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运维工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53:43

智能运维工程篇1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系统化;运维管理;运维一体化

作者简介:高振国(1979-),男,山东潍坊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工程师;吴杰(1975-),女,山东淄博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山东潍坊261041)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69-03

一、“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实施背景

集技术先进、智能控制、过程监测、低碳环保、资源节约等特点于一身的智能变电站,经过研究探索、运行实践和改进提高,各项技术已在不断完善中逐渐趋于成熟。为切实掌控好、运维好智能变电站,做好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开展了关于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工作的系统化管理创新实践。具体实施背景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的需要:

1.确保智能设备安全运行的需要

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的最大特点是: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设备对象模型化。增加了不少智能装置,如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光纤传输设备、局部放电在线检测装置、SF6气体在线检测装置等,特别是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和光纤传输设备等二次设备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准确判断事故并及时跳闸、信息全面同步传递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确保其安全运行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今面临的新课题。

对于变电运维值班人员来说,智能设备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熟练掌控设备、掌握运行维护规律对他们来讲难度较大。智能设备实际运行时间短,没有长时间的良好运行业绩和运行经验,在变电站的气象、环境情况下是否能够可靠运行,也面临严峻的考验,需要强化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确保智能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可以按照pDCa(全面质量管理程序)的模式来创新、改进并完善其管理方法,做到人员熟悉设备、环境适应设备,避免因人员、环境或设备原因影响电网安全运行。

2.开展“运维一体化”业务的需要

实施运维一体化是“大检修”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率先实践“变电运维一体化”新模式,在常规站实现了日常巡视和部分设备维护工作的融合,探索编制了《变电运维一体化作业指导书》,目前已开展红外检测、变压器铁芯电流测试、pt一次熔丝更换、图像监控系统维护维修等维护性工作,运维一体化业务普及到智能变电站也已指日可待。

3.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需要

国家电网公司确定2011~2015年为坚强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阶段,各项技术标准和规范将进一步完善。变电站作为电力网络的节点,担负着变换电压等级、汇集电流、分配电能等功能,其智能化运行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基础环节之一。因智能变电站设备具有信息数字化、通讯网络化、功能集成化、结构紧凑化、状态可视化等特征,符合设备大规模大批量扩展、升级、改造的工业化应用要求,符合世界信息、电子等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适应高压、特高压电网发展的需要,智能变电站技术已成为变电站建设的主流技术。根据国家电网相关规划,2011年以后所有新建变电站全面按照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建设,智能变电站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自山东首座新建220kV智能变电站——怡明站2011年落户潍坊,到目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已有在运智能变电站6座。2013年度还将投运1座,已开工建设计划2014年投运的有5座,2014年规划建设的有6座。智能变电站的陆续投运对传统运维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迫切要求创新实施符合公司实际、适应智能站需求的新型运维管理系统。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电网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要求,积极探索研究标准化、规范化的智能变电站运维模式,提出实施“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创新实践。通过开展管理创新,认真研究智能变电站的运维管理模式,借鉴传统变电站的运维经验,形成了完备的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体系,为日后智能变电站的大规模建设、推广并成功运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内涵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体系涵盖了智能变电站建设期、设备调试期、工程验收期和投运后日常运行维护、设备检修期间的全过程管理。其创新思路主要是将专业管理系统化、规范化,横向抓过程控制,即从源头抓起,做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确保结果良好;纵向抓关键因素,即控制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完成工作任务目标。控制客观因素是指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依;控制主观因素是指培训到位、流程执行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监督到位,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

其创新内容主要是通过研究智能化设备与传统设备的不同,对《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要求的六个方面的工作进行系统规范管理,突出“全、严、细、新、实、优”六字管理新方法,增补、完善有关的管理制度、运行规程、验收细则及作业指导书等,形成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的系列规范规定,实现“工作前制度全、要求严,工作中措施细、方法新,工作后成果实、目标优”管理目标。同时倡导员工不拘形式、随时随地学习,践行“五学”(自学、互学、助学、导学、促学)培训模式,提高员工专业操作技能和综合业务素质;推行5w1H工作分析法(六何分析法),全面保障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主要做法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主要是针对两个难题提出:一是变电运维人员对智能变电站的掌控能力普遍较弱;二是短期内按国家电网公司要求实现变电运行与维护专业的高度融合难度较大。立足目前变电运维人员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的现状,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个难题,必须有系统的、高效的、员工可接受的管理方法。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基本思路是:遵循系统化原则,按照pDCa过程控制,采取5w1H工作方法,依标准、照规范、划阶段、分层次推行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工作。其主要做法是:从资料管理、设备验收、安全管理、运维管理、设备管理和培训工作六个方面展开系统规范管理,借鉴现有常规站的成熟、完备的管理办法,增补完善区别于常规站的系列智能站运维管理办法。

1.查计划、盯开工保障资料先行

(1)细分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不仅管理人员、运维班班长、技术员通晓年度建设工程、生产工程计划,所有变电运维人员都要熟悉各自管辖范围内的新(改、扩)建工程计划,并根据年度计划细分为月度计划,同时指定责任人、明确工作重点,并设计制定计划横道图,将工程规模、时间进度等清晰明确表示在横道图上。运维人员定期根据实际情况对工程进展、存在问题等情况进行说明,使每位运维人员对管辖内的变电站建设情况都了如指掌。

(2)熟悉图纸,做到心中有底。运维人员在工程前期要熟悉图纸、设备说明书等资料,并积极与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厂家人员沟通交流。一是全面学习新的设计规范、要求,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二是充分掌握设计思路,熟悉全站设备规划和配置,了解智能变电站工作原理和设备性能,为后期工作打好基础。这样就从源头上改变了运维人员仅在工程后期参与验收的现状,杜绝了后期发现问题已很难整改的弊端。三是变电运维人员在全程参与中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利于日后的运维管理。

2.早参与、多接触做好调试和验收

(1)规范顺控操作票,缩短编程调试期。总结分析了首座220kV智能变电站——怡明站顺控操作票编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了35kV智能变电站——生物站的调试过程,借鉴常规变电站典型操作票编写审核制度,制定了《智能变电站顺控操作票编写规定》,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了《智能变电站顺控典型操作票》。之后经过两个110kV智能变电站顺控操作票的编写、审核、调试实践,对智能站典型票又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现已公布实施。

目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第三个220kV智能变电站云湖站的设备联调工作已经结束,运维人员依照《智能变电站顺控典型操作票》规范和要求编写云湖站的顺控票,以前需要15天左右完成的工作,这次只用了不到5天的时间就全部完成。经审核,差错率(差错率={出错操作项目/总操作项目}×100%)低于2%。这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工程顺利推进、按时送电争取了有利时间。

(2)严控五防闭锁,把好防误操作关。借鉴顺控典型操作票模式,深入研究探索智能站间隔层防止误操作功能及其具体实现形式,针对不同电压等级、不同接线方式,修订完善了各个电压等级(220kV、110kV、35kV、10kV)变压器、进出线、母联、pt、电容器等不同间隔的典型五防闭锁逻辑。这些典型逻辑经汇集成册,现已成为变电运维人员验收五防闭锁功能的法宝,公司设计部门也已将它作为参考资料。

(3)细化验收卡,确保验收无死角。为保证设备验收到位、整改到位,实现“零缺陷”移交,参考常规站验收管理办法,创新编写了设备标准验收卡,根据不同的设备类型形成不同的模板,特别是针对智能站新增设备,列出验收标准及详细要求。已完善智能变电站内17类主要设备及附属设施的标准验收卡。通过推广使用标准验收卡,有效避免了漏验、少验、不验等验收形式,杜绝了把关不严、质量不高、走过场等浮夸验收现象,将验收工作落实到每一台设备、每一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实用效果。

同时重视验收环节中的沟通交流,及时召开验收沟通会,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做到边验收边整改,及时整改及时验收,提高了验收水平和验收效率。设备设施全部拍照存档,验收卡作为原始资料统一封存保管,做到验收流程的闭环管理,通过过程无死角确保结果零缺陷。

3.定制度、遵规程确保全面安全

安全生产是供电企业第一位的工作,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不允许有丝毫马虎、丝毫懈怠。但长周期的安全运行也容易使员工产生松懈、麻痹思想,特别是对于智能变电站,运维经验相对欠缺,为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寻求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和谐统一,使各种危险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逐步实现本质型、持久型安全目标。

(1)安全第一,制度先行。常规站的安全管理模式大部分是适合智能变电站的,所以重点关注智能站与常规站的不同点,通过增补、完善适合智能站的规章制度来把好制度关,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程、制度,如《智能变电站智能设备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办法》、《智能变电站倒闸操作标准措施卡使用及管理规定》、《智能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等,形成掌控智能变电站危险点、定期排查隐患的制度保障,做好风险分析与预控,有效降低了智能变电站运行风险,为智能变电站的安全管理搭建了一个规范化平台。

(2)制度保障,重在执行。回顾发生过的安全事故,大多数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把柔性管理纳入到安全管理体系中,以人性化的“人文关怀”推进刚性的“制度管理”,会取得良好效果。创新实施“四步提升安全竞技法”,即:第一步业务培训,第二步安全活动,第三步警示教育,第四步风险辨识。有效提高了员工的自觉安全意识、风险辨识能力、规程执行能力和安全操作能力,实现了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提高了对智能变电站的安全管控水平。

