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财源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4:25

推进财源建设篇1

一、西鲍乡财源建设现状和特点

西鲍乡属于泰州扶持的经济薄弱乡镇,相对于经济薄弱乡镇的发展速度而言,西鲍乡经济发展处于较快发展的时期。2010年完成预算内收入834万元,占预算的104.38%,比2009年递增37.85%,2010年完成预算内收入是2008年的2.16倍,工商税收完成821万元,比2009年递增42.77%。从收入结构分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经济发展拉动收入增长。近几年随着经济增长的带动,部分主体税种仍然保持较快增速。二是工业财源的主导地位日益稳固。随着西鲍乡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提供税收所占比重有了很大提高。另外,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工业税源的提高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财源的又一增长点。

二、目前财源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乡财源建设近几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些创税企业,为我乡财源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大部分企业规模比较小,税源结构单一,存在着创税少,支柱财源少的问题。其次,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规模农产品生产基地。最后,新兴财源少、后续财源匮乏和财政监管力度不强等问题。财源建设要建立长期的稳定的财源,才能保证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结合西鲍乡财源建设的实际,要强化财源建设,做大做优财政“蛋糕”,其关键是要固本开源,在继续强化现有财源的基础上,巩固壮大主导财源,积极培植新兴后续财源,进一步加大财政监管的力度等。

三、加强财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工业兴财,全力培育工业支柱财源

1、坚持树立工业财源是第一财源观念。发展工业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西鲍乡2010年增值税完成562万元,占全年工商税收的68.7%,比2009年递增36.18%,加上企业所得税等工业税种的入库收入占全年工商税收的比例超过80%。所以,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工业作为支柱财源的地位都不会动摇。

2、加强招商引资,不断提高效益和扩大地方经济总量。西鲍要想加快工业化步伐,提高工业税源经济的比重,就必须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不断完善工业集中区的基础设施,积极引进项目,打造招商引资的软、硬环境。通过大力招商引资,让外地项目、企业在本地落户,生根开花,以做大做优本地经济这块“蛋糕”,扩张本地的经济总量。同时,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税收征管,防止收入流失。

3、加大科技投入,促进自主创新。乡镇要加大对本地科技含量高、利润空间大、带动面广的龙头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稳固其对乡镇财源的支撑作用,要利用现有的产业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推进工艺的创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及新品开发,使企业能始终占据技术“制高点”,从而尽可能多的占领销售市场空间,有效实现产值和利润的转换,并以此形成新税收增长点。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基础财源建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特产税取消和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从农业产品收入中直接获取的农税收入的缺失,并不表示农业对地方财政贡献的完全丧失。相反,随着商品农业、创税农业、创汇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储藏等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与加长,农业对财政的间接贡献率会越来越高。因此仍须大力发展商品农业经济,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逐步提高次生农业经济的含税成份。

1、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要在确保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基础上,不断提高经济作物的比重,同时要树立“农、林、渔”并举的大农业的观念,扩大鱼、虾、蟹等养殖、特色林果和苗木花卉种植等在农业内部结构中的比重,通过优化布局,合理安排经济作物和粮食种植的比例,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特产口收入,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2、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品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创税农业。应根据西鲍所处的地理、资源等区位条件,选准农业特色产品,着重培养农业经济亮点,围绕市场的需求,发展区域性支柱农业,逐步形成农特产品的生产基础,进行规模化种植和专业化生产。

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物质保障。乡镇财政要以项目农业为抓手,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将有限的建设性预算资金向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水利设施建设等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倾斜,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以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三)积极培植新兴财源,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所需投资少,劳动力需求大,对财政的贡献率高,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西鲍乡2008-2010年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5327万元、6015万元、7000万元。随着第三产业在三产中所占比重的上升,其交纳的营业税已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税种,在地方财源建设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1、搞活土地经营,利用土地生财。西鲍乡地处城郊,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四荒”地,通过转让、租赁、拍卖等形式,实现其增值,从而增加财政收入。

2、不断完善市场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一要大力发展综合性商品市场,二要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产品、脱水蔬菜等专业性商品市场,三要大力发展生产资料市场。

3、结合“五城同创”这一契机,大搞农田村网绿化建设。到目前为止,全乡共植树120多万棵,其中农田村网15多万棵,通过间伐,每年可创收150多万元,林业已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绿色银行”,成为具有潜力之一的新兴财源。

(四)不断优化财政管理体制。

1、健全内部制度,规范理财行为。一要着重抓好完善财政所内部岗位责任制,确保财政所所有工作人员都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要求。二要内部检查监督机制,认真做好检查、汇审记录,及时发现财政业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到防微杜渐。三要完善财政所内部牵制制度,内部人员分工要根据不相容原理设计岗位,保证做到账、钱、物、票据四分开。

2、强化财政的支出管理。在保工资、保运转、保刚性支出的前提下,必须坚持从紧度日的原则,严格控制一切非生产性支出,做到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可花可不花的钱尽量不花,必须花的钱也要力争最大限度地少花,从而加大对支出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推进财源建设篇2

【关键词】财务档案;数字化;建设

财务档案管理是电视台财务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电视台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基础环节。应用现代数字技术,推进财务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提高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降低视台运营成本,推进电视台各项事务顺利进行的关键步骤。

一、推行财务档案管理数字化的概念和意义

财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某一单位或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的、专业的财务资料,具体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和会计核算材料等。财务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如凭证、单据、报表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转化为数字文件,并归集成为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数字信息库,它将各种传统载体的财务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并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以实现档案信息快捷利用和共享的目的。

推进财务档案数字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为传统介质财务档案提供数字化备份,并可复制。二是降低了管理财务档案需投入的资源。传统财务档案由于经年累月的积累,占用大量存储空间,并需配备专门人员进行管理,耗用资源较多。三是提高使用率和工作效率。财务档案作为全面记录经济业务活动和资金运动的重要资料和综合反映,是检查财务行为是否遵守财经制度和纪律的重要凭据,也是进行经济分析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资料。通过计算机程序和各类书记模型对过往数据变化进行分析,有利于发现过往财务活动中规律性变动,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有利于降低财务成本。此外,通过计算机对档案数据进行查询替代了查询海量纸质档案分析对比的工作方式,提升了工作效率。

二、推行财务档案电子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重视程度不足。通常来说,单位领导更重视财务工作各项开支活动和纸质档案的归集管理,对于财务档案电子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了解不够、理解不深,重视程度不够。

(二)财务档案电子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依然缺乏。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财务工作中,电视台财务档案电子化正不断走向深入,软盘、光盘等各类电子介质将不断应用,但在现行财务档案管理法规和制度中,对这部分资料缺乏必要的规定和指导,不利于财务档案电子化建设的开展。

(三)财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物资源配备不足。受主观充实程度不足的影响,目前财务档案数字化建设普遍存在着人财物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财务档案数字化专业人才缺乏,现有财务人员对数字化知识掌握不够,专业技能缺乏,需要加强培训。二是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各类专业设备不足,需要购置。三是在电视台财务管理工作中,未列入工作规划中,数字化口号喊得多,实际工作投入有效时间少。

(四)财务档案利用率仍需提高。目前,电视台财务人员对于档案的管理更多停留于对过往档案某张凭证、某个时点数字的查询,而缺乏对一个时期内数字变化的规律性分析,不能从数据历史变化摸索规律,形成对未来财务活动的指导,这主要是财务人员主动性不足导致的,但传统档案查询困难也是利用率的客观因素之一。

三、关于做好财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财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财务档案数字化是财务档案发展的必然方向,电视台管理部门应当高度重视财务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要将财务档案数字化建设纳入财务管理工作业务评比范围,使工作人员明确责任,为推进财务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第二,建立完善财务档案数字化建设规划和相关制度。要到财务档案数字建设先进单位进行学习,并聘请专业机构对本单位财务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分析,进行差距检查,依据自身存在问题建立科学、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建设规划。“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电视台财务档案工作的规则和保障。财务部门同时应加强财务数字档案的制度建设,以便为数字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明确的规范,财务工作人员也应当严格按照数字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要求操作,提高财务数字档案的质量,确保数字化建设工作实现高起点。

推进财源建设篇3

一、几点体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以中国轻纺城为标志的专业市场相继涌现,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逐年递增为推进乡村城市化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活力。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基础优势,把推进乡村城市化作为财政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转变财政职能,为乡村城市化提供原动力

政府财政职能的转变,是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性调整,对于公共财政的建立和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直接参与竞争性和经营性项目的投资,既不利公平,也影响效率。近几年以来,我县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和建立公财政的要求,加大了预算内外资金的管理力度,加强了财政周转金清理,财政管理由偏重微观事务向注重宏观调控转变,使财政资金逐步从一般生产性和竞争性领域退出,调整和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在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前提下,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鲁迅中学、柯桥中学、县职教中心、轻纺城公铁立交桥、轻纺城医院、轻纺城新华书店、有线电视广缆联网、治污外排等一大批全县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运,从而大大增强了城镇尤其是柯桥县域中心的辐射和集聚功能,为全县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原动力。

(二)改革财政体制,为乡村城市化提供财力支撑

在初步转变财政职能的基础上,我县积极推进了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乡镇财政作为国家最基层一级财政,既是乡镇政府履行职能的财力保障,又是县财政的重要组成部门,同时也是乡村城市化工作的财力主渠道。自年建立乡镇财政以来,我县对镇的财政体制经历了五次变革,有效地规范了县镇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较好地处理了财权与事权的关系,发挥了镇级政府培植财源的积极性,镇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预算内支出年均递增,分成收入年均递增,镇财政连年实现财政收入平衡。年全县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中镇级就占了,亿元的财政总收入中镇级就占了,年镇财政结余万元。镇可用财力的增强,为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城镇建设提供了财力保障。近年来特别是撤、扩、并以后,镇财政用于乡村城市化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镇财政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的预算内外支出达亿多元,文、教、卫事业设施投入亿,硬化县镇公路公里,村镇公路率达,大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可以说,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初步成功,对于推进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探索投融资体制,为乡村城市化提供机制保障

一是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为鼓励和引导农村企业和农民进入小城镇集中发展,加快乡村城市化步伐,我县从年至今由县财政筹措各种预算内外资金达亿元之多,推进了一些公益性、基础性项目的建设,为改善乡村城市化综合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积极探索市场化、社会化的投融资体制。自年至今通过土地出让筹集城建资金亿元;按照政企分开、两线运行的原则,成立了县交通投资有限公司;积极利用四自公路政策,成功转让了绍大公路和国道东湖至泾口段经营权,仅此二项盘活交通资金亿元;正式组建了柯岩风景区股份有限公司,除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投资参股外,还筹集企业、个人资金多万元。柯桥开发委去年在公用事业资产置换,公建设施经营权、命名权有偿转让等方面也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投融资机制初步形成及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了城镇人口集聚、产业集聚,扩大了城镇规模,提高了城镇品位,成为推进乡村城市化的加速器。

(四)优先扶持县域中心的发展,示范和引导乡村城市化的全面推进

自年市县分设以来,我县一直处于有县无城的状态,作为经济强县的县,急切呼唤一个能够辐射全县经济的中心城市形成。年,县委、县政府为顺应历史、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提出兴商建市、兴市建城总体思路,目标是将柯桥经济开发区建成县域中心,并把它作为乡村城市化的重点来抓。县财政充分发挥资金导向作用,在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前提下对县域中心的建设给予重点倾斜,累计完成投资亿元,竣工各类项目个,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扩大到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万人,开发区城市用地也从单一的柯桥镇发展到华舍镇的柯西工业区和东浦镇的柯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县域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带动全县面上城镇建设的开展,城镇品位日益提高,城镇功能日趋完备。近年来,全县共投入交通建设资金亿元,新建公路公里,基本形成了以柯桥为轴心的四横、四纵的大交通格局。水电供应基本适应,城镇供水能力达万能吨日,人均生活用电量千瓦。另一方面,由于县域中心初步形成与小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备,也促进了娱乐、餐饮、宾馆等服务行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年城镇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与此同时,财政积极利用机制优势扶持旧镇旧村的改造,开展了一镇一园等形象工程建设,城镇形象得到明显改善。全县已建成城镇公园、广场个,总面积万平方米。杨汛桥、斗门、马山等镇分别被列入国家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夏履镇被联合国评为生态环境全球佳,柯桥、马山镇被列为全省村镇建设现代化示范镇试点,皋埠、东浦被评为省级绿色小城镇,柯岩、吼山、香林花雨等一批风景区的开发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下步打算

今年,为贯彻省党代会和乡村城市化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面加快乡村城市化进程,我县专门召开了乡村城市化工作会议,修订了《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出台了《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乡村城市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县乡村城市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市化、农民知识化的总体要求,加大规划调控,加强基础配套,加快综合改革,加速产业集聚,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总体目标是:到××××年,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到××××年,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形成布局合理、交通便捷、功能互补、环境优美的乡村城市化格局,使县在全省率先成为具有城市化文明的现代化区域。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我县推进乡村城市化的工作方针是:大力建设县域中心,积极发展中心城镇,合理培育中心村庄,规划控制面上镇村。

