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改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6:16

电子政务改革篇1

关键词:电子政务;行政体制改革;十报告;政治文明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0-0012-02

党的十报告中,有专门一节来叙述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展望,其中有专门的一部分内容来叙述我国当前的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反映了行政体制改革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道路中的重要作用。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所以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行政体制的改革以促进社会全面、健康的发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政府管理在迎接网络革命挑战的同时。自身也发生着超越性的创新和变革。在这种环境下,电子政务应运而生。但是,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国内民众的参政议政的意识也不断提高,传统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民众的信息索取和政务参与的要求,电子政务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电子政务和行政改革的关系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所以在上述环境下,为了更好地面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以及电子政务的升级挑战,了解二者的关系以同时推动双方相互促进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电子政务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概述

(一)电子政务

1.定义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2.特点和模式

和传统政务管理模式相比,电子政务呈现出虚拟化、扁平化、短流程、高效率、低成本和亲公民的特点。它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政府对政府关系(governmenttogovernment简称G2G)、政府对企业关系(governmenttobusiness简称G2B)、政府对公民关系(governmenttocitizen简称G2C)、政府对雇员关系(governmenttoemployment简称G2e)。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当是上述四类系统关系的有机结合。

3.作用

总的来说,电子政务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实现,最终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而它具体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改进政府的行政施政方式,提高其工作的效率。便于公民、企业等了解各种相关信息,为他们提供更好地服务。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实现。加强政府和公民间的信息互动关系,促进和谐的公民-政府关系的建立。

4.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电子政务从最初的萌芽发展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已从雏形期开始步入成熟期。自1998年“政府上网工程”提出以来,各级政府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逐渐增加;还有著名的“十二金工程”也推动了政府网络信息化的进程。在每年的工业与信息化部出台的中国信息年鉴中也有专门评述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内容部分,可见电子政务在我国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由于电子政务在各地迅速开展,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取得了一定规模的成就。通过信息化网络,政府在信息公布、网站建设、留言回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根据统计,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部门门户网站共规范性文件、政策、标准、统计数据、办理结果等信息共1.48万条。了产业技术创新、电子认证服务业、工业产品质量等10项重大规划;新建专题专栏22个,图文直播5次;对国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152项工业行业标准计划项目、民用爆炸物品进出口管理办法等52项重大政策出台公开征求了意见;建立服务大厅,集中52项行政许可事项的办理指南信息,集成14个行政许可子系统,23个结果查询数据库。2011年网站页面全年浏览量5.67亿次,日均浏览量155万次以上。此外,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共新增信息892条,其中规章与文件信息122条,规划信息5条,行政许可信息33条,执法监管信息6条,行政事业性收费信息1条,统计信息315条,标准信息22条,人事管理信息75条,应急管理信息7条,其他类信息306条。①

尽管目前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化进程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同时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同样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虽然我国目前的网络普及率达到了38.3%,和往年相比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这种覆盖程度对于推广电子政务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此外,我国国内电子政务发展还面临着信息网络基础建设不足、信息安全面临挑战、“信息孤岛”现象以及欠缺总体规划等问题。

(二)行政体制改革

关于行政体制改革,党的十报告对其具体内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②

目前各领域信息化发展趋势明显,行政体制改革要抓住这一机遇,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电子政务是实现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要牢牢把握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契机,促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逐步实现。

二、电子政务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

电子政务促进政治民主的实现,最终推动政治文明在我国的确立。而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最终建立高效、廉洁、亲民的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途径。高效、廉洁、亲民的服务型政府是政治文明在我国确立的重要标志和要素之一,因此,行政体制改革是电子政务在实现政治民主这一目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之一,而电子政务也是信息化时代下实现行政体制改革的新契机。电子政务和行政体制改革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电子政务是信息化时代下实现行政体制改革的新契机

党的十报告中对行政体制改革目标的要求有了具体的描述,可以将这些目标大致概括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大部制改革、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控制机构编制等。电子政务的发展对于行政体制改革上述目标的实现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1.电子政务发展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电子政务建设可以有力地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通过电子政务信息化,电子政府能够十分灵敏地感知环境当中的公共信息,政府和公众联系的渠道被打通,企业、社会乃至公民个人能够直接和政府打交道,对于政府收集各种类型的信息以科学民主决策以及解决民众问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次,电子政务可以推动政府工作实现低成本、高效率、扁平化以及亲民化,推动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及服务质量达到新的层次,加强了服务型政府形象的建立。

2.电子政务的发展推动行政审批制度的深化

电子政务的发展实际上是由于很好地利用了电子信息发展这一要素。信息化发展趋势推动政务流程更加地简捷便利,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实现了政府工作流程的高效率、低成本,很多事务审批在网上都能够以最少的流程完成通过电子政务,行政审批可以实现“一站式”完成。政府机构把需要审批的事项集中到一个大厅、一个窗口,简化手续、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3.电子政务的发展推动大部制改革、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控制机构编制

在行政机构改革方面,促进政府机构从臃肿膨胀向高效转化。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直接沟通成为可能,越过了很多不必要的层级和流程,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原来需要多人、多组完成的任务变成仅需一人或几人完成便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压缩行政机构,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部门,略去工作性质重复的机构和个人,最终推动大部制改革、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控制机构编制。

4.创新管理方式

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管理过程中的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和传统办公方式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无纸化办公、自动化办公、数据库管理等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电子政务网络化提供了内容,这和传统化办公的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成就之一。

(二)行政体制改革也促进电子政务实现政治文明目标

行政体制改革对于促进我国民主化进程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保证政府充分发挥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作用,加强与民众沟通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其次,对于公民来说,可以扩大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实现和政府机关的直接沟通,扩大政务信息的来源渠道,充分实现政治权利以及履行政治义务。第三,对于公民和政府的关系来说,有助于良好和谐的政府-公民关系的塑成。

行政体制改革在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重大,同样意味着对电子政务实现其民主目标的作用重大。所以电子政务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有着紧迫而密切的联系。

电子政务的最终效果体现在政府服务的改善上,这也是行政体制改革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电子政务和行政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互为紧密联系、互相依托发展的重要伙伴关系,二者不能独立割裂开来看待。所以,一方面,在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行政体制改革在这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另一方面,行政体制在改革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电子信息的重要作用,即意味着电子政务可以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王谦.电子政务e―战略、标准、绩效和智能决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2]金太军.网络与政府管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3]刘文富.电子政务[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4]王玉凯,赵国俊.电子政务基础[m].北京: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2002.

电子政务改革篇2

[关键词]电子政务;官僚制;信息化;重构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12-0074-02

正如总理所说,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通过实施,预示着我国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大幕已经拉开,并将持续推进。电子政务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就是运用电子化、信息化、技术化手段实施政府管理和服务工作,使各级政府机构的政务处理电子化。随着信息化的来临,政府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必将大量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电子媒介和交流技术,以打破时空限制、条块分割和层级区别,促进政府机构的重构和运作效率的提高,真正实现高效政府、规范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的理念。

1我国政府机构现存弊端分析

我国现有政府机构的组织形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政府组织结构主要是矩阵制结构,即横向职能制和纵向层级制的二维组合,这种二维架构容易导致条块分割。横向职能制的组织结构由横向的若干部门构成,各部门行使不同的管理职能,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只对上级领导负责。纵向层级制的行政组织系统由纵向的若干层次构成,每一下级层次对上一层次负责,每一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均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纵向系统,在系统内部实施垂直领导。这样的组织结构必然造成机构的重复设置,致使若干行政部门分割行使职责,资源行政配置,权力高度集中,同一事务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甚至彼此打架,相互掣肘。还有不少部门集决策与执行职能于一身,甚至是集决策、执行与监督职能于一身,导致权力部门化、利益部门化的现象出现。这种传统的组织结构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和电子政务的推进,必然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1)机构的重叠和冗员的过多,这已经成为我国政府机构为社会公众所谈及的最大诟病。以往为了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成立了一系列的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委员会等,必然增设机构,配置人员。但随着工作的结束,相关的机构和人员继续存在,并没有适时作出裁撤或调整。这样政府机构日渐膨胀,人员也只增不减。毋庸讳言,对于政府机构改革,社会公众关注撤并了哪些部门、人员如何安置等,这当然是政府机构改革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2)权责不一致或者不够明晰,导致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当前政府机构中常常因为权责不一致,权责不够清晰、政出多门、互相牵制、推诿扯皮、争功诿过。这就是没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来为政府机构作组织整体性规划,从而一方面争权,利用繁复的行政审批手续成为玩法弄权、借机牟利的工具,另一方面推责,养成消极保守的态度,降低公众的信心,损坏政府的形象。

(3)分层负责不足降低政府行政绩效。官僚制要求相应层级赋予相应权力并一级对一级负责,但目前我国政府分层负责制并未能真正贯彻落实。这就造成很多一般性、常规性的事务工作都需要层层汇报请示,或者多个相关部门会签处理。所以,这种分层负责不足的现象一方面严重影响行政效率和行政执行力度,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机构冗长的办事流程不满情绪。

2电子政务与官僚制

所谓“官僚制”,又称为“科层制”、“层级制”,主要是由马克斯·韦伯构建的行政组织范式。这一范式强调:①在职能基础上进行劳动分工;②严格规定等级层次结构;③运用规章制度明确划分责权;④人际关系非人性化;⑤工作程序系统化;⑥以业务能力作为选拔提升的依据。其中,层级结构是该范式的核心。

西方的“重塑政府”意味着对传统官僚制的挑战,意味着在组织内部和组织周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在组织外部,新技术时代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正在日益改变和调整着各种社会关系。在组织内部,组织模型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电子政务解构并重组着政府机构,政府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型逐渐向扁平化发展,政府组织的规模也将逐渐缩小。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所说:“计算机将摧毁政治领域的金字塔”。他曾对网络状态下的政府寄予厚望,“我们建立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系统,是因为我们需要掌握下属的去向以及他们完成任务的情况。而有了计算机帮助,我们可以采用平行联系的方法重新设计我们的组织结构。”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在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上要“摒弃官僚制”,用新的行政组织范式将其取而代之。其实不可否认,官僚制仍是当前最有效、最流行和最成功的组织“元工具”。因为从运行情况来看,官僚制仍然是稳定且有效率的政府机构组织形式之一。官僚制在政府机构的重构中仍起主导作用,它需要的是与时俱进的修正,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正如有学者预言,“当代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次行政改革,不管它激烈、彻底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能根本废除官僚制。”反过来,虽然目前官僚制仍是政府机构的根基。但电子政务至少为人们提供了对政府机构组织形态变革崭新的理念,去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才是最重要的。

