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法征求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9:48

网络安全法征求意见篇1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网络安全,要求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惩治网络违法犯罪,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全国人大代表也提出许多议案、建议,呼吁出台网络安全相关立法。

刚刚结束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初次审议了网络安全法草案。草案共7章68条。关于保障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草案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设置恶意程序,及时向用户告知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持续提供安全维护服务等;关于保障网络数据安全,草案要求网络运营者采取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和加密等措施,防止网络数据被窃取或者篡改;关于保障网络信息安全,草案明确了网络运营者处置违法信息的义务,赋予有关主管部门处置违法信息、阻断违法信息传播的权力。

草案规定,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运营者应当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履行安全保护义务,保障网络免受干扰、破坏或者未经授权的访问,防止网络数据泄露或者被窃取、篡改。

网络产品、服务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网络产品、服务的提供者不得设置恶意程序;其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发现其网络产品、服务存在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时,应当及时向用户告知并采取补救措施。

网络产品、服务的提供者应当为其产品、服务持续提供安全维护;在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期间内,不得终止提供安全维护。

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应当按照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强制性要求,由具备资格的机构安全认证合格或者安全检测符合要求后,方可销售。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公布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目录,并推动安全认证和安全检测结果互认,避免重复认证、检测。

网络运营者应当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加强对用户个人信息、隐私和商业秘密的保护。网络运营者对其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毁损,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防止其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毁损、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告知可能受到影响的用户,并按照规定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负责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的部门应当制定本行业、本领域的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网络安全法征求意见篇2

p2p管理办法出台挂牌新三板障碍消除股转公司为防范风险,之前以p2p公司缺乏基本规范、监管机构不明确为由暂不受理p2p公司的挂牌申请材料。现在四个部门联合该《办法》,基本规范有了、监管机构也明确了,股转公司暂不受理p2p公司挂牌申请材料的障碍消除了吧!

众多p2p公司期待着股转公司早日明确态度,早日利好消息!

实施借贷限额管理

《办法》明确提出,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在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借款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在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500万元。《办法》规定实行客户资金由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三方存管制度,防范平台道德风险,保护客户资金安全。

禁止进行债权转让

较征求意见稿,《办法》在负面清单中新增了一条,即明确禁止p2p进行债权转让,即p2p不得从事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或实现以打包资产、证券化资产、信托资产、基金份额等形式的债权转让行为。

不得线下推广

《办法》明确规定不得线下推广,即不得自行或委托、授权第三方在互联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电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场所进行宣传或推介融资项目。

这个禁止明显是吸取了已经发生的p2p风险大案比如e租宝的教训。

其他负面清单

《办法》还要求,不得从事以下行为:自融,直接或间接接受、归集出借人的资金;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发放贷款,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这几项业务是p2p行业长期以来的共识以及一直的监管原则要求。

p2p也不得将融资项目的期限进行拆分;不得发售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保险或信托产品;除法律法规和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允许外,不得与其他机构投资、销售、推介、经纪等业务进行任何形式的混合、捆绑、。也不得从事股权众筹、实物众筹等业务。

《办法》出台经过

银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在会上表示,从去年开始,银监会会同有关部委起草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在起草过程中,银监会召开了一系列的闭门会议,包括专家座谈会,网贷机构的座谈会,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座谈会等。银监会又向中央、国务院有关部委广泛的征求了意见。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征求意见稿,于去年12月27号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网络安全法征求意见篇3

一、调整对象

《办法》明确了调整的对象为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和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囊括了通过互联网端口实现食品经营的全部主体。

二、行政监管

(一)食品安全监管

1、统筹:市食药监局负责;2、属地化管理:区食药监局负责。

(二)电信与信息服务监管

1、市通信局负责。

三、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的义务

(一)应具有实体店铺之强制性要求

《办法》的最大亮点就是明确了利用互联网提供餐饮服务的,应当具有实体店铺并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或者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临时备案,并同时要求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的实际经营地址、经营项目等应当与其取得的食品经营许可一致。

该条款的设立目的即是基于保障食品安全的目的提出的,设置实体店是行业监管的实际要求,因为取得食品经营许可的前提条件即具有实体店铺这一现实要求,对消费者来说这是追溯根源,查明责任主体的唯一稻草。

但是,《办法》仍有需要细化之处,目前市面上的网络餐饮服务主要分为自营、加盟和个人商贩为主的小型食品加工商。《办法》对于最为常见的自营模式的调控显而易见,而对于一些加盟模式和个人商贩则需要进一步细化。比如通过加盟模式对外经营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其自身不社有任何实体门店,而是通过一定标准和要求吸引具有实体店的成员加盟进行利润分配,该种模式其实是一种加盟平台搭建在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的特殊商业模式,该模式是否符合《办法》的规定,目前没有确切答案。但是笔者相信该模式不会受到《办法》的冲击,因为以加盟形式经营市场的,仍有非常大的存量,只要在严格保障加盟商资质审核的基础上,不逾越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则行政监管部门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来处理该问题。

《办法》对于个人商贩的处理也是较为“宽容”的,其没有完全扼杀个人商贩的网络餐饮服务提供权限,但是需要根据上海市制定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具体管理办法执行,在获取了临时备案后,仍可以对外开展网络餐饮服务。另外,在责任承担问题上需要注意的是,发生侵权损害行为的,与企业不同,商贩个人需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二)严格送餐标准

1、送餐人员应当取得健康证明;

2、对配送箱的温度要求、使用要求、餐具包装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

四、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的义务

(一)准入标准的建立

不单单要求平台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该制度可以高于法律规定,比如规定只能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入驻等,由企业自身经营所决定),还包括对餐饮服务提供者强制签约的义务。

笔者对入网协议的签订有一定研究,也处理过多起类似法律事务。入网协议并非一个形式要件,有些企业对于入网协议的签订非常随意,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入网协议是直接规定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第一要素,一旦发生纠纷,协议的约定往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第三方平台提供的入网协议需认真对待,切不能妄图方便及追求最佳客户体验,最后导致企业风险的徒增。

(二)实名认证

《办法》的实名认证要求和刚刚于6月1日生效的《网络安全法》遵循一致意见,即提供信息的主体均需对注册用户进行实名认证。留心的读者可能已经留意,最近第三方信息平台例如百度、微博、搜狐等均以强制要求手机认证,甚至有些企业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开始实名认证,实名认证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追源问责,这是保障公共利益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

(三)资质审查

第三方平台对于入网用户需要通过信息比对、现场勘查等一系列手段进行资质核查。实务中,建议留有核查记录,以供监管部门审查。对于信息更新的注册用户,也应当及时更新相应数据。

(四)建立安全信用评价体系,并定期抽查、检测食品,结果予以公示

第三方平台应当建立平台内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安全信用评价体系,并在网上公示其真实的食品安全信用评价状况。对于食品安全,第三方平台应当自行或者委托第三方对平台上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并公布检查结果。

五、修改意见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以下简称“国家食药总局”)曾于2017年2月10日,总局关于《网络餐饮服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其中第19条明确规定:“消费者通过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订餐,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要求赔偿。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由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赔偿。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赔偿后,有权向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追偿。”设立该条款的目的在于确立先行赔付制度,更好的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明确平台的责任范围,该举措是对平台实名认证的有效监督和鞭策。

上海市食药监局作为国家食药总局下设行政机关,虽然国家食药总局的《网络餐饮服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暂未生效,但是其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意思较为明确,上海市食药监局的《监管办法》应在该部门规章层面予以细化,尽量避免通过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对部门规章进行删减,该做法略有不妥,建议修改。

附:《立法法》第九十五条:“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由有关机关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作出裁决:(三)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网络安全法征求意见篇4

上海网贷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最新版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保护出借人、借款人及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根据《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xx]221号)、《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监会令20xx年第1号)及相关政策法规、监管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市注册的公司法人从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按照依法、诚信、自愿、公平的原则为出借人、借款人提供信息服务,维护出借人与借款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提供增信服务,不得直接或间接归集客户资金,不得非法集资,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借款人与出借人遵循借贷自愿、诚实守信、责任自负、风险自担的原则承担借贷风险。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承担客观、真实、全面、及时进行信息披露的责任,不承担借贷违约风险。

第四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依法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完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安全、客户保护等方面制度。

鼓励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强资本实力;支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聘任具有丰富金融从业经验的人员担任高级管理人员、加强员工培训教育,持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及职业道德水准。

第五条在上海市金融综合监管联席会议(以下简称市联席会议)框架下,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共同牵头,会同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市通信管理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网信办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本市引导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规范发展的政策措施,指导推进各区政府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规范发展与行业管理相关工作。

第六条市金融办负责对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机构监管;上海银监局负责对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行为监管;市通信管理局负责对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涉及的电信业务进行监管;市公安局负责对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互联网服务进行安全监管,依法查处违反网络安全监管的违法违规活动,打击网络借贷涉及的金融犯罪及相关犯罪;市网信办负责对金融信息服务、互联网信息内容等业务进行监管。

本市各区政府是辖内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管理和风险处置的第一责任人,在市联席会议统一领导下,接受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等相关部门的业务指导,具体承担对注册在本辖区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日常监管、风险处置等相关工作。