推进乡村城市化是一项带有全面性、系统性的工作,是今后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重头戏,财政工作如何服从于、服务于这个工作重点,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我们将着重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地方财源建设

我们认为,在政府财政职能转变过程中,进一步寻找财政事权结合点,完善规范县对镇财政管理的新体制,按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运行要求,巩固壮大地方财源的基础工作,应当成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

首先,进一步寻找财权事权结合点,完善规范县对镇财政管理的新体制。镇财政体制是加强新时期财政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抓好县镇财政机制,从当前看是一个县镇财力划分、分配的问题,从长远看是一个培植财源和加快城镇建设的问题。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努力坚持四个原则,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坚持事权和财权的有机结合,做到镇事镇办,镇财镇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定县镇两级财权划分和事权的范围界定,消除县财政的包办代替,增强镇政府的权威和职责。二是坚持在兼顾镇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镇的积极性的原则,既保证县级适度集中一部份财力,加快县域中心的建设,又考虑镇级有一定的财力,增加公益性基础性建设的必要投入。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科学核定收支包干基数,制定增收节支的激励措施,增强不同类型镇的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县域经济和中心城镇建设,确保城镇收支平衡。四是坚持确立规范、稳定科学、不断完善体制的原则,分步实施目标。在此基础上,一要做到财政体制的确立与两保两联相结合(即在确保当年收入完成和确保当年收支平衡的条件下,与县定补助政策和奖励政策相结合);二要做到确立财政体制与强化地税征管相结合;三要做到财政体制的确立与县镇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相结合,通过收入返回、定额、政策、专项、专款、特殊等补助手段,逐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其次,壮大地方财源。财源是财政之本,也是乡村城市化建设之本。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本出路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新的财源,从而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奠定扎实的经济基础。因此,我们将按照全县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条主线,帮助各镇制订出符合现有资源条件和经济水平的财源建设规划,调整区域财源结构。一是积极发展效益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全面推进效益农业产业化进程,巩固和强化基础财源。二是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强化支柱财源。纺织产业是县的支柱产业,目前我们正在抓紧实施产业升级、市场拓展的发展战略,大力开展以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年活动,加速推进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加速筹建县纺织面料创新中心,并朝着生产力发展中心的要求去努力。与此同时,要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大力发展个私经济和第三产业,培植新兴财源,构建混合型的所有制结构。总之要通过财政体制完善来促进财源培育,通过壮大财源来巩固乡村城市化的地方财力基础。

(二)发挥财政适度调节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挥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的重要条件。到××××年,我县城市化水平要达到以上,城镇人口、产业要大幅度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先行提高是不行的。为启动今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按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建设的指导原则,优先发展县域中心和中心城镇。县财政准备拿出万元启动资金。万元用于县域中心柯桥经济开发区城市建设,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使其真正成为统率全县经济、辐射集镇、带动乡村城市化功能完善的县域中心。万元用于中心城镇建设,今年制订的《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我们确定七个中心城镇,对这七个中心城镇的道路建设、水源整治、环境建设我们将优先予以扶持,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资金匹配。目前首批个基础设施定补项目已经排定,其中项道路、桥梁工程,项大型园林绿化工程,项排水工程,项垃圾中转站、生态公厕项目,项其他公益性设施工程,工程总投资估算万元,县财政补助万元。为提高资金运行质量,我们强调了三不制度,未经可行性研究和扩初设计,不得进行招投标;未经招投标,财政不拨付资金;未经审计,财政不付工程尾款,以确保财政调节作用的发挥。

(三)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快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

乡村城市化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财政要把它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来抓,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乡村城市化大量的工作是社会公益设施建设,在新的时期必须提倡举社会之力办社会事业,聚各方之力推进乡村城市化,最关键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要摆脱过分依赖财政投入的习惯心理,彻底改变市政公用设施是福利型事业的陈旧观念,确立起经营城市、让使用者付费的新理念,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对城镇建设中的经营性项目、公益性项目和混合性项目灵活采取招标拍卖、经营权转让、冠名权有偿使用、股份合作直接投入、旧城改造盘活存量和配套联建等多种形式,大胆探索新的投融资体制,逐步把城建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推向社会、推向市场。

根据上述原则要求,县财政要合理调控社会综合财力,正确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走出一条财政、金融资金相互融通的路子,在金融部门存贷顺差持续上升的情况下,适当引导银行资金投向有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解决基础设施资金短缺的矛盾。具体操作上金融部门可以直接参股,参与项目开发,财政也可以通过控股租赁公司,参与金融资本运作,融通银行资金,发展租赁、债券业务,支持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从而促进乡村城市化进程。同时要加强对社会闲散资金的调控,运用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私营业主介入社会公共产品领域,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发行债券和实行股份制形式,开设股权交易来吸收社会、个人资金,调控部分社会财力。对有收益的项目要成立投资性公司,政府安排部分项目启动资金,更多的资金由公司来运作,以减轻财政压力。在财经法规许可范围内还必须注重财政政策的应用,如采取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外贸出口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产业等有利于经济稳步发展的行业或产业,使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的运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四)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参与和监督作用,最大限度发挥财政效能

推进财源建设篇4

[关键词]财源建设;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4)05-0037-07

财源建设是一级政府以产业发展为依托,根据多种财源构成的分析,合理配置经济资源,不断培育、涵养、保护、壮大、拓展财源,优化财源结构,完善财源体系,提高财政效益,促进财富增长的一种建设行为。[1]地方财源建设是实现财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政府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大地方财政实力的必然选择。地方财源建设机制创新是突破财源建设难点、建立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东营市既是“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完全叠加融合的唯一城市,又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此,通过选取东营市作为研究案例进行调研和分析,既有利于东营财政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又对各级地方政府进行财源建设机制创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地方财源建设机制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为经济调控创设更大的自由空间

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进程来看,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的转型,传统产业所能提供的财政收入遭遇瓶颈,增长空间越来越小。在财源建设面临传统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下,就需要地方政府转变财源建设的思路,在财源建设过程中深入思考如何充分发挥财政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杠杆作用,不断探索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的新思路、新举措、新途径,需要进一步梳理查找财政在发展体制、运行机制、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影响转方式、调结构的体制机制,以优化的财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降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本,减少短期内对财政增收造成的负面影响。

从中国经济当前发展状况来看,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经济增速下滑、外需疲软等不利影响。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激增导致出口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传统的财源建设途径受到了严峻挑战。因此,在财源建设过程中,就需要转变财源建设的思路,创新财政增收的内生机制。一方面,要通过采取结构性减税政策、提前编制预算整合资金、进一步挖掘闲置资金、创新财政资金的扶持方式等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突破财源建设的瓶颈;另一方面,需要以“以民为本”的财政政策为突破口,从“以资为本”转向“以民为本”,通过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增加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内需,以此拉动经济增长。[2]而无论哪种思路,都需要强大的财政作为支撑。

(二)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财力支持

“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以富民为先”。建设“民生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财政部门的一个长期奋斗目标。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将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不断加大民生投入,针对群众关注的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落实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财政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大幅度增加。保障各项惠民政策向纵深延展,多渠道、宽领域惠及更多群众也需要创新财源建设机制,没有一个长效的财源增长机制作保障,就无法保证财政支持民生发展的举措落到实处,就无法让更多百姓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享受公共财政“阳光”。

(三)为地方财源建设可持续发展完成机制再造

当前,在出口受阻、经济增速下滑、房地产调控制约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地方政府要更好地履行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职责,就更需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更新地方财源建设的思路,调整财源建设工作重点和方式方法,围绕构建结构合理、优质高效的现代财源体系,深入研究地方财源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分析查找在财政收入总量、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财源布局、财源质量、财源效益等方面的差距和问题,深入思考如何加大财源培植力度、提高财政可持续增收能力。另外,财源建设的运作方式也要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逐步建立起具有稳定性、接替性、连续性、流动性和增值性的梯级财源结构,形成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0月

第30卷第5期徐静:地方财源建设机制创新的影响因素与途径

二、东营市财源建设机制运作现状

多年来,东营市始终把财源建设寓于财政增收的各项工作和环节,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财政收入结构更加优化,财源建设机制基本形成,为财源建设机制的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多元化财源增收体系基本建立

从财源增收总量情况看,东营市地方财政收入总体发展趋势平稳、稳中有增。2005―2013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从3854亿元增至18379亿元,增幅一直保持在13%以上(见图1)。

从财源区域构成情况来看,各县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以2005―2013年为统计区间,广饶县由52亿元增至35亿元,垦利县由278亿元增至181亿元,利津县由15亿元增至101亿元,东营区由61亿元增至267亿元,河口区由279亿元增至1528亿元(见图2),县区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例由48%增至572%。

从财源建设内容构成看,税收收入仍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体。2013年全市税收收入完成14209亿元,占财政收入比例达到7731%,按可比口径比2012年提高429个百分点;全市非税收收入完成417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2269%。[3]

(二)多方位财源建设途径基本构筑

按照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东营市立足现实财源的涵养改造和更新,积极开发新财源,形成了多方位的财源建设途径。具体来说:

1.农业基础财源得以夯实

近几年,东营市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使农业基础财源得以有效涵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财政政策支持加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二是整合支农资金,重点加大对示范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完善惠农补贴政策体系。2013年东营市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200万元推进放心蔬菜基地建设

[4];投入专项资金1300万元用于支持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5],重点用于支持创新研发能力强、管理运行规范的企业;投入专项资金700万元用于现代畜牧业发展奖励①,重点用于扶持突破性、创新性、成长性现代生态畜牧业项目建设。2014年东营市财政安排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机创新示范工程建设[6]。

2.工业主体财源地位得以提升

在工业财源建设方面,东营市近几年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工业财源的主体地位:一是积极引导产业结构改造升级,努力构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体系。二是认真落实小微企业财税扶持政策。2013年设立了1亿元的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规模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利用中小企业互助资金累计为企业提供融资1466亿元[7],解决了一批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问题,开辟了财源建设新途径。三是加大淘汰落后产能。2013年财政拨付103亿元支持新能源应用和节能技术改造。

3.新兴财源得以开辟

在第三产业方面,东营市以提高第三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为目标,从财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2012年,东营市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若干政策》,提出2012―2016年,市财政按照上年度生产总值万分之一的比例设立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2012年,省全额返还的市县上缴省级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幅超过15%以上部分,市、县(区)所得资金重点用于现代服务业发展。财政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提升了服务业发展的空间,使服务业贡献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服务业完成地税收入6887亿元,同比增长197%,占全部地税收入的386%,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198%,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8]

(三)多维度财源管理框架基本形成

近几年,东营市在财源管理方面注重推进改革、科学管理,以多维度财源管理框架提高财源建设效益。一是加大了财源管理各项改革力度。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规范会计管理等多项改革推进实施。二是制定完善了《东营市非税收入稽查暂行办法》、《东营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等各项制度。三是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建立了市级集中管理的财政数据中心,提高了系统的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财政核心业务与金财工程更加融合。四是不断完善财政监管机制。在资金监管方面,以财政专项检查、内部重点检查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为重点,重点监管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资金和大额资金的使用;在政府债务管理方面,市财政设立偿债准备金和项目支出专户,及时对项目支出进行分析;在加强会计监督方面,建立完善了全市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三、影响东营市财源建设机制创新的因素

(一)积极因素

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主战场,有着资源、环境、区位等独特的比较优势,从土地储备、资源存量等方面具备深度开发的基础和实力,为财源建设机制创新提供了有利因素。

1.基于“黄”“蓝”两大国家战略融合的政策优势

“黄”“蓝”两大国家战略一系列优惠支持政策为东营市财源建设机制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政策空间。一方面,两大国家战略的“品牌效应”将为东营市招商引资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从而使财源经济能够做大做强;另一方面,“黄”“蓝”两大国家战略中的多项政策将会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快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提供金融政策支持等,从多方面为东营市基础财源的巩固提升提供支持,也为后续财源和潜力财源的挖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基于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的环境优势

多年来,东营市致力于环境建设,“信用东营”、“平安东营”建设以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为东营市软环境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广利河综合治理”工程、“三网绿化”工程、“黄河水城”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使东营市的硬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财源建设环境进一步优化。

3.基于立体交通网络构架的区位交通优势

东营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区位,是山东省连接东北亚及韩国、日本的重要海上通道,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具有聚集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和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的良好区位条件。近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东营市与外界的经济往来日趋密切,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

4.基于资源型城市根基的资源优势

(1)土地资源优势

东营市土地总面积达118849万亩,人均土地面积为643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而且东营市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拥有未利用地45175万亩,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801%。这些土地成方连片,大部分是国有未利用荒地,适宜布局建设国家大型产业基地。广阔的土地资源为财源建设机制创新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2)地下资源优势

东营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产量集中在东营境内,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192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300亿立方米、岩盐资源储量1100多亿吨、卤水资源储量1189亿立方米。地热资源富集,热水资源总量逾127×1010立方米。丰富的地下资源为财源建设机制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3)农牧渔业资源优势

东营海岸线长41267公里,-10米等深线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适宜水产养殖的滩涂面积180万亩,鱼虾贝类等海洋生物达517种之多。丰富的农牧渔业资源为东营市壮大财源提供了资源保证。[9]