3电子政务对政府机构的静态重构

电子政务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意味着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转变政府职能则需要对政府组织结构进行重构。因此,电子政务必将与改变政府的组织结构紧密相联,必将发挥促进行政组织重组的功能。电子政务对政府组织结构的静态重构,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促进政府组织结构网络化。按照传统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划分理论,官僚制政府采用的是金字塔型组织结构模式,政府自上而下分层级分部门来组建整体架构,高层政府垄断信息,而下层政府和公众至多只能掌握有限的局部信息。电子政务则推动政府组织结构向矩阵制组织结构转变。矩阵制组织结构是一种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有效模式。电子政务充分运用通信、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开放的、互动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信息可通过网络在一切个体中平等地流动、快速地传递,甚至形成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信息流。这就打破了传统政府机构的组织界限,将集权式的管理模式过渡到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的扁平管理模式。电子政务所具有的这种发散式的网络传播途径,使中央政府的政令能够畅通无阻地抵达最基层的政府机构;反之,最基层的反馈也能迅速地向上传递,同级政府部门之间不再被地理边界或大门围墙所阻隔,传统垂直的组织层级信息传递功能被网络所替代。

(2)促进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现有金字塔型的政府机构的组织形态基本可以划分为3个层级:①位于金字塔的顶端的决策层;②位于金字塔的底部的执行层;③介于二者之间的金字塔中部的管理层。这种管理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着中间的管理层,既依靠他们处理政府内部的纵向信息流,又要通过他们对政府的活动进行协调和控制,其结果是中间管理层变得越来越臃肿,成为政府结构中最庞大的一块。由于决策过分集中,刚性较大,对形势和市场的变化作出及时和正确的回应相当困难。中间管理层是信息通信技术落后的产物,它的存在既减缓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又易造成信息的严重失真。电子政务通过现代技术的运用可以促进信息网络化共享,大家通过网络直接捕获、收集、分享、处理、传递信息资源,中间管理层基于此完全可以裁减甚至取消,以实现决策层与执行层直接沟通,执行层与决策层的无缝衔接。

4电子政务对政府机构的动态重构

电子政务不仅对政府机构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构,而且将使政府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到变革和创新,推动政府机构的职能转变,产生更为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推动政府机构功能多样化。电子政务将改变过去政府机构单一的管理功能,推动政府机构向管理、服务、采购等多功能转变。电子政务搭建的信息网络可以使政府机构在指令传递、行政决策、调控监管等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加高效、优质、务实的管理功能。电子政务也能提供信息平台,让社会公众获得真实、准确、全面、及时的自己需要的而且也可以了解的信息,保证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保证公共服务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电子政务还能技术支持政府采购的信息化和公开化,不仅使政府机构的采购消费功能得以便捷实现,也通过网络监管和信息公开避免腐败问题的产生。

(2)推动政府机构信息公开化。电子政务可以增加政府机构的透明度,真正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各级政府机构通过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将权力交给机器,可以防止信息被少数人专用或有选择性地公开,使每一个人都具有获得政府提供信息服务的权力,使信息应用普及到社会各阶层和每个地理区域,从而保证信息的公用性与透明度。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在这个电子服务平台上共享信息,大大缩短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通过信息的知晓、共享实现良性互动。

主要参考文献

[1]黄璜.理解电子政务——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陈慧.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12).

[3]邹红兵.电子政务发展的政府基础构建研究[J].商业时代,2011(28).

电子政务改革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人机结合的复杂系统工程,有赖于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电子政务课程的授课对象是行政管理类、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目前,在教授此课程时,教师一般都是讲授教材的理论知识,很多学生都无法正确理解和掌握电子政务。如何将电子政务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快速、全面、形象化地理解和掌握政府机关单位办公相关流程呢?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效果无疑是比较低的。因此,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培养既懂管理理论方法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实验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验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形成、发展和检验理论的实践基础。在电子政务课程教学中运用实验教学法,就是要通过“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验证电子政务理论、检验电子政务管理方法、掌握电子政务技术的过程中培养并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

模拟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

基本需求行政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应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校外实践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创新为指针,建设与学科特色相匹配、适应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共享的新型实验教学平台。www.133229.com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应满足三个基本需求:(1)要结合网络应用范围,合理规划网络基础设施,加强实验教学网、校园网以及外网的建设,提高网络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实验教学平台的“高速公路”。(2)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连通实验教学网、校园网及互联网,实现各实验教学平台互联互通、功能互动和资源共享。(3)要完善大型软件实验平台建设,将模拟电子政务实验平台、正在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平台等大型教学系统进行无缝对接,发挥各实验平台的整体集成优势,从而满足跨平台、跨学科的开放共享,并依托优势学科资源和精干专门技术人才,创新电子政务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实验教学平台对各层次学生的开放机制,提升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赖以生存的实验教学平台管理水平。

建设原则模拟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平台就是要使政府的实际网上办公环境在实验室重现,使学生在使用实验室进行电子政务实验时,一方面,能够熟悉政府现代化办公手段和技术,为就业后迅速适应政府信息化的办公环境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行政管理理论对现行的政府电子政务系统进行评估和改造。所以,该实验室既是一个学习基地,也是一个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实验田。为达到该目的,实验室建设就既要具有真实性——真实地反映政府的网上办公环境,又要具有扩展性——为学生留下创新的空间。具体来讲,该教学系统建设遵循了以下原则:(1)真实可靠性。模拟实验教学系统涉及的所有系统都是目前政府机构在广泛应用的软件系统,它通过系统构建、业务模拟和流程重现来真实地再现政府网上办公的过程。(2)先进性、成熟性、稳定性。模拟实验教学系统建设符合j2ee开发规范和web技术标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信息安全标准进行建设,采用pki安全服务机制,技术成熟,功能稳定。(3)开放性,可扩充性,互连互通性。模拟实验教学系统建设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和规范,符合开放系统互连结构,注重采用xml、webservice技术,使应用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和互连互通性,便于实现各种业务功能、资源共享与交换及统一管理。

建设内容在电子政务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引入了一套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平台——奥派电子政务实践平台。基于此平台,学生可将理论结合实际,深入学习和掌握电子政务。该平台是在一个完整的政府电子政务系统上进行模拟操作,让实验者在模拟实践中体会电子政务给政府传统办公带来的巨大变革,掌握大量电子政务系统的操作技巧,领悟实现电子政务的真正意义。电子政务实践平台包括政府办公系统、政府信息门户、行政审批系统、招标采购平台、公文传输平台、国有资产管理等模块,如表1所示。电子政务教学实践平台按照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的政府组织机构和运行方式,建立模拟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下分别以公众、企业、政府公务员等不同角色进入教学模拟系统的前台(面向公众和企业的门户网站)和后台(政府机关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或职能部门的业务处理系统)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实际操作和情景式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电子政务的整体形态以及政府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的方式。通过实践课程学习对电子政务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从而感受到实施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并能够初步掌握实施电子政务的基本方法和策略。电子政务实践平台面向多个应用对象,成功地将政府机构、企业、政府工作人员等方面的应用需求整合在一起,学生可以用同一用户身份分别登陆不同的模块中,并可扮演同一模块中的不同角色,能够独立地模拟全部的业务过程,如图1所示。电子政务实践平台中的各个模块均高度仿真了目前电子政务建设领域内的最先进应用手段和技术,将协同办公、网上一站式服务、电子签章等技术应用到实验中,学生在学习时就处在最新的工作模式。

实验教学示例——行政审批系统实验

通过并联审批系统,企业和公众可以获得全面、准确的政务信息和“一站式”政务服务;实现政府内部的协同作业,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办公流程,降低办公成本,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同时获取实时公众申报进度数据和部门业务处理统计数据,推动政府部门工作绩效的考核。电子政务实践平台针对中国电子政务的实际需求,推出适应各类政府机关应用模式的并联审批应用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实践平台的政府网上并联审批系统就是通过建立一个基于信息网络、区内各职能部门网络互联、“合署办公”的“虚拟”行政服务管理中心,逐步实现各种在线行政服务的协同政务功能,为企业和居民提供“单一化”窗口和“一站式”服务,如图2所示。依附“一站式”协同政务服务体系,可公开事务处理时间、过程及结果,大大提高政府公信力。通过政府网上并联审批系统,可以规范政府职能部门的各项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能及服务质量,增加政府行政的透明度;可以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过程监督、管理评审、人力资源等管理要素,积累相关数据,为政府职能部门绩效考核体系提供确实而有效的评估依据。

实验实施目的:企业和个人通过网上并联审批系统,向政府提出办事申请,政府行政单位以同一窗口受理、网上、并联审批、限时完成等工作原则完成办事审批,并将结果告知企业和个人。

实验实施过程:政府部门在政府网站上只有一个统一的入口受理用户的申请。主受理单位在接收到用户的申请后,核查该申请是否需要前置审批,如果不需要前置审批,则可直接在本业务的审批流程内处理该用户的申请;如果需要前置审查,则主受理单位将该申请的前置审批子项目在网上直接到各个相关的前置审批单位进行并联审批,并限制这些前置审批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批;各前置审批单位在各自的审批流程内和额定工作日内处理这些前置子项目的审批工作。主受理单位汇集各前置审批的结果后,再在本业务的审批流程内完成该用户的申请审批工作,并通过各种类型的通信方式通知用户受理结果,同时用户也可通过网站随时查询到自己申请的处理情况。

用户直接在网上窗口提交申请和相关的基本信息资料,由主受理单位负责向各个相关的审批单位提交子申请。各个前置审批部门在本业务审批流程内对各自的子申请进行审批。主受理单位汇集这些审批结果后,再完成最后的审批工作。主受理单位的工作包括通知前置审批、协调处理及自身审批工作。

