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5:09

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篇1

关键词:政务创新行政流程再造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是政务信息化的具体体现,是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水平的显著标志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传统政府管理中的政策不够透明、管理职能单一和运转效率不高等现象,已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同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加速迈向现代化的同时,客观上也要求政府创新政务处理模式,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

一、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的意义

1.1可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的实现可以有效地向市民提供交互式服务,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政府上网,为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履行职能、实施管理、提供服务的行动平台,政府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双向互动特点,通过建设各级政府网站、及时政府信息以及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将政府拥有的大量信息资源与市民和企业日益增长的政务信息需求之间架起方便、快捷的沟通桥梁,随时能够倾听市民的心声、接受市民的监督,变"政府管理导向"为"为民服务导向",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政务公开为突破口,规范政府行政管理行为。政府部门在网上公开各自的工作职能和职责、政策文件、重要活动,以及有关办事项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使老百姓了解各部门"主要干什么,具体怎么办"。同时,通过设立网上电子公告牌、投诉信箱等形式,开辟老百姓评判政府部门行为的渠道,自觉将本部门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达到杜绝"暗箱操作"、不断规范行政行为、完善政府管理的目的,努力为市民营造一个透明的办事环境。

1.2是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切入点

电子政务是城市信息化的核心和重点,率先实现电子政务,必将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的进程。电子政务的整体策划和设计应以城市电子政府各项应用和服务为目标,参考城市信息化总体构架和电子政务逻辑结构模型,结合城市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包括网络、安全和应用支撑体系在内的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总体技术方案应给出电子政务的总体建设目标、总体功能目标、总体组成以及各个专业系统的方案等,总体实施方案应明确具体建设项目、项目的工程设计、项目分期建设计划以及管理办法等。

1.3是促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的需要

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革命,它不仅意味着政府行政管理要进一步地公开和透明,政府要通过网络去处理属于其管辖范围内的一部分公共管理事务,更意味着政府工业时代形成的职能式、集权化的政务流程必须再造,才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现代政府的要求。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绕不过的门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政府根据电子政务运作的内在机理为原则,对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进行再造,转变为以公众服务需求为起点,政府应创造出对公众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终点,进行一系列借助网络运行的。政府再造后的行政流程以公众满意为目标,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面向公众,以事务为中心;二是跨越职能部门、所属单位的现有边界。再造流程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流程本身,而是适应电子政务的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电子政务的特点和优势,提高政府竞争力。

二、**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现状

2.1领导体制逐步完善

为科学规划和实施信息化重点工程,**市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适时调整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组成部门和人员,实现了党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组织的协调与统一。成立了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设计专班,包括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的业务人员和有关信息化专家。组织体制的创新,为推进**电子政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有利的技术支撑。

2.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全市已基本形成光缆、微波、卫星、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信息传输网;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高速发展;推进了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企业改革和技术进步取得了明显进展;各行业信息化应用得了显著的进步;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2002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209.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8.43万户,电话普及率接近40部/百人,高出全国近7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达到63.48万户,占全国的1.08%,比上年增长24.7%。随着**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的建设,信息制造业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凸现。"九五"以来,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在25%以上,200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150多亿元。

2.3电子政务建设已逐步展开

**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初步建成。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内网主要是指市级政务机关(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办公业务网,是网;外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业务。电子政务内网已经基本建成了由市、区两级横向区域性网络平台和连接省、市两级网络平台的纵向网络构成的整体框架。电子政务外网以政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网站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有68个部门和单位建立了信息机构或信息中心,已建成局域网55个,已有44家政府部门和一大批市直机关相继在网上建立了政府网站,成为政府与公众联系的一条方便快捷的渠道。各级政务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政务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

2.4规范文件逐步出台

为推动电子政务内网稳健发展,相继出台了《**市党政机关内部办公决策服务系统安全保密规范》、《**市党政机关内部办公服务系统域名编制方案》、《**市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内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还起草了《**市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意见》,将作为全市电子政务今后五年建设的指导性文件。**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市电子政务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然存在各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不平衡,政务外网建设滞后于内网建设,应用和信息资源建设落后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网站缺乏安全防范措施、隐患较大等问题。

三、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3.1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事关政府管理现代化和行政体制改革全局的,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作为社会最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毫无疑问必须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三统一稳"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挥、稳步推进。一是市信息办根据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和总体规划,具体负责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和标准规范制定以及整体推进工作,定期对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必要时报领导小组审定。二是加大信息化效能评测机制与监督工程的建设,各部门各负其责,抓好自身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三是推广工程外包和托管服务及跟踪负责制度,重点工程由市信息办建立特别行动小组,负责跨部门、跨区域工程的组织实施,待工程竣工启用后,交给专业公司进行委托管理。四是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电子政务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民服务,以民众的需要和满意度为建设的出发点,做好部门和公民调查,不断改进和完善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

3.2以应用为核心,加快"两网"建设

一是完善内网建设,区级以上党政机关实现办公网络化,建设公文传输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网上电话等。增强电子政务内网的服务功能,扩大电子政务内网的应用范围,提高电子政务内网的使用效率,实现市、区党政机关局域网的互联互通。二是加快外网建设。在各级党政机关政务公开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全市统一、面向社会公众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及电子政务综合门户网站和服务于各级党政机关的数据中心,为全面实现网上服务创造条件。在近期,凡是能够开展政务公开的部门,都要开通网上业务,以网上申报、网上审批为突破口,不断拓展领域,搞好跨部门的协调,抓好并联审批。

3.3加快**市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业务系统建设要遵循国家相关业务系统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统一要求,充分结合**市的实际,以满足全市重点政务工作的需求为主,分工负责,分阶段推进。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系统的建设,继续搞好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金卡工程和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设,要加强应急指挥系统、金财、金盾、金审、金农、金质、金水、环境保护、人力资源等业务系统工程的建设。

3.4加强四大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按照国家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规划要求,重点抓好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四项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也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各级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根据业务工作的需要,逐步将办公信息、管理信息、业务数据电子化,建立体系完善,标准统一,内容完整,流程规范的动态信息资源库,通过对整个城市各种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的综合处理和分析,为政府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为政府制定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优化城市规划等全局性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政府信息的权威性,使电子信息资料库为公众和企业服务,促进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构筑起"数字**"的基本框架。

3.5建立电子政务五大保障体系

包括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先进的电子政务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立法和标准化体系;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宣传和培训体系;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3.6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切入点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扎实高效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关键在于要从电子政务建设的阶段性特点和内在要求出发,从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出发,选好政府投入的主攻方向和项目切入点。首先,要遵循电子政务的普遍规律和内在要求。一般而言,电子政务建设大体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建立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上信息交换;二是搭建网上办事平台,实现政府办公业务上网,提供虚拟服务;三是实现智能化决策,构建现代服务型网上政府。其次,要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以应用为目标,集中力量支持关键领域项目的开发建设。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础网络设施建设;应用服务系统开发;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第三,在策略上应坚持先试点后展开,统一规划,稳步推进。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电子政务建设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表现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仍处在改革转变的过程中,业务流程存在不确定性,电子政务还只是刚刚起步,标准和要求不确定,技术演进和不断发展,使应用存在不确定性等。理想上都希望有一个通盘细致的规划来指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实际上由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很难实现。即便是统一规划,也应有试点为基础,这样实施起来才更有针对性。www.gwyoo