第七条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及各区政府应当配备专门力量,切实履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监管职责。

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及各区政府明确承担监管职责的部门(以下简称区监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委托外部中介机构或聘请外部专业人员辅助开展部分专业性工作,并应当将相应费用支出纳入年度预算安排。

第二章备案管理

第八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向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提交书面申请材料;

(二)区监管部门通过多方数据比对、信用核查、网上核验、实地认证、现场勘查、高管约谈、部门会商等方式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后,认为提出申请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初步符合备案登记相关规定的,应当在指定的媒体(网站)上就有关事项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1个月),接受社会监督及投诉举报;

(三)公示期满后,如未发现不符合有关规定的情形,由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注册地所在区政府出具明确意见,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相关申请材料一并函送市金融办;

(四)市金融办收到有关区政府出具的书面意见,并经征询上海银监局等市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意见后,认为提出申请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符合备案登记相关规定,予以办理备案登记的,应将备案登记情况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示。

第九条监管部门同意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的行为,不构成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经营能力、合规程度、资信状况的认可和评价。

第十条新设立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申请办理备案登记的,应当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备案登记申请书。应当载明公司基本信息,包括名称、住所、注册资本、实缴资本、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官方网站网址及iCp备案号、相关app等移动端平台名称、服务器所在地等;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副本复印件;

(三)公司章程,以及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安全、客户保护、财务管理等相关制度;

(四)经营发展战略规划;

(五)股东资料。包括各股东(股东名册内的股东不得为他人代持股份)名称(姓名)、出资金额、出资比例等情况,以及企业股东及个人股东的信用报告,个人股东户籍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等;

(六)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和财务、风控、法律合规、稽核审计部门负责人,及实际履行上述职务的人员;下同)资料。包括基本信息、个人简历、学历及相关专业资质证明、信用报告、户籍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等;

(七)营业场所证明材料。包括营业场所产权证明、租赁合同等(公司实际经营地应当与住所相同);

(八)全部分支机构及其所在地、负责人;

(九)合规经营承诺书;

(十)本市公安机关网络安全部门出具的信息系统安全审核回执(需事前向本市公安机关网络安全部门提交符合国家网络安全相关规定和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的证明材料);

(十一)与第三方电子数据存证平台签订的委托合同存证的协议复印件;

(十二)律师事务所出具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法律意见书;

(十三)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根据相关规定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资料。

区监管部门应当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提交的备案登记申请材料齐备时予以受理。

第十一条在本办法前已经设立并开展经营活动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各区监管部门应当依据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中分类处置有关工作安排,对合规类机构的备案登记申请予以受理,对整改类机构和尚未纳入分类处置范围的机构,在其完成对照整改并经有关部门认定后受理其备案登记申请。

在本办法前已经设立并开展经营活动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申请办理备案登记的,除应当提交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申请材料外,还应当补充提供以下材料:

(一)在备案登记申请书中说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经营总体情况及产品信息、客户数量、业务规模、待偿还金额,平台撮合交易的逾期及其处置情况,以及原有不规范经营行为的整改情况等;

(二)公司信用报告:

(三)律师事务所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合规经营情况的法律意见(可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法律意见书合并出具);

(四)公司上一年度会计报表及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

(五)在财务会计报表附注中按要求披露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经营信息,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经营情况专项审计报告;

(六)市金融办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资料。

新设立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在取得备案登记前自行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的,按照本条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对新设立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区监管部门应当自受理备案登记申请材料之日起4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市金融办应当自受理有关区政府出具的书面意见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提交的备案登记申请材料之日起40个工作日内做出办理备案登记或不予办理备案登记的决定。

对在本办法前已经设立并开展经营活动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区监管部门、市金融办应当分别在5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做出相关决定。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信息公示、按要求补正有关备案登记材料的时间不计算在上述办理时限内。

第十三条合规经营承诺书需对下列事项进行承诺,并由申请备案登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持股5%以上的股东,以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共同签章确认:

(一)在经营期间严格遵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及有关监管规定,依法合规经营;

(二)同意根据监管部门要求及时接入有关监管信息系统,及时报送、上传相关数据;同意并授权合作的电子数据存证服务机构将相关存证数据按要求报送、上传监管部门;同意并授权合作的资金存管银行将资金流数据按要求报送、上传监管部门;同意并授权合作的征信机构将交易数据按要求报送、上传监管部门;

(三)同意监管部门将备案登记、日常监管中报送的相关材料向社会公示;

(四)确保及时按要求向监管部门报送真实、准确、完整的数据、资料;

(五)接受监管部门现场检查及非现场监管措施,并确保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第十四条律师事务所出具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法律意见书,应当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提交的备案登记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及其工商登记信息、股权结构、实际控制人、基本运营设施、公司章程及相关管理制度、业务模式合法合规情况等逐项发表结论性意见;为在本办法前已经设立并开展经营活动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出具的法律意见书,还应当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是否符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及有关监管规定,以及原有不规范经营行为是否整改到位等逐项发表结论性意见。

会计师事务所为在本办法前已经设立并开展经营活动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出具的业务经营情况专项审计报告,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客户资金存管、业务经营数据、信息披露、内部控制等重点环节的审计情况、审计意见。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法律意见书的出具时间,专项审计报告的报告期截止时间,均应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提交备案登记申请的前3个月之内。

第十五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取得备案登记后,应当在6个月内完成以下事项:

(一)涉及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应当按照通信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申请相应的业务资质;

(二)选择在本市设有经营实体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商业银行进行客户资金存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在上述每一事项办理完成后5个工作日内,通过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向市金融办书面报备。

第十六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发生下列变更事项之一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通过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向市金融办申请备案信息变更登记:

(一)变更名称;

(二)变更住所;

(三)变更组织形式;

(四)变更注册资本;

(五)调整业务范围;

(六)变更法定代表人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七)分立、合并、重组,或变更持股5%以上的股东;

(八)设立或者撤并分支机构;

(九)合作的资金存管银行变更;

(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变更;

(十一)监管部门要求的其他事项。

取得备案登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办理变更登记的,应当提交变更登记申请书,相关合同、协议等证明材料;涉及第(六)、(七)项变更的,还应提交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第十七条取得备案登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计划终止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的,应当在终止业务前至少提前10个工作日,通过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书面告知市金融办,并注销备案登记。

取得备案登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依法解散或者依法宣告破产的,除依法进行清算外,由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提请市金融办注销其备案登记。

第三章风险管理与客户保护

第十八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接入本市网络金融征信系统(接入时间应当在取得备案登记后3个月内,条件成熟时应当及时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依法提供、查询和使用有关信用信息。

第十九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在其互联网平台及相关文件、协议中以醒目方式向出借人提示网络借贷风险、禁止性行为,明示出借人风险自担,并应经出借人确认。

第二十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建立客户适当性管理制度。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对出借人的年龄、财务状况、投资经验、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等进行尽职评估,不得向未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评估不合格的出借人提供交易服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对借款人的年龄、身份、借款用途、还款能力、资信情况等进行必要审查,避免为不适当的借款人提供交易服务。

第二十一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建立客户信息安全保护及投诉处理制度,不得不当使用、泄露客户信息,对客户投诉应当依法、及时答复处理。

第二十二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严格按照有关行业监管制度、自律准则开展信息披露;鼓励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更加全面、及时地向社会公众、平台客户进行信息披露。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市金融办负责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机构监管,上海银监局协助、配合市金融办开展相关工作,包括办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及变更、注销登记,组织、指导各区监管部门、相关行业自律组织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经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好相关风险防范处置等。

上海银监局负责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日常行为监管。市金融办协助、配合上海银监局组织开展合规认定、非现场监测与现场检查、投资者保护等行为监管工作。

各区监管部门接受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的业务指导,具体承担对辖内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日常监管职责。

国家有关部门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管理职责分工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接受相关监管部门的指导、监督,开展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行业自律管理,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信息披露、产品登记、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的自律规则,以及有关行业标准并组织实施,教育会员遵守法律法规及有关行业监管规定;

(二)依法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协调会员关系,组织相关培训,向会员提供行业信息、法律咨询等服务,调解会员纠纷;

(三)接受有关投诉、举报,开展自律检查;

(四)法律法规、有关行业监管规定及监管部门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五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实行自身资金与出借人和借款人资金的隔离管理,并选择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作为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金存管机构。

资金存管机构对出借人与借款人开立和使用资金账户进行管理和监督,并根据合同约定,对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金进行存管、划付、核算和监督。

资金存管机构承担实名开户、履行合同约定及借贷交易指令表面一致性的形式审核责任,但不承担融资项目及借贷交易信息真实性的实质审核责任。

资金存管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行业监管规定报送数据信息并依法接受相关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在下列重大事件发生后,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通过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向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报告情况:

(一)因经营不善等原因出现重大经营风险;

(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或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发生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三)因商业欺诈行为被起诉,包括违规担保、夸大宣传、虚构隐瞒事实、虚假信息、签订虚假合同、错误处置资金等行为。

各区监管部门应当建立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重大事件的发现、报告和处置制度,制定处置预案,及时、有效地协调处置有关重大事件。

市金融办应当及时将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重大风险及其处置情况报送市政府、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

第二十七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发生下列情形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通过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向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报告:

(一)因违规经营行为被查处或被起诉;

(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发生违反境内外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三)监管部门要求报告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八条每年度结束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本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经营情况进行审计,聘请律师事务所对本公司业务合规情况进行评估,聘请具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资质的专业机构对本公司信息系统安全等级情况进行测评,并应在上年度结束后4个月内向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报送相关审计报告、评估报告及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报告。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于每月5日前,向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报送上月经营情况统计表、财务会计报表;于每季度首月10日前,向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报送合规经营情况自评报告。

各区监管部门应当在每月10日前,向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报送辖内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上月经营情况汇总统计表、相关财务会计报表;于每季度首月15日前,向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报送辖内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合规经营情况分析报告。

第二十九条市金融办可以根据本办法和有关行业监管规定,指导各区监管部门对备案登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分类,并可将分类结果向社会公示。

第三十条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各区监管部门应当会同各有关方面,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社会信用联合激励和惩戒,在行业内促进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诚信氛围。

第三十一条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建设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监管信息系统,逐步将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基本信息、业务信息、信用信息、监管信息、风险预警信息等纳入系统进行动态管理,促进建立健全监管信息共享与工作协同机制。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违反法律法规和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有关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给予处罚;有关法律法规未作处罚规定的,监管部门可以采取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将其违法违规和不履行承诺等情况记入诚信档案并公布等监管措施,以及给予警告、人民币3万元以下罚款和依法可以采取的其他处罚措施;涉嫌犯罪的,移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相关信息按规定报送有关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违反法律规定从事非法集资或欺诈活动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工作机制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十三条取得备案登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海银监局、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可以建议市金融办注销其备案登记,市金融办也可以直接注销其备案登记:

(一)通过虚假、欺骗手段取得备案登记的;

(二)严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监管规定的;

(三)监管部门通过实地调查、电话联系及其他监管手段仍对企业和企业相关人员查无下落;或虽然可以联系到企业一般工作人员,但其并不知悉企业运营情况也不能联系到企业实际控制人的;

(四)取得备案登记后6个月内未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或停止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连续满6个月的;

(五)拒不落实有关监管工作要求的。

市金融办应将注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情况向社会公示,并函告上海银监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通信管理局、市网信办等相关部门。

第三十四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股东、实际控制人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设立及经营过程中弄虚作假,或损害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的,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及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可将相关情况通报有关部门、报送有关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并按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员实施市场和行业禁入措施;涉嫌犯罪的,移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十五条出借人及借款人违反法律法规及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十六条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日常监管过程中出具审计报告、法律意见书、测评报告等文件的专业机构和人员,应当按照相关执业规则规定的工作程序出具相应文件,并应对其所出具文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核查和验证;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及各区监管部门发现相关文件中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的,可将相关情况向社会公示,并移送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相关行业自律组织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业务规则、风险管理、信息披露,以及出借人与借款人保护等相关事宜,按照《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监管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设立的分支机构无需办理备案登记。

各区监管部门应当将本辖区备案登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情况,及时告知分支机构所在地的市(区、县)监管部门。

第三十九条在本办法前已经设立并开展经营活动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符合相关监管规定的,除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应当根据《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或有关监管部门在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过程中的监管要求及时进行整改;在规定或要求的整改时限内无法完成整改的,应向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提交书面报告并说明原因及后续整改计划,经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同意后,应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整改并及时递交申请材料。

第四十条未取得备案登记或被注消备案登记,但实际从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的机构,根据违法违规实际情况和情节轻重,按照《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四十一条本办法自20xx年**月**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海网贷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解读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征求意见稿,网贷信息中介机构取得备案登记后,应当在6个月内完成以下事项:

(一)涉及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应当按照通信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申请相应的业务资质;

(二)选择在本市设有经营实体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商业银行进行客户资金存管。

网络安全法征求意见篇5

关键词:网络媒体;特征

一、网络媒体的概念

我们总说网络媒体对我们的影响,但是我们却经常在研究之前忘了去解释网络媒体到底是什么意思。网络媒体是指:"按照新闻媒体传播流程运作的,有专业人员对新闻和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和。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能够迅速形成社会舆论的网络传播平台。"在网络媒体凭借传播优势绽放异彩的过程中,自身潜伏的各种隐患也暴露无遗。截至2011年3月底,中国已备案网络数量达到382万个,网民数量已达4.77亿。必须特别说明的是,本篇论文是以YY语音作为研究对象,所以为了让大家更了解这篇论文意义所在,详细介绍下YY,歪歪语音:又名YY语音,是一款优秀的团队语音软件,其用户远远领先与国内其他同类软件。YY是广州多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基于因特网团队语音通信平台,功能强大、音质清晰、安全稳定、不占资源、适应国内游戏玩家必备的语音平台,使用歪歪语音平台,可以高效的与朋友一起游戏对话作战,而这一切都是免费的。目前已经有百万人同时在线,YY中的那些最受欢迎的娱乐频道,晚上黄金时间频道同时在线人数甚至可以达到六万以上。根据笔者限定的范围,以YY语音为例,姑且将其视为一个网络社区,由于每年针对网络应用情况的调查数据都有些变化,只呈现一次调查的结果。

二、网络媒体的基本特性

(一)点对点、一对多

在我们常见的媒体中,前者的特点与电信有关,在电信定义里第一重要的要素就是点对点。而一点对多点的特征则同时反映在广播和电视媒体中。网络媒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新兴媒体同时具有前面提到的两种媒体的特征。"第一,它具有点对点的通讯特征。"当然,它的点对点方式是传统信件点对点方式的升级,不说其他的,两者的传播介质与传播速度就有很大的差别,它在具备传统媒体的快速蔓延、快速扩张的特点之外,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以光速的介质传播。第二,它又有一点对多点的媒体特征。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接受的多点多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并不具备选择信息的自主性,而网络媒体的多点是出于自我的需求向一点进行请求。为什么采取传统媒体的运行方式去经营网络媒体没有成功,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以上的分析中足以看出。因此具有复合意义的网络媒体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题,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就必须更好地了解网络媒体存在的特点。以YY语音为例,它除了网络游戏公会之外,还有聊吧和电台等多种形式。在聊吧和电台的运行模式中,以上两种特征是显而易见的,一个聊吧接待或者一个电台主播在线上说话,而底下有上百甚至上万的受众在收听,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一点对多点的传播。

(二)除全球性,交互性以外的其他特征

全球性实际上也表明了网络媒体的传播具有一种开放的姿态,交互性是指网络媒体带来传受双方双向的互动传播。以上两种特性是大家讨论网络媒体特点的陈词滥调,使得很多人认为除了全球性和交互性外,网络媒体不存在其他特性。而实际上网络媒体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特性。许多学者都纷纷把给网络媒体寻找新特性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笔者觉得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特性是"多样性"、"双刃性"和"自由性"。

1、多样性

在这个彰显个性的时代,网络媒体作为一个大众展现自我的平台,首先必须具备多样化发展的方向,因为大众的需求各不相同,比如热爱网络游戏的受众与喜欢安静听音乐的受众明显在需求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只一味发展其中一个方向,都会使网络媒体这个平台失去很多潜在受众。

2、双刃性

网络媒体的双刃性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每年有多少因为无法戒除网瘾而辍学在家的青少年,作为一个新兴媒体,它对于处于求知高峰期的青少年来说是一个具有极大诱惑力的事物,而如果无法很好地使用它,那么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

3、自由性

谈到自由性,可能大家会认为那就是毫无限制,想说什么说什么,其实并不然,任何自由都是有局限性的。就笔者个人经历来说,笔者曾经在聊吧担任过接待,其实也就等同于电台主播,作为一个传播者,难免会有一些人对笔者恶语中伤,在笔者要求对方对其言行进行解释的时候,被对方告知,网络很自由,想说什么说什么,又不犯法。足见大众对网络媒体的"自由性"的理解出现了多大的偏差。

三、网络媒体传播模式新概念--广场型传播

网络广场传播即是基于虚拟广场的传播者和受众意见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意见交流活动,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归约和束缚,从而能够使受众体验真正轻松、自由、平等的观点碰撞和信息传播。"在虚拟广场中身体的直接接触是不存在的,人们把它们视为平等、自由的新世界,用各种符号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并且与虚拟广场上的参与者进行共时性、历时性或两者并存的交流。"笔者常常思考为什么网络媒体能够吸引那么多的受众,而且据调查,中国的网民数量还在呈现上升的趋势,不得不说网络媒体是一种全民化运动。知晓广场传播概念的含义之后,笔者豁然开朗,原来人们开始惧怕现实生活中的身体接触之后,转而在网络上寻求到了除了身体接触之外的另类接触,而这种另类接触除了能够带给受众等同于身体接触的刺激之外,还使受众的各种感官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兴奋。这样的体验,使得网络媒体的受众们欲罢不能,每天都期望通过网络媒体获取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佚名.回到元点--网络媒体定义、特征[J].internet信息世界,2001,(5)..

[2]佚名.网络媒体中的新闻[J].网络传播,2011,(2).

[3]汪武.媒体改革的道德路径[J].新闻与写作,2005,(2).

[4]佚名.网络媒体的十大特性[J].中国电子出版,1999,(4).