完善电子政务实验教学的对策思考

实验教学不单纯是理论课程的验证和补充,实验教学在学生知识建构、技能培训、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获得广泛的认可和相当的重视。面对电子政务实验教学的困境,可以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与实验课程、实验教学的综合协调,通过营造实验教学大环境等方式,从整体高度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推进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建设。

结合专业课程设计实验项目就广义的电子政务而言,它既包括具体的部门信息化、应用信息系统的构建,又包括抽象的流程优化、质量管理、资源整合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显然不是一门电子政务课程能够全面覆盖并解释清楚的。因此,在相关专业课程中设置实验环节,开设实验项目,将实验内容直接指向教学对象、研究对象,不仅能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率,更能有力地支撑理论与技术人才综合培养目标的实现,也符合开展电子政务实验教学的初衷。因此,可以采用将实验项目分散到专业课程教学,通过将实验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实验教学培养目标。当然,采用这种模式,需要加强课程之间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需要调整这些科目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评方式等,有许多细节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运用多种方式开展实验教学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是通过对管理现象的观测、模拟、分析、再现,帮助学生理解、把握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的原理及应用方法,从而灵活运用管理工具的。电子政务实验教学所演绎、验证的内容,不仅需要采用人机组合方式试验,也应注重通过现场(实地)研究开展实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开展社会调研、案例研究等形式的实证研究;也可以通过参观访问、模拟实务等形式开展情境教学。学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协作式实验,借助网络技术开展远程实验,多单位合作开展联合实验等。采用多种方法开展电子政务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建立实验教学的社会支持系统电子政务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电子政务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也应该回到社会层面,从社会系统中寻找解决办法。例如,政府部门可以提供政策支持,解决实验教学经费缺乏、实验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可以提供电子政务规划、实施方面的案例,可以展示运行中的政务平台,供师生研习。企业可以提供模拟政务系统、系统解决方案等,供教学参考使用。学校方面可从社会公众中寻求专业人才,充实实验教学队伍。通过政府与学校联合、学校与企业联合等形式,共建专业、课程、课题,共享实验教学资源,必将极大地促进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发展。因此,应当建立起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协调社会资源解决电子政务实验教学面临的难题,支撑电子政务人才培养。

从整体出发,通过在相关专业课程中增设实验环节,丰富实验教学手段,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等方式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和模式,将课程的实验教学目的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加强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建设,更可以实验教学为纽带促进专业融合、课程融合,促进教学相长,最终提高学科专业的信息化水平,提升科研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海英,张锐昕,孟兰英.适应政府信息化需求,创建模拟电子政务实验教学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7).

[2]高燕妮,黄萍.电子政务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2).

[3]周贺来.电子政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9).

[4]张基温,张展为.电子政务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5]fountainje.buildingthevirtual:informationtechnologyandinstitutionalchange[m].washington,dc:brookingsinstitutionpress,2001.

电子政务改革篇4

关键词:公共管理硕士(mpa);电子政务;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

国外的电子政务教育中,mpa类专业教育所占比例较大。电子政务教育虽然历史不长,但是根据对电子政务先行国家的大学及教育机构进行跟踪的结果表明①:从教学形式上分析,其学历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从内容设计上分析,一般涉及行政管理基本理论、信息通信技术、案例研究、电子民主等内容。

如果将1993年3月,国务院提出建设“金关”“金税”“金卡”工程的设想作为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起点,中国也算是不亚于美国的先行者。但是,人才匮乏一直是制约电子政务前行的瓶颈。2005年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也将电子政务列为中国mpa教育的必修课程。目前,国内电子政务教学取得一定进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课程设计上很多只是在原来信息通信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加一些简单的行政管理知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针对性。把握电子政务学科定位,探索电子政务教学改革,重视电子政务教育质量,以培养出符合中国电子政务实践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一、教学目标: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质

公共管理硕士(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简称mpa)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某一具体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政策分析者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②培养对象是那些实践中的管理者,mpa学习者有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学习者希望mpa的学习是与实践并肩同行的过程,而不是学习抽象和孤立的知识。书本的知识、经典的模型只有与学习者的问题相互碰撞,才变得富有价值,换言之,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让学习者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不仅仅是讲授知识架构。

电子政务的本质,并不是单纯地把信息科技应用于政府和公共事务中处理问题,也不是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提供信息和电子服务,而是政府如何建立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新的政府治理典范的问题。③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子政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永远是一门艺术,没有一种蓝图或秘诀可以把一个拙劣的管理者造就成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因此,电子政务教学不能单纯复制国外的教学内容而缺乏扎根于中国国情的思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素质培养。相应的,电子政务学习同时包含了认识和行动两个方面,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掌握知识同等重要。

综合考虑培养对象的特点和电子政务的本质,在培养过程中,面向公共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探讨和评析学习者在实践中遇到的困境,提升学习者的信息素质(informationLiteracy)④,成为电子政务教学目标的必然选择。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信息素质在推动电子政务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提高管理者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保障。

对于mpa学习者而言,其信息素质内涵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信息意识,即学习者对各种信息的自觉心理反应,是对信息科学正确的认识和对自身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抽象性、概括性、总体性的认识,也是一种学习者

掌握信息、应用信息的自觉性的内在要求。具备信息意识的学习者能认识到信息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作用,确立在信息时代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观念。具备信息意识的学习者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对信息具备敏感性和洞察力,善于将信息现象与实际工作、生活、学习迅速联系起来,善于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其次是信息道德,即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它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信息社会的信息活动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应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应恪守相应的道德准则;尊重学术自由原则,尊重知识产权;负责任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避免引发一系列诸如信息泄密、侵犯他人隐私及危害网络安全等信息犯罪行为;信息活动中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

最后是信息技能,即获取、判断、选择、整合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一个具有信息技能的人能够有效地获取信息,恰当地评价信息,准确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更进一步来讲,信息技能包括了多渠道信息快速获取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信息交流能力等。

这三者中,信息意识是前提,信息道德是保障,信息技能是基础。将学习者工作岗位的真实情境和复杂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解决电子政务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涉及经济、管理、行政、法学、信息科学等众多领域,这不仅需要激活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更需要鼓励学习者将新旧知识相结合,提高应用知识的技能。

二、教学设计:以真实性问题为导向重组知识单元

电子政务课程的设计,绝不是“电子”和“政务”两部分内容的叠加,而是这两部分内容的相互融合,核心是解决“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与行政管理改革创新如何互促互动”⑤的问题。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的电子政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是学习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问题。问题是pBL的核心,所有的学习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提供了学习的方向、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应用。提炼问题是决定课程设计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一个有效的pBL问题是那些具备高度影响力的问题,即在较长时间内对众多的人产生潜在影响的战略性问题。⑥pBL问题要能与学习者的经验世界中产生共鸣。问题本身应该潜在的体现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同时,它又蕴含着新知识,让学习者进行聚焦性的、反省性的研究。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学习者组成团队在整合和内化知识的基础上来合作解决,而且往往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

在课程设计的宏观层面,我们将问题聚焦为公共部门如何通过应用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简称iCt)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提高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行政能力,回答电子政务“是什么?”“为什么做?”和“怎么做?”的问题。

在单元设计的中观层面,按照问题逐层分解的原则,将上述问题分解为六个子问题,相应得,形成六个课程单元。即“电子政务发展的国际比较”单元回答:各国政府是如何提升网络环境下治国理政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扩散机制”单元回答iCt对政府治理模式产生何种影响?互联网技术如何促进政府演化(evolving)?“电子政务服务与应用”单元回答:电子政务在政府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有哪些典型应用?进而电子政务如何影响政府行政效率(efficiency)和效能(efficient)?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何种关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单元回答: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共享和再利用如何影响公民参与性治理?非政府机构以及民间网络组织的崛起,基于互联网的权利多元化和多中心化如何与施政行为形成互动的良治格局?“现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单元回答:如何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层面理解作为通用技术的iCt?“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单元回答如何实施电子政务的问题,因为没有一个项目会仅仅由于一个原因而失控,可能存在技术障碍、计划拙劣、需求变化等很多原因,但其中显著因素是拙劣的项目管理。

在课时设计的微观层面,开展学习支架设计是必需的环节。由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公民信息意识的崛起,电子政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变化万千,支架教学设计的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具备把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解决实际场景中问题的能力。支架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在设计学习支架时,视不同的单元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用,如情景、问题,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支架。

三、教学实施:对问题进行深入反思

pBL无疑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变。教师不再仅仅是课中知识的讲解者,而需要在课前需要提炼问题。提炼问题不能闭门造车或虚构,“结合、跟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问题是真问题,而不是伪问题。所谓结合,就是科研课题和教学实践相结合,问题源自在电子政务应用研究项目中的实践积累。所谓跟踪,就是需要跟踪学习者的工作实践,采用讨论、访谈或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学习者的现实困惑。

pBL更要求学习者进行角色转变。学习者不再单纯得消化教师们滔滔不绝讲授的知识、模型和研究结果,结合实践的课堂使得学习者有机会讨论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探讨和评析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境。⑦mpa教育不仅是让学习者积累浓缩的理论精华,更是需要倡导学习者运用和实践学到的新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颠覆了电子政务教学的传统观念:知识掌握在老师手里,通过讲授,传递给学习者。mpa教育是课本理论和学习者经验的碰撞,学习者定期来学校学习,其学习与实践是近距离的,而不是与教师之间的近距离。

教学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交互式学习的过程。交互体现在人机之间的交互、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彼此之间的交互三个方面。传统的电子政务教学,通常是教师们滔滔不绝,传授知识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系统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pBL是协助学习,而不是控制学习,学习者需要深层讨论,分享经验,而不是单纯地倾听、领悟并消化知识。

例如,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单元,围绕政府信息共享工作机制及实现路径这一核心问题,将“北京市石景山区医疗机构协同监管”作为典型案例贯穿始终。案例讨论分三个步骤:即学习者深入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悟,然后在小组中讨论,最后在全班讨论。这个过程,不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是由学习者控制的过程。作为过程的管理者,学习者必须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例如:会议管理、时间管理、冲突解决和做出决策等。教师的角色,不仅是在讨论结束后总结陈词,而且是讨论过程的参与者之一。

教学实施中,坚持进行评论性的反思是关键,反思的过程不仅强调学习者理论的提升和实践的优化,而且强调教师在与学习者的互动过程中修订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课堂上的反思确实可以移植到学习者所在的组织中,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献策献计的不是教师,而是来自其他单位、有类似管理经验的同学。mpa电子政务教学不是为了给学习者在工作之外又添加负担,恰恰相反,是为了把工作中的难题拿到教室里来,在一个更放松、集思广益的气氛中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四、结论

电子政务一方面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另一方面紧密联系行政实践发展与理论前沿。这种特征决定了无法程式化其教学架构。以提高学习者信息素质为目标,以实践问题为基础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是对中国国情约束下mpa电子政务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当然,这种尝试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教师不仅仅是施教者,而是个学习者和研究者,只有不断吸收理论研究中的最新成果,把握电子政务实践过程中碰到的管理、技术、经济和行政问题,才能组织和引导好教学,才能使所培养出来的mpa学习者紧密联系实际,符合国家电子政务实践发展的需要。

注释:

①王芳.国外电子政务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信息界,2006,(12):8-9.

