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急处理预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6:30

高校应急处理预案篇1

由于高校长期的相对稳定性,部分高校党政领导人抱有侥幸心理,轻安全的思想根深蒂固。一些高校的管理者更愿意采用“事后动员”的危机应对模式,一旦危机事件发生,这种临时应对的策略不仅会加大危机应对成本,甚至会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失。

2.预案的内容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高校应急预案多是依靠管理者零散有限的个人经验而进行编制和管理的,内容简单、层次不清、体系尚不系统完整。大多数高校的应急预案从总体上而言是属于“纲领性”和“宣言性”文件,可操作性不强,导致高校虽有应急预案却很难对空降而来的突发事件个案应对自如。

3.预案执行机制不完善

许多高校预案管理执行机构的应急指挥和管理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人员较少,级别较低导致缺乏协调指挥权力,因此在编制预案后很少组织有针对性的预案演练,也无法根据实际演练情况,及时补充完善应急预案。

二、危机视角下完善高校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应尊重科学,依靠科学,做到科学管理。制定处置事件所依据的预案应以科学为指导,以领导与专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后,对数据资料进行准确的科学分析和论证,最终制定出标准化的应急预案。

2.预见性原则

高校制定应急预案虽然不可能预见到危机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地点、规模等具体情况,但是预案必须尽可能地体现预见性,特别是重特大事件和经常性的事件上。

3.以人为本原则

在编制应急预案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有效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同时充分发动师生参与到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工作中来,逐步形成人人参与的学校应急管理的工作格局。

4.可修正性原则

预案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变动的情况,应急预案草案演练的反馈信息情况等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来及时反复地检查、评估与修正其预案。

三、危机视角下高校应急预案管理工作良性运行的建议

1.给予应急预案法律支持,使高校危机管理有法可依

以法律手段来处理与突发性紧急状态有关的公共紧急事务,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和对策。用法律法规来引起高校领导对应急预案认同的同时还能规范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急预案的制定程序。

2.加强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做到有备无患

高校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几乎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其关注的对象包括高校以及全校师生员工。因此预案的要素应是较为完整系统的,应该包括:总则;危险性分析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防与预警;应急响应;信息;后期处理;保障措施;监督管理。

3.着力构建强有力的应急管理体制,为应急预案运行提供保障

有效的组织体制是危机管理是否能成功完成的重要环节和必要保证。我国高校应该强化应急管理体制的建设,当发生突发事件,该组织体制迅速行动,遵照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分析事件现场的情况,各负其责,妥善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尽可能减轻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恶性影响。

4.注意协调沟通好应急预案执行中的合作问题

高校的应急能力和可用资源总是有局限的,对于超过高校能力的突发事件可能要执行上一级应急预案,这就需要协调处理好预案运行中的合作问题:既需要沟通好校内各部门,又要沟通好校内外的关系。唯有落实好预案运作中的合作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多方力量,更好地解决各类突发事件。

四、结论

高校应急处理预案篇2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安全工作更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营造一个安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不仅是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家长的迫切意愿,也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校园突发事件频发,如校园暴力、食品中毒、疾病流行、火灾等等。因此,不断增强学校的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建立健全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学校应急管理水平成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我县学校基本概况

全县现有幼儿园150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149所),在园幼儿26382人;普通中小学314所(其中小学284所、初级中学25所、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职业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十二年一贯制民办学校1所;各级各类学校现有在校生90294人(其中普通高中7241人,职业高中1852人,初中**0人,小学61279人,特教学校32人);现有小学教职工2543人,初中教职工1242人,普通高中教职工560人,职业高中教职工72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10人,公办幼儿园教职工41人,教师进修学校教职工28人。

二、目前校园应急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由于事故发生的偶然性,学校领导主观上容易淡化对事故危害性的认识,对应急管理工作不重视,认识不够到位,忽视了应急管理,应急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局限于完成上级部署的规定任务;应急教育方法单一,局限于单纯靠学校系统传达落实文件条款。还有部分领导把突发事件看作一种非常态,事情平息即意味着事件结束,往往付出高昂的代价。个别学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还停留在补救阶段,预防性的应急干预机制还没有普及。

(二)应急管理缺乏全局规划,没有相应的预警方案

在宏观层面,目前没有将应急管理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微观学校管理层面,学校没有完善的应急管理预警方案,没有应急管理的财政预算和物质储备,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应急处置效率不高,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往往造成大的浪费和损失。

(三)应急宣传教育比较薄弱

就我县突发事故发生的情况来看,学校安全事故大多是学生安全知识缺乏间接或直接引起的,受传统教育体制等因素制约,安全教育工作还比较薄弱,学生安全素质普遍不高,安全意识淡薄。虽然学生随着年龄、学历的增长,具有相应的判断和识别能力,但多数学生对安全知识了解、掌握得不深,主观上存在过于自信或麻痹大意,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个别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高学分,对学生安全宣传教育重视不够,应急宣传工作仅停留在表面。

(四)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水平较低

一是少数学校应急预案质量低,操作性不强。有的照搬照抄上级的和他人的应急预案,依葫芦画瓢;有的大部分篇幅是原则性用语,上下一般“粗”,可操作的实际内容少;有的执行主体不明确,预案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有的文字冗长,拖沓繁琐,没有结合实际与学校的情况来写。二是学校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滞后。有的学校应急预案制定后就束之高阁,对预案不公布、不宣传,对预案中规定的处置原则、要求、程序及技能等不进行培训,更不结合实际进行演练,使预案成为“摆设”和应付上级检查的“挡箭牌”;有的在预案实施后发现有不适应之处,也不进行修订、完善,致使预案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不强。

