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决算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7:58

年度决算报告篇1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年全市财政决算和今年1—6月份预算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年财政决算情况

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全市财政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有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全市财政决算情况

全市各级人大年初批准的一般预算收入合计128.9亿元,实际完成142亿元,为预算的110.2%,比上年增加21.7亿元,增长18.1%。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06.5亿元,各级财政调入资金1.6亿元,上年结转4.2亿元,动用上年结余6亿元,转贷地方政府债券安排支出5.5亿元,减去上解上级支出17.3亿元,全市财力收入总计248.5亿元。

全市各级人大年初批准的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54亿元,预算执行中,加上上级追加、动用上年结余结转、超收收入安排、地方政府债券安排等,调整后支出预算241.5亿元。实际完成230.8亿元,为预算的95.6%,比上年增加26.2亿元,增长12.8%。收支相抵,扣除增设预算周转金0.3亿元,年全市年终滚存结余17.4亿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8.5亿元,净结余8.9亿元。

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争取上级各项补助资金,支出规模在逐步扩大的同时,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等重点支出保障能力不断加强。重点支出按可比口径计算,教育支出44.5亿元,增长14.6%;科学技术支出3.3亿元,增长25.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4亿元,增长30.5%;医疗卫生支出17.2亿元,增长17.6%;农林水事务支出19.3亿元,增长14.5%。

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85.3亿元,为预算的263.6%,增长207.3%,其中:土地类基金收入完成73.8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84.5亿元,为预算的85.1%,增长178.8%,其中:土地类基金支出完成71.9亿元。

(二)市级财政决算情况

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年市级一般预算收入为36.6亿元,实际完成43.5亿元,为预算的118.7%,比上年增加9.6亿元,增长28.2%。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上级补助收入24.3亿元,调入资金0.9亿元,上年结转2.2亿元,动用上年结余2亿元,转贷地方政府债券安排支出3亿元,减去上解上级支出1.8亿元,净补助省直管县0.1亿元,市级财力收入总计74亿元。

市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年市级一般预算支出为44亿元,预算执行中,加上上级追加、动用上年结余结转、地方政府债券安排等,调整后市级支出预算69.1亿元,实际完成62.7亿元,为预算的90.8%,比上年增加8.7亿元,增长16.1%。收支相抵,扣除增设预算周转金0.2亿元,年市级年终滚存结余11.1亿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6.4亿元,净结余4.7亿元。

年,市级支出预算完成较好,重点支出得到保障。按可比口径计算,教育支出9.8亿元,增长18.4%;科学技术支出0.9亿元,增长39.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8亿元,增长84.3%;医疗卫生支出3.1亿元,增长25.2%;农林水事务支出2.2亿元,增长29.4%。

年,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67.4亿元,为预算的254.7%,增长233.2%,其中:土地类基金收入完成56.7亿元;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49.3亿元,为预算的85.3%,增长330.1%,其中:土地类基金支出完成39.8亿元。

(三)市级非税资金收支决算情况

年,市本级纳入财政专户非税资金收入100657万元,下降22.3%,其中:行政事业收费收入32132.1万元,专项收入19417.4万元,教育部门收入19132.7万元,文物、园林部门收入12501万元,公路收费收入128.8万元,建筑工程保险收入17345万元。

年,市本级财政专户非税资金支出107267万元,下降10.1%。其中:行政事业支出26548.7万元,专项支出22128.7万元,教育部门支出32210万元,文物、园林支出12852万元,公路收费支出27.6万元,建筑工程保险支出13500万元。当年结余结转下年使用。

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切实加强收入征管,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大力调整支出结构,为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保障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财政运行和预算管理中仍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财政收入增速在全省位次相对靠后,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和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偏低。人均财力和人均公共服务水平偏低,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不够细化,预算支出进度不够均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有待建立健全,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一定认真按照市人大有关决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改进。

二、年1-6月份预算执行情况

今年上半年,全市财政工作坚持以构建福民强市财政支撑体系为总体目标,以支持“六加一攻坚战”为中心任务,着力支持调整结构、项目建设和民生改善,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在此基础上,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指导性计划为增长13%,各级人大通过的正式预算汇总后为158亿元,增长11.3%。元至6月份,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2.6亿元,为预算的58.6%,同比增长32.4%。全市税收收入完成68.4亿元,同比增长32.8%,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73.9%。其中:增值税完成11亿元,增长28.4%;营业税完成19.2亿元,增长38.2%;企业所得税完成11.8亿元,增长41.3%;个人所得税完成3.1亿元,增长3.1%。

元至6月份,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11.3亿元,为预算的51.2%,同比增长25.1%。其中:教育支出20.8亿元,增长19.1%;科学技术支出1.8亿元,增长12.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7亿元,增长48.3%;农林水事务支出7.9亿元,增长31.8%。

元至6月份,全市地方基金预算收入累计完成60.6亿元,为预算的96.2%,同比增长84.4%,其中:土地类基金收入完成56.4亿元;全市地方基金预算支出累计完成66.6亿元,为预算的85.4%,同比增长95.8%,其中:土地类支出完成61.5亿元。

(二)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年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47.8亿元,增长10%。元至6月份,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7亿元,为预算的62.1%,同比增长37.9%。市级税收收入完成21.4亿元,同比增长42.9%,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72%。其中:增值税完成2.6亿元,增长31.5%;营业税完成8.4亿元,增长42.5%;企业所得税完成3.5亿元,增长44.3%;个人所得税完成1.2亿元,增长25.9%。

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年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总预算为70.8亿元,其中:市级财力安排支出预算为55亿元,增长25%。执行中加上上级追加支出,截止6月底,调整后市级支出预算为71.6亿元,元至6月份市级财政支出30.8亿元,为预算的43.1%,同比增长31.3%。其中:教育支出5.6亿元,增长30.9%;科学技术支出0.3亿元,下降42.1%(主要是去年上半年上级一次性拨付科技专项资金数额较大,扣除上述因素后,同比增长2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5亿元,增长139%(主要是今年上半年上级提前下达社会保障专项资金);农林水事务支出1.5亿元,增长72.5%(主要是今年上级和本级追加水利专项资金数额较多)。

元至6月份,市本级地方基金预算收入累计完成48.4亿元,为预算的96.9%,同比增长75.6%,其中:土地类基金收入完成44.7亿元;市本级地方基金预算支出累计完成41.3亿元,为预算的93.8%,同比增长72.1%,其中:土地类支出完成36.8亿元。

(三)上半年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支持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认真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市财政直接为企业退税9400万元。拨付经济发展转型资金14436万元,扶持69个项目,带动投资28.4亿元;拨付市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2160万元,扶持98个科技项目,引导、带动投入12.1亿元。预拨年产业集聚区(新区)奖励资金8280万元,主要用于集聚区(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下达产业集聚区和标准化厂房奖励资金3600万元,支持产业集聚区共性技术和产业链提升技术研发。拨付节能资金1270万元,支持12个节能项目改造,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改造。

2.破解资金瓶颈,加快城市建设开发步伐。市财政注入资金1.5亿元,整合组建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建设性投资集团企业向社会融资筹集城建资金。今年上半年,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市本级融资19.1亿元,归还政府性债务本金利息28.2亿元,截至6月底市本级政府性债务本金余额112亿元。同时,按工程进度拨付城市维护建设资金30.9亿元,其中新区建设资金15.4亿元,基本维持了城建资金需求,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健全了新区服务配套功能。

3.推动机制转换,促进企事业改革改制。设立企事业单位改制专项基金6000万元,全力支持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一是拨付企业改制资金4000万元,安置33户企业12000名职工,加快了企业破产改制步伐。二是对改制事业单位进行国有资本盘点,灵活运用财政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既有资产价值,为事业单位改制提供资金保障。同时,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企事业单位改革涉及的财政税收、资产处置、土地使用权处置、债务处置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目前市财政已完成50家改制事业单位的清产核资工作和资产评估工作。