3.7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市场化、多元化融资机制

着重突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运用Bot方式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对基础网络服务设施,通过租赁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有偿使用,待经营期结束后最终转给政府所有。二是采取外包方式,开发建设应用服务系统。赋予开发企业特许经营权,在应用服务系统建设中引入社会民间投资。三是对一些政府、企业和公众都有需求,且能够自我运营的服务系统,应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主体,在建设上应主要引进企业投资,政府在政策上给予适当支持,在运作方式上采取经营性项目法人招标方式进行。四是对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服务系统以及相关国有经营公司,通过实施股权转让、盘活存量资产等多元化方式进行置换,为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新的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谢阳群.美国联邦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J].国外社会科学,2001(5)

2张国云.美国电子政府考察报告[n].中国经济导报,2002-04-08

3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郭励弘.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制度缺失[J].新经济导刊,2005(88)

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篇2

   关键词:电子政务;意义;问题;路径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时也给传统政府的管理模式带来一场革命。但由于电子政务是一种新生事物,其技术理性与技术要求远远超出了政府管理的现实情况,这使得电子政务在建设的过程中凸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正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电子政务的涵义及建设电子政务意义

   (一)电子政务的涵义

   电子政务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活动。政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政务泛指各类行政管理活动,而狭义的政务则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将采用狭义的政务概念。根据上述的狭义电子政务定义,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当是上述这三类系统的有机结合。

   (二)建设电子政务的意义

   1.能够降低办公费用,提高工作效率。电子政务可以从多方面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如众所周知,政府每年用在文件印刷的费用是巨大的。如果这些文件在内部网站上可以查到,那么就不必花太多的钱在纸上,这样又可以保护宝贵的森林资源。随着政府采用数字系统,软件将改造政府的工作方式,从而节约成本。

   2.可以更高效地给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电子政务通过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信息共享等工作进程,从而营造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的电子化虚拟机关,实现广泛范围意义的政府机关间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经由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并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使用的形式、人们要求的时间及地点,提供人们各种不同的针对个性的服务选择。电子政务能够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这样就有利于政务公开,人民群众随时可以详细地知晓政府政务,从而有助于减少政府及其官员腐败,化解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电子政务在实现“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通常是一国内最大的“企业”,如果它带头使用技术,就会自动地提高本国的技术技能,并推动全国转移到信息市场去。政府靠行政命令或提供诱因能带动所有跟它合作业务的公司。从而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工业化、现代化。

   4.提高政府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政府信息化可使政府运用所获取和掌握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诸领域的准确可靠的信息,对制定正确的决策,做出理性与科学的判断,采取有针对性和见实效的行为,进而提高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的水准和质量。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认识上还存在不少误区

   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还存在不少错误认识。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而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或者成为一种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些都是只注重信息手段而忽视政府业务流程改进的结果。

   (二)电子政务基础信息建设落后,发展电子政务任务十分紧迫

   由于当前电信领域的改革尚未到位,计算机、有线电视和电信的影响了我国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我国各地政府的计算机、电信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不高,无线互联网、数字电视和呼叫中心等数据通信设施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

   世界主要经济技术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十分迅速,政府管理和服务已经初步实现了电子化,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家庭上网密切融合,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水平大大提高,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雏形。而我国的电子政务才刚刚起步,电子政务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尚属空白,应用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探索阶段,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发展很不平衡,与主要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发展电子政务的任务十分紧迫。

   (三)缺乏统一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

   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相应的组织机构,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产生严重冲突,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业务内容单调重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组长、北航副校长怀进鹏指出:标准化是支撑电子政务的重要手段。着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也指出,电子政务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配合,否则即使投入再多的资金,也不过是多了一张漂亮的皮毛而已,这样的电子政务最终只能沦为信息孤岛。综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政府工作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战略,制定了相应的政府电子政务规划。

   (四)电子政务立法严重滞后

   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子政务应用的法律规定,如英国政府了《政府现代化白皮书》,加拿大政府《利用新技术更新政府服务规划》。各国还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和实施政府电子政务。如英国在内阁办公室成立信息中心,美国成立了信息技术理事会。由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较晚,目前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的法律效力等方面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使公文和通知的传送仍然以书面的为最权威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三、解决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问题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观念,强化信息网络意识

   政府部门应尽快建设政府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地向公众开放一切可以公开的信息,以现代化手段指导政府行政。为此各级政府信息化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协调各方关系,从技术部门、科研院所聘请专家组成政府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实行建设的规范化。另外,政府公务员特别是管理者领导者,要强化网络意识,不仅要把电子政府当作“一种新技术形式”来看待,更要把它当作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来实践,这样才能使先进的技术为现代的政府服务。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吸收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就我国目前实际,电子政务的发展不仅要有政府公务员以提高其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工作都是技术等硬件的配合。为此,要健全、完善政府专网建设,加快建设宽带、高速的政务网络系统;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社区宽带网建设,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各地“数字城市”和政务系统建设,进一步改造各级政府与上级机关联通的政府专网。实现互联网产业化运作,吸引私人部门与非政府机构参与电子政务建设。在确保政务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通过合理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保障电子政务得以真正实现的重要因素。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部门的压力,确保维持政府网站运行的资金来源,企业也可以通过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数据的商业再开发而获得利润。

   各级政府要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以此为契机,充分认识到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对传统的政府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所进行的彻底变革。同时借鉴电子政务成熟国家的成功经验,多引进、介绍、学习国际社会的最新研究成果。

   (三)加强政府统一规划与领导,注重信息资源整合

   在国务院中建立电子政务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可以采取“总体统筹、分工负责”的原则;加强政府的指导、监督等管理工作,制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全国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和指导意见,提出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切勿造成信息的“条块分割”;注重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打破各级政府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对一些拟开工建设的电子政务工程要纳入到全国性规划中,对已投入使用和在建的电子政务应逐渐过渡到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之下,建成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

   (四)建立电子政务的法制和法律环境

   作为电子政务的基石,对电子政务进行相关的立法已势在必行。从我国电子政务立法的现状来看,目前还没有电子政务整体立法。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法必须有法可依,立法的滞后或不完善必将严重影响和制约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因此,电子政务的整体立法必不可缺。从目前来看,与电子政务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订工作有必要适当加快。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电子文件法、电子签名法、电子版权法、数据保护法、电子身份证法、信息资源的管理传递交换条例等;而当前最紧要的是要加快研究和制定与电子签名有关的立法和法规。除此之外,由于电子政务与互联网有密切的联系,而目前已有的法规尚不够健全。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利用互联网从事犯罪活动日前猖獗,这势必影响到电子政务的正常发展。而我国目前针对计算机违法犯罪的处罚条款还分散于《刑法》、《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件》等法律、法规中;它们还不够系统、全面,其具体操作也比较困难。为了更好地打击计算机犯罪,保护网络安全,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专用的法律——《网络刑法》,旨在为打击计算机犯罪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也为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四、结语

   目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加快电子化政务建设无疑会成为它摧城拔寨的利器,但是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篇幅有限,作者能力不足、见识有限,只能粗略地论述以下问题,至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和看法,有待更多的学者、专家去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国俊.电子政务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杨世运.电子政务的发展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1,(4).

   [3]成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思考[J].信息建设,2002,(11).

