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固定资产的原值和净值十篇固定资产的原值和净值十篇

固定资产的原值和净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4:58

固定资产的原值和净值篇1

关键词:铁路 企业 固定资产 净残值率 探讨

1现行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净残值率

现行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率较高,按照《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规定的固定资产分类,预计净残值率从5%-6.5%不等。房屋、建筑物、机械动力设备、传导设备、工具及器具、信息技术设备的预计净残值率都是5%,机车车辆预计净残值率5.12%,涵渠最高,预计净残值率为6.5%。预计净残值高,固定资产报废,无法取得预计的净残值收入,有的资产根本没有净残值可回收。造成资产到达规定使用年限后,账面剩余的资产净残值金额较大,形成大量的固定资产清理损失,对清理当期损益造成很大影响。

2固定资产净残值分析

固定资产净残值的高低取决于资产报废后可回收的现金,也就是清理收入的高低。随着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的价格在不断攀升。同类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差距越来越大。以铁路运输企业的机车为例进行比较。

DF4B型机车购入价值是300万元,预计净残值为15.36万元,DF8B型机车购入价值是700万元,预计净残值为35.84万元,HXD3型机车购入价值是1500万元,预计净残值为76.8万元,HXD3B机车购入价值是2200万元,预计净残值为112.64万元。预计净残值随购入价值变化很大,DF4B与HXD3B二者的差距达到97.28万元。机车报废后,都是进行解体,按废钢铁处理,由于机车自重变化基本不大,可回收净残值基本相同,差异在2万元以内。由此可见,预计净残值对当期损益产生较大影响。

从上表可见,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报废一台DF4B型机车产生固定资产清理收入6.72万元;报废一台HXD3B型机车,产生88.64万元的固定资产清理损失。因此净残值对当期损益影响是非常大的。合理预计固定资产净残值是非常必要的。固定资产净残值等于固定资产原值乘以预计净残值率。从公式可以看出,影响固定资产净残值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固定资产原值,即购入价值,二是预计固定资产净残值率。从这两个因素看,固定资产购入价值是相对固定的,虽然对预计净残值产生较大影响,但是属于客观的不可控的因素。因此,科学合理预计固定资产净残值,必须从合理预计净残值率考虑。

预计净残值率是人为估计的,如何确定预计净残值率,首先要考虑固定资产报废后可回收的净残值收入。还以机车为例。从机车的构造看,主要是钢铁,自重相差不大。之所以价格相差悬殊,是因为技术在不断进步。随着产品更新换代,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自动化程度越来越强,因此价格越来越高。随着科学发展,电子产品更新快,淘汰的也快,等到机车报废,这些电子产品已毫无价值,不会带来预计的净残值收入,能带来回收价值的只有那些废铜烂铁。这些废铜烂铁就是预计净残值的计价依据。固定资产残值收入主要取决于废钢铁的重量。

如果单独以固定资产自重确定净残值也是不行的,有的固定资产无法确定重量,如房屋、建筑物及桥涵等,还有的固定资产的净残值与重量关系不大,如工具器具、信息技术设备等。这些无法用重量计量的固定资产是不能用重量确定预计净残值的。我们来研究这些固定资产的构成和净残值回收方式。这些无法确定重量的固定资产,大多数是由钢筋混凝土构成,净残值也只有钢筋部分是可回收的,可以实现残值收入,大部分的混凝土,是没有回收价值的。再看回收方式,要想实现钢筋部分的残值收入,必须对这些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拆除。这些固定资产的清理难度很大,清理支出甚至高出残值收入,预计的净残值还是形成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这些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对损益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3合理确定固定资产净残值率的思考

确定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目的是要将固定资产价值,在预计使用年限内通过折旧合理地转移到产品中,只要折旧方法选择恰当,在计算折旧率时考虑预计净残值并不是很重要。不考虑净残值,在固定资产报废时产生一定的固定资产清理收益,对当期损益产生一定影响。考虑净残值,但是预计的净残值不合理,会对当期损益造成更大的影响。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因此造成预计净残值一成不变。《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给预计净残值的变更提供了依据。

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其所处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以及其他环境有可能对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产生较大影响。例如,固定资产使用强度比正常情况大大加强,致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大大缩短;替代该项固定资产的新产品的出现致使其实际使用寿命缩短,预计净残值减少等等。为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的期间及每期实际的资产消耗,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进行复核。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

目前,由于固定资产技术环境和经济环境都有很大的变化,机车的价值从二三百万上升到两千多万,还按固定的百分率确定它的残值,与实际能够回收的残值差距会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对固定资产的净残值进行合理预计,合理确定固定资产净残值率。按固定资产残值实现的方式确定。如大部分固定资产残值的实现方式是靠出售废钢铁的形势实现的,就以固定资产的平均重量确定其净残值。如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中的机车车辆、集装箱等固定资产,按其平均重量确定预计净残值率;对于清理难度大,实现净残值收入困难的固定资产,可以不考虑净残值收入,预计净残值率为零;工具器具、信息技术设备等固定资产与重量和价值关系都不大的固定资产的净残值收入也是有限的,也可以不考虑其净残值,预计净残值率为零。总之,固定资产净残值率的确定以合理,能够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的期间及每期实际的资产消耗为原则。

4按重量确定净残值率的计算

4.1确定固定资产平均重量。以机车为例:机车平均重量=各型号自重/机车种类数;例如:机车平均重量=[DF4B(138吨)+DF8B(138吨)+HXD3(150吨)+HXD3B(150吨)]/4=144吨。

4.2确定固定资产残值收入。以每吨废钢铁收入1600元计算:固定资产残值收入=固定资产平均重量*废钢铁价格。机车残值收入=重量*单价=144*1600=23.04万元。

4.3确定固定资产平均价值。固定资产平均价值=∑同类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种类。机车平均价值=[DF4B(300)+DF8B(700)+HXD3(1500)+HXD3B(2200)

+……]/4(n)=925万元。n——代表机车种类。

4.4固定资产净残值率=固定资产残值/固定资产平均价值机车净残值率=23.04/925*100%=2.5%。

本文只是简单举例说明,目的是要说明一种理念和方法,是对如何更加合理确定固定资产净残值率的一种探讨,谋求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2]《铁路机车统计规则》.

