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入学教育感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2:49

大学入学教育感想篇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价值的影响,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社会发展的规范和要求。当今,高校是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营地,开设专门课程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规范大学生行为,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但大学生群体在这些方面表现不尽人意,离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不能解决问题,应该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以情感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弥补单调、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教育者在大学生的教学活动和生活中借助自己的人格魅力、情感、语言、教学艺术等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向积极方面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不再是机械、被动的交流,双方建立在平等、尊重、民主的基础上,大学生能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沟通,教师能及时获得信息,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活动以及发展状态等有用信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和思想政治的实施效果都有积极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技能的提高,还包括拥有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态、较高的素质等。而与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相背道而驰。许多大学生因为缺少关怀和有效的开导,遇到困难时选择极端方法解决问题。这些严重阻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以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平等、开放的交流和沟通,一方面老师可以及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教育,另一方面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只有改变“满堂灌”的思想政治教育,用情感教育拉近、感染学生,获得他们真正认同、信任、赞赏时,才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大学生富有活力和想象力,很难吸收理论性质很强的课程,尤其是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他们看来,思想政治教育课既不是专业课,又没有趣味性,没必要认真对待。因此,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展开及取得成效。但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抓牢、抓实。高校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难题,怎样才能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紧紧围绕情感教育,才能走进学生心窝,否则,一切教育形式都是空谈,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表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的老师由于主观原因,或多或少加了自己的情感。但总体上,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存在缺失,这正是问题的关键之处,须亟待解决。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情感教育观念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成了相关老师的教学任务,这些老师很少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神圣伟大的职责,因此,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及相关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情感教育的观念和意识。思想政治课老师通常照本宣科,一堂课下来很少有自己的切身看法和与学生的交流,不言而喻这样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后果。辅导员和班主任缺乏真心关怀,他们通常点到为止,做到职责不缺位即可,有的甚至带有侥幸心理,学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情感教育的实效性等问题被相关老师抛到九霄云外,在如此观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取得进展,大学生的诸多问题不难解释。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方法不当

凡是都要讲求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大,更需要大学教师讲究一定可行的方式方法。老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用纯理论进行到底,理论灌输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和厌烦感。有的老师知道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方法,可是他们在具体的教育中却适得其反,例如:抓不住学生情感的需求,树立身边的榜样使得学生更为反感,处理课堂问题没有控制好情绪,不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等。类似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大学生难以信服、认同和改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少情感教育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一定的环境来进行,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观点、思想,在紧张、对峙、枯燥的氛围中,学生不仅不能认真听讲,反而增添对老师、学科、上课内容的厌烦、疲劳、反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少情感教育的环境,例如:缺少文化环境,缺少与学生家庭合作环境,缺少教师之间沟通交流环境等。大学老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灌输具体的政治内容,把繁杂的事物逻辑关系硬塞学生,因此,学生难以熟记和理解,完全是为了应付老师和考试,难以改变大学生的错误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把情感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对大学生进行熏陶教育。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者的努力,更需要教育者创设优良的环境,只有情感教育合力的提高才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长为符合国家要求的栋梁。

(一)培养教育工作者情感教育的观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高低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个人的综合素养水平。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激情、结果。因此,学校领导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应该培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观念。高校在学期课程设置、课程计划中做好相关准备和规划,总体实施情感教育的战略,抓好全局工作,统领好教师群体。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后,定期向学校汇报大学生整体和阶段的发展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谈论和交流,形成教师之间经验的总结和交流。只有学校重视,教师负责的情况下,教师才能树立真正的情感教育观念。

老师的价值观和学生观关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老师要树立好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价值观是一个期望性观念和情感意识,它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决定着人对客观事物价值的选择、追求和取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只有认清了自己选择职业的社会价值,才能在这个职业上有所追求、有所贡献。高校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专家的疏导,让大学老师更加肯定自己的奉献和价值,平常多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工作,提高他们自身的教育意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高校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以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融入就与老师的学生观密切相关。关系到教师能否正确观察学生、认识学生、理解学生和对待学生,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投入,关系到教师能否启迪学生的智慧等。学校多提供教师和学生合作的机会,例如:让学生和老师同台演出,老师和学生有定期的交流交谈等,这些可以培养师生之间感情,对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有帮助。

(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方法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性格特点,尤其要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融入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习惯用传统的理论进行教育,没有充分以学生为本,颠倒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需要改进以往教育过程中的理论灌输法,要用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方法进行情感教育。

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时融入疏导教育方法。也就是在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中即不堵塞言路,又要善于引导,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情感教育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即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容易忽略这个问题,上课的方式陈旧老套,很少与学生互动,即使有互相交流的机会,也没有很好利用疏导的方法,在教育中循循善诱,说服教育。大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性较强,单一、老套、枯燥的教育方法不能满足其需要,更不能使学生信服。如果用疏导的教育方法,不仅让学生产生兴趣,而且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接受理论观点,提高认识水平。

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时融入典型教育方法。典型教育也叫示范教育,它是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僵化、教条式的教育,是大学生通过情感的认同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典型示范教育,能把抽象的理论变成身边的人、事、物,这样的比较说理教育更富有感染性和可接受性。老师要抓住典型,树立典型,正反面结合教育,激发大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达成一致的认识。

(三)营造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环境

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轻松、愉悦、民主的情感教育环境,想表达的观点受现实情况和氛围的制约,不能口吐真言,自由交流。在情感教育中,文化环境和大众传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受这两个环境的消极影响,导致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实效。

社会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因为人的思想毫无例外都受到一定文化的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也必定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高校应该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提高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例如:艺术表演、传统文化趣味活动、道德标兵评比等。把隐性的情感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潜移默化的陶冶、感染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营造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十分必要,特别是大学生接触较多的网络环境。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大学入学教育感想篇2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渗透;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031-01

感恩是一个人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或者恩惠表示发自内心的感激。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有恩必报的责任,是爱的升华,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

1.新形势下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1中学生缺乏感恩的现状及主要原因。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外来的多元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不断碰撞冲击,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美德受到了日益严峻的挑战。就连许多原本淳朴善良懂得感恩的孩子也变得自私冷漠,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贪婪吝啬,对父母,老师,他人和社会、自然都缺乏感恩之心。在他们心中,他们觉得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行为,他们并不认为别人对他们的那些付出就是恩惠,他们也就不会产生感恩之情,最终也就没有做出感恩之举。

1.2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感恩教育中所当担的重任。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是学科渗透。因为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而思想品德学科在学生感恩教育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新课改之后的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内容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包含了不少培养学生情感行为的要素。其包含的感恩教育因素不仅丰富多彩、具体生动,而且几乎凝聚了人类高尚道德情感的方方面面。如,金钱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都是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教师与其他任课教师相比,肩负的责任更是重大。

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使得思想品德课教学和感恩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如何利用现有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对学生渗透感恩教育

那么,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如何利用现有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对学生渗透感恩教育呢?