[5]吴志文.网络广场型传播的功能初探[J].新闻爱好者,2011,(4).

[6]陈朝晖.网络文化安全的威胁和规制[J].网络传播,2011,(3).

[7]黄亮.网络用户的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9).

[8]王庆稳,邓小昭.网络用户信息浏览行为中的心理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0,(5).

[9]张文娟,杨秋燕.网络媒体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关系协调[n].中华新闻报,2007-04-18.

[10]马海霞.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探微[D].中南大学,2005.

[11]何聪.论网络媒体言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2002.

[12]张景龙.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碰撞磨合[J].新闻知识,2001,(9).

网络安全法征求意见篇6

一、寻衅滋事罪的来源:规定寻衅滋事罪的立法本意更注重保护网络下的社会秩序,针对那些直接后果不严重,但情节恶劣或严重的情形,并明确列举了寻衅滋事行为的具体方式。二、在《刑法》的其他条文中,并未见通过计算机网络发贴、造谣构成寻衅滋事罪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未见通过计算机网络发贴、造谣构成寻衅滋事罪的规定。三、〔2013〕21号文对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的解释违反宪法,越界定罪。四、〔2013〕21号文关于诽谤罪的漏洞。由者对与之没有意思联络的浏览、点击如果被诽谤的是官员,那么〔2013〕21号文第2条就成了官员对付举报者、质疑者的杀手锏,者或转发者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是一种株连术,违反主客观一致的定罪原则。五、〔2013〕21号文对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的解释被左右其手,导致网络黑打。六、将寻衅滋事罪扩大到网络世界的玄机为了完成一时的政治任务。

【关键词】言论自由;寻衅滋事;网络黑打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司法解释其实不算法,但在实践中管用,所以本文还是不得不把司法解释当做法来看待。

最高法、最高检的司法解释将寻衅滋事罪扩大到信息网络,为了配合两最高的调子,《人民法院报》还刊发了周光权教授的文章,曲新久、洪道德等专家也发话力挺两最高的司法解释。尽管如此,司法解释甫一公布,还是立即遭到网民的炮轰。各地官媒纷纷网友因发帖、造谣被刑拘或行拘的通稿,有的地方公安局争先恐后抓人,印证了网民的担忧。《环球时报》在9月22日发社评说《解释》已对网上造谣诽谤形成震慑,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道出了这份司法解释的应急目的。但是,司法解释岂能如此仓促应战?

一、寻衅滋事罪的来源

寻衅滋事罪本来是从1997年修订之前的旧《刑法》中的流氓罪分解出来的一个罪名,原文并不复杂,也不难理解。《刑法》第293条原文: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针对组织、发动他人实施上述行为的人,该条第二款规定: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对第一款所列四类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在刑法中都另有故意伤害罪,侮辱罪,故意毁坏财物罪,抢夺罪,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等罪名予以规制,所以,规定寻衅滋事罪的立法本意更注重保护网络下的社会秩序,针对那些直接后果不严重,但情节恶劣或严重的情形,并明确列举了寻衅滋事行为的具体方式。寻衅滋事罪侵害的客体是公共秩序,其行为一般侵犯的并不是特定的人身、人格或公私财产,而主要是指向网络下的公共秩序,向整个社会挑战,蔑视社会道德和法制。寻衅滋事行为,其情绪宣泄的特征较为明显,以他人或他人的财物为宣泄对象,所以刑法规定以情节恶劣或严重并破坏了现实社会的秩序为定罪标准。在司法实践中,以寻衅滋事定罪的案例不常见。

二、利用信息网络犯罪的规定

在现实生活中,以信息网络为犯罪对象,入侵、攻击、破坏信息网络的犯罪行为不少见,《刑法》第285、286条有专门规定。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犯罪的行为也不少见,《刑法》第287条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在《刑法》的其他条文中,并未见通过计算机网络发贴、造谣构成寻衅滋事罪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2000年12月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明确规定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利用互联网损坏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以及利用互联网实施上述行为以外的其他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在此《决定》中,也未见通过计算机网络发贴、造谣构成寻衅滋事罪的规定。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只有《刑法》明确规定为犯罪的行为,才可以定罪量刑。2013年7月15日,最高法和最高检公布了法释〔2013〕18号《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法释〔2013〕18号),对《刑法》293条第一款所列前三种行为情节恶劣、情节严重,第四种行为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具体情形做出了规定。

法释〔2013〕18号是最高法、最高检专门就寻衅滋事罪做出的解释,分别在2013年4、5月份通过,7月份颁布,在起草此司法解释的时候,最高法、最高检不可能远离网络江湖,不可能不知道有人在信息网络上宣泄不满,发帖、造谣的事。但是,两最高的先生们,都坚守了司法解释不得越权的界限,没有把在信息网络发帖、造谣的行为套上寻衅滋事罪,没有将寻衅滋事罪扩大到虚拟的网络世界。

三、〔2013〕21号文对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的解释违反宪法,越界定罪

不到两个月,形势急转直下,最高法、最高检分别在2013年9月2日、5日通过了法释〔2013〕21号《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法释〔2013〕21号),9月9日公布,9月10日施行。其速度之快,几乎不给网民反应的时间。这份名为《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司法文件,暗藏玄机。其中针对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和寻衅滋事构成犯罪的内容,不但突破了《刑法》的规定,而且突破了《宪法》的规定。《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其核心所在是公民对社会、政府、官员有控告、批评和质疑的权利,而不是指唱赞歌、拍马屁、说客套、打官腔的自由,也不是亲友之间的聊天。言论自由有边界,但在边界以内,还应包括公民对社会、政府、官员有控告、批评和质疑的权利,这些权利不应被人为搁置于边界以外,更不应在某个时候为了保护某些官员的权力被搁置在边界之外。这种言论自由的形式,应当是公开的,既可以向特定的人公开,也可以向不特定的人公开,可以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公开,也可以通过网络传播的形式公开,而不是私下里的窃窃私语。

(2013〕21号文第3条规定,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二款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升格为公诉罪。

法释〔2013〕21号第5条第一款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第二款规定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将此条文与《刑法》第293条、《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全文对照,就会发现,法释〔2013〕18号坚守的底线被突破,此条文将寻衅滋事罪的范围扩展到信息网络空间,越过了《刑法》的界限。

对于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被辱骂、恐吓的人,完全可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的规定,向警方报案,由警方立案调查,作出治安处罚,然后再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6条等规定,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进行救济。编造虚假信息俗称造谣,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俗称传谣,对造谣者和多次传谣者可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和第42条的规定进行处罚。在实践中,由于调查取证的工作量大,警方以往对此类报案的处理方式是能推就推,不作为。法释〔2013〕21号《解释》公布后,却走向另一个极端,将造谣和传谣一并当做刑事犯罪打击,将刑事打击的范围扩张到本应由《治安管理处罚法》调整的领域。这为各级官员借公安机关之手打击举报者、批评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此次对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的解释,压缩了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言论自由空间,对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造成极大冲击。扩大诽谤罪的公诉范围,应当由全国人大常委做出立法解释。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的行为,编造虚假信息的行为,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行为,对这三种行为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也应当由全国人大常委作出立法解释。最高法、最高检无权对诽谤罪的公诉范围以及寻衅滋事罪的范围做扩大解释。

四、〔2013〕21号文关于诽谤罪的漏洞

〔2013〕21号文第2条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以及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该条司法解释关于浏览达到5000次、转发达到500次即构成诽谤犯罪的解释,其重大漏洞显而易见。两年内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即被定罪的做法,过于严苛。(2013〕21号文第3条规定,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二款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升格为公诉罪,更容易成为扼杀网络言论的杀手锏。

诽谤信息有者,浏览、点击者,和转发者,三者之间又可分无意思联络和有意思联络两种情形。有意思联络的,是共犯,但〔2013〕21号文没有作规定,〔2013〕21号文是针对无意思联络的情形,并且针对者定罪。

首先,对者定罪,取决于无意思联络的浏览、点击者的浏览、点击次数或转发者转发的次数,这等于是由者对与之没有意思联络的浏览、点击者或转发者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是一种株连术,违反主客观一致的定罪原则。点击、浏览或转发不是者的行为,也不是其主观意志可左右。是否点击、浏览或转发,完全是行为人根据自己的好恶决定,者无法预计,无法阻止,甚至不知道具体的行为人。将没有意思联络的其他人的行为,归罪于另一个人者,违了反主客观一致的定罪原则。

其次,5000次和500次,是分别出自5000个和500个不同的人,还是同一人的多次浏览、转发可以累计到者头上?转发500次,需要转发给500个不同的人,还是转发给同一个人也算?如果可以累计,那就为恶意重复浏览、点击或转发的手段伺机报复、打击者提供了机会。官员知道他人对自己散发了诽谤信息,不马上报警,而是叫人点击、浏览购5000次,或者转发500次,或者干脆就自己上阵,一旦够数,就要求警方抓人定罪。

再其次,如果一个人不知他人的信息为诽谤信息而转发了500次,不管出于何种动机,这种扩散行为有明显主观故意,司法解释不追究转发者的责任,而追究者的责任,明显颠倒了是非和责任。

