宋煜认为,智慧社区是社区信息化的继承和发展。当前,部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缺失,特别是在一些新建小区,可能居委会都敲不开住户的门。利用微信等建立多元的信息沟通渠道,重建社区的归属感,这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智慧社区从炒概念到试水

配备电子信息显示屏、安装便民缴费终端、微信或app社区信息……智慧社区的内容远不止这些。一路走来,智慧社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多方发力试图构建多维立体社区服务方式。

中国智慧城市创新产业大会技术总监于占涛告诉记者,过去,智慧社区大多是在炒概念。现在,政府、企业都按照自己的规划进军智慧社区,双方各有侧重。

民政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财政部联合的《关于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全国大部分街道均应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事项主要依托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统一办理,切实改善社区信息技术装备条件,提高社区管理运行效率,提升居民群众使用率和满意度。

以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为例,禅城区依托原有的行政服务大厅,将其他办事大厅以及散落在其他部门的审批服务事项一并纳入进来。综合信息平台通过后台系统跳转、对接等技术,将原来分散的十多个部门的24条线审批服务系统连接整合在一起,办事平均缩短了6.5个工作日。

对此,杨主任认为,政府基于社区信息化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对社区居民和居委会工作人员都带来便利。对前者来说,省得到居委会一趟趟跑腿,想办什么事,一打开微信,一目了然。对后者而言,确实能节省很多耗时耗力的事,比如劳保、计生、民政政策,需要频繁贴通知,很多人没注意看,社区需要一遍遍解答。现在将这些政策放到平台上,居民在手机上就能咨询、申报。

“智慧银基”的项目方郑州智度云网络科技公司总经理麻利觉得,企业进军智慧社区呈现多方乱战的情况。对此,于占涛表示认可,他认为,大家对智慧社区的认知不一样,切入点和路径自然不同。

于占涛介绍说,一方面,一些企业主要在智慧养老、智慧医疗等领域发力。例如,老人在家里跌倒,地面的安全传感器就会立即通知此前协议约定的医护人员和老人亲属;通过智能手环,时刻监测老人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睡眠等身体状况,并实时上传到相关网络平台。另一方面,一些房地产公司在销售房子之后,计划通过物业做增值服务,智慧社区是一个很好的点。万科、绿地都在做。

争抢智慧社区蛋糕

其实,早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的“智慧银基”服务平台建成以前,该地市场上一款名为“社区宝”的手机app应用已经上线。该款app由社区联盟有限公司开发,于2014年3月19日,在郑州市物业管理行业大会上正式亮相。

“社区宝”的创办人马鸣从事多年小区户外广告工作,和各家物业公司建立了关系。在小区内开实体连锁店计划搁浅后,他瞄上了终端社区服务020模式,创办了“社区宝”。这款应用也同样主打智能科技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融基础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于一体。和“智慧银基”有所区别的是,“社区宝”从物业入手,通过物业公司进行前期推广。

这款app目前已经覆盖了郑州市十多个小区,总下载量己达l万多人次。在使用量较多的正商、鑫苑旗下小区,通过“社区宝”,业主可以实现一键报修、缴费、查询的功能,物业公司会根据住户提供的信息和要求,提供定时上门服务等,让物业服务更智能化、快捷化。

而在本地生活服务方面,该款app和“智慧银基”基本相同,都以社区为中心辐射一公里微商圈,集成包含衣、食、住、行、娱、购、游在内的各领域商户服务资源,社区居民只要在手机上打开社区宝,就能随时查阅附近有关餐饮、家政等生活信息和各种优惠活动,用户根据需求可以选择一键预约。

马鸣说,“社区宝”提供的物业、B2F、虚拟、商品等服务基本可以满足用户的一站式需求。在他的计划中,“社区宝”打造的是一个庞大的便民服务平台,只要是对居民有利的事都能放到这个平台上。

提供生活服务只是社区联盟的一个方面,马鸣还在平台上发起“弘扬邻里文化”公益倡导,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社区宝开通的社区大讲堂、麦德龙烘焙大课堂、毛庄蔬菜基地一日游等。马鸣说,其活动最大的特点在于参加者均来自同一个社区,共同参与让邻居变得亲近,社区关系也由此更为融洽。

除了“智慧银基”、“社区宝”外,盯上这块蛋糕的还有物业公司。据记者了解,郑州有两家物业公司也已经在着手搭建类似平台,一些全国性的社区服务应用比如银湾社区生活网等也开始涉足。加之移动互联网本地化服务是个创业热门,提供020服务的一些创业公司瞄上社区的也不在少数。

打造城市.社区、家庭智慧链条

“社区居民的需求多种多样,如何通过智慧社区满足居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于占涛说。

对此麻利坦言,智慧社区要真正落地,需要经过招商、运营、管理等诸多过程。要想做好很难。企业在做智慧社区建设时,必然要考虑投入和产出。麻利告诉记者,目前,“智慧银基”项目还没有实现盈利。作为一款服务型应用,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加入的商家,对居民免费。

