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情况十篇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情况十篇

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情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2:14

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情况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委关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大力整合辖区内各类资源,创新党建模式,积极探索社会化、区域性的“大党建”工作格局,为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工作目标

立足自身实际,紧紧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村社区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和活动方式,完善基层党组织体系,拓展党建工作领域,努力实现“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目标要求,打造社区党建特色品牌,不断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三、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

(一)动员和调查摸底阶段(6月15日-6月20日)

召开各相关办事处党建工作动员会议,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任务,让党员群众真正认识到社区党组织领导辖区内各社会体的重要性。同时各有关社区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本社区范围内各类党员、党组织的数量等具体情况,通过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座谈、研讨,走访辖区老党员等形式,征求社会各界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合理有效地组建社区党组织提供依据。

(二)组织实施阶段(6月21日-6月30日)

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立足各社区实际,统筹社区党组织建设。

1、成立社区党总支。对五个建立社区的办事处党总支更名,党总支名称由各办事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社区党总支书记由原办事处党总支书记担任,党总支副书记由原办事处党总支副书记担任,另外从所辖村党支部书记中民主推选一名副书记,在兼顾做好本村工作的同时,协助社区党总支书记处理好社区内党建、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工作;其他村党支部书记任社区党总支委员,实行定点轮流办公,协助处理好社区内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社区党总支成立和成员任职情况由相关办事处写出书面请示,提交镇党委,经研究批准后成立。

2、建立健全社区党总支下辖的党组织网络。以社区党总支为中心,在下辖各村党支部的基础上,成立社区机关党支部、志愿者队伍党支部、其他(流动党员、协会等)形式党支部。一是成立社区机关党支部,根据各社区实际情况,将社区内工作人员纳入社区机关党支部统一管理。二是建立志愿者队伍党支部,探索在社区辖区内各行业致富能手、小型企业负责人中发展党员的新模式,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将致富能手、小型企业负责人纳入志愿者队伍党支部。三是根据实际设置其他形式党支部,将部分流动党员、大学生回村(长时间不在村内参加组织生活)党员、在外居住党员等纳入该类型党支部管理,制定统一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3、明确党建工作重点。一是建立健全社区党建工作制度。落实社区党建会议制度、定点签到制度、月清月结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设立“村书记值班岗”,实行周一集中办公,周二至周六轮流值班制度,并制定好考核奖惩办法。二是规范辖区内党组织及党员管理。各社区党总支要建立辖区内各党支部的档案,将各党支部的人员构成情况、历届发展情况、后备干部情况等进行详细摸底归档。同时积极引导各村党支部建立本村每名党员个人档案,将每名党员参会情况、参政议政情况、学习情况、思想动态情况、会议考勤情况、受奖励情况、为村集体做贡献情况等记入党员本人档案。

(三)考核验收阶段(7月1日-7月10日)

各有关单位提交成立社区党总支和相关支部的申请后,镇党委进行研究审查并上报县委组织部,经同意后批准成立。各社区党总支成立后,镇党委将对各社区党总支运行情况及档案建立情况进行考核。

四、相关要求

(一)强化责任意识。各相关办事处要高度重视社区党组织建设工作,将社区党组织建设列入重要议程,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未建立社区的办事处也要积极准备,落实“书记轮流值班”等各项制度。镇党建办公室要加强对社区党组织建设工作的调度、指导和检查力度,抓好具体工作的落实。

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情况篇2

为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健全干部监督管理机制,更好地发挥广大在职党员干部在推进“汽车**”、“和谐**”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按照区委《关于在全区推行“楼组党建”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现就进一步完善在职党员干部社区联系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社区联系的参加对象

社区联系的参加对象为居住在本区的党政机关、区属企事业单位的全体党员。其中,以区委管理干部、区属企业领导人员、各单位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负责人为重点对象。

居住在区域外的本区党政机关、区属企事业单位的党员视情况到所在社区报到,积极参加居住地社区的活动。

非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参照执行。

二、社区联系的主要内容

(一)在社区积极宣传并带头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和党内重要会议、重大决策的精神,踊跃参加“楼组党建”活动,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区党的建设。

(二)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建设,传递社情民意,服务社区群众,开展结对帮扶,及时化解矛盾,促进社区的安全和稳定。

(三)在社区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带头遵守居民公约和各项道德规范、文明礼仪,廉洁自律,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

三、社区联系的组织网络

区委组织部、所在单位党组织、社区党组织要分别建立健全在职党员干部居住社区的信息资料,形成社区联系工作的三级网络,进一步完善在职党员干部社区联系制度的组织保障机制,为落实社区联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社区联系的主要方式及途径

为确保在职党员干部社区联系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建立健全在职党员干部社区联系报到、社区活动登记、双向信息反馈和年末分层走访等四项制度。

(一)社区联系报到制度

区委组织部统一印制《**区在职党员干部基本情况卡》,由所在单位党组织下发至每一个党员干部,经本人填写后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社区党组织通过回执单形式及时向在职党员干部所在单位党组织反馈。处级领导班子和区管企业党政正职的回执单由所在单位党组织统一交至区委组织部留存,其他区委管理干部、区属企业领导人员、本单位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负责人的回执单由同级党委(党工委、党组)留存,其他党员的回执单由所在单位党组织留存。党员干部居住地如发生变化,应及时持基本情况卡到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

(二)社区活动登记制度

社区党组织为每一位在职党员干部建立“三卡”,即《在职党员干部基本情况卡》、《在职党员干部社区活动记录卡》和《在职党员干部社区表现情况评价卡》。其中,《在职党员干部社区活动记录卡》是党员干部所在单位党组织了解党员干部在居住地表现情况的重要依据,由党员干部本人记录在社区参加“楼组党建”和社区活动的情况,每年10月底前经楼组党小组长签字后交社区党组织盖章,于次年1月返回给党员干部。《在职党员干部社区表现情况评价卡》由社区党组织每年末根据在职党员干部在社区的表现,重点就热心公益事业、服务社区群众、参与社区管理、遵守道德规范等情况,认真做好综合评定工作,按“好、较好、一般、较差”分别确定等次,并填写社区评价,待年底进行社区走访时反馈给党员干部所在单位党组织。

(三)双向信息反馈制度

建立在职党员干部居住地社区党组织和所在单位党组织之间的双向信息反馈制度。

社区党组织要通过社区工作者、楼组党小组长和楼组居民经常了解和及时掌握在职党员干部在社区的表现。对在社区活动中表率作用突出或群众反响较差的党员干部,应及时与党员干部所在单位党组织取得联系,及时沟通、反馈有关情况。