第四,司法解释中的多人,包括多少人?三人,四人,还是五人?如果诽谤三个人,就可以公诉定罪,这显然与慎刑慎罚的刑事政策不符。这里的多人,虽然没有将平民百姓排除在外,但如果被诽谤的多人是平民,显然不会被认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最后,什么是诽谤?《现代汉语词典》将诽谤解释为: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但《刑法》没有下定义。无中生有到什么程度、说人坏话坏到什么程度、毁人名誉毁到什么程度就可以定诽谤罪?显然不能按《现代汉语词典》定罪。一个人不可能无缘无故被人诽谤,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去诽谤他人。以往的司法实践中因诽谤被定罪的案例不多。如果不分程度轻重,达到5000次和500次就定罪,凡两年内因诽谤被行政处罚过,再次诽谤就定罪,显然是滥开口子。在官重民轻的当下现实中,这个口子不会轻易为民开,而是成为官员的权力。自诉罪需要被诽谤的人自行提供证据,如果警方不配合、协助,难以取得证据。公权力与掌权者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如果被诽谤的是官员,那么〔2013〕21号文第2条就成了官员对付举报者、质疑者的杀手锏,依据第3条规定更是可以先动用警力抓人后定罪。

明明是用治安处罚可以解决的案件,这一司法解释能让者陷入牢狱之灾,是一种恶法。而受害人可以通过钓鱼手段,将治安案件升格为刑事案件以达到给对方定罪的目的,则凸显这一司法解释的漏洞。

五、〔2013〕21号文对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的解释被左右其手,导致网络黑打

如果说,以次数量化对网络诽谤行为定诽谤罪,还多少有点尺度的话,相比之下,对网络上的所谓寻衅滋事行为定罪,没有次数规定,随意性更大,抓不抓人,定不定罪,则完全由掌管权力的人定夺。

法释〔2013〕21号第5条第一款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情节须恶劣到何种程度?须有何具体的外在表现?对社会秩序破坏到何种程度?具体的外在表现如何?此处所讲的社会秩序是网络内的秩序?还是网络外物理空间中的现实社会秩序?最高法和最高检没有做出解释。第二款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行为,此处所说的公共秩序是网络内的秩序?还是网络外物理空间中的公共秩序?公共混乱到何程度属于严重?更为荒诞的是,网络上的起哄闹事是指什么?没有在场的人如何起哄闹事?是指在网络上声援、谴责、爆粗、评论、转发,还是其他行为?最高法和最高检也没有做出解释。

从《刑法》第285、286条保护的是网络秩序来看,法释〔2013〕21号第5条的社会秩序、公共秩序,应当是指网络下的物理空间秩序,也就是在信息网络上的寻衅滋事,破坏了网络外的社会秩序,网络的造谣、传谣行为造成网络外的公共秩序严重混乱。信息网络上的寻衅滋事、造谣、传谣行为与网络外的社会秩序遭受破坏或公共秩序严重混乱之间,必须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社会秩序遭受破坏和公共秩序严重混乱,必须有现实具体的客观形态,不能是估计的或可能的。但两最高的司法解释含糊不清,不但不能解决发条高度概括遗留的问题,反而导致更多的问题。因果关系、网络外的客观形态等隐含的法理要求,显然不能抑制住官员打击反对者、质疑者的冲动。

例如,甘肃省张家川公安局刑拘初生杨某,就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杨某不过是发微博质疑张家川警方在处理钻石国际KtV员工高某死亡一案中的做法,警方抓他的最大理由,竟然是他在微博里说了看来必须得游行了。死者家属并不认识杨某,也没有看到他的微博,到县政府请愿的时间早于他发微博的时间。《张家川公安局关于对9.12死亡案的通报》结尾称,对情节严重,发帖转载500次以上的一名犯罪嫌疑人依法刑事拘留。张家川公安局把诽谤罪的次数标准套到寻衅滋事罪。杨某被转发超500次的,只是在他QQ空间里对警方做法的质疑,其中被警方认为是造谣的警察多次与群众发生争执甚至殴打死者家属,无人出面担责并不涉及诽谤某个特定的人,与诽谤罪无关。他这条说说,破坏了张家川的社会秩序了吗?没有。造成张家川的社会秩序严重混乱了吗?没有,至少警方没有这方面的证据。因此也套不上寻衅滋事罪。该司法解释在此案中成为网络黑打的工具。

《新快报》在重庆的记者刘虎被捕案,也能显露了法释〔2013〕21号文对寻衅滋事罪的解释被滥用于网络黑打的倪端。刘虎被指涉嫌寻衅滋事罪的事实,是其在微博公开披露原贵州省公安厅长、现任上海是高级人民法院代院长崔亚东、陕西省公安厅长杜伟航、原重庆市副市长、现任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等高官以及另外一些地方官员涉嫌违法违纪的问题。刘虎先是被以涉嫌寻衅滋事罪被刑事拘留。但刘虎发微博披露高官和地方官违法违纪问题的行为,破坏了社会秩序了吗?造成了公共秩序严重混乱了吗?或者更具体地说,上海高院、陕西公安厅、国家工商总局或者地方官员所在工作单位的运行和日常工作严重混乱了吗?都没有。寻衅滋事罪套不上,检方在批捕的时候,就换了个诽谤罪。诽谤罪的核心特征是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刘虎所披露的问题,并非凭空捏造,有的已经被查实,有的尚未见调查结果。刘虎行使的是《宪法》41条规定的控告、检举权,涉及的都是掌握公权力的官员。经调查其所披露的问题不属实的,应当公开调查结果,为被举报的官员消除影响。如其继续诽谤的,再动用法律手段也不迟。由于当下官员财产不公示、财政预决算明细不公开,公民怀疑官员违法违纪,是人之常情。官方对刘虎披露的官员违法违纪问题,未做调查回应,就以寻衅滋事罪抓人,抓了之后发现不对,又改用诽谤罪批捕,其实是公权力被官员私用和滥用。刘虎在微博披露的官员违法违纪问题,是控告、检举的一种方式,法律没有禁止这种方式。由于微博是向全社会公开的,如果控告、检举被证明不实,依法可以追究刘虎的法律责任。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王文志多次发微博实名举报央企华润集团的董事长。2014年4月15日再次实名举报,次日,宋林发出紧急声明,指责王捏造事实和恶意中伤,并称要追究王造谣诽谤的责任。17日,宋林被查。王文志安全了,而刘虎还在牢狱之中。秦火火案在2014年4月中旬甫一作出一审判决,主审法官吴小军就迫不及待地被安排通过官媒释疑,但是却招来网友和律师界更严厉的质疑。两高司法解释公布时间是2013年9月10日,且不说违宪,没有刑法效力,即便可以等同于刑法,秦火火发帖时间为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如此下判,也明显违反了刑法不溯及既往的适用原则。虽然刑法规定了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但秦火火的行为实施时,根据刑法并不能认定其构成该两罪。对此原则,吴小军不可能不知道,但在解答时有意忽略。吴小军的解答,除了忽悠外行,反而让法律人相信此案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六、将寻衅滋事罪扩大到网络世界的玄机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针对利用网络作为手段犯罪的,《刑法》早已有规制,对于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也有《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规制,两者形成补充。法律有滞后性,但法律的基本原则更应遵守,这是常识,两最高有关部门的人不可能不知道,但在答记者问的时候,竟然称人民群众十分痛恨,社会各界反应强烈。为满足同网络犯罪作斗争的需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长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制定出台了《解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安全法征求意见篇7

切实组织好网络发票推广应用工作,为确保发票综合改革的顺利推行。根据《市地方税收发票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实施意见如下。

一、网络发票种类和开具方式

通用机打发票”卷式发票44mm127mm出租汽车专用发票除外)建筑业统一发票”不动产销售统一发票”属于网络发票。按照《市地方税务局发票种类简并方案》规定。

其中平推式发票241mm177.8mm210mm139.7mm241mm93.13mm3种规格,采用pC机(电脑)通过登陆“地税”网站的网上办税服务厅”开具,通用机打发票”包括平推式发票和卷式发票。适用于有一定办公条件、网络条件,实行查账征收的纳税人;卷式发票为76mm177.1mm规格,采用网络开票机开具,适用于无网络条件、经营场所开具,实行核定征收的纳税人。

之后“市综合统一发票”停止使用,纳税人在本次发票综合改革前已采用pC机网络开具“建筑业统一发票”销售不动产统一发票”市综合统一发票”可继续通过原网站界面和方式使用至2011年6月30日止。建筑业统一发票”销售不动产统一发票”继续使用,原有操作界面统一切换到新的网络发票系统客户端界面开具。

二、网络发票推广应用范围

申请领购地方税务机关管理发票、有固定经营场所且达到营业税起征点的全部纳税人。营业税起征点以下的纳税人、没有固定经营场所的纳税人原则上采用“市地方局通用定额发票”本次网络发票推广应用范围为我市所有在地税系统办理税务登记。

三、网络发票推行原则

采取税务主导、财政支持的工作思路,市地税系统网络发票的推广应用。推广过程中坚持“统一标准、生产许可、政府推广、集中覆盖”原则实施。统一标准”指网络开票机应当按照市地方税务局的统一标准进行开发、生产;生产许可”指产品供应商必须通过资质审查、获取生产许可证,才能获得市场准入资格;政府推广”指网络开票机并非一般的商品普及,而是带有强制性的政府行为,必须要由政府组织统一招标,以防无序竞争,确保推行的力度和效果;集中覆盖”指在网络发票统一的推行期间,推广到所有使用对象的纳税人,尽快建立起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四、推行时间、步骤

