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工业经济典型发言材料十篇工业经济典型发言材料十篇

工业经济典型发言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53:06

工业经济典型发言材料篇1

典型经验材料是指向上级党委政府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汇报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整体工作或单项工作的经验做法,以期推动一个省、一个市(县)、一个系统、一个行业的该项工作,它对于提升一个地方的知名度、美誉度,争取上级的政策资金项目起着“桥头堡”和“窗口”的作用。

典型经验材料根据实际情况,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汇报式,特为上级领导来当地视察检查工作时而准备,兼顾书面语和口语。交流式,特为参加上级党委、政府举办全局工作会议(例如,经济工作会议)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举办的系统会议(例如,全省移民后扶政策落实工作会议)而准备,一般以口语为主。约稿式,特为向上一级党报党刊或业务报刊创办的专栏投送稿件而准备,一般以书面语为主。

一、典型经验材料的结构

一般来说,典型经验材料的结构应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一)标题。通常是把典型经验高度集中地概括出来。既包含正文中各部分典型经验的内容,又不是这些内容的简单重复,可以说是典型经验的主题。

(二)开头。一般是展示典型经验的背景和突出的成果(成效)。背景包括典型的自然情况、历史变革和社会背景,既要写出典型经验出现的环境(自然、人文环境),又不能冗长啰嗦。成果(成效)要概括写出最为突出之处,并尽可能与背景相映衬。有时,也可将成果(成效)放在材料的最后一部分来写。

(三)主体。对典型经验的具体展开,是典型经验材料的核心部分。写这部分内容,一般是从总体上把典型经验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一级观点)都要紧紧围绕标题,服务于标题,说明标题;各部分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但不能互相重复,互相包含,要相对独立地处在一个统一体内(全文一般有三或四个部分,以不超过五个部分为宜)。一般来说,这部分内容的表述,应既有思想,又有具体做法,既有面上的综合,又有点上的说明,还应有一些必要的数据。

二、典型经验材料的写作要求

总的来说,典型材料要做到吸引人、感动人,可学、可信。起到教育人、鼓舞人、推动工作落实、赢得支持认可的作用。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事实要真。“真实”是典型经验材料的生命,要求人物要真、事迹要真、做法要真、数据要真。一是不准道听途说。不能偏听偏信,将未经核实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写入材料。二是不准张冠李戴。就是做到“丁是丁,卯是卯”,既不能将发生在“张三”身上的事迹换到“李四”身上,又不能将“甲地政府(部门、企业)”发生的事换成“乙地政府(部门、企业)发生的事”。三是不准人为拔高。就是要“量体裁衣”,不能为追求轰动、示范效应,人为找闪光点、摄亮点。

(二)语言要精。总结典型经验,主要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事实说话。这就要求在语言文字的表述上,一定要善于选择那些实在、贴切的词语。一是要多写短话。尽量用简短的语言,用短句表达最丰富的意思。凡是能用较少的话把事情说清楚的,就不要把话拉长。二是要多写管用的话。尽可能不选用做修饰成分或言过其实的形容词,不要讲空话、套话,硬拉架子做文章。三是多写朴实的话。多用耳熟能详的语言,多用群众的语言,多用生动的语言,让听众(读者)有一种亲切感,身临其境。

(三)结合要好。典型经验材料一定要富有时代气息、生活气息,给人以沁人心脾的感觉。一是要领会上情。就是要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构思立意、选材布局,例如,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宏观调控等等成为一个时期的热门话题,一定要领会精神实质,融会贯通。二是要了解外情。在起草文稿时,一定要超前了解该领域或该行业国内外、省内外的发展水平、工作动态,既不能“照搬照抄”,又不能“孤陋寡闻”,一定要善于推陈出新,但不存斧凿之痕。三是要把握实情。就是对本地区(部门、企业)所要总结的典型,其事迹、数据、做法一定要做到烂熟于心、胸有成竹。

(四)角度要巧。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起草典型材料一定要匠心独运,独辟蹊径。一是要找准切入点。就是精心选择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事情作为切入点,特别是要把事关全局、事关群众根本利益而又矛盾难处置、工作难推动,却又在一个地区一枝独秀、独占鳌头的工作亮点、特色做法挖深挖透。二是要激活兴奋点。就是要通过新颖的观点、鲜活的语言、个性化的做法,让大家茅塞顿开,为大家释疑解惑。三是要能可圈可点。让读者(听众)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思考,其经验做法有指导性、可操作性,能记得住、用得上。

三、典型经验材料的写法

(一)素材收集上要走好三条路子。一是要带着课题调研。起草典型材料前,要尽可能深入所要推介的部门、企业、人物、工作现场,全面、准确、真实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要带着主题思考。对所要推介典型的“主题”要深思熟虑,深刻分析“灵魂在哪里?”“典型在何处?”一定要有一个“主心骨”,有一条贯穿全文、脉络清晰的主线。三是要带着问题请教。对一些有疑点的事例、拿不准的数据、专业化的术语,一定要认真来一次回头看,虚心请教,逐一核准。

(二)整体构思上要体现三方面作用。在叙述典型的先进事迹和经验时,要注意处理先进典型和其他群众、集体的关系,体现各方作用、协调各方关系,实现和谐共进。一是要体现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反映具有政府行为的某一全局或单项工作,一定要体现党委政府在其中“把方针、方向”的主导核心作用,这条政治原则不能变。二是要体现部门(企业)的主力军作用。政府的工作归根到底要靠部门去推动去落实,因此,一定要体现相关部门在其中“抓协调、抓落实”的主力军作用,这条主心骨不能散。三是要体现人民群众(社会各界)的主体作用。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把总结典型的过程变为“体现民意、集中民智”的过程,体现人民群众(社会各界)在其中“探索、支持、落实”的主体作用,这一唯物史观不能变。

(三)选材布局上要包含三块内容。起草典型经验,在选材布局上一定要“点与面”、“历史与现实”、“集体与个人”相结合。一是背景。用概述语言体现典型所处历史的、自然的、社会的背景,让领导(读者)体会典型的现实之处。二是做法。一般应包含体制、机制、制度的优化;人、财、物的保障;领导、部门、社会的支持;并辅之以当地创造性的工作、特色化的做法,让领导(读者)体会典型的独特之处。三是成效。总结典型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生态效应、社会效应,特别是要总结在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交织下所取得的成绩、所产生的效应,让领导(读者)体会到典型的宝贵之处。

(四)观点提炼上要唱好三步曲。整个典型材料要有点睛之笔,动人之处。一是粗略勾勒定调。是否体现工作中的“难、准、好、快、特”,要有一个基调,它决定整个典型材料写作的脉络走向。例如,“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汝城县又快又好地落实移民后扶政策”,又如,“立足提质增效倾力培优培强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这些标题为全文定下了鲜明的基调。二是反复斟酌定性。就是指典型材料的一、二级观点一定要集思广益、反复推敲,尽可能对仗整齐、贴近实际、表述准确,既不能“哗众取宠”,又不能“滥竽充数”。三是精益求精定型。对表述的语言、选取的事迹、论述的层次一定要反复类比、筛选,做到优中选优,好中求好,追求完美。

(作者:湖南省汝城县三星镇人民政府镇长)

附:例文

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又好又快地落实移民后扶政策(标题)

(开头)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是一个“老、少、边、穷、库”的山区县,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财政困难县和国家中西部大开发重点县,也是一个水利水电大县,水库移民工作任务繁重,全县现有15座大中型水库的移民9747户20485人,涉及我县23个乡镇207个村685个村民小组。(背景)