单位党组织在涉及党员干部民主评议、评选先进、提拔任用时,应主动征询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将党员干部在社区参加“楼组党建”活动、参与和谐社区建设、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情况作为衡量党员干部现实表现的重要依据之一。

区委组织部在考察干部时将听取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并将干部提拔任用的“公示”延伸到社区。

(四)年末分层走访制度

每年年底前,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区地区办和党员干部所在单位党组织分别走访社区,查看《在职党员干部社区活动记录卡》,就社区联系的内容听取社区党组织的情况介绍。处级领导班子和区管企业党政正职,由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区地区办负责走访,每年12月底前完成;其他区委管理干部、区属企业领导人员、本单位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负责人由同级党委(党工委、党组)纪检和组织部门负责走访;其他党员由所在单位党组织负责走访。除党政正职外,其他党员干部的走访在每年11月底前完成,各单位在年底前将走访综合情况及《在职党员干部社区走访情况汇总表》报区纪委、区委组织部。

五、社区联系的组织领导

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情况篇3

一、今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1、调整成员单位,夯实工作基础

根据社区工作实际,结合各社区的工作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充实了机构成员。

一是建立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中心,明确功能定位。4月23日,街道党工委举行了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中心成立挂牌仪式,同时11个社区(村)也于当日成立党员服务站。街道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网络正式形成,集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活动于一体,采用教育人文化、管理集约化、服务社会化、形式多样化的运行方式。街道在办公场所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腾出了200平方米的办公室用于构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站、党员教育展示厅、党建图书室、内刊阅览室、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党员技能培训中心、党员谈心室、党建服务站、流动党员管理站。这一新平台成为党员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丰富党员精神生活的文化园地。各社区也都相应挤出一定面积的房间用于构建党员管理站,使各中心、管理站的硬件设施达到标准。并增补了11名社区居委会委员,进一步充实了社区班子。

二是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辖区党员情况。在搭起了网络载体的架子后,街道党工委和各社区党支部就部署开展辖区党员的调查摸底工作,对辖区范围内的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非公经济组织党员以及流动党员等进行了全面摸底,面访率达到了90%以上。特别是在对流动党员的调查摸底中,街道党工委提出了把流动党员的摸底工作与计生外口管理和治安出租户管理相结合,开展了拉网式的调查摸底工作。这种把社区党建工作与社区其他各项工作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既解决了社区党员服务站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的问题,也能够相对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社区流动党员的流入、流出情况,为适时地服务流动党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是发放调查问卷,提供双向服务。在摸清了辖区的党员基本情况后,街道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中心向辖区内的每个党员发放了“双向服务”调查问卷,了解当前辖区党员的需求以及他们能够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内容。从而进一步完善服务载体和网络的功能,增强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带动党员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充分展现新时期党员的先进性,发挥新时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是建立党员服务机制,健全党员服务网络。各社区在摸清辖区党员基本情况,掌握党员的年龄、特长等信息的基础上,建立起党员个人信息卡并及时掌握党员的新近状况,保证联络渠道畅通,以便及时走访,让党员时刻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并开展了“三必访”活动:“党员新进必访”,对新流入党员,各村(社区)支部书记及时上门拜访,向其介绍村(社区)党建和村(社区)建设情况,帮助他们接转组织关系和安排参加组织生活,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基本情况,沟通联系的方式,实行跟踪管理服务;“党员遇困难必访”,对患重病、遭遇突发事件的特困党员,社区党组织及时上门慰问,努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年终必访”,每到年终,社区党组织逐一走访社区每一位党员和外地在辖区务工的流动党员,年度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

2、重视党员管理,探索工作路子

一是对社区直属党员、辖区党员发放“责任卡”,建立“党员责任区”,以开展“四个一”(即:承包一块绿地,创建一座文明楼院,联系一户贫困家庭,帮助一名下岗职工)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的旗帜作用。区委、组织部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在辖区单位党组织的配合下,实行对辖区党员进行了双重管理,把社区“四个一”的责任落实情况作为辖区单位党组织党员年终考核和“评先”的重要内容。

二是对下岗失业党员建立“再就业服务卡”。通过摸清辖区下岗失业党员基本情况,建立个人信息卡,及时了解社会就业动态,建立起再就业信息库,帮助下岗失业党员转变择业观念,进行再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下岗失业党员再就业能力。

三是对退休党员建立“奉献卡”。针对我街离退休党员多的特点,为充分发挥他们奉献社会的余热,通过设立离退休党员奉献卡,使老党员老有所为。同时,街道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中心以及村(社区)党员服务站建立起与每位离退休党员的联系,定期走访离退休党员,了解他们的生活和身体状况,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服务。

四是对流入及个体和私营党员建立“贡献卡”。通过设置个体私营党员贡献卡,开展争创“党员一帮一”和“一个党员一面旗”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扶贫济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心弱势群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目前街道通过调查摸底,在步行街四个个体经营党员的商店亮出了“共产党员示范店”的牌子,要求他们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向广大顾客郑重承诺带头进行诚信示范服务。在马限社区召开的流动党员座谈会上,流动党员表示非常乐意参加社区党支部组织生活,带头投身地方建设。

五是对流出党员建立“活动反馈卡”。针对流出党员,我们建立起流出党员活动反馈卡,要求他们在任何地方都要正常参加党内组织生活,交纳党费,不要忘记共产党员特殊身份,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践行“三个代表”,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当地地方建设,并及时把情况反馈给所在支部。

3、签订联建协议,落实双重管理

辖区单位党组织“共驻共建”意识的不断增强,使社区党建工作形成了纵横交错网络化组织,实现了社区党建资源的共享。与辖区边防检查站、边防大队党支部、消防中队党支部开展以“军地共同学习、共同实践三个代表”为载体的“双拥”共建活动,开展治安“联防”,保一方平安。利用“七.一”、“十.一”与兄弟共建单位开展文化、体育交流活动。街道党工委先后与区总工会、工商局、科发局等单位共同主办了罗星街道社区外来工子女“心连心”夏令营以及“船政文化”夏令营。夏令营的对象全部是来自我区的外来人员的子女。通过对他们进行科技、文化、消防、德育、体育教育,极大激发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开发区的热情,树立成才报国的远大理想。