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郑从卓告诉记者,当前社区智慧应用系统比较少,社区服务系统集成化程度偏低,社区综合人才欠缺,缺乏合适的运营模式,这些因素阻碍了智慧社区的发展。郑从卓建议,为了更好地发展社区智慧化服务,提升社区的综合服务水平,一方面要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向社区延伸。另一方面,立足本社区,大力建设社区局域的智能化系统,提供智慧养老、智慧家居等本地化的应用服务。

于占涛认为,智慧社区服务一是要满足社区居民共性的需求,如通过建立社区监控网络,让社区居民真正了解社区的保安状况。二是用商业化的思维整合各种日常应用,如各种商家进驻社区app、微信等。一些银行也希望进入做社区金融服务。社区物流也发展很快,020的模式服务社区居民更加密切。

宋煜认为,政府推动智慧社区建设要有开放的心态,通过规则、数据信息资源开放,让更多组织可以利用这些数据,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完善的社会服务。

于占涛同样认为,智慧社区是一个很重要的桥梁,上联智慧城市,对接政府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下联社区居民,包括家庭智慧生活等。总的来说,智慧社区有非常庞大的用户群,做好智慧社区后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数据分析,引申出更好、更专业的服务,商家也从中受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记者手记

智慧社区要构建生态圈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普及,智慧社区的出现和发展勾起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憧憬。我们身在家中,即可触手解决购物、保健、医疗、美容、出行、娱乐等所有生活中的问题,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智能、舒适和惬意。

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篇7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突飞猛进,优化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已提上日程,哈密市深入调研各行业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需求,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推进落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大数据技术全面赋能城市发展,实现“一屏全览、一网统管”城市运行指挥机制,推动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2总体架构

以哈密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和自然资源时空大数据为基础,与各类智能基础设施感知数据以及相关管理数据紧密结合,建设“智慧哈密”一张图,实现城市基础数据、感知数据、管理数据、运行态势等信息的“一屏全览”,为政府、企业、群众提供权限范围内的最直观的信息呈现和最自然的信息交互。如1图所示,哈密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由一套智能基础设施体系、一个“城市智能中枢”、六大智能应用体系、“智慧哈密”一张图以及三类保障体系组成。2.1“智慧哈密”一张图“智慧哈密”一张图是哈密智慧城市的“状态”和“面貌”,融合城市基础数据,叠加实时感知数据,全要素呈现城市运行状态,构建城市运行态势一张图,实现智慧城市“一屏全览”。2.2六大智能应用体系智能应用体系围绕政务服务、城市运行、生活服务、平安建设、产业融合、生态保护六大智能应用体系模块,构建适合哈密智慧城市的“运动系统”,着力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生活服务“一卡通城”、平安建设“高效联动”、产业融合“赋能增效”、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的智慧城市效应。2.3一个“城市智能中枢”“城市智能中枢”是总体架构的核心枢纽,包括“一云、一中心、两平台”,即东天山云、物联网管控平台、数据资源中心和应用支撑平台。其中,东天山云以“一云承载”服务模式为智慧城市其他构成元素提供统一的云服务;物联网管控平台主要实现对智能基础设施体系中各类智能硬件与终浅谈哈密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张国红哈密市融媒体中心端的统一接入、管理和控制;数据资源中心主要实现对城市大数据的汇聚、治理,形成规范的数据资源目录,并根据各类需求提供灵活的数据服务;应用支撑平台主要为各类上层应用提供公共运行组件、专业模型、人工智能技术(ai)、业务协同等支撑服务。2.4一套智能基础设施体系推进融合物联感知、通信传输、计算存储、交互控制功能的智能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不断实现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一体化部署、建设、安装、应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互联、数据精确感知”、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构建成为哈密智慧城市的“感觉系统”和“神经系统”。2.5三类保障体系建立安全保护体系、标准规范体系、运行维护体系。这三类保障体系相辅相成,共同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开发、运行维护和效能发挥提供综合保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开发、运行维护、效能发挥提供综合保障,为哈密智慧城市整体协调运转“保驾护航”。