2.1思想品德教师要结合情理,通过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感恩知识进行感恩教育。感恩的前提是知恩,也就是了解恩。教师可以把有关"恩"的信息细分为几部分知识传递给学生,内容包括恩的含义,感恩的内涵,感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感恩的具体对象和感恩的具体做法五个方面。例如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在湘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第一节《亲子之间》的课程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讲述在家务农父母的艰辛,也可以由老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留守的初中生懂得在今天激烈竞争的社会,出门打工的农民工父母的种种心酸。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每个人过去或现在得到的一切并不是命中注定,天经地义的;学会感恩是学会做人的基础。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感恩父母,因为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而且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既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老师对感恩知识的系统介绍,学生才能形成一个关于感恩映象的有机整体,以便于学生联系理解,有利于学生把感恩知识升华为感恩之情再转化为感恩之举。如此一来,教师与学生便可自然而然进入到了落实感恩的具体行动--如何孝敬父母。通过教材内容进行感恩教育活动,学生心存对父母感恩,学生会懂得父母的艰辛、懂得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懂得回报父母的爱,珍爱自己的生命。

2.2教师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材找准切入点渗透感恩教育。湘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与感恩密切相关的内容,有许多进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可以把教材相关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将其中蕴含的主题作为具体切入点。这些切入点运用恰当,很容易点燃学生精神世界里感恩的情感火花,并且最有可能使火花变成熊熊烈火,照亮学生整个精神世界。教师要根据这些相关的内容在不同时期进行多次深入地渗透感恩教育。例如我们湘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的第四单元《做负责的公民》便给我们阐明了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接着在《师生之间》里,我们可以把感恩教育更进一步深入,老师交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老师是我们的再生父母。我们在感恩父母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和感激为我们的健康成长默默奉献的老师。而学到《关爱自然关爱人类》,先是从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自然资源,生存环境方面着手,告诉我们自然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是对我们有恩的;接着从人类的过度消耗导致了自然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我们的朋友大自然在哭泣,让我们的学生意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我们对大自然不仅仅要心存感恩之心,更重要的是要把感恩大自然的行动落实到实处,从点滴做起,用行动感谢大自然,和大自然做朋友,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此外,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情知识告诉我们的学生,除了要感谢养育我们的父母,教育培养我们的老师,为我们提供生存所需的大自然外,我还应该感谢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感谢我们的党和人民,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恩教育实现了由小家到大家的升华。

参考文献:

大学入学教育感想篇3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实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高度关注。小学思想品德课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情感教育,营造宽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一、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

教育改革要求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现实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升学压力等方面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还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不是被语文、数学、英语等“主流”课程挤占,就是因为本身“枯燥”而被敷衍应对,更谈不上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往往造成学生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脱节。

(二)应试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只管知识的传授,对情感投入的成分不够,往往提不起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兴趣,甚至出现反感的情绪。

(三)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缺乏情感投入,很难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很难疏通思想渠道,更达不到陶冶学生情操和良好教育效果的目的。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淡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会带来疲劳”;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没有人的情感,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能产生”。可见,情感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加强情感教育,达到情感和知识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情感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喜欢问为什么,偏爱形象思维。教师应该紧紧抓住小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特点,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感受,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对知识和身边事物的认知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积极情感背景原则,揣摩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和思维状态,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

(三)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如何,课堂氛围是否良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互动和参与。积极的情感教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利于集中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学生体会到独立发现和探索的愉悦。

(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教师应该通过教学不断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几点建议

突出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地位,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是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关于情感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提高的目标要求。下面结合本人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对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提几点建议:

(一)深挖教材,积极寻找情感因素。思想品德课本身比较枯燥空洞,仅靠传统的说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人、事或自然现象等,研究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深挖教材中所体现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的内化,真正达到明理、受教育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努力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主要是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一定场景来吸引学生注意,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注意力和学习效率。其方式可以是小品、幻灯片、录音、实物展示等,让学生“触景生情”,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感性情感上升到理性情感。如在教学《我长大了》这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激发学生对父母的回报之情,我在课前让家长制作以“妈妈爱你”、“爸爸爱你”为主题的录音,录音中家长的每一句话都表现了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同学们听着家长的录音,都沉浸在一种温馨、感动的氛围中,为“我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这一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同学们深情的回答打动了全班的同学,也深深的打动了作为一个母亲的我,达到了“以情动人”、“以情晓理”的教育效果。

(三)联系实际,积极升华学生情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不仅要教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需要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人和事,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

(四)加强交流,不断增强学生情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氛围好了,师生之间就容易沟通,容易产生共鸣,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就会增强,老师就会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导向作用,促进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摈弃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的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育,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善于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真正实现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斌兴.名师讲述最具活力的课堂愉快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大学入学教育感想篇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教育人格和谐

一、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消费主义文化思潮严重冲击了大众尤其是对大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影响了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对大学生的心理人格和谐与内部思想造成了强烈冲击。倡导人们不要只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消费。鼓励人们超越自身支付能力以及当前经济的发展水平超前消费,甚至唆使人们不择手段地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这种意识形态在大学校园弥漫致使大学生们把满足自身的消费欲望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奢侈消费、炫耀消费变成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志,直接造成了大学生人生追求错位。由此,大学生们轻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积淀,追求感官享受,极度膨胀的消费欲望与实际消费能力不相匹配,大学生们往往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滋生出强烈的不满等情绪,甚至出现道德意志的缺失。消费主义所蕴涵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价值取向,使大学生的心理人格和谐遭到了严重破坏。消费主义把自我作为根本,以自我需要的满足为最大追求,这种自我满足给自然、社会和人类造成了什么不良后果却从不考虑。在自我中心主义本质的影响下,大学生们更多地在自我的世界里沉醉,以自我感受、自我发展为旨归,毫不顾及他人的需要与感受,更谈不上顾及自己与社会、他人关系的和谐与否,在自身需要充分满足的基础上才考虑“利他”;重竞争轻合作,重个性张扬轻群体融通。这就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在校园里日趋冷漠化,致使他们一味地对家庭、社会、自然的无节制地索取,孤独、焦虑、自私、偏执等程度强弱不等的心理症状日趋明显,意志的薄弱、道德认识的偏颇、情感的淡漠在人际交往和其他社会活动中逐渐显露出。当前,有的大学生根本不了解不懂得正确高尚的人生价值观是什么,对人生价值更是无暇思考,他们否定贬抑主流道德的价值,价值判断模糊、行为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已经充斥了部分学生的头脑。单纯的思想理论的灌输和空洞说教,在这样的情势下根本上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美育的必要性