4、发挥资源优势,开展特色活动

街道党工委协调辖区14个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在结对共建过程中,社区党支部努力为辖区单位做好服务工作,辖区单位则大力向社区提供智力支持,从而使辖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能够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推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结合街道党工委开展的“七一”特色党日活动,社区分别与共建的管政办党总支部、政协办党支部、民政局支部、人劳局支部等共同组织参观了城市建设、重点工程、风景名胜、德育基地。通过共建活动,既充分利用了社区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又增加了社区党员服务社区的意识,增进了社区与社区单位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提高了社区知名度。

5、联系社区实际,发挥党员作用

为了增加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影响力,街道党工委在组织党员开展各种活动时更加注重突出时代特征和“以人为本”。一是突出活动的主题。马限社区紧紧抓住辖区内历史纪念场馆多的特点,开展了以弘扬船政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组织社区党员群众参观学习,了解马尾的过去,凝聚党心、民心。沿山社区在离退休党员中广泛地开展的“五大员”(便民服务员、计生信息员、治安巡逻员、市容劝导员、公德宣传员)活动,引导老年人积极参加社区服务,发挥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益,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二是注重活动的系统性。把党员活动与精神文明建设等社区其他各项建设有机结合,建立起互促互进、相辅相成的相合机制。使党员活动融入到评选“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媳”,“卫生之家”,“文明楼院”的活动中,融入到创建“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文明社区”等活动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三是注重活动的实效性。各社区党支部注重整合社区文体活动资源,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发展,想方设法建立党员文体活动设施,积极开展各种健康的有益活动,包括老年腰鼓、健身锻炼、气功等适应老党员轻型文体活动等。利用每年的“七一”有计划地组织老党员“走出家门、看社区新貌、观城市美景”等活动。针对老党员的思想状况,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经历,谈生活变化、社会进步,不断增强企业退休党员对街道社区自然归属的荣誉感。

二、工作的主要成效

1、形成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共同抓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格局。我们把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组织起来,成立了社区党建联席会。联席会成员由各单位党组织书记组成。街道党工委牵头,定期组织联席会成员讨论社区党建重大事宜,确定社区建设的年度目标,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协商社区服务的分工合作。党建联席会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建设目标的实现进程。

2、出现了“资源共享,同创共建”,联手开展社区创建活动的新气象。社区的发展迫切需要汇聚党在社区的政治资源,更广泛地动员和组织辖区单位党组织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使之成为推动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力量。为此,街道党工委把增强“共驻共建”意识、推进社区党建工作作为社区各项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组织社区党支部大力宣传“小区是我家,繁荣靠大家”、“凝聚社区力量,共建美好家园”、“家住罗星,康乐温馨”等,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党建氛围。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3、涌现了“重在参与,乐于奉献”,积极参加社区建设的优秀在职党员。由于各居民区党支部积极开展“一月一主题”活动,做到了“适时、适当、适量”,常流水,不断线,在职党员参与面越来越广,活动越来越深入。在离退休党员中开展的“五大员”(便民服务员、计生信息员、治安巡逻员、市容劝导员、公德宣传员)活动;在个体工商户党员中开展的“党员经营示范户”活动;在在职党员中开展的“三助一扶”(助残、助贫、助学和扶助下岗职工再就业)活动等,大大地激发了社区党员队伍的活力。正是因为在职党员在地区工作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使老百姓看到了党员的榜样,看到了共产党的希望,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4、营造了“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推动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好氛围。社区党支部将通过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居民代表座谈会,以及设立监督电话等形式,及时掌握党员在社区开展活动的情况,还将通过社区公开栏、宣传栏等,不定期将党员在社区开展活动的情况,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年终,社区党支部将组织居民代表、党员代表及辖区单位党组织对党员服务承诺的落实情况进行一次评议,并将党员评议结果在社区进行公示。克服了一些成员单位不同程度存在的“”和“拖拉作风”,营造了“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良好氛围,解决了老百姓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受到了欢迎。看到这些可喜的变化,群众高兴地说,社区是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事,不是搞花架子。

三、存在的问题

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情况篇4

社区党的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驻社区单位和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按照《中共伊春市委关于驻社区单位和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伊发[2004]7号)的要求,现就如何发挥驻社区单位和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提出如下意见:

一、**镇党委、社区党组织及驻社区单位在社区建设中的主要职责

社区建设工作在县委统一领导下,由县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宏观指导,**镇党委牵头,社区党组织和驻社区单位党组织相互配合,社区内全体党员积极参与,积极构建以镇党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内全体党员为主体,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建设工作新格局。

参与社区建设的驻社区单位是指所有驻地在社区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职党员是指在社区居住,但组织关系隶属所在单位党组织的共产党员。

(一)**镇党委主要职责:1、贯彻实施县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重大决定和工作部署,制定落实共驻共建工作阶段计划;2、组织辖区内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工作,探索社区共驻共建的有效机制,督促指导社区党组织落实共驻共建任务;3、协调联系各社区共驻共建单位开展工作,加强沟通与交流;4、制定完善社区共驻共建的有关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定期督促检查共驻共建工作的开展;5、负责共驻共建表彰奖励的初审工作。

(二)社区党组织主要职责:1、按照工作部署,具体落实共驻共建工作计划;2、积极主动地与驻社区单位党组织联系沟通,共同落实共驻共建任务;3、创新工作机制,拓宽共建渠道,积极为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创建载体,搭建舞台;4、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定期向**镇党委汇报并向驻社区单位党组织通报社区建设情况和共驻共建情况;5、主动争取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和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支持,协调解决共驻共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驻社区单位党组织主要职责:1、立足社区建设和本单位实际,协助社区党组织共同落实共驻共建工作计划;2、积极配合社区党组织设计载体,创新方法,丰富内容,开展各种共驻共建设活动;3、发挥自身优势,为社区开展共驻共建活动提供便利条件,保证共驻共建任务的落实;4、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为社区力所能及地办实事、好事;5、结合单位工作实际,督促本单位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共驻共建工作。

二、驻社区单位和在职党员参与、支持、配合社区党组织开展社区建设的基本途径

1、驻社区单位党组织要尊重和接受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工作中的指导、组织和协调,积极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的各项工作。要成立专门的社区建设工作联络机构,党务副职要直接负责与社区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按期参加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共同研究和落实社区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等工作。要把参与社区建设列入到本单位党建工作内容,与本单位党建工作同安排、同部署。