3提升“城市智能中枢”能级

3.1优化东天山云服务模式东天山云是哈密的大数据运维中心,主要为智慧城市其他构成元素提供云服务。东天山云具备共享、共用、共连的“一云承载”服务模式,为物联网管控平台、数据资源中心、应用支撑平台及各类上层应用统一提供云计算、云存储、云管理、云安全等云服务。3.2加强物联网管控平台建设物联网管控平台主要实现对智能基础设施体系中各类智能硬件与终端的统一接入、管理和控制,遵循兼容性、拓展性、全面性原则,加强物联网管控平台建设,尤其加强对视频设备的管控能力,采用差异性的管理策略对采用边缘计算的视频设备和采用云计算的视频设备分别进行管理。3.3建设完善数据资源中心数据资源中心主要实现对城市大数据的汇聚、治理,形成规范的数据资源目录,并根据各类需求提供灵活的数据服务。数据资源中心包括1个数据湖(资源池)、1个详细的数据资源目录和1个综合数据。依托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湖建立安全可靠、资源汇聚、开放共享的城市数据资源综合体系,通过全市统一的数据提供数据监测、分析、管理、服务能力,有效支撑六大智能应用体系的各项应用。对于已迁移至东天山云的政务门户网站及应用系统积累的有效数据,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将其纳入城市数据资源体系。3.4建设完善应用支撑平台应用支撑平台主要为各类上层应用提供公共运行组件、专业模型、ai技术、业务协同等支撑服务。公共运行组件主要包括统一身份认证、用户权限与管理、地理信息服务等;专业模型主要包括各领域的专业模型,如风险评估模型、水利模型等;ai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等;业务协同则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数据复用或流程优化。3.5推进智能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5G、ai、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对管理对象的感知、通信、交互、控制能力,不断提升智慧城市数据支撑能力,建设互联网数据中心,加快推进超级计算中心,大幅提升计算存储能力,推动新基建项目加快实施;完善城市全时空感知、多维度监测的感知体系建设,实现天地空一体化感知。充分整合城市路灯、交通安防、通信传输、信息监测等市政设施,以智慧多功能杆为载体,逐步实现“缆线共廊、多杆合一、多箱合一”,打造出集智能照明、视频监控、交通指示、环境检测、无线通信、信息交互、应急求助指挥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共设施综合物联网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和感知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幅提升城市公共管理服务水平。

4构建完善六大智能应用体系

智能应用体系将政务服务、城市运行、生活服务、平安建设、产业融合、生态保护六大智能应用体系汇聚在东天山云大数据中心,通过哈密市民app、微信、微博、短信、广播电视、公共大屏等多种途径向公众进行信息,为公众提供便利的问题咨询、沟通交流渠道。4.1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基于哈密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梳理政务服务事项,将更多的政务服务事项纳入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材料,缩短审批时间,打造“综合一窗”通用受理各类政务事项;加强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和电子档案应用,积极开展“ai+政务”应用,提供虚拟引导员、智能问答等智慧服务;对现有政务服务移动端应用进行优化升级,加强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应用推广。做好哈密市、区(县)、乡(镇)、村(社区)四级网络的架设,推进电子政务外网架设到乡(镇)、村(社区),加强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在乡(镇)、村(社区)一级的宣传、推广和引导,使城乡居民均能便利地使用各类政务服务智能应用。4.2构建“一屏全览、一网统管”城市运行指挥机制与“智慧哈密”一张图充分结合,整合政府、企业、市场和社会各行业数据,并叠加实时感知数据,全天候全要素模拟城市运行状态,打造万物互联、智能聚合、数字孪生的城市运行态势;融合智慧城市各类智能应用体系,推动相关各领域和行业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运行数据整合共享、态势趋势关联分析,构建城市运行态势一张图,实现“一屏全览”展示效果;建立“城市体检”系统,全方位、多途径、多层级采集城市运行实时数据,设置城市各领域和行业正常运行指标数据,通过实时数据与标准数据比较,实现城市运行问题及时发现、实时预警、高效联动指挥、动态跟踪、有效修正,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4.3建设“智慧生活”服务平台相关部门充分挖掘哈密服务业资源,建设完善各类生活服务智能化应用,涵盖公众本地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智慧生活”为推手,将旅游、餐饮、酒店、体育、文化、医疗、教育等各种生活服务业聚合在一起,形成新消费模式,推动哈密生活方式升级;通过“智慧生活”软件窗口和服务平台浏览附近商圈服务信息,实现足不出户订购生活服务、购置生活用品,提升城镇人口的生活水平和综合赋能价值,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生活形态的城市。4.4建设“安全防控+智慧应急”城市管理平台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恐维稳、公共卫生、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危化品管理等城市安全重点领域感知预警体系,增强全环节、全过程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高标准推进“智慧应急”“平安哈密”建设;建设“智慧公安”需要构筑全天候、全方位安全态势监控和应急联动处理机制;完善基层突发事件发现机制,提升市、区(市)县、街道办、社区四级联动协同处置能力,不断推动构建基层综合管理服务应用系统和构建“智慧网格”;建设完善、智能、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救助体系,形成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远程诊疗体系,不断提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以便构建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体系;另外,在现有小区人脸识别系统基础之上,探索推行全市统一个人身份识别,加强人口、健康等大数据分析运用,提升社会治安、疫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联防联控、精准防控能力。4.5建设“智慧园区+物流”产业融合平台围绕哈密煤电油气风光储一体化示范基地、哈密物流基地、哈密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等重要工业基地,深化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在哈密能源、材料、矿业、物流等重点行业的融合应用,推动协调制造、智能制造,以信息化、智能化提升园区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工业生产能力。完善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物流运输动态监控和态势分析,构建面向管理和服务的ai能力;整合哈密各物流园区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优化物流实时调度,保障城市物流快递通畅运行;围绕哈密综合物流枢纽中心定位,强化物流内外衔接,做到物流实时通达,及时为老百姓服务。4.6建设“智慧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平台生态保护平台与“智慧哈密”一张图充分结合,通过北斗或者GpS定位系统准确获取自然资源时空大数据,有力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生态修复、确权登记等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推进自然资源时空大数据的交换共享,增强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和业务协同能力。

