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的实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7:11

电子政务的实质篇1

[关键词]县级政府;电子政务信用;影响因素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148 

对于广大民众而言,电子政务信用是民众内心对政府的一种态度以及状态的体现,同时也是电子政务在开展公共服务过程必须要履行的一种职责。电子政务工作只有不断地保持实现对民众的承诺以及满足民众的需求,才能够确保其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提升民众生活质量以及电子政务服务质量,是当前政府电子政务获取依赖的主要手段。 

1民众参与积极性与电子政务信用 

广大民众与政府之间所呈现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政府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应该加大与民众之间的政务互动,构建起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需要产生互动,则需要选择有效的渠道来提供互动活动。民众参与到电子政务中管理政务,是广大民众选择动机以及意图的体现。同时,民众选择以电子政务形式来参与,表明其对电子政务有一定的依赖与信任。结合电子政务的分析可以发现,广大民众选择电子政务是因为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工作对比,具有及时性,并且能够让其工作流程更加公开、公正,体现出信息化办公的优势。从而很大程度地激发了民众对电子政务的高期望,同时提高了民众对电子政务进行体验的欲望。当广大民众对电子政务的体验欲越强,越能体现出民众对电子政务的信任度强。此外,从广大民众的需求角度来进行分析,发现更多的民众希望能够通过更便捷、更高效的形式参与到政府政务工作中,希望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以及管理工作中,让民众能够获得更多应有的经济利益以及社会权益。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电子政务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政府相关组织结构的重组,简洁的业务流程,实现了一站式服务的格局。从本质上减少了民众的办事成本的同时,还有效提升了政府的服务质量以及政务水平,促进了广大民众参与到政务活动的热情以及积极性。因此,广大民众参与积极性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动力。同时,民众参与到政务工作中的热情越高,对于电子政务的信任也就越强。县级政府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应该关注其工作的服务质量,要从民众需求的角度来分析民众参与的动机以及意图。这样才能够确保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工作的信誉能够得到保证,为民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县级政府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政务服务,才能够取得更多民众的信任,促进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工作的顺利开展。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县级政府电子政务还需要以稳定的技术,体现出电子政务所具有的有用性以及简便性,才能够对其进行推广,让广大民众满意。有了较好的满意度,县级政府电子政务才能够得到多数民众的信任,提高民众参与积极性以及电子政务信用。民众能够通过对电子政务的体验,来实现对社会的认知以及认同感,同时也能够提高广大民众的群体归属感,成为电子政务的使用者,增强其对电子政务的信任。 

2公务员信息素质与电子政务信用 

政府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政府是由组织机构所形成,而且每一个组织机构中设立有不同的工作岗位,每一个岗位中也配置有适合的工作人员。在政府中开展工作的相关人员在完成政府公务时,就成为了政府行为的实施主体。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政府公务人员利用电子政务方式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同时也能够行使具体的行政权力,提高了处理与民众息息相关的工作效率。因此,在开展电子政务过程中,政府公务人员所具有的信用素质成为了电子政府信用的主要组成,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到民众对电子政务的信任程度。换言之,当政府公务人员具备高素质时,会在具体工作中展现出较高的职业道德,并且以较强的工作能力以及诚恳的工作态度来对待电子政务工作,这样就减小了电子政务失信于民的可能性。通过对当前政府开展的电子政务而言,公务员的信息素质对电子政务信用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县级政府公务人员以及相关领导,应该具备丰富的信息知识,对于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敏感信息应该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同时也应该对电子政务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其较高的信息素质,来增强对电子政务的洞察力。此外,县级政府公务员还需要对政府实施电子政务有全新的认识,有效推进了电子政务的开展以及政府的转型,不断为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出谋划策,促进电子政务业务流程的整合。 

3服务质量与电子政务信用 

对于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而言,需要结合民众的需求来达到适用性、符合性以及满意度。民众在参与电子政务过程中,会在不同的阶段产生对质量的感知变化。简单而言,电子政务的服务质量是政府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与民众的互动过程所产生的。电子政务服务质量在接受其服务过程中,民众与政府公务人员的互动过程所产生,其服务水平的优劣对电子政务信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在开展电子政务工作时,需要依托政府转型与服务型政府建设,而且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地体现出民众的核心地位。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电子政务的精准性、及时性、可靠性以及高效性等特征,从民众对电子政务的需求点出发,提升民众对电子政务的满意度,从而让更多民众能够从内心接受电子政务服务,更好地参与到电子政务活动当中,提高民众对电子政务的信任。因此,电子政务服务质量,是增强电子政务信用水平的关键因素。县级政府在开展电子政务过程中,不仅需要通过电子政务活动来协助民众实现更多的经济利益以及社会权益,还需要不断地降低政务管理的成本,让民众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从当前我国县级政府所开展的电子政务管理办法来进行分析,民众之所以会选择电子政务的形式来参与政府的政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提供的服务质量。政府应该加大对电子政务宣传与普及的力度,让民众能够增加对电子政务的使用频率,并不断加强电子政务的服务质量,有效提高电子政务信用。在多种影响因素的促进作用下,民众能够从根本意识上接受电子政务活动,同时也提升了电子政务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让其能够更愿意使用电子政务。 

4结论 

综上所述,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工作开展过程中,民众对电子政务信任的基础是政府公务人员的信息素质,同时政府为民众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是电子政务活动的保证。具备了这些有效的促进因素,民众的参与动机才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提升,从而也能够提高政府电子政务信用。 

参考文献: 

[1]刘红丽,杨兰蓉.基于供应链的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估研究[J].情报杂志,2012(7). 

电子政务的实质篇2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管理网络技术

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面对着世界大多数国家正不遗余力地大力开展电子政务、构建电子政府,我们也着实感受到了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府的紧迫性。国务院总理同志在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政府管理创新与电子政务专题研究班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利用信息技术重塑政府的组织与管理,提高政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也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必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由此可见,电子政务已成为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的大势所趋。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及战略地位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提出来的,在当时它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为减少“橡皮图章”,加速政府对公众需要的回应,让美国人能更快、更方便的了解政府,并能一站式地满足公民向政府申请贷款、竞争合同、网上纳税等:二是为重塑美国政府系统,使之更富有效率,运作成本更低,并彻底扫除美国政府的官僚作风”。随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政府管理中的运用程度而不断变化和扩展,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学者们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做了多种多样的界定。这里主要采用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概念,认为:所谓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的一项项具体业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割的限制,全方位的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其核心是:大量频繁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务都通过设定好的程序在网上实施,而大量决策权下放个个人和团体,政府重新确立其职能,实施新的管理模式。它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电子政务必须借助电子网络信息技术,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和安全技术的支持:第二,电子政务处理的是与政府有关的公开事务,除了政府部门内部的行政事务以外,还包括与其他公共管理部门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协同办公与信息共享:第三,电子政务不是简单地将政府现有的业务、办公程序电子化,而是按照电子政务的规范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队政府现行的行政职能、行政组织及行政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对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