(4)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东营市辖区内的黄河三角洲部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53万公顷,分布着野生动物1524种,其中鸟类达268种,成为黄河三角洲美不胜收的旅游景点。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为发展新兴财源拓展了空间。

(二)制约因素

1.基于传统理财视野的思想制约

同其他地市尤其是南方的一些地市相比,东营市在财源建设方面思想的解放程度还不够,理财观念还比较保守。东营市预算外收入数额较大,有些年份能达到预算内收入的1/3,但在运筹资金、制定政策、安排财力解决问题时,对预算外收入统筹考虑不够,新兴财源成长的成果未能充分体现到财政上来,制约了财源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2.基于单一财源的结构制约

东营市支柱财源主要集中于石油开采业、石化行业和化工行业等与石油相关的行业。从2012年前三季度情况看,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土地使用税占全部税收构成的6742%,而其中除营业税增收主要是因为建筑业和金融保险业增收外,其余三项均与石油化工行业有关。从增值税征收情况看,石油开采业、石化行业和化工行业增值税增收额占全部增收的80%以上,是增值税的主要增收来源;从所得税征收情况看,石油开采业企业所得税增收额占企业所得税增收额的5771%;从土地使用税征收情况看,胜利油田一次性入库税款占了城镇土地使用税增收总额的7703%。从非税收入情况看,石油价格影响也较明显,据测算,胜利原油价格每变动1美元,将影响市级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收入2000万元。单一的经济结构使得整个地方财政收入受财税政策变化、油田产业调整和生产经营形势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剧烈,对东营市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3.基于分税制背景下资源税的政策制约

在山东省内,国税部门负责海上石油开发缴纳的资源税,其余领域的资源税归地税部门。但胜利油田大部分税收都上缴中央和省,留在东营的税收只占区区5%。2011年度,东营市境内一般预算收入为47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收入为288亿元,省级财政收入为54亿元,市县级财政收入仅为135亿元。[10]另外,在胜利油田改制过程中,出现各种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重组现象,企业的资本构成发生了变化,按现行财政收入划分体制,有一部分原为市级的税收将会向中央和省级转移。如油公司被收购后,现行的财务核算和纳税渠道都将发生变化,将会对东营市财政收入产生较大影响。

4.基于收支矛盾的管理制约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东营市财源建设面临的减收因素较多,导致财源建设推进乏力。国家增值税转型、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和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下调等国家税收政策调整的影响,尤其是国际油价不稳定的影响,导致了东营市相关主体税种税基缩减。在财源减收因素多的同时,政策性增支因素却出现了增长,除了要保障工资性增资因素、社会保障支出、维持机构运转等财政刚性支出以外,还要全面落实国家、省出台的民生政策,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地方财政收支差额除依赖税收返还外,大量的政府性基础设施工程和经济建设发展所需资金要依靠举债和上级补助。原有的财源结构已不适应形势发展变化,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

四、创新东营市财源建设机制的途径

(一)树立科学理财理念,创新财源导向机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创新财源建设机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首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更新财源建设理念,在财源建设导向机制上寻求新突破。因此,东营市在财源建设机制创新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理财理念,为创新财源建设机制树立正确的导向。要树立远近结合的理念,找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最佳结合点;要树立欲取先予的理念,牢牢把握取与予的度;要树立量质兼顾的理念,实现财源数量和质量的同步提高;要树立内外结合的理念,增添财源建设的后备力量。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创新财源培植机制

创新财源培植机制要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着力点,通过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升三次产业财税贡献率,形成与经济同步发展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

1.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夯实基础财源

东营市土地、滩涂、淡水资源丰富,具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优越条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东营市的高效生态农业已初具规模,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在农业财源培植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增加农产品产量的单一财源建设理念,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通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的多重增值创税能力等途径,在稳固农业基础财源上寻求新突破。可以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培育畜牧、水产、蔬菜、冬枣、棉花等特色创税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养殖基地。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外向型农业,通过多种促进方式把农业经济潜能充分挖掘和释放出来,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创税农业培育新的农业财源增长点。另外,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培育新财源的一个抓手。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推进农业产业经营化为重点,提高农产品的多重增值创税能力。同时要加快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在培育黄河口系列农产品品牌上做文章,加大项目包装和推介力度,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借助外力巩固基础税源。

2.振兴壮大工业支柱产业,拓展骨干财源

拓宽工业财源,要以东营市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突出发展工业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为重点,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壮大工业主体财源。

(1)整合提升传统产业

东营市的石油化工、造纸、橡胶轮胎、纺织等产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其产业链短,优势不突出。要发展壮大工业主体财源,就要在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要求和“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政策支持下,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努力将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提高财源建设效益。具体来说,对石化产业,要加快整合重组,加大技改力度,形成从油头到化尾的完整产业链,切实改变小、低、散的状况,走规模化、高端化、集约化的路子,打造生态石化基地,增加财源建设总量;对橡胶轮胎产业,可以着力推进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信息平台等支撑体系建设,加快转型升级,提高财源增收效益;对石油装备产业,要按照国际一流标准,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高端聚集区,以胜利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功能区,推进产业聚集,推进自主创新,推进整合重组,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和高端产品,打造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提升财源聚集能力。

(2)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工业财源中的新兴财源,因此可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重点支持重大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利用“黄”“蓝”两项专项财政资金积极扶持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高端产业,把这些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以及工业和高新技术发展资金扶持的重点,迅速引进一批大项目,引导现有骨干企业和民间资本向这些领域发展,使这一工业新兴财源快速发展壮大。

(3)大力培育骨干企业

东营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调整经济结构的最大任务是发展壮大地方工业。因此,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技改贴息、项目申报、融资服务等方面向大企业倾斜,打造一批旗舰型骨干企业。支持大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资合作,推动骨干企业进入跨国公司产业链和全球营销网络。依托骨干企业,培育一批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好、信誉度高的优势产品,争创国家和省名牌。同时,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促其快速成长,努力培植一批重点纳税企业和纳税大户,优化财源结构。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植高效财源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有利于促进市场发育、完善市场功能,提高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方便和丰富人民生活,也可为增加财政收入开辟新的领域。因此,要进一步放宽政策,落实2012年东营市出台的《加快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若干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减轻税费负担、强化金融支持、放宽市场准入、保障土地供应、强化人才支撑和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优质服务企业结构升级、推动第三产业做大做强,扩大第三产业财源。

具体来说,对于现代物流业,要重点依托东营港、广利港的扩建,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园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对于文化旅游业,要突出抓好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水城旅游区、天鹅湖旅游度假区和孙子文化旅游区建设,打造知名旅游品牌;对于现代金融业,要引进和培育金融机构,加快组建产权交易中心、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创新金融产品,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对于服务外包业,要以园区为载体,培育一批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努力拓展软件外包、流程外包等重点业务,提升服务外包业的层次和水平。

要通过大力发展能够创造更多财源的第三产业和企业,使第三产业真正成为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财源体系。

(三)构建多元载体平台,创新财源聚集机制

1.以项目建设为载体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奠基石、突破口、生命线,所以要坚定树立“抓发展就要抓财源,抓财源就要抓项目”的思想观念,紧紧抓住“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实施的机遇,抓住国家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倾斜的机遇,加快项目的挖掘、筛选、评估、论证,开发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广阔、示范带动作用强、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项目,充实完善财源建设项目资料库。同时要充分发挥东营市区位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优势,立足财政职能,灵活运用财政支持、引导手段,支持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增强财源建设的后劲和动力。

2.以市场运作为平台

一要通过园区建设涵养财源。要坚持特色立园,找准园区定位,引导优势企业、优势项目向园区集中,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孵化产业,涵养税源。不仅要善于筑巢引凤,而且要敢于引凤筑巢,引进外地客商投资,对工业园区进行开发建设,以实现园区开发和财源建设的“双赢”。二要运作城市资产培植财源。要创新运作理念,做好城市资产运营工作。三要经营国有资产建设财源。对国有资产的处置,要通过竞价拍卖、进入市场等方式,实现收益最大化,增加财政收入。

3.以多元途径为突破

一要向上争资培植财源。在最大限度培植好本行政区域范围内财源的同时,还可以加强与上级的联系和协调,积极向上级财政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二要对外引资培植财源。要充分发挥东营市的政策、区位、交通、资源优势,采取敲门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发展外向型经济,培植长效财源。三要启动内资培植财源。要激活民间资本,壮大民营经济总量和规模,提高民营经济税收占财政收入的份额。

(四)狠抓征收支出制度,创新财源管理机制

切实加强财源管理、及时把经济发展成果反映到财政增收上来,就要进一步深化财政制度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1.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

要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部门预算年初到位率和批复率;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合理加快支出进度;探索建立重大项目支出预算事前评审机制,提高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水平,完善项目支出预算评审机制,推进资金整合,增强资金的规模效应。

2.加强财政征收管理

组织收入始终是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基本职责。财政部门要努力配合国、地税部门的工作,形成以市政府牵头、社会综合治税的运行机制。对税收征收要以实施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为目标,坚持“经济决定税源,管理增加税收”的治税思想,[11]加快税务征管信息化进程,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在加大对主体税种征管的同时,不放松对小税种的征管,提高中小税源户的征管效率,确保东营市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要进一步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政策和制度,改进非税收入征缴方式,健全以财政票据和财政专户管理为手段、以收支两条线管理为核心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以政府非税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为抓手,将更多的政府非税收入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管理,增强政府非税收入使用上的透明度,充分发挥财政预算在非税收入资金调控和管理中的作用。

3.强化财政支出监管

要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按照公共财政和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清理和逐步剔除不属于公共财政范畴和不符合统筹发展方向的支出,盘活资金存量,用好资金增量,坚决砍掉那些无明确用途和明显效果或作用不大的资金项目,有效归并整合财政性资金。进一步规范支出管理,加快支出制度创新,不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社会保障资金、政府采购等改革。积极开展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加强对财政支出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五)完善激励保障体系,创新财源服务机制

1.强化组织领导机制

通过设立财源建设领导小组和定期召开财源建设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协调全市财源建设工作,研究、分析财源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财源建设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并督促落实财税收入。

2.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要通过健全政企座谈会制度、建立走访企业制度等措施完善政企沟通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用足用活各项财政、税收、金融政策。通过健全银企对接制度,促进银企联手,灵活运用贷款贴息、担保等方式,吸引金融资本注入,为财源建设增添后劲。

3.健全政策鼓励机制

应按照“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快、多受益”的原则,建立增动力、强活力的奖励机制。探索在绩效考核指标中加大对财源建设考核的权重,从发展实力、发展潜力、发展活力等方面入手,科学制订评价考核标准和指标体系,对全市财源建设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考核,评选财源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并予以表彰奖励,以调动单位培植财源的积极性。

4.规范监督管理机制

应建立和完善财政信息公开、科学民主决策、监督制约和绩效考核四项制度,使政府公共财政分配和支出使用更加透明。应建立财源监控分析制度,通过建立财源企业(项目)台帐,动态掌握区域财源(项目)资料和全市经济运行、税源变化等财源信息。要加强财政监督检查,通过开展税源专项调查全面掌握区域内税源分布及增减变化情况,加强税源动态管理。

财源建设机制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正确的理念作为指引,需要有一系列制度作为铺垫,需要采取多项措施保障其有序运行。通过创新财源导向机制、培植机制、聚集机制、管理机制、服务机制等一系列举措,会使东营市财源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为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永续的资金支持。

注释:

①《我市投入700万元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见2014年3月13日东营市人民政府网)。

[参考文献]

[1]尹纯,刘志烈,黄勇民.新时期加强财源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主要任务[n].广西日报,20110329(10).

[2]王健.财政政策从“以资为本”转向“以民为本”[n].广西日报,20111121(a05).

[3]郝吉虎.东营市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eB/oL].(20140213)[20140710]..

[4]东营市财政局.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00万元支持放心蔬菜基地建设[eB/oL].(20140416)[20140712]..

[5]东营市财政局.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300万元支持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eB/oL].(20140212)[20140712]..

[6]东营市财政局.市财政150万元支持农机创新示范工程建设[eB/oL].(20140416)[20140712]..

[7]孙宁宁.互助资金助力中小企业发展[eB/oL].(20130414)[20140712]..

[9]东营市史志办公室.东营年鉴2012[m].北京:中华书局,2012:2829.