5结语

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篇8

关键词:智慧社区;nD物业;物业管理

引言

全国各大物业管理公司纷纷借助互联网+载体,与传统物业相结合,打造智慧社区,即使是万科、绿城、龙湖等知名物业公司也不例外。nD物业管理公司为追求更大发展,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建设智慧社区,迎来新发展。

1nD物业智慧社区平台构建概况状

(1)实体支撑。nD物业公司于2015年成立子公司浙江悦都网络科技公司,主要任务就是将nD物业所属项目全部上线,整合线下有效资源,开展线上运营,打造智慧社区平台,为业主提供线上服务,提高业主对物业公司的满意度。(2)产品app种类及作用。主要包括有悦嘉家、悦服务、悦园区三大产品,通过开发电脑端和移动端来打造智慧社区平台。悦嘉家主要是针对客户,分为业主或租户,为其提供社区生活功能服务和消费。悦服务主要是为公司内部人员端使用,通过接受业主端提出申请进行操作,组织内部人员进行线上联系,解决问题。悦园区是通过接入第三方,结合园区管家,主要针对写字楼项目,打造园区智慧服务一体化。(3)功能模块的分类。主要分为服务模块和商业模块。服务模块针对社区居民所需,设计出邻居圈、公告、家政、访客通行、一键开门、物业缴费、工单维修等各种社区生活服务模块。商业模块主要为悦购房屋租售。悦购是通过挑选合适第三方供应商入驻平台和公司自营,为业主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增加物业多种收入。房屋租售是为社区居民提供转租和出租咨询平台,方便联系,与大悦资管家结合,提高物业人员多种收入。

2nD物业智慧社区平台应用现状

(1)缺乏智慧社区管理专业技术人才。智慧社区平台正是在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基础上来进行运作的。而悦都网络科技公司作为nD物业管理公司的子公司,才成立不久,主要以年青团队为主,技术不够娴熟,团队凝聚力有待加强,不能很好利用公司提供的软硬件资源。而nD物业所管辖的各个项目负责人和智慧专岗人员大多是知识技术水平偏低,对互联网知识了解很少,社区app操作不熟悉,不利于向社区居民宣传,大大的影响了智慧社区平台的建设进度。(2)对供应商的规则标准衡量不清晰。智慧社区平台通过以社区app作为桥梁,对接联系合适商家入驻平台。其中势必要涉及到对平台供应商的选拔,因为选拔标准不一致,评估不合理、监管不严格,所以导致了一些质量不合格、物流配送不及时问题,引起业主和租户对物业的不满。而业主对智慧社区平台服务的不满意,直接影响了业主对后期线上的物业个性化服务的印象,不利于平台流量的留存和后期的持续运营。(3)智慧社区app用户体验感差。虽然智慧社区平台app为业主提供了报修、一键开门、邮宝、线上缴费等社区便捷性服务功能,只需要住户登录所属社区账号并按照设定步骤提报给物业进行处理。但是这些提报任务当中有一些是是涉及到房修问题,由于问题并不是集物业的力量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寻求开发商和政府街道联合处理。这样就造成业主和租户最关注的房修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极大的影响了业主对物业在智慧app的信任感。由此业主也就不信任社区平台app的其他服务,严重的降低了app的活跃度,最终导致越来越多的业主不愿意下载以及主动去使用各个功能,不愿接受物业公司提供的线上服务,不利于智慧社区平台的建设。

3建议及对策

(1)采取外聘和内训相结合的措施。充分利用大学生接受新兴事物能力强的特点,制定出一套人才成长通道的培养模式,吸收更多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作为储备管理层,并定期进行智慧社区平台相关知识培训,强化互联网与传统物业相融合,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型物业管理模式。从公司内部选拔员工进行相关智慧社区平台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并纳入绩效考核,与工资挂钩。采取以上的模式能更好、更快增加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既加强了人员的专业性,又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智慧社区平台app的运营活跃度的持续上升。(2)完善平台供应商的管理制度。在前期招商过程中,要首先对有意向入驻平台的商家进行考察、评估,同时要上报nD物业有关部门,提交商家评估报告。通过审核商家要接受平台的奖惩制度,对待业主或者租户强烈投诉的商品质量差或者售后服务不负责要实行扣分处罚机制,扣分过多者商家直接与其解约,保证入驻平台的供应商及时、高效的服务客户,让业主和租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既提升对物业的满意,有促进物业企业的多种收入。(3)提高智慧社区平台功能满意度。参考大量智慧社区平台应用案例,专门开设线上平台住户反馈渠道,充分利用邻居圈,并定期筛选选取nD物业所属项目,针对性收集用户体验意见,并进行相关的功能优化处理。积极对接开发商和政府街道部门,提前进行有效沟通,针对业主和租户重点反馈的房修等一系问题,且不在物业解决能力范围之内,要积极对接协助,及时给业主回复,提升业主对平台反馈功能的满意度。