20xx年11月,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我县积极稳妥地贯彻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面对我县大中型水库数量多、涉及面广、老水库建库时间长、遗留问题多、情况复杂等实际情况(背景),我们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摸清群众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又好又快地落实了这项工作。至20xx年5月5日,全面完成了我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人口核定登记和扶持方式的确定工作,5月14日,已将第一批后扶直补资金全部发放到移民手中,对实行项目扶持资金已落实到了具体项目,并完成了两个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我县的大中型水库后扶政策落实工作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准”,即政策把握准、人口核定准;二是“快”,即政策宣传发动快、扶持资金发放快;三是“稳”,即库区稳、社会大局稳。我县的主要做法是:(成效)

一、领导重视,组织保障有力。(主体一)

一是主要领导认识高。(具体内容略,下同)二是工作队员素质高。三是部门配合热情高。四是工作责任要求高。

二、周密部署,规范运作有序。(主体二)

一是科学决策定好调。二是稳妥实施迈好步。三是攻坚克难扫好障。

三、多管齐下,政策宣传有方。(主体三)

一是创新宣传载体。二是讲究宣传方法。三是注重宣传效果。

工业经济典型发言材料篇2

(一)知识来源:挖掘隐性,以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为主。

高考试题坚持以教材为本,从史实出发,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中,不片面求新求异,不刻意追求覆盖率,不故意刁难考生,这样的命题思路与中学教学的实际越来越贴近。

高考试题涉及的都是教材的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基本杜绝了僻、怪、难。以必修一为例,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近代列强侵华、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探索、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罗马法、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等单元或课是命题的重点。其中有一些知识点的命题频率非常高,命题者特别“眷顾”,属于考查的“热点”。而且大多属于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积极、进步影响的正面的东西,而对于那些落后的、消极的等负面知识则考查较少。如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国共内战与对抗、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当代社会主义的重大挫折等。

高考也大量考查那些教材里找不到的知识,或者教材中只是简单地涉及,但又没有深化拓展的知识,也就是教材知识的“盲区”,即隐性知识。对这些隐性知识的考查已成为近年高考考查的主要对象和方式之一。高考考查的隐性知识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教材中出现过但没有详细解释的“边缘知识”。如2010年33题的百团大战题,教材出现过,但对百团大战的过程没有作详细解释,该题考查了百团大战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二是教材根本就没有涉及到的“课外知识”。如2011年31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向各国宣战,而东南六省却与列强“互保”,此类知识无论是新课程教材,还是原大纲教材都没有,只在大学教材中出现过,学生根本就不知道。

(二)命题倾向:突出概念,以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整体性的考查为主。

高考大部分试题都是从历史概念出发,以问题为核心,从不同角度考查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如2010年的分封制、郡县制、明治维新、美国独立战争、十月革命、农业集体化、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甲午战争、资本主义萌芽、工业革命。2011年的民贵君轻、大一统、经济重心南移、世卿世禄制、太平天国、公车上书、、、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巴黎公社、巴黎和会、经济全球化。2012年的刺史制度、土地兼并、重农抑商、军机处、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实业救国、、工农武装割据、五年计划、凡尔赛和约、城市化、工业化、多极化趋势、新技术革命、关贸总协定、冷战等。

试题考查历史概念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有的考查历史概念的背景,如2010年34题通过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条款考查新中国初期外交“一边倒”的背景。有的考查历史概念的含义,如2012年27题通过王阳明四民同道考查致良知的含义。有些考查历史概念的特征,如2012年28题通过清代内阁依样画葫芦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本质特征。有些考查历史概念的影响,如2012年26题通过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考查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有的是对几个历史概念的比较考查,如2012年40题交通信号题,把工业革命、近代科技、城市化、工业化等几个概念有机地一又叠放在一起进行考查。

对历史发展线索和整体性的考查是近年来的新趋势。2012年全国卷考查经济史内容的试题共有8个题,涉及到封建小农经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等几种不同的经济类型,也体现了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注重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整体性的考查,使命题者在极少的试题中尽可能多的拓宽了考查的范围。

(三)选点标准:立足现实,以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为主。

历史高考从来就不回避热点,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这是历史学科的功能之一。全国新课程卷历史试题很多都是社会现实的反应,都不同程度地“声东击西”地隐性介入社会现实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关注社会、回应现实的特点,回归了历史学科的史鉴和照亮现实的功用。

以2012年全国新课程卷为例,当前我国社会两级分化、追求社会公平的现实体现在24题设刺史抑豪强中;25题流传故事题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崛起,可以看作中国社会发展对中产阶层的呼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阶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在26题社会结构题中体现出来了;27题四民同道题揭示了信仰对于重塑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迎合了当前中国社会国民思想信仰危机的现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中,提倡创新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以30题张謇的“舍身喂虎”形式反映出来;33题下海经商题以辞公职投身商海影射当前就业中的“公务员热”,并与邓小平南方讲话20周年这一时政热点有关;34题以葡萄案例题批驳现实法律中的某些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40题交通信号题既反映了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与当今中国私人汽车猛增所带来的城市交通问题及各大城市“限行”、“限牌”、“酒驾刑事立法”等治堵和文明驾驶的相关措施息息相关,体现了交通科技发展要为城市和人类的生活服务的理念。

此外高考试题也大量涉及周年问题。如201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60周年、百团大战70周年、清废科举105周年、甲午战争115周年、恩格斯诞辰190周年、英国完成工业工业革命170周年。2011年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90周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0周年、巴黎公社成立140周年、太平天国运动160周年、牛顿逝世285周年、黄宗羲诞生500周年。2012年的邓小平南方讲话20周年、中美关系正常化40周年、关贸总协定成立65周年、十月革命95周年、清帝退位100周年、南京条约签订180周年、王阳明诞生540周年。

(四)题型特点:贯通古今,关联中外,跨模块的综合试题呈现上升之势。

贯通古今,关联中外已成为全国高考命题的基本思路,打破国界、代界、模块界,一竿子插到底。这种题型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命题的覆盖率,也能较好地考查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只是主观题有这种趋势,现在选择题也开始往这个方向在发展。在选择题中,跨模块的综合题2010年只有1个,2011年有3个,2012年增加到6个。而且2012年还出现了选择题中关联中外、贯通古今的“试水题”。这是一种趋势,要引起注意。

主观题几乎都是大跨度、宽视野、高概括的综合题型。这种题型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跨越不同时段、不同地域,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012年40题交通信号题更是跨模块的学科综合题的经典之作。该题从大家熟悉的城市交通信号灯入手,通过近一个半世纪信号灯的演变历程,涉及到阶段特征、成因及影响,考查近代科技、现代科技、工业革命、城市化与城市文明等,较好地将三次科技革命融合在一起。该题涉及的相关内容贴近现实,既与科技进步联系密切,也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把现实问题放在历史中去考察,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命题方式。试题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反映了人类为改善城市交通、提升城市文明而进行的持续性努力;呈现方式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中间水融地嵌进了科技的内容,现实感强,生活气势浓厚;试题设计既立足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有利于复习备考时的反猜题;考查方向既有近现代科技的基本史实,又涉及到阅读理解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对教材知识的宏观概括能力和多角度理解问题的思维拓展能力;答题要求既有“指出”、“简述”等低层次知识要求,也有“说明”等较高层次的能力考查;考查效果既有利于中学教学立足教材知识的现实,也有利于高校选拔研究型人才的需要。于学生而言,该题材料陌生但知识亲切,入手容易但高分难得,虽不至于拍手称快,但也不会像往年那样哭爹叫娘,是一道融知识与能力、人文与生活、历史与现实于一体的“小视角、大视野”的好题。