[3]《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固定资产的原值和净值篇2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此外还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1)房屋、建筑物为20年;(2)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3)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4)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5)电子设备为3年。当企业选择的折旧年限与税法规定最低年限存在差异的,需纳税调整。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是一个估计值,它要受到科技发展、使用环境、使用强度及维护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而会计准则和税法对其确定都赋予了较大的弹性空间。企业可通过选择折旧年限,最大限度地列支折旧费用,充分发挥折旧的抵税作用。

[例1]江淮钢铁集团公司于2008年12月购入一项价值600000元的固定资产,会计制度规定其预计使用年限为5—8年,预计净残值为20000元,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1)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

采用5年折旧年限:

年折旧额:(600000-20000)÷5=116000(元)

5年折旧产生的抵税效应总额=116000×25%×5=145000(元)

采用8年折旧年限:

年折旧额=(600000-20000)÷8=72500(元)

8年折旧产生的抵税效应总额=72500×25%×8=145000(元)

(2)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5年折旧产生的抵税效应总额现值=116000×25%×pViFa10%,5=109939(元)

8年折旧产生的抵税效应总额现值=72500×25%xpViFa10%,8=96696.875(元)

尽管折旧期限的改变,并未从数字上影响到企业所得税税负的总和,但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后,缩短折旧年限对企业更为有利。缩短折旧年限有利于加速成本收回,可以使后期成本费用前移,从而使前期会计利润发生后移。如例1所示:折旧期限缩短为5年,企业的应缴所得税额要减少109939-96696.875=13242.125(元)。

二、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例2]沿用例1资料,江淮钢铁集团公司于2008年12月购入一项价值600000元的固定资产,会计制度规定其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10000元,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当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为2000元时,年折旧额=(600000-20000)÷5=116000(元)

当固定资产预计诤残值为10000元时,年折旧额=(600000-10000)÷5=118000(元)

由于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也是估计值。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企业如果降低预计净残值,那么每期摊销的折旧额就会增加。从本例可以看出来,该项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降低113000元后,企业每年的折旧额增加了118000-116000=2000(元),从而使本应在固定资产报废或清理时才进行补偿的费用,提前计入成本费用中得到补偿,使前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了2000×25%=500(元),也达到企业前期抵税的目标。

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企业应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方法。《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可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固定资产,包括:(1)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2)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本条例第六十条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但税法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使用有限制条件,与会计准则存在差异。

[例3]沿用例1资料,江淮钢铁集团公司于2008年12月购入一项价值600000元的固定资产,会计制度规定其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10000元,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假设企业未扣除折旧的利润额如表1所示:

(1)年限平均法。年限平均法也称直线法,它是按照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平均每期折旧费的一种折旧法。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额=应提折旧额/预计折旧年限=(原值一预计净残值)/预计折旧年限=原值×(1一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折旧年限

结合本案例,该项固定资产年折旧额=(600000-10000)÷5=118000(元),税前利润和所得税额如表2所示:

5年累计应纳所得税为:220500+195500+270500+170500+160500=1017500(元)

应纳所得税额现值

=220500×0.909+195500×0.826+270500×0.751+170500×0.683+160500×0.621=781185(元)

注:0.909,0.826,0.751,0.683,0.621分别为1,2,3,4,5年的复利现值系数,下同。

(2)双倍余额递减法。这种方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在计提每年折旧时,用直线折旧率的两倍去乘固定资产当年期末账面净值。但应当注意,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平均摊销。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x年折旧率

在计算最后两年折旧额时,应将原采用的双倍余额递减法改为用当年年初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减去预计净残值,然后平均摊销。

结合本案例,在双倍余额递减法,该固定资产的年折旧率=2×1>5×100%=40%,每年的折旧额,税前利润和所得税额如表3所示:

5年累计应纳所得税为:190000+189000+278400+18505+170500=1017500(元)

应纳所得税额现值

=190000×0.909+189000×0.826+278400×0.751+185050×0.683+170500×0.621=772997.6(元)

(3)年数总和法:这种方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净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递减分数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总和。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折旧年限一已使用年限)÷[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2]×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一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结合本案例,在年数总和法下,该项固定资产每年的折旧额,税前利润和所得税额如表4所示:

5年累计应纳所得税

=200833.33+185666.67+270500+180333,33+180166,67=1017500(元)

应纳所得税额现值

=200833.33×0909+18566667×0826+270500×0.751+18033333×0.683+180166.67×0.621=774114.83(元)

固定资产的原值和净值篇3

关键词:高校;会计核算;固定资产折旧;权责发生制

中图分类号:F8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086-02

一、高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资产核算不适应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资产管理暴露出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是固定资产核算不适应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研究教育培养成本是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和提高高校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确定学费标准的重要依据。按照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有关规定,固定资产折旧费是教育成本核算的一个主要项目,高校的房屋、建筑物和设备等固定资产要按规定的折旧率,在固定的使用年限内提取折旧费。而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用“固定资产”账户和“固定基金”账户的同增同减来反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增减变化,“固定资产”科目的余额反映高校所拥有资产的总额,“固定基金”科目的余额反映高校固定资产所占用的资金量。