道德情感的培养可以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信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性渠道应是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审美情感能够使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潜能得到激活、丰富与提升,使其主体性得到发挥。大学生的高级情感日趋成熟、稳定,并融合为个性特征的有机组成部分。源于对美的敏锐感受,对美好的事物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格美等美的一切形式,均有着强烈的兴趣和不懈的追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完全可以适当地引入审美机制,进而改进思政教育的方法,提升思政教育的品位。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说理,并要求人们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方法上面多是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简单生硬。借鉴美育方式可以很好地消解思想工作“说教”方式固有的弊端,使同学们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和净化。美育把思想品德教育孕育其中,以美促善,靠美的事物和意象感染人,使人在效法榜样时循序渐进的完善道德素养。因此我们在这里引入美育机制以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给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因素。追求新、奇、特是青年大学生的普遍心理,也是引起注意和兴趣的激发点。死板、单一、落套的教育方式难以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吸引力。反而会严重地挫伤和压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前大都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理论性较强,形象感较弱。教师在阐述理论的过程中往往以自我意见为主体,忽视了大学生的内心感受,没有解决好他们情感的通畅问题。美育诉诸于人的情感的特点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陷,这种教育既能以情感人,又能以理服人,人们在情理交融中接受了思想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抽象的理论说教,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如果将美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寓理论与形象之中,则无疑会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让人自觉地接受美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理性教育,理论性强,趣味性少。美育则可以将严肃的说教变成令人兴趣盎然的活动,寓理于乐,让他们在愉悦中接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强调学习和遵循社会共同的德育法则,具有求同的特征。美育提升了人的审美能力,丰富和调节了人的多种审美情感,从而激发人创造的兴趣、怡悦人的性情。将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将求同与求异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引入美育是创新思政教育方法的现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将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发挥了美育的特殊作用,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构筑起美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美学思想的措施与方法

1.优化美育教学结构,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创造力。对审美教育从课程理念、体制编排、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上加以改革,审美教育需要秉承美的精神。首先,应开设美学理论课程,向同学普及美学常识,运用艺术作品的美实施美育;其次,应大力开展各种审美教育的讲座和研讨会;再次,还需要在其他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始终贯穿审美教育。

2.重视发挥网络在大学生审美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如今,网络可以让大学生开阔视野、训练思维,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高校可以凭借网络手段通过美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法制和伦理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在网上开展各种美育活动,举办譬如网页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及和专业有关的比赛,提高大学生对科技美的认识,同时使其思维活跃,提高其综合素质,丰富其课余生活,使网络成为他们交流思想、彰显个性、孕育创新思想的高地。当然,仅靠美育来完成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完美人性的塑造,是不可行的,我们提倡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其他各种专业知识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美育的强大渗透功能,促进大学生大学生的和谐人格的培养和建构及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建,张曼琴.西方消费主义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11.

大学入学教育感想篇5

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促使大学生的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文学艺术具有饱满的感情与美感,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文学艺术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向大学生传达一些积极向上的情怀,净化大学生的心灵与思想,将文学艺术融入到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个过程,能够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一)文学艺术是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培养综合素质极高的全面型人才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学生德、智、体、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需要借助于文学艺术使其能够达到理想的境界。在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将大学生德智体美教育与文学艺术教育的做法、理念以及内容在运用上相互借鉴与相互渗透,使思想品德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仅包含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素质教育、心理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等,还包括了心理、人文等各方面全方位的综合教育。文学艺术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结合,能够使大学生充分地领会与感受思想、道德、品格等方面的美,使大学生的思想感情更加丰富饱满,最终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以及较高的素养,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二)文学艺术能够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大学生的教育阶段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要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必须要不断地创新与丰富思想教育的途径与方式,将文学艺术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与文学艺术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就是要把文学艺术融入其中,运用艺术的魅力与美好意境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加的丰富与生动,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更易于吸收并接受。运用文学艺术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感受到真善美的切实存在,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并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内涵。将文学艺术充分地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可以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的抽象与生硬,更加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三)文学艺术满足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有效地运用文学艺术题材是非常有必要的,文学艺术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能够满足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实需要。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学艺术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所谓的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化就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地靠近现实与生活,并与社会教育相互渗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能够体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它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的思想以及行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1世纪的今天,高校大学生的生活逐渐社会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优秀的文学艺术作用能够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中,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作用。第二,文学艺术是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多样性的需求,大学生处于心理发育并逐渐成熟的阶段,但尚未完全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他们逐渐走向社会与社会接触,生理上与心理上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和可塑性,随着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大学生的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不同形式的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作品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高的地位,一些优秀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仅能够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精神需求,还可以帮助大学生逐步形成一个正确的思维观念和价值观念,能够不断地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与思想。

二、文学艺术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一)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激励与感染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给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经典的文学作品中不仅能够折射出人性的美丑,体现人类的生存价值,还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与精神,感染与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影响与激励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单一枯燥,没有充分地体现出精神的感染与人文的关怀,而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人性、知识、道德、艺术、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将这些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大学生从中吸取正面积极的东西,从而促进自身健康人格的形成。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讲述的经典故事,能够感染人与教育人,使人们在陶冶自身情操、净化心灵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道德境界。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经典的文学作品讲述了一个艰苦奋斗、坎坷的人生经历,作品中主人公的故事以及精神感染影响了许多人,鼓舞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音乐作品能够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教育氛围

音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人们可以通过音乐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音乐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对于大学生来说,音乐可以丰富他们的大学生活,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将音乐作品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会使大学生更乐于接受思想教育。音乐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可以消除大学生产生的各种不良的负面情绪。当大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一些积极向上的励志音乐作品能够激励大学生积极地面对困难,当大学生处于低落郁闷的情绪中时,一些优美的旋律可以消除大学生低沉的情绪,净化他们的心灵。音乐能够使人们的思维更加的活跃,让人们处于丰富的想象中,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与心态,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够健康地发展。慷慨激昂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够震撼人们的心灵,还能够鼓舞激励人们勇敢前进,将音乐作品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使大学生们在欣赏音乐艺术陶冶情操的同时,也感悟人生的真谛,对人生有更深的了解与体会。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可以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三)影视艺术作品能够增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感染力

文学艺术包括散文诗歌、音乐、绘画、雕塑、电影等,无论是哪种题材与形式的文学作品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其中,电影电视能够给人们最直接的视听感受,它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要充分地利用那些积极向上且优秀经典的影视作品,使其辅助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影视艺术是将音乐、美术、文学、舞蹈、雕塑等各种艺术整合在一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多样性与丰富性能够丰富以及感染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生动形象地向大学生灌输人生的哲理与价值观,其作用与效果要远远大于长篇大论的说教,大学生可以在欣赏影视艺术,放松身心的同时,从中吸取一些人生的哲理,感悟人生的意义,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影视艺术作品进行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坚决抵制那些含有不良内容以及传播不健康信息的影视作品,要将更多含有积极正面内容的影视作品引入校园,一方面丰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净化大学生的心灵,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氛围。