4.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上半年民生支出70.2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3%。保障的主要民生项目有:一是拨付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21723万元、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资金1790万元、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8258万元、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1768万元、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3535万元、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资金4288万元,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二是市财政安排1600万元,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鼓励创业的政策扶持范围。三是新农合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230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提高到320元,对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收支缺口进行核定并及时拨付资金。四是拨付各种社会保障基金25.3亿元,确保参保人员享受到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发放城市低保资金8500万元、农村低保资金7900万元,保障33万低保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五是筹措资金3770万元用于公交集团集中采购车辆,并拨付1000万元用于弥补公交集团因公益性支出而造成的企业亏损,支持公交事业可持续性发展。六是拨付廉租房建设资金6220万元、廉租住房补贴资金1000万元,支持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5.坚持统筹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兑付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资金3312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955万元、退耕还林工程补助资金5790万元、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7200万元,确保国家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拨付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专项资金2700万元、河渠治理资金1930万元。拨付抗旱设备资金2400万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1690万元、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400万元、抗旱饮水解困资金500万元,积极应对旱情造成的不利影响。投入资金60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6万亩。下达整村推进扶贫资金3700万元,落实搬迁扶贫市级配套资金1000万元,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兑付家电下乡补贴资金4.89亿元、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资金2970万元。

6.加大改革力度,推进财政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前预算编制时间,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努力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完善专户收入纳入预算后非税收入管理模式,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全市政府采购规模达22.6亿元,节约资金3.9亿元,节支率达14.7%。市本级完成投资评审64.3亿元,节省资金10亿元,审减率15.7%。以信息化带动财政科学化,推进财政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推进预算信息公开,主动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各界监督。扎实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和各种专项资金检查,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

7.创优政务环境,促进工作效能提升和作风转变。按照建设“全省最优、全国一流”的财政政务环境目标,科学、合理设置业务流程,减少办事环节,对于重点工程项目,实行联合办公方式,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把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同贯彻全市重大战略部署和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健全工作制度,提高办理质量,今年承办的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31项建议和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委员16件提案,见面率、办结率、满意率均达100%。

三、全年财政经济形势分析及下半年主要工作措施

总体看,当前全市经济和财政发展态势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外需有所回落,要素供给明显趋紧,企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盈利水平有所下降,物价高位运行且农产品、能源等涨价惯性依然较强,特别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高耗能行业和房地产业税收增长的影响仍将持续,以及9月份开始实施的个人所得税政策调整,都将对经济运行和财政收入产生一定影响,加上去年下半年收入后翘和今年上半年一次性入库因素较多,都为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下半年的收入形势不容乐观。同时,落实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同步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收入分配调整等政策,都给财政支出带来很大压力。因此,下半年全市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福民强市,贵在持续”的要求,紧紧围绕构建“六加一攻坚战”财政支撑体系,遵循规律,实干为先,持续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持续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支持项目建设、经济转型、机制转换、城市提升、环境创优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确保圆满完成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收支预算和工作任务。

1.加强收支管理,确保完成预算目标任务。一是加强税源建设,形成合力巩固主体财源、培育后续财源、优化财源结构。二是及时掌握和分析各项财政收入进度变化情况及收入征管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建立涉税信息交换与共享制度及平台,加大打击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的力度,应收尽收,确保实现预算收入任务。三是在保障法定支出和重点支出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同时,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

2.转变理财观念,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调整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税收政策为主、财政支出政策为辅,综合运用财政预算、财政贴息、税收、政府采购、以奖代补、注入资本金、参股等多种政策手段,引导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社会资本的合理投向。二是加快财政投资方式转变。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发展要求,进行倾斜性投资,增加对农业、能源、节能减排、交通、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础产业及基础设施投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支柱产业,支持落后、衰退产业加快退出市场的步伐。三是整合资金支持产业优化升级。清理现有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各项资金政策,用好2.5亿元经济转型发展资金,引导企业、科研院所等加大对节能减排、工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出口创汇等创新发展。用好2.2亿元农业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科技等专项资金,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3.创新理财方式,促进民生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一是采取小额贷款贴息和补助等方式,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鼓励创业的政策扶持范围,引导资金促进就业和创业。二是采取补助方式支持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引导资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是采取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方式,带动职业学校和民办教育加大投入,引导资金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四是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和民间资金参与的保障性住房投入体制,逐步解决“住房难、住房贵”问题。五是采取以奖代补、直接补贴等方式,支持农村户用沼气、村村通自来水、安全饮水、扶贫搬迁、农村公路等建设,引导资金支持农村事业发展。

4.强化资本运作,破解城建资金瓶颈问题。一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做大做强投融资公司。财政注入少量资本金,通过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划转、授权、专项资金注入和资产运作等方式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成立一批公司化、集团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政府建设性投资公司,作为建设性投资集团企业向社会融资为主的方式来筹集城建资金。二是强化投融资公司市场运作,吸收社会资本作为建设资金主渠道。在用好发行企业债券、股权投资以及多种创新贷款品种等金融资本的同时,更加注重存量资金、资本的市场化运作,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市场化原则,吸收社会资本投入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领域。三是完善投融资体制,实行建设投资与收益相结合,财权事权相统一,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投融资的积极性。

年度决算报告篇2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对外披露的政府财务报告主要是每年年初和年中分别提交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政府预算报告”、“政府决算报告”,体例基本相同,内容上都是侧重于对预算安排和预算收支实际执行情况方面的介绍说明。其中,中央政府预算报告、决算报告备受公众关注。我国的政府预算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成。因此,《关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和《关于2010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按照政府预算体系的构成分别介绍了这三部分预算的执行情况和下年度的预算安排,尤其突出了预算支出的功能性安排情况。由于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处于试编阶段,因此没有进行介绍。相比2010年公开的报告,2011年报告增加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情况及其下年预算安排,预算体系相对完整。但是部分与预算收支相关的信息仍未得到披露。体现在:(1)对国债的信息披露不够系统全面。报告中只提及了当年国债付息支出和国债余额限额,没有详细介绍国债账面价值的变动状况,更缺少对未来几年国债到期还本情况的前瞻性说明,公众通过报告很难获得国债在未来3~5年预计变化状况的全面信息,不利于人大代表和公众对政府的财政政策做出正确的评价。此外,对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和还本付息情况也没有披露相关的信息。(2)对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披露不够深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具有在不同年度平衡盈亏、以丰补歉的作用。在我国,还具有提高当年超收收入的使用效率,解决预算超收问题的功能。与上年政府预算报告相比,2011年预算报告增加了对该基金的陈述,阐述了该基金的上年余额、本年使用金额。但对于这种特殊的应急储备基金,还应深入披露其形成原因、使用情况、审批程序及结余状况,便于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进行监督。(3)对一般公务支出的披露不够详细。一般公务支出反映政府的管理成本和政府运行的效率状况,其中还包括各种明细支出项目,是公众比较关注的内容。但在预算报告中,仅披露了中央政府预算支出和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金额,缺少对支出内容的详细披露。在2010年决算报告则比2011年预算报告的披露内容有所细化,首次披露了中央部门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以下简称“三公”经费)支出,和中央行政单位的行政经费支出。对于一般公务支出中的其他支出项目,两份报告中均没有提及。

二、我国政府财务状况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综观我国政府财务状况信息披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披露形式单一。各级政府的预决算报告,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后就进行了对外公开。中央部门也在加快预、决算报告披露的步伐,2010年部分中央部门披露了部门预算的部分信息;2011年报送全国人大审查部门预算的98个中央部门,全部公开了经全国人大审查批准的部门预算;在201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中央决算草案后,这98个中央部门还将公开部门决算。但从形式上看,社会公众可以获取的政府财务报告仍然局限于预算报告和决算报告。(2)披露内容简单。因为只有预算报告、决算报告可供公众查阅,而且这两种报告都强调为预算管理服务,所以对外披露的财务状况基本仅限于政府的财政收入、支出情况。对于收支的披露,预算科目也只细化到“类”级。政府部门掌握的巨额经营性国有资产和政府运行所配置的国有资产状况,相关信息没有得到披露。国债信息没有得到连续、系统、全面地披露;由于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对已经发生、但没有支付的债务以及政府承诺的隐性债务等未进行确认和披露。对于有特定用途的资金,如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也缺乏系统完整的信息披露。(3)缺乏详细的政府运行成本信息。社会公众评价政府履行受托责任、进行公共管理的效率状况,需要一系列的信息,包括一般公务支出总额、一般公务支出占全部预算支出的比重、公务支出的具体内容及其支出金额、政府部门人均公务支出等指标。仅凭目前预、决算报告披露的公务支出总额,公众无法判断这些公务支出的合理性、必要性和效率性。(4)政府组成部门的财务报告不够详尽。作为一级政府,是由许多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只披露整个政府的信息不便于对政府各个组成部分的业绩和受托责任进行深入评价,还需要政府的各组成部门提供单独的财务报告。尽管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中央政府部门公开了部分预算信息,但这些信息内容还有待充实,有的缺少必要的解释说明,其可理解性、可使用性还有待提高。(5)非财务信息披露较少。对政府受托责任和运营业绩的评价,单靠财务信息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量的非财务信息,如介绍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工作绩效状况的信息等。而我国目前披露的基本上是财务信息,这就为正确评价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三、我国政府财务状况信息披露的改进建议