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篇3

一、电子政务的涵义及建设电子政务意义

(一)电子政务的涵义

电子政务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政务泛指各类行政管理活动,而狭义的政务则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将采用狭义的政务概念。根据上述的狭义电子政务定义,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当是上述这三类系统的有机结合。

(二)建设电子政务的意义

1.能够降低办公费用,提高工作效率。电子政务可以从多方面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如众所周知,政府每年用在文件印刷的费用是巨大的。如果这些文件在内部网站上可以查到,那么就不必花太多的钱在纸上,这样又可以保护宝贵的森林资源。随着政府采用数字系统,软件将改造政府的工作方式,从而节约成本。

2.可以更高效地给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电子政务通过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信息共享等工作进程,从而营造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的电子化虚拟机关,实现广泛范围意义的政府机关间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经由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并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使用的形式、人们要求的时间及地点,提供人们各种不同的针对个性的服务选择。电子政务能够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这样就有利于政务公开,人民群众随时可以详细地知晓政府政务,从而有助于减少政府及其官员腐败,化解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电子政务在实现“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通常是一国内最大的“企业”,如果它带头使用技术,就会自动地提高本国的技术技能,并推动全国转移到信息市场去。政府靠行政命令或提供诱因能带动所有跟它合作业务的公司。从而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工业化、现代化。

4.提高政府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政府信息化可使政府运用所获取和掌握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诸领域的准确可靠的信息,对制定正确的决策,做出理性与科学的判断,采取有针对性和见实效的行为,进而提高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的水准和质量。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认识上还存在不少误区

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还存在不少错误认识。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而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或者成为一种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些都是只注重信息手段而忽视政府业务流程改进的结果。

(二)电子政务基础信息建设落后,发展电子政务任务十分紧迫

由于当前电信领域的改革尚未到位,计算机、有线电视和电信的影响了我国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我国各地政府的计算机、电信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不高,无线互联网、数字电视和呼叫中心等数据通信设施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

世界主要经济技术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十分迅速,政府管理和服务已经初步实现了电子化,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家庭上网密切融合,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水平大大提高,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雏形。而我国的电子政务才刚刚起步,电子政务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尚属空白,应用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探索阶段,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发展很不平衡,与主要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发展电子政务的任务十分紧迫。

(三)缺乏统一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

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相应的组织机构,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产生严重冲突,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业务内容单调重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组长、北航副校长怀进鹏指出:标准化是支撑电子政务的重要手段。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也指出,电子政务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配合,否则即使投入再多的资金,也不过是多了一张漂亮的皮毛而已,这样的电子政务最终只能沦为信息孤岛。综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政府工作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战略,制定了相应的政府电子政务规划。

(四)电子政务立法严重滞后

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子政务应用的法律规定,如英国政府了《政府现代化白皮书》,加拿大政府《利用新技术更新政府服务规划》。各国还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和实施政府电子政务。如英国在内阁办公室成立信息中心,美国成立了信息技术理事会。由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较晚,目前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的法律效力等方面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使公文和通知的传送仍然以书面的为最权威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三、解决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问题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观念,强化信息网络意识

政府部门应尽快建设政府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地向公众开放一切可以公开的信息,以现代化手段指导政府行政。为此各级政府信息化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协调各方关系,从技术部门、科研院所聘请专家组成政府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实行建设的规范化。另外,政府公务员特别是管理者领导者,要强化网络意识,不仅要把电子政府当作“一种新技术形式”来看待,更要把它当作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来实践,这样才能使先进的技术为现代的政府服务。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吸收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就我国目前实际,电子政务的发展不仅要有政府公务员以提高其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工作都是技术等硬件的配合。为此,要健全、完善政府专网建设,加快建设宽带、高速的政务网络系统;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社区宽带网建设,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各地“数字城市”和政务系统建设,进一步改造各级政府与上级机关联通的政府专网。实现互联网产业化运作,吸引私人部门与非政府机构参与电子政务建设。在确保政务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通过合理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保障电子政务得以真正实现的重要因素。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部门的压力,确保维持政府网站运行的资金来源,企业也可以通过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数据的商业再开发而获得利润。

各级政府要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以此为契机,充分认识到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对传统的政府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所进行的彻底变革。同时借鉴电子政务成熟国家的成功经验,多引进、介绍、学习国际社会的最新研究成果。

(三)加强政府统一规划与领导,注重信息资源整合

在国务院中建立电子政务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可以采取“总体统筹、分工负责”的原则;加强政府的指导、监督等管理工作,制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全国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和指导意见,提出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切勿造成信息的“条块分割”;注重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打破各级政府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对一些拟开工建设的电子政务工程要纳入到全国性规划中,对已投入使用和在建的电子政务应逐渐过渡到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之下,建成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

(四)建立电子政务的法制和法律环境

作为电子政务的基石,对电子政务进行相关的立法已势在必行。从我国电子政务立法的现状来看,目前还没有电子政务整体立法。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法必须有法可依,立法的滞后或不完善必将严重影响和制约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因此,电子政务的整体立法必不可缺。从目前来看,与电子政务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订工作有必要适当加快。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电子文件法、电子签名法、电子版权法、数据保护法、电子身份证法、信息资源的管理传递交换条例等;而当前最紧要的是要加快研究和制定与电子签名有关的立法和法规。除此之外,由于电子政务与互联网有密切的联系,而目前已有的法规尚不够健全。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利用互联网从事犯罪活动日前猖獗,这势必影响到电子政务的正常发展。而我国目前针对计算机违法犯罪的处罚条款还分散于《刑法》、《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件》等法律、法规中;它们还不够系统、全面,其具体操作也比较困难。为了更好地打击计算机犯罪,保护网络安全,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专用的法律——《网络刑法》,旨在为打击计算机犯罪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也为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篇4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分析,阐述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影响、制约因素,并提出了解决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问题所应采取的路径选择。论文关键词:电子政务;意义;问题;路径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时也给传统政府的管理模式带来一场革命。但由于电子政务是一种新生事物,其技术理性与技术要求远远超出了政府管理的现实情况,这使得电子政务在建设的过程中凸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正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当务之急。一、电子政务的涵义及建设电子政务意义(一)电子政务的涵义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电子政务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活动。政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政务泛指各类行政管理活动,而狭义的政务则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将采用狭义的政务概念。根据上述的狭义电子政务定义,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当是上述这三类系统的有机结合。(二)建设电子政务的意义1.能够降低办公费用,提高工作效率。电子政务可以从多方面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如众所周知,政府每年用在文件印刷的费用是巨大的。如果这些文件在内部网站上可以查到,那么就不必花太多的钱在纸上,这样又可以保护宝贵的森林资源。随着政府采用数字系统,软件将改造政府的工作方式,从而节约成本。2.可以更高效地给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电子政务通过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信息共享等工作进程,从而营造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的电子化虚拟机关,实现广泛范围意义的政府机关间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经由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并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使用的形式、人们要求的时间及地点,提供人们各种不同的针对个性的服务选择。电子政务能够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这样就有利于政务公开,人民群众随时可以详细地知晓政府政务,从而有助于减少政府及其官员腐败,化解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3.电子政务在实现“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通常是一国内最大的“企业”,如果它带头使用技术,就会自动地提高本国的技术技能,并推动全国转移到信息市场去。政府靠行政命令或提供诱因能带动所有跟它合作业务的公司。从而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工业化、现代化。4.提高政府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政府信息化可使政府运用所获取和掌握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诸领域的准确可靠的信息,对制定正确的决策,做出理性与科学的判断,采取有针对性和见实效的行为,进而提高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的水准和质量。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篇5