2、驻社区单位要利用自身资源为社区建设提供服务,对社区开展活动需要使用本单位的公共文化、体育、卫生、服务等设施、场所要积极给予支持,无偿向社区居民开放,要通过多种方式,每年至少为社区办2件实事,真正实现共驻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驻社区单位党组织要教育、动员本单位党员积极、主动参与社区建设,《意见》下发后15日内统一组织本单位党员到所居住社区报到。要定期了解本单位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情况,对社区反映好的党员要大张旗鼓地表扬,反映不好的要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年终驻社区单位党组织要对本单位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将党员在单位表现和社区表现共同纳入民主评议党员内容。驻社区单位党组织推荐优秀共产党员、发展党员,都要事先征求党员和积极分子所在社区党组织的意见,社区党组织未签署意见的不予审批。

4、在职党员要接受本单位党组织和居住地社区党组织的双重管理,积极支持、配合居住地社区党组织的工作。要在社区建设中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公益劳动和文体活动。在职党员无正当理由连续半年以上不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经社区反馈后,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要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评比先优的资格。在职党员无正当理由连续一年以上不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经社区反馈后,本单位党组织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按不合格党员处理。

三、发挥驻社区单位和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中作用的保障机制

1、**镇党委要在县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织的指导下,精心组织,主动协调,保证驻社区单位和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工作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要积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为驻社区单位和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工作提供载体、创造条件。

2、**镇党委要与社区党组织签订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定期组织考核,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社区党组织要与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签订党建协议书和社区事务共管协议书,实现精神文明共创、社会事务共管,社会稳定共保。定期将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共建情况定期向县委组织部反馈,由县委组织部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

3、社区党组织要建立与驻社区单位和在职党员联系和促进作用发挥的有效机制。一是实行驻社区单位和在职党员登记制度,建立驻社区单位和在职党员登记卡,并制做台账;二是实行驻社区单位和在职党员活动记录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社区党组织将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活动情况记录在册,通过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把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大事项、工作思路及时向驻社区单位党组织通报,把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情况及时向所在单位党组织反馈;三是实行评选表彰制度,组织评选社区共驻共建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报县委组织部审核通过后,设立专门奖项,纳入全县“七一”表彰大会一并表彰,激发工作热情,推进社区共驻共建工作扎实深入开展。在此基础上,根据在职党员的特长,组织在职党员组成志愿者服务组织,发挥他们的作用。四是实行意见、征询、反馈制度,社区党组织每半年要对社区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总结,并通过社区党建联席会等形式,听取驻社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通过发放《征求意见书》等形式,征求对社区共驻共建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反馈有关单位限期办理。五是实行定期开展活动制度,社区党组织和驻社区单位党组织要相互配合,每月或每季度开展一次集体义务劳动、群众性文娱活动或其它形式的共建活动。

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情况篇5

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新时期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以及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一项系统工程。当前,我市城市社区建设已进入迅猛发展的快车道,发展势头喜人。但如何进一步借鉴社区建设中的新思路、新做法和新经验,真正建设好和谐社区,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社区建设中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关键一环。本办参与“和谐社区”主题调研课题,目的就在于协助调研组及时掌握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并写出调研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二、参与调研内容

(一)社区的基本情况

(二)对近几年来开展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评估

(三)当前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情况

(1)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组织体系

社区治安防范组织情况。社区有哪些治安防范组织,各类组织的人数、人员待遇、经费来源情况;

各类治安防范组织如何开展治安防范;

社区警务情况。

(2)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方式

创建平安社区的情况;

有效组织开展群防群治的情况;

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内容。

(3)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内容

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情况;

吸毒人员管理教育情况;

对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监视居住人员的管理安置情况;

对组织的防治、打击情况;

帮教组织设立情况;

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情况;

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出租房屋管理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

(四)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经验

(五)目前社区治安综合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六)对今后加强城市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参与调研方式

在调研组的统一调度和计划安排下展开调研。总的要求,调查面要广;挖掘资料要深;掌握的数据、经验、主要问题要实;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新。

1、深入群众、街道了解情况;

2、召开有关基层机构部门负责人座谈会;

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情况篇6

[关键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素质;基层调研;分类定级;阶段调度;阵地建设

2012年至今,东洲区以创先争优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突出解决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难题,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有效推动全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一、提高党员干部素质

1、领导干部做表率。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领导干部要做表率,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下基层、抓基层、联系基层。党委书记要把基层组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要联系一个或几个基层党组织,直接了解情况,解剖麻雀,在点面结合上下功夫,推动基层工作上水平。区级党员领导先后深入基层了解村、社区实际,为基层把脉,有效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2、强化教育培训。为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书记素质,主要在人员培训上加大力度。首先对村书记、村主任进行全员培训。其次组织开办村干部培训班,区委书记亲自授课,每年举办一次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保证每个社区都有一名党支部书记参加培训。并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大力宣传党员楷模,做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

二、建立包保制度

为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年,区委制定印发《东洲区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实施方案》,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包保乡镇街道及村社区制度,保证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个乡镇街道或系统党委、一个村或社区、一家非公有制企业,每名干部每季度深入基层至少一次,指导基层党组织建设。此外,进一步明确全区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至少帮扶一户困难户,定期入户走访,关心困难群众。

三、深入基层调研

区委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多次深入乡镇,了解基层实际,推动经济发展。如企业搬迁建设问题,后进党组织整改问题,要求镇党委积极配合加紧做好村卫生室规划建设等工作。了解已引进的企业建设开工情况,并就当初引进企业没能正常开工或开工后企业按照新的规划需要异地重建的情况广泛征求乡镇干部和村民意见,为区委正确决策奠定了基础。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开展“三学三送三促进”活动,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帮扶困难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四、搞好分类定级

以基层党工委为单位,对所属基层党组织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测评打分、分类定级。在分类定级的基础上,组织各基层党工委进一步明确责任,认真开展分类定级“回头看”,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后进党组织转化措施,突出抓好重点。在整改中,突出抓好村级及社区班子建设、活动阵地建设、党员管理及远程教育等工作。与此同时,区委就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向基层派出4个专项指导督查组,认真对照各党工委的责任目标,督促社区、村级党组织晋档升级工作。

五、加强阶段调度

为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区委组织部组织召开基层党工委副书记、组织委员及社区、村党组织书记代表座谈会,对基层党建工作情况进行阶段调度。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情况进行深入调研,了解企业党组织建设及生产情况。三年来,东洲区新建非公企业党组织5家,改建两家,“两新”组织覆盖率得到了提升。