推进财源建设篇5

内蒙古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_粪污资源化利用方案驻马店市2018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市推进工作方案2018年06月07日发文为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8年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农牧发〔2018〕6号)和《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县推进工作方案(2018—2020年)》精神,深入开展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打赢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改善土壤地力、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推动种养结合、实现农牧良性循环为总要求,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以区域性粪污集中处理、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健全制度体系,完善扶持政策,严格执法监管,强化装备保障,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项目建成后,全市范围内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每个县区至少要建设完成1个区域性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有条件的县区可建设多个。全市建设完成区域性粪污处理中心10个以上,形成整市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良好格局。市、县两级粪污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建立起明确的粪污收集、储运、资源化利用等有关扶持政策和终端产品补贴政策体系。全市畜禽养殖布局更加合理,建立起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比例不断提升。

三、工作要求(一)摸清资源底数。

摸清全市范围内所有畜禽养殖场(户)的布局、规模、粪污产生量及现有处理方式等情况,科学测算有机肥和能源产品的市场需求,系统总结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问题和经验。

(二)明确治理路径。

结合农业农村部推荐的主要技术模式,按照以地定养、种养结合的思路,分类提出不同畜种、不同主体的处理方式、技术路线和项目组织形式,采取积极稳妥的推进步骤,全面解决规模养殖场和散养农户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 (三)整合相关资金。

各级政府要出台配套政策,统筹整合相关资金,共同用于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粪肥施用补贴等方面,形成合力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良好局面。

(四)制定扶持政策。

制定粪污收集、贮存、运输等相关扶持政策;健全有机肥(含沼肥)、沼气等终端产品补贴政策体系;保障畜禽规模养殖、粪污处理设施、养殖场配套粪污消纳用地;落实沼气发电上网政策,推动生物天然气进入城镇管网。

(五)建立市场机制。

统筹用好财政奖补、税收、金融、用地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引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立受益者付费机制,提高终端产品竞争力,建立可持续运行的粪污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项目县区要优先支持有成功经验的专业化第三方机构和中小规模养殖场,构建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六)强化监督管理。

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强化环保执法监管,建立对全市规模养殖场、第三方处理机构粪污处理设施的运行监控机制,对粪污资源化利用产品去向加强日常巡查,确保畜禽粪污真处理、真利用。 (七)建立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统筹发改、财政、农业、环保、畜牧等有关部门,在政策支持、执法监管、业务指导和促进终端产品利用等方面集中发力,实现各环节的无缝链接、相互促进。各县区的整县区推进项目实施方案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四、建设内容中央投资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重点支持内容包括畜禽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等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

各项目县区根据现有基础条件,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确定项目建设内容。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以畜禽规模养殖场和区域性粪污集中处理中心主体,辐射带动全市区域内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体推进,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覆盖。

(一)规模养殖场。

一是粪污处理利用设施。主要针对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固体粪便堆肥利用、粪便垫料回用、污水肥料化利用、污水达标排放等处理模式,支持现有规模养殖场建设储粪场、污水贮存池等粪便贮存设施,建设厌氧发酵池、氧化塘、污水深度处理、堆肥发酵等设施。二是粪污处理配套设施改造升级。主要支持与粪污处理利用相关的场区养殖设施设备,以及提升养殖标准化水平的配套设施设备建设,重点改进节水 设备,建设雨污分流、暗沟布设的污水收集系统和漏缝地板、自动刮粪板等清粪设施,配备固液分离机等设备。

(二)区域性粪污集中处理中心。

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重点,支持第三方处理主体粪污收集、储存、处理、利用设施建设,推行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模式,促进畜禽粪污转化增值,支持周边中小规模养殖场户建设粪污收集储存设施和小型厌氧处理设施,支持建设粪肥田间贮存池、铺设沼液(肥水)输送管网、购置粪肥专用输送车辆。

(三)大型沼气工程。结合《全国农村沼气发展“十三五”规划》,以集中进行粪污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全量化能源利用模式,以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和沼气利用并重的厌氧发酵模式为重点,支持专业化企业和规模养殖场建设厌氧消化装置总体容积500立方米以上大型沼气工程,兼顾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生产,实现“三沼”充分利用。具体包括原料收集、仓储和预处理系统、厌氧消化系统、沼气利用系统、沼肥利用系统、智能监控系统。对于给农户集中供气的项目,可适当考虑由同一业主建设的多个集中供气工程组成。

五、项目投资(一)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确定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项目县予 以支持。中央财政奖补资金原则上对猪当量(以生猪、牛存栏量折算猪当量)为50万头以下(不含50万头)的项目县,累计补助上限为3500万元;猪当量为50—70万头(不含70万头)的项目县,累计补助上限为4000万元;猪当量为70—100万头(不含100万头)的项目县,累计补助上限为4500万元;猪当量为100万头以上的项目县,累计补助上限为5000万元。

(二)地方财政补助资金。市财政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配套资金,对2018年整市推进项目的驿城区给予补助,对其它项目县实行奖励补助。市级财政补助资金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拨付。每个项目县区都要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的县级财政资金,用于整县推进项目建设补助。

对项目建设任务量大的县区,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足额匹配项目资金。

(三)自筹资金。

各县区要发挥财政补助资金的引导和企业投入的主体作用,创新投入机制,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不断加大对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投入,加快建立有效的可持续运营长效机制。在确保政府财政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可通过贷款贴息、设立基金等方式支持畜禽粪污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发改、财政、农业、畜牧、环保、住建、国土、农机、审计、金融、电力等部门,以及项目县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畜牧局,市畜牧局长兼任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市推进的日常工作。各项目县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县区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县推进工作。

(二)明确部门责任。

项目县区人民政府是项目实施的第一责任主体,对项目建设进度、建设成效、运营管理等负总责。在市县两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市(整县)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畜牧部门负责制订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方案,搞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宣传培训和指导服务,指导大型规模养殖场制定“一场一策”方案,负责对各类沼气设施建设和沼液沼渣使用提供技术和项目支持,做好种植业基地与规模养殖场的对接;发改部门负责向上争取相关政策,支持整市推进工作;财政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的筹措、管理与拨付;农业部门负责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宣传和推广 应用工作;环保部门履行好监管职责,加大畜禽养殖污染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用地的审批;农机部门负责落实好补贴范围内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农机购置敞开补贴政策,积极推动开展畜禽粪污处理相关机械新产品补贴试点。其他相关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相关工作。

(三)科学制定方案。

2018年确定的整市推进项目县区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粪污资源利用现状等因素,提出全县区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的整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按照有关要求编制整县区推进项目实施方案。要根据确定的治理路径,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提出建设任务、建设目标、资金使用安排等,并细化分解到各年度;落实具体的扶持主体及相应的建设模式、建设内容、资金需求;明确中央投资、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投资筹措方案和资金用项。

(四)强化项目监管。

严格执行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对于各级财政补助资金,要做到专户管理,独立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滞留、挪用。市、县区两级财政、畜牧部门利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对项目进度进行调度。市、县区两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市、县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 定期检查和通报制度,对建设进度、质量、效益等进行检查和通报。市政府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列入政府督查事项,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严格的督查督办。对各县(区)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实行月通报、季排名,对一次考核排名靠后的两个县区由市政府进行通报批评;对两次考核靠后的县区,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对县区政府分管领导进行约谈;对三次考核靠后的县区由媒体进行公开曝光,并由县区分管领导在市级媒体上作表态发言;对未按规定期限完成工作任务的、考核差的县区,按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五)建立考核机制。

完善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根据项目建设目标、地方政府扶持政策、项目建设和运行情况等,制定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项目县区自评、市级主管部门初评、报省和国家有关部门复评、综合评价,形成年度绩效评价结果,并将评价结果及时有关部门反馈,推动完善管理措施、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有序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财政资金管理和项目绩效考核结果与年度投资挂钩。对项目建设进度缓慢、资金使用率低,不能如期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任务或未实现项目建设目标的县区,将调减或停止其后续年度投资计划规模。 (六)广泛宣传发动。

市畜牧、财政部门要加强政策实施培训工作,指导项目县区和项目单位准确把握政策要求,确保政策落实不出偏差。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微信平台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经验和做法,为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提供支持。

要通过印制宣传册、发放宣传单、进场入户宣讲等方式,切实增强畜禽规模养殖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积极采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不断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附件:驻马店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驻马店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组长:朱是西市政府市长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改委主任市财政局局长市金融办主任市国土局局长市环保局局长市住建局局长市工商局局长市农业局局长市农机局局长市水利局局长市畜牧局局长市供电公司总经理驿城区政府区长遂平县政府县长西平县政府县长副组长:付自成成员:赵孔站华李瑞红李俊岭王保海杜永军张新运宋炳顺张中林鲍秋仁王伟蔡新国马伟毕启民侯蕴李全喜 李卫明刘军民赵峰上蔡县政府县长汝南县政府县长平舆县政府县长正阳县政府县长确山县政府县长泌阳县政府县长王东征彭广峰魏华伟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畜牧局,蔡新国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内蒙古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_2018年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项目实施方案2018年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项目实施方案根据《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农经处、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计财处、自治区林业厅农村能源办关于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的通知》、《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关于下达广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2018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桂发改投资〔2018〕265号)要求,灵山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灵山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实施方案》,并于2018年5月9日通过评审,根据评审意见对《实施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现将《实施方案》(修改本)予以公示。

该项目位于灵山县内,项目总投资14761.45万元,主要建设127家生猪规模养殖场零污水工艺设施改造,3家奶牛规模养殖场零污水工艺设施改造,245个家畜规模养殖污水就地就近利用,244家家禽规模养殖场升级改造简易粪房,1个年生产能力10万吨有机肥厂、2个大型沼气工程等。

公示期:2018年7月6日至2017年7月12日(5个工作日)。

推进财源建设篇6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2009年财政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大力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加强财经对外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

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安排中央基建投资,主要用于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按照规划用于灾区城乡住房、基础设施、产业重建等方面。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节能减排、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方面投入。此外,中央政府铁路、民航等建设基金都安排相应重点项目投资。创新政府投资运作机制,对地方小型项目的投资安排,实行按建设任务等切块下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政府鼓励的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

促进扩大消费需求。加大对家电下乡、农机购置的补贴力度,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粮食、石油等重要商品储备。强化各项强农惠农财税政策,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城乡低保补助,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出。

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在销项税额中抵扣。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降低征收率。相应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以及对国内部分产品实行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取消养路费等六项收费,逐步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相应提高现行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实施好企业所得税法。继续执行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和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税、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及单边征收政策。落实降低住房交易税收的政策。调整完善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支持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统一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积极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

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加大支持力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行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财税政策,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综合运用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推动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立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增加转移支付规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大力支持农村改革发展

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支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综合运用贴息、保费补贴、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支农投入格局。继续推动整合相关支农政策和资金,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平台,统筹用于支持各地发展粮食等优势主导产业。

加强和完善促进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扩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完善农资综合补贴调整机制,以及种粮补贴更好促进粮食生产的办法。加大对产粮(油)大县的奖励力度。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逐步取消粮食主产区资金配套。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贷款贴息和补助等扶持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支持以小型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继续落实促进生猪、油料、奶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在全国全面推行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支持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研究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符合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

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推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综合整治投入。将农村公路管护纳入财政支持范围,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认真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研究完善天然林保护措施。健全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支持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由人均600元提高到720元。扩大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实施范围。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县乡财政体制和乡镇机构改革。改“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探索建立农村公共服务新机制。全面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争取3年内基本完成。推进其他乡村债务化解试点。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减轻农民水费负担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减轻大湖区农民负担综合改革。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动教育优先发展。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支持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并将中小学公用经费达到中央出台的基准定额。着力帮助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附属设施不足、校舍安全等突出问题。进一步落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继续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大力推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研究出台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的办法。完善高校财政拨款制度。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妥善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并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机衔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强化预防保健、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公共卫生工作。支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支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发挥好政府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在农林水利、国土整治、生态环保等工程建设中,尽可能安排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工就业,实行以工代赈。运用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安排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科研项目和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工作,促进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支持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大就业援助,重点做好就业困难人群、零就业家庭和受灾地区劳动力就业的帮扶工作,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给予政策扶持。按规定对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困难企业,实施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用工岗位。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2009年中央财政分别按月人均15元、10元的标准,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资金。加强城乡低保制度与医疗救助、最低工资、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等制度的衔接。按人均增长10%左右,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保证2008-2010年的调整水平高于前三年。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推进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适时提高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建国前老党员生活补贴补助标准。研究制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动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出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解决劳动力跨统筹地区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问题。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继续支持做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推进东北、中部地区及部分中央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

支持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廉租住房的投资建设力度。严格按照规定,将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和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继续落实对廉租住房建设等方面的税费优惠政策,主要以实物方式,结合发放租赁补贴,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加快实施国有林区、垦区、中西部地区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以及采煤沉陷区民房搬迁维修改造工程。实施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落实好对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鼓励居民购买自住性、改善性住房。实施对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等相关减免政策,促进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加快住房二级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发展。

推进文化事业发展。逐步扩大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范围。继续推进大遗址保护、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覆盖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加强中央级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研究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重点促进文化创新和内容建设。

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协调发展

支持科技创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加强科技基础能力,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科研机构、大学科研条件建设。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强化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研究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财税政策。

推进节能减排。增加节能减排投入。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淘汰落后产能、“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中西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及重大减排工程。促进建立健全污染减排的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对节能环保产品实行强制和优先政府采购政策。完善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继续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试点。支持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和新能源汽车,促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运用财税政策,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积极支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结合三江源保护等重大生态保护规划,通过提高转移支付补助比例的方式,增强禁止开发与限制开发区域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能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化解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的社会负担。增加对民族地区、粮食主产区和边境地区的转移支付。

大力推进财税制度改革

深化预算制度改革。研究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有机衔接的国家财政预算体系。将部门预算改革延伸到基层预算单位,确保“*”期末全国县级以上单位都实行比较规范的部门预算。建立部门预算责任制度,强化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主体的责任。健全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将所有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逐步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中央国库现金管理运作机制,积极推进地方国库现金管理。