(五)材料类型:还原历史,以新颖的情境材料为主。

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借以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成为高考的主要题型。这种题型既能很好地体现高校对人才选拔的要求,也是考查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途径。2012年全国新课程卷的所有试题均属情景材料题。材料来源广泛,有原始文献、史学论著、统计报告,同时也有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材料的选择也非常新颖,不拘泥于教材,立意深远,集人文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这些试题的情境材料有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除两个材料外,其他全部引用纯文字材料。这一方面是因为纯文字材料是研究历史的主要载体,而且来源丰富,含有足够多的信息量;另一方面纯文字材料与教材内容有某种“貌离神合”之处,且文词语句的阅读难度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二是所有材料均没有阅读上的障碍。所提供的全部材料使用的都是通俗语言,均是高中学生能顺利阅读的,以往的那种晦涩难懂的“文言材料”和“欧化语言”难寻踪迹。26题和27题的材料虽是时人的论述,但已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语言、文字习惯。

工业经济典型发言材料篇3

关键词:钢铁工业;布局特点;模式探讨

1.我国钢铁工业布局的特点

我国的钢铁工业的布局,早期也是遵循了靠近原材料地的原则,随着交通运输条件和冶炼技术的不断提高,开始向钢铁消费市场靠近,最终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向沿海地区布局成为必然趋势。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在钢铁工业的布局中政府政策的干预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钢铁产业经过40多年的建设,钢铁工业的布局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其主要特点表现为:第一,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铁矿资源分布呈现“天女散花”状,因此我国的钢铁工业布局基本遍布全国但又相对集中于沿海地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鞍本钢铁基地、京、津、唐钢铁基地、上海钢铁基地、武汉钢铁基地、攀钢基地、包头钢铁基地、太原钢铁基地、马鞍山钢铁基地、重庆钢铁基地等9大钢铁工业基地,40多个中型钢铁企业,1000多个小型钢铁厂。第二,我国的钢铁工业的布局大部分属于资源型布局,我国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且分布较为广泛,为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燃料资源,大部分的钢铁工业都是紧邻铁矿资源,然后采取移煤就铁。第三,我国的铁矿资源虽然储量丰富,除了鞍山——本溪地区的铁矿资源较为优质外,大多数的铁矿资源的矿石禀赋较差,品位低,因此我国的钢铁工业需要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进口富铁矿。例如我国上海的宝钢就是通过进口富铁矿石进行生产的临海布厂型企业。

总体而言,我国的钢铁工业的布局总体上初步形成了“沿海——内地——临海”型的综合分布格局。

2.今后我国钢铁工业布局发展模式的讨论

当前,影响我国钢铁工业布局的两个基本因素分别是资源条件和消费市场。二者是相互矛盾的对立面.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我国的钢铁工业如何合理布局,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将各原则统一起来,把质的规定性转化为量的规定性,需要科学的经济效果论证和科学的指标体系①。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发展水平,建立一个系统合理的工业布局是十分有必要的。近年来,我国的钢铁产业发展迅速,自1996年钢铁产量突破1亿吨后,便进入了世界钢铁大国的行列。但我国钢铁人均占有量较低。因此完善钢铁工业的布局才能使我国的钢铁工业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1具有时代性的临海型布局模式

自60年代以来,在各种技术的迅猛进步的基础上钢铁工业布局产生了新的飞跃,而临海布局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随着船舶技术革命性的进步和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富铁矿石的大量出口,大大降低了海上运输钢铁工业原料、燃料的运输费用,于是在临海地区出现了一大批大型钢铁工业,比较典型的有日本的福山、水岛,意大利的塔兰托,法国的福斯、敦刻尔克等。在我国典型的临海型钢铁工业基地目前只有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通过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设备新建了宝钢大型钢铁工业基地。宝钢位于上海宝山县长江口一带,便利的交通条件,尤其是水运条件,先进的技术力量,宽广的腹地,都为发展大型钢铁工业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宝钢充分利用临海地带便利的水运优势从澳大利亚进口富铁矿石,国内就近从充州、徐淮等地购进炼焦煤,又背依钢材消费需求巨大的上海市,大大提高了上海市机械制造工业部门所需金属原料的自给能力。宝钢现每年产700万t钢、600多万t铁、500多万t钢材,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花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钢材的状况,因此宝钢的建成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突破了从前钢铁工业较集中于内地地区的旧分布格局,使新的格局逐渐形成。

2.2具有继承性的沿海布局模式

继承建国前的布局特点,我国大型的钢铁工业基地基本都分布在沿海地带。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比较成功的利用了沿海地区的现有基础,通过改建和扩建,形成了一大批的钢铁工业基地。其中比较典型的为东北地区的鞍钢,鞍钢便是在原有基础上建立的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鞍钢的年生产量约为800万t,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钢铁基地,其拥有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从资源条件来看,其靠近鞍山——本溪铁矿区,这里的铁矿是我国目前矿石储量与品质最好的矿区。除了少数的富铁矿石需要从外地调入,这里的铁矿石基本可以满足鞍钢的需求量。除此以外,鞍钢还接近各种燃料与辅助原料的产地,这样的资源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是独一无二的。与此同时,鞍钢的地理位置还接近沈阳、长春、大连等钢铁消费市场。总体来说鞍钢的布局还是比较合理的,既靠近原料与燃料产地,又向内接近国内重要的内销市场,向外靠近营口、大连港口,方便向国外出口。

然而,沿海地带的钢铁工业的发展不仅仅要在提高产量,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钢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根据前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世界钢铁工业的产量已经基本稳定,随着世界各工业强国工业化进程的完成,各国钢铁工业的产量已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但整体“衰而不退”。在钢铁数量饱和之后,为了避免产能过剩,增加国际市场竞争力,各国的钢铁企业都纷纷选择了兼并重组来进行结构调整。对产能过剩严重,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我国而言兼并重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3具有全局性的内陆布局模式

内地的钢铁工业基地主要包括武钢、包钢、攀钢、太钢等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以及呈面状分布在内陆18个省市的中小型钢铁基地。钢铁工业作为基础产业,对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内地钢铁工业的优势主要集中于资源与市场两方面,我国内地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密集的人口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我国内地典型的资源型钢铁基地便是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的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这里有储量极其丰富的钒钛磁铁矿,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贵重金属,因此,将攀钢发展成为一个钢铁与有色金属相结合的新型冶金基地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内地地区交通通达度较低,缺乏尖端人才与先进的技术。国家这些年制定了许多关于大力发展中西部的政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资金,也形成了比较成规模的钢铁工业基地。从客观条件来讲,内地的区位条件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建设中小型企业的数量、规模、厂址选择等方面还是要进行科学的考证,否则盲目的投资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与环境污染的不良后果。(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工业经济典型发言材料篇4

一、扣政策

我们写工作总结,往往要对前一段工作进行全面、审慎的回顾,即对前一段工作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依法行政和实施领导的情况进行审视。所谓扣政策,具体地讲,一是有无违法、违背中央指示精神、违背客观规律、侵犯群众利益的行政行为被作为经验在总结;二是理论上的提法是否符合党报党刊中的舆论子向和跟新提法;三是引用的政策法规是否得当。如果政策使用不当,或有错误,那么,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不正确的;如果推广,则是有害无益的,甚至会造成恶劣影响。例如,××省疾病控制中心为原免疫规划所所长×××发文求情,这单位发文及一系列为贪官求情的工作,即使几经周折、劳神费力,也不宜写进工作总结之中。

二、抓特色

所谓“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和风格。就一份总结而言,一是指内容⊥的独特风格。有的秘书写总结,喜欢套用老模式,平铺直叙,记“流水账”,连重点也不突出,就更谈不止有什么特色了。单位或部门的工作总结,要突出“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神”的工作成绩,写作的重心应当是反映当地工作中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东西。要写出自己“这一个”的特色,要唱好“地方戏”和“拿手戏”。而对于那些照抄照转一般化的工作情况,年年可套、家家可用的“常规性武器”,各级各地乃至全国都适用的“普通话”,就没有必要写人总结之中。那样的材料即使报上去也不会有多大用处。在当今“快餐化”的时代,生活、工作节奏已不断加快,阅文者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阅读尽量多的文字,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因此,只有突出文章的特色,尽量缩短文章的篇幅,才能达到阅文者的要求。二是指在形式上要突出特色。工作总结的标题要突出全面工作总的特色,文章各个部分要紧扣主旨突出各个方面的特色,每一段的开头也要概括本段要旨。目前流行一种将具体事实与数据用黑体标出作为小标题,让阅文者在一两分钟内就能读完一份经验材料主干的做法,值得借鉴。17net.net