4.抓运行、强维护推进运维一体

(1)图文并茂抓巡视。《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规定智能变电站设备巡视分为五种,即在对常规站巡视(正常巡视、熄灯巡视、全面巡视、特殊巡视)的基础上增加了远程巡视。根据这一规定,组织编写了《智能变电站远程巡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对各种智能设备拍照、编辑、汇总,在巡视标准基础上添加图例,形成了图文并茂的《标准化巡视作业指导书》,制定了5种《智能设备远程巡视卡》,实现了智能设备远程巡视的标准化。指导书与巡视卡的有机结合,对巡视中的重点、难点部位用图片的形式加以突出,明确了设备巡视类别、巡视项目、巡视部位和巡视标准。

(2)两卡一书保操作。倒闸操作采用“两卡一书”工作法,即“智能变电站倒闸操作标准措施卡、大型操作票审批卡和倒闸操作流程作业指导书”,实现了“倒闸操作全过程管理”。该工作法深化倒闸操作安全风险分析和危险点预控,从源头上抓安全操作,强化全过程和细节控制,从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上有效防止了误操作事故的发生。

以220kV怡明智能变电站为例,自实施该“两卡一书”后,从2011年10月投运至今完成了该站28079次无差错安全操作。“两卡一书”制度的实行,优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操作效率、缩短了停送电时间,仅220kV线路停电时间就降低了18%,确保了倒闸操作安全、有序、高效。

5.巡硬件、用软件抓好设备管理

(1)通过巡视做好硬件设备管理。目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使用的生产管理系统pmS、调度管理系统omS和可靠性系统,都录入了变电站的设备数据,但智能电子设备不在录入范围。为更好地管控智能电子设备,建立了完整的“智能变电站智能设备清单”,并对各智能设备的技术资料归档保存。另外,《智能变电站标准化巡视作业指导书》详细规定了智能设备的巡视内容,运维人员巡视后立即填写巡视记录,管理人员定期查看巡视记录,确保巡视效果。从台账建立、资料保管、状态巡视、运行记录等各环节管控好硬件设备。

(2)使用软件保证系统设备正常。智能变电站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在线监测系统和一体化监控系统。运维人员经过前期的培训学习、现场调试,在学习讨论、交流沟通中逐渐熟悉系统,改变智能站建设初期运行人员只会看报警灯、不理解系统数据信息的状况。运维人员在各种形式的巡视过程中,定期检查系统各设备的运行状况,并通过查询系统主机检查数据是否在正常范围、显示数据与实际是否相符、数据或画面刷新是否正常等情况,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可以结合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初步判断,并及时、明确、详细上报调控部门,有效掌控设备运行状况。

6.多形式、重实效提升培训效果

在培训方面不提倡填鸭式灌输,而是积极营造现场交流模式,不拘形式、随时随地开展信息传递、技术沟通和新知识学习。主要分为自主学习、技术交流和培训提高三个阶段。

一是引导员工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采取立体宣传、生动讲解、有奖竞赛、赶学比超等形式,培养员工对新知识、新设备、新技术的兴趣和爱好,体会学习的乐趣,品味学习成果。

二是技术交流在办公室与现场交叉进行,鼓励运维人员利用厂家人员在现场调试的机会,积极与厂家专业人员请教、学习、交流、沟通,掌握全站的系统架构、设备功能、高级应用、一二次设备及监控后台机的操作方法,分清智能变电站与常规站的主要区别,熟悉全站保护装置的跳闸方式与各一、二次设备的连接关系,遥测、遥信信息的传送方式,二次设备(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网络交换机、对时装置等)的工作原理及运维方法等,像熟悉常规站一样熟悉智能站的智能设备和网络架构,切实当好智能变电站的管家。

三是培训提高则由公司层面统筹组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派人员到外地学习培训、竞赛比武、设备联调等,请专家来现场授课,开阔专业视野、拓展知识面、掌握先进技术。利用冬季集中培训、迎峰度夏检修工作较少等时机,抽调设计部门、技术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专家进行智能变电站专题培训,从设计、施工、维护、检修、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培训,使运维人员不仅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技能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四、“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实施效果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涵盖了《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Q/GDw750-2012)中规定的关于智能变电站的六个方面的工作,具有在行业内学习借鉴、推广应用的广阔前景。其实施效果非常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运行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过程控制从源头开始,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及管理过程都得到了良好的控制,真正实现了“零缺陷”移交。新建智能变电站自投运时刻起,就是一个健康的变电站,为其安全运行开启了良好的开端。一系列的智能变电站管理规定、作业指导书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保护墙,从规程制度方面奠定智能站的安全运行基础。同时运维人员全过程参与、高标准要求、多形式学习,掌控智能站的实力显著提高,又从人力资源方面保证了智能站的安全运维。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持久可观,首先电网可靠性指标提升了0.005%,变电设备故障预防率提高至80%,减少了设备故障对电网和人身安全所产生的危害。其次充分利用远程巡视,相应延长正常巡视周期,从而减少了人工到站巡检次数,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2.运维人员综合素质大幅提升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实施过程中,倡导多维度培训方式,重视文化引领,并推行5w1H工作法,即工作人员熟悉工作内容(what)、明确责任者(who)、清楚工作岗位(where)、知道工作时间(when)、掌握怎样操作(How)以及理解为何这样做(why)。该工作法有效解决了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专业成长成才慢的老大难问题,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三集五大”改革后大量技术骨干调整到其他岗位、一线基层人员业务水平偏弱的状况。变电运维人员在各项工作中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们在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调试和验收期呈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前所未有。经过图纸查阅、主动学习、现场交流、技术沟通、设备联调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业务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3.积累经验助力智能电网更快发展

智能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是保证智能电网坚强的重要基础,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的实施,为智能变电站的运维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智能电网安全运行打下了良好基础。

4.准备充足实现运维专业高度融合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按照先进的理念,相继推行了运维一体化业务培训,试点开展了部分维护业务,相关规程制度、工作流程等都已开始修订,并积极探讨深度实施细则,为实现国家电网公司确定的近期、中期和晚期目标做好了充足准备。一旦时机和条件成熟,可立即全面展开,逐步推进,最终实现运行与维护业务的高度专业融合。

五、结论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是顺应电网发展趋势,按照智能变电站运行规律,为保障智能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新模式,在已经投运的智能变电站管理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丁书文,王成.智能化变电站的主要关键技术问题研究[J].供用电,2012,(3).

[2]马向林.对智能化变电站的认识[J].网友世界,2012,(24).

[3]郭荣荣.智能化变电站方面的若干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1).

智能运维工程篇2

关键词:500kV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问题;处理对策;分析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166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变电站运行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科技发展促使智能化技术营运而生,被广泛应用到变电站中。它的应用减少变电站的运行维护成本,延长了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极大地提高了日常运行效率与质量。在智能电网建设领域中,500kV智能化变电站的运用逐渐普遍化,导致运行维护工作复杂化,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特别是故障问题,影响智能变电站的稳定运行,急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有效解决运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电网的高效运行。

1500kV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存在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500kV变电站都属于枢纽变电站。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系统日渐复杂化,资源采集具有较高的重复率,调试工作也变得复杂化,加上操作人员的不规范操作,大大降低了变电站使用寿命,增加了运行成本,导致电网无法处于安全、稳定运行中。第一、安装过程中基础设备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和基础设备安装质量紧密相连。当下,基础设备安装现状并不乐观,稳定性问题十分严重,安全性能也不高,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地威胁。在此基础上,由于基础设备型号、安装方法各不相同,日渐复杂化,大大增加了设备系统运行维护难度,工作人员运行管理效率低下,导致相关工作无法顺利开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二、不具有较高的技术稳定性、可靠性。500kV智能化变电站维护技术不同于传统电网技术,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如,智能化操作,系统分成化,数字采集化。而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难度的增加和这方面紧密相连,系统设备经常故障问题,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但我国500kV智能化变电站建设的时间并不长,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并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技术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也不高,不具备熟练的操作技巧,无法有效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变电站的稳定运行。

2500kV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优化策略

2.1健全500kV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技术标准、制度

在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的运行维护技术标准等,不断拓展新技术的应用范围。在实际工作中,要协调好各部门,使其处于统一的网络体系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多角度、多层次出发构建可行的运行维护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规章、规范管理制度,确保智能化变电站的稳定运行,提高相关人员的维修、管理水平。要构建可行的责任制度,层层划分责任,明确岗位职责,防止权与责混淆,使变电站运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构建合理的维护制度,使日常运行维护工作规范化。在此过程中,需要制定科学的维护目标,确定好维护的时间、周期,优化内部人员结构,提高检修效率与质量。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控制运行缺陷,在最短的时间有效解决,要制定预防方案,有效控制突发事件,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大化。

2.2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素养

从某种角度来说,智能化变电站包含了众多系设备,比如,继电器,操控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做好日常见监控、维护工作。在此过程中,要对操控技术人员进行必要的维护技术等培训,完善他们已有的通信技术知识,能够有效解决运行维护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比如,交换机、合并单元。由于系统设备的安全运行和维护人员已有的技术水平紧密相连。要通过不同途径,对维修技术人员进行再教育学习,掌握基础设备的安装程序,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准确定位故障发生的位置,解决故障问题。还要为他们创造更多学习的机会,开展专业讲座,加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之间的交流,提高新技术实践水平,更好地开展维护运行工作。

2.3注重程序化控制

程序化控制和维护工作效率紧密相连,需要以设备运行状态为切入点,合理调整。在进行程序化控制之前,要准确核实设备运行的初始状态,检查系统设备是否出现异常情况。要同时进行常规操作、典型操作,优化利用程序化控制模式,实现二者的有机准换。还可以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数据共享模块、监控系统模块,确保程序化控制的顺利进行。

2.4加强运行维护管理

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要以定期、不定期的形式对系统设备进行必要的日常维护,动态化监测设备系统的运行状况,显现500kV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全面监督、管理系统设备的运行维护技术、检测标准,确保系统设备的有序运行。结合变电站运行状况,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避免设备大面积修复,延长系统设备的使用寿命。

3结语

总而言之,在500kV智能化变电站运行过程中,要对运行维护问题引起高度的重视。智能化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具有周期化特点,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采用技术、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变电站处于稳定运行中,不断提高运行维护水平。以此,使电网系统朝着“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促使我国新时期的电力事业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熊泳璇,吴鑫.500kV智能变电站运行与维护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2):228.