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篇9

(一)城市关系的转变

城市是人类生活、工作的载体,其核心内容是人。传统城市人与城市的关系是对立与分离的。智慧城市打破了这种关系,在信息技术渗透下从智能化向智能思维化过渡,以虚拟化形式进入到人类日常生活工作中,使主客体关系从“单一性”转变成为“多元性”。智慧城市中主客体以虚拟形式存在于信息世界,其最终目的是人性化服务,实现实时互动。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打破了传统主客体与“沉浸性”、“依寓性”、“一体性”的关系。在智慧城市中每一个人或每一项城市设施都可以作为一个单元附着特定的智能特征。在这种智能化特征的引领下,人与城市设施之间逐渐融为一体,同时使城市不再是被动改造对象,而是具备反馈、调节、智能反应、感知等人工智能性质,实现虚拟世界主客体互动关系,改变人类的活动模式。

(二)城市构建的提升

智慧城市有着明显的人工生命化追求痕迹。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可分为感知层、神经层、智慧层。感知层处于智慧系统终端,是城市感觉器官,通过感觉设备实现城市感知。神经层是智慧城市传输网络由物联网、互联网组成。智慧层是智慧城市大脑,实现数据分析、处理的最终决策。不同城市在其特定环境与资源因素下会选择某一种或多种模式组合方式完成智慧城市建设。从建设目标来看可分为民生建设模式、城市功能建设模式;从建设动力来看可分为投资拉动型建设模式、创新驱动型建设模式;从建设过程来看可分为由下而上模式和由上而下模式;从建设方式的角度来看可分为重点突破模式、全面推进模式;从资源配置来看可分为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从建设先导性来看可分为产业先导型、技术先导型。

(三)城市功能的升级

第一,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与否,加入了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城市建设后,固有城市物理空间开始变化,城市传统物理空间模式转变为全新的信息空间模式;第二,城市空间发展成为物质空间与虚拟空间交互依存的复合体;第三,信息虚拟化空间与城市物理空间通过网络实现压缩和重叠,城市生活逐渐从物理空间走向虚拟空间,完成城市对地域性超越;第四,城市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出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实现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第五,城市公共服务方式由传统物理模式向网络化、系统化、智能化的技术型服务模式转变。

二、亚洲智慧城市建设实践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相对较晚,加之建设初期没有统一规划,缺乏核心技术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发展,所以研究国外智慧城市发展定位和策略对我国建设发展智慧城市很有必要。

(一)日本智慧城市建设概况

1.国家计划与建设现状

日本是亚洲建设智慧城市较早的国家之一,其智慧城市建设既是对建设未来先进舒适城市的一种思考和探索,又是在新形势下解决环境与能源等问题,提出的一种新方法。2001年,日本实施e-japan战略,主要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技术的研发,为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4年,日本实施u-japan战略,通过创造新商业模式及新服务,开发区域咨询平台,强化电子政务服务,以及建立促进用户使用网络的软条件,为日本创造了良好的上网条件。2009年,日本实施i-japan战略,主要是3大领域(电子政府和电子自治体、医疗保健、教育人才)建设,其目的在于构建人性化、智能化的城市,将科技和信息技术应用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革新,最终实现自主创新。日本从e-japan到u-japan再到i-japan实现三级跳,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城市的建设中,从而带动智慧城市的发展。日本智慧城市主要采用完全由运营商独立投资建网模式进行建设,政府干预较少,仅提供有限的基础设施或政策支持,主要由运营商负责建设实施和运营管理,以此充分调动运营商的积极性。日本政府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主要扮演推动者和协调者的角色。

2.特点浅析

一是制定通信建设、信息化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等一系列城市发展战略,确立智慧城市建设核心地位,为智慧城市基础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从国家战略发展层面明确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政府以协调者、推动者的身份,支持和鼓励企业投入智慧城市建设中,并强调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技术和经济优势。三是采用“样本试点到全面推广”发展模式,避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偏离方向的问题。四是强调“民生重点”核心建设思想,重视市民参与,以及市民利益最大化方针,保障了智慧城市建设民愿支持的力度。

(二)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概况

1.国家计划及发展现状

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政府就意识到了国家未来发展竞争劣势。为此,新加坡政府开始寻找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点,最终将国家未来发展点确定在“信息通信技术”方面,并制定了一系列长远规划,开始了长达30年的“智慧国家”建设。新加坡智慧国家建设共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1992年“it200-智慧岛计划”、2000年“信息通信21世纪计划”、2006年“智慧国家2015计划”、2014年“智慧国家2025计划”。其智慧城市主要依托“智慧国家2015计划”,其中有四个关键内容:建设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包括建设超高速且具有普适性的有线和无线两种宽带网络;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资讯通信产业;开发精通资讯通信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资讯通信人力资源;开拓主要经济领域、政府和社会的产业改造。

2.特点浅析

一是前瞻性与持续不断的政策支持是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取得目前成就的关键因素,宏观政策面的指导为国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构建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保证智慧国家建设的顺利实施。三是经济支持保障了智慧国家系列计划的顺利实施。四是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实现全国信息化消除了数字鸿沟。五是增强通信专业人才教育与培养力度,保障智慧城市建设人才需求。

