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简述电力电子技术的含义十篇简述电力电子技术的含义十篇

简述电力电子技术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54:05

简述电力电子技术的含义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教材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中《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课程一般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类课程,其开设目的是适应信息时代对电子商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方法一般采取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取理论实践结合教学模式,充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可以说该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诸多课程的一门综合反映学科,所有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均开设了该课程,影响非常广泛。

故而该类教材的编写必须紧密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其编写应当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操作为基础,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思路,依据实际任务操作流程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的设计要求确定编写的知识、技能等内容,充分体现实践课程的特色与设计思想,以实践为驱动,探索教、学、做的互相结合。

现有的《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类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教材实践任务指导方面涉及的东西极其有限,内容大多以文字性理论陈述为主且部分讨论深度过高,这对于理论素养相对较差的高职类学生来说是不适宜的。高职类《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教材的编写内容应当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典型案例的选取科学,具有可操作性,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理论内容以必要、够用为度,突出实践实训。教材呈现方式图文并茂,文字表述规范、正确、科学,教材理论与实践具有前瞻性与实用性,并确保与本科类教材有所区别。

《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教材编写内容结构体系上来说应当包括以下学习单元板块,包括: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概述、电子支付工具、第三方支付、网上银行、移动支付与微支付、网上证券保险、电子支付安全技术与认证、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的安全和法律保障,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概述。讨论内容包括:1、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1)了解电子商务;(2)电子商务与金融业的天然适应性;(3)网络经济与网络金融。2、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基础。(1)传统支付结算方式;(2)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3)现代化支付系统概述。3、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发展现状与趋势。(1)中国电子支付结算发展现状与趋势;(2)国外电子支付结算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二单元电子支付工具。讨论内容包括:1、支付工具的演变发展。(1)实物支付;(2)信用支付;(3)电子支付。2、电子货币。(1)电子货币的含义、属性和特点;(2)电子货币的种类、职能;(3)电子货币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3、信用卡。(1)信用卡的定义、分类、特点;(2)信用卡的功能和使用。4、电子钱包。(1)电子钱包基础;(2)电子钱包的使用。5、电子支票。(1)电子纸票的定义、特点;(2)电子纸票的优势和不足。

第三单元第三方支付。讨论内容包括:1、第三方支付基础;(1)第三方支付的含义、产生和基本原理;(2)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2、支付宝。(1)支付宝的基本情况;(2)支付宝的功能和特点;(3)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

第四单元网上银行。讨论内容包括:1、电子银行基础。(1)电子银行的含义、特点和发展;(2)电子银行产生和发展。2、网上银行概述。(1)网上银行的概念、产生和特征;(2)网上银行的种类、功能和发展;(3)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的关系。3、网上银行的申请和使用。(1)网上银行的申请流程;(2)网上银行的具体应用;(3)网上银行安全工具。4、网上银行的风险与管理。(1)网上银行的风险类及其识别;(2)网上银行的风险管理。

第五单元移动支付与微支付。讨论内容包括:1、移动支付。(1)移动支付的含义、特点和基本要素;(2)移动支付的应用和发展趋势。2、微支付。(1)微支付的含义、特点;(2)微支付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第六单元网上证券保险。讨论内容包括:1、网上证券。(1)网上证券含义、特点;(2)网上证券优势与存在问题;(3)网上证券的交易模式与发展趋势。2、网上理财。(1)个人理财基础;(2)网上理财的含义、特点和方式。3、网上保险。(1)网上保险含义、特点;(2)网上保险的优劣势;(3)网上保险的产品和流程。

第七单元电子支付安全技术与认证。讨论内容包括:1、信息加密技术。(1)信息安全与加密技术概述;(2)主要加密技术;(3)网络通信安全措施。2、网络安全协议。(1)SSL协议;(2)Set协议;(3)pKi协议。3、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1)数字签名的含义、原理和作用;(2)数字证书的含义、作用、存放和使用。4、Ca认证中心。(1)Ca中心概述;(2)Ca中心的功能和组成框架。

第八单元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的安全和法律保障。讨论内容包括:1.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概述。(1)电子商务结算与支付当事人及其权利义务;(2)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相关法律问题。2.电子商务法律环境建设。(1)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立法要解决的为题;(2)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的主要法律机制建设。3.网上纠纷的处理。(1)网上纠纷的产生原因和特点;(2)网上纠纷的处理流程。

简述电力电子技术的含义篇2

关键词:电镀污泥铜回收利用资源化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电镀厂1万余家,年排电镀废水约40亿m3[1]。电镀厂大都规模较小且分散,技术相对落后,绝大部分以镀铜、锌、镍和铬为主[2]。目前处理电镀废水多采用化学沉淀法[3],因此在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Cu等重金属的混合污泥。这种混合污泥含有多种金属成分,性质复杂,是国内外公认的公害之一。若将电镀污泥作为一种廉价的二次可再生资源,回收其中含有较高浓度的铜,不仅可以缓解环境污染,实现清洁生产,而且将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因此,研究含铜污泥的资源化及铜的回用等综合利用技术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电镀污泥中回收铜的主要工艺流程和技术

1.1回收铜的一般过程

1.1.1铜的浸出

污泥经过一定的预处理后,采用氨水?硫酸或硫酸铁浸出污泥中的铜。氨水浸出选择性好,但氨水具有刺激性气味,对浸出装置密封性要求较高。当nH3的浓度大于18%时,氨水的挥发较多,将造成氨水的损失及操作环境的恶化[4];硫酸浸出[5,6]反应时间较短,效率较高,但硫酸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对反应器防腐要求较高;硫酸铁的浸出效率更高[7],但反应时间较长,因此需要更大的反应器容积。采取哪种浸出方式要根据污泥的性质来确定。

1.1.2分离提纯浸出液中的铜

利用各种技术把浸出液中的铜分离提取出来,从而以金属铜或铜盐的形式回收。

1.2铜的主要回收利用技术

根据对铜的回用程度,电镀含铜污泥治理与综合利用的方法可分为三类。

(1)使电镀含铜污泥稳定化,使其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而不回收其中的金属铜。主要采用固化剂固化、稳定电镀污泥后,再进行填埋、填海或堆放处理。

(2)对电镀含铜污泥进行综合利用,即采用一系列的处理措施,把电镀含铜污泥加工成建筑材料?改性塑料?鞣革剂等工业材料[8]。

(3)采用多种物理及化学处理方法,把污泥中的铜提取出来最终以金属铜或铜盐的形式进行回收,实现电镀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2电镀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

2.1电镀污泥焚烧固化填埋处理技术

此技术采用一系列手段来处理电镀污泥,使其中的重金属不再对环境产生污染,对含大量重金属的电镀污泥处理十分有效。主要优点有:设备和工艺简单;投资、动力消耗和运行费用都比较低,固化剂水泥和其他添加剂价廉易得;操作条件简单,常温下即可进行;固化体强度高、长期稳定性好;对受热和风化也有较强的抵抗力,因而对控制电镀污泥的污染简单而有效。但未能回用其中的重金属造成资源的浪费[9]。

2.2制作工业复合材料

2.2.1铁氧化体法综合利用技术

电镀污泥多是电镀废水经铁盐处理产生的絮凝产物,一般含有大量的铁离子,实践证明,通过适当的技术可以使其转变为复合铁氧化体。在生成复合铁氧化体[10]的过程中,几乎所有重金属离子都进入铁氧化体晶格内而被固化,其中铁离子以及其他多种金属离子以离子键作用被束缚在反尖晶石面形立方结构的四氧化三铁晶格节点上[6],在pH3~10范围内很难复溶,从而消除污染。铁氧化体固化产物稳定、且具磁性,可用作磁性材料,同时也易于分离、产物可进一步加工[11,12],是档次较高的综合利用产品,而且处理方法简单,可以实现无害化与综合利用的统一,比传统的固化和填埋处置等方法要合理,效益要高。

2.2.2制作建筑材料?改性塑料?鞣革剂等工业材料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电镀污泥的处理,污泥消耗量大,经济效益较明显。上海闸北区环保综合厂建设了年处理电镀污泥1200t的生产线,进行多年的工业化生产,效果良好[13]。

2.3以金属铜或铜盐形式回收铜

2.3.1湿法冶金回收重金属技术

湿法冶金回收重金属,能从多种组分的电镀污泥中回收铜?镍?锌等重金属,资源回收层次比较高,处理效果较稳定。工艺过程主要包括浸出、置换、净化、制取硫酸镍和固化[14]。采用本工艺可以得到品位在90%以上的海绵铜粉,铜的回收率达95%。但该技术采用置换方式来回收铜,置换效率低,费用偏高,且对铬未能有效回收,有一定的局限性。