三、推进校园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强化校园应急管理的组织保障

教育主管部门要把校园应急管理工作列入对各学校年终考核的内容,并要求学校设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对涉及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大问题及时做出决策;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及时组织工作组赶赴现场实施抢救、抢险并做好各项善后工作。应急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处理工作办公室,其主要工作职责:一是负责日常的应急管理工作,二是紧急状态下的具体协调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期,在学校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的指挥下,负责落实应急管理小组的决策,协调各部门的应急响应行动,收集和分析各方面的信息并提出对策建议。

高校应急处理预案篇3

1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些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如成都高校大学生爆发的“钓鱼岛”反日示威游行活动及海南大学城西校区发生多名学生在食堂就餐后出现食物中毒现象等。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给学校的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而且也对学生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威胁。高校应急预案是高校应急系统的一部分,是确保应急响应过程中快速、有序和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行动方案和指导文件。然而,高校应急预案普遍存在预案涵盖范围不全、预案内容制定不细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高校预案的完备性进行评估,找出预案中缺失的部分和辨识预案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进一步完善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高校能够以预案为指导快速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2国内关于应急预案评估的现状及问题

国内已有学者开展应急预案评估的相关研究,但目前学术界内没有制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已有的研究大多数是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评价。杨云涵[1]提出构建预案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综合评分法对每一级指标进行打分,通过评分得出预案的完备程度。郭子雪[2]选取预案处置的快速性、内容的合理性、保障的充分性、消耗费用的合理性以及广泛适用性这5个指标,建立基于直觉模糊集的方法来评价应急预案的完备性。薛元杰[3]以对照法为依据重点对预案的充分性、可行性、完整性、可接受性和符合性这5方面进行评估,并以真实应急预案为例具体描述评估过程。

以上学者的研究都是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对预案进行评价,从而获得指标数据。但是,这种评价方法存在以下局限性:第一,它很难忽略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全面的问题,从而使预案的完备性评价出现误差。第二,在选取评价指标时评价人员容易受到自身的认知水平、思想意识和个人偏好等主观方面因素的干扰,从而使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受到影响。第三,最后的评估结果也是依据评估评价人员的主观意识来判定该指标的符合性,这种评价方法很难发现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的修订建议较为片面。基于此,笔者选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对高校应急预案的完备性进行评价。

3应急预案的完备性评估

31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完备性评估方法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多是从定性的角度来评估应急预案,大都难以量化。在本文中笔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故障树分析方法来评估应急预案的完备性。故障树分析方法(Faulttreeanalysis,Fta)也叫事故树,是一种描述事故因果关系的有向图,它在分析导致系统故障的各种因素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对系统中的风险进行和识别和评价,来达到提高系统性能的目的。国内的刘吉夫[4]学者已经将其应用于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的完备性评价中了。基于此,笔者将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搜集到的高校应急预案为依据建立高校类应急预案的标准故障树,对应急预案的完备性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完善高校应急预案提供依据。

32高校应急预案完备性评估的步骤[4]

(1)以收集到的各大高校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依据建立高校类应急预案的标准故障树。其中顶上事件是“应急预案不完备”,同时选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响应”“事后恢复与重建”为顶上事件的中间事件,依次往下寻找使这些中间事件不完备的各个基本事件,最后建立标准故障树。

(2)从所建立的高校类应急预案的标准故障树中得出系统中基本事件的集合,其中基本事件的权重从故障树的结构上来确定,采取从上至下逐层计算的方式将每一基本事件的权重求出。方法如下:p(ei)=1,当ei为顶上事件时;p(ei)=p(ej),当ei不是顶上事件且逻辑门关系为“或”时;p(ei)=1tp(ej),当ej不是顶上事件且逻辑门关系为“与”时。式中,p(ei)是事件ei的权重;事件ej是事件ei的直接上层事件;t是事件ei的直接子事件的个数。

(3)将待评价预案的基本事件与高校类应急预案标准故障树中的基本事件相比较,得到待评价应急预案缺失的基本事件。

(4)通过公式计算出预案的完备度,公式如下:p不完备度=ni=1p(ei)m×100%,p完备度=100%-p不完备度。式中,p不完备度是待评价预案的不完备度,m是标准故障树中最小割集的数量,n是待评价预案中缺失的基本事件的数量,p完备度是待评价预案的完备度,p(ei)是基本事件的权重。

4结论与建议

41不仅关注预案总体的完备性,还应着眼于应急管理各阶段的完备性

通过对《中国民航大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完备性进行评估,得出预案总体完备度是7695%。其中在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中监测与预警阶段完备度最高,预防与准备阶段的完备度最低。应急管理各阶段内容的完善与协同配合才能使应急管理的结果最优,因此,需对预案中的每个阶段进行完善。

42修改原有预案,在原预案中增加缺失的基本事件

通过对《中国民航大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完备性进行评估,得出该预案缺失的基本事件有14个,依次为未提供避难保障?鏊?、未宣布应急结束、未启用避难场所、未进行保险理赔、未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评价、未动员社会力量、宣传教育力度小、宣传教育渠道狭窄、培训演练的规模小、培训演练的频率少、未监测事件发展趋势、高校突发事故的分类不全面、没有某级事故的分类标准。这些缺失的基本事件就是应急预案中需要予以完善的方面,同时也是应急管理中薄弱的环节。

43预案中突发事件的分类不仅要涵盖全面,而且要考虑地区和学校特色

中国民航大学地处天津市,在制定预案时应考虑雪灾、沙尘暴和重度雾霾天气等因素。同时,由于中国民航大学毗邻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也应该考虑到飞机冲出跑道等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中国民航大学通过一座天桥将南北院两个校区相连,在天桥下的高速公路上也可能会发生学生被撞的事件等。这些都是在进行预案的分类时应该考虑的。