网络发票整个推行应用工作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与相关产品生产企业、通信营运商、Ca认证服务商确定网络开票机技术业务规范、研制产品,一)准备阶段(年5月底)市地税局对地税系统使用网络开票机用户的情况开展调查研究。改造或升级相关业务软件系统,开展产品功能测试和系统联调,组织开展网络开票机招标工作。

市地税局确定江北区地税局、大渡口区地税局作为试点单位先行试点。通过试点查找问题,二)试点阶段(年6-8月)发票综合改革全面推广前。总结推行应用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系统功能、修订业务规则、建立服务体系,为全市全面推行创造条件。

各区县局应根据市局统一制定的推广计划(详见附件1结合本区县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区县局在网络发票推广应用过程中,三)推广阶段(年10月-2011年6月底)鉴于推广应用网络开票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用户的特点,注意策略和方法,采取先易后难、先经济发达地区后经济欠发达地区稳步推行,通过分阶段实施,力争在2011年6月底前将网络发票普及到所有应该推行的对象,实现新旧发票管理体系的过渡。推行期结束后,纳税人原有结存发票可继续使用至2011年9月30日止,期仍未使用完的按作废发票处理。

五、抓住推行关键环节

涉及范围广、具体业务多,一)制定方案。全市开展地方税收发票综合改革是市范围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普通发票改革措施。各区县局一定要结合本区县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网络发票推广的范围、时间和步骤,细化工作措施,确保改革工作平稳顺利开展。

重点是开具方式发生变化。为尽快使纳税人领会发票管理要求,二)宣传培训。发票综合改革不仅涉及纳税人使用发票种类发生变化。让社会各界了解发票知识,各区县局应及时将市局统一制作的宣传资料发放到纳税人,利用办税服务厅、报刊、电视、网站等渠道,广泛开展宣传活动,为本区县推广应用工作创造良好社会氛围。各区县局应将培训纳税人发票开具作为发票综合改革的第一要务,尽快使每一个纳税人均能熟练掌握操作应用。区县局对纳税人按照必须参加培训才能使用网络发票的原则,未参加培训的不允许领购和使用网络发票。制定培训计划中,区县局应主动与承担培训推广任务的供应商、服务商搞好工作衔接,保证时间安排合理、参训人员到位。

市对推行的网络开票机进行了公开招投标并最终确定4家生产企业作为供应商。为加快网络发票推行进度,三)机具配(购)置与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降低推行费用,提高服务质量,纳税人配(购)置网络开票机采用相对集中、分区域管理的模式,纳税人原则上选择购买所对应区域生产厂商的网络开票机。有特殊原因需购买其他生产厂商产品的需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中标企业网络开票机供应服务区域分配表见附件2

如需购置指定品牌pC机,采用pC机开具网络发票的纳税人。税收管理员应根据纳税人情况,填制《惠普电脑购买优惠卡》加盖主管税务机关印章交纳税人。纳税人凭卡到指定经销商购买电脑,享受购买优惠。

市局统一搭建售后服务平台和网络开票机售后专业队伍,为确保网络发票顺利推广和持久运行。负责集中提供培训、安装、调试、维修等各项服务任务,售后服务费用统一由市局集中支付。各级地税机应严格按照《市地方税务局网络开票机管理办法》要求,制定切实措施、责任落实到人,确保网络开票机具管理到位,同时应加强对售后服务队伍的监督管理,定期检查其服务质量和维修记录,督促其完善服务。

网络安全法征求意见篇8

人大“网”罗民意激发热议

“人大此举果然不同凡响。”2009年8月下旬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因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首次网上就“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等重要议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广泛征求民意而引发热议。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首次‘触网’,网友盛赞人大创举”;“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员与网友共议重要议题,‘网’罗民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与网友在线交流共议经济民生”……各转载网页不同的标题,传递着同样的信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网络平台,倾听各方声音,收集民意,集纳民智。

有媒体统计,从8月26―28日,短短三天时间,在“百度”上输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线交流”、“收集民意”等几个关键词,搜索到相关网页达24.7万个。

民意,是人民群众意志和愿望的统称。重视民意、反映民意、实现民意,是人大工作的题中之义。近年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民意十分重视,在人大工作中不断开辟多种渠道倾听群众呼声。

一位网名叫merKur的网友发帖说,代表的本职就是要代表人民意志。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时间的推移,可以预见将来网络民意必将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人大通过网络这种方式收集民意,是个可喜的创举”。

2009年8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闭幕后,在全国人大的官方网站上,行政强制法草案、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征求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方面表示,将对征集到的每一条意见进行认真研究,尽可能加以吸收,在此基础上对草案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再适时提交常委会会议审议。

从草案的酝酿、起草,到草案的审议,每一环节,都将通过网络凝聚民意、吸纳民意。公民有序参与,正通过网络体现出来。

我们也看到,在近年来各种媒体的“两会”报道中,很多群众的意见通过网络的方式反映出来,一种“e两会”的局面俨然形成;全国各地人大常委会纷纷“触网”,各种形式的“网络平台”、“网络论坛”不断涌现。2009年9月22日,宁波市江东区人大网上的“网上窗口”正式开通,4位区人大代表在网上集中接待选民,在1个小时接待时间里,收到48条网民(选民)的提问帖。“今后,‘网上窗口’每天都有代表值班,并且每月2次由代表集中接待。”宁波市江东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

10月27日,杭州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召开期间,5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与网民互动,就推进科技进步和专利管理相关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网络互动,听取了广大网民的意见。

“与传统信息媒介相比,网络当前已成为一种新型信息媒介,能够更加有效地反映民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认为,“网络为民意的表达与聚集提供了一个成本低、互动性强的有效平台,成为越来越引人注目的民意表达方式”。

“从今天来说,民意通过网上反映是最直接、最快速的。”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说。

日渐多元的收集民意通道

如果说网络以其快速、开放和自由正发展成为收集民意的“利器”的话,那么在网络之外,同样存在着许多颇有操作性的民意收集途径。

“张红良等8位代表,建议省政府对衢州市衢江区农民饮用水工程进行扩面。我们在最近的全省2010―2013年规划中已经作了充分的考虑,要基本实现这个区农村饮用水不安全人口全解决……”“对这个答复,我表示满意。”这是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章国方与省人大代表张红良在“主任接待代表日活动”中的一个交流片段。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定期接待人大代表的接待日制度是浙江省人大常委会1993年建立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度。在2008年5月新一届省人大常委会首个主任接待代表日活动中,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指出,实践表明,省人大常委会定期举行接待代表日活动,是一项有效的工作制度,已经成为省人大常委会加强同代表联系,直接听取代表对各方面工作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重要形式。

2008年6月,临安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科收到一封该市新桥乡人大代表的联名信,信中反映新桥乡村民在欠岭山乱挖田黄石的情况比较严重,尤其是年初群采群挖势头更猛,造成资源严重破坏,水土严重流失,要求市政府抽调力量帮助新桥乡做好田黄石的有序开采工作。科对来信进行整理,该市人大代表工委把它纳入民意直达工作程序,转市政府办公室办理。

这是临安市民意直达制度运行中的一个小片段。2008年5月,临安市人大常委会对走访联系代表、听取意见建议的相关载体和方法进行整合,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民意直达工作的实施办法》,对闭会期间各条渠道汇集的意见建议进行分类处理。民意直达制度建立运行一年来,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召开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走访代表座谈会、代表小组民意征集、聘请民意信息员、邀请代表参加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人大等多种途径,汇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132条,及时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作了反馈。其中,将39件作为代表闭会期间建议,向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交办,促成了一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2009年5月12日上午9时许,温岭市箬横镇贯庄村村民江春华、江福贵两人来到选区内的人大代表工作站,向市人大代表江根德反映,要求补办房屋土地使用权证。江根德查看了两位上访群众的有关发票后,笑着对他们说:“这件事我们代表要跟有关部门沟通,下个月农历十八接待日答复你们。”两位群众听后满意地离开了。在温岭市,像这样的人大代表工作站目前已发展到9个。

如果说民意直通制度、人大主任接待代表日等活动是作为民意机关的各级人大收集民意、听取民意的一种有效途径,那么类似代表工作室、代表热线、代表信箱等形式,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大代表通过个人力量在收集民意上所做的努力。

2009年2月7日,230多名重庆市渝中区人大代表走上街头,以“摆摊”的形式面对面听取老百姓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代表法规定人大代表应当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走上街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就是听取群众意见的一种有效方式,代表多了一个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可以更好地为推进‘一府两院’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重庆市渝中区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杨云平说。

在重庆市渝中区人大代表冷文雪看来,能够这样走上街头,和来自全区各个地方的群众交流,听听他们的想法,“对一名人大代表来说,是履行自己职责的一个很好的渠道,是收集民意的一种好方式”。