②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若干问题的说明(2000年8月15日)[eB/oL],省略.cn/displaynews1.asp?id=76,2005-06-08.

③张成福.信息时代政府治理:理解电子化政府的实质意涵[J].中国行政管理,2003,(1):13-16.

④国内一般将“informationliteracy”翻译为“信息素养”或“信息素质”,较为一致的定义为:信息素质是一种有效发现自己的信息需求,并据此从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中寻找、检索、获取、判断和组织信息以及利用、交流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其实质是在学习、工作中利用信息的意识和技能。

⑤孙宇.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管理创新互动关系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9):74.

电子政务改革篇5

关键词:电子政务概论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创新

一、《电子政务概论》课程现状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政务专业在2004年招收第一届高职生,自2007届开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就开设了《电子政务概论》这门课程,至今已完成十一届本课程的教学任务。该课程在大二上半学期开设,是电子政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解电子政务基础理论知识、政府机关内部公务处理电子化、政府公共服务的电子化及电子政务安全保障等知识。电子学院电子政务专业所开设的《电子政务概论》课程周学时4学时,共15教学周,共计60学时,没有安排实践课时。

二、《电子政务概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如教学师资不足、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不高,等等,特别是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是难以解决的问题。电子政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培养既掌握相应的公共管理理论的专业知识,又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和政务软件的复合型人才,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其要求。因此,《电子政务概论》教学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只是传统的理论教学,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内容较多,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好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简单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足矣,最多就是使用多媒体,举一些案例。教学以教师为主,指导思想上以注入式为主,启发式少,讨论式少,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参与度低,在功能上以知识传递、灌输为主,运用单一的讲授方法多,而运用多种有利于培养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的方法少,特别是运用讨论的方法、独立实验的方法、社会调查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少。

三、《电子政务概论》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1.以社会调查形式的教学模式

社会调查是公共管理学专业常用的教学与研究方法,主要形式有问卷调查、结构化或非结构化访谈等。这种形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可以了解书本和课堂上无法直接传授的社会现实状况,并能够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沟通交流能力。《电子政务概论》中也有多个环节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比如去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市民服务中心进行实地调研,采访办理网上行政审批事项的市民等。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市民服务中心下设工商、国税、地税、公安,四个分大厅,我们把学生分为3三人一组,每个小组人选一个大厅的任意业务,可以应用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社会调查,最后得出调查报告,报告内容要反映出这项业务政府是怎样进行创新的。

2.参与式的教学模式

以第五章《政府公共服务的电子化》中政府门户网站这个内容为例说明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政府门户网站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现状,网站运行,功能及作用,等等,使学生掌握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模式、发展阶段和运行原理。授课步骤为:分组任务、多轮讨论、评分总结、分析评价。

(1)分组任务

将学生分为六人一组的小组,全班约为七个小组。选择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青岛、南京、杭州七个政府门户网站作为研究对象,每组分别负责一个城市。各组组员在课前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包括设计特色、用户友好、信息交互、政务公开、网上事项、改进建议六个方面,并在课堂上向其他小组进行介绍,每组十分钟时间。

(2)多轮讨论

各小组将自己所负责城市的政府门户网站首页打印在a3白纸上,做成海报。首先,小组对自己负责城市的政府门户网站进行评价,内容分为设计特色、用户友好、信息交互、政务公开、网上事项、改进建议六个方面,组员将评价结果写在彩色便笺纸上,并贴在打印着网站首页的海报上。然后,各组轮换,进入对下一个城市门户网站的讨论及评价,并分别将评价意见用彩色便笺纸粘贴在相应海报上。通过轮换,每组都对各个城市网站进行相同的讨论和评价。

(3)评分总结

各小组对上一轮贴在海报上的便笺纸进行整理,归纳信息,并进行总结,将本组城市门户网站设计特色、用户友好、信息交互、政务公开、网上事项、改进建议六个方面的总结和其他组给出的评价总结整理形成最终城市门户网站分析报告。然后每个小组按照设计特色、用户友好、信息交互、政务公开、网上事项五个方面分别对其他小组负责的城市门户网站进行评分,各项最高分为20分,满分为100分。评分完成后,对各网站所得分数进行加总,选出得分最高的网站。

(4)分析评价

教师以上轮得分最高的网站为例,介绍该国及该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历史及发展现状,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启发性的开放式问题,比如我国城市政府门户网站应该如何改进用户界面,网上行政事项的办理应如何改进流程等。总分=学生互评分数*50%+教师评分*50%。

电子政务改革篇6

[关键词]大部制;电子政务;应用协同

[中图分类号]D613,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3-0032-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高政府施政能力的迫切要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此次“大部制”改革带来的重大变化,一方面有力推动了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在很大意义上也将引发电子政务建设应用在政务公开、信息整合、应用协同三个方面取得新进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表明“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职责。由此,构建服务型政府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建设必须能够支撑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政府管理创新的信息化平台。

一、“大部制”与电子政务建设的联系

“大部制”即大部门体制,又称大部门制,就是指把业务相似、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合并,集中由一个大部门统一行使的体制。“大部制”的推出,是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大部制”一方面可以精简政府机构,减少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和权限冲突;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横向协调困难,裁撤议事协调机构,有利于建立统一、精简、高效的符合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要求的现代化政府体制。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部等新部委的成立,本次“大部制”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从打造“服务型政府”来看,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具有其特殊的内在关联,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能够支持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能够影响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这种特殊的内在关联在当下即表现出我国推行的“大部制”改革与电子政务的契合。电子政务建设既是对政府管理方式的重要创新和实践,又是通过政府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进而改革政府审批制度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使“大部制”中的工作协调和流转变得更加顺畅和有效。由此可见,电子政务应用协同会对“大部制”起到强有力的支撑,无论是电子政务建设还是“大部制”改革,都有着共同的愿景,即实现以人为本,为公众提供高质量、低行政成本、“一站式”的公共服务。这种契合为实现电子政务与“大部制”改革的良性融合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另外,以电子政务增加政府改革的内涵,达到外在形式的变革与内在效益的改善,也改变了以往数次变革内涵的缺失。因此,电子政务为“大部制”改革提供了手段和实现平台,使“大部制”改革成为可能;“大部制”改革既是电子政务的建设内容,又是电子政务的应用基础。也就是说,“大部制”改革是我国电子政务深度发展与应用的前提,电子政务不是要对已有的传统业务流程实现自动化处理,而是要对改革后的业务流程进行固化;电子政务是实现“大部制”改革、推进“大部制”改革的载体,没有电子化的手段就难以实现流程的优化、跨部门的互动与资源的共享。

二、“大部制”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影响

从发达国家的政府信息化实践经验来看,电子政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直接推动力。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府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整合政府资源,形成跨部门的“一站式”服务,使公众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均可获得政府的公共服务,形成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全天候”政府。政府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与公众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实现互动,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空前提高,政府对公众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大幅度提升,政府管理从刚性的管制型政府迈向公众广泛参与的治理型政府,从而兴起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热潮。

对我国而言,电子政务也始终是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联系在一起的。总理于2003年指出:“电子政务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政府管理,方便人民群众。”2006年,总理又指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党的十六大针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也提出过“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但从现实来看,我国建设电子政务的初衷并没有如愿以偿,而是表现出电子政务绩效不佳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电子政务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电子政务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较差以及体制。电子政务建设并没有对传统行政方式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也没有带来实质性的触动,结果是忽视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与政府行政改革的有机结合;技术与政务分割,其结果导致了行政改革缺乏技术动力的支撑,现代信息技术缺乏有效发挥作用的体制环境。因此,探索实现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制”将对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大部制”不是简简单单的小部委之间的压缩合并,而是通过机构职能权限的重新界定与分配,符合电子政务应用协同的发展要求和提升的改革趋势。

三、以“大部制”为契机,推动电子政务应用协同建设

电子政务建设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作用,最终是要体现在应用上。电子政务的核心不是电子而是政务。随着“大部制”改革的推进,信息共享和整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以此为基础的应用协同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为了配合“大部制”管理模式的推进和跨部门应用的协同,电子政务建设可以采用“以业务为主线”的整合,解决电子政务中跨部门业务协调问题。将一些受众面广且需多个政府部门共同完成的审批或办事项目提取出来,统一规划设计、协同建设,最大限度地避免部门各自为政。

协同工作是指众人齐心协力共同来完成同一件工作的活动。协同工作成为一项新的研究领域来自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来源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融合,因此,也称“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work),简称为“计算机协同工作”。它是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将会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人类群体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协同工作十分重要,政府中大量的工作和对公众的服务是跨机构、跨部门的,需要联合和共同完成。