三、找典型

典型的作用巨大,效果明显,一个好的典型就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对于广大群众是一种非常现实、直观的教育和引导,比一般的说教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一份总结是否有用,同其所反映的内容与事迹的典型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单位或部门的工作总结,东拼西凑找材料,方方面面有成绩,就是通篇难找一个有一定分量的典型,这样的总结对工作又有何益呢?领导的总结性讲话离不开一条条活生生的典型经验,办公室主任最感兴趣的是下级总结中的典型材料,而秘书则往往为得到一个典型事例.更是打烂了电话,甚至“踏破铁鞋”。那么,怎样才能寻找到典型呢?除了平时在工作中要注意培养典型外,还可以从效果、做法、认识等三个方面去发现典型。首先是从效果上找典型。某项工作产生了最佳效果,取得了显著成绩,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领导的重视。对于本地区本单位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能够解决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而又优于别处的最佳处置方案及工作经验,应当敏锐地抓住并及时地撰写。模范集体和先进个人都有科学的经验值得推广。其次是从做法上找典型。某方面工作能取得实效,自然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做法。但如果某项工作略见成效或效果暂时不明显,也可总结比以前有所改过、比别人先进,特别是有创意的典型做法。再次是从认识上找典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的深化、观点的亮化和主题的升华,写进总结中,仍然不乏深刻的典型意义。

四、清材料

材料是文章的基本要件,无论理论材料还是事实材料,都要做到真实、新颖、贴切、有力,所引政策法规、名人名言、领导讲话、群众评价等都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断章取义、拼凑曲解,更不能“想当然”。总结中常见的一些所谓的“群众评价”,不像群众的口吻,倒像秘书的杜撰;所引政策法规条文有些已经过时或不够贴切。事实材料就更有讲究。要真实,就不能虚构杜撰,过去那些“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的统计数字害人不浅。2006年4月13日国家发改委为防止各地GDp指标层层分解、层层加码的问题,专门发出《关于请各地区科学确定本地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速度的通知》,说明国家对预报数字准确度的重视。同时,材料一定要新,要选择最新的事实和统计数据,今年的材料可谓新,去年的材料还算新,前年的材料也许就是“陈芝麻”了。要贴切,就要用一根红线贯串所有的材料,即围绕中心来精心选择材料。在修改和审核时,对于那些虚假的、过时的、“”的材料,要毫不吝惜、坚决摈弃。

五、理思路

写得好的总结,思路往往是很清晰的,犹如一位出色的导游,预先设计好路线,将你有顺序地引到一个个游览景点一样,看完所有的景点而行程丝毫不乱。我们写工作总结,一般是按照“基本情况——主要做法——成绩及经验——存在问题及教训——下一步打算”的思路来结构文章;还是采用“横式结构”,分别按照各个方面的工作来写,边写做法、成绩、经验,边写存在的问题及教训和打算。具体总结某一方面的工作时,是先写做了什么工作,谈重要性,次写做法与效果,后用典型集体和个人的事例来予以说明,按照“做了什么——怎样做的(情况与做法)——做得怎样(成绩和经验)”来构思;还是只写“做了什么”与“做得怎样”,而略去“怎样做的”这一部分呢?即使在一段话中,上下旬之间也存在一个思路途接的问题。

工业经济典型发言材料篇5

【关键词】史料运用高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6-02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研究或讨论历史的根据,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近年来的高考中,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考察的力度加大,因此,必须重视史料的运用,注意采用史料教学的模式。在运用史料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史料的选择

(一)原则

1.典型性

史料的选择要立足于教材的重点、难点,通过典型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史实的理解。

我们很多人可能借鉴过这段材料:

寒冷的西北风呼啸着,一个穿着单衣的小女孩问妈妈:“现在天气这么冷,我们为什么不生炉子呢?”妈妈回答说:“因为我们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了。”

这段材料试图通过虚拟的历史情境,以煤炭行业为例,归纳出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和特点。但是,我们认真分析一下材料,它的逻辑关系为:

生产增加过快―商品滞销―企业减产或破产―工人失业,收入降低―商品更加滞销。

而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相对过剩,具体表现为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用链条法表示,应该是:

生产增加过快、收入增加较慢―商品滞销―企业减产或破产―工人失业,收入降低―商品更加滞销。

材料所提供的煤生产多,竞争激烈,导致有些煤炭工厂破产,工人失业的现象,是正常的经济现象,而非经济大危机有的现象,它不足以解释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可见,这段材料不够典型,不能很好的解决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和特点这个问题。

2.多样性

多样性指的是运用多种类型的史料,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等的综合运用,不取孤证。

(二)范围

史料的选择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史料,也可以选取教材以外的史料。对于中学教师来说,教材以外的史料很难找,所以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史料是一个简便而高效的办法。例如:

结合必修三专题八第1课p142的摘录,设计问题:

(1)雪莱《西风颂》中的“西风“是指什么?

(2)汉语中的“西风“多指什么?

(3)请从地理角度分析“西风”在中英两国文化中寓意不同的原因。

二、问题的设置

(一)试题设置要有针对性。

1.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身心发展水平,不能拔苗助长。

2.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例如:在讲完《宋明理学》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

合作探究:关注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

联系现实,追寻理学的痕迹

(例如:我们的言行、校园文化、社会事件等)

3.试题的表述要严谨、流畅、明确、简洁。

(二)题目设问与情景材料紧密结合,避免两层皮现象和史料与结论不匹配的问题。

例如:

英国光荣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它较为合理地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二者的和谐统一。以下关于这一制度的评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英王仍然拥有立法权B.内阁首相是英联邦首脑

C.内阁实际上对英王负责D.英王“临朝不理政”

这道试题,题干材料可有可无,去掉,同样可以做出答案。

某教师在课上设计这样一个情景:一家理发店门前贴出布告“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这反映出……,结论是:群众基础广泛。

这个例子明显存在着史料设问和结论不符的问题,要得出“群众基础广泛”这一结论,必须综合考察有关工人、学生、商人、妇女等各阶层的表现的史料。

(三)问题设计呈现梯度,要一环紧扣一环,循序渐进。

(四)问题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

1.新课标强调要立足于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试题注重实用性,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例如: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根据你对罗马法演变过程的了解,你认为法律的完善与社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联系你对罗马法的学习过程,你认为法律的制定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2.突出能力立意,注意对学科思想和学科探究能力的考查,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史料的研读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王宏伟老师在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时,选择了一些史料,与学生共同探究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我们来看王老师的具体做法:

明朝遗民诗歌引入―黄宗羲等人抗清斗争失败―著书立说,反思―质疑孟子“一治一乱”观点,提出“有乱无治”―出示史料,分析乱因:是“今君”而非“古君”―判定标准:以天下“为主”还是“为客”―出示材料,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突破“民本思想”,发展为“民主思想”。

工业经济典型发言材料篇6

【关键词】Rea会计信息系统生产流程信息需求查询设计

公司级会计信息系统是公司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基于会计视角的子集。Rea公司本体论提出站在公司外部无关方的立场上,通过考察公司资源的位置移动、交换过程和价值变化来理解公司的经营管理和会计信息工作。Rea公司本体论为公司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基于Rea公司本体论框架的公司级会计信息系统同样包含5大基本业务流程,其中的生产流程是联接采购流程、销售流程、理财流程和人力资源流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生产流程而言,最常见的信息用户包括公司管理层、生产人员、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通常没有公司外部信息用户直接与公司的生产流程相联系。生产流程的结果会间接地汇总到会计人员编制的财务报告的各个项目中,然后对外报送。