2.负债核算不适应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需要

对高校负债的核算要反映出学校现实的真实债务,这是高校负债核算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高校按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进行负债核算,该制度已与高校会计管理的需要不适应,主要表现是贷款利息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随着公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无论是扩大招生规模,还是建一流高水平大学,都必须有雄厚的办学资金作为支撑。尽管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性经费投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但近年来高校在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学校的内部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利用信贷资金搞建设、促发展成为许多高校的第一选择。按当前的会计制度,贷款利息支出的核算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具体做法是,在每个季度末实际支付利息时一次性将利息列支,全部利息由利息支付的当期负担,并不将利息按其应负担的各个会计期间分摊,这样就造成各期利息负担不合理,使得学校各期支出不具有客观性,违背了会计核算基本原则中的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不利于高校分析财务风险和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

3.净资产核算不适应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

高校的净资产主要由事业基金、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等基金构成。当前,高校固定基金的核算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不适应,固定基金没有真正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净值。在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下,固定基金属于高校的净资产。所谓净资产,是指所有者在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净资产在金额上等于资产与负债的差额。按照净资产的定义,“固定基金”科目反映的是固定资产的净值。固定资产的使用特点是在使用过程中其净值会越来越低。由于高校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所以,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就是其原始账面价值,固定基金的账面数额所反映的同样是固定资产的原始账面价值,所以,高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无法通过学校账户和财务报告掌握其固定资产的折旧数额和真实价值,即高校提供的固定资产会计信息的质量不高。

二、高校加强会计核算的对策

1.加强资产的核算

第一,加强固定资产的核算。(1)固定资产折旧。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下,对固定资产不提取折旧费用,在购买时将固定资产的全部账面价值记入“固定基金”账户,其结果是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无法在学校的账簿上体现出来。高校应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内,系统地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高校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方式,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并结合科技发展、环境等因素,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作为计提折旧的依据。在会计科目上,设置“累计折旧”科目。提取折旧时,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这样,固定资产账户余额反映的是学校固定资产的原值,累计折旧账户余额反映的是学校固定资产损耗的价值,两者相抵便得到固定资产的净值。全年累计折旧账户贷方合计数反映的是当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就容易确定应计入教育培养成本的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可以为核算教育培养成本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从而保证高校成本信息的准确性。(2)固定资产减值。高校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存在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以及其他的经济原因,发生资产价值的减值是必然的。对于已经发生的资产价值的减值如果不予以确认,必然导致虚夸资产的价值,这不符合真实性原则和稳健原则。因此,高校应在期末或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发现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高校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在会计科目上,高校应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用以核算高校发生的固定资产减值数额和转回的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数额。(3)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清理是指在固定资产出售或不能继续使用而报废时对固定资产进行的处置。为了反映转入清理过程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清理费支出、变价收入和其他收入的取得以及清理净损益的情况,高校应设置“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该科目借方余额反映清理过程中发生的净损失;贷方余额反映清理过程中发生的净收益。

第二,加强无形资产的核算。无形资产属于高校的长期资产,能在较长的时间里给高校带来效益。但无形资产通常也有一定的有效期限,它所具有的价值的权利或特权总会终结或者消失,因此,高校应将入账的无形资产在一定的年限内摊销。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也要求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将无形资产的价值列为支出,即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无形资产应当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计入当前管理费用。至于管理费用科目的对应科目,可以参考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做法。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使用“累计折旧”科目,与此相对应,无形资产进行摊销时可以设置“累计摊销”科目,反映无形资产自取得日起至本会计期止的总摊销金额。

另外,高校应当定期或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无形资产预计给学校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若预计某项无形资产已经不能给学校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此时,应当将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全部冲销。

2.加强负债的核算

负债确认和计量的根本原则是保证负债核算的真实性和相关性。真实性要求凡是会使经济利益流出高校的现实义务都应列为负债进行确认,不应为了增加学校的净资产而隐瞒负债。相关性要求高校提供的负债信息能满足银行等利益相关方掌握学校偿债能力的需要。加强负债确认和计量的主要措施是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贷款利息。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为依据,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高校在各会计期间都负有偿还利息的责任,尽管利息实际上是在每季度末一次性支付,在各会计期间高校应将由本会计期间负担的利息费用列为负债。在会计核算上,应采用企业核算利息时常用的预提方法,即平时先将预提费用计入利息费用,待实际支付利息时再将预提费用冲销。这样,全部利息按利息应负担的各个会计期间分摊,从而学校各期利息负担的数额就比较真实和均衡,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很好地贯彻了权责发生制原则。

3.加强净资产的核算

高校的净资产主要是指高校按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或由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确定的标准提取和设置的各种资金。高校的净资产直接反映高校的资金实力,因此,加强对净资产的核算对提高高校的会计管理质量有重要作用。加强净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的措施是取消“固定基金”项目。由于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数与固定基金数相同造成会计信息的重复披露,因此,应在资产负债表上净资产项目下取消“固定基金”项目。由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过程中设置了“累计折旧”科目,所以,通过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账户就可以分析出高校固定资产损耗的价值和净值,使原有的“固定基金”项目旨在反映的固定资产净值从实质上得以反映,从而很好地满足利益相关方了解高校固定资产价值真实情况的需求,提高了高校会计报告的相关性和真实性。

参考文献:

[1]李建金.浅谈高校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J].会计之友,2005,(12).

[2]赵炳起.试论高校会计制度创新――兼谈美国高校会计改革[J].集团经济研究,2005,(7).

[3]陈德刚.关于高校会计制度的重新审视与改革的构想[J].财会通讯(学术),2005,(4).