显然,我国现在披露的政府财务状况信息既难以满足公共管理需要,也难以对预算执行进行有效监控,更无法满足提升财政透明度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政府财务状况信息披露。(1)充实完善政府预算报告、决算报告。一是进一步披露细化的预算科目。为了向公众和人大代表提供高质量的预算报告,就需要披露的预算编制内容详细、清晰。在西方发达国家,对外披露的预算内容一般都比较详细,如法国预算仅“类”级科目就有1100多个,“款”级和“项”级科目的数量更多;德国预算收入项目有1300个,支出项目有8000个,政府预算一经国会通过,便可对外公布,政府预算的透明度比较高。我国的预算报告可借鉴发达国家做法,在报告中细化预算的收入、支出科目,如细化披露一般公务支出等科目。二是设计某些指标或方案来判断预算、决算报告编制质量。可以借鉴企业财务报表的做法设计一些指标,例如“资金流向比”,既可用于说明纵向的各行业和部门获得的预算资金占总预算比值,也可衡量横向各区域获得的转移支付预算占总预算的比值;在决算报告中增加“预算和决算误差比”,即预算调整数占最初预算数的比值,用来衡量预算执行情况的好坏。三是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国债的增减变动进行详细披露,提高信息的决策参考价值。(2)改革完善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目前我国的政府会计属于单轨制会计,即仅依靠预算会计完成确认、计量、报告,而预算会计在本质上是收付实现制和修正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财务会计。这与国际上双轨制甚至多轨制的趋势是相悖的,事实也证明单轨制的核算基础无法对政府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确认和核算。所以我国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亟待改革完善。笔者认为可借鉴美国联邦政府实行的“双轨制”模式,即权益会计和预算会计并行。双轨制下,权益会计融合了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一方面通过权益会计的核算与报告向纳税人解除受托责任,另一方面通过权益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公共管理决策,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公共管理绩效。在会计核算基础上主要采用修正的应计制,按照“资产=负债+净资产”这一会计等式,以每个政府机构为会计主体,构建权益会计账户和报告体系,编制资产负债表、净成本表、净资产变动表、受托活动报表、项目绩效计量报表,向社会公众提供有关政府的各项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信息。而预算会计的目标则相对简单,即监控政府机构预算执行过程,防止预算超支等。预算会计隶属于政府预算管理系统,按照“预算资源=预算权状态”这一会计等式,以拨款或其他预算资源为会计主体,依据预算执行过程构建若干预算会计账户和报告体系,监控政府机构预算的执行过程并编制和提供预算资源报表,防止预算超支、过度负债等任何违反政府预算的行为。(3)构建全面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报告体系。我国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应包括财务报表体系和非财务信息的说明部分。报表体系应能够充分反映政府的经济活动及其资产负债状况、公共资金使用情况、资金流量情况和政府履行财务受托责任情况,可以包括:反映报告主体在财政年度结束时的资产、负债及净资产余额的资产负债表;反映财政年度内预算收支情况的预算收支表;反映报告主体在某个特定财政年度实际发生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及其构成与差额情况的政府营运表;反映重大项目经营活动情况的项目经营情况表。非财务信息则用以反映说明政府部门的事业成效、受托责任完成情况和运营绩效,为社会公众全面评价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活动提供详实的信息资料。

年度决算报告篇3

然而,现实中,许多人尤其是新参加工作业务人员对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关系搞不清楚,不知道如何撰写,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涵义与作用

审计结果报告,是指审计署向国务院总理或地方审计机关向本级政府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的、对上一年度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监督的结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是指审计机关受政府的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对上一年度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情况的报告。

两个报告制度的建立对于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具有重要作用。

审计结果报告为各级政府审定财政部门编制的财政决算草案提供重要资料和情况,有利于各级政府加强对本级财政收支的管理。各级审计机关是监督国家财政收支的专门机关,是各级政府财政监督的职能部门。它不仅对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监督,而且也监督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机关通过每年向本级政府首长提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报告,使各级政府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预算执行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各级政府做出科学决策,解决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客观的依据,有利于各级政府在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交财政决算草案前,及时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审计工作报告为各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财政决算提供客观依据,有利于人大常委会加强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监督。按照我国预算管理职权的划分,各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本级财政决算。两个报告制度确立以后,各级人大在审查、批准财政决算之前不仅听取财政工作报告,而且还听取审计机关受政府委托所作的对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这样,有利于人大常委会全面、客观地掌握政府财政管理情况,加强各级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监督,督促政府采取措施,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二、审计结果报告与审计工作报告的关系

审计工作报告是在审计结果报告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在于,两个报告的核心内容都是相同的,审计结果报告是审计工作报告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些基本数字、基本情况、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以及主要问题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它们的区别在于:

一是报告对象和目的不同。审计结果报告的报告对象是本级政府首脑,其目的在于促进各级政府加强对本级财政收支的管理;审计工作报告的报告对象是本级人大常委会,其目的在于强化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监督。

二是报告的主体不同。审计结果报告的报告人是各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报告的报告人是各级政府,审计机关是受政府委托向各级人大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

三是报告内容的范围不同。审计结果报告主要报告预算执行审计的结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范围则相对广泛,不仅要报告预算执行审计的结果,还要报告在政府首脑领导下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全面情况。

四是报告的侧重点不同。审计结果报告侧重于向政府揭露和反映各部门单位在组织预算执行或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和情况,以及加强和完善预算收支管理的建议;审计工作报告应侧重于反映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情况,以及经审计后政府各部门单位采取的纠正和整改措施,充分体现在政府首脑领导下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成效,以及政府接受人大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监督的态度。

三、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程序

关于两个报告的具体程序,《审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各级审计机关的做法也不尽一致。根据近几年各级审计机关预算执行审计的经验,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一是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掌握的情况和查出的问题形成审计结果报告初稿,审计机关负责人召集业务工作会议,在充分考虑被审计的本级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对报告初稿进行讨论修改,定稿后报本级政府主要领导审核。

二是政府主要领导根据审计结果报告反映的情况和揭露的问题,以及政府财政管理和人大监督的不同侧重点,决定如何向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并提出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的撰写要求,审计机关据此草拟审计工作报告初稿并提交政府办公会议讨论、修改。这是整个报告程序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审计机关在政府领导之下,审计工作报告的报告内容应该符合政府要求;另一方面,审计机关要向人大讲实情说实话,重点反映人大关心的情况和问题,突出人大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是政府征求人大财经委对审计工作报告初稿的意见,并作进一步修改,最后由政府主要负责人审核定稿。审计工作报告定稿之前征求人大财经委的意见,使之尽可能贴近人大的要求,这样有利于争取主动,避免正式报告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时出现偏差,更好地为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决算服务。