2.3.2离子交换膜法

一般采用液膜来进行回收。液膜包括无载体液膜、有载体液膜、含浸型液膜等。液膜分散于电镀污泥浸出液时,流动载体在膜外相界面有选择地络合重金属离子,然后在液膜内扩散,在膜内界面上解络。重金属离子进入膜内相得到富集,流动载体返回膜外相界面,如此过程不断进行,废水得到净化,重金属得到回收利用。

膜分离法的优点:能量转化率高,装置简单,操作容易,易控制、分离效率高。但投资大,运行费用高,薄膜的寿命短,比较容易堵塞,操作管理烦琐,处理成本比较昂贵[15]。

2.3.3溶剂萃取法

20世纪70年代,瑞典提出了H-maR与am-maR“浸出-溶剂萃取”工艺,使电镀污泥中铜?锌?镍的回收率达到了70%,并已形成工业规模。美国在此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铜?镍的回收率达到90%以上。我国祝万鹏等[16]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首先将含铜的电镀污泥经氨水浸出,绝大部分铁和铬被抑制在浸出余渣中。然后将氨体系料液转变为硫酸体系料液再进行萃取,经萃取和反萃取后可以得到铜的回收产物,其中产生的金属沉渣可以加入硫酸进行调配后再循环。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溶剂萃取法工艺流程

采用n510-煤油-H2So4四级逆流萃取工艺可使铜的回收率达99%,而共存的镍和锌损失几乎为零。铜在此工艺过程中以化学试剂CuSo4•5H2o或电解高纯铜的型体回收,初步经济分析表明,其产值抵消日常的运行费用,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整个工艺过程较简单,循环运行,基本不产生二次污染,环境效益显著[16]。

但萃取法操作过程和设备较复杂,成本较高,工艺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2.3.4氢还原分离技术

在高压釜中氢还原分离制取铜、镍金属粉是比较成熟的技术,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工业上用氢气还原生产铜、镍和钴等金属,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法可分离回收电镀污泥氨浸产物中的铜、镍、锌等有价金属。对氨浸产物进行培烧、酸溶处理后,进而氢还原分离出铜粉,然后在酸性溶液中氢还原提取镍粉,最后沉淀回收氢还原尾液中的锌。有价金属的回收率达98%~99%。它可以在液相体系、浆料体系通过各种工艺条件的变化分离和生产各种类型(粗、细、超细)的、各类型体(单一、复合)的金属粉末和金属包复材料。与其他分离方法相比,湿法氢还原方法流程简单,设备投资少,操作方便,产品质量好,产值较高,可以针对不同需要改变生产条件,获得不同纯度、不同粒度的铜、镍产品。此外,过程不封闭,不存在杂质积累问题,排放的尾液中的主要重金属离子含量均

控制在极低的范围内,基本不污染环境,具有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17]。

2.3.5肼(n2H4)还原技术回收金属铜

肼(n2H4)是一种广泛运用的还原剂,用肼作为生产高精度金属、金属-玻璃膜、金属水溶胶和非电镀金属板的还原剂具有良好的效果,在Ducamp-Sanguesa作的一项研究中表明,肼以[pd(nH3)4]2+的形式作还原剂,在乙烯-乙二醇中,在-9~20℃下会形成单分散性球状钯颗粒[18],在还原铜的过程中也有同样的现象发生。Degen等[19]发现,在还原铜的过程中围绕肼有一系列重要的反应:

4oH­-+n2H4=n2+4H2o+4e-e0=1.17V

通过下面的反应,肼可以很有效地把铜离子还原为金属铜:

2Cu2++n2H42Cu+n2+4H+

肼还可以和浸取液中的溶解氧发生如下反应:

n2H4+o2n2+2H2o

肼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也会发生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

3n2H4n2+4nH3

通过上述反应可知,可以很容易利用肼把浸出液中的铜离子还原为金属铜。通过去除反应器里的氧,可以防止铜离子和氨水的螯合反应发生,而剩余的肼可以通过向反应器通气吹脱去除[20]。由于铜离子很迅速地转变为金属态,因此对金属态颗粒存在的数量有很严格的限制。pH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了达到较高的回收效率,应该保持系统pH稳定在11以上。

2.3.6煅烧酸溶法

JitkaJandova等[21]研究发现,对含铜污泥进行酸溶、煅烧、再酸溶,最后以铜盐的形式回收,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在高温煅烧过程中,大部分杂质,如铁、锌、铝、镍、硅等转变成溶解缓慢的氧化物,从而使铜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得以分离,最终以Cu4(So4)6H2o盐的形式回收。主要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这种方法流程简单,不需要添加别的试剂,具有较强的经济性和简便性,但回收得到的铜盐含杂质较多,工艺有待进一步优化。

图2煅烧酸溶法工艺流程

3结语及展望

电镀污泥资源化及综合利用技术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制约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问题是电镀污泥中铜的浸出效率还比较低;而浸取效率和污泥中铜的型体密切相关,对污泥中铜的型体技术研究有待深化;一些先进的综合回收利用技术还处于实验室阶段,还达不到大规模生产的阶段,其中膜法和溶剂萃取法具有回收效率高、选择性好等优点必将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理论及实践表明,实现电镀污泥资源化管理及利用,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电镀污泥资源化及综合利用技术必将得到长足发展,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将会逐渐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黄瑞光.五十年来我国电镀废水治理的回顾.电镀与精饰,2000,20(2):6~9

2祝万鹏,杨志华.溶剂萃取法回收电镀污泥中的有价金属.给水排水,1995,(12):16~18

3SloanJJ,Bastant.Remediationofacidsoilsbyusingalkalinebiosolids.environQual,1995,24:1097~1103

4李承先.含铜污泥中铜的回收及污泥无害化处理.辽宁化工,2001,30(6):248~249

5BlaisJF,tyagiRD,auclairJparisonofacidandmicrobialleachingformetalremovalfrommunicipalsludge.waterSci.tech.,1992,26(1~2):197~206

6SreekrishnantR,tyagiRD,BlaisJF,etal.Kineticsofheavymetalbioleachingfromsewagesludge-i.effectofprocessparameters.waterRes.,1993,27(11):1641~1651

7ayumiito,teruyukiumita,Jiroaizawa,etal.Rmovalofheavymetalsfromanaerobicallydigestedsewagesludgebyanewchemicalmethodusingferricsulfate.wat.Res.,2000,34(3):751~758

8tamatutraY.Ferriteprocess,heavymetalionstreatmentsysterm.waterscience&technology,1991,23(10~12):1893~1900

9石太宏,汤兵.印刷线路板厂含铜污泥固化处理工艺研究.环境工程,2000,18(3):47~49

10贾金平,杨骥,陈兆娟,等.电镀污泥氨浸提烙渣的铁氧体化综合利用工艺.环境科学,1999,20(2):49~51

11贾金平,杨骥.电镀重金属污泥的处理及综合利用现状.上海环境科学,1999,18(3):139~141

12贾金平,冯雪,杨骥,等.电镀重金属污泥的处理及其铁氢体化综合利用.上海化工,1999,24(24):28~30

13徐殿梁,贾金平,贾长兴.上海市电镀废水及其重金属污泥处置现状.上海环境科学,1994,13(6):27~35

14陈凡植,陈庆邦,吴对林,等.铜镍电镀污泥的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试验研究.环境工程,2001,19(3):44~46

15高以恒,王黎霓.膜分离技术用于电镀废水处理的发展与问题.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0,16(3):86~93

16祝万鹏,杨志华,李力佟.溶剂萃取法提取电镀污泥浸出液中的铜.环境污染与防治,1996,18(4):12~15

17张冠东,张登君,李报厚.从氨浸电镀污泥产物中氢还原分离铜、镍、锌的研究.化工冶金,1996,17(3):214~219

18Ducamp-SanguesaC,Herrera-UrbrinaR,Figlarzm.Finepalladiumpowdersofuniformparticlesizeandshapeproducedinethyleneglycol.SolidStateionics,1993,63~65:25~30

19Degena,macekJ.preparationofsubmicrometernickelpowdersbythereductionfromnonaqeousmedia.nanosStuctmater,1999,12:225~228

简述电力电子技术的含义篇3

 

