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测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56:11

安全监测制度篇1

1.1基于风险评估原则设计实施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的设计实施应基于风险评估的原则和方法。如美国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在进行国家残留监控计划(nRp)设计时,采用了风险评估的思路和分级评分方法,在纳入任何一项监测项目时都需进行科学评估,从安全性、健康关注程度、政府管理需要、检测分析技术、实验室检测能力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确保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1.2选择监测的食品和污染物应基于国家或地区的特点

监测的内容国与国之间应有不同,甚至在同一国家的各地区之间也不应一样,并且随着时间的迁移,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加工方式、饮食习惯也在发生变化。有些污染源得到控制又可能出现其他污染问题或有新的污染源被检测到。因此,选择监测的内容也在改变。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优先监测的内容选择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污染物构成的潜在性健康风险。在评估这类风险问题时,必须考虑可能产生不利后果(如神经毒素、致畸、致诱变、致癌)的严重性。也要考虑关于目前人群接触污染物情况及危险人群的资料;

(2)含有污染物的食品引起人群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3)肉用动物中某些疾病的流行;

(4)在充足数量的样品中,用可靠的方式测量污染物水平的可行性;

(5)食品在全部饮食中的重要性,对主要的食品应加以特别注意;

(6)有关食品的经济重要性及进、出口国家对污染物检测的法规;

(7)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持续性、普通性以及存在的量。其对降解的抵抗力以及转换成更具毒性的物质及其在食物链中蓄积的可能性;

(8)通过工业产生和来自居住区的空气、河水、近海水域等的污染物数量。以及除食物之外的,在其他环境成分中的污染物水平;

(9)在农业、园艺、林业中应用的农药及其他化学制品的性质及用量,动物饲养所用药物;

(10)在食品生产、包装、运输、销售、贮存及制备中的卫生状况。

1.3采用多样性方式监控食源性疾病

对于食源性疾病监测方面,应当不断收集和分析食品生产链所有环节和人类疾病发病方面的有关数据,以便评价食源性疾病的趋势和来源。监测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有关食源性疾病的更可靠的信息资料,主要内容应当有:

(1)了解在人类、动物、食品和环境定病原体的存在及其危险性;

(2)对食源性疾病爆发和散发病例的调查;

(3)核对和解释所获得的资料,取得有效的证据;

(4)快速而有效的信息传递。wHo认为,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都应当建立专门的跨学科监测小组,由所有相关部门的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专家参与,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反馈。由于主动监测的信息范围不一定涵盖所有与食源性疾病相关的内容,不同实验室数据监测的范围有所不同,因而实施带有管理性质的调查很有必要。要完成以上内容的监测活动,还应当包括与食源性疾病有关的各个部门的协作,如农业、畜牧业、食品加工业、食品进出口管理、卫生和医疗机构等的分工与合作。美国的食源性疾病监控体系以“地方-州-联邦”三级公共卫生部门为基本框架,通过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络(Foodnet)对食源性疾病进行常规的主动监测,通过国家抗生素耐菌性监测网系统(naRmS)进行食源性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专家网(outbreaknet)和脉冲场实验室网络(pulsenet)及时获得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信息并参与爆发的调查和控制。一旦确认有食源性疾病爆发,州或地方的卫生部门则通过食源性疾病爆发报告电子系统(eFoRS)上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电子网络体系的建立对提高食源性疾病的应急和处理效率提供了保障。美国通过Foodnet实行了主动监测和相关研究,包括基础实验室监测、临床实验室的调查、内科医生调查、人群调查和配对流行病学研究。

1.4多部门参与和协作

经济有效地开展风险监测需要采取跨学科协调的办法,由“从农场到餐桌”整个环节所有部门参加,还应当包括公共卫生部门的相关专家。为了促进沟通联络和协调,建立一个由相关方参与的协调机构是必要的。1976年,wHo、粮农组织(Fao)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努力设立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项目(GemS/Food),旨在掌握各成员国食品污染状况,了解食品污染物的摄入量,保护人体健康,促进贸易发展。有超过70个国家和组织参与该体系。GemS/Food体系要求每个成员依据本国国情进行食品污染物的监测工作,收集相关的污染水平数据,通过电子网页或者电子文档的形式上报给GemS/Food,并根据各个国家的实验室能力水平制定了一套不同监测水平的参考目录(核心名单、中等名单和全面名单),供各成员国进行选择。在美国,全国性的监测项目几乎全部是由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共同协作,全社会广泛参与完成的,数据信息可以达到相关部门的完全共享。丹麦通过公共部门和私营行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使一系列食品安全监测和控制计划能够得以成功实施。丹麦政府主管部门指定由行业、政府机构和科学界的代表参加的委员会负责监测计划的技术协调,传染病学、微生物学和遗传病学专家积极参加了计划的制定和执行。1994年1月丹麦成立了人畜共患病中心,承担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该中心收集国内所有人畜共患病调查和控制计划的数据,对于“从农场到餐桌”的人畜共患病情况进行不间断分析,包括查明疾病的发生、评估人类食源性疾病来源,并进行基本流行病学研究,每年出版丹麦人畜共患病趋势和源头报告。近年来,其他一些国家或组织,如芬兰、德国、爱尔兰、挪威、瑞典、联合国等也建立了类似机构,以改进调查及促进交流和协调。然而,就当前世界各国监测状况的总体而言,国家和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往往十分脆弱。

1.5有效共享和应用风险监测结果

国际食品安全网络(inFoSan)和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是将监测数据用于预警和应急管理的成功范例。inFoSan是wHo与Fao合作建立的,旨在促进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及国家和国际层面的食品安全当局之间的合作,inFoSan系统成功运行的关键在于多部门和各个成员国之间的协调统一配合。RaSFF是一个覆盖面广、运转良好、反应迅速的食品安全信息预警系统,它通过系统的信息的收集、提供、传递、评估、、跟踪和反馈等,实现提前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为保护消费者生命和健康提供了信息保障和依据,增强了欧盟消费者的信任。数据共享是发挥监测数据作用的基础性工作。如美国农业部(USDa)将每年的农药残留监测数据均公布于USDa的官方网站,可被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和各联邦州相关机构免费利用,所有的利益相关集团均可共享。epa将该结果用于农药残留在膳食摄入情况下的暴露评估,也依据食品质量保护法(FQpa)的需求用于农药重新登记等工作,还为该国参与食品法典委员会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2我国风险监测的进展情况

2.1风险监测制度的总体要求

我国风险监测制度建设和实施的目标是主动收集、分析食品中已知和未知污染物以及其他有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和流行病学信息,对食源性疾病有害因素做到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控制,减少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危害。为了提高监测水平和效率,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综合利用不同专业和技术能力的检验机构,搭建起与国际接轨的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和风险评估技术平台、信息共享和分析系统,建立覆盖到各省、延伸到市县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提高对食品中污染物、非食用物质和新发现物质的食品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预警能力。在监测工作机制方面,应当建立起能够“先发制人”的监测机制,在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对食品原料、配料、添加剂等开展主动监测。通过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互动关系,及时捕获早期食源性疾病信息。

2.2风险监测仍然面临复杂和高风险形势

我国食品工业长期以来高速发展,近10年来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成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时我国也成为世界最大的食品市场。虽然近年来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必须看到,由于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尚不规范,食品生产经营中的掺假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传统的食品污染物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新的食品安全危害因素又不断产生。种种情况表明,目前我国仍处于食品安全事故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食品安全监管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在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方面,我们既要面对传统的常规风险,不断加强对传统食品污染物的监测和控制,又要注重防控在食品中掺假、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效应对非常规和非传统的食品安全风险,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要求高。

2.3现行风险监测制度难以满足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

根据现行《食品安全法》有关国家建立风险监测制度的规定,原卫生部于2010年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印发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卫监督发〔2010〕17号),该规定是目前开展风险监测的具体制度规则。在此基础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年度国家风险监测计划,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风险监测计划,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实施本行政区域的风险监测方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逐步构建起相关工作机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承担具体的技术工作,初步形成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为核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为主体,其他部门技术机构为补充的全国风险监测评估体系。虽然上述体制和机制已在全国成功运行,但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风险监测计划的系统性设计不足,监测的内容和信息收集尚不够全面,风险监测结果的作用发挥方面尚不够理想等问题。

3对完善我国风险监测的对策建议

结合国内现行做法和国际经验,本课题组认为,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应加快实施。

3.1制定国家层面风险监测工作总体规划,逐步完善风险监测制度

风险监测是一项需要较大经费和技术投入的活动,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地区发展不平衡,如何利用合理的投入取得理想的风险监测结果,是牵头部门的一项重大课题。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需求来看,需要通过风险监测提供高质量的危害特征描述数据和高质量的暴露数据,前者如人群健康危害数据、剂量-反应数据,后者如食物消费数据、食物成分数据、食物分类、职业暴露数据等。从指导政府监管方面,需要了解与风险控制相关的不良行为及对危害程度的影响等数据。从指导食品企业和消费者正确经营和消费方面,需要监测不同食品类别、不同食品链阶段的食品污染状况以及不良加工方法所导致的食品危害等。而从目前风险监测计划和方案的实施情况看,还难以满足上述需要。与此同时,监测的一些内容又存在重复浪费的问题,如全国污染物监测计划中的农药残留监测与农业部门的农药残留监测的工作重复。因此有必要根据监测工作的需要,研究制定国家层面风险监测的总体规划,同时,制定每一项监测活动的针对性目标和效率评价标准,合理分配和设计相关参与部门的监测任务,尽量减少部门间的重复劳动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成本,增加效益。为进一步完善风险监测制度,应从以下方面考虑加强风险监测的总体规划:

(1)根据风险监测的目的和作用,进一步规划国家风险监测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及实现方式;

(2)细化监测项目的分类规则、技术要求、数据格式、汇总和沟通方式;

(3)明确国家层面、地方层面以及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机制,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测设计;

(4)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验室网络,充分利用部门、大专院校和有关科研技术单位的现有资源;

(5)提高实验室数据、监督管理信息以及食品行业发展信息的收集效率和汇总分析能力。

3.2完善多部门参与和信息沟通机制,进一步丰富风险监测内容

现行监测计划只包括部分对人体健康直接相关的环境中化学性危害物、生物性危害物和放射性污染物等,而对农产品种植和养殖过程的农业投入品、人畜共患病危害、食品生产加工过程污染物等尚没有在现行监测计划中体现,缺乏食品源头污染方面和产地环境的长期、系统的监测资料,势必影响风险监测制度的完整性,难以满足风险评估所需要的科学系统的数据要求。扩大风险监测内容势必要求相关主管部门的积极参与。为完善风险监测的部门协调和参与机制,建议进一步完善多部门参与风险监测的工作机制,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在国家层面成立风险监测专家委员会,负责建立国家数据标准化框架,并分别设立消费数据专家组、环境和化学污染物专家委员会、农业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等,负责指导数据的收集、分析等技术工作,为科学设计和利用风险监测数据提供技术平台;

(2)将风险监测扩展到食品链各个阶段,收集食品链各阶段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危害因素。根据现行部门分工,食品监管、环境保护、水利、农业、林业和畜牧业、进出口食品监督检验等部门的相关监测内容都应当纳入到国家风险监测计划中来,相关监测内容可由专家委员会向主管部门提出技术建议;

(3)建立风险监测绩效考核机制,将风险监测工作纳入相关考核和经费审计范围,将信息收集和资源共享、协调配合成效作为食品安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4)建立国家风险监测统一数据库框架结构,建立一个有多部门共享的食品安全监测数据平台,为信息报告、交流和共享提供技术条件;

(5)最大限度公开风险监测信息。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都要求其工作内容的公正、公开和透明,这就要求其采用的数据也应当是科学、公开、可追溯的,同时也为风险交流提供数据支撑。风险监测信息公开,也有利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对高风险危害实施针对性食品安全控制措施。

3.3加快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相关工作机制,增强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

食品安全性与食品链各个阶段是彼此密切关联的,为保证食品的安全和更有效地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就必须充分理解与食品链各阶段相关的危害因素及其发生的风险,这也是国际上积极开展的危险性分析的原则。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应当由疾病报告系统、实验室主动监测系统和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3部分组成。按照现行分工,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分析等工作分布在传染病管理、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监测等内容中,并且分别由不同机构按照不同机制进行管理,尚未建立符合食源性疾病监测所需要的工作机制,存在数据整合和分析利用困难,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数据库难以完整建立,一些重要食源性疾病尚缺乏基本发病数据等问题,难以掌握目前食源性疾病整体情况及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也没有很好发挥食源性疾病对食品安全监管和交流的指导作用,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亟需进一步完善。针对目前问题,应当开展或改进以下方面的工作:

(1)加强全国性食源性疾病的监测规划和管理,明确与食源性疾病相关的机构和部门信息管理和汇总机制。按照不同危害的性质,配套建设实验室网络,提高与食源性疾病有关的致病因素监测和信息收集能力。会同农业、畜牧业等部门,收集与人类食源性疾病有关的动物和植物疾病或污染数据;

(2)改进食源性疾病报告和核实调查机制,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调查水平,尤其是加强对食源性疾病散发病例的调查。建立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互动关系,及时捕获早期食源性疾病信息机制,实施更加快速有效的食源性疾病地调查、信息处理和传递系统;

(3)提高食源性致病因素实验室检测能力,尤其是提高对新致病因素的检测能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针对性提高食源性致病因素的检测能力,尤其是提高对新致病因素的检测能力,针对性加强技术研究和储备,加强检测手段的研究和更新;

(4)将食品消费数据、食品成分和分类、职业暴露数据、食源性疾病监测与食品污染物数据同步规划,提高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利用能力,更好地发挥风险监测对食品安全系统风险的预测预警作用。

3.4以改革和探索的精神不断改进风险监测管理的方法,提高监测资源的利用效率

(1)改革风险监测计划的制定方式,实施固定项目与临时项目相结合的监测计划。将国家层面需要的持续性监测内容,结合国家规划的实施,每5年印发并修订一次。在规划基础上,根据国内外食品安全情况的变化,以年度为期限制定补充监测计划,同时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制定临时应急监测计划。这样有利于监测技术机构做好技术准备,稳定工作安排,又减少国家层面的工作量,提高科学水平;

(2)进一步扩大不同部门和地方监测内容的灵活性。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别大,食品生产、加工、消费的方式和重点品种有很强的地域性差别,以往发生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生鲜乳三聚氰胺掺假事件”以及诸如“大米镉污染”“皮革水解蛋白镉污染”“多宝鱼含硝基呋喃药物”等事件,反映出食品污染问题很难通过事先设计的计划来发现。应当树立只有各地方及时发现问题,才能实现全国的食品安全的理念,在监测计划中为不同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留出一定的可利用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安全监测制度篇2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的工作要求,整合全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资源和力量,科学设立食品安全监测点,严格遵循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突出重点品种,开展监督监测,全面掌握并深入分析评估全市食品安全状况,为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风险评估、信息、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切实保障城乡居民饮食安全。

二、目标任务

在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酒店宾馆等建立54个食品安全固定监测点,全年完成3000批次食品检测任务,建立健全监督监测结果定期机制。

全市农产品市场检测覆盖率达98%,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分别保持在95%、98%以上,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生鲜乳中三聚氰胺抽检合格率达100%,水产品药物残留抽检合格率达97%以上;全市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国家三级抽检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0%以上;全市大型超市、商场、批发企业等食品评价性抽样检测合格率达92%以上;集中式餐具消毒合格率达98%以上。

构建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公用平台,实现食品安全信息资源联网共享。

三、责任分工

食安办负责建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机制,设立食品安全监测点,制定全市年度监测计划,每月10日前下达月度监测任务。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食品监测工作,统一对外检测结果。从严掌握监测经费的使用和下达。

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工作,组织查处重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负责食堂及餐饮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测工作。

农委负责农产品、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的监测和监管,负责农产品生产基地快速检测建设管理、农业种植、养殖环节数据库建设工作。

质监局负责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测及数据库建立工作,督促和指导企业加强自检体系建设。

工商局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测和食品经营单位数据库建设工作,督促和指导全市农贸市场、商场、批发市场检测室建设和管理。承担农林等部门委托的食品安全监测任务。重点开展新资源食品、非食用物质监测。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进出口食品监测工作及进出口环节数据库建设工作。

商务局负责生猪屠宰行业管理和屠宰执法管理工作。

粮食局负责做好粮油检测中心管理工作,承担市食安委办下达的监测任务。

财政局负责监测工作的资金安排和使用监管,保证监测工作顺利实施。

各区镇配合食安委及各承检单位食品安全监测点的建立及食品安全抽检等有关工作。

四、实施步骤

1.工作准备阶段。对全市食品检测资源进行调研,制定实施方案和检测计划,确定食品安全监测点、重点监测内容及监测时序进度,开展相关技术培训等。

2.推进实施阶段。下发食品安全监督监测实施方案,将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列入年度食品安全工作目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督查考核,确保任务如期完成。各责任部门根据市食安委办统一协调安排,按时完成各项检验检测任务,并于下月15日前将当月检测报告抄送市食安办。市食安办综合分析检测结果,经市政府审核后相关信息。有关食品举报投诉、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等检测信息,有关部门应及时上报。

3.巩固提高阶段。加强对检验检测信息分析和综合利用,各部门根据食品安全监督检测信息,加强执法监督,促进企业自律,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五、有关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抓好食品安全监督监测工作是从源头上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各区镇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督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市食安办的统一组织协调和计划安排,紧密结合实际,明确目标任务,明确专人负责,细化工作方案,确保食品安全监督监测工作顺利推进。

安全监测制度篇3

____年来全市共新设立食品经营企业___家,个体工商户____家,其中生鲜超市__家,食品批发经营户___家,食品统一配送率__-__%,但是无照经营现象部分存在。为进一步切实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莆田市工商局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大力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____年以来,共查处病死猪肉、私宰肉____公斤、不合格食品____.__公斤,下架各类乳制品__.__万盒,计__.__万公斤,查处各类食品案件___件,罚没___.__万元。受理和处理消费者申诉和举报共计____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___万元。主要做法:

(一)创新食品监管措施,完善监管长效机制

_、强力推进食品批发企业实行电子台账管理。____年初,××市局以××副食品批发市场为试点,召开“××市工商系统食品企业建立电子台账管理现场观摩会”,在全市强力推进食品批发企业实行电子台账管理,还实行了县(区)工商局“一月一督查一通报”和市工商局“一季一督查一通报”制度,定期不定期对推进电子台账管理工作进行督查和交叉检查。至____年底,已全面完成检查验收工作并实现食品电子台账“全覆盖、全运行”目标。

_、应用“商管系统”开展食品巡查监管。市工商局每季度对各县区局运用“商管系统”情况进行督查,截至目前,共上报各类食品商品数据______条,巡查记录____条。特别是____年全市工商系统运用“商管系统”,及时对不合格奶粉及液态奶等进行巡查监管,共查封下架“问题奶粉”___._公斤、问题液态奶___.__公斤,召回“问题奶粉”____公斤,并监督经销商全部退回厂家。

_、全面开展食品安全信息备案工作。依据国务院《特别规定》和《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全力开展食品安全信息备案,集中形成可按批次检索查验食品质量检验检测报告的电子数据库。目前全市_家一级奶制品批发商已全部安装与之配套的三元电子软件,向省工商局的电子数据库进行食品质量检验检测报告备案。

_、完善市场巡查监管机制。制定《××市工商系统市场巡查监管分级实施方案》,按照日常、节日、预警和应急四个不同时机以及市场状态,分别标定为ⅳ级、iii级、ⅱ级和ⅰ级,并采取相对应的巡查监管措施。

(二)加强快速检测力度,建立食品检测体系

_、加大食品安全日常检测与预警。充分运用快速检测工具,对市场、超市、商场等的蔬菜水果农药残留超标、水产品浸泡福尔马林等食品进行现场检测。去年以来,共抽检农药残留蔬菜____批次,不合格_批次,合格率达__.__%;农药残留水果____批次,不合格_批次,合格率达__.__%;浸泡甲醛水产品_____批次,不合格_批次,合格率达__.__%;查获并销毁含有农药残留蔬菜水果、甲醛水产品、织纹螺等不合格食品____.__公斤。

_、建立“四位一体”的检测体系。一是加大投入食品检测资金,为全市工商系统__个工商所、_个检查支队、_个检查大队配齐了快速检测箱、检测仪、检测试剂等设备。二是加强食品快速检测培训,每年市局和各县区工商局都组织基层单位检测人员举办治理“餐桌污染”检测培训班,进行农药残留、水产品甲醛快速检测培训,切实提高工商人员的检测水平。三是建立市工商局监测车、县区局及基层工商所食品安全快速监测箱、市场开办者自律检测和有关职能部门检测“四位一体”的检测体系。督促市区主要集贸市场(超市)的开办者建立蔬菜水果农药残留、水产品甲醛快速检测点,自行做好食品安全检测,做好日常的检测记录等工作。

(三)加强监管执法检查,维护食品消费安全

_、强化节日期间食品市场监管。一是落实驻场制度。组织工商段长和食品巡查员进驻主要超市、商场、集贸市场、大型批发市场,实时监督经营行为和食品质量。二是促进市场自律管理。与市场业主签订共建规范市场协议、责任状,指导市场业主与经营者签订食品安全责任承诺书,倡导市场内部自律管理。三是开展专项执法检查。针对元旦、春节、五一、中秋、国庆等节日性食品消费特点,组织开展重点品种、重点市场、重点区域专项执法检查,确保节日消费和重点食品消费安全。

_、开展中小学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去年来全市工商系统共检查校园周边食品经营户____户次,学习用品店___户次,责令___户无证照小吃店、食杂店停业整顿,查处取缔无照饮食店、食杂店经营户__户,罚款_._万元,没收过期变质食品___袋,过期饮料___瓶;查处并取缔无照经营办公学习用品店及书报刊经营摊点_家,罚款_._万元,有力地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得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光大充分肯定。

_、清查奶制品市场。____年“三鹿奶粉”事件一发生,全市工商系统按照《××市工商系统市场巡查监管分级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立即进入ⅱ级(预警监管)状态,并按方案规定采取巡查监管措施,加大对“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以及其它不合格奶制品的清查力度,做好问题乳制品的下架、停止销售工作;认真受理奶粉投诉,共受理消费者奶制品咨询___件,申诉__件,举报__件,办结__件;紧急约谈××、××等大型超市商场负责人及“三鹿”问题奶粉、液态奶经销批发商__人次,实行特殊个案稳妥处理,引导做好消费者退、换货工作。全市工商系统共检查企业及个体户_.__万户次,共下架、责令停止销售各类品牌乳制品__.__万,共__.__公斤。

_、加强食品消费维权服务。去年以来,××市工商局_____指挥中心共接到食品消费咨询、申诉及举报共计____件,其中咨询____件;申诉___件,期内应办结___件,已办结___件,办结率___%,调解成功率__._%;举报___件,限期内应办理___件,已办结___件,办结率___%;共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___万元,收到感谢信__封。

_、依法查办食品案件。全市工商系统加大力度,严厉打击,重点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无证无照生产经营、经销过期霉变、有毒有害和不合格“三无”食品、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去年以来,共检查经营户_____户次,查处病死猪肉、私宰肉____公斤、不合格食品____.__公斤,查处各类食品案件___起,罚没___.__万元。

二、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体制和机制不顺,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不到位

我市在食品安全监管上采取“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模式,工作中坚持“全市统一领导、乡镇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方针,但目前监管体制和机制尚未理顺,人力资源、检验检测资源、信息资源分散,以致监管合力不强、职能重叠、多头执法、监管缺位、执法空白等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分段监管环节链的连接点上较易出现监管空缺。

(二)监管措施不力,检验检测资源分散

目前,我市食品安全各监管部门在监管方式和措施上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重视证照办理,轻视日常检查;重视市场准入,轻视生产经营。凡是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体户,有关执法部门都要求他们办理各种证照,但是在取得证照之后,便放松了对这些监管对象的日常检查,这种监管模式,对成规模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加工作坊,和市区大量存在的小摊小贩,则力度有限,起不到应有的监管作用;二是重城市轻农村。受基层监管力量薄弱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加之我市广大农村地区食品监管点多、面广、线长,监管任务重,监管工作很难落实到位,再加上一些执法人员意识上还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误区,所以对农村食品领域的监管还存在着缺位现象;三是检验检测资源分散,检测成本高,检测覆盖面有限。不同监管部门检验检测标准不一致,出现同一品种食品重复抽检,抽检结果相互抵触的现象。检测成本高,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同时我局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只能对蔬菜水果农药残留超标、水产品浸泡福尔马林等食品进行快速检测,食品检测覆盖面有限,而且我局的检测结果在现行法律条件下不具有法律效力和处罚依据,检测的不合格产品仍需给专业机构送检,对违法商家的威慑力不足,不能有效开展食品安全监管。

(三)农村监管力量薄弱,问题食品流向农村

农村食品经营呈现“低、小、散、多”的状态,农村食品市场多以小规模食品加工、销售和消费的形式存在。个别农民贪便宜,部分商家图利润,不合格、过期、变质、假冒伪劣食品以低廉价格通过“小字号”食品经营企业充填农村食品市场。非法食品经营企业利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力量不足、监管资源匮乏的现实,向农村转移,躲避监管。因而,出现农村市场食品质量合格率明显低于城市的情况。由于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广播电视信息传播有限,食品安全宣传难度很大,加之农村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识别假劣食品能力低,这些都给农村食品安全工作带来了许多障碍。

三、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及采取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长效监管体制。要有效整合监管资源,促进监管工作高效有力地施行,真正形成各监管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助、无缝对接的联动机制。要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切实做到监管工作全覆盖和经常化。

(二)强化食品源头监管。农业部门要继续加强农产品源头的监管,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加快无公害基地和无公害产品建设,对已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基地的产品实行动态监管。要继续加强对外来食品的监管,建立健全各项监管制度,实现食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对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充分利用高科技检测设备对源头农产品进行安全检测,把好食品市场准入关,确保食品源头安全。

(三)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监管。要大力倡导现代流通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要切实落实经销企业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完善食品质量监测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销毁、公布制度,加大对违法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流通环节经营秩序规范。

安全监测制度篇4

【关键词】粮油食品;安全监测;必要性;措施

粮油食品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保障,其安全管理重于泰山[1]。因安全监测不严格而导致的粮油食品安全事故近些年偶有发生,带来极坏的社会影响。在保安全,促民生的社会大局下,强化粮油食品安全监测等级标准,采用更为先进有效的监测管理模式就值得相关部门认真思考研究。

1粮油食品安全监测基本概述及其实施必要性分析

粮油食品安全监测是我国粮食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带有极强的社会性和政策性,关乎社会安全,民生推进。从内涵上看,粮油食品安全监测主要是借助科学的方式方法,围绕粮油食品及其制成品进行卫生指标评价分析,其中,卫生指标涵盖了粮油食品的物理特性、营养特性、食用特性、工艺品质、储藏特性等多个方面。粮油食品安全监测贯穿于粮油行业运行流通的整个过程。而从社会实际看,随着粮油市场竞争加剧,粮油食品市场格局更具多元化,以次充好的现象屡见不鲜,粮油食品安全监测及行政执法更具紧迫性和现实性[2]。特别是近些年来涌现的许多粮食经营企业,其对粮油食品生产过程疏于监督,在安全及质量标准的执行上有所折扣,相关岗位质检人员经验短缺,工作随意,导致粮油食品问题层出不穷。例如,广受社会关注的地沟油、农产品农药成分超标、红心鸭蛋、陈粮变新粮、转基因大豆油、三聚氰胺奶粉、增白剂面粉、食品运输包装污染等公共食品安全事件极大损害了民众的生命利益,从侧面也揭示了当前开展实施粮油食品安全监测的现实必要性。