固定资产的原值和净值篇4

一、固定资产直线折旧法

(一)现行直线折旧法公式分析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确定的方法”也即折旧方法。有平均折旧法(或直线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平均折旧法又分为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目前教科书年限平均法一般公式表述为: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一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将工作量法一般公式表述为: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一预计净残值)÷预计总工作量。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上述公式只适用于新购置的固定资产,以及固定资产在未来不发生减值且预计净残值和预计使用年限不变的情形,不具通用性。具体体现在:第一,不适用于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第十四条规定:“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显然,上述公式未考虑减值准备因素。第二,不适用于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变更的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第十九条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显然,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时,按重新预计的使用寿命(或尚可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来确定下期的折旧额或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二)直线折旧法公式的改进根据以上分析,上述公式应做下列改进: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一预计净残值)÷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一预计净残值)÷预计尚可生产品或提供劳务总量。式中,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原价一累计折旧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修改后的平均折旧法公式,不论是新购置的固定资产,还是已计提折旧的旧固定资产;不论是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是没有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也不论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是否变更均适用。

二、无形资产直线摊销法

(一)现行直线摊销法公式分析无形资产可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对于前者,应将其价值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地摊销。摊销方法应反映无形资产有关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直线法也可分为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或产量)法。目前教科书将无形资产年限平均法摊销一般公式表述为:年摊销额=无形资产原价÷预计使用年限;将工作量法一般公式表述为:单位工作量摊销额=无形资产原价÷预计总工作量。在新《企业会汁准则》下,上述公式只适用于新取得的无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在未来不发生减值且预计残值和预计使用年限不变的情形。同样不具通用性。具体体现在:第一,不适用于计提了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2006)第6号――无形资产准则》第十八条规定:“无形资产的应摊金额为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显然,上述公式未考虑减值准备和预计残值因素。第二,不适用于使用寿命、预计残值变更的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和摊销方法进行复核,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与以前估计不同的,应当改变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显然,企业至少应于每年年度终了时,按重新预计的使用寿命(或尚可使用年限)来确定下期的摊销额或单位工作量摊销额。

(二)直线摊销法公式的改进根据以上分析,上述公式应做下列改进:年摊销额=(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一预计残值)÷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单位工作量摊销额=(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一预计残值)÷预计尚可提供总工作量(总产量)。式中,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无形资产原价一累计摊销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修改后的直线摊销法公式,不论是新取得的无形资产,还是已计提摊销的无形资产;不论是计提了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还是没有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也不论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是否变更均适用。通过以上改进,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会计计量将更符合实际情况,且具有较好的通用性,能够更客观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以及应计提的折旧、摊销额。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的原值和净值篇5

[关键词]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折旧关系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是固定资产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有不少人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清,其实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新会计准则环境下,我们对此应有清晰认识。

一、联系

1.两者都是固定资产的抵减项目

减值准备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损,累计折旧是固定资产价值的转移。两者结合进行会计处理,使固定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更加客观,体现资产作为“一种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的重要特征。

2.两者都体现了稳健性原则

两者均在不同程度体现了正确计算损益、减少风险损失、合理确定价值补偿尺度的稳健性原则。

3.两者计提后都不允许再转回

新准则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两者均在资产报废或处置时再转回。新准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调控的现象。

4.两者计提的原因有相同之处

技术进步和遭受破坏使得固定资产价值降低是两者计提的共同原因。

5.两者彼此联系,相互影响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累计折旧的估计偏差进行矫正;而累计折旧要以减值后的固定资产净值为基础进行调整,即:原值-累计折旧=净值,净值-减值准备=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该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因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累计折旧的修正与补充,它弥补了累计折旧反映不及时等方面的不足,它们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反映固定资产的现时价值。

二、区别

1.两者有关准则颁布时期不同

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同步纳入会计核算;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则始于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2003年《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又对其核算进行了详细规定,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又做了重大变革。

2.两者性质不同

国内普遍认为累计折旧是资产价值损耗的计量,它把固定资产的价值按一定标准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年限内,以实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从资产预期未来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对可收回金额与账面净值进行定期比较,通过专业判断,在满足条件时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使账面价值能真实客观反映该资产的实际价值。

3.两者计提的基数不同

累计折旧针对固定资产原值而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针对固定资产净值而言。当固定资产原值发生减值时,如果企业改为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可收回净值未必低于账面净值,就不用计提减值准备。

4.两者会计处理的及时性不同

固定资产折旧估计的变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能及时调整可收回净值与账面净值的差额。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可在期末及时调整,以确保资产价值的真实性。

5.两者核算范围不同

固定资产准则规定,除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以及持有待售固定资产从划归为持有待售之日起停止计提折旧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企业应于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当发现有符合新准则规定的减值情形时,应计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以确定是否发生减值;持有待售固定资产从划归为持有待售之日起停止减值测试。企业对单项资产可收回金额难以进行估计的,应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

6.两者发生的频率及规律性不同

折旧一般是按月计提、稳定发生且金额有一定规律。固定资产减值在技术进步、遭受破坏以及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等情况下才会计提,具有不确定性。

7.两者时效性不同

固定资产一经取得,企业就要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因此累计折旧金额是时效性较弱的估计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期末根据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之差来确定,相对时效性强且较客观。

8.两者计提的原因有不同之处

除技术进步和遭受破坏是二者计提的共同原因,累计折旧更关注固定资产由于正常使用而发生的价值转移,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还核算长期闲置固定资产的减值等内容。

9.两者计提方法不同

供企业选择的折旧方法包括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新准则中企业只要能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与原估计有差异,就可进行会计估计变更(不用追溯调整),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主要是通过对期末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与可收回金额的估计与判断来计提的,但可收回金额计算复杂,造成资产价值难再确认。

10.两者帐务处理不同

累计折旧提取时借记“制造费用”等,贷记“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期末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转后该科目没有余额,“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每期计提数,直至相关资产被处置时才予以转出。

11.对应交所得税的影响不同

企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的折旧费可在税前扣除,但接受捐赠和盘盈的固定资产由于具有成本性支出,其对应的折旧不可税前扣除。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在扣除之列。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累计折旧的补充,其适应了社会高速发展的现状,但资产减值准备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急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接轨,从而创建资产减值管理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李靖宇:新准则下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准备比较分析[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年09期

固定资产的原值和净值篇6

关键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建议

一、现阶段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及存在的不足与漏洞。

1、在固定资产采购及下拨所作的财务分录: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报废固定资产的分录:借:固定基金,贷: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此资产的原值一直没变,这样做的结果会造成:第一固定资产净值与原值严重背离,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与现时净值相差越来越大;第二,虚增净资产,以账面原值来核>,!