六、推进后进村整顿

严格考核后进村第一书记工作。及时召开后进村第一书记对接会。组织好各乡镇党委书记、村书记与第一书记对接。组织第一书记参加省、市、区三级培训;依托乡镇对第一书记进行跟踪考核;组织第一书记入户走访调查,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及村“两委”班子会,第一书记驻村情况反馈座谈会等。建立第一书记工作台账,做到一村一档,专人负责,动态考核。第一书记到村亲自签到,记录驻村日记。各乡镇党委制定了岗位责任考核细则,每半年对第一书记工作进行考评。建立了第一书记村、乡、区三级工作档案,由各乡镇负责收录第一书记的相关资料,分类归档组卷。

七、加大阵地建设

区和乡镇、街道两级组织借助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契机,加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2015年底前消灭无村部村。目前,章党经济区先后已有5个村部完成改扩建任务。哈达镇已经完成古塘村的改建任务。碾盘乡也完成了2个村部的改建任务。借助旧城区改造完成了改建新建5个社区活动室建设的任务。

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情况篇7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7大精神,提升我区城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决定在全区开展“街道社区党建示范区”建设工作。现就有关事项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开展街道社区党建示范区建设工作,要坚持以党的十六大(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城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密结合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建设的工作实际,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运行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目标,切实加强街道社区党组织和群团组织配套建设、领导班子和工作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示范区”的示范带动,大胆探索新途径、总结新经验,切实扩大党在社会组织和城市基层工作中的覆盖面,增强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开展街道社区党建示范区建设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是:i、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要把方便居民、服务群众,不断满足社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党建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工作实际,突出各地特色,对不同层次的示范区创建实行分类指导,科学、合理制定工作规划,实行动态管理,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3、立足基层、强化基础的原则。明确街道社区党组织创建主体的职责,建立激励引导机制,激发其内在活力;同时,在工作力量、活动阵地、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街道社区党组织整合社区资源和服务群众创造条件。4、求真务实、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从解决当前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真正做到创建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5、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坚持以改革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不断改进、完善示范区建设的方法和措施,提高示范区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工作范围和目标任务街道社区党建示范区包括街道和社区两个层次,建设工作以创建“五个好”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活动为基础,在7个城市区的所有街道社区及各县(市)政府所在地的城镇社区进行。目标任务是:1、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及时、合理设置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并根据党员从业状况和居住区域等情况,分类、分片设置党小组;抓紧在街道辖区内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以及流动党员和外来务工党员中组建党组织;完善社区基层群团组织及居民自治组织设置,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各负其责的城市基层工作网络。推行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与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倡导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与社区居委会主任“一肩挑”。2、加强街道、社区领导班子和工作队伍建设。积极推行下派机关干部到街道、社区任职和工作的做法,逐步建立起有利于优秀干部向基层流动的选人用人机制,在人才动态流动过程中,切实把街道、社区领导班子选好配强;坚持新录用公务员到基层锻炼制度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的做法,不断改善和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培训机制,依托党校、普通高校、网络教育资源等,开展以政治理论、城市管理及社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街道社区干部岗前培训和任期内培训,探索并逐步实行社区工作者岗位资格证书制度。深化居务公开和社区民主管理工作,探索推行并逐步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向党员大会述职和居民民主评议居委会成员等工作制度,切实加强对街道社区领导班子和工作队伍的监督。3、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对街道社区各类党员的情况建档立卡、登记造册,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健全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和学习制度,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根据社区党员的不同情况,探索开展分类管理、设岗定责工作,明确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同时千方百计帮助党员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构筑管理与服务有机统一的工作网络;加强社区党员活动阵地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活动载体,积极探索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有效形式,发挥其在社区建设和社会公众生活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及时做好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等服务工作,重视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发展党员,稳步壮大社区党员队伍。4、建立、完善资源共享、优势互

补、共驻共建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对社区内各类组织和群众团体的领导、协调和指导,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牵头,有关部门、辖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协商议事机构的作用,协调好条块关系,定期沟通情况,研究解决社区建设和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共建工作机制,依托各类有效活动载体,做好辖区内的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健全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建立社情民意收集反馈机制,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关系。5、努力提高党组织领导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把开展党建工作与真心实意为社区居民办实事、谋利益结合起来,以低收入群体为重点、以利益协调和资源整合为主要方法,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用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实绩与居民的满意程度,检验党建工作的成效。三、方法步骤和评选挂牌示范区建设工作从2009年8月启动,通过考核,从各市、县(区)表彰、推荐的“五个好”街道党工委和“五个好”,社区党支部中,选择若干个街道、社区,进行命名挂牌;以后每3年左右评选一次。示范区实施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已命名挂牌的街道社区党建示范区要继续参加下一轮次的评选。评选工作实行三级联动,申报“全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县(市、区)”者,其所属街道和社区党的组织达到“五个好”的比例均不低于50%。建设工作的具体步骤为:1、制定方案。各市、县(区)按照本《实施意见》的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并及时将方案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2、分层推进。各建设单位按照上级党委的部署,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积极探索各种有效途径和办法,分层次、按要求深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3、推荐申报。各县(市、区)从确定的“五个好”街道、社区党组织中进行比较,遴选1—2个最典型的,向市委推荐;各市对所属县(区)上报的推荐对象逐一进行考核,广泛征求意见后,确定推荐对象,向自治区党委申报。4、考核审定。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根据党建示范区建设标准,对各市申报的单位进行考核,研究提出街道社区党建示范区候选名单;自治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研究审定,报请自治区

党委同意后,进行命名和授牌。5、总结宣传。对街道社区党建示范区建设工作进行总结,集中宣传、推广示范区的典型经验和成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带动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同时,根据新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完善工作内容,修订示范区建设标准。四、组织领导1、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各级党委要把街道社区党建示范区建设工作列入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与基层党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盘考虑,整体推进;各级党委书记要切实履行管党责任,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联系点,定期调研,加强指导,抓点示范;各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2、突出重点,勇于创新。要通过开展示范区建设工作,积极探索研究解决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从县(区)、街道、社区各自的不同情况出发,认真落实建设工作任务,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形成特色。市、县(区)要加强对街道社区党建区域性整体发展战略、目标、规划、宏观政策和区域性协调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街道要在领导方式、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运行机制等方面大胆突破;社区要在具体的服务网络和方式、共驻共建、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实践,积累经验。3、改进方法,分类指导。各县(市、区)和街道要根据实际,广泛开展“五个好”创建活动,为示范区建设的开展和逐步深化打好基础;要加强对街道社区党建示范区建设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措施,搞好分类指导;要认真总结工作中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注意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和促进创建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情况篇8