2创新改进粮油食品安全监测机制的相关措施

2.1实行粮油食品质量追根溯源制度,从源头封堵安全事故隐患

粮油食品安全监测要进行前提,在源头上即展开相关的质量监管。首先,建立并实行粮油食品质量追根溯源制度,在粮油食品的原料进货环节,把好质量关,守好安全线。各地方粮油食品监测管理部门,要对区域范围内的粮油食品供应源头进行普查,建立动态信息档案,严格检测货源,封堵质量不合格或源头即有污染的粮油食品入市。其次,对粮油食品的出库、包装、运输环节进行分段式质量检测。1)选取无污染无毒副物质的包装;2)对粮油食品包装环节及运输环节进行防污跟踪;3)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人和处罚细则。

2.2完善粮油食品质量检验体系,及时跟进粮油质量安全检测

在粮油食品质量检验体系的构建上,要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建立覆盖上级管理、中级监督、基层执行的质量监督及规范机制。针对当前粮油食品市场化开放背景,明确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的标准,让基层粮油食品质量监测部门可以复制,推进粮油食品质量检验的规范化程度。特别是在一些农业生产及主产粮基地的质量监测上,要将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全面覆盖到粮食种植、粮食出产、粮食加工、粮食包装、粮食运输、粮食流通等各环节。采取不定期抽查及专人跟盯的方式,确保粮油食品质量可靠安全。

2.3强化各级粮油食品安全监测化验软硬件建设

首先,在各级粮油食品安全监测化验单位硬件设施建设上,应重视其在整个监测化验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投入充足的建设资金,用于粮油食品监测化验仪器设备的更新上。随着化验技术的发展进步,在粮油食品安全监测上可以借鉴药品监督管理模式,配置完整成套的化学试剂检验装置,更好地服务于粮油食品安全监测实践。确保粮油食品监测设备能够全面检测粮食的发芽率、面筋吸水率、粘度、蛋白质溶解比率、脂肪酸值、油脂过氧化值、油脂酸价等指标[3]。其次,在粮油食品安全监测软件建设上,应正视基层粮油食品安全监测人员素质不高,数量不足的弊端,广泛招揽专业化验人才,让其补充到基层化验岗位中,通过人才高质量配置,扩大粮油食品安全监测的辐射范围,提高监测精度。

2.4做好粮油食品安全监测依据提供,提前预判质量监测风险

粮油食品安全监测监管部门除了对市场上的粮油食品进行监测监管之外,还要注重发挥自身在粮油食品安全监测信息依据及标准服务方面的职能。例如,在粮油储藏环节,相应的安全监测部门可以对储藏的技术标准及依据给出建议,如大豆、玉米、水稻的储藏环境、储藏温湿度数值、储藏时限等,便于粮油外观及内在营养成分的保持。此外,在粮油入库时,重点对粮食可能产生遭遇的微生物入侵、霉变、芽变、陈化、鼠虫害等情况进行预防,通过粮食分级储藏的方式,不定期设置专人对粮食加以抽查,查验其各类指标是否存在不良变化,根据变化情况及时对储藏方法及储藏工艺进行调整。而在粮油食品安全监测风险因素的防控及预判上,应先做好粮油食品风险监测计划,根据计划要求,确保前期开展的各项监测结果精准无误,然后结合粮油特性及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形成安全质量监测风险控制点,对这些风险点进行专项的质量数据跟踪和分析,及时发现质量安全隐患并予以消除。

3结语

粮油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随着各类食品安全事故频出,人们对粮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空前提升。作为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粮油食品安全监测时时在路上,步步不停歇。在创新粮油食品安全监测管理机制的过程中,要从粮油食品的生产、储藏、包装、运输、流通等各个环节入手,强化质量监督意识和手段,完善质量安全监测软硬件配置,提高预防质量安全隐患点,多管齐下,使粮油食品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中。

参考文献

[1]王瑞军.简述食品粮油的安全监测和防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2):293.

[2]韩廷伟.基层粮油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J].吉林农业,2018(12):85.

安全监测制度篇5

地下洞室施工中的安全监测是指通过仪器和收敛量测对隧洞的沉降、收敛、位移等进行测量及量测检查,并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对隧洞的实际工作性态、安全状况做出正确的评价。

1安全监测项目

一般而言,安全监测的内容主要有:顶拱沉降监测、收敛变形监测、渗流监测、应力应变监测、支护效果监测、环境量监测等。针对以上监测项目,结合笔者监理的隧洞工程安全监测的顶拱沉降监测、收敛变形监测,具体表现在。

顶拱沉降监测:一般应包括隧洞顶拱沉降、扰度岩体变形等;

收敛变形监测:

2工程实例

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输水洞工程是以输水为主要目的,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是由大伙房水库向大连市输水的一项大型输水工程,年输水量3.0×108m3,解决大连市2015年前城市用水,并改善大连地区的水环境。

本工程输水管线总长203.04km。输水管采用pCCp管(管径2.8米和2.4米两种)。隧洞为无压洞,断面为3・2m×3・48m的城门洞型,钢管Dn1800和Dn1600两种。主要建筑物工程级别为1级。碧流河水库以下工程的工程等别为ii等,主要建筑物工程级别为2级。工程总投资49.23亿元人民币。工程总工期为42个月。

辽西北供水工程三、四标输水洞工程同样是以输水为主要目的,成洞断面尺寸为7.8m×6.6m(宽×高),直墙高2.7m,圆弧高3.9m。隧洞总长18.633。主要建筑物工程级别为1级,工程等别为Ⅱ等。

监理分别于2009年4月、2011年6月进场,并设置安全监测专职监理工程师,编制了《安全监测监理实施细则》,截止目前,跟随主体施工进度及时组织监测工作的实施,在业主、设代、监理及承包商等各方的大力协助配合下,监测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了成绩。

3体会

作者自进场以来,见证了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和辽西供水输水隧洞工程的建设,并参加部分安全监测工作,对隧洞的安全监测深有体会,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3.1地下开挖工程安全监测的特点

地下开挖工程安全监测的特点可以从安全监测本身和安全监测实践中体现,监理在现场监督过程中,要按设计要求进行控制。具体如下:

(1)安全监测是一门科学,其涉及多学科多知识面,包括地质学、数学、物理学、力学、测量、结构工程等,且很多问题涉及到科学的前沿,因此它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领域,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共同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在做监测资料分析时,需要多专业协调解决。

(2)地下开挖工程施工期的安全监测,是根据工程等级,地形、地貌、围岩条件、施工方法等确定监测项目、数量,选择监测仪器。施工前,对监测仪器的布置做出专门设计。一般地下开挖工程的安全监测,有施工期安全监测,运行期安全监测,时间跨度长,开始一天两次到每周一次,汛期加密观测等监测数据,一年至少也是上万条数据。可见监测工作的特点。

3.2地下开挖工程安全监测的作用

安全监测是贯穿于工程设计、施工以及整个工程寿命内对其实际状况的监测。通过合理的监测,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效果:①可以在技术方法、监理控制及施工技术优越性方面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意见,使未来的施工和运行更好、更安全;②对工程不安全的迹象和险情进行分析判断,提出处理措施,并运用长期观测资料的变化规律,对隧洞的未来性态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报,提出预防要求;③还可以利用观测资料准确判断隧洞出现险情的位置和范围,有利于及时、有效地做好预防措施。因此,对工程进行连续、合理、有效的监测是监理的一项很重要工作,是及时掌握隧洞的工作性态,确保其安全的重要条件。

3.3地下开挖工程安全监测的监理

安全监测监理应看成是整个工程监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监理项目一样,尽量做到及时准确。它是从确定安全监测目标开始,到仪器安装埋设、观测和资料分析提出评价为止的一项综合技术。监理的内容应包括监测的条件、范围、目的、监测仪器的选择及监测过程的监理等。对地下开挖工程的安全监测在具体监理中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明确安全监测目的和监测项目,监测目的必须要有针对性,一般而言监测目的、监测项目需针对工程条件。如:隧洞顶拱的沉降、隧洞两侧直墙段的收敛变形等。虽然地下开挖工程安全监测都有各类监测项目,但是对不同的工程条件,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布置的位置、仪器数量等都会由变化。

(2)安全监测位置确定原则。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施工的条件(施工速度、方法、季节等)。在对各种条件进行综合论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必要的试验手段,对工程的薄弱点和敏感区作为监测部位。监理根据设计图纸安排承包人,确定在能反映监测部位设置监测项目。