年度决算报告篇4

2007年7月24日,该省审计厅厅长伍自尧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在江西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作了《关于2006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7月31日《江西日报》即刊登了审计工作报告的摘要稿。这次审计公告体现出高度重视、及时快捷、阳光透明的特点:省政府、省人大常委会将会议通过的审计工作报告(摘要稿)在《江西日报》刊登,与人民群众见面,实现阳光操作,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审计工作报告成为本次常委会会议最受各方重视的关注点。省人大财经委在《关于2006年省级决算的审查报告》中指出,省审计厅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积极开展工作,依法对2006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收支进行了认真审计。审计工作报告既肯定了2006年省级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也指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预算管理的审计建议。在分组审议时,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纷纷发言,表明他们对审计报告的意见和建议。许多委员认为多年来省审计厅努力工作,严格执法,为促进规范财政财务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特殊贡献。委员们同时还指出,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切实抓好整改工作,进一步完善机制和制度,堵塞漏洞,严肃处理违法违纪者,维护审计的严肃性。

今年审计工作报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2006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的基本情况”。(一)报告充分肯定了2006年审计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省审计厅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紧紧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认真履行审计职责,注意从体制机制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在促进规范财政财务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进依法行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报告指出根据吴新雄省长关于“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审计”、“进一步加强涉及民生工程等重点专项资金审计”的指示要求,今年重点关注了部门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和项目预算管理、部门预决算约束管理、部门预决算级次管理、非税收入筹集分配及支出使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报告对2006年度省级预算执行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评价,肯定了2006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总体情况是好的,并介绍了省级财税部门取得的成绩。第四,总括反映了各部门、单位对去年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第二部分为“2006年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存在的主要问题”。报告分七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在省级财税管理审计、省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项目建设审计、金融审计、国有企业财务活动审计、下级政府财政预决算管理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核心内容一是通过揭示省级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有关部门、单位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管理,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二是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切实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是重点揭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单位采取有力措施,规范管理,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审计的帮促作用。

第三部分为“加强省级预算管理的意见”。针对2006年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存在的主要问题,报告共提出了四条切实可行的加强省级预算管理的意见,一是继续推进财政综合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力;二是进一步完善支出标准定额体系,促进财政资金公平分配;三是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完善综合监督机制,推进依法行政。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在内容、体例、角度上都有所不同,体现了审计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从内容上看,在重点报告预算执行审计情况的同时,还报告了4项专项资金、2项项目建设等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体现出了报告内容的完整性;从体例上看,报告分基本情况、存在问题、意见三大部分,其中存在问题部分又分为省级财税管理、省级部门预算执行、专项资金、项目建设、金融、国有企业财务活动、下级政府财政预决算管理7个方面。报告反映问题的角度牢牢把握预算执行这一主线,注重从完善体制机制、促进规范管理的角度,揭示审计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是注重把握总体情况,反映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从报告内容上来看,“把握总体”突出体现在:对33个省级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没有把浓墨重笔放在个别案例上,而是着重反映了部门及所属单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包括未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滞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及违规收费等,特别指明了33个部门中有多少个部门单位存在这些问题,而且分别对存在问题相对突出的部门点了名。这样从总体上集中反映、揭示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有利于引起重视,以便实事求是、客观地分析,促进更好地研究和解决这些共性问题,提高省级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是注重突出重点,反映预算编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预算执行审计的根本目标,是促进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如报告中反映的部分年初预算资金未细化到具体单位和项目、项目资金分配过于分散等问题,反映出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和合理;省级部门应缴未缴预算收入、滞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反映出预算执行不严格。报告同时指出此类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主管部门项目编制跟不上部门预算要求,以及受分年下达资金或按若干个子课题分别下达经费的影响,对此报告提出了“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内容,加强项目计划与预算编制在时间上的衔接,尽可能将专项资金项目分配纳入年初部门预算,使部门预算内容更加完整”、“加强对超收财力和可用资金的测算和计划,解决资金拨付不够及时的问题”、“严格执行专项资金专户管理等各项规定,切实做到专款专用,尽快建立财政投资风险预警和使用效益评价机制,加强动态管理和跟踪问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建议。这样反映问题、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的立足点比较高,有利于促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是注重推进改革、完善制度,反映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从近年来审计情况看,查出的很多问题实质是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是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造成的。为了适应客观形势的这一要求,审计工作注重在促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上充分发挥作用。如报告指出“财政改革深入推进,省级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试运行,省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铺开,收支两条线进一步落实,非税收入征缴逐步规范,省直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但同时“由于现阶段财政、财务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审计中仍然发现还存在一些违法违规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有些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逐步解决”。为此,报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从体制上、机制上防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的建议。

四是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利益,重点反映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关注民生是审计工作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如三峡移民外迁安置资金、住房公积金、基础教育经费、全省农村公路项目建设等都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对全省住房公积金审计,在肯定了“2005年我省住房公积金制度总体运行良好”的同时,也反映了住房公积金的归集、使用和管理情况以及住房公积金制度、政策的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全省农村公路项目建设的审计调查,肯定了工程建设管理取得的成效,作出“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农村公路,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正面肯定性的评价。在今年的预算执行审计中,把这些方面作为重点,体现出审计监督在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方面有了新进展。

今年的报告一方面注重从总体上把握分析预算执行情况、从宏观的角度反映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另一方面,注重增强揭露问题的典型性和力度。如反映省级财税管理审计、省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时,共对13个部门、单位点了名;在报告的其他部分,对审计中发现的情节恶劣、性质严重的重大案件作了披露。此外,对制度的改革建议应该说是今年报告的核心之一,在这份7000多字的报告中至少有1/10的篇幅用来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年度决算报告篇5

关键词: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受托责任;政府会计

“十二五”规划提出“进一步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财政部于2010年正式《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办法》,并选择了11个省市进行了试点,2012年试编范围扩大到23个省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并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提高到夯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的高度。2014年12月,财政部正式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明确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的总体目标、主要内容以及时间表、路线图等。通过分析试编工作的基础和现状,对进一步做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关于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现实意义

我国政府财政报告实行的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决算报告制度,主要是为了反映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准确反映年度预算收支情况、起着加强预算管理和财政监督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的迈进,仅实行决算报告提供的信息无法科学、全面、准确反映政府资产负债的全貌,以及政府部门服务运行成本,不利于强化政府资产管理、降低行政成本、提升运行效率、有效防范财政风险,难以满足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促进财政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编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有如下重要意义。

一是摸清家底,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撑,有效防范财政风险。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我们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风险日趋复杂,为促进政府财政收支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决策者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不仅需要了解政府当期的财政收支,更需要准确判断政府未来的收支走势。相关决策的信息支撑不能仅依赖于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政府财务报告。通过会计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能够全面反映政府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财政能力和责任的政府会计制度,不仅有利于决策者准确判断政府财务状况和经济运行走势,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又能充分发挥财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有利于有效防范财政风险。

二是全面反映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建立服务性政府的一项重要目标是提高政府绩效、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政府会计能够准确核算反映政府各部门、各业务活动的成本与费用。通过引入权责发生制、客观、准确的核算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费用,可以正确评价政府活动的成本,促使政府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与运行效率。

三是提高公共财政透明度,实现阳光财政。透明度是衡量政府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不同于企业,政府作为特殊的会计实体,其责任委托方是广泛的社会公众,对社会公众而言,政府财务报告是公众作为委托方用来评价受托方责任业绩的重要来源。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必然对会计信息的来源和质量有更高的要求。为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不仅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财政财务信息披露机制,更重要的是还要确保信息通俗易懂,能被广泛的社会公众理解和接受,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好的理解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切实提高财政透明度。四是提高政府财政管理水平。近年来,对于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的改革一直处于探索阶段。试编过程既是积累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人才的过程。在探索中既能发现现行预算会计管理中的问题,为完善预算会计制度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同时也便于培养一批既熟悉财政财务管理又通晓政府财务会计的人才,为政府财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合并范围的界定不清晰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实际是报表合并的过程,对于哪些主体应纳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是合并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财务报告反映信息的相关性。根据财政部2012年颁布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办法》,纳入合并范围的主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本级政府财政;二是纳入部门决算管理范围的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三是土地储备资金、公益性国有企业、物资储备资金等。这种划分方法对相关主体缺乏清晰的界定标准,导致在试编过程中,各级政府对合并主体的划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由于各地合并标准不统一、范围不一致,导致地方政府间的综合财务报告数据缺乏可比性。