[2]赵玲娜.500kv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8):196.

智能运维工程篇3

【关键词】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技术;问题;措施

引言

智能变电站在管理方面比传统的变电站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变电站的智能化将工作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保证了电网的运行效率。但是由于我国在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只是在起步阶段,很多技术还不成熟,实践经验也比较少。因此对智能变电站的研究对我国的供电质量、电网智能化进程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点

智能变电站具有信息的交互的网络化和设备状态的检修化,即可以实现一、二次设备的一体化、智能化整合与集成。

(一)智能变电站的分布

过程层包括断路器、互感器、变压器、隔离开关等一次设备;而站控层包括控制系统、通信系统,以及变电站设备的监控和信息交互;间隔层包括,继电保护装置、检测功能等。

(二)智能变电站的检修状态化

通过对设备的采集提供给动态的检测以及风险的预测,而处理中心能够自动的提出设备的检修建议,而这些信息提供调度部门和执行的单位,使得设备维护能够自动进行。

(三)智能变电站的设备智能化

调度台会对电网发出指令,而智能设备可以将信息进行反馈到调度中心,然后再授权执行操作。整个过程中全都自动进行,保证了变电站的电网运行安全,反应迅速。

二、当前我国智能变电站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智能变电站运行效率搞过普通的变电站,而且成本运行也比较低,因为无需人员看守,因此自动化程度较高。但是正是由于无人看管,在设备运行中由于二次控制的误报的影响,会使得工作人员难以判断运行状况,从而影响变电站的正确运行。使得状态只是信号起不到预警作用。

智能变电站通常要使用录波器,然而工作人员对某些重要的线路上的录波器往往不重视。智能变电站通常都安置了低压线路的低周减载装置,但没有真正的将其利用起来。由于智能系统没有较好的实现遥感功能,使得智能变电站经常出现信号不通常的情况。由于智能软件不足,使得智能变电站在处理数据,诊断线路以及票据生成等方面都不方便。智能变电站目前智能化水平有限,很多情况仍旧需要现场工作人员进行手工维护,为运行维护带来隐患。

三、加强智能变电站的维护措施

(一)打造专业的管理队伍,保证技术优势

智能变电站和常规的变电站的不同就是因为有智能化技术、人性化技术的参与,多种高科技手段保证了变电站的智能化运行。一方面,智能变电站的建设适应了经济大发展的需求,也保障了人们的需要。另一方面,智能变电站本身对技术要求就比较高,无论从建设到维护,从管理到维修,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无法操控。以全天候自动控制技术为例,这项技术要求工作人员要掌握自动化控制技术、工程理论以及电力知识等,所以智能变电站需要的技术要很高。因此对于智能变电站的维护、运行就需要一支技术过硬专业素质高的队伍。将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变电站的日常维护、队伍管理的核心来抓,才能保证变电站的出现高水平的队伍。

(二)积极推广维护的关键技术,提升维护的质量

智能变电站出现较晚,如何保证其正常的运行以及如何保证智能变电站的有效维护都没有形成一种国际性的标准。这就需要各技术人员共同摸索,共同协作,积极推广和探索智能变电站的维护技术。

对于我国各级各级的变电站机组人员和维护部门的机构来讲,逐步提高智能变电站的维护水平是首要任务之一。他们要加强技术的推陈出新、积极的对技术进行实践和探索,从而保证技术的应用。

智能变电站在运行过程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故障问题,而这些问题都设计各学科的知识,最主要的是这种情况没有发生过,没有相关经验或者预案,智能在实践中逐步的探索、逐步完善。我国很多智能变电站已经建成并开始运营,而且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成为了我国变电站很好的补充,为国民经济增添了不少的推动。

智能变电站在进行日常维护时候,要根据一次设备、二次设备等顺序有序进行,结合变电站的实际情况,选择技术方案。智能变电站的日常维护需要技能专业的人员,也需要新技术的参与。智能变电站的控制单元,直接控制着变电站的各项指令、各项工作,是接收、执行以及反馈信息,保证对各元件的控制部件,所以在进行维护时候,必须要对控制单元的技术进行分析。总之,智能变电站不仅需要技术保障,也需要技术革新,只有实事求是将关键的技术研究运用到智能变电站中才能保证智能变电站的科学维护。

(三)对变电站的运行维护的规范、标准进行完善

拓宽技术的应用范围变电站的运行归根结底还是需要通过制度化和技术手段完成。智能变电站在维护的时候,必须保证维护技术标准、制度和规范的健全;其次,要加大技术人员的培训,提升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应用范围。比如:在某500kv的智能变电化变电站运行维护的时候,可以通过运行、检修等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推进智能变电站的设备联调、项目研究,启动与投产等工作,并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使得智能化体系更加完善,这就可以保证500kv的智能变电站在投产后有很好的保障。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可以有效的保障智能变电站的运行,能够大幅度的提升管理水平。只有全体的工作人员张开相关技术的学习,进行培训,才能保障技术标准的落实,保障智能变电站的良好运行。

结语

综合上述,智能变电站的维护由于没有相关的经验可以指导,也没有成套的标准体系去遵守,这就需要各工作人员共同去探索,不断的学习新的技术,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耐心、尽职尽责的完成相关的任务。电力企业也要在技术培训、技术创新方面加以重视,保证工作队伍的素质提高,保障电厂的维护、维修高效完成,进而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永君;孙佳.智能变电站信息系统研究[J].科技信息,2013(25).

[2]李梅芳;李珍.关于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运行维护[J]科技资讯,2014(31).

[3]何颖.智能化变电站技术简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23).

[4]王晓东;王争.农网智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J].科技风,2013(22).

智能运维工程篇4

【关键词】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一、引言

智能电网可定义为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互动化为特征的统一的坚强智能化电网[1]。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向前发展,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智能电网的特征使得其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中各业务系统对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2]。本文结合智能电网的特点,针对智能电网背景下对信息安全管理的需求,提出了全方位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二、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设计理念

根据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nformationSecuritymanagementSystem,iSmS)模型,信息安全管理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遵循一般性的循环模式,其模型如下图所示:

计划(plan)――信息安全管理周期的起点,作为安全管理的准备阶段,为后续活动提供基础和依据[3]。计划阶段的活动包括:建立组织机构,明晰责任,确定安全目标、战略和策略,进行风险评估,选择安全措施,并在明确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安全计划、业务连续性计划、意识培训等信息安全管理程序和过程。

实施(Do)――实施阶段是实现计划阶段确定目标的过程,包括安全策略、所选择的安全措施或控制、安全意识和培训程序等。

检查(Check)――信息管理安全实施过程的效果如何,需要通过监视、审计、复查、评估等手段来进行检查,检查的依据就是计划阶段建立的安全策略、目标、程序,以及标准、法律法规和实践经验,检查的结果是进一步采取措施的依据。

改进(action)――如果检查发现安全实施的效果不能满足计划阶段建立的需求,或者有意外事件发生,或者某些因素引起了新的变化,经过管理层认可,需要采取应对措施进行改进,并按照已经建立的响应机制来行事,必要时进入新的一轮信息安全管理周期,以便持续改进和发展信息管理安全。

智能电网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遵循上述循环模式,坚持智能电网系统建设与信息安全“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运行”的“三同步”原则,将智能电网系统建设方案与信息安全防护方案有机结合,将信息安全落实到每个项目中,避免出现系统在规划、建设、投入运行过程中出现安全事件,影响公司整体信息安全。针对循环阶段的每一环节设计具有相应的管理行为,以达到多角度全方位的管理要求。

三、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实践

本文通过上下线管理流程、科学运行方式编排、检修计划、统一运维入口、运维审计、全过程监控等方式实践智能电网系统安全管理体系,严抓系统上线安全管控,严把常态运维质量,实现科学管理,提升智能电网系统整体安全防护水平。

(一)上线管理

智能电网系统建设遵从国网公司统一指导方案落实,系统建设投运后,由相关部门单位依照“信息系统上下线管理办法”组织系统上线正式运行评价。相关专家鉴定通过,智能电网系统符合信息安全防护方案,达到安全防护目标值,则填报信息系统正式投运单完成系统建设转入运行,同时将各类权限移交运维部门,确保系统自身安全。