(三)韩国智慧城市建设概况

1.国家计划及发展现状

早在2004年,韩国政府就推出了u-Korea战略,加快韩国信息化进程,以网络为基础打造绿色、数字化、无缝移动连接的生态、智慧型城市,通过智能技术刺激可持续发展力和竞争力。在u-Korea战略中,u-City是一个重要单元。它以市民为中心,将环境与技术集成,从而组建一个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目前,韩国u-City建设已涉及22个城市,包括首尔、釜山、仁川等重要职能城市。韩国的u-City包含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newCity+ubiquitous,即新城市建设,主要针对新城市进行智慧化建设;另一种是oldCity+ubiquitous,主要针对既有城市的特征,加入各项智慧应用元素与应用。

2.特点浅析

一是统一规划、整合资源,以先进的数据技术为基础整合资源,发挥既有的it产业优势;二是以人为本,从国民角度出发,根据民众生活需求,侧重规划城市发展线路;三是积极建设多样数据分析库,夯实“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四是扩大电子政府影响力,推进政府组织间交流。

(四)亚洲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与特点

从宏观类型上看,亚洲智慧城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日本为主的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目标的智慧城市;第二类是以韩国等国家以中央层面信息化战略为依托,在城市中重点部署智慧的城市应用,解决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第三类是新加坡这种国家层面的战略,除了智慧应用外,还以信息基础设施、产业、人才发展为重点。从智慧城市建设类型上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城市型智慧城市,例如“智慧东京”、“智慧首尔”。该类型是亚洲智慧城市的常见类型,具有普遍借鉴意义;二是泛城市型智慧城市,例如马来西亚的“多媒体超级走廊”、韩国的“智慧松岛”。该种类型较少,但具有代表意义;三是城市区域型智慧城市,例如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市中心智慧建设”等;四是国家型智慧城市建设,例如新加坡的“智慧国家”、日本的“i-japan”,该类型对建设背景有一定要求。从运营模式看可分为五类:一是政府投资建设维护。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拥有较强的自,多用于非营利、公益性公共服务或市政服务;二是政府投资、运营商委托运营,是政府与企业协作关系的一种模式;三是政府与运营商共同投资,借助运营商信息、网络等产品和技术优势,在减少政府投资的同时促进企业发展;四是由政府牵头、运营商投资建设与运营,这种模式多用于营利性部分的建设与运营;五是政府提供基础设施,运营商独立投资建设并运营。这种模式完全体现了市场发展规律,政府不承担投资与风险。

三、北京“智慧城市”建设实践

北京不仅是我国政治、文化、经济的决策中心,更是我国对外展示国际化大都市风采的窗口,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城市的发展水平。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北京的自然生态、基础设施、公共交通、产业结构、卫生安全等诸多领域的问题渐渐凸显,“数字北京”已无法满足北京的发展需求,因此急需转变城市发展方向。

(一)北京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性

智慧城市建设意义不仅仅体现在高新技术的应用、改善城市环境等,还可以帮助城市转变发展模式,使城市发展更趋于科学、合理,实现经济与科技的相互促进发展。

1.“智慧城市”建设是北京经济增长的“倍增器”

智慧北京建设的核心与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数字化产业等,因此以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为依托的信息产业将成为未来北京经济增长的突破点,同时会产生强大的关联和带动效应,促进各行发展创新,从而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并衍生新的产业形态,进而保证北京的国际化大都市发展。

2.“智慧城市”建设是北京产业结构的“转换器”

在智慧北京建设中,智慧技术运用将改变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转换器”。智慧北京建设将使大量智慧技术融入到城市建设中,不仅会提升城市自身的创新能力,更能增加城市建设的科技含量,从而带动产业经济增长。而经济的增长将再次推动城市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3.“智慧城市”更符合“十”城市建设理念,是北京发展的“助推器”

智慧北京建设更符合“十”城市建设号召理念,是北京市未来发展的“助推器”。智慧北京建设是以数字北京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应用的城市建设。智慧技术应用不仅会带动经济增长,更会促进北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有利于重新规划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而形成符合“十”城市建设号召理念的绿色生产与生态发展有利局面,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经济与科技互相促进方式,为北京市未来发展助力。

(二)智慧北京建设现状

1.政策方面

2012年,国家《智慧北京行动纲要》,从政策上明确了智慧北京建设的方向。之后,国家相关部门及北京市不断推出智慧北京建设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进智慧北京建设,从政策层面鼓励北京引进重大项目,支持企业投资并参与智慧北京建设。

2.技术方面

2012年3月,北京市召开“智慧北京”动员和工作会议,并正式对外了《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标志着智慧北京建设全面进行。政府针对“智慧北京”明确了三项基本特征:宽带泛在基础设施、智能融合和信息应用、创新可持续发展环境,以及行动计划。截止到目前,智慧北京城市建设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宽带城市与无线城市建设方面,2012年底实现了20m有线宽带全覆盖,2015年初3G+wLan基本实现全面覆盖,4G无线网络覆盖建设同时启动。目前已实现wLan接入点10.5万个,3G基站2.2万个,7个重点区域为市民提供3年免费无线上网服务。在政务物联网建设方面,四环内超过95%的范围实现了政务物联专网覆盖,四环以外根据需求实现了区域覆盖,远郊区县实现了行政中心区覆盖。2014年底,北京市建立了完善的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在统筹管理、信息共享、智慧服务、综合管理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支撑。建立政务云服务体系。按照“市区两级、覆盖全市;物理分散、逻辑衔接”的框架,构建“1+n+16”政务云体系结构。