2、现行政府财务报表体系不全面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报告体系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及附表、会计报表说明书。尽管现行政府综合财务报表覆盖的预算单位范围广,但报表体系比较单一,缺乏反映政府运营成本和绩效评价的财务报表,且较多的依赖于预算会计信息,对于具有注释性、解释性和分析性的非会计信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现行财务报表体系的全面性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年度综合财务报报包括概况、财务和统计数据,虽然财务报表是核心内容,但其报告体系中也包括大量非会计、非定量的内容。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财务报告中还提供政府或有负债以及政府承诺信息等。在当前政府财务公开状况下,社会公众作为委托方难以对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3、权责发生制的运用具有局限性现阶段我国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提供的一系列相关报表为原始数据,经过技术性的调整汇总编制而成。由于缺乏系统的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进行规范,因此编制方法还比较粗糙,属于一种技术性的不同报表项目汇总调整合并。综合财务报告中权责发生制的运用不是对于日常业务核算,而仅仅是对报表相关项目的调整,即“调表不调账。这导致了试编工作中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其运用不是针对业务核算本身,而是仅局限于报表调整。4、内部债权债务的合并抵消难以做到准确全面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需对内部事项进行合并抵消,防止重复计算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现行的做法是年终进行调账,对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债权、债务进行合并抵销,抵销后的最终结果由财政部门汇总反映。由于不同的核算主体对于同一业务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抵销处理过程必然存在人为估算,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合并抵消处理时必然会存在遗漏、不全面、重复反映的情况,影响合并报表的准确性。5、编报人员会计核算水平有待提升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引入了部分管理会计的理念,强调预算管理中政府的受托责任与透明度,因此会计核算比收付实现制度下的预算会计更加复杂,对财政会计的业务要求也更高。再则,受现行预算会计管理范畴的制约,当前政府会计所涉及的一些业务,如公共储备物资管理、政府公共基础设施资产管理、政府公职人员养老负责管理等业务对于相当一部分财政会计来说还比较陌生,这都会增加改革推进的难度。

三、有关思考和建议

一是加快建立政府会计准则体系。通过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明确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合并范围、合并标准、内部交易业务处理规则。综合财务报告的合并范围、合并标准决定着报告提供的信息整合过程和信息范围。传统预算会计立足点突出强调政府作为信息提供者,改革后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立足点则是从信息提供者转向了信息需求方。立法部门、政府和社会公众等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国家治理的宏观需求,财政资金的流向和结果,以及政府行为的作用范围等都是影响合并范围的因素,而合并标准决定了被合并方的哪些信息能够进入合并财务报告,直接影响到合并范围和财务报告信息含量。国际上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合并标准,我国需要在充分考虑财政管理体系、治理目标等基础上,适当借鉴国际经验,对合并标准做出恰当的选择。此外,政府内部交易的类型、交易金额的大小,内部业务抵销分录的全面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到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信息的准确性。为此,在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过程中,需要制定专门的内部交易的会计处理准则。二是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强制审计与披露机制。通过外部审计和监督降低委托风险,提高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建议参照企业的做法,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尤其是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审计监督。通过外部审计,真实反映政府的债务规模、结构及增减变动情况,并对政府的运行成本及财政的可持续能力做出评价,提出促进财政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同时建立强制披露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开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不仅有利于增进社会公众对政府财政工作的了解,还可以通过公众监督倒逼政府改革,采取措施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及债务风险。可以借鉴成熟的国际经验,实现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与审计报告的整合与阳光财政目标完全吻合。向委托方提供经审计的可靠、相关、全面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是接受市场约束和监督的前提,也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问责政府、效能政府的前提。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财政会计专业胜任能力。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且技术性高的工作,对专业化知识要求较高,为了保证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会计人员进行多渠道的综合培训,使会计人员对纳入合并范围的业务有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加强调研的力度,通过交流学习,增进各地区和和部门的之间的互动和配合,培养知识全面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推动政府会计改革提供有利支持,确保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5(02).

[2]戚艳霞:我国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分析与完善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5(09).

[3]阮国迟:关于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5(05).

[4]张欣杰:关于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思考———基于海南省洋浦开发区财政的视角[J].财政监督,2015(02).

[5]冯任佳:关于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4(05).

年度决算报告篇6

一、黄浦区人大常委会推动全口径预算体制建立的实践

近年来,黄浦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开展预、决算审查监督的同时,积极探索全口径预算体系的建立,取得了一些成效。2011年区人大常委会修订了本区《加强本级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延伸财政预、决算监督的内容。

1、从一般预算监督向综合预算监督延伸。2011年后,在原有审查批准本级预算的基础上,加强了对预算执行情况及预算外资金的监督,迈出了对综合预算监督的第一步。明确超预算部分、实际收入超原总预算额5%(含5%)及支出调整方案须经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超原总预算额3%-5%(含3%),超收部分使用方案须向主任会议报告,并向人大常委会备案。对不同预算科目之间资金调剂,教育、科技等法定增长项目调减,须报常委会审查批准;其他科目年初预算与年底执行有差异的,也须报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备查。要求政府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纳入总体预算编报,财政部门在每年的人代会、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向常委会委员、代表报告相关执行情况。

2、从本级预算向部门预算全覆盖延伸。为推进人大对政府全口径预算监督,延伸了对部门预算审查监督。变原来的一般审查部门预算拨款数为对部门综合预算和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并且将各预算单位动用历年沉淀资金、各条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情况列入检查监督范围,明确要求各预算单位,除财政拨款外,动用历年沉淀资金、条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等须统一纳入预算管理,没有批准的不得使用资金。同时,加大部门预算的公开力度,监督政府实行部门预算的全公开,包括“三公”经费在内,所有部门的预算都通过网络向全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监督。

3、从公共财政预算向政府性基金、国资经营预算延伸。改变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游离于人大监督之外现状,区人大在做好公共财政预算监督的同时将政府性基金收支情况纳入预、决算管理,作为预算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向人代会、常委会报告收入、支出及收支平衡情况。一是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部分,要求政府在工作报告、计划报告中明示计划年度动迁地块量、收尾土地量及相应的情况,对土地的招、挂、拍全过程进行动态跟踪监督,对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实施有效的人大监督。二是督促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国资经营预算、收益收缴管理、预算支出管理三个试行管理办法,并在每年的主任会议专题听取国资经营预算试编情况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此项工作做好充分准备。目前,本区的国有主体企业已全部实行国资经营预算,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接受人大监督。

二、加强全口径预算审查监督遇到的问题

从公共财政预算审查监督到全口径预算审查监督不仅是工作对象和范围的变化,更是观念和制度安排的变化,是预算制度方面一场深刻的改革。以下是在制度推进中遇到的问题。

1、预算管理的完整性、统一性还不健全。一是目前政府一般公共预算体系,宽泛授权财政部门设立的财政专户资金和历年结余的各类资金尚未编制预算报人大,科目调剂不需人大批准,部门预算也未纳入人大审查批准范围,政府的融资平台举债资金的安排使用等,都没有纳入人大的审议范围。二是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现有的四本账的财务信息欠缺。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只有对国资委集中管理的国有企业分红收益收缴财政后进行监督的收支记录,没有汇总全部的国有资本经营财务报告。政府性基金中资金量比较大的还有土地征收成本和出让金收入等,没有全过程资金运行情况的反映。

2、预算报告披露政府会计信息不全面。目前提交人大的是财政报告,还不是政府报告;披露的财政资金仅有功能分类,缺乏经济分类,没有反映部门预算产生的大量沉淀资金及具体项目的经济运行情况;部分反映国有资本运行及政府各类基金运行的相关信息,缺乏政府负债详细资料。人大监督缺乏真实、完整、规范的政府会计信息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对政府监督的范围和力度,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预算审议只能停留在一般程序监督上。

3、全口径预算管理中财权与事权还不匹配。有些财权在上,事权在下,政府性资金的分配与再分配,很难在财政预算和决算编制中找到一个事权与财权最恰当匹配的结合点,在财力的安排上缺少对项目资金的总量反映,不同程度地存在该办的事多,而匹配的资金少,隐性地增加了地方政府举债,给全方位的绩效评估带来困难。另外,上级条块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支出,有时直接下拨给下属部门,不经过本级财政部门。这些情况都影响了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执行监督和效果。