(二)电子政务的战略地位

在现代信息社会,传统政府的职能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政府唯有及时的调整自身的职能、尽快的向新型管理服务职能转变,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公众的需要。而以实现由传统政府的管理职能向现代政府的管理职能的转变为其根本目标的电子政务因此成为一种现实需要,有其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启动了一系列的政府信息化工程,如“金”字系列的政府重点信息化应用工程,“政府上网工程”等等,到目前为止,都己初见成效,并且实施范围还在进一步扩大。中国信息学会副会长、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乌家培教授认为:构建网上政府,实施电子政务在当前信息社会有其历史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政府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最大使用者。第二,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因此,政府上网是势在必行的事情,而实施电子政务则是社会发展的必要。

总之,我国实施电子政务,对于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挑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党的十六大确立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电子政务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政府管理创新是社会发展对政府工作的新要求。信息时代的政府管理创新是指政府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力量创新政府行政管理理念,重塑政务流程和范式,改革调整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政府权力运行模式,达到简化行政程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实现责任、透明、公正、廉洁、服务型政府的管理目的。包括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等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己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以电子政务为标志的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顺利推进政府转型开辟了全新的数字化盆间。电子政务的发展,使现代政府理念、职能、组织以及运行模rt等多方面迸发出引人注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为政府管理仓‘新提供了机遇和技术支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条件,也为政府创新贺供了技术支持。当传统的科层体制受到普遍质疑时,人们开始r}向于民主行政的政府体制。而以信息技术支撑的电子政务,实现了信息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使得民主行政的概念能够得以贯彻。网上行政的新流程,正是政府与时俱进,面对各方面挑战的有力武器。电子政务的形成,成为了政府管理创新的推动力。

三、发展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发展电子政务,以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应大力发展电子政务从而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展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及政府管理服务职能的电子化、自动化、无纸化目前正在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中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在许多发达国家都己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期。这就为我国政府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科学化的电子化政务方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政府可以不必再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从而能为国家节省大量开支。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电子政务发展排名较前的为加拿大、新加坡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在实施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方面的经验可谓各有千秋,但我们通过总结可以发现,他们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共同处:首先,电子政务由国家投资、受国家控制来发展和提供服务。其次,重视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第三,发展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以缩小“数字鸿沟”为前提。第四,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政府要真正树立起“以公众为中心”和“以公民的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虽然这些都是别国的经验所得,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和发展史,但我们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而只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推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从而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二)增加翻政护含量,达到‘致务”与“电子”并重

“电子”,亦即电子化,是指通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成本最小化。“政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关于政治方面的事务,也指国家的管理工作。”政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政务专指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公共管理和公众服务活动;而广义的泛指各类国家管理活动。要实践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就必须做到“电子”与“政务”并重,“电子”不够,电子政务就无从谈起,“政务”含量不够,电子政务就如同虚设。特别重要的是,目前往往大多数国家都很容易做到“电子”达标而“政务”含量却不够,或者忽视了“政务”的含量,从而严重影响了政府管理创新的进程。因此,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更应注重好“政务”的含量,凡是可以在网上公开办理的政务、公务,都坚持放到网上办理,真正形成无边界、无缝隙化的“服务型”、“高效型”政府。为此,有关部门应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指导下,具体采取相关措施:如制定一个明确的、强制性的时间表,以程序式的管理取代传统的管理;调查民意,真正做到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难、便民利民:梳理政务;重组业务,优化流程等等。这样,就可以既突破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技术性瓶颈,又可以增加社会公众的满意度,达到“电子”与“政务”并重,真正实现政府的管理创新。

(三)建设高素质的电子政务人才队伍

电子政务的实质篇3

关键词:软件;质量风险;政府;规制

电子商务扩大了软件的交易形态和交易范围,使软件交易比物质产品便捷和多样化,同时,由于交易流动性增强,交易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由于软件是典型的后验产品,使其在电子商务中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物质产品交易的质量风险,需要政府进行规制。

一、软件电子商务质量风险的生成

软件是后验产品,消费者只有使用它以后才知道它的真实质量,这形成软件交易中严重的事前信息不对称,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软件市场容易因逆向选择而形成“柠檬”市场。电子商务使软件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一步加剧。在软件传统的商务渠道中,供应厂商的品牌、包装、广告及赔偿承诺等,都向消费者传递着软件质量的信息,厂商营销中投入巨额成本及其与销售商的合作,都显示着厂商的“实力”与其产品的“层次”。而在internet上,大大小小的厂商甚至个人都可以花很小的力气(成本)向你推销软件,你的网页上时不时会“飞”来某个软件广告,这些软件的质量信息几乎没有经过“过滤”,参与软件电子商务交易的消费者在搜寻信息成本几乎下降到零的同时,却带来了挑选成本的激剧增加。消费担心的还有,这些“厂商”今天在网上设立软件商店,明天它会不会还存在?更严重的是,这些软件提供者中,还时有电脑病毒的“骇客”浑水摸鱼混杂其中,使挑选软件增加了很大的风险成本。所以,如果没有政府进入规制,软件电子商务质量风险将成为akerlof(1970)所提的典型的“劣质产品市场”,甚至连市场也无法形成。

二、软件电子商务质量风险规制

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质量风险可由市场的内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政府的规制作用是使这种风险降到最低,以使软件电子商务交易市场扩大和更有效率。软件电子商务中的质量风险主要由软件交易中严重的质量信息不对称性、网上交易的低约束性和违约惩罚成本的高昂性引起。为此,政府对软件电子商务交易必须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规制措施,消除交易双方在交易中的契约力不平衡,创造公平、透明的交易条件。从交易契约理论出发,政府可采取的规制措施包括事前的准入注册,事中的认证评级、信息服务、监控维护和事后的追究惩罚等。

1.准入规制

政府对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供方实行注册登记等准入规制可增加交易的约束性和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软件电子商务交易由于供方在每一个端口均可供货,并且供方可以“跑了和尚又跑了庙”,这给买方带来了交易上的风险,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上的风险。当买方意识到卖方可能实行一次性交易时,就会担心卖方的道德风险而选择“信用认定”,即在交易前多方搜寻对方的信用信息,或是干脆选择不交易,这增加了交易成本和缩减了市场,加上软件的信息不对称,软件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将大幅缩水。在没有政府规制的“自由市场”情况下,软件电子商务市场交易的供方将集中在少数“品牌”公司,因为只有这些投入大量的沉没成本去建立起市场信誉的公司才值得买方信赖,也只有这些大公司的雄厚实力才使用户有“庙”可找。所以,软件电子商务市场在没有政府时虽然是个人人均可进入交易,没有限制的“公平”市场,但实际上是个只有大的软件公司才能生存,产生“公平”性失效的市场。由此,政府需要进行准入规制。