高校应急处理预案篇4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法治化

在改革开放40周年国家取得一系列瞩目成就的背景下,高校规模进一步扩大,高校人数上升,高校的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加。为了保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维护校园秩序,达到立德树人、为党和国家培养人的目的,在此,明确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厘清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现状,提出法治化视阈下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制度的路径。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的内涵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突发事件的含义为:“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突发事件”应该界定为“对学校教学及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在高校内突然发生的造成影响的事件”。高校突发事件包括学生自杀、受伤、死亡、急病、发生意外事故、学生打架、学生群体性抗议、集会,在校诈骗、在校食物中毒、学生网络诉求等。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层面

高校的各类管理制度,即纪律规章是指高等院校为实现高等院校教育行政管理目的,在上位法规定的范围内制定的规范高校管理秩序的各类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具有普遍约束力。高校管理制度的规范文件是我国高等教育行政法规延伸,具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性质,属于准抽象性质行为。高校管理制度汇编是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主要依据之一。但在主要表现为权力来源、相应措施是否符合比例原则等方面缺少法律依据和授权,过分细化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在有时会违背上位法而在效力上存在缺陷。

(二)实践层面

1.缺乏常设的应急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

由于人手配备和机构设置等原因,我国高校目前普遍缺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目前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办法是事件发生后临时组成应急管理小组,整个应急管理机制的运行效率有待提升。此外,部分高校的各职能部门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职责不清,临时的应急工作小组往往是各级领导身兼数职的兼任,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会出现多头指挥,在前线的工作人员无决策权,有决策权的人没有和当事人及时沟通等情况,这降低了突发事件处理的效率。

2.应急预案缺少时实践性验证

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要想有序、高效的处理突发事件,应当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预案,精确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的步骤,预案详细、可行,具有实操性。但纵观我国近年来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部分高校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存在不足,许多预案过分经验叙述,没有具体到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处理步骤这就为预案实际的操作增加了不少的困难,应急预案在实践中难以成为指导依据。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完善高校应急管理的法规体系

理顺涉及高校应急管理的现行法律法规高校应急管理面对的问题多样,涉及面较广,需要兼顾权力配置和权利保障,管理过程中也需要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作为依据,所以需要完善各种法律法规,指导高校应急管理活动。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高校应当具有相对的自治管理权,各级高校可以在各类教育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进行合法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在上位法规定范围内制定相应文件。

(二)加强突发事件的预先演练和定期培训

在高等院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定期进行演练和应急类的培训,增强师生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度、适应度等。高校应该定期举行消防演习、火灾地震逃生培训,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急救知识的讲解、侵权事故的法律知识等,完善校医院、保卫处、总务处、学生处的协调处理能力。对学校制定的突发类应急预案,应当在通过线上和线下强化学习,让全体师生了解突发事件的处理步骤,同时加强对演练情况的总结分析。

(三)优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指出突发事件预案应当包括事务处理步骤、保障措施、人员配备、运行职责等内容。各高校要根据自身情况,按照不同类型和性质的事件制定预案,同时按照法律形成处理意见。编制预案必须简明扼要,方便查询使用,切忌繁文冗长。可以将突发事件处理流程编辑成册印发给各个师生和部门。面对波谲云诡的国内外环境和日益多元化的学生价值观,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几率大幅度提升,在法治化的框架下处理突发事件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必然趋势,依法治校,突发事件处理的法治化是当今社会的必然选择。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探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策略,以实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制化和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谢慧.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之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

[2]王珊.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2012(8).

高校应急处理预案篇5

[关键词]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权重topSiS法

1引言

随着社会变迁的不断加剧,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的突发事件急剧增多: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先后4次将4名同窗室友杀害、2006年6月郑州大学拒发毕业证书导致学生发起大规模骚乱、2008年3月东南大学发生严重火灾、2008年11月上海商学院一宿舍楼失火致使4名女生丧生、2009年9月南京大学发生“寂寞门”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引起了各大高校甚至全国范围的震惊,一次又一次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高校的应急管理不容忽视,突发事件的高效处理不仅影响着广大教育者和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对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高校突发应急事件管理面临如下复杂性特点:(1)学校管理方式落后,学生危机意识淡薄;(2)社会不稳定因素集聚,潜伏着比较严重的社会危机;(3)校园突发事件情况多样化,处理方式综合性要求高;(4)政府高度重视校园突发事件处置,但应急管理任重而道远。

理论研究方面,现有研究侧重于高校应急管理能力的定性分析与评估,没有建立完善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没有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对高校现有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没有建立基于调研结果的综合评估模型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研究。本文从五个方面考察了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定量分析方法比较了南京五所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

2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2.1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考虑到高校应急管理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的特点,本文从五大方面考察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即应急预警能力G1、基础保障能力G2、快速响应能力G3、应急事件处置能力G4和应急事件研究管理能力G5,应急预警能力由应急预案的制定X1、应急预案的评估X2、应急知识培训与教育宣传活动X3、应急预案的模拟与演练X4来测度,基础保障能力由应急资源的储备X5、应急资源的优化与布局X6、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X7、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X8来测度,快速响应能力由接警与处警能力X9、突发事件评估与分析决策X10、应急资源管理X11、检测预警系统X12来测度,应急事件处置能力由现场指挥调度能力X13、突发事件的恢复与重建X14、灾后信息来测度X15,应急事件研究管理能力由应急预案的评估与改进X16、保险的使用研究X17、突发事件后心理支持X18、灾后事件的评估与学习X19来测度。