4、人大审批财政预、决算报告的佐证依据不够。人大审议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政府审计机关提供的审计报告。我国目前实行的审计体制是政府审计,属于内部审计监督性质,以此作为人大审议的佐证依据,缺乏法理上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根据审计法,本级审计机关只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人大对决算的审议批准缺乏审计依据,只能根据本级政府预算执行的内部审计报告作参考来对政府的决算作决议,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5、目前的人大审议模式还不适应对全口径预算的审查监督。主要表现在机构设置、力量配备、制度安排上。我市区县一级人大没有设预算工委,承担预算审查监督具体工作的财经工委不仅人手少且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也没有借助社会专业力量,于是对预算审查监督往往仅能确保履行法定程序,没有能力对区县财政盘子动辄几十亿上百亿规模的资金运用履行实质性审查和监督。此外,人大对政府财政一年两审(预算和决算)的模式过于宽泛,尚无对哪类项目多少资金额必须提交人大审议的明细规定。政府预算大类上可分为经济类和功能类,审议又可从政策与科目、整体与局部、合法与合理等不同角度展开,人大对政府预算从不同的类别或角度展开审议,其结果将会呈现很大反差。

三、推动全口径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

根据上述调研情况,课题组对发挥地方人大的监督作用,推动全口径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提出如下建议。

1、把推动全口径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作为人大履行职责的着力点。建立全口径预算管理体制是政府治理方面重大的改革举措,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大对同级政府所有政府性收支行为的法定控制,使政府部门的收支行为从头到尾置于人大和全社会的监督之下。所有政府收支只有取得立法机构的授权,政府的活动及其相应的收支才具备合法性。由此可见,“全口径预算管理”包含授权和行政两个层面。两个层面互为依托、彼此关联。由行政层面的“全口径预算管理”到授权层面的“全口径预算管理”,再到“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的建立,是地方政府预算体制改革的方向。地方人大在全口径预算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审查、监督主体的推动作用,最终确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科学的全口径预算管理体制。

2、建立和完善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工作规范,为全口径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打好基础。全口径预算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合力推进,当务之急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配套,这是人大依法监督的基础。要制定有关预算编制审查和预算执行、决算监督的工作规范,推进政府预算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可比性,改进和强化预算监督的法律基础。要督促政府建立和健全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内容覆盖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预算信息,全面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营运业绩的受托责任,增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审议的可比性。要强化人大对政府和部门预算编制的审议工作,明确人大审议政府预算的范畴,规范政策审与科目审、全面审与局部审、合法审与合理审之间的关系。督促政府执行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将预算按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报人大审议。

年度决算报告篇7

关键词:财务;决算;会审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a

一、财务决算会审的发展阶段

财务决算会审是财务管理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集团企业通过年终财务决算报告及时掌握成员企业经营业绩、管理水平并发现经营管理薄弱环节并提出整改意见的一项审计工作,旨在通过为企业管理层提出审计意见,促进企业持续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提升企业经营业绩和强化内部管理而为企业创造价值。财务决算会审工作重点依据企业设立的管理目标不同而不同,服务于企业的管理需求。因此,财务决算会审在中国铁物系统内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财务报表复核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内承担计划性铁路物资供应时期,企业的管理目标为政治性的物资保供任务,管理目标单一,业务种类单一,会计核算简单,尚未形成严密的财务决算报告体系,决算会审工作只对《资金平衡表》(相当于现在的资产负债表)等少量的管理类报表进行准确性和报表之间逻辑关系的复核。可以说,在此阶段的会审工作是根据总账对财务报表编制正确与否的核对工作。

第二阶段为查找问题阶段。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特别是从铁道部(现中国铁路总公司)剥离后,中国铁物原有的行政职能也在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企业的职能也由原行政职能向经营职能转变,企业管理不再是以单一保供任务为目标,除保留原有部分铁路物资保供任务以外,则需要完全顺应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求得生存实现发展。随着企业生存发展空间的外延,经营范围逐步拓展,经营品种日渐增多,精细化管理的不断深入,财务报告体系日渐形成。在此阶段,决算会审工作重心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会审工作重心不再是报表审核,而是依托于财务报表、会计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的财务报告体系而开展审计工作,发现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形成会审意见,在决算会审结束时将审计意见告知被审企业,要求企业落实整改,促进企业从整体上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第三阶段为防范风险阶段。随着企业的经营规模与资产规模的不断增长,经营模式的形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层出不穷,企业管理难度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风险管理的作用与地位被推向前延。为确保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管理由事后管理转变为过程管理,所有业务纳入风险管控体系,内部控制得到强化。在此阶段,财务决算会审工作的重心,从通过查缺补漏式的发现管理漏洞再落实整改向事前管理和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是否有效等防控风险管理方向转变。

总之,无论企业肩负着怎样的使命,制定怎样的战略,设立什么样的目标,而财务决算会审工作的重心永远都是企业战略实现,完成企业使命的驱动力量。

二、财务决算会审的作用

财务决算会审已经历十余年,随着会审工作内容的日臻完善,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也日渐提高,发挥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1.不断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当企业确立使命、描绘企业景愿、形成战略目标后,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使命、景愿和战略的实施而展开。年度财务报告则是对近期战略目标实现的综合概述,在财务报告中会清晰地阐述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的偏离度、投融资情况以及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等,而财务决算会审就企业战略目标和管理目标而制定会审内容,将侧重点放在发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问题,分析经营活动特点,对重大风险事件以及管理缺陷发表会审意见,决算会审意见的形成,不仅为集团公司管理层掌握成员公司经营状况提供有利的信息,也为集团公司管理层为实现战略目标而进行下一步的工作部署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在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当中,财务决算会审对企业向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了修正与推动作用。

2.不断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进而提升企业的公信力。

诚信经营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许多企业特别是公众企业对外披露财务报告不仅是遵循法律,更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有效策略,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是树立企业诚信经营的良好形象与提升企业对外公信力的最佳标志。财务决算会审工作是财务报告对外披露的最后一道关口,会审工作组将对财务报告进行交叉立体式复核,审核的内容即包括技术性审核如报表的编制、逻辑关系、完整性正确与否,还包括管理问题的审核,如重大事项在报表报告中如何反映,披露事项是否完整,是否如实的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等,并遵循现场疑问现场解决的原则,对财务报告进行完善修正,以此不断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为企业对外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高企业公信力夯实基础。

3.不断促进业务规范化,提升管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

创造价值是企业追求的目标,风险与收益是一对孪生兄弟,在企业追求创造价值的过程之中,必然要应对风险,特别是在经营品种的多元化,盈利模式复杂化,经营风险在不断增多。财务决算会审是站在第三人的角度以独立性及其职业的审慎性客观地分析成员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充分发挥其职业判断能力对业务的管理流程、经营管理薄弱环节乃至于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提出较为公正的审计意见,促进企业不断增强防范风险意识,促进业务模式不断优化,持续提升管理水平,在降低经营风险的同时创造企业价值。

4.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执业能力,促进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升华。

随着企业贸产融物流一体化的经营发展,盈利模式的复杂化,对财务人员的执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需要财务人员具备更深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财务人员深入的了解业务实质,全面掌握业务发展动态,促进业务不断规范化,为企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对会审人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会审人员不断关注经济形势变化,分析对集团公司的整体影响,完善和优化知识架构,不断的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在公司内部充分发挥其领军带头作用。通过决算会审搭建的平台,增强会审人员与参加会审企业的财务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将拓宽财务人员视野,冲击其固化的思维模式,创新管理方法,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推动财务人员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

三、财务决算会审还需要完善的环节

1.将财务决算会审纳入制度,使其“合法化”。

每个年度终了企业集团层面都会对决算会审工作人员配置、工作内容、准备资料以及时间部署等做了详细的通知,但,尚未制定相应的决算会审管理办法。笔者认为若财务决算会审工作要发挥更强大的财务管理功能,承担更多管理任务,应该提高决算会审管理级别,制定决算会审管理办法,明确财务决算会审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使之纳入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使其成为一种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种管理习惯。