我们在分析生产流程中的每个实体和关系的基础上,用设计查询的思路来满足生产流程中的信息获取需求。本文中提供的查询不是一个复杂的查询集合,却能较好地满足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过程中,会计审计人员的很多日常业务上的信息需求。为了阐述的便利,我们的实例情境是在一家面包房中,围绕客户订购的一批面包的生产流程展开论述。

一、资源信息查询

公司会计人员通常在资源类型级别上确认、计量和跟踪存货中的原材料和完工产品。因此,公司会计人员可能需要类型级别上或者更详细的信息查询。工人是典型的、在类型级别上得到确认、计量、跟踪记录的一项经济资源。设备和其他营运资产通常也需要分别确认,但是这些资产通常在更抽象的目录级别上进行确认、计量和跟踪记录。本案例中用到的典型经济资源数据表如“完工面包类型”数据表(CookieiDpK,Description,Unitsperpackage,Listprice)。

大多数公司都会为成本或价值超过某一规定值的每一项营运资产指定一个标签,同时也会在目录级别上跟踪记录那些属于该目录的资产,诸如家具、计算机配件,或者办公设备等。鉴于生产流程中的原材料和设备资源同样都是经过采购付款流程购入的,而完工产品是经过销售收款流程售出的公司经济资源,所以任何仅仅针对资源数据表的查询都非常相似,利用单表查询命令即可直接显示结果。

二、事项信息查询

生产转变流程中最常见的事项就是材料领用、材料投入、工人操作、设备运转、生产下单,以及生产运行。针对以上每个事项,用户都可能需要以下信息:(1)每个事项实例的详细信息,诸如发生了什么事项、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在哪个工作场所发生。(2)满足特定条件的每个事项实例的详细信息,诸如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或者某一特定工作场所发生的那些特殊事项。(3)某一特定时期内发生的每个事项类型的所有事项实例的汇总信息,例如一个月内生产的生产批次汇总信息。(4)某一特定时期内发生的、满足特定条件的每个事项类型的所有事项实例的汇总信息,例如一个月内生产的生产批次汇总信息。

本案例中典型的经济事项数据表如“烘焙批次”数据表(BatchiDpK,Starttime,Completiontime,ScheduledQuantity,actualQuantity,SupervisoriD)。

三、参与者信息查询

因为在生产流程中通常不涉及外部参与者,所以参与者信息查询都是围绕不同类型的员工展开的。在生产流程中的员工通常都是生产主管、生产工人、仓库管理员。本案例中典型的参与者数据库如“生产工人”数据表(employeeiDpK,employeename,employeephone,SupervisoriD)。

因为面包烘焙案例中的参与者数据表只包括员工编码、员工姓名和电话号码三个字段信息,所以可以构造的查询并不多,不外乎员工名单和电话号码信息。但是,现实商务世界中一个完整的数据库通常包括员工的很多属性信息,这样才能为决策者们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如生日、住址、职位、教育培训、业绩考核等信息。

四、关系信息查询

将不同的资源、事项和参与者数据表中信息通过关系结合起来可以提供比单个数据表查询结果更有价值的信息。生产流程中典型的关系有二重关系、资源流关系、参与关系、履行关系、预留关系、联接关系等,分别阐述如下:

1、二重关系

在生产转变流程中的二重关系表达的是转变而非交换。输入的原材料不是用来交换完工产品的,而是这些原材料被转变成为完工产品。二重关系连接起原材料实例、设备运转事项和投入原材料生产完工产品的工人操作事项。

在面包烘焙的案例中,典型的二重关系数据表如“二重关系-烘焙批次-原料投入”数据表(BatchiDpK,ingredientissuanceiDpK)、“二重关系--烘焙批次-工人操作”数据表(BatchiDpK,LaboroperationiDpK)、“二重关系-烘焙批次-设备运转”数据表(BatchiDpK,machineoperationiDpK)等。

二重关系的信息查询可以发现以下信息:(1)哪些工人操作或设备运转或原料投入与生产批次wJ1相关,哪些工人操作或设备运转或原料投入与生产批次wJ2相关;(2)每个烘焙批次各发生了多少次的原料投入事项;(3)算上设备运转时间,生产批次wJ1总共耗用了多长时间,其中工人操作占用了多长时间等。

2、资源流关系

信息需求可以在事项、资源或资源类型级别上综合查询,也可以在更加详细的级别上查询。这些信息可以分别使用,也可以用作趋势分析的一部分,用以预测未来的经济事项及其预期对资源或资源类型的影响。本案例中典型的资源流关系数据表如“资源流关系-烘焙批次-完工面包类型”数据表(BatchiDpK,FinishedCookietypeiDpK)等。

查询设计举例:请查询2014年8月15日总共生产了多少个加糖豆的甜面包?这些面包是在哪些烘焙批次事项中生产的?

设计方案:我们使用CookietypeiD字段将完工产品类型数据表和二重-烘焙批次-面包类型这两张数据表连接起来,就可以确定哪些烘焙批次事项是针对加糖豆的甜面包而发生的。我们使用BatchiD字段将二重-烘焙批次-面包类型数据表和烘焙批次数据表这两张数据表连接起来,加上Date=08/15/2014作为限制条件对actualQuantityproduced字段进行求和.查询运行后,microsoftaccess2013系统会在屏幕上显示答案信息。

3、履行关系

在生产转变流程中,履行关系表达了生产下单事项、生产运行事项、材料(或工人、设备)领用、材料(工人或设备)投入之间的关联。

生产转变流程中的履行关系信息查询通常包括:

(1)确认未履行的承诺事项,即哪些生产下单事项发生后,而与之对应的生产运行事项却还没发生;或哪些材料领用事项发生后,而与之对应的材料投入事项还没发生等等。

(2)确认已经履行的承诺事项,即哪些生产下单事项发生后,与之对应的生产运行事项也已经发生了;或哪些材料领用事项发生后,与之对应的材料投入事项也已经发生等等。

(3)确认没有承诺事项对应的经济事项。即哪些生产运转事项发生后,而与之对应的生产下单事项却还没发生;或哪些材料投入事项发生后,而与之对应的材料领用事项还没发生等等。

(4)计算承诺事项和对应的经济事项在发生时间上的时间间隔。即某一生产下单事项发生后,多长时间之后才发生对应的生产运行事项;或者某一材料领用事项发生后,多长时间之后才发生对应的材料投入事项等等。

(5)确认承诺事项的结果。即某一生产下达事项发生后,由哪一个或哪几个生产运行事项履行了该承诺;或者某一材料领用事项发生后,由哪一个或哪几个材料投入事项履行了该承诺等等。

在面包生产案例中,典型的履行关系数据表如“履行关系-原料投入-原料领用”数据表(ingredientissuanceiDpK,ingredientRequisitioniDpK)等。通过履行关系的可以设计的查询举例:请查询有多少次的原料投入事项是与原料领用事项无关的。

设计方案:我们将原料投入数据表和原料投入-履行-原料领用数据表连接起来,设定查询条件为“selectingredientRequisitoniD=null”,并设置显示结果字段中包含来自原料投入数据表的ingredientissuanceiD字段,以及来自原料投入-履行-原料领用数据表的ingredientRequisitioniD字段。查询运行后,系统会将问题的答案作为查询结果显示在屏幕上。

4、预留关系

生产转变流程中的预留关系表达了诸如生产下单和材料领用之类的承诺事项,与承诺增加或减少的资源之间的关联。因此,我们通常在查询中使用预留关系来满足承诺事项对资源的最终影响的相关信息查询,或者用于承诺事项所涉及到的资源信息查询。

在面包制作案例中,典型的预留关系数据表如“预留关系-生产下单-完工产品类型”数据表(CookieiDpK,BakingorderiDpK,QuantityReserved)等。通过预留关系设计的信息需求查询举例:生产下单事项po0006承诺生产什么类型的面包,计划何时生产?