(四)绘画作品能够为大学生创造思想品德教育的育人环境

绘画作品在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大型历史题材的经典绘画作品是我国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它记录了我国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历程,其中一些关于战争题材的绘画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在战争年代所经历的苦难,展现出了战士以及人民在战争时期勇往直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伟大精神,这些绘画作品给人心灵上的震撼以及视觉上的强烈的冲击。将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能够使大学生们深入地了解并体会历史,拉近与历史以及战争英雄的距离,使大学生们主动地了解历史,并向英雄人物学习他们坚强不屈的精神,这将会对大学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注重绘画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及影响,尤其是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以此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将大学生发展成为综合素质极高的、全面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

三、结语

大学入学教育感想篇6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必要性

随着“90后”一代迈入大学校门,这一群体的思想意识、行为表现引起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90后”大学生呈现出来的感恩意识淡薄,感恩行动缺失的现象,引起了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如何对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有效地开展感恩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针对“90后”大学生群体的感恩现状,开展了以“感恩”为主题的调查问卷活动。调查对象是南昌航空大学2011级两百名学生及100名学生家长,在学生的问卷里侧重了解他们如何对待父母,如何理解感恩的意义这两部分,在家长的调查问卷中则主要反映怎样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和孩子曾做过哪些感恩的事。数据显示,93%的学生从没有直接表达对父母的爱,86%的学生厌烦父母的说教并曾不止一次地对父母发过脾气,60%的学生认为父母为孩子成长付出的辛劳是理所当然的。54%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过感恩教育,但只有32%的孩子对家长的教育给予过反馈。

通过调查发现,较多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他们觉得所得到的都是家人理所应当给予的。同时,家庭的感恩教育也应有所提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二、“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成因

(1)德育教育没有完全融入于应试教育。学校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育人才是教育的本质,但现如今学校更多的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却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目前高校虽然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但感恩教育仅作为其中一节教学内容,受到的教育也是一时的触动,并没有真正的从内心层面唤起大学生对感恩的理解。

(2)社会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氛围。社会存在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难免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例如,做好事却怕被“碰瓷”,付出的爱心与回报不成正比,不懂得珍惜身边的事物。社会整体环境很容易影响大学生们还为成长健全的心智,导致其价值判断容易发生畸形。

(3)家庭感恩教育观念的缺失。“90后”大学生多数属于独生子女,尽管他们各自家庭经济状况不尽相同,但是父母都对他们视如珍宝,尽可能的满足孩子们提出的需求,很容易使其产生攀比心理。同时,父母更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却忽略了最为基本的感恩教育。大学生在这样过于宠溺的家庭之中,只会受人恩惠,却不懂得知恩图报,这就是感恩意识缺乏的具体体现。

三、加强“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精神资源的供应,以及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作为主要支撑。大学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未来主力军,只有学会感恩,做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感恩教育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2)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一个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培养情感和形成价值观、塑造品德和养成行为的重要场所。当前高校普遍对感恩教育比较忽视,即便进行感恩教育也只是一个形式,缺乏针对性与操作性,不能在学生的心灵里种下感恩的种子,只是所谓的“点到即止”。因此,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必须深入贯彻感恩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感恩活动。

(3)感恩教育是实现大学生道德成才的必要途径。感恩意识是每位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有利于学会善待自我,获得他人尊重,改善人际关系,进行自我教育。高校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感恩教育来引导和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

四、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思考

(1)发挥感恩教育的指导作用。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感恩教育应该成为高校德育教育内容之一,充分发挥“两课”在感恩教育中的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2)打造“三位一体”的感恩体系。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教育渠道密切联系起来,构建“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父母要以身作则,发挥好示范作用;教育工作者要多与学生沟通,言传身教的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懂得感恩的必要性。社会可借助媒体舆论导向的影响力大力弘扬感恩美德。“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外部环境。

(3)将感恩践行于生活。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教育者的任务是艰巨的,要积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日常行动,将感恩融入到生活中,使之成为自然之举。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道德,在构建和谐校园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动和谐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高等学校形成感恩教育的热潮,大学生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同学、对老师、对学校和对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从而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感恩观、高尚的感恩情,并以实际行动做一个有为大学青年,让感恩教育真正深入人心,才能促进整个校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江林.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德育,2007,(11)

[2]刘冰.大学生感恩教育浅析[J].陕西教育,2008,(2).

[3]朱学义.论高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煤炭[J].高等教育,2006,(3):97-99.

[4]李元卿.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少[n].光明日报,2003.

作者简介:

黄诗媛,(1990.9~)女,南昌航空大学.学生

李杰,(1984.11~)男,南昌航空大学.助教

大学入学教育感想篇7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责任感

2015年7月,教育部和联合制定并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其中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1]可见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在大学生中出现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诸如“我爸爸是李刚”、“药家鑫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新闻在反映出大学生随性妄为的同时,则又彰显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缺位。面对新常态下的新一代青年学生,如何创新性地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并取得实效,成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迫切需要面对的新课题。为此,笔者于2015年6月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状况展开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笔者于2015年6月,对北方某综合性大学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97名学生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问题展开了问卷调查。问卷涉及理工类专业,如机械工程、轻化工程等专业、文史类专业,如哲学、经济管理等专业,年级涉及到大一至大四所有年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大学生群体较为真实的思想政治状况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开展状况。本次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7份,回收率达98.5%。其中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100%。有效问卷中理工类学生144人,文史类学生53人,分别占有效问卷总数的73.1%和26.9%。其中,大一学生31人,大二学生52人,大三学生70人,大四学生44人,分别占被调查学生的15.7%、26.4%、35.6%、22.3%。另外,为了更为确切地了解不同层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认知,本次调查问卷同时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独生子女等不同情况的个体进行了差异比较。本次调查中,学生党员33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6.8%。学生干部67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4%。独生子女93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7.2%。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主。调查问卷的编制从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知情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情况两个方面入手,并采取封闭式题目的设计方式,共23道单选题目。同时,为及时了解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需求,笔者还设计了3道多选题和1道开放式题目。另外,为了弥补调查问卷信息收集的限制,调查过程中还特意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同时,为了保证此次调查的真实性,还与这些学生的公共课教师、专业教师进行了座谈,以保证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状况有一个真实的了解。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现实状况

为了更为确切地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现实状况,笔者分别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三个方面展开了调查。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通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了解,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识不深,对社会责任感认知不清,缺乏深入了解

在调查“您觉得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有关于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吗”问题时,认为没有的只有7.1%,认为“有很多”或“有一些时的”占92.9%。而在涉及“您所在的高校有过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教育吗”,回答“我所在学校开展了此方面教育”的仅占38.6%。针对两道题目回答的迥然不同,笔者在对以后的访谈中了解到,产生此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参加调查问卷的同学并不明确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对社会责任感也缺乏深入的了解,也说明了学校在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并没有在青年学生中入脑入心,取得实效。另外,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本身就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但是在涉及到“您觉得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认真听讲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表现吗”问题时,持肯定态度的仅占34.5%。这一数据进一步说明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认知不清,缺乏深入了解这一事实。