原文

1.1问题提出

电子政务正在成为当前的全球经济和技术的热点,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系统的互联互通、业务流程重组、信用与安全、电子政务的实施环境等,这些问题正在阻碍电子政务的实践。其中“互联互通”问题尤为突出和紧迫,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专家组主任吴敬琏教授就呼吁人们高度关注和解决目前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并担心这种现象的进一步发展;国家信息办副主任刘鹤也多次强调要解决互联互通和“纵强横弱”的问题。我国电子政务的实践中,存在相当多的信息孤岛和“互联不互通”的情况。如果没有互联互通,那就无法发挥网络技术带来的优势,在这个意义上,电子政府(electronicgovernment)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网络政府(networkgovernment)的问题。只有实现互联互通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府,只有解决好互联互通问题,才能使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上一个新台阶,发挥更大的效益。

1.2选题意义

由于缺乏必要的互联互通,当前政府网站普遍存在难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换等问题,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的问题,阻碍了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911事件使美国政府认识到政府部门(美国情报部门)之间数据不共享带来的重大危害。但我国政府的部门分割和信息孤岛现象也很严重,Sars事件部门之间信息相互不沟通,统计数据不准确,给了我国深刻的教训。离开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只是把权力分割的部门搬到网上,用户获取信息和服务没有得到更大的便利,难以真正实现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目标。因此研究互联互通的问题,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1.3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本文以电子政务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相关文献和案例,对电子政务中的互联互通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第一章:说明论文所研究问题的提出背景以及研究意义;对政府电子政务的基本研究现状和基本理论进行综述;对论文的基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相关研究综述

第四章互联互通的解决方案

第三章互联互通问题的相关表现

第五章互联互通的成功案例

第六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资料

【1】金江军,潘懋.电子政务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电子政府评价理论发展现状.电子政务网

【3】互联互通——电子政务的重中之重.新浪财经,2003-09-01

【4】国务院信息办:互联网存在六大“弊病”.

【5】朱步楼.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几点思考.人民网,2003-05-13

【6】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分析.电子政务研究网,2005-03-23

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篇6

关键词电子政务社会中介组织政府职能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类步入了信息化社会。先进的信息技术,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社会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日程上的主要内容。在信息化过程中,电子政务建设是其中的关键和重点,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事实证明,电子政务是时代进步对政府创新所提出的迫切要求,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背景。电子政务建设,不只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政府业务上的应用,还涉及到政府职能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环境的培育等方面的内容。因此,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技术的不断发展,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基础,调动整个社会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子政务的顺利进行,巩固电子政务的建设成果,切实发挥电子政务的功能。这就需要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的良好发展,缓解和承载建设电子政务所带来的社会变动,为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在目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所涉及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将在多个层面对电子政务起到促进作用。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重视社会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对于整个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政府职能转变顺利进行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1社会中介组织是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承载体,为电子政务的实施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首先,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发展与政府改革结合的必然结果,它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因此,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这表明,电子政务本身是一种政府再造的方法,它是政府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种自我改革法,它与政府职能转变紧密联系,为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服务。政府职能转变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为电子政务建设指明了方向,没有这个落脚点,电子政务建设就只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技术应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无论任何时候,科学技术本身只是一种工具,它不是万能的,现代信息技术无法自动地、自发地发展出有意义和价值的政府制度安排,先进的技术如果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承载,就无法正常运作和发挥其强大的功能而起到应有的作用。我国前期的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的信息化孤岛、重复建设等问题,正是由于对电子政务缺乏正确地认识,没有把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联系起来的结果。因此,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必须把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变结合起来,解决政府自身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促进政府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社会中介组织是政府职能转变的社会基础和重要途径,政府职能的转变离不开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是指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经济、社会活动提供服务的各种组织、机构的总称。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是资源控制权由政府部门高度集中向社会和市场分散转变的产物,同时促成多元化、社会化的资源控制体制和配置体制的形成。它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因素,是政府职能转变顺利实行的社会基础。这是因为,政府职能的变动,要求政府正确定位,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中介机构的关系,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社会中介组织。这表明,政府职能转变要求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反过来,社会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能顺利承接政府的部分职能,成为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途径,避免了政府不断精简,不断膨胀的不良现象,从而巩固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果,使政府职能转变落实到实处。社会中介组织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表现在:第一,随着信息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众和市场的需求多元化,社会需要多元化的服务体系。社会中介组织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因素,能很好地满足多元化的要求;第二,社会中介组织对于政府公共行政组织的职能具有辅助性和替代性,社会中介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有助于减少政府公共行政组织的职能;第三,社会中介组织能很好地承载部分政府职能,有助于缩小公共行政组织的规模;第四,社会中介组织在企业和政府之间起着桥梁作用,能更好地促进政企分开,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第五,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是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转变,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和完善,能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为政府职能转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六,社会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能顺利承接政府的部分职能,成为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途径,避免了政府不断精简、不断膨胀的不良现象,从而巩固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果,使政府职能转变落实到实处。

2社会中介组织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首先,电子政务的建设需要社会中介组织的辅助。电子政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非常广,不但涉及到先进的电子、通讯、计算机等方面的技术,而且涉及到管理、监督、系统设计、政治等各方面。由于政府本身的缺陷,如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对电子政务意识的不足以及本身行政效率的低下等原因,仅靠政府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电子政务的建设,需要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借助于社会中介组织的力量。这是因为,电子政务是新生事物且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对建设者和承建者的要求很高。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还处于初始阶段,不论从建设者(各级政府)方面,还是从承建者(一般是企业)方面都远远没有达到要求,需要社会中介组织的辅助。在政府方面,由于缺乏必需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监督、评估、项目管理能力,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府始终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地位。不但在与承建企业交往时花费巨大的成本,而且,不能有效控制项目建设以达到自己的要求。在企业方面,企业对电子政务的政治作用、对行政体制改革、对政府的需求以及对政府的业务流程都缺乏深入的理解。同时,企业更多的是从技术方面和自身利益方面考虑,从而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承建企业往往不能设计出满足政府需要的总体架构,按要求成功建设电子政务。因此,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需要社会中介组织的辅助。

其次,社会中介组织对电子政务建设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这是因为:第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运作需要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具有不可避免的趋势;第二,社会中介组织既懂专业技术知识又懂项目管理,能辅助政府做出合乎适合自己的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第三,社会中介组织产生于社会、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能辅助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充分考虑公众的需求,使建成的电子政务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第四,社会中介组织与社会紧密相关,具有发掘和运用分散的社会资源的强大能力,能发动社会力量,为政府筹集电子政务建设的费用开拓途径;第五,社会中介组织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纽带,起着良好的沟通作用,帮助政府和企业互相沟通,更好地合作,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的顺利进行;第六,由于电子政务涉及到很强的专业性,特别是系统工程监督,政府没有能力监督,需要社会中介组织对电子政务建设监督、管理和验收,以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质量;第七,社会中介组织作为具有公正性和权威性的第三方组织,起着维持公正、保护双方利益的作用,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影响电子政务的顺利建设;第八,社会中介组织在培养电子政务人才方面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能力,帮助培育电子政务人才,为电子政务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篇7