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准入规制措施?现代规制理论表明,过严的政府规制将使政府政策替代市场机制,从而导致政府失灵;有效率的政府规制必须是政府的规制措施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起到扶持和维护市场的作用。简言之,就是政府应永远是裁判员,而不应是运动员,即使是政府的微观规制也只能是“跑着的裁判员”。对每个市场失效,市场本身均有一定的自我修复的内在机制(“免疫力”),软件电子商务市场也如此。例如网上信用认证服务就具有这方面的功能,实际上,VeriSign等网上认证服务公司在国外已经起步发展。因而,政府对软件厂商进入电子商务的规制应该是核准注册制度,而不是审批制度。同时,为适应软件电子商务交易特点,政府需要为用户提供厂商注册信息查询服务,并制订与网络交易相符合的防止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价格欺诈或质量欺诈等违法交易行为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政府所能做的还有对网上软件交易认证服务公司给予税收优惠,以满足软件电子商务中日益增加的产品信息和信用信息需求。 2.交易运行规制

在初步确定对方可交易后,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质量风险来自买卖双方之间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这容易导致软件电子商务市场萎缩或转变成“劣质产品市场”。为克服因质量信息不足产生的逆向选择,在没有政府介入的情况下,产品高质量的厂商将采取信誉培育、高质高价和通过市场中介传递质量信息等措施传递甄别信号,从而减轻市场的失灵。但甄别信息传递过程需要高昂的信息传递费用(对厂商)和鉴别费用(对消费者),交易成本过高会影响市场的交易效率和交易范围,为此需要政府进入软件电子商务市场,提供部分质量公共信息和限制虚假信息的,以减少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鉴别成本。这里的问题是,政府应如何提供减轻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服务?

在传统物品质量信息不对称规制上,政府只要采取广告、质量标准等常规的规制措施就可以达到质量价格的均衡从而避免信息不对称下的价格欺诈。而对软件电子商务交易而言,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传递、鉴别信息的费用显著地高于传统的物质产品,因而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规制服务,包括:第一,提供质量信息在线服务。信息具有天然公共品的属性,由政府提供软件质量的相关信息,不仅可显著减少甄别信息的传递费用,而且能减少质量信息的鉴别费用。当然,政府所的信息只能限于一些公共、实用而现实的信息,如软件电子商务市场的政策信息、软件真假鉴别的实用技术和鉴别机构、软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市场的监督报告等。这些信息,应以数据库的形式提供在线查询服务。第二,认证和评级。认证评级是政府降低用户鉴别软件质量信息成本的有效规制措施,也是提升高质量软件的信誉度,降低其信誉投资成本的良好措施。限于公共职能和信息不对称,政府认证规制在操作上应以提供准入性和达标性的认证为服务内容,而把其他的认证工作交由市场认证服务公司;评级服务方面,政府可从市场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专利申请数、服务质量、投诉率等方面公布企业“排行榜”,以让消费者对软件企业有个基本的判断。第三,信息监控。鉴于信息不对称中大量信息租金和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的存在,政府需要监控企业传递信息的真实性,其中主要是软件厂商在互联网上的各类广告和信息是否虚假或是否具有误导性,以及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电子政务的实质篇4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档案管理;必然联系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级政府部门利用计算机处理政务已相当普遍,这就出现了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体制的有机融合,其本质是以网络为工具,以用户为中心,以应用为灵魂,以便民为目的的现代化政府管理模式。从长远来看,电子政务的根本意义并不在于其表现形式,而在于其能否为公众提供实用的信息和服务。电子政务的功能不能仅仅停留在与政府有关的静态信息上,而要最终实现政府信息资源与社会信息资源的无缝集成,从而使政府真正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的新型管理模式。然而,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普遍存在着信息内容少、信息质量不高、信息流通慢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重要的原生性资源,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却长期不为社会所重视。因此,实施档案信息资源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合作开发,共建我国高水平的基础信息资源库,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合理途径与方法。

一、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及之间的必然联系性

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同时决定了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相互依托的关系。

1.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的定义

电子政务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电子档案是指经过鉴定,具有保存价值的已归档的电子文件。

2.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性

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电子政务信息按来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传统政府部门在政务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历史记录和文件信息,包括各级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各种统计信息等;第二部分主要是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部门在各种中形成的各种电子化、数字化政务信息。由此可见,政府部门是电子档案的重要形成者,政务电子信息是电子档案的重要来源,经过鉴定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政务信息就会转化为电子档案。因此,两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两个主体,两者的联系是必然选择。

二、电子政务下的电子档案管理

1.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营造电子档案管理与电子政务的同步发展的良好环境

各级政府机关档案管理部门要敢于参与,积极主动争取参加到本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中,为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合作献计献策。因此,1要树立创新意识,按电子政务建设的程序有规律地介入其中,提出与之配套管理的规范标准和电子文件形成运转、留存与开发设计原则;二树立市公众意识,坚持以政府信息公开位原则,以不公开位例外,满足社会需求的政府行为;三树立学习意识,要学习国际上电子政务建设的先进管理方式,勇于尝试或应用最新适用技术和规范标准,加速档案管理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国际化进程,今早实现电子政务更广范围内的使用。

2.对电子政务文件实行前段控制

电子文件有易改性、易逝性等特点,如果还按照过去的样子,展昭文件的存档顺序按部就班的管理电子档案,那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就无法保证了,电子文件的流失也是不可避免的,不且还会造成部分重复工作。因为电子文件在归档之前就有可能已被改动,或者有些已被有意或无意地删除;有些在文件形成时就已提取了主题词,文件归档之后还要进行标引工作,这无疑是增加了劳动量。因此,政务工作中的电子文档必须贯彻“前段控制”的原则,即要求将原来纸质文件管理系统中后期阶段需要控制的手段提到前端,也就是说档案部门对于电子公文的管理工作的介入要向前延伸,从文件生命周期的“前端”就开始控制文件的归档活动。具体来说,在文件系统设计阶段,档案人员就要参与设计、进行指导;就应该考虑归档与归档后文件管理的需求,将集中管理一份文件的所有相关信息作为一个整体归档。要把归档工作嵌入工作流程,以保证在每一个流程之后,将相关文件实时归档。

三、关于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管理关系的思考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关系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电子政务是电子档案管理的源头;电子档案管理是电子政务的效率所在。

2.电子档案管理是电子政务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建设在本质上涵盖了电子档案的管理。

电子政务的实质篇5

1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概况

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国内高校较早建立电子政务实验室的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2]。该实验室以培养高素质的电子政务人才为主要目的。随后的两年多时间内,以人民大学电子政务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实验中心[3]、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数字化管理实验室[4]、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5]等国内知名院校为代表的一些高校展开了围绕电子政务科研教学体系的实验室项目建设。2005年以来,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主体已经涵盖工科、理科、文科类,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多专业领域。这些实验室在功能定位上,不仅有用于理论研究、技术研发的,也有重在管理应用、实践操作方面的,它们从不同方面开展了科研与教学实践。一些院校在筹建实验室的同时,也注意与国内同行间的横向交流。据东北财经大学网站新闻报道,19所高校共同发起的“中国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联合实验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于2004年8月28日在西安签署[6]。2005年1月,在浙江林学院召开了中国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联合实验室第二次研讨会[7]。2008年4月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组织的公共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研讨会就电子政务实验室组织机制、运作机制、资源共享与运用机制等实质性问题进行了探讨。经过短短几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实验室整体状况呈现出实验室建设由少数重点院校开展向各类型、各层次院校拓展,多维度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由各院校独立建立向“校校联合”发展等特点。