完善财政体制。在保持分税制财政体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逐步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提高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办法,科学合理设置转移支付因素和权重。进一步规范省以下政府间分配关系,适当统一省以下主要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强化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责任。完善辖区内财力差异控制机制,均衡省以下财力分配。全面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因地制宜确定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推进乡财县管改革。

改革完善税收制度。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切实取消相关收费,加强对人员安置的财力保障,完善对种粮农民等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补贴机制。推进增值税改革,及时研究解决增值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改革平稳实施。适当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实行从价和从量相结合的计征方式,改变部分应税品目的计税依据。完善消费税制度,将部分严重污染环境、大量消耗资源的产品纳入征收范围。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的房产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制度。研究环境税及相关税种的改革方案。

积极支持其他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能源、资源、农产品等基础产品价格机制改革。支持污水垃圾处理和排污收费等改革。深化国有金融机构改革。促进建立健全金融市场风险保障制度。

全面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推进预算法修订工作。配合做好注册会计师法(修正案)、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的立法工作。加快财政转移支付管理条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条例、评估行业管理条例、船舶吨税暂行条例等的立法进程。强化财政法制宣传,认真做好财政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完善财政行政审批程序。

严格预算管理。推进编制综合预算,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认真落实预算编报的有关要求,在科学编报本级预算收入的同时,上级财政要提前告知对下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预计数。下级财政要完整编报上级的各项补助收入,进一步提高地方各级特别是县级预算编报的完整性。严格执行预算编报、批复时限和程序规定,控制代编预算规模,提高年初批复预算的到位率。建立健全机构编制与经费预算衔接机制,完善行政开支定员定额标准。建立重大项目支出预算事前评审机制,将项目预算做实做细做准。完善预算拨款结余管理方式,通过调整当年预算、核减下年预算等措施,促进结余资金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狠抓预算执行,健全覆盖各级财政的动态监控机制,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效率。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大力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将经批准设立的全国性及中央部门和单位的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建立健全监督处罚机制。扩大绩效考评试点范围,加快构建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机制。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风险。

狠抓增收节支。大力支持税务、海关部门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坚决制止和纠正越权减免税收,严厉打击偷骗税违法活动。对于各项税收和非税收入,都要努力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对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出国(境)经费等支出实行零增长。配合有关部门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面积、超标准建设和装修。严格控制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项目,促进资源整合。积极推动机关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机关。强化公务支出管理,深化公务卡管理改革。牢记“两个务必”,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勤俭办一切事业,严肃财经纪律,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的行为。

严格财政监督。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促进监督与管理的有机融合。重点加强对政府投资的监督检查和投资评审,做到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坚决查处挤占、挪用、截留资金的行为,保障资金使用的安全、合规、有效,确保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有效落实。严格责任追究,加大对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理处罚和信息披露力度。健全专员办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员办就地监管优势。自觉接受人大、审计监督。积极推进财政政务公开,便于社会各方面监督。严格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加强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执业质量的监督。深入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巩固和扩大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等效成果。促进实施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强化“双基”建设。切实抓好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重点加强预算单位人员、资产负债、支出标准、项目库、收费项目和标准,财政供养人口、财源财力、非税收入、贫困人口等基本数据的收集整理,完善管理基础设施。立足基层加强财政管理,转变和充实乡镇财政职能,充分发挥县乡财政就近监管的优势,切实保障各项民生政策的有效落实。建立完善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积极推行“村财乡管”试点。

加快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切实贯彻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加快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加强标准和管理规范建设,全面推进网络和安全建设,建立统一的运行维护体系。应用支撑平台是实现财政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要把平台建设作为一项关系财政工作全局的工作抓紧抓好。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省级财政部门的应用支撑平台推广实施,构建基于平台的财政核心业务系统,为实现本级财政内部、上下级财政以及财政与同级预算单位之间的贯通、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分析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财经对外交流与合作

推进财源建设篇7

关键词:财政政策;新能源汽车;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66

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每年能源消耗均排名于世界前列,其中90%以上为一次性能源消耗。英国石油公司2015年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表明,中国原油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高达66%,远高于美欧等发达国家。随着我国传统汽车销量的剧增,石油需求量攀升,2015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60.6%。近年,我国出现频繁的雾霾天气,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日渐显著。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新能源汽车可以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基本上实现零污染零排放。其推广及使用响应了“中国制造2025”宏大计划。本文以合肥为例,研究财政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对策研究。2013-2015年,所有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中,合肥以72%的完成率位居第一,可见合肥政府推行扶持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是有效的,其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推广具有更大的潜力。

1合肥市新能源汽车推行现状

合肥作为“十城千辆”工程试点城市,从2009年国家开展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以来,截至2013年5月底,安徽合肥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已达9413辆,占全国6.6%,位居全国第五。2013年,合肥市政府共安排8.76亿元,主要用于采购1000辆新型公交车。到2014年5月底,合肥推广新能源汽车6112辆,推广任务完成率106.8%。截至2015年4月,合肥市已建设60个电动轿车充电桩群,2000多个充电桩。2015年2月《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如财政补贴集体和个人购买新能源电动汽车,鼓励以黄标车换购电动车,引导商业模式及应用创新等。

合肥市优厚的政策、雄厚的产业基础不但推动新能源汽车更多走进市民家庭,也吸引了电动汽车生产厂家落户合肥。2015年,总投资200亿元的年产20亿安时固态动力锂电池生产中心及中德新能源汽车设计、生产基地项目签约落户合肥高新区。将进一步填补合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空白。

2财政支持新能源汽车推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新能源汽车在合肥取得良好的推广成果,这与财税政策支持具有紧密的联系。

首先,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有其特殊历史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严重,产能过剩。为扩大出口,刺激消费,2009年,日本实施“绿色税制”,免除消费者在购买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清洁柴油汽车时的多项税收,同年9月,美国政府拨款20亿用于尽快生产出全球最轻便、最廉价和最大功效的汽车电池,又补贴10亿用于汽车的“以旧换新”。韩国,英国等多个国家相继推行了措施。不久后,特斯拉、日产聆风、宝马i3、福特C-max等进军中国汽车市场,使得本土企业优势弱化,将进一步压缩国内汽车企业的利润份额。

其次,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导入期,由于大众对新能源汽车知之甚少,不会冒险购买。而前期市场宣传的广告成本投入外部性很强,单一的汽车厂商不可能投入巨大的成本进行宣传。只能由政府财政投入资金,依靠信誉使得新能源汽车得到更好的推行。

最后,研发初期成本太高,消费者购买力受限制。我国传统的整车技术较国外落后,而新的电动汽车在整车技术上更有复杂性,并且对电池要求极高。目前,我国锂电池企业隔膜和电解质几乎100%依靠进口,而电池的成本占据整车成本近70%的比重,购买价格明显高于同等性能的内燃机汽车,使消费者望而止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只有财政介入,增加转移性支出,如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价格补贴,从而降低电动汽车购买价格等,达到刺激消费开拓市场的目的。

3合肥市新能源汽车推行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是过度依赖财政补贴政策。

低端高价,在国际上鲜有知名度,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普遍的问题。技术研发上,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普遍偏低,性能低于同等价位燃油汽车。只能靠财政补贴降低指导价,一辆价格30万元的电动汽车,财政补贴过后仅售十几万元,更难有特斯拉这样知名的品牌。2016年2月,由于新的财政补贴政策尚未出台,汽车销量持续低迷,反映新能源汽车销售过程中依赖财政补贴。

二是财政对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够。

新能源汽车推行的过程少不了对充电桩、充电站的投资建设,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建设周期与成本回收周期长,存在着“市场失灵”。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没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单靠企业完成是不可能的。研究预测,到2040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将达到4100万辆,占当年乘用车新车总销量的35%,而这一数字也几乎是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90倍。政府如何及时有效的协调好二者的平衡发展,需要投入多大的财政资金,都需要在日后的实践中探索并调整。

三是财政支出效益偏低。

首先是“骗补”套取财政资金。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7.9万辆,同比增长4倍。过快增长的数字暗藏了一些问题。早年“骗补”已是业界公开的秘密。2016年3月,一知名车企陷入“骗补”漩涡,将“骗补”问题再一次带到公众面前。原来生产低速电动汽车的生产企业为享受补贴,通过“换马甲”的方式,与整车企业进行合作,提高车辆指导价以享受补贴,而消费者扣除补贴到手后的价格远高于之前市场售价。更有空壳公司改装废弃汽车,骗取财政补贴,造成新能源汽车销量的虚增。在商用车领域,高额补贴使得有些车型享受到的补贴价格完全可以抵消车的售价,实现“零成本”购车。其次是无差别的财政补贴造成财政支出效益低下。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存在着“三低产品”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三低产品”指开发成本低、技术含量低、价格低的新能源汽车。这类电动汽车价格在10万元以内,同样享受财政补贴政策。数据显示,2015年国产纯电动乘用车总销量在13万辆左右,其中廉价小微电动车占据66%的份额,占据整体销量的半壁江山。数据背后,是市场分割和价格导向的结果。这部分汽车可以一定程度满足定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但无差别的财政补贴将会为研发高端技术的汽车企业带来消极性。这也表明财政对技术研发的激励作用并未完全达到。

4财政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导入期的结束,财政干预应逐步退出市场。

财政干预在市场初期的引导有着良性的作用,能够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给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带来正的外部效应。但是财政干预并非一直有效,在产业发展成熟期,不同企业技术研发水平出现明显不同。过度的补贴和无差别的税收优惠,会降低掌握核心技术企业的利润率,影响市场配置资源效力。汽车行业发展依附并拉拢政府,导致政府出现寻租行为,“越位”和“缺位”问题。因而,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及时转变政府职能,充当经济发展的引路人。

二是加大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基础设施投资属于社会先行资本,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随着产业投资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若不保持一定比例增加,则会制约产业的发展,瓶颈作用突出。我国政府目前仍充当资本原始积累的角色,进一步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逐步在全国交通网全面覆盖充电站,充电桩,使得新能源汽车产业长足发展。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到成熟期,充电站和充电桩的建设渐臻成熟,充电站和充电桩的建设与维修可采取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方式。

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制定科学效益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目前地方和中央双重财政补贴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通过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资金鼓励新技术研发。而这部分庞大的财政支出的效益却未让人满意,如企业片面追求眼前利润,轻视技术研发,生产廉价低端电动车,“骗补”现象屡见不鲜,使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较低。对此,政府应当建立关于财政支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法”。取消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不高的财税政策,并严格补贴标准,对于低端电动车与高端电动车实行阶梯型的补贴价差,对“骗补”的生产企业取消补贴资格,予以罚款,在社会公示停业整顿公告。

四是完善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

根据产业发展进度灵活调整微型轿车的增值税、消费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等。同时,税收优惠应向新能源客车、出租车和公共汽车、轻卡等购置车型倾斜,鼓励政府优先采购新能源公车。对节能汽车和新能源纯电动车实行多档税率。并扩大“绿色税收”范围,加速产业转型。制定有效税收政策,进一步减少区域对本土车企的保护主义。对于外地车在本地销售的补贴,由当地政府暂代补贴,再由政府财政之间结转,而销售业绩划转按比例分配给本地政府和原产地政府,从而缓解地方保护主义对新能源汽车推行的巨大阻力。

5研究展望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导入期过渡到发展期,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未来,新能源汽车将逐渐取代传统汽车成为汽车行业主流。在合肥市政府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应运用全局观对待传统汽车行业,既要全面推动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又要借助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契机和专项组织模式,加强汽车电子、总线控制和底盘技术等方面的联合攻关。在扶持大企业,如江淮、奇瑞等同时,也应建立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财税政策的正确引导,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成熟期一定会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薛奕曦,邵鲁宁,尤建新,等.面向新能源汽车的社会―技术域分析及其转型推动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3).

[2]王展鹏,王连忠.长春市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的现状[J].产业经济,2015,(5).

[3]程广宇.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10,(5).

[4]孙秀洁.我国汽车行业中外合资合作概况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01,(6).