关键词: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顾客满意;公众中心

一、引言

电子政务(e-government)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将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在互联网络上实现,以打破时间、空间以及条块分割的制约,从而加强对政府业务运作的有效监管,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廉洁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1]。电子政务按用户的不同分成4类:政府内部(iee)、政府机构之间(G2G)、政府与商界之间(G2B)、政府与公民之间(G2C)。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标准化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标准化就不会有真正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是保证电子政务有序、规范进行的基石,标准化规范电子政务的业务和服务,确保网络和数据的安全可靠,同时保证网络的无缝连接和互操作性。

当前,以“服务为核心”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价值观。政府机构作为官与民之间的连接桥梁,如何在数字浪潮中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自身资源,借助信息技术履行自己的职能,更好地为民服务,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和地区的热门话题。比如美国的“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计划(Reengineeringthroughinformationtechnology),加拿大政府的“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服务的蓝图”(BlueprintforRenewingGovernmentservicesUsingit),都是以让民众有更多的服务选择、打破组织界限、让政府更有效率地为民众服务为目标的[2]。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已进入成熟阶段,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相对起步较晚,加之信息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与国外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此,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研究,形成自身特色迫在眉睫。

二、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理论

(一)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理念

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盖?彼得斯先生在《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新思维》一文中,在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不适应性和未来公共行政模式的发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模式、参与模式、灵活模式和非管制模式等现代公共行政模式[3]。这些模式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政府的服务角色。综观西方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发展历程,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理念应该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标准化服务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逐步形成。

⒈客户满意原则

在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上,政府以公众为中心,强调公众需求,即“客户满意”原则。公众由往日被管治的对象变成了政府公共部门的顾客。公众角色的改变,促使政府根据公众的需要提供公共服务。为了确保公众享受到公平、公正、及时、有效的服务,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应设立客户中心以推进对服务的管理和监督。客户中心负责接收来自公众对政府提供的服务相关的反馈信息,包括建议、表扬和投诉等,然后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

⒉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原则

强调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树立市场战略观念,引入竞争机制,以此来改变政府传统提供服务的方式,称之为“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原则。20世纪90年代,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荷兰等国政府发动的政府改革运动是以市场化为改革取向的,推行政府公共服务输出市场化[4]。受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这些国家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都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强调以市场为导向。

⒊公平正义原则

强调公共行政组织变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民主行政之模型,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组织形态,强调将公众的需求作为行政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行政组织设计方案应该遵循的目标[5]。这就是“公平正义”原则。英国政府先后制定了《政府现代化白皮书》、《信息时代公共服务战略框架》和《21世纪政府电子服务》等一系列规划,其主要的指导思想是: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应加强跨部门的合作,以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在制定有关政策和方案时,应照顾到少数民族及残疾人的需求[6]。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标准化是对电子政务的相关技术、业务流程、管理等全面建立标准与规范的过程。通过改革过程,并对其他公共部门和私人组织的做法和经验进行评估,以寻求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政府对公众服务的水平。

(二)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志和角度,可以对电子政务标准进行分类:根据适用领域和有效范围的不同,标准有不同的级别;根据表达样式的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形式。在标准类型方面,以推荐性标准、用户型标准为主,以强制性标准、生产型标准为辅;在标准的级别方面,以国家标准为主,以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事)业标准为辅;在标准形式方面,除了“标准”之外,“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将占有较大的比重(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89))。具体如表1所示。

(三)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模式

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出现和发展,是以提高效率和优质服务为目标和驱动力的,服务模式成为界定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的标志[7]。通过改进电子政务系统的体系结构,提高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质量,促进服务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和可持续发展。目前,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模式如表2所示。

三、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分析

(一)实施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积极意义

目前,从欧美发达国家到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从国际到国内,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各类企业到社会公众,从专家学者到it产业界,都日益关注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发展[9]。

实施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推进以公众服务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我国各级政府都是为了服务人民群众而存在的,树立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理念,还原我国电子政务的核心基本原则,确立以标准化服务为导向的思想,是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第二,推进政府“条块”信息化向一体化电子政务的转型。电子政务必须要在结构上有所改变,打破原有按职能部门条块分割的架构,构建公共的、一体化的电子政务基础架构,整合不同的数据资源,实现跨地域、跨部门、跨层次的电子政务协同应用平台[10]。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实施,可以改变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加强不同部门的协同合作,以服务公众为中心,促进电子政务发展架构的建立。

第三,推进电子政务和谐环境的优化。我国电子政务正在由“形象工程”向“实用工程”转变,这是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转折点,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实施,可以促进政府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渗透,加强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意识,逐步完善电子政务的大环境。

(二)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战略目标

公众需求为导向,在建设和运行中始终以用户为中心,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建设应坚持“用户第一、需求导向”的理念。政府应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公众对政府服务的需求特点,并将公众的需求作为建设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模型的根本出发点。以用户为中心,一切以用户的方便和满意为出发点和评价标准,并根据公众的意见和新的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在提供多渠道的服务外,还要整合政府部门业务,真正地提供标准化服务,让所有公众都享受政务服务的便利,这正是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目的。借鉴加拿大2005年9月颁布实施的“服务加拿大”战略[9],我国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应确立大服务战略目标,如表3所示。

(三)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对象

⒈政府内部

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公众水平提升的同时,有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高政府内部的工作效率和透明度,促进政府内部有效组织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开展各项电子政务活动,提高政府内部的管理效率、服务质量及决策水平,实现政府内部职能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行政管理现代化。

⒉政府机构

我国政府结构的纵向机构层级过多,容易造成管理脱节、信息不通等现象;横向机构管理职能交叠,容易造成机构臃肿、政出多门等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进程。跳出以往政府机构改革“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8],实施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必将会进一步减少我国政府服务的中间环节。

⒊市场

在政府的传统体系中,是没有市场战略理念的。电子政务标准服务的对象中应包含市场的成分。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在为市场服务的同时,市场可以为其提供发展必备的条件,快速发起或扩展业务和服务;通过更多途径提供基础设施或设备;引进专门技术和技能;更好地满足公民需要。

⒋公众

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以公众为中心,其核心内容是信息时代的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变革,政府网站不仅仅是一扇窗口,更是政府职能和服务的延伸。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借鉴优秀的管理理念,政府网站应成为政府提供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互动运作平台,协助其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四)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模型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模型的建立,为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实施保驾护航。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是以技术为基础的,从技术上为电子政务标准服务提供保障,明确服务对象,优化服务方式,如图1所示。

(五)服务方式

明确了服务目标和对象,在标准化技术保障的基础上,最重要的就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提供公众服务。政府应向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服务,常用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包括:热线服务电话、网站在线服务、电子邮件、传统邮件等。政府可以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设立服务热线中心,通过热线平台向公众权威信息,做好与公众的沟通。现如今,各级政府都已建立了自己的政府门户网站,通过门户网站提供在线服务成为政府服务的重要渠道,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政府在线”服务的普及率,要优化服务方式,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以推动更多的公众享受便捷的在线服务。此外,政府还可通过电子邮件和传统邮件方式接受公众提交的各类申请表格,并向公众提供信息。进一步地,如果客户有特殊需求,政府还应可以提供“移动服务”,即外出到现场或客户家里服务。无论何种方式,均应达到规范有序、公平透明、便民高效。