关键词:语境;科技英语翻译

进入21世纪的中国,不仅是经济逐渐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文化与世界各国的互相交流,而且在各项先进科学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科学技术的创新、使用和转化为生产力方面仍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积极地把世界的先进知识转化为促进本国科技发展的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当前,英语不仅是科技创新和发明大国美国、英国等的第一语言,它更是世界性的语言。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末,全世界出版的科技书籍有80万篇到100万篇,科技期刊有5万多种,会议论文也有10余万篇,标准资料约10万件——20万件。其中,用英语的科技文献占总量的60%以上。到了上世纪末期全世界发表的各种科技文献平均每年约265万篇(种),而其中用英语发表的就占了65%左右。因此,科技研究和科技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科技英语的研究和翻译。

根据前人的科技英语翻译理论和科技英语文本的特点,传统的科技英语翻译研究者和工作者主要关注和解决科技英语文本中存在的大量被动句、动词非谓语成分和长句等造成的汉译问题。但是,随着科技英语本身语言、表达形式等特点的变化及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众多其他因素也被逐渐考虑和重视。其中,科技英语的语境就被众多翻译家们认为是越来越重要的、在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leech曾表述语境对确定语义的三大作用:1)语境消除信息中的歧异和多义;2)语境指出某些指称词的所指;3)语境能提供说话人和作者省略的信息。而具体到科技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语境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知识”语境对科技英语翻译的重要作用。

科技英语翻译的目标就是要用通顺的汉语言文字客观、准确、清楚地表达出所译学科的专业知识。因此,专业知识对于科技英语翻译来说不仅是翻译的目标,更是翻译基础和根本。如果说文字功力是文学翻译的基石,那么专业知识则是科技翻译的基石。在“专业知识”这块大基石上进行的科技翻译自然受其支持和影响,可以说专业知识对于科技英语翻译来说是范围最大、涉及面积最广的语境。由于不了解或没有充分理解“专业知识”语境而导致的译文不忠实或不准确的例子有很多。例如:

例1,masslessparticles,includingphotons,thequantaofelectromagneticradiation,andothers,werementionedinsection8-8.

原译:没有质量的粒子,包括光子、电磁辐射的量子,等等,已在8-8节中有所叙述。

由于译者对光学知识的缺乏,导致了译文的“不信”。光学理论告诉我们,光子(又称光量子)就是电磁辐射的量子。因此,原文中的“thequantaofelectromagneticradiation”应该是“photons”的同位语,而不是它的并列成分。

改译:没有质量的粒子,包括光子(即电磁辐射的量子)等等,已在8-8节中有所叙述。

例2,iftheelectronflowtakesplaceinavacuum,asinthecaseofelectronicvalve,theelectronswilltravelatconsiderablespeed,sincelittleresistanceisofferedbythemedium.

原译:如果电子在真空里流动,比如电子真空管,那么电子的运行速度非常快,因为介质对电子几乎不产生什么阻力。

将“sincelittleresistanceisofferedbythemedium”译为“因为介质对电子几乎不产生什么阻力”,没有充分表达出原文的内涵。该段谈得是电子在真空中的流动,懂物理的人都知道,真空中是几乎没有空气的。原文中的“medium”指的是真空。因此,翻译时应更深一步挖掘出原文内涵,将“medium”进一步具体化。

改译:如果电子在真空里流动,比如电子真空管,那么电子的运行速度非常快,因此几乎没有空气对电子流动产生阻力。

例3,hetookacourseofmachinedrawing.   

原译:他曾选读过机器制图课程。

将“machinedrawing”译为“机器制图”,说得是“外行话”。“machinedrawing”在汉语中有其对应的专业表达制图法:机械制图。

改译:他曾选读过机械制图课程。

在上面的三个例子中,不论是对句子成分功能的错误判断(例1),对句子语义内涵的不充分表达(例2),还是译文词语的非专业化使用(例3)都是由于译者在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对“专业知识语境”的忽略和不重视所引起的。要做好科技文献的英译汉,转业知识这个大语境是必须正视和考虑的。  

二、语境对确定科技词汇词义的重要性。

所谓语境,就是指语言所处的外部的和内部的环境。英语是由其基本语言单位——单词所组成的,因此可以说词汇意义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其所在的语境,单个词语可以是词组,也可以是短语、句子,再到整个篇章。而科技英语词汇具有出现频率低、词义专一、词汇来源广泛和数量庞大等重要特点。另外,科技词汇构成法中的借代法和转换法更是使词汇的意义扑朔迷离、难以琢磨,因此,其词汇意义的确定也更加依赖于语境。在科技英语翻译中,词汇含义随语境变化而出现各种变异也是非常普遍的。

1.语境对科技英语中借代词汇语义的确定。

所谓借代词汇是指一些词本身或其表示的概念和含义是从外来语、人名、地名等直接借用和代替过来而产生过来的。科技英语中,用这种方法构成词汇的频率是非常高的。例如下面这些就是借代词汇。

robot机器人(源自捷克语robota);satellite人造卫星(源自拉丁语satelles) 

alloy合金(源自古法语aloier);silo导弹发射井(源自西班牙语)

roentgen-ray伦琴射线,x射线(人名);japanner 油漆工(地名)  

chinaclay陶土,瓷土(地名);xerox施乐复印机,静电复印机(商标名称)  

虽然这些借代词汇一旦出现,其科技含义就会相对稳定,但并不排斥他们的灵活多变性,尤其是在当代科技翻译越来越注重美学观的潮流下。

例1,businesslobbyistsoncapitalhillarekeepingclosetabsonwhatisknownasthe“familyandmedicallevelact”.    

“capitalhill”是美国国会所在地,是一地方名词。但lobbyists(说客,在议院院外活动集团的成员)们不可能会对着一个地方进行游说,显然他们的对象应该是这个地方的人。因此,这句话应该翻译为:“围绕国会议员进行商界游说的人士,正在密切注意着所谓的‘家庭与病假法案’”。 

2.语境对由一般生活词汇通过转换法生成的科技英语词汇意义的确定。 

一般生活词汇是语言的共核,许多科技词汇都是由一般生活词汇转换而成。通常情况下,由一般生活词汇转化而成的科技词汇都与原意有着关联性,但由于科技英语词汇要求其含义准确,所以由一般词汇转换生成的科技词汇的确切含义就必须通过语境来解读和确定。例如:

英语中的“carrier”一词作一般词汇时的意思为“搬运工;携带……的人”,转换为科技词汇后,它又有多重含义。它可以表示“航空母舰;载体;载波;病毒携带者;带基因者”等,甚至是“显微镜载物的玻璃”。面对众多的选择,其词义的确定除了要依据资料的专业这个大的语境外,词汇所在的段落和上下文也是确定词汇含义的重要一环。 

“space”一词在日常交谈中指空间、地方等,但在科技英语中,它可以指太空、宇宙等。如spacejunk(太空垃圾);spacecell(太阳能电池)。但是,由于忽略固定的文化和话语语境而造成错误的理解和偏差也是层出不穷。如在美国硅谷地区,有人会问你“what’syourspace?”在不了解这一问话独特的文化语境前提下,一些人想到了硅谷的高科技环境,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在问宇宙或电子方面的问题,其实不然。“space”在这里既不失宇宙,也不是空间,更不是电子时空,而是指“谋生的手段”。故该句意为:“whatdoyoudoforaliving?”(你在何处供职?)其真正的语用涵义有“thelivingismorethanaday’sjob.”即有份稳定的工作。

3.语境对于其它一词多义词汇词义确定的重要性。

例如:①inthefollowingpages

anumberofexamplesoftheballisticmissiledefensedesignswillbeshownanddescribed.