在我国政府部门的中,由于政府部门职能的划分,所以存在各种各样的协同性工作,这既包括政府部门内部的协同办公,也包括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但是现有的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还远远不能满足协同工作的要求。我国电子政务目前已经进入第三代,其主要的目标是在政府信息支撑环境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建立基于网络的分布式政府结构,并通过分布式的“一站式政府”服务中心提供跨部门的政府业务服务。这个阶段的电子政务已经不局限于信息管理或事务处理了,而是希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政府部门的知识搜集、分析、传递和利用能力,将知识管理与政务业务流程紧密结合从而提高政府整体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电子政务通过系统应用、部门流程以及信息的协同互动,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电子政务的优势和作用。电子政务应用协同强调以政府工作人员的协作为核心,强化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政府工作流程的优化及政府信息化系统应用的集成,是当前电子政务技术应用的最高阶段。随着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的深入,运用“以业务为主线”的整合思路,解决跨部门业务系统建设,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采纳。电子政务的一些重要服务项目,不会因为政府机构的合并、整合而暂停或废弃,而是通过避免结构性浪费,使其更具有可扩展性和可持续性。这是我们解决中国现行管理体制下电子政务跨部门业务应用的一条重要途径。

“大部制”可通过政府流程横向与纵向的重塑,增进部门流动沟通;政府机构组织形态由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向错综复杂的水平的网状结构转变,最大限度避免部门之间孤立实施、各自为政、封闭冲突的问题。“大部制”建设这种有力的保障,避免了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无序和盲目现象,避免了电子政务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必将促进电子政务应用协同的整体推进。政府信息化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实现信息系统间的网上互联互通。要加强办公资源的整合,建立起跨部门的、综合的业务应用系统,消除“条”与“块”之间的割裂状况。因此,推动跨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应用,已经成为摆在政府信息化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而从我国电子政务实施情况看,机构、组织部门之间的信息割裂,是造成“信息孤岛”长期存在的关键症结。如今,随着“大部制”改革的实施,从最根本的政府部门职能上对机构组织进行整合,打破部门间的信息障碍,将极大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实现信息的整合。我国电子政务走的是一条“有条件的先上,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的螺旋式路线,经过漫长的早期建设,形成了大量的模式并不统一的电子政务系统。一方面,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是一个个名副其实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在信息资源方面,尽管积累的业务数据总量可观,但由于这些数据分别由相互孤立的应用系统产生和管理,其服务范围局限在个别应用或部门内部,各个数据库之间存在数据重叠,不但带来了大量的重复采集,更存在着大量的不一致现象。因此,网上互联互通最大难题首先是组织困难。我国大部分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都是在本部门、本地区内部,按照行政机构的组织和要求实施的。跨地域、跨部门、面向政务的应用系统,往往由于部门条块分割管理上的原因而难以组织和实现。行政管理专家汪玉凯指出:“政府按照‘大部制’管理,会深刻地影响到电子政务系统的模式和信息资源的采集、共享和利用。按照大部制的要求统筹政府的信息资源,将受到更多的关注。”

四、“大部制”下的电子政务应用协同方式选择

在计算机协同工作时,需要多台计算机的协调工作,需要进行点到多点的群组通信、多目标发送。“大部制”下电子政务协同办公系统要通过计算机及其网络来协调人类群体的行为,通常包括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实时传送,要进行大量多媒体信息的实时截获。传送和对地域分布分散的多个用户的播放,这对网络带宽和延时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建立了广泛的群组通信支持,才能使以它为通信基础的电子政务的协同工作广泛开展。

在不同应用背景下的电子政务协同办公会有一些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需要提供支持政务群体协同办公的工具。“大部制”下电子政务群体协同办公平台的基本框架可以采用四层模式:第一层为“开放系统互连环境”,该层提供开放的通信支持环境,保证电子政务协同工作过程中有效的信息交流。第二层为“协同工作支撑平台”,该层解决“大部制”下电子政务协同工作所需的主要机制和工具,机制包括信息共享、信息安全控制、群体成员管理;基本工具包括电子邮件、会议系统、协同写作和讨论系统、工作流系统等等。第三层为“协同工作应用接口”,在这一层中需要提供电子政务协同应用的编程接口api、人机接口HCi和人际接口ipi,通过标准化的服务接口向应用系统提供第二层的功能,使上层的应用系统与下层的支撑平台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提供有效、灵活、方便的人机交互接口以及在协同工作环境下协作各方交互关系、规则和策略等。第四层为“协作办公应用系统”,针对“大部制”下电子政务协同工作应用领域,提供所需的协作支持工具的剪裁和集成,协同应用系统的开发。

在“大部制”下电子政务协作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否则会引起协作的困难。协作控制机制就是协作规则在电子政务协同办公系统中的体现,协作控制机制要考虑到群体成员在协作时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向各成员提供协作所需的信息。目前的许多电子政务协同办公系统虽能提供一定的信息交流手段和工具,但没有体现协作规则,而由群体成员人为协调各自的行为。理想的情况应是由“大部制”下的电子政务系统自动协调各成员的行为,遵守一定的协作规则。

电子政务改革篇7

关键词:机构;“大部制”改革;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D0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7-0079-03

“大部制”改革:现实背景与理论渊源

回顾当代西方各国政府再造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整合与协力合作正在成为新的主题。面临社会需求的复杂化和多元化、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政府财政的窘困和组织的弹性化及自主化等困境,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入点,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难题。长达20年之久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之后,在现代公共部门的第二轮改革中,改革的重点已经从结构性分权、机构裁减和设立单一职能的机构转向整体政府。压缩层级、减少中间管理层次,对政府部门的调整合并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主流。有“民众行政理论家”美誉的帕金森也早已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组织结构所完成的工作与工作人员的多少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管理层次的增加也与工作本身无关,即帕金森定律,所以管理层次的减少并不会出现部分人所担心的政府管理的不力。

这一趋势不仅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被称为新公共管理改革先锋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非常明显,而且在其它并没有致力于推行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国家也日益显现。在英国,这场改革模式被称为合作政府(Joined-UpGovernment),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水平和垂直的协调性的思维模式与行动范式”。[1]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改革被冠以整体型政府(whole-of-Government)的名义。整体型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提供机构,通过跨越部长职务边界的工作方式解决特定的问题,以此作为政府对这一问题的整体性回应。加拿大的目标是建立水平政府(HorizontalGovernment)。美国的改革模式被命名为协同政府(CollaborationGovernment),协同政府的主要使命是在州以及地方政府建立以公民为中心的一站式服务体系。政策一致被作为这场改革的主要目标,在寻求政策一致的过程中,要互相调整不同国家的政策领域,推动不同国家的合作以保持地区以及国际发展战略和标准的一致。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殊历史时期,公共行政的需求是混合型的,传统的官僚科层制压抑了人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因为“在韦伯看来,‘非人格化’是官僚组织的‘特殊德性’,他将组织内部的每一个成员均视为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他或她没有任何自主控制权”,“这种深深植根于传统管理途径中的‘非人格化’观点被视为是实现效率、效能和经济最大化所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其在公共部门中强烈的‘职能取向’却忽视了人在组织中的主要性”,[2]这种“非人格化”的“螺丝钉”说法追其根源可以看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劳动分工理论的影子,但却忽视了交易费用(科斯第二定理)的影响。这对政府能力的提升带来严峻的挑战,层级之间的命令指挥产生的府际协调问题和层级之间成本的增加阻滞了现实公共服务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纵观全球,适应信息时代的政府改革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反观国内,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和谐发展也亟需政府职能的转变,所以此次“大部制”改革一方面是有全球政府再造的背景,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解决前几次改革所暴露出来的顽疾的关键步骤。

“大部制”改革:概念界说与路径选择

有关“大部制”这个“现实的哲学”的诠释主要是汪玉凯给出的定义: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集中到一个部门进行管理。[3]此从组织结构的角度出发解释“大部制”,强调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蕴含人们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期望及衡量标准。

但是,如果实行“大部制”是简单地把职能相近、业务雷同部门合并或拆减,“大部制”改革就难以跳出历史的窠臼。在此不妨先借鉴前文所提到在澳大利亚实行类似于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整体型政府”改革中所下的定义:“整体型政府是指公共服务机构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实行的跨部门协作,以及为了解决某些特殊问题组成联合机构。所采取的措施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可以侧重政策的制定、项目的管理或者服务的提供。”整体政府的含义非常广,既包括决策的整体政府与执行的整体政府,也包括横向合作或纵向合作的整体政府;整体政府改革的实施可以是一个小组、一级地方政府,也可以是一个政策部门。[4]这一定义的确定从行政管理的对象和能力的提升角度出发,反映出对行政权力的规制和重新定位的诉求,体现对改革价值追求的把握。可是这一定义基于“绵密而精细的资讯体系、组织体系和人事行政体系之上,对于目前的绝大多数国家政府而言,仍属相当遥远的目标”[5],由于要依赖一个主动积极的公民社会,持续而有力的进行政治参与监督和行政参与监督,这在我国还具有相当的差距,所以,如若照搬整体政府的定义所面对的各项挑战是无比巨大的。不过,当每一个国家都在面临国内外环境大幅变迁、全球化压力普遍影响、人口结构不断老化、财政收支逐渐恶化、失业情况更加严重等等共同趋势下,对其借鉴又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即将进行的“大部制”改革的内涵应该为,在横向与纵向整合政府机构的基础上,实现政权力的规制与重构并通过法律的保障支撑,保证社会公共服务的有效展开,回应多元化社会建构需求,缔造一个结构优化职能转变理念优良队伍干练的良好政府。这一内涵的界定表明:首先府际协作是主流。“21世纪末期的众多事件已经清楚地证明,政府无法再独立运作下去了,协调合作是这个游戏的名词”[6],这概括了现代政府改革的外部特征。“一个国家不能选择它的政府形式。它可以选择的只不过是细节和实际组织”[7],通过对组织结构的重构,打破改革的僵局。其次,从行政权力的再分配和法律的保障角度出发,通过制度的规范达到改革的法理正当性与可持续性。再次,从政府设立的目的确立组织机构的建立,“政府是一个问题,应和其他事务问题一样加以处理。第一步是明确政府所需促进的目的,第二步是研究什么样的政府形式是最适于实现这些目的”[8],同时“政府整个来说只是一个手段,手段的适当性必须依赖于它的目的性”[9],应该达到按照公共服务的基本规律科学设置公共服务机构。