(3)安全监测仪器的选择。由于地下开挖工程安全监测的仪器大多是埋设在岩体内部,因此仪器的选择,应本着仪器的可靠性、稳定性、准确度、灵敏度和分辨力等方面,要求结构构造最简易,在安装的环境中最耐久,对环境条件(气候、水等)敏感性小。并具有良好的运行性能的原则选择,同时能抵抗工地运输颠簸的影响。就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和辽西供水输水隧洞工程安全监测而言,选择的沉降监测和收敛仪量测,保证了仪器可靠性。

(4)合理布置安全监测仪器(数量)。监测系统是一个由监测设备、测点、进行资料信息转换和处理设备等组成的、协调一致的整体,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的。为了工程量,盲目布置监测仪器,不求最精但求最多的思想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明确监测目的、项目和仪器选择的基础上,它的布置主要考虑测点和观测仪器的设置。在设置时要注意保证能控制关键部位、突出重点、顾全大局、要满足建立安全监控数学模型的需要,要力求达到少而精。同时,要考虑到有的监测部位,由于施工等原因,可能不能100%保证仪器完好,如果遇到重要部位在可挽救的基础上应重新埋设监测仪器。

(5)安全监测的技术要求。安全监测隐蔽性较强、精度和准确度要求较高。因此,它在技术上要求较高,监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认真审查承包人上报的安全监测施工组织设计。如确定长期监测项目、合理选择仪器设备、测点及仪器的合理布置、监测的方法、时间、频率、进度计划、监测质量的标准及控制保证,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以及监测人员的素质要求等。施工组织设计对于正确确定监测系统布置、优化监测方案、合理组织施工、保证工程质量、避免与总体工程相互干扰、缩短工期、降低造价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4地下开挖工程安全监测数据分析

地下隧洞安全监测资料分析的研究工作大致可以分为5个方面:观测资料的误差处理与分析;观测资料的正分析与监测模型的建立;观测资料与隧洞结构性态的反分析;反馈分析与安全监控指标的拟定;隧洞安全综合评判与决策。安全监测数据分析是对监测数据成果的总结,是安全监测工程的核心内容,分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安全监测的最终效果。因此如何有效、合理、及时、准确的分析安全监测数据将至关重要。经过两年多的隧洞安全监测的监理实践,作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目前对数据的分析一般借助计算机,通过建模来分析。当前,模型的种类繁多,比如有拟合、统计回归、时间序列、模糊数学、小波分析、混沌动力学等,但是如何选择适合你监理的工程的方法至关重要。作者认为,在选择模型时,可以考虑:①如果在达到精度要求时,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简单的模型;②选择模型时,讲究实用,不在乎是否是前沿的方法;③分析方法要有可操作性;④分析结果要能定量化。

(2)效应量和环境量的选择。分析方法确定后,就需要确定对哪些物理量进行分析,对隧洞安全监测而言,一般选择的效应量有位移、沉降、收敛变形、应力、应变等,环境量有洞内渗水、气温、降雨量等。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侯监测人员往往注重效应量而忽视了环境量的监测;其次是环境量、效应量的观测最好同步,避免不同步引起的计算误差,同时同步观测也减少了数据内插的工作,提高分析精度。

(3)积极收集和积累资料。包括观测资料、地质资料、工程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具体包括但不局限于观测时的实际隧洞开挖施工形象面貌;相关部位的施工活动情况;气温、降雨、等有关水文、气象和环境资料;仪器设备运行情况。这些资料是监测资料分析的基础。资料分析的水平和可靠度与分析者对资料掌握的全面性及深入程度密切相关。监理工程师应认真监督,严格管理。对各类资料严格履行审核制度。

安全监测制度篇6

关键词:飞燕式;异形钢拱桥;施工监控;温度控制

中图分类号:U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2-0157-02

一、概述

章江大桥属赣州市重点工程,是一座集城市交通和城市景观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主干道桥梁。为确保章江大桥的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发挥指导施工和调整有关设计参数的作用,直接配合现场施工,必须高度重视该桥的施工监测、监控工作,确保该结构施工的安全可靠。

二、监控的目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施工监控的目的

1.验证施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或处在安全范围内。

2.为施工提供可靠的数据,指导施工工艺。

3.识别结构的实际状态和参数,掌握环境作用对结构的影响规律,结合施工监控计算,指导系杆及吊杆的张拉等。

4.施工监测结果还可以作为桥梁施工质量和技术水平评定的主要依据。

(二)监控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监控一方面是保证各施工阶段的安全、可靠和施工质量;另一方面是结合测试分析和模拟计算,对施工过程中结构状态的变化进行有效的预测和控制,优化施工工序。监控的基本过程和思路为:

1.收集设计、施工文件,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得出各主要阶段的变形和应力状态数据,并作成数据或图形文件存放。

2.会同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优化施工监控方案,报送业主审查。

3.监控前准备工作:材料、设备购置、仪器标定、传感器的安装、测试系统调试。

4.监测:监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进行实时跟踪监测,确保关键施工的安全、可靠和施工质量;二是阶段性状态监测,当施工到某一相对稳定的状态时,测试结构的线型、变位、应力状态和动力特性。

5.监控:对比施工模拟计算和阶段性监测的实测值,分析偏差原因,利用模型段的实测参数和动力特性的测试分析参数,并考虑环境作用的影响,对下一步施工的结构变形和应力状态进行预测,确定下一阶段的调整量。其基本思路和方法如图1所示:

三、监控的项目、方法

(一)监测监控目标

施工监控的目的就是通过控制计算和现场监测等手段对拱肋、吊杆内力和变形,桥面系的标高进行计算分析和预测,并实施有效地监测,为施工提供施工控制信息,以保证整个结构在施工过程的安全并达到设计线形。施工监控的内容包括施工控制计算和施工监测。

1.施工控制目标。将可以直接量测的拱肋线形和应力定为控制目标,即:空钢管拱肋控制轴线=制造轴线 (拱轴线+预制曲线)-空钢管无铰拱自重挠度曲线;空钢管两铰拱自重作用下的应力 (或符合设计要求),两者以线形控制为主,应力控制为辅。

2.控制计算主要内容。(1)空钢管节段安装至合拢、卸架过程各阶段内力、应力、挠度及安装标高计算(包括温度影响);(2)灌注管内混凝土过程各阶段内力、应力、挠度计算(包括温度影响);(3)钢管混凝土拱肋和吊杆在安装桥面铺装等各阶段内力、应力、挠度及轴线偏位计算(包括温度影响);(4)空钢管在最大悬臂状态及两铰拱状态时横向风力影响和稳定性计算;(5)不同施工阶段系杆张拉索力的确定;(6)体系形成过程需要的其他计算。

为确保桥梁施工的安全和拱肋线型、合龙内力状态偏离设计目标不超过允许范围,不致影响结构在施工及运营阶段的安全度,以及为积累资料、推动我国桥梁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测和严格的控制非常必要。

大桥施工监测及监控是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亦为同类桥梁的设计、施工积累经验,提供科学依据,为桥梁长期使用建立必要的技术档案。

(二)监测监控项目

1.根据大桥初步的施工方法,施工全过程重点监测如下几个大方面的内容:(1)线形监测:包括控制网和水准点的复核:各阶须安装标高和拱肋的测量;扣塔顶的偏移测量;大气温度对拱轴、系杆及吊杆弯形影响测量。(2)应力测试:主要是对拱肋的拱脚、L/8、2L/8、3L/8、拱顶截面进行应力测试。贴片位置在节间的中部,拱脚附近应增加节点处的帖片。鉴于应力测试的不稳定性,测试应注意:起始初度数必须可靠和准确;设法排除温度影响,可采用各阶段应变增量的方法。(3)吊杆、系杆内力监测:一般采用脉动频率仪对吊杆及系杆各阶段张力进行量测,也可采用设计同意的其他方法,关键是保证测量方法的正确性和测量精度。(4)监测主墩全过程的变位情况;观测拱肋全过程的X、Y、Z方向的变位情况;监测拱肋特征断面的上下缘应力;测量系杆张拉的摩阻力及系杆跨中钢绞线应力状态。

2.综合钢管拱的制造,具体讲拟对该桥的施工过程进行以下方面的检测:(1)中跨、次中跨拱肋分段吊装时拱脚及各节段拼接处标高测量;(2)中跨、次中跨拱肋合龙后拱脚截面,L/4截面及拱顶截面的应力和各节段拼接处标高测量;(3)中跨、次中跨拱肋灌注混凝土后各控制截面的应力及线型测量;(4)中跨、次中跨拱肋架设的各阶段温度测量;(5)各架设阶段内力和线型的监控计算;(6)工地焊接质量复检;(7)结构体系温度场测量;(8)钢管内填充混凝土密实度测定;(9)桥面板铺装后,各控制截面应力和挠度测量。

(三)监测监控方法

对上述项目的监测监控,可归结为通过对结构内力和应力、线型、温度场等测试以及无损检测,了解结构在施工各个阶段的受力特性、温度场情况、线型以及施工质量,从而对结构构件在施工过程中的性能及安全做到心中有数,并通过与计算结果或设计状态的比较,发现偏差,找出产生偏差的原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纠偏,以达到对结构在施工各阶段的有效控制,确保桥梁施工的安全,确保施工的质量,并为同类桥梁的设计、施工积累经验。