原译:下面几页将示出和描述一些弹道系统的设计。 

在这里,“design(s)”可以明显从句子的结构中看出是一个名词,因此虽然“设计”在汉语中也可以作名词,但却给人以不达的感觉。

改译:下面几页将示出和描述一些弹道导弹系统的结构。

②fighter一词是根据词根fight(动词:战斗、斗争、搏斗、忍耐)加表示人或物的后缀“-er”构成的,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也不尽相同。如:“heisafighterofthepla.”应译为:他是一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而“fighterescortwing”则应译为“护航战斗机联队”。

③shipment一词也有若干意义。究竟如何解释,只有放入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确定。a)shipmentiseffectedduringmay.(装船);b)wehavedoneourbesttohastenshipment.(装运);c)qualitymustbethesameasyourlastshipment.(船货、到货);d)pleaseextendshipment30days.(装船期限);e)shipmentbyairwouldbequicker.(运输)。

三、语境对分析和翻译隐含意义时的重要性。

多用主动句、含人称的句子和简单句是科技英语的新特点。加上其越来越受重视的艺术和美学功能及英汉两种语言本身存在的差异性,这些都促使科技英语的语义越来越具有含蓄性、引申性和推理性。这就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词义、句意和语篇含义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词典所罗列的含义,而是需要译者根据上下文去分析、去揣测、去推理它们的隐含意思。在这样的情况下,语境就对深刻透彻地理解原文,准确判断词汇含义,完整表达原文内容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例如:everycandidatehasitsownbraintrustsintheprocessofelection.andjourgewbushhasthebiggestone.(每一位侯选人在大选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智囊团,而乔治.w.布什拥有最大的一个。)

在这里,根据其上下文语境(election)把“brain”所隐含的抽象意义“智力”具体化和明确化了。

尽管科技英语文体以直观、清晰为其主要表现形式,但并不影响其使用生动的语言,特别是在很多以普通读者为对象的科普文献中。所以科技英语文本中也常常使用一些隐含意义较深的词或短语。这种情况下,语境是译者需要多加斟酌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与文学翻译一样,科技英语的翻译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科技翻译旨在准确地传递科学技术信息和成果,它的过程不仅要求译者熟练各种专业术语,精通英、汉两种语言,而且要求尽量用词准确、文本专业、行文流畅。这些科技英语的翻译特点及其在两种语言之间造成的翻译障碍都需要语境来帮助解决,毕竟任何词语、语句和段落都必须在特定的联系关系,即语境中才能有确定的意义。总而言之,语境是科技英语翻译不可或缺的参照因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冯志杰《汉英科技翻译指要》[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

[2]韩其顺、王学铭《英汉科技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赵萱、郑仰成《科技英语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冯广艺《语境适应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212-217

简述电力电子技术的含义篇4

关键词:电力;预测;极限学习机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22-109-3

1概述

在日常生活中,电力能源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力电价在各方利益关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近些年来,各类企业和科研机构,都有大量的专业人员在对电价的预测做着各种科学研究。准确的电价预测关系到社会各阶层,包括普通的居民用电,大型重工业企业商业用电。可以说,当前社会,电力的应用无处不在,电价的准确预测对全社会能源结构变化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另外,由于电力能源逐步走向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火电、水电、风电、核电,新兴的生物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技术快速发展,在许多国家应用广泛,并且不同的电能产生方式造就的成本差异非常大,上网电价差异必然不同,这就给电价的预测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传统的电价预测有很多种,常见的如:模拟电力市场实时运行来计算市场出清价格。在做建模之前,实施人员要去调研一些关键信息,诸如发电厂的分布、机组容量、发电负荷,输配电系统的运行状态,大型企业的发展规划方向等,同时要根据电网运行规律掌握电网潮流走向、输配电趋势以及电网升级改造等因素。该类方法在短时间内,能够很好预测电价走向,与电力市场实际需求吻合度也很高,但是仅仅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对于规模不大,又有这方面需求的用电单位和个人来讲,运用这种方式预测电价有很多不便。还有一种常用的预测方法,叫作统计学预测方法,就是通过搜集已发生电价和电费统计单位的与电价相关的信息建立预测模型。这种方法与模拟电力市场实时运行来计算市场价格相比,操作起来会简单一些,不需要太多的信息量,就可以搭建模型。统计学预测方法中比较常见的方法有时间序列法、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智能算法等。

本文讨论的是一种新的预测方法,是基于多极限学习机的预测方法。同时,考虑对预测结果有较大影响的精度等级等问题,把多个极限学习机融合进来,从而形成多神经网络建模方法,这种方法的融入,可以提高日前电价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

2多源信息的融合

广义的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有多种定义,本文简单介绍一下狭义的多源信息融合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的自动获取、分类、统计、分析所得数据,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独立于个别信息源之外的其他信息,从而达到研究需要取得的成果和目标的一项技术。多源信息融合有很多优势,诸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系统的可靠性,也可以对系统影响量较大的鲁棒性有很大改观。另外,多源信息融合在数据测量的广度和立体空间上有很大的拓展。通过多源信息融合,还可以增强数据的可信任度和系统分辨能力。

信息融合技术最早应用于发达国家的国防科技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应用这项技术的国家军事水平提升有很大的影响。后期的社会发展,对于高科技带来的衍生品需求量日益加大,因此这项技术在民用智能化信息综合处理技术研究上得到广泛重视。尤其是多源信息融合技术,逐步在众多信息整合技术中脱颖而出,成为各相关领域角力的有力工具。另外,虽然很多公司、企业在广泛使用信息融合技术,但是由于这项技术的需求背景是信息处理技术发展需要,因此,到目前为止,信息融合技术尚无自己的理论体系。现在人们研究的信息融合技术多数还仅限于理论方法的建立。

人工神经网络在多个领域有应用,本文所说的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并行结构和其特有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融合是在把人工神经网络作为信息融合中心而完成的。由大量互联的处理单元连接而成的人工神经网络,是基于已接受样本的一致性去进行分类标准划分的,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具有很强的自适应性。可以从网络权值分布上看到这个特点,知识的获取是通过神经网络特定的学习算法来实现的。为了有效避开模式识别方法中建模和特征提取过程,必须对神经网络分布式信息存储和并行处理的方式进行充分地利用,这种做法对于模型不符和特征选择不当造成的负因子规避非常有效,可以大大提高识别系统的性能。

信息融合的过程如下:

第一步是建立拓扑结构。可结合将要建立模型系统的主要特点建立。

第二步是处理已知信息,划归一个单个的输入函数(映射函数),神经网络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后,得到输入函数的变化规律,再把规律结果反馈给神经网络。

第三步是输入函数后经过模型的信息整合得到预测结果的过程,是输入函数通过神经网络融合系统经过学习、确定权值的过程。

3极限学习机算法

单隐含层前馈神经网络(SLFns―single-hiddenlayerfeedforwardneuralnetworks)算法――极限学习机(eLm-extremelearningmachine)。极限学习机可以任意产生隐含层节点参数。经过单隐含层前馈神经网络的输出得到相应权值。经过任意选取的隐含层节点参数,一个线性系统形成了,就是单隐含层前馈神经网络。从而得到的输出权值,是通过逆操作隐含层的输出矩阵而来的。通过各类科研单位的研究,我们发现,极限学习机有两大优点,一个是具有广泛的全局搜索功能,另一个是操作起来非常简便。在极限学习机中,运用S型函数、正弦和复合函数等使用起来也很便利。一些不可微函数或者不连续函数一样可以成为极限学习机的激活函数。这个方法和常用的Bp学习算法和SVm算法比较,效率更高。常用的Bp学习算法局部非常小,学习率不宜选择。极限学习机算法则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参数确认过程也比较简单,从而省时且精度很高。eLm算法内容如下:

3.1标准SLFn的数学定义

隐含层节点数量为L,那么,单隐含层前馈神经网络输出如下:

公式中的ai,bi为隐含层节点学习参数,βi=[βi1,βi2,…βim]t为隐含层第i个节点到输出层的连接权值,G(ai,bi,x)为第i个隐含层节点与输入x的关系,激活函数g(x):RR(例如S型函数),则有

公式中的ai表示输入层到第i个隐含层节点的连接权值向量,bi表示第i个隐含层节点的阈值。ai・x为向量ai和x的内积。

3.2极限学习机eLm(extremelearningmachine)

随机抽取n个样本,表位输入,

表示目标输出。如果一个有L个隐含节点的SLFn能以0误差来逼近这n个样本,则存在βi,ai,bi,有

H表示为网络的隐含层输出矩阵,第i列是与输入x1,x2,…,xn相关的第i个隐含层节点的输出向量,第j行表示与输入xi相关的隐含层输出向量。

研究发现,隐含层节点数L往往比训练样本数n小,从而使训练误差无限逼近一个非零的训练误差ε。SLFns的隐含层节点参数ai,bi(输入权值和阈值)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取随机值。这样式(4)输出权值β:

这里H+为隐含层输出矩阵H的moore-penrose广义逆。

eLm算法可以归纳为下面三个步骤:给出一个训练集

,激活函数以及隐含层节点数,则

①随机产生隐含层节点参数(ai,bi),i=1,…,L。

②计算隐含层输出矩阵H。

③计算输出权值:β:β=H+t。

4多极限学习机(eLm)融合建模

多极限学习机(eLm)融合建模,为了提高精度等级,为信息融合做准备,把多个预测结果结合起来,一方面把有n个子数据集的训练数据进行数据配准,对分别建立eLm神经网络的数据进行训练,建立n个预测模型。另一方面,得到训练误差权重,据此融合得到终极模型,图1中,Y1,Y2,…Yn为n个子模型的输出;w1,w2…wn为每个子模型的权重(w1+w2+…+wn=1。)权重的初始值为w1w2=…=wn=,随着训练的深入,观测误差,并调整子模型的权重,较大权重赋予好的模型。从而保证子模型性能最好的发挥各自的作用,Y为最终输出,且为最优。