在信息时代实现“大部制”改革,打造兼容的政治系统,必要的工具媒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因素,而现阶段最可行的媒介就是充分发挥我国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的电子政务建设成果。通过以先进信息生产力为基础的流程再造,实现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因为“行政现代化不仅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而且还要科学地重组政府架构与职能、统一处理过去由部门各自处理的共通性事务、减少职能重叠与重复操作的情况,从而使各部门的分工更加合理、相互间的合作更加顺畅、整个政府功能配置更加科学、行政管理更加统一;减少资源投入,简化行政程序、优化行政业务流程和提高行政效率。电子政务的应用,为这些方面的行政现代化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10]电子政务实现信息对称与双向互动,推动信息公开,监督,民众参与,变政府的“暗箱操作”为“阳光操作”,成为政府治理变迁的强有力的催化剂与推进器。“电子政务不仅是在传统政务的基础上给政府等公共部门增添了为民众和社会各方面服务的一种新的手段和方式,不仅是改善了行政系统的服务能力,而且其作用更表现在促进行政系统的转型上。随着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它还将继续改变传统的政务流程、组织方式、运作方式。进而对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管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乃至国家与地区的综合竞争能力等带来深远的影响。”[11]建设电子政务一方面是适应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政务的变革与推动,以及实现全面整合与无缝隙对接,超越部门界限,达到信息的兼容、共享与交换的“良政”的目标。同样“大部制”建设也是为适应现实治理的挑战,是对公共治理需求的回应,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重叠、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行政成本最低化的目标。显然,二者的发展都需要去条块分割化,通过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整合及高层次的协调保障,协同共建“小政府”的“大部门”。“大部制”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设置部门的管理需求。

无论是电子政务建设还是“大部制”改革,都有着共同的愿景,即实现以人为本,为公众提供高质量、低行政成本、“一站式”的公共服务。这种契合为实现电子政务与“大部制”改革的良性融合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另外,以电子政务增加政府改革的内涵,达到外在形式变革与内在效益的改善,也改变以往数次变革内涵的缺失。因此,电子政务为“大部制”改革提供了手段和实现平台,使“大部制”改革成为可能;“大部制”改革既是电子政务的建设内容,又是电子政务的应用基础。即“大部制”改革是我国电子政务深度发展与应用的前提,电子政务不是要对已有的传统业务流程实现自动化处理,而是要对改革后的业务流程进行固化;电子政务是实现“大部制”改革、推进“大部制”改革的载体,没有电子化的手段就难以实现流程的优化、跨部门的互动与资源的共享。所以,以电子政务为手段,以“大部制”为目标,使“大部制”改革跳出历史的拘囿成为我国政府改革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51.

[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422.

[3]中央大部门建制改革方案初稿已完成,news.省略/fortune/200802/16/content_7612834.htm.

[4]彭锦鹏.全观型治理:理论与制度化策略[J].政治科学论丛,第二十三期,民国94年3月.

[5]DonaldF.Kett.有效政府:全球公共管理的革命[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6]密尔.代议制政府.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3.

[7]蔡立辉.电子政务:信息时代的政府再造[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3.

[8]汪向东,姜奇平.电子政务行政生态学[m].清华出版社,2007:8.

[9]perri6(2004),“Joined-UpGovernementintthewesternworldinComparativeperspective:apreliminaryLiteratureReviewandexplanation,”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andResearchandtheory,Vol.14,no.1,pp103-138.

电子政务改革篇8

1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国电子政务水平迈上了新台阶,电子政务已成为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电子政务整体水平不高,距离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还相差很远。

1.1电子政务基础水平不高

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UnDeSa)近几年对192个成员国电子政务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就绪指数仅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3],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表1)。

1.2电子政务公众参与度不高

公众参与是政府网站体现民主、加强舆情引导的重要功能,但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网站缺乏群众参与的互动和交流。国脉互联《2010年国务院组成部门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总报告》指出,中央部委网站的公众参与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虽然各网站开辟了互动交流渠道,但由于互动渠道不畅通、反馈不及时、答复率较低等问题,公众参与效果较差。据UnDeSa调查,我国电子政务电子参与度2004年、2005年、2008年和2010年分别排名32、50、20和32位。在亚洲地区,落后于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图1)。

1.3电子政务在线服务层次不高

据调查,我国的地市级网站中,通过网络提供的服务功能不到其职能的10%,没有一家能通过网络提供全程式服务。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0年报告显示[4],我国仅有不足0.3%的互联网用户使用过电子政务服务,这与我国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高有很大关系。根据2010年UnDeSa调查,我国政府网站在第三、四阶段(业务办理阶段和互联互通阶段)的得分远低于第一、二阶段(萌芽阶段和提升阶段)的得分,这表明我国电子政务在线服务层次不高,与真正实现“在线办事”的目标存在很大差距(图2)。

2原因分析

联合国对我国电子政务基础水平、公众参与和在线服务的评估情况,反映出我国电子政务在社会治理理念、电子政务总体设计、建设实施和效果评估方面存在“四大误区”。

2.1治理理念上,“重管理,轻服务”

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和现有官僚科层的制度环境,深刻影响了我国政府行政管理理念。政府对于公众处于强势地位,管制思想相当严重,这种重管理轻服务的社会治理理念,影响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复杂程度增强,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在快速增长,但我国政府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则与这种现实需求极不匹配。这种治理理念反映到我国电子政务工作中,就表现为不注重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不论是国家推动的“金字”工程,还是各部门、各地方自主建设的业务应用系统,从投入规模、应用深度来看,电子政务更多关注社会监管功能,而不是公共服务功能。以政府信息公开为例,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曾对2008年度省级政府和相关部委的信息公开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只有29.03%(9/31)的省份和15.79%(6/38)的部委被认定及格。此外,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往往带有选择性,针对性不强,电子政务提供的服务和公众需求之间存在着错位,公众关注度很高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内容,以及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办事服务相对缺乏。

2.2总体设计上,“重电子化,轻业务变革”

在对电子政务进行总体设计时,重视电子政务的技术,忽略电子政务制度建设。这种做法往往是因为将电子政务当成了“以电子形态存在的政务”,因此在实践中只将现有的政务转化成“电子”的形态,忽视必要的组织结构调整和政府业务流程优化,在建设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时对制度障碍绕道而行,对应该简化的政府业务流程视而不见,信息共享仍然壁垒重重,政府业务流程仍然纷繁复杂,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变革的推进作用微乎其微。组织结构和政府业务流程缺陷是造成我国政务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的根本原因。据调查,2010年全国平均仅28.08%的政务部门向其他部门提供共享信息,31.01%的部门获得这些部门提供的信息,共享信息覆盖的职能业务仅占政府核心职能业务的34.5%。信息资源共享率低,导致了许多问题。

第一,信息重复采集,增加政府成本。许多部门在处理业务过程中本可以采用其他部门已有的信息资源,却由于该信息未对外提供共享,这些部门就不得不通过自己的信息收集渠道独立地采集信息,这样重复采集的过程耗费人力财力,增加了政府成本。

第二,形成信息孤岛,业务无法协同。各部门不对外提供共享信息资源,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就永远是相互独立的信息孤岛,部门之间也无法实现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这不仅降低政府服务效率,还给公众办事带来许多不便,降低公共服务的便捷性。

第三,难以拓展公共服务内容。一些公共服务必须要通过多个部门、地区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才能实现,否则就不可能提供这样的服务。例如,社保医保信息系统不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基本医疗保险信息不实现交换共享,就难以提供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的公共服务。

2.3建设实施上,“重硬件,轻软件”

电子政务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表现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为公众提供实用的服务,给公众带来方便和实惠。但在实践过程中,电子政务建设通常被当成“政府形象工程”,由于硬件设施相对软件、信息资源更为显而易见。软件和信息资源的价值难以用肉眼来判断,不少政府部门热衷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信息基础设施,更好地“应付”评估和检查,而对软件、信息资源开发、系统运维不加重视。根据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研究白皮书统计,我国电子政务的采购额中硬件支出高达80%以上,而对于软件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相对较少。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的观念,导致软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与硬件投入比例失衡,呈现出高硬件投入、低软件投入的状态,巨资购来的硬件设施成为摆设,许多信息资源库未能有效开发和共享,大量应当成为信息资源的信息流失严重,可供共享的高质量信息资源并不多见,而信息资源不足就难以吸引用户使用信息网络,信息的流动和共享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库最终成为死库、空库,导致政府投资效益递减。

2.4效果评估上,“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

为了引导电子政务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和从事电子政务研究的机构已经开展了多年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但是总体来看仍不成熟,很多地方政府将电子政务当成产业投资来进行评估,在实践中采取管理经济的手段来推进电子政务,过分强调电子政务的经济效益、短期效益和直接效益,以衡量经济发展的方法来衡量电子政务的成效,忽略了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长期效益和间接效益,这种做法严重会低估了电子政务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社会效益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缺乏对社会公共服务便捷性、内容、范围等方面的考核指标。以某省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核心指标体系为例,如表2所示,评估体系的主要考核内容是基础设施建设、核心业务系统建设以及信息资源库建设等,涉及到便民服务的指标很少,只有服务对象满意度和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利用两个三级指标,至于如何让公众快捷准确得到服务以及提供个等深层次的考核内容则没有体现。此外,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过程中,以专业机构或专家根据评估标准打分或评价的方式,缺乏公众使用程度和满意度的实际调查,评估结果难以真实反映电子政务使用效果。

3发展思路

要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的四个误区,必须准确认识电子政务的本质,了解当前电子政务所处的环境,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电子政务和政府行政管理改革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新路子。

3.1电子政务本质上是一种新型政务形态

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政务模式。推行电子政务的过程,并非将原有工作方式和内容与信息技术简单相加,而是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政府组织结构变革和政务流程优化的过程中。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与政府管理创新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的过程。由于政府管理体制必须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与政府管理体制相生相伴的电子政务一旦开始就永远没有结束[5]。在我国,电子政务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共同承担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电子政务促进了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同时行政管理改革又支持电子政务发展,为电子政务营造必要的环境,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改革在互动中不断前进,共同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因此,我国电子政务战略应充分结合行政管理改革战略,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改革结合越紧密,电子政务的效益就越好(图3)。