2高校电子政务实验室类型

通过分析采集的样本,进一步归纳其建设方式、业务性质与功能等方面的特点,结合类型学方法可对其进行子类型的划分。

2.1按建设模式分类

按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主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独立建设、委托建设、校企联合建设与校校联合建设等四种类型。独立建设是指由高校自行立项,依靠自身力量组织项目建设队伍、承担全部建设资源投入。这是一种常见的建设模式,其主要问题是对于基础条件一般的学校,可能会因经费等条件而导致实验室建设水平不高,可开展的实验项目有限,不能进一步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委托建设是指由政府部门或企业将某一项目委托给高校进行建设,高校运用项目建设经费建设相关实验室的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为学校节省大量经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吸引社会资源提升自身建设。但这种模式往往需要接受委托方的管理与评估,对建设成果有严格的要求,学校需要承担一定的压力与风险。校企联合建设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人力等基础资源,企业提供经费或投入其它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性资源,如实验设备、实验系统等。这种模式既可以帮助高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又可以实现产学研体系的构建,更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与实践机会,是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模式。校校联合是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的一种新模式。目前,该模式主要采用院校负责基础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院校之间互通教学软件资源的方式进行。教学软件资源包括电子政务教学软件系统、教学课件、教材教案等内容。这种模式丰富了实验室建设的方式与内涵,但还有许多实质性的内容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2.2按业务性质进行分类

根据电子政务实验室业务性质可以分为教学主导型、科研主导型与项目建设型等三种类型。教学主导型就是以开展实验教学为主要任务的电子政务实验室。这种类型的实验室又可以分为以专业为主导的教学型实验室和以课程为主导的教学型实验室等两个子类。前者是以某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基础,设置学科综合实验室,由实验室开设出与电子政务教学相关的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后者以电子政务为基础,围绕电子政务课程开设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在满足电子政务教学需求的基础上为相关学科、专业提供实验环境。科研主导型就是以电子政务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为主要任务的实验室。与教学主导型相比,教学主导型侧重对理论与技术的验证性实验活动,而科研主导型侧重理论与技术的探索性实验活动,较更注重理论与技术的创新。但在科研与教学实践中,两者密不可分,没有对理论的验证与探索,就不会有创新。项目建设型就是面向社会、政府、企业,承担各级各类的电子政务科研、工程建设项目,提供管理咨询为主要任务的实验室。这种类型的实验室通常隶属于综合性或专业性研究型机构,一般不直接参与教学工作,但也承担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任务。

2.3按功能进行分类

按电子政务实验室的功能进行分类,可以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管理应用和教育培训等四种类型。理论研究是指实验室建设以探索和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道路,探求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间的契合点等为主要目的。着重进行电子政务基础理论研究,如政务信息公开、电子民主、电子监督等方面的内容。技术研发是指在计算机通讯、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技术队伍的支持下,结合管理科学理论、管理技术,开发具有实用性的电子政务的技术与管理系统。包括政府网站系统、政务信息管理系统、政务信息安全系统、管理决策系统以及电子政务工程管理、电子政务标准化技术等方面的内容。管理应用是指以电子政务理论、技术的验证、演绎为主要目的,以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将管理技术运用到电子政务实践中,包括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政务流程优化与再造、政务协同、电子化采购管理、评估等方面的内容。教育培训是以实验教学为主要功能的电子政务实验室。该类型更强调政务管理实践技能的培养。包括,办公自动化常用软件、硬件应用,电子政务集成软件、电子政务系统平台的操作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类型的实验室既体现了其教学、科研的基本功能,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科研成果社会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代表了高校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思路。

3高校电子政务实验室发展趋势

电子政务是一个具有高度应用性的专业领域,电子政务实验室作为开展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与保障条件,在不长的一段时期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笔者认为,电子政务实验室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3.1资源整合、横向联合

资源整合、横向联合将体现在高校内部、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资源流动与联合。校内资源整合是在本校各院系之间建立广泛的实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8]。对于多数高校而言建有多个学科,整合相关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从不同领域切入电子政务的教研,提升实验室建设质量。校企联合是将高等院校在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在技术应用、实践经验丰富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化高校科技力量为社会生产力。第三是校校联合,每个学校都有自己较强的项目,如果能够做到优势互补、学术互通,甚至开展网上联合实验,不仅可以节约资源投入,还可以充分提高科研与教学水平。第四个方面实验室还可以与政府、职能部门协作,取得政府支持、把握国家政策导向,通过专题研究、建立实习点、共建培训基地等多种形式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

3.2注重软件环境建设

电子政务,“电子”是基础,政务是“核心”。政务科学本身就是软科学,实验室建设应紧扣这个规律,突出电子政务特色。首先在规划上,应当率先做好软件规划。软件投入不应低于硬件投入,甚至应当超出硬件投入,应当通过挖掘软件的潜力提升硬件的使用效率。其次,应当将实验室布局、制度建设、管理体系、工作模式等多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模拟电子政务环境。只有在模拟好政务环境的基础下,才能更好的突出“政务核心”,更大地发挥教育与科研功能。同时,加强实验室宣传,建设配套网站、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3.3注重技术集约

电子政务实验室的建立,离不开各种技术,包括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现代科技。技术集约,就是要将多种科技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和分析电子政务的实施技术,突破技术瓶颈[9]。因此,电子政务实验室的规划、建设与日常管理中,应大力促进理论研究、管理体系建设与技术进步的融和,不断拓展科研、教学项目,通过增加支撑项目的形式实现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

3.4突出自身特色、培养不同类型人才

专业人才是电子政务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10]。各地区各部门有其特定的电子政务需求,各类型院校有其自身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应当紧扣电子政务建设目标与需求,结合院校特色与培养目标开展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例如,对于理工类院校,应以培养系统开发型人才为主,突出技术优势;文科类院校,可以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开展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教研工作。基础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建设专门化、独立实验室;教学科研经费等资源有限的院校,可以利用学校公共设备等方式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电子政务的实质篇6

[论文摘要]电子治理是现代治理理论的一个新领域。政府电子治理作为一种治理理念,主要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政府管理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其基本目标是实现电子政务。电子政务作为未来政府管理的基础平台,必然会对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和创新产生重要影响。通过电子政务推进政府改革和管理创新,是提升我国政府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电子治理的内涵和意义

1.电子治理的概念厘清

电子治理(e—governance)与电子政府(e—government)内涵不同。电子政府强调的是应用电子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主要目标是提高办事效率,不突出体制和机制的变化。而电子治理是强调以人为中心、公民广泛参与、行政公开透明、政府与公民互动、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等,它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新的治理模式。电子治理的发展将改变行政组织结构、行政方式和行政程序。行政组织将由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科层制,逐步发展为透明的网络状结构,能及时为公民全面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电子治理与电子政务在对象、范围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如果说电子政务是主要集中于政府、政府管理和政府服务范围内的虚拟政府形式及其活动的话,那么,电子治理就是更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社会群体相互间关系领域的虚拟政治一社会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方式了,这种结构在不同的情况、条件和应用中,会呈现不同的形式、具有不同的价值和功能。电子治理涉及到公众如何影响政府、立法机关以及公共管理过程的一系列活动。而电子治理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政府的运作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电子治理的本质是对政务流程的再造,即选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来构造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它为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同时,实施电子治理也是通过创新的管理手段引起的管理方式的变革来改变久已习惯的政府管理环境,以引导我们逐步走向一个全新的政府管理境界。