5仿真实验

下面用某电力公司辖下电网为研究对象。训练数据选择2~5月电价数据,建立日前电价预测模型;检验数据为6月份。模型中子模型的数目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为n,即n为7个。

比较单一eLm和单一Bp神经网络两种预测模型结果与多eLm日前电价预测模型预测结果如下表1。提取绝对百分比误差:

和均方根误差:

yi为实际值,i为预测值。经研究发现,上述三种研究结果有差到好的排列次序为: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基于eLm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多eLm融合预测模型,即多eLm融合预测模型最优。

简述电力电子技术的含义篇5

本文首先简单阐述了现代电力系统的发展情况,引入电力自动化的概念,描述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系统中的一些应用。

【关键词】电力工程系统电力自动化应用

电力工程系统的稳定发展和安全维护成为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电力自动化技术正是电力系统发展的方向,主要包括:发电控制自动化技术(aGC),配电自动化技术(DaS),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简化了电力系统中的大规模的人工电力调度和配电管理等问题,保证了电力系统的稳定发展。

1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1.1电力自动化技术简述

电力自动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它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实现自动化管理的一门技术。电力自动化技术包括发电控制自动化技术,配电自动化技术以及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

(1)发电自动化技术包括火力发电自动化和水力发电自动化。其中,火力发电自动化利用计算机进行实时控制,实现由点火至输出并网的整个过程的自动化。它有两种控制形式,分别是:利用计算机通过设备,调整常规模拟调节器的设定值进行监控;利用计算机输出设备直接控制整个发电过程。

(2)配电自动化技术主要是针对城乡及区域间电网改造进行优化管理,从而达到提高配电效率,减少成本的目的。配电自动化技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技术及现代化设备的一项综合管理技术。同时,利用配电自动化技术可以及时发现计量表故障,杜绝窃电事故,避免了损失。

(3)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实现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功能的综合系统。一般分为厂站端和主站端,厂站端安装于各发电厂及变电站的节点处,而主站端则主要安装于调度侧。电力调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板块:

a.电力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

b.电力系统市场经济运行与调度。

c.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1.2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的意义

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电力工程系统的自动化管理和调配工作,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效率,并且保证了电力系统的安全平稳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通过将发电控制自动化、配电自动化和电力调度自动化融为一体,利用电子信息通讯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以达到远程控制和管理的目的,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杜绝窃电现象的出现等。因此,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系统中的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2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设计原则

在现实应用中,为了达到更高的效率,将运营效率降到最低,达到最高效益,在设计电力自动化系统时应注意以下设计原则。主要考虑自动化监控系统和远程调度两方面的设计原则。

2.1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2.1.1结构分布系统化

自动化监控系统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包含很多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都有可能有多个CpU同时运行,以实现自动化监控功能。由这些众多的CpU群共同合作构成的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监控系统往往是同时运行的,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进行分层处理,使其各自完成不同功能互不干扰。

2.1.2操作视屏可视化

为了实现自动化监控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实现无人操作化,也就是只要监控人员在屏幕前监控便知道情况。因此,一定要实现在显示屏前的工作人员可以全方位的进行监控,以便于管理。

2.1.3运行管理智能化

自动化监控技术中的智能化不仅要表现在常规的自动化功能上,比如自动报警、自动调节等功能。还需要实现在线自动诊断功能,并将诊断结果通过计算机网络发送给远端的主控方。

2.2远程调度设计原则

2.2.1功能综合化

在远程调度功能的设计中,不能仅仅只包含调度这一个单一的功能,还要考虑利用计算机硬件及软件技术、数据通讯技术等,设计一个综合多种专业技术相互交叉配合的系统。实现远程调度后的实时通讯和远程操作等功能。

2.2.2通信系统的网络化

远程调度是操作人员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进行远距离的操作管理,因此在远程调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通信技术。所以提高通信的效率就是提高远程调度的效率。而利用计算机局域网络技术,可以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从而实现数据的高速传送功能,达到实时性控制的要求。

3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3.1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现场总线是近年来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数据总线,利用现场总线技术主要可以解决工业现场的只能仪表、控制器等设备间的正常通信及信息传递功能。利用此项技术可以大大降低运行成本,并且操作简单。这项技术以智能传感、控制、数字通信等为基础,成为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核心。

3.2主动数据库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传统的数据库一般是被动的,数据的输入、存储、检索、修改等操作都是由用户通过相应的指令执行的。但是在现实中,某些情况需要主动操作,因此传统数据库系统不能满足。而主动数据库技术是一种可以根据相应的环境情况的变化主动进行相应的信息服务。将主动数据库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中,可以实现实时监控,及时根据情况调整,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实现自动化。

3.3光互联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光互联技术是指利用光束进行数据传输。利用这项技术不会有信道对宽带进行限制,因此传播速度有了大的提高。提高了管理效率,并且抗干扰能力强,因此在现代电力系统中光互联技术是常用的技术。

4小结

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弥补了传统电力工程系统中的效率低下,管理复杂,成本高贵等缺点。取而代之的是高效管理,方便快捷及效率低下的自动化技术。本文详细描述了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系统中的具体应用,以及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各种优点。

参考文献

[1]高兴北,张春伟.试析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

[2]刘飞鸣.探讨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J].民营科技,2012(12).

[3]陈浩古.综述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5):49.

简述电力电子技术的含义篇6

[关键词]XmL电子商务应用

电子商务是传统商务活动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与全球化。它整合了资金流、信息流与物流,是以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从而获取最大利润的商务模式。在企业与企业进行商务活动过程中,需要传送各种数据,这些数据分别由不同的商业应用产生,具有不同的数据格式和商业意义。如何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和不同企业之间传输这些商业数据,实现企业之间的交互(interoperability),是企业电子商务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随着XmL的迅速发展,XmL正在逐步成为internet中描述数据的标准。由于企业电子商务是以internet为基础的,因此,XmL文档在将来势必成为电子商务中数据传输的主要载体。

一、XmL技术

XmL的前身是SGmL(StandardGeneralmarkupLanguage),但它比SGmL更为简化、易于使用。XmL是一套定义语义标记的规则,这些标记将文档分成许多部件并对这些部件加以标识。它也是元标记语言,即定义了用于其他与特定领域有关的、语义的、结构化的标记语言的句法语言。

二、XmL技术对电子商务应用所具有的特征

1.简单性,XmL是SGmL针对web简化的子集,简单易用,易于实现;同时,XmL还保持了对现有的面向SGmL的系统的向下兼容性,这样,用XmL标记过的数据就仍然可以在这些系统中使用,为基于SGmL的行业节省了大笔的改造费用。

2.可扩展性,XmL标记允许用户自己定义自己的标签携带参数、属性和值。企业可以用XmL为电子商务和供应链集成等应用定义自己的标记语言,作为该领域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的基础;

3.结构化,XmL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数据表示方式,使得用户界面与结构化数据分离。XmL中可以使用样式表,这样,XmL的描述就像数据库一样具有结构性。

4.自描述性,XmL文档实例包含关于其内容的“元信息”和对它的DtD的引用,一个应用程序可以根据DtD灵活处理不同的XmL形式的信息,提高了通用性。

除上述特性外,XmL支持几乎所有的主要语言,并且不同语言的文本可以在同一文档中混合使用。支持XmL的软件能处理所有这些语言的任何组合。因此XmL使得信息交换可以跨越民族与文化的界限。

三、XmL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XmL源于应用的需求,它大幅度改善人们在网络世界里的交流方式。XmL正在电子商务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企业间电子商务

企业间正在从原有的广泛使用的eDi技术转向web-eDi,利用web实现商品信息的交换和接发定单,从而通信成本和软件成本都降低。由于原有的HtmL应用的限制,使用XmL成为大势所趋,利用XmL进行电子产品信息的交换和自动更新,可以实现目录的自动分类处理和服务,并且可以提供多国语言的目录服务。

2.实现企业间自动化处理

通过XmL技术对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系统进行改造,可以实现企业间电子目录的自动分配与更新,以及市场和库信息的共享,彻底提高企业的效率。