1.拱肋线型、应力。(1)拱肋线型对其受力有重大影响,过大的偏差会严重降低结构的安全度,尤其是稳定安全度。线型测量采用全站仪或电子经纬仪进行。首先于拼装前预先在拱肋节段上做标记,在拼装及合龙阶段监测并调整拱肋线型,使其与设计目标的偏差不超过允许值。合龙结束及支架拆除后,测量裸拱的线型。(2)各阶段各截面应力测量的基本方法是电测法(电阻应变测量),但有的荷载阶段持续时间长,用电阻应变测量方法仪器的零点漂移和环境变化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需配以手持式应变测量方法,此方法基本上是一种机械式测量方法,即拱肋应力测量采用电测与手持应变仪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钢管拱脚、L/8、L/4、3L/8截面,合龙段钢拱肋中间截面(L/2)设应变计测点。其中,拱脚、L/4、L/2截面加设手持应变仪测点。对应力变化较大而时间较短的过程,用电测法可快速测得拱肋应力,达到适时监测结构施工应力的目的,并为调整扣索张拉力提供依据。在合龙阶段,通过拱肋应力与线型双重测量,优化合龙状态,保证拱肋受力合理。(3)在泵送混凝土过程、拱上施工加载时,监测拱肋应力。应力测点还可用于成桥静动载试验。(4)拱肋支架反力测量,支反力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拱肋线型及内力状态。支架反力可以采用频率法测量。拆除支架时按同样的方法进行监测。(5)钢管拱内混凝土的应力测量用钢弦式应变进行测量。

2.线型变化测量。由于本桥的施工方法是分段吊装,每一段的实际标高与设计值有出入,而此值与下一段的标高又有直接关系。因此,每段吊装前后都应当对线型进行测量,使其精度满足误差要求。测量的方法是用全站仪对每段的端点进行三向坐标测量。

3.结构温度及温度场测量。温度对拱结构的线型及内力影响较大,每个工序的控制无一不受温度影响,均须考虑温度变化及温度场物分布而对控制目标进行修正,包括合龙状态的调整。(1)在钢拱肋上布置温度测点,采用定温计与埋设温敏元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拱肋选取L/8、3L/8截面。

(2)温度场的变化对钢管拱面内、外的位移变化都有直接影响,超静定部分的内力也受温度的影响。因此应该测量每个架设阶段温度场的变化。温度测量是在钢管拱外表粘贴感温元件,用数字式测温仪测量。

4.焊缝检查。工地焊接条件差,焊接质量不易保证,尤其是对接焊缝。焊接缺陷会严重降低结构强度,尤其是受拉区的疲劳强度。

钢管拱对接焊缝的质量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施工安全和工程的成败,必须认真对待,所以要求施工焊工艺按一类焊缝(设计要求)进行,并严格遵守图纸要求,对于接焊接头,所有焊缝均要进行超声波检查,并抽取总数量不少于5%的焊缝用X射线拍片检查。

5.监控计算。在吊装过程中,根据各阶段的实际结构,材料参数和临时设施的位置和重量,用专用监控程序计算每个吊装段的端点标高和控制截面的受力状态,与实际监测结果对比,调整和修改吊装指令,指导施工,保证桥梁结构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计算程序可自动考虑温度场的变化,材料和结构的非线型影响。把主拱肋考虑为曲梁单元,程序可随施工阶段自动计算。

(四)监测监控的组织管理

施工监测监控工作量很大,专业性较强,资料、数据处理量很大。为了能对各工序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决策,这就要求随时提供处理后的数据,从而指导施工。为达到此目的,将充分利用我局现代管理手段,采用专用管理软件、建立施工监测监控组织,做到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以确保监测监控工作的正常实施并达到预期目的。

四、结语

安全监测制度篇7

abstract:inordertoensuresafetyconstruction,wemustsetupeffectivemonitoringmeasurementmechanism.intheurbansubwayconstruction,itisveryimportanttoguaranteethesecurityofsurroundingbuildings,undergroundpipelines,andotherbuilding.thispaperintroducesthemonitoringmeasurementitem,selectionprinciple,monitoringmeasurementproblems,suggestionsforimprovementanddataanalysisinconstructionofsubwayproject.

关键词:地铁施工;监控量测;数据总结分析

Keywords:subwayconstruction;monitoringmeasurement;datasummaryanalysis

中图分类号:U2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057-02

0引言

在地铁工程建设中,开展有效的监控量测(以下简称:监测)工作(施工监测、第三方监测)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第三方监测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近年第三方监测在重大工程建设领域逐步实施,我国刚起步,目前还没有对这方面工作作完整阐述的资料,还没有相应的规范与规程要求,地铁工程第三方监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测绘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结构学、工程力学及GiS等众多学科的信息资源,所以对监测人员专业技术、经验、能力以及设备上有更高要求。

1原则

监测项目是监测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及范围的直观反映。通常,监测工作对象都是管辖标段内的工点,施工掌子面多、风险源分散、工作量大。监测项目的选择必须抓住重点,统筹安排,既不能没有重点,也不能只抓一两项,对大部分风险源缺乏控制,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安全隐患,杜绝隐患。

为保证监测工作的有序开展,成立了专门的监测项目部,下设外业量测组、内业分析组、外部协调组等。其监测工作以工程本体和环境监测为主,其他项目为辅,以工程本体、交通要道、重要建(构)筑物、密集建筑群监测为重点,一方面为地铁公司和地铁监控中心提供有效监测数据,另一方面确保各标段监测工作正常有序实施。监测成果主要以定期的周报、月报、专题报告等形式上报,以便地铁公司相关部门和地铁监控中心第一时间掌握现场实况。

2监测设计的管理

2.1监测设计管理的目的是:明确施工方和第三方监测方案的制定和监测实施的管理内容、程序、职责及相关要求,使监测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2.2设计单位的施工图设计应当包括工程及其周边环境的监测要求和监测控制标准等内容。

2.3监测单位应根据勘察设计文件、安全质量风险评估报告、监测合同及国家、行业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技术规范、规程,结合《青岛市地铁工程监测设计指南(暂行)》的有关规定和技术要求,编制监测方案。

2.4第三方监测方案经地铁公司组织专家论证并经监测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后实施。施工方监测方案经监理单位审查后实施。第三方监测方案及施工方监测方案均需报地铁公司安全质量处及工程管理处备案。

3监测工作的实施

3.1监测单位在编制监测设计方案前,先对工点周边环境进行调查,特别是地下管线及重要建(构)筑物,并向地铁公司和监理单位提交报告。

3.2监测单位应定期校核基准点及基准网(一般规定:建网初期1次/月,3个月后,1次/季度);建网初期可根据现场情况酌情增加观测次数,确保基准点的稳定、可靠。

3.3工作中必须专人使用经报审批准的仪器设备,满足监测作业的要求,且仪器设备在有效鉴定期内。

3.4须按审定的监测方案进行各类监测点的埋设。地表、道路沉降点在埋设前,尚应进行管线探测、挖探。挖探深度不低于测点的埋设深度,由于不进行挖探而引起的各类管线的损失及不良后果,由监测单位或相应施工单位负全部责任。

3.5施工方监测进行监测点埋设时,事先通知监理单位及第三方监测单位旁站,测点布置完成后,应由监理、第三方监测单位对测点进行验收,并填写监测点验收记录,对于重要的基准点、重点风险部位的监测点应进行拍照,保留埋设时原状的记录。对不合格的监测点必须重新埋设。

3.6第三方监测单位进行监测点埋设时,事先通知监理,请监理旁站,测点布置完成后,应由监理、业主代表对测点进行验收,并填写监测点验收记录,对于重要的基准点、重点风险部位的监测点应进行拍照,保留埋设时原状的记录。对不合格的监测点必须重新埋设。

3.7施工期间,监测单位应协助施工单位做好测点保护,并定期检查,对于因监测操作不当引起的测点破坏,由监测单位负责修复。

3.8施工单位应当对工程支护结构、围岩以及工程周边环境等进行施工监测、安全巡视和综合分析,及时向设计、监理单位反馈监测数据和巡视信息。发现异常时,及时通知建设、设计、监理等单位,并采取应对措施。

3.9第三方监测单位应当按照第三方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和巡视工作,及时向建设、监理、设计单位提供监测报告。发现异常时,立即向建设单位反馈。

4监测存在主要问题

从全国地铁监测实施工作反馈来看,监测工作中存在着若干问题,主要包括:

①监测单位上报的监测方案中,不同标段就同一个监测项目所选的监测实施方法、仪器设备不尽相同,有些方法的合理性值得推敲,如在场地狭窄,视线受到很大限制的情况下仍采用经纬仪的小角度法观测桩顶位移;个别工点围护结构墙体水平位移采用全站仪+反光片的方法进行,现场难于实现,观测精度无法保证。②现场测量采用的仪器设备与上报方案不符,操作不当,精度偏低。③少数监测项目现场埋设测点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观测数据随意性较大。④监测项目不够全面,存在缺项,对基坑变形、道路塌陷、建筑物和管线等控制不力,测点数量少,不能有效跟踪施工全过程。⑤实施技术手段常规,监测信息反馈速度较慢、效率较低。⑥缺乏对施工监测的有效监督,施工监测随意性大,存在安全风险。⑦从现场实况反馈来看,个别第三方监测单位和施工监测单位人员以学生为主,人员流动性很大,项目技术人员不能较好的做到技术交底和工作移交,导致一些数据和信息缺失。