一、开展“四进社区”试点工作的主要考虑

(一)探索组织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开展“四进社区”试点工作的出发点,就是把在农村开展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落实党员承诺制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借鉴到城市社区党建工作中,统筹城乡党建工作协调发展,形成整体推进全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二)探索贯彻落实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的有效载体。开展“四进社区”试点工作的着力点,就是通过明确区(市、县)、街道、社区三级党组织的责任,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通过构建社区远程教育体系、抓好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夯实基础、拓宽渠道;通过开展党员承诺制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实践活动,进一步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三)探索解决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突出问题的有效载体。贵州的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较弱,各地普遍存在着整合社会资源的工作机制不健全、社区建设投入不足、党员管理较为松散、社区服务群众功能较弱等问题和困难。开展“四进社区”试点工作,就是要根据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解决的办法。

(四)探索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和激励机制、落实党员主体地位的有效载体。开展“四进社区”试点工作,就是要探索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和激励机制,形成上级党组织关心下级党组织、党组织关心党员、党员关心群众的工作局面;探索社区党员增强主体意识、行使民利、履行党员义务的有效途径,真正落实党员的主体地位,引导党员在各自岗位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四进社区”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以“三级联创”进社区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体系

我们通过深入开展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实现区(市、县)、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形成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环环紧扣、整体提高的工作格局,建立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体系。

一是建立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协调机制。通过“三级联创”,区(市、县)委进一步调整充实了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社区党建工作制度,调整和充实了由街道及社区党组织牵头、驻区单位基层党组织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或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协调各有关方面共同做好社区工作;强化了区(县、市)委、街道党工委在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加社区党建工作的职能,明确了各级党组织在社区党建工作中的职责,形成了“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加大了社区组织资源整合力度;完善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其他组织的关系。

二是建立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管理考评机制。各地进一步落实全省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创三强”活动的目标要求,把“上下联创”、“示范带创”、“共驻共创”和“强基础”、“强素质”、“强机制”等方面的考评标准纳入“四进社区”试点工作。同时,把社区党建工作作为考核街道社区领导班子的重要内容,根据各街道社区的特点,进一步细化、量化考核责任书,强化过程管理和目标考评。

三是建立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示范引导机制。各地注意选择不同类型的社区作为试点,加强分类指导,总结典型经验。试点社区主要以地缘型、小区型和单位型为主,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一些由“三线”企业职工聚居形成的社区,以及由无工作单位的城市居民聚居形成的社区,有的地方还选取了困难企业职工较多的社区进行试点。各地努力把试点社区培育成工作成效好、特点较突出、示范效应强的先进典型,并且发挥好这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

四是建立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结对帮扶机制。借鉴农村党建扶贫的做法,一些地方尝试建立了区(县、市)属机关党组织结对帮扶社区党组织制度,通过“一帮一”、“多帮一”等形式,切实为社区党组织及困难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促进“四进社区”试点工作深入开展。

五是建立和完善社区干部选拔培养机制。各地注重拓宽选拔渠道,采取从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中选拔的办法,结合公开招考公务员、实施“一居一名大学生”工程,不断充实社区干部队伍,提高整体素质。采取民主选举、竞争上岗、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办法,搭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各级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切实抓好社区干部的培训教育,特别是抓好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的培训教育。

(二)以远程教育进社区为平台,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员经常性教育机制

一是加强社区远程教育站点硬件建设。在每个社区建立一个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各地按照要求,统一了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的建设标准,落实了远程教育经费保障办法,积极整合教育、民政、文化、科技、广电、电信等部门的相关资源,共同投入社区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各站点普遍配置了一台微机、一套投影仪、一套音响设备、一套防雷设施,建立了远程教育学习室、教学资源片库,为社区党员开展经常性教育、社区居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搭建平台。

二是建立社区远程教育工作机制。我们明确了区(市、县)、街道、社区各级党组织在社区远程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责任,建立了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制定了设备管理使用、开展教育学习活动等方面的制度,及时明确了社区远程教育技术服务、软件开发、教学培训、站点维护与管理等方面专兼职人员,建立了社区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各地大力开发和利用适用于社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信息资源,建立远程教育资源库,为社区党员干部教育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针对性强、基层干部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

三是充分发挥社区远程教育站点作用。社区党组织通过远程教育互联网站、有线电视、视频会议系统及发放教学课件等方式,组织社区党员干部和居民群众开展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明确不同的教学重点,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比如,组织社区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组织社区居民学习科普文化、家庭教育、养身保健、医护急救、花草种植、实用技能等方面的知识;组织青少年学生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开展课外学习,把他们从网吧中吸引到远程教育的“校外课堂”来。群众把社区远程教育接收站的功能概括为“一站带六点”,即“党员管理教育点、居民德育提升点、失业人员培训点、就业信息点、综合文艺演播点、学生校外辅导点”。

(三)以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切入点,夯实社区党组织开展服务的基础

一是建好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设施。各地采取资源整合、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办法,区别不同设施的建设任务和功能定位,调动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资金和场地等问题。我们对建设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设施作出了规定,明确凡是租借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公房的,原租借单位要继续优惠、优先租借;由社区组织经批准自建的,作为社区组织办公、居民活动场所使用并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一些临时建筑,经上级土地规划主管部门审批,可以批准为永久性建筑;除企业以外的单位型社区,可以由单位提供工作用房和公益设施,供社区组织和居民使用;旧城区改建和新建城区的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公益设施,要按照规划设计的要求,由开发建设单位同步建设;对于无力承担新建、扩建、购买、租借用于工作用房和公益设施的费用及维修、物业管理、水电、取暖等费用的社区,政府部门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必要的财政补助。同时,倡导驻区单位依据自愿原则帮助社区解决用房用地及有关资金问题。

二是建立完善社区建设经费投入机制。我们采取市、区、街道三级财政补助一点,社区组织自己筹集一点,驻区单位资助一点的办法,逐步建立了以市、区、街道三级财政投入为主,社会集资为辅的社区建设资金保障机制体系,保障了社区党建工作资金、社区办公经费以及社区党务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的补贴资金;同时,还建立了与社会平均工资同步增长的补贴机制,建立健全了对社区组织发展公益事业的专项补助制度,采取项目管理办法,支持社区组织开展公益事业。各项保障资金的注入,提高了社区组织服务居民群众的能力,进一步激发了社区工作者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