四、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保障不系统

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是根据国家的利益目标和价值取向,通过立法建立相应法律体系,为其推进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提供法律上的依据和支持。我国于2002年5月制定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但相对应关于标准化服务方面的法律还未建立,涉及到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法律法规都分散在其他各个部门法之中,而且层级较低,绝大部分都是各种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内容不够完善,甚至存在大量冲突的情况[11]。在技术和中立机构的保障下,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还需要法规来规范和保障。

(二)政策体制机制不落实

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网络的互联互通、安全可靠以及网络互操作性,要求政府信息服务体制机制的健全。有关部门应统一指导,做到自上而下部署与自下而上广泛参与相结合,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工作机构,落实政策细则,积极推进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工作。

(三)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单一

目前有很多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质量的评价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的绩效评价,带有比较浓的行政管理色彩和任务检查的性质,缺乏绩效管理,也不利于行政问责制度的实施。事实上,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质量的评价需要建立多重评价机制,不仅需要来自上级管理部门的评价,还需要部门内部的自我检查式评价,更需要来自外部第三方机构的评价,以及来自社会公众的评价。这些是有效衡量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绩效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四)安全与保密问题矛盾突出

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对网络安全和保密工作要求极高,网络的安全对于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不仅需要提高网络技术水平,还应以技术和立法的方式提高网络的安全与保密性,以使政府和用户对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充满信心,推动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顺利进行。

五、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建设策略

(一)完善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要加大监督,及时收集处理公众的反馈意见,以有助于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改进。建立与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法规与制度,通过立法途径使标准化服务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轨道,赋予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法律依据,使其从一种零散的活动上升为一种科学的机制[12]。如此通过科学、正确的联合服务促进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水平、绩效和能力的提高,建立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二)设立服务质量评估机构

质量是衡量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能力的一种标志。建立服务质量评估机构,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满意指数等一系列理论与方法,通过运用全过程、多渠道、全方位、柔性化的服务调节机制,使政府在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在实施中做到政令畅通、业务联通、资源共享、提高绩效、减少重复、避免混乱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化也是提高政府的电子化标准化服务水平的根本需要。

(三)完善政府在线策略

政府在线(GoL)的服务愿景,主要侧重于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传递,包括互联网、电话以及面对面3种方式,使人们通过互联网接受政府提供的服务[13]。完善政府在线,要自上而下部署与自下而上广泛参与结合,这样既节约了成本,也使不同服务途径(网络在线、电话、面对面)各自发挥所长,从而提高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四)提供多种安全渠道服务

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对安全保密要求极高,如何运用科学、民主、法制的办法完善服务,必须建立安全渠道,确保各部门及机构能够安全地接收、储存、交换电子信息,以及用以识别服务对象,达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安全渠道对于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保护公民的信息和服务过程免受网络攻击,也是获取公民信任的一种应用。采取网站、电话、服务中心甚至上门服务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为公众提供服务,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喜好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获得标准化的服务。

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篇8

关键词开发区;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网站;标准规范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2)65-0193-02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兴起及不断发展,政府电子政务网站作为一个地区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受到了各省级开发区政府的青睐,因而积极推进政府电子政务网站的建设成为开发区政府运用信息手段向服务园区企业和公众提供管理和服务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设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省级开发区建设电子政务网站的意义

省级开发区建设电子政务网站能够有效提升政府办事效率,促进政府完善各项工作的行为规范,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进而增进市民与政府之间的交流,使政府真正能够为市民服务。同时,省级开发区建设的电子政务网站也是省级开发区的一个窗口,是省级开发区向外展示,对外宣传的一个有效载体,具有一定的广告效应,有助于省级开发区对外宣传自身特色,进而促进省级开发区招商引资,创建欣欣向荣的和谐环境,并随着经济的繁荣使开发区内人均收入水平获得提升,生活质量得到保障。综上所述,省级开发区建设电子政务网对于切实履行省级开发区政府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为了确保其意义的顺利实现,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解决目前许多开发区在建设电子政务网站时仍然存在发展不均衡、建设无序、使用价值比较低等问题。

2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总体建设水平不高

省级开发区通常都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实验区和先导区,对信息和各种资源的需求具有快速性和时效性的特点,从而要求开发区能够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及时、高效的服务,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建设门户网站发展电子政务。然而,目前大部分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的建设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以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其2010年电子政务发展报告显示,目前该地区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仅仅是用于向企业信息,而目前该地区普通行政区政府电子政务网站普遍已经实现企业与政府信息交互,甚至有些政府电子政务网站已经步入了在线服务阶段。由此可见,目前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总体建设水平较低。

2.2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

目前我国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相邻的开发区之间的电子政务网站缺乏联系从而不能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仍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2010年电子政务发展报告显示该地区各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缺乏联系,由于各地开发区网站建设都独竖一帜,没有统一的规划,即便是相邻城市间的有着紧密合作的开发区之间的电子政务网站,都不能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从而不能够为园区企业间的密切合作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造成信息孤岛现象,使开发区政府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2.3未体现开发区特色

省级开发区的电子政务网站不同于一般政府电子政务网站之处就在于其要承担为园区内企业提供服务及为开发区招商引资两大重任,因此GtoB和GtoC应当是该网站最为基本的功能。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省级开发区的电子政务网站都没有针对园区企业的特点进行建设,没有突出开发区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服务特色,照搬照抄其他政府电子政务网站的现象极为普遍,使得投资商不能从网站获取有关开发区的环境、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分布以及服务优势等信息,致使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招商引资等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3改进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的分析,可将目前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的问题归结为三点:一是建设水平低,没有完全进入在线服务阶段;二是存在信息孤岛、资源无法共享;三是网站功能定位不准,未体现开发区特色。因而,改进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的建设应当重点解决这三大问题。

3.1建立健全的建设机制和保障体系,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网站的建设

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应当紧紧围绕“服务”这个核心进行改进,通过出台可行的发展规划和建设实施标准来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网站“一站式”在线服务的建设,为园区用户提供“7×24”不间断的在线服务,进而打破开发区政府服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提高开发区政府资源配置的效率。

3.2制订网站建设的标准规范,避免“各自为政”

省级开发区信息孤岛现象层出不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对于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的建设标准化工作不到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明确的具有操作性的规范制度。因此,应当制订一部标准规范,使各省级开发区统一规划网站建设,在观念上、工作中统一规划、整合资源、集成建设,进而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以网络化促进开发区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服务效率的提高,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3凸显开发区特色,有效发挥电子政务网站的功能

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必须根据用户的需求凸显开发区的特色,才能使提供服务和招商引资两大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应当通过建设园区展示平台、企业服务窗口、信息服务窗口、生活服务窗口、在线交流窗口来组织网站的内容,展示自己“提供信息和服务”和“在线交流”的特色,使用户需要得以满足,进而增加访问量,提高网站的使用效率,为园区带来更多的招商引资契机!

电子政务网站作为政府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和组成环节,是直接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窗口与平台。只有在用户向政府提出公共服务需求的基础上,规划和调整政府门户网站的栏目和信息内容,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和探索,做到问政于民、执政为民!

参考文献

[1]刘金荣.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网站公众接受度及推进策略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1(4).