5监测工作改进建议

从管理、技术、人员专业素养及数据总结分析4个方面加强监测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改进:

5.1管理层面:第三方监测对施工监测的监督作用涉及到地铁公司对其管理职能的定位问题,如果地铁公司能够在体制上明确其对施工监测的管理职能,使其能够从技术专业化的角度监督施工监测,将会极大地促进施工主体安全意识的提升及安全措施的进步,进而促进施工方法的整体进步,从根本上保证施工安全。

5.2技术层面:第三方监测在项目开展前期对所属所有项目的工程地质情况、监测任务进行全面评估,对施工监测所要进行的必须监测项目进行明确落实,然后对具体的监测项目推荐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法及仪器设备,做到全程标准化,既保证施工监测的实施质量,也保证了数据对比的有效性。

5.3监测人员专业素养方面:以前施工单位项目部的监测工作多是自己的测量班兼做,既做施工测量又做安全监控量测,尤其是隧道、地铁类项目,由于测量班人手少、工作任务繁重、缺乏专业的土木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再加上安全监控量测实施时多多少少会影响施工生产,所以实施效果不理想,施工单位也不重视。近几年安全事故频发、事故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家特别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在这个大环境下,施工单位项目部的施工监测一般是委托高校、科研机构、勘察设计单位来做,充分利用他们的人才优势,也就是土木知识和经验及数据分析计算等方面的优势,来充分发挥安全监测的预测预警作用,尽可能的避免安全事故,建设单位也引进第三方监测单位管理施工方的安全监测工作,并进行平行监测,分级管理。施工监测和第三方监测缺少有经验有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那就背离了委托给高校、科研单位及专业机构来做安全监测的目的。城市地铁建设周边环境复杂,施工难度大,安全生产任务重,势必对监测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请相关监测单位尽可能的委派有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员,确保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具有从事安全监测工作的知识和能力,并常驻现场,一方面对安全监测工作严格把关,另一方面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指导;二是多组织全线安全监控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考核,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授课指导,尽快培养并提高地铁安监从业人员的素质;三是研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让熟悉本地地铁管理模式、地质水文条件及周边环境的安监单位、人员尽可能长久的为该地区地铁建设服务,使得一些好的方式方法、技能、经验等得以传承下来,为后续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5.4数据总结分析方面:监测的目的是及时掌握基坑、隧道支护体系和相邻环境的变形和受力特征,并预测下一步发展趋势。目前大部分还停留在“测点埋设—原始数据提取—日常监测数据测设—数据简单处理—提交数据报表”阶段,监测人员很少对所测得数据及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很难做到预测下一步发展趋势及指导施工,不能及时有效发现风险源和隐患。

①要求我们从业人员掌握工程测量、土力学、岩石力学、基坑工程、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概率统计及数据库等知识,熟悉整个工程施工和监测情况,具有一定的计算分析水平,充分了解设计意图,能够根据实测结果及时提出设计修改和施工方案调整意见。②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数据和信息,就具有通用性和重要应用价值的安全风险控制标准开展必要的专题研究工作,对当前城市地铁在建工程和未来建设工程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并得以应用。③综合数据分析,挖掘适合所在地铁建设的预警预报值,诸如地表沉降值、建筑物容许变形量、建构筑物的安全防护爆破震动控制值、管线容许曲率及张角等,及时掌握支护结构和周围环境的安全状态,对可能出现的险情和事故提出警报。④提高监测数据的利用率和经验积累,现场监测除了作为确保施工安全的有效手段外,对于验证原设计方案或局部调整施工参数、积累数据、总结经验、改进和提高原设计水平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6结束语

监控测量是地铁施工的重要技术控制手段之一,其结果主要用于对施工方法的可行性、设计参数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帮助施工技术人员全面了解施工实际围岩级别和变形特性,从而达到对工程施作时间的正确选择,监控测量是保障地铁建设成功必不可少的手段。目前地铁监控测量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监测内容也逐渐丰富,但是因为地铁施工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也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与改进。

参考文献:

[1]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范DB11/490-2007.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3]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

安全监测制度篇8

20**年全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商品质量监测工作中,突出重点,抓住热点,坚持质量监测与市场检查相结合、质量监测与质量准入相结合、质量监测与规范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强化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特别是食品安全监管,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消费引导和消费提示,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监测内容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局的工作部署,按照商品质量分类监管的要求,以消费者申诉、投诉、举报比较集中,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特别是食品作为本年度商品质量监测的主要品种,以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食品市场作为监测的重点区域,全年具体监测内容如下:

(一)抽样监测内容

一季度计划安排粮食制品、食用油、保健食品、水产品、洗浴用品、家俱、汽车轮胎、家用燃气具、农资产品、农用机械。

二季度计划安排儿童食品、糖果、休闲食品、奶制品、茶叶、桶装水、饮料、端午节日食品、婴幼儿米粉产品、啤酒、儿童服装、童鞋、儿童玩具。

三季度计划安排冷冻饮品、果蔬制品、中秋、国庆节日食品、冷冻食品、现场制作食品、裸装食品、眼镜、电池、饮水机、洁具、学生服装、塑钢型材。

四季度计划安排腌熏肉制品、水产制品、罐头食品、豆类制品、酒类、食品包装袋、节能灯具、双端荧光灯产品。

以上监测品种,将视各个时期市场监管情况和消费者的投诉热点及专项整治重点,增加监测频次,作适当调整。

(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内容

各分局、县(市)局要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检测箱和食品监测车的作用,按照市局每星期检测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2个品种的要求,制定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计划,并将检测结果上报市局。针对快速检测发现的问题,由市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对此类商品抽样监测。每月快速检测食品安排如下:

3月份,重点开展鲜肉(水分)、辣椒粉(二氧化硫)检测;

4月份,重点开展豆制品(甲醛)、面条(吊白块或二氧化硫)检测;

5月份,重点开展水发产品(甲醛)、蔬菜(农药残留)检测;

6月份,重点开展湿米粉、湿面条(吊白块或甲醛)检测;

7月份,重点开展蔬菜(农药残留)、食醋(总酸)检测;

8月份,重点开展水产品(甲醛)、熏腊肉(亚硝酸盐)检测;

9月份,开展肉类罐头(亚硝酸盐)、肉丸(硼砂)检测;

10月份,重点开展食用油(酸价和过氧化值)、水发食品浸泡液(双氧水)检测;

11月份,重点开展黄花菜、竹笋、金针菇(二氧化硫)、酱油(氨基酸态氮)检测;

12月份,重点开展鱿鱼丝(吊白块)、味精(谷氨酸钠)检测。

以上商品的检测由各分局、县(市)局组织辖区内的食品安全监测车和食品快速检测箱统一进行。检测结果于每月28日前汇总报市局(汇总表附后)。市局根据检测结果再确定正规检测机构开展检测。

三、监测区域及场所

在全市选择辐射面广、交易额大、商品质量问题多、消费者投诉集中的批发性专业市场、综合市场、集贸市场、商场、超市、旅游景区和农村消费比较集中的场所。

四、监测时间

全市全年按季度共组织5-10类商品抽样监测。在上一季度的最后一个月拟定下一季度详细的监测计划。市局下达的食品快速检测任务(每月两类商品),各地应在月底前完成检测并上报市局。

五、检测标准及项目

检测标准以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强制性地方标准为主,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则适用企业标准。从经费考虑,检测商品一般不作全项目检测。但主要项目检测一般应在3个以上。食品快速检测项目除市局规定外,各地自行确定。

六、承检机构

由湘工商消〔20**〕281号文件确定的24家检验检测机构承担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七、监测经费及要求

(一)根据省局要求,市局本年度监测经费不得少于30万。

(二)各分局、县(市)局开展监测工作,要严格按照湘工商消字〔20**〕104号文件规定进行,且安排的年度监测经费不得少于5万元。

(三)各分局、县(市)局,市局机关各部门、直属单位开展商品监测,必须向市局消保处申报并报省局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

八、检测结果的利用

(一)市局对上述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按照有关规定公告和监测信息。

安全监测制度篇9

煤矿安全监测控制系统主要以一通三防为主要内容,分为井下和地面两部分:井下部分通过相应的技术措施和设备手段,连续、全面、准确地监控井下瓦斯、风速、一氧化碳、温度、负压等环境参数和设备开停、风门开闭、风筒风量等设备设施的状态,实现对现场的超限报警、断电控制;地面主要设备是信息采集处理中心,其作用就是及时将井下收集的数据传输到调度中心,由煤矿管理人员通过监控系统对井下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存储、手动或自动控制井下工作面电器等被控设备断电等功能,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精确、快速地提供井下环境安全参数动态信息,为各级部门指挥调度提供及时的现场资料和信息,便于提前发现并解决问题。另外,通过对被测参数的比较和分析,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切断相关区域的电源并闭锁,避免事故的发生。在煤矿井下发生异常情况时,通过调度中心指挥平台,能及时地通过数据分析,将人员撤至安全处,便于制止事故的发生或扩大。同时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救护人员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及时了解井下情况,获得最佳救灾路线,为抢救和疏散人员器材提供便利。