2.知易行难,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同时社会责任担当不足

在涉及到“您觉得社会责任感对个人或国家的发展来说是否重要”时,72%的同学表示“很重要,社会责任感是担当,公民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这反映出了大部分学生在对国家的发展上有较为强烈的国家民族责任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比较强烈,能够自觉地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接在一起。而与社会责任感认知相比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担当,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重要性,但是在真正需要价值抉择的时候却总是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得失、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出现了人生抉择功利化的倾向。例如,在问到“如果国家需要有人自愿去西部贫困边远地区工作,您的态度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竟然有1/4强的大学生表示虽然自己不想去,但是希望他人能支持国家政策的态度,而且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将不想去的原因归结为对家里亲人割舍不下,这显然是搪塞之词。

3.双重标准,在社会责任感评价上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在涉及到“您觉得您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吗”这一问题时,93.9%的同学认为自己“肯定是”或“有一些社会责任感”,但是在涉及到“您觉得现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否强烈”这一问题时,认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仅占24.4%;另一方面,承认自己“不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的同学只占到6.1%,但认为“现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现在的人关心自己比较多”的却占到48.7%。这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道德评判标准存在着巨大的对内和对外的差别,很少有人认为自己没有社会责任感,但同时,大家又对他人的社会责任感担当产生的强烈的期盼或不满,对他人的要求高于对自身的要求,这也恰恰反映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值得关注的是,在参与调查问卷的93名独生子女中,这一倾向更加的明显。例如,认为自己有或有一些社会责任感的同学在这一群体中扩大到了94.6%,高于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而批评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的比例却扩大到了55.9%,高于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起着主流阵地的作用,面对高校学生在社会责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1.教育内容方面在涉及到“您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现象突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时,39.1%的同学认为“内容枯燥,没意思”,占比最高。这一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在教育内容方面,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着内容空洞、没有实例的现象,一方面没能对社会责任感进行很好地诠释,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不够生动,不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

2.教育方法方面在涉及到“您觉得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方法吸引人吗?”这一问题时,表示“非常吸引我”的学生仅占25.4%。在进一步了解学生都是通过什么途径接受社会责任感教育或者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时,有近七成的学生表示所在学校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或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还仅限于“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按书本内容传授”,结合上表的统计数据,说明这种灌输式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在涉及到“您觉得您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有实际效果吗”这一问题时,只有25.89%的同学认为有效果,而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这只是在走形式,甚至有将近20.3%的同学认为“没有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这与笔者对该校的了解到的情况并不一致。以上调查表明,在教育方法方面,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授课方法老套古板,不能与时俱进;

二是灌输式授课方法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

三是存在着新瓶装老酒的浅层次创新问题,只在形式上被动改变,但并未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不能真正吸引学生。

3.考核评价方面在涉及到“你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有意义吗”这一问题时,有近三成的同学认为“没有意义,考试成绩高低体现不了思想政治觉悟的高低”。这说明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体现并不科学,一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够完全认可。

4.教育者方面在涉及到“您觉得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吗?”这一问题时,绝大多数同学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只有2.54%的学生认为不负责任,说明教育者在职责的履行上是到位的,是认真的,但在随后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建议征求问题中,有16%的同学希望教育者能够多关心学生,以学生为本,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5.教育环境方面在涉及到“您觉得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认为是家庭因素的占14.21%,认为是社会因素的占57.87%,认为是个人因素的占22.34%,认为是学校因素的仅占5.58%。近六成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是“社会上没有责任感的人较多,并且也没有什么负面评价”。可见,正是由于社会道德环境恶化,社会上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并未得到应有惩罚,使得大学生产生了不负责任的投机心理。这也与后面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的访谈结果不谋而合。在征求学生对学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建议中,一大部分学生表达了社会责任感教育没有用、走形式,社会上吃不开,一部分学生觉得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产生巨大差异,导致无所适从。由此可见,社会教育环境的恶化,已经使一部分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了抵触心理,对道德规范到法律规范均产生了质疑。

(三)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

为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笔者在本次调查问卷中还对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进行了调查:

1.教育内容要生动活泼、切合实际为了针对社会责任感教育中教育内容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对高校学生期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应包括哪些方面做出了调查(见表1所示)。调查表明,公民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等受到了青年学生的欢迎,希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中予以突出。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生态教育、人生目的教育、时事教育等还应当改善内容,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价值引导。

2.教育方法要加强互动,突出实践针对高校中存在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方式方法问题,笔者也在问卷中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在涉及到“您最期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采用什么样的授课方式”这一问题时,“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授课方式”占比最高,达到了67.5%,这一数据再一次显示了改变传统刻板的授课方式,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有着显著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在涉及到“您对您们学校的社会责任感有何建议”这一问题时,75名同学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其中近半数的同学希望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要从实践着手。而说得多做得少,成为了社会责任感教育虚化、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涉及到“您觉得下列哪种内容的社会实践最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一问题时,选择“事迹报告会”的占17.26%,选择“参观工厂农村”的占30.46%,选择“到孤儿院或福利院做义工”的占51.78%,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选择被动接受要少于选择边走边看的,选择边走边看的要少于选择实际行动的,实践参与程度与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效果成正相关。

3.考核方式要科学合理,令人信服在涉及到“您最期望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什么样的考核方式”这一问题时,只有不到一成的同学选择闭卷考试,有40%的同学希望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的方式进行,还有24%的同学希望通过面试的方式进行,另有26%的同学认为学生之间相互打分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理论状况。

4.教育者要以人为本,以身作则在涉及到“您觉得学校进行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为何起不到实效”(多选)这一问题时,有69.04%的同学认为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问题,60.41%的同学认为教育者“不懂学生心理,矮化学生的责任行为”,63.45%的同学觉得教育者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照本宣科、观念陈旧”,还有58.37%的同学社会责任感教育起不到实效的原因是“一味地强调学生对国家社会负责,教育者却不能为学生负责、考虑”。这些数据都说明了我们的教育者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的感染力、号召力不够,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着内容陈旧、方式单一、考评方式不科学、教育者示范作用不明显、教育环境复杂等问题,从而导致了现在学生中对社会责任感认知不清、社会责任担当不足,社会责任感评价双重标准等多重问题,需要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科学教学评价、提高教育者认识,进而达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的主流阵地作用。总之,为了解决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为国家培养、输出更加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方位改革迫在眉睫,需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大学入学教育感想篇8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209-03

所谓情感教育,是指通过情感交流触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人们在相互信赖、彼此尊重的心里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教育方法[1]。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越来越富有情感性[2]。同志多次告诫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2007年中国政府重新调整了节假日放假办法,将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假日增设为法定假日,无一不在强调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三失:对当前大学生情感教育缺失的主要归因