2、维修日常开支,录入相关费用:借:商品与服务支出或三大系统维护费、治超费等等,贷:现金或银行存款。清理固定资产的开支:借:公用支出,贷:现金等。变卖作废固定资产收入的处理方式:借:现金,贷:其他收入。这样核算不能很好核算固定资产维修费用,也无法权衡维修是否合理。实际执行中容易发生乱修、滥修、乱放等情况。虚增维修费用,特别是为不执行政府采购政策。很多采购采用变性方式,固定资产不入帐,造成对固定资产漏入,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

二、提出几点管理建议。

同国有企业一样,事业单位同样面临着如何用好管好国有资产、盘活资产存量以及如何做到既维护所有者权益又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调整固定资产的原有核算方法。

1.在购置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时,借鉴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不再通过“固定基金”这样的净资产科目核算。只有这样才能使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真实化、规范化、标准化,缩小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会计核算的差距,使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

2.在现有会计核算基础上,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每月增加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会计分录借记“商品和服务支出——折旧费”,贷记“累计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中,将“累计折旧”作为备抵科目列示,两者相减,就是固定资产的净值,这样在会计报表中就反映出固定资产原值及净值,固定资产的增减情况一目了然,以便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规模、新旧程度和实际价值。

3.对于固定资产的维修,可以统一核算,不应当分散。发生时借记“商品及服务支出——维修费”,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这样核算才有可比性,这样可以加强对维修费的管理和对固定资产新旧程度有个初步了解。

4.对于固定资产的处置,增设“固定资产清理”会计科目。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准确核算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清理费用,能够真实、详细地反映其损益情况。

5.对于固定资产的减值,増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在对固定资产清产核资的同时,应当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当出现可收回价值小于账面价值时,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具体可以参考《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和方法,可根据自身的规模和管理水平对部分大型设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讲座》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讲座》编写组,测绘出版社出版;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固定资产的原值和净值篇7

关键词:折旧;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合计法

一、固定资产折旧范围问题

过去,会计制度遵循固定资产存在物资损耗不存在或较少存在精神损耗的思想,除了房屋、建筑物以外,要求固定资产只有在使用的情况下计提折旧,不使用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所以,旧会计制度要求闲置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不计提固定资产。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除了“已经提足折旧仍在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按照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包括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另外,原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现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的房屋、建筑物,按新会计准则在转为投资性房地产后仍然按照实际成本计量,而不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也应计提折旧,即计提投资性房地产折旧。

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计算问题

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尤其是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年限是以“实际经历年限”为准,而不是企业“会计年度”的年限,且增加固定资产当月不考虑在内。即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是在当年3月份,固定资产折旧第一年的时间不是4月至12月,而是4月至次年3月。

【例1】2001年3月份,企业增加固定资产一项,原价100万元,预计净残值1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按年数合计法计提各年固定资产折旧如下:

第一年,2001年4月至2002年3月折旧额:(100-10)×5/15=30(万元)

第二年,2002年4月至2003年3月折旧额:(100-10)×4/15=24(万元)

第三年,2003年4月至2004年3月折旧额:(100—10)×3/15=18(万元)

第四年,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折旧额:(100—10)×2/15=12(万元)

第五年,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折旧额:(100—10)×1/15=6(万元)

三、固定资产折旧因素调整后的折旧计算问题

固定资产的折旧因素,包括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折旧基数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除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属于会计政策外,其余一律作为会计估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折旧基数的变更一律按会计估计变更处理,上述因素变更后按未来适用法计提折旧。

【例2】2000年12月份,企业增加固定资产一项,原价100万元,预计净残值1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按平均年限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至2004年年末,由于新技术发展等原因,需要对原估计的使用年限和净残值做出修正,修正后该固定资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2年,预计净残值为2万元。

企业对上述会计估计变更后的处理方式如下:不调整以前各期折旧,也不计算累计影响数。变更日以后发生的经济业务改按新的估计计提折旧。

按原估计,每年折旧额为(100-10)÷5=18万元,已经折旧4年,共计72万元,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为100万元-72万元=28万元,则第5年相关科目的期初余额如下:

固定资产100万元

减:累计折旧72万元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28万元

改变预计使用年限后,2005年起每年计提的折旧费用为13万元[(28-2)÷2]。2005年不必对以前年度已经计提折旧进行调整,只需按重新预计的尚可使用年限和净残值计算确定年折旧费用,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130000

贷:累计折旧130000

四、计提减值后固定资产按会计估计变更处理问题

固定资产除了存在正常的损耗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外,还存在固定资产在经营中所需的现金支出远远高于最初的预算、固定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固定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和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下降,从而导致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等情况,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上述情况均应判断固定资产可能发生减值迹象。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后固定资产应按照会计估计变更处理。即按未来适用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例3】2007年6月10日,某上市公司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支付价款和相关税费总计100万元,购入后即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该设备的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8万元,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2008年12月因出现减值迹象,对该设备进行减值测试,预计该设备的公允价值为55万元,处置费用为13万元;如果继续使用,预计未来使用及处置产生现金流量的现值为35万元。假定原预计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不变。2009年该生产设备应计提的折旧为多少万元?