2.2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

考虑到评估指标权重在评估过程中的敏感性和重要性,本文从主、客观综合赋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层次分析法、信息熵法和实地调研法,得出综合赋权指标权重,使得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的权重数据更加准确,具体结果如下:一级指标G1-G5的权重分别为:14%、30%、26%、21%和9%;二级指标X1-X19的权重分别为:19.18%、22.92%、20.05%、37.85%、29.08%、25.81%、29.69%、15.42%、17.82%、23.34%、29.71%、29.13%、53.74%、28.96%、17.30%、17.26%、27.72%、35.48%、19.54%。

2.3基于topSiS法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方法

在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过程中,各方案为被考察的若干高校,评估指标即为本文所提出的五大指标,通过定量模型的分析,以比较分析高校在应急管理能力方面的差距。

3南京五高校的调研研究

3.1调研过程简述

作者在南京选择了五所高校进行调研,其中有全国排名前10的“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有“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有综合性大学,有以航空航天、信息科学、水利、医药为特色的大学;五所高校分布在仙林和江宁大学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依据上述指标体系设置了调查问卷,分别在五所高校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该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调查范围涉及在校学生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

3.2基础数据分析

依据调查结果,以打分的形式对五所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估。五所高校的得分结果显示,被调查的这五所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基本合格,但结果并不乐观,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南京高校应急管理能力的总体情况,各高校对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设与评估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已经采取的措施有效性仍需加强,师生满意度并不高。

3.3基于topSiS法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调查结果分析

依据得分结果,采用线性比例变化法和线性加权方法得到加权标准化矩阵,见表1。

基于topSiS法,得到理想解为:V*={0.19,0.23,0.20,0.38,0.29,0.26,0.30,0.15,0.18,0.23,0.30,0.29,0.54,0.29,0.17,0.17,0.28,0.35,0.20};负理想解为:V-={0.19,0.15,0.14,0.26,0.24,0.19,0.23,0.13,0.14,0.16,0.21,0.23,0.40,0.24,0.15,0.15,0.17,0.25,0.17};各方案到理想解的距离分别是:S*a=0.2778,S*B=0.1407,S*C=0.2650,S*D=0.3061,S*e=0.0954。各方案到负理想解的距离分别是:S-a=0.0883,S-B=0.2375,S-C=0.0917,S-D=0.2520,S-e=0.2625。各方案的相对贴近度分别为:C*a=0.2412,C*B=0.6280,C*C=0.2571,C*D=0.4683,C*e=0.7334。用理想解法得到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的排序结果是:e>B>D>C>a。e高校的得分离理想解最近,而a高校和C高校离理想解较远。从表1可以看出,各指标的理想解分布比较平均,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每所高校都有自己一定的优势,而各指标的负理想解主要集中在a高校和C高校,说明a高校和C高校在一些方面很欠缺,亟待加强自身的应急管理能力。

3.4高校应急管理改进措施

针对调研结果发现的南京高校应急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1)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评估。高校制定应急预案时应重视预案的合理性、及时性、可操作性,制定详细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应急预案的服务对象是全校师生,因此,师生的满意度不容忽视。

(2)居安思危,积极开展应急知识培训和教育宣传工作。广大学生危机意识淡薄是导致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上述基础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学生对应急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并且,学生学习应急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学校的培训和教育。因此,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应急知识培训和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教会学生基本的逃生常识,增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3)定期进行应急预案的模拟演练。应急预案是否合理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对应急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需要通过实践来考察,因此,高校应重视应急预案的实施,定期进行应急预案的模拟演练。

(4)增强各部门间的协作,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高校应急管理的快速响应能力和应急事件处置能力直接影响到突发事件的处理效果和师生的安全,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接警和事故通报程序,迅速掌握突发事件情况,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权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5)信息公开透明,做好善后工作。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向师生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是学校的责任。信息的公开程度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活与生命安全,而从调研结果来看,指标X9的得分普遍很低,因此,高校应当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及时公开准确的信息。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是消除由于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的关键。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善后工作,将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影响和处置工作的进展及时向广大师生公布,以消除恐慌心理。

(6)重视心理干预和心理支持。近年来,由于社会不稳定因素集聚,大学生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压力,这就对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调研结果来看,各高校都能提供一定的心理咨询服务,但服务效果有待改进。因此,高校不仅要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达到预防突发事件的目的,也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相关师生进行心理干预,消除不安全因素。

4结论

高校是人才高度积聚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应急管理关系到社会的安稳。论文提出了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用综合赋权方法设定了指标权重,以南京高校为例,分析比较了五所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差距,并提出了若干措施。下一步的研究集中于分析相关措施的有效性,并基于成本的角度提出最优的改进与资源投入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R].中国行政管理,2006,(10):6-9.

[2]加强高校公共应急管理工作,努力建设平安和谐校园――李卫红副部长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活动上的讲话[R].教育部通报.2006,(19):28-30.

[3]刘伟,张万红.加强我国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策略分析[n].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2):133-139.

[4]孙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06,(52):50-51.

[5]BoardonnaturalDisasters.mitigationemergesasmajorStrategyforReducingLossesCausedbynaturalDisasters.science’scompass,1999,(6):1943-1947.

[6]m.Crichton,R.Flin.trainingforemergencymanagement:tacticaldecisiongames.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2001.255-266.

[7]CampusCrisismanagement:aComprehensiveGuidetoplanning,prevention,Response,andRecovery[m].SanFrancisco:Johnwiley&Sons,inc,2007.