2.还需建立建全财务决算会审的组织结构,实现流程化管理。

集团财务部会根据决算工作进展情况,拟定决算会审工作日期,从各个层级公司抽调会审人员,制定会审工作内容并下发财务决算会审通知,并在会审期间组织协调开展会审工作。鉴于财务决算会审并不是一项日常的管理活动,具用周期性、短暂性的工作特质,使得这项工作在集团企业内部缺少稳定组织架构和开展工作的管理流程。因此,在提高财务决算会审工作管理层级的同时,也应该配置稳定的组织框架,建立建全财务决算会审管理流程,通过对财务决算会审组织、审计目标、审计要点、工作要点以及审计工作底稿以及审计程序等环节进行流程管理、规范管理,促使财务决算会审工作开展能够和谐有序,提高其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进而促进决算会审工作质量持续提高。

3.完善信息平台的构建,借用强大信息手段提高财务决算会审的效率。

eRp系统引进与使用已基本构建了企业的财务业务一体化整体架构,凭借信息化平台的搭建,部分财务决算报表已基本实现从数据库中自动提取数据功能,但是,由于各个成员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和财务业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使财务决算报表提取数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大打折扣;尽管在年度财务决算报表体系中设置了海量的审计公式,但是,仍不能完全解决报表错报与漏报等情况。强大的信息系统未能充分发挥审核作用,导致从各个企业抽调出来的业务精英将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核对报表错报与漏报上面,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决算会审工作效率难以实现质的突破。因此,需要不断完善eRp与财务报表的对接功能和财务报表体系的技术性审核功能,利用强大的信息平台和技术手段,将会审人员从核对报表错报与漏报的技术性审核解放出来,而将审计工作重点放在经营管理与内部控制方面,提升财务决算会审的效率与效果。

4.借助中介力量提升财务决算会审的质量

在某种意义上,企业是为了取得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一纸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报告而被动的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在配合外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而消除的截止性错误便是最好的证明。因此,中介机构对于推动企业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管理提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财务决算会审工作与外部审计服务的对象一致,工作内容与时间有重叠,集团企业可以完全信赖于权威性与专业性并重的会计师事务所,将会审与外部重复性的工作交与外部事务所去完成,以提高决算会审工作效率,此外,还可将双方发现的管理问题相互交换,一方面借助外力推动企业对管理问题的整改,另一方面也拓展财务人员视野、提升执业水平,促进决算会审工作质量稳步提升。

年度决算报告篇8

2019年经济科将立足发挥科室职能作用,主要采取调研、视察、执法检查、审议工作报告等监督形式,加强对政府经济建设类、城建等重点工程、农林水、安全生产等事项的监督,对政府相关部门发挥职能、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提出意见建议。今年,经济科将按照县人大常委会总体安排,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按照上级文件要求,推进预算监督联网工作。

立意:审查和批准政府预决算,监督预算执行,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新预算法实施以来,人大的审查监督权不断扩大,对政府全口径预算、预算公开、政府举债行为等方面的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强。然而,仅通过审议预算报告、听取工作汇报等传统方式已不能满足日益规范严格的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要求。

做法:实现人大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联网,再逐步与政府收入征管、社保、国资和审计等部门联网,实现预算收支信息的横向联通对比,逐步实现对预算的全口径审查和对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监督。

目的:开展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工作,为人大依法开展预决算审查监督工作搭建了新平台,拓宽了新渠道,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深入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政府规范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水平,推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打造阳光政府、责任政府。

二、5月份,对全县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情况和交通路网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调研。

立意:了解全县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情况和交通路网体系建设情况,督促政府加快相关项目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提高交通路网体系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做法:1、调研采取实地看点、查阅资料及召开座谈会的方式进行,了解全县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情况和交通路网体系建设进展情况。2、牵头组织委员和部分代表进行视察,听取相关情况报告。

目的:推动政府主管部门、相关职能部门等加强沟通衔接,强化协调配合,提前做好项目规划,办理好相关手续,合力推动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和交通路网体系建设顺利有效地进行。

三、10月份,听取和审议计划和财政预决算等相关报告。

立意:贯彻相关法律规定,做好此项常规性工作。

做法:深入财政、审计、发改等部门进行调研;与计划预算委员会、财政经济预算审查监督专家咨询委员会一起,认真做好相关报告的预审工作,为常委会议审议和批准县政府2018年财政决算报告提出主体审议意见;听取和审议县财政局关于2019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听取和审议县审计局201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听取和审议县发改局关于2019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四、12月份,听取和审议县政府关于全县2019年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

立意: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据宪法和法律,人大及其常委会负有国有资产监督职责。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是县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县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的重要手段。

做法:1、明确报告方式。县政府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年度报告采取综合报告和专项报告相结合的方式。综合报告全面反映各类国有资产基本情况,专项报告分别反映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国有自然资源等国有资产管理情况。2、突出报告重点。根据各类国有资产性质和管理目标,确定各类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重点。3、提高报告质量。县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科学、准确、及时掌握境内外国有资产基本情况,切实摸清家底。要建立健全我县各类国有资产管理报告制度,依法明确和规范报告范围、分类、标准,确保各部门各单位的国有资产报告结果完整、真实、可靠、可核查。

目的:在全县建立起人大和政府部门间横向协作、上下纵向联动的国有资产报告工作体系,全力支持人大履行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职责,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全面如实地向人大、向人民提交一本“完整账”和“明白账”。

年度决算报告篇9

[关键词]地质勘查项目;资金;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077

1引言

近一个时期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部关于加强地质勘查工作的政策法规,特别是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下发后,地质勘查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由国土资源部等四部委制定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我省国土资源厅等四部门随后制定和下发了《黑龙江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2011―2020年)。先后建立了国家和省级的地质勘查基金、国家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投融资渠道。全国每年地质勘查投资均在1200亿元左右,其中财政资金约120亿元。随着国家对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各级政府还将不断加大对地质找矿项目和地质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本文通过对国家出资地质勘查项目(以下简称地质勘查项目)资金管理规范化的初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对加强地质勘查项目资金的管理,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制定相关监管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2加强地质勘查项目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国家和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和财政部门,是地质勘查项目资金管理的主管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各地勘查行业主管部门,是地质勘查项目资金管理的执行部门,分别对地质勘查项目的组织实施和资金使用负有监督和管理责任。尤其是随着国家对地质勘查项目投入的不断增加,地质行业涉及的资金数量也越来越多,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资金管理的难度在不断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加强地质项目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相关部门只有对地质项目的资金管理给予足够重视,增强地质勘查单位在项目实施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才能做好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避免地质勘查项目资金的浪费和流失,建立矿产资源勘查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更好地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促进我国地质找矿工作的顺利开展。

3地质勘查项目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31资金来源分散,多头管理

就目前而言,地质勘查项目投资渠道有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资金、部级矿产资源补偿费、各省级地质勘查基金、省级矿产资源补偿费及财源专项资金等。另外还有部分基础性地质研究项目,可以利用各级发改、科技部门的技改、创新和科研等资金渠道立项。还有部分地勘行业主管部门自主设立的公益性项目投资渠道。

32预算编制标准不统一

黑龙江省2004年制定的《黑龙江省地质勘查预算定额》,现在仍在使用。这些预算标准,采用的预算参数、取费额度和预算方法均有所不同。针对相同的项目,采用不同预算标准作出的预算,额度相差多少不等,没有统一的评价依据和可信度。地勘单位在编制项目预算时,要根据所申报的资金渠道选择不同的标准。如果某一个渠道没能被受理,申报其他渠道时就要重新编制预算。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往往一无所获。

另外,预算编制参数的选择不科学,以《黑龙江省地质勘查预算定额》为例,定额选择过细,定额数据来源无从考核,不能实行动态化更新,使预算编制增大了工作量,预算结果的可信度不高。

33项目资金管理混乱

地质勘查项目经费大都是由政府无偿拨款,管理方式采用项目实施单位自主负责制。这虽然有利于项目实施单位合理地进行项目运作,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机制,项目资金很难管理。一方面,地质勘查项目由于探矿工程施工受季节和施工条件影响,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各地勘单位对项目野外施工多实行承包制,其内部财务管理与野外施工管理工作脱节,无法辨别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再加上各单位经费管理的行政化倾向,项目资金与工程质量和实际找矿效果不相匹配,无法从项目管理角度对资金管理进行监督。