(一)失衡:市场功利因素影响下的高校情感教育的艰难状态

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也随之走下神坛,从天之骄子转变为普通的劳动者,大学生包括高校不得不功利化地思考并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谋职教育成为高校及大学生共同关心的重要教育内容。然而谋职教育放弃了人文教育的情感交流,惟利益马首是瞻,其中隐含的产业化的教育发展观、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人力主义的教育设计观,使教育沦为经济的奴婢。具有功利偏好的谋职教育说到底是人力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教育,严重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引导人们摆脱了物质的贫困后,却又给人们挖掘了精神贫困的陷阱。由工具理性主导的谋职教育直接导致了受教育者人格的断裂,精神世界逐渐枯萎,使自我、人我、物我关系陷入全方位失衡之中[3]。

(二)失落: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情感教育的尴尬处境

精英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很少开设情感教育类的专门课程,但由于教师多,学生少,校园面积小,教师和学生的接触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保证,师生课内外情感交流频繁,高校的情感教育在非专业化的状态下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高校面临着学生数量的急剧扩张、多校区办学的巨大压力,教师同样感受到大众化高等教育方式转变和教育理念更新等带来的诸多困难,空间距离、心里压力、大班授课等致使部分教师一学期课下来,只能认识很少几个学生。教师成为教书者,而非育人者;高校成为知识信息的传输地,而并非情感自由交流的天堂,高校的育人职能存在着被异化和边缘化的危机。高等教育本是永恒而神圣的育人事业,实现人的和谐发展是其根本追求,高等教育绝不只是认知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也绝不应该成为情感教育的失落地。

(三)失意: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情感教育的困难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定位上,在内容体系上必须坚持政治功能,强调政治导向,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却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功能的同时,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往往用统一的教育内容、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同样模式的产品,这种产品被当作工具,用来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5]。这样的工具理性主导的,背离了基本情感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反而导致了受教育者人格的断裂,人被培养成一个个标准的器件,忽视了活生生的人的个性化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工作做得很多、自己感觉很辛苦,但效果却难以令自己、学生和社会满意的困境。

二、五情:对当前节庆、纪念日资源的总体归类

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当前又处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和高校大发展的辉煌时期,国内和国外、历史和现实都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非常有纪念意义的节庆、纪念日。准确理解这些节庆、纪念日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并作出必要地类型认定,对适时开展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共鸣的文化和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一,国情类。诸如国庆节,建党、建军、香港回归纪念日和端午节等,这类节日蕴含着为人民服务精神,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敬业、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国国情,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二,校情类。例如校庆、院庆纪念日。这类节日包含着“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爱校如家”的集体意识和精神,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校史展览”、“校史讲座”、“我为母校做义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专业,从而热爱学校和专业,有利于培养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增强大学生自身的归属感、荣誉感。但令人遗憾的是,如此有价值的节日资源,在实践中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其三,亲情类。诸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清明节、中秋节、父母的生日等。古人尚云“百善孝为先”,通过此类节日可以培养大学生了解亲情,感悟亲情,理解亲情,学会感恩。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础,亲情教育的实施,可以促进大学生在增强与父母的感情中认识到在与任何人的相处中,既应当从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追求等方面,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应当尽量不损害别人,力求不妨碍别人的利益,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对大学生学会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和谐,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6]。

其四,友情类。诸如教师节、大学生节、同学生日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友情”是由人的七情六欲派生出的“爱”的情绪或情感,表现为对同学、朋友、老师的情感依恋。社会学家认为:友情是人个体社会化的基本需要,是人类高尚、优美的情感之一。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交往。一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归根结底表现为与周围人交往的能力和交往的状态,一个人善于与他人交往,并善于保持一种良好的交往关系,就能够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发展[7]。马加爵与同学发生矛盾后因苦于无人倾诉,在极度扭曲的心里状态下残忍杀害四名同学而被判处极刑。此案也从另一个侧面警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友情教育的重要性。

其五,社会情感类。诸如五四青年节、世界环保日、世界水日、法制宣传周、艾滋病防治宣传日等。利用此类节庆、纪念日开展一些情感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明晰社会权利和义务,承担社会责任,适应社会需要,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三、实效性: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一般归结

(一)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

在节庆、纪念日开展情感教育实际上是一种隐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互动、共鸣,加之有效的环境氛围营造,有利于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萌发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兴趣,进而精神愉快地学习知识,并自觉将知识内化为品行,外化为行动,实现“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二)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催化和感化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选择有两种途径,一是理智型选择,如果认为知识信息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则予以接纳,否则排斥;另一种是情感型选择,如果认为传输信息的人是值得信赖和尊敬的,则认为其传输的信息必然也是值得信赖的,因此予以接受,否则排斥。在节庆、纪念日开展情感教育活动,可以营造健康快乐的教育氛围,通过师生的情感互动,把思想政治工作寓于各种生动美好的情境之中,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活动和环境中各种教育因素的感化和催化,经过理智和情感的共同选择,认可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三)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要充分发挥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功效,还需研究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实施的科学途径。

1.师生互动,增强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的实效性。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成功与否的核心是能否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关键是师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否实现情感互动。在活动的设计和安排时,要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心理、生理、人格完善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大学生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情感交流、语言沟通,使学生产生接受教育的自觉动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铺平道路。

2.课程介入,提升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的影响力。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是一种崇尚科学教育的体系,在此支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也必然会偏好于培养学生的理性及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使一些本可以结合节庆、纪念日开展情感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如形势政策课、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类课程等)却放弃了学生情感的培养,专心致力于传授政治知识和学科理性,一定程度上使情感教育边缘化,并降低了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的影响力。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高校已经通过学分制改革,尝试设置能力类学分,鼓励学生通过参加节庆、纪念日活动,提高情商。但如何使能力学分评估的理性和情感教育的感性相结合,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早已为高校设置情感教育类课程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经验。英国南安普顿某所大学,每周都有情感教育课,如“嫉妒与藐视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两种情感,并伴以角色表演。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如地表达情感,以充分的语言沟通来代替某种行为。实践表明,在上完这类课程后,学生之间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个人情感得到升华,使得高智商与高情商的统一在学生身上成为现实[8]。

3.活动体验,提高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的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进行,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9]。情感教育也是如此,必须以活动为载体,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利用各种节庆、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将情感教育的内容寓于活动之中,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真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参与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实践过程,有助于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标准,帮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知行统一,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方式。

4.情境渲染,增强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的亲和力。受教育者的情感培养与触发和一定的情境相关,良好的情感教育情境既是一种无形的,又是一种有形的感召力量,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能在潜移默化中给人愉快的情感体验。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必须把握节日特质、教育对象特点和学校特色,有针对性地营造节日情境,烘托节日氛围,方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5.情理结合,防止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走入误区。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包括情感教育本身并非万能的法宝,情感教育的价值也不可被过分夸大。毕竟,情感教育只主要指向人的情感层面,它对于个体和社会所起的作用,也仅限于一定的范围内[10]。必须正确处理情感教育和理性科学教育、情感教育与能力教育的关系,否则难以形成健全的个人、健全的社会。当前,由于缺乏爱国的理性和能力,一部分胸怀满腔爱国热情的大学生,却事与愿违做出了一些不利于国家发展的蠢事;在现实生活中,情感代替理性而发生的社会悲剧同样触目惊心。

参考文献:

〔1〕孙伟.浅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J].江苏高教,1995(5):23-25.