分析:上述固定资产折旧时间为2007年7月,2007年6月当月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即2007年按半年计提固定资产。2007年至2008年年底累计计提折旧额为(100-8)÷10×1.5=13.8万元;2008年年底,固定资产可回收净值有: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42万元和现金流量现值35万元。按规定选取较高者42万元(55万元-13万元)。所以,企业计提减值后固定资产折旧额如下:[100-13.8-(100-13.8-42)-8]÷8.5=4(万元)。

因此,2009年该生产设备应计提的折旧为4万元。

五、加速折旧法并不加速问题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允许企业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合计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习惯上,人们一般把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合计法计称为加速折旧法。加速折旧法的特点就是固定资产使用初期多计提折旧,使用后期少计提折旧,从而减少固定资产使用风险,加速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回收,促进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更新改造。

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加速折旧法本身如果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在规定相同的折旧年限情况下,应提折旧总额相同,固定资产使用期满折旧总额相等。也就是说,与平均年限法相比,其实加速折旧法并不加速。为了方便说明问题,可以从以下案例可以一目了然。

【例4】2000年12月份,企业增加固定资产一项,原价100万元,预计净残值1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分别用平均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合计法计提5年的固定资产折旧。现将三种方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数额列表如下:

从表1可知,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合计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数额在固定资产使用期满的情况下累计折旧数额相等。只是在固定资产提前报废的情况下,加速折旧法相比平均年限法能够收回更多的投资,能够减少企业损失。但如果固定资产能够按期甚至超龄使用,不考虑货币资金时间价值因素,三种方法基本没有差别。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的原值和净值篇8

关键词:固定资产 减值 核算

       0引言

       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减值做出了的新规定,明确了固定资产减值的一般原则,进一步体现了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1会计准则的变化

       1.1重新定义了“预计净残值”,引入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概念。原准则中的预计净残值是终值,新准则预计净残值是现值。另外规定了弃置费的会计处理,即固定资产的预计处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同时取消了原规定的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 

       1.2明确了进行资产减值测试的前提。准则规定,会计期末企业是否必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首先取决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果资产不存在减值迹象,则既不必估计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也不必确认减值损失。只有在存在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要求估计资产可回收金额。

       1.3更具有操作性。准则规定,资产可回收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准则对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计量,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应用指南,便于实物操作。 

       2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方法

       固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是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为资产减值损失,记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2.1固定资产减值的迹象判断。①资产如是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②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③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回收金额大幅度降低。④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⑤资产已经或者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⑥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计金额。⑦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 

       2.2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的要求,企业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期可收回金额,并将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已确定资产减值是否存在。

       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为资产减值。企业应当于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存在固定资产减值迹象,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可收回金额实际上反映了企业在处置资产和继续使用资产两者之间作出的决策。在资产减值存在时,企业要么将资产变卖,要么继续使用该资产。如果处置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较高,企业就会处置该资产;如果继续使用该资产所带来的利益较高,企业就会继续使用该资产。处置该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为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而继续使用该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是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为资产的可回收金额。

       例如:2006年末,某企业对一辆汽车进行检查时发现该汽车可能因市场环境变化发生减值,汽车的公允价值为100000元,处置费10000元,尚可使用三年,预计其未来两年内每年末产生的现金流量分别为:48000元、40000元,第三年产生的现金流量以及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形成的现金流量合计为45000元,折现率为10%。则可回收金额计算如下:

       汽车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100000-10000=90000(元)

       汽车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48000/(1+10%)+40000/(1+10%)+45000/(1+10%)=43600+33100+33800=110500(元)

       根据孰高原则,汽车的可回收金额为110500元。 

       2.3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企业在计提资产减值时,应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进行核算。发生减值时,借记“营业外支出”,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时,借记“营业外支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贷计“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在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反映,并在资产负债表的附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中列示;而“营业外支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则反映在利润表中,直接抵减当期利润。 

       例如:某企业2005年年末,清查固定资产时发现,一台设备原账面净值为480000元,但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造成设备贬值,预计可收回金额为360000元,2006年该固定资产实价下跌,预计可收回金额320000元。计提减值准备,编制会计分录。 

       2005年末该企业应提资产减值准备120000元(480000元-360000元) 

       会计分录为: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20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20000 

       2006年末由于可收回金额低于2005年,应补提资产减值准备40000元(360000元-320000元)

       会计分录为: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40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40000 

       新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 

       3资产减值对利润的影响分析

固定资产的原值和净值篇9

纵观减值会计发展,一个突出的特点便是,大部分的减值准备是其对应资产的唯一减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却成了固定资产的共同减项,此必然造成二者核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所做的重大变革中,累计折旧与资产减值准备均位居其列,及时对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做出再分析、再认识,理顺二者的关系对于指导会计实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涵义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的固定资产应在期末时按照帐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对可回收金额低于帐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当作为固定资产净值的减项反映。这里的帐面价值是指固定资产原值扣减已提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后的净值,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值情况。该“减值准备”科目的使用更好的反映了固定资产预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使固定资产更加符合现有资产意义,并可防止固定资产价值虚增。

固定资产可以长期参加生产经营而仍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但其价值将随固定资产的使用而逐渐转移到生产中,或构成经营成本或费用。这部分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而转移的价值即称为固定资产折旧。“累计折旧”就是用来反映固定资产价值转移情况的科目。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从动态上反映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即对因市价持续下降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的固定资产,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帐面价值的金额计提减值准备,实际上是对以历史成本计价的固定资产价值的修正。这样必然会对从静态上反映固定资产价值转移的折旧产生影响。