3.XmL技术用于web2.0开发

XmL描述数据本身。这使XmL可以支持灵活多变的web应用。XmL可以从不同的来源集成数据,将多个应用程序所生成的数据纳入同一个XmL文件并传送到客户机上,被解析出来的XmL数据可以在本地被编辑或操纵。即本地用户非常容易实现对XmL数据的有效利用。

4.应用于无线通讯wmL

为了使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逐步统一,于是产生了wap(wirlessaplicationprotoco,无线应用协议)。wap包括通信部分和wmL语言。wmL类似HtmL语法,是wap规范中的一部分,它源自XmL,wmL是XmL用于无线应用的特定实例,它完全符合XmL的规则。主要用于标记和说明wap移动终端收发的internet信息和用户接口。wmL使得设计者可以采用与设备独立的方式定义wap应用的用户接口,也使得各种手持设备能够提供强大的internet接入功能。

四、XmL电子商务发展展望

XmL祢补了HtmL在数据和文档处理上的不足,其快捷、灵活、平立等特性使其尤其适用于电子商务。XmL的推出,使电子商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许许多多基于XmL的电子商务系统,包括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和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正处于开发过程中。随着internet的发展,基于XmL的各种标准不断,XmL必将继续在电子商务领域显示出其异乎寻常的能力。

参考文献:

简述电力电子技术的含义篇7

在地球上当你观看日落时,通过旋转太阳镜上的偏光镜你就能看到这种情况。从以上论述我们不能不承认,现代成像技术所制造木星知识的条件性和丰富性。如果用伽利略的望远镜来看,木星就是一片模糊,除了能看到木星具有卫星之外已经制造不出更多的知识来了。例如,由木星自身辐射的红外线即使通过伽利略的望远镜也无从知晓,因为对于光学望远镜来说,红外线“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这就像人无法感知到空中有电波一样,只有当拿来收音机收到电台声音的时候才能感知到存有电波。而在以上所述关于木星的观测中,只有通过红外设备才能够发现和“捕捉”到红外线,再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性设计将红外线所反映的信息“翻译”成视觉图像,从而制造和推知出上述关于木星的众多知识来。很明显,木星的这些知识都是依赖于现代技术制造、建构、诠释或翻译的。对此,伊德说道,“这种新产生的科学知识比以前的例子更清楚和更明显地说明,这些科学知识只有通过技术为中介,它们对我们来说才是可能的。在这个层次上,科学的技术体现才彻底显明。”当然,对于简单的知识来说就可以通过简单的技术来探知,尽管人们甚至不会觉知到运用了技术,如前面所举粉笔之类的简单例子。但是,不管简单技术还是复杂技术在制造知识的诠释的本质上都一样,只是简单技术制造的是简单一些的知识,复杂技术制造出来的是复杂一些的知识而已。总而言之,科学知识都是技术体现出来的,没有相应的技术就不会有相应的科学知识产生。

二、对技术所蕴含科学原理的理论解释

众所周知,任何技术总是蕴含一定的科学原理或科学知识的,这是技术“有用”的基础。如果对技术中的科学原理追求一种本质上的理论解释,就可能逐渐形成科学理论。西方文明正是循着对生活世界中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追求形而上本质解释的主线前进的,进而萌芽、发展与形成了现代科学。由此可见,执着追问技术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对于产生现代科学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研究伊德科学现象学中技术先于科学的存在论关系的重要源动力。对于技术蕴含科学,伊德阐述了两层意思:一是,任何技术都蕴含着科学原理,这是技术能够被实施的根本性前提条件。只不过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其蕴含的科学原理是事先就已明确的,而前科学的技术蕴含的科学原理是不明确的。当然,即使是现代技术,技术的使用者对于技术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往往也是不明确的(如医生对于医疗仪器的科学原理往往就缺乏了解)。伊德说,技术在存在论上具有优先性,科学原理在人们技术性“操劳”的时候实际上在为技术服务。这也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技术在存在论上先于科学,实际上科学是技术的‘工具’或‘用具’的意思。二是,简单的技术蕴含着的科学原理较为简单,越复杂的技术越是包含庞大的科学知识体系。伊德选取了三代典型的技术来予以分析。首先来看弓箭技术的例子。不管是长弓、弩弓、骑射弓、“火箭”或“闭合箭”,这些弓箭技术虽然几乎是在完全不同的生活实践中单独发展起来的,但是,“在抽象的意义上,所有的弓箭都是‘相同的’技术,在这种技术中,投掷物(箭)是由弓和弓弦的张力来推进的。”从力学原理来讲,不管哪种弓箭技术,都是弓和弦在弹性形变的基础上产生的弹力作用在箭上,从而推动箭射出的。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1/2kx2=1/2mv2或冲量定律Ft=mv,就可以计算出弓箭的威力与箭的射程等。其中:k表示所用弓与弓弦的平均弹性系数;x表示弓弦离开零外力时位置的距离;F表示弓和弓弦共同产生的弹力作用在箭上平均大小;t表示从张满弓松开手到箭离开弓弦的作用时间;m表示箭的质量大小;v表示箭离开弓弦时的初速度。这样来看时这些技术并没有本质差别,换句话说就是:它们都能用相同的科学原理或科学知识来解释。尽管古人不知道这些科学原理,但并不影响他们制造和使用这些简单的弓箭技术。其次来看伽利略的望远镜的例子。伊德认为,望远镜技术是从古代最简单、最原始的技术到现代最复杂、最先进技术的转折点上的典型技术。伊德说,“在我所命名的技术-科学中所发生的第二步,是在成像技术中产生了第一次科学革命,这是随着光学透镜技术的发明和使用而发生的。”伽利略使用望远镜的确发现了很多新的现象,显然他并不是先知道望远镜技术的原理才去观察的,但是他在发现了望远镜的“好处”之后开始了思考光学原理而尝试改进该技术。尽管科学史家沃尔夫说伽利略在光学研究方面并无成果,但是对于光学原理的思考确实是后来光学技术进步的前提。科学史的事实证明,主动对技术之中的科学原理寻求理论解释,是现代科学诞生以及技术持续进步的必要条件。最后来看新天文学之类的后现代技术的例子。伊德引用了《新天文学》的话说,“新天文学之所以能迅速发展,部分原因是在20世纪30年代偶然发现的来自地球之外的无线电波。”显然,这是一个截然不同于以往天文学发展的全新例子。因为无线电波不同于可见光,无法通过“自然”技术“看到”,而是需要既有的“人工”①技术来诠释和体现出来。能够发现地外无线电波本来就是无线电技术在实践中“先在地”存在的结果。而对蕴含于感知无线电技术中的无线电波可翻译为声音或影像的原理进行本质上的理论解释却是后来射电天文学迅猛发展的理论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在具备了承载新天文学的技术平台之后,再追求对“技术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作出理论解释,这时候人们才可能在这个方向上开辟出“射电天文学”这门新科学来。由此看来,科学就是在对为技术服务的原理进行系统化的理论解释之后形成的,越是复杂的技术越是蕴含庞大的、多学科的知识,越需要理性的参与和前期积累,也越难自发形成。因此,现代科学只在具有发达古希腊科学文化背景下的欧洲诞生。而望远镜技术由于蕴含较少的光学、物理学知识,在实践中“拼拼凑凑”还有成功的偶然性,所以望远镜可以见诸于多个文明当中。至于简单的弓箭技术只蕴含了一些基本的力学原理,因而不论文明程度如何,都能自发产生,所以才会如伊德说的那样:所有的古代文化都有弓箭技术。