推进财源建设篇8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08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提交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年,在市委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决议,紧紧围绕“好中求快、全面协调、稳中求进、惠民富民”的总要求,深入落实“三个三”工作措施,壮大财源基础,增强财政实力,优化支出结构,推进财税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收入超额完成任务,较好地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支出需要。

**年全市财政总收入汇总预算为105.53亿元,执行数为114.06亿元,完成预算的108.08%,比上年增长24.30%。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汇总预算为57.26亿元,执行数为61.68亿元,完成预算的107.71%,增长23.87%。**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预算为50.21亿元,执行数为53.5亿元,完成预算的106.55%,增长22.53%。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27.06亿元,执行数为28.93亿元,完成预算的106.89%,增长22.93%,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7.07%。

**年全市财政支出汇总预算为61.66亿元,执行数为68.82亿元,完成预算的111.61%,比上年增长21.93%。**年市本级支出预算为29亿元,由于超收财力增加安排支出和省财政补助增加,执行数为31.66亿元,比上年增长25.34%,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8.12%。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年全市和市本级地方留用资金加上预计的省各项补助、上年结转、调入资金、结转下年支出款项等,收支相抵后,**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均可实现收支平衡。最后平衡结果待决算汇审后再专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关于**年全市和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另行报告。

**年,为保障财政预算的顺利执行,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坚持依法征收、规范管理,围绕“均衡入库、持续增长、优化结构、调控有力”的目标,千方百计做好做大财税收入“蛋糕”,全市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并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12.73%,比上年提高0.6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54.0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17个百分点。在支出预算执行中,围绕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及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着力向新农村建设、向低收入人群、向改善民生倾斜,全市财政支出增量中民生支出占80.8%。

(一)促进创业创新,有效培植财源

坚持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体制激励、优质服务有机结合,积极促进创业创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加大科技投入,全市财政科技支出2.9亿元,增长40.17%,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促进完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和引进创业创新人才,全市财政安排1.16亿元,用于职业教育“五大工程”实施和技术人才引进;市财政还拨出专款支持人才公寓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发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全市财政拨付扶持企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资金2.21亿元。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市财政拨付7150万元,重点加大对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支持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推进农村流通网络建设,营造放心消费的环境。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鼓励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全市办理出口退税25.91亿元,拨付财政扶持资金4744万元。支持节能降耗减排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全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5762万元。此外,我市还争取到省以上各类促进经济发展资金6.06亿元。

(二)规范征收管理,积极组织收入

努力提高收入分析和预测质量,增强组织收入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强化户籍管理、税源管理、发票管理等基础工作。以餐饮等行业为重点,深化纳税评估。完善营业税“以票控税”办法,强化税收源泉控管。进一步规范企业所得税管理。推行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成功实施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首次自行申报制度。扩大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推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资源税征管,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贯彻落实车船税新政策,加强房产税征管。推进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做好契税和耕地占用税征收工作。完善社保费“五费合征”办法,统一了单位缴费率,公平了企业负担。推进工伤保险费扩面征缴,全市新增参保人数18.5万人。加强对政府性资源收入的管理,有效增加政府统筹的财力。市本级将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公用事业(电力)附加费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将电视台广告收入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了地方建筑高等教育费征缴管理。

(三)加大支农投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市用于“三农”的财政性资金达24.7亿元,增长34%;其中预算内农林水事务支出6.02亿元,增长39.07%。全面落实各项支农补贴政策,全市财政安排农业发展资金9300万元,拨付粮油直补、油价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7609万元。建成覆盖全市近46万农户的“农民补贴网”,免费为全体农户办理邮政“一折通”。全市财政拨付2.74亿元,支持老虎潭水库、大钱港整治、合溪水库等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改善水利基础条件;投入财政资金8075万元,推进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实施。安排专项资金补助市校合作项目52个,带动社会投入24.1亿元。全市财政拨付6146万元,对新农村建设实验示范镇(乡)、村实行“以奖代补”,激发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拨付3389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中心镇发展;拨付9182万元,支持“百千工程”,完成127个环境整治村建设,新创建40个全面小康示范村;拨付3360万元,完成河道清淤865公里;拨付1364万元,改善农民饮用水条件;拨付3610万元,支持农村路网建设。继续支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

(四)着力保障民生,为民办好实事

通过预算内外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社保基金支出需要。全市社会保障支出24.09亿元,增长29.73%。促进就业再就业,全市财政拨付再就业资金5004万元,用于再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等。在全省率先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市5.51万人参保;全市财政拨付1706万元,为企业退休人员进行免费体检。全市财政拨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补助资金8723万元,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85元。实行新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即征即保、应保尽保”,全市新增参保人数2.2万。提高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支持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对1335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实施补助,推进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推进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达到97%,供养标准达到年人均4500元以上。继续对老年人乘坐公交车给予专项补助。针对物价上涨情况,及时向全市困难群众拨付动态物价补贴,对高校学生实行生活补助。建立市级司法救助专项资金,保障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

(五)突出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全市预算内教育支出15.33亿元,增长28.05%。全市财政投入5360万元,支持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深入实施。拨付专款对市区中小学生集中接送实行补助,保障学生安全。推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全市预算内医疗卫生支出4.07亿元,增长46.72%,基本形成了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支持建成市公共卫生中心、市传染病医院。积极落实建设文化大市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投入,专项安排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市财政预算内直接安排2.8亿元,支持中心城区老居住区改造和消防安全隐患整治,推进人民路、苕溪路等道路拓改工程,支持滨湖大道建设。市财政拨付交通建设资金8035万元,支持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生态建设,全市财政投入1.97亿元,支持建成市工业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16座污水处理厂,争取到上级财政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补助资金2.82亿元、太湖蓝藻治理专项资金1500万元。保障公共安全基本需要,支持乡镇公共安全监管中心建设、“三合一”企业整治、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工作。

与此同时,全市财税系统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积极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加大财税普法宣传力度,开展了一系列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专项活动,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新的提升,纳税人综合满意率达到98%以上;市财政局通过了市级文明单位复评考核;德清县地税局武康税务分局被省纪委、省监察厅、省纠风办评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先进单位,是全省地税系统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单位;市地税局南浔税务分局被市纪委、市监察局、市纠风办评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示范单位。

**年全市财政运行总体情况较好,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公共财政体系不够完善,公共财政职能发挥还不够充分;财税收支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财税管理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仍然较重;财经纪律的贯彻落实还有不到位的地方,等等。我们要认真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通过深化财税改革、创新管理机制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关于2008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我市推进创业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深化之年。党的十七大明确了财政工作的重点、深化改革的要求、支出保障重点和优化结构的方向。经过多年的发展,**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协调性逐步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全市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为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奠定了基础。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新政策的实施,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制度的改革,会增加一些收入。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财源基础还不够稳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依然不少,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会对金融、房地产等相关行业及中小企业产生较大影响,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的增长会继续减缓,加上雪灾造成的损失,这些都会影响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而且今年政策性减收因素较多,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减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实施支持节能减排、促进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都将不同程度减少收入。在财政增收难度加大,地方可用财力增势趋缓的情况下,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财政支出的刚性不断增强,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因此,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充分估计各种困难,周全考虑应对措施,狠抓增收节支,确保收支平衡。要清醒认识和把握宏观形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坚定信心迎接挑战,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市委对全市工作的总体部署,2008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继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入推进“三个三”、“三个子”建设,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促进收入扩量提质,着力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着力深化财税管理改革,着力提升有效监管水平,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们编制了2008年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并汇总了所属各县编制的财政收支预算。

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汇总预算为13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71.55亿元,增长16%。按照现行财政体制,拟安排全市支出预算7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69%。全市财政预算收支平衡。

2008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预算为62.06亿元,增长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33.56亿元,增长16%。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市本级地方留用资金29.63亿元,加上预估省各项补助、动用上年结转款项、净结余等7.09亿元,合计可用资金为36.72亿元,依法补充预算周转金2200万元后,拟安排支出预算36.5亿元,增长15.28%。市本级财政预算收支平衡。具体分项目的安排情况在财政预算(草案)中报告。

关于2008年全市和市本级基金预算收支计划(草案)另行报告。

三、关于2008年的主要财政工作

为确保今年预算任务的圆满完成,我们主要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支持创业创新,综合运用各项财税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和税收杠杆调节作用,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进经济发展与财源培育互动机制建设,优化财源结构,提高财政贡献率。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领域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重大项目的实施;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组建政府牵头的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和信用担保机构,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创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支持做强先进制造业,进一步突出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重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完善对明星企业、优质企业、重点骨干企业的财税扶持政策,支持“1155”培大育强工程和“百家成长、千家培育”工程实施。推动现代家庭工业特色区域建设。支持做大现代服务业,增加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发展物流配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信息咨询、现代商务、工业设计、创意经济等生产业,积极推动企业主辅分离,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支持发展休闲旅游业,促进提升商贸业,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现代流通网络。支持做优高效生态农业,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支持现代农业园区、生态高效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全面推行农业政策性保险。积极发挥农信担保机构的作用,解决农业企业特别是农户贷款难问题。保障粮食安全,继续提高种粮补贴水平和实施粮食储备制度。加大财政扶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力度,支持引进“大好高”项目,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推动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国际市场。支持接轨上海,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的经济合作。全面落实鼓励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加大对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的支持力度,促进发展循环经济。

(二)着力促进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变化对收入的影响,加强税收政策、征管措施的收入效应分析,及时解决组织收入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完善“数据采集、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五位一体的税源管理机制,加强税源跟踪管理。建立健全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扎实有效开展纳税评估。强化部门协作,进一步推进社会化征管工作,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完善营业税分行业和差额征收管理。深入贯彻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依法加强所得税税基管理。认真抓好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自行纳税申报工作,实现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全覆盖,积极落实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减除标准调整政策。坚持“抓大不放小”,继续加强地方小税种征管。规范、完善资源税征管办法,全面落实车船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新政策,认真做好土地增值税结算工作。强化对个人私房出租(自营)的税收征管。以契税征管为龙头,深入推进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认真贯彻落实耕地占用税新条例。进一步重视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增强政府财政实力。深入推进社会保险费“五费合征”,提高征缴质量。完善残疾人保障金征收工作。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三)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大力推进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全市安排用于“三农”的财政性资金28.16亿元。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民组织化和农业规模化生产。大力支持“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实施。大力推进市校共建,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百千工程”,重点支持村庄环境建设、农村新社区建设、小城镇环境整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和水环境改善。着力推进老虎潭水库及饮水工程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河道清淤和航道砌石护岸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市土地收益主要用于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支持滨湖大道建设、龙溪港东岸综合改造等重点项目实施,支持老居住区改造和苕溪路、红旗路、南街综合整治,推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交通网络建设,支持公交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交通路网。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支持主要污染物减排、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污染源普查、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支持生态公益林建设,支持加大对饮用水源的监管监测力度。

(四)着力支持改善民生

支持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制度,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和教师待遇,认真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继续对中小学生集中接送实行财政补助。支持教育二轮布局调整和高教园区东扩。加大推进职业教育“五大工程”力度,对中职学校一、二年级在校生给予每人每年1500元的政府助学金,免除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学费。落实好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职业培训补贴等积极的就业财税政策,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促就业。筹措落实就业再就业资金,完善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机制,支持零就业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被征地农民、农村低保对象就业。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优化卫生事业支出结构,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支持力度,推进婚前免费体检,促进出生人口素质提高。继续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推进社会保障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建设。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额到112元以上。实施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即征即保、应保尽保”制度,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继续支持城镇廉租住房建设、农村住房保险和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建立粮食、猪肉、食用油等重要商品的实物储备制度,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做好对城乡低收入家庭的物价动态补贴工作。支持文化大市建设,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重点支持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项工程”。继续支持市民健身中心建设。加大公检法司必要投入,保障职能部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需要。支持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社区矫正和人民调解工作。支持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重视对安全生产的投入,促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五)着力完善财税监管体系

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三位一体”的财政改革,逐步完善“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管理模式。科学编制预算,完善预算定额体系,试行项目支出预算申报限额制度,完善项目支出预算滚动管理。完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基金预算管理。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研究事业单位财政供给方式。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和均衡性。在市级所有行政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组织实施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机制,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建立健全财政国库动态监控运行机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加强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环节的监督。落实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实施方案。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支持采购自主创新和生态环保节能产品,建立政府采购协议供货的有效价格监管机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强化财政审核工作。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积极防范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努力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推进“金财工程”一体化建设。广泛开展财税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全社会依法理财治税观念。加强财政监督和会计监管,开展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提高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水平。发挥税务稽查作用,有效运用调研式稽查,继续开展税收专项检查,维护税收秩序。

与此同时,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增强干部素质,深入开展以“访千家联百村、服务发展创新业”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活动,着力打造勤政廉政的财税干部团队,进一步规范执法,优化服务,为圆满完成财政预算和全年财税工作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决议,创业创新,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力实施增强“三力”、奋力崛起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名词解释:

“三个三”工作措施:是省财政根据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以及地方可用财力增长不断趋缓的新形势,为促进财税经济的良性运行提出的理财措施,主要内容是:在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较快发展中,更加强调支持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依法理财治税、规范管理的前提下,积极采取措施优化税收收入结构、政府财力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等三个结构,增强调控能力;财政支出做到“控、压、保”三个字,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民生支出:根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预算分配要向民生支出倾斜,具体包括农业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支出。

“五大工程”:指我市“十一五”时期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实施的职业院校助学奖学工程、新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培训工程、校企合作工程、实训基地和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工程。

社保费“五费合征”:是指社会保险费实行“征管机构统一、参保登记统一、征缴基数统一、征缴流程统一”的征缴办法,即凡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的单位社保费,统一以缴费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为计征依据,统一由地税部门负责征收。

“百千工程”:是“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的简称。具体目标为:到2010年,全市1000多个行政村的环境得到整治,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的要求,重点建设好200个全面小康示范村。

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指为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自2005年开始在全省实施的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三个子”:是“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简称。吕祖善省长在**年1月17日召开的全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暨财政地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一是做到所有的政府性资金一个“笼子”收;二是所有的政府性支出都纳入预算一个“盘子”管理;三是所有的资金支出由国库一个“口子”支出。