2.发展电子治理的意义

(1)实施电子政务战略是“执政为民、勤政为民、廉政为民”的需要。电子政府是新事物、新趋势,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业务流程,重构一个电子化的政府是先进生产力应用于现代政府的体现;通过实施电子政府战略推动中国五千年文明融入全球化浪潮是弘扬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体现;通过电子政府实现执政为民、勤政为民、廉政为民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行电子政务”的战略方针,以建设电子政府带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2)实施电子政务战略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发展电子政务不是信息技术在政务领域的简单推广和应用,不能简单地将现有政务职能和业务流程电子化,它本质上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创新和改革。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在党政分开和政企分开的框架下,建设现代政府体制,通过电子政府的建设,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提高政府的监管水平和工作效率,促进政府信息和决策的透明度,最终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3)实施电子政务战略是整合政务信息资源的需要。经过近30年的政府信息化建设,我国政府部门建立了大量的网络系统、业务系统、数据库等,但这些系统绝大多数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网络利用率低,数据共享率低,已成为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国家电子政府建设规划统一指导下,在建立统一标准和统一平台的基础上,整合已有网络资源、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促进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电子治理对政府管理创新的推动作用

(一)有利于建立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应具有的特征:(1)公民可以很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而不用耗费太多精力;(2)公民在某一政府机关办事,不需太多花费时间而可以得到答案或办事结果;公民应获得政府机关全程服务;(3)公民无需进入政府机关,即可得到各种服务等。未来政府服务将朝“单一窗口”、“跨机关”、“24小时”、“自助式”服务的方向发展。而电子政府的发展,为转变政府管理观念、建立服务型政府提供了全新的途径。电子政府要求政府创新其服务的方式,使政府服务更为快捷、更为方便、更为畅通、更为直接、更为公平,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在电子政府时代,政府管理的各项公共服务通过网络进行,人们只要打开联网的电脑,就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服务种类和服务方式;在网上,可以了解政府及各部门的组成、职责、提供的服务项目和地点等基本情况;可以阅览政府许可的各种电子公文和电子资料库;可以查阅各种电子法规和电子新闻;进行税务处理、福利支付、电子邮件、电子保健、户籍管理、政府采购和招标;随时了解政府对某项管理或服务的计划及其实施的进展情况;可以参加各式各样的讨论,各专门网站可以满足你的特殊需要;了解政府掌握的宏观经济数据、专家分析和经济预测等信息;可以询问天气预报、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列车和飞机的时刻表等生活问题;遇到困难时,可以利用网络得到免费的咨询和服务。总之,人们在网络上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社会信息、生活信息、服务信息,可以缩小地域差别、城乡差别。电子政府的特质就在于它是服务型政府,其实质目的是服务公众,方便公众。l3电子政府的创建使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成为必然。

目前,美国的政府网站,在首页头版位置设有网上服务栏目,用于为民众提供各种信息查询、申请、交费、注册、申请许可等服务。例如,洛杉矶市政府将地理信息系统用于为市民提供环境信息查询,市民只需键人自己的基廷地址,即可在地图上清楚地了解到周围政府部门、医院、学校等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各种公共服务机构的信息。由于这些栏目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优势,将分属政府各部门的业务集中在一起,并于相应的网上支付系统配套使用,因而具有了“单一窗口”、“一站式”、“24小时”、“自助式”等特点,体现了电子政府的发展方向,极大地方便了民众办事。

(二)有利于扩大公民民主参与

治理的实质就是政府、企业、私人、第三部门及其他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与传统的电子政府从属于政务系统,政务系统则从属于政治系统。电子政府处于民主发展潮流和公共行政走向的背景下,它们相互联系。当代世界民主发展的走向,一方面表现为民主的全球化扩张民主参与在信息时代获取了新的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突破了地域制约的瓶颈,提供了便捷和廉价的工具。传统治理模式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公共权力资源配置的单极化和公共权力运用的单向性。缺乏政府与社会和公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而当今政府治理的目标是要达到善治,善治就是国家权力回归社会。善治的过程就是还政于民的过程。信息技术更强调新型政府与公民的合作关系。公民在政治参与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和价值取向,从而影响政府政治决策和行为的活动。首先,电子政府为政治参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传统政府掌握着最大量的公共信息资源,处于绝对强势地位。传统政府的运作和决策过程很大程度上对普通公民保密,进行“暗箱操作”,这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网络的建立大大推动了信息的产生、提供、获取和处理的能力和速度。同时也减少了信息的失真性。从而可以使公众随时掌握政府信息,有利于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判断非理。其次,电子政府技术为公民公共参与提供了便捷渠道。传统的公共参与方式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往往制约了公民的参与积极性,而通过政府上网尤其是电子社区的建立,使得政府与公民之间通过各种电子渠道和网络平台连接起来,极大地方便了公民对政府决策过程的参与。同时,这种互动性的网络技术增强了公共参与的实效性。

三、电子治理视角下政府管理创新的途径

实现电子治理过程中政府管理创新的方向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网络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信息网络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智能化、联结性和超时空等。信息网络技术是扩展人类信息器官的技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采取和利用。信息网络把不同的主体、不同的地域联结成一个整体,产生网络聚合和扩散的双向作用,使信息的沟通方式、资源的配置途径发生巨大的变化。信息网络可以消除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信息资源能够在同一时间传输到世界各地。这些本质特征决定了基于信息网络的电子政务的各种社会效应和政府管理的创新和发展方向。

1.开放公开条件与服务型管理。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服务职能将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能,电子治理的实施将为政府提高为公众服务的能力提供有力的手段。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不是简单地将政府电子化和网络化,而是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对政务工作的要求,以需求为导向,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民主性,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使政府由一个多层次、多部门的“管理型政府”,向一个智能化、高效、公开、透明、低成本运行的“服务型政府”转变。这是信息社会企业和社会公众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实行电子政务是现阶段政府改革的必然选择。超级秘书网

电子政务的实质篇7

【关键词】服务管理系统;电子化公共服务;创新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0085-02

引言

所谓电子化公共服务,就是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等电子化手段,使政府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得以充分实现的过程与结果[1]。近年来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不仅在服务领域,服务方式,服务对象范围上有所扩展,而且在服务质量上实现全面提升,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推动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层次的全面提升有着重要作用。服务科学是研究发展以服务为主导的经济活动所需的理论和技术的一门新兴学科[2]。其所倡导的服务系统思想对于优化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系统,提升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我国电子政务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许多成功的服务企业都有一个重要的服务管理系统,将企业服务进行有效的整合,贯穿于服务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顾客反馈,企业服务改进于一体。通过探究企业服务管理系统各部分,有利于完善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系统。完善的服务管理系统都有如下5部分构成,它们的关系图(1)所示:

一、企业服务管理系统与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系统的完善

(一)明确服务概念

服务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有主要和次要之分,正如政府提供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既有核心服务,如通过政府网站政府门户网站履行政府职责,也有次要服务,如与其他提供公共服务的非政府组织共同营造一个公平,民主,高效,廉洁的社会管理系统。同时政府提供的电子化公共服务不仅有物质服务,也有精神情感服务。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3]明确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概念内涵才能更好的构建服务系统,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推进无缝隙的政府(seamlessgovernment)的建设,即公民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服务[4]。

(二)细分服务市场

就企业来说,细分市场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关系着企业市场定位和企业的发展。对于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来说,细分市场也事关服务系统是否完善的,进而影响服务的质量。对于政府提供的服务对象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公众,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电子化公共服务的特性即提供大众化,公益性,非盈利性的服务,决定了电子政府是以“公众”为中心,针对不同的服务群体提供不同的服务:对于公众来说应当提供更多便民利民,贴近民生的服务;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应当给予更多的财政等方面的支持,便于其与政府共同提供社会公共物品;对于企业来说更多的提供市场信息,以高效便捷的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成长。然而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使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存在着服务对象的不均等化问题,即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受益者并不是“惠及全民”的。因此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服务群体要采取不同的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发展策略,其中最关建的是做好细分服务市场这一工作。

(三)服务提供系统

企业的服务提供系统有三部分构成:人员,顾客,技术和物质支持。同样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系统也有这三部分。电子化公共服务的人员即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不但要做通才,更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尤其是终身学习能力。顾客即广大公众是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接受者和反馈者,公众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质量,因此应当建立顾客与政府机关良好的的信息反馈机制(如图2),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好互动与协作,及时与政府机关进行信息反馈,以便促进服务系统的完善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形象塑造

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廖为建认为,政府形象是政府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和施政业绩在国内外公众中获得的认知与评价,这种认知和评价具体反映为政府在国内外公众中的知晓度和美誉度[5]。对于政府来说,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助于国家安定,社会和谐。政府履行其职能,进行社会管理的过程也是政府营销活动的过程,其目的之一是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推广有利于塑造政府高效,便民,透明,民主的良好形象。

(五)文化与哲学

创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政府来说创新则是政府转型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的政府正在从全能型,管制型政府向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6]。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应该创新公共服务理念和方式,实行电子化公共服务。由于电子化公服务内容的高度整合性,其服务理念必须是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服务方式是双向互动的。因此,电子化公共服务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客户体验至上”和“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管理理念[7]。树立顾客需求理念不仅有利于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创新发展,更是实现政府提供电子化公共服务的目的,即更好的满足公众的需要。

二、中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4“p”营销

1960年,麦卡锡将营销组合归纳为4“p”,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营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企业营销策略,结合电子化公共服务的特性,其营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产品营销

针对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无形性的特点,应当从服务的广度,深度方面实现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创新发展。

一、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入,消除“数字鸿沟”。

现阶段“数字鸿沟”阻碍了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我国的信息资源分布不均,一些落后的地区缺乏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化理念的改变,造成了严重的“数字鸿沟”,不利于公众共享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成果。为此要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推动中央到地方的政府综合门户网站体系的完善,通过各级政府门户网站的整合,既可以促进政务公开,网上办事,也可带动各部门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弥合“数字鸿沟”。

二、提高政府网站提供公共服务内容的整合力度

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提供的方式有很多,但政府网站是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主要的实际承担者[8]。现阶段我国的政府网站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部分政府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二是在线类事务办理方面发展不足,一方面有一部分政府网站尚未开通此类服务,另一方面在线服务的种类有限,不能满足公众需求。因此应当加大政府门户网站服务内容的整合力度,在公共服务深度上有所拓展。

(2)渠道开拓

这里的渠道开拓不仅包含开发渠道的开拓也包括营销渠道的拓展。

一是加强同企业的合作。政府在推行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同时应积极加强同企业的合作,共同出资或由企业投资来保证电子政务的持续发展。首先需要非常谨慎的构建一个领导构架和一个中间管理层来负责信息技术,战略规划,项目规划和管理,然后积极与私营企业开展合作而完成技术开发[9]。二是由于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渠道主要是政府网站和政府门户网站,必然会造成服务的粗糙化,因此提供多种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电子化公共服务渠道的多元化。

(二)完善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系统实现创新发展

(1)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集成平台系统的标准。

电子政务的本质是电子化公共服务,而电子政务依赖于我国庞大的行政管理体系,并且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网站建设都是自成体系的,必然给部门之间的互动带来一定的阻力。通过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的集成平台,使每一个政府网站实现标准化,有利于各级网站的整合与利用。

(2)重视政府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构建

电子化公共服务不仅依赖于硬件设备的完善,同时也依赖于行政管理理念的创新。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大潮中,应当着重构建“顾客导向型”政府管理模式。服务系统强调政府应当回应公众需求,为公众提供服务,对公众负责的管理模式。因此政府要以公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服务过程中实现与公众的良好互动,接受公众的反馈和监督,在服务质量上以公众的满意度为标准,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服务过程的始终。

(3)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建设不能忽视安全保障

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推广前提是做好信息数据安全保障,然而我国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信息公开的范围和时效的阻力,致使一些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度较小,信息更新不及时。要做到信息的安全要从安全技术和法制两方面入手,一是要通过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保障政府的信息安全,二是要加强信息安全的立法工作。

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是政府转变管理模式的一大创新,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更促进了电子政务的推广。但是作为新型管理模式,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完善和推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使政府的电子化公共服务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国俊.电子政务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2

[2]张润彤.朱晓敏.服务科学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27

[3].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4]许耀桐.傅晋豫.当代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要任务[J].行政论坛,2013,(3),54、

[5]廖为建.伦政府形象的构成与传播[J].中国行政管理,2001(3):35

[6]汪玉凯.2004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十大趋势[eB/oL].2005-01-20

[7]耿华.陈文波.黄丽华.面向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流程优化方法研究[J].软科学.2009(23):38

电子政务的实质篇8

   一、电子政务培训的机构建设应予重视

   由于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出现的涉及多学科的新事物,一些地方的教育培训单位,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还没有专门的电子政务研究培训机构,而是把电子政务培训任务挂靠在现有部门,如管理教研部、计算机教研部等。由于机构的缺位或不到位,不能有专门人员研究、策划电子政务培训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细则,使电子政务培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由于现有教研部门工作职责、职权范围所限,教学人员与当地政府信息化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和直接往来,教学单位对于当地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前沿性政策及技术问题等缺乏有效、及时的了解沟通,信息不灵。因此,各省、市级电子政务教学培训主管单位组建相应的专门机构,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及技术前沿课题,适当参与相关的科研及建设实施实践,对于提高培训质量、效益以及有效组织各级扩散培训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来看,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给予了重视,各地大都完善、建立了电子政务培训硬件设施,如设备完善的计算机房和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室等,为电子政务培训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各地电子政务教学主管单位应加强和完善培训单位的机构建设,从机构设置上为电子政务培训提供保障,以便有专门培训机构承担各省、市级电子政务培训的具体实施工作,如了解并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技术条件进行培训规划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计、扩散培训的指导;参与科研和技术攻关,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协调培训与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实施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关系等。