设计方案:我们先将预留-生产下单-完工产品数据表、完工产品类型数据表,以及生产下单数据表这三张数据表连接起来,然后设定查询条件为“selectBakingorderiD=po0006”。查询运行后,屏幕上会显示出:生产下单事项po0006承诺生产36个花生黄油面包。

5、参与关系

生产转变流程中的参与关系通常表达了生产下单、材料领用、材料投入、设备运转、工人操作、生产运转,以及这些事项的授权人员(通常是生产主管)、完成人员(通常是生产工人或仓库管理员)之间的关联。因此参与关系通常被用来涉及查询以满足确定事项的参与者或者某一事项具体是由哪些员工参与其中之类的信息需求。

在面包制作案例中,典型的参与关系数据表如“参与关系-烘焙批次-生产工人”数据表(BatchiDpK,employeeiDpK)等。可以通过参与关系设计的信息查询举例:经手原料投入事项Rm0012到Rm0014的仓库管理员的姓名和电话号码是什么?

设计方案:我们先将原料投入数据表和仓库管理员数据表连接起来,然后设定查询条件“ingredientissuanceiDinRm0012andRm0014”,并设定结果显示字段为Clerkname和Clerkphone。查询运行后,屏幕上显示出该仓库管理员的姓名和电话号码。

6、联接关系

生产转变流程中的联接关系通常表达了完工产品和原材料之间,以及完工产品和工人类型之间的关联。和以前介绍的一样,会计人员需要获取的完工产品和原材料之间的关联信息通常通过公司物料清单凭证来实现,而完工产品和工人类型之间的管理信息的获取通常通过生产清单凭证来实现。

在面包制作案例中,典型的联接关系数据表如“联接关系-原料-完工产品”数据表(CookietypeiDpK,ingredientiDpK,Quantityneeded,Unitofmeasure,CookieBatchSize)等。可以通过联接关系设计的信息查询举例:哪些完工产品类型中含有红糖?

设计方案:我们先将完工产品类型数据表、原料数据表、联接-原料-完工产品类型数据表连接起来,然后设定查询条件“ingredient.Description=“brownsugar””,并添加显示字段FinishedCookietype.Description。查询运行后,屏幕上显示出含有红糖的所有完工产品类型的信息。

最后请注意,在使用microsoftaccess尝试以上各项查询时,由于系统输出结果格式的复杂性,您的查询中涉及日期或时间字段计算的计算结果可能毫无意义。为了确保时间或日期的计算结果有意义,会计人员需要使用VisualBasic7.0编码来实现查询。但是相关的知识已经远远超出了通常会计学的知识体系。

(注:本文得到了“教师队伍建设-2014年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项目代码:pXm2014_014260_000033)”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周梅:Rea模型转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2011(9)下.

[2]周梅:Rea公司本体论视角下的aiS建模[J].财会月刊,2012(11)下.

[3]周梅:会计信息系统建模[J].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工业经济典型发言材料篇7

【关键词】应用型翻译能力培养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应用型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能力培养研究》(项目批准号GH134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10-01

一、引言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因此翻译作为一种专业技能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几乎所有高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与翻译相关的基础课和方向课。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英语专业课程描述》也对翻译课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穆雷教授在《翻译教学发生的途径》中指出:翻译教学本应“以培养职业翻译能力为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从业技巧”。应用型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要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既要扎实语言基本功,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现状

目前,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教学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学生语言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受母语影响严重和工具书使用不恰当。

2.1语言基本功不扎实

大部分学生的词汇和语法基础薄弱,无法理解翻译中出现的一些多义词和特殊句式。同时,学生对翻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缺乏翻译训练。还有一些学生,必要的英汉文化常识贫乏,对英汉语言的差异与关联不够了解,这样就会使他们在翻译练习中双语转换能力较差,从他们的作业和试卷当中可以看到很多错误。

2.2受汉语的影响严重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难免会受到母语的影响。汉英两种语言受中西方各自文化的影响是有一定的差别的,许多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些差别,经常用汉语的表达方式来翻译,这样就会出现很多不地道的中式英语,翻译的东西也不符合标准。学生的母语干扰了英语的能力,翻译能力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2.3工具书使用不当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不同形式的电子词典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利用,例如快译通、电脑桌面词典、手机词典等。许多大学生也因此变得懒惰,当遇到生词时过分依赖于电子词典。电子词典和纸质工具书相比确实方便、快捷,但有些电子词典的释义过于简单,而许多学生在翻译时直接照搬,缺少通过网络及百科全书去查证的过程。

三、翻译能力的培养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其阅读能力的增强,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比较难懂的句子,而将两种语言进行准确的翻译转换势必有助于理解。同时,具备良好的翻译能力也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在翻译训练中,可以潜移默化的提高写作能力,树立自己英语学习的信心,英语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兴趣也因此变得更加浓厚。并且,翻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也是密不可分的。学生通过有关翻译的理论学习和翻译技巧的掌握,可以提高翻译的水平,因此增强了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学生也可以利用英语这种语言工具通过网络等各种方式来了解世界。

四、翻译能力培养的策略

基于对以上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问题和重要性的分析,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英语教师给出翻译教学的建议,以提高翻译教学水平。

4.1夯实语言基础

英汉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学生首先要对原文的意思深刻理解,然后是要用译文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解决了这两个根本问题才能顺利实现翻译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敦促学生必须很好的掌握两种语言,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2传授翻译理论和技巧

翻译是一项细致而富有技巧的工作。前人在自己的翻译学习和工作中总结了大量适用的理论和经验,这为我们的翻译学习积累了宝贵的财富。所以,在翻译课堂上,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并将翻译技巧充分的运用到翻译实践中一定会提高翻译水平和效率。

4.3选择合适的翻译材料

随着翻译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翻译的题材也在日益更新。广告、旅游、经贸、新闻、科技等题材的翻译比重逐渐超过了文学、宗教等题材的翻译。应用型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要突出其应用性与实用性。所以,在选择翻译材料的时候要跟进当前的翻译需求与市场走势,这样学生在毕业时才能用得上所学的知识,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以尽快适应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

4.4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

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固然决定着翻译水平的高低,但广博的知识储备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翻译材料的内容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天文、地理、科技、影视等无所不包,非常宽泛。所以,学生要通过博览群书、上网等多种方式大量阅读,汲取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来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这样才能精准的处理翻译材料。

4.5运用恰当的翻译课程教学方法

应用型本科翻译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不断的翻译学习与实践,锻炼并形成翻译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关注社会的发展趋势,将翻译教学与翻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翻译专业知识,如翻译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等应以教师讲授为主。而翻译实践部分,可以安排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完成,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总结经验和发现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转换能力等。教师还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翻译教学的模式,在课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适当的练习,循序渐进的提高翻译能力。

五、结语

翻译能力是综合运用语言的重要技能之一。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翻译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进行实践并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并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翻译理论与务实丛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孔令翠.谈翻译教学中几个关系的处理[J].教育与职业,2005(32).