(二)运行方式编排

积极开展电网运行方式编制,统一编制一体化信息通信运行方式。运行方式编排整体提升信息系统安全运行风险预控能力,强化信息系统规划、建设和运行的有序衔接,实现对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的“可视化”把控、对网络与信息系统计划检修的“精准化”掌控、对信息资源的“合理化”利用。运行方式通过全面的信息系统建设、运行分析,合理编制全年信息系统上线计划、年度检修计划、运行方式变更等,将智能电网相关系统的建设、运行、检修、调度统一梳理,合理安排,避免出现无组织、无计划、无预控等现象,协调各类资源全面支撑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三)检修计划

检修计划落实以公司年度检修计划为基线,根据各类项目实际开展情况,科学编制月度检修计划,一级检修计划上报国网公司,二级及其他检修计划由公司本部统一把控,将智能电网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检修进行耦合分析,有序安排各项检修的先后顺序,避免出现安全事件发生。

(四)统一运维入口

智能电网系统运维严格执行“关闭、收集、映射”运维流程,系统建设投运后先关闭所有防火墙远程运维端口,只保留供安全审计系统使用的唯一入口,实现运维入口进行统一准入;其次收集汇总所有主机、数据库账号/口令等资源,建立资源库;再则将各系统映射到审计运维系统进行统一管理,确保智能电网主机系统的安全访问。

(五)运维审计

智能电网系统运维依照安全防护要求,采用完备运维审计管理策略,做到“预防、可控、可查,安全事件发生后迅速定位、取证”;长时间安全保存信息系统日志,避免日志被人为删除导致的审计依据缺失;通过运维审计,规范内部维护人员操作规范,减少内部运维过程中误操作、违规操作、越权操作行为;通过审计系统的快速检索、分析功能,提升安全事故的处理效率,加快安全事件响应速度。通过全操作流程运维审计,强化事后回查,遏制智能电网系统运维非法事件发生。

(六)全过程状态监控

智能电网系统运维由运维部门实施7*24小时监控,系统运维强化两票执行、进出登记、现场陪同、事后确认流程监控与监督,由专人对运维操作进行状态监控,对未授权的操作采取拒绝措施,对授权操作采取全程跟踪监控,从源头杜绝安全时间发生。

四、结语

智能电网系统信息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工程,需在现有信息安全体系的基础上,依托技术手段持续创新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安全管理机制。此外,要进一步加强新技术应用安全风险分析与管控手段。智能电网新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坚持“安全第一,试点先行”的原则,高度重视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化等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引入的信息安全风险,要认真分析新技术应用后存在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超前谋划,积极应对,真正实现科学管理,提升智能电网信息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马韬韬,李珂;《智能电网信息和通信技术关键问题探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年05期。

[2]李建芳,盛万兴;智能配电网技术框架研究[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03期。

[3]吕韩飞,王钧;信息安全策略实施困难的原因与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作者简介:

1.夏威(1986-),男,浙江绍兴人,工程师,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工作。

智能运维工程篇5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运行与维护

引言

智能电网的发展推动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智能变电站是对电网发展理念的全面革新,给继电保护的原理、运行、维护等多个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路。在智能变电站中,继电保护设备对安全性、可靠性、速动性的要求最高,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运行和维护技术,推动我国电网建设深入发展。

一、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要点分析

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发展的主要节点,它基于高速网络通信技术,以变电站的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为对象,通过数字化信息实现站内外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智能变电站具有三个关键特征,为:数字化的一次设备、全数字化的二次设备、全站统一的通信标准平台。智能变电站通过引入先进的电子设备及网络通讯系统,实现了变电站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完善了自身的的信息测量、控制以及保护、检测等功能,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智能变电站对运行方式、设备管理模式以及信息保障体系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运行方式方面降低人工操作的工作量,智能变电站的常规运行与维护都由智能设备来完成;在设备管理模式方面逐渐上升到变电站综合管理的层次,极大得提高了管理效率;而在信息保障体系方面则明显提高了对信息及网络的依赖性,这就需要更为科学的信息保障体系提供信息支持。

1.1智能变电站的主要结构

下图1为智能变电站典型的“三层两网”结构:

1.1.1过程层:如上图1所示,过程层主要包括各类电子式电流互感器(eCt)、电压互感器(eVt)、智能断路器和开关设备、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主要用来完成对全站保护设备的保护和测控信息采集,并将之经合并单元处理后,成为全数字信号上送过程层网络。

1.1.2站控层:站控层是智能变电站的最抽象和最高级别的管理层,也是智能变电站的控制中枢,通过电力通信、系统对时、站域控制等功能,实现全站保护和控制设备的状态采集和信息交换,对采集到的保护信息进行逻辑判断,并输出相应的跳闸、闭锁等控制逻辑。

1.1.3间隔层:间隔层是过程层和站控层之间的过渡层,主要是指各类二次设备,包括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自动装置、各类监控和测量仪表等,对智能变电站中继电保护的运行和维护技术的研究,就是在间隔层展开。间隔层实现了过程层与站控层的联系,从而保证了一个间隔的数据可以作用于该间隔一次设备的功能。

1.2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技术要点

与传统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更加依赖于信息和网络,在继电保护构成形态、运行模式、传输方式、设备建模等方面,都具有较大区别,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技术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智能变电站的继电保护构成形态和运行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智能变电站基于全光纤通信实现继电保护的模拟量、开关量采集,能够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实现对保护的量值采集和逻辑判断,继电保护的构成形态和运行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采用,解决了传统互感器存在的饱和问题,差动保护的判据中,不再需要进行互感器饱和的判断。因此,智能变电站的继电保护在维护内容、运行方式等方面都与传统变电站有所区别,需要建立新型运行和维护标准。

1.2.2二次信息的网络化传输使得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可以监测,使得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成为可能。

状态检修技术在电力系统内部提出已久,然而并未获得大规模应用,智能变电站出现后,包括继电保护装置在内的二次设备实现了网络化传输,二次设备的状态能够以全数字的方式采集和传输,通过合并单元采集模拟量,通过智能终端采集开关量,从而实现对二次回路信息的全采集和全监测,这使得智能变电站中状态检修成为可能。

1.2.3实现了基于ieC61850的统一建模。

如上文所述,传统变电站中,变电站设备的接入需要通过大量的二次接线进行,而智能变电站下,全站统一的ieC61850标准是重要技术特征之一,基于ieC61850标准完成对全站设备的统一建模,实现设备的互操作性,将大量的二次接线转化为系统的模型文件配置,通过单独的SCD和CiD文件进行对应。当变电站的工作和运行状态出现变化,需要更新相应的文件与之对应。

二、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技术研究

目前,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不断出现和建设,近三年来兴建的变电站几乎均为智能变电站。但与此同时,智能变电站作为新兴事物,在相关标准的完善、对技术规范的理解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目前业界对ieC61850的理解,就存在差异性以及扩展定义的不规范性,有些细节还存在争议,这给智能变电站的运行和维护也带来一定挑战。

结合上文分析可见,智能变电站的更大规模推广尚需要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因此,有必要以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运行和维护技术为切入点,对智能变电站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现将智能变电站的运行和维护技术总结如下:

2.1正常运行时的系统维护

安全稳定运行时智能变电站日常运行的目标,而在未出现突发事故的情况下,智能变电站的日常运行主要是以日常检修与维护为主要工作。检修与维护的对象包括变电站内新增设备的运行情况,原有设备的巡视与检修,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并排除安全隐患。

2.1.1继电保护装置的维护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管理涉及运行、检修、调度、整定等方面,由于全数字化继电保护的采用,变电站二次设备在表征、结构、特性等方面均与传统变电站有所区别,基于此,在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运行和维护时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巡视目标及周期的调整:传统变电站专业巡视主要关注系统的交直流回路采样、继电器工作情况,对交流电流、直流回路、电压回路进行电气测量,实时关注继电器电路元件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设备故障,有效规避安全风险;传统变电站的继电保护巡视周期则多为一年巡视4次,并且每半年对整个机电系统进行测量试验。与传统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应用了大量的电子设备及信息通讯系统,因此其专业巡视的目标及周期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首先,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实现了对电气量采集、信息传输、跳合闸控制命令的全面监控,设备缺陷及运行故障可以通过先进的设备自检系统进行监控,这种情况下,专业巡视的目标就需要侧重于变电设备运行中的维护,主要包括电子设备及信息通讯系统的运行监测;其次,考虑到设备故障自检系统的应用,在专业巡视周期的调整中,可以适当减少巡视次数,降低专业巡视的人工量,进一步提高智能变电站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2)注重运行参数及设备信息的备份工作:智能变电站引用了大量电子设备及信息通讯设备,在变电站的日常运行过程中会进行实时自检以保证安全稳定运行,也保存了大量的运行数据及设备信息。但是智能变电站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因电子设备故障而导致设备信息丢失,因此对智能变电站的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各种参数应该进行及时的备份,如设备的模型配置信息、参数设置、运行数据等。另外,对于相关电子设备应设置必备的保护装置,如室外的智能终端箱等设备,应该安装相应的温度控制设备,避免由于高温等恶劣天气而导致的设备故障。(3)加强通讯光纤的检修与维护工作:由于智能变电站应用了大量的电子设备及网络通讯装置,传统变电站的二次电缆也被大量的光纤接线代替,这些通讯光纤日常的检修与维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智能变电站的日常运行中,应定期检查保护的交流采样是否正确完好、光纤连接是否可靠接触良好、站内运行设备是否有报警信息等。其次,对于间隔层内的跨间隔设备,如数据集中器等,还应该认真检查中间环节是否正确。