   二、首先要加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

   电子政务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政务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电子政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电子政务培训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多学科综合知识以及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相关政策、技术,但是目前现有师资队伍尚不足以胜任电子政务培训教学需要。一方面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单一,很难将电子政务的理论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加以概括和领悟;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电子政务实践经验,对相关政策把握不足,对建设的宏观规划和具体步骤了解不够,在教学和技术上均无经验可言。依现有师资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效性。要使教师尽快掌握电子政务学科理论以及培训必备知识,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培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家权威性培训大多针对较高层次和级别的领导干部,尚未扩展到师资培训。而对于地方广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来说,则主要依靠地方培训教师进行。因此各地必须抓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并将培训与资格确认统一协调起来,参与电子政务扩散培训的教师应当首先取得电子政务培训教师资格,师资资格培训是各地电子政务培训的当务之急。

电子政务的实质篇9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必要性

abstract:withtheglobalizationofe-governmentdevelopment,e-governmentassessmenthasdrawamuchattentioninmanycountries.manyresearchorganizations,consultingcompaniesandscholarsmakeaprofoundresearchforitandpracticeonit.onthebaseofnecessityofe-governmentassessment,thearticlepointsoutthedefectsinthepracticeofe-governmentassessmentinourcountries,andprovidessomereferencesfortheassessment:establishingascientificandreasonableassessmentsystem;combiningeconomicbenefitswithsocialbenefits;introducingthethird-partyassessmentagencies;strengtheningsystemconstructionofe-governmentassessmentandstuffcultivationsoastoofferreferencestotheperfectionofe-governmentassessmentinChina.

Keywords:e-government;assessment;necessity

电子政务是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综合运用现代信息网络与现代数字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到网上实现,彻底转变传统工作模式,打破时间、空间以及部门分隔的制约,为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其本质、内涵、宗旨与我们传统的政务管理模式没有本质的差别,唯一的不同只是方法、手段不同。电子政务建设,离不开大量来自纳税人交纳的税费,同时与一般的建设项目相比,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运营周期长以及投资不完全可逆的特点,因此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估是各级政府进行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随着电子政务的全球化推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也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和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根本目的就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电子政务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全面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以政府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信息技术、投资均衡理论和资产评估、网络评估等为基础,对电子政务一切投入和产出的过程评估。这种过程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既包括电子政务“硬件”建设,又包括电子政务“软件”发展的政务活动过程,二者不可偏废。通过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原理和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电子政务的实施或者实施过程中的某一具体项目,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从控制理论的角度来看,绩效评估就是系统中最关键的反馈环节,通过不断地反馈和校正,实现理想的电子政务治理理念。

一、我国开展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分析

?电子政务评估是从多个角度对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状况进行评估,内容可包括从电子政务的发展环境到投资,从规划、设计、实施到维护的全过程的一切投入和产出的评估,本质是谋求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绩效。归纳起来,建立电子政务评估制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特点,在网上传播信息不分民族、种族和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与土地密切相连的国家疆界和国家主权行使空间被打破,没有空间的限制和国界的壁垒,各国被愈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电子政务的开展离不开互联网这个支撑平台,随着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逐步开展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政府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电子政务信息涉及大量的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政务信息的社会化、公开化同时也为不法之徒开启了“入侵之门”,如黑客、间谍、好事之徒都对政府的资料虎视眈眈。如果电子政务不能保证政务信息免受病毒侵害、黑客攻击,则谈不上电子政务的使用与推广。因此各国要维护国家主权、信息安全和自身利益,就必须加强电子政务安全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坚持对涉及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尽可能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二)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衡量巨大资金投入后的效益回报

?电子政务的资金多来源于政府财政,相对于电子商务而言,电子政务在资金投入方面所受到的约束要少得多。其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使用、推广、维护、更新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从2002年开始,国家用5年时间全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全国电子政务市场达2000亿元左右,其中软件市场将达300亿元以上[1];另外我国在政府上网工程建设中,至少需要建设6000个网站,如果每个网站的建设费用按平均50万元计算,每年运营费用按平均10万元计算,此项工程将至少带来30亿元投资和每年6亿元的费用开支。对于政府管理者而言,任何的投入必须产生回报,否则就是财政的损失。因此降低电子政务运营成本是实施电子政务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大量针对电子政务的投资,产生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那就失去了建立电子政务的实际意义。对于电子政务的投入到底能给政府、企业和公众带来什么回报是政府决策者必须关心的问题。政府财政来源于纳税人对国家的贡献,政府机构在实施电子政务时,应以效益为本,开源节流,充分利用现有线路和网络资源,不要使电子政务成为增加政府预算开支的又一负担。因此,必须对电子政务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进行最终的实施效益评估。

(三)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电子政务统筹规划与统一标准

?1993年底,为了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三金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已建设了基本架构为“三网一库”体系。以往的信息建设不重关联,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信息孤岛”,以致影响了电子政务的整体应用。同时,在目前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的情况下,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有一哄而上,大而全,小而全,盲目重复建设的迹象。如果这种势头得不到及时制止,可能会给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要推动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关键要搞好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避免出现各地区、各部门、各层级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状态。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政体、政府职能、城市功能及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其做法无法照搬。进行电子政务评估可以使政府和广大公众了解我国各级政府电子政务运作和发展状况,找出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促使政府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与对策,从而趋利避害,建设好中国的电子政务。

(四)电子政务评估有利于政府信誉和形象的提高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活动,其特点是评估过程透明和信息公开,对电子政务的表现情况作出全面、科学的描述并公布于众,无疑有助于广大群众了解、监督和参与电子政务的工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政府向公众展示工作效果的机会,展示成果能赢得公众对政府的支持。同时,展示电子政务绩效状况,能推动公众对新型的电子政务的监督。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还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识,扩大电子政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和巩固对电子政务乃至整个政府系统的信任。为我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电子政务发展计划的决策者和实施者们提供参鉴比较的机会,优化和改进方案。

?二、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对提高政府绩效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不成熟,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科学、正确的评估理念

?不少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没有足够重视,认识不清,没有意识到进行绩效评价的意义。有的地方电子政务评估只是源起于个别政府领导人的一时兴起,并依赖于领导者的个人认识和品质,其实践缺乏持久的生命力。有的地方认为电子政务评估就是对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认为它是由项目实施单位或其上级主管单位主导的,以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为宗旨的内部评估。这种评估主要考察资金投入与实际产出,并不重视项目本身的使用效果与政务价值,所使用的指标与方法也比较简单。这种评估通常是伴随着项目验收进行的,一旦验收完毕,评估也就结束了。 