“1155”培大育强工程:到2011年,力争培育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达到1-2家;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企业达到10家;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企业达到50家;年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达到500家。

推进财源建设篇9

财政局半年工作总结

200*年,全县财政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水平,为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和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重点做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整合资源全面推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2006年,县财政部门结合财政工作实际,综合运用政策、资金、服务等手段,支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止6月底,全县财政支农支出达1204万元,完成支出进度45%。

1、支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拨付水利建设资金607万元,完成战天圩、联合圩、石臼湖护坡工程和全县中小水库除险加固、防汛岁修及设备更新,并对胜利圩、五谷圩等排涝站进行维护修建。二是实施村庄综合整治工作。完成白马镇3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工作,着手推进15个村庄的整治工作,对村庄的环境卫生、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美化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进行建设和完善。三是拨付1533万元,推进“生态溧水”建设,完成植树造林2.5万亩;拨付250万元,大力实施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程,完成土方71.55万方。

2、积极推行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一是为构建环节少,效率高、成本低的涉农补贴资金统一发放平台,出台《溧水县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自2006年起,对涉及到农民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民政优抚对象定期救助补助资金、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费等各项补贴全面实行“一折通”发放。二是为做好统一发放工作,县财政部门对所涉及农户的信息资料进行采集,统一印制农户信息采集表,运用电脑对数据资料进行管理,确保信息准确无误,6月底,全县农户信息录入核对工作基本结束。三是认真做好农资增支综合补贴和水稻直补工作。做好水稻、小麦面积的统计核实工作,对农资增支综合补贴和水稻直补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并推行“一折通”发放。

3、继续为农村农民办好实事。一是积极支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落实省市政策,将参保标准由每人50元提高到80元(其中,县财政负担由每人9元提高到13元),至6月底,共拨付300万元用于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实际参保人数24.6万人,参保率达93.5%。二是支持推进农村二次改水工作,加大村供水站的撤并力度,积极推进白马、东屏两座日供水能力2万吨的自来水厂建设。三是支持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安排资金100万元,对9350名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介绍就业4560人。四是安排360万元,启动建设38座农村小型公益设施桥梁。

4、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县财政部门通过预算安排和向上争取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支持发展现代农业。上半年,拨付30万元对新得力食品公司和百汇公司的黑莓加工企业生产线进行贴息补助;拨付15万元,对购置推广插秧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拖拉机的农户进行补助;拨付85万元,扶持黑莓规模种植、新品研发栽培和食品加工等;安排100万元,支持傅家边旅游农业发展;安排100万元,支持春江有机食品公司、东润食品公司有机食品和獭兔基地建设。

二、千方百计促进发展,县域财源持续壮大

1、支持巩固壮大主体财源。按照“工业立县”的战略思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进一步拓展工业财源,强化工业对财政增收的支撑作用。一是通过年初预算安排和积极向上争取资金547万元,重点支持以“三镇一区”为主体的产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新品研发。二是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我县企业实际,拟定《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全县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7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三是协助运作好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加大对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监管,确保担保公司规范运作;积极争取省市财政资金150万元,对我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进行扶持,进一步增强担保公司融通资金的能力。

2、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一是支持各项招商引资活动的开展。上半年拨付113万元,重点支持“梅花节”、“项目推荐会”等活动的开展。二是通过年初预算安排和争取上级专项等,积极调度资金143万元,为招商机构开展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大力支持驻地招商、主题招商、中介招商等工作的开展。三是实行全员风险抵押制,并制定激励措施,推进全局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3、支持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发展。积极争取省级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以及省“财源建设试点县”项目资金500多万元,支持中盛、云海、力源等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安排50万元,重点支持沙塘庵粮油市场等三产项目建设;调度和安排资金100万元,重点支持傅家边、天生桥、无想寺等县内旅游景点开发和旅游农业发展。

三、多管齐下狠抓征收,“双过半”任务圆满完成

今年以来,全县各级财税部门加强税源调查和监控,强化税源建设,大力组织财政收入,确保应收尽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1-6月份,全县财政收入完成55332万元,占年度预算的50.62%,较上年同口径增收9463万元,增长20.63%;按省口径划分,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015万元,占年度预算的51.92%,同口径增收3752万元,增长20.55%。两项综合指标圆满完成了“双过半”目标任务。

1、加强服务与调研,促进依法征收。一是坚持每月对全县财政收入的完成情况、重点税源户纳税情况、出口退税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情况提出建议措施,促进依法治税和应收尽收。二是为进一步加强收入的组织工作,拟定强化税收征管,加快税收入库的管理措施和收入目标考核办法,有效提高了收入征管部门的积极性,促进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三是加强对镇和开发区重点税源户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税源情况的调研,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规范管理,做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征收工作。出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国有土地出让的收入、支出管理及净收益分配原则,将土地出让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对土地出让收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土地资金使用效益。1-6月份,入库土地出让收入4153万元。

3、强化协调与管理,做好各项收入的组织工作。强化征管,积极组织好契税、耕地占用税的征收;继续加强对罚没收入、罚没物资和罚没票据的管理;将行政性收费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并加快了行政性收费的入库进度;进一步完善综合基金征收管理办法,督促各项基金及时足额入库。1-6月份,入库契税1900万元、罚没收入1336万元、行政性收费收入2051万元、社保基金6620万元。

四、以人为本安排支出,支持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支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一是加强社保基金的征缴、清欠、调度和监管,确保各项资金的及时发放,维护社会稳定。上半年累计发放各项社会保障基金7759万元,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671万元、失业保险232万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1164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2601万元。二是按照“应保尽保,不错不漏”的原则做好城乡低保工作,至6月底,累计发放低保资金298.97万元,其中:农村低保资金236万元,受益家庭4801户,受益人数9916人;城镇低保资金62.97万元,受益家庭638户,受益人数1317人。三是安排100万元,支持建设廉租房2000平方米;安排200万元,确保了下岗职工及干人员基本生活;安排274万元,对4005名关停破产企业退休托管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进行补助。

2、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一是拟定了溧水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从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扶持被征地失业农民就业,促进青年新生劳动力就业,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二是加大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预算资金安排,2006年安排250万元,较2005年增长25%,同时,千方百计调度资金,确保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的落实。

3、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围绕和谐发展,进一步加大各项社会事业投入。一是拨付教育支出7356万元,除保证正常经费外,主要是:拨付480万元,积极化解教育债务;拨付170万元,用于农村学校公用经费,达到上级部门规定标准(小学生生均达60元每人,初中生生均达100元每人);拨付280万元教师优岗津贴,用于对一线教师和农村教师进行补助;拨付300万元,支持农村及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和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安排科技支出1350万元,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安排文体广电事业支出669万元,用于文化、体育载体建设和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广电设备进行更新、维修,推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等;拨付64万元,对农村480多个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为0.7万人次育龄妇女免费提供计生技术服务等。四是安排医疗卫生支出750万元,支持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疾病防疫防治工作的开展。

4、支持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三城九镇”方略,采用Bt方式筹集资金1.69亿元,加快推进溧水新城建设。支持珍珠路南延、青年路东延、龙山路东延、城郊三号路建设等,进一步拉开新城建设框架;启动环境整治工程,重点对分龙岗珍珠广场、北门广场、明珠桥、宝塔桥、城东加油站等周边环境及中山河两侧景观工程进行整治,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维护和整修。强化城区市政养护和绿化工作,拨付资金100万元,维修路面1000平方米,人行道1000平方米,疏通下水道48公里;完成小区绿化种植、主干道绿化补种1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00万元,实施常溧路亮化工程3.4公里;投资160万元,实施支路支巷灰黑化改造工程。

五、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努力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1、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全面推进。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是推进整个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县财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以“改革票据管理为龙头,统筹资金管理为核心,改进征管模式为抓手”,全面推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一是改革非税收入票据管理方式。源头控收是实现非税收入规范管理的重要保障,为配合改革工作的推进,对全县票据进行清理,将现行的财政票据简化为《溧水县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和《溧水县非税收入专用票据》两类;对收费项目进行统计梳理,编制新的收费项目执行码,建立非税收入动态项目库,逐步实现以票管收。二是改革非税收入资金管理方式。将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财政综合预算管理,按照单位性质核定单位收支和财政统筹比例,进一步统筹财政资源,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能。三是改革非税收入征缴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单位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统管”的收缴管理模式,取消执收单位收入过渡户,实现非税收入直接缴入财政专户或国库,有效提高了征收工作的效率。1-6月份,实现预算外资金专户收入34208万元,其中:暂存款12253万元,非税收入22027万元。

2、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日趋完善。为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县财政部门积极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并于6月1在县级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改革试点。一是启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处理系统,相继成立教育、农林、水务、建工、建设等支付分中心,完善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强化各主管部门对下属单位的财务监管意识,强化对单位会计核算的有效监督。二是成立支付中心,对财政资金实行集中支付,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业务实行监督管理。根据财务核算工作需要,设立了包括国库户、非税收入资金财政专户、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以及特设专户等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反映财政资金收支活动全貌。三是进一步规范收入缴纳和支出拨付程序。所有财政预算内资金、非税收入、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的各项规费直接缴入各自专用账户,不再设立过渡户;财政性资金实行财政支付中心直接支付和县财政部门授权,单位自行开具支付令的两种支付形式。

3、政府采购管理改革逐步深化。一是积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今年3月,根据改革方案,正式实施政府采购“管采分离”,将政府采购中心职能划转至县行政服务中心,由行政服务中心集中管理;财政局成立政府采购管理科,履行监管职能。同时,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管采分离”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管理和操作机构的职责及具体的政府采购办事程序,做到分工明确、协调配合。二是拓展采购范围。出台《溧水县建设工程政府采购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对建设工程项目实行政府采购,明确规定使用财政性资金和政府融资资金的建设工程政府采购项目必须依法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制定政府采购计划,由县建设工程交易有形市场按照规定组织实施。三是强化基础管理,提高采购效率。充分利用行政服务中心网络资源,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化工作;对供应商进行年审,加强供应商的资质管理;着力提高采购效率,保证各单位公务需要。1-6月份,政府采购支出1534万元,节约资金147万元,节约率8.72%。

4、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进展顺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就是在现行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基础上,参照国际通行做法,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管理要求的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根据中央和省、市财政部门的部署,我县于4月份召开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动员及业务培训会议,全面推进收支分类改革工作,于五月中旬圆满完成了2006年部门预算编制与执行的数据转换工作。同时,认真做好2007年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2007年部门预算编制将按照新旧科目编制两套预算,为切实做好衔接工作,县财政部门着手进行相关制度的调整配套工作。

六、突出重点强化监管,财经秩序进一步规范

2006年,县财政部门坚持以规范财政财务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中心,突出社会关注热点,不断提高财政监督效率,积极推进有效监督。

1、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一是根据上级部门部署,对财政部门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依据、财政行政行为等进行清理,保留财政行政处罚行为125项,财政行政许可行为2项,财政行政征收行为8项,其他具体行政行为30项,报县政府备案并于政务网站公开。二是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深入推进财政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努力提高财政部门的执法能力和水平。继续做好财政政策、法规的宣传培训工作,增强部门和单位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意识。三是主动接受人大、审计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定期向人大汇报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等,根据提议对相关问题进行认真整改,进一步规范财政管理行为。

2、依法强化财政监督。一是为配合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推进,对全县142个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税收入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2005年12月31日之前的财政票据使用情况进行清理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在责令单位进行整改的同时,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二是对2005年度支农专项资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资金等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着力规范财务行为。针对2005年财经管理检查中发现的各项问题,陆续制定出台了《溧水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溧水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溧水县行政事业单位账户管理办法》、《溧水县经济开发园区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重点解决各单位在预算外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银行账户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长效管理,提高各单位依法行政意识和依法理财水平。

4、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一是加强会计法规的培训与宣传。加大对在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对最新的财政财经法律法规进行培训,对各镇经济开发园区、财政所、企业服务中心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进一步强化财务人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和规范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进一步完善会计人员信息库。二是开展《会计法》执法情况检查,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岗位设置、内控制度建设及会计人员持证上岗、继续教育等情况进行检查,进一步摸清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队伍情况,为进一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管理和会计队伍建设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三是认真做好“两会”工作。积极组织珠心算教学和比赛,认真开展各项会计学术调研和财会法规的整理工作等。

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1、强化教育引导,提高干部综合素质。一是深入开展以“创建廉洁高效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为主题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教育活动,把专题教育活动与“学习、遵守、贯彻、维护”主题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全体财政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和拒腐防变能力,牢固构筑思想道德防线。二是加强财政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继续推行干部换岗交流、上派跟班学习等,注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多方位加强干部锻炼,促进干部综合素质的提高。三是积极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坚持“周二学习日”制度,开展岗位互学活动,开展以时势政治理论、财政基础理论、现代管理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运用科学理论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制度管理,提高机关工作效能。一是继续深化“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不断完善内部责任制考核,从财政工作目标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对科室实行“双目标双百分制”考核,进一步激发机关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制定了财政部门2006年预防和治理腐败体系工作目标及实施意见,从教育、制度、监督三方面完善措施,落实责任,努力提高财政部门有效预防腐败的能力,探索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配套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三是大力推进财政信息化进程。开通财政网站,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提高财政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完善“财政政务软件”,推进市、县、镇三级联网工作,提高财政工作效率和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