〔2〕简世德.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J].高教论坛,2004(2):39-41.

〔3〕刘长明.教育的和谐使命与和谐教育思想的重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3):43-52.

〔4〕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5〕张梅娟.情感效应: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新视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7):28-29.

〔6〕赵建岭.论大学生亲情教育[J].陕西教育(理论),2006(Z1):357-358.

〔7〕赵志毅.论大学生友情教育――兼议大学生正确人际交往观的形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6-80.

〔8〕简世德.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J].高教论坛,2004(2):39-41.

大学入学教育感想篇9

[关键词]语文学科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的学科教学和德育渗透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因素,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因此自行实现,而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溶化在学生的血液里。浙江特级教师蒋传一说:“语文课中最成功的德育教育,是学生觉察不到老师是在进行思想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使语文学科起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呢?

一、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人文性特征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与教材编写等方面,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也成为能否顺利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特征的重要因素。从广义上说,人文素养是个非常具有涵盖性的概念,它包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一切素养。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人文素养,是指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除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之外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人文素养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必备品质。主要包括:(1)要有兼容并蓄的文化底蕴;(2)要有敏锐深邃的时代感悟;(3)要有和谐优雅的审美品位;(4)要有独特鲜明的个性魅力;(5)要有积极多彩的生活情趣。

语文学科作为一种主要通过非强制性的文化手段去陶冶学生心灵的隐性课程,在其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人文素养极富影响力与渗透力。一个人文素养较高的语文教师,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精湛的教学技艺、灼灼逼人的思想光辉、独特的人格魅力,无不吸引学生的目光,熏染学生的心灵。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某些外在教学条件的欠缺,成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活的教科书,对学生的能力获得、人格成长和精神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古人写文章、评文章都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这说明,在中国历史上将语文教育和德育相结合是自古有之。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不同的时代则有着不一样的标准和方法。《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由此可知,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语文教育的灵魂。语文的德育是凭借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加以实现的。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它,也是观照自我、观照人生、观照社会、观照时代的窗口。但德育因素在语文学科中很少是显露的直接的,往往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德育因素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所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中的主要文体,作者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如高中语文课本中,有洋溢着浓郁爱国主义热情的《离骚》、《我爱着土地》;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故都的秋》;有孔子充满积极入世精神的《论语》;有庄子淡薄名利、追求自由的《逍遥游》;有表现李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峥嵘挺立的人格尊严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还有鲁迅先生深刻犀利的《灯下漫笔》,朱自清先生清丽典雅的《荷塘月色》,沈从文流淌着水的柔情的《边城》,史铁生关于生与死的哲学思考的《我与地坛》。通过这些课文的讲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老爱幼、革命传统、人生价值的教育,达到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净化灵魂、激发热情的目的。新编初中语文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德育教育,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三、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即要求教师把复杂的、抽象的德育内容具体化,渗透在课堂教学环节当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陶冶、受到教育,达到德育目的。

1.精于创设利于德育渗透的“情”境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种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要有道德情感的参与。新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不是讲授思想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学生就能把这种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而是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情感后,才能产生内心的需要,去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由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思想教育的感知和理解尚处于低级阶段,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必须用“情”字建构起心灵与课堂之间的桥梁。

特级教师孙建锋老师说得好:“情感似一股扑面而至的春风,似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形无实有,潜移默化,越使学生觉察不到你是在实施感染,这种情感的劲往往越足,神效越大。”他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文时,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和热情的鼓励,他用真情感动生命,一次次撞击学生心灵,点燃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火花,使学生敞开心扉,平等对话,在心心交融的平台上建构知识,提高能力,生成精彩,催感……教学因此而涌动着生命的灵性。

语言描述是情境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象化手段,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全体现在教学语言之中。所以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表情达意能力,如丰富的眼神和表情、高低适中的语音、快慢适宜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和生动形象的叙述能力等。换言之,教师应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号召力和鼓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于漪老师在教学《,你在哪里》一诗时,就调动情感教学手段进行启发渲染,她的话字字句句扣击学生心弦,把学生一步步地引向情感深处,使学生耳边仿佛响起高亢悲壮的旋律,进入山谷回响、大海呼唤的境界。课堂上一片啜泣之声,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感受到总理的高贵品质和伟大价格,进一步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要做到精于创设利于德育渗透的情境,备课时,教师宜选出合适的德育素材提前进行语言描述练习,这样可以使课堂效果更为理想,这是创设情境的重要一环。教师只有抱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并在实践当中积极地摸索、认真地尝试和练习,才能最终创设出逼真的课文情境,让学生全身心融入其中以至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德育渗透达到完美的效果。

2.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德育渗透的时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在课堂上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知识,也不是情感的随意渲泻,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善于捕捉和创造最佳德育渗透时机有利于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教学和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必然的联系,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将其利用起来,那就是渗透德育的最好时机,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父子之情的经典篇目,讲到父亲历尽艰辛给儿子买橘子那一段时,老师播放了一首由《背影》改编的歌曲,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让人感动的气息,听着抒情歌曲,老师问同学们:“你注意到生活中父亲为你所做的些微小事吗?此时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许多同学都低下了头。老师又在黑板上板书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孩子问这是什么意思,当老师说给他们听后,大家纷纷起来诉说父亲的好,懂得要珍惜现在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多理解他们,在动人的课堂情韵中,学生们受到了很好的熏陶和感染,既加深了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又领会到了亲情的珍贵,这节课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事实上,绝大部分教材内容所描写的生活情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学生的经验、认识存在一定差距。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的思想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产生与作者相似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熏陶感染并不是纯直观活动,还伴随着理性的活动,思想的评价,而学生来的理性活动和思想评价往往不能够深入,这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评。如果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能够达到景与情的一致,形象与思想的结合,学生的直觉、体验、想象与分析、判断相统一,就能使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

有位教师在设计《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活动课的教学时,在“南京大屠杀”教学环节中,就是用了引导和点评创造了渗透思想教育的时机,其时,学生个个翘首凝视,注意力集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情境之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树立了民族精神。当我用低沉、深情地语调痛诉美帝国主义撞毁我国军用飞机,造成飞行员王伟牺牲的罪恶行径。学生个个更是义愤填膺,议论纷纷,我相机诱导,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让学生上讲台谈认识,明确“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从而激发学生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究竟该如何热爱自己的祖国,究竟该如何立足世界之林,正所谓“入情、入理、才能入脑”。这样做,实则是将学生从“小语文”的环境引入“大语文”的环境,使语文课的德育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无论熟悉文本、思考问题,还是直面死亡,或者探讨“战争与和平”这样严肃的话题,都与学生的间接、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因为“生活能使学生回到人的世界”。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为了使它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能力的一部分,使它在生活中灵活应用,语文活动中处处可渗透德育教育。

总之,语文学科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和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避免了人为地割裂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康健全而又完善的性格,促使他们早日成才。

参考文献:

[1]张国伟.试论语文教师的人文修养[J].语文教学之友,2007,(6).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m].1994.