立法吸纳民意不仅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法治领域最耀眼的风景线。它一方面正成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广泛反映和体现民意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也成为民意机关主动吸取民意的有效途径。从婚姻法修改到物权法全民讨论,再到个税法起征点提高和劳动合同法出台,中国立法一路与民意同行,留下了一个个民主立法的典范。

在制定《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时,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邀请了21名中小学生对条例草案发表意见。一位名叫居颖雯的高三学生提出,“希望学校不要张榜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名次”。后来她的意见被写入条例,成为上海地方性法规中的第一个“未成年人声音”。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拓宽公民参与立法的渠道,完善立法公开制度,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常态;通过多种形式,实现立法过程中的利益诉求表达和协调。”在2009年9月28日“辉煌60年”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网上谈活动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研究室主任郑淑娜如是说。

期待回归制度本源

不可否认,近年来人大在收集民意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监督法规定,对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报告的议题来源,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集中反映的问题”等6个方面做了规定,这也为人大更好地听取和收集民意指明了方向。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举办立法听证会到实施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以及近期推出的网上公开征集2010年监督议题活动,不断扩大和夯实民意基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收集民意,很大程度上也要讲求方式和方法。尽管监督法在议题的来源上有了明文规定,但在收集民意的方式方法创新上,如何更加科学和富有效率,还有很多值得探索和努力的地方。

西方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就社会舆情的调查与监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社会效益。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有局部的、片断的和暂时性的调查研究,但总体上看,还不够全面、系统和连贯。受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人大在民意收集方面,也往往欠缺全面、系统和连贯的社情民意调查与监测手段。民意调查如何在各级人大的工作中加以运用值得探索。如在2007年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实施情况检查中,安徽省市县三级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向社会发放2万份调查问卷;2009年2月,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在修改《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过程中,通过网上提交调查问卷和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并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名人、富人超生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意见征询,这些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以往的实践中,社会组织的力量在收集民意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以浙江省为例,目前全省有近3万个社会组织,但在社会治理中,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因此,有专家建议,人大在征集民意过程中,也可以尝试借助“外脑”。在今后相关法规草案的征求意见时,邀请相关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参加。对法规实施后的绩效评估,“一府两院”对审议意见的处理情况等等,委托社会中介组织通过问卷调查、抽样分析、民意测验等方式进行。

更为重要的是,人大代表应该在收集民意过程中发挥能动的主体作用。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国各地推出的代表述职制度、发放代表联系卡制度,以及我省宁波、温州等地施行的市人大代表履职登记制度,都在密切代表与选民联系、促进代表更好履职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人大代表在联系选民的工作上,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们的人大代表在与选民的沟通中,确实还缺乏一种制度性的安排和相关条件的配备。民营企业家用自己的钱和资源加强与选民的沟通,实际上就反映了这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北京大学行政学院徐湘林教授说。

不少代表片面地以为,联系选民仅仅是选举期间的事情,选举结束后,选区自行消失,同选民联系与否无关紧要。如此一来,群众找不到代表,民意自然无从反馈。更有甚者,将“代表”当成了荣誉而忘记了责任,脱离群众,将“走访调研”这些本该是人大代表的“基本功”变成了“过场秀”,收集到的民意含金量可想而知。即便是煞费苦心地推出一些征集意见建议的“花哨”主意,往往也是形式大于内容。长此以往,开会时“临阵磨枪”,拿不出什么有分量的建议,于是一些不切实际、哗众取宠、脱离民意的建议就冒出来了。

人大代表是沟通群众与政府的桥梁,同时,也是一个“筛子”,肩上所负的责任,不仅仅是像镜子般如实反映而已,更重要的还在于,将收集到的五花八门的民意进行归类整理,进而向人大常委会反映。只有这样,人大最终收集的民意才是可靠和有实质意义的,也才是具有效率的。

一切程序的设计,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回归制度的本源。“人大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在“民意时代”,让人大代表回归选区,与选民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这才是合乎大多数人的“民意”。

相关链接:民意和民意调查

民意是指人民共同的意见和愿望。民意习惯上也被称为公众舆论(publicopinion),指的是人们对于某一具体事务或问题所产生的一时性的反应。民意有两个层次,即分为“原生态”的民意和真实的民意,“原生态”民意指未加整理的、初始状态下的民意,其中也可能夹杂某些非理性的情绪。民意的第二个层次即真实的民意,这是经过调查、整理和分析后的较为科学和理性的民意。

网络安全法征求意见篇9

(一)美国商业方法专利创造性标准:以实际应用为原则

美国商标专利局于2005年11月颁布的《可专利性暂行审查指南》规定,专利申请在整体应存在实际应用性,必须能产生“有用、具体和确实的结果”,美国法院也将商业方法的实际应用性作为可专利性的标准。美国2000年10月通过的《商业方法专利促进法》第4条规定:“如果商业方法仅仅是将现有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系统或因特网,则该发明应被认为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美国以实用性作为商业方法具有可专利性的判断原则,而仅将已有商业方法简单地通过计算机程序予以执行的情形被确定为不具备创造性,因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美国就可认定一项商业方法发明具有创造性:(1)专利申请的商业方案部分与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都具有创造性;(2)专利申请的商业方案部分不具备创造性,但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具有创造性;(3)专利申请的技术方案部分不具备创造性,但商业方案部分具有创造性。因此,判断一项商业方法是否具备创造性时,不必要求其所使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必须具备创造性,技术的创造性降到了次要地位,成为商业方法的附属品[2]220。

(二)欧盟商业方法专利创造性标准:以技术特征为主导

欧洲专利局于2001年11月颁布的审查指南规定,在一件涉及商业方法的专利申请中,如果商业方法特征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非显而易见的,但其他技术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则认为权利要求缺乏创造性。欧洲议会于2003年9月24日通过的《以计算机实施的发明的可专利性指令》指出,技术贡献是以计算机实施的发明具有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如以计算机实施的发明的独特贡献丧失技术特征,该发明就不具有创造性。可见,欧洲专利局在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审查过程中注重的是技术特征而不是商业方法本身,不承认商业方法的特征贡献属于专利法意义上的技术贡献。如果一项电子商务商业方法发明申请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不具有创造性,那么无论其商业方法部分是否为非显而易见的,该项发明申请都不认为符合创造性要求。因而,在欧洲,基于以下两种情形之一才可认定一项商业方法具备创造性:(1)专利申请的商业方案部分与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都具有创造性;(2)专利申请的商业方案部分不具备创造性,但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具有创造性[3]26。

(三)日本商业方法专利创造性标准:技术特征和商业方法并重

日本专利法也要求商业方法专利必须具备技术性。日本特许厅于2001年4月颁布的《不具有专利性的商业方法发明范例》明确了“一项使用计算机的商业方法发明应以整体的包括涉及到商业安排分的创造性进行判断”。这意味着日本对于商业方法发明创造性的判断采取全面性的标准,商业方法发明是否具有创造性是从整体上对发明作出判断,不应当分别就商业安排和自动技术方面进行鉴定。对商业方法本身以及所涉及的计算机硬件、软件都要考察其创造性,如果商业安排本身不具有创造性,也不能认为一项商业方法发明方案整体具有创造性[3]27。显然,日本对于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判断更为严格:不具有创造性的商业安排和不具有创造性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简单组合当然不具有创造性;具有创造性的商业安排和不具有创造性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组合也不具有创造性;只有当一项专利申请的商业安排部分与所运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都具有创造性,该商业方法发明才具备创造性[4]29。

二、对三种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审查模式的利益分析

美国、欧盟和日本对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采用了不同的审查模式。在美国,对于一项商业方法发明方案,其中的商业方案和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二者之一是非显而易见的,便符合专利的创造性条件。商业方法所使用的技术的创造性对于该商业方法的整体创造性的判断不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技术性只要在实际应用中能产生“具体的、有用的、有形的”结果,就可以成为专利保护的标的。因此,美国在审查商业方法类专利时,并不必然要求技术的创造性,实用性成为专利条件审查的重点。欧洲在审查商业方法类专利时,坚持贯彻专利制度中的技术性要素,注重与商业方法相结合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是否具有创造性,而非商业方案本身的创造性。对于电子商务商业方法创造性的审查集中在技术部分,而商业方案本身的创造性不起主导作用。具有创造性的技术特征是商业方法获得专利保护的必要条件。日本对于商业方法的专利创造性的审查注重的是全面性,制定了更加细致的政策,基于整体方案的角度既审查商业方案本身的创造性,又审查与其相结合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创造性。美国以实际应用观念作为商业方法创造性的审查基础,不以技术特征的创造性作为专利授权的基本条件,对商业方法采取了较宽松的创造性审查方式。商业方法的实际应用取得了特定效果,即使不是技术特征的创造性应用,仍可在美国获得专利权。其他国家和地区主要使用技术特征概念作为商业方法创造性的审查基础。欧洲在审查商业方法类专利时,重点考察与商业方案相结合的技术特征是否具有创造性,而非商业方案本身的创造性,具有创造性的技术特征是商业方法获得专利保护的必要条件。日本为防止动摇专利制度的根基实施了严格的商业方法创造性的审查标准,制定了更加细致和全面的政策,既审查商业方案本身的创造性,又审查与其相结合的技术特征的创造性。三种不同的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审查方式并无优劣之分,其差异取决于商业方法专利保护范围的宽松或限制。美、欧、日三方在商业方法专利创造性审查的标准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国(地区)利益的考量。美国不仅是金融产业强国,也是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大国,出于对金融利益和知识产权利益的考虑,对商业方法专利的保护态度最为积极,对商业方法类专利的审查限制也最少,通过降低商业方法的创造性专利审查条件,以尽可能多的对银行、保险、证等商业方法授予专利权,从而促进其金融业及信息产业的利益获取。而日本、欧洲迫于美国的压力,尽管也将商业方法纳入专利权保护的范围,但出于对本国产业利益的保护,对商业方法类专利授权的创造性条件相较于美国更严格[5]19。