三是加强社区组织活动场所管理,完善服务功能。在社区组织活动场所中,除了“两委”班子成员的办公室外,还配置了党员活动室、会议室、电教室、图书室(文化室、阅览室)以及爱心超市、社区服务中心等,并配备了电脑、电话、电视等必要设施,增强了社区活动场所凝聚党员、服务居民的功能。

(四)以开展党员承诺制为纽带,进一步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一是丰富、完善党员承诺制的形式、内容和实施办法。一些社区把党员承诺的内容形象地概括为“八包八员”。“八包”,指承诺重点联系环境卫生、发展党员、计划生育、综治禁毒、宣传发动、就业信息传递、就业扶助、消防安全等八个方面工作;“八员”指承诺以某种职责身份发挥作用,比如政策法律宣传员、民间纠纷调解员、居民群众联系员、社区治安巡逻员、计划生育信息员、科普知识讲解员、文体活动组织员和环境卫生监督员等,努力做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党员承诺制的实施,主要有以下五个环节和步骤:(1)合理定诺。党员承诺内容坚持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党员自愿、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由党员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责、专长和能力,在岗位服务、实事办理等方面自愿提出承诺事项,确保符合实际、力所能及。(2)郑重承诺。党员以书面形式提出承诺内容,交社区党组织审查通过后,与党组织共同签订《党员承诺书》,通过社区党务公开栏向群众公开承诺事项、落实时限、联系电话等,自觉接受群众监督。(3)切实践诺。每个党员针对自己的承诺内容制定具体措施,以实际行动履行承诺,同时,社区党组织主动搭建有效平台,帮助党员认真兑现承诺。(4)动态查诺。社区党组织通过召开党员承诺工作例会,及时掌握党员践诺情况。同时,党组织还不定期地对党员践诺情况进行督促检查。(5)民主评诺。通过党员自评、党内互评、群众参评和支部测评等形式,对党员兑现承诺情况进行考评,作为年度党员民主评议和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另外,对践行承诺表现突出的党员,各社区党组织还与其所在单位党组织或部门沟通情况。

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社区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机制、党员服务和联系群众机制。首先建立了在职党员登记管理制度。社区党组织建立在职党员登记制度、设岗定责制度、双向联系反馈制度等,通过发放《在职党员联系卡》,对辖区内的在职党员进行登记造册,同时,主动与这些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保持联系,把党员参加社区活动情况作为民主评议、评先评优的依据,鼓励在职党员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文化、卫生、安全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其次建立了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制度。社区党组织制定社区党员外出报告、定期汇报交流和支部定期探访等制度,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站,对辖区内的流入党员登记建档,设立流动党员服务专线电话,并积极为流入党员提供学习和活动场所。还建立了对下岗失业人员中党员的关爱管理制度。社区党组织在下岗失业职工党员中积极开展“下岗不失志、离岗不离党”主题教育活动,采取结对帮扶、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帮扶、建立爱心档案、党组织定期慰问等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就业、看病、子女就学等方面困难,增强他们对社区党组织的归属感。

三是以服务困难群体为目标,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扶贫帮困长效机制。一是建立“爱心超市”。针对社区困难群体遇到的再就业资金短缺、子女上不起学、无钱治病等困难,由各社区党支部牵头建立“爱心超市”,通过采取“办公经费省一点、辖区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的办法筹集“爱心超市”的物资和经费。二是建立辖区单位共同帮扶制度。各社区党组织深入辖区单位进行协商,采取每个辖区单位在能力范围内至少帮扶一个特困家庭的办法,形成共同帮扶困难家庭制度。三是建立长期定向帮扶制度。一些社区党组织积极开展“长期扶助下岗人员再就业、长期扶助贫困人员脱贫解困”活动,为下岗贫困人员排忧解难。社区党组织还针对社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的现象,对辖区老人的情况作了全面细致的调查了解,建立了信息档案,制作了“爱心助老联系卡”,组织党员、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社区服务志愿者为他们服务。

三、“四进社区”试点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四进社区”试点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社区群众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联系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通过整合各方面社会资源,形成各级共抓、城乡互促、各单位协调配合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必须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服务。只有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结合实际,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使“四进社区”试点工作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必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真正形成社区党建工作合力。开展“四进社区”试点工作,必须明确市、区、街道、社区各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真正形成社区党建工作合力,共同解决社区党建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不断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效。

(四)必须改革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路子。开展“四进社区”试点工作,就是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创新发展。

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情况篇9

一、充分认识在市直单位中开展“党员进社区”活动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社区建设和管理在党和政府工作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基础在基层,社区是载体。社区地位与作用的日益凸现,必然对社区党建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才能得到体现,才能确保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在市直单位中开展“党员进社区”活动,旨在促进市直单位党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是新形势下整合社区资源、形成社区建设合力,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在市直单位中开展“党员进社区”活动,有助于拓宽监督渠道,健全干部监督机制,促进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树立党员干部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助于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党风、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推动我市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稳定发展。

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背景下,大力在市直单位中开展“党员进社区”活动,强调党员如何在社区生活中发挥作用,这对于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促进社区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各单位党组织必须从全局的、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党员进社区”活动的重要意义,积极落实“党员进社区”活动,探索开展“党员进社区”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在市直单位中开展“党员进社区”活动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1、参加对象:市直单位党组织管理范围内的在职党员。

2、活动内容:主要是要求市直单位中的党员在所居住的社区亮明党员身份,参与社区活动,由社区党支部将其在社区参与活动的表现情况反馈给所在单位党组织。

3、开展活动的基本方法:在今年3月底以前,市直单位党组织要动员、组织在职党员持《中国共产党党员证明信》和《在职党员基本情况登记卡》到居住地社区(居民区)党组织报到。《中国共产党党员证明信》由市直单位党组织统一到市直机关工委领取。市直单位的党员向社区党支部报到后,社区党支部要积极组织市直单位的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服务等活动。如党员居住地搬迁,由本人及时将个人在社区党支部登记的有关资料转交到新居住地社区党支部。