2.1.2网络交换机和报文分析仪

智能变电站的日常运行中主要包括mmS报文、GooSe报文、对时ntp报文、ptp报文等四种保温,通过监视网络运行报文的正常与否,可以实时监测到智能变电站设备动作的运行情况,因此可以发现智能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对网络通信系统具有极大的依赖性,这就要求智能变电站高度重视网络交换机及报文分析仪的检修与维护工作。

(1)首先,必须重视ieC61850的一致性测试,检查网络交换机以及相关通信设备是否符合ieC61850要求的一致性,是否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及技术要求,网络交换机的型号、配置及参数也必须保证与要求相符。其次,定期检查网络交换机的以太网端口设置、速率、镜像功能是否正常,确保网络交换机内部的生成树协议、VLan设置、网络流量与设计要求一致,实时监测网络交换机的冗余度、传输延时等运行性能,确保网络交换机的各方面性能能够满足设备运行要求。

(2)必须重视报文分析仪的检修与维护工作。报文分析仪是对通信系统中传输的网络报文进行完全记录的重要设备,当智能变电站设备运行时出现网络故障,即可通过报文分析仪进行检测与查询,主要起到第三方保温记录、报文监视的作用,另外,还能够监视通信系统网络数据及运行状态。在智能变电站正常运行时的日常维护中,应重点关注报文分析仪的记录时间期限,保证其记录容量能够至少记录一星期以内的所有报文资料,并具有完善的报文分析能力,使智能变电站运行控制人员能够直观、明了得获取网络报文信息,从而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设备故障。

2.1.3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

与传统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在规约方面采用了DL/t860通信标准,而在系统配置方面,则采用了全站统一的SCD配置文件,并导入各装置的CiD文件,这些方面的变化需要升级对传统变电站监控系统进行升级与优化,也是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的维护重点。

(1)智能变电站采用了全站统一的SCD配置文件,因此变电站监控系统维护人员应重点检查全站的SCD配置文件集成是否正确,各个设备的mmS数据集配置是否符合运行要求,以及站控层的GooSe闭锁逻辑是否正确,在检查完毕后还应对相关数据一一验证,保证监控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另外,监控人员必须密切关注设备的版本变化,及时升级设备版本,加强对设备版本的实时管理。

(2)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在对程序化操作功能的检查中,必须要求变电站所有设备满足单间隔、多间隔、保护功能投退等程序化操作的要求,以提高监控系统的稳定性。

(3)另外,必须重视对智能变电站站控层功能的验证,包括对软压板控制、定值区切换控制及定制召唤等功能的验证,并要求变电站站控层后台能够对定值区与软压板的状态进行实时更新,从而保证监控系统能够满足无人站值班功能。

2.2异常情况下的系统维护

智能变电站的正常运行与异常情况下的系统维护存在一定差异在异常情况下,如果出现与常规站类似的异常情况,则可以采取常规的系统维护处理方式,如果出现智能变电站新设备及新情况的故障,则必须结合新标准对设备故障进行重点分析与维护。

2.2.1间隔合并单元故障:合并单元故障时当前智能变电站内出现频率最高的故障类型,因此在设备的检修与维护时应给予重点关注,并研究其出现故障的原因。对于单套配置的间隔,应立即申请相应的间隔单元开关并退出运行;对于双套配置的间隔,若出现合并单元故障,必须立即推出本间隔与故障合并单元对应的保护出口压板,还应推出与故障合并单元对应的母线保护装置。

2.2.2智能终端故障:在智能变电站中,智能终端主要负责开关设备的跳合闸,因此,智能终端故障会直接影响到智能变电站运行设备的跳合闸。若出现智能终端故障,首先应考虑立即推出该智能终端的出口压板,防止因故障导致的智能终端无跳闸,然后再查明智能终端出现故障的原因并进行处理。

2.2.3交换机故障:若出现交换机故障,首先应根据GooSe网络图、监控网络图等资料分析故障交换机造成的网络影响,然后判断故障交换机的类型,若过程层GooSe网间隔交换机出现故障,影响到本间隔交换机构成的GooSe链路,则可视为失去本交换机所连接的保护。

2.2.4过程层GooSe网公用交换机故障:智能变电站过程层GooSe网公用交换机故障会影响到母线保护、变压器保护、过负荷联切等公用设备。因此,当出现公用交换机故障时应首先根据交换枧所处网络位置以及网络结构,判断故障的影响范围,然后再对故障进行处理。

智能变电站异常情况下的系统维护除了注意异常设备故障及设备运行处理措施外,还应针对实际的设备故障情况,结合监控资料全面分析异常信号及正常信息,然后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进行故障诊断,从而迅速恢复故障设备,保证智能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结语

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发展的主要节点,主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实现站内外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数字化的一次设备、全数字化的二次设备、全站统一的通信标准平台是智能变电站具有三个关键特征。智能变电站的继电保护构成形态和运行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其运行维护技术应针对正常运行及异常情况进行区别研究,在智能变电站正常运行时,应加强继电保护装置的维护,密切关注网络交换机和报文分析仪及变电站监控系统的运行情况;在异常情况下,则主要关注间隔合并单元故障、智能终端故障、交换机故障及过程层GooSe网公用交换机故障,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并进行检修与维护,保证智能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蔡泽祥,王海柱.智能变电站技术及其对继电保护的影响[J].机电工程技术,2012(5).

[2]夏勇军,蔡勇,陈宏等.110kV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若干问题研

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26(1).

[3]赵曼勇,周红阳,陈朝晖等.基于ieC61850标准的广域一体化保护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6):58-60.

[4]王宾,董新洲,许飞等.智能配电变电站集成保护控制信息共享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31):1-6.

智能运维工程篇6

关键词:智能化;变电站;运维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40文献标识码:a

1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技术特点分析

相比于传统的500千伏变电站,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实现了分布化的系统分层、数字化的数据采集、网络化的信息交互、智能化的设备操作以及电气设备的状态检修。

(1)通过对站内各种信息对象的统一建模,能够在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中将原本相对独立、各自发展,分属于不同技术管理部门的各种技术进行统一集成,从而使变电站各类信息在不同的运行及管理部门之间得到充分的共享。(2)通过对通信标准的统一,可以使同一设备厂商或不同设备厂商所生产的智能化设备之间得以互操作,消除了通信壁垒。(3)用电子式互感器替代传统互感器,从而有效解决了Ct的饱和、过载和开路以及pt的铁磁谐振等问题。(4)二次设备之间的通信都利用光缆,从而有效消除了二次电缆的抗干扰和防屏蔽难等问题。(5)站内一次和二次电气设备智能化的实现,使得在线监测、状态检修等功能得以实现。

2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的技术要求

在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中,各种电气设备出现了新的运行与管理模式,这也对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的系统及设备的运行维护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对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的技术要求进行分析:

2.1运行维护管理方面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的运行维护与管理方面对于专业技术的要求更为严格,对于运行维护模式以及人员配置的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保证运行维护工作具有清晰而明确的要求、检测指标与手段、作业流程等,还要注重可操作性。

2.2系统和设备的稳定性方面

首先要保证系统及设备能够稳定、可靠工作,这是各种具体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条件。对于智能化变电站而言,如果系统和设备不可靠,频繁出现死机、锁死、重发和误发等问题,其故障排除与处理将更为复杂和困难,所以必须确保系统与设备的稳定与可靠运行,这是保证系统安全的必要条件。

2.3运行维护人员方面

在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中,一次与二次系统是高度融合和高度关联的,这就要求运行维护人员具有极为宽广的知识面。对于目前存在的一些运行维护人员知识面不广、基础不牢,对设备和系统欠缺了解等问题,必须予以解决。

2.4设备厂商方面

目前一些设备厂商的技术还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存在如设备缺陷及故障的应对手段缺乏、作业流程不规范、系统配置不完整等问题,所以要督促设备厂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改进技术。

3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重点

3.1二次压板的操作与设置

(1)对于保护装置的初始化状态,运行维护人员切忌进行随意变更。通常情况下,保持退出状态的压板有保护装置的远方修改定值软压板;保持投入状态的压板有远方控制软压板以及远方切换定值区软压板。(2)对于“置检修”压板,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的智能组件严格禁止投入。(3)当对设备开关进行检修时,要将本间隔保护失灵启动压板及母差装置本间隔投入压板都退出。(4)要确保各智能组件的“置检修”压板在设备从开关检修转为冷备用或保护启用前已经取下。(5)保护的投退必须严格禁止采用投退智能终端的断路器跳合闸压板的方式。

3.2电子式互感器的直流工作电源

电子式互感器一旦失去直流工作电源将无法工作,这将导致站内继保及测控装置等无法正常工作,不能正确对一次设备的运行工况进行反映,造成一次设备无保护运行。根据双重化配置要求,一般由2路直流电源分别为电子式互感器供电,在其中1路电源丢失的情况下,将会导致其所对应的元件保护以及母差保护失去采样信息,并进而造成保护装置闭锁。因此,在发生直流接地时,切忌不可随意对上述电源回路进行拉路检查,如果需要停用上述电源,要先申请停用对应的保护装置。