三、我国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审查原则

金融产品专利的创造性审查核心在于创造性要求的审查角度,上文虽然介绍的是三种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方法专利的不同审查模式,但金融产品属于商业方法的一种,因而,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审查也存在上文所述的三种可能,即,创造性的审查是专注于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中的商业方法部分,还是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抑或是其整体方案。

(一)计算机系统或网络技术必须具有创造性

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是一种技术方案,技术方案是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手段的集合,而技术手段是由技术特征来体现的。2008年修订的专利《审查指南》规定,如果一项权利要求仅仅涉及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则不应当被授予专利权;但如果一项权利要求在其内容中既包含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的内容又包含技术特征,则该权利要求就整体而言并非一种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不应当依据《专利法》第25条而排除其获得专利权的可能性。因此,依据我国相关专利法律的规定,金融产品是将金融商业方案与计算机软硬件相结合,是具有技术特征的商业方法,我国金融产品商业方法发明的可专利性必须具有技术性特征。所以在审查金融产品专利的创造性时,其重点应在与商业方法相结合的计算机技术的创造性上。目前,我国专利局在电子商务商业方法专利申请的审查实践确定了以下两项原则:(1)如果要求保护的商业方法专利申请方案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均为公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不同之处仅在于非技术性的商业方案规则,则该申请实际上是利用已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来完成一种商业方法的运作,不应授予专利;(2)如果要求保护的商业方法专利申请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为公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不同之处除了非技术性的商业方案之外,仅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惯用技术的简单叠加或者拼凑,此种方案同样不应授予专利。可见,我国专利局在金融产品商业方法的专利审查实践中也会侧重于技术方面的要求,金融产品发明方案在计算机系统或网络技术方面对现有技术作出贡献,才可能授予专利权[5]47。因而,我国对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应以技术性特征为导向,创造性审查应要求其中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具备创造性。即使商业方案具有创造性,但技术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则认为金融产品商业方法方案缺乏创造性。

(二)商业方案也要具有创造性

我国专利局在目前的电子商务商业方法专利申请的审查实践还认为:如果要求保护的专利申请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不同之处不仅仅在于商业规则,还确实采用了新的技术手段,并且由此在解决的问题和获得的效果方面对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所做出的贡献是技术性的,此种专利申请应当授予专利权[6]47。可见,我国专利局在目前的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申请的审查实践中,会遵循类似于日本对金融产品商业方法创造性的全面性专利审查模式,既审查商业方案本身的创造性,又审查与其相结合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创造性。当前,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金融产业的商业方法创新能力也较弱。因此,我国作为金融产品商业方法相关发明并不领先的国家,对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判断采取较严格的审查标准,制定更全面的政策,在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申请多为国外企业提出的现状下,可以保护我国的相关产业,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7]56。因而,对金融产品商业方法的专利申请进行创造性判断时,既要求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具有的创造性的技术特征,也要求商业方案也具有创造性。也就是说,如果构成金融产品商业方法方案的商业方案与计算机技术方案部分均具有创造性,那么金融产品商业方法才具备创造性。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商业方案的创造性可采取整体判断的方式

对于金融产品商业方法,虽然发明人或专利权人想要保护的是该商业方案本身,但专利仅能保护具有相同功能和结果的技术内容。发明人在构思了一种商业方案后,应尽可能构思达成此方案的所有可能技术,并将所有相关技术与该商业方案的组合寻求专利保护[8]132。金融产品商业方法是具有技术特征的商业方案规则,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是商业方案与技术方案的统一体,是从事金融商业活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方案,在选择、排列和搭配上类似于组合发明。所以,对于电子商务商业方法的创造性审查也可以类推适用组合发明的审查方式,即从专利申请整体上进行考察。我国台湾地区的商业方法专利审查基准也强调技术特征属性,明确了技术手段为借助计算机硬件资源达到某种商业目的或功能的具体实施方法,同时也强调发明人应将相关技术与商业方案进行组合以寻求专利的保护[6]54。我国《专利审查指南》规定:如果发明仅是某些公知产品或者方法连结在一起,各自仍以常规的方式工作,而且总的技术效果是各组合部分效果之总和,各组合的技术特征无功能上相互作用关系,则仅是一种简单的叠加或拼凑,这种拼凑的发明不具备创造性。如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现有技术方案组合到一起产生了新的技术效果,则为组合发明。对于组合发明而言,即使构成发明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有某些或者全部为现有的技术方案,但现有的技术方案通过选择、排列、组合之后达到一定的创造高度,那么,将这些现有技术方案组合成一个新的技术方案并非同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简单推理、想象出来,也就达到了创造性的要求。因而,如果构成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申请的商业方案或技术方案对于现有的商业规则或技术方案而言并不存在显著进步性和创造性,但不具有创造性的商业规则或技术方案二者相结合而得出一个具有非显而易见性的新方案,即并非将现有的商业规则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简单拼凑、推导,而是将它们进行巧妙、适当地组合、融合,从而得出具备创造性的整体方案,那么该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申请也满足创造性条件。

四、结束语

网络安全法征求意见篇10

随着21世纪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网络会计慢慢兴起,并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会计网络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网络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会计核算顺应信息化发展对传统会计进行变革的必然结果,而且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迫切要求。会计网络化不仅能够促进企业重新考虑自己的信息化战略,还能提高企业各层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和会计知识管理的水平,并且为企业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参考,提高对竞争环境的快速反应的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网络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网络化对它所处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网络会计的特点及优势,阐述了网络会计的意义,重点分析了网络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对网络会计前景的展望做了一些探讨。

二、毕业设计(论文)结构的初步设计和进度计划:

论文的初步设计:

一、网络会计的概述

二、我国网络会计发展的特点及优势

(一)核算的充分性和信息的无纸性(二)信息处理、披露和使用的及时性

(三)会计信息的获取更具针对性

三、网络会计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在传递中存在问题1。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2。财务机密的保密性3。会计信息是否被篡改

(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存在隐患

1。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性2。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三)对会计软件的新要求

1。对会计软件开发的要求2。会计软件运行环境的要求

四、应对网络会计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立法工作(二)健全内部控制第一,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

第二,做好日常操作管理第三,做好会计档案管理。

(三)从技术上,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第一,系统容错处理。

第二,安全管理体制。第三,安全保密技术。第四,为防止非法用户对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的入侵,可以采取端口技术和防火墙技术。(四)加强网络会计信息安全控制措施(五)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大批复合型的会计人才

五、结论

六、致谢

三。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选题困难:平时较少关注会计信息,对会计热点问题了解较少,对于论文题目的难易程度和范围自己不好控制。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各方面的信息,综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大致上拟定几个题目,再请教老师,从中挑选一个适合的论文题目。

2、搜集资料:我国网络会计相对是一个比较新的会计领域,在这方面,会计界学者的研究还是比较有限的,资料搜集比较有难度,需要从多种渠道收集,上图书馆借阅相关图书,上中国知网搜索有关我国网络会计的相关资料,咨询专业老师获取相关建议。

3、毕业论文格式不熟悉:毕业论文对格式有着很高的要求,第一次写毕业论文,对格式很不熟悉,请教上一届的学长姐的同时上学校网上查找相关毕业论文格式的资料,另一方面在网上下载范文作为参考。

四、进度计划:(包括时间划分和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总体安排:

首先与导师商定论文选题,之后就此选题到图书馆和网上进行资料收集,拟出论文提纲,再根据提纲完成论文初稿,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修改,最后定稿。

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9—8—15至2019—11—8)

第二阶段:构建本论文的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2019—11—9至2019—11—30)

第三阶段:完成初稿(2019—12—1——2019—12—31)

第四阶段:请指导教师审核初稿并征求意见(2019—1—1至2019—1—20)

第五阶段:修改论文初稿,完成二稿,请指导教师审核校阅(2019—1—20至2019—4—30)

第六阶段:毕业论文定稿并誊正(2019—5—1——2019—6—1)

第七阶段:毕业论文答辩(2019—6—8左右)

五、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许永斌。电子商务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9。

[2]胡华。网络安全与会计控制。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9。

[3]岳和平。网络化对未来会计工作产生的影响。太原科技,2019(3)。

[4]张英明。it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中国会计电算化,2019(1)。

[5]姚友胜。基于网络的企业内部控制及要素特征[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9(6)。

[6]崔晓清。21世纪网络会计[J]。财务与会计,2019(4)。

[7]姚止海。网络时代挑战传统会计[J]。财务与会计,2019(4)。

[8]张前。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特征[J]。广西会计,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