二、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可以按单项资产或资产组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发生固定资产减值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如果是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应借记“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三、两种情况下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累计折旧会计核算的影响

1.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对累计折旧会计核算的影响

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因为累计折旧是按月提,如果期末或年终,对固定资产全额计提减值准备,那么从下一月开始,不应再对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以后各期的资产负债表中,仍然应列示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累计折旧,但其余额均不变。

这与固定资产报废和毁损不同,如果企业由于报废或毁损而处置固定资产时,必须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发生的固定资产清理净损益,计入当期营业外收支,在以后各期资产负债表中,不再反映固定资产原值和折旧。其实,全额计提减值准备,暗含着一种主观期望,固定资产的价值有朝一日会恢复,否则,会直接作为报废或毁损处理。

2.部分计提减值准备对累计折旧会计核算的影响

固定资产的原值和净值篇10

关键词:双倍余额递减法余额递减法时间维度表焦点

一、相关研究现状

对于双倍余额递减法,国内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思路。赵鹏、张文剑(2014)针对双倍余额递减法结合“数学模型”提出新思路,其认为两大因素:固定资产净残值率、期末净值率对后期改用平均年限法的时间界点上有关联影响。李荣(2013)在双倍余额递减法改进的思路中建议可对现行的双倍余额递减法重复使用,虽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使用过程过于繁琐,增加了核算人员工作负担,还需进一步完善。章国荣、王如峰、朱海娟(2009)指出双倍余额递减法的现行公式计算中“一刀切”的做法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并不适用,建议采用一种新的方法,确定改为平均年限法的时间点。

二、对“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解读

双倍余额递减法又称双倍直线法,这里的“双倍”主要是指其年折旧率为直线折旧率的双倍。其特点主要为:一是在计提固定资产的期初时不考虑资产的净残值;二是直接用直线折旧率乘以常数2来确定,公式计算简化;三是在固定资产使用到期前两年将其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进行平均分摊,即将双倍余额递减法改为平均年限法来计算折旧额。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折旧年限×100%(公式1)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期初账面净值×年折旧率(公式2)

固定资产期初账面净值=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公式3)

三、争议焦点分析

(一)计提折旧的方法、基数违背了可比性要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但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实践运用方面,前后期的折旧方法发生了改变,且同时改变了折旧的基数,这在某种意义上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比性要求。

例1:飞天公司2010年12月2日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的m设备(系生产车间使用),该设备购买时原价为20000元,经过确认,m设备符合固定资产确认的条件,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率为3%(假设不考虑固定资产减值,按年计提折旧额)。

要求:(1)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该项固定资产各年折旧额;

(2)编制各年折旧额分析表。

解析:年折旧率=2/10×100%=20%。

2011年折旧额=20000×20%=4000(元);

2012年折旧额=(20000-4000)×20%=3200(元);

2013年折旧额=(16000-3200)×20%=2560(元);

2014年折旧额=(12800-2560)×20%=2048(元);

2015年折旧额=(10240-2048)×20%=1638.4(元);

2016年折旧额=(8192-1638.4)×20%=1310.72(元);

2017年折旧额=(6553.6-1310.72)×20%=1048.58(元);

2018年折旧额=(5242.88-1048.58)×20%=838.86(元);

2019年折旧额=(4194.3-838.86-20000×3%)/2=1377.72(元);2020年折旧额同2019年。

2011―2020年各年折旧额分析见表1。

既然双倍余额递减法违背了可比性要求,那么我们假定其一直采用加速折旧即到期前两年不对折旧方法进行改变,计算该项固定资产各年折旧额,同时编制各年折旧额分析表(如例2及表2所示)。从表2的计算分析可以看出,如果一直采用加速折旧,最后一年的账面净值2147.48元大于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600元,虽然计算结果――累计折旧(17852.52元)+账面净值(2147.48元)=固定资产原值(20000元),但是显然前期折旧额提少了,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加以修正,因此才出现了双倍余额递减法前后期折旧方法、基数的改变。

例2:承上例,若一直采用加速折旧,计算的各年折旧额如下:

解析:2011年―2018年计算过程、结果同例1。

2019年折旧额=(4194.3-838.86)×20%=671.09(元);

2020年折旧额=(3355.44-671.09)×20%=536.87(元)。

(二)改为平均年限法的时间上不尽合理

从表1可以看出,2011年到2018年前八年的折旧额呈明显的递减趋势,而从2018年到2019年即第8年到第9年间出现了转折,由838.86元上升为1377.72元,违背了加速折旧的初衷,这时改为直线法的时间成为了一个切入点,应谨慎考虑时间的价值、调整的方法,将双倍余额递减法改为直线法的转换应满足如下条件:[(账面净值-预计净残值)/剩余折旧年限]大于该年继续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折旧金额。在例1中原转换时间为2019年即第9年,现可考虑在2017年(第7年)进行转换,根据上述资料整理为(5242.88-20000×3%)/4=1160.72(元),该值大于继续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金额5242.88×20%=1048.58(元),于是此时考虑更新折旧方法即第7年由双倍余额递减法改为平均年限法。需要指出的是,按准则的规定,固定资产到期前两年进行方法的转换,和根据公式计算的折旧额来确定转换的时间进行比较,相对而言以公式计算确定的各期折旧额没有出现先减后升的反弹情况,只是在改为平均年限法的期间内保持固定的折旧额不变,其符合现行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实质要求(详见下页表3)。但客观地说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例3:承例1,改进的双倍余额递减法各年折旧额分析如下:

解析:2011年―2016年计算过程、结果同例1。

2017年折旧额=(5242.88-20000×3%)/4=1160.72(元);