3.2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体制革新的攻坚阶段

根据前文论述可知,我国电子政务依赖于行政管理制度,推进电子政务必须加快行政管理改革。回顾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从最初提出建设“三金”工程,到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再到现在逐步深化应用,实际就是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为适应新形势而不断进行改革的过程。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已进入由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深化应用为主过渡,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电子政务纵深发展的环境。横向上看,政府机构设置偏多、分设过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叠,基于职能划分的政府组织结构与基于业务流程的电子政务不相适应。纵向上看,政府组织机构层次过多,信息沟通缓慢,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与电子政务对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要求不相适应。政府业务流程上,行政审批过多过滥,行政流程不合理,与电子政务简单、透明的业务流程要求不相适应。改变行政管理体制现状,是一个长期的多方利益博弈过程,我国电子政务已进入由行政管理改革驱动的攻坚阶段。

3.3必须统筹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和行政管理改革

现阶段要求将行政管理改革作为深化电子政务应用的重点工作,统筹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因此,应在推进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政府组织结构设置创新,围绕任务或过程建立组织结构,削减组织层次,打破职能壁垒,使政府由纵向金字塔向横向扁平化发展,实现从“以职能为中心”向“以任务为中心”转变。加快业务流程设计创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缩小行政审批范围,简化审批环节,将原来模糊的串联业务流程改变为清晰的并联的形态,提高流程效能,使政府向着规范、透明、服务、高效的方向发展,为电子政务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推动电子政务不断向前发展。

4对策建议

结合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环境,以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改革融合推进为思路,实现电子政务向深化应用全面转型。现提出以下建议:4.1将政府业务流程优化作为首要突破口根据前文的论述可知,电子政务自始至终伴随着政府组织结构调整和政府业务流程优化。但是行政管理改革涉及政府组织机构调整和各方利益的重新分配的博弈,不是一朝一夕、一劳永逸的事情,因此行政管理改革是推行电子政务的难点,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相比较而言,政府流程优化对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变动较少,比行政管理改革容易着手,因此可将政务流程变革作为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提升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突破口。例如,天津滨海新区以政务流程改革为抓手,整理和规范现行的业务流程,优化审批流程,使之明晰化、简单化,大力推行限期审批、联合审批等工作模式,使审批事项减少了46.7%,申请材料减少31.1%,办结用时缩减了27%[6]。政府业务流程优化,是当前推进电子政务可行、有效的手段,可以作为解决我国电子政务体制机制问题的首要突破口。

4.2创新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管制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决定了我国电子政务“以政府为中心”的建设模式,电子政务职能多用于社会管理。然而,当前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电子政务向“以公众为中心”的理念转变,强化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方便地获取信息、接受服务。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在电子政务工程项目规划和设计时,要对企业和社会公众的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将需求最迫切的项目作为优先开展的服务项目。第二,在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将各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统筹规划,对需要跨地域、跨部门、跨层次的公共服务项目进行信息集成,构建一体化的电子政务整体解决方案,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协同服务。第三,重点加强省级以下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由于中央和行政级别比较高的政府主要以宏观调节、政策制定、决策指挥等为主,而行政级别相对比较低的政府更多是为社会提供直接的公共服务,因此对省级以下地方政府来说,要将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的重点,放在为企业和社会与公众服务上来。

4.3明确信息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信息资源共享是电子政务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必然要求,深化电子政务应用,要求信息资源实现广泛的共享。然而如前文所述,信息资源难于共享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基于职能的部门设置及其职能分割产生的利害关系,因此在政府体制难以变革的情况下,可从规范信息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入手。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第一,通过立法规定信息资源的所有权。制定法律法规,对信息资源的所有权加以规定:尽管政务信息资源由各部门采集和管理,但采集和管理的过程是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责,因此该政务信息资源属于政府和全社会,而不是属于某一政府部门。此外,需要对信息资源的管理权、使用权,以及共享范围、信息安全保障作详细的规定,为信息资源共享奠定技术和法律法规基础。第二,建立信息共享经济补偿机制。尽管政务信息资源本身属于各级政府,但拥有信息资源的部门却因为信息采集、管理、维护等耗费一定的人力、财力,因此有必要协调信息共享涉及的各个部门,共同建立一套信息共享经济补偿机制,由信息资源接收方给予信息资源供应方一定的经济补偿,这有利于调动信息资源提供方的积极性,确保信息资源的持续共享。第三,通过信息资源共建推动信息共享。协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各部门,明确信息资源的采集、管理、开发、经营等权责,达成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契约,形成长效机制。

4.4发挥绩效评估对公共服务的导向性作用

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中,公共服务将成为政府改革关注的重点,如何将电子政务的服务导向性客观地反映到绩效评估体系中,对于衡量电子政务社会效益的整体水平、确保电子政务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或期望至关重要。全面发挥绩效评估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导向作用,应该做到:第一,在设计电子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时,其指导思想和原则、指标体系、操作方法和运行程序等都要充分考虑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第二,在建立电子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过程中,对于衡量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是否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改进了政府管理以及最大程度地方便了企业和公众等指标,应当加大评估考核的权重。第三,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必须科学准确地体现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目标,尽可能地构造出反映我国政务发展程度和公共服务水平的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

4.5加强推进民生领域的电子政务应用

建设服务型政府,重点是加强社会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就要求电子政务发展中需加快推进民生领域的电子政务应用。第一,推进民生领域的电子政务应用应当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过程紧密结合。重点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教育等服务,积极推进科研、文化、社区、公共安全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增加全社会的和谐度。第二,推进民生领域的电子政务应用应当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确保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实惠,使得人民群众能够方便获得各种信息,快速办理与政府部门相关的各种业务。第三,推进民生领域的电子政务应用要围绕政府部门业务联动。要建立跨部门、跨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建立起多层次、多类型、简洁实用的便民服务体系,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电子政务改革篇9

[关键词]信息社会政府改革效能电子政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型,社会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收入分配、劳动关系、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等问题突出,人民群众在各方面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公共管理是以政府是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并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的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和公共利益的一种管理活动,因此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称为化解社会冲突的重要举措,政府的数字化改革为政府绩效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一、提高绩效是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

所谓绩效是效率和效能的综合,在实际生活中,高效率并产生良好的工作效果就成称之为绩效。行政高效率成为各国政府尤其是民主整体重要的行政目标。公共管理改革是对利益关系、权利格局、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建立的一种政治行为,它涉及公共部门自身的改革和公共部门在整个社会的职能定位方面的改革两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优化公共组织结构及其职能,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当代西方各国的行政改革实践证明,公共管理绩效评估作为政府再造的重要内容和根本性措施,为政府改革实践和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并促进了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管理能力的增强,缓和了社会危机的矛盾。政府绩效通常可以被划分为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两个层面,其中组织绩效通常是指某一级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的整体绩效水平,而个人绩效往往是指公务员或管理人员个人的绩效水平。由于公共部门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必须由民众支付成本,公共部门功能的扩张与强化势必将增大施政成本,另一方面,公共部门是在一个竞争不足和难以严格监督、考核的条件下,花纳税人的钱为广大民众办事,往往缺乏花最少的钱、以最经济的手段、提供最优质服务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动机。我国一些地方盲目攀比、大搞形象工程、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以及片面地追求gdp的增长,这些成为影响政府效能的主要问题,政府绩效评估是以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而采取的以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为理念的政府改革策略,是持续改进和提高政府部门绩效的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当今许多国家实施政府再造、落实政府责任、改进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能、改善政府形象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工具。

二、当代公共管理改革以提高效率为目标

当今世界各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基本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市场管理与政府职能的优化;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利用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建立与完善公共行政信息系统,分权与权力下方,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改革,公共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服务质量以改善公共机构形象,实现公共行政传统规范与工商企业管理方法的融合,促使公共部门更具有绩效,提高公共管理效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英国、美国、新西兰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掀起了公共管理的浪潮,也被称为“政府再造运动”或“新公共管理运动”。虽然各国的改革在广度、深度和成效方面存在差异,但都普遍采用工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并且都是以政府职能的市场化作为改革的基本取向。

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改革,强烈关注财政控制、成本核算、钱有所值和效率问题,关心信息系统的完善;建立更强有力的一般管理中心,权力向资深管理者转移;强调对顾客负责,让非公共部门参与公共物品的提供;解除劳动力市场的规制,加快工作步伐,采用绩效工作制以及短期聘用合同;雇员自我调节权力的减少,权力向管理者转移,吸收部分雇员参与管理过程,采用更透明的管理形式;增加更具有企业管理色彩的授权,强调责任制;采用公司治理的新形式,权力向组织战略顶层转移等。

传统的政府办公模式依赖于纸质文件作为信息传递的介质,办公手段落后,效率低。机构设置的管理层次多,决策与执行层之间信息沟通的速度较慢,费用较多,信息失真率较高,往往使行政意志在执行与贯彻的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离,从而影响了政府行政职能的有效发挥,也造成了机构臃肿膨胀、行政流程复杂、办事效能降低等不良后果,阻碍了我们打造民主、高效、廉洁的现代服务型政府的进程。

三、新技术革命是当代公共管理改革的“催化剂”

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为打造新的政府模式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不仅能大大提高政府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管理的透明度,还能极大地方便公民与企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网络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时代从三个维度影响着各国的公共管理改革。一是随着知识爆炸性的增长,政府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运转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为改革这种状况,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和实现社会信息化,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政府治理与范式的变革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基础。每一种范式都需要有自身的技术手段支持。现代社会推动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主导力量之一就是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信息通信技术,它使各种过去难以想象的改革方案变得切实可行。三是信息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与决策分散化的变革,使得社会团体与广大公民在社会权力结构中日益重要,他们摆脱对政府的传统依附关系的能力得到了增强,从而对政府治理的监督作用不断提升,这一趋势为人本文明的复兴与民主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当代公共管理信息化改革的主要标志是推行电子政务。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起,率先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的改革理念。在美国的带动和影响下,英法德日等西方国家也把构建电子化政府作为其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并开始实施政府治理电子化的总体规划。电子政务是一个引进的外来词,我国先是有政府信息化,之后在国外的电子政务热潮下,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酝酿并启动了我国的电子政务。

对电子政务的描述目前有很多种说法,例如,电子政府、网络政府、政府信息化管理等,真正的电子政务绝不是简单的“政府上网工程”,更不是为数不多的网页型网站系统。从严格意义上说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规范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四、信息社会为政府效能提高提供了新的契机