[4]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大学入学教育感想篇10

关键字: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五藏”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214-02

一、思想教育等同正“心”

在教育中,人们常常把思想政治部分比作“五藏”里的“心法”,可以这么解释:心主神志,是人的思维通过各种器官相互协调,在精神上得到体现。很多的入校大学生,他们普遍存在心理发展不成熟,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爱情观没有得到健全的发展。在进入大学时,因为摆脱了父母的约束,他们开始变得自由。对外面的世界,具有强烈的新鲜感,他们开始解脱自己。在不成熟的思想指引下,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没有应对困难的决心,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在新生进入大学期间,他们的塑造性非常好。要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学习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面对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用平静的心态处理问题,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境。

“90后”学生,在稳定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出生,他们没有遭受政治动荡,没有经历历史变革,没有遭遇社会经济波动。一般“90后”的家庭家境都比较优越,他们生活环境舒适,没有经历过苦难,一直是父母掌心上的明珠。“90后”的这些特点使得他们在离开父母之后,步入大学生活时,思想健全程度非常差,思考问题的思维也比较简单,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出现从众心理。他们生活在信息化的社会下,他们的理解能力更加的理性化和人本化。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他们缺乏信念和理想,网络成瘾大以及功利性心理强等不良现状。在高中的学习中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没有汲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内心沉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势在必行。在社会主义价值核心的领导下,帮助大一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理念,引导学生把精神和物质、理想和现实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得学生个人的思想融入到社会大家庭思想中,把个人的人生奋斗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让学生养成宽大的情怀,自觉的肩负起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二、专业教育等同疏“肝”

人们将专业教育比喻成“五藏”中的“肝法”,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肝法”在“五藏”书中这样理解:肝主疏泄,可以帮助全身进行放松,特别是对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有着疏通协调平衡功能。对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专业课程的了解还比较模糊,学习专业课程的主动性比较差,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目标,每天跟着教师的ppt教程不停的记录笔记,自己缺乏思考的能力。该现状极大的影响了教学质量,严重阻碍教学建设。

在大学生进入大学时,要及时的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专业课程学习思想。适当开展专业知识普及课程,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清晰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如肝之功用,它帮助调节脏腑气息,让脏腑气机升降有着规律可循,提升身体健康强度。专业知识的教育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在进入大学时,专业学习迷茫,帮助学生提高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在学生没有进入课堂学习期间,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该教育的内容有:专业性质、专业基本状况、专业职业道德以及专业特点,让学生全方位的理解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对专业学习还要涉及到更广的范围,教师要结合市场发展的情况,把专业的就业前景让学生提前感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紧迫感。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使思想教育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理解了本专业的知识上,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进行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学习,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才能把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感恩教育等同补“脾”

人们将感恩比喻成“五藏”中的“脾法”,这样的比喻恰到好处。“脾法”可以这样理解:脾在五行中属于土,土生万物,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土占据着重要的作用。脾居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地带,它连接着各个身体器官,促进器官的和谐运行。脾主运化,水谷在生长中化为精微,并将这营养物质传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中,以致达到濡养四肢百骸以及养脏腑组织的作用。该“脾法”中有一句话形容学生的情怀非常恰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讲述的是,具有恩情的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够让学生懂得受之于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该文化根深蒂固在每个人的心中,它代表了人性的光辉点,学生拥有一个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社会的心,将帮助学生健康地生长。他们的友爱会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传递,进而感染更多的人。在新生进入大学期间,要把感恩教育放在首位,让学生懂得养育之恩、懂得知遇之恩的珍贵,在学习中,懂得回报社会、回报家人。培养学生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等优良美德,把感恩作为教育的起点,把教学目标定在感恩中,内心具有爱的学生才是社会真正的有用人才。

四、感染教育等同宣“肺”

“五藏”中的“肺法”被形象生动的比喻成感染教育,“肺法”可以这样理解:肺主气为司呼吸,指的是在肺部的呼吸下,大自然新鲜空气可以通过背负呼吸传入,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呼出的气体是浊气,这样的交换方式在肺法”中最常见。人们深感体会感染有好坏之分,学生提倡感染教育主要是考虑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感染的重要性,不良的感染要被取消,大学是学生学习的美好殿堂,学生应该好好把握住该学习机会,吸收先进的学习理念,抛下传统的旧思想,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融入到学习中。从以往的教学中看出,学生最容易受到榜样感染的影响,高校教师都是高素质人才,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在感染学生的同时,不仅是在学术上影响学生,更要在人格魅力上影响学生,让学生的学习处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学哥学姐可以给新生带来榜样,他们在学习上的成功,可以分享给学弟学妹。用正能量指引学生不断前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学长是新生的学习对象,对新生学习能起到感化的作用。因此,学长要做好本职工作,用阳光的形象给新生带来榜样。良好的环境氛围,能够让学生在无形中被感染,影响到学生的一言一行。

五、约束教育等同固“肾”

“五藏”中的“肾法”被比喻成约束教育,“肾法”可以这样理解:肾主藏精。肾对身体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对精微物质进行过滤,对物质具有闭藏作用。个体在大千世界中,都属于精微物质。教育约束类此肾之封藏,让学生在校期间遵守校园学习,用积极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约束教育指的是坚持学校的管理制度下,狠抓学生日常规范,这是纪律观念在学校中最好的体现。这些纪律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具备自动学习的心理,对纪律的认识形成自主性。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纪律约束学生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包括:学校的校规校纪教育方面以及社会公德和国家基本规则教育。在新生入学之后,可以开展班级社会公德教育,评定学生的学习表现。

众所周知,校规主要是管理学生的主要方式,它要求学生必须遵守学生规章制度,该制度制约着学生的行为。学生在学校中获得了培养,当他们步入社会时,会自觉的遵守法律,会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其他人。在法律观念以及纪律意识上不断的升华,在学生心里形成自我约束力,从而更好的约束了学生的行为。教育和五脏的关系并非是独立而行,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只要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用舒畅的心情去面对学习,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融入到学习环境中。新生的“三观”发展还不健全,在进入大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完善“三观”,让学生的学习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姿态。

六、结束语

我国具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医基础理论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内容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用“五藏”理论体系教育他们,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五藏”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中医治疗上,而新生在进入大学时,他们表现出的学习态度,让人们不得不感叹教育事业艰巨而长久。对新生要采用专业、思想政治、约束以及感染的教育模式教育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五藏”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要关注“五藏”理论体系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周有芒.东京五藏本店[J].建筑创作,2012,(6).

[2]王红旗.连山易与五藏山经[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