2018年―2020年折旧额同2017年。

比较:1160.72元>1048.58元(5242.88×20%),结论:满足转换条件,可考虑在2017年第7年进行转换(暂不考虑提前报废情况)。

(三)是否考虑到净残值对折旧额的影响

双倍余额递减法在前期对固定资产的原值计提了折旧,换言之,预计净残值也计提了折旧,计提折旧主要是将磨损的价值收回的过程,所以预计净残值应在前期就扣除掉,而不是在后期。正是对净残值的考虑前后期不一致,才导致固定资产在不同的净残值率下,其年折旧额甚至有出现负数的显著差异。现以实例进行分析,在双倍余额递减法下选取不同的净残值率对固定资产提取折旧额(详见表4),比较各残值率下折旧的差异(暂不考虑减值的影响)。

例4:承例1,将原例1中预计净残值率3%改为选取0、3%、10%、20%四种残值率。要求: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不同残值率下各年折旧额。

从表4的数据变化中可以看出,固定资产在2011年―2018年由于不受净残值的影响,所以在不同的净残值率下各年的年折旧额仍然保持一致。焦点集中在2019年(第9年)、2020年(第10年)上,受净残值率的影响固定资产的年折旧额产生了显著的差异。纵向比较来看,净残值率为20%的固定资产其年折旧额出现了负数(-322.28元),这说明最后两年无需折旧;净残值率为10%的固定资产在最后两年的年折旧额(677.72元)小于2018年(第8年)的折旧额(838.86元),基本符合递减法下折旧额递减的规律;而净残值率为3%、0的固定资产在最后两年提取的折旧额分别为1377.72元、1677.72元,都超过了第8年838.86元的折旧额。

四、改进措施设计

(一)用余额递减法来取代双倍余额递减法

通过表3、表4可以看出,预计净残值率对年折旧额有显著影响,折旧额不同又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额、价值等。余额递减法也属于一种加速折旧,余额递减法的年折旧率是固定不变的,每年折旧的基数是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涉及公式如下:

固定年折旧率:R=1-(公式4)

年折旧额:S=H×R(公式5)

其中,公式4中的R代表固定年折旧率,n代表预计使用年限,m代表预计净残值,X代表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公式5中S代表年折旧额,H代表当年年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

余额递减法相对双倍余额递减法在以下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一是在计提折旧期间对折旧方法、基数不需要进行更换;二是年折旧率固定不变,每期折旧额是逐次递减的;三是考虑到预计净残值对折旧额的影响;四是计算相对准确且降低核算难度、减轻工作负担。但余额递减法自身也存在不足,笔者讨论、运用的前提是预计净残值大于零的情况下。综合上述因素分析,余额递减法取代双倍余额递减法,既符合加速折旧的实质,在实践运用中又是可行的。

(二)构建双倍余额递减法转换为平均年限法的时间维度表

由于净残值率、折旧年限等要素的影响,双倍余额递减法不能统一在到期前两年转为平均年限法,具体已在“改为平均年限法的时间上不尽合理”中论证过,为有利于企业对固定资产有效管理,提供的信息更加客观、准确,建议构建“双倍余额递减法转换为平均年限法的时间维度表”(详见下页表5)。

表5主要由横坐标――预计净残值率(%)、纵坐标――预计折旧年限两大维度构成。当两大坐标值同时确定后会有一个交叉节点,这一交叉节点上的年限就是需要从双倍余额递减法转为平均年限法的年限。如:某项资产的预计净残值率为3%,预计折旧年限为10年,则其对应的交叉节点上的年限为7,也就是说该项资产从双倍余额递减法转为平均年限法的年限是第7年。通过表5可以观察出预计折旧年限在3年―6年期间,预计净残值率在0―18%期间时,转为平均年限法的时间节点不受预计净残值率的影响,仍然是资产到期前两年将双倍余额递减法转为平均年限法的年限,预计折旧年限为7年时,随着预计净残值率的不同,转为平均年限法的节点发生变化。如:预计折旧年限为7年,预计净残值率为3%时,转为平均年限法的节点为5年,而当预计净残值率为4%时,转为平均年限法的节点为6年……当然,时间维度表只是笔者的一个建议,在具体运用中,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有待进一步完善,从而简化工作强度,提高核算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重新设计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计算公式

综合上述具体分析,笔者认为可考虑以一个新的公式来替代现行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计算公式,实践中可以“月度”为折旧单位,月折旧率保持固定不变,计提折旧期间不需要考虑折旧方法、基数等要素的改变,则构建的公式如下:

月折旧率=3/预计使用总月数×100%(公式6)

月折旧额=当月月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公式7)

例5:承例1。要求: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月折旧率、月折旧额。

解析:月折旧率=3/120×100%=2.5%,则月折旧额变化为:

1月:月折旧额=20000×2.5%=500(元)

2月:月折旧额=(20000-500)×2.5%=487.5(元)

……

12月:月折旧额=(15526.59-388.16)×2.5%=378.46(元)

……

24月:月折旧额=(11458.61-286.47)×2.5%=279.30(元)

……

60月:月折旧额=(4605.74-115.14)×2.5%=112.27(元)

……

108月:月折旧额=(1366.22-34.16)×2.5%=33.30(元)

……

119月:月折旧额=(1034.11-25.85)×2.5%=25.21(元)

120月:月折旧额=(1008.26-25.21)×2.5%=24.58(元)

参考文献:

[1]曲云.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应用及启示[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2]赵鹏,张文剑.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悖论及数学分析[J].时代金融,2014,(33).

[3]李荣.双倍余额递减法存在的缺陷与改进方法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3).

[4]赵琼迪.固定资产折旧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反思与改进[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5]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