3.3全光纤式电流互感器

实际运行资料表明,已投运的500千伏变电站运行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几乎都集中于全光纤式电流互感器及其附属装置上。例如某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自投运以来,1年多的时间里共出现异常及故障共21例。其中,智能终端异常及故障9例,合并单元异常及故障5例,光Ct、pt异常及故障5例;测控装置异常及故障2例。由此可见,电子式互感器运行的稳定性及合并单元等设备的电磁兼容性问题,是现状智能化变电站所主要面临的问题。

3.4智能装置的就地布置

在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中,有大量微机和交换机,还有一些智能装置的就地布置,都使得设备的发热显著增加,同时也造成设备的运行环境变差,增加了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例如,某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自从投运以来网络分析仪已出现了10多次故障,每次生产厂家将故障排除后经过几天就再次出现故障,后来将屏门改造,并加装了散热风扇后才恢复了正常。

4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建议

4.1重视运行维护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是继保、通信及自动化等专业的高度融合,当继保装置、智能终端、合并单元、GooSe交换机等出现运行异常或故障时,运行工作人员就必须根据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在设备现场对异常或故障作出初步判断,对故障的部位及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并考虑相关设备若停用将会给一次设备的运行带来怎样的影响,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处理。在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的运行维护中,运维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有一个提高与适应的过程,所以建设一支具备新思维、新观念,同时具备很强继保、通信以及自动化等综合专业知识技能的高水平人才队伍迫在眉睫。如果在运行维护过程中单纯依赖设备生产厂家的技术服务,这对于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是极为不利的。

4.2明确各专业分工的分界面

在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中,二次系统的继保、通信以及自动化等专业已经高度融合,这导致各专业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以间隔层的GooSe交换机为例,其所实现的功能简而言之就是传统保护装置之间的联络电缆,所以要明确其维护职责,进行归口管理。此外,还要明确设计、验收与运行管理之间的工作职责与分工分界面。以SCD文件为例,其作为智能化变电站中对二次回路连接的描述,是智能化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所以要重点明确SCD文件各个阶段的管理职责,使得工程建设同生产运行之间实现全面而无缝的衔接。

4.3完善智能化变电站监控系统功能

在智能变电站中,由于监控系统未实现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导致了监控系统的画面及系统功能不兼容,造成后台厂家所设置的监控画面互不统一。特别是如果所有信息量的上报方式必须采用报文,就将会对如何规范信息提出具体的要求。此外,也要明确和规范在监控后台软压板上保护装置的设置,所以建议制定统一的标准及规范,以进一步提升运行维护的工作效率。

4.4加强网络交换机等设备的运维管理

光纤成为了智能化变电站中各种屏柜之间连接的主要方式,交换机上有比较多的端口数量,而光纤的连接则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如果在初始阶段不对每个端口所连接的光纤进行定位,就将会给今后的运行维护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严重时还会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首先应要求施工方定位端口光纤,同时在施工图纸中也应要求设计单位添加相应内容;其次,要加强基建阶段对施工环境的管理,禁止设备安装与土建施工一同进行,以避免土建施工过程中粉尘等杂物对光纤设备接口造成污染。

4.5加强智能化变电站的资料管理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的资料管理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要对电子资料管理的范围和对象进行明确,确保电子资料的完整性。(2)对重要的电子资料,要实行统一管理,并由专人进行保管。(3)电子资料必须使用独立和专用的存储介质,不许挪做它用,以防止资料受到病毒或恶意代码的侵袭。(4)电子资料要进行定期备份。(5)在系统改造、扩建或升级需要对配置文件进行修改时,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在修改前后都要对配置文件进行备份,以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与日常维护需要。

结语

智能化变电站是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重中之重。但由于智能化变电站目前尚处于技术探索与推广阶段,已经投运的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运行时间都不长,运行维护管理模式也都处在一个探索期。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智能化变电站越来越普及和运行时间的越来越长,在此过程中必然会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在日常运行维护管理过程中多总结、多积累,在投运过程中加强巡视与监视,以保证智能化变电站的安全、稳定、可靠、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智能运维工程篇7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控制和通信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为重点的智能交通系统技术,一直是世界各国用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改善交通环境的最重要技术手段。上世纪90年代美国系统地提出第一个智能交通体系,在此之后,日本、欧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一些大、中城市都相继开展了关于智能交通系统的相应规划、研究及应用[1]。智能交通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使得各国政府、投资主体以及用户逐步地认识到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本文提出的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智能交通系统的稳定、安全、高效、快速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概述

1.1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深入,城市交通管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依赖也越来越强,如何确保所建设的智能交通系统稳定、安全、高效地运行,如何实现对所有智能交通系统和设备的智能实时监控,如何在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启动最优运维流程,调用最有力的资源快速解决问题,恢复系统运行等等问题是摆在每一个智能交通系统运作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2]。

例如某市交警支队智能交通系统涉及9大系统,设备类型有400多种,数量有几万台之多。目前由5家以上单位负责运维服务,但由于各个单位缺乏对系统、设备维护管理上的整体考虑且自成一套实施流程,导致设备流程单据格式和内容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很难实现总体的统计、评定和服务质量的评估,久而久之运维服务质量无法提升,无法满足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发展需要,运维成效较不理想。

1.2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需求分析

智能交通系统存在着设备种类多、覆盖范围广、部署分散、系统功能复杂、运维方式不统一等多方面的特性。主要功能需求包括:智能交通设备设施资产的生命周期管理、设备状态和视频质量等的智能监控、流程管理、财务结算管理、知识管理、服务水平管理等。

2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的体系结构

2.1设计思路与架构

根据运维管理实际需求,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管理系统的结构整合了itiL理念,分为运维门户层、运维管理层、监控管理层、数据统一汇聚管理等四个层次,层次之间进行整合并通过安全、高效的内部接口保障各层之间数据的共享和互通。在功能上无缝集成RFiD、pGiS、智能监控与分析等相关技术,并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业务数据监控、设备监控、视频质量诊断、流程管理、资产管理等功能。给用户方决策管理层和系统运维管理人员、第三方运维外包服务公司、工程运维人员等提供一个智能化、操作风格统一、交互界面友好的运行维护系统。

2.2系统功能设计

2.2.1运维门户层

运维门户层作为面向操作员和管理层的最终界面,提供一站式、个性化的登录管理门户和报表展示窗口,拥有单点登录、多种服务视图、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个性化定制、信息、个人待办事项、部门公告、通知提醒、信息统一展现和报表管理等功能,旨在帮助各个层面的使用者更好地获得当前设备的实时状态、业务运行情况以及各流程处理进度等信息。

2.2.2运维管理层

运维服务管理层的设计从服务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itiLv3,iSo20000等国际标准。在层次上采用了包括数据层、控制层、服务层和展现层四层架构模式[3],功能上包括运维管理基础平台、配置及资产管理、维修维护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服务水平管理、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知识库管理等功能,同时结合核心管理数据库的概念[4],不仅为运维管理平台提供统一、可信的数据支持和监督管理,其开放接口更可为其他用户现有的业务系统提供配置管理数据支撑。

2.2.3监控管理层

监控管理层主要将基础架构部件和外场设备中收集到的性能数据和各种告警事件,经过初步的过滤后,发送到运维管理平台进行处理。并通过预先设定相关的阀值,建立起一整套的性能、故障、容量等预警和报警机制。在结构上分为数据采集层、监控数据汇聚处理层、统一展现层三层,涵盖了数据抓取、数据分析、数据整合、主机监控、网络监控、存储监控、虚拟主机监控、电子大屏监控、其他设备监控等功能。

2.2.4数据统一汇聚管理

数据统一汇聚管理主要提供核心管理数据库数据的输出与汇总管理,并可在此数据标准上输出pGiS地图、大排查系统、RFiD标签、智能卡口、SCatS、诱导系统等各种应用。

3系统的实践

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管理系统已在某市交通管理部门得到实际应用。表1是该交警支队智能交通部分系统在运维管理系统上线前后运维质量的提升情况(数据是将2011年12月和2012年12月进行比较后所得)。

4结束语

智能交通运维管理系统的建设已成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某市交警支队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管理系统设计与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此方法已在某市交警支队智能交通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交通信息设施覆盖面广、设备多、系统复杂、运维外包服务单位多等问题,充分考虑作为运维人员的工具和助手,能有效减轻运维人员的日常工作压力,并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杨建,崔合芳,蔡国良.面向出行者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设计[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0.31(2).

[2]李家然.浅谈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08.11.