3、强化作风建设,提高干部服务水平。一是认真做好议案办理工作。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加强与代表、委员们的沟通与联系,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办理议案答复,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办结16件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确保代表、委员们满意率或基本满意率达100%。二是继续在会计核算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契税所等窗口部门开展文明窗口建设,提高窗口服务水准和质量;坚持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制度,畅通渠道,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三是深入基层,为民办实事。开展社区共建活动,组织党员走进东门社区,开展“手牵手,献爱心”活动,发动干捐款捐物累计5000多元,送至社区贫困户手中;积极推进示范村建设,根据上级部门的部署,结合方边村自身发展特点,制定方边村三年发展规划;向上争取资金,协助新建村级水泥路2公里,对二个自然村自来水进行改造;行政村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在行政村选定10户贫困户,以一个科室带一户的形式认真组织实施帮贫扶困工作。

下半年工作设想

下半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财政工作会议和县委十一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指导财政工作全局,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各项财政工作,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为推动溧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拓宽理财思路,做大财政蛋糕,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丰足的财力保障

1、突出重点,支持促进地域经济发展。发挥好财政资金政策的引导作用,积极运用预算安排、财政贴息、向上争取等手段,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产业集中区建设和培植壮大支柱产业,推动工业经济提速增效;积极支持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活力;认真研究制定并落实各项激励政策,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扶持本地规模企业及建筑、旅游、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巩固本土企业税源。

2、狠抓征管,确保收入任务圆满完成。加强与税务、银行、国库等部门的工作协调与信息交流,提高征管效率,督促各项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加强对经济运行形势与财税形势的关联分析,做好重点税源的动态分析和跟踪管理,充分挖掘税收潜力。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应对财税体制改革,促进税收与经济同步增长,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落实财政政策,优化支出结构,为建设和谐社会构筑完善的公共财政框架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规范财政支出的范围和重点,对财政支出进行结构性调整,做到有进有退、有保有压,有所为有所不为。

1、落实惠农政策,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认真做好农村新五件实事,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公共服务条件;统筹安排财政支农资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特色高效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化解镇村债务,稳定和减轻农民负担;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2、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强化社保资金收支监管,建立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障资金筹资体系,努力保障城市低保和扶贫济困需要,逐步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生活水平。加大就业资金投入,积极支持职业技能培训,落实相关优惠政策,运作好小额担保基金,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3、坚持统筹兼顾,支持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加大政法部门投入,促进建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法治环境。加大对科教文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逐步提高科教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积极发展文化、广播、体育、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大公共卫生网络和应急体系资金投入,加强镇、村卫生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态溧水”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人居、工作及投资环境。

三、坚持改革创新,提高理财水平,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财经秩序

1、深化各项财政改革。一是加快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逐步将所有部门和单位纳入财政集中收付范围;按照“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做好预算单位银行账户清理,推行帐户核定簿管理方式,规范预算单位的账户开设和管理。二是建立健全非税收入征管体系,强化票据管理,加强源头控制,逐步实现非税收入的完整性;针对非税收入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单位整改,并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进一步增强单位加强非税收入征管意识。三是深化政府采购“管采分离”改革,建立完善政府采购中心考核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管理;根据上级部门部署,精心制定工作方案,认真开展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治理工作;加大对政府采购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促进政府采购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四是做好各镇及开发区财政体制调整工作。结合行政管理权限和事权的变化,出台县、镇(开发区)财政体制,调整镇区金库留解比例;拟定预算级次界定办法,进一步规范预算级次。

2、加强财政法规宣传。按照建立法治社会和依法行政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法规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切实贯彻《预算法》,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执行支出预算,进一步规范财政支出秩序;深入宣传贯彻《会计法》,组织做好财经法规汇编工作,进一步强化单位法制意识,促进单位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与管理,进一步提升财务人员的会计业务水平。

3、依法强化财政监督。认真贯彻落实《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开展各种专项检查,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确保财政财务行为规范有序;加强对各项财政性资金使用的管理监督,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推进财源建设篇10

一、充分肯定20**年财政工作取得的显著成就

20**年,是我市在新起点上全面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一年,是“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经济总量目标胜利实现的一年,是实施“**”规划取得良好开局的一年。财税部门围绕全市改革发展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财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比较突出地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财政收入增长的持续性、稳定性显著增强。20**年,财政收入925.6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3%;当年增收200亿元,收入总量实现了三年翻一番。大家还记得,在确定“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的**年,财政收入只有73.2亿元,经过十多年打基础、攻难关、聚能量,我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运行质量效益稳步提高,财政增收的经济基础更加牢固,持续性和稳定性不断增强。20**年财政收入比**年增长11.6倍,年均递增21.6%;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了7.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规模迅速扩大,既体现了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同时也成为我市进入新上升期的一个显著标志。今后4年的财政收入如果保持过去13年的年均递增幅度,**年的财政收入就能突破2000亿元,在高台阶、高增长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二是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随着我市财政实力的不断提升,财政通过分配调节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不断扩大,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通过财政政策、财政体制和财政资金等综合手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加快实施,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努力创造良好的财政体制和政策环境,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以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重点,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注重解决民生问题。20**年财政支出65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用于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支出188亿元,增长26%;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支出16亿元,增长25%;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出263亿元,增长27.9%。上述几个方面的支出额为46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14%,体现了财政支出公共性和公益性的本质属性,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职能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三是财税管理体制和财税制度建设更加科学规范。在收入分配和征管体制方面,正确处理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重点税源监控和收入源头控制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工作规范,落实管理责任,努力实现应收尽收。在支出分配和管理体制方面,正确处理政府之间和政府与预算单位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坚持依法理财,深化支出制度改革,注重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支出过程控制,通过采取积极平衡、动态平衡的办法,用好用活财政资金,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在加强财政监督方面,注重强化基础管理和制度建设,坚持把监督与规范财政管理、深化财政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改进监督方式,加大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力度,在财政资金规范性、安全性监督的基础上,突出了有效性的监督,初步建立了实时监控、综合核查、整改反馈、跟踪问效的全方位财政监督长效机制。

过去的一年,财税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财政工作存在的问题。第一,财政宏观调控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财政作为重要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肩负着重要的工作职责,了解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充分利用各种政策手段,促进宏观经济协调运行的能力有待增强。第二,税收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税收调节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税源建设、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还存在薄弱环节,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税收征管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财政支出范围和结构还不尽合理。对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加大支持力度,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手段还应不断完善,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于逐步提高。财政部门是综合职能部门,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中心工作,对事关全局的重大事项进行深入研究,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前瞻性、建设性意见,在解决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上有所突破、实现创新。

二、充分认识财政在新的上升期所面临的新形势

立昌书记在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上深刻地指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上升期,对新的上升期的深刻内涵、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进行了科学论述,并就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好新的上升期,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的上升期,是市委纵观**历史发展进程、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所作的重大判断,揭示了**发展的总体态势,展现着**发展的美好前景。财政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干部职工都要深刻认识充分用好新的上升期,树立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开创财税工作新局面。

一要充分认识新的上升期是一个收获的时期,为财政收支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胜利实现以后,我市加快实施“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多年来积聚的能量得到有效释放,一些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得到明显缓解,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条件更加有利,空间更加广阔。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177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位居前列,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财政基础不断加强,收支总量不断扩大,良性互动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为财政收支快速增长积蓄了后劲,奠定了基础。这些充分表明,**正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快速前进,完全可以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二要充分认识新的上升期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期,要求财税部门要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新的上升期不仅是经济周期中的景气增长时期,而且是按照更高标准和更高水平要求,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时期。新的上升期应该是突出**作为北方经济中心地位和优势的时期,是实现滨海新区作为经济增长第三极定位的时期,通过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的加快建设,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各种要素的加快聚集,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在更大的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财税部门要围绕全市发展战略,深化财税改革,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好财税职能作用,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三要充分认识新的上升期是一个十分紧要的时期,财税部门肩负着更为繁重的任务。我们不仅要加快实现“三步走”战略,加快实施“**”规划,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而且要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又好又快发展。新的上升期来之不易,充分用好新的上升期,千方百计延长新的上升期,是财税部门肩负的重要使命。我们一定要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新的上升期提供财政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

三、充分发挥财政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职能作用

20**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是全面实施“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关键一年。按照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要求,必须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务必在关系全局的重点工作上取得新进展,务必在加强薄弱环节上取得新突破,务必在提高发展水平上取得新成效。

(一)调整完善财税政策,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布局,是新上升期的显著标志。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作用,大力支持新区的功能开发、产业聚集和环境提升,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全面落实国家给予滨海新区的财税扶持政策,管好用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专项资金,利用并整合现有的机构和资金,建立治理结构科学和管理功能完善的资金管理体制,科学界定并合理安排专项资金,集中支持数量有限、但水平很高的项目,创造国内领先和世界一流的成果。用好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适当放宽适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扩大高新技术业态范围,力争使更多的企业享受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

进一步规范财政分配政策和税收征管秩序,积极推行综合配套改革,支持滨海新区在企业、科技、金融、土地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规范滨海新区各功能区税收征管体制,按照税收属地管理原则确定市对滨海新区各行政区和各功能区的收入分配关系,坚决制止抢挖税源、异地注册经营等违规行为。研究制定金融保险和外包服务等行业税收分配办法,鼓励滨海新区吸引更多国内外大型企业总部和金融、物流、技术研发等机构来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会展经济。

(二)大力涵养财源税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牢固树立经济决定财政和财政反作用于经济的观念,自觉运用财政税收手段调节和引导经济发展,努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

全面加强财源建设。要认真分析研究财源结构和分布领域,主动适应新形势要求,围绕几个重点开发财源税源。第一,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源税源。综合运用财政资助、税收优惠、土地收购、信用担保、贷款贴息等财政手段,大力涵养财源,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第二,促进结构调整开发财源税源。要制定相应政策,促进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加快推进新一轮嫁接改造调整和工业战略东移,鼓励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注重发展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第三,吸引企业总部增加财源税源。认真落实市财政局等部门制发的《**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财税优惠政策》(津财金[20**]22号),吸引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的企业总部落户**,通过聚集机构和资源,发展新的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第四,参股中央企业增加财源税源。要认真研究有效的政策措施,通过参股中央企业增加财源税源。同时,要为各类经济成分公平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促进区县经济、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适应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新形势要求,在市与区县政府之间合理分配收入,建立和谐的政府间分配关系。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制定支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和政府采购制度,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整合政府科技资金,发展资本市场和创业风险投资,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产出与投入相匹配和投入转化为科研成果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体制。

(三)更加关注民生问题,促进和谐**建设。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财政部门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更加关注民生的要求,完善公共财政政策,建设政府公共财政,经济领域的分配政策要体现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社会领域的分配政策要体现公平优先和兼顾效率。坚持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统筹,注重农村工作以及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注重区县和乡镇基层建设;积极促进城乡居民增加收入,注重促进中低收入群众增收和解决特殊群体困难。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大力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统筹城乡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新增就业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之内。进一步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城镇低保家庭、长期失业人员等10类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对“4050”下岗失业人员实施托底安置。统筹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就业管理,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和劳动保障服务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今年再次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搞好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门诊联网结算范围。统一全市的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社会保障水平。

全面推进困难企业妥善安置职工和依法退出市场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计划在3年内完成1018户困难企业依法退出市场工作。今年计划310户企业退出市场,预计安置职工18万人,全部清偿拖欠的工资和统筹外养老金等职工债务。各方面要按政策规定多渠道筹措资金,妥善安置困难企业的所有职工,清偿企业积欠职工的全部债务,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注重教育的普惠性,保障教育公平。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推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加快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以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建设为重点,加快卫生资源布局调整,发展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三级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强支持“三农”工作,落实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建立农民筹资投劳、政府加大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坚持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三农”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以农业产业化和园区农业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健全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推进合作医疗制度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以乡村公路改造、农村电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和安全饮水工程为重点,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

公共财政要向农村倾斜。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持续稳定增长机制。要加快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以增强基层财政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县乡转移支付力度,落实和完善财政对村级组织的补助政策,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五)加快推进财政改革,加强公共财政建设。认真做好税制改革准备工作。今年国家将推行一系列税收制度重大改革措施,已经实施了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和耕地占用税条例,即将推出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扩大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等税制改革。各级财税部门要制定改革配套措施,加强税源监控,完善征管手段,确保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继续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统一反映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管理,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的财政收支统计体系。继续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完善项目预算管理模式,推进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逐步将全部财政性资金纳入集中支付范围,规范资金运作方式,增强预算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健全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资金缴拨与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组织开展清产核资,落实规章制度,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加强财政资金和公共资金管理。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财政资金和公共资金大量增加,公共财政职能增强,社会管理范围扩大,健全资金安全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今年开始要实行新的制度,主要是收入直接缴库,支出直接拨付,统一开设账户,资金封闭运行,确保资金安全,实现规范运行。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和市国土房管局等部门,要在三月底之前建立新的银行账户体系,按照新制度要求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