工业经济典型发言材料篇8

[关键词]成本模型;社会福利;成本最小化;路径

[Doi]10.13939/ki.zgsc.2015.16.012

成本模型刻画了生产者行为特征。面对激烈产品竞争,理性生产者不得不追求利润最大化。否则长期而言,难以生存和发展。在给定技术和产品价格的约束前提下,利润最大化的实现途径是成本最小化。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基于不同经济理论的成本模型,其成本结构迥异,也昭示了成本最小化的不同实现途径。

1马克思经济学成本模型与成本最小化途径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学诞生。在马克思经济学中,成本模型为C=Cs+v。其中Cs为物化劳动的耗费即转移价值,包括机器设备折旧费用、原材料消耗费用、能源消耗费用等,V为活劳动耗费即工人工资,Cs和V之间,不存在替代性。在产品或要素流通领域,买卖双方的权利,形式上平等,实质不平等。劳动力一无所有,其本人及家庭生存唯一希望是被资本家雇用。资本家具有强大的买方市场势力,可以据此压低劳动力价格。在生产领域或工厂内部,资本和劳动不平等,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资本处于支配地位,劳动者处于被支配地位。资本家可以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或增加劳动强度,改变劳动力支付价格与新创造价值的比值等方法,实施资本对劳动的控制。该模型未考虑工人提供的剩余价值,也未扣减资本的机会成本,故剩余价值与利润在数量上相等。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与利润区别,仅在于观念上差异,即它被视为由可变资本或预付资本带来的。

在成本模型C=Cs+v中,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首先在劳动力购买过程中,劳动者不仅在数量上供过于求,而且在心理上也急于出卖劳动力。供求双方力量不均等,在价格谈判中,劳动者明显处于劣势。劳动力市场又具有地域分割性、内部人一外部人理论特征,资本家完全可以凭借其权力,以较低价格购买劳动力。其次在劳动力使用过程中,厂商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等方法,“无偿”使用劳动力。再次厂商采用三班倒工作制度,以损害劳动力健康为代价,尽量减少和节约预付资本数额,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最后厂商通过改善管理、技术进步等途径,增加劳动力学习成本,以降低原材料消耗等成本。

这些成本最小化途径后果如何呢?降低劳动力价格,短期就个别厂商而言,实现了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人为使V下降,利润必然随之同等增加。但由于工人边际消费倾向大大高于资本家,一方面,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产品实现”困难,从而埋下了经济危机的种子。另一方面,由于劳动者工资除维持本人及家庭生存外,几乎没有剩余能用于教育、医疗保健等,人力资本难以提升,延缓了技术进步。此外依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自然资源没有人类“加工”的痕迹,是没有价值的。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和资本主义前期,资本相对稀缺,资源充足。由于原材料、能源价格极低,激励资本家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采。原材料、能源过度使用,环境污染加剧。由于工业化水平低,工厂分布在空间上相对分散,环境自净能力强。原材料、能源供应充足,环境、资源尚未构成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和对人类生存的威胁。马克思经济学成本模型,无法约束资本对工人和自然的掠夺。资本的超额利润,来源于资本对工人和自然造成的负外部性。

2新古典经济学成本模型与成本最小化途径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本之间存在着可替代性。它也忽略了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未来福利损害。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代表人物索洛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决定因素,环境不构成经济增长约束条件。西蒙・库兹涅茨甚至认为经济增长不可能受到自然资源绝对缺乏所阻碍。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成本模型为C=Cs+v+c0,其中C0为机会成本。在该模型中,Cs和V之间,存在替代性,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一样,仅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另外大多数经济资源使用价值存在多样性,经济资源具有机会成本。考虑了机会成本的成本模型,更科学地度量了资源配置效率,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观念上指引。

在成本模型C=Cs+v+c0中,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依据Cs和V相对价格,厂商可选择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以实现成本最小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资本稀缺,本应倾向于采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各国、一国各区域环境规制标准不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为追求经济增长,盲目引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污染产业和高能耗产业,实现了污染的跨地区甚至代际转移。要想从根本上降低成本,只能依靠新技术、新方法。如在劳动者不知情状态下相对延长劳动时间,使用尚未被普遍认识资源,向社会转移尚未被政府规制的负外部性。利润(剩余价值)实现,是通过成本外部化方式,把对生态环境影响和不确定性转嫁给他人、整个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甚至后代人承担。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负外部所带来成本不断增加,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差额越拉越大。这些负外部所造成成本,厂商不必或可逃避支付责任,降低了厂商成本。

这些成本最小化途径后果如何?如果某一区域资本昂贵、劳动力丰富,理性厂商就采用以劳动替代资本生产方式,阻碍或延缓新技术、新机器采用。这些新机器本可以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从而减少对劳动者健康损害。劳动者劳动时间减少,相应闲暇时间延长。劳动者可通过接受教育和培训,自主进行技术革新,提升其人力资本,加速新技术、新机器发明,实现技术进步良性循环。为追求成本最小化,厂商采用大规模、标准化产品生产方法,忽视响应消费者个性化偏好,形成产品供过于求。为扩大内需或出口,国家又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或宽松货币政策,厂商通过广告,刺激消费者需求,加剧资源、能源紧张。在成本模型C=Cs+v+c0中,未考虑环境成本。厂商生产行为外部性,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无法内部化为厂商成本,不能作为厂商利润减项,却不合理地由社会和他人承担。厂商利润被高估,社会其他人群福利受到损害。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危机,不仅表现在生产过程中,而且表现在消费过程及整个生态系统中。发达资本主义供应过量商品,鼓励人们过度消费。这种过剩生产和过度消费方式,加剧了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

3现展经济学成本模型与成本最小化途径

1983年联合国推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著作《新发展观》,成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观的标志性著作。新发展观基本内涵包括:发展应以人为本或者说为了人的普遍发展需要;经济发展应与社会进步相协调;人类社会发展应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现展经济学成本模型为C=Cs+v+C0+Ce+Cr&d,其中Ce为环境成本,Cr&d为研发成本。

3.1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环境降级成本分为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退化成本。环境保护支出指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价值,环境退化成本指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该支付的价值。自然环境主要提供生存空间和生态效能,具有长期、频繁使用特征。经济活动污染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代价即环境降级成本,类似于“固定资产折旧”。在新古典经济学成本模型C=Cs+v+C0中,没有考虑生产和消费行为负外部性所导致的环境成本,然而这部分成本绝不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2005年我国环境成本占GDp13.5%,而当年我国GDp仅增加了10.4%,“绿色”GDp增速为负值。这表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环境成本巨大,把环境债务留给了子孙后代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1989年为44%,1990年为50.4%,1997年为44.4%o,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很高。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尽管解决了中国部分工人就业问题,但我国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高,产业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又处于低端。产品出口加剧了我国资源、能源矛盾,实际上是把国外的三废排放量变相转嫁到中国。随着北美经济衰退,众多欧美国家实行“去工业化”发展战略,将其国内工厂转移至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可能成为“世界垃圾场”。

在成本模型C=Cs+v+c0+Ce+Cr&d中,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市场经济以价格来配置资源,这就需要计量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完全成本。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上,要运用税收、补贴、排污权交易、合理资源价格等手段进行规制,使环境成本内部化。如我们在超市购买商品时,商家免费赠送的塑料袋,地球需上百年才能消化它。但一些可降解的包装袋,环境成本极低,却因为生产规模小、原料贵致使价格高,无法全面推广。考虑环境成本后,可降解包装袋总成本比免费赠送塑料袋成本要低得多。政府应该向塑料袋厂家收取环境成本税,以提高其生产成本,相应提高其产品市场价格。同时把这部分税收补贴给可降解包装袋厂,以降低其生产成本,相应降低其市场价格。这样包装袋厂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消费者自然会选择便宜耐用产品,塑料袋厂家也会逐步停产或转产。随着可降解包装袋市场规模扩大,生产成本会进一步降低,国家可逐步减少补贴。在政府有效干预下,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通过税收和补贴,激励清洁生产,降低经济发展环境成本。

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两类问题:环境问题如污染;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全球温室效应等。但新古典经济学把可持续发展仅理解为治理外部性,显然是片面的。环境污染可以通过外部性理论得到解释,全球温室效应、荒漠化、资源耗竭等问题难以用外部性来说明,也难以用治理外部性的科斯手段与庇古手段来治理。有些环境破坏,是难以修复甚至是不可修复的。这有力地回击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应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观点。解决生态问题,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类的消费欲望,赋予消费者效用函数新的内涵。