(二)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电子政务所追求的经济、效率、效益、服务质量、公民满意程度等都应从公民的立场和角度来衡量。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没有权威和标准,没有公认的评价方法和过程,导致部分项目实施绩效评价无据可依,无章可循,难于操作。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电子政务评估理论的研究,并不成熟,往往局限于网站的技术性评估,而对电子政务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内部运作效率的评估研究却很少见到。

(三)评估指标不统一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所涉及的内容是很广泛的,既包括评估“电子”的指标,也包括评估“政务”的指标;还涉及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理念和设计模式等。目前我国对电子政务的评估还缺少系统、科学和全面的方法,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差异非常大,根本分歧表现在究竟是评价其是否改进了政府管理还是改进了对公众的服务。国内的评估关注的是电子政务工程做了哪些工作,而国外的评估则是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了哪些更方便的服务。像布朗大学、爱森哲公司等也是基于政府网站的评估,但也存在着大量的关于电子政务影响的评估,因此,可以认为国内侧重于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而国外不仅注重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也注重电子政务影响的评估。

?三、对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对策建议

?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目前还只能说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理论、实践问题需要分析研究,也有很多实际困难需要去面对和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科学合理评估体系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可以有不同的评估方法和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但是必须具有统一的评估理念和准则。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急需制定出一个公开的、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通用框架和标准,包括指标体系、评估模型、评估方法、绩效确定方法。在设计电子政务评估指标时,可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指标,尽量做到在定性的基础上用定量的方式来衡量电子政务的运作状况。应充分考虑所用指标的可操作性,在采集过程中的可获得性;评估模型主要包括评估对象及其范畴,有综合评估模型和项目评估模型;指标体系是对评估模型的具体细化;评估方法包括一套最佳实践的调查问卷、现场考察、专家评估法、综合评估法等方式来获取具体指标值的数据采集方法。

(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电子政务的高投入理应带来高产出,但是由于电子政务项目所具有的政治性、行政性、公共性等特征,并不能完全按照一个市场化项目的评估标准来衡量电子政务的投入与产出,而需要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电子政务的绩效问题。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的可衡量性本来就弱,很难对其社会效益进行客观、准确地测量,很可能成为有些政府部门掩盖其低效益和粉饰其政绩的借口。因此,政府在设定电子政务目标时就应该考虑目标的评测标准,把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结合起来,以提高目标的可测量性。对于不直观的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应该提出一些直接或间接的统计与调查办法,通过某些正面、侧面的方法测出效果,使电子政务走上既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的正确轨道。

(三)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评估以官方自身为主,缺乏专家的参与评估,也缺乏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评估。由于政府也是“理性人”,在自身组织绩效评估中常常会从政府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使评估结果失去公正性与客观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体除了政府之外,还应该包括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任何一个业已确定的评估主体都有自身特定的评估角度,有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同时,具有特定身份的评估主体亦有自身难以克服的评估局限[2]。选择第三方机构作为绩效评估主体的好处是其具有明显的智力优势,并能够保证评估的公正性[3];选择社会公众作为绩效评估主体的好处是社会公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按照社会公众的主观需求、愿望、价值观,并根据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效果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估,以充分衡量电子政务对公众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满意度,体现电子政务“以民为本”、“便民”、“利民”的理念。

(四)加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能否顺利运行不能仅依赖于领导者的一时心血来潮或个人认识,必须通过一系列正式的政府文件和规章制度来确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地位,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提供制度基础。

?同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需要相应的评估技术人员。由于电子政务评估绩效工作是由评估人员具体操作的,评估风险、评估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人员本身的素质、立场与责任心。因此,加强电子政务评估人员队伍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评估人员应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原则,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完全按照评估的目的,遵循法定标准和操作规范,独立地进行评估估算和判断。其次,评估人员必须掌握必备的知识、专业技术和方法,特别要注重评估人员的后续教育,通过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努力提高评估人员素质水平。

?四、结束语

电子政务的实质篇10

引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中国商业模式有了巨大的突破,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已经进入了物联网、智能硬件、以及云计算等高端技术发展领域,从而呈现出一定的崭新特点,但就目前国际发展而言,“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发展所遇到的挑战

(一)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电子商务要想提高其发展水平,必须要做到安全、可靠,这同时也是电子商务系统应该具备的一些要点,但是目前在“互联网+”时代下,有很多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安全问题,不仅是网络信息会被盗取、电子物流体系不健全、以及电子服务器不稳定等都会影响整个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各种物流服务理念并没有正确的应用在实际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安全漏洞[1]。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虽然我国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互联网+”时代对于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关于电子商务的管理制度仍然不健全、不合理,从而影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整体发展。还有很多电子商务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制假造假的行为,侵犯他人知识、恶意欺诈消费者等行为,这种行为会造成市场出现混乱。

(三)社会信用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就整个电力商务企业的发展而言,良好的信用需要企业来公共维护,但是有很多电子商务企业并没有认识到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性,因此降低了整个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和效果。

二、“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政府应该宣传互联网电子商务安全技术

在整个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要想建立健全互联网电子商务安全体系,要促进互联网电子商务能够迅速发展,就要大力推广互联网电子商务安全技术,就要引入电子商务平台,将防火墙技术与虚拟网络技术二者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逐步推广互联网电子商务安全技术,使用Vpn和电子平台。例如:在电子商务支付方面,要使用数字签名、加密技术来引入检测病毒、杀毒等电子系统平台。

(二)政府应该监管电子商务物流系统

要想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就必须构建现代商务物流、配送物流、以及三级网络体系,从而跨区域尽心分拨中心而逐步完善公共配送制度。互联网+对于整个电子商务物流体系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物流体系,从根本上提高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整体效果和水平,通过加强对电子物流市场信息的获取和调查,在第一时间内掌握电子商务最新动态,并且结合互联网技术,从而更好的完善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体系。

(三)政府应该加强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就目前而言,我国电子商务法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这需要通过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实现,这样才能逐步优化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大环境,从政府角度出发,政府应该积极应对这一情况,逐步完善相关标准,这样才能为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起草一些《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等相关内容,对《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法》、《电子商务质量保护法》等内容,并且要将电子商务相关政策和法律等落实到位。针对目前关于电子商务发展法规不健全等情况,政府应该颁布一系列利于电子商务健康持续发展的相关文件,从而逐步提高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质量和水平[2]。

(四)政府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需要提高内部水平,同时还应该拥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就需要政府发挥经济功能,强化电子商务诚信标准,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信用档案等,从而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电子商务数据库,从而进一步呈现出来,这样能够对电子商务企业的整体情况进行把握,确保电子商务企业能够公开、透明的呈现效果,实现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利用信息监督机制能够实现整个信息的采集和共享,人们政府的主导下实现多方面的交流和参与,从而形成统一的标准和体系,这样才能够严格打击假冒伪劣的行为,从而确保电子商务企业的知识产权,为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政府应该提高内部工作人员素质

政府内部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政府执行水平,因此对于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子商务企业发展而言,只有政府工作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使其具备与电子商务相关知识,能够更好的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去,监督并且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