高校应急处理预案篇6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校舍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活动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等方面的事故及师生集体上访、游行示威、静坐、罢教罢课等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的涉稳事件。

二、工作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校园安全事故和涉稳事件、维护校园稳定的运行机制;规范和指导应急处理工作,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及时控制各种突发事件;高效组织应对工作,确保学校及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校园和社会的正常秩序。

三、工作原则

稳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前提和保障,稳定是压倒一切工作的前提。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力以赴,确保稳定”的原则,按照工作领导机构的部署,实行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努力做好学校安全防范和维护校园稳定的各项工作。把应急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中,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把安全事故和涉稳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下,把矛盾化解在未激化之时;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克服麻痹思想,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保证发现、报告、处理等环节紧密衔接,做到机构、人员、物资三落实,并积极争取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保证对安全事故和涉稳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和快速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控制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或危害。

四、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机构 (附后)

五、应急处置反应

发生事故或涉稳事件后,应急处理指挥部应根据实际实际启动相应反应。

l、应急处理指挥办公室值班制度。

“两会”等重大活动期间,应急处理指挥领导小组成员实行电话值班制度,必须保持24小时开机。

2、建立安全事故或涉稳事件“零报告”制度

各值班小组负责人负责在每天下午6:00前向各地区教体局报告学校的安全或维稳情况。如遇突发事件或察将有安全事故或涉稳事件要发生,必须第一时间报到上级有关部门。

3、应急处理指挥领导小组收到发生安全事故或涉稳事件的信息后,应立即启动就急预案,落实各项处置和防控措施,同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六、应急处理步骤

(一)安全事故报告及处理程序

l、应急准备与预防

(1)加强学生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2)全面开展学校安全检查和做好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重点做好消防、校车管理、食品、学校从业人员资格、内部管理制度的检查,认真、细致地排查安全隐患,做到检查彻底,不留死角。

(3)应急处理指挥领导小组收到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风险信息后,应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按照预案做好应急准备和预防工作;事态严重时及时上报地区教体局,并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2、启动预案

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学校负责人,学校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教体局报告,报告内容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情况。应急处理指挥领导小组应立即组织人员对事件进行了解查实,提出处置方案并组织实施。

3、涉稳事件的处理方案

(1)报告制度实行书记、校长负责制。

(2)学校发生或接到突发安全事故后,知情者必须在第一时间内(5—10分钟)向书记、校长报告,并及时向公安、交警、卫生、消防等相关部门报案请求援助。学校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本着“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果断处理,积极抢救,指导、组织现场人员离开危险区域,保卫学校贵重物品,维护现场秩序,做好事故现场保护工作,上报学校突发事件有关材料,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3)书记、校长接到突发安全事故报告后,根据事故情况在2小日寸内及时向文教体局汇报,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组织抢救和善后处理工作。

(4)校内报告程序:当事人或目击者一学校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成员——书记、校长——教体局。

(5)报警电话:火警:119;匪警:1l0;急救电话:120;交通肇事:122

(二)涉稳事件报告及处理程序

1、应急准备与预防

(1)要切实承担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责任,根据《

XXX教育厅关于做好维护教育系统稳定工作的紧急通知》(X教[20XX]2号)通知精神,在“两会“召开期间,对教师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一次排查调处工作,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发现和就地消除不稳定因素。

(2)要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师德和思德教育,让广大师生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牢固树立大局意识;高度警惕并自觉抵制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集团及其分裂破坏活动的渗入校园进行捣乱破坏活动,打击利用宗教名义进行的非法活动,维护社会各谐安定。

(3)要实施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提高服务意识,关爱师生,切实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4)加强网络管理和监控工作,预防有人利用网络散布反动言论,利用网络腐蚀师生的思想,甚至煽动师生参与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活动。

(5)应急处理指挥领导小组收到可能引发涉稳事件的风险信息后,应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按照预案做好应急准备和预防工作;事态严重时及时上报地区教体局,并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2、启动预案

涉稳事件发生(发现)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学校负责人,学校负责人接到报后,应当立即向地区教体局报告,报告内容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情况。应急处理指挥部应立即组织人员对事件进行了解查实,提出处置方案并组织实施。

3、涉稳事件的处理方案

(1)如发生集体上、游行示威、静坐、罢教罢课等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的涉稳事件时,必须第一时间报到区教体局。

(2)应急处理指挥领导小组收到发生上述事件的信息后,立即进入指挥岗位,具体部署防范工作,总指挥要亲临指挥,现场处置工作组人员要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并做好说服教育工作,防止事态的扩大和引发群体性事件。

(3)应急处理指挥领导小组要进一步检查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处于临战状态。要认真落实值班和信息报告制度,应急处理小组要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学校领导要坚守岗位,指挥调度,根据事态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必要时,联合公安、综治等部门做好应急处理工作,同时向有关部门汇报落实情况及存在问题。

(4)要严格遵守宣传纪律,不许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

七、善后工作

发生安全事故或涉稳事件处置后,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要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并写出书面报告。在加强正面引导的同时利用事故(件)的经验教训对师生进行教育,迅速恢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认真检查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杜绝类似事件再发生。

八、建立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教体局。

发生安全事故或突发事件日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有关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l、隐瞒、缓报、谎报或阻碍他人报告的;

2、未按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

高校应急处理预案篇7

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以下简称学校)高度重视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置,有效地维护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为了进一步提高各地各校防范突发事件的意识,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保障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现就做好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认识

本通知所指的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突发事件,如:溺水等安全事故、楼梯间踩踏事故、火灾事故、校园行凶事故、校园交通事故等。加强这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重要职责,也是防范和减少突发事件,维护学校稳定的需要。各地各校必须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和“有备无患,积极预防”的思想,切实提高认识,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摆上重要工作日程,予以落实。

二、建立健全应急指挥系统和应急预案

各地各校要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要由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直接负责,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各部门、各工作人员要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并以制度固定下来。