四、国外智慧城市建设对“智慧北京”建设的启示

综合智慧北京发展现状以及亚洲智慧城市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速智慧北京的建设步伐:第一,宏观政策领域:将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纳入到法律法规及行动标准中,以法律手段保障建设计划。加强资金统筹,引导多方参与智慧北京建设,积极吸纳企业参与,合理利用企业的技术与市场资源优势,推广智慧北京品牌,形成智慧产业与智慧企业对接,通过智慧应用带动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创新。引导社会、企业、政府与工程技术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建立信息共享与科研联合机制。第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建设全市统一的传感终端网络、政务物联数据网、无线宽带专网及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完善高速信息网络,实现“无线城市”建设蓝图,构建全覆盖的高速无线网络;积极争取电商及高新技术企业的优势资源支持,自主研发并推广带有智慧北京特色的现代信息技术产品。

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篇10

关键词:教育变革;海淀区;智慧校园;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1-0005-07

一、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别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海淀区是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新近又被列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辖区面积4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348.4万人,相对首都其他核心城区,地广人多的特点比较突出。同时,海淀区辖区内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众多,高新技术企业汇集,中小学校200余所,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优势明显,这成为海淀的教育文化与科技优势。但另一方面,海淀区人员结构复杂,山前山后经济文化发展差距较为明显,外来务工人员所占比例较大,如何借助教育信息技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精神,使海淀丰富高质的教育资源更好地为区域内常住人口、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儿童学生所共享,是摆在海淀区教育发展面前的重要任务。

围绕着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目标,海淀区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乃至教育变革的推动作用,通过实地调研、统筹规划、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由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由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教育变革之路。

二、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理念与模式的转换。

海淀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乃至教育发展所存在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对海淀教育公平、均衡、高质发展的需求与教育信息化尚未能确保教育满足以上需求的矛盾,而解决这一根本矛盾的基本出路在于遵循“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理念,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海淀教育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跃迁及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型,为此,要实现一系列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转换。

1.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发展与跃迁

通过调研,我们对海淀区校园教育信息化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对校园教育信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从而提出了智慧教育成熟度模型,见图1。

如上图所示,校园教育信息化有一个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逐步过渡的过程,而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呈现一种质的飞跃。数字校园的基本特征是:(1)进行了各种交互性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实现了“校校通”;(2)初步进行了教学资源建设;(3)在管理方式上是按照计划机制进行建设并开展相关技能性培训;(4)教学方式以授导式教学为主;(5)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初级培训与考核;(6)学生仅具有基本的信息搜索、获取、加工的技能。智慧校园的基本特征是:(1)各种信息系统进行了优化、完善;(2)不仅高标准实现了“班班通”还高标准实现了教师空间、学生空间“人人通”;(3)在管理方式上以恰当的评价与适当的监控为主;(4)教学方式采取移动学习、社区内学习、大规模协同学习等形式;(5)制订智慧教育教师标准,对教师进行国际高质量认证等;(6)重视学生的信息加工、创造等技能以及信息道德与伦理的培养。通过调研发现,海淀区学校大多正处在上图中的第二、第三个层次上,亟须实现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跃迁与发展。

2.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发展与跃迁,同时也昭示了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型与发展。所谓数字教育,即数字化的教育,就是将数字信息技术用于教育领域,力图使教育的某个组成部分及某一运行环节数字化的教育形态。按照通常的理解,只要教育的某个组成部分或某一运行环节进行了数字化,就可以称之为数字教育。基于这个层面的认识,即使教育的整个组成部分或全部运行环节都实现了数字化,从本质上来讲仍是将传统教育改头换面而己。因此,数字教育属于较低层次的教育信息化,数字教育需要转型和升级。所谓智慧教育,即智慧化的教育,就是主要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并旨在打造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按照这一全新认识,智慧教育强调最新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适当而全面的应用,强调整个教育组成部分或全部教育环节有机化、智慧化的内在协调与统一。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形态,是数字教育转型升级的方向所在,必将对传统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和改变。

结合海淀区教育实践,将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相比较,可以看出,智慧教育呈现出一些更为突出的新特征,具体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的集中体现,是面向未来教育的主要理念,是新世纪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深度融合的必然境界,是教育信息化从量变到质变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技术革新的力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理念与模式的转换

作为智慧校园、智慧教育的建设者与参与者,海淀区的教育管理者、广大教师、广大学生及广大市民需要实现一系列理念与模式的转换。

(1)在教育理念上,主要是确立以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思路。要通过智慧校园、智慧教育建设促进实现教育均衡、高质发展,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使优质教育资源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为人们的终身学习服务,从而促进学习型社区乃至学习型社会的实现。