三、科学与技术的“接力”关系

从以上“技术蕴含科学原理”的论述中,我们应该可以觉察到:古代技术和“第一次科学革命”的现代技术由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或科学知识较为简单,较多地表现出了自发的特性,所以在没有严格概念体系和逻辑推演的社会中也能够产生和存在;“第二次科学革命”的后现代技术由于所蕴含的庞大科学理论体系需要“第一次科学革命”理论产物的“人工”技术平台,而此较为复杂的“人工”技术平台又必定是在原有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制造出来的,这完全只有在对概念化的科学体系达到自觉水平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所以,“第二次科学革命”的技术无法在科学处于“经验层次”水平的社会中产生。也就是说,具有“第二次科学革命”特征的“后现代”技术与科学的关系,表现出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交互关系,这类技术完全不可能在科学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次水平的社会中产生。正因如此,伊德把当代科学称为技术-科学,他认为当代的技术与科学是纠缠在一起的一个整体。他说,“技术-科学的秘密,以及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后现代的关系,都没有被发现。一种文字游戏闪现在我的脑海中:当代科学完全是技术化的科学(technoscience);而大部分当代技术也都是技术化的科学……技术-科学是科学和技术杂交后的产物,在同一个杂交体中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类似体育比赛中的“接力”关系。根据科学史可知,若能将简单技术所蕴含的科学原理与知识进行“提纯”,从而促进系统的科学理论产生的话,那么系统的科学理论又可以推动人们设计制造出较为复杂的技术性仪器设备,从而进一步又对复杂技术负载的、体现的、诠释的新的科学理论进行“提纯”,如此不断螺旋递进,表现出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接力”关系。但需注意,这里有一个“瓶颈”,那就是从自发的技术“跃迁”到自觉和自为的技术阶段时,有一个对自发技术中所蕴含科学原理的“提纯”工作要做。当人们对自发技术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提纯”不出来时,就只能停留在“经验层次”的科学阶段了,这时候也就无法产生现代的技术。而现代技术不能在实践中使用的话,所蕴含于其中的科学原理就“无从服务”、“无所依附”,进一步的科学“提纯”工作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也即科学就没有了发展的逻辑前提。打个化学上的比方,当人们纯粹只是根据经验从颜色、状态等层次来把握物质变化时,很难驾驭化学反应制造出想要的物质,也不可能产生现代化学,如古代炼丹术。而只有追问理论本质,逐步地将各反应现象背后的规律、原理弄清楚之后,才有可能产生现代化学,从而驾驭化学反应,制造各种想要的化学物质来。这里经验层次的技术指的是自发的古代技术,而理论层次的技术则是自觉、自为的现代技术。是否能够从经验中进行理论的“提纯”决定了是否能够超越古代技术层次进入现代技术层次,这就是前面所说的“瓶颈”。这个“瓶颈”其实就是古代技术与现代技术(含后现代技术)的分界线,在前已提及的“第一次科学革命”的技术与“第二次科学革命”的技术之间就是非常明显的。显然,这个“瓶颈”也就是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那道跨不过去的“坎”。从技术中“提纯”出科学理论的能力就是突破“瓶颈”的能力,在越过了这个“瓶颈”之后的社会中,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就会表现出强强组合的“接力”关系,也就是“强者愈强”。这是欧美现代科学-技术之所以持续进步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这可以从古代中西方科技发展史的对比中得到印证。中国古代的技术基本上都是在自发技术框架内发展的,缺乏从技术中“提纯”出概念系统的科学理论的过程,因而古代中国没有能够实现对“瓶颈”的成功“跃迁”,从而只能停留在古代技术的经验科学水平,无法进入现代技术这一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更高技术的新阶段。李约瑟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有段话很耐人寻味,他说,“整个说来,中国和西方在科学上相互影响的程度似乎非常微小,以至使人感到这种富有成果的交流根本就没有存在过。至于技术方面,情况便大不相同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在书中从几个地方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他说,“在15世纪以前,西欧的技术可以说落后于旧大陆的其它任何地区。从经院哲学中可以看到的过分严密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不可能对亚洲思想家有任何吸引力;近代科学确实必须冲破这一外壳才能诞生。希腊和希腊化国家的古典科学作品确实是一项宝藏,甚至比虔诚的佛教徒到印度去取的经典还要宝贵。但在13世纪时,这些科学作品对于西欧人来说,并不是全都可以得到,而且,在文艺复兴和维萨留斯及伽利略的时代之前,其中没有一种著作被充分地吸收到欧洲人的思想之中。当然,这些著作可以从阿拉伯文译本中得到,中国本来可以比欧洲人更便利地得到这些著作,但是中国人之所以没有得到它们,或许是因为中国学者对理论缺乏兴趣,而这些理论却补偿了欧洲在技术上的贫乏。”好一个“或许是因为中国学者对理论缺乏兴趣”,所以,尽管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实际上有着长长的交流史,希腊和希腊化国家的古典科学作品其实中国都能够从阿拉伯国家得到,完全可以取西方人之长补己之短,但由于中国对理论不感兴趣而“没有得到它们”。反过来,中国的长处却恰恰被西方人“取”走了。李约瑟是这样说的,“在公元后整整十四个世纪的时间内,技术上的发明尽管缓慢地、但却大量地从东方传到西方。”

简述电力电子技术的含义篇8

自从互联网internet普及后,其发展速度非常惊人。而作为最大朝阳产业的旅游产业,当它与电子商务这一新兴模式相结合时,有着非常大的潜藏价值。网络经济日益发展的同时,在旅游这个信息高度密集、旅游者选择和决策过程与交易过程依赖大量信息传递的行业,也逐渐显示其巨大的潜力。

针对旅游行业的特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Soa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解决方案。Soa是近几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软件模型。它将封装企业一组业务功能的组件定义为粗粒度的服务,并强调服务之间通过定义良好的、独立于技术的接口实现通信。web服务是一种实现Soa的技术,它改进了传统分布式技术在互联网应用上的不足,提供一种松耦合的、简单的组件通信模式。面向服务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改变了传统旅游网站单一的B2C现状,可以实现结构合理的B2B网络,让各种旅游企业充分参与合作,深度整合旅游资源。

2、Soa和webService

2.1Soa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其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服务是指定义良好的、自包含的、不依赖于上下文和其他服务的一组功能。其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

Soa包含以下三个角色:

(1)服务提供者:自己的服务,并且对使用自身服务的请求进行响应。

(2)服务请求者:利用服务注册器查找所需的服务,然后使用该服务。

(3)服务注册器:注册已经的服务,对其进行分类,并提供搜索服务。

2.1webService

webService是在internet上可用的小型模块组件,它执行特定的任务,遵守具体的技术规范,这些规范使得webService能与其他兼容的组件进行互操作。通过开放的intemet标准wSDL(web服务描述语言)、UDDi(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规范,用于服务的和集成)、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用于服务调用),web服务消除了现存解决方案中的互用性问题。

2.3Soa和weB服务的关系

企业体系结构设计师认为Soa可以更好的帮助企业对变化快速的市场做出最好的反应,webServices是现在最适合实现Soa的一些技术的集合,webServices标准的成熟和应用的普及为广泛的实现Soa提供了基础。

3、基于Soa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研究

3.1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简介

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为了在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的旅行社、酒店、交通部门之间建立统一数据平台,实现其预订酒店、预售车票、智能组团的商业战略,需要构建跨地域、跨平台、易扩展的电子商务系统。基于webService的Soa模型的设计架构解决有效解决了异构系统互联、低成本、高扩展性需求等业务问题。

系统平台运行于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多台服务器上.。从结构和功能上大致分为:旅游平台、webService应用服务、系统数据服务、UDDi.、旅行社数据服务、酒店数据服务、交通数据服务、网银服务,每类服务均由不同地区不同平台类型的服务器组成。

3.2旅游服务注册中心

旅游服务注册中心是整个Soa体系架构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个旅游服务和相关旅游数据描述的存储库,用于定义、配置和实施旅游业务服务,包括用于定义和配置服务到服务、提供者、消费者、服务交互、策略和所有相关配置所需的重要信息。这些服务以集中方式使用在应用程序中,服务注册驻留在一个高性能数据存储中,并可使用服务管理器来查看和管理。

3.3服务总线eSB

在基于Soa的旅游服务平台架构中,我们采用了服务总线eSB技术。eSB通过提供一种标准机制来连接服务并封装服务实现细节,使客户机可以集中关注业务逻辑。服务总线使用了一种流水线的方法,即把总线看作一系列的部件――流水线。流水线的每个阶段本质上都是一个增值的部件,从前一个阶段接收一系列的输入,然后处理数据,并把输出传输到下一个阶段。

4、结语

本文针对电子商务在旅游业进行了研究,认为信息共享和企业横向合作是未来几年内提升旅游信息化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提出了基于Soa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概念,总结了其实一种满足旅游业发展的电子商务需求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邓辉,唐宁九,黄墨.基于Soa项目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9.

[2]张巧霞.基于Soa实现企业应用集成[J].微计算机信息,2007.

[3]matthewwGuah,wendyLCurrie.internetStrategy-theRoadtowebServicesolutions[m].USa:iRmpress,2006.

[4]麻志毅,陈泓婕.一种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参考模型[J].计算机学报,2006.