各地各校要根据各类突发事件的特点,组建不同类别的应急预备队,应急预备队在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明确专门人员,分别具体负责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一旦遇到紧急情况,立即投入一线使用,发挥实际作用。

各地各校要结合新修订的《*省教育系统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教办〔20*〕5号),对安全工作各类应急预案制定情况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和修订。应急预案的修订,要本着简单明了、便于遵循的原则,增强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坚决杜绝文牍主义和形式主义。

三、切实规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程序

安全事故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程序主要包括:

(1)最早发现突发事件的人员(包括当事人、见证人等)要立即向学校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报告。

(2)学校领导要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如因不可抗力不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的,必须立即安排其他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负责指挥,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处置工作。

(3)现场指挥者要迅速召集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组织有关人员现场分工,投入应急预备队,紧急施救;同时要向县、区教育部门和相关部门报告(农村学校向乡镇党委、政府和县、区教育部门及相关部门报告),争取支持;县、区教育局接到报告后,要按规定向地方政府报告,并向上级部门报告。

(4)现场处置要根据各类应急预备队分工,充分发挥其应急作用,包括:紧急救人、救灾;电话报警、求助医疗急救部门、卫生防疫部门等;切断电源、煤气、封存危险物品、设置隔离带、疏散人员等,消除继发性伤害;有建筑物倒塌的,要密切关注倒塌建筑物内部人员情况以及连带建筑物险情,采取紧急避险措施;有行凶作案的,要设法控制凶手,保护现场;有人员伤亡的,要立即送医疗部门抢救,并通知伤亡人员家属;有污染物的,要控制污染源,协助相关部门查验;发生中毒的,要密切观察相关人员情况;有受灾人员的,要及时安置好受灾人员。

(5)善后处理:分清责任,依法合理、公正处置,必要时要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争端或纠纷;做好死亡人员安葬、家属抚慰等;必要时协助联系保险公司,做好赔付工作。

(6)及时总结教训,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召开会议、相关文件等,开展针对性教育,改进本校、本地工作。

四、高度重视信息报告和信息工作

1.突发事件发生后,各地各校要按规定上报信息,紧急情况下,可先电话简报,然后再以文字材料上报详细情况。上报信息包括以下内容:

(1)事件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规模、涉及人员、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等情况;

(2)事件起因分析、性质判断和影响程度评估;要注明是否周末、假期,学校是否负有相应责任;

(3)已采取的措施及公众和媒体等各方面的反应;

(4)事态发展状态、处置过程和结果,如有经济赔偿,要注明额度等。

2.突发事件发生后,各地各校要充分考虑信息时代的特殊性,增强整治敏感性,掌握信息主动权。对任何突发事件都不要掉以轻心,孤立看待。要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及时确定事故性质和责任,以积极的态度,适时以适当方式整理和信息,正确引导媒体宣传,防止事态非正常扩大,引发负面影响,严禁擅自不准确信息。

3.对校外发生的、非学校行为引发的、学校也无监管责任的、涉及学校和师生利益的突发事件,各地各校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其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要在分清责任的前提下,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妥善处理,及时了解相关情况,按规定上报信息,必要时,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保持与新闻媒体的沟通,正确引导新闻媒体和公众舆论方向。

五、要加强对本通知精神的贯彻和宣传

1.积极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各地各校要结合教育厅《关于确定5•12安全演练日和5•19安全培训日通知》的规定,积极开展应急预案的学习和演练,通过必要的演练,切实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能力,使应急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类应急预备队人员,遇到紧急情况,知道如何分工,如何施救,如何报告。同时通过预案演练,及时发现日常安全工作的漏洞,改进措施,加强管理。

高校应急处理预案篇8

一、安全事故应急组织机构:

1.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

总指挥:校长

副指挥:xxx

成员:xxx

2.安全事故应急队伍:

各班主任

各科任教师

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防火安全预案:

1.防范预案:

严禁学生将火柴、打火机等火种带入学校。

严禁学生在教室里使用用电设备等。

严禁在校园内存放或燃放烟花爆竹。

严禁在校园内焚烧废纸、树枝、树叶等。

组织师生听取消防安全知识讲座。

进行学生自护疏散、消防器材使用及紧急状态时切断电源等学习、演练。

教育学生不私自上山,必须有家长陪同上山,严禁携带火种上山。

2.应急预案:

出现火警:立即组织有效扑救,切断电源、燃气源等火源,防止火势蔓延。

迅速组织学生从最靠近的安全通道疏散(不得组织学生扑救)。

在实施第一、第二条款同时,立即向学校领导报告,严重的直接向街道领导报告,必要时拨打119火警电话,以求援助(火警电话必须讲清楚事发地点、所处地域、方位、火情种类等)。

及时组织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

排查事故原因,及时处理并上报。

(二)用电安全预案:

1.防范预案:

组织对学生及老师进行用电安全知识辅导。

学生宿舍内严禁使用电炉、电水壶、电热毯等?html--活动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共3页,当前第1页123

体育课、活动课前必须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然后才实施活动项目。

按规定开展学生跳高、长跑等课程项目,事前必须做好防护工作。

高温时段学生体育课因地制宜,或安排到室内,以防学生中暑。

2.应急预案:

遇有学生发生晕倒、抽搐等中暑症状或发生其它安全意外时,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救治。

遇有学生四肢无力、面色苍白等症状,立即将其安置阴凉通风处,并给予补充水份。

发生上述第一、第二条款情况立即向学校领导报告。

分析原因,及时作出处理意见。

(五)教室课间活动安全预案:1.防范预案:

教育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得拥挤,不推人。

学生在教学区,不得在走廊内打闹,不得撞击玻璃栏板或攀爬走廊护栏,以免发生坠楼事故。

严格禁止学生攀爬教室窗台。

要求学生在教室活动或打扫卫生时注意安全,不要碰电源插座。

要求门卫到点锁好大门,落实来人、车辆登记制度。

定期检查教室内各种设施,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2.应急预案:

遇有发生安全伤害事故,伤情严重的立即送往医院诊治。

一旦发生学生安全严重伤害事故,立即向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报告,拨打120急救电话,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分析事故原因,及时处理上报。

(六)交通安全预案:

1.防范预案:

对学生加强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防患意识。

在校门附近树立好交通安全提示牌,提示来往车辆注意行人安全。

2.应急预案:

发生交通事故时,对受伤人员及时送医院抢救,并要记清肇事车辆的型号、牌号。

保护好事故现场以及重要物品、证据。

迅速向交警部门报告,再向学校、家庭、其它相关部门报告。

做好家长、家属的工作。

配合交警部门做好调查、取证、事故处

理等工作。

(七)流行传染病安全预案:

1.防范预案:

加强流行传染病预防教育。

加强个人卫生教育。

2.应急预案:

学校发现有传染病症状的学生,应立即通知家长将患病学生带到医院检查就诊,有传染病的教师不得带病上班,凡患传染病的师生须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后才能返校。

学校发生特殊传染病,要迅速利用学校隔离室对患病师生进行隔离观察,及时报警110、120电话请求援助,通知患病师生的家长和亲属,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学校对传染病人所在的教室及涉及的公共场所要及时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师生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及时将发现的疫情上报街道及相关教育部门、卫生防疫部门,并作好病人的跟踪工作。

(八)社会实践、校外活动安全预案:

1.防范预案:

外出前认真做好安全防患教育。

2.应急预案:

高校应急处理预案篇9

关键词:处置;突发事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084-02

高校历来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高校的稳定从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社会的稳定。自从2003年“非典”事件之后,全国关注高校突发事件的专家和学者日渐增多。国务院在2006年1月8日颁发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表明国家层面上对稳定的注重。当前,各类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必要的应急处置预案,不断健全各项工作机制,有效确保了高校的稳定。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影响高校稳定的各类突发事件日益增多,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尚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笔者就目前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高校处置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我国高校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不同地区和类型的高校实际情况差别较大,造成当前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存在如下问题。

(一)应急预案的制定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和应急能力建设缺乏系统认知,这直接导致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体系不健全,应急预案层次不清。

2.预案的制定缺乏充分的校园风险和应急能力评估,制定过程不够科学。预案内容相对简单,很多内容表示都只是一般的管理要求,有些应急预案并未完全设计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四个阶段;同时,应急救援和协调机制方面的可操作性不强,很多解决方法和措施不具体,责任不明确,保障措施单一。

3.有些高校的应急预案制定和年份距今已经5至7年,之后从未进行修订和完善,完全无法适应近年来日新月异的环境变化和办学实际的发展。

(二)现有管理体制有待改进,工作机制急待转变

1.缺乏高效统一的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综合协调指挥机构。

目前,高校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机构大多为虚设的领导(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某个部门,虽然这种临时机构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其缺点非常明显:平时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动态分析和预警缺位,无人对潜在危机作分析预警;工作不具有延续性,经验不能有效保留;需要处理各部门的合作,大量时间浪费在部门间的协调上;工作人员都是抽调的往往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影响工作效率;由于事先没有专业人员研究政策和组织进行专家预警和预测,领导小组很难在短期内获取所需信息。在这种体制下的危机处理容易形成多中心、多环节,不利于统一指挥。

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当前国内各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有关部门都是平级单位、部门,相互之间没有管辖权与其他制约关系,完全靠部门的自觉。而我国还停留在传统的行政命令管理模式下。在这种情况下,若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规定与额外的激励机制,相反,工作失当还必须承担原本似乎可以推脱的责任,有哪个部门愿意“积极响应”呢?

二、进一步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对策机制

完善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对策机制的根本途径是:“依法办事,科学管理”,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制度建设,依法治校

实施依法治校,推进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规范、高效、反应迅捷”的管理体制。

1.完善决策机制,确保决策的科学民主公开,不因决策失误或程序不完备而引发事端。建立健全各项重要决策会议制度;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建立由管理者、专家学者和学生组成的决策咨询机构,充分发挥各参谋咨询机构和群团组织的作用,强化其参谋咨询功能;规范决策程序,建立学校重大事项和涉及师生员工利益政策出台的法律咨询制度和听证制度,制定师生申诉制度,开辟申诉渠道,形成规范的学校决策体系。

2.建立规范、高效、反应迅捷的管理体制。在实践中,高校要确定法定化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程序,提升预案内容要件及其工作的完备性,并且强化科学的预案培训及演练工作,从而实现理想状况下,应急预案导向鲜明、目标清晰、可操作性强;实践重心下移、分类指导的管理思想。抓好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及时反馈制、工作公开制、效能考评制和失职追究制,建立规范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3.加强依法治校工作,依法处置纠纷。依法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学校依法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水平,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维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4.及时做好内部矛盾的调处工作。要倾听师生的心声,认真考虑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意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公正性和配套性;倡导团结协作宽容精神,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调处化解;对师生反映的热点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梳理,校领导分工负责,提出建设性的彻底解决方案。

(二)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工作管理,提高学校、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应急处理能力