(2)在智慧教育建设理念上,主要是实现从传统办学思想到现代办学思想的转变。要把智慧教育建设放到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地位进行统筹、谋划、布局和落实,以智慧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的整体提升;要致力于全面实现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技术与教育的智能无缝连接,以促生未来新型学习形态与人才培养模式;还要树立全社会办教育的思想,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激发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智慧教育建设中来。

(3)在教学模式上,主要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智慧教育是“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在智慧教育背景下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这样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在学习模式上,主要是实现学习模式“根本性、多向度、全方位”的变革。在数字教育阶段,学习者通过网络去寻找学习资源,而在智慧教育阶段,位于“云”和“端”等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会通过学习分析技术自动智能地推送给学习者,实现信息找人。海淀区未来的学习将是开放的、泛在的、协作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多向度、全方位的变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协作学习、变机械学习为探究发现学习、变基于网络的学习为基于云的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

三、技术推动教育变革——技术路径的选择

在全面把握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基于“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理念,海淀区对全区智慧教育发展的路径进行了统筹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的落实,这主要体现在智慧教育的建设框架及其实施上。海淀区智慧教育的建设框架可以概括为:建设三类智慧环境、提升为四类人群的智慧服务、建立五个保障体系、实施六大板块工程。如图2所示:

1.建设三类智慧环境

为打造适应信息时展、适合2l世纪数字原著民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态环境,海淀区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语义网、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和完善能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学习资源与便利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结果的三类智慧教育环境,分别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智慧云(教研)中心,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和支持终身教育的智慧型学习社区。如图3所示。

智慧云(教研)中心主要是整合现有各类软件系统,促进应用系统贯通与集成,建成基于统一数据环境的集成化、智能化的海淀区智慧教育公共云平台,为全区师生提供“人人通”空间等基础支持服务,实现全区通用教育业务的集中化管理和信息资源的按需分配。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主要是研制智慧校园能力成熟度模型(如图1所示),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设备,体现教学硬件资源的均衡配置,高标准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和“师师通”。支持终身教育的智慧型学习社区主要是积极推进支持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混合的智慧型学习社区建设,为海淀区师生及公众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与服务,进而创建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相融合的学习型城区。

2.提升四类对象的智慧服务

为体现智慧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对象服务的理念,海淀区智慧教育力图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教育科研、师资培训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全力做好面向学生、教师、管理者与公众四类对象的服务,持续推进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教研和智慧服务等四大应用(如图4所示),从而促进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服务、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五个现代化的实现。

推进智慧学习主要是广泛推广信息化的学习方式,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层次融合达到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大幅度提升。推进智慧教研主要是创设良好的网上教学教研环境,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师协同教研平台,使得优质学校教师的智慧能够向薄弱学校、社区、社会辐射,形成具有海淀鲜明特色的区域性网络教育体系。智慧管理主要是在“教育管理基础数据”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决策”方面推动深层次应用,实现教育的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和远程督导以及构建一体化智能运维体系等。推进智慧服务主要是为公众提供智能沟通服务、即时教育信息服务、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意见建议反馈服务等。

3.实施六大板块任务

为实现打造三类环境的宏伟目标,切实做好面向四类对象的智慧服务,结合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现状,初步规划并逐步完成六个板块的任务,分别是:智慧教育云中心建设板块、智慧校园建设板块、智慧型学习城区建设板块、智慧教研素质提升板块、智慧学习应用推进板块、一体化智能运维板块等。这六大板块的总体逻辑架构如图5所示。

通过以上六大工程板块的任务完成,结合探索教育云平台与智能终端在学生学习、教师工作、课堂教学、教育管理、工作场所的无处不在学习(泛在学习)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最终为各级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最需要、最适合、最准确、最便捷的智慧教育服务。

4.建立五个保障体系

为确保以上各大工程板块的顺利实施以及智慧教育总体目标的达成,海淀区智慧教育着重持续加强理念、组织、资金、制度、标准等五个方面的保障体系。

(1)理念保障。主要是从智慧教育建设的高度,以“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为核心理念,及时实现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理念的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转变,不断破解海淀区教育所面临的教育难题,不断提升海淀区教育质量水平。

(2)组织保障。主要是在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完善并充实海淀区智慧教育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成员库,完善学校等教育机构智慧教育小组及其运行机制,贯彻“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做到职能明晰、责任落实、协调统一,从而形成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的合力。

(3)资金保障。主要是本着“财政驱动、社会参与、多方开源”的原则,以海淀区智慧教育财政资金为主要投入来源,在妥善利用并主动争取国家、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专项转移财政资金的同时,充分发挥海淀区智慧教育财政资金的杠杆与导向作用,引导并撬动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促使形成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多方投资、多方参与、优势互补的有利局面。

(4)制度保障。主要是以国家、北京市相关规范性文件为指导,制定《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并不断完善海淀区智慧教育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智慧教育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规范操作,提高效率。同时以创新的精神科学设定、不断完善各方工作机制,为技术推进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添动力。

(5)标准保障。主要是加强智慧教育标准采纳、建设与应用,在积极采纳教育部、北京市制订的相关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同时,建立海淀与国家和北京市教育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相衔接的区域性智慧教育技术类、管理类标准、环境配置规范和应用绩效评估规范。

四、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