简述电力电子技术的含义篇9

一、什么是电子政务

(一)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

关于电子政务(electronicgovernment(e-government))的概念,国内外没有形成统一的表述,叫法也各异,如政府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府、数字政府、政府信息化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政府的概念和内涵还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但其基本的内涵是一样的。即“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利用网络通讯与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无缝隙集成,在政府机构精简、工作流程优化、政府资源整合,政府部门重组后,通过政府网站大量频繁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务按照设定的程序在网上实施,从而打破时间、空间及部门分割的制约,全方位的为社会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规范、高效、优质、透明、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和服务”。

根据上述界定、电子政务至少包括了三层含义:一、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和数字网络技术,依赖于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的发展。二,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政府服务进行简单网上移植,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传统政府管理的重组、整合和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而是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在内的社会的全面创新。三,电子政务的目的是要大力利用网络通讯与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塑造一个更有效率、更精简、更公开、更透明的政府,为公众、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最终构建政府、企业、公民和社会和谐互动的关系。电子政务堪称政府管理的革命。

(二)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之间的关系

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电子政府构想集中于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则同时包含了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电子政务,不但其范围更广,而且内容也要比电子政府丰富得多。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电子政府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取用政府的信息及服务,而不是传统的要经过层层关卡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人们可以使用不同的形式、非特定的时间及地点,与政府进行沟通。

电子政府,实质上就是把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特点是集中管理、分层结构、在物理经济中运行-变为新型的管理体系,以适应虚拟的、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经济,同时也适应社会的根本转变。

电子政府名称直译自英文单词electronicGovernment(简称e-Government,有的还称Governmentonline即政府在线),原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来构建一个“虚拟政府”,从而使民众能够随时随地地享受各类政府服务。

电子政府总的来说,更多地是放在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政府服务的提供方式,即政府部门与民众之间的电子政务之上。

我们在探讨电子政府这一概念的时候,同样偏重于政府服务的电子化,而很少涉及几乎同等重要的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电子。这种倾向之所以出现,主要是“政府”这个词本身就有实体的含义,而且政府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经常是与社会相对而言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多地是从民众接受服务的角度来探讨电子政府,也就是很自然的结果。

二、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

(一)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中国电子政务的提出源于1985年的“海内工程”,当时的建设目标为:在中央政府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逐步实现决策与政府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并为此项工程的实施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工作组,划拨了专门的编制与经费。

从总体来说,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初期发展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

初期发展又有两个小阶段。第一个小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第二个小阶段是1993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

最近一两年来,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计划,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有些地方政府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电子政务的时间表,如北京市的具体目标是:力争用两年时间,到2002年底初步实现政府面向企业和市民的审批、管理和服务业务在网上进行,政府内部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在此基础上,再经过3年的时间,到2005年底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最终建成北京市政务系统共建公享的信息资源库,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

简述电力电子技术的含义篇10

一、eDa技术的含义及应用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的概念发展而来的。eDa技术就是以计算机为工具,设计者在e-Da软件平台上,用硬件描述语言HDL完成设计文件,然后由计算机自动地完成逻辑编译、化简、分割、综合、优化、布局、布线和仿真,直至对于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和编程下载等工作。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电路理论、信息分析与信号处理的结晶,也是现代电子工程的最重要的应用技术。

自从该技术研发至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在对eDa的概念或范畴用得更加宽。包括在机械、通信、电子、航空航天、矿产、化工、医学、生物、军事等各个领域,都有eDa的应用,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反馈,也为所在的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eDa在教学、科研、产品设计与制造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其包含的技术的先进性,致使其相关的产品的研发有很大的技术研究价值。在技术教学方面,现在几乎所有理工科类的高校都有开设了eDa课程,成为了理工科的学生,尤其是电子类专业的学生必修的科目,也是学生们了解目前的科研方向和市场动向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eDa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用HDL语言编写规范、掌握逻辑综合的理论和算法、使用eDa工具进行电子电路课程的实验验证并从事简单系统的设计。一般学习电路仿真工具(如multiSim、pSpiCe)和pLD开发工具(如altera/Xilinx的器件结构及开发系统)。科研方面主要利用电路仿真工具(multiSim或pSpiCe)进行电路设计与仿真,可以在仪器和工具的设计阶段有效的解决各种电路的假设与试验,大大的提高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利用虚拟仪器进行产品测试,作为流水线的一个重要环节的产品测试,对于该技术的应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将CpLD/FpGa器件实际应用到仪器设备中;从事pCB设计和aSiC设计等。在产品设计与制造方面,包括计算机仿真,产品开发中的eDa工具应用、系统级模拟及测试环境的仿真,生产流水线的eDa技术应用、产品测试等各个环节可以大大的提高流水线的作业效率,节省了人工。eDa软件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功能也日益强大,原来功能比较单一的软件,现在增加了很多新用途,极大的丰富了软件的作用。如autoCaD软件可用于机械及建筑设计,也扩展到建筑装璜及各类效果图、汽车和飞机的模型、电影特技等领域,随着未来该技术的发展,其应用的范围必将越来越广泛。

二、eDa技术的特点

eDa技术之所成为今天电子信息工程中的重要技术,具有“自顶向下(top―Down)”的设计程序,这种设计程序的最大特点就是改变了以往的软件程序的设计思维,也就确保设计方案整体的合理化;由于eDa采用高级语言描述,有语言公开可利用、描述范围广、可以系统编程和现场编程等特点;该软件的自动化程度高,所以可以进行各级的仿真、纠错和调试工作,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度。这些特点也eDa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的重要原因。

三、eDa技术的作用

eDa技术中的温度分析和统计分析功能可以分析各种温度条件下的电路特性,便于确定最佳元件参数、最佳电路结构以及适当的系统稳定裕度,真正做到电路特性的优化设计。在进行电路测试时,测试的结果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准确度受到影响,另外由于受到测试手段和仪器精度限制,测试的时候会出现很多技术问题,这种情况下Dea技术,就可以依据其全功能测试解决数据测试和特性分析的问题,大大的提高了应用的效率。

四、eDa常用软件

eDa软件发展很快,目前被我国广泛应用的有:multiSim7(原ewB的最新版本)、pSpiCe、orCaD、pCaD、protel、Viewlogic、men-tor、Graphics、Synopsys、LSiiogic、Cadence、mi-croSim等等。但是很多软件的应用技术具有专门性的特点,使得其应用范围大大的受限,所以下面简单介绍一下pCB设计软件、iC设计软件、pLD设计工具及其它eDa软件的常见种类。

4.1pCB设计软件

pCB(printed-CircuitBoard)设计软件是最早的基于eDa技术的软件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更是种类繁多,常见的如protel、orCaD、Viewlogic、powerpCB、CadencepSD、mentorGrap-hices的expeditionpCB、ZukenCadStart、win-board/windraft/ivex-SpiCe、pCBStudio、tanGo、pCBwizard(与Livewire配套的pCB制作软件包)、ultiBoaRD7(与multiSim2001配套的pCB制作软件包)等等。

4.2iC设计软件

iC设计工具也很多,aSiC设计领域有名的软件供应商主要有Cadence、mentorGraphics和Synopsys。中国华大公司也提供aSiC设计软件(熊猫2000)。

4.3pLD设计工具

pLD(programmableLogicDevice)是一种由用户根据需要而自行构造逻辑功能的数字集成电路。从目前的市场应用情况来看,目前主要有两大类型:CpLD(ComplexpLD)和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它们的基本设计方法主要借助于eDa软件,在该技术的基础上用原理图、状态机、布尔表达式、硬件描述语言等方法,生成相应的目标文件,最后用编程器或下载电缆,由目标器件实现,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设计出各种个性化的使用工具。altera、Xilinx和Lattice这三家公司是pLD众多生产厂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综上所述,eDa技术的出现是电子设计领域中的一次革命,21世纪是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时代,也是eDa技术的高速发展阶段。eDa技术作为电子产品开发研制的动力,大大的促进了我国的电子产品行业的发展,也是未来的电子技术的发展的方向,因为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采用eDa技术制作的电子产品具有容量大、实时性好、体积小、可靠性高的优点,所以被广大的生产企业广泛的应用。虽然我国对于这项技术的引用较晚,发展也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变现为电子设计工程人员掌握这一技术,不仅是提高效率的需要,更是开发高附加值电子产品的需要,任何的生产厂商搜力图寻找一种体积更加小,性能更加好的电子技术,eDa技术和其衍生的各种软件无疑符合了这一要求,也是其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所在。随着80C时代的到来,eDa技术在移动通信系统、卫星系统等对重量、体积及速度敏感的领域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不久的将来会应用于我国的各项通讯技术和空间技术领域。并且根据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和印度正在成为eDa技术设计方面发展最快的两个市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和设计团队会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将这一优秀的电子设汁技术更好的应用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研发出更多的自主产品和应用软件,为祖国建设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法]埃里克・麦格雷著.传播理论史[m].刘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