三、在市直单位中开展“党员进社区”活动的基本要求

(一)市直单位要积极组织好“党员进社区”活动。市直单位党组织主动向社区党组织介绍在职党员情况,组织好单位在职党员持《中国共产党党员证明信》和《在职党员基本情况登记卡》到居住地社区(居民区)党组织报到。同时,市直单位党组织要把《在职党员社区联系册》分社区填写好,送到各社区,报到市直机关工委备案。要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提供条件,经常关心、了解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情况,主动沟通、配合社区党组织做好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工作,干部职工集中居住或工作在社区的单位党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党建资源共享,尽力为党员参与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街道社区党组织要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创造条件,搭建舞台

1、明确专人负责联络工作。每个社区(居民区)党支部都要建立《在职党员社区联系册》和党员服务站,党员服务站领导成员由各社区在职党员推选,党员服务站负责与在职党员的联络、协调等工作,制定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的目标任务、活动计划,具体组织开展活动,担负起活动组织者的责任。

2、因人而异地安排工作。做到适时、适宜、适度,形式多样,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的特长和积极性。一般可组建志愿者服务队或划定党员责任区,组织在职党员参加各类咨询,科普宣传、绿化保洁、医疗服务、义务修理、治安巡逻、广场文化、献计议事、关爱援助、关心青少年等活动。组织在职党员开展社区活动一般利用“八小时”以外时间,要考虑在职党员的劳动强度。

3、建立在职党员人才资源库。社区党组织要对在职党员的特点进行认真分析,重点掌握联系一批有专业特长、有社会影响、又热心社区公益活动的在职党员,建立相应名册和台帐,定期组织他们开展一些专项活动。

(三)在职党员要积极参与社区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市直机关单位的在职党员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区活动中时时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始终做到“八小时以内”与“八小时以外”一个样。要尊重、理解、支持街道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合理处理好自身工作与参与社区活动的关系,服从安排,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工作,为社区建设和管理、创建文明社区贡献力量。

四、建立健全的“党员进社区”活动机制

为保证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取得实效,要建立健全的活动机制。

1、建立在职党员登记报到制度。各社区党组织负责社区在职党员登记工作,加强对在职党员8小时工作之外的管理和监督,建立社区在职党员名册及档案,掌握在职党员的职业特点和个人资料。

2、建立在职党员表现情况反馈制度。社区党组织要积极收集在职党员在社区的工作、生活、做贡献情况,广泛认真听取社区居民意见,并结合掌握情况,每半年向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进行一次沟通、反馈。社区党组织向在职党员所在党组织发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反馈情况卡”,定期对党员表现情况以书面形式通知党员所在党组织。

3、建立考察党员干部听取社区党组织意见制度。市直单位在选先评优、民主评议党员、提拔使用干部等方面涉及考察工作时,注重听取社区党组织意见,将党员8小时工作以外在社区的表现作为重要内容,社区党组织认定不称职的干部不能作为评优、提拔的对象。

4、建立定期走访制度。科级党员干部由市委组织部负责到居住地所在社区走访,一般干部由所在单位党组织主要领导到居住地所在社区走访。走访工作每半年一次。

5、建立在职党员活动情况定期通报制度。街道社区党组织要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宣传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社区在职党员,对于表现一般的或起反面作用的在职党员及时向市委组织反馈,由市委组织部给予通报批评;市委组织部适时召开一定规模的会议,对活动进行总结表彰,使此项活动真正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情况篇10

一、指导思想

建立组织机构、工作任务、评比考核进社区申报准入制度,旨在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理顺社区工作关系,落实“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的要求,规范各部门各单位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减轻社区工作负担,依法完善社区“四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职能,使社区的民主自治更趋规范化和制度化,为不断推进我市社区依法自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准入管理

政府职能部门、党群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以下统称申请单位),凡拟将组织机构、工作任务、评比考核等项目进社区的,均实行准入制度。对社区居委会单独要求申请单位提供上门服务的,不列入本制度规定范围(下同),但须报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建立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具体由市委、市政府各1名副秘书长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审定全市范围内的组织机构、工作任务、评比考核等项目进社区工作。日常事务由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

三、审批程序

(一)申请

1、申请单位向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申请准入实行集中办理,对于组织机构、工作任务、评比考核等项目进社区的,原则上一年申请两次(每年1月和7月)。对举办培训、开展调查等项目进社区的,采取即时审批的办法,但须提前5个工作日提出申请。

2、填写《杭州市组织机构、工作任务、评比考核进社区准入审批表》(详见附件,以下简称《审批表》),并附相关资料。

相关资料包括:组织机构功能说明、运作方式、年度工作经费保障情况说明等;工作任务要求、工作人员、经费保障情况说明等;评比考核依据、时间、内容等;培训、调查方案等。

(二)审批

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对申请单位提出的申请事项,事先会同申请单位、相关中介机构和部分街道(乡镇)及社区进行评估分析,提出初审意见。

在此基础上,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根据申报项目的可行性、合理性分析结果,作出审批决定。

四、工作要求

经审批同意组织机构、工作任务、评比考核进社区的,由申请单位持《审批表》与街道(乡镇)联系,由街道(乡镇)协助落实进入事宜。街道(乡镇)和社区凭《审批表》接纳进入机构及工作任务。申请单位要在实际工作中按照“责权利相统一,人财物相配套”的原则,根据“费随事转、人随事转、权随事转”的要求,在组织机构、工作任务、评比考核进入期限内落实必要的人员及经费。

对未经审批同意擅自进入社区的组织机构、工作任务、评比考核,社区有权拒绝。

五、管理监督

(一)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将已办理的《审批表》统一进行登记,并于每年年底会同各区、县(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协调小组),对组织机构、工作任务、评比考核进社区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评估,检查结果统一公布于《杭州市社区建设简报》。

对未按审批要求操作的进入单位,由审批机构督促其限期整改;限期整改仍不到位的,予以撤销。

(二)各区、街道(乡镇)要根据审批要求,跟踪、检查、落实各申请单位的执行情况并及时上报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部门工作进社区后要自觉接受社区评议,建立规范的评议制度,实行一年一评议。评议活动由社区居委会组织,评议小组由社区“两委”(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居民代表、社区议事协商会代表、进入社区单位的代表组成。

评议的主要内容包括:部门工作进社区后,执法是否公正,政务是否公开,行风是否优良,服务是否完善,作用是否明显,经费是否落实,群众是否认可。

评议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档次。评议结果由社区居委会以书面形式分别送达被评部门及其同级效能办和准入审批机关。

(四)对审批同意进社区的项目,社区应积极支持并配合做好相关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