智能运维工程篇8

加快航道治理提高干线航道通过能力

加快航道治理是构建畅通高效的长江航道体系、促进水运结构调整的决定性基础和首要任务。当前,我国区域开发开放战略布局已经由沿海先行进入沿海和沿江并重、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阶段,沿江各省市纷纷制定并实施沿江开发战略,对长江航运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长江航道建设发展必须适应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加快航道治理,提前实现宜宾至南京段干线航道的规划建设目标,交通运输部已正式提出2015年提前5年实现2020年长江干线航道规划建设目标。

目前来看,能否提前实现规划建设目标,荆江航道治理是重点和难点,也是提升长江航道整体通过能力的关键,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荆江航道治理是提高长江航道通过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连续通达和干支联网是体现水运优势的必然条件。长期以来,长江中游航道一直是制约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发挥的“瓶颈”。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长江下游深水航道快速建设和上游三峡水库的形成,长江上游、下游的航道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中游航道治理进展较为缓慢。目前,中游航道维护水深与上游库区和下游深水航道相比明显偏低,且长江主要浅险水道大多集中在中游,极大地制约了长江黄金水道整体通过能力的提升,迫切需要尽快完成系统治理。

其二,荆江航道治理是提高长江航道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托。科技和人才的大突破、大发展往往需要大项目作支撑。荆江航道系统治理工程是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建设投资之多、技术难度之大、关注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为我们的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载体。长江航道局将积极依托荆江航道治理工程,统筹谋划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力争通过项目带动,突破一批航道整治关键技术,形成一套成熟系统的航道治理理论,并培养出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力争在部级奖项上取得新突破。

通过多年努力,长江航道局对中游河段的河势变化格局、水文泥沙条件等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系统治理理念、方法、结构及工艺等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实施中游荆江航道治理还存在一些困难,长江航道局将切实加大前期研究深度。认真开展河床、水文等试验,提高原型观测和模型试验的技术水平,科学掌握重点水道演变规律,尤其是三峡清水下泄对中下游航道的影响。加强预可、工可和设计研究,对各种整治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和比选,选择最科学合理的方案。

同时,长江航道局将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全面推行工程项目动态管理,规范航道整治动态管理行为;突出重点环节、重点部位质量控制,充分发挥项目法人、项目经理和项目总监的作用,强化全过程质量控制;加强中游航道整治专用船舶建造,尽快增强工程施工力量;想方设法提高施工周期的利用率,提高施工工效;提高工程质量检测水平,发挥好检测机构的质量监督和控制作用;加强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监管,杜绝返工问题的发生。总之,要把中游航道的每个工程都建设成结构安全、经久耐用、外观优美的精品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效益,减少后期维护量。

加快维护管理转型提高航道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航道维护管理转型是构建畅通高效的长江航道体系、促进水运结构调整的重要要求。航道维护管理是长江航道提供公共服务的最基本、最重要手段。近年来,长江航道局牢固树立“三个服务”的理念,特别是不遗余力地提高了航道维护标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但是随着长江水运和沿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江航道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航道维护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长江水运和沿江经济社会发展对航道维护管理提出了新需求。近年来,沿江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长江水运货运量连年攀升,江海联运、干支联运和集装箱运输日趋繁荣,船舶大型化、深水化、标准化趋势明显。2011年长江干线货运量已突破16亿吨,预计到2020年长江干线货运量将突破30亿吨。在下游,水运继续保持旺盛需求,特别是江海联运发展迅猛,苏州、南通、江阴、南京、镇江、泰州6个港口吞吐量均超过亿吨;在中游,水运需求激增,湖北以武汉新港建设为重点,加快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2010年武汉港跻身亿吨大港行列,江西、湖南干支联运更加兴旺;在上游,库区航运快速发展,重庆市的水路运输货物周转量已占全社会的70%以上,水运已成为大西南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核心。这些不仅对长江航道的通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航道养护、管理、信息服务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江航道必须充分考虑并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些需求,在确保航道畅通的基础上,加快维护管理转型,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二是长江干线航道条件的变化对维护管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近年来,长江干线多个浅险水道得到了有效治理,部分航道等级提高,长江上中下游的航道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改善,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长江下游实现了深水化,个别航段深水疏浚维护量增大;中游航道受三峡清水下泄影响,河床下切,航道演变更加复杂多变;三峡库区航道变深,部分礁石影响航宽,库尾及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问题已不容忽视。此外,为了充分巩固航道整治成果、发挥航道整治工程效益,必须对一大批整治建筑物进行后期维护管理,大大增加了维护管理的工作量。

三是航道维护标准的提高给航道维护管理带来了新压力。“十一五”期,长江航道局积极依托航道整治工程,主动作为,先后19次分时分段提高了干线航道的维护标准,并实施了中游海轮航道上延工程,2011年又实施了下游12.5米深水航道上延工程,将芜南段航道维护水深由7米提高到9米,中洪水期提高到10.5米,将武汉至城陵矶段航道维护水深由3.2米提高到3.5米,将城陵矶至宜昌段航道维护水深由3.0米提高到3.2米,并开通了太平府、裕溪口公用航道,这些都给港航企业带来了利好,同时长江航道局将承担更加繁重的维护管理任务。

四是极端自然灾害的增多对航道维护管理提出了新考验。近年来长江流域极端天气增多,自然灾害多发,先后遭遇了雨雪冰冻天气、特大干旱、特大暴雨和高水位等极端天气,2011年又遭遇了中游大面积持续干旱和汉江特大秋汛。这些都迫切要求长江航道提高在极端天气和特殊水情条件下的应急维护和保畅能力。

面对这些新需求、新挑战和新考验,长江航道局必须站在践行“三个服务”的高度,切实加快维护管理转型,提高航道维护管理能力。当前,尤其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是牢固树立主动服务意识。要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意识,以服务长江水运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建设一段、提高一段”的基本思路,充分依托航道整治工程,充分利用自然水深,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持续稳步提高航道维护尺度,挖掘和释放航道最大潜能。要全面掌握航道演变规律,提前采取预防性措施,加密航道观测,加强工程疏浚,确保不断提升的航道维护标准的稳定性。

二是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要继续加大航道维护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四化”标准,加快长江航道全线码头、趸船、业务用房等生产设施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加快科研、测绘、救捞、培训等基地和网点建设;着力提升船舶装备能力,加快现代新型高效船舶建造,新型航标船、测量船、快艇等船舶尽快配备到位,建造一批适合上中下游不同航道条件的施工船舶和库区深水救助打捞船舶,全面满足航道维护管理、疏浚保畅和应急抢通的需要。

三是切实提高科技信息水平。加大航道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力度;开展节能环保航道养护设备研制,重点做好维护管理船舶风光电能互补利用技术改造;加大航道整治建筑物维修保养技术研究;继续加强航道维护新设备、新技术研究;加快长江数字航道、智能航道建设,提高维护管理的科技含量和工作效率。

四是加快推进法规体系建设。继续推进航道立法工作,加大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配合做好《航道法》制定有关工作,促使早日正式出台。积极参与并大力推进相关内河航道政策研究,推动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积极参与全国内河航道管理养护、整治建筑物维护以及智能航道等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和修订工作,把长江航道养护管理技术及时上升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提升长江航道的影响力。

以智能航道为突破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航道

建设智能航道是构建畅通高效的长江航道体系、促进水运结构调整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智能技术是当前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广泛、影响最深刻的一门前沿学科,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行业现代化、信息化水平的根本标准。提出建设智能航道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智能化是世界科技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众所周知,智能技术是一个融合了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系统集成等众多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新一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拓展,随着信息技术与国民经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数字地球、智慧地球、智能机器人到智能物流、智能社区、智慧城市,智能技术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智能化也成为it行业创新的重要生长点。

第二,智能化是世界一流现代化航道的根本标志。世界一流的现代化航道,不仅仅是指航道尺度科学合理、基础设施最好的航道,而且是科技含量最高、综合服务水平最优的航道。智能技术作为当前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是衡量传统航道与现代航道的最重要标尺。只有最广泛、最充分应用智能技术的航道,才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现代化航道。为此,“十二五”期,在基本完成航道系统治理任务,提前实现2020年规划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必须牢牢把握机遇,全面建成数字航道,基本建成智能航道,只有这样,长江航道才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现代化航道。目前,长江智能航道建设已经得到了交通运输部的高度重视,并作为调结构的示范项目纳入部“十二五”水运建设工程。

第三,智能航道是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人类对信息技术的不断熟悉和掌握,以及水运各要素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社会各界对航道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都提出了新的需求,特别是沿江地方政府、港航管理部门、港航企业迫切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航道资源,全面及时地了解航道信息的更新,并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同时,维护管理装备条件的不断改善和航道职工综合技能的稳步提升,为加快管理模式和维护手段的变革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加快智能航道建设既是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长江航道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管理型转变的必由之路。

什么是智能航道?智能航道的内涵和构架是什么?长江航道专门成立了两个课题组,分别对数字航道和智能航道的内涵和架构进行研究,其中“智能航道”研究的初步结论是:智能航道(intelligentwaterway)是指在数字航道基础上,利用智能传感器、物联网、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技术,自动获取航道系统要素信息,通过融合处理与深度挖掘,动态航道有关信息,实现航道规划科学化、建养智能化、管理现代化、对外服务网络化,为航运企业运输决策、船舶航行安全、海事安全监管、水上应急活动等提供实时、精确、便捷、全方位的服务。

智能航道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航道信息感知更为全面透彻。通过智能传感器、射频识别、无线传感网络等手段,从空中、水面、水下实现航道要素信息全方位透彻的获取。同时基于航道演变模型,计算高分辨率的航道水位、水深、流速、流态等信息,实现航道通航要素信息的精细感知。

二是航道信息交互更为通畅友好。航道要素信息以不同方式嵌入网络,与各先进的感知工具的连接,实现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同时依托多功能电子航道图系统,利用三维显示技术实现航道信息实时、顺畅地友好交互。

三是航道信息服务更为实时便捷。基于云数据库平台,结合智能化电子航道图系统,利用云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实现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洞察力的过程,进而实现航道信息全面定制化服务。同时,通过多源航道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实时、便捷地航道信息服务。