3.2研发成本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为追求垄断利润而进行创新是经济得以持续增长原因。根据创新结果不同,可以把创新分为水平创新和垂直创新,前者增加产品种类,后者提高产品质量。创新是厂商从事研究开发活动成果,它表现于新知识诞生,并直接作用于生产。通过企业研发投入,产品种类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动态地满足了消费者偏好变化,也避免了同质产品过度竞争,走出了传统成本最小化的过度竞争陷阱。因此创新可避免产能过剩带来的资源浪费,是降低成本的可持续途径。因为传统降低材料、人工费用方法,总存在极限,并可能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创新是成本最小化的另一条途径。

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消费45.7%,投资45.1%,净出口9.2%。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1978年为66%,2008年为45.1%。虽呈下降趋势,但仍然无法改变我国投资驱动型经济特征。1994年施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为追求25%增值税分成,以各种优惠政策相互竞争投资项目。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在宏观上表现于周期性产能过剩,不得不对部分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在微观上表现于产品供过于求,必然导致企业削价竞争,形成价格战,价格甚至低于成本(p

工业经济典型发言材料篇9

传统建筑材料本身由于不注重环境保护,因而在实际制造和应用过程中对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传统建筑材料一般都是由化工材料构成的这些材料本身就包含着一定量的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会不断向空气挥发从而对环境造成破坏。传统建筑材料释放出来的氨、笨、氮等气体不仅会影响到周边环境,同时还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因而需要高度重视。传统建筑材料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我们可以从材质角度来进行多方面的分析。传统建筑材料本身可以分为水泥类、板材类以及涂料类。不同类别的荐椎材料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各部相同。水泥类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主要是一种无色并且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种气体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板材类建筑材料内部具有超标的甲醛。胶合板、纤维板、大芯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板材类中的甲醛一般来自于服醛树脂胶。这种胶本身具有不易开胶等优点,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相当程度的破坏。涂料类的建材一般包含有有害物质苯。有的建材内部含有氮。氮气本身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致癌物。这种致癌物会对环境空气造成严重影响。这是需要我们予以高度重视的。当前我国建筑材料的污染是非常严峻的,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传统建材中释放出的甲醛、苯、氨气等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庄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当前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在实际擦够过程中往往注重居室的豪华与气派而忽视了环保。或者说虽然平常意识到了建筑材料环保的重要性河是在采购过程中又缺乏基本的环保知识不知道如何选择。这是导致环保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二是装饰材料企业本身生产技术不过关在生产过程中根本不重视环保。从国家角度来看就是缺乏一个明确地统一地权威的建材标准。这必然会导致环境污染形势长期严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建材企业和经销商根本不了解所制造或者销售的产品到底是否符合标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没有把国家标准放在心上。这种现象导致了不合格的建材源源不断地流入到市场中。这是值得我们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

2环保建筑材料的特性以及分类

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环保型建筑材料有其自身特色。这些特点使得环保型建筑材料无污染。具体而言环保型建筑材料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对自然具有亲和性。所谓亲和性主要指的是这种材料能够有效节省资源和能源建筑材料本身不会产生或者排放各种污染物,对自然的污染较小。环保型建筑材料负荷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肩助于经济社会的循环发展。(2)环保型建筑材料能够提升建筑物的舒适度能够为人们营造出一种健康、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3)具备建筑材料的各种功能能够满足现代建筑物的各种需要使用功能以及耐久性。环保型建筑材料本身有多种分类,了解其分类是掌握其应用的重要前提。从材料的不同功能来进行分类,可以把环保型建筑材料分成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材料以及无机环保型金属材料。环保型建筑材料在应用过程中往往需要结合其不同功能来进行专业化地选择。

3环保型建筑材料的应用

环保型建筑材料自从诞生以来就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世界多个国家得以广泛应用。在2003年时我国的环保型建筑材料还非常少人们对环保型建筑材料也没有多少认识,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今环保型建筑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的各个领域。环保型建筑材料具体应用在三个方面:轻质墙体材料、upvc水管、以及粉煤灰。轻质墙体材料是一种典型新型墙体材料。这种材料本身具有容量重、保温性能好、隔音等优点。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墙体中。UpVC排水管本身与传统管道相比具有耐酸碱、价格便宜、表面不涂漆等优点。这种材料的使用寿命较长,基本上可以应用40年以上。当然在应用这种水管的时候也要看到其缺点。不能暗设、耐热性能差是其典型缺点。粉煤灰在浇筑过程中可以改善硷的和易性对于提高硷的强度、耐久性以及抗渗性具有重要意义。

4环保型建筑材料的发展

工业经济典型发言材料篇10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0)18-0061-01

经济法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经济法律知识观察、分析、解决有关经济法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想让学生学会运用经济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就应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笔者现就多年来从事经济法教学的工作经验,谈一下如何在经济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所谓能力,就是某个人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在经济法教学中主要表现在对经济法理论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个案材料的组织、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等。要想培养学生以上能力,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材料和书籍加强对所学概念、理论的深刻理解,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针对教学内容所涉及概念,让学生借助词典、法学词典,并要求结合实际理解。课堂上,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举出案例,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所举的案例要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举一”精讲,引导学生“反三”自学,从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课后针对所学的内容要求学生各自寻找3个对应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提高对经济法的理解能力。

2)要将经济法中的一些法律术语摘抄下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记忆,以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术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针对经济法中的法律术语,要结合法学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集中一些经济法中常见的法律术语,再相应地借助于具体的典型案例。该案例的诉讼参与人最好比较完备,组织一些学生充当不同的诉讼参与人,针对案例的焦点进行模拟法庭辩论,以培养学生的法学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学生通过组织材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课堂上的经济法教学模拟为法庭开庭式教学,通过个案的审理提高学生的个案材料的组织、概括、逻辑推理能力。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找一些典型案例,将课堂变为法庭,让班内部分学生分别扮演原告方、被告方以及双方的诉讼人,再让3个学生扮演审判长和审判员,针对该案例进行开庭审理。要求双方针对该案的案情,组织材料进行举证,以证明其主张的成立。然后由审判长、审判员概括通过法庭调查可以认定的案件事实,并指出本案的焦点,引导双方进入法庭辩论,通过双方的法庭辩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要让学生学会撰写状、上诉状、答辩状等司法文书,使学生熟悉各类文书格式,能较熟练地应用各类司法文书进行写作。在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特点的班级和学生,寻找一些不同类型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判决书的格式要求书写判决书。这一部分的书写要写明主张的成立与否及相应的理由,引用的法条要准确完备。通过司法文书的写作训练,以让学生思维更加缜密,逻辑性更强,以提高学生辩法析理分析问题和司法能力及书写能力。

5)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理论联系实际,搜集一些疑难案件,让学生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让学生知道国家的工作大局是什么?政治方向是什么?要让学生学习3个至上即“党的利益至上、人民的利益至上、宪法和法律至上”的真正含义。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群众,向人民群众提供经济法方面的法律服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有关的经济法知识,并通过这种活动接触一些疑难案件,了解司法机关如何灵活运用法律。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对家庭所在地周边进行社会调查,关注现实生活实际,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影响家长、带动亲人,促进小范围内的社区法制建设,以提高统筹兼顾、顾全大局、维护社会稳定、灵活运用法律的能力。

6)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和法院联系,带领学生去法院观摩法庭,旁听有关经济案件的审理。对法庭的开庭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法庭调解、法庭宣判等全部环节认真观察,掌握法庭审理的全过程,认识法庭审理的严肃性,认识法庭审理重证据、重事实且是法律事实,同时还注重司法程序,是依法依理依程序的审判,引导学生养成对待问题的严谨态度和处理问题有序的理念,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诱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把自己亲历或者听到、看到的案例讲出来,全班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发生这种纠纷的原因、影响、后果,并请大家思考:如果这种情形发生在现在已经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的同学们身上,该怎么去处理?以此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