比照发达国家层面的危机应急管理机构,例如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下设减灾局、抢险应变与复原局、行动支援局等7个局和10个地区分部;日本各级政府均设有“防灾会议”(灾害发生时自动转为灾害对策本部),并下设防灾中心。国外这些危机(灾害)应急机构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应急管理部门,在危机(灾害)发生时能够起到统一指挥、协调各方的职能,平时则进行信息收集、分析、预测,并提供决策参考。

因此,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也必须建立一个有机地,多层次的管理组织。具体来说:

1.建立健全各级组织。建立健全从学校到各学院、各单位的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并有办事机构和涉及安全具体分项工作的安全员,定期召开安全稳定工作会议,及时分析总结情况,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组织严密、信息畅通、运作高效的领导组织机制。

2.抓好学校基层保卫组织的建设。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责任到位的工作作风,各学院和直属、附属单位都要建立基层治保组织,人员专兼结合,对专职治安人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之成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排头兵。

3.全面推进校卫队与保安正规化建设。

发挥校园“110”生力军、突击队的作用,重视提高员工的理论与身体素质,实现保安队伍专业化;重视保卫队伍建设的物质保障,不断增加投入,改善器材装备,增强应急能力,满足建设“平安校园”所需装备的要求。为全面推进学校建设“平安校园”活动提供根本保证。

4.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配齐配足学生政治辅导员,加强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育和作好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能力的培训,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考评激励机制。辅导员要改进工作作风,坚持深入班级、深入宿舍、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需要和困难,着重做好经济特困生等特殊学生的工作,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等日常思想行为表现,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三)落实责任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就是通过外部刺激,使个体产生出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力量。若能够建立一种“人人受重视,个个被尊重”的文化氛围,使得每个人的贡献都受到肯定、赞赏和褒奖,这样,员工就时时受到鼓舞,处处感到满意,有了极大的荣誉感和责任心,自觉地为获得新的、更大的成功而瞄准下一个目标。研究激励理论的学者认为,最有力的激励手段是让被激励者觉得自己确实干得不错,发挥出了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因此,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于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它,可以有效避免相关部门在处理事件时相互推委、解决问题时不情不愿的现象。

(四)建立物质保障机制

物质保障包括资金支持和物资支持两个方而。高校在每年制定财政预算时应将处理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经费预留出来。国家《预算法》中也明确规定,应按照本级机构预算支出额3%用于预算当年的突发事件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高校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资金问题常常制约事件的有效扼制。高校应当保证应急处理所需的必需物品。例如,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要确保医疗卫生、救护设备、救治物品等常用物质的供应以免延误时机。

突发事件是影响高校稳定的重大诱因,能否妥善处理关系到高校乃至社会的安宁,而面临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给突发事件的产生带来了新的、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也给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课题。重视突发事件是高校发展和适应现代社会复杂变化的需要,是学校党政驾驭复杂局面和应对、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重要表现。积极应对和控制突发事件,对于广大干部、管理者和学生辅导员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向宇,陈德军.浅析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J].保卫学研究,2006(1)

[2]杨晓冬.当前高校保卫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及应对策略[J].保卫学研究,2003(5)

[3]王民忠,石新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5(6)

高校应急处理预案篇10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演进性、复杂性和裂变性等特点。应急管理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应急管理的规律,建立健全高校应急管理体系,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当前,我国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不健全,应急能力比较低,应急管理意识淡薄,管理理念滞后,危机意识淡薄,缺乏制度保障,参与主体不足,未形成大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综合协调能力弱,高校出现突发事件时,应急管理组织一般为临时性的松散组织。这类组织对于实施持续有效的应急管理来说存在着先天不足,使高校在突发事件状态下的整合能力与应对能力大打折扣。心理干预缺失,不能为应急管理提供心理支持等等,因此,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

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中应建立预案启动体系、应急组织体系、应急决策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应急沟通体系和善后处理体系。

(一)应急管理的预案体系

应急管理预案指提供应付、处理突发事件所需要的人力、组织、方法和措施的一整套方案。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不确定性、多元性、敏感性、危害性、新闻性等特征,决定了高校应急管理不同于其他的日常管理,要想使高校应急管理工作能有序且高效地进行,就需要及早制定书面的应急管理预案作为应急管理的行为指南,并在实践中对其不断修订和完善。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刻启动相应预案,垂直领导,指挥到位,做到临危不乱,沉着应对,令行禁止,形成合力,把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

一般来说,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由决策系统、实施系统、咨询参谋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组成。高校应急管理的决策中枢系统应由学校的核心党政领导组成,一般以三到七人为宜,其职责主要是针对危机事态进行决策并统一指挥应对危机,制定应急预警方案、应急管理计划及应急处理程序,建立善后修复与转化体系,指定合适的对外发言人等。同时,学校还应合理组建法律、卫生、心理、信息与宣传等专门委员会或应急小组作为应急决策的咨询参谋系统,使之为应急决策及其实施发挥专业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作用。

(三)应急管理的处置体系

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决定了必须在事件发生之前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置体系。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就是按照“有效控制,就地解决”的原则,立足抓早、抓小,以快制快。建立党委领导、行政指挥、校院联动、齐抓共管的领导组织保障体系。

党委研究决定学校防控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设立信息通报、教学协调、宣传教育、卫生控制、后勤保障、医疗救治、综合治理和检查监督等职能小组,按照工作预案,明确责任制,确定各个工作层面及环节的职责和责任,并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配置。接到学生突发事件报告时,要做好记录,要弄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原因、伤亡损失情况等内容。各个院(系)也要对应学校的机构和措施,建立完整的工作体系。这种体系的状态特征是反应敏捷、思路清晰、措施得当、部署落实。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建立起指挥机构,以组织权力来明确等级有序的指挥关系,形成清晰的指挥链,实现指令的迅速传递,是应急体系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四)应急管理的沟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