智能运维工程篇9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维护问题措施

应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对变电站进行设置,按照信息数字化,信息共享标准化来对信息进行采集,分析,计量和监测工作;并且很据实际情况和要求来作出调整,以便达到了自动控制,调节等功能。同时运维管理人员要善于发现智能变电站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且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1智能变电站中存在的问题

智能变电站的建立克服了传统变电站的一些弊端,实现了变电站的数字化运行,促进了电力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也提高了居民、工业用电的稳定性。在智能变电站的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特别是在实际的运行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专业的维护人员来及时对其进行解决。

1.1智能汇控柜温度过高

智能汇控柜是变电站的一个重要组件,一般情况下,智能变电站的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均安装于此,变电站的数、模转换,过程层信息分配在这里完成。由于智能汇控柜一般安装于室外,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的运行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特别是在夏季环境温度较高时,设备温升更是非常明显。作为智能组件的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其电子元件对运行环境有着高标准要求,过高的环境的温度、湿度都会影响智能组件的正常运行。变电站新建时,智能组件超温运行可能暂时不会引起太大的异常,但随着运行年限的增长,电子元件老化,会引起更多的问题。笔者工作的某智能变电站,就曾发生过因温度过高,而引发合并单元电源掉电的故障。运维人员应在建站之初尽早着手,解决智能汇控柜温度过高的问题,才能实现智能变电站的长远发展。

1.2智能变电站的数据传递问题

智能变电站相对于传统的变电站在其元件的组成方面更具有复杂性,比如其内部的电子互感器的组成则较传统的变电站更为复杂,新增了过程层及交换机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的传递过程中,需要进行对时、合并等流程,延长了传输时间。而过程层的数据合并,要求全站元件有精确的对时,一旦对时出错,电流、电压的合成量出错,可能造成保护装置误动作,或拒绝动作。

1.3二次压板操作的问题

智能变电站的二次压板问题较传统变电站更为复杂。硬压板从保护装置压板转变为了智能终端压板,保护装置的压板从硬压板转变为软压板,保护功能、出口的投退转变为了虚端子的通断,特别是检修压板的功能与传统变电站不同,检修逻辑的引入,使得误操作的风险增大,误投退、投退顺序不正确都可能造成保护的误动。

2运行中应该要注意的问题

2.1可靠性

由于在有源电子互感器的内部是需要设置有源电子的元件,大大降低了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对于光学互感器,受到了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在玻璃和光纤之间是存在着安全隐患。

2.2快速保护

现代互感器比起传统互感器具有显著的优势,其数据传输是通过互感器保护监控,且可以通过合并单元。所以增加了中间环节时间和传输时间。

2.3安全性

智能化变电站需要依靠强大的技术来支持,主要是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智能变电站的信息传输和信息共享是由网络技术来完成与实现;传统的变电站是通过点对点的通信方式实现,安全度不高。

3智能化技术发展

仅仅依靠智能化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智能终端配置和互感器是存在适应情况,因此,我们需要提高智能化设备对于其未来发展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人员不仅是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熟练的理论知识;此外,网络连接技术涉及到的技术范围比较广,为了防止对设备的损害,必须要采取技术手段来保障工作效率。为此,我们需要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水平,能够做到有效的对信息技术合理开发与利用,从而实现智能化技术进一步发展。

4结束语

智能变电站是未来变电站的发展方向,在居民、工业用电量都急速增加的今天,智能变电站的建立可谓具有重要意义。变电运维人员学习新的知识,提升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技术,确保智能变电站正常运行,是智能变电站发展的要求,也是电网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峰.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中应注意几点问题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0:137-138.

[2]欧阳群峰.浅析智能变电站技术特点及运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J].通讯世界,2015,16:143-144.

作者简介

刘洋,男,长期从事变电运维工作,有丰富的变电运维技术经验,是德阳供电公司优秀技能人才、四川省电力公司优秀技术能手。

智能运维工程篇10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智能;思维;技术元素

1基本概念界定

1.1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在20世纪中期以后产生的学科,人工智能就是用机器模拟人类的智能活动,从而用机器代替人类行使某些方面的职能。人工智能是通过探索人的感觉和思维的规律来模拟人的智能活动,电子计算机是人工智能的媒介和基础。阿伦・图灵说:“如果一台计算机能骗过人,使人相信它是人而不是机器,那么它就应当被称作有智能。”如果以此为标准来界定机器的智能,那么人工智能的发展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1.2人类智能

智能简单地说就是智慧与能力,是综合、复杂的精神活动功能,是人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学习新知识、新概念并且把知识和概念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智能活动往往和记忆力、感知力、思维、判断、联想、意志等有密切的联系,人类的智能表现在能够进行归纳总结和逻辑演绎,人类对视觉和听觉的感知以及处理都是条件反射式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网络对各种情况的处理是下意识的反应。

1.3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和内在联系在人脑中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的形式包括概念、理解、判断、推理等。思维往往借助于语言来表达,由直接的感受即感性思维转化为理性,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发现普适性的规律。芒福德说人类是“精神的制造者”而不仅仅是“工具的制造者”,因为人类具备思维能力。

2基于“技术元素”视角下的人工智能

“技术元素”这一说法是凯文・凯利提出的,技术元素就是从人类意识中涌现出的一切东西,包括技术具象的工具,也包括文化、法律、社会机构和一切智能创造物。凯文・凯利说:“科技是人类的发明,也是生命的产物。”居所是动物的技术,是动物的延伸部分,人类的延伸部分是技术元素,科技发明是我们基因创造的躯体的外延。

2.1人工智能是技术进化的成果

凯文・凯利认为人类的延伸由思维产生,因为思维具有创造力,才促使了技术的进步,才创造出了以往没有创造出的东西,所以,“如果说科技是人类的延伸,那也与基因无关,而是思维的延伸。因此科技是观念的延伸躯体”。

技术元素伴随着语言、工具的诞生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伙伴,从古至今,除了极少的例外,各种技术都没有消失,而是进化成不同形态的技术。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科技物种,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产生发展,是技术进化的成果。

2.2人类与技术共同进步

一切生物都有天然的借助外力的本领,从钻木取火到航空航天,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或者说是进化,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工具从来都与人类相伴相生。“技术元素”赋予技术以生命,人是技术进化的动力,而技术的进化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科技与人类正在逐渐融合,或者说人类已经成为科技最适合的载体;“技术元素”的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但是它的发展轨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人类意志的体现。人作为技术发展的动力之一与“技术元素”同步运动。

3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类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一是认为人工智能必将取代人类,不久的将来人类会沦为机器的奴隶;二是对人类的主体地位有着极度的自信,认为机器始终都是被人控制。前者的依据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极其快速,超越了人类智能的进化速度,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只是时间问题。后者的依据是人工智能不具有生命特征,无法融入生物圈从而和自然发生联系,只能作为人类活动的工具而存在。我更偏向于第二种观点,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3.1缺乏创造性的“特长生”

人工智能开发出的机器可能是某一个领域的“特长生”却不是全才。比如alphaGo是围棋特长生却不能唱歌,计算器是数字计算的天才却不能陪人聊天,情感机器人负责陪伴和情感安慰却不能真正懂得人类的喜怒哀乐,如此等等,它们按照既定的程序运行,各司其职、各得其所,不会偏离轨道也不懂得创造。

塞缪尔说:“机器不能输出任何未经输入的东西。”目前最先进的机器人也是依赖于软件运行,软件是通过人来完成更新升级,人工智能实际上是人类智能的外在表现。人体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人有特定的背景和生活习惯,人脑的发育会受到所经历的事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能够灵活运用,组合所接受的信息,具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人脑的控制系统复杂和精密程度远远超过智能机器人,因此,人工智能在技术上不及人类智能,它依赖人类智能而进化,能够胜任人类制定的任务,却缺乏人类智能的创造性。

3.2不能思维的人工智能

在回答“机器能否思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对思维进行界定,思维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人脑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系统,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物质载体。“电脑思维”在功能上会向人脑思维不断接近,但是两者之间存在不可消除的界限,“电脑思维”是一个简单的逻辑过程,模拟人脑思维功能和思维信息过程,它在本质上区别于人类思维。人脑思维除了能够接受外部信息以外,还能对信息进行主观的加工。人们已经能制造出类人机器人,可是它不能和人一样思维吗,因为思维不仅仅是人脑的生理机能,离开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是不能产生思维的。

3.3是辅助而非替代

人工智能简单明了地说就是人类用来改造世界的技术手段,是辅的工具,而不是对人类的替代。人工智能出现的历史并不久远,前文说到了技术和人类的共同进化,当人类有能力利用工具来处理复杂繁琐的工作时,这是人类的进化,也是工具的进化。

人工智能被用于帮助人类进行某项工作,才能解放人力,人类智能才可以更好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人工智能承担了人类活动中基础的、不可或缺的、复杂的工作,从而使人类智能转向更核心的科研创造以及思维和判断上来。在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而不是互相排斥、完全替代

4结束语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是互为补充、相互制约的,人与技术的融合是必然的。目前人工智能的更新升级必须依赖与人类智能,人类智能的进化程度关系到人工智能的先进程度“技术元素”的进化也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人工智能可能在某一方面出强大的功能,但是它缺乏思维和创造性,这一点是致命的缺陷,工具作为人类器官的延长,是人类智能的外化之物,被人类智能的发展程度所局限。

参考文献

[1]凯文・凯利.科技想要什么[m].熊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2]尹传红.当机器智能超越人类[n].中国科学报,201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