计算机信息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密切结合,使人类对信息的提取、传递、存储和处理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提高。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充分占有决策信息,整合社会利益要求,利用政府外部专家、学者等智力资源,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通过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联系,既提高办事效率、质量和标准,又节省政府开支、起到反腐倡廉作用。

政府作为国家管理部门,其本身上网开展电子政务,有助于政府管理的现代化。我国政府部门的职能正从管理型转向管理服务型,承担着大量的公众事务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与传统政务相比,电子政务可以优化政府工作流程,使政府机构设置更为精简合理,从而解决职能交叉、审批过多等问题。政府运作公开透明在很大程度上遏制黑箱操作、人治大于法治等现象。公众增加了参政议政的机会,政府也可以在网上与公众进行信息交流,听取公众的意见与心声,在网上建立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为公众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提供方便,对政府的监督也更有效。电子政务使得政府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互联共享成为可能,也使得这些资源得到统筹管理和综合利用,从而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和重复建设。通过电子政务共享的信息资源更易存储、检索和传播,共享的范围和数量也更大,可以更有效地支持政府的决策。电子政务通过网络能够实现快速和大规模的远程数据采集和分析,从而可以实现跨地域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及时响应,大大增强监管者的核对、监管能力。电子政务将使政府服务功能增强,推动传统的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控制转向宏观指导。电子政务将使政府办事效率更高,管理成本更低。网上办公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政府办公费用的开支。政府通过网络可以直接与公众沟通,及时收集公众的意见,提高了政府的反馈速度,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必须实现科学化、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一体化、人性化与价值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与信息化成为当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的产生,对现代行政管理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根本上发展了以往的行政方法,而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方法以其科学性、合理性、高效性支撑着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更好地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参考文献:

[1]苏新宁.电子政务理论.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电子政务改革篇10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政府管理创新;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7)04―0071―03

大数据是一场新技术与管理革命,也是人类社会迈进智能时代的重要标志。大数据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有助于全面深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改革。因此,探析大数据时代政府管理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其解决路径,有利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从而发挥引领政府改革和创新的积极作用。

一、大数据时代政府管理创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大数据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既定条件下,结合应用网络技术和统计方法对海量数据进行集合、管理及分析,挖掘和提取其中有价值的知识与信息。〔1〕近年来,学界对大数据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解释,狭义的大数据从字面理解,是指数据的形式多样,且信息规模大。广义的大数据不仅包含其字面意思,也包含储存、提炼、处理数据的信息化方法与技术。本文采广义的大数据说,认为大数据时代语境下的大数据是指在巨量数据集合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提炼出有应用价值的信息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关于政府管理创新的界定,国内学者各抒己见。王澜明认为政府管理创新是指政府通过转变职能,优化管理机制和政务流程,提升综合素质,从而实现政务工作的高效率和高收益的创新活动。〔2〕张廷君认为政府管理创新是政府改进不足与优化服务流程,以自上而下的变革切实保证社会良性运行的政治和行政策略。〔3〕综合多方观点,结合实际,本文认为政府管理创新是指在适应新环境与形势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政府管理的新路径,从而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和公共资源。

二、大数据时代政府管理创新的现状及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数据就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路径,其有效集成信息资源的能力为电子政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在互联网时代,政府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电子政务的建设。目前,关于电子政务的界定,国内学者众说纷纭。孙宝文、王天梅等认为电子政务是政府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进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4〕阎波、吴建南等认为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网络平台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政务信息和公共服务。〔5〕综合多方观点,结合实际,本文认为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超越时空和部门分隔的限制,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高效、廉洁的治理模式。

电子政务为政府实现科学决策和提高管理水平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在管理创新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理念上的认识

在推进我国政府管理创新的过程中,不仅面临制度结构和权力格局调整问题,还缺乏对电子政务科学发展的理念认识。电子政务作为不断发展的新兴事物,“电子”和“政务”如何结合,“电子政务”和“管理创新”是什么关系,这些概念尚未厘清。在缺乏对电子政务科学发展的理念认识下,电子政务技术未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及时、有效地解决政府机构在运行上存在协调机制不健全、权力约束不到位和信息共享不完全等问题。同时,电子政务建设在普及程度和平台适用等方面也遇到瓶颈,如信息共享机制中的安全问题,使用者的权利保障与隐私保护问题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改革进程中对电子政务平台的依托。目前,我国行政改革与电子政务的关联程度相对较低,政务信息公开及社会公众有效参与不足,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推进信息共享和政务协同。

(二)电子政务发展定位不准

电子政务建设被视作一种投资行为,而不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举措。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尤其是在实践中软硬件与管理层面的投资巨大,因此需要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的投资效率和效益。但是,有些政府部门将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一种获取经济利益的投资行为,而忽略了电子政务建设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方面的功能价值,特别是在政府改革和创新中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目前,多数电子政务项目在硬件设施、系统软件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本,然而缺乏基于使用者需求的充分考虑,导致部分政务项目成了形式主义,未能发挥其预期的作用和效果。事实上,电子政务建设更多的是一项为了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应当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以期为政府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三)技术进步和应用的关系亟待厘清

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中技术进步和应用的关系尚未完全厘清,不是应用引导技术,而是技术主导应用。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着重技术、轻应用的问题,虽然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和引用先进技术,但政务系统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仍未得到有效提升。近年来,政府除了投资办公楼建设以外,均对其他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投入不足。电子政务的建设呈现出一种值得注意的新趋向,具体表现为办公楼建设及其他硬件设施愈加先进的同时,软件设施却难以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导致“重电子轻政务”倾向愈发严重,电子政务建设正面临发展瓶颈。因此,正确厘清技术进步和应用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以“软能力”为根本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是大数据时代对电子政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有效举措。

(四)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突出

近年来,计算机病毒、安全漏洞、网络攻击和虚假信息传播等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现有的信息安全基本法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2010年,全球大部分政府机构的电脑平均每天遭受数百次攻击,政府门户网站平均每天遭受92.7次攻击。〔6〕2016年2月,境内有194万个终端数感染了网络病毒;有5744个网站被恶意篡改,其中87个为政府门户网站;有4298个网站被黑客植入后门,这其中123个为政府门户网站。〔7〕由此可见,我国互联网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大部分政府门户网站存在安全漏洞,且预防措施有效性不足,多数网站管理权限频遭盗取,非法加挂“黑链”代码,篡改政务信息甚至社情民意的现象也时常发生。因此,我国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否则会成为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的瓶颈,也会阻碍政府改革和创新的有效推进。

三、大数据时代电创新政府管理的对策分析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其推进行政改革的积极作用,故针对政府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从发展方式、管理重c、机构设置、法律环境等方面提出大数据时代政府管理创新的对策,以期为政府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

(一)转变电子政务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电子政务发展方式有利于推动行政改革和管理创新。目前,我国电子政务亟需将传统的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化、效能型的发展方式,主要可从建设重点、服务方式、管理和推进方法等四个方面着手进行。电子政务建设重点需要由传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转向社会管理智能化系统;服务方式需要从服务部门内部科室和个别领导,转向服务部门管理对象、行业管理对象乃至全体公民;管理方法需要从传统的自建自管转向统筹管理;推进方法需要从基本建设项目实施转向政府预算绩效评价。行政改革和创新旨在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超越时空和部门分隔的限制,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高效廉洁的治理模式,从而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在此行政环境下有助于加快电子政务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扩大社会公众有序参与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政府改革和创新的根本前提。政府门户网站是了解民意的主要窗口,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中之重。然而,部分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仍比较落后。据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显示,近5年内有10个省(区、市)的政府门户网站透明度指数得分呈现出下降趋势,近2年内有17个省(区、市)的政府门户网站透明度指数出现得分倒退情况。〔8〕当前,加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有效互动交流,及时顺畅地传递信息是大数据时代政府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9〕因此,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迫在眉睫,亟需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网站建设,从政民良好互动开始,逐步拓宽政府门户网站的社会互动范围。基层政府政务信息公开更应紧贴群众需求,从而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避免基层官员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三)构建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体系

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建设是大数据时代政府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其对实现政府科学决策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具有重大影响。首先,在构建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时不分内网和外网,由国家层面统一指定技术管理机构,全面负责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的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其次,在全国各省建立电子政务网络分管中心,形成统一完整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支撑体系,实现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政务协同。建设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体系,一方面需要中央和地方联动,另一方面要规范网络建设和管理技术。最后,在国家电子政务技术管理机构和各省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分管中心之间,建立和加强紧密的业务指导关系,推行网络化绩效考核模式,逐渐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和跨部门的协同管理和服务,真正建设多向、多部门等复杂结构的电子政务发展模式。

(四)加强信息安全法制建设

加强和完善信息安全法制建设需要循序渐进。首先,应遵循立法基本原则,在保障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建立与完善网络信息安全基本法。其次,结合实践出台司法解释,切实加强网络安全环境的建设,充分认识电子政务法律体系构建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制定网络信息安全法的目标和内容。再次,应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明确政务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范围,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对电子政务信息的立法意识,从低层级的立法开始,循序推进高层级的立法建设。最后,积极借鉴他国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安全保护制度的建设,从而真正制定出一部保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统领性法规,有效保障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其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作用。

四、结语

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加快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其应用工具和分析技术还将不断完善,电子政务建设也会随之不断发展。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应及时认清电子政务在政府管理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支持,发挥电子政务推进政府改革和创新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建平,章贵军,刘晓葳.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分析理念的辨析〔J〕.统计研究,2014,(02):10-19.

〔2〕王澜明.继续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进一步建设服务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11,(01):07-11.

〔3〕张廷君.我国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路径模式及抉择规律分析〔J〕.经济学家,2011,(09):62-69.

〔4〕孙宝文,王天梅.电子政务治理:理论溯源及理论框架界定〔J〕.经济管理,2012,(05):163-

173.

〔5〕阎波,吴建南.电子政务何以改进政府问责――ZZiC创新实践的案例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5,(02):01-12.

〔6〕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以电子政务创新推进行政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1,(11):07-09.

〔7〕第62期CnCeRt互联网安全威胁报告

〔eB/oL〕.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htt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