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篇9

1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管理的意义

1.1有助于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模式

与传统被动型的公共服务模式相比,以用户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模式是一种基于公众政务的需求,且面向公众过程的资源集约、信息集中、业务集成、服务个性化的公共服务模式。[3]用户知识管理是以用户需求、偏好作为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目标和对象,以用户为中心、服务用户是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根本价值追求。而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只有“以用户为中心”才能成为推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1.2有助于提高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的满意度

电子政务的本质是发展公共服务,而能否有效评价公共服务的效益,能否有效获取公民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关系到电子政务发展的前途,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根本目标所在。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的知识管理必须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并依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才是建设基于用户满意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方法和措施。

1.3有利于提升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效能

用户知识管理理念的引入,为政府提供了充分了解用户的行为、需求以及期望、甚至价值的工具,有助于政府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和选择适合用户的具体服务方式、内容,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服务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资源的优势,同时增加政府公共服务的透明度,改善政府与公众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发展。

1.4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政府的知识管理

政府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加快政府内部知识的创新、流动和利用,其目的是增强政府的活力和凝聚力,激活政府的创新能力,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决策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从而建设一个功能齐全、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精简高效、具有竞争力的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4]长期以来,对于政府知识的管理侧重于从政府工作人员的角度去研究和建设,而忽略了从用户的角度对用户隐形和显性知识的开发和研究。加强用户知识管理是政府知识创新新的动力和源泉,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服务效能、竞争力以及决策的科学性,也能为我国知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本体的构建过程

2.1本体理论

本体一词最早来源于哲学领域,称之为本体论。虽然关于本体的定义很多,但斯坦福大学的Grube于1993年提出“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规范化说明[5]”被广泛的应用。学者Studer等对本体的认识作了进一步延伸,将本体的定义划分为四个层次,即:“概念模型”指通过客观世界中一些现象的相关概念而得到的模型;“明确”指所使用的概念及其约束都有明确的定义;“形式化”指本体是计算机可读的(即能被计算机处理的);“共享”指本体中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6]本体是领域内重要实体、属性、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形式化描述的基础,在知识共享和知识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本体将某个或多个特定领域的概念和术语规范化,为其在该领域或领域之间的实际应用提供便利;(2)本体可在不同的建模方法、范式、语言和软件工具之间进行翻译和映射;(3)本体将对象知识的概念和相互间的关系进行较为精确的定义,大大提高知识搜索、知识重用、知识共享的效率。[7]

2.2用户知识本体构建过程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提供涉及到某一具体的领域,例如医疗、税务、工商管理等服务部门,因此领域本体的构建是前提。领域本体指特定领域内可以重用的,提供该领域特定概念定义、概念之间关系、发生的活动以及该领域主要理论和基本原理等的概念模型。[8]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管理是在领域本体的基础上抽取用户兴趣、偏好和价值,对用户的知识进行认识、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有效管理。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用户知识管理本体的构建已经从传统的关键字向量空间模型转为基于用户知识本体的模型转变,领域本体为用户知识管理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克服了传统用户模型语义不足的缺陷。[9]本文依据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管理的具体内容,通过用户登录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依据用户的浏览行为、浏览内容和背景知识获取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构建用户知识本体库(如图所示),为用户知识的挖掘和转移提供重要的途径。

3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本体实例

3.1用户基本信息

用户基本信息主要指用户在登录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时,通过系统的注册和本体挖掘技术所获取的包括用户的性别、年龄、职业、单位、专业等信息。

3.2电子政务主题词表

电子政务主题词表是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管理本体建设的基础,通过电子政务主题词表抽取用户政务需求的核心概念。2005年编制的《综合电子政务主题词表》是我国第一部按国家标准编制的综合性电子政务主题词表,收词范围涵盖了电子政务各个领域,总收录主题词是20252条,其中正式主题词17421条,非正式主题词2831条。[10]主题词表中的语词均是规范化的科学用语,根据词表抽取概念术语建立本体的类,减少了本体构建过程中对领域专家的依赖,主题词表具有“用、代、属、分、参、族”这样简单的词间关系,有助于本体类的属性和类间关系的确立。[11]

3.3领域本体的构建

主题词表作为初级本体,它在领域本体构建的过程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基于这种方法构建的本体可以遵循词表原有的语义基础,并参考其所包含的语义关系,进而构筑领域本体的词义。[12]通过对电子政务主题词表抽取的概念层级结构,直接映射为本体中的概念层级结构,建立概念关系层次结构,通过关系的定义域和值域的设置,限制概念之间的联系,从相互作用的角度体现概念之间的实际语义。本文依据我国电子政务主题词表和具体民政部、卫生部和财政部在农村救助中的职能、业务和相关事项,建立了我国农村医疗救助业务体系(见下表),通过protégé软件体现本体的构建过程。除了将已抽取的类和类间关系导入protégé中,还需要将类的属性进行定义域和值域的约束。如将农村医疗援助和救助申请审批程序设置为addsiblingtodisjoints,表示互为兄弟节点的类具有排他性;关系ispartof是互逆的,设置它们之间的互逆性。

3.4用户知识本体实例

当用户登录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输入检索请求,系统自动提示用户输入检索请求分类,在公务员与用户的互动及确定用户真正的需求情况下,通过电子政务主题词表,对所有入库资源进行科学标引、描述与分类。通过主题词严格的语义内涵和位属关联,建立所有资源在主题层的映射关系,把形式化的用户请求转化成标准的本体语言,为系统所识别和操作。而用户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所进行的各种操作,例如从输入的关键词、浏览行为和文档的特定操作以及与公务员的交互或交易行为中挖掘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并分析和评价用户付出的成本以及获取的价值,存入用户知识本体库中,为获取用户知识和提供个性化服务提供前提和条件。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用户知识本体是由用户基本信息、用户需求、用户偏好以及用户价值等类属构成。

4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的挖掘和转移

4.1用户需求的诊断

用户需求的诊断是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管理的关键。用户的需求受用户的期望、情感、动机、个性、知识结构、职业等方面的影响。对用户需求以及行为的分析,其关键是满足用户的客观需求,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13]用户通过电子政务用户管理界面,检索有关信息,系统通过知识挖掘技术可以自动的诊断用户的需求。通常用户的需求分为显性需求和隐形需求。虽然显性需求比隐形需求较容易识别,但在很多情况下,隐性需求是显性需求的延续。满足了用户的显性需求,其隐性需求就会提出,两者需求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不同而已。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知识主管通过对用户知识本体库中存储的用户需求进行分析,不仅了解用户的需要,而且为拓展用户需求和挖掘其隐形需求,为系统产生良好的政府与用户互动和交流关系奠定基础。

4.2用户偏好的提取

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偏好是指用户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服务组合进行的排列。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知识管理诊断系统可以通过偏好提取技术获取精确的用户偏好信息。偏好提取技术虽然不需要系统一定具有任何关于用户的初始信息,但需要尽可能多的通过用户的需求收集更多的偏好数据,发现隐藏的偏好,结合用户的需求做出权衡,给出合理的诊断。[14]根据经济学原理,用户的偏好与效用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用户偏好分析中,效用是指用户从选择并消费相关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心理上所感受到的满足和实际中得到的效果回馈。但是,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使用的起始阶段,很难知道用户的偏好,即用户的效用函数是很难判断的,因此,构建效用函数和用户的偏好关联式是很多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抽取用户偏好的主要目标。