2煤矿安全监测控制系统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安全监测控制系统已进入智能化、自动化,在各矿井广泛应用的有KJ90、KJ95、KJ101、KJF2000、KJ4/KJ2000和KJG2000等多种监控系统。它们的特点是与当今的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传感技术、测量技术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技术等高端科学相结合,能对矿井井下环境进行实时检测监控,并根据预先制定的程序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相应的处理。在不降低生产效率的同时,能准确发现并解决井下安全问题,做到安全生产、高效生产。虽然安全监测控制系统的应用有效减少了煤矿事故的发生,但一通三防重大事故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对系统的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3煤矿安全监测控制系统的管理与使用

3.1正确认识安全监控系统的作用和价值

在煤矿生产中,一些人错误地认为煤矿安全监测控制系统的架设对高效生产毫无帮助,反而安设了监测设备会报警断电、中断作业,影响生产。所以一些单位无视安全监控系统,不配合、不支持安监工作的展开,有些单位甚至阻挠或有意拖延设备的安装。而仪器安装完成后,也不能正确使用和及时维护,严重影响了系统的工作状态。煤矿领导应正确认识安全监测控制系统在煤矿生产中的价值,安全监测控制系统表面上看不到明显的增益效果,实际上其在保障连续、持久的安全生产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巨大的。因此,从整个系统架设之初,各级领导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各单位了解到监控系统的重要作用,引起广大职工的重视,以便于监控系统的安装以及今后相关工作的展开。

3.2明确组织领导建立专业队伍

煤矿安全监测控制系统涉及面广,与煤矿各个部门都有联系。因此在建立安全监控机构时,在局、矿总工的领导下应与各个部门协商统筹,以具有安全监测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安全监测工为基石来组建。而对安全监测控制系统的管理,可以采用分班组、划区域、责任到人的原则。

3.3加强监控系统技术管理和业务技术人员的培训

在整个安全监测控制系统中,人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管理技术人员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不精通、对相关技术要求不熟悉,那么系统的真正作用就不能发挥出来,就成为摆设。而对安全监测控制系统的相关设备,应配备人员建立详备的档案,包括设备数据、调试记录、检修时间等等,力求详尽、准确、即时。安全监测技术涉及的学科面广,部门调入人员前都应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进入工作后也需要继续学习,边干边学。同时,部门领导也要经常组织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素质,以适应现代化煤矿监控技术高速发展的需求。

3.4做好日常维护及新设备的验收

系统建设好后不是一劳永逸,还需要积极维护。井下环境相对恶劣,设备分散,设备工作时间长,再加上人为原因等,系统维护才是煤矿安全监测控制系统的日常问题。而只有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才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作用。矿区可以建立自己的维护队伍,专人负责、专人管理,这样就可以及时可靠地解决问题,且便于管理。随着安监技术的发展、矿区的扩展,新的问题也会出现,这就需要做好系统设备和技术的更换和更新。在购进设备前要积极调研,了解新设备的优缺点,明确对原系统是否契合。对新购进的系统设备,要组织力量进行全面的验收,发现问题及时与厂商交涉。另外,为保证系统的长期运行,应储备设备的易损易耗部件。

3.5做好监测信息处理工作

为了准确获取现场环境和设备状态的数据,各种传感器的安设要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设置。各传感器要按时调校、测试。而采集到的数据要及时录入报表,出现异常现象要立即报告通防调度和矿调度,并做好详细记录。中心站要每天提供日报表,以供通防部门审阅分析。对于监测控制系统提供的即时数据,不仅可以使矿区及时了解井下情况,便于指挥,还可以根据这些资料,结合当下采掘动态,分析研究瓦斯、地下水、自燃发火等的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采掘方案。

3.6完善紧急预案

一通三防的监控是手段,安全监测控制系统是工具,最后达到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才是安全监测控制系统建设的根本。当系统报警时,煤矿要做的首先就是准确迅速地拿出相对应的应急预案,并能紧凑有序地执行,把损失降到最低。矿区应总结应对历次险情的经验,出版相关的安全生产手册,为职工普及避难常识,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避难演习,使工人在面对警报时能冷静正确地应对发生的各种问题。同时随着矿井的建设,相应的避险巷道也要及时地补进。随着建井时间的推移,系统收集的各类数据不断更新、补充,监控系统又有矿山数据库的功能,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据进行更加丰富的挖掘,更好地服务矿井。

4结语

安全监测制度篇10

随着地下交通工程的不断飞速发展,地下工程施工中的各类安全监测工作日益重要,针对既有交通工程的监控朝自动化控制方向发展,尤其是新旧结构的对接施工,除了新结构施工本身对原有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之外,还存在对接施工必须对原有结构进行破坏的影响,双重影响作用,使得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控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安全监测工作的时效性与准确性更为突出。文献针对自动化安全监测自动控制在地下工程穿越既有交通结构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但新旧结构对接施工的安全监测未见相关研究,对接施工与一般的下穿工程的特点与难点存在区别,特别是需要对既有结构进行破坏,其破坏过程中的安全监控量测至关重要。笔者根据实际新旧结构对接施工中的安全监测自动控制工程进行了研究,为新旧结构对接工程积累经验,对类似工程一定的现实意义。

1工程概况

某拟建地铁车站与既有地铁车站呈t形换乘。车站总长222.3m,总宽22.7m。车站主体结构分为南段(长89.95m)、北段(长85.55m)。南北两端为地下双层双柱三跨结构,与中间段相连部分为单层箱形结构,中间段为两个单层马蹄形单洞断面,由两个联络通道相连(图略)既有车站南北换乘通道位于城市主要干道两侧,长度分别为195m和143m,均为平顶直墙和直墙拱断面结构。拟建车站与既有车站站厅层对接口处的结构采用单跨平顶直墙结构断面,结构净空尺寸为6600mm(宽)×2450mm(高),南北换乘通道与既有结构拱墙开口尺寸为9600mm(宽)×3450mm(高)。

2安全控制要求

2.1关键点分析新旧结构对接施工应对原有结构的侧墙进行破除,破口处位于边拱结构的下方,既有结构破除使得结构体的内部应力变化,将引起结构发生变形,并且当变形量过快或超过允许值将发生安全事故。本工程既有结构为运营中的地下轨道交通重要线桥隧工程路,对接施工过程中要求保持正常运营状态,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要求在对接口破除施工期间,对既有结构的拱顶进行变形监测,本工程的拱顶变形的安全监测要求较高,控制允许值为0.5mm,并且利用自动化监控技术,实现安全监测自动控制的目的。

2.2安全监控技术

2.2.1设备精度精度是测量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控制指数,它是精密度与准确度的统一,对于测量设备往往首先要求精密度适用于工程。本工程安全监测要求控制允许值为0.5mm,所以,应选用精度较高的仪器设备,要求仪器设备的精度应达到0.02mm的要求。一般的常规仪器设备精度满足不了要求,因此应用自动化仪器设备。

2.2.2时效性本工程既有结构为运营中的地下轨道交通重要线路,对接施工过程中要求保持正常运营状态,对运营期间的安全监测数据反馈要求较高。要求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安全数据即时反馈,根据监测反馈信息,做好信息化施工,有效实施安全控制,当处于紧急状态下,各方可以做出及时应对措施。

2.2.3监测体系根据本工程的特点,结合安全监控的技术要求等,监测仪器设备采用精度为0.02mm数显百分表,通过连杆将百分表布置于拱顶位置,对拱顶变形进行监测。自动化技术采用无线传输技术,给每一个传感器设定一个无线传输模块,通过软件实现无线传输,将数显结果直接传输至电脑。

2.3监控流程根据工程实际经验与相关规范规程要求制定警戒控制标准F,进行三级预警管理。设定:F=实测值/安全控制标准值。Ⅲ级管理:F<0.7时,视为安全,正常持续监测工作。Ⅱ级管理:0.7

3监测结果及分析

3.1测点布置测点布置应减少对既有结构的使用影响,在对接开口墙施工中心对称处布设监测点,拱顶纵向在开洞两侧1倍洞径范围内进行布设测点,并不涉及既有车站内占地红线之外的空间。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有效调节监测点,共布设拱顶变形监测点11个,测点布置(图略)

3.2监测结果南对接口施工自2009年5月20开始施工,破除施工于7月26日完成,北对接口施工自2009年6月20日开始施工,破除施工于7月27日完成,自动化监测工作持续一周。监测工作期间的监测结果为:南对接口拱顶沉降累计最大值为-0.17mm;北对接口拱顶沉降累计最大值为-0.16mm;拱顶变形小于控制允许值的35%。对接口破除施工完成根据监测反馈数据,结合现场工程需要,自动化监测工作终止。

3.3结果分析根据历时曲线对对接口破除施工中的既有结构拱顶变形进行分析。自动化监测数据正确反映了对接口破除施工过程中即有结构的变形状态,起到了安全监控的作用,南北对接口破除施工过程中,南北对接口施工过程拱顶的监测变形趋势一致,对即有结构拱顶发生一定的变化,仅小于控制允许值的35%,施工过程中的监测数据变化比较平缓,未发生突变现象。在整个对接口破除施工后期发生的变形较施工前期明显,施工完成一周之后,监测数据表现整体趋势稳定。