34项目实施效果普遍不好

地勘单位在申请项目时,重创收轻成果。很多是为了通过项目增加创收,项目申报前的调研和野外现场踏勘工作严重不足,对以往资料的分析研究工作也是浮皮潦草。很多项目虽提出了立项依据,但预期的可靠性和针对性很差,往往实施后一无所落。项目资金监管效能的不完善,使国家资金大量被浪费,而地质找矿效果却不好。

35缺乏项目竣工决算与审计

项目竣工决算与审计,是项目监督管理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对资金使效果进行评价的最重要的环节。而目前的项目竣工资金管理方式,大多采用结算汇报的形式,缺少竣工决算和审计过程。《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资金预(结)算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项目工作结束或终止,项目单位应编制项目结算,提交项目监理机构审查。结算汇报的内容为结算编制说明与结算表。没有要求项目单位编制竣工决算报告,也没有规定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黑龙江省国土资源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土资源项目资金实行预算管理制度。工程项目完工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办理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并按规定提交项目资金审计报告。这一规定十分笼统,决算和审计报告均要求由项目承担单位提供,无监督的可操作性。没有制定详细的竣工决算编制、评审和审计等制度。目前国内只有内蒙古和新疆等少数地方,制定了地质勘查项目竣工决算编制和审查制度,大多数国家资金渠道均没有决算和审计程序,对项目资金的最终使用效果缺少结论性评价。

4地质勘查项目资金规范化管理的对策

41统一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编制

制定国家统一的地质勘查项目预算标准,制定强制性的地质勘查项目预算编制规范,使预算编制具有可操作性。预算标准中所采用的参数和定额,应在全国范围内适用。不同地区不同矿种可根据地区和矿种调整系数进行调整,且随着市场物价指数的变化按年度进行更新。所有地勘单位应采用相同的标准编制项目预算,不同项目类别所侧重的工作手段,可以在标准中根据实际情况取舍。这既能保证项目预算的可操作性,又能提高预算的可信度。

42实行过程监控,提高使用效率

建立地质勘查项目资金的跟踪管理制度。项目主管部门应负责管理和协调各类地质勘查项目的资金使用。条件具备时,对各类地质勘查项目均可实行监理制度。项目的日常质量监督和野外工作验收应与资金使用情况同步,实行统一管理。项目野外验收的专家应尽可能参与成果报告和资金决算的审计工作。项目成果报告的评审应与项目资金决算审计同步进行。

43规范竣工决算,加强项目审计

建立健全统一的地质勘查项目竣工决算与审计制度,制度项目决算报告编制、评审和审计规定。组建专业的项目决算评审审计专家队伍。地质勘查项目完工后,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项目管理的有关要求编制竣工决算报告。没有按要求编制竣工决算报告的地质勘查项目,主管部门不予组织竣工验收,对下一步项目申报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竣工决算报告应当依据经批准的设计、预算、完工结算、财务会计核算、工程质量评级报告、野外验收报告、项目成果报告及有关政策文件编制。项目竣工决算报告应与项目会计核算基础资料相一致,做到账实相符、账表相符、账证相符。决算报告应由翔实的编制说明和专业的决算报表组成。决算报告应首先进行审计,审计情况经确认后上报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应组织由各专业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经审计的决算报告进行评审,连同项目成果报告评审通过后,项目方可进行最终验收汇交。项目原始资料、成果报告和决算报告应统一汇交。

项目决算环节的审计和评审,是核实和评价项目资金使用效益,避免资金浪费给国家造成损失的必要程序。

通过决算审计,对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绩效评价,对项目资金使用与管理进行责任跟踪与责任追究,从而使地质勘查项目资金使用更加合理有效,资金管理更加规范化。

地质勘查项目资金使用与管理的规范化,是新时期地质勘查工作对各地勘单位和主管部门的新要求。随着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不断深入,加强地质勘查项目资金管理更加具有紧迫性,这对提高项目投资的科学性和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道客巴巴浅析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eB/oL].http://wwwdoc88com/p-3496767335159html

[2]百度文库严格地质项目资金管理防范资金使用风险[eB/oL].http://wekekubaiducom/view/51963b671eb691a37f1115c

年度决算报告篇10

[关键词]年度决算决算报表利用率

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年度决算是以单位会计核算数据为编制基础,以财政统一的部门决算报表为载体,辅以决算说明、财务收支分析等会计资料形成的书面财务报告。根据编制的决算报表,通过对单位财务收支状况和资产负债状况等相关重要指标的分析比较,可对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收支状况和执行绩效做出判断和评价,同时通过预测,也为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可靠的依据。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部门决算在整个财政管理和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部门决算工作的要求也更高,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

笔者认为目前部门决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编制决算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造成决算数据质量不高。有些单位会计人员平时账务处理不规范,年终编制决算报表不认真、不准确。二是单位不重视决算编制工作,部门决算的分析和利用不够,使部门决算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绝大多数部门、单位只是为了编决算而编决算,决算一旦编报完成就将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简要谈谈做好部门决算工作的心得体会:

一、全面领会年度决算的工作要求和重点

由于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财政收支每年都会有新的变化,每年的决算工作开始前,市级财政部门会召开决算工作布置培训会议。决算编制人员要仔细领会会议精神,了解掌握财政部门年度部门决算工作的总体要求,报表格式和口径调整情况,报表软件及参数的修改情况等。尤其重要的是每年有变化的部分,虽然近几年决算工作的软件没有很大的变化,但为能编制符合要求的决算报告,顺利通过会审,熟知每年细微的变化还是非常重要的。比如:2009年我局试行了国库支付改革,那么2009年的财政性资金国库集中支付预算执行情况表就是我单位有变动的一张大表,在会议期间就要格外注意会议讲解员的说明。

二、认真做好决算报表的填制

(一)保持上下年度数据的衔接一致。收支、资产负债表等上年结转有关数据原则上应与上年年末结余数核对一致。这个数据取自上年决算报表年末结余数,一般情况是完全一致的;由于财政部门会审时,上年结余数是可以在财政系统中核对的,如有不符,系统会提示出错。除特殊情况下有调整,一般原则上是不变的。

(二)保持本年度收入数据与财政拨款数一致。包括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政府性基金、国库行政事业性收入和预算外资金等收、支数的对账工作。在计入收入前,先与财政部门的专管员核对今年财政下达的预算数及追加经费;不仅要有数字上的核对,还要清楚核对各项经费的类、款、项,如有不符,要及时与财政部门取得联系获取正确的数据,然后根据核对好的收入数填入决算报表。这项核对工作相对于整个决算工作无疑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增大了部门会审的通过率。我们部门的收入数就是财政部门的拨出数,这个数据也是可以在财政系统中核对的,如有不符,系统同样也会提示出错。在参加部门会审时经常会听到有些单位的决算报表收入数不符,有很多错误提示。经分析,有的决算工作人员还没养成在决算前先与专管员核对数据的习惯,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会效率低下。

(三)根据总账与明细账、各类报表填制支出数。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对所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根据会计制度进行日常的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在此基础上依据真实、准确的会计核算资料编制部门决算报表的支出数。目前,支出数的指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指标在设置上完全与会计科目一致,可直接从同名称会计科目核算资料获得;另一类需要依据会计核算资料计算加工获得。

(四)做好本年度相关数据的一致。决算报表之间的数据存在勾稽关系,报表初稿完成后,要仔细校核,保持相关数据的一致。例财决05-1表1栏“基本支出决算明细表的合计数”要与财决04表2栏“基本支出”一致;财决05-2表1栏“项目支出决算明细表的合计数”要与财决04表3栏“项目支出”一致;财决03表中的3栏“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要与财决07-3表中的财政专户核拨数一致;还有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预算单位应与财决08表的“财政应返还额度”与财决附01表“待核批结转预算指标”相核对一致。

三、做好决算说明编制和财务收支分析,提高部门决算报告的利用率

决算说明书是对部门决算报表的详细说明和补充解释,包括单位总体概况、收入完成情况、支出执行情况和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等要针对收支结构及所占比例进行说明。对其他收入、其他支出所涵盖的内容要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