4.3用户的价值分析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的价值分析是指用户在使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过程中用户所获得的总价值(tR)与用户付出的总成本(tC)之间的差,即CV=tR-tC。而用户总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等,用户总成本则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的价值分析和测量是为了更好的从用户的角度判断公共服务的价值.公共服务的价值不是由政府决定的,而是由用户决定,了解用户的需求、偏好,更好的从用户的角度感知政府的价值需求和用户的满意度,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的效能。

4.4用户知识的创新与转移

用户知识的创新和转移是用户知识管理目标之所在。依据日本学者nonaka提出的知识创新模型———SeCi模型,可将组织的知识分为个体隐性知识、群组隐性知识、群组显性知识和个体显性知识4种类别。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建立和加强政府与用户的互动,通过知识的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内化4种转化关系依次形成一个螺旋形循环上升的知识创新和转移过程。[15]

5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管理的策略

5.1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立以用户知识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理念是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16]“依法行政”为行为准则,以“用户导向”为服务模式。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管理是推进和实现服务型政府重要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中,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服务理念,使政府工作人员能够自觉地学习和应用用户知识,同时培养政府工作人员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利用、整合、创新、转移用户知识的能力和素质。

5.2建立有效的用户参与与交流的激励机制

用户的参与和交流是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用户知识管理的基础,也是以政府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前提。虽然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为政府和用户交互提供了重要平台,但用户的积极参与将会使用户知识管理产生更大的效益,因此依据用户的需求建立有效的用户参与与交流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用户和工作人员的交互中,用户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相关经验和知识解答有关公共服务的问题,参与到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建设当中。为了提高用户参与的积极性,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如用户会员级别晋升、荣誉嘉奖,甚至适当的物质奖励等,以此满足用户的认知需求,营造用户参与的环境,培养用户的参与意识。

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篇10

我国电子政务应用全面提速 

2003年2月28日,由政府上网工程服务中心主办的调查活动暨推广大会在京举行。调查结果显示政府上网工程实施三年来,全国政府部门建立的网站已突破一万个,三年净增十倍,网上办公、网上审批已逐步开展,很好地推动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目前,中央国家机关已建成门户网站90多个,基本实现了中央国家机关在网上的集体亮相。政府上网工程对推动和促进中央国家机关信息化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政府上网工程过程中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如网站便民交互功能不强、部委内部和部委间信息资源共享亟待解决、政府网站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等。 

电子政务培训大纲出台 

对干部、公务员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培训,对于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的领导水平,推动电子政务顺利有序地发展,强化各级干部掌握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意义重大。 

据悉,电子政务培训工作已经被纳入“国家信息化培训工作”中,成为“国家信息化培训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政府有关部门文件的指示精神,CeaC—国家信息化培训认证管理办公室成立了“公务员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培训专家委员会”,并制定了《国家公务员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培训大纲(试行)》,同时配套制定了《考试大纲》和题库,由信息产业部信信息化推进司组织编写了《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系列教材。 

昆明市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显著 

近日,昆明市政府正式启动第二批10个部门、144个行政审批项目的电子政务“一窗式”行政审批试点工作。至此,昆明市便民服务中心近半数的行政审批项目实现了网上审批,这标志着昆明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昆明市政府要求,今年4月30日以前,凡是进入便民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目,都必须全部使用电子政务系统进行集中受理和网上审批,把电子政务行政审批工作作为改善昆明市投资环境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公开透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真正给群众、企业带来方便,从根本上提高行政审批工作效率和办件质量。 

电子政务重在政务,不在电子,目前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但是,究竟怎样才能“重在政务”,人们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很显然,电子政务本来就是与政府管理有关的信息化建设,因此在缺乏对政府管理的组织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上的、对现有政务的简单照搬和信息化移植,是远远不够的。“重在政务”应当具体落实为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前导性、基础性工作,必须是有关政府管理本身的事务,而不是技术和设备;同时必须明确以政府管理为本位,而不是以技术和形式的更新为本位;注重政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不是技术设施的建设。只有以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来保证、落实电子政务的“政务”本位,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在政务”才会落到实处。 

弄清政务基础设施的内涵

要实现电子政务“重在政务”,弄清什么是政务基础设施十分关键。 

那么什么是政务基础设施? 

政务基础设施是指政府管理过程中所必需的人力、物力、管理方式、技术和信息资源基础。政府人力资源基础涉及到政府工作人员的观念、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态度;政府物力资源基础包括政府财政收入、政府用于支持新项目发展的可支配财力状况,以及政府基本办公条件的状况;政府管理方式是指政府所可能采用的行政手段、程序和结果的性质和状态;政府的技术资源基础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政府所可能得到和利用的技术类型和技术更新状况;政府的信息资源基础是指政府管理过程中决策和管理得以进行的基本信息和项目信息。这几方面是政府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 

抽象地说,政务基础设施的状态是永续发展的、相对的概念,并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最佳模式。正是由于这种相对性,特定政府管理工作才会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是当政府管理面临特定需求的时候,需求所形成的标准客观上会对政务基础设施的状态形成分类和评价。电子政务就是目前阶段我国政府所面临的特定需求,实现和有效运行电子政务的目标,客观上对我国政府的政务基础设施状况提出要求。 

目前我国政府的政务基础设施基本上还停留在政治导向的、经验型的、可监控程度较低的和知识、信息积累低水平的状态。这种状态与电子政务的基本运行要求相差甚远,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电子政务尽管可以实现政务的“电子化”,但根本上无助于政府管理的改革和创新。由于电子政务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战略,因此如果电子政务仅仅只是改变了政府工作的外在形式的话,那么电子政务本身所蕴含的巨大效益和社会政治意义是无法发挥出来的,纳税人贡献的巨大的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本也将会被无意义的消耗。为避免出现这样的局面,在目前的电子政务发展热潮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政府管理改革的意义,认识到电子政务的“政务”本质,以及电子政务对政务基础设施的基本要求。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着眼于政府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为了有效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益,发挥电子政务所蕴含的巨大潜力,政府应当根据各自的情况,首先加强自身的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条件,为政务的电子化准备条件,打造基础,积极避免单纯的技术追新行为。 

不能忽视政务标准化 

政府在打造政务基础设施的工作中,除了应当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培训、寻求财政来源和支持、进行基础信息资源的建设外,目前尤其应当重视对政务工作的量化研究和管理,并在政府管理量化的基础上,对绝大部分政府管理工作项目和环节进行标准化,制订政务流程和环节的地方和国家标准,实现政府管理的非人格化与过程的透明化。应当说,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标准化工作是一直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的,但基本上限于技术领域,政府管理行为和过程的标准化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国家和政府法制化水平均较低的情况下,政府管理的标准化建设问题更是困难重重,甚至超出了人们想象的范围。实际上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制定有明确、详细、操作性强、可量化的政府管理工作标准,应当说政务管理的量化和标准化不存在理论和技术上的障碍。不过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在目前条件下,政务标准化的建设还存在相当多的困难,但如果能够认识到政务的标准化是电子政务有效运行的前置性工作,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不实现政府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电子政务的内在意义与效益将无从发挥的话,那么创造条件,积极发挥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的潜力,迅速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政府管理工作和环节的调研、咨询和标准制定工作,将政府管理工作标准化,也不是不可以做到的。 

从操作的角度看,政务标准化并不一定要与电子政务的建设同步进行,而完全可以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前置性工作,当然也完全可以成为电子政务项目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